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U-T与IEEE协议规范

ITU-T与IEEE协议规范

ITU-T的中文名称是国际电信联盟远程通信标准化组(ITU-T for ITU Telecommunication Standardization Sector), 它是国际电信联盟管理下的专门制定远程通信相关国际标准的组织。

该机构创建于1993年,前身是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CCITT 是法语ComitéConsultatif International Téléphonique et Télégraphique的缩写, 英文是International Telegraph and Telephone Consultative Committee),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

ITU-T的各种建议的分类由一个首字母来代表,称为系列(见下文),每个系列的建议除了分类字母以外还有一个编号,比如说"V.90"。

参见Category:ITU-T建议.

重要的ITU-T的系列和建议有:

A - ITU-T 各部分工作的组织协调

B - 语法规定 : 定义, 符号, 分类

C - 常规通信统计

D - 常规关税原则

E - 总体网络操作,电话服务,服务操作和人的要素

E.123 国家和国际电话号码规范

E.163 国际电话服务号码分配计划

E.164 国际公共远程通信号码分配计划

补充 2 - 号码可移动性

F - 非电话远程通信服务

G - 传输系统和媒体,数字系统和网络

G.711 音频压缩 (mu-law)

G.722 音频压缩 (宽带)

G.722.1 音频压缩 (宽带, 低码率)

G.722.2 语音压缩 AMR-WB (宽带, 低码率)

G.723.1 语音压缩 CELP

G.726 音频压缩 ADPCM

G.728 语音压缩 LD-CELP

G.729 语音压缩 ACELP

H - 视频音频以及多媒体系统复合方法

H.223 低码率多媒体通信复合协议

H.225.0 也被称为实时传输协议

H.261 视频压缩标准, 约1991年

H.262 视频压缩标准(和MPEG-2第二部分内容相同), 约1994年

H.263 视频压缩标准, 约1995年

H.263v2 (也就是 H.263+) 视频压缩标准, 约1998年

H.264 视频压缩标准(和MPEG-4第十部分内容相同), 约2003年

H.323 基于包传输的多媒体通信系统

附录 D - 基于H.323系统的实时传真

附录 G - 文本传输和文本集(Text conversation and Text SET)

附录 J - H.323 附录 F 的安全性

附录 K - 基于HTTP协议服务的H.323传输控制信道

附录 M.1 - H.323中的信令协议隧道 (Qsig)

附录 M.2 - H.323中的信令协议隧道 (Qsig)

H.324 低码率下的多媒体通信终端

H.332 基于H.323拓展的宽松双向视频会议

在高清编码/解码技术产生之前,视频会议数据是基于通用交换格式 (CIF) 进行编码的。国际电信联盟-电信标准部(ITU-T)制定了视频标准,称为H.261和 H.263。

H.261 标准只定义了 QCIF 和 CIF 格式。四分之一 CIF (QCIF) 格式只被用于最低数据率(64 千位/ 秒及更低)的会议,目前已经很少使用。自从H.263 标准发布以来,更多使用“全分辨率”(定义为 16CIF)的格式(4CIF 和 16CIF)逐步被采用。由于采用此类标准时,计算和宽带的限制,用于全动态视频会议的通用分辨率仍然是 CIF 到 4CIF。

ITU-T最近采纳了视频压缩新标准,该方法减小了整个视频文件的大小,从而文件可以更为经济地通过容量更小的网络连接(更低的数据率/ 宽带)进行传输。现在,ITU-T 建议高清晰度视频会议采用H.264视频标准,该标准通过比较低的数据传输率

提供高质量画面。现在,H.264已成为HD-DVD(高清DVD)以及广播、有线、视频会议和消费电子产品的强制标准。

I - 综合业务数字网 (ISDN for 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

J - 电视、广播和其他多媒体信号的传输

K - 抗干扰

L - 电缆和室外设备的建设、安装和保护

M - TMN 和网络维护: 国际传输系统、电话线路、传真和租用线路。

N - 维护:国际电视和伴音传输回路

O - 测量仪器规范

P - 电话传输质量、电话安装、本地介入网络

Q - 切换和信令

Q.931 综合业务数字网信令第三层

R - 传真传输

S - 传真服务终端设备

T - 远程信息处理服务终端

T.31 和 T.32 提高了一个传真机和数字终端的接口。

T.411 - T.424 包含开发文档框架 (ODA 和 ODIF), 和一个标准化的文档文件格式

U - 传真交换

V - 电话网上的数据通信

V.1 在二元符合和二元状况码的等价关系

V.5 在0.01%的误码率下600bps,1200bps,2400bps,4800bps和9600bps码率下的同步信令

V.10 一个1976年达成的协议,用于非平衡电路上的100kbps以下的数据通信V.11 一个1976年达成的协议,用于平衡电路上的10Mbps以下的数据通信

V.17 一个使用网格调制(TCM:Trellis_modulation),在12和14.4kbps下使用的传真协议

V.21 一个在两个模拟拨号调职解调器间进行全双工通信的建议。通信使用音频频移键控(AFSK for Audio frequency-shift keying)调制,工作在300波特下,码率为300bps。

V.22 一个在两个模拟拨号调职解调器间进行全双工通信的建议。通信使用相移键控(PSK for Phase-shift keying)调制,工作在600波特下,码率为300bps或者1200bps。

V.22bis 一个V.22的拓展。使用了四相调制(QAM for 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工作在600波特下,码率为1200bps或者2400bps。兼容V.22模式。

V.23 一个在两个模拟拨号调职解调器间进行半双工通信的建议。通信使用频移键控(FSK for frequency-shift keying)调制,工作在600或者1200波特下,码率分别为600bps或者1200bps。另外有一个可选的75波特的反向信道可以传送75bps的码率。

V.24 一系列有关在数据终端设备 (DTE for data terminal equipment) 和数据链路终端设备 (DCTE for data circuit terminating equipment) 之间进行交换的定义。最早于1964年达成协议,等价于 EIA RS232 的一个子集: 关于电路层和物理层的细节,参见V.28和其它。

V.25 一个1968年达成的协议,定义了在电话线路上自动呼叫和/或应答的设备的标准,使用了V.24中定义的交换电路,尤其是并行自动呼叫。它还定义了用于消除网络回声的消除器和抑制器。

V.25bis 一个V.25的拓展,使用了V.24种定义的串行交换电路来进行数据传输。并为匿名访问定义了命令格式,同步字和面向位的操作。

V.26 一个1968年达成的协议,是在两个模拟固定线路拨号调职解调器间进行全双工通信的建议。通信使用相移键控(PSK for Phase-shift keying)调制,工作在1200波特下,码率为2400bps。另外有一个可选的75波特的反向信道可以双向传送75bps 的码率。

