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概括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概括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概括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发心界说

一.普心分类

(一)心理过程(由个性心理抑制)

认知(基础)反映客观事物本身

情感、情绪(生理需要,与社会需要相关)反映客观事物与需要的关系

意志(目的)反映主观目的与客观条件之间的关系

情感情绪和意志相互影响,共同反作用于认知。

(二)个性心理(在心理过程中形成、发展)

个性倾向性

需要(主要)反映个人与社会的客观需求

能力

个性心理特征气质

性格具有社会意义

自我意识

二.什么是发心?

认知——思维(最复杂)

各种心理现象的发展路线图

社会性——人格

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1)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

2)生理发展(18岁以前);

3)动作与活动的发展;

4)语言的发展。

第二节心理的种系发展与个体发展

(一)种系心理

1.动物心理怎样变成人类心理?

1)原生动物心理——刺激感应→在一定范围内,动物针对外界环境作出趋利避害的反应2)环节动物——感应阶段

3)知觉阶段——脊椎动物

4)思维萌芽阶段——哺乳动物标志:学会手语,能模仿人的动作,利用工具。

劳动的特点:制造并使用工具,集体劳动。

2.古人心理向现代人心理转变

文化(在劳动中产生):人类创造出现的供人类享用的物质、精神。

(二)个体发展

人类:0~18岁逐渐社会化社会化:完全的自我→非我(环境的限制)→无我

(三) 种系心理与个体心理的关系

1. 区别:本质不同,

2. 联系:霍尔复演说→个体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复演种系发展

胎儿的发展复演动物的进化过程

儿童的发展复演人类的进化过程(心理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改变)

↓ ↓

无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

第三节 发心的研究内容P 8

(一) 心理发展理论

1. 遗传和环境的作用

Which :提出“遗传决定论”——霍尔

提出“环境决定论”——华生

How much ——“共同决定论”

How ——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

2. 发展的内因与外因

心需要(动力)

3. 连续性和阶段性(量变和质变)

(二) 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1. 年龄阶段

0~1s :乳儿期↘

1~3s :婴儿期→婴儿期

3~6、7s :幼儿期

6、7~11、12s :童年期 11、12~14、15s :少年期

14、15~17、18s :青年初期

18、19~35s

35~60s :成年中期

60~ :成年晚(后)期

2. 个体年龄特征

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

内在一致性与不平衡性

↓ ↓

认知、情意都不发展 情感、意志滞后

第二节发心的简史

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和演变

(一)诞生

普莱尔1882年《儿童心理》标志着儿童心理学的诞生(二)演变

1.准备期(——1882年)

2.形成期(1882年——一战开始前)

3.分化期(一战结束——二战开始)学派林立

4.增新期(二战结束——)

二.从儿心到发心

1.霍尔界定了儿心研究的年龄范围

1904年《青少年心理》

2.荣格(第一个发展心理学家)研究心理的毕生发展

集体无意识:先祖留下的历史积淀

精力发泄在外部环境

25~40s的某年)

前半生后半生

老年心理(临终体验:灵魂脱壳、回忆出生经验)3.发心问世

1930年何林沃斯《发心概论》

1935年古迪纳夫《发展心理学》标志着发心诞生

三.发心研究的中国化

(一)层次

1.重新验证国外的研究发现美:公平、关怀中:公平

2.研究国人的重要与特有现象

3.修改或创立概念与理论

4.改变旧方法、设计新方法(中国梦)

(二)途径

摄取——选择——中国化

第三节发心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特点

1.变量特殊自变量:年龄

2.对象的范围跨度大

二.原则

客观性

特殊性

教育性

生态化指导实践,在正常的环境下

三.研究规律

1.横断研究

2.纵向研究研究一段时间

3.系列交叉式研究(横向、纵向)

一.研究方法的新进展

1.系统科学原理——科学方法论

“老三论”:系统论心理论控制论(人的发展并不是漫无目的的)

“新三论”:突变论协同论(系统论的进化)瀚散结构论(低级——高级、不稳定)

2.研究思路的生态化

3.研究方式的跨学科(与其他心理学等学科相联系)和跨文化(处在不同文化条件下的儿童是不一样的)特点

4.研究方法的综合化和现代化

综合化:多变量设计、系列交叉设计、定量研究与定性相结合

现代化体现(计算机的作用):控制研究过程、处理数据、模拟心理过程、作为训练工具5.研究结果的数量化

课后习题:

1.个体心理的年龄特征、概念

2.种系心理的进化过程

3.心理的种系发展与个体发展的关系

4.普莱尔、霍尔、荣格、柯林沃斯、古迪纳夫的贡献

5.发心研究中国化的层次和途径

6.发心研究的特点

7.发心的研究原则

8.发心研究方法的新进展

第二章发心理论

第一节精神分析学说

一.弗洛伊德

认为: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的基本动力。

1.无意识和压抑的理论

意识:自己能感知到的内容。

无意识的内容是压抑的,

含义:①个体意识不到行为的真正含义和动机;②清醒的意识下面潜在的心理活动。

潜意识:暂时有可能进入意识,或进入无意识的内容。

无意识=潜意识(不太重要的部分)

三者保持动态平衡

压抑:把主体的经历、欲望保存和隐藏起来,不让它们在意识中出现,但这些东西并未消失,而是一直潜伏着、活动着,存在于无意识之中。

2.人格结构理论

本我:由一切与生俱来的本能所组成,包含了一切被压抑的东西,属于无意识,其活动遵循快乐原则,为人的所有心理和行为提供能量。

自我(核心):现实化的本我,是在现实的反复教育之下,从本我分化出来的一部分,其活动遵循现实原则。

超我:道德化的自我,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其活动遵循道德原则,主要作用是监控自我。

↙↘

幼时父母罚的转化幼时父母表扬的转化

一仆三主一仆:自我三主:本我、超我、现实环境

兽性、人性、神性、佛性

↓↓↓↓

本我、自我、超我、无我

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组成,对外适应环境,对内发展平衡。先有本我,再有自我,最后出现超我。

2.性心理的发展阶段理论

人:生本能(自我保存——食,种族生存——色)、死本能

(1)口唇期0~1s

(2)肛门期1~3s

(3)生殖器期(前生殖器)3~6s 出现恋父、母情节

(4)潜伏期6~12s 能量由学习等发出

(5)青春期(生殖期)12~18s 恋师→同龄异性

4.评析

△(一)优点:开拓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推动了对儿童早期经验的研究;

推动了儿童心理发展理论的建立;

丰富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心理治疗方法。

研究方法和心理治疗方法:释梦、自由联想、暗示(他人暗示、自我暗示)、移情

(二)缺点:泛性论倾向(的缺点——忽视了人的社会属性,仅看到生物属性)

过浓的主观色彩

歧视女性、反对男女平等阉割情结

二.埃里克森

同一性渐段说P38

同一性:将人格发展的不同水平存在着的间隔性加以沟通和整合。

1.婴儿期(0~1s)

获得对周围环境的信任感,摆脱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

2.儿童早期(1~3s)

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着意志的实现。意志:想做就做。

3.学前期(3~6s)

(游戏期)主动感——内疚感体验着目的的实现。目的:想做到就能做到。

游戏:角色游戏、共同游戏(侵入行为)

4.学龄期(6~12s)

勤奋感——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

5.青年期(12~18s)

建立同一感——同一感混乱(极致:精神分裂)体验着忠诚的实现忠诚:忠于自己,“我就是想要成为的我”

