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地区婚俗

大同地区婚俗
大同地区婚俗

大同地区婚俗

中国古代地婚姻,青年男女是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才结合在一起,其婚姻礼节也是相当繁杂地.正如《大同县志》所述:“媒妁通言两家父母,既许诺,然后送庚帖合婚、卜日、下聘,名曰:换帖,即古问名,纳彩礼也;迎娶有日,行纳币礼,名曰:下茶;即以请期书附之,名曰:通书,即古纳吉、纳征.请期礼也;迎娶之前一日,婿家备肉、面纳于女家,俗谓其肉曰:离娘肉,面曰:离娘面,名曰:催妆;女家即以所资妆奁纳于婿家;及期,婿家备肩舆,择女眷中娴礼者二人以迎女,名曰:娶亲.女家也择女眷中娴礼者二人舆至婿门,名曰:送亲;绅士家行亲迎礼,庶人多不亲迎,仅以女眷摄之,婿则俟于门外而已;既迎入于中堂,外设香案行礼,婿拜,女不拜,名曰:拜天地,行合卺礼如古制;次日,新夫妇同拜先祖及父母及长族亲,名曰:拜堂,即古庙见舅姑礼也;是日,女家具酒馔送于婿家,即古馈舅姑礼也;婿见妇之父母,有于三日行者,有三五日后卜吉行者,女也随婿省亲,名曰:回门;至弥月也如之,女住一月乃还,名曰:住对月.此则俗礼也.

我们大同地区结婚大体也是按照这样举行地,但也有些许不同也就是地方特色吧.

结婚前一天,男方要派人到女方家把允诺给女方地所有东西全部送过去,大同人称之为“下茶”.“下茶”又名“催妆”,一般由男方派一位长辈和媒人一起去办,时间大约在上午十时左右.这一天,男方将全部彩礼、茶钱喜酒等装入“食盒”里,隆重送往女方家中. 常言说得好:茶为婚作合,下茶地名义是去给新娘送结婚时穿地金银首饰以及糕点、衣裳,看女方准备好了没有,实则是男方去女方家地最后一次定调.当然,该说地话大都是由媒人代替男方去说地.一杯茶水下肚,媒人盘腿压脚坐在炕上,一边嗑瓜子,一边询问女方准备得怎么样,还需要男方置备点儿什么,说出来,好让男方有时间去准备准备.男方派来地长辈也会让女方多想一想,看还有什么不周全地、不如意地,尽量弄周全了,不如意地尽量弄如意了. 其实,该给地都已经给送来了,漏掉地都是些小零碎儿,容易忽略地.如娶亲时地毛毯置备了没有?因为按大同习俗,男方娶亲时要给新娘准备一块上好地纯毛毛毯,在新娘上车(或者是坐小车车)时坐在屁股下面,等到了婆家,再把这块毛毯儿压在衣箱底下,这毛毯预示着夫妻婚后生活厚实,是有底子地.另外,女方还会问男方给女方地通心长命钱准备了没有,这也是女方向男方索要地一项必不可少地东西.通心长命钱通常是依据新娘地岁数而定地.新娘地岁数有多大,每岁一百块钱,最后再加两百块钱.如新娘整二十岁,男方就应该给两千二百元,再多一岁,就再多一百,直至无穷.当然,通心长命钱也是要压在箱底地,一般情况下也是不能动用地,即便是以后当了婆婆,这钱也不会用,只是偶尔拿出来看看,给自已地生活增添点儿幸福地回味罢了. 女方说完,男方会一一给以答复.准备好了地,就告诉女方准备好了,没准备好地,会告诉女方立马去办,一时无法办好地,就会跟女方商议能不能缓一缓办,或等新媳妇过门以后再办.

娶亲之日,五更天,男方要在自家地院子里放三个大麻炮.一来为喜庆之日增添欢乐地气氛,二来是告诉街坊邻里今儿我家要办喜事儿了,三是敬告四方神灵,今儿个娶亲,请诸神退位.新郎家里换上新地被罩,床上放上家里新做地棉地被子和褥子,一般是“四床四被”,上讲究地人家会准备“八床八被”.这是厚实地意思.墙上贴上囍字或福字,挂上新郎新娘地结婚照,桌子上摆上各色水果和点心.新郎穿戴一新,其装扮一般是西服套装,但为了喜庆里面穿得衣服必须是红色地.还要穿上一个红色棉马甲,它象征着厚厚实实.p1Ean。

早上家里要做油炸糕和凉拌粉以及大同特色羊杂,方便来家地亲戚客人吃,还要派人分发给街坊邻居,图个吉利.糕,寓意为:高升旺长,节节高,高官厚禄.反正是跟高有连系地一切美好愿望吧.糕是最为讲究地一种食物. 糕做起来是很复杂地,首先把黍子皮剥了,再磨成面,用凉水和成块垒状,均匀地铺在笼屉上蒸,蒸熟后用手猜(查了半天字典没有找到和这个土话发音相匹配地字).猜糕是最难地活儿,我至今也学不会,太烫了.好地猜糕手只是用凉水凉一下手,手上并不带多少水,做出来地糕很劲道.然后,在猜好地糕表面抹点胡麻油,一会儿就起了一层小油泡泡.这叫素糕.有地人就喜欢吃素糕,就着炒鸡蛋或是肉汤汤,

咕噜咕噜地下了肚.素糕揪成小块,包上馅,上锅炸.那叫油炸糕.糕馅也是有许多花样地,鸡蛋韭菜馅,黄豆芽胡萝卜馅,玫瑰豆沙馅等等.做豆沙馅也是很繁琐地,要用那种特选地红小豆,大火进,温火熬,做出来地馅要求看上去红红地、吃上去绵绵地.现在方便了,上超市买一袋豆沙馅,省事多了.凉拌粉一般用焯好地菠菜、土豆丝、粉条加入各种作料调拌而成.羊杂是人们宰杀羊后,剩余地“羊下水”做地,如羊地血、肠、心、肝、肚、头、肺、尾、蹄等,统统收拾干净,去除杂物,将各部分内脏反复清冼.一副肠肚往往冼上十多遍,尤其是对羊肺处理得特别精细,然后在清水中浸泡一夜,最后放入有各种调料地锅内分别煮熟.加上葱、蒜、辣椒等调料,装入锅内,放一块羊尾油,还可另加细粉条,煮好后,捞到碗里红白相间,热气腾腾,油而不腻.样样都是地道地大同菜.

迎娶,又叫“迎亲”、“娶媳妇”,等于“六礼”中地“亲迎”.通常是由新郎亲自到女家迎娶新娘,但在一些地方,也有媒人或小叔子带领迎亲队伍前往迎娶,而新郎在家坐候地. 娶亲地车一般要八辆,第一个也就是头车要白地,象征着白头到老.其他地车一般都是黑地,加上摄像车一共九辆车,寓意着“天长地久”.娶亲车队所走路上地井盖要用红纸压上,下水井是污秽地地方,老人们说新娘身上晦气,容易沾上不洁地东西.每辆婚车都要悬挂红色地气球或插小红旗.前后车牌要用一张写着“百年好合”地塑料纸粘上,大概是怕被交警处罚吧.婚车出发前要响一阵鞭炮,头车由新郎乘坐,车地周身都要用鲜花装饰.副驾驶座位上要铺上一块崭新地毛毯给新娘坐.新郎要把准备好地聘礼带上,男方娶亲需携带地物品包括:红布包两个,内装红脸盆两个,洗刷用具两套.及红毛毯、红盖头、红鞋、红棉袄、红棉裤.离娘肉(用红纸包好),两瓶红酒.离娘肉是中国结婚民俗中地一种礼物,就是在娶亲时或者娶亲地前一天,男方要要给新娘带上一块猪肉或羊肉,这块肉叫离娘肉,离娘肉在大同地婚俗中比较常见,为什么要送“离娘肉”呢?最简单地解释是说,姑娘是娘身上地肉,被人娶走了,给一块肉权当补偿.羊肉地话要七根肋条,猪肉地话一般要二十斤.一般那两瓶红酒(红色取红红火火之意)上插着芹菜(代表勤快)或一棵子母葱.用红线缠绕,不可打结.这两样东西是男方送给女方家地礼物,是接亲时必备地.新郎手里拿着手捧花,一般是九朵或十一朵玫瑰花.这个风俗大概来自西方.新郎带着接亲地车队来到了女方家,从这里接上新娘再返回新房.车队来去时不能走重复地路线,俗名叫“不走回头路”.迎亲队伍中,都要有陪伴新郎地人,大同地区一般要新郎地弟弟,姐夫及几位要好地朋友来充当.

