中国现代文学史三十年之小说发展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三十年之小说发展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三十年之小说发展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三十年之小说发展史

{一}现代小说的确立

“五四”运动一爆发,小说的现代化进程便立即加快了步伐,再加上受梁启超发起的“小说界革命”,新式教育,稿费制度以及西洋小说的影响,历来被视为“小道”的小说在文学领域形成了自己独立稳定的地位并逐渐向中心位置移动。此后直至20年代的中后期,时代为现代小说开辟了多样的潮头,其中客观写实与主观抒情是其两大流派,两者在多元的发展中又相互渗透。

首先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下引出了一批探讨人生课题的“问题小说“,造就了一群问题小说家,主要代表有叶圣陶,冰心,王统照等。此后,这些作家中很多人又成为五四人生派写实小说家,主要由文学研究会的乡土小说家组成,代表作家有王鲁彦,彭家煌等人,这类小说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形成了一股潮流,对现代小说的建立有着不小的贡献。

与此同时在五四的问题小说和人生派写实小说之间的作者群中,起初的创作都有一种普遍的主观抒情倾向,其中最初的体式是“自叙传“抒情小说,作者多集中在创造社,他们主张再现作家自己的生活和心境,主要代表作家有郭沫若,郁达夫,卢隐等。

总而言之,现代小说在它的确立时代是纷繁而头绪繁多的。

{二}现代小说的繁荣

30年代的中国小说可称繁盛一时,其中商业和政治的介入造成这一时期的小说形成了以“左联“为核心的左翼,远离文学党派性和商业性的“京派”和最接近读书市场的“海派”三类作家群。蒋光慈,丁玲,沙汀等是具有代表性的左翼作家,左翼小说继承五四传统将社会小说文体加以强化,以其阶级性,民族性的活力,吸引了当时激进文学青年中的英才。而此时的京派作家群仍独立地坚持自己的“人生派”立场和现实主义风格,所呈现的是乡村中国的文学形态,沈从文,废名,萧乾是京派的代表作家。中国现代消费文化环境的形成,集中体现在30年代的上海,原先的纯文学作家如张资平,叶灵风嗅闻到这种气息,便脱离社会小说的轨道,带头“下海”,成为新海派作家。而有第二海派之称的新感觉派是中国最早最完整的现代派作家群他们使中国的市民文学超越了通俗文学的界限,取得了先锋文学的地位。

总的来说,30年代小说是中国现代小说确立后进一步深化并求得发展的时期{三}现代小说的成熟

40年代的小说虽说被战争有所打断,但是仍然在顺势发展,一步一步走向成熟。战时的国家分裂为三个地区,这种社会背景很深地影响了文学,便形成了以路翎,冯至,爵青等为代表作家的国统区的讽刺和追忆小说,张爱玲,梅娘,苏青等为代表作家的沦陷区洋场通俗先锋混合型小说以及以孙犁,丁玲为代表作家的解放区现实与民间小说它们之间不断渗透,相互影响,形成各自具有特色的局面。

中国现代文学史三十年之诗歌发展史

{一}诗歌的诞生与突破

新诗运动在总结晚清文学改良运动与诗界革命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从诗形式上的解放入手,作为这场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的胡适提出了“作诗如作文”的主张,胡适无疑是第一“白话诗人”,此外,早期的白话诗人还有沈尹默,俞平伯等人。

1921年,刚站住脚跟的新诗面临着新的内部危机与新的突破的内在要求,中国新诗从此走上一条通过自身的艺术否定向前发展的道路,首先以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前期新月派担负起让新诗走向“规范化”的历史使命,由此新月派举起了“使诗的内容及形式双方表现出美的力量,成为一种完美的艺术”的旗帜,并据此提出了“理性节制情感”的美

学原则与诗的形式格律化的主张。与此同时,早期的象征派诗人对“作诗如作文”的主张发出质疑,提出要创造“纯粹的诗歌”,要求诗歌与散文纯粹的分界,强调诗歌的贵族化,穆木天。李金发是代表诗人。此外这一时期的无产阶级诗歌,以及以冰心,宗白华为代表作家的”小诗体“,湖畔诗人的诗歌同样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总的来说,中国现代新诗在第一个十年里,开创了新诗的传统,在后期出现的蒋光慈为代表的无产阶级诗歌与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诗派显示了诗的大众化与贵族化两种不同的发展趋向。

[二]诗歌的繁荣与诗派的竞争

30年代的新诗在第一个十年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出现了以殷夫为前驱,蒲风为代表的中国诗歌会诗歌群,和以徐志摩,陈梦家为代表的后期新月派,以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派诗人群两大派别互争的局面

本时期的中国诗歌会的创作直接继承上一时期的无产阶级诗歌传统,是本时期所产生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一部分,他们的诗歌取向明显地与。。。。。。。

后期新月派以徐志摩为主要旗帜,诗歌特点是。。。。。现代诗派。。。。。。。。

在这一时期的后期。艾青引起诗坛的注意,被称为吹芦笛的诗人。

{三}抗战时期的诗歌

卢沟桥一声炮响,几乎所有的诗人都唱起了民族解放的战歌,各个诗人的风格已经不易辨别,所有的诗都忠实记录了抗战初期的民族情绪,抒情方式则大多是直抒胸臆的宣言式的呐喊战叫。直到随着抗日战争转入相持阶段,抗战诗歌转入一个深入时期,出现了七月派诗人群以及以穆旦为代表的中国新诗派,七月诗派是在艾青的影响下,以理论家胡风为中心。以{七月}。{希望}杂志为阵地形成的青年诗人群,而中国新诗派又称九叶诗派,这批诗人在诗歌语言和技艺上的探索表达了诗人们的现代体验和现代意识,令人耳目一声。此外这一时期在敌后抗日根据地新诗歌谣化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

