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发展

关于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发展
关于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发展

关于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发展

李佳

(国际教育学院2014级信息工程二班学号:541412250210)

摘要:近代是中国女子教育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转折时期,是中国女子教育现代化的启蒙阶段。虽然只有短短一百多年的时间,但这一时期中西文化思想的碰撞,传统与现代的斗争和较量,使这一时期的女子教育相对来说较有特色,对当代女子教育发展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近代;女子教育;发展

妇女问题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始终处于被遗忘的状态。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延续,使得男尊女卑的伦理观念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信条,直接导致了时至19世纪末叶的中华帝国尚无一所可供广大女性读书学习的校园。女性文盲状态的普遍性,与中华民族拥有数千年文明史极不协调的尴尬局面,终于晚清时期受到了世人的关注,并且被提到了事关国家存亡的高度。鸦片战争后,中国门户洞开,西方新思潮大量涌入,“天赋人权”“男女平等”和妇女解放的思想理论也输入中国。这个时期,随着先进思想的涌入中国人开始觉醒,也带来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同时带来了中国女性的觉醒。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由此起步,新型的反封建,反迷信,追求科学、真理、独立、平等、自由的女子教育逐步打开局面。

一、女子教育的发展需要经济的发展作基础

从哲学的角度讲,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教育属于上层建筑。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发展与近代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在中国的萌芽和近代工业的发展是相关的。例如:近代工业的发展对于知识女工的需求,客观上促进了女子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时也为女子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在当代,女子教育的发展同样离不开经济发展的支持,无论是对于劳动力的需求,还是在经费的支持等方面都是如此。

二、女子教育的发展需要政策给予保障和支持

1907年,清政府颁布了《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对女子小学堂及女子师范在办学宗旨、入学年龄、课程设置、修业年限、培养目标等方面做了详细的规定和要求,正式将女子教育纳入教育体制。中国歷史上第一次从

法律上赋予了女子学校教育的合法地位,这在当时大大促进了女子教育的发展。

女子教育的发展不仅在起步和缓慢发展时期,需要国家政策和相关法律的支持。在今天也是如此,这一点在贫困山区和教育相对落后地区的义务教育阶段尤为重要。在这些地区,部分学生尤其是女学生辍学较早,这不仅需要国家相关法律的保证,更需要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的具体政策和对国家教育政策的落实力度。再者,如今由于劳动力的流动频繁,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尤其女孩子的教育问题也需要国家和地方相关政策的保障和支持。

三、女子教育的发展需逐步提高女性社会地位

近代每一次女子教育的大发展时期,总是伴随着广大女性为获得社会地位的提高而争取平等权利和自由解放的运动。

例如,辛亥革命前后的第一次女权运动时期,随着“天赋人权,男女平等”思想的传播,广大妇女从要求人格独立到提出政治平等,要求把男女平权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五四”后的女权运动,不仅仅在口头上要求自治,而且还付诸了行动,努力争取男女权利平等,争取妇女参与政权。这些不仅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更促进了女子教育的发展。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让更多的女性接受到更好的教育,促进了女子教育的发展,而女子教育的发展也让知识女性积极主动争取自身社会地位的提高。在当代,虽然女性社会地位较以前有了很大提高,但在有些方面女性的社会地位还有待提高,如政府机关中女干部,尤其是女高层干部,企业中女高管的总体数量仍然低于男性。再者,虽然通过多年的努力,妇女走出了家庭,从事职业,但并没有因为这样而没有了从前那种在家里做主妇的责任,中国妇女职业上的解放动力来自于西方,但并没有因为职业上的解放而放弃中国妇女原本的责任。虽然走出家庭,但身上仍承担着繁重的家务劳动,所以,很多妇女迫于各种压力,在结婚后又再回到家庭。广大女子在刚释重负后,又再度陷入新的困惑、仿徨和不安。这些都会影响到女性在职业道路上的积极性和发展前景,都会对女子教育的发展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因此,现代女子教育的发展仍然离不开女子社会地位的逐步提高。

四、女子教育的发展需要人们思想的进一步解放

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封建社会的歷史较长,封建思想特别是封建的关于女

性地位和女性教育的思想根深蒂固。虽然经歷了多次思想解放运动,但是封建的残余思想仍然存在。现代的女性虽然获得了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但在女子高等教育中,尤其是研究生以上的教育中,仍有一些“女子多读书无用”的思想存在。再者,虽然现在女性都有了自己的职业,但是社会中对于职业女性的歧视现象也仍然存在,认为“贤妻良母”才应是女子的首要任务和社会角色,这些思想和现象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女子教育的发展。因此,现代社会中,女子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更进一步地解放思想,彻底消除这些封建思想的残余。

五、女子教育的发展需赋予新时代的含义

在近代女子教育发展的不同时期,其发展总有其新的特征。那麽,在当代更应如此。例如,在男女教育地位平等取得相当成绩后,对于女子教育应如何更好地发掘和发挥女性天生所具有的区别于男性的优势,避免其劣势,以促进女子教育向着更完善、更具特色的方向发展等方面加以探讨和研究。再者,对于一些专门的女子学校,更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发挥其优势,根据自身的特点办出其特色。

六、我国近代女子教育兴起和发展的重大意义

梁启超十分重视女子教育的作用。他说: “女学最盛者,其国最强,不战而屈人之兵,美是也。盛者,其国最强”。这是从价值观层面上对女子教育意义的解读。他认为女子教育有四个作用:自养强国、家庭和睦、教育子女、进行胎教。张素玲从女性经济地位方面认为,从经济的角度提出了独立自养的思想,并认为教育是实现此一目的的基本途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女界钟》指出,要从妇女解放、女权革命的高度来认识女子教育, 超越戊戌时期女子教育思想的局限,获得了理解女子教育问题的新视角,其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对女子教育价值的重新界定。这样就可以看出,女性教育不论是对小家还是大国都具有重大意义,还能够能够促进解放女性。小结由于近代中国正处于新旧制度交替、新旧思想混杂的大变革的时代,所以,关于女子教育的思想及其实践也不免存在许多局限。近代女子教育的思潮已成为历史。然而回望历史却可以使我们得到诸多启示:首先,一定的教育思想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女子教育思想的形成亦不例外。古代的小农经济只能产附于男性的传统女教;近代化的工业社会必然产生张扬女性独立的“自养、自知、自强”的女子教育思想,因此环境的再造

