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盆地于其-草湖地区典型地震相识别与分析

塔里木盆地于其-草湖地区典型地震相识别与分析
塔里木盆地于其-草湖地区典型地震相识别与分析

地震相的识别剖析

通过层序的划分,可以大致确定不同类型的砂岩储集体在纵向上发育的有利层位。通过对有利层序内地震相的研究,可以确定砂岩储集体的沉积相及横向的分布范围,从而为砂岩储层的综合预测奠定基础。 一、地震相分析 (一)地震相概念 地震相是沉积相在地震剖面上表现的总和,是由沉积环境(如海相或陆相)所形成的地震特征,是指一定面积内的地震反射单元,该单元内的地震属性参数与相邻的单元不同.它代表产生其反射的沉积物的岩性组合、层理和沉积特征。 (二)地震相分析 地震相分析就是在划分地震层序的基础上,利用地震参数特征上的差别,将地震层序划分为不同的地震相区,然后作出岩相和沉积环境的推断。用来限定地震相单位的基本参数是那些涉及层系内部的反射形态和层系本身的几何外形的有关参数,目前在地震相分析中使用的地震反射参数及其地质解释如下: (1)反射结构:反射结构反映层理类型、沉积作用、剥蚀和古地貌以及流体类型。 (2)地震相单元外形和平面组合:不同沉积环境下形成的岩相组合有特定的层理模式和形态模式,导致反射结构和外形的特定组合,从而反映沉积环境、沉积物源和地质背景。 (3)反射振幅:反射振幅与波阻抗差有关,反映界面速度一密度差、地层间隔及流体成分和岩性变化。大面积的振幅稳定揭示上覆、

下伏地层的良好连续性,反映低能级沉积;振幅快速变化,表示上覆和(或)下伏地层岩性快速变化,是高能环境的反映。 (4)反射频率:反射频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地层厚度、流体成分、埋深、岩性组合、资料处理参数等。视频率的快速变化往往说明岩性的快速变化,因而是高能环境的产物。 (5)同相轴连续性:它直接反映地层本身的连续性,与沉积作用有关。连续性越好,表明地层越是与相对较低的能量级有关;连续性越差,反映地层横向变化越快,沉积能量越高。 (6)层速度:层速度反映岩性、孔隙度、流体成分和地层压力。 由于同一地震相参数的变化可以由多种地质作用产生,因此地震相分析具有明显的多解性。但是既然地震相是沉积相的反映,地震相必然能够反映储集体或油气储集相带(刘震,1997)。 二、地震相划分标志 (一)外部几何形态 外部形态是一个重要的地震相标志。不同的沉积体或沉积体系,在外形上是有差别的,即使是相似的反射结构,因为外形的不同,也往往反映了完全不同的沉积环境。 目前常见的外部形态(图1)包括席状、席状披盖、楔形、滩形、透镜状、丘 形和充填型等。 1.席状 席状反射是地震剖面上最常见的外形之一,其主要特点是上下界

触觉感觉统合

触觉感觉统合 触觉感觉统合是指来自身体皮肤表面的感觉能力,它是外在的,以触摸、感觉和操作来反应。个体通过这个触觉系统,体验各种不同的感觉,促使人能更加了解周围环境。例如,触觉感觉统合会使个体区分潮湿和干燥、热和冷、软和硬、平滑和粗糙等特质与属性。 触觉感觉统合可以通过穿笼爬行、走平衡木、在跳床上上下跳跃、爬楼梯、摔跤、翻筋斗或打滚等运动来进行,也可让学生在地板上、草地或细麻布、沙滩、平衡木、球池中赤脚行走;或者爬绳、爬粗绳网等,这些活动均可促进学生的触觉感觉统合。 研究发现,大脑对前庭输入的信息会有过度反应或过低反应现象,过低反应(对前庭信息反应迟钝)的儿童,会减底正向旋转性眼球震颤的现象,结果儿童就难以用视觉追踪移动的物体,粗大动作显得迟缓,不能把外界的指令有效迅速地传人大脑,同时,容易摔跟头,不善于保持平衡。而过度反应前庭信息的儿童,会增加后向旋转性眼球震颤的现象,结果儿童对周围空间过于敏感,会时时担心跌倒,怕高,惧怕瞬间移动或运动,甚至头晕、恶心。 基本上,如果因为前庭系统发展不足而导致空间感觉统合的混淆或扭曲时,表示在一定程度上原始的颈部一右侧反应僵直。颈部一右侧反应会驱使身体强直型旋转运动,而且,产生感觉向心力的现象,就是说过于偏重身体的周围,最终造成身体感觉混淆的症状。同时,也会产生身体外围会向外伸长的感觉,或者担心身体部位从身体的其他部位离开的现象。另外,由于身体一形象的混淆,致使身体缺乏稳定性。研究发现,有50%学习障碍学生曾有耳朵感染疾病的经验,有40%者会产生头晕、恶心的症状,同时,有35%者有晕眩的症状。 眼睛运动不良、身体协调不良、平衡能力异常和空间导向混淆等现象,通常是前庭系统功能失调的症状。除了小脑网状构造和顶骨皮质等器官组织的控制影响外,也反射本体感和视觉的功能。其中,眼球震颤和眼睛不随意振动是前庭系统功能失调最常见的症状。 如果脑部的感觉统合不良,会影响生活中的许多事,常常事倍功半,也较少获得满足感。所有儿童中,大约有百分之五到十,其感觉统合能力上有一定的缺陷,这些缺陷导致学习障