中国现代文学史大二下期重点考点

伤痕文学(70年代末期) 名词解释: 新时期重要文艺现象。1977年底,刘心武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深刻揭示了极左路线给青少年一代造成的严重内伤,提出“救救被‘四人帮’坑害了的孩子”这一社会问题。此后不久,卢新华又发表短篇小说《伤痕》,揭示极左路线对人的命运迫害和心灵摧残。继之,我国文坛上便相继出现了描写十年动乱给党和国家造成的灾难、着重表现极左路线给人民生活命运特别是思想心灵造成创伤的文学,被称之为“伤痕文学。” 开山之作:刘心武的《班主任》,人物形象有谢惠敏和宋宝琦 代表作:卢新华的《伤痕》、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第一届茅盾文学获奖作品) 反思文学 名词解释: “反思文学”是继“伤痕文学”之后在新时期出现的第二个文学思潮;代表性作家作品有,茹志娟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谌容的《人到中年》、张弦的《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张贤亮的《灵与肉》等。作品着重对“文革”、十七年甚至更早的历史事实进行思考,从而在

意识形态、国民性等方面挖掘现实问题的根源,展开对“人”的价值的思索。 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是反思文学的起步标志,茹志鹃的小说创作风格也由清新俊逸转变为严峻 代表作有:张贤亮的《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王蒙的《布礼》、《蝴蝶》,路遥的《人生》,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古华的《芙蓉镇》,谌容的《人到中年》(讲述了中年知识分子的待遇问题,代表人物是陆文婷,还描写了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马列主义老太太”——秦波的形象)改革文学 名词解释: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许多作家开始把目光由历史拉到现实,关注现实中的改革发展,形成了风行一时的“改革文学”;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被公认为“改革文学”的开篇之作;着重表现对农村和城市改革出现的新气象的肯定,对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和热点难点问题的思考,体现了作家对社会、时代的广泛思索。其他如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何士光的《乡场上》、贾平凹的《鸡窝洼的人家》、柯云路的《新星》等。 开山之作: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主人公乔光朴,乔光朴和作者其他作品中的车篷宽、高盛五、牛宏、宫开宇等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大全

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 1 双簧戏:1、1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正式拉开了这场“文学革命”、“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斗争的序幕。2、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一封信,再由刘半农写答信王敬轩的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名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 2 文学研究会:被称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1921年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代表作家:周作人、茅盾、叶圣陶、许地山、朱自青、冰心等。重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理论主张: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主要贡献:它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3 创造社:1921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主要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理论主张:尊自我,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浪漫主义特征。 4 新月社:1923年成立,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都是欧美留学生。重要刊物:《晨报副刊》《诗镌》《新月》(后期)闻一多发表《诗的格律》的理论文章,提出诗歌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以闻一多、徐志摩为首的新格律诗的创作,称为“新月诗派”。 5 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以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文艺思想接近于文学研究会。《语丝》多发表杂文、小品、随笔,形成生动、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鲁迅说《语丝》的基本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 6 简述文学革命的成就和意义:文学革命批评了“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的旧文学观念,宣传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想。新文学浸透了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等近代思想。新文学引进了话剧等新的文学体裁,进行了新诗的创建和小说形式的个性,以白话代替文言。文学革命使中国文学从束缚状态走向自由开放,开始向现代化迈进。 7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奠定了新文学的现实主义基础。现代最早、成员最广的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其文学思想基本倾向是现实主义。理论上对文坛发生了重要影响;创作方面,创作了许多现实主义小说,有反映社会问题的“问题小说”和反映现实人生的“乡土文学”。除文学研究会外,当时影响较大的语丝社,基本倾向也是现实主义。欧美现实主义作家及其代表作品,在这时期得到大量翻译。 8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异军突起的创作社,拥有一批创作力旺盛的作家,主干人物有郭沫若、郁达夫等。在创作方面有郭沫若的浪漫主义诗歌集《女神》、郁达夫的《沉沦》。当时最重要的新诗流派之一的新月诗派,就诗歌的主要倾向而言,是浪漫主义的。徐志摩《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欧美重要的浪漫主义作家及其代表作品,这时期也被大量翻译。 9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中国作家的大多数,选择和接受的主要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但又常吸收现代主义的某些因素于其创作中。象征诗人首推李金发,象征诗的特点:朦胧、含蓄、暗示。无产阶级文学: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

中国小说发展史课件资料

中国小说发展史 一、中国小说发展史线索 二、小说的起源神话诸子史传:(1)源头(2)影响:①题材、幻想的方式、情节结构 ②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事对小说叙事方式的影响十分深刻。 三、古代小说发展史概述 (一)先秦——古代小说的萌芽期 这一时期的神话、寓言、史传、“野史”传说、宗教故事等都孕育着小说的艺术因素,为小说的形成准备了条件,同时也露出小说雏形时期形成志人志怪两大类的端倪。 神话:神话是原始先民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它的内容涉及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既包括世界的起源,又包括人类的命运,努力向人们展示“自然与人类命运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意象”。

如《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神话有简单的故事情节和有一定个性的人物形象,这正是萌芽时期的小说艺术要素。 其特点寓言故事是一种短小精悍而又富于讽刺力量的文学样式, 是通过假托的故事,说明一个抽象的道理。先秦寓言,它敢于干预生活,有助于中国古代小说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它的讽刺艺术,直接为后世小说继承和借鉴。后世的讽刺小说的小说中的讽刺艺术,无不受到寓言的积极影响;它是最早的叙事文学之一,又开创了自觉地虚构故事的先河,在叙事、写人、拟人、状物、夸张等多方面的艺术经验,为小说家所汲取。 中国古代小说与宗教迷信传说的关系十分密切,可以说它们结下了不解之缘,以致形成了古小说中语怪与纪异两大类别。先秦时代的宗教形式主要表现为巫教。 先秦诸子重道而菲薄小说,对后世小说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二)汉代——地位略有提升 (1)桓谭《新论》:小说家合丛残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 (2)班固《汉书?艺文志》列九流十家,小说家附列于诸子之末。“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之所造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诸子之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 (3)汉代小说有: ①无名氏《燕丹子》,叙荆轲刺秦王之事;

中国现代文学史重点知识点总结.