(18岁末)把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合二为一,进行统一

合法延缓期:青年期末个体理应建立同一感,但是,他或者感到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差距太大,不能统一;或者尚未形成成熟的理想自我,所以他希望延缓同一感的建立,寻求各种合法途径,以避免马上做出决策。这个延缓决策的合法时间段就称为合法延缓期,主要表现为接受高等教育、服兵役等形式。

6.成年初期(18~25s)

亲密感——孤独感(表现:自我专注)体验着爱情的实现。爱情:共享的统一

7.成年中期(25~50s)

繁殖感(哺育孩子)——停滞感(表现:假亲密、沉溺自身)体验着关怀的实现。

8.成年晚期(50~ )

完善感——失望、厌倦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

评价:

区别

第二节行为主义

一.华生

(一)环境决定论(最重要)

1.遗传无用论

①行为发生的公式S-R

②器官的机能不遗传

2.教育万能论

①行为的差异源于构造差异和经验(训练、教育)差异;

②学习即建立条件反射。

(二)儿童情绪发展

非习得的情绪反应:

1.惧

US(无条件刺激):巨响、失持UR:哭叫、惊跳

CS(条件刺激):

2.怒

US:身体运动受阻UR:身体乱扭、哭叫

CS:

3.爱

US:抚摸、挠痒、轻轻摇晃、轻轻拍打UR:安静。→笑

CR:

(三)反对体罚

1.坏行为已经做出;禁于未发谓之预。——《学记》

2.体罚是一种发泄途径,不是教育措施;

3.体罚不好掌握轻重。

(四)评价

1.优点:行为主义的提出强化了心理学的科学基础;

特别重视应用;

对儿童的教育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2.缺点:反对研究意识,否认意识,实质上取消了心理学;

研究方法单一科学经验方法:看得见、摸得着,能进行重复研究。

环境决定论是片面的,忽视了遗传、主观能动性。

二.斯金纳(新行为主义)R-S

操作性条件反射:由动物本身操作行为动作,根据动作效果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

(一)行为的强化控制原理

1.强化:即增加某种操作反应发生概率的措施。

目标一致←奖励—→正强化:+好刺激(++)正惩罚+坏刺激(+-)

\负惩罚 -坏刺激(-+)

↘负强化:-坏刺激(--)

2.强化是塑造行为的基础

连续强化→间歇强化

3.强化缺失会导致行为消失

4.及时强化

强化时间错误→迷信行为

(二)儿童行为的实际控制

1.育婴箱:斯金纳根据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制作的照顾婴儿的机械装置,使用目的是尽可能避免外界不良刺激,创造良好环境,以养育身心健康的儿童。

2.行为矫正

代币法系统脱敏法

3.理论教学

教学机器

程序教学:把复杂问题分解成一系列问题,依次呈现给学生,学生循序渐进,直到完全掌握。

使用原则:小步子前进,主动参加,及时反馈。

评价:

优点为行为主义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缺点斯金纳是立场坚定的行为主义者

意识也是行为、行为的组成部分把意识与行为混为一谈

三.班杜拉(新的新行为主义者)

(一)观察学习(榜样、范型)

1.定义: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和结果而进行的学习。

2.过程:(S-O-R)

①注意: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导和集中

客观刺激物的特点个体的内部状态

影响注意的因素、榜样的特点、观察者的特点、人物关系的结构特征

注意的功能:选择、保持(形象、抽象)、调节和监督

↗△②保持

(意识)—③运动复现有体力掌握完成这个动作的技巧

↘△④动机

3.强化系统

直接强化:观察者在模仿榜样行为后所亲身体验到的奖惩自我效能感←学习动机

替代强化:观察者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成败及其所受奖惩从而相应减弱/增强自己的行为倾向

自我强化P45

(二)社会学习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模仿)

1.攻击行为

起因:当个体有攻击倾向时,任何一种情绪唤醒都可以触发攻击行为;

情绪唤醒水平的减弱,有助于降低攻击行为的可能;

接触或观察到攻击行为,能增加观察者的攻击倾向。

攻击行为=f(情绪唤醒、攻击倾向)

2.性别化行为

3.亲社会行为

(三)评价

优点:①观察学习更接近儿童的真实学习过程;

②研究内容更具社会针对性;

③承认认知对行为的影响。

缺点:未研究行为对认知的影响。

第三节维果茨基

一.人生心理的社会起源说

1.心理在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生、发展。(精神工具→语言符号)

2.人类的心理发展主要受社会文化所制约。

3.精神工具影响心理结构。

二.心理的个体发展

1.定义:心理的发展指的是一个人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

低级心理机能:人和动物共同具有的消极适应自然的心理形式。

例:无意注意、形象记忆、直观动作思维、情绪(指向生理需要)、冲动型意志

特点:1)无意;2)就反映水平而言,是具体的,影响的;3)就实现过程而言,是直接的;4)就起源而言,是自然发展的产物,受生物学规律制约;5)身体结构伴随生物自身结构,特别神经系统的发展而发展。

高级心理技能:人所特有的积极适应自然的心理形式。

例:有一注意、观察、抽象记忆、抽象逻辑思维、情感(指向社会需要)、预见性意志

特点:1)有意;2)就反映水平而言,是概括的,抽象的;3)就实现过程而言,是间接的;4)就起源而言,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受社会学规律制约;5)在人际交往中形成和发展

2.发展的标志

(1)随意性增强;

(2)抽象概念性增强;

(3)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地变化、冲突

(4)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3.发展的原因

(1)种系发展的原因:社会文化发展;

(2)个体发展的原因:人际交往发展;

(3)发展的机制:内化

三.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特殊人际交往,让自己获得快乐

自发型教学:想学就教,不想学不教;

自发反应型教学:从儿童出发,向社会要求方向发展;

反应型教学:完全从向社会要求方向教学。

1.基本理念:最近发展区(Ⅰ、Ⅱ)

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①儿童现有水平;②儿童借他人帮助所能达到的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就叫最近发展区。

2.教学原则

1)教学要走在发展前面(Ⅰ’=Ⅱ,Ⅱ’)(Ⅰ”=Ⅱ’,Ⅱ”)

2)最佳学习期限:在某一学龄阶段,儿童会表现出对某种事物或活动特别敏感或者产生一种特殊的情绪爱好,学习特别容易和迅速,是学习该事物的最好时期,

这一时期经过一段时间就消失。

第二种水平:儿童正在开始但未形成。

▲四智力的内涵学说

维果茨基认为人类智力的最初表现是利用身体的直接动作或借助于工具对外界进行有效的适应和改造,后来岁年龄增长,儿童逐渐掌握了语言,他就能够利用语言对外部动作进行概括、简化,最终浓缩到他的心理结构当中。语言的使用,使儿童的心理结构出现了本质的变化,智力获得质的飞跃。借助于语言,不仅使儿童能够概括、记忆、总结自己的适应动作,还能够在头脑中对假想的环境提出各种适应和改造的方式。这样,智力就由表现于外的动作逐渐发展成存在于因的思维,即智力的内化。

五.评析

(一)优点

1.对意识的研究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2.对教学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3.开创了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心理学理论体系。

(二)缺点

1.对两种技能的划分不严谨;

2.过于强调自然和社会的对立;

3.过于强调教学对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第四节皮亚杰

一.皮亚杰的理论

(一)发展的实质

认知的发展就是认知结构的建构和转换。

1.结构与认知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

↓↓

整体系统假想

认知结构的特点:①整体性;②转换性;③自调性。结构的任何转换总是朝着有利于继续保持结构自身的存在而使结构不断地丰富和复杂化。

2.建构

主体客体

↓作用↓

能力知识

无结构→有结构

3.转换

旧结构→新结构

(二)发展的动力和形式

主体通过对客体的适应

形式同化:把环境因素构入机体已有的认知结构,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量变)顺应:改变内部认知结构以适应现实。(质变)