对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至关重要。其次,女子教育的发展需要女性自身主体意识的觉醒,女性自身的不懈努力和积极参与是理论付诸实践同时也是女性获得解放的关键因素。这些无疑对新时期的女子教育事业具有借鉴意义。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女子教育虽然取得了显着的发展,人们对于女子教育的发展虽也有了全新的认识。然而,在某些方面,女子受教育的公平问题,女子教育发展的特色和前景等,还有待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几千年的男权主义思想和对女性压迫的封建思想残余,要想彻底清除这一思想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因此,女子教育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杜学元.中国女子教育通史[M].贵州:贵州教育出版社,1995

[2]邓伟赣.浅论中国近代女子教育[J].南医学院学报,2006

[3]雷良波、陈阳凤、熊贤军.中国女子教育史[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3

[4]熊贤君.中国女子教育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

[5]阎广芬.中国女子与女子教育[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6

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历程及其启示

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历程及其启示 中国近代史初期,面对西方文化的侵入,最早的有识之士曾提出“睁眼看世界”、“师夷制夷”的主张。“师夷”就是学习西方先进文明,意味着发展教育,提高国人的素质。由于那时人们的思想守旧,“师夷”的主张未能得到呼应,中国人以固有的思维和习惯度过了近代初期的20年。 19世纪60年代初,经历了太平天国起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大动荡,清政府中的改革派开始兴办洋务,中国近代化正式起步。洋务运动是从发展军事工业开始的,但发展新教育也提上日程———这是个良好的开端。1862年,近代第一所新式学校京师同文馆诞生,它被视为中国近代教育的起点。当时顽固势力对此表示不满和反对,但洋务派顶着压力把教育改革继续向前推进,先后创办了外语学堂、船政学堂、矿务学堂、机械学堂、电报学堂、武备学堂等新式学校,还向国外派遣了留学生,使近代教育第一次出现较大发展,培养了一些人才,一定程度上转变了社会风气。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也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开端。近代新教育的发展对此有促进作用。 近代教育第二次较大发展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甲午中日战争后,面对民族危机的严峻形势,社会各界有识之士表达了发展教育、民族自强、与列强抗争的强烈愿望。维新派有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封建官员有张之洞、盛宣怀、李端、陈宝箴、袁世凯,其他人士有张元济、汪康年等。由于维新派的共识,近代教育又出现较大发展:1895年,王文韶、盛宣怀在天津创办西学学堂,这是近代官办的第一所学堂,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的大事件。1897年,盛宣怀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1898年戊戌变法中,光绪皇帝批准设立京师大学堂,同时颁布了一系列文化教育改革措施,促进了社会风气的变化。可惜戊戌变法在顽固派的反对下夭折了,几乎所有的新政都被废止。然而,京师大学堂却例外被保留。 20世纪初,清政府不得不正视现实,加大各方面改革的力度,其中也包括教育改革。此后几年中,除京师大学堂重新正式开办外,许多省相继建立了大学堂,这是中国开办大学最多、最快的时期。此外还有几件很有影响的举措:1902年,清政府制定《钦定学堂章程》。1903年,又制定并正式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次制定国家教育体系。1905年9月,在袁世凯、张之洞等人联名奏请下,清政府终于下令废除科举制,产生了积极影响。1905年12月,清政府中央设立学部,作为最高教育行政机构,同时各省设提学使司,各府厅州县设劝学所,以便加强对教育发展的协调与管理。清政府这一时期的教育改革是与其政治上“筹备立宪”的改革同时进行的,这也可以说是清王朝“最后的改革”。没过多久,辛亥革命爆发,封建制度寿终正寝。但客观地说,清政府的教育改革是有积极意义的。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在中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件。然而以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为代表的旧官僚却玩弄阴谋窃取了革命的成果,使中国陷入军阀割据、专制的局面。1915年9月,新文化运动开始了。 新文化运动作为广泛的、深刻的思想文化运动,极大的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对中国社会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由于这一点,人们更加坚定了对教育发展重要作用的认识。鲁迅以改造“国民性”为重要使命,张伯苓、陈嘉庚创办了多所名校,蔡元培将民主和科学精神植入北大,陶行知积极探索发展平民教育、乡村教育。除此之外,政治集团的领导人也特别注重发展教育。1924年,国共合作,进行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为了培养革命人才,孙中山在广州创办了黄埔军校。 从上述近代教育发展的历程不难看到:教育的发展进步始终与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相关联,并为社会变革做出了重要作用。 近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提高了人的素质,这就为中国走向近代化打下一定的基础,促进了社会方方面面的变迁。不仅如此,人的素质的提高也直接推动了反帝反封建斗争。过去列强

