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槽的结构设计(讨论后)

矿槽的结构设计(讨论后)
矿槽的结构设计(讨论后)

矿槽的混凝土结构设计(喀钢)

目录

一.矿槽的功能及工艺流程 (2)

二.矿槽设计所需的基本信息 (2)

三.几个等级的确定及如何定义矿槽的结构形式..............2~3 四.荷载

(一).按每层划分.........................................3~5

(二).立面管道支架荷载...................................5~6 五.矿槽结构计算

(一).常规计算方法

1.整体计算..............................................6~9

2.贮仓本体计算 (9)

3.基础计算..............................................9~10

4.目前常规计算的不易解决的的难题 (10)

(二).其他计算方法......................................10~11 六.构造要求

(一).基础...............................................10~11

(二).支承柱.............................................11~13

(三).横梁...............................................13~14

(四).振动筛层 (14)

(五).筒仓...............................................14~17

(六).电葫芦节点 (17)

(七).拉梁的设置应注意的问题 (17)

七.附图01-13...........................................18~30

一.矿槽的功能及工艺流程。

矿槽---从槽前转运站输送过来的矿石和焦炭,经过筛选分类,把符合要求的物料经中央转运站送往高炉,把不符合要求的物料输送到烧结。见01-03图。

二.矿槽设计所需的基本信息

1.以喀钢工程的为例基本数据

2.工艺资料(炼铁)、钢结构资料、建筑资料、通风专业资料、电力专业资料等。

三.几个等级的确定及如何定义矿槽的结构形式

1.矿槽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

见《建筑结构可能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1.0.5条)。

2.根据《钢筋混凝土筒仓设计规范》(GB50077-2003)

3.矿槽结构形式的定义及抗震等级的确定

根据《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50191-2012),最大竖壁跨高比=10/4.8=2.08,小于2.5。喀钢矿槽混凝土结构高度为22.3米,所以矿槽结构形式应定义为设筒仓的框架结构,结构抗震等级为一级。(审核要点)(见06图)

特别说明:

该项与《构筑物抗震规范》中的9.2.12条矛盾。

规范组答复意见如下:

两个地方确实有些矛盾,但6.1.2条是强制条文,按规范要求应该严格执行,9.2.12中的程度用词是可,所以,是适当放松了。总体来说,一级偏严了,但一般还是按一级执行。

个人意见:可按二级抗震等级计算,按一级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讨论意见:有外审时按一级采用,喀钢按二级。

4.混凝土构件的环境类别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3.5.2条。

四.荷载

(一).按每层划分:

1.3.800平面称量漏斗层(见04图)

1).称量漏斗设备荷载

2).溜管支架荷载

3).皮带机支腿荷载

4).皮带机尾轮荷载

5).钢结构通廊荷载

个人建议:建议钢结构专业把荷载性质提清楚,如恒、活、风、地震、摩擦力等,以便结构计算时组合。

6)平面均布荷载

工艺提4KN/m2为检修荷载,日常工作时均布荷载可按2KN/m2。

2.7.050平面震动筛层(见05图)

1).溜管支架荷载

2). 除尘罩荷载

3). 轨道上轮压荷载(含振动筛荷载)

说明:振动筛工作时,以4个轮子做支点把动荷载传到轨道上,并以轨道夹加以固定,检修时顺着轨道推走。这里要考虑动荷载系数(如果厂家资料未包含动力系数),但是工艺提的振动筛超载系数1.5为振动筛启动的偶然荷载,计算时可以不考虑。由于该设备震动较大,设计时该区域的梁要布置较为密集,板厚加大(建议不小于150mm,设双层双向钢筋网)。(审核要点)

4). 平面均布荷载,同上

3.矿槽料仓平面层(见06图)

1).料重

2).电葫芦荷载

当进行抗震计算时,可不计入吊车悬吊物的影响。

3).阀门和给料机荷载

4.焦丁仓顶部平面层(见07图)

1).皮带机头轮荷载

2).钢结构通廊荷载

3).电葫芦荷载

4).皮带机拉紧装置荷载

5).溜管支架荷载

6). 平面均布荷载(同上)

5.槽上供料平面层(见08图)

1).皮带机头轮荷载

2).皮带机支腿荷载

3).卸料孔皮带机驱动设备荷载

4).轻钢蓬钢柱脚荷载

仓上建筑做成钢结构的好处:

详见《构筑物》规范第9.1.4条。

提示:钢结构设计时,是否考虑鞭梢效应5).钢结构通廊荷载

6). 平面均布荷载(同上)

(二).立面管道支架荷载(见08图)

由钢结构专业提供

五.矿槽结构计算

结构的规则性判断参见《转运站的设计》

(一).常规计算方法

1.整体计算

1).两种工况的计算:

①. 考虑地震作用

a).平台荷载按2KN/m2考虑,这里不考虑检修荷载;

讨论意见未最终确定(只考虑积灰荷载,不考虑活荷载)b).吊车荷载:

只考虑电葫芦自重,不考虑吊车悬吊物的影响;

c).储料荷载

根据《筒仓规范》及其条文说明

其重力荷载代表值取其总重的80%(≈0.9*0.9)。PKPM计算时,程序默认的计算重力荷载代表之中活荷载组合值系数为0.5,现假设贮料总荷载为P,输入程序中的活荷载应为Pe=P*0.8/0.5=1.6P。由于程序输入是,一般把此荷载加在深梁顶面,其重心偏高,计算时偏于保守。

讨论意见:Pe=P*0.75*0.9/0.5=1.35P(PKPM输入值)

《构筑物抗震规范》也有此规定

贮料荷载的施加方法、阵型的选取和周期调整系数(《构筑物抗震规范》的6.2.2条第5、6、7项。

d).根据《构筑物抗震规范》6.2.26及6.2.27要求, 有筒仓的钢筋混凝土框架

弹性层间位移和弹塑要求更严格

e).矿槽结构抗震计算时不考虑风荷载作用

讨论意见:抗震计算结果来确定梁和柱的截面尺寸与配筋

②. 不考虑地震作用

a).平台荷载按4KN/m2考虑;

b).吊车荷载:

考虑电葫芦自重及吊车悬吊物的影响;

c).储料荷载

按规范输入的荷载应为Pn=P*0.9*1.3/1.4=0.84P

如果按工艺提资料,其充盈系数为0.75(不同与规范0.9),输入的荷载应为Pe=P*0.75*1.3/1.4=0.70P。

讨论意见:非抗震计算结果用于板的配筋。

d).风荷载

2.贮仓本体计算

目前,一般都是用自编程序进行槽仓的计算(含深梁计算,能出计算书)

该程序未考虑闸门(2.75t)和给料机(1.4)对仓口的拉力影响,由于该荷载较小,对槽仓的总体计算影响不大。

讨论结果:深梁静力计算(自编软件)与PM结合相比较取大值

3.基础计算

1).根据《构筑物抗震规范》,矿槽基础可不进行抗震承载力验算

2).矿槽基础的沉降要求(《筒仓规范5.4.3》)

4.目前常规计算的不易解决的的难题

根据《筒仓规范》5.4.1第4条:

讨论结果:暂不执行

(二).其他计算方法

1.PKPM公司开发的筒仓结构设计分析软件《SILO》

该软件单机版价格为1万元人民币,但不能解决基础不均匀沉降引起仓体倾斜对支撑结构产生附件内里问题。

2.SAP建模计算

能直接定义组合值系数和分项系数,能直接计算出仓体内里,能能解决基础不均匀沉降引起仓体倾斜对支撑结构产生附件内里问题。缺点是计算时间长,对软件熟悉度要求较高。

六.构造要求

(一).基础(根据《构筑物抗震规范》)