(三)影响认知和发展的因素

1.成熟

2.物理因素个体与外界环境相接触而获得的知识作用:使认知结构发生同化变化。来源简单练习:知觉、动作重复。

物理经验:(概念)个体与外界环境相接触,并经过简单抽象而获得的关于客体的物理属性的知识。

逻辑数理经验:(概念)在主体作用于客体的协调活动中,通过反省抽象获得的关于

活动本身特征的知识。

反省抽象:个体将动作中的协调抽取出来,并把这种协调投射到更高的层面上进行重组。3.社会环境教育教学作用:使认知结构发生顺应变化。

▲4.平衡(最重要)概念:主体对外界干扰所进行的一系列积极反应的集合。

类型同化和顺应的平衡

各子系统之间的平衡作用:协调

分化和整合的平衡

(四)儿童认知中存在的自我中心

1.自我中心:儿童把注意集中在自己的观点和自己的动作上,只能从主观的自我的立场来认

知事物,不能从客观的他人的观点来认知事物。

2.产生原因:儿童的认知不可逆。

3.去中心化:(条件)①区分主客体;②协调他人与自我的观点。

(五)认知发展阶段

1.皮亚杰的发展观,突出地表现在他的阶段理论的要点上:

①心理发展过程是一个内在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过程的进行是连续的;但由于各种发展因素的相互作用,儿童心理发展就具有阶段性。

②各阶段都有它独特的结构,标志着一定阶段的年龄特征;由于各种因素,如环境、教育、文化以及主体的动机等的差异,阶段可以提前或推迟,但阶段的先后次序不变。

③各阶段的出现,从低到高是有一定次序的,且有一定交叉。

④每一个阶段都是形成下一个阶段的必要条件,前一阶段的结构是构成后一阶段的结构的基础,但前后两个阶段相比,有着质的差异。

⑤在心理发展中,两个阶段之间不是截然划分的,而是有一定的交叉。

⑥心理发展的一个新水平是许多因素的新融合、新结构,各种发展因素由没有系统的联系逐步组成整体。

2.划分依据:运算水平(认知结构)高低。

运算水平特点:内化、可逆、守恒、非孤立。

1)感知运动阶段(0~2s)

特点:①以被动的、无意的反应到主动的、有意的反应;

②以不见即无物到物体长存;

③发现达到目的的新手段。

2)前运算阶段(幼儿阶段)

特点:①从记忆过去经验到想像未来;

②万物有灵论;

③认知不可逆。

3)具体运算阶段(7~12s)

特点:①思考有相当的弹性,可逆转、矫正;

②对同一问题可以接受不同的观点;

③机械刻板的应用原则。

4)形式运算阶段(12~15s)

特点:①能将可能性化为假设并予以论证;

②能以句子代表命题,发现命题间的关系;

③能对多个因素进行个别分析然后综合起来解决问题。

二.新皮亚杰主义

(一)修订

(二)信息加工理论和皮亚杰理论相结合

(三)日内瓦学派本身的变革

日内瓦新皮亚杰学派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

1.恢复了日内瓦大学重视教育研究的传统。认为,教育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个体人格完满发展的需要。因此,在他们的研究中,特别强调社会关系、交往、社会文化、社会性发展的研究。在他们关于“智力的社会性发展”研究中,虽然使用了皮亚杰的概念,但他们是更多从社会认知或发生社会心理学的观点来加以阐释的。即同化、顺应、平衡等过程发展的线索是由社会环境(包括教育)来提供的。

2.不仅仅追求心理学理论研究的科学价值,而更重要的是重视应用的研究。在这一点上,新皮亚杰学派与皮亚杰后期纯理论的研究方向是相对立的。他们不赞成在心理学中只是抽象地研究心和物、心和身、感觉和思维等这些对立命题的关系,而是主张综合地、全面地研究这些对立命题之间在实际上的密不可分的联系。

3.不赞成只研究认知的发展,而是要求把儿童心理发展当做一个整体来研究。除了认知之外,还有情绪、自我意识、人格发展等等。

4.试图创设几个变量相互作用的情境,给儿童提供分析、抽取、鉴别客体属性的机会,从而强调被试在实验过程中的作用。此外,新皮亚杰学派还注意采用现代技术(电子计算机、微电脑等)来对皮亚杰研究中未包括的方向进行新的探索。例如,他们关于婴儿视觉系统的感觉运动的本质的研究,大大扩展和丰富了皮亚杰的研究。

三.评价

(一)优点

1.揭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质变;

2.树立了用结构主义方法进行发心研究的成功典范;

3.丰富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体系;

4.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提供了证据。认识:人对世界的反应(同化、顺应)。

1.轻视人的社会属性;

2.理论过于抽象。 无法解释“同步现象”和“水平滞差”

第五节 朱智贤

一.探讨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

1.先天与后天的关系:先天来自后天,后天决定先天。

2.内因与外因的关系

内因:新需要与现有水平的矛盾。

外因:除了内因外,全是外因。

3.教育和发展的关系

心理发展主要是由适合于主体内因的那些教育条件决定的。

反复实施

不断内化

4.年龄特征和个别特征的关系

共性是个性的基础,是个性的立足点;个性是共性的演绎者。

二.强调用系统的观点研究心理学

1.心理是一个开放的自组织系统

2.综合运用各种研究类型——横向研究,纵向研究。

3.系统的运用研究方法 定量和定性研究

三.坚持在教育实践中进行中国化的研究

四.评价

(一)优点:

1.率先提出了发心研究的系统论观点和中国化问题(中国大陆);

2.在教育实践方面重视应用;

3.阐明了先天、后天因素在心理发展中的不同作用。

(二)缺点:

1.内因一言论; 第二个内因:模版

2.3.外因决定论。 P 57

▲评述个发展理论

第三章幼儿的心理发展

第一节基础

一.幼儿神经系统的发展

二.幼儿的游戏

1.特点:现实性,虚拟性,主动性。

2.种类(按目的性分类):教学游戏,创造性游戏,活动性游戏。

3.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作用:协调身体动作;

促进认知的发展;

促进情绪健康;

促进社交能力;

培养良好个性(意志)。

三.语言的发展

词汇最早的:有关吃的

积极词汇:儿童既能理解又能积极使用的词汇;

消极词汇:或者不能理解,或者有些理解却不能正确使用的词汇。

第二节幼儿认知的发展

一.记忆的发展

(一)一般特点:

1)短时记忆的容量逐步增加;

2)有意记忆的萌芽;

3)语词(抽象、逻辑)记忆的萌芽;

4)出现了意义记忆(理解了再记忆)。

(二)记忆策略

重复、组织。

二.幼儿思维

(一)一般特点:

1)具体形象性占优势;

2)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

3)语言的作用日益增加。

(二)皮亚杰的研究:

1.三座山测验(考察幼儿的思维有无自我中心)

2.守恒实验

守恒:对物质从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时,物质含量保持不变的认识。

皮亚杰认为8岁的儿童开始出现守恒,他们用同一性、可逆性或补偿性证明自己理解了其中的逻辑关系。

第三节幼儿个性的初步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

转折年龄: 3.5~4s 4s 4~5s

二.道德认知的发展(皮亚杰第一个研究)

前道德判断阶段:(婴儿期)0-3s

他律道德判断阶段:(幼儿期)3-7s 儿童对道德的判断来源于成人的判断

自律道德判断阶段:(小学期)

