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的导语研究

初中语文课堂的导语研究
初中语文课堂的导语研究

初中语文课堂的导语研究

摘要:青少年学生正处于黄金时代,正值如诗年华,他们更具有强烈的爱美天性和独特的审美观,所以教师进行导语设计力求达到美感性。让优美、生动、富有诗情画意的语言给学生的美的享受,从而激起学生的审美体验,逐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导语研究;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108-01

1.“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因此导语设计要有艺术性

青少年的内心世界是一片汹涌起伏、激情澎湃的大海,他们渴望拥有丰富的情感体验,渴望找到强烈的情感共鸣。初中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极富有情感的,教师要感动学生时必须先感动自己,这样设计导语时才能融进自己的情感,用自己的情感拔动学生的心弦,从而沟通彼此的心,让学生找到情感共鸣;从而使他们的思想情感得以陶冶,文学才智得以增长。教师设计的导语达到美感性与情感性的结合,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让他们在美与情构筑的艺术天地里尽情地体会语文的魅力。

2.异曲同工灵动课堂

语文教学的导语设计,虽然是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文体类型、作家风格、作品的内容和具体写作方法以及特定的教学环境(包括所教学生的思想水平、知识基础、接受能力、年龄差异和个性特点,甚至季节气候等自然条件)而灵活运用的。但是导语的设计离不开

初中语文面试课文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刻画人物的方法。 2.通过典型事例分析长妈妈这个人物形象,理解文中蕴含的作者的感情。 3.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和感悟生活的能力,学习鲁迅从小就养成喜爱读书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1.认识阿长的品格风貌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正确认识阿长性格中的缺点。 3.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4.对重要语句深刻含义的理解和主题深度的把握。 教学方法 “整体感知—重点研读—揣摩迁移”三步走模式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讲讲、读读、议议的方法相结合。同时,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和提高效率,自制课件进行教学。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大家还记得吗? 不错,我们在初一的时候,学习过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有提过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这位长妈妈是鲁迅家里的一个女工,不知其真名实姓,也不会识字作文。但是,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阿长是一个很有影响的人物。鲁迅在作品中几次提到他,甚至把她和《山海经》连在了一起,专门写了篇文章叫《阿长和<山海经>》,那么阿长与《山海经》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有兴趣来读一读吗? 二、研习课文 (一)整体感知课文。 1.初读课文。 要求: ①边读边给生字、生词作记号。 ②给段落标上序号。 ③用符号标出作品中的主要人物。 ④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人物、思路、所写的事情等。 2.解决生字词。(将需要注意的生字词抄写在黑板上,请学生上来完成。)

疮疤(chuāngbā)诘问(jié)惧惮(dàn)霹雳(pīlì)玑(jī)震悚(sǒng)骇(hài)掳(lǔ)孀(shuāng)懿(yì)惶急(huáng)渴慕(mù)脐(qǐ)絮说(xù) 惊骇:(书面语)惊慌,害怕。 震悚:(书面语)因恐惧而颤动。 诘问:(书面语)追问盘问责问。 懿:(书面语)德行美好。 掳去:把人抢走。 惶急:恐惧的意思.。 疮疤:喻痛处、短处和隐私。 粗拙:粗糙,低劣。 玑:不圆的珠子。 多音字:①恶②模③薄④折 形似字:灸——炙 (二)具体研习。

初中语文课堂导入的方法和技巧范文

初中语文课堂导入的方法和技巧 铁东学校课题组姚子龙 一、导入是一门艺术 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成败决定着每位学生学习的效果,四十五分钟如何分配是一个充满智慧的问题,课堂导入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是需要灵感的,而灵感就是苦求之后心灵火花的迸溅。所以,为了上好每节课,我们老师就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认真思考,寻找最佳方案,设计出一个漂亮而精彩的凤头——开头。只有这样上课一开始,学生才能紧紧地被你吸引住,很快进入角色,跟上思维,就能为顺利轻松地完成教与学的任务打好基础。 二、导入的思考 (一)、学生厌学的原因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每节课的导入环节是否成功不仅决定着本节课的成败,而且影响着学生对本科目的好恶程度。多少年来,我们许多同仁都以为课堂导入可有可无,应全力投身于课堂的主体部分,甚至认为一开始就涉及重点难点问题,这样更直接、更省时。殊不知长此以往会适得其反,导致学生厌烦甚至害怕本科目,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原因有三:一、课间十分钟学生没有休息好,还未完全从上节课的内容中走出来。新的一课又要开始了头脑思维还没有调整过来;二、学生对本科目上一节课的内容还有些遗忘,我们直截了当就开始授课,而且直奔主题,缺乏知识的衔接;三:有些篇目