关于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文献综述

关于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文献综述 教育10901班熊黎 摘要:中国是一个经历了漫长封建社会的国家,妇女在封建家长制的男权社会里只是一个陪衬,她们只能忍辱负重,栖牲自我。因此中国近代女子教育发展历经坎坷,但正是同时代有识之士的呐喊,才使得妇女的教育问题举步维艰地前进着,妇女的地位也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提高。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为女子学校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但我国女子教育发展并非尽如人意,总的来说还是有其历史局限性。本文将从我国近代女子教育的背景、发展历程及其重要意义来进行必要论述。 关键词:我国近代解放进步局限女子教育 妇女问题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始终处于被遗忘的状态。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延续,使得男尊女卑的伦理观念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信条,直接导致了时至19世纪末叶的中华帝国尚无一所可供广大女性读书学习的校园。女性文盲状态的普遍性,与中华民族拥有数千年文明史极不协调的尴尬局面,终于在欧风美雨东渐的晚清时期受到了世人的关注,并且被提到了事关国家存亡的高度。 一、我国近代女子教育产生的历史背景。 关于近代新式女子教育产生的原因的分析和阐述的文献数量很多,并且分析已经很深入,但总体上都大同小异,其中“西学东渐”和“民族危机”是他们大多数的共同点。 余丽芬在《西学东渐和近代女学》中写到:“近代女学是在民族危机刺激下,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政治内容,近代中国的新旧递殖无不带有外力冲撞、浸渗的痕迹,女子教育的兴办即是由西学东渐触发的近代化运动之一”。[1]程利副教授在《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与女子教育的发展》指出“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是中国社会由传统的农业宗法社会向现代工商业社会变迁和转型的开始,接踵而来的民族灾难、亡国灭种的危机,强烈刺激着国人寻求救亡图强的道路因此,争取国家独立富强,实现社会进步,学习发达国家的文明习俗,成为近代先进中国人的执著追求。近代中国的女子教育,正是伴随着这一社会变迁而产生、发展的,它既是社会变迁的产物,又是推动社会变迁的重要力量。”。[2] 二、我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发展历程 近代中国女子教育思想的发展,大致经历了思想启蒙、萌芽、肇始、繁荣发展四个阶段。本文试图通过对其进行历史考察,以期探讨近代女子教育的发展状况,进而对现代女子教育的发展提供启迪和借鉴。 (一)洋务运动时期:教会女校的思想启蒙

中国近代史纲要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为了广大同学的需求!~~~~~ 特此发表几造福同学们的答案!!! 考试么就没问题了~~~~~~~~~~~~~~~~~HAHAHHA ------------------------------------------------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第一,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造成中国近代的贫穷与落后。 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勒索大量战争赔款,直接割占中国大片领土。设立租界,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列强严重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 列强通过公使驻京直接向清政府发号施令,通过领事裁判权破坏中国司法主权,通过控制中国海关直接干预中国内政外交,他们还扶植收买代理人,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从而把中国当权者变成自己的代理人和驯服工具。 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的特权,迫使中国开放通商口岸,通过协定关税,使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被宰割的地位,同过大规模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使中国逐步沦为外国侵略者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掠夺地,并操纵了中国的主要经济命脉。 列强还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一些传教士披着宗教的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他们还宣扬“种族优劣论”,“黄祸论”,目的是为了帝国主义侵略有理论制造舆论。 所以,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是中国落后、贫困的根本原因。 第二,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组滞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虽然,列强在侵华的时候也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把西方资本主义的及其技术带入中国,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但是,其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成为独立自主富强的近代化国家。因此,总是千方百计的压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阻挠和破坏中国社会的进步。历史证明,只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中国才有可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 2、近代中国进行的反侵略战争具有什么意义? 第一,近代中国人民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华的野心,粉碎了他们瓜分中国和把中国变成完全殖民地的图谋。 帝国主义列强一次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绝不仅仅是为了通商,而是为了掠夺和扩大殖民地,为了他们自身的殖民扩张利益。每一次战争,都伴随着更大的贪梦目的和更多的利益要求。但每一次侵略都遇到了中国人民的反抗,使他们的狂妄野心无法得逞。正是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爱国主义精神,也给外国侵略者以沉重打击和深刻教训,使他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中国是一个很难征服的国家。他们虽然可以强迫清政府签订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但是始终无法把中国变成他们的完全的殖民地。尤其是甲午战争以后,在瓜分危机的严重关头,中国各阶层人民救亡图存的努力探索和奋起抗争,使侵略者看到了中国人民中所隐含的不甘屈服的伟大力量,不得不放弃了瓜分中国的政策。 第二,近代中国人民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教育了中国人民,振奋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鼓舞了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志,大大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意识。 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灾难,但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作为补偿的。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以及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考、探索和奋起直追。 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痛定思痛,注意了解国际形势,研究外国历史地理,总结失败教训,寻找救国的道路和御敌的方法,于是有了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提出。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练习题(含答案)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练习题(含答案)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化单元检测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18小题,每小题4分,共72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其最主要原因是 A. 中国获得了真正独立 B. 中国政府的重视 . 中国人民的辛勤劳动 D. 有利的国际环境 2、新中国成立后,下列哪些高科技成为中国科学发展的重点项目 ①原子能②电子计算机③火箭④航天工程 A. ①③④ B. ①②③ .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3、邓小平在哪次大会上重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 A. 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B. 一届人大会上 . 全国科技大会上 D. 全国政协大会上 4、“两弹一星”是指 A. 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B. 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 氢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D. 核弹、导弹和人造地

球卫星 5、改革开放后,国家通过哪些措施推进科技与经济结合 ①推行科技成果商品化②改革政治体制③改革经济体制④改革科技管理体制 A. ①② B. ②③ .③④ D. ①④ 6、目前,我国已达到和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成就有 ①航天工程②高能物理③生物技术④信息技术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7、标志着中国国防力量加强,打破美国、苏联核垄断的事件是 A. 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B. 实施“星火计划” .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D. 秦山核电站建立 8、标志着中国进入航天时代的事件是 A.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 “东方红”I号发射成功 . “神舟”号飞船进太空 D. “远望”I号航天测量船建成使用 9、自新中国成立到2001年,中国送入太空的国内外卫星有 A. 70多颗 B. 80多颗 . 12颗 D. 50颗 10、下面这张图片是属于哪项科技实验

