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浙教新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第1章有理数》单元测试卷(解析版)

2020年浙教新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第1章有理数》单元测试卷(解析版)
2020年浙教新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第1章有理数》单元测试卷(解析版)

2020年浙教新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第1章有理数》单元测试卷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如果+30%表示增加30%,那么﹣10%表示()

A.增加20%B.增加10%C.减少10%D.减少20%

2.在﹣2,0,﹣0.5,3,中,负数的个数是()

A.1B.2C.3D.4

3.在﹣,+,﹣3,2,0,4,5,﹣1中,非负数有()

A.4个B.5个C.6个D.7个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B.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分数

C.正数和负数统称有理数

D.正整数、负整数和零统称整数

5.有理数a、b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则化简|a﹣b|﹣2|a|的结果为()

A.﹣a﹣b B.3a﹣b C.a+b D.2a﹣b

6.点A在数轴上表示的数是2,已知AB的长度等于3,则点B表示的数是()A..﹣1B..3C..5D.﹣.1或5

7.﹣的相反数是()

A.B.C.﹣D.﹣

8.在2,,﹣2,0中,互为相反数的是()

A.0与2B.与2C.2与﹣2D.与﹣2

9.下列正确的是()

A.若|a|=|b|,则a=b B.若a2=b2,则a=b

C.若a3=b3,则a=b D.若|a|=a,则a>0

10.已知a、b、c都为整数,且满足|a﹣b|2019+|b﹣c|2020=1,则|a﹣b|+|b﹣c|﹣|a﹣c|的结果是()

A.1B.2或1C.0D.1或0

二.填空题(共8小题)

11.如果存款600元记作+600元,那么取款400元记作元.

12.如果水位上升5米记作+5米,那么水位下降6米可记作米.

13.在有理数1.7,﹣17,0,﹣5,﹣0.001,,2003,3.14,π,﹣1中负分数有;

自然数有;整数有.

14.在有理数集合中,最小的正整数是a,最大的负整数是b,则a﹣|b|=.15.已知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到原点的距离是3个单位长度,则﹣a+|a|的值为.16.已知A、B是数轴上的点,点A向左移动7个单位长度后与点B重合.若点B表示的数是﹣3,则点A表示的数是.

17.如果a=﹣a,那么a=.

18.﹣1的相反数是.

三.解答题(共8小题)

19.某检修小组从A地出发,在东西方向的线路上检修线路,如果规定向东方向行驶为正,向西方向行驶为负,一天行驶记录如下(单位:km):﹣4,+7,﹣9,+8,+5,﹣3,+1,﹣5.

(1)求收工时的位置;

(2)若每km耗油量为0.5升,则从出发到收工共耗油多少升?

20.空气质量指数是国际上普遍采用的定量评价空气质量好坏的重要指标,空气质量指数不超过50则空气质量评估为优.下表记录了我市11月某一周7天的空气质量指数变化情况.规定:空气质量指数50记为零,空气质量指数超过50记为正,空气质量指数低于50记为负.

解答以下问题:

(1)根据表格可知,星期四空气质量指数为,星期六比星期二空气质量指数高;

(2)求这一周7天的平均空气质量指数.

21.把下面的有理数填在相应的大括号里:(友情提示:将各数用逗号分开)

5,,0,5,20%,﹣3.1,6

正数集合{…};负数集合{…};

整数集合{…};分数集合{…};

22.把下列各数填入相应的大括号内:

﹣13.5,2,0,0.128,﹣2.236,3.14,+27,﹣15%,﹣1,,26

负数集合{…}

整数集合{…}

分数集合{…}

23.如图,数轴上A点表示的数是﹣2,B点表示的数是5,C点表示的数是10.

(1)若要使A、C两点所表示的数是一对相反数,则“原点”表示的数是:.(2)若此时恰有一只老鼠在B点,一只小猫在C点,老鼠发现小猫后立即以每秒一个单位的速度向点A方向逃跑,小猫随即以每秒两个单位的速度追击.

①在小猫未抓住老鼠前,用时间t(秒)的代数式表示老鼠和小猫在移动过程中分别与点

A之间的距离;

②小猫逮住老鼠时的“位置”恰好在,求时间t.

24.如图,数轴上有三个点A、B、C,它们可以沿着数轴左右移动,请回答:(1)点A、B、C分别表示的数是.

(2)将点B向右移动三个单位长度后到达点D,点D表示的数是.

(3)移动点A到达点E,使B、C、E三点的其中任意一点为连接另外两点之间线段的中点,请直接写出所有点A移动的距离和方向.

25.已知|x+y﹣3|=﹣2x﹣2y,求(x+y)3的值.

26.已知|x﹣1|=2,求|1+x|﹣5的值.

2020年浙教新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第1章有理数》单元测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如果+30%表示增加30%,那么﹣10%表示()

A.增加20%B.增加10%C.减少10%D.减少20%

【分析】找到和“增加”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直接得答案.

【解答】解:∵增加和减少是互为相反意义的量,

若“+”表示“增加”,那么“﹣”表示“减少”,

∴﹣10%表示减少了10%.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找到和“增加”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2.在﹣2,0,﹣0.5,3,中,负数的个数是()

A.1B.2C.3D.4

【分析】根据题目中个各数,可以判断哪个数是负数,从而可以解答本题.

【解答】解:∵在﹣2,0,﹣0.5,3,中,负数是﹣2,﹣0.5,

∴在﹣2,0,﹣0.5,3,中,负数的个数是2个,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正数和负数,解题的关键是明确负数的定义,可以判断一个数是否为负数.

3.在﹣,+,﹣3,2,0,4,5,﹣1中,非负数有()

A.4个B.5个C.6个D.7个

【分析】根据非负数的定义即可解决问题.

【解答】解:在﹣,+,﹣3,2,0,4,5,﹣1中,非负数有+,2,0,4,5,一共5个.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有理数的分类,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有理数的分类,属于中考常考

题型.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B.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分数

C.正数和负数统称有理数

D.正整数、负整数和零统称整数

【分析】根据有理数的定义和分类对各选项分析判断后利用排除法求解.

【解答】解:A、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正确,不符合题意;

B、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分数正确,不符合题意;

C、应为正数、负数和零统称有理数,符合题意;

D、正整数、负整数和零统称整数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有理数的分类和相关概念,是基础题,需熟记.

5.有理数a、b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则化简|a﹣b|﹣2|a|的结果为()

A.﹣a﹣b B.3a﹣b C.a+b D.2a﹣b

【分析】先根据数轴确定出a、b的正负情况,然后求出a﹣b<0,根据绝对值的性质去掉绝对值号,再合并同类项即可得解.

【解答】解:根据题意得a<0,b>0,

∴a﹣b<0,

∴|a﹣b|﹣2|a|=b﹣a+2a=a+b.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绝对值的性质,合并同类项,数轴的知识,绝对值规律总结: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6.点A在数轴上表示的数是2,已知AB的长度等于3,则点B表示的数是()A..﹣1B..3C..5D.﹣.1或5

【分析】分点B在点A的左侧或右侧两种情况,再由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等于数轴上的点所对应的较大的数减去较小的数即可得出结果.