主要目的是加大基础的刚度,使其对支承柱有很好的嵌固作用。除上述特殊要求外,矿槽基础一般采用独立基础形式。

(二).支承柱

1.轴压比要求

建筑物(GB50011)要求

构筑物(GB50191)要求

2.纵向钢筋最小配筋率和总配筋率的要求建筑物(GB50011)要求

构筑物(GB50191)要求

3.箍筋

构筑物(GB50191)要求

(三).横梁(《构筑物抗震规范》9.3.1.条)

规范9.3.1条特指的横梁的范围

规范组的意见:原则上说,不管是哪一层,只要与支承柱连接,都是横梁,在9.3.1中特指的,主要指筒的支承柱下面的横梁,就是你图中的下面那个。因为柱支承的筒仓震害多,横梁的目的是增加整体刚度,增加超静定次数,防止刚度突变,耗能等。所以如果满足不了,可采取加大柱尺寸,加不同形式的斜撑,把基础连接处做成刚接等。

横梁

讨论结果:鉴于横梁的尺寸要求按规范要求难于满足,规范也未强制按此执行,故可按正常情况设定横梁的位置与尺寸

(四)振动筛层

设计时振动筛区域的梁要布置较为密集,板厚加大(建议不小于150mm,设双层双向钢筋网)。

讨论结果:设备下面加设隔震垫这样的措施对于减振的效果较于明显

(五).筒仓

1).筒仓的竖壁

根据《筒仓规范》1.0.3条:

喀钢工程矿槽筒仓为高壁简仓

根据《筒仓规范》要求配筋形式为:

《混凝土规范》要求配筋形式为:(严于《筒仓规范》)

目前我们仓壁施工图绘制基本以《混凝土规范》为依据(见10图)2). 漏斗

对于钢筋混凝土筒仓漏斗的配筋,《筒仓》做了如下要求:

钢筋混凝土筒仓漏斗配筋参见11图

3).内衬

一般认为物料冲击的主要是斜壁,所以一般斜壁是都要包衬板的,竖壁主要受摩擦力,可以不用做衬板。

目前常用的两种内衬做法:

①.挂钢筋网片,涂抹高强耐磨料(土建出图)

②. 砌铸石板或微晶板(工艺出图)

讨论结果:喀钢工程要设专题讨论土建与工艺的分工

(六).电葫芦节点(见12图)

要包含平面模板(含埋件)、剖面模板、节点详图、悬挂吊的起重量,轨低标高和轨道型号等内容

(七).拉梁的设置应注意的问题(见13图)

1).拉梁的设立不能影响矿槽内悬挂掉的运行

2). 拉梁的设立应避免与矿槽相连的皮带通廊相碰撞

3).拉梁的设立考虑楼梯间的布置

工业建筑院刘轶群

2013-5-7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常见问题探讨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常见问题探讨 摘要:近年来,建筑高度的不断增加, 风格的变化多样,给高层结构设计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本文就结构设计中特别要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高层建筑; 结构设计;常见问题 一、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特点 1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特点 1.1 水平荷载成为决定因素。一方面,因为楼房自重和楼面使用荷载在竖向构件中所引起的轴力和弯矩的数值,仅与楼房高度的一次方成正比;而水平荷载对结构产生的倾覆力矩,以及由此在竖向构件中引起的轴力,是与楼房高度的两次方成正比;另一方面,对某一定高度楼房来说,竖向荷载大体上是定值,而作为水平荷载的风荷载和地震作用,其数值是随结构动力特性的不同而有较大幅度的变化。 1.2 轴向变形不容忽视。高层建筑中,竖向荷载数值很大,能够在柱中引起较大的轴向变形,从而会对连续梁弯矩产生影响造成连续梁中问支座处的负弯矩值减小,跨中正弯矩和端支座负弯矩值增大;还会对预制构件的下料长度产生影响,要求根据轴向变形计算值对下料长度进行调整;另外对构件剪力和侧移产生影响,与考虑构件竖向变形比较,会得出偏于不安全的结果。 1.3 侧移成为控制指标。与较低楼房不同,结构侧移已成为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关键因素。随着楼房高度的增加,水平荷载下

结构的侧移变形迅速增大,因而结构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侧移应被控制在某一限度之内。 1.4 结构延性是重要设计指标。相对于较低楼房而言,高层建筑结构更柔一些,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更大一些。为了使结构在进入塑性变形阶段后仍具有较强的变形能力,避免倒塌,特别需要在构造上采取恰当的措施,来保证结构具有足够的延性。 二、根据不同类型高层建筑,选择合理的结构体系 2.1结构的规则性问题 新旧规范在这方面的内容出现了较大的变动,新规范在这方面增添了相当多的限制条件,例如:平面规则性信息、嵌固端上下层刚度比信息等,而且,新规范采用强制性条文明确规定“建筑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设计方案”。因此,结构工程师在遵循新规范的这些限制条件上必须严格注意,以避免后期施工图设计阶段工作的被动。 2.2结构的超高问题 在抗震规范与高规中,对结构的总高度都有严格的限制,尤其是新规范中针对以前的超高问题,除了将原来的限制高度设定为a 级高度的建筑外,增加了 b级高度的建筑,因此,必须对结构的该项控制因素严格注意,一旦结构为 b级高度建筑甚或超过了b 级高度,其设计方法和处理措施将有较大的变化。在实际工程设计中,出现过由于结构类型的变更而忽略该问题,导致施工图审查时未予通过,必须重新进行设计或需要开专家会议进行论证

建筑结构设计中常见错误分析

建筑结构设计中常见错误分析 【摘要】在现代化建筑体系不断更新的要求下,建筑的结构体系日趋多样化,建筑布置与竖向体型也越来越复杂,设计要求也越来越高。许多设计人员在设计时容易产生一些错误。建筑工程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安全。在实际设计工作中,常常发生建筑结构设计的种种概念和方法上的差错。我们应按规范相应的构造要求严格拙行,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设计质量上的隐患。 abstract: with latest design requirement and diversified structure system in modern architecture, the building layout and vertical body is getting more complex ,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re are many design errors occurring ,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people lives. so to clear up all the potential quality dangers, we should strictly follow related rules. [关键字] 结构设计;承载力;错误分析 key words: structure design, bearing capacity, error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tu3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建筑工程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安全。建筑的结构体系日趋多样化,许多建筑也因其结构复杂,楼盖为密肋楼盖,构件较多,再者楼地面设备布置、预埋件预留孔也较多,故导致许多设计人员在设计时容易产生一些错误,给施工带来麻烦,给业主今

结构设计常见问题解答

结构设计常见问题解答

1.梁裂缝控制与粱端弯矩调幅矛盾的解答 2.次梁对整体刚度贡献与点铰接问题 3.位移比与周期比对扭转控制有什么区别 4.质疑:周期折减系数 5.为什么不用pkpm自动梁配筋,而是要对SATWE信息手动配筋 6.大小偏心柱与单双偏压问题 1、板厚一般怎么取,与跨度有什么关系? 2、布置梁的时候,一般梁与梁之间的间距多少经济?(包括次梁的) 3、住宅楼的梁高一般怎么取? 4、框架结构柱距多少较为经济? 5、纯框架结构适合的高度和层数? 6、框架柱的混凝土等级一般怎么取? 7、框架结构的变形特性? 8、混凝土中,温度收缩怎么处理? 9、剪力墙高宽比多少为宜? 10、剪力墙混凝土等级一般取多少? 11、合理的剪力墙数量? 12、框架结构合理的重量范围? 13、怎么估算柱子截面? 14、轴压比超了怎么调? 15、位移比不满足怎么调?