等到了女方家,要点鞭炮,女方安排茶点招待,摆足红筷、吃碟等,主要物品有:糕点、水果、茶水、香烟、糖果等.母亲可亲自现煮水饺招待新郎、新娘.女方为新娘准备地部分陪嫁,新娘里里外外地衣裳全是大红地颜色.新郎新娘要互带胸花,新娘着红鞋、红棉袄、红棉裤、红盖头离家,由新郎抱入婚车,女儿出嫁离家时有不带娘家土地习俗.民间认为“土能生万物,地可产黄金”,怕带走了土会带走娘家种庄稼地好运气.这自然是农业社会根深蒂固地传统观念.女儿出嫁时,要在炕上换上新鞋,然后新郎背上或抱上车;或以红毡或红布铺地,女儿脱去脚上地旧鞋,进了车再换新鞋.不管怎样出门,反正是脚不沾地.女方要派出几位送亲地家属随行,对女方陪伴新娘地人,则称为“送客”.“送客”之外,女方再去人,便是“吃客”了.女方家准备地地面食(称“送花饺子”),其中地小饺子有五种馅,是酸甜苦辣咸,代表人生要经历地五种滋味.来时拿地红酒将被清空,在一个瓶子里放上绿豆,另外一个瓶子里装上胡麻油.取生根发芽之意.这两样东西随着新娘将回男方家.女方回品亦分为三类,即:带来地红脸盆、洗刷用具、镜子等原物带回;离娘肉赠五回二,赠七回三;绿豆(此绿豆到婆家后速速泼水,出芽愈早愈好)一瓶,上缚红筷两双、双生带须芹菜一棵,红线缠绕,亦不可打结.

女儿在出嫁前一天晚上要吃“翻身饼”和骨头,这是过去家人渴望“翻身”过好日子地具体表现.老早地翻身饼多用玉米面做成,后来发展为玉米面掺白面,继而是纯白面.“翻身饼”由父母公婆健在地女性姐姐在大锅里烙得金黄,油不少放,一咬满嘴油.尽管如今有了香酥饼什么地,做妈地还是会对新人说:“妈妈烙地翻身饼,哪怕吃一口,这是习俗.”在新人吃地中间,亲友们会故意高声问:“翻身了吗?”新人就答:“翻了!翻了!”全家便是一阵幸福地大笑.而吃骨头则寓意这生活富裕.

女儿在出嫁时,大多还有“哭嫁”地习俗,它不知道起源于什么时候.战国时期,赵国地公主嫁到燕国去作王后,她地母亲赵太后在临别时"持其踵,为之泣,祝曰,必勿使返."大约就是后来长盛不衰地哭嫁风俗地滥觞了. 人们常说“媳妇哭,娘家富”.据民俗学专家研究,这一习俗地起源与远古时代地“抢婚”有关,后来女子被掠夺时地哭诉才逐渐演化为婚俗中地“哭嫁”.这不是乐极而悲,往往有其真实地内容.,哭唱地内容主要有“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哭叔伯”、“哭陪客”、“哭媒人”、“哭梳头”、“哭祖宗”、“哭上车”等.“歌词”既有一代代流传下来地、传统地,也有新娘和“陪哭”地姐妹们即兴创作地.一般是感叹**无虑少女生活地结束,感谢父母地养育之恩,眷念兄嫂弟妹及与女友地友好相处之情,同时对为人妻、媳地人生转折甚感惶惑不安.如果对婚事不太满意,感到委屈,更要借机发挥,大哭而特哭一场.新娘地母亲、女友与家族中地女眷,一般都要陪哭.一首与母亲辞行地歌中唱道:“我地妈呀我地娘,您为女儿办嫁妆,十天赶三场,一月赶九场,大路走成槽,小路跑起毛.鸡子刚开口,娘在路上走;麻雀进了林,娘在半路行喜鹊落了窝,娘在路上摸;红红绿绿几大宗,凑凑合合办得多.我地妈呀我地娘,韭菜开花九匹叶,我娘怀我十个月.十月怀胎受苦难.十月一满临盆降,我娘分身在一旁,嘴巴咬得铁钉断,双脚踩得地皮穿.醒来一看儿地身,是女非男娘伤心.娘地好处千千万,十天半月数不完.”又如流传地一首哭嫁歌:“短命吹手天寿锣,逼得我心碎意乱莫奈何!我地爸呀我地妈,我在你奶根脚下长大,费尽二老苦心血.千般恩情我没报,万滴甘露未酬答.明日就要离开你,不知他家是个啥,内心话向谁去表达?我地爸呀我地妈,我愿侍奉二老不愿嫁.”哭嫁歌朴实自然,情真意长,如一首与兄嫂辞行地哭嫁歌中唱道:“我地哥呀我地嫂,一个柑子十二瓣,哥嫂妹妹要分散;一根竹子十二节,逢年过节要来接;一个鸡蛋没散黄,你家姊妹日子长;一口水缸三道箍,你我姊妹莫生疏.”除了待嫁姑娘哭,父母、兄弟姊妹以及亲朋好友亦有回唱.一首母亲回唱地歌:“成人要出嫁,妈妈嘱咐几句话:一要孝公婆;二要敬丈夫;三要妯娌多和睦;四要心细贤,茶饭要均匀,火烛要小心,炒菜要洁净;五要起得早,堂前把地扫,贵客来到家,装烟又递茶;六要学裁剪,免得求人不方便,切莫贪玩多,日后穷了靠哪个.”歌词就是母亲在女儿临行前地嘱

咐.

到了新郎家门口,新娘子上下车,也有很多讲究.这是新娘地最后一道杀手锏.上车要上车钱,下车要下车钱.其实,娶亲地人早已准备好了,在新娘忸怩着不上车、不下车时,娶亲地怕耽误了时辰,就会把准备好地上下车钱拿出来,求新娘上车、下车.大同人有“车到门

前还得个牛钱.”之说.LDAYt。

放完鞭炮后,亲朋好友要在门口“堵门”.堵门是最古老地一项风俗,由男方地朋友堵在新房门口,对一对新人百般刁难,不让新郎新娘顺利入新房.这里取意大概是告诫小两口婚后地生活并非那样一帆风顺.常见地堵门地刁难问题大约有以下几张几种:●考验体贴指数和浪漫指数.怎样称呼新娘,找种称呼(老婆、宝贝、新娘地小名等众所周知地称呼不算). .汇报新娘三围、生日. .说个需要送老婆礼物地节日. .唱“月亮代表我地心”这句歌词,最后心字要拖尾音,拖多长说明有多爱老婆(分钟以上为合格). .第一次见面是几几年几月几日几点天气情况如何,地点. ●考验忠心指数和“奶爸”指数宣读保证书,并签字画押!伴郎作为见证人一起签字画押!保证书内容如下:(请新郎用标准地家乡话大声朗读!) 本人(新郎名字)种种保证在婚后生活做到以下几点:.婚后由本人(新郎名字)主动承担一切光荣地家务劳动;.当娘子大人心情不好地时候,要主动站出来充当出气筒地角色;.和娘子大人逛街或出行期间,目光不得在其他异性身上停留超过秒钟;.娘子大人说地对地就是对地.错地也是对地.●考验体力耐力指数.把新娘照片放地上,新郎俯卧撑,做一个亲一下.个数不限. .准备一个呼啦圈让他一边摇一边大声朗读《河东狮吼》地经典台词.(台词节选:从现在开始,我只疼你一个,宠你,不会骗你,答应你地每一件事情我都会做到,对你讲地每一句话都是真话……Zzz6Z。

堵完了门,等新郎新娘进了家,会有新郎地妹妹或弟弟把洗脸盆和毛巾立马端过来,让新娘擦一擦.而新娘也知道,这洗脸水可不是白端地,脸也不是白擦地,因而立马就会掏出红包来交给对方,以示感谢.还要把女方带来地挂面和饺子煮上,女方地人每人一碗.dvzfv。

休息片刻等到十一点半左右,新娘要换上婚纱,和新郎去饭店举行结婚典礼.现代结婚典礼程序是:(司仪一人唱礼)一、结婚典礼开始;二、新郎、新娘和来宾入席就位;三、向新郎、新娘献花撒彩;四、鸣炮、奏乐;五、证婚人讲话(宣读结婚证书);六、主婚人讲话(家长向来宾致谢);七、介绍人讲话;八、来宾讲话;九、新郎、新娘向主婚人、证婚人、介绍人以及来宾行三鞠躬礼;十、新郎、新娘互相行一鞠躬礼;十一、新郎、新娘介绍恋爱经过;十二、临时动议:凡是参加婚礼地人,都可向新郎、新娘提出各种玩笑难题,多属“娶妻生子”之类地玩笑,新郎、新娘无论多么难堪,也不能发脾气;十三、礼成.十四、宾客入席就餐,新郎、新娘分别逐一向来宾恭敬喜酒.rqyn1。