中国近代教育(一)

中国近代教育(一) 一、单项选择题 1. 下列活动不属于梁启超的是 A.重视儿童教育 B.重视师范教育 C.主张女子有受教育权 D.有关高等教育的举措 答案:D [解答] 他曾提到过儿童、师范、女子教育,高等教育不曾专门论述过。 2. 《大同书》体现的教育意义是 A.中国传统大同思想 B.近代空想主义 C.对普及教育的美好生活的追求 D.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答案:C [解答] 《大同书》体现的教育意义是对普及教育的美好生活的追求。 3. 下列不属于维新派创办的报刊的是 A.《中外纪闻》 B.《万国公报》 C.《强学报》 D.《新报》 答案:D [解答] 《中外纪闻》、《万国公报》、《强学报》属于维新派创办的报刊。

4. 科举制的废除是在 A.1906年 B.1905年 C.1912年 D.1919年 答案:B [解答] 1905年废科举。 5. “百日维新”中全国最高学府且为全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的是 A.京师同文馆 B.京师大学堂 C.上海江南制造总局 D.福建船政学堂 答案:B [解答] “百日维新”中重要的教育改革措施就是建立京师大学堂。 6. 有关新学制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以实用主义为指导思想 B.采用6—3—3学制 C.中小学、大学年限延长,中学缩短 D.采用不少弹性措施 答案:C [解答] 应是中小学、大学年限缩短,中学延长。 7. 20世纪时,各种教育思潮蜂拥,下列不属于的是 A.平民教育 B.职业教育思潮 C.实用主义思潮

D.洋务运动 答案:D [解答] 时间不对,洋务运动早的多。 8. 对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过程描述不包括 A.洋务教育 B.维新教育 C.资产阶级民主教育 D.新文化教育 答案:D [解答] 新文化教育是现代教育。 9. “中体西用”思想在教育上的积极意义是 A.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B.自强求富 C.中学更加巩固 D.打破封建教育僵化的体制 答案:D [解答] 封建教育仍很顽固,但开始有转机,有点活力。 10. 我国近代颁布的第一个学制是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答案:A [解答] 壬寅学制是我国近代颁布的第一个学制,并未实施。

近代中国女性教育的发展

近代中国女性教育的发展 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教育是使上下五千年中华文化得以传承与延续的重要手段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便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无论身份与地位,无论贫富与国籍,一概可以拥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但纵观历史,其实不然,直至近代,女性教育才开始大规模地发展起来,并逐渐占据了人类教育中的一半比重,其地位也越来越不可或缺。而在两千五百年前的孔圣人的时代,只空有“无类”的主张,却做不到真正的无差别教育,这从女性教育权利的被剥夺中可窥见一斑。 中国从父系社会时期开始,女性便一直处于附庸地位。生产能力的低下以及封建道德规范的束缚使得女子在古代社会一直处于劣势,其对于自身低下地位的反抗通常也不了了之。儒家礼教提倡男尊女卑,对女性的行为作出了“三从四德”的要求,这更进一步加强了男性社会对于女性权利的剥夺力度和对女性身份的贬低。由此,与身份地位相关联的教育也对女性关上了大门,中国产生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古训。 虽然历史上不乏著名的才女,但她们与古代发达的男性社会相比,只不过是凤毛麟角罢了,她们的卓越才华经常得不到表现,不能获得深造的地位,更有甚者,受到男性的打压。而在古代社会,受到良好教育的女性大多分为两类——名门之后与青楼女子。前者因家庭环境良好,故获得了受教育的机会;后者因生活环境较为无束缚,常与骚客迁人往来,杯盏之间才情毕露。但绝大部分的古代中国女子,还是被困于“早起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家庭生活之中,纵是钟灵毓秀,也只眼看他起朱楼。 世事变迁,鸦片战争后,西方侵略者获得了在中国兴办教会学校的权利,这为中国女性教育开辟了新道路,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同时这也是近代中国女性教育的开端。在同一时期,中国的先进女性亦为谋求自身受教育权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海外留学。中国早期的女性留学生主要有两类,举家迁徙海外并在当地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以及受在华传教士资助外出留学的女性。无论是教会学校或是海外留学,都为闭塞的中国以及守旧的中国教育体制带来了一丝曙光,中国女性的教育权也开始有了希望。 清末郑观应曾于1892年发表《女教》一文,表明中国应向西方学习,重视女性教育。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也曾经撰写《论女学》一文,尝试在女性教育方面有所发展,与维新运动相辅相成,以达到复兴中国的目的。二十世纪初,状元实业家张謇率先创办女子师范学校,采用“中体西用”的思想,使西方先进的女性教育与中国文明将结合,为我所用。虽然这所女子师范学校存在的时间不长,但对当时的中国来说,不可谓不是一次有意义有价值的创新与尝试。 中国近代女性教育真正的发展,是在戊戌变法至五四运动时期出现的。戊戌变法激起了中国人自己兴办女学的愿望,而辛亥革命时期社会风气的变化及三民主义的提出,推动了女