三.性别化

1.性别认同:对一个人在基本生物学特征上属于男性或女性的认知或接受,即性别理解。内容:性别标签,性别的稳定性,性别的坚定性(5-7s),性别的发生学基础。

2.性别角色偏爱:对性别角色相联系的活动或态度的个人喜爱。

由社会的性别角色价值决定

四.同伴交往

1.同伴类型:受欢迎型,被拒绝型,受忽视型,一般型(最常见)。

2.作用:

1)是满足需要的途径;

2)提供了学习他人反应的机会;获得特殊信息

3)促进认知发展;

4)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

第四章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

第一节小学儿童的学习(基础)

一.学习特点

1.学习动机

发展趋势:近景性直接动机→远景性间接动机

内部动机→外部动机

▲2.学习兴趣的发展趋势

1)从形式到内容;

2)从不分化到分化;

3)从具体到抽象;

4)游戏的作用逐渐降低。

3.学习态度的发展趋势

1)对教师的态度:从尊重全体教师到尊重某些教师;

2)对集体的态度:低年级无集体观→中年级出现集体观→高年级出现集体责任感。

3)对作业的态度:不自觉到自觉。

4)对成绩的态度:能了解成绩与功课的关系→了解成绩与社会义务的关系。

二.对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作用

1)促进思维发展;

2)发展理智感;

3)培养意志品质;

4)发展良好品德。

第二节小学儿童思维的发展

一.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1)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渐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

2)过渡存在关键年龄(四年级10-11s);

3)过渡存在不平衡性(学生之间不平衡、学生自己也存在不平衡);4)初步具备了人类思维的完整结构,有待完善和发展。

二.小学儿童概括能力的发展

直观形象概括(一、二年级)

形象抽象水平概括(三、四年级)

初步本质抽象水平概括(五、六年级)

三.小学儿童概念的发展

特点:逐步深刻化、丰富化、系统化。

完整word版,发展心理学考试重点 详细整理版

第一章绪论 1、发展心理学(背):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到衰老、死亡的生命全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简言之,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精神分析理论的心理发展观 (1)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他的研究多集中在人格方面。 弗洛伊德修订了自己早期把精神活动分为意识和无意识的这种二分法而引入了自我、本我、超我的人格结构。 ①本我 本我:本我是原始本能的自然表现,在人格中最难接近而又最有力的部分,类似于“无意识”的概念,遵守“快乐原则” 年龄越小,本我作用越重要,婴儿几乎全部处于本我状态。本我可能闯入梦境。 ②自我 自我:从本我中发展出来的本我与现实世界的中介,遵守“现实原则”,属于意识结构部分, 随着儿童长大,他们发现不能凭冲动随心所欲,要考虑后果和现实经验,这种合理的思维方式就是自我。 ③超我 超我:超我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超我遵守“道德原则”,部分属于潜意识部分属于意识 前者是超我中惩罚性、消极性和批判性的部分,告诉个体不能违背良心;后者是由积极的雄心、理想构成的,是抽象的东西,使个体为之奋斗。超我代表着道德标准和人类生活的高级方向。超我和自我都是人格的控制系统,但自我控制的是本我的盲目的激情以保持机体免受损害;而超我则有是非标准,它不仅力图使本我延迟得到满足,而且可能使本我完全不能获得满足。超我与本我有其对立的一面。 (2)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师承于安娜·弗洛伊德的艾里克森,提出了人的八个发展阶段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既考虑到生物学的影响,也考虑到文化和社会因素。他认为在人格发展中,逐渐形成自我的过程在人及其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起着主导和整合的作用。 名词解释: 积极强化作用:由于一种刺激的加入增进了一个操作反应发生的概率的作用 消极强化作用:由于一个刺激的排除而加强了某一操作反应的概率的作用 (3)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①观察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结果而进行学习(名词解释) 观察学习的强化可以是三种,即: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观察学习过程包括四个组成部分,即:注意、保持、复现、动机 2.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观 苏联的维果斯基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心理发展的实质:一个人的心理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质变的过程) 心理发展与教学:①最近发展区思想 最近发展区:(名解) 维果茨基认为,至少要确定两种发展的水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这是指儿童独立活动时所要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第二种是在指导的情况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也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②教学应该走在发展前面

儿童心理学知识点

儿童心理学知识点

儿童心理学考点知识 一、名词解释 1.超出预期策:是从情感维度处理教材、呈现教学内容的策略。它的内涵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处理教学材料,使呈现的教学内容超出学生的预期,引发学生的兴趣情绪,以有效调节学生的学习心向,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2.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原学习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 3.记忆策略:是指主体对自己记忆活动的有意识控制和由主体所使用的那些能增强记忆效果的方法或认知活动。 4.元记忆:是人们对自己记忆过程的理解和认识,主要包括元记忆知识和元记忆监控。 5.强化:是语言学习的必要条件,特别强调“强化依随”(即紧跟在言语行为之后的强化的刺激)在儿童言语行为形成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6.纵向研究:也叫追踪研究,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的研究。 优点:系统地、详尽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量、质变的规律。 缺点:样本的减少反复测量时间较长 7.元认知:是关于认知的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的自我察觉、自我反省、自我评价与自我调节,它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部分。 8.最近发展区:是指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前者由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则是指在成人的指导下或是与能力较强的同伴合作时,儿童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 9.文化比较法:不同文化间比较,可以了解人类发展是否存在普遍性规律,防止将在一个文化背景下得出的结论过度类化;了解文化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0.儿童(小学生)心理学:小学生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小学生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二、填空 1.小学生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①遗传与环境的问题②发展的普遍性和个别差异问题 ③发展的连续性和可变性④发展的质变和量变 2.注意的品质包括哪些方面? ⑴注意的广度 —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所注意到对象的数量。 ?小学生注意的广度随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丰富而逐渐发展。 ?女生注意广度高于男生。 ⑵注意的稳定性 —指把注意集中保持在某一对象(事物或操作活动)上时间的长短。 ?年龄—小学低年级学生可以连续集中注意20分钟左右,中年级学生可达25分钟左右,高年级可保持30分钟左右; ?与学生的知识经验、个性特点及刺激的性质,呈现方式有关; ?性别—女性注意的稳定性高于男生。

学前心理学具体知识点整理

《学前心理学》具体知识点整理 1.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普莱尔的《儿童的心理》,标志着科学的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2.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教育性原则。3.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类型以研究实践为标准,可以分为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以研究范围为标准,可以分为整体研究和分析研究;以研究课题为标准,可以分为差异研究、相关研究和因果研究。双生子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说明遗传和环境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如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梯试验。跨文化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早期隔离或剥夺试验,是研究环境对心理发展作用的方法之一。 4.观察法是研究学前儿童的基本方法。日记发或传记法是一种长期而全面地观察。 5.实验室试验法在研究出生头几个月的婴儿时广泛运用,如吉布森为研婴儿的深度知觉设计的视崖实验。 6.作品分析法是通过分析儿童的作品(如手工、图画等)去了解儿童的心理。如“绘人测验”。 7.婴儿期是儿童心理开始发生和心理活动开始萌芽的阶段,也是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时期。先学前期是真正形成人类心理特点的时期,是各种心理活动发展齐全的时期,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转折期,又有人称作第一个反抗期或危机期。幼儿期是心理活动系统的奠基时期,是个性形成的最初阶段。 8.新生儿(0-1个月)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适应新生活而展开的,柔弱、娇嫩是新生儿解剖生理上的特点,他们依靠各种无条件反射来适应新生活。如:吮吸反射、觅食反射、怀抱反射、抓握反射(达尔文反射)、眨眼反射等等。9.条件反射的出现就是心理的发生。最早出现的自然条件反射,是对喂奶姿势的吮吸反射。 10.视觉和听觉的集中,是注意发生的标志。 11.4-5个月,手眼协调动作发生了,它是用手的动作区有目的的认识世界和摆弄物体的萌芽,是儿童的收成为认识器官和劳动器官的开端。眼手(视触)协调的出现的主要标志是伸手能够抓住东西。 12.5-6个月的孩子开始认生。6-12个月,五指分工出现。 13.母子之间的交往,是婴儿心理发展的首要条件。新生儿末期,明显的交往行为——“天真活跃反应”出现了。 14.人类特有的语言、想象和思维活动,是在2岁左右形成的。 15.4-5岁是坚持性行为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大约2岁左右,孩子出现自我意识的萌芽,其突出的表现在独立行动的愿望很强烈。 16.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2岁以前儿童依靠感知觉认识世界。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分析综合水平的提高和感知过程主动性的增强上。 17.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视觉敏度的发展和颜色视觉的发展。新生儿相当于具有20/150的视力,也就是说新生儿在20英尺处才能看到视