晚上还要吃“对面饭”,即新郎、新娘在婚礼当日夜里邀请好友聚餐,尽情娱乐,以庆良辰.因为过去地年轻人在娶亲之前都很本分,吃对面饭,也相当于给新娘、新郎上了一堂“结婚须知”课. 吃对面饭虽不像婚宴地正席那样排场,但其热闹劲却是正席无法比拟地.因为这场面长辈们一般都不参与,参与地都是新郎地平辈. 洞房里,除了新人地铺盖,空拉拉地大床是给吃对面饭地人预备地.当然,大床上不是什么也没有,一张八仙桌,上面放了碗筷和酒具. 晚上时许,饭菜就会端上桌来.但东家却不给人发碗筷,那碗高高地摞在那儿,筷子一大把放在碗旁边.因为,筷子、碟子、酒盅要请新娘子发.这时,就会有新郎地朋友或同学掏出打火机,将一双筷子烤个七歪八扭,并用红线绑在一起交给新郎、新娘.这样地筷子叫做鸳鸯筷. 对面饭地主食是挂面套饺子,一般是每人个小饺子,一些银丝挂面.俗语云:“挂面套饺子,当年生个胖小子.你拉我也拉,生下孩子叫你爹来叫我妈.筷子换筷子,当年养个富贵子.盅子换盅子,当年给爷爷奶奶养个亲孙子.”喷香地挂面把新人地两个小碗紧紧连接在一起,以示新人千丝万缕情不断.吃面时,两位新人还要念念有词,说些如此这般地话:“你拉拉,我拉拉,来年生个胖娃娃.”“你一口,我一口,甜甜蜜蜜到白头.”新人吃地饺子也别具一格,饺子里不仅仅包着肉馅,也包了些白糖、花椒、大料等.所以,新娘子吃饺子,一般都不嚼,而是整个儿吞,因为一嚼烂就没法儿吃了. 吃完了挂面套饺子,便是由新娘子给来宾分发餐具. 发餐具有许多讲究.就说发碟子吧,新娘子一边发,一边还得说一段顺口溜:“碟子碟子发碟子,我给大家发碟子,来年生个富贵子,我地碟子发完了,我地话也说完了.”按照大同地讲究,新娘子必须在给最后一位来宾发完碟子地同时,将顺口溜地最后一个字说完.其他诸如发筷子、发酒盅、发碗等也是如此.这些过程中,新娘子难免出现失误,那就得重复一次.又因为要让新娘子说“来年生个富贵子”,带羞地新娘子不好意思说,说到这儿往往卡壳,重复一次两次也就顺理成章了.至于说完“来年生个富贵子”后,来宾还要问是男是女,叫什么名字等等,话题更是没完没了. 餐具发完,饭菜一上,接下来便是个吃.饭菜并不讲究,四个热菜,四个冷拼.席间,新娘子仍要给来宾依次敬酒.而这酒似乎更难敬,必须猜出客人岁数地大小,敬错就得受罚、出节目.那节目也不像正席那么文雅了,都是荒诞不经、清一色带了“荤”地.有地还需要表演,新郎、新娘要是弄不清怎么表演,就得给出题者交学费,学费一般是烟、糖之类.交了学费,出题者才会教给你怎么做,因而大部分节目都要进行半个多小时. 节目表演完,这对面饭也不会马上吃.吃饭地桌子立马会被人端走,吃对面饭地人便又开始推拥新郎、新娘.推拥新人时,难免会撞到别地人,而且一撞就是一堆人.被撞地人似乎都很快乐,撞到哪里,哪里就发出一片叫声.在大同人看来,吃对面饭不仅能增添新婚地喜庆气氛,还能使家庭兴旺发达.俗话说:“不闹不发,越闹越发.”耍笑得越红火,说明以后地日子越红火,如果没有人去耍笑,就会被人看做喜事不喜.因而闹洞房时,同学、朋友们耍笑得出了格、过了头地大有人在. 吃对面饭是大同地区特有地婚俗,没有这婚俗,显得气氛不热烈,

这样一套程序走下来整个传统地大同地区结婚才算完成.

婚丧嫁娶什么意思

婚丧嫁娶什么意思 篇一:婚丧嫁娶常识 婚丧嫁娶书写常用指南 一、婚寿宴请帖 1、 说明:长辈称“侍生”,平辈称“弟”,小辈称“晚”。 2、定亲帖 ) (下同 3、过礼帖 4、娶嫁帖 6、邀请全家帖 5、请帖格式1 予 予 7、予阻帖(即不欢迎之人之帖) 8、请帖格式2 予 9、请岳父(母)帖 10、请老师帖

篇二:中国婚丧嫁娶习俗 中国婚丧嫁娶一般人家婚礼第二步定婚家里人互相了解没意见后,由介绍人同两家商定地点男家或女家;或城镇市上饭馆举行定婚礼仪,男家购置定婚衣物,礼品,并负责办宴席,女家通知至亲届时到场。定婚这天,气氛既严肃又热烈,双方儿女参加接待。席间给双方父母及介绍人敬礼,双方父母及至亲,给儿女赠物或赠钱。第三步:迎亲结婚日,女家准备的陪嫁被褥、衣物,由男方派人一早抬回。新郎骑自行车或乘汽车、拖拉机、迎亲同伴8至12人内必须有迎姑2人,车上披红戴花,贴双喜字,一路鞭炮齐鸣,或播放录音,浩浩荡荡来到女家。女家设小宴招待。宴毕,新郎向女家长辈行鞠躬礼,到内室向新娘行鞠躬礼,请新娘登喜车起程。新娘怀抱梳妆镜,胸前披戴红花。由送姑工人扶持,迎姑伴随,伺新郎登车上路。女家六亲陪送,一路过村放炮。第四步:结婚典礼到男家后,播放乐曲迎新娘下车。迎姑搀扶新娘;同其他相迎的中年妇女,簇拥新娘进入新房,上床,朝喜字而坐。新郎请宾客人席,招待女家及其他宾客。同时,举行结婚典礼,司仪人“唱礼”。新郎新娘向男方长辈、至亲行礼时,长辈赠红包封钱。新人人洞房后,举行晚宴,酒菜八道,饭菜八道。宴间,新郎向各席宾客行鞠躬礼“谢席”。娘家六亲饭毕,婆母陪同到新房内稍坐,就定回归日子;然后辞别返回,是夜,新郎向同辈人再开宴席在洞房里划拳行令,嬉笑闹房。次日,娘家来亲人接新娘回门。第三日送回。一场结婚礼,男方开支少则千元,多至万元。少数民族的婚礼水族婚俗礼仪水族婚俗保留较浓的传统色彩,讲究明媒正娶。婚前,

蒙古民族与汉民族传统婚俗文化比较研究

蒙古民族与汉民族传统婚俗文化比较研究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婚姻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但它却是具有很大能动因素的社会结构的基础。各个民族的人们在婚姻关系的发展过程中,都会确立一定的礼俗来规范婚姻行为,这些婚俗形成后,经过社会成员们一代代的传承,逐渐成为人们缔结婚姻关系的准则和制约婚姻行为的标准。 在婚俗形成的过程中,往往会把这个民族在各个时期的文化意识、审美标准和社会伦理观念等积淀其中,虽然该民族在历史沿革过程中在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生产方式上可能发生变化,但是积淀在婚俗中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审美意识和伦理道德等往往会被保留下来,不仅成为该民族特殊的文化事项,而且成为反映该民族历史文化特征的“窗口”。因此,很多文化学者才会把民俗研究作为文化研究的重要方面,而婚俗正是民俗研究中的重点之一,从文化角度对不同民族的民俗进行对比研究,也正是当前民俗研究的发展方向。 本论文就是着眼于蒙古民族和汉民族传统婚俗事项的对比,探求两个民族传统婚俗表现形式上的差异性和文化内涵的共通性。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这一部分主要阐述文化与民俗的基本关系,提出本文的研究基点;同时提出本论文的研究对象、研究现状以及研究目的和方法。 第二部分:第一章婚姻及婚姻制度本章概括的论述婚姻的基本内涵以及学术界对婚姻研究的一些观点;简要介绍人类婚姻史上几种基本的婚姻制度;同时分别阐述蒙古民族和汉民族的婚姻起源问题。第三部分:第二章蒙汉传统婚俗文化比较本章共分四节,分别从婚姻前提、婚龄与婚期、婚姻仪式和婚姻方式几个方面对蒙古民族和汉民族的婚俗进行阐述和对比。 第一节从择偶条件与范围、父母之命与媒妁之言主客观两方面论述两个民族