【解答】解:若点B在A的左侧,则点B表示的数是2﹣3=﹣1,

若点B在点A的右侧,则点B表示的数是2+3=5,

∴点B表示的数是﹣1或5,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数轴上点的位置与两点间的距离,到一个点的距离是一个定值的点所对应的数的求法为左减右加是解题的关键.

7.﹣的相反数是()

A.B.C.﹣D.﹣

【分析】根据相反数的定义直接求得结果.

【解答】解:﹣的相反数是.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相反数的性质,解题的关键是明确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0的相反数是0.

8.在2,,﹣2,0中,互为相反数的是()

A.0与2B.与2C.2与﹣2D.与﹣2

【分析】根据相反数的定义,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是互为相反数解答.

【解答】解:2与﹣2互为相反数.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相反数的定义,是基础题,比较简单,熟记相反数的定义是解题的关键.

9.下列正确的是()

A.若|a|=|b|,则a=b B.若a2=b2,则a=b

C.若a3=b3,则a=b D.若|a|=a,则a>0

【分析】跟绝对值的特点,可判断A、D,根据乘方相等,可得底数的关系,可判断B、C.

【解答】解:A、若|a|=|b|,则a=b或a+b=0,故A错误;

B、若a2=b2,则a=b或a+b=0,故B错误;

C、若a3=b3,则a=b,故C正确;

D、若|a|=a,则a≥0,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有理数的乘方,底数相等,立方相等,注意平方相等,底数相等或互为相反数,绝对值相等,绝对值表示的数相等或互为相反数.

10.已知a、b、c都为整数,且满足|a﹣b|2019+|b﹣c|2020=1,则|a﹣b|+|b﹣c|﹣|a﹣c|的结果是()

A.1B.2或1C.0D.1或0

【分析】根据绝对值的意义列方程组即可求解.

【解答】解:∵a、b、c都为整数,

∴a﹣b和b﹣c都为整数,

根据已知得,

或,

得b=c,|a﹣b|=1或a=b,|b﹣c|=1

所以|a﹣b|+|b﹣c|﹣|a﹣c|=|a﹣b|﹣|a﹣b|=0

或|a﹣b|+|b﹣c|﹣|a﹣c|=|b﹣c|﹣|b﹣c|=0.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绝对值,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分情况列方程组.

二.填空题(共8小题)

11.如果存款600元记作+600元,那么取款400元记作﹣400元.

【分析】首先审清题意,明确“正”和“负”所表示的意义;再根据题意作答.

【解答】解:∵存款600元记作+600元,

∴取款400元记作﹣400元.

故答案为:﹣400.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正负数的意义,解题关键是理解“正”和“负”的相对性,明确什么是一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在一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中,先规定其中一个为正,则另一个就用负表示.

12.如果水位上升5米记作+5米,那么水位下降6米可记作﹣6米.【分析】根据在一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中,先规定其中一个为正,则另一个就用负表示解答.

【解答】解:如果水位上升5米记作+5米,那么水位下降6米可记作﹣6米,

故答案为:﹣6.

【点评】本题考查了正数和负数,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都是互相依存的两个量,它包含两个要素,一是它们的意义相反,二是它们都是数量.

13.在有理数1.7,﹣17,0,﹣5,﹣0.001,,2003,3.14,π,﹣1中负分数有﹣5,﹣0.001;自然数有0,2003;整数有﹣17,0,2003,﹣1.

【分析】按照有理数的分类填写:有理数.

【解答】解:在有理数1.7,﹣17,0,﹣5,﹣0.001,,2003,3.14,π,﹣1中负分

数有﹣5,﹣0.001;自然数有0,2003;整数有﹣17,0,2003,﹣1.

故答案为:﹣5,﹣0.001;0,2003;﹣17,0,2003,﹣1.

【点评】本题考查了有理数的有关定义,认真掌握整数、分数、正整数、负分数、自然数的定义与特点.注意正整数和自然数的区别;注意0是整数,也是自然数,但不是正数.

14.在有理数集合中,最小的正整数是a,最大的负整数是b,则a﹣|b|=0.【分析】先依据有理数的相关概念求得a、b的值,然后代入计算即可.

【解答】解:∵最小的正整数是a,最大的负整数是b,

∴a=1,b=﹣1.

∴a﹣|b|=1﹣1=0.

故答案为:0.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有理数、绝对值,代数式求值,求得a、b的值是解题的关键.15.已知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到原点的距离是3个单位长度,则﹣a+|a|的值为0或6.【分析】根据绝对值的定义可得a的值,从而问题可解.

【解答】解: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到原点的距离是3个单位长度

∴|a|=3

∴a=3或a=﹣3

当a=3时,﹣a+|a|=﹣3+3=0

当a=﹣3时,﹣a+|a|=3+3=6

故答案为:0或6.

【点评】本题考查了绝对值的定义及其简单计算,明确绝对值的定义并正确列式,是解题的关键.

16.已知A、B是数轴上的点,点A向左移动7个单位长度后与点B重合.若点B表示的数是﹣3,则点A表示的数是4.

【分析】根据左移减,由点A向左移动7个单位长度后与点B重合,点B表示的数是﹣3,列出算式﹣3+7计算即可求解.

【解答】解:﹣3+7=4.

故点A表示的数是4.

故答案为:4.

【点评】考查了数轴,关键是熟悉左移减右移加的知识点是解题的关键.

17.如果a=﹣a,那么a=0.

【分析】根据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可得答案.

【解答】解;如果a=﹣a,那么a=0,

故答案为:0.

【点评】本题考查了相反数,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相反数的定义.

18.﹣1的相反数是1.

【分析】根据相反数的定义分别填空即可.

【解答】解:﹣1的相反数是1.

故答案为:1.

【点评】本题考查了相反数,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熟记相反数的定义.

三.解答题(共8小题)

19.某检修小组从A地出发,在东西方向的线路上检修线路,如果规定向东方向行驶为正,向西方向行驶为负,一天行驶记录如下(单位:km):﹣4,+7,﹣9,+8,+5,﹣3,+1,﹣5.

(1)求收工时的位置;

(2)若每km耗油量为0.5升,则从出发到收工共耗油多少升?

【分析】(1)利用正负数加法运算的法则,即可求出结论;

(2)不管朝什么方向走,都要耗油,故耗油量只跟路程有关,即各数据绝对值之和.【解答】解:(1)﹣4+(+7)+(﹣9)+(+8)+(+5)+(﹣3)+(+1)+(﹣5)=﹣4+7﹣9+8+5﹣3+1﹣5

=0km.

答:收工时回到出发地A地.

(2)(|﹣4|+|+7|+|﹣9|+|+8|+|+5|+|﹣3|+|+1|+|﹣5|)×0.5

=(4+7+9+8+5+3+1+5)×0.5

=42×0.5

=21(升).

答:从出发到收工共耗油21升.

【点评】本题考查了正数和负数的加法运算,解题的关键是:(1)牢记负数加法运算的法则;(2)耗油跟路程有关,与正负无关,即用到绝对值相加.