大学现代文学史分析题 1、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重要阶段?各个阶段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什么?各个阶段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一般把1919前后到1949年之间的大约30年的文学发展称为中国现代文学史。 1)1917-1927年,五四文学运动时期。文学革命开端时间,开创性的作品: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鲁迅《狂人日记》、郭沫若《女神》、胡适的白话新诗,戏剧、小品散文的出现,最早的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现实主义)、创造社(为艺术、浪漫主义),特点:奠基性,开创性。 2)1928-1937年,开始的标志是革命文学运动的开始。创造社、太阳社于1928年正式发起革命文学运动,革命文学标志现代文学从艺术形式到思想内容的深刻变化。重要内容:(1)左翼革命文学的发展,集中出现了一批革命文学的作家作品,左联五烈士、东北作家群、蒋光慈、叶紫、鲁迅后期、茅盾前期的创作,都看作左翼时间的创作。(2)左翼之外,风格独立、卓有特色的艺术大家有:巴金、老舍、沈从文、曹禺等。特点:从思想到艺术都进入成熟阶段,整个文学创作呈现繁荣、复杂、多元的格局。 3)1938-1949年,开端标志:抗战爆发进一步深化的阶段。特点:(1)抗战爆发,形成全国规模的抗战文艺运动,使现代文学又出现一次深刻的变化,抗日救亡成为压倒一切的主题,现代文学密切配合社会发展。(2)由于政治变化,出现国统区、解放区。解放区与国统区已经是不同的社会制度,解放区已经是不同于国统区的“新天地”,局面更复杂,流派更多。关键字:抗战文艺运动、国统区、解放区。(内在联系我没有写,再听录音) 4、以郁达夫、萧红、沈从文、孙犁等人为例,论述分析现代作家在追求小说的散文化和诗化方面有哪些共同的特色和个性的差异? 几个人的小说的共同点:不注重情节的连贯,不注重故事的完整,情节淡化。不同点:‘郁’以情绪的流动结构作品,感情的放纵,听任感情的宣泄,抒情方式不讲究节制,不注意分寸,是非常外在的,不含蓄的。如《沉论》;从郁到孙,抒情表现在小说这种文体上,有一重要特点,即小说的散文化,故事性不强,不以情节取胜,而重在抒情。‘萧’主要是着力描写散点的透视的,是零星的感受,有奔放的一面,也有内在的一面,处于前二者之间,如《小城三月》;‘沈’精心构造了一个田园牧歌、诗一样的王国,在结构上大幅度跳跃,善于采用虽断若续的表现方法;到孙梨的笔下,小说的散体化与诗化已经进步了许多,达到了一种融合,一种更高的意境,进一步开拓了小说文体的空间,使其更宽阔,更自由,融叙述、抒情、议论为一体,结构灵活,讲究节制的美,讲究分寸,如《荷花淀》。 5、简单叙述丁玲和张爱玲的小说各自在哪些方面达到了对时代社会的深刻揭示? 二人都以思想深度见长。但深度的视角不同。‘丁’对社会问题分析(包含阶级)表现思想的深度大胆。‘张’对人性的分析显示出其深度,来源于对生活痛惜的体验。她们都擅长于对人物内心深处的描写,擅于把人性放在心里深处来表现。丁玲表现的是农村中的阶段关系,写的是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农民夺取土地和长久拥有土地之间的问题,农民自我阶级间的斗争,丁玲就是在后一个问题上看得最深刻最准确,显示了独立而深刻的思考,达到了一个很

中国古代小说史

绪论 一.中国古代小说史可分为准备期(远古先秦两汉)、成熟期(魏唐)、繁荣期(明)、高峰期(清初至清中叶中叶)、演进期(清末)。 二.中国古代小说有文言小说、白话小说两大系统。 三.中国古代小说题材可分为历史演义、英雄传奇、公案侠义、人情世态、讽刺谴责、灵怪神魔这六大类,又可归为讲史、世情、神魔三大类。 第一章志怪传奇小说 第一节概述 一、什么是志怪传奇小说:古小说的一种,以记载神鬼怪异故事以及人的异行幻梦为主要内容的小说。 二、志怪传奇小说发展的几个阶段:萌芽和形成(先秦两汉)鼎盛时期(魏晋南北朝)演变期(唐)萧条期(宋元)复兴兴盛和终结(明清) 第二节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 一、魏晋时期志怪小说繁荣的原因:A社会动乱人民幻想的寄托。B宗教迷信盛行C谈风盛行。 二、《搜神记》干宝(神仙鬼怪法术)、《博物志》张华(山川地理异物神话)、《拾遗记》王嘉(历史遗闻佚事仙山灵物,想象丰富语言雅畅)--作者、作品内容。 三、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思想内容:A反映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统治阶级的凶残荒淫,表现人民的反抗精神。《干将莫邪》《韩凭夫妇》代表.B歌颂纯真美好爱情,对婚姻自由的追求《紫玉韩重》.C对和平幸福的渴求.《桃花源》 四、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在小说史上的意义:艺术成就(A加强了故事的完整性和丰富性,情节曲折多变,表现手法富于现实性B赋予描述对象人性和音容笑貌C初步注意了场面人物动作语言进行细节性的描写渲染,以衬托人物性格.)意义(具有更多的小说因素,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起唐传奇,为白话小说,戏剧提供丰富的神怪故事素材.为后代小说积累了一定的艺术经验.) 第三节唐代传奇