林崇德 发展心理学重点

第一章 概念 1. 二因素理论p10 2. 复演说 p18 -p19 +p187 3. 比率智商p19 4. 发展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普莱尔” -《儿童心理》 简答、论述 1. 心理发展的内涵是什么?P2 -P4 2. 什么是“ 遗传与环境之争” 应如何看待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作用?P9 -P11 02 年论述。 3. 如何看待心理发展的阶段论?P12 两个观点说一下,P12 -P13 4. 什么是白板说?对此应如何评价?P15 -P16 5. 什么是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对此应如何评价?P16 -P17 第二章 1. 格式 P23 2. 同化和顺应 P23 同化是01 年名词 3. 平衡过程 P26 4. 客体永存 P30 5. 守恒 P32 02 年名词 6. 心理社会危机 P40 01 年名词 7. 同一性P217 8. 观察学习 P43 9. 内化P44 -P45 10. 最近发展区 P46 简答、论述 1. 比较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行为主义理论关于心理发展的观点?P24 2. 在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思维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P27 -P34 3. 为什么说儿童认知发展是一个去自我中心的过程?02 年简答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发展是一个去自我中心的过程,试分析他的观点?01 年论述 4. 在维果斯基理论中,工具意味着什么?如何理解内化过程?P44 -P45 5. 比较经典精神分析和新精神分析理论异同?P37 -P41 6. 比较几种行为主义发展理论在观点上的异同?P41 -P43 第三章 1. 组群效应 P49 02 名词 2. 序列研究 P51 01 名词 3. ABAB 设计P57 4. 跨文化研究P52 5. 文化公平测验 P56 -P53 简答论述 1. 说明横向研究的优缺点 P48 2. 说明纵向研究的优缺点 P50 3. 双生子研究的优缺点 P54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一、什么是发展? 发展是指个体从受孕到死亡的过程中,连续性和系统的变化。 系统性——有序、模式化、相对持久 连续性——跨时间的稳定性、对过去反应的的连续性 二、发展的过程: 成熟(maturation):由成长过程而非学习、受伤、疾病或者别的生活经历导致的身体或行为上的发展变化。 学习(learning):由个体的经历或实践导致的个体行为(或行为潜能)相对持久的变化。 三、发展的基本特点: 是一种持续和渐变的过程 是一种整体过程 具有可塑性 受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四、研究发展的目的: 描述:描述所有人都会遵循的一般道路(发展的典型道路),包括变化的典型方式(常态发展)和个体的差异(特殊发展)。 解释:解释观察到的变化及变化产生的原因。 优化发展(预测和控制):通过提供研究的结果帮助人们向积极的方向发展,达到优化的目的。 什么是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development psychology)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衰老的生命全程(life-span)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简言之,就是研究个体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发展心理学研究各种心理活动的年龄特征。 广义发展心理学是指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的科学。 ?所谓种系心理发展,指的是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这个演变过程包括: ?动物心理学 ?民族心理学 ?个体发展心理学 狭义发展心理学即个体发展心理学:所研究的是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到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各阶段的心理特点和规律。 ?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掌握和积极再现社会经验、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过程。 发展心理学研究中的基本问题 发展心理学具体研究问题: 1.有关心理发展原理或规律的理论问题 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 先天VS后天 主动VS被动 阶段VS连续 发展的终点是开放的还是有最终目标的? ●遗传决定论V.S. 环境决定论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概括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发心界说 一.普心分类 (一)心理过程(由个性心理抑制) 认知(基础)反映客观事物本身 情感、情绪(生理需要,与社会需要相关)反映客观事物与需要的关系 意志(目的)反映主观目的与客观条件之间的关系 情感情绪和意志相互影响,共同反作用于认知。 (二)个性心理(在心理过程中形成、发展) 个性倾向性 ↓ 需要(主要)反映个人与社会的客观需求 能力 个性心理特征气质 性格具有社会意义 自我意识 二.什么是发心? 认知——思维(最复杂) 各种心理现象的发展路线图 社会性——人格 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1)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 2)生理发展(18岁以前); 3)动作与活动的发展; 4)语言的发展。 第二节心理的种系发展与个体发展 (一)种系心理 1.动物心理怎样变成人类心理? 1)原生动物心理——刺激感应→在一定范围内,动物针对外界环境作出趋利避害的反应2)环节动物——感应阶段 3)知觉阶段——脊椎动物 4)思维萌芽阶段——哺乳动物标志:学会手语,能模仿人的动作,利用工具。 劳动的特点:制造并使用工具,集体劳动。 2.古人心理向现代人心理转变 文化(在劳动中产生):人类创造出现的供人类享用的物质、精神。 (二)个体发展 人类:0~18岁逐渐社会化社会化:完全的自我→非我(环境的限制)→无我

(三) 种系心理与个体心理的关系 1. 区别:本质不同, 2. 联系:霍尔复演说→个体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复演种系发展 胎儿的发展复演动物的进化过程 儿童的发展复演人类的进化过程(心理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改变) ↓ ↓ 无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 第三节 发心的研究内容P 8 (一) 心理发展理论 1. 遗传和环境的作用 Which :提出“遗传决定论”——霍尔 提出“环境决定论”——华生 How much ——“共同决定论” How ——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 2. 发展的内因与外因 ↓ 心需要(动力) 3. 连续性和阶段性(量变和质变) (二) 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1. 年龄阶段 0~1s :乳儿期↘ 1~3s :婴儿期→婴儿期 3~6、7s :幼儿期 6、7~11、12s :童年期 11、12~14、15s :少年期 14、15~17、18s :青年初期 18、19~35s 35~60s :成年中期 60~ :成年晚(后)期 2. 个体年龄特征 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 内在一致性与不平衡性 ↓ ↓ 认知、情意都不发展 情感、意志滞后

【划重点】考研发展心理学要点整理

【划重点】考研发展心理学要点整理 一、发展心理学的概述 (一)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1、横断研究 (1)国外学者对传播的定义 在同一时间内对某一年龄或几个年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测查并加以比较 优点:可同时研究较大样本;可在较短时间内收集大量数据资料;成本低费用少,省时省力; 缺点:缺乏系统连续性;难以确定因果关系;取样程序较为复杂;另外还可能受到世代效应的影响。 世代效应:群体中的年龄差异是由群体成长时的社会文化差异造成的,而非发展。 2、纵向研究 是指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人的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研究,也叫追踪研究。 优点:能系统的,详尽的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量变质变规律 缺点:样本的减少(被试亡失),反复测量(练习效应),时间较长(其他变量增多)另外还会受跨代效应的影响。 跨代效应:由于目标群体可能经历某一特殊年代,受当时社会文化的影响,而具有同样的特征,这样的结果可能难以推广。 3、聚合交叉研究