16、周期比不满足怎么调? 17、位移角不满足怎么调? 18、PKPM建模中怎么降板? 19、PKPM中板厚为零和房间开洞的区别? 20、PKPM中虚梁怎么建? 21、什么情况下点铰? 22、超筋了怎么处理? 23、基础设计时,什么情况下要输入详细的地质资料? 24、基础底标高怎么考虑? 25、活荷载折减在PKPM中折减怎么实现? 1. 梁裂缝控制与粱端弯矩调幅矛盾的解答 a支座弯矩调幅与截面裂缝宽度验算是一对矛盾,对支座调幅处理的目的是为适当减小支座弯矩,而对支座截面进行裂缝宽度计算往往又需要加大截面的配筋,从而又加大了支座截面的弯矩。支座不调幅时支座弯矩大,截面配筋大,裂缝宽度不能满足规范要求,及多配

外后视镜总成设计规范

第四章外后视镜总成设计规范 绪论 外后视镜总成是一种在规定的视野内,映出汽车后方清晰图象的装置(但不包括潜望镜这类复杂的光学系统)。也是构成外部造型的重要部件。主要包括外后视镜镜体和外后视镜镜杆总成两大部分组成,后视镜杆总成又分为后视镜支座与后视镜杆两部分。 其主要功能有以下几点: 1、驾驶员能够清晰看见并判断汽车后方的情况,及时的、正确的做出反应; 2、对整个驾驶室的外观有一定的影响,例如东风之星系列的镀铬外后视镜已经成为东风之星的卖点之一。 鉴于外后视镜的组成和功能对整车的影响,以及在以往的外后视镜总成的设计与生产、运输、装配、调试、运用当中存在和出现的问题,本规范将针对N2类车型,分别对外后视镜镜体和镜杆总成(镜杆和支座)的零件设计,以及三者之间的相互配合、装配、功能进行规范描述。 全文分成后视镜镜体、镜杆总成、注意事项进行描述。 涉及的标准有: GB 15084-1994 汽车后视镜的性能和安装要求 GB/T 15089-1994 机动车辆分类 GB 11552-1999 轿车内部凸出物 GB 11614-1999 浮法玻璃 QC/T 625-1999 汽车用涂镀层和化学处理层 QC/T 484-1999 汽车油漆涂层 第一节 后视镜镜体 一、材料与技术要求 后视镜镜体主要由壳体、镜面和固定盖板等部分组成,壳体部分要求质轻、牢固,所以材料采用工程塑料,例如:MPP2、ABS等;镜面要求质轻、耐腐蚀、抗缓冲性等等,所以材料大多采用浮法玻璃,执行标准GB 11614-1999 ;固定盖板要求一般,所以材料大多采用为08AL或其它金属,实行标准

GB13237-1991。 技术要求: 1、镜体外表面采用的花纹、颜色按标准色板,例如花纹编码:GO40 颜色编码:C040; 2、镜面厚度一般在2~3mm;N2类车要求曲率半径≥1800mm 3、镜体外表面不能出现任何涉及厂家的商标、厂名等其它与东风无关的标识,必须在合适的可见部位注明零件号、材料、厂家代码、生产日期等内容。 4、其它的要求具体见QCT 531-2001,主要内容有,一般要求、外观要求、性能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等等。 示例一:东风小卡系列 本结构是小霸王系列车型的小 卡系列的外后视镜82QK2-02020, 颜色编码:C010花纹编码:G023; 材料及标准MPP2 EQC-305 工况 特性及标准B11TS2 EQC-302, 整个壳体外型美观秀气、拆装方便、 整体质量较轻,适合于小型运输卡 车。 示例二:东风金刚系列 东风金刚系列外后 视镜82BE02-02020采用 左右、上下均可以调节的 外后视镜总成,镜体为黑 色,外形美观、视野开阔, 适用于工程作业、运输车 辆。

结构设计常见问题问答

结构设计常见问题问答 1、住宅工程中顶层为坡屋顶,屋顶是否需设水平楼板?顶层为坡屋顶时层高有无限制?总高度应如何计算? 住宅工程中的坡屋顶,如不利用时檐口标高处不一定设水平楼板。关于顶层为坡屋顶时层高的计算问题新规范未做具体规定,结构设计时由设计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取质点的计算高度仍不超过4m.檐口标高处不设水平楼板时,按抗震规范,总高度可以算至檐口(此处檐口指结构外墙体和屋面结构板交界处的屋面结构板顶)。檐口标高附近有水平楼板,且坡屋顶不是轻型装饰屋顶时,上面三角形部分为阁楼,此阁楼在结构计算上应做为一层考虑,高度可取至山尖墙的一半处,即对带阁楼的坡屋面应算至山尖墙的二分之一高度处。 2、砖墙基础埋深较大,构造柱是否应伸至基础底部?较大洞口两侧要设构造柱加强,一般多大的洞口算较大洞口? 新规范,但应伸入室外地面下500mm,或锚入浅于500mm的基础圈梁内,两条满足其中的一条即可。但需注意此处的基础圈梁是指位于基础内的,不是一般位于相对标高±0.0m 的墙体圈梁。构造柱的钢筋伸入基础圈梁内应满足锚固长度的要求。 X&Qs$对于底层框架砖房的砖房部分,一般允许将砖房部分的构造柱锚固于底部的框架柱或钢筋混凝土抗震墙内(上层与下层的侧移刚度比应满足要求)。:新规范表,内纵墙和横墙的较大洞口,指2000mm 以上的洞口;外纵墙的较大洞口,则由设计人员根据开间和门窗洞尺寸的具体情况确定。 3、填充墙的构造柱与多层砌体房屋的构造柱有何不同? 填充墙设构造柱,属于非结构构件的连接,与多层砌体房屋设置的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有一定差异,应结合具体情况分析确定。如挑梁端部设置填充墙构造柱,挑梁在计算时应考虑构造柱传递来的荷载。 4、抗震新规范 新规范,主要指不要在墙体厚度内开洞,烟道等应设在墙外,成为附墙烟道等,以免墙体应力集中。 5、底层框架结构的计算高度如何取?若取到基础顶,抗震墙厚度取1/20层高,是否过大? 计算高度的取值应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主要是看地坪的嵌固情况而定,若嵌固得好,如作刚性地坪或有连续的地基梁,可以从嵌固处取,否则从基础顶;抗震墙厚取1/20层高,这里的层高与计算高度的概念不同,是指从一层地坪到一层楼板顶的高度。 6、多层砌体房屋和底部框架、内框架房屋室内外高差大于0.6m时,房屋总高度允许比表,但不应多于1m,那么此时是否仍可将小数点后第一位数四舍五入吗? 多层砌体房屋和底部框架、内框架房屋,若室内外高差大于0.6m时,房屋总高度允许比新规范,但不应多于1m.因已将总高度值适当增加,故此时不应再将小数点后第一位数四舍五入,即增加值不大于1m.