中国现代文学史历年真题

全国2009年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陈独秀、胡适、周作人、李大钊等文学革命倡导者文学思想的基本倾向是() A.浪漫主义B.自然主义C.现代主义D.现实主义2.五四时期复古主义思潮代表人物林纾写的《荆生》是一篇()A.黑幕小说B.言情小说C.影射小说D.讽刺小说3.冯至参加过的文学社团是() A.弥洒社B.莽原社C.未名社D.沉钟社 4.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李涵秋等所属的文学社团、流派是)A.创造社B.新潮社C.新月社D.鸳鸯蝴蝶派 5.中国诗歌会是一个() A.以抗战为目标的现实主义诗歌团休 B.以大众化为目标的现实主义诗歌团体 C.以平民化为目标的浪漫主义诗歌团体 D.以诗美为目标的现代主义诗歌团体 6.1936年左翼文学界发生了两个口号的论争,两个口号指的是A.抗战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文学 B.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 C.国防文学和抗日战争的大众文学 D.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文学 7.抗战初期成立的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是一个()A.全国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 B.全国进步文艺家的组织 C.全国革命文艺家的组织 D.全国作家的群众性组织 8.抗战初期,提出“与抗战无关的材料,只要真实流畅,也是好的”,引发文学与抗战关系论争的是() A.沈从文B.梁实秋C.朱光潜D.萧乾 9.似匕首投枪、能以一击致敌于死命,具有这种风格的杂文作家A.茅盾B.周作人C.鲁迅D.朱自清 10.贯穿《朝花夕拾》全书的人物形象是() A.范爱农B.藤野先生C.作者“我”D.长妈妈11.郭沫若小说的主要创作特色是() A.人物形象鲜明B.结构严谨C.现实主义D.主情主义12.下列均属于文学研究会作家的是() A.台静农、废名、许地山、闻一多 B.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冰心 C.郭沫若、叶绍钧、沈雁冰、郑振铎 D.周作人、郁达夫、蒋光慈、徐志摩 13.张资平小说《她怅望着祖国的天野》表现的基本思想倾向是)A.反对种族歧视B.反帝反封建 C.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D.平民主义 14.下列均属于周作人的散文集是() A.《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小河》 B.《自己的园地》、《热风》、《泽泻集》 C.《雨天的书》、《自己的园地》、《谈龙集》 D.《雨天的书》、《自己的园地》、《踪迹》15.徐志摩的诗歌创作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属于前期的两本诗集是() A.《志摩的诗》、《云游》B.《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 C.《翡冷翠的一夜》、《云游》D.《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 16.李金发实验象征主义创作方法的诗集是() A.《尝试集》B.《红烛》C.《微雨》D.《昨日之歌》17.在《蚀》三部曲中,曾经怀有教育救国思想的人物是()A.静女士B.方罗兰C.张曼青D.王仲昭 18.符合虎妞性格的某一方面的正确表述是() A.愚昧无知B.粗俗刁泼、善玩心计 C.固执凶悍D.自信、自尊 19.《家》的情节主线是() A.觉慧与父辈(克字辈)的冲突 B.觉新对高老太爷的妥协 C.觉慧、觉新、觉民等年青人的命运与封建大家庭的矛盾D.觉慧与冯乐山的斗争 20.曾树生这个人物出自于() A.《雾》B.《第四病室》C.《寒夜》D.《憩园》21.曹禺剧作《日出》的时代背景是() A.“五四”前后B.30年代初期 C.抗战时期D.大革命时期 22.1936年,被称为“在中国的报告文学上开创了新的记录”的作品是() A.夏衍《包身工》B.宋之的《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C.丘东平《第七连》D.范长江《塞上行》 23.1930年初,殷夫将他1929年以前的诗作65首编为诗集,题名为() A.《放脚时代的足印》B.《孩儿塔》 C.《血字》D.《我们的诗》 24.沙汀创作的长篇小说是() A.《淘金记》B.《故乡》C.《春明外史》D.《围城》25.鲁迅断言“不容于满洲帝国,但我看也因此当然不容于中华民国”的小说是() A.萧军《八月的乡村》B.萧红《生死场》 C.叶紫《丰收》D.吴组缃《鸭嘴崂》 26.戴望舒将其1934—1945年间显示诗风变化的25首诗结集,题名为() A.《我的记忆》B.《望舒草》 C.《灾难的岁月》D.《旧锦囊》 27.沈从文创作的中篇小说是() A.《丈夫》B.《长河》C.《边城》D.《湘西》28.小说集《传奇》的作者是() A.庐隐B.丁玲C.苏青D.张爱玲 29.《种谷记》的作者是() A.欧阳山B.柳青C.孔厥、袁静D.马烽、西戎30.《漳河水》中克服了好逸恶劳等缺点的妇女是()A.荷荷B.苓苓C.紫金英D.荷荷与苓苓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论述题精选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论述题精选 1.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重要阶段?各个阶段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什么?各个阶段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一般把1919前后到1949年之间的大约30年的文学发展称为中国现代文学史。 1)1917-1927年,五四文学运动时期。文学革命开端时间,开创性的作品: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鲁迅《狂人日记》、郭沫若《女神》、胡适的白话新诗,戏剧、小品散文的出现,最早的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现实主义)、创造社(为艺术浪漫主义),特点:奠基性,开创性。 2)1928-1937年,开始的标志是革命文学运动的开始。创造社、太阳社于1928年正式发起革命文学运动,革命文学标志现代文学从艺术形式到思想内容的深刻变化。重要内容:(1)左翼革命文学的发展,集中出现了一批革命文学的作家作品,左联五烈士、东北作家群、蒋光慈、叶紫、鲁迅后期、茅盾前期的创作,都看作左翼时间的创作。(2)左翼之外,风格独立,卓有特色的艺术大家有:巴金、老舍、沈从文、曹禺等。特点:从思想到艺术都进入成熟阶段,整个文学创作呈现繁荣、复杂、多元的格局。 3)1938-1949年,开端标志:抗战爆发进一步深化的阶段。特点:(1)抗战爆发,形成全国规模的抗战文艺运动,使现代文学又出现一次深刻的变化,抗日救亡成为压倒一切的主题,现代文学密切配合社会发展。(2)由于政治变化,出现国统区、解放区。解放区与国统区已经是不同的社会制度,解放区已经是不同于国统区的“新天地”,局面更复杂,流派更多。关键字:抗战文艺运动、国统区、解放区。(内在联系我没有写,再听录音) 2.为什么说鲁迅的一出现就是一个高峰(为什么鲁迅的作品一出现就这么成熟、深刻)? 这要从几个方面来论述,鲁迅的生活经历,思想基础,审美追求,决定的,也是由时代历史和文学自身的发展所决定的。 生活方面:在人生经历中对国民的劣根性有深刻的认识,所以鲁迅的作品一出现就是成熟的,在新文学以前,他就虑过…立人?的思想,在确立要用文学作为自己终生奋斗的职业,以此作为起点,用文学来拯救民主命运,用文学来改变民族的劣根性,所以鲁迅创作的生活与思想基础是非常深厚的。 审美方面:鲁迅有对传统文化的深切体会,打下了良好的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在南京求学和在日本留学期间,鲁迅大量的阅读了西方古典美学著作,接触了最新思潮的报刊,这些为他后来从事文艺学术事业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构成了鲁迅一出现就是一个高峰,也是为什么鲁迅在文学史上的成就和地位。(要再听一次录音,29页第二题说要结合鲁迅的人生经历和创作道路来回答这个问题) 3.分析《呐喊》中的阿Q、闰土、七斤等农民形象 小说集《呐喊》中的阿Q、《故乡》中的闰土、《风波》中的七斤,是三种类型的农民形象。他们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