地震勘探原理与解释私人整理版

绪论部分 地震勘探①它是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情况,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和有用矿藏的一种勘探方法②包括三种方法:反射波法地震勘探方法、折射波法~、透射波法~③原理是利用地震波从地下地层界面反射至地面时带回来的旅行时间和波形变化的信息推断地下的地层构造和岩性 地震勘探的生产过程及其任务①野外采集工作(在初步确定的有含油气希望的地区布置测线,人工激发地震波,并记录下来)②室内资料处理(利用数字电子计算机对原始数据进行加工处理,以及计算地震波的传播速度)③地震资料的解释(综合其他资料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对地下构造特点说明并绘制主要层位完整的起伏形态图件,最后查明含油气构造或者地层圈闭,提供钻探井位) 油气勘探的方法特点方法有:地质法,物探法,钻探法①地质法是通过观察,研究出露在地面的地层,对地质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了解一个地区有无生成石油和储存石油的条件,最后提出对该地区的含油气远景评价,指出有利地区②物探法是根据地质学和物理学原理。它是利用各种物理仪器在地面观测地壳上的各种物理现象,从而推断地质构造特点,寻找可能的储油构造。是一种间接找油的方法③钻探法就是利用物探提供的井位进行钻探,直接取得地下最可靠的地质资料来确定地下的构造特点及含油气的情况。 第一章地震波运动学 子波具有确定的起始时间和有限能量的信号称为子波在地震勘探领域中子波通常指的是1—2个周期组成的地震脉冲。 地震子波由于大地滤波器的作用,尖脉冲变成了频率较低、具有一定延续时间的波形,成为地震子波。震源产生的信号传播一段时间后,波形趋于稳定,这时的地震波也为地震子波。 地震波运动学研究地震波波前的空间位置与其传播时间的关系,研究波的传播规律,

paradigm-地震相分析工具stratimagic流程

Stratimagic地震相分析软件简易流程 Stratimagic地震相分析软件介绍 概述 stratimagic是帕拉代姆公司推出的专门用于岩性解释、油藏描述、地震相分析的软件包。它运用人工神经网络分析技术,统计聚类的分级分类技术、主组分分析(PCA)技术,以及层位尖灭识别等先进的技术和方法对地震属性及所反映的地质特征进行分析解释,利用Stratimagic软件可以实现地震道、多属性数据体以及变时窗/深度和等时窗/深度的层段内的地震相自动划分,地质相分层曲线约束下的微相划分,研究其与地质相的关系以及与岩石物性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去进行储层预测和油藏描述,突破了只能进行构造解释的常规的地震解释模式。地震相自动划分技术的应用,使得解释人员摆脱了手工解释繁重的工作负担,使地震相划分更具有客观性。 Stratimagic地震相分析软件以其独一无二的专利技术和容易使用的特点,已成为石油天然气工业进行地震相分析的先进的商用软件。目前该软件最新版本是帕拉代姆公司于2006年释放的Stratimagic3.1。 一、 Stratimagic软件的基本方法原理 1、地震信号的分类 地震解释不仅仅是构造圈闭解释,而且要进行岩性和油藏特征描述,是一个从层位图到油藏特征描述的过程,要利用沉积学知识将井信息和可用模型与地震数据联合使用,确定地震与岩石地球物理特性的关系。 在使用Stratimagic之前,有两种地震属性方法用于油藏特征描述。 1、首先计算多种层段属性,进行井资料、沉积模型与属性成果图的对比分析,一般情况下也只有3到4种属性匹配较好。 2、通过地震反演获得波阻抗数据体。这里假设井资料完全代表着所含的地质信息的差别,而且没有考虑其它的地质相变化的存在。在上面处理中丢失了两个基本信息:即地震信号的总体变化和这种变化的分布规律。 没有地震信号的总体变化的知识,很难给出井位置的地震信号变化的可靠评