中国近代教育史

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 如果说中国古代高等教育是独立形成与发展的,那么中国近现代的高等教育则是中西教育结合的产物。 时间划分: 近代时期: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高等教育——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 现代时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今 近代时期 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萌芽时期 1、以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为标志,直至19世纪90年代,洋务派共创办类似这样的高等学堂近30余所。以培养外语翻译、洋务人才为目的,教学内容以所谓“西文”与“西艺”为主。这一时期的新式教育机构无一定体系,大都带有鲜明的母体胎记,反映了新式学堂、新式教育处于草创时期的特色。 重要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他们都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伴随的重大事件:洋务派洋务运动 2、1895年创办的天津西学堂(1903年改为北洋大学堂)是近代中国第一所大学。1898年7月,京师大学堂设立,成为第一所正式以“大学”为称谓的高等学府。20世纪初,官办大学进一步发展,到辛亥革命的1911年统计,清末高等学校,除官办京师大学堂、北洋大学堂、山西大学堂外,还有各省设立的高等学堂27所,此外,还设立了一批专门学堂,这批学堂的举办,可视为我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先声。这一时期改造书院,筹办高等、中等、初等和专门各级各类学堂,废科举、兴学校、学西学已深入人心。 3、20世纪初(1902——1903年间),清政府颁布了第一部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具有近代意义的全国性学制——《癸卯学制》。壬寅癸(gui)卯学制作为中国近代一个较为完备的学制,为中国近代学制的建立和完善奠定了基础。1905年科举制正式被废除。直到辛亥革命前的十多年时间里,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无论是理论层面、制度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弥漫着一种浓厚的“以日为师”的氛围。 重要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 伴随的重大事件:维新派“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小结:从洋务高等学堂的创办到京师大学堂的诞生,从癸卯学制的颁布到废科举、立学部,中国传统高等教育在西方高等教育的冲击之下,开始被迫纳入西方的现代高等教育某些制度和形式,开始了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但由于封建思

近代中国女性教育的发展

精心整理 近代中国女性教育的发展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教育是使上下五千年中华文化得以传承与延续的重要手段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便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无论身份与地位,无论贫富与国籍,一概可以拥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但纵观历史,其实不然,直至近代,女性教育才开始大规模地发展起来,并逐渐占据了人类教育中的一半比重,其地位也越来越不可或缺。而在两千五百年前的孔圣人的时代,只空有“无类”她两类,无论教育权也开始有了希望。 清末郑观应曾于1892年发表《女教》一文,表明中国应向西方学习,重视女性教育。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也曾经撰写《论女学》一文,尝试在女性教育方面有所发展,与维新运动相辅相成,以达到复兴中国的目的。二十世纪初,状元实业家张謇率先创办女子师范学校,采用“中体西用”的思想,使西方先进的女性教育与中国文明将结合,为我所用。虽然这所女子师范学校存在的时间不长,但对当时的中国来说,不可谓不是一次有意义有价值的创新与尝试。

精心整理 中国近代女性教育真正的发展,是在戊戌变法至五四运动时期出现的。戊戌变法激起了中国人自己兴办女学的愿望,而辛亥革命时期社会风气的变化及三民主义的提出,推动了女子教育的普及。 1898年,经元善等官员开办经正女学堂,梁启超为其起草《倡设女学堂启》及《女学堂试办略章》,可惜不久后关闭。1902年,蔡元培开办上海爱国女学。此时的女性学堂多为私人兴办,未获统治者的直接肯定。 至1906年,慈禧太后下令“振兴女学”,次年,清政府颁布《女子小学堂章程》及《女子师范学堂章程》。这意味着中国女性教育正式被纳入中国教育制度的范畴,中国女性的教育权终于获得 至1920方针》

中国近代(1840-1949年)兽医高等教育溯源及发展

中国近代(1840-1949年)兽医高等教育溯源及发展 鸦片战争打开了清政府闭关锁国的大门,西学东渐带来了西方文化的冲击和现代高等教育理念。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和北洋马医学堂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的开端,也有了中、西兽医之分。自此伊始到新中国成立前约一个世纪,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从萌芽到起步,经历了几次重大调整和变革,在波折中发展,直至新中国成立。本论文以1840-1949年前后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为研究对象,以大量史料和数据为论证依据,综合运用教育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的方法,对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100余年的变迁进行回顾和系统分析。论文系统回顾了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的起源和发展,以政权更迭变化引起的学制变化和高校变迁为主线,讲述了清朝末期和民国期间不同学制下的兽医高等教育思想和机构设置差异,并立足于当时兽医高等教育所处的政治、社会和历史环境,对兽医高等教育的发展情况和变迁以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和分析。阐述了不同3个历史时期的兽医高等教育情况,即1840-1911年晚清时期,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从萌芽到起步阶段,并处于由传统兽医高等教育向近代兽医高等教育转变初期;1912-1937年的民国初至抗日战争前夕,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与畜牧教育并行,畜牧兽医高等教育初具规模,并且发展态势良好;1937-1949年抗日战争开始至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取得了一定成就,并开始真正独立于畜牧教育,但由于战争等原因,在艰难发展中迎来新中国成立。论文通过列举了4所代表性高校和教育机构,以及其兽医高

等教育的溯源和发展,以期以点带面,对当时的兽医高等教育的创建、发展、变迁和动因进行案例分析,并将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科技进步等对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进行论述和分析。正文介绍了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源起的社会背景,回顾了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整体发展情况,以清末民初两种学制下的兽医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变迁为主线,论述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的起源和变迁,并在机构设置、师资队伍、教学开展、大才培养、国际交流及科技成果推广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论述,并对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的发展制约因素,如 来自政府保守派的发展阻力及媚外派系的排挤、政局多变导致的办学波折、经费短缺造成的办学困难、近代农业教育自身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五四”运动前夕、抗日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几次关于教育发展路线的争论对兽医高等教育的影响。在以历史时间轴为脉络,进行宏观分析的基础上,论文第三章到第六章选择了4个代表性 案例: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到北京农业大学的兽医高等教育发展沿革,是中国近代最完整和最复杂的一段兽医高等教育历史;国立中央大学畜牧兽医系是中国近代兽医高等大才培养的摇篮,其发展沿革能体现出国民党政府时期整个兽医高等教育发展,也是当时农业高等教育的缩影;北洋马医学堂开启了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的先河,也是中国近代军事兽医高等教育的典型代表;国立兽医学院为中国第一所独立兽医学院,是西北地区兽医高等教育的代表,也是当时西北高等教育 的缩影。在高等学校和兽医高等教育的发展变迁过程中兽医高等教育工作者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蔡无忌、罗清生、熊大仕、盛彤笙、