V.26bis 一个1972年达成协议的V.26的拓展,工作在拨号调职解调器的半双工模式下,加入了一个码率为1200bps的返回信道,同样工作在1200波特下。

V.26ter 一个1984年达成协议的V.26的拓展,工作在固定线路拨号调职解调器的全双工模式下,使用同步或者非同步方式建立一个码率为1200bps的返回信道,同样工作在1200波特下,利用回声消除来分隔信道。

V.27 一个1972年达成的协议,是在两个模拟固定线路拨号调职解调器间进行全双工或者半双工通信的建议。通信使用相移键控(PSK for Phase-shift keying)调制,

工作在1600波特下,同步传输码率为4800bps。另外有一个可选的75波特的反向信道可以传送75bps的码率。

V.27bis 一个1976年达成协议的V.27的拓展,增加了一个和V.26兼容的工作1200波特下,码率为2400bps的返回信道。一个自适应的均衡器被用来处理低级线。

V.27ter 一个使用在拨号线路上的V.27bis的拓展。

V.28 一个1972年达成的协议,用于非平衡电子电路上的数据通讯。如果和V.24以及按照ISO 2110排列的25脚的连接器一起使用,就和EIARS 232兼容。

V.29 一个1976年达成的协议,是在两个模拟固定线路拨号调职解调器间进行全双工通信的建议。通信使用积分幅度调制(QAM for 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工作在2400波特下,同步传输码率为9600bps。使用2400波特下的简化调制(reduced modulations)传送反向7200bps或者4800bps的数据。一种可选的多路技术可以将7200bps、4800bps和2400bps的子信道集合为9600bps,使用正向信道传输。该标准的一个变型被用在传真传输中。

V.32 一个1984年达成的协议,是在多个模拟固定线路/拨号调职解调器间进行全双工通信的建议。通信使用积分幅度调制(QAM for 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工作在2400波特下,同步传输码率为9600/4800/2400bps。

V.32bis 一个V.32的拓展。用于工作在通用电话交换网或者点对点双绞线电路的全双工调制解调器间通信,速率可达14400bps, 返回信道12kbps。该标准被制造商进一步优化,达到了19.2kbps的速率,即一直没有正式文本化的V.32ter标准。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 (IEEE) 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

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是一个国际性的电子技术与信息科学工程师的协会,是世界上最大的专业技术组织之一(成员人数),拥有来自175个国家的36万会员(到2005年)。1963年1月1日由美国无线电工程师协会(IRE, 创立于1912年)和美国电气工程师协会(AIEE,创建于1884年)合并而成,它有一个区域和技术互为补充的组织结构,以地理位置或者技术中心作为组织单位(例如IEEE 费城分会和IEEE 计算机协会]])。它管理着推荐规则和执行计划的分散组织(例如IEEE-USA 明确服务于美国的成员,专业人士和公众)。总部在美国纽约市。 IEEE在150多个国家中它拥有300多个地方分会。透过多元化的会员,该组织在太空、计算机、电信、生物医学、电力及消费性电子产品等领域中都是主要的权威。专业上它有35个专业学会和两个联合会。IEEE发表多种杂志,学报,书籍和每年组织300多次专业会议。IEEE 定义的标准在工业界有极大的影响。IEEE (读做eye-triple-ee,I-3E)。

学会成立的目的在于为电气电子方面的科学家、工程师、制造商提供国际联络交流的场合,为他们交流信息。并提供专业教育和提高专业能力的服务。

IEEE(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于1963年1月1日由AIEE(美国电气工程师学会)和IRE(美国无线电工程师学会)合并而成,是美国规模最大的专业学会。IEEE 是一个非营利性科技学会,拥有全球近175个国家三十六万多名会员。透过多元化的会员,该组织在太空、计算机、电信、生物医学、电力及消费性电子产品等领域中都是主要的权威。在电气及电子工程、计算机及控制技术领域中,IEEE 发表的文献占了全球将近百分之三十。IEEE每年也会主办或协办三百多项技术会议。

著名的IEEE委员会和格式

IEEE 754 浮点算法规范

IEEE 802 局域网/城域网

IEEE 802.11 无线网络

IEEE 829 软件测试文书

IEEE 896 未来总线Futurebus

IEEE 1003 POSIX

IEEE 1076 VHDL VHSIC 硬件描述语言

IEEE 1149.1 JTAG

IEEE 1275 Open Firmware

IEEE 1284 并口

IEEE P1363 公钥密码

IEEE 1394 串行总线 ("火线")

IEEE 12207 信息技术-IT

其中比较出名的是IEEE 802委员会,它成立于1980年2月,它的任务是指定局域网的国际标准,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802委员会目前有12个分委员会,他们研究的内容如下:

802.1 局域网概述,体系结构,网络管理和性能测量等;

——802.1d (生成树协议Spanning Tree)

——802.1p (General Registration Protocol)

——802.1q (虚拟局域网Virtual LANs:VLan)

——802.1x (基于端口的访问控制Port Based Network Access Control)

802.2 逻辑链路控制LLC ;

802.3 总线网介质访问控制协议CSMA/CD 及物理层技术规范;

——802.3u (快速以太网Fast Ethernet)

——802.3z (千兆以太网Gigabit Ethernet)

802.4 令牌环总线Token-Passing Bus (单一/多信道速率 1, 5, 10 MBit/s)网介质访问控制协议及其物理层技术规范;

802.5 令牌环Token-Passing Ring (基带速率 1, 4, 16 MBit/s) 网介质访问控制协议及其物理层技术规范;

802.6 城域网(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s)MAN 介质访问控制协议DQDB及其物理层技术规范;

802.7 宽带技术咨询组,为其他分委员会提供宽带网络技术的建议;

802.8 光纤技术咨询组,为其他分委员会提供光纤网络技术的建议;

802.9 综合话音/数据的局域网(IVD LAN)介质访问控制协议及其物理层技术规范;

——802.9a (IsoENET (proposed))

802.10 局域网安全技术标准;

802.11 无限局域网的介质访问控制协议CSMA/CA及其物理层技术规范;

——802.11b 11Mbps

——802.11g 54Mbps

802.12 100Mb/s高速以太网按需优先的介质访问控制协议100VG-AnyLAN(Voice Grade - Sprache geeignet)

——802.14 (有线电视 (CATV))

——802.15 (无线PAN (Personal Area Network))

——802.17 (弹性分组环 (Resilient Packet Ring))

IEEE 802 委员会最先出台的标准是802.1~802.6,这6个标准已被ISO采纳为国际标准,包含在ISO 8802-1~8802-6等文件中。美国国家标准协会(ANSI)把IEEE 802标准作为美国国家标准。

IEEE802标准定义了ISO/OSI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

1.物理层

物理层包括物理介质、物理介质连接设备(PMA)、连接单元(AUI)和物理收发信号格式(PS)。物理层的主要功能是提供编码、解码、时钟提取与同步、发送、接收和载波检测等,为数据链路层提供服务。