综合了横断研究与纵向研究 4、双生子研究(格赛尔双胞胎爬梯实验) 是通过比较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在心理发展特征上相似程度,来了解遗传和环境因素对这种心理发展特征的影响程度。 同卵双生子之间的任何差异都可以归结为环境因素的作用。 5、发展心理学的历史 达尔文在长期观察自己孩子后于1876写成的《一个婴儿的传略》,该专著推动了儿童心理的传记法研究,被认为是科学研究儿童心理的先驱。 德国学者普莱尔是儿童心理学的真正创始人,他在1882年出版的《儿童心理》是公认的第一部儿童心理学著作。 二、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一)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 1、弗洛伊德理论与艾里克森理论 (1)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他把里比多的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即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 (2)弗洛伊德心理发展五阶段 弗洛伊德认为,在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家长如果能适度满足儿童的性需要,儿童就能健康成长;如果儿童的性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就会产生固着或倒退,成为各种心理障碍产生的根源。 (3)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什么是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发展的内涵 广义: 心理的种系发展——动物种系演进——比较心理学 心理的种族发展——人类历史发展——民族心理学 个体心理发展——一生全过程——个体发展的心理学 狭义: 个体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的规律性 (1)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2)心理发展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1)方向性: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 2)顺序性:从婴儿、幼儿、童年、少年、青年到中老年期 心理发展方向和顺序是先天的、固定的。 (3)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 一生全程发展按不均衡速率向前进展,时快时慢 一般趋势: 第一发展加速期:婴幼儿期 缓慢发展期:童年期

第二加速发展期:少年期(主要指青春期发育期) 成熟期(平稳变化阶段):中年期 下降期:老年期 心理发展的动因 之一:遗传因素决定心理发展(高尔顿) 之二:环境因素决定心理发展(华生) 之三:遗传与环境因素决定心理发展(二因素论) 之四:通过社会学习获得行为发展(班杜拉) 之五:社会文化因素决定心理发展(维果斯基) 之六:心理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皮亚杰) 主要观点:心理发展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1)在心理发展中,主体和客体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即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2)主体和客体相互转化的互动关系。 3)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受个体主观能动性的调节。 ●认知发展本质的适应理论和主动建构学说 1. 图式:认知结构 功能:对客体信息进行整理、归类、改造和创造 作用:使主体有效地适应环境 发展:不断建构,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方式:同化和顺应 2. 同化:主体将环境中的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作用:强化并丰富已有的认知结构。使图式得到量变。

2017年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及重点梳理

2017年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及重点梳理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识记教育心理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节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A.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教学心理学》 B.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50年代末】 20年代以后,吸取了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 30年代,学科心理学也成了教学心理学的组成部分 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有关儿童个性和社会适应及生理卫生问题也进入了教学心理学领域 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的兴起,同时信息论的思想也为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 C.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末】 60年代初,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重视探讨教学过程和学生心理,重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人本主义思潮也前期李一场教育改革运动。 重视研究教学中的社会心理因素D.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皮亚杰、维果斯基理论的传播 1994年布鲁纳总结教学心理学发展的成果:a.主动性研究 b.反思性研究 c.合作性研究 d.社会文化研究 2、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及其基本作用 (1)教学心理学的研究内容A.学习与教学的要素【5要素】 a.学生 b.教师 c.教学内容 d.教学媒体 e.教学环境 B.学习与教学的过程【3过程】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评价/反思过程 (2)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作用 A.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B.为是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C.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D.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1、识记心理发展、自我同一性、学 习准备、最近发展区和关键期等基 本概念 (1)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 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 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四个基本特征:A. 连续性与阶段性 B. 定向性与顺序性 C. 不平衡性 D. 差异性 (2)自我同一性指个体组织自己的 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 形成的有关自我一致性形象。 (3)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 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 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 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 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指儿 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 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 自解决问题多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 异。 (5)关键期【劳伦兹】在某一期间, 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来这 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 或没有影响。 2、理解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 论,心理学发展与教学的关系,自 我意识及其发展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A.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 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B.前运算阶段【2~7岁】 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特别 是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主要有一下 特征: a.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 的 b.所有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 自我为中心 c.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 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 d.思维不具可逆性 C.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有 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 进行逻辑推理。 标志: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 重量和面积的守恒。 D.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a.命题之间的关系 b.假设-演绎推理 c.抽象逻辑思维 d.可逆与补偿 e.思维的灵活性 (2)心理学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A.认知发展制约着教学内容和方法 B.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自我意识及其发展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 周围事物的关系的认识,包括三种 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 监控 自我意识的发展: A.生理自我3岁左右基本成熟

发展心理学重点整理

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是从生命全程角度阐述个体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及毕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学习发展心理学的目的是让我们在心理咨询活动中能更全面、深入地理解关于个体心理发展的遗传与环境、普遍性与特殊性等基本理论问题,使我们了解各种心理能力发展趋势圴不同程度地呈现适应性的特点,从而树立起关于生命全程的毕生发展观,全面发解个体发展的纵向图景。在学习时可以通过表格形式归纳总结,更好地记忆。 第一节:概述 第一单元: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发展的内涵: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发展的科学。“心理发展”这一概念的科学理解是学习发展心理学首先要弄清的。心理发展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1、心理种系的发展 2、心理种族的发展 3、个体心理发展 *以上三个方面合起来指的是对心理发展的广义理解,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发生,二是发展。 *通常所说的心理发展,多指人个体心理发展,这是从狭义上理解心理发展。*心理发展的性质: 1、心理发展的整体性 2、心理发展的社会性 3、心理发展的活动性 4、心理发展的规律性:(1)心理发展的普遍性的特殊性的统一。(2)心理发展的方向性和顺序性。(3)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 *婴儿期属第一发展加速期少年期(主要指青春发育期)是第二个加速发展期*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1、遗传和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问题,这是心理发展的动因,是心理发展的本质问题。

2、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关系问题:这是心理发展过程的问题。 3、心理发展的内动力和外动力的关系问题:这是关于主体的自生成、自发展的心理动力与环境和教育之间通过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形成自组织发展过程的重要问题。 4、“关键期”问题:这是关于个体早期心理发展是否具有关键期以及如何年看待敏感期。 第二单元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功能: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特殊性:发展心理学关注的是个体从出生死亡全过程的心理发展和变化历程,它体现的是心理发展的过程性和动态性,可简化为发展性。这是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核心特点。 *研究对象是年龄跨度大是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显著特征。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设计方式: 1、横向研究设计—优点:适用性时效性质缺点:人为的联结性组群效应 2、纵向研究设计—优点:能够系统的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 能够揭示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 缺点:时效性差被试容易流失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 3、纵横交叉研究设计:这是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设计融合在一起的一种研究设计方式。 *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新趋势:跨文化比较研究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研究研究方法的整合训练万赖俱寂和教育实验越来越受重视 第三单元心理发展的动因 *遗传因素决定心理发展 *环境因素决定心理发展 *遗传与环境共同决定心理发展 *社会文化因素决定心理发展 1、高级心理机能决定心理发展 2、文化历史因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源泉 3、教育和教学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教师考编《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基本内涵 研究对象&内容: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同时又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具体来说包括: a.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 b.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c.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d.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第二节发展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是1877年出版的卡普捷列夫的《教育心理学》。 1903年,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该书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教育心理学由此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桑代克也因此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三、成熟时期:学科体系基本形成(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第三节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要遵循客观性、系统性、教育性、理论联系实际等原则,常用的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种: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教育经验总结法。 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 一、个体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一)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简答题 1. 连续性与阶段性。 2. 定向性与顺序性。 3. 不平衡性。关键期: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劳伦兹首先提 出了关键期的概念) 4. 差异性。 (二)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填空题 1.童年期。 2.少年期。也被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填空题 3.青年初期。 二、心理发展的理论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 瑞士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的知识来源于动作,动作是感知的源泉和思维的基础。