试述中国近代女子体育教育

体育教学 试述中国近代女子体育教育 Ξ 谭 锋1,乐钟萍2 (11东华理工学院军事体育教学部,江西抚州344000;21抚州地区体校训练科,江西抚州344000) 摘 要:中国近代女子体育教育在清末新兴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倡议兴办女学后,开始艰难起步,经过几代仁人志士的大力宣传,艰苦创业,逐渐发展起来。但由于受到当时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意识的制约,发展较为缓慢。笔者在大量收集史料的基础上,力图对其起步的历史背景和课程内容演变,以及教育实质,竞赛情况,师资来源等方面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关键词:中国近代;女子体育教育;历史背景;课程内容;教育实质;竞赛;师资中图分类号:G 8071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747Ⅹ(2004)022******* I ntroduction to Modern Women ′s Physical Education in China T AN Feng 1,LE Zhong 2ping 2 (11Martial -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 in East China Institute of T echnology ,Fuzhou 344000,Chian ; 21Fuzhou Athletic School ,Fuzhou 344000,China ) Abstract :In late Qing Dynasty ,Chinese w omen ′s physical education begun roughly after the proposal of launching w omen ′s edu 2cation by new bourgeois reformers.I t gradually developed through the efforts of engaging in propaganda and hardly w orking by sever 2al generaion with lofty ideals.H owever ,limited by the politics ,economy ,culture and ideology ,Chinese w omen ′s physical edu 2cation developed slowly.Based on the vast collected relative data ,the author try to get com paratively com prehend about its histori 2cal background ,ev olution of class content ,essential of education ,events and teachers. K ey w ords :m odern China ;w omen ′s physical education ;historical background ;class content ;essential of education ;events ;teachers. 鸦片战争以来,近代中国女子开始觉醒,兴办女学,女子出洋留学等新事物出现,在谋求人格的同时,争取身心解放。尤其是在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中,女权受到重视,传统武艺在女军中大显威风。可以说有近代体育特征的东方女子体育的出现,是近代维新思潮,欧风东渐和妇女解放运动所带来的社会反应,而女子学校体育教育的兴起,则为东方妇女步入赛场创造了条件。 1 中国近代女子体育教育起步的历史背景 1840年鸦片战争后的中国,国力孱弱,士气不振。清 政府昏庸无能,摇摇欲坠。面对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清政府内外交困,无力抵抗,只能卖国求荣、苟且偷生。西方殖民者视我为“东亚病夫”,侵略步步深入。使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代表的新兴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认识到 中国积弱之本“必自妇女不学始”[1] ,私立广东女子体育学 校以“强国必须先强民,强民必须先强种,要有强壮的母亲,才会有强壮的儿女。”为校训。他们认为,中国之所以弱是因为人种不强,武风不振之故。而西方的文化教育,特别是体育被认为是强国强种的有效手段,这就为西方体育传入中国创造了主观条件。另外,西方体育具有一定的科学基础,是时代的产物,能够被人民所接受,这又是西方体育传人中国的客观条件。因此西方体育通过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办教会学校,组织青年会,留学生出国,外籍书刊,外国人在中国的影响等一系列途径传入中国。随着西方体育的传入和扩展,为女子体育教育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1901年,内外交困的清政府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和增强 国力,不得不宣布实行“新政”,使新式教育得到一定的发展,主要是废除科举兴办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建立教育行政机构和颁布《学堂章程》。但直到1905年清政府设 ? 801?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JOURNA L OF XI ′AN I NSTIT UTE OF PHY SIC A L E DUC ATI ON V ol 121 N o 12 Mar 12004 第21卷第2期2004年3月Ξ收稿日期:2003206223;修回日期:2003211217 作者简介:谭 锋(19722),男,江西丰城人,东华理工学院讲师;乐钟萍(19732),女,江西东乡人,抚州市体校教练。