2.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层包括逻辑链路控制(LLC)子层和介质访问控制(MAC)子层

LLC子层的主要功能是控制对传输介质的访问。目前,常用LLC协议有:CSMA/CD、Token-Bus、Token-Ring和FDDI。

MAC子层的主要功能是提供连接服务类型,其中,面向连接的服务能提供可靠的通信。

IEEE802.11协议详细介绍

协议X档案:IEEE 802.11协议详细介绍 作为全球公认的局域网权威,IEEE 802工作组建立的标准在过去二十年内在局域网领域内独领风骚。这些协议包括了802.3 Ethernet协议、802.5 Token Ring协议、802.3z 100BASE-T快速以太网协议。在1997年,经过了7年的工作以后,IEEE发布了802.11协议,这也是在无线局域网领域内的第一个国际上被认可的协议。在1999年9月,他们又提出了802.11b"High Rate"协议,用来对802.11协议进行补充,802.11b在802.11的1Mbps和2Mbps 速率下又增加了 5.5Mbps和11Mbps两个新的网络吞吐速率,后来又演进到802.11g的54Mbps,直至今日802.11n的108Mbps。 802.11a 高速WLAN协议,使用5G赫兹频段。 最高速率54Mbps,实际使用速率约为22-26Mbps 与802.11b不兼容,是其最大的缺点。也许会因此而被802.11g淘汰。 802.11b 目前最流行的WLAN协议,使用2.4G赫兹频段。 最高速率11Mbps,实际使用速率根据距离和信号强度可变 (150米内1-2Mbps,50米内可达到11Mbps) 802.11b的较低速率使得无线数据网的使用成本能够被大众接受(目前接入节点的成本仅为10-30美元)。 另外,通过统一的认证机构认证所有厂商的产品,802.11b设备之间的兼容性得到了保证。兼容性促进了竞争和用户接受程度。 802.11e 基于WLAN的QoS协议,通过该协议802.11a,b,g能够进行VoIP。 也就是说,802.11e是通过无线数据网实现语音通话功能的协议。 该协议将是无线数据网与传统移动通信网络进行竞争的强有力武器。 802.11g 802.11g是802.11b在同一频段上的扩展。支持达到54Mbps的最高速率。

80211协议简述

第一课IEEE 802.11协议简述 作为全球公认的局域网权威,IEEE 802工作组建立的标准在过去二十年内在局域网领域内独领风骚。这些协议包括了802.3 Ethernet协议、802.5 Token Ring协议、802.3z 100BASE-T快速以太网协议。在1997年,经过了7年的工作以后,IEEE发布了802.11协议,这也是在无线局域网领域内的第一个国际上被认可的协议。在1999年9月,他们又提出了802.11b"High Rate"协议,用来对802.11协议进行补充,802.11b在802.11的1Mbps和2Mbps速率下又增加了5.5Mbps和11Mbps两个新的网络吞吐速率。利用802.11b,移动用户能够获得同Ethernet一样的性能、网络吞吐率、可用性。这个基于标准的技术使得管理员可以根据环境选择合适的局域网技术来构造自己的网络,满足他们的商业用户和其他用户的需求。802.11协议主要工作在ISO协议的最低两层上,并在物理层上进行了一些改动,加入了高速数字传输的特性和连接的稳定性。 主要内容: 1.80 2.11工作方式 2.802.11物理层 3.802.11b的增强物理层 4.802.11数字链路层 5.联合结构、蜂窝结构和漫游 1. 80 2.11工作方式 802.11定义了两种类型的设备,一种是无线站,通常是通过一台PC机器加上一块无线网络接口卡构成的,另一个称为无线接入点(Access Point, AP),它的作用是提供无线和有线网络之间的桥接。一个无线接入点通常由一个无线输出口和一个有线的网络接口(802.3接口)构成,桥接软件符合802.1d桥接协议。接入点就像是无线网络的一个无线基站,将多个无线的接入站聚合到有线的网络上。无线的终端可以是802.11PCMCIA卡、PCI接口、ISA接口的,或者是在非计算机终端上的嵌入式设备(例如802.11手机)。 2. 802.11物理层 在802.11最初定义的三个物理层包括了两个扩散频谱技术和一个红外传播规范,无线传输的频道定义在2.4GHz的ISM波段内,这个频段,在各个国际无线管理机构中,例如美国的USA,欧洲的ETSI和日本的MKK都是非注册使用频段。这样,使用802.11的客户端设备就不需要任何无线许可。扩散频谱技术保证了802.11的设备在这个频段上的可用性和可靠的吞吐量,这项技术还可以保证同其他使用同一频段的设备不互相影响。802.11无线标准定义的传输速率是1Mbps和2Mbps,可以使用FHSS(frequency hopping spread spectrum)和DSSS(direct sequence spread spectrum)技术,需要指出的是,FHSS和DHSS技术在运行机制上是完全不同的,所以采用这两种技术的设备没有互操作性。

Modbus协议中文版(比较完善)

GB/T ××××—×××× 前言 -----------串行链路和TCP/IP上的MODBUS标准介绍 该标准包括两个通信规程中使用的MODBUS应用层协议和服务规范: ·串行链路上的MODBUS MODBUS串行链路取决于TIA/EIA标准:232-F和485-A。 ·TCP/IP上的MODBUS MODBUS TCP/IP取决于IETF标准:RFC793和RFC791有关。 串行链路和TCP/IP上的MODBUS是根据相应ISO层模型说明的两个通信规程。 下图强调指出了该标准的主要部分。绿色方框表示规范。灰色方框表示已有的国际标准(TIA/EIA和IETF标准)。 Modbus 协议规范 45页 MODBUS应用层MODBUS报文传输在TCP/IP 上的实现指南49页 在TCP/IP上的MODBUS映射 TCP IETF RFC 793 MODBUS报文IP IETF RFC 791 传输在串行链路 上的实现指南 45页 串行链路主站/从站以太网II/802.3 IEEE 802.2 TIA/EIA-232-F TIA/EI A-485-A 以太网物理层 MODBUS标准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Modbus协议规范”)描述了MODBUS事物处理。第二部分(“MODBUS报文传输在TCP/IP上的实现指南”)提供了一个有助于开发者实现TCP/IP上的MODBUS应用层的参考信息。第三部分(“MODBUS报文传 输在串行链路上的实现指南”)提供了一个有助于开发者实现串行链路上的MODBUS 应用层的参考信息。

GB/T ××××—××××第一部分:Modbus协议 1

WLANIEEE80211协议综述

IEEE 802.11 协议综述 [1] IEEE 802.11系列协议标准的发展 IEEE802.11系列协议标准是由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联合会(IEEE)制定 的,它以IEEE802.11标准为基础,包括与无线局域网相关的多个已经发布和正在编著的标准。图1展示了无线局域网在IEEE 网络协议体系中位置。表1给出了每一种标准协议的名称、时间和简单的说明。 图1:无线局域网在IEEE 网络协议体系中位置 表2: IEEE802.11系列协议标准 在表2中需要说明的是,标准的名称都采用小写的字母进行标注,惟有 IEEE802.11F 采用的是大写字母;发布时间为2004年及以后的协议都是还没确定的,因为每一个协议的批准过程都是非常繁杂的,很可能出现延迟的情况。该

