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控制网络综合实验实验报告.docx

无线控制网络综合实验实验报告.docx
无线控制网络综合实验实验报告.docx

无线控制网络综合实验实验报告

无线控制网络综合实验

实验报告

姓名:

学号:

分组编号:

小组成员:

指导老师:

2016年3月

实验3.1 LED灯控制实验

一、实验目的

1、熟悉UP-CUP IOT-6410-II实验系统的硬件组成及使用方法,熟悉Zigbee模块的硬件接口;

2、熟悉和掌握使用IAR集成开发环境,编写程序实现利用CC2530的IO口控制LED闪烁的功能。

二、实验原理

1、硬件原理

CC2530控制LED 的电路原理图如图3-1-1所示。

CC2530核心板上预留了两个LED,采用共阳极驱动方式,分别由CC2530的P1.0和P1.0控制,通过控制这两个IO口输出低电平即可点亮对应LED。

图3-1-1 LED硬件原理图

IO口的控制是通过对CC2530相关寄存器的操作实现的,其中部分IO相关寄存器如图3-1-2所示。具体操作过程见软件设计部分。

图3-1-2 部分IO相关寄存器

2、软件原理

(1)、首先设置P1SEL寄存器,选择IO口的通用IO功能;

(2)、设置P1DIR寄存器,选择P1.0和P1.1口的输入输出方向为输出方向;

(3)、通过设置P1寄存器的第0位和第1位即可控制LED的亮灭,其中P1寄存器是可位寻址的,即可直接使用P1_x操作。

程序主函数如下。

void main(void){

Initial(); //调用初始化函数,初始化P1.0和P1.1口,包括对寄存

//器P1SEL和P1DIR的操作

LED1 = 0; //LED1点亮

LED2 = 0; //LED2点亮

while(1){

LED2 = !LED2; //LED2闪烁

Delay(50000);

}

}

三、实验步骤

1、调整硬件:使用配套USB线连接PC机和UP-CUP IOT-6410-II型设备,设备上电,确保打开Zigbee模块开关供电,并使用CCD_SETKEY选择要使用的Zigbee模块;

2、创建工程:打开IAR Embedded Workbench for MCS-51嵌入式开发环境,按下列步骤建立新工程;

(1).选择file→new→Workspace新建一个工作空间;

(2).选择Project→Greate New Project...弹出图3-1-3建立新工程对话框,然后确认Tool chain栏已经选择8051,在Project templates:栏选择Empty project,点击下方OK按钮;

图3-1-3 建立新工程

(3).选择工程的保存位置,如图3-1-4;

图3-1-4 保存工程

(4).保存Workspace工作空间并选择保存位置,如图3-1-5;

图3-1-5 保存Workspace

3、配置工程选项

按照《物联网综合实验系统实验指导书V1.3》的说明对工程进行配置,其中部分配置的说明如下:

(1).Code model和Data model可以调节程序寻址范围的大小,要根据实际程序的大小进行调节;

(2).Stack/Heap标签:用于调整堆栈的大小;

(3).Linker选项,Output标签:用于输出编译生成的文件,用于下载到芯片运行,可以输出.hex、.bin或.txt等多种格式;

(4).Debugger:用于选择软件调试的方式和使用的仿真器类型。

4、新建和添加程序源文件

使用工具栏新建一个空的程序文本文件,保存为main.c,在工程名上点右键,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Add→Add File…,弹出文件打开对话框,选择需要的文件点击添加即可将文件添加到工程。

至此,一个可用的工程模板就创建好了,可以将该工程保存一份便于以后直接使用。

4、编写编译和链接程序

根据需求编写或添加程序,选择Project→Make或直接按F7键编译和连接工程。

5、程序下载和调试

(1)、安装仿真器驱动:根据《物联网综合实验系统实验指导书V1.3》的说明安装好仿真器的驱动程序;

(2)、调试和运行:

选择菜单Project→Debug或按快捷键CTRL+D进入调试状态,调试状态可以进行单步运行、查看变量、设置断点等操作,方便调试程序;

现在程序已经下载到了CC2530中了,退出DEBUG模式后按一下复位按键程序就开始全速执行了。

调试界面如图3-1-6所示。

图3-1-6 软件调试界面

四、实验结果

程序全速运行时可以看到LED1保持亮的状态,而LED2在不断闪烁。

实验3.2 Timer1控制实验

一、实验目的

1、练习和巩固嵌入式开发环境IAR及CC2530通用IO口的使用方法;

2、学习和掌握CC2530的Timer1定时器的使用。

二、实验原理

1、硬件原理

用到的LED控制电路与实验3.1 LED控制实验相同,同时使用了CC2530的内部外设定时器1。

CC2530内部有一个16为的Timer1,其主要特性如下:

①. 具有3个捕获/比较通道;

②. 支持上升沿、下降沿或任意边沿输入捕获模式;

③. 比较模式支持置位、清除或反转外部输出;

④. 三种计数模式:

⑤. 输入时钟支持1,8,32或128预分频;

⑥. 每个捕获/比较和计数结束都能产生中断请求;

⑦. DMA触发功能。

Tmer1包含的寄存器有:

图3-2-1 Timer1的相关寄存器

2、软件原理

软件主函数如下:

初始化函数Initial();主要初始化了IO引脚和Timer1的T1CTL寄存器。

然后采用软件轮询IRCON的方式判断定时器是否溢出,如果溢出则改变标志TempFlag的值,进而改变LED的状态。

void main(){

Initial(); //调用初始化函数

LED1 = 0; //点亮

LED1 while(1){

if(IRCON > 0) {

IRCON = 0; //清除溢出标志

TempFlag = !TempFlag;

}

if(TempFlag){

LED2 = LED1;

LED1 = !LED1;

Delay(6000);

}

}

}

三、实验步骤

1、使用配套USB线连接PC机和UP-CUP IOT-6410-II型设备,设备上电,确保打开Zigbee模块开关供电;

2、使用CCD_SETKEY按键选择Zigbee仿真器要连接的Zigbee设备模块(根据LED指示灯判断);

3、启动IAR开发环境,新建和配置工程,将\exp\Basic\Exp2实验工程中代码拷贝到新建工程中;

4、在IAR开发环境中编译、运行、调试程序。

四、实验结果

可以看到LED1和LED2轮流闪烁一段时间,然后静止相同时间,然后又开始闪烁,如此循环,实验调试界面如下图。

实验3.7 模拟电压AD转换实验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和掌握CC2530内部ADC的使用和调试方法;

2、掌握CC2530的USART串口的使用方法,并会使用PC机的串口调试软件。

二、实验原理

1、硬件原理

本实验用到了CC2530的内部ADC和USART,ADC的控制寄存器如图3-7-1,它有3个控制寄存器:ADCCON1、ADCCON2和ADCCON3。

图3-7-1 ADC控制寄存器

USART的控制寄存器如图3-7-2所示,具体功能见CC2530的User's Guide。

图3-7-2 USART寄存器列表

2、软件原理

通过InitUart();和InitialAD();函数分别对USART和ADC进行初始化,ADC 转换完毕后可以在ADCL和ADCH寄存器中读到转换后的值,使用prints(type data)函数将数据发送到串口。