中国近现代茶学教育的诞生和发展_陶德臣

中国近现代茶学教育的诞生和发展 陶德臣 (解放军理工大学工程兵工程学院政教室 江苏 南京 210007) [摘要]中国茶学教育是伴随着传统教育体制的改革,新式学校的建立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分为三个明显发展阶段,即清朝末年的诞生时期,民国时期的发展时期,解放以后的繁荣时期。每个时期均有其不同的内容,同时又有其内在的必然联系。[关键词]茶学;教育;发展史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茶学教育是伴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新式学校的建立而产生的。具体产生时间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清朝末年。民国时期茶学教育得到一定发展,尤其是一些大学成立了茶学系科,入学接受茶学教育的人数逐渐增多。新中国成立50余年,茶学教育发生了质的变化,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一、茶学教育的诞生 19世纪末,针对中国茶业一蹶不振的客观情况,洋务派、维新派及社会上一些有识之士从振兴茶业的根本目的出发,提出了种种补救措施,其中就有建立学校,培养茶叶专门人才的内容。这种呼声可视为茶学教育诞生的前奏。 1887年,台湾第一任巡抚刘铭传曾计划在台湾茶区建立一所近代化模范茶厂,采用机器生产。其配套措施之一,就是计划“再立茶艺学堂一所,教授艺童,恒常习学”,并认为“此两端是亦补救之首法”[1]。这可能是清末提出设立学校,培养茶务人才的第一人。1891年,洋务派另一大员,湖广总督张之洞也提出要设立学校,为振兴茶业训练人才。为此,他另设学堂,立方言学、商务学两科,招收茶商子弟聪慧学生50名,“专习各国语言文字及讲求商务”[2]。虽然这还不是专门的茶学教育,但却是服务于茶业振兴的教育举措,可视作“大茶学教育之列”。当然对茶学教育提出建议的还有其他人,如刑部主事萧文昭提出挽救茶业的“四招”中,第一招就是“设立茶务学堂”[3]。1898年9月,这项提议得到光绪帝的批准,“谕于已开通商口岸及产丝茶省份,迅速设立茶务学堂及蚕桑公院”[4]。这体现了维新派“振兴商务、农务、工业,奖励工艺创新,开矿筑路”,“改革科举制度,设立学校,设立译书局,允许自由创立报馆、学会和派人出国留学”等主张。但光绪帝的朱批与维新运动一起遭到西太后的否定。因此1904年清末新政前,张百熙、张之洞再次提出在产茶省份“设立茶务学堂”时[5],茶学教育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 从现有资料看,中国茶业设课教授的最早记载出现于1899年创办的农务学堂。从招生告示中公布的7门课可知,茶学教育已成为主要课程之一。这7门课为“方言、算学、电化、种植、畜牧、茶务、蚕茶”[6]。但茶业教育真正单独开班教学,还以“四川通省茶务讲习所”为始期,时间约为1907年,根据该所1906年发布消息,计划1907年开办。根 62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教案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班级: 小组: 学生姓名: 【学习目标】了解新中国人民教育的基本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意义; 探究新旧教育的过渡改变及教育的初步成就。 【学法指导】利用身边的实例,注意加强教学内容与同学生活之间的联系,既取得较好的学 习效果,又体现了教育的发展对我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自主预习】 【问题一】 我们国家,国力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如果现在不向全党提出这样的任务,就会误大事,就要负历史责任。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 结合课文和材料,指出我国教育事业的背景状况 1. 高等教育人才比发达国家普遍较低,综合素质还有差距 2. 科技发展,综合国力竞争,培养大批人才是当前国际竞争的需要 3. 国家认识到教育事业的重要和重视教育事业发展 【问题二】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材料二:2002年9月1日下午,安徽大学招生办公室寄出了一份特别的录取通知书。这份010 2030405060708090初中及以下高中高等教育人均受教育年限/年

录取通知书给了金寨县一中的高三学生苏明娟(图二)。她被该校录取,成为2002级的新生。 材料三:2001年,18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中,高校专家作为首席科学家的有8项。国家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前期研究专项,高校承担了1/3。当时,“863计划”的250名领导班子成员中,来自高校的有120名。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到22家。 请回答: (1)图一“三个面向”是谁最先提出的?有何重要意义? (2)图二是为什么而作的宣传画?此工程有何重要意义? (3)据材料三并结合当今世界发展的形势,说明中国教育应采取怎样的发展战略? 【我的疑惑】 【思维导图】 【自测反馈】 1.一所有着60年历史的中学在近期举办了一次校史展览,在“学校发展史”的展览中最不可 能看到的标题是() A.炮火中诞生 B.新中国新发展 C.七十年代创辉煌 D.改革开放后的 春天 2.在西部大开发的形势下,国家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教育扶持力度。这是因为() A.西部地区的教育发展还处在空白阶段 B.西部地区经济建设需要大量的人才资源 C.西部地区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还未完成 D.西部地区缺少社会力量办学的条件 【课后作业】

关于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发展

关于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发展 李佳 (国际教育学院2014级信息工程二班学号:541412250210) 摘要:近代是中国女子教育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转折时期,是中国女子教育现代化的启蒙阶段。虽然只有短短一百多年的时间,但这一时期中西文化思想的碰撞,传统与现代的斗争和较量,使这一时期的女子教育相对来说较有特色,对当代女子教育发展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近代;女子教育;发展 妇女问题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始终处于被遗忘的状态。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延续,使得男尊女卑的伦理观念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信条,直接导致了时至19世纪末叶的中华帝国尚无一所可供广大女性读书学习的校园。女性文盲状态的普遍性,与中华民族拥有数千年文明史极不协调的尴尬局面,终于晚清时期受到了世人的关注,并且被提到了事关国家存亡的高度。鸦片战争后,中国门户洞开,西方新思潮大量涌入,“天赋人权”“男女平等”和妇女解放的思想理论也输入中国。这个时期,随着先进思想的涌入中国人开始觉醒,也带来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同时带来了中国女性的觉醒。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由此起步,新型的反封建,反迷信,追求科学、真理、独立、平等、自由的女子教育逐步打开局面。 一、女子教育的发展需要经济的发展作基础 从哲学的角度讲,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教育属于上层建筑。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发展与近代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在中国的萌芽和近代工业的发展是相关的。例如:近代工业的发展对于知识女工的需求,客观上促进了女子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时也为女子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在当代,女子教育的发展同样离不开经济发展的支持,无论是对于劳动力的需求,还是在经费的支持等方面都是如此。 二、女子教育的发展需要政策给予保障和支持 1907年,清政府颁布了《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对女子小学堂及女子师范在办学宗旨、入学年龄、课程设置、修业年限、培养目标等方面做了详细的规定和要求,正式将女子教育纳入教育体制。中国歷史上第一次从

全国201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试题及答案

全国201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试题 课程代码:0370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最先对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做出比较完整表述的是(A) A.冯桂芬B.薛福成 C.曾国藩D.张之洞 2.洋务运动时期兴办的第一个规模较大的兵工厂是(D) A.马尾船政局B.金陵机器局 C.天津机器局D.江南制造总局 3.戊戌维新时期,梁启超曾任主笔的报纸是(A) A.《时务报》B.《万国公报》 C.《国闻报》D.《湘报》 4.1898年3月,张之洞发表的对抗维新变法的代表作是(D) A.《新学伪经考》B.《孔子改制考》 C.《人类公理》D.《劝学篇》 5.1904年至1905年,外国侵略者为争夺在华利益而在中国东北进行的战争是(D) A.英法战争B.英俄战争 C.日美战争D.日俄战争 6.20世纪初,邹容发表的号召人民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共和国”的著作是( B ) A.《驳康有为论革命书》B.《革命军》 C.《警世钟》D.《猛回头》 7.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是(A) A.《民报》B.《苏报》 C.《民国日报》D.《新民丛报》 8.1911年4月,资产阶级革命派在黄兴带领下举行的起义是( C ) A.惠州起义B.河口起义 C.广州起义D.武昌起义 9.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是( B ) A.《钦定宪法大纲》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中华民国约法》D.《总统选举法》 10.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终结的标志是(D)