综述将在后面选取部分协议标准进行详细的描述。

图3:IEEE 802.11系列协议中协议分布 如图3在IEEE 802.11系列协议标准中各种协议的分布中没有包含IEEE802.11标准。因为IEEE 802.11作为基础协议包含了物理层和MAC子层的内容,后续的速度扩展(比如:IEEE 802.11a、IEEE 802.11b、IEEE 802.11g 和未来的IEEE 802.11n)都延续了它所定义的MAC协议。该综述会对接触到的一些协议进行简单的描述,包括IEEE 802.11、IEEE 802.11a 、IEEE 802.b、IEEE 802.11e、IEEE 802.11g和最新的IEEE 802.11n 。 [2] IEEE 802.11 a,b,g,n 协议的定义和标准 IEEE 802.11 IEEE 802.11是第一代无线局域网标准之一,也是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联合会IEEE发布的第一个无线局域网标准,是其他IEEE802.11系列标准的基础标准。该标准定义了物理层和介质访问控制MAC协议的规范,允许无线局域网及无线设备制造商在一定范围内建立互操作网络设备。常常把IEEE802.11作为无线局域网的代名词。IEEE802.11标准有两个版本:1997年版和后来补充修订的1999年版。 IEEE 802.11无线网络标准规定了3种物理层传输介质工作方式。其中2种物理层传输介质工作方式在2.4~2.4835 GHz微波频段(根据各国当地法规或规定不同,频段的具体定义也有所不同),采用扩频传输技术进行数据传输,包括跳频序列扩频传输技术(FHSS)和直接序列扩频传输技术(DSSS)。另一种方式以光波段作为其物理层,也就是利用红外线光波传输数据流。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红外线同样适用于IEEE 802.11标准,但它是光学技术,并不使用2.4GHz频段。 在IEEE 802.11的规定中,这些物理层传输介质中,FHSS及红外线技术的无线网络则可提供1Mbps传输速率(2Mbps为可选速率),而DSSS则可提供1Mbps 及2Mbps工作速率。多数FHSS厂家仅能提供1Mbps的产品,而符合IEEE 802.11无线网络标准并使用DSSS厂家的产品则全部可以提供2Mbps的速率,因此DSSS 在无线局域网产品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虽然采用跳频序列扩频技术(FHSS)与采用DSSS的设备都工作在相同的频段中,但是由于它们运行的机制完全不同,所

MODBUS协议说明文档

MODBUS通讯协议说明 1、概述 Modbus 协议是应用于电子控制器上的一种通用语言。通过此协议,控制器相互之间、控制器经由网络(例如以太网)和其它设备之间可以通信。它已经成为一通用工业标准。有了它,不同厂商生产的控制设备可以连成工业网络,进行集中监控。 本文档通信协议说明详细地描述了MODBUS设备的输入和输出命令、信息和数据,以便第三方使用和开发。 1.1通信协议的作用 使信息和数据在上位机(主站)和MODBUS设备之间有效地传递,允许访问MODBUS设备的所有测量数据。 MODBUS设备可以实时采集现场各种数据值,具备一个RS485通讯口,能满足MODBUS监控系统的要求。 MODBUS设备通信协议采用MODBUS RTU协议,本协议规定了应用系统中主机与MODBUS 设备之间,在应用层的通信协议,它在应用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如下图所示: 本协议所处的位置 从机: 1.2 物理接口: 连接上位机的主通信口,采用标准串行RS485通讯口,使用压接底座。 信息传输方式为异步方式,主要配置参数,一般默认:起始位1位,数据位8位,停止位1位,无校验,数据传输缺省速率为9600b/s 2、MODBU通信协议详述 2.1 协议基本规则 以下规则确定在回路控制器和其他串行通信回路中设备的通信规则。 1)所有回路通信应遵照主/从方式。在这种方式下,信息和数据在单个主站和从站(监控设备)之间传递。 2)主站将初始化和控制所有在通信回路上传递的信息。 3)无论如何都不能从一个从站开始通信。 4)所有环路上的通信都以“打包”方式发生。一个包裹就是一个简单的字符串(每个字符串8位),一个包裹中最多可含255个字节。组成这个包裹的字节构成标准异步串行数据,并按8位数据位,1位停止位,无校验位的方式传递。串行数据流由类似于RS232C中使用的设备产生。 5)所有回路上的传送均分为两种打包方式: A) 主/从传送 B) 从/主传送 6)若主站或任何从站接收到含有未知命令的包裹,则该包裹将被忽略,且接收站不予响应。

802.11协议详情

802.11b/g/n协议 一、符合IEEE的移动通信技术 二、802.11四种主要物理组件 1.工作站(Station) 构建网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在工作站间传送数据。所谓工作站,是指配备无线网络接口的计算设备,即支持802.11的终端设备。如安装了无线网卡的PC,支持WLAN的手机等。 2.接入点(Access Point) 802.11网络所使用的帧必须经过转换,方能被传递至其他不同类型的网络。具备无线至有线的桥接功能的设备称为接入点,接入点的功能不仅于此,但桥接最为重要。为STA提供基于802.11的接入服务,同时将802.11mac帧格式转换为以太网帧,相当于有限设备和无线设备的桥接器。 3.无线媒介(Wireless Medium) 802.11标准以无线媒介在工作站之间传递帧。其定义的物理层不只一种,802.11最初标准化了两种射频物理层(2.4GHz和5GHz)以及一种红外线物理层。 4.分布式系统(Distribution System) 当几个接入点串联以覆盖较大区域时,彼此之间必须相互通信以掌握移动式工作站的行踪。

分布式系统属于802.11的逻辑组件,负责将帧传送至目的地,将各个AP连接起来的骨干网络。 三、无线局域网的网络类型 Infrastructure网络架构可以实现多终端共用一个AP。需要AP提供接入服务,AP负责基础结构型网络的所有通信。这种网路可以提供丰富的应用,较多的STA接入数量。 Ad-hoc网络没有有线基础设施,网络节点由移动主机构成,无线网卡之间的通讯,不需要通过AP。一般是少数几个STA为了特定目的而组成的一种暂时性网络,又称特设网络。