三、实验步骤

1、使用配套USB线连接PC机和UP-CUP IOT-6410-II型设备,设备上电,

确保打开Zigbee模块开关供电;

2、使用CCD_SETKEY按键选择Zigbee仿真器要连接的Zigbee设备模块(根据LED指示灯判断);

3、将系统配套串口线一端连接PC机,一端连接到平台上靠近USB串口(RS232-2)上;

4、启动IAR开发环境,新建工程,将\exp\Basic\Exp7实验工程中代码拷贝到新建工程中;

5、在IAR开发环境中编译、运行、调试程序;

6、由于PC机自带的超级终端不能显示输入的字符(也许是我们不会),所以我们安装了一个串口调试助手软件用于串口通讯。将串口调试助手设置为串口波特率57600、8位、无奇偶校验,无硬件流模式,即可在助手中收到模块传递过来的模拟电压经过A/D转换后的数值。

四、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如图3-7-3所示。

图3-7-3 实验3-7结果

实验3-9 串口收发数据实验

一、实验目的

1、练习和熟练掌握CC2530的USART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1、硬件原理

用到的LED和USART寄存器如前所述。

2、软件原理

(1)、初始化LED引脚和USART寄存器;

(2)、首先CC2530处于接收模式,收到数据后产生中断并在中断函数中读出接收到的数据到temp中,然后将收到的数据存到receive_buf[]中。同时判断是否为回车或字符数大于30个,是则进入发送模式,将收到的数据通过串口重新发回PC机。

三、实验步骤

1、使用配套USB线连接PC机和UP-CUP IOT-6410-II型设备,设备上电,确保打开Zigbee模块开关供电;

2、使用CCD_SETKEY按键选择Zigbee仿真器要连接的Zigbee设备模块(根据LED指示灯判断);

3、将系统配套串口线一端连接PC机,一端连接到平台上靠近USB串口(RS232-2)上;

4、启动IAR开发环境,新建工程,将\exp\Basic\Exp9实验工程中代码拷贝到新建工程中;

5、在IAR开发环境中编译、运行、调试程序;

6、使用串口调试助手(注意:字符串必须以回车键结束或输入字符串长度超过30个字符,才会显示)连接串口,设置串口波特率57600、8位、无奇偶校验,无硬件流模式,当向串口调试助手的数据发送去输入数据输入回车结束符时,将在出口调试助手的接受去看到串口输入的数据。

四、实验结果

可以看到,当发送低于30个字符的数据加回车时,将在接收窗口收到发出的数据。当发送数据大于30时,多余的部分将被抛弃,只返回了前30个字符。

实验结果如图3-9-1所示。

图3-9-1 USART收发实验实验结果

五、思考发现

这里USART的中断服务函数每次只能接收一个字节数据,并将其暂存到了temp中,在主函数中在对这个字节进行具体操作。也就是说,如果主函数没来得及操作完串口就收到了下一个字节的数据,这时新收到的一个字节数据将覆盖掉上一次暂存到temp中的一字节数据,造成数据丢失。实际测试中在receive_buf[counter++] = temp;语句对temp进行操作前加一段延时,真的造成了数据的丢失,丢失规律为每隔1个字符就丢失特定个字符。

实验3-10 串口控制LED实验

一、实验目的

1、练习和巩固CC2530串口的使用,并将其与IO口控制相结合。

二、实验原理

1、硬件原理

LED和USART相关的原理图和寄存器原理如前所述。

2、软件原理

(1)、首先同样使用InitUart();和InitLed();函数初始化串口和LED;

(2)、将CC2530串口设置为接收模式,收到数据后在中断服务函数中将其存到temp中,并在主函数中将收到的整个数据存到receive_buf[]中,修改标志,然后判断收到的数据指示的操作并控制LED执行相应的操作。

三、实验步骤

1、使用配套USB线连接PC机和UP-CUP IOT-6410-II型设备,设备上电,确保打开Zigbee模块开关供电;

2、使用CCD_SETKEY按键选择Zigbee仿真器要连接的Zigbee设备模块(根据LED指示灯判断);

3、将系统配套串口线一端连接PC机,一端连接到平台上靠近USB串口(RS232-2)上;

4、启动IAR开发环境,新建工程,将\exp\Basic\Exp10实验工程中代码拷贝到新建工程中;

5、在IAR开发环境中编译、运行、调试程序;

6、使用串口调试助手连接串口,设置串口波特率57600、8位、无奇偶校验,无硬件流模式,当向串口输入相应数据格式的数据时,即可控制LED灯的开关;LED1开: 11回车

LED1关: 10回车

LED2开: 21回车

LED2关: 20回车

四、实验结果

当输入对应的控制代码时能够正确控制LED的相应操作,而输入其它字符时LED不会变化。同时当输入以上述3字节代码开头的长于3字节的数据时(串口调试助手是可以的,超级终端输入回车时已经将数据发送出去了)也能正确控制LED。

实验结果如图3-10-1。

图3-10-1 实验结果

实验3.11时钟显示实验

一、实验目的

1、练习和巩固CC2530的定时器1和串口的使用;

2、练习和掌握使用定时器产生指定周期的信号,学会使用Timer的中断。

二、实验原理

1、硬件原理

LED、Timer1和USART相关的原理图和寄存器原理如前所述。

2、软件原理

(1)、主函数中先调用InitUart();InitLed();和InitT1();三个函数初始化USART、LED和Timer1;

(2)、串口中断函数用来判断收到的数据是否为s起始地,是则将收到的前十个数据暂存到timeSet[]中,然后调用void setTimeTemp(char *p)函数设置时间;

(3)、定时器中断函数用来产生指定时间的定时,当产生30000次中断(即定时器溢出30000次)时,改变变量的值和LED的状态,并在主函数中刷新时间,然后将新时间通过串口发送出去。

三、实验步骤

1、使用配套USB 线连接PC机和UP-CUP IOT-6410-II型设备,设备上电,确保打开ZIEBEE模块开关供电;

2、使用CCD_SETKEY按键选择Zigbee仿真器要连接的Zigbee设备模块(根据LED指示灯判断);

3、启动IAR开发环境,新建工程,将\exp\Basic\Exp11 实验工程中代码拷贝到新建工程中;

4、在IAR开发环境中编译、运行、调试程序;

5、使用串口调试助手连接串口,设置串口波特率57600、8位、无奇偶校验位、无硬件流模式,运行程序,即可看到模拟时间的计数。当向串口输入相应格式的数据时,即可设置时间:s+12+50+30设置时间为12时50分30秒。四、实验结果