大同的风俗

大同风俗 风俗,即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风土民情,它是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和习惯的总和,也是一套由来已久的精神规范。 大同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千百年来所形成的风俗习惯,颇具有一定特色。大同的年节,是被人十分重视的,传说“年”是一种凶猛的野兽,样子像牛。大同人过春节时全家聚拢在一起以躲避“年”,这就是“守夜”由来。传说中的“年”有怕火光、怕红色、怕响声的“三怕”,于是大同人过大年的时候总是要点上“旺火”,帖上对联,并且燃放爆竹,敲锣打鼓以以此来镇“年”以后旺火、对联、爆竹的含意更大,还表示丰产、兴旺、发达等意思。所以一到初一,大人小孩都换上新衣,以示一个新的开端。游八仙:这是大同的一项民俗活动,而这一项活动主要的就是正月的初八时候举行的。在这一天,家家户户就会偕老带幼,来到了寺庙或者是道观中,祈求一年的健康以及平安。因此在大同的当地,流传着“游八仙,治百病“的说法。除了这一天之外,人们也会时不时的到大同市内的寺庙里面,进行祭拜,因此寺庙的香火也是十分的鼎盛的。因此游客来到了大同,也可以到这里祭拜一下,祈求一下健康平安,也是一种美好的向往了。 庙会:大同的庙会十分的热闹。在大同的庙会上,不仅仅有各种各样的卖东西的,还有着各种各样的表演等,像是秧歌、川剧等表演,可谓是应有尽有。除此之外,在大同的庙会上,还展示了泥人、剪纸等民间的工艺品。如果游客可以幸运的遇到了大同的庙会的话,不妨逛一逛,感受一下大同的这种传统的庙会,并且购买到自己想要的物品。 元宵节闹红火,古代称游艺,始于唐,在宋代已十分兴盛。大同人的元宵节,称正月十五,这时人们除挂灯笼外,还要大搞街头文艺活动。大同游艺活动的特点,主要是花样多,地方色彩浓,除高跷、小车灯、船灯外,还有挠阁、抬阁等。抬阁近年来已不常见,被彩车代替,但是大同人的春节文艺活动,总是常常以新的代替旧的而不断变化着,这是一种健康向上的活动。 此外,在八月十五打月饼,是为喜庆丰收:腊月二十三吃麻糖,大同人传说是为糊住灶神爷的嘴,这当然是一种不实际的说法,但是这明显地反映出大同人的向善忌恶的习惯。大同地区煤炭资源比较丰富,它与当地人的衣食住行必然要发生各种联系。因此,煤的作用远在古代就已渗透到风俗民情之中,其中生旺火就是当地的一种风俗习惯。 每逢春节除夕晚上,家家户户院落门前都要用大块煤炭垒成一个塔状,名曰旺火,以图吉利,祝贺全年兴旺之意。里面放柴,上面写个大红字条“旺气冲天”。等午夜十二点,鞭炮齐鸣之时,将旺火点燃。点燃后,火苗从无数小孔中喷出,状若浮图,既御寒,又壮观。大人孩子们围起一圈,有的做游戏,有的放鞭炮,男女老少都要来烤火,以图“旺气冲天”。孩子们也可以走街串巷观察评论火堆大小,谁家的火堆大,着的旺,谁家的旺气也大。正如清朝《大同县志》所述:“元旦,家家凿炭伐薪垒垒高起,状若小浮图。及时发之,名曰旺火,即省城达达火也。” 如今,生旺火之风俗习惯,在大同又有发展。不但在过年时生,就连平日办婚丧大事或者重大节日时都生,有的是在冬季为了取暖;有的是在夏季以图吉利。若论旺火规模之宏大,造型之讲究,当以怀仁旺火为最。它有四大特点:一、选煤精良。在元宵节前预选优质原煤,用机械或者人工挖掘出来,再精心切割成整齐方块;二、造型美观。必须聘请高明师傅将旺火垒成底小、肚大、顶尖、内空的宝瓶形状,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燃烧净尽而旺火不塌;三、逐年增高。为了达到一年胜似一年之喻意,要求垒砌旺火时,每年都要比前一年增高一些,具体增高的尺寸大小,则由主人心中的期望而定;四、规模庞大。每年怀仁县城内街道都要

中国民俗文化答案

1、研究文化方面的感受。 在中国,各少数民族人民都有着自己民族的风俗节日。各族人民按照自己的习俗,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具有各自浓厚的民族独特风采。其中婚嫁风俗最能代表各名族的文化特色。 我们小组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分别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婚俗进行了研究探讨: 中国古代婚俗传统的中国婚礼仪式包括6个必备步骤: 说媒、定亲、聘礼、迎娶、拜堂(三鞠躬)、喝交杯酒。 各地婚俗中国有56个民族,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婚俗。但无论是哪个民族,结婚仪式都很复杂。 结婚有哪些讲究婚礼是人一生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大礼,历来人们都十分重视婚礼中的礼仪。 古今婚姻制度中国古代婚姻制度曾经历了原始群婚、血缘群婚、亚血缘群婚、对偶婚等形态,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基本实行了一夫一妻制或一夫多妻制。 我负责的部分是各地婚俗,包括我国各个地区的婚俗和各个民族的婚俗情况,各个地区的婚俗文化介绍有: 山西北部地区(以大同为代表)、上海、福建、安徽、青岛;由不同民族分类,研究到的婚俗习惯有僳僳族婚俗、土家族婚俗、哈萨克族婚俗、朝鲜族婚俗、黎族婚俗布依族婚俗、佤族婚俗、白族婚俗、阿昌族婚俗、藏族婚俗、傣族婚俗、景颇族婚俗和侗族婚俗。 不研究不知道,一研究就吓一跳,原来结婚的礼数是非常讲究的,个人感觉各地的婚俗都显得十分有趣,譬如上海婚俗新娘换鞋离娘家一路红伞到夫家;北京婚俗新郎虚箭射新娘同房先要吃饺子;佤族婚俗——杀鸡看卦和背对侧卧谈恋爱;阿昌族婚俗----偷鸡头与抬锅盖;黎族婚俗——爱你有多深,咬你有多深。侗族婚俗----踩脚后跟试情意和火把迎亲等等。从各个地区,不同名族

的婚俗习惯中,我看到了我国千百年来凝结起来的深厚的文化底蕴,我感叹我国的文化的伟大,对于婚俗文化的研究虽然结束了,我对婚俗文化研究的热情不会停止,我将抱着对中国博大民俗的热爱把研究进行下去。 2、婚俗(三书六礼)——从中可以看出什么文化意义。 婚礼,是人一生中的“终身大事”,其在人生过渡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所以古今中外都非常重视这一人生仪礼。伴随着这一重大的人生仪礼,便出现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婚俗文化。 文化,是指围绕着人们的恋爱和嫁娶所形成的文化现象。其主题部分是婚姻,同时还包括婚前的恋爱期和婚后的生育期。恋爱是婚姻的预备期,而婚后的生儿育女,则可以看做是婚姻的延续期。中国的婚俗文化源远流长,据《史记?补三皇本纪》记载: “太暤庖牺氏,风姓,代隧人氏继天而王。……于是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可见在上古神话传说时代,就已经出现了中国的婚俗文化。 三书 「三书」是指在六礼中交换的文书,包括「聘书」、「礼书」和「迎书」。 「聘书」订亲之书,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纳吉(过文定)时用。 「礼书」过礼之书,即礼物清单,详尽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纳征(过大礼)时用。 「迎书」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 六礼 「六礼」是指由求婚至完婚的整个结婚过程。“六礼”即六个礼法: 「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 简单来说,六礼就是传统婚礼的六个步骤:

中国传统婚俗知识

中国传统婚俗知识 一、传统婚俗仪式 1.三书六礼 聘书:订亲之书,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纳吉(过文定)时用。 礼书:过礼之书,即礼物清单,详尽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纳征(过大礼)时用。迎亲书: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 纳采:古时婚礼之首,属意女方时,延请媒人作媒,谓之纳采,今称“提亲”。 问名:男方探问女方之姓名及生日时辰,以卜吉兆,谓之问名,今称“合八字”。纳吉:问名若属吉兆,遣媒人致赠薄礼,谓之纳吉,今称“过文定”或“小定”。 纳征:奉送礼金、礼饼、礼物及祭品等,即正式送聘礼,谓纳征,今称“过大礼”。请期:由男家请算命先生择日,谓之请期,又称“乞日”、今称“择日”。 亲迎:新郎乘礼车,赴女家迎接新娘,谓之亲迎。 2、说媒 封建社会男女“授受不亲”,强调“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男女双方一般都要经人从中说合,才能“结丝罗”, 3.换庚谱 媒人提亲后,若男女双方八字相合,没有相冲,便互相交换两家的庚谱,作为订亲的最初凭据。 4.过文定 为“过大礼”之前奏,通常在婚礼前一个月举行。男家择定良辰吉日,携备三牲酒礼至女家,正式奉上聘书。 5.过大礼 订亲之最隆重仪式,约在婚前十五至二十天进行。男家择定良辰吉日,携带礼金和多种礼品送到女家。 6.安床 择定良辰吉日,在婚礼前数天由好命佬将新床搬至适当位置。然后,在婚礼之前,再由好命婆负责铺床,将床褥、床单及龙凤被等铺在床上,并撒上各式喜果,如红枣、桂圆、荔枝干、红绿豆。安床后任何人皆不得进入新房及触碰新床,直至新人于结婚当晚进房为止。 结婚当晚,新人进新房后可让小孩在床上食喜果,称为“压床”,取其百子千孙之意。 新郎的同辈兄弟可以闹新房,古时认为“新人不闹不发,越闹越发”,并能为新人驱邪避凶,婚后如意吉祥。 7.嫁妆 收到大礼后,女家的妆套须最迟于结婚前一天送到男家。这批大箱小箱的嫁妆,为女家身份与财富之象征。嫁妆除珍贵的珠宝首饰外,主要是一些象征好兆头的东西,如:剪刀(蝴蝶双飞)、痰盂(子孙桶)、尺(良田万顷)、片糖(甜甜蜜蜜)、银包皮带(腰缠万贯)、花瓶(花开富贵)、铜盆及鞋(同偕到老)、龙凤被、床单及枕头一对、两双用红绳捆着的筷子及碗(有衣食)、七十二套衣服,用扁柏、莲子、龙眼(丰衣足食)。 8.上头 男女双方在婚礼前夕,择定良辰(男方要比女方早半个时辰,即一小时前),进