地震相定义、划分、识别及特征

地震相 通过层序的划分,可以大致确定不同类型的砂岩储集体在纵向上发育的有利层位。通过对有利层序内地震相的研究,可以确定砂岩储集体的沉积相及横向的分布范围,从而为砂岩储层的综合预测奠定基础。 一、地震相分析 (一)地震相概念 地震相是沉积相在地震剖面上表现的总和,是由沉积环境(如海相或陆相)所形成的地震特征,是指一定面积内的地震反射单元,该单元内的地震属性参数与相邻的单元不同.它代表产生其反射的沉积物的岩性组合、层理和沉积特征。 (二)地震相分析 地震相分析就是在划分地震层序的基础上,利用地震参数特征上的差别,将地震层序划分为不同的地震相区,然后作出岩相和沉积环境的推断。用来限定地震相单位的基本参数是那些涉及层系内部的反射形态和层系本身的几何外形的有关参数,目前在地震相分析中使用的地震反射参数及其地质解释如下: (1)反射结构:反射结构反映层理类型、沉积作用、剥蚀和古地貌以及流体类型。 (2)地震相单元外形和平面组合:不同沉积环境下形成的岩相组合有特定的层理模式和形态模式,导致反射结构和外形的特定组合,从而反映沉积环境、沉积物源和地质背景。(3)反射振幅:反射振幅与波阻抗差有关,反映界面速度一密度差、地层间隔及流体成分和岩性变化。大面积的振幅稳定揭示上覆、下伏地层的良好连续性,反映低能级沉积;振幅快速变化,表示上覆和(或)下伏地层岩性快速变化,是高能环境的反映。 (4)反射频率:反射频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地层厚度、流体成分、埋深、岩性组合、资料处理参数等。视频率的快速变化往往说明岩性的快速变化,因而是高能环境的产物。 (5)同相轴连续性:它直接反映地层本身的连续性,与沉积作用有关。连续性越好,表明地层越是与相对较低的能量级有关;连续性越差,反映地层横向变化越快,沉积能量越高。(6)层速度:层速度反映岩性、孔隙度、流体成分和地层压力。 由于同一地震相参数的变化可以由多种地质作用产生,因此地震相分析具有明显的多解性。但是既然地震相是沉积相的反映,地震相必然能够反映储集体或油气储集相带(刘震,1997)。 二、地震相划分标志 (一)外部几何形态 外部形态是一个重要的地震相标志。不同的沉积体或沉积体系,在外形上是有差别的,即使是相似的反射结构,因为外形的不同,也往往反映了完全不同的沉积环境。 目前常见的外部形态(图1)包括席状、席状披盖、楔形、滩形、透镜状、丘 形和充填型等。 1.席状 席状反射是地震剖面上最常见的外形之一,其主要特点是上下界面接近平行,厚度相对稳定。席状相单元内部通常为平行、亚平行或乱岗状反射结构,可代表深湖、半深湖等稳定沉积环境和滨浅湖、冲积平原等不稳定沉积环境。

地震解释技术

随着锦州油田油气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先进的三维地震解释技术及相关的属性分析技术的使用凸显重要。利用最新采集处理的三维地震资料,采油厂加大了相关地震配套软件的使用,2011年锦州采油厂计划引进SeisWare地震解释系统及landmark地震解释工作站,使得利用各种地震属性研究储层的技术得到了加强。利用高精度三维地震叠前时间偏移数据体,可以在精细地层小层对比、整体解剖精细评价的基础上针对目标层段内的砂泥岩薄互层砂组进行多种地震属性的处理,引进landmark解释工作站的多体多属性地层追踪及快速高效的储层描述方法,能从整体上描述储层的空间展布及小断块内储层的分布特征, 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及相应的层位自动追踪技术、三维可视化技术等解释手段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解释工作的效率及准确度,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三维数据体的优势。利用最新采集处理的三维地震资料,经过地震资料品质分析后,优选具有较高的信噪比,偏移归位合理,目的层波组特征明显的资料,在合成记录标定的基础上,搭建格架剖面并进行人工解释,然后采用人机联合波形对比层位自动追踪技术进行全区层位解释,采用相干、倾角扫描以及层面光滑度分析技术进行断层平面组合分析,能精细落实研究区的构造特征和断层展布特征。