上电后可以在串口调试助手中收到实时的时间显示,通过发送s+11+28+08可以设置时间为当前时间,并成功运行计时。

实验结果如图3-10-1。

图3-10-1实验结果

工业控制网络实验报告

工业控制网络实验报告 班级:信科14-4班 姓名:温华强 学号:08143080

实验四 S7-200与S7-300(S7-400)的以太网通讯 一、实验目的 1.学习使用STEP 7 Micro/WIN32软件; 2.学会如何使用以太网建立S7-200与S7300之间的通讯; 3.掌握S7-200与S7300之间的以太网通讯是如何进行的; 二、实验必备条件 1.带有STEP 7和STEP 7 Micro/WIN32(版本 3.2 SP1以上)软件的编程设备; 2.PC/PPI 电缆和PC适配器或者 CP5611/5511/5411 和MPI电缆; 3.一个CPU22X,符合以下类型要求: CPU 222 Rel. 1.10 或以上、CPU 224 Rel. 1.10 或以上、CPU 226 Rel. 1.00 或以上、CPU 226XM Rel. 1.00 或以上; 4.一个CP243-1,订货号为 6GK7 243-1EX00-0XE0; 5.一个HUB和网络电缆或者以太网直连电缆; 6.一套 S7-300/400 PLC 包括以下器件:电源、CPU、CP343-1或CP443-1 三、实验步骤 1.将CP243-1配置为CLIENT。使用STEP 7 Micro/WIN32中的向导程序。在命令菜单中选择Tools--> Ethernet Wizard。 2.点击Next>按钮,系统会提示您在使用向导程序之前,要先对程序进行编译。点击Yes编译程序。

3.在此处选择模块的位置。在线的情况下,您也可以用Read Modules按钮搜寻在线的CP243-1模块。点击Next>按钮。 4.在此处填写IP地址、子网掩码、通讯类型,点击Next>按钮。

武汉大学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 (2)

武汉大学教学实验报告 动力与机械学院能源动力系统及自动化专业2013 年11 月10 日

一、实验操作过程 1.在仿真软件packet tracer上按照实验的要求选择无线路由器,一般路由器和PC机构建一个无线局域网,局域网的网络拓扑图如下: 2.按照实验指导书上的表9.1(参数配置表)对路由器,DNS服务器,WWW服务器和PC机进行相关参数的配置: 服务器配置信息(子网掩码均为255.255.255.0) 主机名IP地址默认网关 DNS 202.2.2.1 202.2.2.2 WWW 202.3.3.1 202.3.3.3 路由器配置信息(子网掩码均为255.255.255.0) 主机名型号IP地址默认网关时钟频率ISP 2620XM e1/0:202.2.2.2 e1/1:202.3.3.3 s0/0:202.1.1.2 64000 Router2(Server) 2620XM f0/0:192.168.1.1 s0/0:202.1.1.1 Wireless Router Linksys WRT300N 192.168.1.2 192.168.1.1 202.2.2.1 备注:PC机的IP地址将通过无线路由器的设置自动分配 2.1 对router0(sever)断的配置: 将下列程序代码输到router0中的IOS命令行中并执行,对router0路由器进行设置。Router>en Router#conf t

2.3 WWW服务器的相关配置 对www服务器进行与DNS服务器相似的配置,包括它的IP地址,子网掩码,网关等,具体的相关配置图见下图: WWW服务器的相关配置图

工业通讯与网络知识题

习题(一) 一、判断题(每空2分,共20分) 1.工业控制网络是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与控制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2.模拟信号传输的优点是精度高,但易受干扰。() 3.实时性表现在对外部事件能及时地响应并做出相应的处理,不丢失信息、不延 误操作。()4.现场总线是综合运用微处理器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的产 物。() 5.在涉及系统实际数据传送能力时,使用比特率。() 6.曼彻斯特码属于不归零码。() 7.基带网的线路工作方式一般只能为双工方式。() 8.网络层负责将逻辑地址和名字转化为物理地址,交给数据链路层处理。() 9.在异步TDM中,时间片是预先分配好的。() 10.共享式局域网是各站点共享传输媒介的带宽。()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通信是两点或多点之间借助某种传输介质以()形式进行信息交换的过程。 A、十进制 B、二进制 C、八进制 D、十六进制

2、香农公式的正确表达方式是()。 A、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B、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C、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D、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3、下述选项中不属于模拟数据编码方式的是()。 A、时间键控(TSK) B、幅移键控(ASK) C、频移键控(FSK) D、相移键控(PSK) 4、下述选项中不属于HART通信协议层次的是()。 A、物理层 B、数据链路层 C、传输层 D、应用层 5、为了保持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的同步,HART采用的通信模式是()。 A、异步模式 B、同步模式 C、并行模式 D、串行模式 6、HART通信协议支持的设备类型有()。 A、主设备 B、从设备 C、成组模式从设备 D、主设备、从设备、成组模式从设备 7、下述选项中,不属于HART协议的三种帧的是()。 A、主设备到从设备或成组模式从设备的帧 B、从设备到成组模式从设备的帧 C、从设备到主设备的帧 D、成组模式从设备到主设备的帧 8、实现数字数据的模拟传输的通信设备是() A、路由器 B、交换机 C、网卡 D、调制解调器 9、通信系统按通信方式分为三种,它们是() A、单工 B、半双工 C、双工 D、以上都对

无线传感器网络实验指导书

无线传感器网络 实验指导书 信息工程学院

实验一 质心算法 一、实验目的 掌握合并质心算法的基本思想; 学会利用MATLAB 实现质心算法; 学会利用数学计算软件解决实际问题。 二、实验容和原理 无需测距的定位技术不需要直接测量距离和角度信息。定位精度相对较低,不过可以满足某些应用的需要。 在计算几何学里多边形的几何中心称为质心,多边形顶点坐标的平均值就是质心节点的坐标。 假设多边形定点位置的坐标向量表示为p i = (x i ,y i )T ,则这个多边形的质心坐标为: 例如,如果四边形 ABCD 的顶点坐标分别为 (x 1, y 1),(x 2, y 2), (x 3, y 3) 和(x 4,y 4),则它的质心坐标计算如下: 这种方法的计算与实现都非常简单,根据网络的连通性确定出目标节点周围的信标参考节点,直接求解信标参考节点构成的多边形的质心。 锚点周期性地向临近节点广播分组信息,该信息包含了锚点的标识和位置。当未知结点接收到来自不同锚点的分组信息数量超过某一门限或在一定接收时间之后,就可以计算这些锚点所组成的多边形的质心,作为确定出自身位置。由于质心算法完全基于网络连通性,无需锚点和未知结点之间的协作和交互式通信协调,因而易于实现。 三、实验容及步骤 该程序在Matlab 环境下完成无线传感器中的质心算法的实现。在长为100米的正方形区域,信标节点(锚点)为90个,随机生成50个网络节点。节点的通信距离为30米。 需完成: 分别画出不同通信半径,不同未知节点数目下的误差图,并讨论得到的结果 所用到的函数: 1. M = min(A)返回A 最小的元素. 如果A 是一个向量,然后min(A)返回A 的最小元素. 如果A 是一个矩阵,然后min(A)是一个包含每一列的最小值的行向量。 2. rand X = rand 返回一个单一均匀分布随机数在区间 (0,1)。 X = rand(n)返回n--n 矩阵的随机数字。 ()12341234,,44x x x x y y y y x y ++++++??= ???

北京工业大学实验报告

北京工业大学实验报告

————————————————————————————————作者:————————————————————————————————日期: ?