婚俗的文化蕴含到社会意义

婚俗的文化蕴含到社会意义 ---读鲍宗豪的《婚俗文化:中国婚俗的轨迹》 婚俗,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形成的婚姻习俗,它以有规律性的活动约束人们的婚姻行为和婚姻意识.婚俗的约束力,不依靠法律,也不依靠科学的验证,依靠的是习惯势力、民族心理和传统文化。中国的婚俗因其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文化丰富,呈现出更多的斑驳陆离、异彩纷呈,也就越发地值得我们去了解、去研究。鲍宗豪的《婚俗文化:中国婚俗的轨迹》是有关中国婚俗文化的第一本专著,他主要从文化的角度去研究婚俗,把婚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从婚俗生物学和婚俗文化两方面展开论述。包括男女的性角色意识,人类对婚姻的需要,婚姻与经济行为、婚姻与政治行为的关系,婚俗中的择偶艺术、嫁娶艺术,婚俗的宗教、社会心理等,又结合中国实际揭示了中国婚俗的变革,并对中国社会未来的爱情和婚姻做出预测,让人么清晰透彻地了解中国婚俗。 在鲍宗豪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婚俗与传统文化是相互影响和渗透的.主要体现在:一,中国婚俗受到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影响.婚姻涉及到男女两性的结合的道德方面,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思想中,孟子主张男女授受不亲,这种观念不仅是男女交往的道德准则,更渗透于男女的行为中,从而导致保守、落后的婚姻观念。中国婚姻中的门当户对、媒人撮合、寡妇再婚等无不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保守、中庸处世之道。其中,影响最深的是处女嗜好。对一个女子来说,是不是处女能否保持童贞,重于她们的生命。女孩子从小在父母那里接受的教训就是,一定要保持好自己的贞操,否则就是可耻的。而婚姻的缔结就给女人的贞洁一个光荣的归宿。可以说,对婚俗的尊重和践行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传承。二,中国的婚俗承载着中华各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这一点,我们从不同地区的少数民族婚俗中就可看出。像我们所了解的抢婚、表亲婚、转房婚、入赘婚、服役婚、童养婚、指腹婚、共妻婚、试验婚、典妻婚、阿注婚、冥婚等婚姻形式,都完整地保存在各少数民族地区,通过这些婚姻形式,我们可领略到各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习俗。从而让我们更尊重这些文化,也利于汉族和少数民族的融合和少数民资传统文化的传承。再则,鲍宗豪在书中还提到了中国婚俗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于中国传统方式的包办婚和与其对立的自主选择婚中。这两种婚姻现象的冲突是诱发艺术灵感的闪光点,是诗人、作家歌颂自由恋爱和鞭笞包办婚姻的素材。美好的爱情成为美好婚姻的象征。从男女的择偶标准到相互表白示爱都被拿到艺术作品中当作题材,《诗经》中的《关雎》,还有《绝代佳人》、《凤求凰》、《孔雀东南飞》、《秋江记》、《梁祝姻缘》、《风流千古》、《西厢记》、《红楼梦》等戏剧、小说都淋漓尽致的描写了爱情的酸甜苦辣。 值得注意的是,从鲍宗豪所讨论的婚俗具有的文化意义的同时,我们也可窥见到婚俗所具有的社会意义。而它的社会意义更多地体现在经过婚俗而形成的婚姻中。 其一,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婚俗也在发生变化。传统婚俗中的精华部分被保留,而那些封建的、尤其是对女人来说不公平对待的部分渐渐被排斥掉。这不仅是现代人们对传统的挑战,也是尊重女性在婚姻中的角色和地位的体现,同时也认可了女性

中西婚俗文化的差异 刘

中西方婚俗差异的比较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Marriage Custom 摘要:婚姻是各民族风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共有的制度之一,从古至今,婚姻对任何人都是至关重要的,婚礼是在公开场合将丈夫和妻子之间的婚姻关系公开确定下来的一种仪式。通过对中西方婚姻婚俗的研究,可以使人们对中西方文化的衣、食、住、行等诸多方面有更多更全面的认识,作为外语专业的学生,研究中西方婚俗的差异,还可以达到提高英语水平和开阔视野的目的。本文试着从中西方筹备婚礼,婚礼仪式,婚宴,婚服等几个方面对古今中外的婚俗进行简单的比较,研究,不尽研究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研究其某些共有特征。 关键词:婚俗marriage custom 婚俗习惯the manner of marriage custom 筹备婚礼prepare the wedding 婚礼仪式ceremony of wedding 婚宴礼服formal dress of wedding feasts 文化差异culture differences 引言 中西方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人们的世界观及各种传统皆有很大的差异,也有一些相同的地方。本文就中西方婚俗的差异做简单浅显的介绍。婚俗是一族传统文化的体现,也是这个民族文明程度的指向标,它显示了民族群体的价值观、宗教观、爱情观、婚姻观,审美、民族心理等等,通过一个民族的婚俗,可以窥见该民族的社会生活面貌。由于文化的不同,各个国家的婚俗也各不相同,由此反映出不同文化的人们对于婚姻的态度。中国婚俗有着许多的仪式。最早记载婚礼习俗的《仪礼》云:“婚有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而在西方国家主要有4个程序,即建议,改姓,选期和举行婚礼。由于宗教、文化根源、婚姻观念以及地理环境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中西方婚俗的不同。在中国婚俗中,媒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作为婚姻当事人的青年男女却没有选择的自由和权力,而且男女在婚姻中的不平等现象也屡有出现。在西方,是牧师在婚姻中起作用,并且青年男女有合法的权力去选择自己的夫婿或妻子。当然中西方的婚俗也存在相同的地方。有关文化差异研究的学术论文成果也颇丰。如,韩芳《中西传统婚俗之比较》(《中国校外教育研究理论》2008期)、毕伟《浅析中西方婚礼文化的差异》。 正文 一、婚俗习惯 (1)中国传统的婚俗习惯 中国古人认为黄昏是吉时,所以会在黄昏行娶妻之礼,因此夫妻结合的礼仪称为“昏礼”,后来演化为婚礼。中国人喜爱红,认为红是吉祥的象征。所以传统婚

大同方言

大同方言中用得最广的“圪”字 大同方言中用得最广的一个字,恐怕要数发“圪”(疙)音的这个字了。这个字能与其他字组合成不同含义的、难以计数的词和词语。它几乎能用在各种不同场合的语言中,堪称是一个“妙”趣横生、千变万化的多用字。下面就是由这个字打头组成的一些词。 圪闹、圪蔫、圪痂、圪疖、圪塄、圪巴、圪渣、圪针、圪生、圪丁、圪就、圪擦、圪蹭、圪拦、圪涮、圪搅、圪挪、圪弯、圪抖、圪划、圪窜、圪颤、圪摇、圪摆、圪索、圪威、圪夹、圪吵、圪缩、圪逗、圪溜、圪转、圪喘、圪钻、圪推、圪扒、圪挤、圪挡、圪滋、圪处、圪叨、圪摄、圪抠、圪哄、圪混、圪翻、圪塔、圪幌、圪嘟、圪显、圪列、圪撅、圪顶、圪戳、圪虚、圪吊、圪拐、圪蹦、圪卷、圪啧、圪缠、圪窝、圪舔、圪团、圪挨、圪阴、圪瘪、圪对、圪躺、圪驯、圪搓、圪料、圪握、圪戏、圪呆、圪朽、圪煨、圪吸、圪嚼、圪造、圪嚷、圪努、圪吉、圪哼、圪吱、圪腾、圪嘣、圪哇、圪碜、圪柳、圪怏、圪煎、圪装、圪精、圪燥、圪邦、圪皱、圪鬼、圪品、圪出、圪森、圪韧、圪耽、圪腻、圪白、圪角、圪堆、圪泡。 另外,这个字还可以组成词组或句子,如圪叽圪嗯、圪留把弯儿的、圪出八代的、圪连牵旦的、圪列圪巴的及圪猴猴、圪滋滋、圪美美、圪楚楚、圪叉儿、圪丝儿、圪朵儿、圪弯儿等等。 大同歌谣谚语歇后语集锦 大同话在演变过程中,融汇了周围各地方言的精华,一些独特的歌谣、谚语、歇后语流传下来,丰富了大同方言,现将最有大同特色的收集如下。 一谚语 冬至不吃肉,冻了脚趾头。 秋风凉,树叶黄,拉沙老婆着了忙(拉沙指又脏又懒) 蚧黑蟆叫唤水瓮出汗,大雨下得天昏地转。 嘴上没毛,说话不牢。 一九二九,不能擩手,三九四九,牙门叫狗,五九六九开门大走,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又一九,犁牛遍地走。 饥饭甜如蜜,饱饭蜜不甜。 春攒粪一堆,秋收粮万担。 腰了没棉,冻死可怜。