基于tcpip协议的Modbus

基于tcp/ip协议的modbus 业以太网与Modbus TCP/IP 一以太网的标准 以太网是一种局域网。早期标准为IEEE802.3,数据链路层使用CSMA/CD,10Mb/s 速度物理层有: (1)10Base5粗同轴电缆,RG-8,一段最长为500m; (2)10Base2细同轴电缆,RG-58,一段最长为185m; (3)10Base T双绞线,UTP或STP,一段最长为100m。 快速以太网为100Mb/s,标准为802.3a,介质为100Base Tx双绞线、100Base Fx光纤。 目前10/100M以太网使用最为普遍,很多企事业用户已实现100M到以太网桌面,确实体验到高速“冲浪”的快感,另外从距离而言,非屏蔽双绞线(UTP)为100m,多模光纤可达2~3km,单模光纤可大于100km。千兆以太网1000Mb/s为802.3z/802.3ab,万兆以太网10Gb/s 为802.3ae,将为新一轮以太网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与冲击。 二工业以太网与商用以太网的区别 什么是工业以太网?技术上,它与IEEE802.3兼容,故从逻辑上可把商用网和工业网看成是一个以太网,而用户可根据现场情况,灵活装配自己的网络部件,但从工业环境的恶劣和抗干扰的要求,设计者希望采用市场上可找到的以太网芯片和媒介,兼顾考虑下述工业现场的特殊要求:首先要考虑高温、潮湿、振动;二是对工业抗电磁干扰和抗辐射有一定要求,如满足EN50081-2、EN50082-2标准,而办公室级别的产品未经这些工业标准测试,表1列出了一些常用工业标准。为改善抗干扰性和降低辐射,工业以太网产品多使用多层线路板或双面电路板,且外壳采用金属如铸铝屏蔽干扰;三是电源要求,因集线器、交换机、收发器多为有源部件,而现场电源的品质又较差,故常采用双路直流电或交流电为其供电,另外考虑方便安装,工业以太网产品多数使用DIN导轨或面板安装;四是通信介质选择,在办公室环境下多数配线使用UTP,而在工业环境下推荐用户使用STP(带屏蔽双绞线)和光纤。

MODBUS-TCP协议介绍

MODBUS-TCP 协议 一以太网的标准 以太网是一种局域网。早期标准为IEEE 802.3,数据链路层使用CSMA/CD,10Mb/s 速度物理层有: (1)10 Base 5粗同轴电缆,RG-8,一段最长为500m; (2)10 Base 2细同轴电缆,RG-58,一段最长为185m; (3)10 Base T双绞线,UTP或STP,一段最长为100m。 快速以太网为100Mb/s,标准为802.3a,介质为100 Base Tx双绞线、100 Base Fx光纤。 目前10/100M以太网使用最为普遍,很多企事业用户已实现100M到以太网桌面,确实体验到高速“冲浪”的快感,另外从距离而言,非屏蔽双绞线(UTP)为100m,多模光纤可达2~3km,单模光纤可大于100km。千兆以太网1000Mb/s为802.3z/802.3ab,万兆以太网10Gb/s 为802.3ae,将为新一轮以太网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与冲击。 二工业以太网与商用以太网的区别 什么是工业以太网?技术上,它与IEEE802.3兼容,故从逻辑上可把商用网和工业网看成是一个以太网,而用户可根据现场情况,灵活装配自己的网络部件,但从工业环境的恶劣和抗干扰的要求,设计者希望采用市场上可找到的以太网芯片和媒介,兼顾考虑下述工业现场的特殊要求:首先要考虑高温、潮湿、振动;二是对工业抗电磁干扰和抗辐射有一定要求,如满足EN50081-2、EN50082-2标准,而办公室级别的产品未经这些工业标准测试,表1列出了一些常用工业标准。为改善抗干扰性和降低辐射,工业以太网产品多使用多层线路板或双面电路板,且外壳采用金属如铸铝屏蔽干扰;三是电源要求,因集线器、交换机、收发器多为有源部件,而现场电源的品质又较差,故常采用双路直流电或交流电为其供电,另外考虑方便安装,工业以太网产品多数使用DIN导轨或面板安装;四是通信介质选择,在办公室环境下多数配线使用UTP,而在工业环境下推荐用户使用STP(带屏蔽双绞线)和光纤。 三TCP/IP 1. 为什么使用TCP/IP? 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它能使用在多种物理网络技术上,包括局域网和广域网技术。TCP/IP协议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能适应几乎所有底层通信技术。 20世纪80年代初,先在X.25上运行TCP/IP协议;而后又在一个拨号语音网络(如电话系统)上使用TCP/IP协议,又有TCP/IP在令牌环网上运行成功;最后又实现了TCP/IP远程

ITUT与IEEE协议规范

ITU-T与IEEE协议规范 ITU-T的中文名称是国际电信联盟远程通信标准化组 (ITU-TforITUTelecommunicationStandardizationSector),它是国际电信联盟管理下的专门制定远程通信相关国际标准的组织。 该机构创建于1993年,前身是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CCITT是法语 ComitéConsultatifInternationalTéléphoniqueetTélégraphique的缩写,英文是InternationalTelegraphandTelephoneConsultativeCommittee),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 ITU-T的各种建议的分类由一个首字母来代表,称为系列(见下文),每个系列的建议除了分类字母以外还有一个编号,比如说"V.90"。 参见Category:ITU-T建议. 重要的ITU-T的系列和建议有: A-ITU-T各部分工作的组织协调 B-语法规定:定义,符号,分类 C-常规通信统计 D-常规关税原则 E-总体网络操作,电话服务,服务操作和人的要素 E.123国家和国际电话号码规范 E.163国际电话服务号码分配计划 E.164国际公共远程通信号码分配计划 补充2-号码可移动性 F-非电话远程通信服务 G-传输系统和媒体,数字系统和网络 G.711音频压缩(mu-law) G.722音频压缩(宽带) G.722.1音频压缩(宽带,低码率)

G.722.2语音压缩AMR-WB(宽带,低码率) G.723.1语音压缩CELP G.726音频压缩ADPCM G.728语音压缩LD-CELP G.729语音压缩ACELP H-视频音频以及多媒体系统复合方法 H.223低码率多媒体通信复合协议 H.225.0也被称为实时传输协议 H.261视频压缩标准,约1991年 H.262视频压缩标准(和MPEG-2第二部分内容相同),约1994年 H.263视频压缩标准,约1995年 H.263v2(也就是H.263+)视频压缩标准,约1998年 H.264视频压缩标准(和MPEG-4第十部分内容相同),约2003年 H.323基于包传输的多媒体通信系统 附录D-基于H.323系统的实时传真 附录G-文本传输和文本集(TextconversationandTextSET) 附录J-H.323附录F的安全性 附录K-基于HTTP协议服务的H.323传输控制信道 附录M.1-H.323中的信令协议隧道(Qsig) 附录M.2-H.323中的信令协议隧道(Qsig) H.324低码率下的多媒体通信终端 H.332基于H.323拓展的宽松双向视频会议 在高清编码/解码技术产生之前,视频会议数据是基于通用交换格式(CIF)进行编码的。国际电信联盟-电信标准部(ITU-T)制定了视频标准,称为H.261和H.263。H.261标准只定义了QCIF和CIF格式。四分之一CIF(QCIF)格式只被用于最低数据率(64千位/秒及更低)的会议,目前已经很少使用。自从H.263标准发布以来,更多使用“全分辨率”(定义为