BEIJINGUNIVERSITYOF TECHNOLOGY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应用 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业:管理科学与工程 组 11 号: 14110206 陈浩良报告 人: 14110213 郝楠 14110214 邓刘祥鹤 14110217 苏晗实验日期:2015年11 月30 日报告日期:2015年12月 5 日 学期:2015–2016学年第1学期成绩:评语:

教师签字: 评阅日期: ? 分工情况 实验一直通:苏晗、陈浩良 交叉:郝楠、邓刘翔鹤实验三苏晗、郝楠、陈浩良 实验四苏晗、陈浩良 实验五郝楠、陈浩良 试验六苏晗、郝楠

实验一 实验报告要求: 1.说明直通双绞线和交叉双绞线的使用场合 2.说明直通双绞线和交叉双绞线的构成 3.制作直通双绞线和交叉双绞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1. 交叉线一般用来直接连两台电脑的,也就是网卡--网卡 直通线一般用来连接网络设备(比如路由器,交换机,HUB,ADSL 等)与电脑,或者是网络设备与网络设备(除非特殊说明,一般都支持)之间相联。 2. 直通线的双绞线做法是:两端双绞线都做成:橙白- 橙- 绿白 - 蓝- 蓝白-绿-棕白- 棕 3. 交叉线的做法是,网线的两端一边按橙白- 橙- 绿白- 蓝 -蓝白- 绿- 棕白- 棕做,另一端按绿白- 绿-橙白- 蓝-蓝白- 橙-棕白- 棕做 实验三 实验报告要求: 1.对比OSI模型,简述TCP/IP工作过程 2.描述IP地址、子网掩码的配置方法 3.说明在测试过程中使用了哪些网络命令及命令的意义

无线网络技术 全部实验报告 含选作实验

本科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无线网络应用 姓名: 学院: 系: 专业: 学号: 指导教师:张昱,史笑兴,李惠忠 2014年11月25日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 无线网络应用 指导老师: 张昱,史笑兴,李惠忠 成绩:________________ 实验名称:虚拟服务器、防火墙等无线网络安全性配置实验 实验类型: 设计 同组学生姓名: __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必填)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必填) 三、主要仪器设备(必填) 四、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必填)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必填) 六、讨论、心得(必填)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 虚拟服务器实验: 了解虚拟服务器的原理和应用 熟悉TP-LINK 无线路由器的虚拟服务器的设置方法 熟悉TP-LINK 无线路由器的WEP 安全模式的设置方法 2. IP 过滤及DMZ 实验: 了解防火墙IP 过滤的原理和应用 熟悉TP-LINK 无线路由器的DMZ 主机的设置方法 熟悉TP-LINK 无线路由器的WPA-PSK 安全模式和IP 过滤的设置方法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 1.设置内网的Web Server 和FTP Server 为两个虚拟服务器,允许外网的客户机进去访问它们。并且无线路由器采用WEP 安全模式(包括数据加密和身份验证)。 将内网中需要为外网用户提供HTTP 或FTP 等服务的主机的相应服务端口映射到无线路由器的WAN 口,从而实现从外网访问内网。内网中被映射的为外网提供服务的主机就是虚拟服务器。 2.设置内网的PC1为DMZ 主机,允许外网的客户机PC3进去访问PC1上面的Web 及FTP 等所有服务。并且无线路由器采用WPA-PSK 安全模式(包括数据加密和身份验证)。 在集成路由器中,可设置非军事区DMZ 来允许外部网络主机访问内部网络中的服务器。启用非军事区时,外部网络主机可访问内部指定DMZ 服务器上的所有端口。 三、主要仪器设备 无线路由器1台(包括电源变压器1个) 2.直通线1根、PC 机3台 四、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 虚拟服务器实验: 1. 利用网线通过有线方式连接到无线路由器的LAN 口,设置无线路由器的SSID 和频段等无线参数。 2. 进入“无线设置”中的“无线安全设置”选择安全模式为WEP ,然后选择认证类型为“自动”或 “开放模式”,选择WEP 密钥格式为“ASCII 码”,设定为12345,密钥1的密钥类型选为64位。重启无线路由器。 专业: 姓名: 学号: 日期: 2014/11/06 地点: 东四418,419

工业控制网络复习题

题型有概念10分、填空30分、选择10分、判断10分、挑错10分、计算,简答共30分一.概念(名词解释) 1.现场总线:安装在制造或过程区域的现场装置与控制室内的自动控制装置之间的数字式、串行、多点通信的数据总线称为现场总线。 2.DC S:集中采集控制系统和集散控制系统 3.FCS:现场总线控制系统 4.TCP:传输控制协议 5.UDP:用户数据报协议 6.UCMM:未连接报文管理器 7.NUT:网络更新时间 二.填空或简答 1.现场总线的优点,特点 (1)现场总线的特点: 现场总线是现场通信网络; 现场总线是数字通信网络; 现场总线是开放互连网络; 现场总线是现场设备互连网络; 现场总线是结构与功能高度分散的系统; 现场总线是现场设备的互操作性与互换性网络 (2)优点: 导线和连接附件大量减少; 仪表和输入/输出转换器(卡件)大量减少; 设计、安装和调试费用大大降低; 维护开销大幅度下降; 系统可靠性提高; 系统测量与控制精度提高; 系统具有优异的远程监控功能; 系统具有强大的(远程)故障诊断功能; 设备配置、网络组态和系统集成方便自由; 现场设备更换和系统扩展更为方便; 为企业信息系统的构建创造了重要条件 2.现场总线系统

3.现场总线国际标准,中国标准 国际标准:IEC61158:工业控制系统用现场总线(Fieldbus for use in industrial Control System)IEC62026:低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Low-V oltage Switchgear and Controlgear)用现场总线(设备层现场总线) ISO11898:道路交通工具-数字信息交换-用于高速通信的控制器局域网(CAN)ISO11519:道路交通工具-低速串行数据通信 中国标准: GB/T20540-2006 测量和控制数字式数据通信工业控制系统用现场总线3:PROFIBUS GB/T18858.1-2002 低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控制器-设备接口(CDI)第1部分总则 GB/T18858.2-2002 低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控制器-设备接口(CDI)第2部分执行器-传感器接口(AS-i) GB/T18858.3-2002 低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控制器-设备接口(CDI)第3部分DeviceNet 4.OSI参考模型的层对应关系(那个协议属于哪层) 5.TCPIP传输层的层对应关系(那个协议属于哪层)