钢结构设计常见38个问题解析

钢结构设计常见38个问题解析 1、门式刚架问答一看弯矩图时,可看到弯矩,却不知弯矩和构件截面有什么关系? 答:受弯构件受弯承载力Mx/(γx*Wx)+My/(γy*Wy)≤f其中W为截面抵抗矩根据截面抵抗矩可手工算大致截面 2、就是H型钢平接是怎样规定的? 答:想怎么接就怎么接, 呵呵. 主要考虑的是弯矩和/或剪力的传递. 另外, 在动力荷载多得地方, 设计焊接节点要尤其小心平接: 3、“刨平顶紧”,刨平顶紧后就不用再焊接了吗? 答:磨光顶紧是一种传力的方式,多用于承受动载荷的位置。为避免焊缝的疲劳裂纹而采取的一种传力方式。有要求磨光顶紧不焊的,也有要求焊的。看具体图纸要求。接触面要求光洁度不小于12.5,用塞尺检查接触面积。刨平顶紧目的是增加接触面的接触面积,一般用在有一定水平位移、简支的节点,而且这种节点都应该有其它的连接方式(比如翼缘顶紧,腹板就有可能用栓接)。 一般的这种节点要求刨平顶紧的部位都不需要焊接,要焊接的话,刨平顶紧在焊接时不利于融液的深入,焊缝质量会很差,焊接的部位即使不开坡口也不会要求顶紧的。顶紧与焊接是相互矛盾的,所以上面说顶紧部位再焊接都不准确,不过也有一种情况有可能出现顶紧焊接,就是顶紧的节点对其它自由度的约束不够,又没有其它部位提供约束,有可能在顶紧部位施焊来约束其它方向的自由度,这种焊缝是一种安装焊缝,也不可能满焊,更不可能用做主要受力焊缝。4、钢结构设计时,挠度超出限值,会后什么后果? 答:影响正常使用或外观的变形;影响正常使用或耐久性能的局部损坏(包括裂缝);影响正常使用的振动;影响正常使用的其它特定状态。 5、挤塑板的作用是什么? 答:挤塑聚苯乙烯(XPS)保温板,以聚苯乙烯树脂为主要原料,经特殊工艺连续挤出发泡成型的硬质板材。具有独特完美的闭孔蜂窝结构,有抗高压、防潮、不透气、不吸水、耐腐蚀、导热系数低、轻质、使用寿命长等优质性能的环保型材料。挤塑聚苯乙烯保温板广泛使用于墙体保温、低温储藏设施、泊车平台、建筑混凝土屋顶极结构屋顶等领域装饰行业物美价廉的防潮材料。挤塑板具有卓越持久的特性:挤塑板的性能稳定、不易老化。可用30--50年,极其优异的抗湿性能,在高水蒸气压力的环境下,仍然能够保持低导热性能。挤塑板具有无与伦比的隔热保温性能:挤塑板因具有闭孔性能结构,且其闭孔率达99%,所以它的保温性能好。虽然发泡聚氨酯为闭孔性结构,但其闭孔率小于挤塑板,仅为80%左右。挤塑板无论是隔热性能、吸水性能还是抗压强度等方面特点都优于其他保温材料,故在保温性能上也是其他保温材料所不能及的。挤塑板具有意想不到的抗压强度:挤塑板的抗压强度可根据其不同的型号厚度达到 150--500千帕以上,而其他材料的抗压强度仅为150--300千帕以上,可以明显看出其他材料的抗压强度,远远低于挤塑板的抗压强度。挤塑板具有万无一失的吸水性能:用于路面及路基之下,有效防水渗透。尤其在北方能减少冰霜及受冰霜影响的泥土结冻等情况的出现,控制地面冻胀的情况,有效阻隔地气免于湿气破坏等。 6、什么是长细比? 回转半径:根号下(惯性矩/面积)长细比=计算长度/回转半径 答:结构的长细比λ=μl/i,i为回转半径长细比。概念可以简单的从计算公式可以看出来:长细比即构件计算长度与其相应回转半径的比值。从这个公式中可以看出长细比的概念综合考虑了构件的端部约束情况,构件本身的长度和构件的截面特性。长细比这个概念对于受压杆件稳定计算的影响是很明显的,因为长细比越大的构件越容易失稳。可以看看关于轴压和压弯构件的计算公式,里面都有与长细比有关的参数。对于受拉构件规范也给出了长细比限制要求,这是为了保证构件在运输和安装状态下的刚度。对稳定要求越高的构件,规范给的稳定限值越小。 7、受弯工字梁的受压翼缘的屈曲,是沿着工字梁的弱轴方向屈曲,还是强轴方向屈曲? 答:当荷载不大时,梁基本上在其最大刚度平面内弯曲,但当荷载大到一定数值后,梁将同时产生较大的侧向弯曲和扭转变形,最后很快的丧失继续承载的能力。此时梁的整体失稳必然是侧向弯扭弯曲。 解决方法大致有三种: 1、增加梁的侧向支撑点或缩小侧向支撑点的间距 2、调整梁的截面,增加梁侧向惯性矩Iy或单纯增加受压翼缘宽度(如吊车梁上翼缘)

建筑结构设计常见问题

建筑结构设计中常见问题及应对策略分析摘要:随着我国建筑行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的同时,建筑功能、建筑结构相关问题日益突出,在建设过程中或多或少的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给建筑的安全性埋下大量的隐患。因此,在新时代发展,如何不断优化房屋建筑结构设计,有效的提高房屋建筑的安全性、完善房屋建筑的功能性,成为广大人们群众普遍关注和重点研究的话题之一。 引言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建筑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建筑业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人们所居住的房屋逐渐由单层、小层向高层复杂化变化,房屋的建筑结构设计也由简单的砖混结构变的多种多样。建筑结构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们居住的质量高低。因此,对房屋建筑进行结构设计的同时,必须及时找出设计中的常见问题并及时找好方法解决,以此来保障房屋建筑产品的安全。 一、建筑结构设计概述 由于建筑物功能不同,建筑物分类方法也多种多样。根据建筑物使用功能,可分为民用建筑、工业建筑两种;根据建筑物的结构材料,可分为砌体结构、钢结构、混凝土结构、木结构、混合结构;根据建筑物层数,可分为超高层、高层、多层、单层建筑;根据建筑物的结构形式,可分为筒体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结构、排架结构等。建筑结构是建筑物功能的基础环节,建筑结构设计是建筑设计的重要部

分,其具体过程为:方案设计、结构分析、构件设计、绘制施工图。为了保证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在结构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内容:一是计算方面:应考虑各种结构构件的承载极限,并进行验算;二是由于建筑结构会受到多种作用力,在结构设计时应综合考虑各种作用力;三是抗震方面:我国抗震设防的烈度为 6~9 度,在建筑结构设计时应根据所在地区的房屋高度、结构类型、烈度等情况确定抗震等级。 二、房屋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常见问题 1、结构布置不合理 建筑房屋的设计结构越规则,结构的布置才能越合理,这是建筑房屋结构设计的中心环节。一方面要注意建筑的平、立面外形尺寸大小和抗侧力物体布置的局面,满足承载力分布等各种因素的综合要求。另一方面,由于很多因素都可以造成结构的不规则,特别是针对于复杂的建筑结构,利用若干已经简单化的定量指标来划分不规则的程度并明确限定范围是几乎不可能的。 由于对规范标明的相应的设计规定不了解和对结构抗震理念的缺乏,有些房屋结构的设计人员在结构设计时不注重相关规则,导致建筑过程中出现了规则性不好、抗震性差的房屋。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设计后的建筑平面凹凸不平,规则性差。(2)导致楼层错层。高层建筑中错层问题较严重时,会阻断楼层的楼板连续性,对建筑结构抗震十分不利。(3)在高层建筑结构中采用了两种或以上的复杂结构。例如错层结构、带转换层结构和多塔楼结构等,都属于复杂