IEEE802.15.4协议规范

基于IEEE 802.15.4的IPv6协议栈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Internet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越来越巨大,并将继续在未来得各领域持续发挥其影响力,集成了网络技术,嵌入式技术、微机电系统(MEMS)及传感器技术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将Internet为从虚拟世界延伸到物理世界,从而将逻辑上的信息世界与真实物理世界融合在一起,改变了人与自然交互的方式,满足了人们对“无处不在”的网络的需求。2000年12月IEEE成立了IEEE 802.15.4 工作组,致力于定义一种供廉价、固定、便捷或移动设备使用的,复杂度、成本和功耗极低的低速率无线连接技术,产品的方便灵活,易于连接、实用可靠及可继承延续是市场的驱动力,一般认为短距离的无线低功耗通信技术最适合传感器网络使用,传感器网络是IEEE 802.15.4标准的主要市场对象。 一方面,无线传感器网络具有“无处不在”和节点数量庞大等特点,部署无线传感器网络需要数量巨大的IP地址资源,另一方面,由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领域往往对安全性要求较高,而无线传感器网络自组织的先天性缺乏应有的安全机制,IPv6作为下一代网络协议,具有地址资源丰富、地址自动配置、安全性高、移动性好等优点,可以满足无线传感器网络在地址和安全方面的需求,所以IETF于2004年11月成立了一个6LowPan(IPv6 over IEEE 802.15.4或IPv6 over LR_PAN)工作组,它规定了6lowPan技术底层采取IEEE 802.15.4,MAC层以

上采取IPv6协议栈,致力于如何将Ipv6与IEEE 802.15.4展开,实现Ipv6数据包在IEEE 802.15.4上的传输,研究基于IPv6 over IEEE 802.15.4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关键问题。目前这方面研究成为了一个很活跃的方向,其中,通过分析无线传感器网络对IPv6协议栈基本需求,借助协议工程学理论和软件工程的方法,设计并实现体积小、功能全、效率高,适用于IPv6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的嵌入式IPv6协议栈,已经成为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本文在分析了无线传感器网络和IPv6 over IEEE 802.15.4的技术特点之后,重点提出了一种能够适用于无线传感器网络,且底层采用IEEE 802.15.4的嵌入式IPv6协议栈设计方案,最后,还总结了基于IPv6 over IEEE 802.15.4无线传感器网络协议栈设计的核心原则。 1 无线传感器网络和IPv6 over IEEE 802.15.4的技术节点 1.1 无线传感器网络简介 无线传感器网络由大量低功耗、低速率、低成本、高密度的微型节点组成,节点通过自我组织、自我愈合的方式组成网络,图1给出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工作原理,图中分散的无线传感器节点通过自组织方式形成传感器网络。节点负责采集周围的相关信息,并采用多跳方式将这些信息通过Internet或其他网络传递到远端的监控设备。

IEEE 802.1q协议简介

IEEE 802.1q 1.IEEE 802.1q协议简介 IEEE 802.1q协议为标识带有VLAN成员信息的以太帧建立了一种标准方法。IEEE802.1q标准定义了VLAN网桥操作,从而允许在桥接局域网结构中实现定义、运行以及管理VLAN拓朴结构等操作。IEEE 802.1q标准主要用来解决如何将大型网络划分为多个小网络,如此广播和组播流量就不会占据更多带宽的问题。此外IEEE 802.1q标准还提供更高的网络段间安全性。 IEEE802.1q完成这些功能的关键在于标签。支持IEEE 802.1q的交换端口可被配置来传输标签帧或无标签帧。一个包含VLAN信息的标签字段可以插入到以太帧中。如果端口有支持IEEE 802.1q的设备(如另一个交换机)相连,那么这些标签帧可以在交换机之间传送VLAN成员信息,这样VLAN就可以跨越多台交换机。但是,对于没有支持IEEE 802.1q设备相连的端口我们必须确保它们用于传输无标签帧,这一点非常重要。很多PC和打印机的NIC并不支持IEEE 802.1q,一旦它们收到一个标签帧,它们会因为读不懂标签而丢弃该帧。在IEEE 802.1q中,用于标签帧的最大合法以太帧大小已由1518字节增加到1522字节,这样就会使网卡和旧式交换机由于帧“尺寸过大”而丢弃标签帧。图 6-16就是以太网中的IEEE 802.1q标签帧格式。 Preamble(Pre):前导字段,7字节。Pre字段中1和0交互使用,接收站通过该字段知道导入帧,并且该字段提供了同步化接收物理层帧接收部分和导入比特流的方法。 Start-of-Frame Delimiter(SFD):帧起始分隔符字段,1字节。字段中1和0交互使用,结尾是两个连续的1,表示下一位是利用目的地址的重复使用字节的重复使用位。 Destination Address(DA):目的地址字段,6字节。DA字段用于识别需要接收帧的站。 Source Addresses(SA):源地址字段,6字节。SA字段用于识别发送帧的站。 TPID:标记协议标识字段,2个字节,值为8100(hex)。当帧中的EtherType (以太网类型)字段值也为8100时,该帧传送标签IEEE 802.1q/802.1p。 TCI:标签控制信息字段,包括用户优先级(User Priority)、规范格式指示器(Canonical Format Indicator,CFI)和VLAN ID。 说明:“User Priority”定义用户优先级,包括8个(2^3)优先级别。IEEE 802.1p为3比特的用户优先级位定义了操作。“CFI”,在以太网交换机中,规范格式指示器总被设置为0。由于兼容特性,CFI常用于以太网类网络和令牌环类网络之间,如果在以太网端口接收的帧具有CFI,那么设置为1,表示该帧不进行转发,这是因为以太网端口是一个无标签端口。“VID”(VLAN ID)是对VLAN的识别字段,在标准IEEE 802.1q中常被使用。该字段为12位。支持4096(2^12)VLAN的识别。在4096可能的VID中,VID=0用于识别帧优先级。 4095(FFF)作为预留值,所以VLAN配置的最大可能值为4094。 Length/Type:长度/类型字段,2字节。如果是采用可选格式组成帧结构时,该字段既表示包含在帧数据字段中的MAC客户机数据大小,也表示帧类型ID。