工业生产过程控制实验报告DOC

?南昌大学实验报告 实验类型:口验证□综合口设计口创新 实验日期: 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成绩: 实验一 单容自衡水箱液位特性测试实验 一、 实验目的 1 ?掌握单容水箱的阶跃响应测试方法,并记录相应液位的响应曲线; 2?根据实验得到的液位阶跃响应曲线,用相应的方法确定被测对象的特征 参数K 、T 和传递函数; 3 ?掌握同一控制系统采用不同控制方案的实现过程。 二、 实验设备 1 ?实验对象及控制屏、SA-11挂件一个、SA-13挂件一个、SA-14挂件一个、 计算机一台(DCS 需两台计算机)、万用表一个; 2. SA-12挂件一个、RS485/232转换器一个、通讯线一根; 3. SA-21挂件一个、SA-22挂件一个、SA-23挂件一个; 4. SA-31挂件一个、SA-32挂件一个、SA-33挂件一个、主控单元一个、数 据交换器两个,网线四根; 5. SA-41挂件一个、CP5611专用网卡及网线; 6. SA-42挂件一个、PC/PPI 通讯电缆一根。 三、 实验原理 所谓单容指只有一个贮蓄容器。自衡是指对象在扰动作用下,其平衡位置被 破坏后,不需要操作人员或仪表等干预,依靠其自身重新恢复平衡的过程。图 2-1所示为单容自衡水箱特性测试结构图及方框图。阀门 F1-1、F1-2和F1-8全 开,设下水箱流入量为 Q i ,改变电动调节阀V i 的开度可以改变Q i 的大小,下 水箱的流出量为Q 2,改变出水阀F1-11的开度可以改变Q 2。液位h 的变化反映 了 Q i 与Q 2不等而引起水箱中蓄水或泄水的过程。若将 Q i 作为被控过程的输入 变量,h 为其输出变量,则该被控过程的数学模型就是 h 与Q i 之间的数学表达 式。 根据动态物料平衡关系有 dh Q i -Q 2=A (2-i) dt 将式(2-i)表示为增量形式 d A h △ Q i - AQ2=A (2-2) dt 式中:AQ i ,AQ 2,A h ——别为偏 离某一平衡状态的增量; A ――水箱截面积。 在平衡时,Q i =Q 2,罟=0;当Q i 发生变化时,液位h 随之变化,水箱出 口处的静压也随之变化,Q 2也发生变化 。由流体力学可知,流体在紊流情况下,液位 h 与 ___ 2 i 电动调 ■IF1-2 ( 1 — ---------- 电动阀 — JI 手动输出 储水箱 图2-i 单容自衡水箱特性测试系统 (a )结构图 (b )方框图

无线传感器实验报告

无线传感器网络实验报告 Contiki mac协议与xmac协议的比较 1.简介 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s,WSN)节点由电池供电,其能力非常有限,同时由于工作环境恶劣以及其他各种因素,节点能源一般不可补充。因而降低能耗、延长节点使用寿命是所有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的重点。 WSN中的能量能耗主要包括通信能耗、感知能耗和计算能耗,其中通信能耗所占的比重最大,因此,减少通信能耗是延长网络生存时间的有效手段。同时,研究表明节点通信时Radio模块在数据收发和空闲侦听时的能耗几乎相同,所以要想节能就需要最大限度地减少Radio模块的侦听时间(收发时间不能减少),及减小占空比。 传统的无线网络中,主要考虑到问题是高吞吐量、低延时等,不需要考虑能量消耗,Radio模块不需要关闭,所以传统无线网络MAC协议无法直接应用于WSN,各种针对传感器网络特点的MAC协议相继提出。现有的WSN MAC协议按照不同的分类方式可以分成许多类型,其中根据信道访问策略的不同可以分为: X-MAC协议 X-MAC协议也基于B-MAC协议的改进,改进了其前导序列过长的问题,将前导序列分割成许多频闪前导(strobed preamble),在每个频闪前导中嵌入目的地址信息,非接收节点尽早丢弃分组并睡眠。 X-MAC在发送两个相邻的频闪序列之间插入一个侦听信道间隔,用以侦听接收节点的唤醒标识。接收节点利用频闪前导之间的时间间隔,向发送节点发送早期确认,发送节点收到早

期确认后立即发送数据分组,避免发送节点过度前导和接收节点过度侦听。 X-MAC还设计了一种自适应算法,根据网络流量变化动态调整节点的占空比,以减少单跳延时。 优点: X-MAC最大的优点是不再需要发送一个完整长度的前导序列来唤醒接收节点,因而发送延时和收发能耗都比较小;节点只需监听一个频闪前导就能转入睡眠。 缺点: 节点每次醒来探测信道的时间有所增加,这使得协议在低负载网络中能耗性比较差。而且分组长度、数据发送速率等协议参数还需进一步确定 X-MAC原理图如图3所示: ContikiMAC协议 一.ContikiMAC协议中使用的主要机制: 1.时间划分

工业计算机实验报告

实验一A/D、D/A 转换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温控系统的组成。 2.了解NI 测量及自动化浏览器的使用并对数据采集卡进行设置。 3.了解Dasylab 软件的各项功能,并会简单的应用。 4.通过实验了解计算机是如何进行数据采集、控制的。 二、实验设备 微型计算机、NI USB 6008 数据采集卡、温度控制仪、温箱。 三、实验内容 1.了解温度控制系统的组成。 2.仔细观察老师对数据采集卡输入输出任务建立的过程及设置还有dasylab 基本功能的演示。 3.仔细阅读dasylab 相关文档,学习帮助文件tutorial 了解其基本使用方法。 4.动手实践,打开范例,仔细揣摩,并独立完成数据采集卡输入输出任务的建立并建立并运行单独的AD 及DA 系统,完成之后,按照自己的需要及兴趣搭建几个简单的系统运行。 四、温控系统的组成 计算机温度控制系统由温度控制仪与计算机、数据采集卡一起构成,被控对象为温箱, 温箱内装有电阻加热丝构成的电炉,还有模拟温度传感器AD590。系统框图如图1-1 所示:

五、温控仪基本工作原理 温度控制仪由信号转换电路、电压放大电路、可控硅移相触发器及可控硅加热电路组成。被控制的加热炉允许温度变化范围为0~100℃.集成电路温度传感器AD590(AD590 温度传感器输出电流与绝对温度成正比关系,灵敏度为1uA/K).将炉温的变化转换为电流的变化送入信号转换、电压放大电路.信号转换电路将AD590送来的电流信号转换为电压信号,然后经精密运算放大器放大、滤波后变为0~5V 的标准电压信号,一路送给炉温指示仪表,直接显示炉温值。另一路送给微机接口电路供计算机采样.计算机通过插在计算机USB总线接口上的NI USB 6008 12位数据采集卡将传感器送来的0~5V测量信号转换成0~FFFH的12位数字量信号,经与给定值比较,求出偏差值,然后对偏差值进行控制运算,得到控制温度变化的输出量,再经过NI USB 6008将该数字输出量经12位D/A转换器变为0~5V的模拟电