SAP2000钢结构设计常见问题

钢结构设计的常见问题 筑信达 吴文博 SAP2000和ETABS在钢结构设计中具有计算准确,自主度高等优点,可灵活处理各类问题,因此受到了设计人员的喜爱。但程序中参数设置较多,用户对一些选项设置理解并不透彻,从而引起设计过程中的一些错误。现对几个常见问题进行分析。 1 钢框架设计时,为何有时会出现总应力比与各项应力比之和不相符的情况? 目前SAP2000和ETABS在进行应力比计算时,对于不同形状的截面是有所区分的。 ?双轴对称截面。由于最大的应力点一定会发生在翼缘端部的四个角点之中,所以,总应力比=N+M主+M次,其中N、M主、M次分别为控制方程中轴力项、主弯矩项和次弯矩项所对应的应力比。 图1 双轴对称截面最大应力点 ?圆形截面。由于最大的应力点一般发生在主弯矩与次弯矩的合力方向,所以,总应力比=N+SQRT(M主2+M次2)。 图2 圆形截面最大应力点 ?T形截面。由于最大应力点可能发生在肢尖或翼缘的角点处,所以,总应力比=max(N+M主1+M次,N+M主2),其中M主1为翼缘处最大应力比,M主2为肢尖处最大应力比。因此可能出现设计弯矩不为0,但是对应的设计应力比为0的情况(肢尖为最大应力比)。 图3 T形截面最大应力点 2 角钢在计算长细比时,为何λ主和λ次与L主/i33和L次/i22的计算结果不符? 程序在设计细节中给出的回转半径i22和i33是基于截面的局部坐标轴2-2和3-3进行计算的(如图4),但按规范要求,应使用最小回转半径计算长细比(如图5)。所以程序中给出的λ主和λ次是依据最小回转半径计算得出的,而非i22和i33。

图4 设计细节中给出的回转半径 图5 角钢最小回转半径 3 钢框架设计时,杆件的设计类型是如何确定的,不同设计类型之间又有何区别? 杆件的设计类型可分为:柱、梁、支撑和桁架四种,目前适用于中国规范的只有前三种。 程序默认按照杆端节点的几何坐标来判断杆件的设计类型,当杆件两端的节点x,y坐标相同,z坐标不同时,程序将其判定为柱;当杆件两端的节点x,y坐标不同,z坐标相同时,程序将其判定为梁;当杆件两端的节点x,y,z坐标均不同时,程序将其判定为支撑。当默认的设计类型与实际情况不符时,用户可以通过设计覆盖项来修改杆件的设计类型。 图6 杆件设计类型覆盖项 不同的设计类型,其计算与构造的要求是不同的。 柱:设计时同时考虑轴力与两个方向的弯矩作用来进行强度和稳定性验算,其有效长度系数默认按照钢框架柱的计算长度公式计算,按柱构件验算长细比要求,其余构造措施同相关规范对柱的要求。 梁:分为两种情况,一为梁按纯弯构件设计(默认情况),一为梁按压弯构件设计(通过设计首选项或覆盖项进行设置,如图7)。 梁按纯弯构件考虑:设计时按纯弯构件进行强度和稳定性验算,其余构造措施同相关规范对梁的要求。

对建筑结构设计常见问题探讨

对建筑结构设计常见问题探讨 发表时间:2018-11-09T17:57:33.430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9期作者:秦浩 [导读] 设计工作需要由多工种多专业合作共同完成,因此结构设计工作不是孤立的。 山东建大工程鉴定加固研究院山东济南 250000 摘要:结构设计简而言之就是用结构语言来表达建筑师及其它专业工程师所要表达的东西。用基础,墙,柱,梁,板,楼梯,大样细部等结构元素来构成建筑物的结构体系,包括竖向和水平的承重及抗力体系。把各种情况产生的荷载以最简洁的方式传递至基础。 关键词:房屋建筑;结构设计;常见问题 设计工作需要由多工种多专业合作共同完成,因此结构设计工作不是孤立的。在设计方面,就需要与建筑设计或工艺设计、设备设计及建筑经济等工种紧密配合;在设计以外,它又跟很多专业,如结构材料、施工技术、分析理论和计算工具、检测手段等密切相关,因此,要提高结构设计水平,除做好自身工作以外,不管是正常的设计工作或者科学研究,都要取得这些工种与专业的支持。不要把结构设计工作自闭起来,应该认识到它的成果或者提高是与其他工种和专业的支持分不开的。 1.地基与基础方面 1.1对于独栋或单体数量较少的住宅,建设单位能委托地质勘察单位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能为工程设计提供较为详细的勘察技术资料,而成片的多层房屋建筑往往因为地勘费用的问题,地勘单位的探点不能严格按照有关技术要求布置,多栋建筑单体参考一个探点,使得实际的地质情况与地勘报告相差较大。地基与基础设计要做到合理、安全适用,设计人员必须依据详细、真实的地质勘察资料。 1.2软弱地基处理一般采用级配砂石换填,仅仅简单提出换填深度和最终地基承载力的要求,在技术上只是草草写上严格执行《地基处理规范》,而没有针对具体的建筑物画出详细的开挖边线,如轴线变化处,突出凹进墙体部分的开挖边线等,也没有明确砂石换填的应力扩散角具体数值。因此很多工程在地基基础施工中,不能切实有效地做好地基处理。 1.3在基础设计中,对于混凝土独立基础、筏板基础、条形基础,节点设计、构造设计中往往不明确应采用的具体技术参数,如锚固长度搭接长度是采用抗震的还是非抗震的,造成具体实施阶段的扯皮现象 1.4在高层混凝土结构的主体结构设计中,往往梁柱混凝土的等级差别较大,那么在梁柱节点处混凝土怎么进行处理,在设计图中往往不作清楚地技术交底。梁柱节点本身就是个受力复杂的节点,而由于设计缺陷,造成此部位成为一个薄弱点。 2楼板设计常见问题 2.1设计时为了计算方便或因对板的受力状态认识不足,简单地将双向板作用按单向板进行计算。使计算假定与实际受力状态不符,导致一个方向配筋过大,而另一方向配筋不足,致使板出现裂缝。 2.2楼板承受线荷载时弯矩计算问题。在民用建筑中,常在楼板上布置一些非承重隔墙,故楼板设计中,通常将该部分的线荷载换算成等效的均布荷载后,进行楼板的配筋计算。有些设计人员图省事,错误地将隔墙的总荷载附以该板块的总面积。这样会造成非承重隔墙分布宽度内配筋量不足,而此板块其它部分配筋过大,这样隔墙处楼板会出现裂缝。 2.3双向板有效高度取值偏大。双向板在两个方向均产生弯矩,由此双向板跨中正弯矩钢筋是纵横叠放,短跨方向的跨中钢筋应放在下面,长跨方向的跨中钢筋置于短跨钢筋的上面,计算时应用两个方向的各自的有效高度。一般长向的有效高度比短向的有效高度小 d(d 为短向钢筋的直径)有的设计者为图省事或对板受力认识不足,而取两上方向的有效高度一致进行配筋计算,致使长跨有效高度偏大,配筋降低,致使结构构件存在的质量隐患,甚至出现开明缝的现象。 3楼层平面刚度的问题 一些设计在缺乏基本的结构观念或结构布置、缺乏必要措施时,采用楼板变形的计算程序。结构设计存在着结构不安全或者某些部位或构件安全储备过大等现象。为了使程序的计算结果基本上能反映结构的真实受力状况,而不致于出现根本性的误差,设计时应尽可能将楼层设计成刚性楼面。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应在建筑设计方案阶段就避免采用楼面有变形的平面,比如楼层大开洞、外伸翼块太长、块体之间成“缩颈”连接、凹槽缺口太深等。其次,要从结构布置和配筋构造上给予保证,对于使用功能确实必需的,或者建筑效果十分优越的建筑设计,如果其平面无法完全符合刚性楼板的假定,那么在结构设计时,可以通过增设连系梁板、洞口边加设暗梁边梁、提高连系梁板或暗梁边梁的配筋量、采用斜向配筋或双层配筋形式等方法,尽量满足刚性楼板的基本假设,或者弥补由于不是绝对的刚性楼板假定而产生的计算“误差”。 4砖混结构房屋中构造柱兼作承重柱用 在砖混结构中,构造不但能够提高墙体的抗剪能力,而且构造柱与固梁联结在一起,形成对砌体的约束,这对于限制墙体裂缝的开展,维持竖向承载力,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当前结构设计中,构造柱经常被作为承重柱使用,这种作法将引起以下几个问题。 4.1构造柱作为承重柱使用后,使得构造柱提前受力,这不但会降低构造柱对彻底的拉结和约束作和,而且结构一旦遭遇地震作用时,在构造柱位置必然形成应力集中,首先破坏这样构造柱不但起不到其应有的作用,反而成为房屋结构中的一个薄弱的部位。 4.2构造柱一般生根于地圈梁中,没有另设基础,构造柱兼作承重柱使用后,柱底基础的抗冲切、抗弯部及局部承压强度必然不能满足要求。柱底基础一旦发生冲切或局部承压被出现裂缝。本文建议承重大梁下的柱子应按承重柱设计。若梁上荷载和跨度都比较小时,构造柱也可布置于梁下,但此时必须按不考虑构造柱作用来验算下墙体的局部承压和抗弯强度。经验算满足,方可在粱下布置构造柱。 5承重柱截面高度设计过小 这种情况多发生于六度抗震设防区。一些结构设计人员误认为六度设防就是不设防,为受力分析方便,他们故意把柱子的截面高度设计得过小,使梁柱的线刚度比加大。把梁简化为铰支梁,梁柱按轴心受压计算。这种做法虽然易于进行结构受力分析,但却给房屋结构埋下了隐患。因为,这样做忽略了梁柱间的刚结作用,加之柱截面的配筋都较小,结构一旦受力后,柱顶抗弯刚度必然不足,从而柱子在梁底附近将会出现一条或多条水平裂缝,形成塑性饺。这样在正常使用情况下,柱子已开始带铰工作。这不但影响了房屋的耐久性,而且也常常引起用户的恐惧心理。更为严重的是,这样的结构一旦遭遇地震作用,将会倒塌,这违背了现行抗震规范中“强柱弱梁”的设计原则。