modicon_MODBUS协议最新中文版

第一章 Modbus 协议 □ 介绍Modbus 协议介绍 □ 两种串行传输模式 □ 信息帧 □ 错误检查方法 Modbus 协议介绍 Modbus 可编程控制器之间可相互通讯,也可与不同网络上的其他设备进行通讯,支撑网络有Modicon 的Modbus 和Modbus+工业网络。网络信息存取可由控制器内置的端口,网络适配器以及Modicon 提供的模块选件和网关等设备实现,对OEM(机械设备制造商)来说,Modicon 可为合作伙伴提供现有的程序,可使Modbus+网络紧密地集成到他们的产品设计中去。 Modicon 的各种控制器使用的公共语言被称为 Modbus 协议,该协议定义了控制器能识别和使用的信息结构。当在Modbus 网络上进行通讯时,协议能使每一台控制器知道它本身的设备地址,并识别对它寻址的数据,决定应起作用的类型,取出包含在信息中的数据和资料等,控制器也可组织回答信息,并使用Modbus 协议将此信息传送出去。 在其他网络上使用时,数据包和数据帧中也包含着Modbus 协议。如,Modbus+或MAP 网络控制器中有相应的应用程序库和驱动程序,实现嵌入式Modbus 协议信息与此网络中用子节点设备间通讯的特殊信息帧的数据转换。 该转换也可扩展,处理节点地址,路由,和每一个特殊网络的错误检查方法。如包含在Modbus 协议中的设备地址,在信息发送前就转换成节点地址,错误检查区也用于数据包,与每个网络的协议一致,最后一点是需用Modbus 协议,写入嵌入的信息,定义应处理的动作。 图1说明了采用不同通讯技术的多层网络中设备的互连方法。在信息交换中,嵌入到每个网络数据包中的Modbus 协议,提 主处理器 4个Modus 设备或网络 编程器 编程器 (去MB+) S980(去MAP) AT/HC-984 和 HOST/MMHI AT/HC-984 HOST/MMHI 984A/B 和 S985

Modbus中文版协议

网络由以下来定义: □拓扑(总线,令牌环,星形,树状,网状等等) □物理局限(长度,速率,用户数量,等等) □所采用的传输媒体(线缆,光缆,无线电波等) □网络接入类型(随机接入,主从站,带或不带故障管理的令牌环,等等) □传输模式(同步/异步,分组,串行/并行,NRZ/曼彻斯特编码,等) □协议(TCP/IP,FIP,MODBUS,等)。 系统 每秒钟的波特和比特数 当选用线缆时所要考虑的重要的参数是带宽。带宽与由波特表示的调制速率有关。 波特经常被错误的表示为每秒的比特数。 该参数对用户非常有用。两者容易混淆是由于它们的比价通常为1。 比价为2表示吞吐量是通讯速率的二倍。

结构体系 (以推荐的SubD9连接,波特率1200时最大长度3000米, 波特率9600时最大长度300米,总线拓扑。) (以SubD9或25pts 连接,波特率19200时最大长度15米。) (以推荐的SubD9连接,波特率19200时最大长度1200米。) (以推荐的SubD9连接,波特率19200时最大长度1200米,总线拓扑。) 拓扑 总线 环 星形 点对点

从电源电压(12V或24V)获得的20mA电流流经回路。对于正常线路(20mA:线路静止状态)连接每个站大约损失125V。 □从站的发送器通常和主站的接收器串行连接(正常 线路,20mA静止状态): 主站从站从站从站 □从站的发送器能和主站的接收器并行连接。在此例 中,线路的静止状态是0mA: 主站从站从站从站

实际的DB25-DB25连接 定义:DTE(数据终端设备)表示终端或计算机。 定义:DCE(数据通讯设备)表示调制解调器(或打印机)。□用直接的PIN-TO-PIN电缆连接不同类型的设备(DTE-DCE)。 □用特殊电缆连接相同类型的设备: 2DTE-DTE,用NUL-调制解调器电缆, 2DCE-DCE,用NUL-终接电缆。 注意:术语“DCE”和“DTE”与连接器的类型和性别无关。 标准的RS232C不能明确定义连接器是插头型还是插座型。它的目的只是标准化其连接器针及所用电压的功能和用途。 定义:并行通讯是指8位二进制码元(1个字节)同时传输。字节中的8个比特同时送往通讯介质。 打印机通常用带有DB25连接器的并行电缆连接到计算机上。 并行电缆的最大长度是30米。并行电缆太长会使所传输的数据出错,这是由于电磁干扰和矩形波发生变形。(当为比特1或0时) 定义:串行通讯是指比特一个接一个传输。 该模式用于两个机器间的距离太远而不能用并行连接的情况。注意计算机和调制解调器以串行连接。制造商通常按照标准RS232-C来做。 推荐的串行电缆的最大长度是30米,如果考虑到标准 RS232-C所规定的电气特性,还可采用更长的电缆。

IEEE802.15.4_协议规范

基于IEEE802.15.4的IPv6协议栈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Internet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越来越巨大,并将继续在未来得各领域持续发挥其影响力,集成了网络技术,嵌入式技术、微机电系统(MEMS)及传感器技术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将Internet为从虚拟世界延伸到物理世界,从而将逻辑上的信息世界与真实物理世界融合在一起,改变了人与自然交互的方式,满足了人们对“无处不在”的网络的需求。2000年12月IEEE成立了IEEE802.15.4工作组,致力于定义一种供廉价、固定、便捷或移动设备使用的,复杂度、成本和功耗极低的低速率无线连接技术,产品的方便灵活,易于连接、实用可靠及可继承延续是市场的驱动力,一般认为短距离的无线低功耗通信技术最适合传感器网络使用,传感器网络是IEEE802.15.4标准的主要市场对象。 一方面,无线传感器网络具有“无处不在”和节点数量庞大等特点,部署无线传感器网络需要数量巨大的IP地址资源,另一方面,由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领域往往对安全性要求较高,而无线传感器网络自组织的先天性缺乏应有的安全机制,IPv6作为下一代网络协议,具有地址资源丰富、地址自动配置、安全性高、移动性好等优点,可以满足无线传感器网络在地址和安全方面的需求,所以IETF于2004年11月成立了一个6LowPan(IPv6over IEEE802.15.4或IPv6over LR_PAN)工作组,它规定了6lowPan技术底层采取IEEE802.15.4,MAC层以上采取IPv6协议栈,致力于如何将Ipv6与IEEE802.15.4展开,实现Ipv6数据包在IEEE802.15.4上的传输,研究基于IPv6over IEEE802.15.4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关键问题。目前这方面研究成为了一个很活跃的方向,其中,通过分析无线传感器网络对IPv6协议栈基本需求,借助协议工程学理论和软件工程的方法,设计并实现体积小、功能全、效率高,适用于IPv6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的嵌入式IPv6协议栈,已经成为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本文在分析了无线传感器网络和IPv6over IEEE802.15.4的技术特点之后,重点提出了一种能够适用于无线传感器网络,且底层采用IEEE802.15.4的嵌入式IPv6协议栈设计方案,最后,还总结了基于IPv6over IEEE802.15.4无线传感器网络协议栈设计的核心原则。 1无线传感器网络和IPv6over IEEE802.15.4的技术节点 1.1无线传感器网络简介 无线传感器网络由大量低功耗、低速率、低成本、高密度的微型节点组成,节点通过自我组织、自我愈合的方式组成网络,图1给出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工作原理,图中分散的无线传感器节点通过自组织方式形成传感器网络。节点负责采集周围的相关信息,并采用多跳方式将这些信息通过Internet或其他网络传递到远端的监控设备。