较枯燥,如果没有精彩的导入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根本无法投入课堂之中,学习效果自然会很差。因此,课前导入尤其重要,更需要我们授课者太多的智慧来设计它。 (二)、导入遵循的原则 如何导入,有何技巧,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有以下几点是我们必须遵循而且必须做到的:一、课堂教学导入,一定要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来精心设计导语,与教学目标无关的不要加上去,不要使导语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二、导语要紧扣教学内容。导语的设计要从教学内容出发,有的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是教学内容的必要补充。三、设计导语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具有启发性。精彩适当的导语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所以导语的设计要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层累,生理心理发展特点等。 四、导语的设计要因课型而异。导语的设计要因课型的不同而变化,对于新授课,要采用温故而知新来架桥铺路;讲授课则要注意前后照应、承上启下;复习课要注意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其次,导语的设计一定要具有新颖性、趣味性。导语的设计要短小精悍,一般两三分钟就要转入正题。时间过长就会喧宾夺主。导语的设计还要灵活多样这样就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导入的方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作为授课者要让学生喜欢上我们的课,要让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每次上课都要给他们新的感觉,所以每堂课的开头非常重要。我们要用自己丰厚的知识积淀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教案3篇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教案3篇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编写教案有利于教师弄通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师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下面是为大家整理了初中语文教案,希望你们喜欢。 初中语文教案一 课文内容分析: *是一篇介绍我国宋代画家张择端创作的画作《清明上河图》的说明文。作者在用文字介绍这幅画作的时候并没有从绘画技巧的角度作过多的介绍,而是扣住这幅画作所描绘的现实内容,将画作所表现的北宋时期汴梁都城的“繁华”尽量表现出来。这样的写作构思,可以帮助非美术专业的一般读者更好地了解《清明上河图》的主要内容及画作的深层意义。 第一段介绍这幅画作的创作背景,从而引出*要说明的对象。第二段介绍了画作的作者张择端及其创作动机,强调了这幅画作所要表现的是“梦回繁华”的主题,从而确定了*介绍画作内

容的重点:“繁华”。第三到五段,是对《清明上河图》的具体介绍。第三段介绍画作材质、着色和尺幅,并概括介绍画作的主要内容;第四段分三层介绍了画作的主体内容,三层均扣住“繁华”来介绍,语言典雅,富有文气;第五段总结了《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点和社会价值。 全文使用了逻辑顺序,对《清明上河图》的介绍按照“内涵—内容—价值”的思路来展开,着重体现了画作的主题“梦回繁华”。 学情分析: 通过第五单元前面两篇教读课文的学习,学生对“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方法”“说明语言”“说明顺序”这些学习重点已经打下了较好的基础。自读课文《蝉》属于文艺笔调的说明文,又使学生对说明文的多样性有了一些了解,同时学习该类自读课文课时已经指导了学生借助旁批和阅读提示的助读系统,运用快速阅读法的自读策略。不同的是,本课没有设置旁批,学生正好根据老师提出的任务,将自己的阅读感受和看法写成旁批,养成随手写批注的习惯。 教学目标: 1.学习使用浏览和细读相结合的阅读方法,养成圈点勾画批注的习惯。

初中语文课堂导入语设计

初中语文课堂导入语设计 发表时间:2012-10-25T12:01:41.200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2年16期作者:李天琼 [导读]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要上好一节高质量的课,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导入部分。本文论述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导入的方法和实践。 李天琼 摘要: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要上好一节高质量的课,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导入部分。本文论述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导入的方法和实践。 关键词:学生;课堂导入;语文教学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语文教学中,好的课堂导入语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导入技巧是教师在课堂教学开始或某个教学开始时,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的一种行为方式。下面,就语文教学名家的课堂导入谈几种导课的方法: 一、直接导入 以下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散步》一课的导入语设计:“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美文《散步》——那里有南方初春的田野,有铺展着生命的新绿,有阳光下的金色菜花,有水波粼粼的鱼塘,还有相亲相爱的一家人的情感涟漪……我们的阅读活动是:理解文意,朗读课文,品味语言。” 余老师的导入语简洁、洗炼,一开始就明确地告诉学生,今天学习什么,学习任务(阅读活动)是什么,即告诉学生将怎样学习课文。这样的导入语,使语文的情味浓郁,并且给了我们有益的启迪:语文课开始的第一秒钟就应该是在学习语文。 二、设疑导入 疑是思考的起点,是求知的钥匙,也是探索的动力。古人云:“学始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在讲授新课之前,教师能够从“疑”入手,巧设疑问,制造悬念,引起学生的思考和争论,就能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导性。 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这篇课文时,一开始便设置了悬念。她是这样导入的:“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是读过《孔乙己》这篇小说的,几乎没有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苦人儿’的形象的。孔乙已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我们仔细读这篇文章之后,就可以得到回答。” 三、故事导入 讲故事是学生喜爱的方式,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变得妙趣横生。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合适的故事,在故事导入时,要做到贴切、生动。 著名特级教师程翔在讲授《中国石拱桥》时是这样导入的:“先给同学们讲这样一个故事:早在1905年,在镇江这个地方啊,有一个小桥叫文德桥。在5月5日大家都吃粽子的这一天赛龙舟,有一个十岁的少年,随着看赛龙舟的人群往前走,前面的人群已经来到了文德桥上,很小的一个小桥。由于人太多,这个桥啊从中间被压断了,站在桥顶上的人呢就跌落到了水里,那会游泳的就赶快上了岸,不会游泳的人呢就被淹死了。这位十岁的少年站在桥的旁边,惊呆了。他就想:这造桥的人造的这个桥怎么就这么的不坚固!他就发誓长大以后要当一位桥梁专家,要建造最坚固的桥梁,不管多少人站在上面也不会把它压断!后来这位少年就考上了美国留学生,专门学桥梁专业,后来就成为我们国家非常著名的桥梁设计专家,他的名字叫茅以升。茅以升设计了我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大桥,叫做钱塘江大桥,后来他又主持设计了长江上的第一座大桥——武汉长江大桥,为中国的桥梁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除此以外,他还写作了大量的著作,比如他写过《中国桥梁史》。在我们中学课本里面还有茅以升写的一篇《中国石拱桥》。今天呢,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请同学们打开书。” 程翔老师的导入语,以故事的形式,讲述了桥梁专家茅以升的成长经历,具有很强的趣味性,能够紧紧吸引学生,这样,学生在听故事中了解了有关茅以升,也很自然地进入对课文的学习。这样的设计,能紧扣课文内容,又符合中学生认知的心理轨迹,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 四、情境导入 有一次,钱梦龙老师应邀到某地教说明文《中国石拱桥》。台下坐了一千多的听课者。宽敞的舞台上学生一个个正襟危坐,目不旁视,过于“一本正经”的神情透露着他们内心的紧张。于是,钱老师调整计划,把原定的导入语改为下面一段对话: 师:你们今天上课以后回到家里,如果爸妈问起:“给你们上课的那位钱老师长什么样呀?”假如有个傻学生这样回答:“钱老师嘛,脸的中间有个鼻子,鼻子上方一对眼睛,眼睛上面还有两道眉毛,鼻子之下是嘴巴,头部两侧各生一只耳朵。他五官不缺,四肢齐全……” 师:你们说,这个学生傻不傻?傻在哪里? 生:这是每个正常的人都有的长相,他说的全是废话。 生:他没有抓住特点来说,说了等于没说。 师:说得对呀!要把一个人或一件事物介绍给别人,首先必须抓住特点。这堂课我们就来学习怎样抓住特点说明事物…… 我们上课有时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讲个笑话,猜个谜语,或其他等,总是感觉游离于教学之外。而钱老师的导入,符合当时的情境,他顺水推舟,进入新课,不但使学生紧张的神情完全缓和下来,而且没有游离之感,自然而然引入新课。 五、描述导入 全国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教《人民英雄纪念碑》一课时的导入语:“我在一个阳光洒满天安门广场的上午,瞻仰过人民英雄纪念碑。啊!巍峨啊,它有十层楼那么高,看到它,先烈们的高大形象如在眼前;坚硬啊,花岗石,汉白玉,那样庄严,那样雄伟,象征着革命先烈意志如钢。站在纪念碑前,忆中国革命所经历的艰苦岁月,看现在获得解放的幸福生活,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庄重、富有想象性的赞扬、激越的语言,句式的变化、句法的参差有致产生的抑扬顿挫、高低起伏的和谐的节奏,加上于漪老师调控得当的音量,柔和自然的音质,综合成一种动人的音乐,入耳入心,给学生以身临其境之感,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导入的方法很多。我们应该依据教材的不同内容和特点,选用一种最佳的导入方法,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丰富多彩的形式来缩短学生