汽车行业通用-汽车后视镜的有关知识

汽车后视镜的有关知识 一、关于后视镜的基本介绍 1、后视镜是一种由镜片、保持部分、支持安装部分(包括缓冲机构)等几部分组成的,能在规定的视野内,映出汽车后方清晰图象的装置。 2、关于后视镜的常用分类。 A、以安装位置分:分有外后视镜、下后视镜和内后视镜。 B、以用途划分:外后视镜反映汽车后侧方,下后视镜反映汽车前下方,内后视镜反映汽车后方及车内情况。 C、以镜面结构分,不同的镜面结构用途不一样。 一般后视镜镜面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平面镜,顾名思义镜面是平的,表面曲率半径R无穷大,根据光的反射规律,这种镜面可得到与目视大小相同的映像,这种平面镜常用做内后视镜。另一种是凸面镜,镜面呈球面状,具有大小不同的曲率半径,它的映像比目视小,但视野范围大,这种凸面镜常用做外后视镜和下后视镜。 轿车及其它轻型乘用车一般装配外后视镜和内后视镜,大型商用汽车(大客车和大货车)一般装配外后视镜、下后视镜和内后视镜。 3、关于后视镜的视野问题。 后视镜有一个视野的问题,也就是指镜面所能够反映到的范围。业界有视野三要素的提法,即驾驶者眼睛与后视镜的距离;后视镜的尺寸大小和后视镜的曲率半径,这三要素之间具有一定的关系。 A、当后视镜的距离和尺寸相同时,镜面的曲率半径越小,镜面反映的视野越大。当镜面的曲率半径相同时,镜面的尺寸越大,镜面反映的视野越大。 但是,事物总有两重性,虽然镜面的曲率半径越小视野范围越大,但同时镜面反映的物体变形程度也越大,这有些像“哈哈镜”,往往会造成驾驶者的错觉。从行车安全的角度出发,有一个映像失真率的问题。行业标准规定,平面镜的失真率不得大于3%,凸面镜的失真率不得大于7%,要求不能反映有歪曲变形的实物图像。因此,镜面的曲率半径就有一个限制范围,行业标准规定外后视镜的曲率半径为R1200,内后视镜的曲率半径为无限大(平面镜)。不过,随着汽车的不断普及以及制造水平的提高,现在出现了既能尽可能扩大视野又能保证主视区的失真率不至于过大的双曲率镜面。

钢结构施工中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最新版】

钢结构施工中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钢结构因其自身优点,在桥梁、工业厂房、高层建筑等现代建筑中得到广泛应用。在大量的工程建设过程中,钢结构工程也暴露出不少质量通病。本文主要针对辽宁近年来在钢结构主体验收及竣工验收中的常见问题及整改措施谈一些看法。 1、构件的生产制作问题 门式钢架所用的板件很薄,最薄可用到4毫米。多薄板的下料应首选剪切方式而避免用火焰切割。因为用火焰切割会使板边产生很大的波浪变形。目前H型钢的焊接大多数厂家均采用埋弧自动焊或半自动焊。如果控制不好宜发生焊接变形,使构件弯曲或扭曲。 2、柱脚安装问题 (1)预埋件(锚栓)问题现象:整体或布局偏移;标高有误;丝扣未采取保护措施。直接造成钢柱底板螺栓孔不对位,造成丝扣长度不够。 措施:钢结构施工单位协同土建施工单位一起完成预埋件工

作,混凝土浇捣之前。必须复核相关尺寸及固定牢固。 (2)锚栓不垂直现象:框架柱柱脚底板水平度差,锚栓不垂直,基础施工后预埋锚栓水平误差偏大。柱子安装后不在一条直线上,东倒西歪,使房屋外观很难看,给钢柱安装带来误差,结构受力受到影响,不符合施工验收规范要求。 措施:锚栓安装应坚持先将底板用下部调整螺栓调平,再用无收缩砂浆二次灌浆填实,国外此法施工。所以锚栓施工时,可采用出钢筋或者角钢等固定锚栓。焊成笼状,完善支撑,或采取其他一些有效措施,避免浇灌基础混凝土时锚栓移一位。 (3)锚栓连接问题现象:柱脚锚栓未拧紧,垫板未与底板焊接;部分未露2~3个丝扣的锚栓。 措施:应采取焊接锚杆与螺帽;在化学锚栓外部,应加厚防火涂料与隔热处理,以防失火时影响锚固性能;应补测基础沉降观测资料。 3、连接问题 (1)高强螺栓连接