LandMark 一体化系统通过强有力的可视化技术提供给用户一个真三维的解释平台,可对海量的三维地震数据进行快速准确地构造解释,能快速搜索地质目标,精确雕刻;并提供了一个多学科协同和决策环境,可以实现构造解释、储层预测、叠前AVO分析、可视化处理以及井轨迹设计和钻井实时监控。其三维可视化手段可应用于地震资料处理、构造解释、全区目标搜索、精细目标解释、储层预测等三维连片解释的所有阶段。 LandMark 一体化系统特点: 储层自动追踪ezTracker 基于波形的层位自动追踪,可同时拾取多个种子点,可以保存种子点信息,灵活定义追踪的波形时窗,对追踪结果可进行多种灵活编辑,如遗传删除、门槛值调整和多边形删除 点集自动追踪Autopick 可根据种子点值的大小,或人工定义数据体值的范围,快速追踪地质体。也可利用多种属性(如在波阻抗体和相位体上)共同约束追踪地质体三维形态,如河道、扇体等,直接形成地质体顶底t0面。点集可自由转换为层位。 三维体雕刻Geobody 可用三维体追踪点集,层位,断面作为约束条件雕刻三维地质体,利用透明度和颜色来彰显地质异常体,突出空间展布。 异常体快速搜索GeoAnomaly 依据多数据体振幅值和数据连通性,快速搜索满足定义条件的异常体。 SeisWare软件的地震地质解释功能灵活方便,适于在勘探/开发阶段进行综合地震解释、随钻跟踪分析、油气层识别、储量计算以及新区预探、老区扩边、部署调整等研究工作。 其特点包括: 多工区,不同类型地震资料的连片解释; 断层追踪识别功能 可以直观方便的显示地震剖面上断层的平面要素,实时地观察断层面的空间走向及展布趋势。 欢西油田是一个地质条件和油藏来信十分复杂的断块油田,断距从十几米至几百米不等的不同级次断层纵横交错,断块分隔凌乱,油层埋藏差异大,储层沉积特征不一,发育不稳定,诸多因素都给地质研究带来困难。 面对复杂断块,Seisware地震解释系统的技术优势是,可以直观方便地显示地震剖面上断层的平面要素,实时地观察断层面空间走向及展布趋势,并使三维数据断层解释过程自动化。地震解释人员可以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进行高精度的断层解释,即使在构造情况复杂地区或资料品质较差地区也能实现,其直观的编辑功

触觉系统的指导

一、触觉系统的指导 触觉:大脑对外界反映的基础 触觉是感觉刺激中最广泛的和最频繁者,几乎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在不断的接受刺激,所以方法和游戏活动也最多 (一)球池游戏:浮力球池,在触觉刺激和前庭刺激有很大益处,敏感的孩子过度紧张,无法忍受球碰触肌肤的感觉更无法在重力不稳的球池中活动(心理障碍) (二)毛巾和软垫游戏:对触觉敏感的孩子刺激帮助很大,尤其是全身承受压力,可以培养自动自发的调节机能。 (三)吹风机、软刷子游戏:吹孩子的敏感部位,长期使用可以协助孩子养成抑制轻微接触刺激的能力。 (四)小豆子或水放入小池中游戏 二、前庭系统的指导 前庭感觉是人类的学习枢纽 触觉敏感通常也有前庭机能不全的问题,导致过分焦虑及紧张,有时引发平衡能力不足及手脚不灵活的问题。自闭症幼儿前庭问题方面明显较为严重。或

许前庭机能不全,造成他们在选择和过滤信息方面异常和困难。 吊缆是处理前厅信息最好的设备,网篮触觉压力较大自闭症患儿较难适应。 摇晃的动作:大约两秒钟一次,吃过饭避免做此活动,以免呕吐,同时注意孩子的脸色、表情、姿态,有眩晕或害怕应立刻停止,刺激过度会有不适应现象,指导者要保持警觉,以免意外。如何孩子适应可多做一会强烈的刺激对孩子的前庭机能的复苏和强化帮助很大。操控时最好间隔做变化,左右、前后速度的快慢也可以做间断性控制,加强趣味性和前庭系统的自我调整。 三、本体感的指导 本体感是一种高度复杂化的神经应变能力,本体感就是学习能力,也是大脑充分掌握自己身体的能力。本体感成熟的最慢,,除非前庭觉及触觉发展正常,本体感才能正常。从简单的吃饭、穿脱衣服、写字、骑车、跳绳等高难度的操作及体能动作都需要本体感的功能

步态分析04569

步态分析 第一节概述 一、步态分析的目的 1.确定异常步态的障碍学诊断。 2.确定异常步态的程度。 3.比较不同种类的辅助具(假肢、矫形器)对步态的影响。 二、适应症和禁忌症 (一)适应症 1.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脑外伤,脑血管意外,脑瘫,帕金森病。 2.骨关节疾病与外伤:截肢,髋关节或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炎,软组织损伤。 3.下肢肌力损伤:股神经损伤,腓总神经损伤,脊髓灰质炎。 4.其他如疼痛。 (二)禁忌症 1.严重的心肺疾患。 2.下肢骨折未愈合。

第二节正常步态 一、步行周期 步行周期指行走过程中一侧足跟着地至该侧足跟再次着地时所经过的时间。 分为: 1.站立相(stance phase 62%):又称支持相,为足底与地面接触的时期。 2.迈步相(swing phase 38%):又称摆动相,指支持腿离开地面想起摆动的阶段。 二、正常步行周期的基本组成 (一)双支撑期和单支撑期 双支撑期(12%):一侧足跟着地至对侧足趾离地前双腿与地面接触的时期。 每一个步行周期中,有两个双支撑相,即负荷反应期和站立末期。 (二)步行周期分期 1.首次着地 指足跟或足底的其他部位第一次与地面接触的瞬间,此时骨盆旋前5度,髋关节屈曲30度,膝和踝关节中立位。