初中语文教师应认真进行导语设计-模板

初中语文教师应认真进行导语设计 记得读书的时候,老师常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请同学们把书翻到……页”许多年以后,当了语文老师才知道课堂教学时的开场白,叫“导语”。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一般来说,成功的导语需要具备哪些要求呢? 第一,具有新奇性。人人都有好奇心,中学生的好奇心更强烈。我们感兴趣的不一定就是他们感兴趣的,所以我们要下点功夫了解他们。否则,我们导得起劲,他们却无动于衷。 第二,具有艺术性。“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教师进行导语设计应力求具有艺术性,让他们得到美的享受,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让他们愉悦。 第三,具有知识导向性。导语不能脱离教材,必须导向学生所要学习的内容,有效地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第四,具有可行性。导语的设计还要考虑到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枯燥、艰涩难懂的导语反而会起反作用,一开始上课就让他们丧失学习的兴趣。下面我们来比较一下不同的导语。 例1:朱自清的《背影》 设计一:创意说明:是一篇着名的记实散文,它体现了浓浓的父子情。语言朴实自然、所表达的感情深沉、真挚。本设计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对全文进行赏析,慢慢体会字里行间深深的亲情。导入新课:请同学们回忆一个父母向自己表达关爱的镜头。 设计二:创意说明:本设计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习感受作者怎样用最平凡的文字把一段最不平凡的感情表达出来。学习“平中见奇”的写作手法。导入新课:通览全文,用一句话概括本文所写之事。 设计三:创意说明:子女要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往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本设计旨在告诉学生应该更好地和父母进行沟通,体谅父母,多理解父母,多孝敬父母。导入新课:读课文,找出体现父亲对“我”关爱的文字,并找出“我”对父亲的态度前后有哪些变化。 例2:《记承天寺夜游》 设计一:创意说明:本设计首先激发学生的兴趣,一步步引导学生掌握读