工业控制网络习题

一、绪论 1. 与普通计算机网络相比,工业控制网络具有哪些特点?实时性、稳定性、安全性 2. 现场总线的定义:一种应用于生产现场,在现场设备之间、现场设备与控制装置之间实行双向、串行、多节点数字通信的技术 3. 判断题:工业以太网具有更高的传输速率,因此可以完全取代现场总线协议(x )错误,现场总线主要用于底层现场设备间互联,工业以太网主要用于上层信息系统集成。 4. 网络控制系统具有哪些优点?A、结构简单,安装、维护方便b、信息集成度高c、现场设备测控功能强 5. 控制网络和信息网络的集成,有哪几种实现方式?硬件实现、dde实现、统一协议标准实现、数据库访问技术实现、opc技术实现 二、CAN总线 1.CAN协议可以划分为CAN对象层层、CAN传输层层和物理层; 2.CAN的4种帧类型分别为:数据帧,远程帧,错误帧和过载帧 3.CAN的数据帧由SOF、仲裁域、控制域、数据域、校验域、应答域和帧尾组成,其中校验域是根据SOF到数据域结束的数据计算得到的15 位的crc 校验码。 4. CAN总线中显性电平表示数字逻辑0 ,隐性电平表示数字逻辑 1 。 5.MCP2515属于(C) A.CAN控制器接口芯片; B.CAN控制器驱动芯片; C.独立CAN控制器芯片; D. 集成了CAN控制器的单片机 6.CAN总线使用的数据编码为(B) A.归零码(RZ);B. 不归零码(NRZ);C. 曼彻斯特编码;D. 差分曼彻斯特编码7.CAN总线的终端匹配电阻值为(D) A.50Ω; B. 60Ω;C. 100Ω;D. 120Ω 8.CAN 总线协议2.0B规定扩展帧的标志位有(D) A.8位; B.11位;C.18位;D.29位 9.下面关于TJA1050的特征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最高传输速度可达1Mbps; B. 输入级兼容3.3V和5V电平; C.最多可以连接110个节点; D. TXD有防止钳位在显性电平的超时功能。 10.在CAN总线中,当错误计数值大于(A)时,说明总线被严重干扰。 A. 96 B. 127 C. 128 D. 255 11.MCP2515与单片机间的通信采用了下面哪一种接口?(D) A. 并口 B.1-wire C. I2C D. SPI 12.下面哪种说法是错误的(C)。 A、CAN总线协议被广泛用于汽车工业。 B、CAN为多主工作方式,而且不分主从 C、CAN采用破坏总线仲裁技术 D、CAN的直接通信距离可达10Km 13.CAN总线的全称是( A) A.Controller Area Network B. Common Auto Network C. Complex Area Network D. Chinese Advanced Network 14.CAN总线通信参考模型中定义了OSI模型中的(C) A.物理层、应用层; B. 物理层、传输层、应用层 C.物理层、数据链路层;D. 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应用层

湖南大学无线传感器网络实验报告DV-HOP

无线传感器网络 题目:DV-hop定位算法 学生: 学号: 完成时间: 2014.5.121

一、实验目的 1、掌握matlab工具的使用方法。 2、了解DV-hop算法原理,熟悉DV-hop算法代码,分析DV-hop算法实验结果。 二、实验原理 DV-hop算法概述 (一)基本思想: 3、计算位置节点与犀鸟节点的最小跳数 4、估算平均每跳的距离,利用最小跳数乘以平均每条的距离,得到未知节点与信标节点之间的估计距离 5、利用三遍测量法或者极大似然估计法计算未知节点的坐标 (二)定位过程 1、信标节点向邻居节点广播自身未知信息的分组,其中包括跳数字段,初始化为0 2、接受节点记录具有到每条信标节点的最小跳数,忽略来自一个信标节点的较大跳数的分组,然后将跳数数值加1,并转发给邻居节点 3、网络中所有节点能够记录下到每个信标节点最小跳数 (三)计算未知节点与信标节点的实际跳段距离

1、每个信标节点根据记录的其他信标节点的位置信息和相距跳数,估 算平均每跳距离 2、信标节点将计算的每条平均距离用带有生存期字段的分组广播至网络中,未知节点仅仅记录接受到的第一个每跳平均距离,并转发给邻居节点 3、未知节点接受到平均每跳距离后,根据记录的跳数,计算到每个信标节点的跳段距离 (四)利用三边测量法或者极大似然估计法计算自身位置 4、位置节点利用第二阶段中记录的到每个信标节点的跳段距离,利用三边测量法或者极大似然估计法计算自身坐标 三、实验容和步骤 DV-hop代码如下: function DV_hop() load '../Deploy Nodes/coordinates.mat'; load '../Topology Of WSN/neighbor.mat'; if all_nodes.anchors_n<3 disp('锚节点少于3个,DV-hop算法无法执行'); return; end %~~~~~~~~~~~~~~~~~~~~~~~~~最短路经算法计算节点间跳数~~~~~~~~~~~~~~~~~~~~~~~~~~~~~~~~~~~~ shortest_path=neighbor_matrix; shortest_path=shortest_path+eye(all_nodes.nodes_n)*2; shortest_path(shortest_path==0)=inf;

工控机实验报告

工业控制计算机实验报告 电气211 宋少杰 2120302078

实验一A/D、D/A 转换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温控系统的组成。 2.了解NI 测量及自动化浏览器的使用并对数据采集卡进行设置。 3.了解Dasylab 软件的各项功能,并会简单的应用。 4.通过实验了解计算机是如何进行数据采集、控制的。 二、实验设备 微型计算机、NI USB 6008 数据采集卡、温度控制仪、温箱。 三、实验内容 1.了解温度控制系统的组成。 2.仔细观察老师对数据采集卡输入输出任务建立的过程及设置还有dasylab 基本功能 的演示。 3.仔细阅读dasylab 相关文档,了解其基本使用方法。 4.动手实践,打开范例,仔细揣摩,并独立完成数据采集卡输入输出任务的建立并建 立并运行虚拟的AD 及DA 系统,完成之后,按照自己的需要及兴趣搭建几个简单的系统运行。 四、温控系统的组成 计算机温度控制系统由温度控制仪与计算机、数据采集卡一起构成,被控对象为温箱, 温箱内装有电阻加热丝构成的电炉,还有模拟温度传感器A D590。 系统框图如图1-1 所示:

图 1-3 图 1-1系 统框图 五、温控仪基本工作原理 温度控制仪由信号转换电路、电压放大电路、可控硅移相触发器及可控硅加 热电路组成。 被控制的加热炉允许温度变化范围为 0~100℃.集成电路温度传感器 AD590(AD590 温 度传感器输出电流与绝对温度成正比关系,灵敏度为 1uA/K).将炉温的变化转换为电流的变化送入信号转换、电压放大电路.信号转换电路将 AD590 送来的电流信号转换为电压信号, 然后经精密运算放大器放大、滤波后变为 0~5V 的标准电压信号,一路送给炉温指示仪表, 直接显示炉温值。另一路送给微机接口电路供计算机采样.计算机通过插在计算机 U SB 总线 接口上的 N I USB 6008 12 位数据采集卡将传感器送来的 0~5V 测量信号转换成 0~FFFH 的12 位数字量信号,经与给定值比较,求出偏差值,然后对偏差值进行控制运算,得到控制温度 变化的输出量,再经过 N I USB 6008 将该数字输出量经 12 位 D /A 转换器变为 0~5V 的模拟电 压信号送入可控硅移相触发器,触发器输出相应控制角的触发 脉冲给可控硅,控制可控硅的 导通与关断,从而达到控制炉温的目的。 六、思考题 1.数据采集系统差分输入与单端输入有些什么区别?各有什么优缺点? 答: 单端输入的输入信号均以共同的地线为基准.这种输入方法主要应用于输入信号电压较高(高于1 V),信号源到模拟输入硬件的导线较短(低于15 ft),且所有的输入信号共用一个基准地线.如果信号达不到这些标准,此时应该用差分输入。 对于差分输入,每一个输入信号都有自有的基准地线;由于共模噪声可以被导线所消除,从而减小了噪声误差.单端输入时, 是判断信号与 GND 的电压差. 差分输入时, 是判断两个信号线的电压差. 信号受干扰时, 差分的两线会同时受影响, 但电压差变化不大. (抗干扰性较佳) 而单端输入的一线变化时, GND 不变, 所以电压差变化较大(抗干扰性较差)。