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简史.pdf

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简史 我国的古典小说,比较合乎现代“小说”概念的应从唐宋以来出现的用文言 或白话写成的传奇、话本小说算起。但是,“小说”一词早在先秦《庄子·外物》篇中就有记载: “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远亦远矣。”这里的“小说”,是指于社会人生无涉的琐屑言谈,与后来的小说概念相去极远。西汉时的“小说”,形式上与先秦小说稍有差异,内容有所变化,开始涉及社会人生。东汉时,刘歆在《七略》中 首辟“小说家”一类。随后,班固《汉书·艺文志》据此著录各家人物和其著作, 指出“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他著录“小说家”书十五种,可惜已经亡佚。但从班固的论述来看,这些“小说”,大概指来自民间的传闻轶事,与后代作为文学创作的一大部类的小说不完全相同。根据 以上记述以及传世的文学史料来看,我国先秦至两汉尚未有近似现代小说的文 学创作。 我们知道,先秦文史哲不分家,汉代仍不脱这一习惯,因此,先秦两汉出 现的神话传奇、寓言故事、传闻轶事以及史传文学,当然不能看成为小说,但 它们又在内容和形式上为后世小说创作做了准备,特别是《史记》,对我国的 小说创作影响最大。但《史记》毕竟是历史,而不是小说,所以,我们称先秦 两汉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孕育期。 魏晋南北朝,出现了大量谈论神鬼怪异以及记述名士的奇闻轶事的故事, 较有代表性的是干宝《搜神记》、刘义庆《世说新语》,这类作品,有人物形 象,有故事情节,结构完整。如《搜神记》中的《三王墓》、《韩凭夫妇》、 《李寄斩蛇》、《白水素女》、《东海孝妇》等篇,把人神怪异之事混杂在一 起,后世称为“志怪小说”。一般比较短小,在刻画人物形象上较有特色,被称 为“志人小说”或“轶事小说”。这两类小说带有明显的捏合“丛残小语”的痕迹。 唐代,我国古典小说创作开始出现新的局面,作家在六朝志怪、志人小说 的基础上,创造了“传奇”体短篇小说。其中《古镜记》、《白猿传》、《游仙窟》等,是由志怪向传奇过度的早期小说,艺术上比六朝志怪小说有了重大突 破,较有代表性的是白行简的《李娃传》、蒋防的《霍小玉传》、李朝威的 《柳毅传》、元稹的《莺莺传》、许尧佐的《柳氏传》、李公佐的《南柯太守