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模板

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做好教学设计需要有正确的教学理念,如以学生为本、语文学习本质是一个言语实践活动等;还需要学科的基本知识,如排比这种修辞是怎么回事,其结构有哪些类型,又如散文有哪些类型,不同类型的散文该用怎样的方式阅读等;更需要一些基本的设计技能与方法,如学情分析、教材分析、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流程、设计教学反馈等。下面就选择其中几个关键点来谈谈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要领。 一、以课程观统领一节课的教学设计 以往,教学设计常常是教师对某一篇独立的文章教学点和教学流程的理解。近年来,有关教学设计的讨论有了新变化,许多研究者和语文教师已经意识到,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不应该只是针对一篇文章或一次作文的教学,语文课堂教学应该走向课程化,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至少要考虑并能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教师是否知道这个阶段(如初中阶段、高中阶段,或一个学年、一个学期、一个单元)的语文课程目标由哪些关键点构成?这些关键点是如何排列的?这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我选择的目标相对集中吗?这些思考回答的其实是“教什么”的问题。 教师想通过哪些学习活动来落实这个关键点,使学生获得这些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达成设定的某个目标?这些学习活动之间、这些活动与学习目标之间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吗?学习目标的达成是不是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自然而然地得到实现?这些思考回答的其实是“怎么教”的问题。 学生的言语技能、思维等是否受到这节课的影响,在这堂课上可能有哪些收获?这些收获与教材所隐含的主要价值与教师课堂设计的出发点是否一致?学生获得这些知识是不是有较高的效率?这些思考回答的其实是“教得怎么样”的问题。 如果一个教师在上课之前仔细考虑了这些问题,并有了自己的初步答案,上课过程中能紧紧围绕这些问题展开,在课后反思中,能经得起这些问题的检核,这说明他基本上具有了课程意识,已经达到了在课程层面上的专业自觉。对于一个语文教师来说,达到专业自觉不是指一般的教师素养有多高,如对学生有爱心,掌握了丰富的语言文学知识,能背得出教育学、心理学的概念,对各类文章有敏感

初中语文课的几种导入方法

初中语文课的几种导入方法 【摘要】语文课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语文课有一个好的开始就成功了一半,而导入得法,则对语文课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实现课改要求,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语文课导入法学习兴趣教学效率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上语文课,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以一开始就牢牢扣任住学生心弦,把学生思维引入即将学习的课文情境中,一堂课也就成功了一半。可见,导入得法,则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归纳几种导入方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1.导入框导入法 初中语文教材的每一课前面都有导入框,框内的导语或介绍作者,或揭示文章主旨,或提出问题,或明确阅读要求。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本资源,恰当运用导入框的导语导入课文,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教《春》这课时,可先让学生阅读导入框的导语:“江南的春天,风和日丽,山清水秀,草长莺飞,百花争艳……春的美景,春的气息,春的声响,都通过作者的生花妙笔表现出来了。多朗读几遍,你一定能进入那美好的境界中。”阅读后,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也明确了阅读本文的方法,即通过朗读来品味江南春景,然后教师就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这样,简捷明快地进入了文本的教学。 2.释标题导入法 课文的标题在结构上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在内容上往往是文章的主旨所在,即文章的文眼。它是作者匠心独运的结晶,也是读者理解文章的钥匙。在语文课教学时,教师可抓住文章标题特点和它与课文内容的联系,通过对标题进行诠释来引起学生注意,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教学《生物入侵者》时,首先要求学生思考回答“生物入侵者”是什么?学生只能通过阅读课文来理解。这样,学生就带着这个问题,积极主动地去阅读课文,也就顺利地导入课文的教学。 3.概括导入法 概括,就是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或精选课文中最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或情节。教师也可以用概括的方法来导入语文课的教学。如一知名教师在教《皇帝的新装》时,开始就让学生用一个字概括故事的情节并说明理由。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理清了文章的情节——“骗”,同时,也导入了课文的教学。抓住一个“骗”字,本文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等都迎刃而解了。这样做,既导入了课文教学,又达到了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目的,同时还训练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可谓是一举多得。

让语文课导语更精彩

让语文课导语更精彩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用在课堂是最恰当不过的。尤其是语文课的导语,如果导得好,既激发学生的兴趣,渲染气氛,自然导入课文学习,更能发挥语文教师的特长,让学生一开始就感受到教师上课艺术的魅力。导语是很有讲究的。 一、讲究意境美 用精彩的导语展现意境,可将学生引入特定的教学活动。如教《桂林山水》的导语,我是这样设计的:这里有挺拔秀丽、千姿百态的山峰,这里有水平如镜、清澈见底的江流,这里有幽深瑰丽、曲折奇异的岩洞。这里奇峰秀水互相衬托,形成了风光如画、绚丽多彩的世界著名的风景区——《桂林山水》。让我们细读课文,领略大好风光吧!“这样一开讲,学生的注意力和兴奋点就集中到《桂林山水》这篇课文上来了,自然地沉浸在《桂林山水》的意境中。 二、讲究语言美 作为语文教师应是运用语言的典范。语文教师上课时的导语应做到简洁、明快、新鲜、活泼,以利于学生尽快入情入境。有一位教师在教《观潮》时,这样设计导语:“同学们,你们看到过海吗?听过有关海的故事吗?海,无边无际,辽阔壮丽;神秘莫测、变化无常。有时它平静温柔,海鸥掠过水面,在海空之间盘旋飞翔;有时它汹涌澎湃,浊浪排空、怒吼咆哮。生活在海边的人,目睹海的情态,耳闻海的呼啸,熟悉海的脾气,热爱大海。《观潮》一文,着力描写了海潮涨落的情景,让我们认真阅读,仔细体味。”如此优美的语言定能吸引学生。 三、讲究情感美 英国教育家罗素说过:“教学语言应当是引火线、冲击波、兴奋剂。要有撩人心智,激人思维的功效。“语文课开场,如果用富有情感的语言波动学生的心弦,可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听一次市优质课竞赛时一位教师在教《十里长街送总理》时,这样设计导语:“同学们,全国人民忠心爱戴和敬仰的周总理虽然离开我们整整21年了,但他仍然活在我们的心中。他的一生,全部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他为人民立下了不朽的功勋。1976年1月8日,总理因病不幸逝世,举国上下,无比悲痛。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从城镇到乡村,到处都以各种形式深情地悼念,到处都是对总理深情的呼唤:“总理啊,您在哪里?” 这样的导语,美在真诚,美在亲切,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出学生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深情。 四、讲究含蓄美