女子教育论文女子教育发展论文:中国近代女子教育发展的启示

女子教育论文女子教育发展论文:中国近代女子教育发展的 启示 【摘要】近代是中国女子教育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转折时期,是中国女子教育现代化的启蒙阶段。虽然只有短短一百多年的时间,但这一时期中西文化思想的碰撞,传统与现代的斗争和较量,使这一时期的女子教育相对来说较有特色,对当代女子教育发展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近代女子教育启示 鸦片战争后,中国门户洞开,西方新思潮大量涌入,“天赋人权”“男女平等”和妇女解放的思想理论也输入中国。这个时期,随着先进思想的涌入中国人开始觉醒,也带来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同时带来了中国女性的觉醒。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由此起步,新型的反封建,反迷信,追求科学、真理、独立、平等、自由的女子教育逐步打开局面。 一女子教育的发展需要经济的发展作基础 从哲学的角度讲,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教育属于上层建筑。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发展与近代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在中国的萌芽和近代工业的发展是相关的。例如:近代工业的发展对于知识女工的需求,客观上促进了女子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时也为女子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在当代,女子教育的发展同样离不开经济发展的支持,无论是对于劳动力的需求,还是在经费的支持等方面都是如此。

二女子教育的发展需要政策给予保障和支持 1907年,清政府颁布了《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对女子小学堂及女子师范在办学宗旨、入学年龄、课程设置、修业年限、培养目标等方面做了详细的规定和要求,正式将女子教育纳入教育体制。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从法律上赋予了女子学校教育的合法地位,这在当时大大促进了女子教育的发展。 女子教育的发展不仅在起步和缓慢发展时期,需要国家政策和相关法律的支持。在今天也是如此,这一点在贫困山区和教育相对落后地区的义务教育阶段尤为重要。在这些地区,部分学生尤其是女学生辍学较早,这不仅需要国家相关法律的保证,更需要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的具体政策和对国家教育政策的落实力度。再者,如今由于劳动力的流动频繁,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尤其女孩子的教育问题也需要国家和地方相关政策的保障和支持。 三女子教育的发展需逐步提高女性社会地位 近代每一次女子教育的大发展时期,总是伴随着广大女性为获得社会地位的提高而争取平等权利和自由解放的运动。例如,辛亥革命前后的第一次女权运动时期,随着“天赋人权,男女平等”思想的传播,广大妇女从要求人格独立到提出政治平等,要求把男女平权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五四”后的女权运动,不仅仅在口头上要求自治,而且还

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借鉴之路

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借鉴之路 中国近代高等教育起步很晚,它不是中国教育的自主演变,是在国外的炮火中借鉴与模仿的道路上艰难起步的。在这漫长的历史路程上经历了借鉴与照搬日本的高等教育体制,到取自美国的借鉴,最终新中国成立初期对苏联的全部模仿和当代以美国引领时代的发展路程。无论这个路程是对还是错,在这当中都伴随着历史特定原因的选择,我们要总结经验并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 标签:近代;高等教育;借鉴 19世纪末中国近代高等教育逐渐起步,它并不是中国高等教育自然发展的结果,而是在古今中外矛盾的冲突中艰难起步和演变过来的。回顾我国高等教育的借鉴之路,总结学习外国高等教育的经验,以利于中国高等教育未来发展方向的正确认识与选择。 一、起于日本的高等教育体制 1840年是中国历史一个跨时代的年份,逐渐呈现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特征。殖民扩张击开中国大门,清政府从“天朝大国”的迷梦中惊醒。中华民族处于内忧外患中,对外来的资本主义侵略进行了强烈的抵抗,然而“富国强兵”的理想使得思想先驱们放弃了单纯的民族“排外”,“拒外”情结,把目光投向教育,使高等教育从无到有,艰难前行。洋务学堂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它强烈地冲击了陈腐的科举制度,促进了中国教育制度的变革。洋务学堂虽然开启了中国近代的高等教育,但却只是中国新教育的萌芽,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高等学校,可以认为是中国近代高等专门学校的雏形。 甲午战争中国惨败于日本,教育便开始了以日本为发展模式的历史路程。这种选择源于民族危机下的民族意识的觉醒,是中国教育面对外来文化冲击做出的主动性选择。日本明治维新教育的成功,启迪了中国有识之士的近代教育意识。黄遵宪的一部《日本图志》开阔了现今中国人的视野,对改变中国人传统的日本观产生了启蒙作用。维新变法战胜了妄自尊大的文化心理,提出“不妨以强敌为师”的口号,朝野上下把学习目标指向了日本,走上了建立中国近代教育之路。 日本的强大给了中国先进人士莫大的触动。清政府出于压力建立起近代新式学校教育制度,创立了许多学堂。京师大学堂的建立,标志着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新时期,这一阶段,中国学习方向明确--向邻国日本学习。一直到辛亥革命前,中国的高等教育,无论是在理论,制度还是实践等层面,都弥漫着“以日为师”的氛围。京师大学堂的章程是由梁启超“略取日本学规,参以本国情形草定规则八十余条”[1]参照日本东京大学的规程制定的。我国近代高等专门学校虽然已经萌芽50多年,近代大学也具有雏形,但是到19世纪末我国真正意义上的近代高等学校并没有形成。一直到近代学制建立,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相互衔接的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