工业控制网络考试题汇总

1,自动控制系统的发展及其体系结构 模拟仪表控制系统(分散的) 直接数字控制系统(集中的) 集散控制系统(分散控制,集中管理)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 2,DCS的结构:分散过程控制装置部分;集中操作和管理系统部分;通信部分 特点:分散控制,集中管理 3,现场总线的基本概念 现场总线定义为应用在生产现场,在微机化测量控制设备之间实现双向、串行、通信系统,也被称为开放式,数字式,多点通信的底层控制网络。 国际ISEC61158对现场总线的定义:安装在制造或过程区域的现场装置与控制室内的自动控制装置之间的数字式,串行,多点通信的数据总线称为现场总线。 4,在现场总线控制系统中,总先设备分为:变送器,传感器,执行器,驱动器,控制器,控制监控器,网络互联设备,其他现场总线设备。 5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的技术特点:系统的开放性;互可操作性与互用性;现场设备的智能化与功能的自治化;系统结构的高度分散性;对现场环境的适应性。6·IEC61158第二版现场总线标准类型:IEC61158TS; ControlNet Tm;profibus Tm p-Net;FF HSE ;SwiftNet Tm WorldFIP Interbus 7·通信系统的组成:信息源;(发送、接收)设备;信息接受者;传输介质 8·数据编码的编码方式:数字编码、模拟编码 9·通信网络的拓扑结构机器优缺点:(1)星型结构:缺点:可靠性低 (2)环形结构:优点:键路控制简化缺点:节点数量较多时会影响通信速度,另外,环是封闭的不便于扩展。 (3)总线型结构:优点:结构简单,便于扩展缺点:通信距离短。 10·传输介质: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缆11·ISO/OSI模型将各种协议分为七层:物理层、键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12·RS-232与RS485的区别: RS-232:她规定数据信号按照负逻辑进行工作,采用全双工工作方式。25针的接口插件,最高的传输速率为19.2kbit/s,最大传输距离为15m,主要用于只有一个发送器和接收器的通信线路,采用MAX232芯RS-485:它可以在一条通信线路上接多个发送器和接收器,(最多可接受32个),9针D型插头连接器,半双工工作方式,最大传输速率为10mbps,最大传输距离为1200m,采用MAX485芯片。 13·网络访问控制协议:时分多路访问法;查询法;令牌法;带有冲突的载波帧听多路访问法;扩展环形法。 14`PROFIBUS的三个兼容的协议:PROFIBUS-DP PROFIBUS-PA PROFIBUS-FMS 15·总线存取控制机制的系统配置: 纯主--主系统(令牌传递机制) 纯主—从系统(主从机制) 混合系统 16·PROFIBUS-DP的设备类型:一级DP 主站;二级DP主站;DP从站17·PROFIBUS控制系统的组成:一类主站;二类主站;从站 18·现场设备是否具有profibus接口可分为三种形式:总线接0型;单一总线型;混合型。 19·西门子S7-300有哪些模块:电源模块ps;CPU模块;SM模块;IM模块;FM 模块;CP模块。 20`step-7功能:项目管理;硬件组态,网络组态;软件编程;运行监控。21·step-7组成:SIMATIC Manager ;符号编辑器;硬件配置;通信;信息功能。22·step-7软件的三中编程语言:梯形图;功能块图;语句表。 23·WinAC的功能:控制功能;计算功能;可视化功能;网络功能;工艺技术功能。24·WinAC的特点:提高处理性能;满足实时性能;简化通信接口;降低网络负担;易于集成用户控制要求;编程调试简单方便;节省投资成本;节约安装空间。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

《工业控制网络A》 课内实验报告 (1)熟悉常用的网络命令 2014- 2015学年第 1 学期 智能科学与技术 专业: 智能12003 班级: 学号:06123093 高江涛 姓名: 2014.9.9 16:35-18:20

实验一熟悉常用的网络命令 1.实验目的: 学会使用常用ping ,ipconfig, nslookup, arp ,tracert等常用网络测试命令检测网络连通、了解网络的配置状态,跟踪路由等相关网络问题。 2实验环境: (1)运行windows 2000/2003/xp操作系统的PC一台。 (2)每台PC机具有一块网卡,通过双绞线与局域网网相连。 (3)局域网能连接Internet。 3.实验步骤: Ipconfig是主要用于显示当前的TCP/IP配置的设置值. Ping是端对端连通,通常用来作为可用性的检查 Nslookup是从域名地址当中解析出IP地址,从IP地址当中解析出域名地址。 Arp是查看arp地址映射表,arp -a用于查看高速缓存中的所有项目。arp -s填加一条静态地址映射. tracert跟踪到达某个网站的路由信息. Netstat显示以太网接口的统计信息,并显示所有已建立好的有效连接. 4.实验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查看本机TCP/IP协议配置,看你的计算机是通过自动获取IP还是通过手动方式设置IP地址的?写出判断的理由。 可以得知本计算机的IP地址是通过手动方式获取的

(2)如果是通过手动方式获取IP地址,可以直接读出IP地址,子网掩码,默认网关,首选DNS服务器地址。填写下表。 如果是采用动态获取IP地址,如何获取完整的TCP/IP配置信息,请写出解决步骤。并填写下表。 a.在DOS下或直接在MS-DOS方式下输入ipconfig/all并回车打开它,ipconfig 命令 主要用于显示当前的TCP/IP配置的设置值。 b. (3)在获取本机IP地址之后,在MS-DOS方式下运行下列Ping命令,填写实验运行结果(附截图)。 (a)ping本机IP地址 (b)ping 本机IP地址–t

无线传感网实验报告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无线传感器网络实验报告 学院: 班级: 学号: 姓名: 时间: 指导老师:

第一章基础实验 1 了解环境 1.1 实验目的 安装 IAR 开发环境。 CC2530 工程文件创建及配置。 源代码创建,编译及下载。 1.2 实验设备及工具 硬件:ZX2530A 型底板及 CC2530 节点板一块,USB 接口仿真器,PC 机 软件:PC 机操作系统 WinXP,IAR 集成开发环境,TI 公司的烧写软件。 1.3 实验内容 1、安装 IAR 集成开发环境 IAR 集成开发环境安装文件所在光盘目录:物联网光盘\工具\C D-EW8051-7601 2、ZIBGEE 硬件连接 安装完 IAR 和 Smartrf Flash Programmer 之后,按照图所示方式连接各种硬件,将仿真器的 20 芯 JTAG 口连接到 ZX2530A 型CC2530 节点板上,USB 连接到 PC 机上,RS-232 串口线一端连接ZX2530A 型 CC2530 节点板,另一端连接 PC 机串口。 3、创建并配置 CC2530 的工程文件