初中语文教师教学心得体会

初中语文教师教学心得体会 导读:本文初中语文教师教学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心得体会就是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文字。以下是由的精心为您准备的几篇初 中语文教师教学心得体会,欢迎阅读参考。 初中语文教师教学心得体会(一) 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已有20 多个年头,但是我却深深的感受到语文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 ,同时也是一门艺术。如何上好一堂语文课了,这时每位语文老师都需要仔细思索的,我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设计好教学导语。导语是新课的引子,是教学一篇新课文的开场白,一段精彩的 导语是一节课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此,导语设计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那如何才能设计好课堂教学的导语呢 ? 1、根据不同课文类型设计不同的形式,设计时并要围绕教学内 容,学习目标来构思,突出教学重点,避免华而不实,偏离课堂教学 的主题,让学生茫然不知所云, 2、注意简明、概括。导语应力求做到以少胜多,言简意赅,用 一段简明的导语,抓住课文内涵的要点实质和学习材料的核心内容, 有利于概括教学的主要内容,使学生轻松掌握有关知识。 3、要生动、有感染力。充满色彩的生动的导语,能使学生产生 学习的兴趣,能感染学生,调动学生去领略课文的风采,引起感情上

的共鸣。 二、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气氛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 领导者,其知识,人格和威信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具有很大的震憾作用,是影响学生情感、制约课堂气氛的关键要素。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要“严”不能放任自流。 当然,“严”也不能严得过度,以免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压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有“激情”,教师每上一堂课前应以满腔热情的积极状态,将 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使学生的心随着教师的情感而奔腾澎湃。只要我们从内心深处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和爱护学生,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让学生从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良好的课堂气氛自会形成,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 1、要培养学生发现美的意识 米开朗基罗在被视为平常的大理石中发现“大卫”,牛顿在苹果落地后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卞和在执着信念中发现和氏璧。要想让学 生能发现美,除非培养他们善于观察的眼睛。 “一花一世界,一鸟一天堂”,运用自己眼睛感知生活中真善美。 这里有母亲的呵护,朋友的问候,老师的关心,一丝一缕中都寓含浓 浓深情。 朱自清在《背影》中发现浓浓的父爱,冰心在《繁星》《春水》 中感受到爱的温馨。 要从身边琐碎生活小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知美。从花的香、

最新-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故乡》教学设计

最新-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故乡》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故乡》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本人为大家收集的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故乡》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教材说明、分析: 本篇课文为初中语文第五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本节课的讲授内容是第二课时的内容,着重讲授”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该篇作为鲁迅的短篇小说名篇,具备了写作赋形思维训练中”起、承、转、合”的写作思路,作为短篇小说的典范之作。该课书首先要求学生进一步掌握小说的相关知识及对小说的简单鉴赏分析,学会并力求掌握从人物分析推知小说主题的鉴赏原则,再通过后面几课的学习,构建小说鉴赏的基本框架,具备小说鉴赏的基本能力,为以后学习、鉴赏,乃至创作小说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该篇小说中多次用到”重复”和”对比”的手法,熟练掌握这两种手法对于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的提高势必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 (2)情感目标:理解人物形象的复杂感情。 (3)重点:人物形象特征及其形成原因。”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分析。(4)难点:从分析人物到提升主题的思维训练。”重复”、”对比”手法在实际写 三、程序设计说明: 1、回忆旧知识,导入新课: 问题1:我所认识的鲁迅。(幻灯展示) 问题2:什么是小说?小说鉴赏应注意些什么?(幻灯展示)

2、点明学习目标和重点,进入新课。 3、讲解”重复”和”对比”的含义。(不要求学生背下来) 重复:就是在写作过程中选择那些和自己的写作主题、文章立意的主题信息、性质、意思、情调相同、相似、相近的文章因素来进行谋篇、结构、构段、造句、行文,以增强表达效果的写作手法。 对比:就是在写作过程中选择那些和自己的写作主题、文章立意的主题信息、性质、意思、情调相反、相对、相背的文章因素来进行谋篇、结构、构段、造句、行文,以增强表达效果的写作手法。 4、找出《故乡》中运用反复与对比的地方。(看前四个自然段) 问题3:前三个自然段分别讲什么? 问题4:”我初到故乡看到了什么?想起了什么?”(教师示范分析图表的前一小部分,重复、对比的例子各一,剩下部分由学生独立完成。) 问题5:试根据刚才的分析方法自己从文中选取材料分析”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做针对性指导)(旨在让学生独立体会、理解重复、对比手法。) 4、检查、实际操作:问题7:请根据自己的 体会,自选内容,运用”重复”、”对比”手法写几句话(可以运用其中一种或两种综合运用)。(教师巡回指导、点评) 5、小结:通过上面的讲解分析和操作,我们了解了重复和对比手法的正确运用能增加文章的立意、表达效果,关键是在运用时首先要把握好文章的整体立意和主题内涵,选择好要运用的材料对象的本质和主题内涵的相关、相似或相反、相对。这更多的是在以后的写作实践中加以运用,并在运用中仔细揣摩、体会。 6、作业布置:(旨在把理论知识转变为实际运用能力。) 分析下面这一幅对联中重复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故乡》教学设计】可下载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编辑修改。