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点汇总

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点汇总 1、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王统照、沈雁冰、叶 绍钧、许地山等12人。刊物:有《小说月报》、《文学旬刊》、《诗》月刊等。以研究介绍外国文学、整理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宗旨,重视文学的社会功用,强调文学与人生的意义, 被称为"人生派"。受19世纪俄国和欧洲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影响,注重写实主义创作方法。1932年《小说月报》停刊,终止活动。 2、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成员是留日的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以及后来加入的彭康、朱镜我、冯乃超等。出版《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等。强调创作"本着内心要求",崇拜天才,讲求文学的全与美,宣传文学的无目的性,提倡为艺术而艺术,被称为艺术派。受欧洲启蒙主义、浪漫主义、颓 废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影响,创作方法上倾向浪漫主义。1929年2月该 社被国民党当局查封。 3、湖畔诗社:1922年4月,应修人、冯雪峰、潘漠华、汪静之在杭州西湖湖畔成立的新文 学团体。他们的作品主要有诗歌合集《湖畔》、《春的歌集》和汪静之的《蕙的风》、《寂寞的国》等。其创作以抒情诗特别是爱情诗见长。风格清新质朴、坦白率真,以自由诗为主。 4、五四文学的基本特征是:一、现代理性精神的张扬;二、感伤的精神标记;三、个性化 的追求;四、创造方法的多样化探索。 5、郁达夫浪漫抒情小说的主要特征:一、自我的写真;二、感伤的抒情;三、结构的散文化;四、流丽、清新的文笔。 "病状",因封建思想没有完全从人们头脑中清除,加上中国反封建的思想革命尚不十分彻底,因此将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中存在。它将作为一面镜子,使人们从中窥测这种精神的病 容且时时警戒。 7、美文:即艺术性散文,通常称为"散文小品"。它不是批评的,也不是学术性的,而是艺 术性的。不管是叙事还是抒情,都是为了表达作家自己真实的"思想"。其风格是"真实简明"。"美文"在周作人看来,就是个人的"言志"之作。由于这种文体更能适应思想启蒙,又具有较 强的随意性,因此五四时期的新文学家们几乎没有不从事散文小品创作的,所以这一时期无 论从创作数量,文体品格还是艺术风格上都达到了空前的繁盛和成熟。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第一章绪论: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历史发展进程及本质特征 中国现代文学是指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为开端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时期的文学。 它包括在此期间发生的文学运动、文学争论、文艺思潮和在此期间出现的文学社团、文学流派以及所有不同类型作家的创作。 这30年的文学史,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学史长河中是极为短暂的一瞬,但它的意义却不是能用时间来衡量的。它是整个中国文学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巨大转折点,显示出新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深深“断裂”体现出中外文化的猛烈“碰撞”。 中国现代文学所具有这种纵横交叉、承前启后的历史特质,是中国以往任何一段文学史难以相比的。 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内容体现于它大致经历的三个发展时期,即“三个十年”。 第一个十年(1917—1927),通常又叫“五四”时期的文学,因为“五四”文学革命是这一阶段的重要内容。 它是现代文学开拓与奠基的阶段。鲁迅、郭沫若等一批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及其现代文学奠基作家,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等最初一批重要的社团流派,都出现在这一阶段。 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事情是中国新文学的序幕正式拉开,即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 1917年初,胡适、陈独秀分别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标志着文学革命运动的正式兴起。 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鲁迅、李大钊等人积极响应文学革命的主张,推进文学革命的发展。 “十月革命”的炮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五四”运动的爆发,把文学革命运动迅猛推向了高潮。 与此同时,以鲁迅、郭沫若为代表创作的新文学作品,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表明了新文学的实质性进展。 小说方面,有鲁迅划时代的《狂人日记》。 诗歌方面,出现了胡适、郭沫若的诗集《女神》,开创了自由体白话新诗的一代诗风。 话剧方面则有胡适、洪深、田汉、欧阳予倩等人创作的白话剧本,在中国首先尝试了话剧这一新文学样式。 1921年以后,随着新文学理论和创作的深入发展,出现了大量的文学刊物,涌现出众多的新文学社团。 其中重要的有:文学研究会、创造社等,标志着从作家个体转向群体创作,并有自身鲜明的文学理论,进一步奠定了文学主张这方面深刻的影响。 第二个十年(1928—1937),通常又叫左翼时期的文学,因为左翼文学在这一时期迅速发展、高潮,并成为文学发展的主潮。 它是现代文学的发展、成熟的阶段。 这个时期文学的特点是: 一方面左翼文学强劲的发展,将文学和社会时代的联系方面推进到了极点。革命文学的运动的出现更注重文学内容的深入和挺近。 用一句话概括: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 但是第二阶段之所以成熟,并不仅仅是革命文学的发展,而是进一步出现了多种风格、作家流派的作家作品。特别重要的有巴金、老舍、沈从文、曹禺等。 同时也促进了文学现代主义上的探索,特别是现代主义诗歌、小说。 此外还出现了京派和海派这样的文学派别。 第三个十年(1938—1949),这一阶段的重要特点是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对文学发展的作用和影响,显示了文学和时代更加密切的联系。 通常叫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学。 由于抗战的发生,出现了全国范围的文艺抗战运动。从39年到42年属于抗战前期的文艺发展,出现了大批的积极宣传民族意志、鼓动抗日救国的文学作品。这个阶段显示了一种不同的文化——中国现代文学显示了与时代相辅相成同时发展的特点,表明文学始终是为社会服务的。 这个时期比较突出的成就是以郭沫若为代表的历史剧的成熟。其中,以郭沫若的《屈原》、《虎符》等历史剧最为成功,影响最大。 42年以后根据特定的社会政治形势的变化分为两个地区的文学:解放区和国统区两大区域。 在解放区,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了一条较为完整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方针,涌现出了赵树理、孙犁、丁玲、周立波以及《白毛女》、《王贵与李香香》等一大批具有比较典型的民族风格、民族气派的作家和作品。 在国统区,主要围绕反压迫、争民主的民主革命运用,出现了大量讽刺性、揭露性的作品,如茅盾的《腐蚀》,巴金的《寒夜》,钱钟书的《围城》等等。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体裁,全面而深刻地暴露和批判了国统区的黑暗现实。 纵观中国现代文学30年,无论是它自身的演变,还是它和时代社会的关系,都可以看出,它是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是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相辅相成的。 同时,它又具有相对独立的鲜明特性。在30年的文学发展中,出现了多样的创作方法。 二、中国现代文学的本质特征 1、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冲突与传承 一方面反叛传统旧文学,在艺术形式上是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但另一方面对传统的反叛往往是创造与更新的重要手段,而对传统精神的批判继承则是继往开来的重要规律。 因此,中国现代文学的出现体现了现代新文学、新文化与传统旧文学、旧文化的根本冲突和根本转折,也体现了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新文学、新文化与旧文学、旧文化是在联系中更新发展的。 2、五四时期外国文学在中国的译介、传播和影响,对中国现代新文学的诞生和发展,毫无疑问地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现代文学是在充分吸收外来各国文学与文化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 3、伴随始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时代历史所赋予中国现代文学的特殊使命,使之出现了一大批世纪性的大家与名作,并在整体上形成了自己的特有风格。 中国现代文学在整体上形成了自己的根本特质:这就是责任感、使命感以及对艺术境界不懈追寻。 第二章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意义及新文学初期创作 一、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 五四文学革命开始于1917年。它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是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 以《新青年》编者陈独秀为代表的一批深受西方近代思潮影响、有志于社会改革的知识分子,起而奔走呼号,发起和倡导了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作为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之兴起。 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了文学改良的“八事”,为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 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 钱玄同提出小说、戏剧为文学正宗的主张,改变旧文学轻视小说戏剧的传统观念;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新文学的要求》等一系列文章,反映了他的“人的文学”等主张;介绍、翻译外国文学也是文学革命的重要内容,是当时作家文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18年5月《新青年》出版“易卜生专号”,刊登了《娜拉》、《国民公敌》等剧本,产生很大影响。

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吴组缃 中国的小说,也和世界各国一样,是从神话传说开始的。有人说我国小说有很多起源,如寓言、史传、诸子散文等等,其实源头只有一个,那就是神话传说。神话是把神人化,传说是把人神化,这两者之间的界限很难确切划分。 到魏晋南北朝,出现了志怪、志人小说。这是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起的名字,我觉得概括得很恰切。神话传说也好,志怪、志人也好,都是作为一种史实记载下来的,是靠实地访问,从民间搜集而记录下来的,因此叫作“志”。“志”是记录的意思,而不是创作。所以最初的小说,同历史归于一类。比如《穆天子传》是个神话传说,可史书上却把它归于帝王“起居注”一类;《山海经》也是神话传说,《汉书》中却把它归于“地理志”中。 直到梁代萧统编《文选》,才第一个要把文学和历史区分开来。他在序中提出他的文学定义,即“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但这时他所指的文学只包括诗、文、赋,并不包括小说。我国的小说脱离历史领域而成为文学创作,还是进入唐代之后的事。唐代的文化出现了很多新的东西,文人的思想也有所发展、开阔;这时传奇小说应运而生,如陈鸿写的《长恨歌传》、白行简写的《李娃传》,都是依照传说创作而成,不再是历史性质的东西了。唐代