正常人首次着地方式为足跟着地,病理步态时表现各异:脑瘫患儿可出现脚掌着地,脚后跟疼痛患者可见足底外侧缘或内侧缘着地。 2.负荷反应期(承重期)――双支撑期 指足跟着地后至足底与地面全面接触的一段时间,即一侧足跟着地后至对侧足趾离地。此时,膝关节屈曲达到站立相的最大值。 3.站立中期 指从对侧下肢离地至躯干位于支撑腿正上方时。 4.站立末期 指从支撑腿足跟离地到对侧下肢足跟着地。 5.迈步前期――双支撑期 指从对侧下肢足跟着地到支撑腿足趾离地之前的一段时间。 6.迈步初期 从支撑腿离地至该侧膝关节达到最大屈曲时。 7.迈步中期 从膝关节最大屈曲摆动到小退与地面垂直时。 8.迈步末期

解释及分析地震数据体一般步骤

解释及分析地震数据体一般步骤: 1、合成人工记录和层位标定 2、追层位,注意闭合 3、解释断层 3、平面成图 在解释过程中可能用到的五种技术方法: 1.层位标定技术 2.三维体构造精细解释技术 3.相干数据体分析技术 4.低序级断层识别技术 5.断点组合技术 其中各项技术的具体用法自己去查资料 若遇到潜山和特殊岩性体时,在成图前增加1项,速度场分析即第6项技术变速成图技术;若有储层描述部分,还需增加反演处理。 1、反演工区建立 2、地震子波提取 3、井地标定 4、初始模型建立 5、反演参数选取 6、反演处理 7、砂体追踪描述 8、成图 在三维地震构造解释的基础上,对有井斜资料的井,分层段进行了井深校正,将测井井深校正为垂直井深。通过钻井资料的校正,利用校正数据表的数据,对断层的断点位置和断距进行归一化处理,对三维地震所做的构造图与钻井数据相矛盾的地方进行反复推敲,分析油藏油水关系,对一些四、五级断层进行组合、修正,反复修改构造,最后编制研究区构造图。静校正statics:地震勘探解释的理论都假定激发点与接收点是在一个水平面上,并且地层速度是均匀的。但实际上地面常常不平坦,各个激发点深度也可能不同,低速带中的波速与地层中的波速又相差悬殊,所以必将影响实测的时距曲线形状。为了消除这些影响,对原始地震数据要进行地形校正、激发深度校正、低速带校正等,这些校正对同一观测点的不同地震界面都是不变的,因此统称静校正。广义的静校正还包括相位校正及对仪器因素影响的校正。随着数字处理技术的发展,已有多种自动静校正的方法和程序。 [深度剖面]depth record section;据磁带地震记录的时间剖面或普通光点记录,用一般方法所作出的地震剖面只是表示界面的法线深度,而不是真正的铅垂深度。经过偏移校正和深度校正之后,得到界面的铅垂深度剖面才叫做深度剖面,它是地质解释的重要资料。用数字电子计算机处理磁带地震记录,能自动得出深度剖面 [同相轴]lineups;地震记录上各道振动相位相同的极值(俗称波峰成波谷)的连线称为同相轴。在解释地震勘探资料时,常常根据地震记录上有规律地出现的形状相似的振动画出不同的同相轴,它们表示不同层次的地震波。 [速度界面]velocity interface;是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不同的、相邻的两层介质的公共接触面。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信噪比有多种定义。通常将地震仪器的输出端上,有效信号的功率与噪声(干扰)的功率之比称为信噪比。信噪比既与输入信号本身有关,更决定于仪器的特性,它也被用来衡量资料处理的效果。因此,提高信噪比是提高地震工作质量的关键问题之一。信噪比愈大愈好,可以通过改进仪器性能或选择工作方法提高信噪比。 子波wavelet:从震源发出的原始地震脉冲在介质中传播时,由于介质对地震脉冲有滤波作用,并且地层界面使波产生反射和折射,因此,自距震源一定距离起,脉冲波形便发生变化而与原始波形不同,但在一定传播范围内其形状甚本保持不变,这时的地震脉冲便称为子波。子波的形状决定于震源和介质的滤波性质,其频率随传播距离的增大而有所降低,振幅也逐渐减小。不同的界面各自的子波不同,每一道的地震记录可以认为是由一系列的子波构成的。子波不仅用于制作理论地震记录,而且在断层对比和反褶积处理等方面都需要它。 [有效速度] effective velocity; 把覆盖层看作均匀介质而从实际观测所得的反射波或从折射波时距曲线求得的波速,统称为有效速度。由于在层状地层中存在层理,介质并不真正是均匀的,再加上界面的弯曲,使有效速度不同于平均速度,往往是比平均速度大的一种近似速度,但在各层速度的差别不很大和界面弯曲不大时,两者的差别很小。 [有效波]effective wave; 指能用来解决某些地质问题的人工激发的地震波。有效波是个相对的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资料