语文课堂导入语的设计-模板

语文课堂导入语的设计 语文课堂导入语的设计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 , 是课堂教学的前奏 ,如同一出戏的“序幕”。好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 犹如一把开启学生兴趣大门的金钥匙。因此 ,应追求导入艺术化 ,为课堂教学整体艺术化创造一个良好开端。 导入语的恰当运用 , 对于上好一堂课具有导向和奠基的作用 ,向来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 在语文教学中 , 我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采用不同的导入法。下面介绍几种导入新课的设计 : 1 插图视频导入法 展示教学插图给学生以形象直观之感 , 利用多媒体视频 , 把文字、影像、声音同时投诸于学生的视觉、听觉 , 引起学生的关注与共鸣。教学《北京申奥陈述发言两篇》可用视频《北京赢了》中的相关片断来导入。讲授《展示华夏文化魅力》可用教学插图导入 : 展示贝聿铭在世界各地设计的优秀的建筑作品的图片,点出该文的主人公_----贝聿铭。 2名人名言导入法 意蕴丰富的名人名言常常能使人产生联想和想象 , 从而感受文章的深刻内涵。如《孙权劝学》一文的导语 : 读史使人明智 , 读书使人聪慧 , 哲理使人深刻。知识能塑造人 , 改变人 , 三国时期吴国名相吕蒙正就是一例。 3演示导入法 教师通过教具演示 , 引出一个在情理之中却在意料之外的结果 , 使学生产生疑问 , 然后教师巧妙的导入新课。如讲《比萨斜塔上的试验》, 上课前我做了这样的实验 : 手拿两块大小不同的石块 , 问学生 ,从同一高度丢下它们 , 哪块先落地 ? 学生们的回答都是大的先落地。我就演示给学生看。然后自然的导入到该课的学习 : 刚才的试验结果与大家的经验不同 , 今天我们走进《比萨斜塔上的试验》, 听听科学家伽利略的解释。这样 ,学生带着好奇探求新知。

初中语文教学经验材料

初中语文教学经验材料 语文素质对学生的影响是终身的,也是巨大的。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一直致力于寻找一条能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较好地结合的道路,在帮助学生提初其考试分数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激发其学习语文的兴趣,奠定其文学素养的根基。 一、夯实基础。 (一)早下手,抓反复。 语文是一门积累的学问,靠短期强化往往毫无效果,况且从初一到初三,学生的各科学业难度逐渐加深,学习压力也越来越大,年级越初就越难在语文上投入很多精力,所以,要在学生初一刚入学时就抓紧其语文的学习。初一刚开学,我们就分发了一套文学、文化常识和古诗词名句名篇摘录的材料,让学生在空余时间背诵。为了克服遗忘,我们将这部分内容定为每学期开学摸底测验的必考内容,让学生在反复不断的复习中加强记忆。 在文言文语法知识上,我们采取的是一步到位的教学策略。即在初一一开始就让学生彻底弄清楚文言语法规则,第一篇文言文课文就让学生自己归纳文中的各种语法现象,这样做虽然在一开始占用了较多课时,但几篇课文下来老师就再不必进行文言语法方面的教学,学生的文言文学习便有了较快的初始速度,为后来的大量阅读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二)用足教材,以“本”为本。 针对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非常重视利用教材,按照H版教材的体例,有步骤有计划地提初学生的能力。 六册书的课内文言文我们几乎全部上过,总体上采取先慢后快、重点篇目慢非重点篇目快的原则,有变化有侧重地实施教学。 课内现代文中的必读篇目我们也是篇篇必上,但教学重点不是让学生记住对课文本身理解的结论,而是使其了解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并将这种思维过程中所用的方法迁移到课外文章的阅读中去。泛读课文则是选择某一侧面,以学生讨论为主,运用所学方法自主解读文本。 (三)分步前进,学写作文。 在作文教学上,我们没有一蹴而就,而是从夹叙夹议的记叙文开始,逐步训练论点型议论文、论题型议论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让学生先列并列式、层进式结构提纲,再连缀成文。每一篇作文都认真批改,详细讲评,学生的写作能力一步步提初起来。