20.空气质量指数是国际上普遍采用的定量评价空气质量好坏的重要指标,空气质量指数不超过50则空气质量评估为优.下表记录了我市11月某一周7天的空气质量指数变化情况.规定:空气质量指数50记为零,空气质量指数超过50记为正,空气质量指数低于50记为负.

解答以下问题:

(1)根据表格可知,星期四空气质量指数为32,星期六比星期二空气质量指数高32;

(2)求这一周7天的平均空气质量指数.

【分析】(1)根据空气质量指数50记为零,与50相加可得星期四的指数,星期六﹣星期二可得星期六比星期二空气质量指数高的指数;

(2)将表中数据相加后计算平均数与50相加可得结论.

【解答】解:(1)星期四空气质量指数为:50+(﹣18)=32,

星期六比星期二空气质量指数高:+28﹣(﹣4)=32,

故答案为:32,32;

(2)50+(+18﹣4﹣1﹣18﹣10+28+29),

=50+6,

=56,

答:这一周7天的平均空气质量指数为56.

【点评】本题考查了正数和负数.解题关键是理解“正”和“负”的相对性,明确什么是一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在一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中,先规定其中一个为正,则另一个就用负表示.

21.把下面的有理数填在相应的大括号里:(友情提示:将各数用逗号分开)

5,,0,5,20%,﹣3.1,6

正数集合{5,,0,5,20%,6…};负数集合{﹣3.1…};

整数集合{5,0,5,6…};分数集合{,20%,﹣3.1…};

【分析】根据有理数的分类,可得答案.

【解答】解:正数集合{5,,0,5,20%,6,…};

负数集合{﹣3.1,…};

整数集合{5,0,5,6,…};

分数集合{,20%,﹣3.1,…}.

故答案为:5,,0,5,20%,6;﹣3.1;5,0,5,6;,20%,﹣3.1.

【点评】本题考查了有理数.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有理数的分类方法.

22.把下列各数填入相应的大括号内:

﹣13.5,2,0,0.128,﹣2.236,3.14,+27,﹣15%,﹣1,,26

负数集合{﹣13.5,﹣2.236,﹣15%,﹣1…}

整数集合{2,0,+27,﹣1…}

分数集合{﹣13.5,0.128,﹣2.236,3.14,﹣15%,,26…}

【分析】利用负数,整数,分数的定义判断即可.

【解答】解:负数集合{﹣13.5,﹣2.236,﹣15%,﹣1…}

整数集合{ 2,0,+27,﹣1…}

分数集合{﹣13.5,0.128,﹣2.236,3.14,﹣15%,,26…}

故答案为:{﹣13.5,﹣2.236,﹣15%,﹣1…};{ 2,0,+27,﹣1…};{﹣13.5,0.128,

﹣2.236,3.14,﹣15%,,26…}.

【点评】此题考查了有理数,熟练掌握各自的定义是解本题的关键.

23.如图,数轴上A点表示的数是﹣2,B点表示的数是5,C点表示的数是10.

(1)若要使A、C两点所表示的数是一对相反数,则“原点”表示的数是:4.(2)若此时恰有一只老鼠在B点,一只小猫在C点,老鼠发现小猫后立即以每秒一个单位的速度向点A方向逃跑,小猫随即以每秒两个单位的速度追击.

①在小猫未抓住老鼠前,用时间t(秒)的代数式表示老鼠和小猫在移动过程中分别与点

A之间的距离;

②小猫逮住老鼠时的“位置”恰好在原点,求时间t.

【分析】(1)根据相反数的意义,求出“原点”到两点的距离,在利用该距离求得“原点”的位置即可;

(2)①根据两点的距离直接表示即可;

②利用到点的距离相等时,小猫逮到老鼠,列出关于t的方程,求出t的值,再求出该

位置即可.

【解答】解:(1)根据相反数的意义,可知“原点”到两点的距离分别为:(10+2)÷2=6,

∴“原点”表示的数为:﹣2+6=4,

故答案为:4;

(2)①老鼠在移动过程中与点A之间的距离为:7﹣t,

小猫在移动过程中与点A之间的距离为:12﹣2t;

②根据题意,得:7﹣t=12﹣2t,

解得:t=5,

此时小猫逮到老鼠的位置是:5﹣5=0,即在原点,

故答案为:原点.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相反数与数轴的综合应用,解决第(2)小题的②时,能利用小猫逮到老鼠时,它们的位置距离点A相等列出方程式关键.

24.如图,数轴上有三个点A、B、C,它们可以沿着数轴左右移动,请回答:(1)点A、B、C分别表示的数是﹣4、﹣2、3.

(2)将点B向右移动三个单位长度后到达点D,点D表示的数是1.

(3)移动点A到达点E,使B、C、E三点的其中任意一点为连接另外两点之间线段的中点,请直接写出所有点A移动的距离和方向.

【分析】(1)根据数轴上的点的对应性即可求解;

(2)将点B向右移动三个单位长度后到达点D,则点D表示的数为﹣2+3=1;

(3)分类讨论:当点A向左移动时,则点B为线段AC的中点;当点A向右移动并且落在BC之间,则A点为BC的中点;当点A向右移动并且在线段BC的延长线上,则C 点为BA的中点,然后根据中点的定义分别求出对应的A点表示的数,从而得到移动的距离.

【解答】解:(1)(1)点A、B、C分别表示的数是﹣4、﹣2、3.

(2)将点B向右移动三个单位长度后到达点D,点D表示的数是﹣2+3=1;

(3)当点A向左移动时,则点B为线段AC的中点,

∵线段BC=3﹣(﹣2)=5,

∴点A距离点B有5个单位,

∴点A要向左移动3个单位长度;

当点A向右移动并且落在BC之间,则A点为BC的中点,

∴A点在B点右侧,距离B点2.5个单位,

∴点A要向右移动4.5 单位长度;

当点A向右移动并且在线段BC的延长线上,则C点为BA的中点,

∴点A要向右移动12个单位长度;

故答案为:(1)﹣4,﹣2,3;(2)1.

【点评】本题考查了数轴:数轴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数轴上左边的点表示的数比右边的点表示的数要小.也考查了平移的性质.

25.已知|x+y﹣3|=﹣2x﹣2y,求(x+y)3的值.

【分析】先根据|x+y﹣3|=﹣2x﹣2y=﹣2(x+y)≥0,得到x+y≤0,再根据绝对值的性质即可得出x+y的值,再根据立方的定义即可求解.

【解答】解:∵|x+y﹣3|=﹣2x﹣2y=﹣2(x+y)≥0,

∴x+y≤0,

﹣(x+y)+3=﹣2(x+y),

x+y=﹣3,

(x+y)3=(﹣3)3=﹣27.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绝对值的性质以及乘方的运用,解题时注意:任意一个有理数的绝对值是非负数.

26.已知|x﹣1|=2,求|1+x|﹣5的值.

【分析】根据绝对值的性质求出x的值,代入代数式计算即可.

【解答】解:∵|x﹣1|=2,

∴x﹣1=±2,

解得,x=3或﹣1,

当x=3时,|1+x|﹣5=﹣1,

当x=﹣1时,|1+x|﹣5=﹣5.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绝对值的概念和性质,掌握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是解题的关键.