IAR 是一个强大的嵌入式开发平台,支持非常多种类的芯片。IAR 中的每一个 Project,都可以拥有自己的配置,具体包括 Device 类型、堆/栈、Linker、Debugger 等。 (1)新建 Workspace 和 Project 首先新建文件夹 ledtest。打开 IAR,选择主菜单 File -> New -> Workspace 建立新的工作区域。 选择 Project -> Create New Project -> Empty Project,点击 OK,把此工程文件保存到文件夹 ledtest 中,命名为:ledtest.ewp(如下图)。 (2)配置 Ledtest 工程 选择菜单 Project->Options...打开如下工程配置对话框

工业控制网络复习资料题

工业控制网络》复习题 一、概念题 1、现场总线:安装在制造或过程区域的现场装置与控制室内的自动控制装置之间的数字式、串行、多点通信的数据总线称为现场总线。 2、模拟数据编码:分别用模拟信号的不同幅度、不同频率、不同相位来表达数据的0、1状态的,称为模拟数据编码。 3、数字数据编码:用高低电平的矩形脉冲信号来表达数据的0、1 状态的,称为数字数据编码。 4、单极性码:信号电平是单极性的数字数据编码。 5、双极性编码:信号电平为正、负两种极性的数字数据编码。 6、归零码(RZ):在每一位二进制信息传输之后均返回零电平的数字数据编码。 7、非归零码(NRZ ):在整个码元时间内维持有效电平的数字数据编码。 8、差分码:用电平的变化与否来代表逻辑“1”和“ 0”的数字数据编码。 9、基带传输:就是在数字通信的信道上按数据波的原样进行传输,不包含有任何调制。 10、载波传输:采用数字信号对载波进行调制后实行传输。 11、单工通信:指传送的信息始终是一个方向,而不进行与此相反方向的传送。 12、半双工通信:指信息流可在两个方向上传输,但同一时刻只限于一个方向传输。 13、全双工通信:指能同时作双向通信。 14、广播式网络:仅有一条通信信道,由网络上的所有机器共享。短的消息,即按某种语法组织的分组或包,可以被任何机器发送并被其它所有的机器接收。分组的地址字段指明此分组应被哪台机器接收。一旦收到分组,各机器将检查它的地址字段。如果是发送给它的,则处理该分组,否则将它丢弃。 15、点到点网络:由一对机器之间的多条连接构成。为了能从源到达目的地,这种网络上的分组可能必须通过一台或多台中间机器。 16、类:一组表示同种系统组件的对象。一个类是一个对象的一种概括。一个类中所有的对象在形式和行为上是相同的,但是它们可以包含不同的属性值。 17、实例:一个对象的一个明确的真实(物理)事件。 18、属性:一个对象的一个外部可视特性或特点的一种描述。

工业控制网络复习题 --电子科技大学

《工业控制网络》复习题 一、概念题 1、现场总线:安装在制造或过程区域的现场装置与控制室内的自动控制装置之间的数字式、串行、多点通信的数据总线称为现场总线。 2、模拟数据编码:分别用模拟信号的不同幅度、不同频率、不同相位来表达数据的0、1状态的,称为模拟数据编码。 3、数字数据编码:用高低电平的矩形脉冲信号来表达数据的0、1状态的,称为数字数据编码。 4、单极性码:信号电平是单极性的数字数据编码。 5、双极性编码:信号电平为正、负两种极性的数字数据编码。 6、归零码(RZ):在每一位二进制信息传输之后均返回零电平的数字数据编码。 7、非归零码(NRZ):在整个码元时间内维持有效电平的数字数据编码。 8、差分码:用电平的变化与否来代表逻辑“1”和“0”的数字数据编码。 9、基带传输:就是在数字通信的信道上按数据波的原样进行传输,不包含有任何调制。 10、载波传输:采用数字信号对载波进行调制后实行传输。 11、单工通信:指传送的信息始终是一个方向,而不进行与此相反方向的传送。 12、半双工通信:指信息流可在两个方向上传输,但同一时刻只限于一个方向传输。 13、全双工通信:指能同时作双向通信。 14、广播式网络:仅有一条通信信道,由网络上的所有机器共享。短的消息,即按某种语法组织的分组或包,可以被任何机器发送并被其它所有的机器接收。分组的地址字段指明此分组应被哪台机器接收。一旦收到分组,各机器将检查它的地址字段。如果是发送给它的,则处理该分组,否则将它丢弃。 15、点到点网络:由一对机器之间的多条连接构成。为了能从源到达目的地,这种网络上的分组可能必须通过一台或多台中间机器。 16、类:一组表示同种系统组件的对象。一个类是一个对象的一种概括。一个类中所有的对象在形式和行为上是相同的,但是它们可以包含不同的属性值。 17、实例:一个对象的一个明确的真实(物理)事件。 18、属性:一个对象的一个外部可视特性或特点的一种描述。

短距离无线通信实验报告-无线传感器网络实验

无线传感器网络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与无线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开始将无线网络技术与传感器技术相结合,无线传感器网络(WSN,wireless sensor network)应运而生。它由部署在监测区域内大量的微型传感器节点组成,通过无线的方式形成的一个多跳的自组织网络,不仅可以接入Internet,还可适用于有线接入方式所不能胜任的场合,提供优质的数据传输服务。微机电系统(MEMS,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VLSI,Very-Large-Scale-Integration systems)和无线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它的应用空间日趋广阔,遍及军事、民用、科研等领域;但由于网络结点自身固有的通信能力、能量、计算速度及存储容量等方面的限制,对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研究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和宽广的空间。本实验系统采用IEEE802.15.4和Zigbee协议实现了多个传感器节点之间的无线通信,通过对本实验提供的软件操作以及对路由的观察,能够使学生对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组网过程、路由协议有一个较为深入的理解。 1 目的要求 (1)理解并掌握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工作原理及组网过程。 (2)理解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路由算法。 2 基本原理 2.1 概述 微电子技术、计算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的进步推动了低功耗多功能传感器的快速发展,使其在微小的体积内能够集成信息采集、数据处理和无线通信等功能。部署在监测区域内大量的廉价微型传感器节点通过无线通信的方式形成一个多跳的自组织网络,即无线传感器网络,这些节点可以协作地感知、采集和处理网络覆盖区域中感知对象的信息,并发送给观察者。传感器、感知对象和观察者构成了传感器网络的三个要素。 2.2 无线传感器网络结构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一种特殊的Ad-hoc网络,它是由许多无线传感器节点协同组织起来的。这些节点具有协同合作、信息采集、数据处理、无线通信等功能,可以随机或者特定地布置在监测区域内部或附近,它们之间通过特定的协议自组织起来,能够获取周围环境的信息并且相互协同工作完成特定任务。 无线传感器网络典型的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分布式传感器节点、网关、互联网和监控中心等。在传感器网络中,各个节点的功能都是相同的,它们既是信息包的发起者,也是信息包的转发者。大量传感器节点被布置在整个监测区域中,每个节点将自己所探测到的有用信息通过初步的数据处理和信息融合之后传送给用户,数据传送的过程是通过相邻节点的接力传送方式传送给网关,然后再通过互联网、卫星信道或者移动通信网络传送给最终用户。用户也可以对网络进行配置和管理,发布监测任务以及收集监测数据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