房屋结构设计常见问题探讨

房屋结构设计常见问题探讨 由于经济高速前进,人们的生活品质得以显著的提升,建筑的结构设计也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具体的设计,常会面对很多的不利现象,进而干扰到建筑的品质和外形。文章重点的论述了一些不利现象。 标签:房屋;结构设计;问题 1 关于地基以及基础 对于多层的建筑来讲,只是凭借建设方的言语性的内容或者是模糊的靠着设计信息就开展设计活动的话,很明显是不合理的。对于地基和基础来讲,要确保其合理,要确保安全,设计者要结合勘察信息,全方位的分析多种要素,进行基础类型和上部结构的详细勘测方可设计,只是靠耐力的话是不综合的,同时也是不合理的,那种把耐力的许容数设置的最低的思想是错误的。 采用换土垫层进行软弱地基处理,不对其进行设计,只是按照过去的工作经验来设置。一些时候设计人员意识不到此类地基容易带来的不利现象,只是靠着过去的活动思想来进行工作,未对垫层的尺寸等分析,这样的话,不但无法确保其稳定,同时还会耗费非常多的资金。 民用建筑中柱、梁及基础的负荷未按规范乘以折减系数。当对多层的民宅开展设计的时候,在计算梁、柱和基础的负荷时未按现行设计规范采用荷载乘折减系数计算其荷载值,所以数据有失精准性。 2 在砖混结构中,构造柱具有成重特征 对于这类建筑,其构造柱不但具有提升抗震性的水平,同时还能和圈梁联系起来,此时就会对砌体产生约束力,其能够积极的应对缝隙现象,提升构造的抗震性特征。 对于现在的设计来讲,常将构造柱当成是承重柱,其必然会导致很多的不利现象。 如果将其当成是承重柱的话,此时它就会提前受到力的影响,这样不仅仅会使得其对墙体产生的约束等力下降,同时,如果受到地震的影响的话,其中会出现很多的应力,必然会受到影响。此时其不仅无法发挥应有的功效特征,反倒是会成为建筑中最弱势的区域。 它通常设置在地圈梁里面,未单独的设置基础,当将其看成是承重柱之后,它的抗冲切强度就无法合乎规定了。如果基础出现了冲切力的话,就会发生缝隙。建议承重大梁下的柱子应按承重柱设计。若梁上荷载和跨度都比较小时,构造柱也可布置于梁下,但此时必须按不考虑构造柱作用来验算墙体的局部承压和抗弯

44个结构设计常见问题解析(干货)

44个结构设计常见问题解析(干货) 1、结构类型如何选择? 解释: (1)对于高度不超过150米的多高层项目一般都选择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 (2)对于高度超过150米的高层项目则可能会采用钢结构或混凝土结构类型; (3)对于落后偏远地区的民宅或小工程则可能采用砌体结构类型. 2、结构体系如何选择? 解释:对于钢筋混凝土结构,当房屋高度不超过120米时,一般均为三大常规结构体系——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 (1)对于学校、办公楼、会所、医院以及商场等需要较大空间的建筑, 当房屋高度不超过下表时,一般选择框架结构; 当房屋高度超过下表时,一般选择框架-剪力墙结构; (2)对于高层住宅、公寓、酒店等隔墙位置固定且空间较小的建筑项目一般选择剪力墙结构.当高层住宅、公寓、酒店项目底部一层或若干层因建筑功能要求(如大厅或商业)需要大空间时,一般采用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

(3)对于高度大于100米的高层写字楼,一般采用框架-核心筒结构. 3、40米高的办公楼采用框架结构合理吗? 解释:不合理.7度区框架结构经济适用高度为30米,超过30米较多时应在合适的位置(如楼梯、电梯、辅助用房)布置剪力墙,形成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这样子剪力墙承受大部分水平力,大大减小框架部分受力,从而可以减小框架柱、框架梁的截面和配筋,使得结构整体更加经 济合理. 4、框架结构合理柱网及其尺寸? 解释: (1)柱网布置应有规律,一般为正交轴网. (2)普通建筑功能的多层框架结构除个别部位外不宜采用单跨框架,学校、医院等乙类设防建筑以及高层建 筑不应采用单跨框架. (3)仅从结构经济性考虑,低烈度区(6度、7度)且风压小(小于0.4)者宜采用用大柱网(9米左右);高烈度区(8度及以上)者宜采用中小柱网(4~6米左右). (4)一般情况下,柱网尺寸不超过12米;当超过12米时可考虑采用钢结构.

《结构设计常见问题探讨》的读书笔记

《结构设计常见问题探讨》的读书笔记 《结构设计常见问题探讨》一文在网络上流传甚广,本文为HiStruct的读书笔记(见正文中红字注出部分。正文如下: 结构设计中相当部分构件的设置,规范仅给出了最低限值或建议取值,实际设计 过程中各人的理解不同可能对整个设计带来相当大的区别。还有部分是属于概念设 计的范畴,尤其值得我们一起探讨。 一.关于超长结构: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第9.1.1条中规定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伸缩缝最大间距为55 m,而7.1.2条则规定当采取后浇带分段施工,专门的预加应力措施或采取能减小混凝 土温度变化或收缩的措施且有充分依据的,伸缩缝间距可适当增大。这两条使我们在 实际设计过程中较难把握。工程实例中超过55m 就设置伸缩缝,这显然是很难保证的,但采取后浇带分段施工后究竟应控制房屋长度 多少而不至于产生裂缝等不良现象呢?笔者认为这取决于各地区的温差及混凝土不 同的收缩应力。按照苏州地区的经验,单层房屋超过55m 在70m以内时,采取设置施工后浇带及相应的构造加强措施后,不设置伸缩缝是可行的,这在笔者长期的工程实践中证明是切实可行的,多个工程均未产生严重的裂缝。 但在结构设计中必须对梁柱配筋进行概念上的调整。首先是长向板钢筋应双层设置, 并适当加强中部区域的梁板配筋,笔者认为中部区域作为一个中点必然受较大应力, 而两侧梁柱,特别是边跨的柱配筋必须加强以抵抗温度应力带来的推力,而超长结构 在角部容易产生的扭转效应也须我们在设计中对角部结构进行加强[HiStruct注:首先 中部区域恰恰相对不需要加强配筋,这是因为中部作为收缩的中和轴区域,一般应力 比较小,而约束比较强的边界区域则是需要加强的;角部区域更是严重,至于角部区域 的扭转,则有点费解]。当框架结构超过70m时,笔者认为必须采取特殊的措施才能不 设置伸缩缝,譬如说采用预加应力,掺入抗裂外加剂等等,而且作为超过70m 的结构,必须对温度及收缩裂缝采取定量的分析,并相应施加预应力,这在许多工程实 例中应用的效果也是众目共睹的。如果对超长结构,不能有效的分析清楚受力情况,