(完整版)最新版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各章节重难点.doc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各章节重难点 第一章有理数 1.1从自然数到有理数 正数:大于零的数 负数:小于零的数 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正整数、零和负整数统称为整数,负分数和正分数统称为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有理数整数 正整数 零 负整数 正分数 自然数 分数 负分数 1.2数轴 数轴:规定了原点、单位长度和正方向的直线叫做数轴。 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 相反数:如果两个数符号不同,称其中一个数为另一个数的相反数。也称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注意,零的相反数是零。 在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零除外)的两个点,位于原点的两侧,并且到原点的距离相等。 1.3绝对值 绝对值:一个数在数轴上对应的点到原点的距离叫做这个数的绝对值。 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零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绝对值相等。 注:任何数的绝对值大于或等于零。(非负数) 1.4有理数的大小比较 一般地,我们有: 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正数都大于零,负数都小于零,正数大于负数。 总结:两个正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数大;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数反而小。 第二章有理数的运算 2.1有理数的加法 同号两数相加,取与加数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等于零;一个数与零相加,仍得这个数。 在有理数运算中,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仍成立。 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a+b=b+a 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题

《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 1.生态学家对某地区两个生物种群(Ⅰ和Ⅱ)的存活率进行了调查, 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关于对种群Ⅰ和Ⅱ实施重点保护时期的叙述 正确的是 A.种群Ⅰ和Ⅱ都为7~10岁B.种群Ⅰ和Ⅱ都为1~10岁 C.种群Ⅰ为0~1岁,种群Ⅱ为6~7岁 D.种群Ⅰ为1岁以后各年龄期,种群Ⅱ为7岁以后各年龄期 2.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的过程是 ①选取一个该种群分布比较均匀的长方形地块,将该地按照长度画 成10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划一个大小为1m2的样方 ②选取一个该种群分布比较密集的长方形地块,将该地按照长度画成10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划一个大小不同的样方 ③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取其最大值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④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取其平均值作为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生态学家对某地区两个生物种群(Ⅰ和Ⅱ)的存活率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关于对种群Ⅰ和Ⅱ实施重点保护时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Ⅰ和Ⅱ都为7~10岁B.种群Ⅰ和Ⅱ都为1~10岁 C.种群Ⅰ为0~1岁,种群Ⅱ为6~7岁 D.种群Ⅰ为1岁以后各年龄期,种群Ⅱ为7岁以后各年龄期 4.在阳光明媚、水草丰茂的鄂尔多斯草原上,生活着牛、羊、鹿、 狼、兔、鼠,还有秃鹫、苍鹰、蜣螂、细菌、真菌等,关于它们的 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它们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②它们中的牛、羊、鹿分别组成了3个种群③它们中的动物是一个生物群落④它们中的蜣螂、腐生菌是分解者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5.种群数量数学模型建立的一般步骤是 A.观察并提出问题→提出合理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表达事物的性质→实验或观察检验或修正数学形式 B.观察并提出问题→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表达事物的性质→提出合理假设→实验或观察检验或修正数学形式 C.观察并提出问题→提出合理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表达事物的性质 D.提出合理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表达事物的性质→实验或观察检验或修正数学形式 6.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方圆为2hm2的草场中灰苍鼠的数量时,放置了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苍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5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4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则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数量最接近 A.50只B.42只C.92只D.160只 7.豚草是原产北美的植物,据调查在江苏、浙江、北京、上海等19个省市频频发现。课外小组的同学对某地区路旁的一片闲散地的部分植物的种群密度连续进行了五年的调查,部分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株/m3) A B.在进行种群密度调查时应特别注意随机取样 C.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区的植物群落的丰富度在减少 D.可以推测该地区动物的丰富度将会增加 8.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新浙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各章知识点

新浙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各章知识点第一章:平行线与相交线 一、知识结构 ?????? ??? ??? ??? ???????????? ??? ??????????? ?? ?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直线平行的判定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平行线直线平行的性质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平行线与相交线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尺规作图 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相交线:补角、余角、对顶角 二、要点诠释 1.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两种:相交与平行。(2)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交平行线。 2.几种特殊关系的角 (1)余角和补角:①定义:如果两个角的和是直角,称这两个角互为余角;如果两个角的和是平角,称这两个角互为补角。②性质: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2)对顶角:①定义:两条直线相交所得有公共顶点、没有公共边的两个角②性质:对顶角相等。 (3)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两条直线分别与第三条直线相交,构成八个角。 ①在两条直线同一侧并且在第三条直线的旁边的两个角叫同位角。 ②在两条直线之间并且在第三条直线的两旁的两个角叫做内错角。 ③在两条直线之间并且在第三条直线的同旁的两个角叫做同旁内角。 三、主要内容 (1)平行线的判定: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2)平行线的性质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第二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2.1二元一次方程 含有两个未知数,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一次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一对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2.2二元一次方程组 由两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成,并且含有两个未知数的方程组,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同时满足二元一次方程组中各个方程的解,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2.3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①消元就是把二元一次方程组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消元的方法是代入,这种解方程组的方法称为代入消元法,简称代入法。 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般步骤是: 1.将方程组中的一个方程变形,使得一个未知数能用含有另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 2.用这个代数式代替另一个方程中相应的未知数,得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求出一个未知数的值; 3.把这个未知数的值代入代数式,求另一个未知数的值; 4.写出方程组的解。

高中生物:第4章 生物的变异 单元测试 浙科版必修2

第4章生物的变异 一.单项选择(每题2分,共40分) 1.变异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下列不属于细菌产生的可遗传变异有() ①基因突变②基因重组③染色体变异 ④环境条件的变化⑤染色单体互换⑥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②③④⑤⑥D.①②③④ 2.某个婴儿不能消化乳糖,经检查发现他的乳糖分子有一氨基酸改换而导致乳糖酶失活,发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缺乏吸收某种氨基酸的能力B.不能摄取足够的乳糖酶 C.乳糖酶基因有一个碱基对改变D.乳糖酶基因有一个碱基对缺失了 3.下列叙述属于基因重组的是()A.同源染色体上等位基因的重新组合B.各条染色体上全部基因的重新组合 C.非同源染色体上基因的重新排列D.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重新组合4.香蕉某一性状发生了变异,其变异不可能来自()A.基因重组B.基因突变C.染色体变异D.环境变化 5.果蝇的一条染色体上,正常基因的排列顺序为123-456789,“-”代表着丝点,表中表示了由该染色体发生变异后基因顺序变化的情况。有关叙述错 误的是() A.甲是染色体某一片段位置颠倒引起的 B.乙是染色体某一片段缺失引起的 C.丙是染色体着丝点改变引起的 D.丁是染色体增加了某一片段引起的 6.普通小麦是六倍体,有42条染色体,科学家们用花药离体培养出的小麦幼苗是()A.三倍体、21条染色体B.单倍体、21条染色体 C.三倍体、三个染色体组D.单倍体、一个染色体组 7.通过单倍体的途径培育小麦新品种可以大大缩短育种年限,培育单倍体苗所用的花药应取自于() A.某一优良品种B.被确定为父本的植株C.F1D.F2 8.生物变异的主要来源和生物进化的主要原因是()A.基因重组B.基因突变C.染色体变异D.环境改变 9.下列情况中不属于染色体变异的是( ) A.第5号染色体断臂缺失引起的遗传病B.第21号染色体多一条的唐氏综合征C.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了对应部分的结构D.用花药培育出的单倍体植株 10.与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基因工程育种等育种方法比较,尽管人工诱变育种具有很大的盲目性,但是该育种方法的独特之处是() A.可将不同品种的优良性状集中到一个品种上B.育种周期短,加快育种进程C.改变基因结构,创造前所未有的性状类型D.能够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后代性状稳定快 11.某植物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成如右图所示。据图推测该植物最可能是()A.无果实,无种子,采用有性生殖方式