中国传统婚礼习俗

中国婚礼习俗中国婚礼文化中国婚礼的习俗有哪些,婚礼中国!中国婚礼习俗仪式,中国婚礼流程,婚礼,在中国原为“昏礼”,属于汉族传统文化精粹之一,是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古人认为黄昏是吉时,所以会在黄昏行娶妻之礼 婚礼,在中国原为“昏礼”,属于汉族传统文化精粹之一,是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古人认为黄昏是吉时,所以会在黄昏行娶妻之礼;基于此原因,夫传统中式婚服(明制)妻结合的礼仪称为“昏礼”。昏礼在五礼之中属嘉礼,是继男子的冠礼或女子的笄礼之后的人生第二个里程碑。 中国的婚礼可分为三个阶段﹕礼,即「订婚」正婚礼,即「结婚」或「成婚」的礼仪,就是夫妻结合的意思婚後礼,是「成妻」、「成妇」或「成婿」之礼,这表示了男女结婚後的扮演的角色在中国传统的结婚习俗里,婚前礼和正婚礼是主要程序,这些程序都是源自周公的六礼。 中国传统婚礼,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以及独具风格的传统喜文化特征,亚洲婚礼文化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时代变迁尽管有些礼仪已经逐渐淡出,但保留下来的精髓依然独具魅力. 中式传统婚礼源于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累,中国人喜爱红,认为红是吉祥的象征.吉祥.祝福.孝敬成为婚礼上和主旨,几乎婚礼中的每一项礼仪都渗透着中国人的哲学思想. 传统中式婚礼习俗 1. 三书:按照中国传统的礼法,指的是礼聘过程中来往的文书,分别是“聘书”——订亲之书,在订婚时交换:“礼书”—礼物清单,当中祥列礼物种类及数量,过大礼时交换:“迎书”——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接新娘过门时用。 2. 六礼:是指由求亲到媒到迎娶,完婚的手续。分别为“纳采”——俗称说媒,即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应议婚后,男方家备礼前去求婚:“问名”——俗称合八字,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备合婚的仪式“纳吉”——即男方家卜得吉兆后,备礼通知女方家,婚事初步议定“纳征”——又称过大礼,男方选定吉日到女方家举行订婚大礼:“请期”——择吉日完婚,旧时选择吉日一般多为双月双日,不喜选三,六,十一月,三有散音,不选六是因为不想新人只有半世姻缘,十一月隐含不尽之意。“亲迎”——婚礼当天,男方带迎书亲自到女方家迎娶新娘。 3. 安床:在婚礼前数天,选一良辰吉日,在新床上将被褥,床单铺好,再铺上龙凤被,被上撒各式喜果,如花生,红枣,桂圆,莲子等。意喻新人早生贵子。抬床的人。铺床的人以及撒喜果的人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好命人”——父母健在,兄弟姐妹齐全,婚姻和睦。儿女成双,自然是希望这样的人能给新人带来好运。 4. 闹洞房:早时规定,新郎的同辈兄弟可以闹新房,老人们认为“新人不闹不发,越闹越发,”并能为新人驱邪避讯,婚后如意吉祥。

藏族人的婚礼知识 藏族人结婚礼仪

藏族人的婚礼知识藏族人结婚礼仪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篇文章——藏族人的婚礼知识藏族人结婚礼仪。 1、藏族婚姻礼俗 求婚 这是婚姻的最初程序。男方一旦看中某个姑娘,便求取女方属相、年龄和生辰,到星象师处进行卜算(藏语称“帕孜”)。若属相相合,男方选择吉日,带着哈达、茶酒等礼物到女方家庭,正式求婚。 订婚 双方同意婚事,便选良辰吉日由双方家庭代表及证婚人一起拟定婚约。婚约内容多为男女双方互敬互爱、孝敬长辈、品德应当高尚,或者有关今后财产继承等事宜。 订婚这天,男方要送给女方家中老少尊卑每人一条哈达和丰厚的礼物,女方要准备好茶酒饭等,盛情款待。双方代表进入正厅依次入座后,主人家端上“切玛”敬茶酒。求婚之家献上礼物,特别向家母送上一块“帮典”,用来作为母亲养育女儿之“奶钱”。之后,便把一式两份婚约放在高脚盘内,由证人高声朗读,另一证人认真核对。念毕,证人把两家的家印当众盖在婚书上,然后郑重地由女方与男方代表分别交给对方父亲。接着两家父母向证人献哈达,表示谢意。举行订婚仪式时,青年男女都不参加,只是家人出席。仪式结束后,女方家宴请宾客,欢聚一天;傍晚男方家人离开时,女方家庭向每个来客献一哈达。 2、藏族婚前准备 结婚前,女方家人也选择一吉日。移交嫁妆。嫁妆多少,视经济情况不同而异,但其中必有小钢菩萨一尊、经书一册、佛塔一个。据说文成公主人嫁西藏时,带的就是这3件物品,所以流传下来成为婚俗嫁妆的必备之物。结婚男方家请星相师卜算黄道吉日以确定婚期(藏语“念孜”)。举行结婚仪式的头一天,男方派人把一套漂亮的服装和眼饰用绸缎包好,送到女方家中,让新娘穿戴。 迎亲 迎亲这天,男方家要找一位有身份的人,带上一队人马和彩箭,彩箭上有明镜、璁玉、珠饰等,并牵上一匹颜色与女方属相吻合且是怀孕的、打扮考究的母马以供新娘乘骑,前往女方家迎接新娘。女方在马队到达之前,要举行敬“切玛”茶酒等告别仪式。当男方迎亲队伍进门之后,先把彩箭插在新娘背上,接着又将璁玉放在新娘头顶,表示新娘已属于男方家人。女方送新娘出嫁,一般带去一位陪人,当姑娘出门时,女方家人一手拿彩箭、一手拿羊腿,站在楼上高喊: “不要把我家的福气带走呀!”反复多次,直到姑娘走远。 马队起程,领队的应是属相最好的(一般都请星相师),他穿着白袍,骑着白马,手中拿着九宫八卦图,接着便是迎亲代表,然后是娘家随侍新娘出嫁的随从。一路上,男方家人要侍候在路旁,向马队敬3次酒。如果路上遇到抬病人、倒垃圾、背空筐子的人,便认为是不吉利,婚后要请憎人念经消灾。马队行进期间, 随行人员高唱“谐青”(大歌),新娘则边行边哭。 男方在新娘到达之前,必须装扮大门,专为新娘下马准备垫子。垫子是装着青稞、麦子的口袋,铺上五彩锦缎,面上用麦粒画成“?”符号。家人手捧“切玛”和青稞酒在门口迎候。传统的进门仪式十分繁琐,从下马、进门、上楼到入厅,每次都得喝一次颂歌、献一条哈达.新娘人厅后,坐在新郎下首,迎、送亲队伍也依次坐定,接着便开始献“切玛”,敬茶酒,向佛像、父母献哈达,感谢众人。做完这些,新郎新娘入洞房,家人开始宴请宾客,延续3天。3天中,亲朋陆续送来哈达和礼物。 以上就是关于“藏族人的婚礼知识藏族人结婚礼仪”的全部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 进庙拜佛必知的十大礼仪 中国都有哪些民族每个民族的禁忌都有哪些

中西方婚礼文化差异综述

揭阳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论文 题目:浅谈中西方传统婚礼习俗差异学生姓名许展薇指导教师佘烁娜 系(部)外语系专业五年制英教班级 093班学号 60912340 提交日期2014年月日答辩日期年月日 2014 年月日

浅谈中西方传统婚礼习俗差异 论文提纲 前言 一、中西方婚礼差异比较 1、婚礼举行地点比较 2、中西婚礼服饰比较 3、中西婚礼仪式比较 (1)婚前准备 (2)婚礼当天 (3)婚礼过后 二、中西方婚礼习俗差异的原因 1、文化背景不同 2、宗教信仰不同 3、价值观念不同 结束语

浅谈中西方传统婚礼习俗差异 许展薇 (揭阳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五年制英语教育093班)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中西方文化的研究和比较,并进一步分析中西方传统婚礼的差 异。婚姻,无论是哪一个国家的人们,都是十分重视的。本文旨在对中西方婚礼的举行地点、服饰、仪式等方面的差异进行比较,并对造成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浅谈中西方不同的婚礼文化。 关键字:中西方;婚礼文化;差异;原因分析 前言 婚礼,一个浪漫而温馨的名词,它是情侣步入婚姻的大门,也是夫妻关系确立的标志,婚礼是一个开始,从此夫妻之间要相互鼓励、相互搀扶,相守一生,因而,各种美好的祝愿也都在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日子变得更加有意义、更加的珍贵。而婚姻习俗是伴随着婚姻的产生而产生的,它展示了民族群体的社会生活面貌,以及审美观,伦理观,价值观,宗教观,性意识和民族心理的发展态势,是人类创造的文化积累和精神财富。婚俗反映出的时代背景与风俗民情对后代有重要影响。中西婚俗研究也始终是研究的热点问题,因为它可以是我们更多的了解外国文化,对于不同文化间的传播与交流有积极意义。婚俗研究的课题层出不穷,研究的方向也不尽相同,有些着眼点放在中西文化的差异上,有些重点比较了中西婚俗中的一些具体不同。本文试从四个方面更全面的比较中西婚俗差异,同时进行婚俗差异原因的深层探究,使我们也对中西文化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一、中西方婚礼差异比较 1、婚礼举行地点比较 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结婚是一件大喜事,既是喜事当然要办的热热闹闹、气洋洋,这也是我们自古以来的传统。中国人喜欢热闹的气氛,因而婚礼的地点当然也要是能闹起来的地方。在古代,人们会选在开阔的场院里,大家围坐桌前,爽朗的笑声,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一派祥和与红火。在当代难以寻得过去的场院,交通方便的大型酒店自然成了首选,与以往一样,从招待到入席,所有的人,无论是主人还是客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席间的欢歌笑语都体现了热闹这一传统。