初中语文课堂有效导入设计示例

好戏看开头好课重导入 ——初中语文课堂有效导入设计示例 【摘要】导入是课堂教学过程的开始,一则精彩成功的导语确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堂课的成败。因此如何使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导入做到合情合理、简洁明快、因文制宜、灵活多变和新颖别致,就显得尤为重要与紧迫。本文从知识、情景、兴趣三个层面探讨了有效课堂导入的九种设计方法:破题诠释法;背景介入法;温故知新法;情感渲染法;媒体介引法;即兴应变法;激疑促思法;组织活动法;激趣讲解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导入;设计示例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打过这样的比喻:“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富有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总是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考虑教学的各个环节,尤其精心设计教学的“突破口”,把握好导入这一环节。 导入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有效教学应从有效导入开始。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从知识、情景、兴趣三个层面探讨了有效课堂导入的九种方法,以期抛砖引玉。 一、从知识层面导入新课 一堂语文课教学效果如何最主要的考查标准是看学生对教师所讲授的知识的掌握情况。具体来说即在课堂教学中复习了哪些旧知识、学习了哪些新知识,同时又了解了多少课外知识,因此从知识层面导入新课是一种既实际又被广大教师较常采用的方法。 1.破题诠释法 古人云:“题者,额也;目者,眼也。”标题是文章的“文眼”,是读者接触文章的第一步。生动新颖的标题,往往能抓住读者的注意力,使其急于了解文章的内容;简洁凝练的标题则是对课文内容的概括,是其精髓所在;而含蓄隽永的标题则耐人寻味,引起读者对文章展开联想和思考。破题诠释法多运用于那些标题内容有特色的课文。 如有教师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时,在黑板上直接写下“走两步”,学生立即嚷道:“老师,错了,是‘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师则反问一句:“走一步,再走一步,难道不是走两步吗?我们的作者好像连‘1+1=2’都不知道,还把题目写得这么复杂。是不是啊?”“不是!”学生肯定地回答道。“既然这样,那么作者为什么要用‘走一步,再走一步’做标题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学习课文。”此问的提出,旨在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即理解作者在悬崖石架上遇到困难时,父亲不抱他下来而让他一小步一小步地自己走下来,以此来告诉作者也告诉读者“遇到困难,要学会自己去解决,要学会把困难分解成一小步一小步地去克服,这样即使有巨大困难,也会容易战胜”这样一个人生哲理。导入之后,自然过渡到文章的学习中来,使原本较为深奥的哲理变得通俗易懂。 2.背景介入法 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大部分作品都出自古今中外名家之手,这些作品本身在文学发展史

初中语文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

初中语文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 导语:《爸爸的花落了》本课出自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这个单元以成长为主题。下面是为您收集的教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教学目标: 1、揣摩理解故事中蕴含的真情,体会朴素真挚的语言之美。 2、通过朗读来体味并准确理解文章所蕴涵的父爱深情。 3、使学生能够把课文与生活结合起来,体味自己的亲情。 二、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验父爱。 三、教学难点:揣摩理解故事中蕴含的真情。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人们都说“世上只有妈妈好”,你认同这个观点吗?人生在世,人们夸赞最多的是母爱,人们最不能忘怀的也是母爱。可是今天我们要为父辈唱一首颂歌,他们同样让我们难以忘怀,他们同样值得我们夸赞。让我们一同去认识一位可敬又可爱的父亲吧!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文章。 作者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祖籍台湾。她于1918在日本大阪出生;xx在台湾因病去逝,享年83岁。年幼儿随经商的父母回到台湾,不久又随父亲举家迁居北京,即在北京长大。也就是在那个战乱的年代,即有文学天赋极她积累了人生哲理并将其沉淀,撰写了著名小说《城南旧事》,此小说也曾有片段选集被拍成电影,当

时引起社会强烈反响。今天我们要讲的《爸爸的花儿落了》是摘自《城南旧事》的最后一个章节。 《爸爸的花儿落了》这个题目,语带双关,一是指爸爸种的夹竹桃的垂落,二是象征禀性爱花的爸爸的辞世。可见落字之重,它既体现爸爸生命之花的损落,又表明了爸爸的夹竹桃花的衰落。此文含而不露,哀而不伤。 (二)初读研讨 说内容结构: 本文分为三部分:毕业典礼前,毕业典礼中,毕业典礼后。 毕业典礼前:是1至31自然段:前二个自然段主要是描写眼前的事情,其后的自然段是英子戴的夹竹桃花想起了爸爸,忆往事。 读:夹竹桃是你爸爸种的,戴着它,就像爸爸看见你上台一样。 这一短短的句子设下无数的悬念,也为下文做好了铺垫。 读:爸爸病倒了,他住在医院里不能来。 这句话既回了读者的疑问,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看课文:爸爸哑着嗓子;再往下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再往下看:没有爸爸你更要管好自己。 从爸爸的这些话语中,塑造了一个既严厉,又疼爱英子的这样一个爸爸,同时也表达了爸爸病已经很重了,无法去参加英子的毕业典礼。 看课文:怎么还不起来,快起!快起!晚了,爸!我硬着头皮说。晚了也得去,怎么可以逃学,起!

(完整版)初中语文教学案例范文

初中语文教学案例范文
篇一:初中语文教学设计(范例) 篇二:初中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4 初中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寻求语文课堂上的“有效对话” 义合中学李爱林 案例背景 苏格拉底与弟子柏拉图通过对话,阐发了智者对人类,对世界,对宇宙的追问。巴西著 名教育家保罗·弗来恩则指出教育和教学应该是对话式的,是一种对话性的、创造性的活动。 语文新课标也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效率高低往往 取决于对话过程中的有效程度。而当下语文教学中的对话存在的以下问题令人堪忧: 一.虚假对话 教师有一系列预设问题和预设答案,学生揣摩教师意图,给教师以想要的答案,学生是 教师思想和教参答案的代言人。 二.精英对话 在这种对话中主角是少数善于思考,善于表达的学生而多数学生只是看客,课堂中的对 话只是几个精英学生在表演着思维的艺术体操,其他学生则冷眼旁观。 三.肤浅对话。 当学生把自己的感受或看法表达出来之后教师不作任何评价或者只一个劲叫好或者干脆 莫衷一是。由于教师未对学生进行积极、正确、深入的引导,学生仍停留在原有认知水平上。 综观以上现象我们不禁追问:何谓有效对话?如何做到有效对话?以下两个教学片段分 别来源于上海扬浦中学特级教师朱震国执教的《白色方糖》和本人执教的《唐雎不辱使命》, 虽然两篇文章一篇是现代文一篇是文言文,但有一个共性就是在教学中教师充分重视课堂对话 的有效性,从而使教学取得良好效果。 案例描述 1:朱老师将全班学生分成两个大组,互问互答,教师也参与其中。文中有这样两个句子: “我把一块白色方糖投入他的杯盏中”,“我把一块白色方糖放进他的杯中”这两个句子分别出现 在文章的前后两段, 片段一: 生 1:投和放能否互换? 生 2:投是不经意的动作。 师:你分别做一下这两个动作,有什么不同吗? 生 2:“放”进去的方糖伴随着搅拌漫漫融化,“投”可能会溅出来。 师:哦,那你说说“投”可能包含哪些看不见的东西? 生 2:可能是尊重、关心吧!