小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富于想象虚构与讲求文采,这就同过去的作品有所区分。参照萧统的文学定义看,虚构、想象正是“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则正是讲求文采。从此,小说便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了,但作为史的志怪志人传统也并没有中止。 传奇小说发展到宋代就衰落了。宋代的小说大致是根据史事记载完成的,没有什么虚构和富有文采的创作加工,同唐代小说大不相同。后来人们写了各个朝代的历史小说,大多走了宋代传奇的路子,即按照史书的记载编写,作为文学作品是失败的。 这时随之兴起的是话本。话本经过文人加工,就变成许多话本小说和演义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等,大都是文人采用民间创作而进行再创作的。话本是民间“说话”艺术的底本,它是经过说书艺术的千锤百炼才产生、流传的。它以描绘精彩动人的情节场面和塑造生动活泼的人物性格见长;这就与专供人阅读的小说有了明显的不同风格,因为它们是植根于讲给人听的说书艺术的。 由这里再发展,便成为文人的独立的创作。这时不再拿民间的东西来加工了,而主要是自己创作。这一类代表作是《金瓶梅》,它在小说发展史上开辟了一条新路。无论《三国演义》《水浒传》还是《西游记》,写的都是非凡的人物或者不寻常的英雄;而《金瓶梅》开辟了一条写平凡人和日常生活的道路,通过写平凡人的日常生活,显示了现实主义文学的长足发展。沿着《金瓶梅》所开创出来的道路,《红楼梦》问世了,中国古代现实主义小说达到

《中国现代文学史》曹禺的主要考点

曹禺的主要考点 1、《雷雨》在曹禺乃至整个现代话剧创作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点:①永恒的艺术魅力源于超越社会政治和历史时代的人性与命运关注;②经典人物形象的塑造(爱恨交织的繁漪、冷酷专制伪善的周朴园);③严谨的戏剧结构和激烈的戏剧冲突;④中国现代悲剧艺术的典范。 2、从《日出》、《原野》到《北京人》,看曹禺剧作的新发展和新追求;关键点:①《日出》:横断面的描写;“日出”的双重象征; ②《原野》:题材从城市转向农村,表现人性挣扎扭曲的痛苦;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手法的运用;“原野”的双重象征; ③《北京人》:以平实内敛的笔触描写封建大家庭的精神破产;“北京人”的双重象征。 3、曹禺剧作的艺术特色及意义。 关键点:①重视氛围情境的营造(曹禺戏剧情境的一贯特色,三点); ②话剧的诗化倾向(将戏剧作为诗来写,全身心的投入;浓郁的情感色情和主观因素);③戏剧艺术手法的非凡才华(严谨的结构与激烈的戏剧冲突;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曹禺概述】

曹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其剧作有着沉郁幽深的主题意蕴,精巧紧张的戏剧冲突,丰满独特的人物形象,蕴藉深厚的戏剧情境,抒情诗般的戏剧美感。尤其是其代表作《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无不显示出其独特的戏剧风格和卓越的悲剧艺术才华,在中国乃至世界戏剧史上都留下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可以说,曹禺既是中国现代话剧真正意义上的奠基人,又是中国现代话剧艺术的一座高峰。 【《雷雨》】 《雷雨》是曹禺的处女作及代表作,也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戏剧在一天的时间里,两个舞台背景内集中展现了周、鲁两家前后三十年错综复杂的纠葛,既揭示了封建家长专制制度造成的人生悲剧,从封建家庭的毁灭预示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又从关注人类自身命运和复杂人性的角度出发,深入到人物心灵深处,以细腻的笔触描摹人物的灵魂,使这部剧作超越社会政治和时代历史,上升到对人性和命运的双重思考。 一、《雷雨》的卓越艺术成就首先在于它塑造了一系列光彩夺目的艺术形象,其中有不少堪称现代文学史中的经典。 1、繁漪:这是剧中最具艺术光彩和精神震憾力的人物形象,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中个性最鲜明、最丰满生动的女性形象之一。曹禺是深爱这个人物的,在他在看,繁漪是一个“有着火炽的热情,一颗强悍

笔记中国小说的发展史

中国小说的发展史 一、史家对于小说的论述: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1、小说之名,昔者见于庄周之云:“饰小说以干县令”(《庄子.外物》)。认为小说乃琐屑之言非道术所在。 2、桓谭言:“小说家合残丛小语,近取譬喻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与后之小说类似。 3、班固《艺文志》:“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 二、中国小说的起源:神话传说 上古神话 1、定义: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 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通常以神为主人公,包括各种自然神和神化了的英雄人物。神话的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 神话的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故神话不特为宗教之萌芽,美术所由起,切实为文章之渊源。”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2、产生与功能:只有当人类可以凭借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表达对自然和社会的领悟的时候,神话才有可能产生。 首先,人们讲述神话,为的是保持社会习俗及社会制度的意义和合理性。神话在维系人们的社会性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其次,由于生产力低下,尤其是面临着令人敬畏的自然界,个人必须把自己溶入氏族之中才能生存。神话是把个人和集体联系为一体的一条强有力的精神纽带。再次,神话故事可以使难以理解的现实呈现出种种戏剧性的属性,人们在对世界假想性的把握中宣泄了种种令人不安的情绪。 3、保存和记录:《山海经》最具有神话学价值。该书记载了100多个邦国,550座山,300条水道。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之间。是我国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全书分为山经五卷、海外经四卷、海内经五卷、大荒经四卷,内容极其驳杂,除神话传说和宗教祭仪之外,还包括我国古代地理、历史、民族、生物、矿产、医药等方面的资料。其余散见经史子集中。中国古代著名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在《淮南子》中。 4、中国神话的分类及其蕴涵的民族精神 神话的内容丰富而复杂,简要分类如下: (1)、创世神话。以盘古故事最为著名。表明了先民对宇宙等自然现象积极探索的精神。(2)、始祖神话。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首推女娲的故事。各部族自己的始祖神话,如关于商民族始祖契,周民族始祖后稷的诞生。 (3)、洪水神话,关于鲧禹父子。反映了先民在同自然作斗争中所积累的经验和表现出的智慧。 (4)、战争神话,如关于黄帝和炎帝,黄帝和蚩尤之间战争的神话。 (5)、发明创造神话,如后羿发明弓箭,射落九个太阳的神话。 神话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族精神的形成及其特征。 首先,中国古代神话体现了深重的忧患意识。 其次,中国古代神话具有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 再次,中国古代神话体现了先民们的反抗精神。 5、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 神话思维是与原始先民的心智能力紧密相联的。