人际关系心理学知识点汇总整理

人际关系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1.人际关系: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心理关系。 人际关系心理学:是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的客观事实和规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知识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2.人际关系心理学研究的实践任务: 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有效地调整人际关系;不断地改善人际关系;发展新型人际关系;纠正畸形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的联系与区别: 在心理学的各分支学科中,社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心理学的联系尤其密切。可以说,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从社会心理学中脱胎而来,两者有着直接的血缘关系。如果把社会心理学比作一棵树的主干,那么人际关系心理学就是它的枝干之一。 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与个体的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而人际关系心理学是探索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学规律。人际关系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他们既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相互区别。这表现在人际关系心理学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又是一个独立学科,人际关系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是相互交叉的,但不能相互代替。 3.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 (1)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

关系的总称。(2)社会关系对人际关系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任何一种人际关系是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产生的; 第二,人际关系际关系的根本性质是由该社会形态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的;第三,人际关系的变化是由社会关系的变化所决定的;第四,个人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也是由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决定的。 第二章人际关系的研究、理论与方法 1.人际关系的心理学研究。 ⑴人际关系行为模式的心理学研究 莱维特的人际沟通模式:圆形、轮式、链式和 Y 式传递。(针对正式群体) 戴维斯人际交往模式:单线型、集中型、偶然型、流言型。(针对非正式群体) ⑵人际关系结构的心理学研究 人际关系就其结构组成的分类:生活型、劳动型、休息型、学习型、活动型。 ⑶人际关系中交往积极性的经典实验——霍桑试验 霍桑实验的组成:照明实验、福利实验、群体实验和态度调查 霍桑实验的结论:人们在工作中得到的物质利益对于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只有次要意义,人们最重视人的社会心理方面的满足和工作中发展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儿童发展心理学核心知识点总结(详细全面)

儿童发展心理学核心知识点总结 一、心理发展的生物基础: 1、唐氏综合征:第21号常染色体的分离变异。 2、笨丙酮尿征:先天性代谢缺陷,早期检查和饮食干预可防止。 3、胎儿的发育过程:胚种期(0-2周)、胚胎期(2-8周、胚胎期是胎儿发育的关键阶段、胚胎期的发育展示了一个从内向外,从头到脚的发展模式。)胎儿期 4、影响胎儿发育的因素:(1)、关于畸胎形成的研究:畸胎形成物在任何时候都有可能伤害胎儿;(2)、母亲的自身因素对胎儿的影响;(3)、药物及烟和酒对胎儿的影响:酒精综合征(四)激素(五)母亲所处的环境对胎儿的影响。 5、儿童生理发展的基本原则:首尾原则、近远原则 6、身体的发展:人体的生长发育呈波浪式,发展不等速,快慢交替进行。 7、儿童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脑的发育是最优先的,神经纤维的髓鞘化,是脑内部结构成熟的重要标志,它保证神经冲动沿一定的通道迅速而准确地传导。婴幼儿大脑皮层的发育按一定顺序(“O-T-P-F”)进行。枕叶成熟最早,其次是颞叶、顶叶,额叶成熟最晚。脑发育的加速度现象是间隔出现的。大脑皮层抑制机能的发展是大脑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幼年儿童皮层主动抑制过程比兴奋过程弱。两个加速期:5-6岁、13-14岁。 8、动作发展的规律:从上至下,由近及远,由大到小。 9、环境对大脑发展的影响:可塑性、修复性。 10、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生存反射:眨眼、呼吸、吞咽,原始反射:足趾反射(巴宾斯基反射),抓握反射(达尔文反射),惊跳反射(莫罗反射),游泳反射,行走反射 11、独立行走对婴儿心理发展的意义主要表现在: (1)婴儿的躯体移动从被动转为主动,使活动具有一定的主动性; (2)主动行走可以扩大认知范围; (3)增加了与周围人的交往机会。 12、够摸动作:最先发展的精细动作。 13、手的抓握动作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随意性,发展的重点是五指分化和手眼协调。 重要意义:(1)主动性:主动探索和认识周围事物;(2)逻辑思维:开始操作工具,使动作具有间接性;(3)经验丰富:使动觉、触觉、视觉等多种感觉协调活动,为知觉发展奠定基础。 14、左、右半球在某些方面成为优势半球,这种机能不对称被称为大脑单侧化。 15、出生后的前几年,脑机能的可塑性是一生中最强的时候。 二、儿童的认知发展: 1、评定新生儿感觉的常用方法:(1)、视觉偏爱法 :通过给婴儿呈现两个(或更多)刺激物,观察他更喜欢哪一个,从而获取婴儿知觉发展的相关信息的方法。(2)、习惯化与去习惯化(3)、诱导电位法(4)、高振幅吮吸。 2、视觉的产生与发展:(1)视觉调节能力的发展(2)视敏度的发展(3)颜色视觉 视崖实验说明婴儿具有深度知觉。 3、听觉:涉及到三个方面:检测、辨别、定位;定位:“U”字形发展曲线,胎儿期即已产生听觉 4、信息加工系统模型把人的思维分为3个基本成分:感觉登记、工作记忆或短时

2016考研发展心理学知识要点:青少年自我发展

2016考研发展心理学知识要点:青少年 自我发展 2016考研发展心理学知识要点:青少年自我发展 1.青少年自我发展的一般特征 (1)初中生自我意识高涨 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第一个在1-3岁),他们的内心世界越发丰富,常常用很多心智用于内省。这也导致了个性上的主观偏执,一方面总认为自己正确;另一方面总感到别人在挑剔自己。初中者这种突然高涨的自我意识,使个性出现了暂时的不平衡性,即并普遍存在反抗心理和情绪上的矛盾。 (2)高中生自我意识高度发展 高中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对于其形成稳定的人格特征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均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基本特点归结如下: ①自我意识中独立意向的发展 ②自我意识成分分化(形成自我和超我) ③强烈地关心着自己的个性成长 ④自我评价的成熟 ⑤较强的自尊心 ⑥道德意识高度发展 自我形象:个人对自己的态度,包括三个互相联系的成分,即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品行成分 自我形象在高中阶段已趋于稳定。 自我评价:个体对自身思想、能力、水平等方面所作的评价,是自我调节机制的主要成份 自我评价能力只有在高中阶段才开始成熟 2.自我同一性的发展 (参考P6 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关于自我同一性的结构、内容、过程、功能目前处于极大的争议中。——MJ注) 个体在青少年期必须对自己和他人有较充分的了解。当然,这里的他人是指与自己有重要关系的人。同一性的概念具有双重含义,一是指坚持自我整合感,二是指坚持与他人分享一些基本经验(Erikson,1959) 处于青少年晚期的个体,会对自己的核心本质产生强烈的好奇和疑问。在努力为自己心中的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他们必须把自己过去已经与他人建立的关系和未来的志向结合起来进行考虑,通过重新检验获得有选择的反馈。在这一过程中,同一性就好比一个基点,使个体在社会关系中获得必要的、连续性的经验。许多女性不符合同一性发展标准,他们趋向于被动地社会化,通过留心别人的行为来界定自己的同一性。 同一性获得:个体成功将自我许多成分统合,形成明确的世界观和前景目标。 将内部的信仰和价值观与新的外部的社会需求整合在一起,促进个体从事积极有意义的行为。