名词解释: 1.褶积模型:地震记录的褶积模型是当今地震勘探中三大环节的主要理论基础之一,其应用十分广泛,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正演、反演和子波处理。层状介质的一次反射波通常用线性褶积模型表示,即:式中:w(t)为系统子波;r(t)为反射系数函数,符号“*”表示褶积运算。 2.分辨率:分辨能力是指区分两个靠近物体的能力。度量分辨能力强弱的两种表示:一是距离表示,分辨的垂向距离或横向范围越小,则分辨能力越强;二是时间表示,在地震时间剖面上,相邻地层时间间隔dt 越小,则分辨能力越强。时间间隔dt 的倒数为分辨率。垂向分辨率是指沿地层垂直方向所能分辨的最薄地层厚度。横向分辨率是指横向上所能分辨的最小地质体宽度。 3.薄层解释原理:Dt

8.波的对比:根据反射波的一些特征来识别和追踪同一反射界面反射波的工作,方法:相位对比、波组或波系对比、沿测网的闭合圈对比、研究异常波、剖面间的对比。 9.剖面闭合:相交测线的交点处同一反射波的t0 时间应相等,是检验波的对比追踪是否正确的重要方法。 10.广义标定:是指利用测井、钻井资料所揭示的地质含义(岩性、层厚、含流体性质等)和地震属性参数(如振幅、波形、频谱、速度等)之间的对比关系,判别或预测远离或缺少井控制区域内地震反射信息(如同相轴、地震相、各种属性参数等)的地质含义。11.层位标定:就是把对比解释的反射波同相轴赋予具体而明确的地质意义,如沉积相、岩性、流体性质等,并把这些已知的地质含义向地震剖面或地震数据体的延伸过程。 12.断层要素::(1)断层面,断层面的合理确定,最理想的情况是浅、中、深层都有断点控制,这些点的连线就是断面。。(2)断层升降盘及落差的确定:根据反射层位在断层两盘的升降点来确定升降盘,两盘的垂直深度差就是断层的落差。(3)断面倾角的确定:当测线与断层走向垂直时,地震剖面上断层的倾角为真倾角,当测线与断层面斜交时,可得断层面的视倾角。 13.砂泥岩压实曲线(岩性指数图版、岩性速度量版):主要从两方面获得,其一是精度比较高的钻井,测井资料,通常用这些资料进行岩性解释的标定;其二为地震资料数字处理过程中所获得的大量的速度谱资料。 14.品质因子:地震波能量E在一个波长λ范围内相对变化, 15. 薄层:是指某种岩性的沉积厚度较小,在地震图件上无法区分该沉积地层的顶底反射信息。类型:1韵律性薄层2递变型薄层

智利地震中文版

1647年,在智利王国的首都圣地亚歌发生了一次强烈地震。这次地震使成千上万的人死于非命。就在发生地震的这一瞬间,一个说是犯了罪受到控告的名叫赫罗尼莫。鲁赫拉的西班牙青年,正好站在囚禁他的监狱的柱子旁边,想要悬梁自尽. 唐。恩里克。阿斯特隆是这个城市最富裕的贵族,曾聘请赫罗尼莫任家庭教师,大约在一年以前把他辞退了;因为他同阿斯特隆唯一的女儿唐娜。何塞法关系亲呢。老贵族阿斯特隆已经非常明确地告诉过女儿,不准她再同赫罗尼莫。鲁赫拉有任何来往;但是,阿斯特隆的骄傲的儿子不怀好意,暗中窥伺,向父亲告发了这对情侣的一次秘密约会,这使阿斯特隆大为震怒,一气之下便把女儿送进了圣母山上的卡美尔派修道院。赫罗尼莫利用侥幸的机会在这里同何塞法重新建立了联系,并且在一个幽静隐秘的夜晚把修道院的花园变成了享受极度幸福的乐园. 耶稣圣体节那天,修女们的游行队伍刚刚向前走动,新近进修道院的姑娘们跟在后面,就在教堂钟响的时候,不幸的何塞法感觉阵痛,晕倒在大教堂的石阶上。这一意外事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人们立刻把这个年轻的罪女送进监狱,根本不管她产后虚弱,她刚刚满月离开产褥,就根据大主教的命令对她进行最严厉的审判。在这个城市里,人们非常愤怒地谈论这件丑闻,并且以尖刻的言词攻击发生这件丑行的修道院。修道院院长嬷嬷过去由于这个年轻姑娘举止端庄无可指责,曾经对她十分疼爱,但是现在无论是阿斯特隆家庭出面求情,还是院长嬷嬷存心搭救,都无法减轻按照修道院的法规对姑娘进行的严厉惩罚。唯一可能的办到的事情,便是通过总督的命令对原判的火刑改为斩首,即使这样,圣地亚哥的太太小姐们对此还表示了极大的愤慨. 在行刑队伍将要经过的街道两旁所有的窗口都被人租赁,屋顶也被拆除。这个城市虔诚的女儿们纷纷邀请自己的女伴,情同手足地欢聚在一起,共同观赏这出为天主报仇的好戏。在这期间,赫罗尼莫也已身陷囹圄。当他得知事态发生突变,几乎失去知觉。他企图越狱,但无法成功:不管他怎样想尽各式各样大胆的方法,到处都撞着门闩和墙壁,他设法锉断窗上的铁栏,可惜被人发现,结果对他的监禁更加严厉。他跪倒在圣母像前,以无限的热诚祈求她--现在她是唯一能拯救他的人了.可是那可怕的日子已经来临,他心中确信自己的处境已经完全无望。伴送何塞法前往刑场的钟声敲响了,绝望占据了他的心灵。他憎恨生活,决定用一根偶然留下来的绳子悬梁自尽。正如上面已经说过的那样,他刚巧站在墙边的柱子旁,把绳