钢结构工程施工中常见问题分析及解决方案

钢结构工程施工中常见问题分析及解决方案 (厦门中构新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钢结构因其自身优点,在桥梁、工业厂房、高层建筑等现代建筑中得到广泛应用。在大量的工程建设过程中,钢结构工程也暴露出不少质量通病。本文主要针对辽宁近年来在钢结构主体验收及竣工验收中的常见问题及整改措施谈一些看法。 一、钢结构工程施工中常见问题分析及解决方案 1、构件的生产制作问题 门式钢架所用的板件很薄,最薄可用到4毫米。多薄板的下料应首选剪切方式而避免用火焰切割。因为用火焰切割会使板边产生很大的波浪变形。目前H型钢的焊接大多数厂家均采用埋弧自动焊或半自动焊。如果控制不好宜发生焊接变形,使构件弯曲或扭曲。 2、柱脚安装问题 (1)预埋件(锚栓)问题现象:整体或布局偏移;标高有误;丝扣未采取保护措施。直接造成钢柱底板螺栓孔不对位,造成丝扣长度不够。 措施:钢结构施工单位协同土建施工单位一起完成预埋件工作,混凝土浇捣之前。必须复核相关尺寸及固定牢固。 (2)锚栓不垂直现象:框架柱柱脚底板水平度差,锚栓不垂直,基础施工后预埋锚栓水平误差偏大。柱子安装后不在一条直线上,东倒西歪,使房屋外观很难看,给钢柱安装带来误差,结构受力受到影响,不符合施工验收规范要求。 措施:锚栓安装应坚持先将底板用下部调整螺栓调平,再用无收缩砂浆二次灌浆填实,国外此法施工。所以锚栓施工时,可采用出钢筋或者角钢等固定锚栓。焊成笼状,完善支撑,或采取其他一些有效措施,避免浇灌基础混凝土时锚栓移一位。 (3)锚栓连接问题现象:柱脚锚栓未拧紧,垫板未与底板焊接;部分未露2~3个丝扣的锚栓。 措施:应采取焊接锚杆与螺帽;在化学锚栓外部,应加厚防火涂料与隔热处理,以防失火时影响锚固性能;应补测基础沉降观测资料。 3、连接问题 (1)高强螺栓连接 1)螺栓装备面不符合要求,造成螺栓不好安装,或者螺栓紧固的程度不符合设计要求。

结构设计有关问题的探讨_一_

建筑设计 结构设计有关问题的探讨(一) 徐永基(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 一、如何选用S AT W E T AT程序中楼板的刚度合 理简化假定。 结构中的楼板,主要承受竖向荷载作用,但由于楼板有平面内及平面外刚度,因此在水平荷载作用下,它对结构的整体刚度,竖向及水平构件的内力均有一定影响。 在S AT W E T AT程序中楼板的假定有四种: (一)刚性楼板假定: 刚性楼板是假定楼板平面内刚度无限大,平面外刚度为零。每块刚性楼板有三个公共自由度(u.v.θ z ),刚性楼板内每个节点的独立自由度仅有三个 (θ x ,θy,w),因此,大大简化了计算工作量。在采用刚性楼板假定时,忽略了楼板平面外的刚度,使结构总刚度偏小。为此,在《高规》第5.2.2条规定,在结构内力与位移计算中,现浇楼面和装配整体式楼面中梁的刚度可考虑翼缘的作用予以放大。楼面梁刚度增大系数可根据翼缘情况取1.3~2.0。对于无现浇面层的装配式结构,可不考虑楼面翼缘作用。对于两侧均与刚性楼板相连的梁,取中梁刚度放大系数,仅有一侧与刚性楼板相连的梁,取边梁刚度放大系数,对于不与楼板相连的独立梁和仅与弹性楼板6和弹性楼板3相连的梁,梁刚度不放大。 刚性楼板假定不适用的情况有: 1、楼板有效宽度较窄的环形楼面或大开洞楼面; 2、有狭长外伸段的楼面; 3、局部变窄产生薄弱连接的楼面; 4、连体结构的狭长连接体楼面; 5、楼板面内刚度有较大削弱且不均匀; 6、楼板的面内变形会使楼层内抗侧刚度较小构件的位移和内力加大; 7、板柱体系,厚板转换结构等。 (二)弹性楼板6 弹性楼板6假定是采用壳单元,能真实地计算楼板的面内刚度和面外刚度,但实际上,采用该假定时,楼板的部分竖向荷载将通过楼板的面外刚度直接传递给竖向构件,导致梁的弯矩及配筋偏小,为此,弹性楼板6假定仅用于板柱结构和板柱———抗震墙结构。 柱网规则的板柱结构或板柱———抗震墙结构,可采用等代框架法进行分析,对复杂的板柱———抗震墙结构、等代梁难以布置时,采用弹性楼板6可较真实地模拟楼板的刚度和变形。 (三)弹性楼板3 弹性楼板3假定是针对厚板转换层结构的转换厚板提出的。厚板结构在面内面外刚度都很大,且面外刚度是结构传力的关键。上部结构主要通过厚板面外刚度改变传力途径,将荷载传递到下部竖向构件中。弹性楼板3假定楼板平面内无限刚,平面外刚度采用中厚板弯曲单元计算,与厚板转换层特性一致。 (四)弹性膜 弹性膜假定是采用平面应力膜单元真实地计算楼板的平面内刚度,忽略楼板平面外刚度,假定楼板平面外刚度为零。

后视镜布置与设计

后视镜布置与设计 熊玉洁 (哈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汽车研究发展中心车身室) [摘要]:安全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求,作为主动安全装置的后视镜的是驾驶员间接视野的主要保证,本文介绍了“路宝”车后视镜的总体布置设计,其中所阐述的的设计思想,以及外形与功能的统一,为后视镜的今后开发设计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后视镜 间接视野 结构设计 1 前言 作为最主要的现代化交通工具之一,汽车在人类 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人们对于汽车 的安全性要求也越来越高。汽车要安全运行,与驾驶 员接受信息正确与否、信息输入装置的多少和快慢有 着重要影响,汽车在行驶过程中,有80%的信息是靠视 觉得到的,确保良好的视野是预防汽车事故的必要条 件,所谓的视野是驾驶员行车时的视线范围,人们根 据不同的目的来定义和使用不同的视野概念。一般情 况下,按视野获得方式可分为直接视野和间接视野, 直接视野是驾驶员在驾驶位置时,直接透过前风窗玻 璃、车门玻璃和后风窗玻璃所能直接、清晰地看到的 道路的范围大小。间接视野即驾驶员通过内外后视镜 和下视镜看到的车辆后方情况的清晰图像,图像所反 映的范围即为得到的视野。后视镜是驾驶员间接视野 的主要保证,因而后视镜的合理布置与设计是提高汽 车主动安全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结合后视镜设计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详细阐述了路宝车外后视镜的设计。 2 相关标准 由于后视镜在汽车安全中所占的重要位置,各汽车生产国或地区都制定了相应的强制性标准或法规来确保汽车良好的视野性能。表1中列出了美国国家安全标准(FMVSS)、欧共体和经委会(ECE、EEC)和澳大利亚设计法规(ADR)等对汽车后视野的要求。我国于1994年在GB15084《汽车后视镜的性能和安装要求》标准中对M1、N1、M2、N2类汽车左右外后视镜和内视镜的视域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且是强制性的,GB15084中对各类汽车的内外后视镜视域的规定与85/250/72EEC 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后视镜视域相同。图1给出了GB15084关于M1、N1类汽车外后视域要求。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驾驶员通过后视镜必须能看见的区域,也是外后视镜的布置与设计过程中必须满足的最基本的视域要求。 表1 各国关于汽车外后视镜视野要求 FMVSS111 轿车外后视镜应为驾驶员提供从垂直于驾驶员一侧车辆最宽点的相切纵平面的一条线延 伸至地平线,在驾驶眼后方10.6m,从相切平面向外延伸2.44m 79/759/EEC 85/205/EEC 驾驶员一侧的外后视镜应能使驾驶员看到一段宽 2.5m,而且平坦的水平路面,其右边以与汽车纵向垂直中心平面平行,且通过汽车左边最外侧一点的平面为界限,并从驾驶员眼点 10m 处起延伸至地平线。 乘客一侧的外后视镜应能使驾驶员看到宽 3.5m,而且平坦的水平路面,其左边以与汽车纵向垂直中心平面平行,且通过汽车右边最外侧一点的平面为界限,并从驾驶员眼点30m 处起延伸至地平线。此外,还能看见宽度大于0.75的路面,从通过驾驶员的眼点的垂直平面4m 处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