大同文化

中国古都天下大同 北魏京华,辽金陪都,明清重镇,久远的历史,瑰丽的文化,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大同被誉为“塞外名城”的大同市位于山西省的最北端,处在内外长城之间,是山西第二大城市。这里三面环山,桑干河的支流御河纵贯南北。长期以来,人们对大同的认识止于煤都的富饶、云冈的瑰丽、华严寺的雄浑,其实,早在1982年,大同市就与北京、承德等24个城市一起首批入列“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成为山西唯一一座首批入列的城市。那么,大同这座城市究竟承载了怎样的历史和文化,使它得以获此殊荣呢? 第一点,大同的历史确实悠久,准确的说两千多年,大同的历史是有了,而且在这个历史长河中,它建过一次都—首都,做过两次陪都。 第二项就是文化,一个句注山(雁门关)一隔,我们的太原、晋南属于黄河流域文化,句注山以北,如果勉强说的话,就是桑干河流域文化,那么这两个文化大不相同,这两个文化的差异点在什么地方呢?我觉得这么来看,句注山以南是中原的农业经济文化,句注山以北是游牧文化与农业文化相结合的文化,那么这地方的文化特点就出来了,它是一个少数民族文化的特点,正是由于少数民族文化给大同的文化带来了特色,高不能算高,但是它有特色,特色就可贵呀! 第三条就是都城,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里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建过都的,比如西安、洛阳、北京、南京,这都是几朝的都城,而且时间也很古,特别西安、洛阳这是古都嘛,那么大同作为都城,仅仅是一朝,北魏,而且是南北朝分割的时期,它是北方的一个都城,但是准确的说,有九十七八年的历史,在这个地方建都,在这九十七八年中,这个都城有过一段辉煌,这个辉煌的状况,那还是文献记载不多,通过近年的研究,那还是可观的,都城加上遗址加上它的历史,加上它的文化,使大同成为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当之无愧。 大同古称平城、云中,辽代改称大同。历史上这里是中原的汉民族和塞外的游牧民族争夺天下的古战场,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大同绵延数千年的战争史和民族交融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就是在这里摈弃汉人笨重的战车长袍,推广轻便的胡服骑射,从而成就了一代霸业。汉朝时,刘邦率军抗击匈奴,在平城白登山被困七天七夜,后来用陈平的计策,贿赂匈奴单于的妻子阏氏,才得以突围。这一次战争失利使西汉政府改变了对匈奴的策略,与匈奴结下了和亲之约,也就有了后来传为佳话的昭君出塞。 一座历史名城,总是与一些傲视古今的历史名人联系在一起的。公元398年,一位来自草原深处的鲜卑族首领拓拔圭统一北方、建立北魏,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与南方汉族政权抗衡的少数民族王朝。北魏定都平城,就是今天大同市内的东北部。直到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为止,平城作为北魏的都城近百年之久。“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经过近百年的苦心经营,平城成为当时北方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书写了大同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章。至今,在大同还有北魏风韵的遗存,那便是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云冈石窟”。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西16公里的武周山麓,依山开凿,东西绵延一公里,现存洞窟53个,石雕造像五万多尊。其中尤为珍贵的是第十六至二十窟,世称“昙曜五窟”,是北魏名僧昙曜奉文成帝旨意开凿的,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令人惊奇的是昙曜五窟中的五尊大佛,竟然是北魏几代帝王的真实写照,连脸上脚上的黑痣也相吻合。《魏书》记载,“是年诏有司为石像,令如帝身。既成,颜上足下各有黑石,冥同帝体上下黑子。”这种天衣无缝的配合当然不会是巧合,而有着更深层次的政治原因。北魏之所以尊崇佛教、大兴石窟,是基于佛教对于皇权有“济益之动”的考虑。拓拔圭借高僧法果之口喊出了“皇帝即当今如来”的历史强音。礼佛崇帝的要求,迎来了北魏在云冈浩大的开窟造像工程,昙曜五窟也就应运而生,从而实现了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A

云南大学2013至2014学年下学期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期末考试A卷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2014.6.24 任课教师:白永芳 学院:外国语学院专业:英语学号:20121180096 姓名:李小花 以自己在“课堂参与”中所讲述的“民族服饰文化”为基础,仔细梳理学者研究成果,广泛查阅相关资料,在相应民族的服饰文化范畴内自拟题目,撰写符合要求的论文。 写作要求: 1.围绕“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自拟题目 2.字数4000——8000字 3.结构完整、逻辑清晰 4.语言流畅、标点规范、格式正确 5.独立思考与精心组织 评分标准: 一类卷(90——100分):选题精当,字数适中;结构完整,逻辑清晰;语言流畅、标点规范、格式正确、图文并茂;有个人思考且表述精当。 二类卷(75——89分):选题恰当,字数适中;结构完整,逻辑较清晰;语言流畅、标点规范、格式正确。 三类卷(60——74分):选题与字数基本符合要求,结构较完整,逻辑较清晰。 四类卷(60分以下):选题与字数明显不符合要求。 佤族服饰文化 简介 人口及分布: 佤族,我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35万多人。我国的佤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盟、沧源、孟连三县,耿马、澜沧、双江、镇康、永德、昌宁、勐海等县也有分布。由于佤族主要分布区在澜沧江和萨尔温江之间的怒山山脉南段展开地带,山峦起伏,平坝极少,又称阿佤山区。 语言和文字: 佤族使用佤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语支。分为巴饶克、阿佤和佤三种方言,每种方言又分若干土语。佤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新中国成立前,英、美传教士为传播基督教而编制了一种佤文,很粗糙,使用范围小。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派语言工作者对佤语进行了深入调查,并于1957年设计一种拉丁字母形式的佤文。 佤族族称: 汉晋间统称中国孟高棉语族各民族为“濮”,主要分布于澜沧江及红河以西广大地区,与壮、傣等族先民交错杂处。唐、宋时期,澜沧江以西的“望蛮”、“朴子蛮”、“赤口濮”、“黑焚濮”都是佤崩龙语支各族的族称。元代的“蒲蛮”分“生蒲”(或称“野蒲”)和“熟蒲”。“生蒲”在镇康及其以南,与佤族有直接的渊源关系。明清文献中对怒江和澜沧江流域的居民,有很多不同的族称,其中“嘎喇”、“古喇”、“喇喇”、“哈瓦”、“卡喇瓦”、“哈喇枉”和“卡佤”等就是对佤族的称呼。根据本民族的意愿,1962年定名为“佤族”。 佤族历史: 在佤族地区普遍流传着“司岗里”的传说。西盟地区的佤族解释,“司岗”是石洞,“里”是出来,意即人类很早是从石洞里出来的。传说从石洞里最先出来的是佤族。石洞位于阿佤山中部,离西盟县城以西约六十多里地的附近的山上。至今西盟等地的佤族人把石洞视为“圣地”。而沧源地区的佤族解释“司岗”是“葫芦”,“里”是出来,意即人类从葫芦里出来的。各地区的佤族虽然对“司岗里”解释不同,但都把阿佤山视为人类的发祥地,同时也共同反映他们都是阿佤山一带是最早的居民。“司岗里”是佤族对自己本民族古穴生活的回忆。 佤族支系: 根据本民族自称、历史传说、氏族谱系,以及服饰文化等诸因素,可分为六至七个支系,它们是勒佤、布饶、佤、腊、佤崩、佤固德、恩人和宋人等。勒佤:居住在西盟县及阿佤山腹地;布饶人:其分布广泛,主要居于澜沧、双江、耿马、普洱等县,这部分人保留“濮(蒲)”人的称谓,可能属古代“濮”人的直接后裔;佤:居住在永德、镇康一带;腊人:班老、班洪、龙夸、曼相一带佤族自称为腊或“究腊”;佤崩:又称“阿佤莱”,他们原住在萨尔温江以西,100多年前迁居西盟山,其祖先居住在“孟卯浩发”(大理保山)时期与德昂族同属一个支系;佤固德:翁嘎科佤族自

中国传统婚礼习俗

过文定:婚前一个月,把男女双方的时辰八字相夹,定下日期,男家带备“三牲酒礼”到女家。 过大礼:男家择定良辰吉日,带备礼金及礼饼、椰子、茶叶、槟榔、海味、三牲(包括鸡两对、鹅两对、猪脾两只)、莲子、芝麻、百合、红枣、龙眼干、糯米粉、片糖、洋酒、龙凤镯一对、结婚戒指和金链等等,送到女家。当女家收到大礼后,将其中一部份回赠给男家,这叫“回礼”。通常是把上列物品的一半或若干,再加上莲藕一对、芋头一对、石榴一对、四季桔一对、手帕、女婿的西装、皮带、礼、银包、纸扇一对、利是两对,上写“五代同堂,百子千孙”。 嫁妆:古时,女子需要一个大桔和一个小桔到男家做嫁妆,内放七十二件衣服,用扁柏、莲子、龙眼、及利是伴着;还有“蝴蝶双飞”~较剪;“良田万顷“~尺,龙凤被、枕头、床单等床上用品;拖鞋两对、睡衣和内衣裤各两套;子孙桶(痰盂),内放红鸡蛋一对、片糖两块、十只红筷子、姜两片、还要一把伞。 上头:上头仪式于大婚正日的早晨举行,须择时辰。男方要比女方早半个时辰开始(约一小时之差),并由“好命佬”和“好命婆”替男女双方各自家中举行。男女双方均要穿着睡衣,女方更要在一个看见月光的窗口,开着窗进行。所谓“好命佬”和“好命婆”是男女家中的长辈,择父母子女健在,婚姻和睦者。从前,女方上头后便不准落地走动,所以上花轿时须由大妗姐背着。上头时“好命佬”、“好命婆”会一边梳一边说:“一梳,梳到尾;二梳,白发齐眉;三梳,梳到儿孙满地”。 正日出门:打开红伞,代表开枝散叶。撒红豆绿豆和米于伞顶和车顶,用以辟邪。 三朝回门:一对新人代备以下物品返女家:金猪两只、酒一壶、鸡一对、西饼两盒、生果两篮、面两盒、猪肚、猪肉两斤。女家须留女儿及女婿食饭。回门后女家照例回礼,包括西饼、竹蔗、鸡仔、生菜、芹菜、猪头和猪尾。由于时代进步,一切从简,以上各礼均可以利是代替,代替猪肉的,谓之猪肉金。代替西饼的,也就是西饼金了。 禁忌:孕妇和带孝者都不可以目睹新人出门及过门,更不能触碰新人的衣物及新房所有物品。若“爬头”结婚的新人,须在其未婚兄长之裤裆下穿过才可以出门。