步态分析

步态分析 项目七步态分析 第一节概述 一、步态分析的目的 1.确定异常步态的障碍学诊断。 2.确定异常步态的程度。 3.比较不同种类的辅助具(假肢、矫形器)对步态的影响。 二、适应症和禁忌症 (一)适应症 1.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脑外伤,脑血管意外,脑瘫,帕金森病。 2.骨关节疾病与外伤:截肢,髋关节或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炎,软组织损伤。 3.下肢肌力损伤:股神经损伤,腓总神经损伤,脊髓灰质炎。 4.其他如疼痛。 (二)禁忌症 1.严重的心肺疾患。 2.下肢骨折未愈合。 第二节正常步态 一、步行周期 步行周期指行走过程中一侧足跟着地至该侧足跟再次着地时所经过的时间。 分为: 1.站立相(stance phase 62%):又称支持相,为足底与地面接触的时期。 2.迈步相(swing phase 38%):又称摆动相,指支持腿离开地面想起摆动的阶段。二、正常步行周期的基本组成 (一)双支撑期和单支撑期 双支撑期(12%):一侧足跟着地至对侧足趾离地前双腿与地面接触的时期。 每一个步行周期中,有两个双支撑相,即负荷反应期和站立末期。 (二)步行周期分期 1.首次着地 指足跟或足底的其他部位第一次与地面接触的瞬间,此时骨盆旋前5度,髋关节屈曲30度,膝和踝关节中立位。 正常人首次着地方式为足跟着地,病理步态时表现各异:脑瘫患儿可出现脚掌着地,脚后跟疼痛患者可见足底外侧缘或内侧缘着地。 2.负荷反应期(承重期)――双支撑期 指足跟着地后至足底与地面全面接触的一段时间,即一侧足跟着地后至对侧足趾离地。此时,膝关节屈曲达到站立相的最大值。 3.站立中期 指从对侧下肢离地至躯干位于支撑腿正上方时。 4.站立末期 指从支撑腿足跟离地到对侧下肢足跟着地。 5.迈步前期――双支撑期 指从对侧下肢足跟着地到支撑腿足趾离地之前的一段时间。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北海布伦特)