发展心理学复习要点说明

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点 1、发展心理学(广义、狭义、种系发展) 2、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容(基本理论问题有哪些?什么是个体心理的年龄特征) 3、社会化 4、科学儿童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5、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6、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学说 7、观察学习、积极强化、消极强化、 8、维果斯基(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和原因是什么?最近发展期、教育与发展 的关系、语言和工具的对心理发展的意义) 9、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发展阶段理论) 10、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特殊性 11、横断研究、纵向研究、交叉聚合研究、微观发生学研究、双生子研究 12、胎儿宫发育分期 13、胎儿大脑是未成熟脑。未成熟大脑发育的两个关键期是 14、影响胎儿生理-心理发展异常的因素 15、后天环境影响与婴儿脑发展的关系 16、婴儿神经系统发展的特点是什么?其相应的行为特征是什么? 17、个体心理和生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18、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和顺序、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 19、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20、元认知 21、主我客我 22、转换生成理论 23、婴儿言语发展中“词语爆炸”指的是

24、气质定义、托马斯切斯的气质类型说 25、情绪的社会性参照 26、依恋定义、依恋对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依恋发展阶段、依恋类型、依恋对儿童心 理发展的意义 27、儿童大脑各区成熟的顺序: 28、儿童游戏发展的特点及其所反应的心理发展特点 29、儿童口语表达能力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 30、麦科比所区分的四种自我控制活动 31、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 32、侵犯行为(工具性、敌意性)、亲社会行为概念、发展、理论 33、性别角色认同 34、小学儿童发展的一般特点 35、广义的学习 36、角色采择 37、青少年发展一般特点 38、青少年思维发展的基本特征 39、青少年情绪表现的特点 40、自我同一性 41、青少年常见的心理社会问题 42、延缓偿付期 43、成年早期的一般特征 44、爱情三元理论 45、沙伊的智力适应理论 46、成年中期的一般特征 47、巴尔特斯的智力发展双重过程模型理论

发展心理学考点整理

兰州大学2015心理学双学位

发展心理学考点 发展心理学概念: 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广义:发展心理学是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的科学。 狭义:个体发展心理学。 研究内容: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简言之,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一: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二:生命全程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这包括两个主要部分和四个有关的方面: 两个主要部分:一是认知过程的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感知觉、思维、想象等;二是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兴趣、动机、价值观、情感、自我意识、能力等。 四个有关方面:1.心理发展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2.生理因素的发展;3.动作和活动的发展;4.言语的发展。) 心理发展内外因:人的心身在生命进程中表现出量和质两方面的变化,且与年龄有密切的联.系,既表现出连续性,又表现出发展的阶段性,形成年龄特征。发展心理学正是研究各种心理活动的年龄特征。 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1.个体心理的年龄特征是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特征(带有普遍性)、典型特征(具有代表性)或本质特征(表示有一定

的性质)。 2.在一定的条件下,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既是相对稳定的,同时又可以随着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等文化背景的改变而有一定程度的改变。 3.心理现象是复杂的,所以心理发展既指心理整体的综合发展,又指各种心理现象的发展。尽管生理、言语、活动、认知和人格的发展存在内在一致性,但也存在着各自发展的不平衡性。所以,发展心理学一般以横向联系为主要线索加以研究每个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特征,从纵向角度探索某种心理现象在生命全程中的发展趋向。发展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是儿童心理学创始人,1882年出版《儿童心理》。标志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美国心理学家霍林沃思与1927年出版《发展心理学概论》一书,作为世界上第一部发展心理学著作,其诞生标志着发展心理学这一学科的诞生。 发展心理学的相关理论:

儿童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总结汇总

第一章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概述 发展心理学把儿童定义为0-18岁的发展中的人 广义的发展心理学是指从发展的角度研究心理产生和发展规律的心理科学,包括三个分支: 儿童发展心理学只是个体发展心理学的一部分,但却是核心的部分。

原因:由此年龄段在人发展中的重要性决定——儿童期是人的一生中生理、心理发展速度最快,对人影响最大,可塑性最强的时期。 儿童发展的基本内容:1、认知的发展 2、情绪和意志的发展 3、个性的发展 4、生理和动作的发展 通常把儿童认知发展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自然现象的认知发展 二是社会认知发展 个性结构是多层次、多侧面的,是由复杂的心理特征的独特结合构成的整体,包括能力、气质、性格、动机、信念等。 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内容:1、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 2、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3、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 4、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 5、提出指导和帮助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意义:1、帮助人们正确了解儿童 2、为教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3、为与儿童有关的其他工作提供指导 4、丰富心理学的理论 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一)关于遗传和环境的争论 (二)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三)儿童的主动性与被动性 (四)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 关于遗传和环境的争论从中世纪开始,大致经历了三种模式。 1、主要效应模式完全否定环境的作用(遗传决定论)高尔顿霍尔的复演说 完全否定遗传的作用(环境决定论)华生 2、相互作用模式皮亚杰心理图式通过同化与顺应的机制 3、交互作用模式萨莫夫和山德勒 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连续论强调发展上的量变强调发展是由外部环境决定的。 阶段论强调发展上的质变 现在的发展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发展是量变、质变的统一体 儿童的主动性与被动性: 儿童生来就能积极地探索周围世界,主动与他人交往,认为发展的原动力来源于机体的内部。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劳伦兹 科学儿童心理学的产生,有两大因素起直接的推动作用:自然主义教育运动和进化论的影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编写《世界图解》 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白板说”, 法国思想家卢梭在《爱弥尔——论教育》 进化论的影响达尔文《一个婴儿的传略》 科学儿童心理学的产生,以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普莱尔的《儿童心理》一书的出版为标志。普莱尔被誉为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 成熟势力说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双生子爬楼梯成熟是推动心理发展的主要动力 格塞尔总结出三个重要的观点: 1.发展是遗传因素的主要产物;

发展心理学 重点笔记

第一章绪论 一、发展心理学的内涵和外延(广义定义和狭义定义) ·广义的发展心理学:考察种系演化发展,比如比较心理学和民族心理学 ·狭义的发展心理学:考察个体从受精成胎到生命终结的心理发展变化,包括婴幼儿心理学、儿重心理学、少年心理学、青年心理学、中年心理学和老年心理学等。 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描述、解释、揭示、探究、帮助) A描述儿童发展的普通行为模式; B解释和测量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 C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D探究不同的外部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E提出帮助与指导儿童的具体方法 三、科学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产生 ·两个推动因素:a自然主义教育(夸美纽斯·洛克); b生物进化论(拉马克和达尔文)·儿童观的演化——现代的儿童观: 1、拥有基本人权 2、不等同于成人 3、应当享有童年 4、具有主体性 5、拥有发展潜力 6、发展存在递减法则(应当早开发) 7、本质是积极的 8、全面发展才能成分发展9、学习形式多种多样 ·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普莱尔出版《儿童心理》——标志了科学儿童心理学的产生 四、几个主要理论流派: A成熟实力说:格塞尔——双生子爬楼梯实验 B精神分析理论:佛洛伊德/诶里克森/马勒; C行为主义观:华生——S-R、害怕实验;斯金纳——操作性强化,迷信的鸽子;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D相互作用论:皮亚杰 ·影响发展的四因素:成熟、自然、社会经验、平衡化 ·思维的本质是适应,包括格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化四个过程 ·认知发展四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6岁);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后)- E社会文化历史理论: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ZDP) 五、研究方法 ·观察法;调查法(访谈、问卷);测验法;实验法(实验室实验、现场实验);临床法(观察、谈话、实物操作) ·横向设计:不足:世代效应 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进行观察、测量和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规律或特点·纵向设计(追踪研究):不足:练习效应、成本高 较长时间内,对同一群被试进行定期观察………………………………………………… ·时序设计:将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融合在一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