IEEE-802.1q协议

6.4.3 IEEE 802.1q协议 IEEE 802.1q协议也就是“Virtual Bridged Local Area Networks”(虚拟桥接局域网,简称“虚拟局域网”)协议,主要规定了VLAN的实现方法。下面先介绍有关VLAN的基本概念。 1.VLAN简介 “Virtual LANs”(虚拟局域网)目前发展很快,世界上主要的大网络厂商在他们的交换机设备中都实现了VLAN协议。在一个支持VLAN技术的交换机中,可以将它的以太网口划分为几个组,比如生产组,工程组,市场组等。这样,组内的各个用户就像在同一个局域网内(可能各组的用户位于很多的交换机上,而非一个交换机)一样,同时,不是本组的用户就无法访问本组的成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各组的网络安全性。 实际上,VLAN成员的定义可以分为4种: (1)根据端口划分VLAN 这种划分VLAN的方法是根据以太网交换机的端口来划分的,比如将某交换机的的1~4端口为VLAN A,5~17为VLAN B,18~24为VLAN C…… 以上这些属于同一VLAN组的端口可以不连续,如何配置,由管理员决定。另外,如果有多个交换机的话,例如,可以指定交换机1的1~6端口和交 换机2的1~4端口为同一VLAN,即同一VLAN可以跨越数个以太网交换机。 根据端口划分是目前定义VLAN的最常用的方法,IEEE 802.1q协议规定的就是如何根据交换机的端口来划分VLAN。这种划分的方法的优点是定义VLAN成员时非常简单,只要将所有的端口都定义一下就可以了。它的缺点是如果VLAN A的用户离开了原来的端口,到了一个新的交换机的某个端口,那么就必须重新定义。

Modbus协议中文版【完整版】

第一部分:Modbus协议 1 引言 1.1 范围 MODBUS是OSI模型第7层上的应用层报文传输协议,它在连接至不同类型总线或网络的设备之间提供客户机/服务器通信。 自从1979年出现工业串行链路的事实标准以来,MODBUS使成千上万的自动化设备能够通信。 目前,继续增加对简单而雅观的MODBUS结构支持。互联网组织能够使TCP/IP栈上的保留系统端口502访问MODBUS。 MODBUS是一个请求/应答协议,并且提供功能码规定的服务。MODBUS功能码是MODBUS 请求/应答PDU的元素。本文件的作用是描述MODBUS事务处理框架内使用的功能码。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RFC791,互联网协议,Sep81 DARPA 2.MODBUS协议参考指南Rev J,MODICON,1996年6月,doc#PI_MBUS_300 MODBUS是一项应用层报文传输协议,用于在通过不同类型的总线或网络连接的设备之间的客户机/服务器通信。 目前,使用下列情况实现MODBUS: 以太网上的TCP/IP。 各种媒体(有线:EIA/TIA-232-E、EIA-422、EIA/TIA-485-A;光纤、无线等等)上的异步串行传输。 MODBUS PLUS,一种高速令牌传递网络。 图1:MODBUS通信栈 2 缩略语 ADU 应用数据单元 2

HDLC 高级数据链路控制 HMI 人机界面 IETF 因特网工程工作组 I/O 输入/输出设备 IP 互连网协议 MAC 介质访问控制 MB MODBUS协议 MBAP MODBUS协议 PDU 协议数据单元 PLC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 TCP 传输控制协议 3 背景概要 MODBUS协议允许在各种网络体系结构内进行简单通信。 图2:MODBUS网络体系结构的实例 每种设备(PLC、HMI、控制面板、驱动程序、动作控制、输入/输出设备)都能使用MODBUS 协议来启动远程操作。 在基于串行链路和以太TCP/IP网络的MODBUS上可以进行相同通信。 一些网关允许在几种使用MODBUS协议的总线或网络之间进行通信。 4 总体描述 4.1 协议描述 MODBUS协议定义了一个与基础通信层无关的简单协议数据单元(PDU)。特定总线或网络上的MODBUS协议映射能够在应用数据单元(ADU)上引入一些附加域。 3

WEINVIEW modbus通讯协议 中文版

Modbus通信协议 摘要:工业控制已从单机控制走向集中监控、集散控制,如今已进入网络时代,工业控制器连网也为网络管理提供了方便。Modbus就是工业控制器的网络协议中的一种。关键词:Modbus协议;串行通信;LRC校验;CRC校验;RS-232C 一、Modbus 协议简介 Modbus 协议是应用于电子控制器上的一种通用语言。通过此协议, 控制器相互之间、控制器经由网络(例如以太网)和其它设备之间 可以通信。它已经成为一通用工业标准。有了它,不同厂商生产的 控制设备可以连成工业网络,进行集中监控。 此协议定义了一个控制器能认识使用的消息结构,而不管它们是经 过何种网络进行通信的。它描述了一控制器请求访问其它设备的过 程,如果回应来自其它设备的请求,以及怎样侦测错误并记录。它 制定了消息域格局和内容的公共格式。 当在一Modbus网络上通信时,此协议决定了每个控制器须要知道它 们的设备地址,识别按地址发来的消息,决定要产生何种行动。如 果需要回应,控制器将生成反馈信息并用Modbus协议发出。在其它 网络上,包含了Modbus协议的消息转换为在此网络上使用的帧或包 结构。这种转换也扩展了根据具体的网络解决节地址、路由路径及 错误检测的方法。 1、在Modbus网络上转输 标准的Modbus口是使用一RS-232C兼容串行接口,它定义了连接口 的针脚、电缆、信号位、传输波特率、奇偶校验。控制器能直接或 经由Modem组网。 控制器通信使用主—从技术,即仅一设备(主设备)能初始化传输 (查询)。其它设备(从设备)根据主设备查询提供的数据作出相 应反应。典型的主设备:主机和可编程仪表。典型的从设备:可编 程控制器。 主设备可单独和从设备通信,也能以广播方式和所有从设备通信。 如果单独通信,从设备返回一消息作为回应,如果是以广播方式查 询的,则不作任何回应。Modbus协议建立了主设备查询的格式:设 备(或广播)地址、功能代码、所有要发送的数据、一错误检测域。 从设备回应消息也由Modbus协议构成,包括确认要行动的域、任何 要返回的数据、和一错误检测域。如果在消息接收过程中发生一错 误,或从设备不能执行其命令,从设备将建立一错误消息并把它作 为回应发送出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