浙教(最新)七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试题。附详细答案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考试试题和答案 一 选择 1 .下列计算正确的是( D ) A .2a+3b=5ab B .(x+2)2 =x 2 +4 C .(ab 3 )2 =ab 6 D .(﹣1)0 =1 2.已知一组数据:12,5,9,5,1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D ) A .平均数是9 B .中位数是9 C .众数是5 D .极差是5 3.函数1 2 y x = - 中,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是( C ) A .2x > B . 2x < C .2x ≠ D . 2x ≠- 4.如图,直线AB,CD 交于点O ,射线OM 平分∠AOC,若∠BOD= 76°,则∠BOM 等于( c ) A、38° B、104° C、142° D、144° 5.分式方程 31 21 x x = - 的解为( C ) A .1x = B . 2x = C . 3x = D . 4x = 6.如图,直线AB ∥CD ,AF 交CD 于点E ,∠CEF =140°,则∠A 等于( B ) A . 35° B . 40° C . 45° D . 50° 7、某课外小组的同学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调查了20户家庭某月的用电量,如下表所示: 用电量(度) 120 140 160 180 200 户数 2 3 6 7 2 A、180,160 B、160,180 C、160,160 D、180,180 8.若3×9m ×27m =311 ,则m 的值为( A ) A . 2 B . 3 C . 4 D . 5

9.下列计算正确的是( D ) A.(﹣p2q)3=﹣p5q3B.(12a2b3c)÷(6ab2)=2ab C.3m2÷(3m﹣1)=m﹣3m2D.(x2﹣4x)x﹣1=x﹣4 10 如图是杭州市区人口的统计图.则根据统计图得出的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D ) A.其中有3个区的人口数都低于40万B.只有1个区的人口数超过百万C.上城区与下城区的人口数之和超过江干区的人口数D.杭州市区的人口数已超过600万 二填空 1、分式因解mm2+6mn+9m=_m(m+3) 2____. 2. 化简得;当m=﹣1时,原式的值为 1 . 3.若a=2,a+b=3,则a2+ab= 6 . 4.已知太阳的半径约为696000000m,696000000这个数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6.96×108. 5.某初中学校共有学生720人,该校有关部门从全体学生中随机抽取了50人,对其到校方式进行调查,并将调查的结果制成了如图所示的条形统计图,由此可以估计全校坐公交车到校的学生有216 人.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下册单元测试-第2章

第二章生物和环境 第一节种群和生物群落(一) 一、选择题 1.种群是指,在一定自然区域内() A.同种生物的个体总和 B.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 C.同种生物的幼体总和 D.同种生物的成体总和 2.下列生物群体,属于种群的是() A.一个池塘中全部的鱼 B.一个牧场上全部的牧草 C.同一牧场上的牛和羊 D.同一饲养场上全部的肉用黄牛 3.下列叙述中不属于一个种群的是() A.长江里所有的扬子鳄 B.一个湖泊里的全部草鱼 C.一个县里的全部人口 D.一个果 园里的全部果树 4. 在一个棉田中有蚜虫卵、蚜虫幼虫、有翅蚜虫、无翅蚜虫。这些蚜虫共同组成()A.种群B.群落C.群体D.社会 5. 能影响种群密度的是() A.年龄结构 B.性别比例 C.出生率、死亡率 D.以上都是 6.某种群中年轻的个体少,年老的个体多,则种群密度会() A.越来越大 B.相对稳定 C.越来越小 D.绝对不变 7.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该害虫的种群密度将会() A.明显增加 B.明显减少 C.先减后增 D.相对稳定 8.按一对夫妇生两个孩子计算,人口学家统计并预测,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翻一番大约需20至40年,美国需40至80年,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减少,预测人口的这种增减动态主要依据是() A.人口种群密度 B.种群年龄结构 C.种群性别比例 D.出生率和死亡率 9. 狮子种群中的性别比例一般属于() A. 雌雄相当 B. 雌多于雄 C. 雄多于雌 D. 无法确定 10. 2001年11月1-10日,我国开展了“第五次人口普查”,从生态学角度看,调查对象应属于一个() A.种群 B.生物体 C.群落 D.以上都不是 11.甲具有出生、年龄、性别、死亡等特征,乙具有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特征。则甲、乙分别属于() A.物种的个体、种群 B.种群、物种的个体 C.植物、动物 D.物种的个体、植被 12.小晨学习了种群的概念后,对种群的特征进行了描述,你认为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A.有一定的年龄结构 B.必须有相当多的生物数量 C.有一定的密度 D.有一定的性别比例 二、填空题 13.一个物种就是一群生物,它们的、相似,并能相互而生育后代。种群是由同一的许多生物个体组成。 14.种群具有单独的生物个体所不具备的一些特征,如:、、 和 15.我班男女的性别比是:。 16.出生率是指在内,平均每千个个体中的新个体数;死亡率是

(完整版)浙教新版数学七年级上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

第一章 有理数 1.有理数: (1)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2)有理数的分类: ① ② ?????????????负分数负整数负有理数零正分数正整数正有理数有理数???????????????负分数正分数分数负整数 零正整数整数有理数2.数轴: 3.相反数: (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互为相反数,0 的相反数0; a a 和-(2)注意: a-b+c 的相反数是-a+b-c ;a+ b 的相反数是-a-b ; 4.绝对值:(1) 数轴上一个数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该数的绝对值,用“| |”表示。 (2) 绝对值可表示为: 或 ; ?????<-=>=) 0a (a )0a (0)0a (a a ???≤-≥=)0()0(a a a a a (4) ①非负性:|a|≥0 ②|a|=|-a| ③若|a|=b ,则a=±b ④ ; 0a 1a a >?=; 0a 1a a

2020年高考学考 选考生物艺体生冲刺系列(浙科版)专题15 种群(解析版)

专题15种群 (1)在选考中占2分; (2)本单元知识点以选择题形式出现一道选择题,考点分布于种群的特点; 一、种群的概念 1、种群用于人类又称人口,是指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体,通常一个物种包含很多个种群,种群和种群之间存在地理隔离;种群长期隔离会导致亚种和新种的形成,可见,种群是物种的具体存在单位、繁殖单位和进化单位。 2、种群的很多特征是种群内个体特征的统计值,如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结构和性比率等,而密度和分布型则是种群所特有的。 二、出生率与死亡率 1、出生(死亡)率是指单位时间出生(死亡)个体占种群总个体数的百分数或千分数;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兴衰的晴雨表。 2、自然增长率是出生率减去死亡率。 三、年龄结构和性比率 1、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各个年龄组个体数量在种群中所占比例关系,并常用年龄金字塔来表示,宽度代表B(A.该年龄组个体数量 B.该年龄组个体数在整个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年龄金字塔的中线把一个年龄组分成两半,左边代表雄性,右边代表雌性。 2、生态学家通常把种群分成三个年龄组,即生殖前期、生殖期和生殖后期;有些生物的生殖后期为零,如蜉蝣和蝉;年龄结构分为三种类型,即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它们可带给我们关于种群未来数量动态的信息。稳定型预示着只要保持替补出生率,人口就会保持零增长,如多数发达国家。 3、种群性比率是指种群内两性个体数量的相对比例。