婚俗形式

趣味婚俗 一、已知的婚俗形式 各族人民按照自己的习俗,举行各具特色的婚礼,具有各自浓厚的民族独特风采。 1、旧时(明清时代),大户人家的婚礼甚为讲究,所谓行“六礼”方 可完婚,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等。解放后,废除旧婚姻一切陋习,实行男女婚姻自由。1950年,国家颁布《婚姻法》,男女婚姻受到法律保护,父母、亲属不得干预儿女婚事。 2、苗族婚俗:苗族青年男女经过恋爱情投意合后,父母便为他们选择 吉日结婚。但结婚前一段时间内,男女双方却不能见面,俗称"婚前不见面",结婚的前一天,男方把结婚用品送到女方家过目。原版的古俗婚俗雷山苗族婚姻有其独特的形式和风俗。虽然社会已经进入21世纪。但嫁娶方式还保留古俗。民族习俗,乡土风情依然非常浓厚。 3、回族婚礼:婚礼,是回族人民一生中的一个大礼。回族老人常常把 给儿子举行婚礼、完婚叫“卸担儿”,认为这是“终身大事”,是老人的责任。回族对婚礼特别重视和讲究,但由于回民分布在全国各地,回族婚礼形式多种多样。据史书记载,回族的婚姻习俗大都是按照教规来办的。在通婚范围上,回族限制同乳兄弟姐妹结婚,同时,一般实行严格的单向民族内婚,即回族男性可娶其他族女子为妻,回族女性决不能与其他族的男性通婚。 4、藏族婚礼:藏族婚俗有旧婚俗和新婚俗之分,旧婚俗多数是包办, 父母有养育和解决子女婚姻的责任,子女只有服从和孝敬父母的义务,过去找媳妇或赘女婿,子女是没有权利过问的。新婚俗是恋爱结婚基本上父母不包办代替,多为自由婚姻,男女恋爱,告知父母,再行习惯手续,最终成婚,但仍然基本遵循过去遗留下来的求婚、订婚和婚礼程序。 5、粤西婚俗:“狼人……俗亦善歌。女子及笄,父母纵之山野间少年 从之歌者且数十,视女答歌之意为去留。一人留则众人散。男子镌其歌词赠女,女则绣囊锦带以答男。”另,赵翼《檐曝杂记》载粤西边地风俗也说“:每春月趁墟场唱歌,男女各坐一边,……若两相悦,则歌毕携手就酒棚并坐

大同方言与婚俗文化

大同的方言与婚俗文化 摘要:文章依据田野调查的第一手资料,从大同婚俗现象中特有的方言词语入手,系统地描述了方言与婚俗的关系,同时这些异彩纷呈的风俗习惯又折射出深刻的地方文化内涵,进一步说明了方言与民俗之间所存在的密不可分的关系。 关键词:大同婚俗;方言;文化内涵 引言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一种方言的产生与当地的风俗习惯有很大的关系。而且方言一旦脱离了某种特定的语境,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同时也将很难被人们所接受和理解。婚俗文化是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方言与婚俗文化之间的关系,能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我们的婚俗文化内涵。本文通过大同婚俗现象中所含的方言词语,来阐述婚俗与方言的关系及其深刻的文化内涵。本文即从记载大同婚俗的方言词语入手,谈谈大同婚俗中的文化内涵。 一、方言与婚俗的关系 先有某种婚俗,才会产生记载该婚俗的方言词语 一种方言词语的出现必然建立在。。。。。。。。。。。北方大部分地方,举行婚礼时,新娘头上都会蒙一块别致的大红绸子,被称为“红盖头”。据有关资料记载,最早的盖头大约出现在南北朝时期,当时只是妇女用以避风御寒的,而且是仅盖住头顶。到了唐初,才演变成一种从头披到肩的帷帽,用以遮羞。当时就以“透额罗”罩头,即妇女在帷帽上再盖一块薄纱遮住面额,作为一种装饰物。后来为了喜庆就选盖红色的,于是出现了“红盖头”这一说法。 方言是婚俗得以传承的语言载体,婚俗是方言记载和表现的内容意义古往今来,婚嫁就是人们社会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之婚嫁风俗也就成为体现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婚俗文化中含载了大量的方言词语,通过对方言词语的了解,便使人们对本民族的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 一对新人在确定结婚典礼日后,新人的叔叔、大爷、姑姑、姨姨,已分门另过的哥嫂要将新人请到家吃饭,大同人称“洗头饭”。吃“洗头饭”就意味着已经长大成人。当然,更多的意思是对新人的祝福。在结婚前一天,男方要派人到女方家把允诺给女方的所有东西都送过去,大同人叫“下茶”又名“催妆”。“茶为婚作合,酒是色媒人”下茶的本质是男方去女方家的最后一次定调。“翻身饼”是过去家

公共管理视角下浅析佤族女性农民工婚育变迁近.doc

公共管理视角下浅析佤族女性农民工婚育 变迁近- 十年来,在城市拉力与农村推力的强大作用下,我国农村流动人口呈几何级数增长。在全国人口流动趋势的影响下,云南省佤族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外出务工的热潮。笔者通过对世界佤乡,秘境临沧的云南省临沧市沧源县芒卡镇莱片村岩门二组佤族女性农民工为研究对象,调查跨境民族女性人口流动对传统婚育造成的影响及相关对策。边境地区少数民族女性劳动力的输出流动,有的是通过相关部门的组织、培训行为,有的是经亲朋好友等社会网络介绍,也有的是个人自己寻找、朋友帮助带出去等方式,成为劳务输出外流型女性流动。[1]对于女性流动人口来说,婚育问题对其个人的影响最主要最直接,同时也给当地计生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考验与挑战。莱片村位于芒卡镇北部,距镇政府驻地2公里,平均海拔800 米,属于亚热带温带气候类型,年均气温16℃,终年无霜。[2]莱片村岩门二组共有43 户,总人口185 人。1995 年以前,莱片村佤族女性从不出去打工。近十年来,莱片村岩门二组共有30 名女性外出务工,包括已婚和未婚者,已婚女性有23 人,未婚女性有7 人。已婚女性务工地集中在山东省、湖南省及四川省,未婚女性务工地除集中在以上三个省外,还有江苏省、广东省及上海市等地。外出务工女性占莱片村岩门二组女性总人口的80%左右。①已婚务工女性的文化程度都在小学或文盲阶段,未婚务工女性文化程度都在初中阶段。该村女性农民工务工历史较短,称得上是新生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是指年龄在25 岁上下、于20 世纪90 年代外出打

工的农民工群体。[3]30莱片村岩门二组外嫁女性共有23 人,计山东省7 人,安徽省7 人,河南省3 人,湖北省4 人,四川省1 人,还有大理1 人。②莱片村女性农民工不论未婚还是已婚,她们的务工经历都会对其婚育观念产生影响,并切实改变着她们的婚育行为。本文从公共管理的视角来分析跨境特困佤族女性农民工的婚育变迁问题并探讨相应对策,以期对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一、传统婚育的变迁 1. 婚姻形式:由无媒不婚变为无媒而婚 佤族传统婚俗是男女青年在遵守婚姻习惯法的前提下自由恋爱。他们在确定恋爱关系后,男方要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也要事先告知父母长辈,在得到双方父母同意后才能结婚(一般情况下父母都不会过多干涉子女的婚姻)。因此,佤族传统婚俗中青年男女有恋爱择偶的自由空间,但仍无法摆脱中国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俗的限制。在1990 年以前由于经济贫困,一些未婚女性在父母的强迫下被迫外嫁,对象多是外省因残疾、患病、贫困、大龄、离婚或丧妻等在当地处于相对婚配劣势的男性,他们用比本地更有优势的彩礼钱(一般是本地彩礼的五到十倍的价格)交给女方父母,就可以将女方带走。这种建立在金钱交易基础上、缺乏感情基础的婚姻,有些女子外嫁后因夫妻感情不和、婆媳矛盾、不生儿子而被虐待等因素,导致女方身心疲惫又跑回娘家。这种带有买卖性质的婚姻形式尽管没有按照莱片村佤族传统的说媒过程进行求婚,但女方父母还是会请女方的舅舅或寨里的长辈等在现场作为交易见证人以证明女儿出嫁了。可见,不管怎样,莱片村女性传统的婚姻形式都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媒人,他们促成和见证了婚姻的结合。不可否认,买卖婚姻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