初中语文教师2020个人专业发展总结(最新)

( 工作总结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初中语文教师2020个人专业发 展总结(最新) Work summary refers to people reviewing and analyzing past work and learning, looking for experience and lessons from it, and eliciting regular understanding

初中语文教师2020个人专业发展总结(最 新) 这一学期我担任七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在这同时,我幸运的接触到了一位优秀的有着多年丰富教学经验的师傅---于淑敏老师,于老师给了我很多宝贵的经验和语文学习的方法,可以说是倾囊相授,我自己从中收获了一些体会: 一、设计好教学导语。导语是新课的引子,是教学一篇新课文的开场白,一段精彩的导语是一节课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此,导语设计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那如何才能设计好课堂教学的导语呢? 1、根据不同课文类型设计不同的形式,设计时并要围绕教学内容,学习目标来构思,突出教学重点,避免华而不实,偏离课堂教学的主题,让学生茫然不知所云。

2、注意简明、概括。导语应力求做到以少胜多,言简意赅,用一段简明的导语,抓住课文内涵的要点实质和学习材料的核心内容,有利于概括教学的主要内容,使学生轻松掌握有关知识。 3、要生动、有感染力。充满色彩的生动的导语,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能感染学生,调动学生去领略课文的风采,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二、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气氛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其知识,人格和威信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具有很大的震憾作用,是影响学生情感、制约课堂气氛的关键要素。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要“严”不能放任自流。当然,“严”也不能严得过度,以免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压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有“激情”,教师每上一堂课前应以满腔热情的积极状态,将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使学生的心随着教师的情感而奔腾澎湃。只要我们从内心深处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和爱护学生,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让学生从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导语设计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导语设计 导语,即课文教学时的开场白,教师一走上讲台,就用一段娓娓动听的导语引入课文教学,就像一场精彩的戏拉开了序幕。一堂语文课,学生要学习新知识、接受新内容,老师一开始上课就得扣动学生的心弦,激起他们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这个“开场白”是至关重要的教学步骤,也是思想教育和知识教学的必不可少的环节。一段生动形象的导语,会像一股伴随美妙音律的涓涓甘泉,流进学生的心田,潜入他们的记忆深处;一句精辟独到的导语,蕴含丰富深刻的哲理,定能扣人心弦,发人深省。 会对学生的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上得是否成功,导入新课效果是关键,我在语文教学 中,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导入新课: 一、故事导入法 教师抓住小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巧妙导入新课,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新型玻璃》一课,课伊始,老师想先给大家讲个故事。有一天深夜,从一座陈列珍贵字画的博物馆里,突然付出了急促的报警声。警察马上赶来,抓住了一个划破玻璃企图盗窃展品的罪犯。你们知道是谁报的警吗?要想知道报警人,请自读课文。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 二、插图导入法 利用插图导入新课,既形象直观,又能准确理解课文内容。如教学第三册《秋天》,当学生打开课本时,一幅美丽的画面就体现在眼前“蓝蓝的天上飘着几朵白云,天底下是一望无际的金色的稻田,近处有一个池塘。池塘附近有一棵梧桐树,树上的叶子变黄了,天空中两只燕子好像在说话。”这是,学生观察图画有了兴趣。教师板书课题《秋天》,图画揭示了课文的内容,为新课的导入创设了美好的情境。 三、复习导入法 通过复习已学过且与新课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导入新课。如教学第五册《群鸟学艺》,先复习在第三册学过的《小马过河》的寓意。《小马过河》这篇童话故事说明遇到问题,要动脑筋,实行分析,勇于实践,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27课《群鸟学艺》,这个童话故事告诉我们学本领要有耐心,没有耐心,什么好不成的道理。这样引入新课题既复习了原来的知识,又学到新的技巧技能 温故而知新,一举两得。 四、谜语导入法 如《落花生》一文,老师可设计如下: 同学生一起猜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睡着个白胖子),学生联系课题立刻猜出谜底──花生。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种花生→吃花生→议花生,导入阅读课文之中。 五、名言导入法 引用与本课内容相关的名言名句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教学第五册《晨读》,出示名言名句:“为中华人民崛起而读书。--周恩来”。老师说:“你们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应该珍惜大好时光,好好学习,记住周总理说过的话。现在我们学习《晨读》。这样学生明确了读书的目 的,就自不过然地去学习课文。 六、音乐导入法 播放与本课相关的音乐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教学第五册《让我们荡起双桨》,课前用录音机播放“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曲,让学生欣赏,然后提出问题:你们喜欢这首曲子吗?作曲家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