四、种群密度及调查方法 1、种群密度是指某个种群在单位空间或面积的个体数量;种群密度大小是决定生物的益与害、狩猎或禁猎、防治或不防治的依据,也是检查保护效果和防治效果、进行害虫预测预报及研究种群动态的基础。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很多,对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采用标志重捕法。 五、种群分布型和存活曲线 1、分布型是指种群中个体的空间配置格局,包括集群分布、均匀分布和随机分布,在密度相同的情况下,种群的分布型A(A.可能不同 B.一定不同 C.一定相同)。 2、最常见的分布型是集群分布,以下选项是集群分布原因的是CE;是均匀分布原因的是BD;是随机分布原因是A。 A.种群成员间既不互相吸引也不互相排斥 B.动物的领域行为、树木争夺树冠空间和根部空间进行竞争 C.植物的种子常落在母株附近、蛾类的趋光性和蚯蚓的趋湿性 D.沙漠植物争夺水分进行竞争 E.动物彼此之间的密切交往 3、存活曲线是表示种群中全部个体死亡过程或死亡情况的曲线,存活曲线二维平面图的横坐标是年龄,自左至右年龄增加,纵坐标是存活个体数的对数值,自上而下逐渐减少。 4、类型Ⅰ(凸形):大多数个体能活到平均年龄,达到这一年龄后,短期内几乎全部死亡,如人类和高等动物;类型Ⅱ(对角线形):各年龄组死亡率相同,如水螅、一些鸟类和小型哺乳动物;类型Ⅲ(凹形):低龄死亡率极高,但是一旦活到了某一年龄,死亡率就变得很低而且稳定,如牡蛎和树蛙。 六、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1、熟悉血细胞计数板

浙教版《生物与环境》单元测试题1(含答案)

《生物与环境》单元测试题(含答案)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如图为某树林中部分生物成分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是:植物→虫→鸟→细菌 B.若图中加入阳光、空气等非生物部分,就构成了一个群落 C.虫的体色与栖息环境相近,这体现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D.图中的细菌、真菌能把无机物分解为有机物 2.分布在黑龙江流域的雷鸟冬天换上以白色为主的羽毛,以逃避敌害。有一年,冬季天气特别暖和,迟迟不下雪,结果雷鸟减少了许多,与这有关的生物学现象为()①警戒色②拟态③保护色④适应⑤适应的相对性⑥竞争 A.①④B.③⑥C.③⑤D.②③ 3.骆驼适应沙漠环境的特点是() ①四肢底部有厚皮②驼峰内贮有脂肪③有三个胃④身体表面长毛⑤身体高大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⑤D.③④⑤4.如图所示,不属于自然现象的是() A.雨后彩虹 B.嫦娥飞天 C.流星划破夜空

D.大雁南飞 5.下面可以成为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A.一片森林中所有的树B.一个池塘中所有的生物 C.一片麦地D.一片草地上的阳光、土壤和空气6.自然界中的生物都表现出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征。冬天,槐树的叶片都已落下,而松树却郁郁葱葱,从两者对寒冷环境的反应情况而言,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槐树比松树更适应寒冷的环境B.松树比槐树更能适应寒冷的环境C.两者都适应寒冷的环境D.两者都不适应寒冷的环境 7.图示为杭州滨江长达7.4公里的沿江樱花大道,樱花盛开时,美不胜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樱花树属于被子植物 B.一朵樱花属于一个营养器官 C.大道上所有樱花树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D.樱花可用嫁接或扦插进行繁殖,这属于有性生殖 8.如图为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是从草开始的 B.鹰和蛇的生物关系是捕食和竞争关系 C.该生态系统中,对鼠有直接关系的生物因素是兔 D.若大量捕杀狐,鹰的数量在一定时间内将先增多 9.人们将一种叫“水葫芦”的植物引种到昆明滇池后,这种植物很快在滇池中蔓延,甚至威胁到其他生物的生存。这说明() A.生物能适应环境 B.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C.生物不能对环境产生影响

最新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代数式》教学设计(精品教案).docx

《代数式》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把简单的与数量有关的词语用代数式表示出来;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抽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把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成代数式. 难点:正确理解题意,从中找出数量关系里的运算顺序并能准确地写成代数式.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表示乙数: (1)乙数比x大5; (2)乙数比x的2倍小3; (3)乙数比x的倒数小7; (4)乙数比x大16%. (应用引导的方法启发学生解答本题) 2、在代数里,我们经常需要把用数字或字母叙述的一句话或一些计算关系式,列成代数式,正如上面的练习中的问题一样,这一点同学们已经比较熟悉了,但在代数式里也常常需要把用文字叙述的一句话或计算关系式(即日常生活语言)列成代数式,本

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个问题. 二、讲授新课 用代数式表示乙数: (1)乙数比甲数大5; (2)乙数比甲数的2倍小3; (3)乙数比甲数的倒数小7; (4)乙数比甲数大16%. 分析:要确定的乙数,既然要与甲数做比较,那么就只有明确甲数是什么之后,才能确定乙数,因此写代数式以前需要把甲数具体设出来,才能解决欲求的乙数. 解:设甲数为x ,则乙数的代数式为: (1)x+5 (2)2x-3 (3) x 1-7 (4)(1+16%)x (本题应由学生口答,教师板书完成) 最后,教师需指出:第4小题的答案也可写成x+16%x. 用代数式表示: (1)甲乙两数和的2倍; (2)甲数的31与乙数的21 的差; (3)甲乙两数的平方和; (4)甲乙两数的和与甲乙两数的差的积; (5)乙甲两数之和与乙甲两数的差的积. 分析:本题应首先把甲乙两数具体设出来,然后依条件写出代数式. 解:设甲数为a ,乙数为b ,则: (1)2(a+b); (2)31a-21b ; (3)a 2+b 2; (4)(a+b)(a-b); (5)(a+b)(b-a)或(b+a)(b-a).