中国古代小说史笔记整理

汉代小说 (一)《汉书。艺文志》所载小说 1、近史之书《周考》、《青史子》 2、似子之书《伊说》、《师旷》 3、方士之书《皇帝说》、《封禅方说》 (二)汉代其他小说 《燕丹子》、《列仙传》(西汉向) (三)汉代托名小说 《神异经》、《十洲记》、《汉武故事》、《洞冥记》 晋南北朝志怪小说 (一)兴盛原因及其题材容 1,长期分裂与黑暗的社会现实。 2,巫风、方术的兴盛和传播。 3,佛教的传播和佛经的翻译。 (二)志怪小说代表作——《搜神记》 材料来源:1承于前载 2广收遗逸 3采访近世之事 其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1、赞扬神仙方士的幻异之术 2、写神灵感应,怪物变形之事 3、写精怪妖魅的故事 4、神的传说,历史故事 思想容及艺术特征

1、揭露统治阶级的凶残,表现人民反抗强暴,反抗迫害的斗争精神。如《干将莫邪》、《东海孝妇》。 2、表现人民群众的优良品性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寄》、《董永》。 3、反应青年男女为争取爱情,婚姻的自由幸福而斗争。如《紫玉》、《河间郡男女》。 4、个别不怕鬼怪的故事。如《助砍树》、《宋定伯》。 其他志怪小说 1、记怪类《搜神后记》、《列异传》、《异苑》。 2、博物类《博物志》、《外国图》、《玄中记》。 3、神仙类《神仙传》、《拾遗记》、《幽冥录》。 《幽冥录》主要思想容: 1、宣扬佛法,鼓吹轮回报应。 2、关于街头巷语,鬼怪异物的传闻。 3、爱情题材的故事。 晋南北朝轶事小说 (一)兴起及发展概况 一、笑话类 《笑林》淳撰 容广泛,主题鲜明,以夸的漫画式笔法写人,充满滑稽和幽默的情趣,浓厚的生活气息。 是我国的笑话之祖,它开创的笑话文体,为后世人所继承,从晋一直到明清绵延不绝。 《解颐》松玢《启颜录》侯白 二、琐言类 《语林》东晋裴启《郭子》郭澄之《俗说》梁代约 三、轶事类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考点知识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 第二十三章1949—1976文学思潮 一、五六十年代文学思潮 1.第一次全国文代会: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平举行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标志中国新文学以此为起点,进入了当代文学阶段。会议由郭沫若提议召开,成立了以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 副主席的全国文艺界组织——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文联)。矛盾总结国统区文艺运动,作题《在 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学》周扬总结解放区文艺运动,作题《新的人民的文艺》。第一次文代会 确定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第二次文代会把社会主义现实主 义确定为文艺创作的方法和文艺批评的准则。 第一次文代会的影响:1.思想的转变,由百音竞赛转变一种声音 2.共和国文艺发展蓝本被定为延安文艺模 式3.文学进入狭窄的发展渠道,众多文学资源被否定3.文学模式建立,文学进入体制化阶段 2.第二次全国文代会:1953年9月23至10月6日在北京召开。中心议题:繁荣创作背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文学艺术内部的改革。第二次文代会把社会主 义现实主义确定为文艺创作的方法和文艺批评的准则。 3.第三次全国文代会:1960年7月22日到8月13日。背景:与苏联的公开论战进入备战状态,中国思想文化界贤妻“反修”斗争。 4..文艺界的三次批判: (1)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1951年5月20日毛泽东社论宣告《武训传》三重罪:1.狂热宣传封建 文化,根本不去触动封建经济基础及上层建筑,改良主义。2.容忍污蔑农民革命斗争,以农民斗争的失败 为反寸,歌颂武训精神3.资产阶级反动思想侵入了战斗的共产党,一些号称学得了马克思主义的共产党员 丧失了判断能力。 (2)批判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和清算胡适派“唯心论”思想;1954年,文艺界开展了对《红楼梦》研 究中唯心主义观点的批评,其中以山东大学毕业的两位文学青年_李希凡_、_蓝翎_发表的《关于〈红楼论〉 及其他》《评〈红楼梦〉研究》两文最具代表性。对俞平伯的批判深入到对五四以来整个哲学中胡适思想及 其影响的批判。 (3)清查“胡风反革命集团”。 5.(名词)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具体地说就是,在文艺创作上,允许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题材、不同手法的作品同时存在,自由发展;在学术理论上,提倡不同学派、不同观点互相争鸣,自 由讨论。 文艺政策的调整:为冲破苏联模式,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1956年毛泽东在《论 十大关系》的报告中国提出“双百方针”,并在1956年第10期的《文艺报》上发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的社论,中国作协于11月召开文学期刊编辑工作会议,号召期刊正确贯彻“双百”方针。但1957年的反 右派斗争以及对当时政策估计的严峻性使“双百”方针昙花一现。而后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 提高”八字方针,并于1961年6月召开“新侨会议”,1962年3月召开了广州会议”以及于1962年8月 召开“大连会议”,这三次会议体现了对文艺政策的调整,扭转了文艺界“左倾”思想 6.“文革”文学思潮 1.1965年11月,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在上海发表,揭开“文化大革命”的序幕。1966年 2.22林彪委托江青在上海召开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形成了伊《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为文革总纲领. 2.革命样板戏: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等8个剧目。 3.(名词)文艺创作“三突出”原则: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