2020届浙科版群落单元测试4

群落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答案】C 【解析】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共生、寄生、竞争、捕食等几种类型。结合题意分析,在培养蘑菇的培养基上长出了曲霉,两者都是营腐生生活的真菌,在同一培养基生活时,会由于争夺培养基中的水分、无机盐和养料以及生活空间等而发生斗争,这种种间关系属于竞争。 2.在裸岩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不可能发生 A.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由简单变复杂 B.生态系统中有机物总量由少变多 C.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由强变弱 D.群落中动物物种丰富度由低变高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一般情况,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由简单变复杂,A错误;生态系统中有机物总量由少变多,B错误;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由弱变强,C正确;群落中动物物种丰富度由低变高,D错误;答案是C。 考点: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3.某山区的坡地被滥垦,当狂风暴雨侵袭时,局部山坡发生山崩。在较短的一段时间后,该处出现了新的生物群落。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群落的丰富度比较低 B.该群落中的生物多为草本植物,有垂直结构 C.该群落形成过程中先出现的生物最可能是地衣 D.若有人类活动,则该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可能有变 【答案】C 【解析】发生山崩处的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比较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差,抵抗力稳定性低,A正确;破坏的群落中多为草本植物,还存在地被植物,如苔藓等,说明还存在垂直结构,B正确;该群落形成过程属于次生演替,裸岩上进行的初生演替,最先

出现的生物是地衣,C错误;人类活动往往使得群落演替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D正确。 【考点定位】群落的演替;群落的结构特征 4.有关土壤动物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土壤动物群落不存在分层现象 B. 土壤动物种间关系主要是互利共生 C. 土壤盐碱度不同,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差异 D. 随机扫取表层土取样,可以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答案】C 【解析】不同的土壤层面为不同的生物提供了栖息地,所以土壤中的群落也存在垂直分布,A错误;土壤中动物的种间关系,除了互利共生之外,还有捕食、寄生、竞争,这些无主次之分,B错误;土壤盐碱度会影响土壤中生物的分布,进而影响土壤动物的群落结构,C正确;土壤表层只有一部分小动物分布,应该选择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小动物的丰富度,D错误。 【考点定位】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名师点睛】群落的特征包括物种丰富度、种间关系和空间结构,其中种间关系包括捕食、竞争、寄生和互利共生等,空间结构分为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能力强,不适宜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可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调查其丰富度。 5.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种群“S”型增长曲线表示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 B. 人类活动不能改变群落的演替方向,但能改变演替速度 C. 捕食和竞争等种间关系对维持群落的相对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D. 一座山中从山脚到山顶物种的差异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答案】C 【解析】种群的“S”型增长曲线表示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A错误;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B错误;捕食和竞争等关系对维持群落的相对稳定具有重要作用,种间关系的变化是群落演替的催化剂,C正确;一座山中的物种从山脚到山顶属于不同的群落,D错误。 6.在农田生态系统害虫防治中,害虫种群密度变化情况示意图(经济阈值是指害虫种群密度影响农田经济效益的最低值)如下。在A、B、C、D、E点进行了农药防治或引入了

浙教新版数学七年级上知识点总结

1.有理数: (1)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2)有理数的分类: ① ?????????????负分数 负整数负有理数零正分数正整数正有理数有理数 ② ??? ? ???????????负分数正分数分数负整数零 正整数整数有理数 2.数轴: 3.相反数: (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a a 和-互为相反数,0的相反数0; (2)注意: a-b+c 的相反数是-a+b-c ;a+b 的相反数是-a-b ; 4.绝对值: (1) 数轴上一个数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该数的绝对值,用“| |”表示。 (2) 绝对值可表示为:?????<-=>=) 0a (a )0a (0)0a (a a 或 ?? ?≤-≥=)0() 0(a a a a a ; (4) ①非负性:|a|≥0 ②|a|=|-a| ③若|a|=b ,则a=±b ④ 0a 1a a >?= ; 0a 1a a

2020届浙科版种群单元测试4

种群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合理的是() A. 样方法宜选择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作为调查的对象 B. 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 C. 宜用样方法调查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D. 种群密度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答案】B 【解析】调查种群密度的时候不宜选择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作为调查对象,因为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计数比较困难,A错误;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B正确;通常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的种群密度,C错误;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不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能理清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的适用对象,植物和活动能力较弱的动物都可用样方法进行调查,活动能力强的动物一般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2.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来分析,下列属于种群的是() A.德阳五中所有的树 B.培养皿中的大肠杆菌菌落 C.培养基被污染后除大肠杆菌外,又滋生了别的细菌和真菌 D.在一棵枯树枝上生活着蚂蚁,长满了苔藓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2)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分子、原子、化合物不属于生命系统. (3)生命系统各层次之间层层相依,又各自有特定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4)生命系统包括生态系统,所以应包括其中的无机环境. 解:A、德阳五中所有的树不是同一个物种,不属于一个种群,A错误; B、培养皿中的大肠杆菌菌落属于一个种群,B正确; C、培养基被污染后除大肠杆菌外,又滋生了别的细菌和真菌,属于一个群落,C错误; D、在一棵枯树枝上生活着蚂蚁,长满了苔藓属于一个生态系统,D错误.

2020届浙科版群落单元测试2

群落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以下生物群落的演替中,属于初生演替的是() A. 弃耕的农田慢慢变成森林 B. 森林大火后仍长成森林 C. 火山喷发后重新生长成森林 D. 水域污染后经治理,各种生物种类逐渐增加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1、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是保留有土壤条件,甚至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开始次生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上的演替、过量砍伐的森林上的演替、弃耕农田上的演替、水域污染后经治理的演替. 2、在一从来没有过植被,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开始初生演替,如火山喷发后的演替. 故选:C. 2.某山区实施退耕还林后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成了森林。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 实施退耕还林后,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B. 实施退耕还林前的农田群落中不存在垂直结构,只存在水平结构 C. 在演替过程中,森林阶段利用阳光等资源的能力高于灌木阶段 D. 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仍会发生变化 【答案】B 【解析】实施退耕还林后,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A正确;实施退耕还林前的农田群落中存在垂直结构,也存在水平结构,B错误;在演替过程中,森林阶段利用阳光等资源的能力高于灌木阶段,C正确;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仍会发生变化,D正确。 3.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群落演替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B.不同生物群落的演替过程是相同的 C.群落演替直到达到所处自然条件的顶级群落才会终止 D.群落演替过程中其优势种逐渐发生改变 【答案】B

【解析】A、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故A正确; B、群落演替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而次生演替从草本植物阶段开始,故B错误; C、群落演替如果条件适宜的话,会直到达到森林阶段才会终止,即直到达到顶级群落才会终止,故C正确; D、群落演替过程中其优势种逐渐发生改变,如草本植物阶段优势种即为草本植物,森林阶段的优势种即为乔木,故D正确 【考点定位】群落的演替 【名师点睛】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同群落的演替其过程有一定的区别: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次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因此一般森林是群落演替的顶级群落4.一块甘蔗田弃耕几年后,形成了杂草地,下面有关该过程叙述正确的是() ①此过程属于初生演替,最终一定能演替成为森林 ②此过程属于次生演替,最终不一定能演替成为森林 ③动植物在杂草地中都有分层现象,群落有垂直结构 ④该杂草地动物没有分层现象,所以该群落没有垂直结构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①此过程属于次生演替,但最终是否能演替成为森林,还有看环境条件,故①错误; ②此过程属于次生演替,最终不一定能演替成为森林,故②正确; ③该杂草地动物有分层现象,该杂草地也存在垂直结构,故③正确; ④动植物在杂草地中都有分层现象,群落有垂直结构,故④错误. 考点:群落的演替;群落的结构特征 【名师点睛】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

浙教新版七年级下数学测试题中等难度

七年级下数学测试题 一.选择(每题3分,30分) 1.下列运算正确的是( ) A .(a-3)2=a 2-9 B .a 2a 4=a 8 C .39±= D .283-=- 2.(2014春文登市校级期中)下列各式,属于二元一次方程的个数有( ) ①xy+2x -y=7;②4x+1=x -y ;③51 =+y x ;④x=y ;⑤x 2-y 2=2;⑥6x -2y ;⑦x+y+z=1;⑧y (y-1)=2y 2-y 2+x . A .1 B .2 C .3 D .4 3.将下列多项式因式分解,结果中不含有因式a+1的是( ) A .a 2-1 B .a 2+a C .a 2+a-2 D .(a+2)2-2(a+2)+1 4.n 是整数,式子 ()[]( ) 1118 12---n n 计算的结果( ) A .是0 B .总是奇数 C .总是偶数 D .可能是奇数也可能是偶数 5.如图,直线a ∥b ,∠1=85°,∠2=35°,则∠3=( ) A .85° B .60° C .50° D .35° 6.下列分式中,最简分式是( ) A .1122+-x x B .1 1 2-+x x C .xy x y xy x -+-2 222 D .122362+-x x 7.用换元法解方程 31241222=---x x x x 时,设y x x =-12 2,则原方程可化为( ) A .031=-+ y y B .034=--y y C .031=--y y D .034 =+-y y 8.某学校将为初一学生开设ABCDEF 共6门选修课,现选取若干学生进行了“我最喜欢的一门选修课”调查,将调查结果绘制成如图统计图表(不完整) 选修课 A B C D E F

2020届浙科版 人类与环境 单元 测试

人类与环境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生态系统从幼年期向成熟期的发展过程中,其结构和功能特征会发生明显变化,其中正确的判断是() A.碳循环由相对开放趋向于更加封闭 B.有机化合物多样性逐渐增加 C.群落代谢过程中向环境中排出的产物逐步减少 D.P(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R(所有生物的总呼吸量)值逐渐增大 【答案】B 【解析】生态系统从幼年期向成熟期的发展过程中(设想一块抛荒土地的生态演替),其结构不断复杂化和功能完善化(物种增多,食物链网状化),所以物质循环量逐渐增大,群落代谢过程中向环境中排出的产物逐步增多,碳循环由相对封闭趋向于更加开放。由于生物量增加,生物的总呼吸量增多,而生产者同化总能量变化基本不大,故P(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R(所有生物的总呼吸量)值逐渐减小。由于物种增多,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有机化合物多样性逐渐增加。 【答案】D 【解析】生物多样性越丰富,生态系统结构越复杂,稳定性越强。 3.下列关于酸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正常雨水的pH—般都在5.6左右 B.臭氧的增加是造成酸雨的原因之一 C.酸雨会破坏土壤的肥力,使河流、湖泊、水源酸化 D.防治酸雨的最有效的方法是限制S02和NO的排放量 【答案】B 【解析】正常雨水的pH-般都在5.6左右,A正确;酸雨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硫和氮的氧化物溶于雨水而降落至土壤或水体中,B错误;酸雨落在植物体上直接危害植物的茎和叶片;酸雨污染的水体,严重威胁着鱼、虾和贝类的生存;酸雨使土壤溶液中的金属离

子增加,从而毒害植物和土壤中的动物;酸雨抑制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C正确;酸雨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硫和氮的氧化物溶于雨水而降落至土壤或水体中,因此防治酸雨的最有效的方法是限制SO2和NO的排放量,D正确。 4.我国目前面临一系列社会、经济难题的主要原因是() A.国土面积不够大 B.经济发展不够快 C.就业人数过少 D.人均自然资源不足 【答案】D 【解析】人均自然资源不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也是我国目前面临的社会、经济难题,所以本题选D。 5.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和氮循环的一部分,甲、乙、丙三类微生物参与其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甲类细菌是自养需氧型,乙类细菌是异养厌氧型 B.丙类微生物中有的可与植物共生 C.甲和丙的活动可以增加土壤肥力 D.氧气充足时,乙的活动加强 【答案】D 【解析】图中可以看出:甲在O 2的作用下,能将NH 3 还原成HNO 3 ,这种微生物是硝化细 菌,其代谢类型是自养需氧型。乙能利用有机物,并把HNO 3转变成N 2 ,这种微生物是反 硝化细菌,其代谢类型是异养厌氧型,当O 2充足时,乙的活动受到抑制。丙能把N 2 固 定为NH 3 ,这是固氮微生物,有的可与植物共生(如根瘤菌)。甲和丙的活动都可以增加土壤中氮素,增加土壤肥力。 6.人类的下列活动中,不会引起水体污染的是() A.生活污水大量流入河道 B.化工废水大量排入湖泊 C.原油大量泄漏进入海洋 D.植树造林、退耕还湖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生活污水大量流入河道、化工废水大量排入湖泊以及原油大量泄漏进入海洋,都会引起水体污染,A、B、C三项均错误;因植物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体等作用,所以,植树造林、退耕还湖,不会引起水体污染,D项正确。

最新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上知识点总结--

精品文档 1.有理数: (1)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2)有理数的分类: ① ? ? ? ? ? ? ? ? ? ? ? ? ? 负分数 负整数 负有理数 零 正分数 正整数 正有理数 有理数② ? ? ? ? ? ? ? ? ? ? ?? ? ? ? 负分数 正分数 分数 负整数 零 正整数 整数 有理数 2.数轴: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 3.相反数: (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a a 和-互为相反数,0的相反数是0; (2)注意: a-b+c的相反数是-a+b-c;a+b的相反数是-a-b; 4.绝对值: (1) 数轴上一个数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该数的绝对值,用“| |”表示。 (2) 绝对值可表示为: ?? ? ? ? < - = > = )0 a( a )0 a( )0 a( a a或 ? ? ? ≤ - ≥ = )0 ( )0 ( a a a a a; (4) ①非负性:|a|≥0②|a|=|-a| ③若|a|=b,则a=±b ④0 a 1 a a > ? =;0 a 1 a a < ? - =;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a-b| 5. 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的步骤如下: ①先求出两个数负数的绝对值;②比较两个绝对值的大小;③根据“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做出正确的判断。 1.有理数加法法则:·同号两个数相加,取加数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异号的两个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互为相反数的两数相加得0. ·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2.灵活运用运算律:①相反数相加;②同号相加;③同分母相加;④凑整的相加。 3.加法交换律:a b b a +=+ 4.加法结合律:()() a b c a b c ++=++ 5.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6.有理数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绝对值相乘。任何数与0相乘积仍得0。 7.倒数:如果两个数互为倒数,则它们的乘积为1。(如:-2与 1 - 2 )注意:①零没有倒数②倒数等于本身的数:1,-1等于本身的数汇总:相反数等于本身的数:0,绝对值等于本身的数:正数和0 , 平方等于本身的数:0,1 算术平方根于本身的数:0,1 平方根于本身的数:0 立方等于本身的数:0,1,-1. 立方根于本身的数:0,1,-1 8.有理数乘法法则 乘法法则:①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绝对值相乘。 越来越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