一、目的 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是地震资料综合解释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目的是以水平叠加时间剖面为主要材料,识别时间剖面上存在的各种地震波,根据这些波的振幅、频率、相位等特征,确定反射标准层的层位,从而进行反射标准层的对比,解释时间剖面所反映出来的各种地质构造现象,消除时间剖面上产生的各种假象,做出反射地震标准层构造图等成果图件,对相应的地层和地质构造现象进行解释,为钻探提供有利井位,以解决相关工程、地质问题。 本次地震资料综合解释上机实习的基本目的是了解人机联作的基本原理,掌握la ndmark软件的主要用法,借此对已知的地层剖面进行解释处理,包括目的层的识别、追踪以及断层的识别和标注,通过得到的相关成果图件进行对地层以及一些相关的地质构造进行描述,以得出北海地区含油气的情况。 二、资料情况说明 本次地震资料解释的区域为北海地区。北海地区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基底的破碎程度高,二是热流值高。北海盆地由于拉张断裂作用,形成了包括中央地堑、维京地堑在内的许多大断裂带。在这些地堑中,地层厚度逐渐变薄,因此具有较高的地温梯度。在这些地堑中沉积了厚度达10km的二叠纪、三叠纪、侏罗纪和早白垩世的沉积物,并被晚白垩世、早第三纪和晚第三纪的厚达3—4km的平缓盖层覆盖。由此可见,该地区的地层及构造情况十分复杂,必须需要较多的资料和图件来帮助完成此次地震资料的综合解释。 在进行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时,仅凭借时间剖面是不能够达到对该地区的地质构造进行完整地、详尽地解释的目的的。为此在进行地震资料综合解释的前后,还需要一些其他的图件和资料,来起到确定反射标准层、进行剖面对比等的作用。在本次上机实习的过程中,提供了带有井位的构造等值线图、合成地震记录剖面和地层剖面图,以及速度资料和密度测井资料图等图件,以达到上述对地震资料综合解释有帮助的目的。 1 合成地震记录、速度资料和密度测井资料图 合成地震记录是进行连井解释和反射层位标定的重要环节,而速度资料和密度测井资料图则是用于制作合成地震记录的重要资料。在声速、密度资料,结合给定的地震子波,利用褶积模型可以制作合成地震记录,如下: 设x(t)为合成地震记录,利用褶积模型可得 x(t)=w(t)*r(t) 令w(t)*a(t)=δ(t) 代入得a(t)*x(t)=r(t) 利用速度资料和密度测井资料可得 r(t)=(ρ2v2-ρ1v1)/( ρ2v2+ρ1v1) 其中ρ和v之间的关系为ρ=0.31v0.25 p 将制作得到的合成地震记录与时间剖面对比,可以很好地确定反射标准层。假如工区内有钻井,可做连井测线,利用已知的速度曲线资料,可将深度转换为时间,与井旁的时间剖面对比,也可以确定反射层位对应的地质层位。 2 带有井位的构造等值线图 资料图件一共为我们提供了三张已知的构造等值线图,分别是Bre nt砂体顶界面的构造等值线图,J—unc onf ormit y不整合面的构造等值线图以及statfj ord砂体顶界面的构造等值线图。我们可以将制作出来的构造等值线图与标准图件进行对照,对成果图进行一定幅度的修改,使成果图反映出来的地质构造更接近于真实值。 3 时间剖面 时间剖面是整个地震资料综合解释的核心图件。通过布置主测线和联络测线,对层位、断层的追踪与标定,以及对标定层的自动追踪,可以得到不同层位的构造等值线图,再将其与前面所述的合成地震记录图和标准构造等值线图作对比,可进行进一步的完善,使其接近真实值。 三、地层结构说明 从地震时间剖面上观测可得,本区域内主要有6套地层和1个不整合面,经查实资料可得从上之下其分别为Paleoce ne、Cretace ous、J—unc onformit y、Brent、Dunli n、Statfj or d和Tria ssic,同时自西向东,总共有5到6条断层,基本上均为正断层,下面分别对上述地层进行简要的结构说明,同时对比插图进行简单地解释。 1 P aleoce ne层和Cret ace ou s层 该两层位于不整合面之上,距离地表较近。由于未受到明显的地质构造作用影响,地层较为平缓,起伏不大,没有较明显的褶皱,地层没有被断层错断。 2 Brent、D unli n和Statfjor d砂体 这三套地层在不整合面J—unc onformity之下,由浅到深依次排列,原本近似于平行排列,由于受到强烈的拉张应力,这三套地层不同程度地被4至5条断层错断(断层的产状等将在本报告的第5部分进行详细阐述)。在该地区的北西方向有一条断距较大的正断层与这4到5条断层斜交,使这一地区构造情况愈加复杂。 3 Tri assic层 在该地区时间剖面中埋藏最深的是Triassic地层。其在时间剖面上显示为一条完整、连续、清晰的同相轴,但由于埋藏深度较深,反射波能量损失较大,故其反射波振幅不如Pale oce ne

地震相识别学习笔记

地震参数(地震相标志)按其属性可分为四大类: ①几何参数:反射结构、外形; ②物理参数:反射连续性、振幅、频率、波的特点; ③关系参数:平面组合关系; ④速度-岩性参数:层速度、岩性指数、砂岩含量。 一、内部反射结构 (Seismic Reflection Configuration) 指层序内部反射同相轴本身的延伸情况及同相轴之间的相互关系反映物源方向、沉积过程、侵蚀作用、古地理、流体界面等 ②发散反射结构(Divergent) 往往出现在楔形单元中,反射层在楔形体收敛方向上常出现非系统性终止现象(内部收敛),向发散方向反射层增多并加厚。它反映了由于沉积速度的变化造成的不均衡沉积或沉积界面逐渐倾斜,反映沉积时基底的差异沉降,常出现于古隆起的翼部,盆地边缘、或同生断层下降盘,盐丘翼部,往往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 ③前积反射结构(Progradational) 由沉积物定向进积作用产生的,为一套倾斜的反射层,与层序顶底界呈角度相交,每个反射层代表某地质时期的等时界面并指示前积单元的古地形和古水流方向。在前积反射的上部和下部常有水平或微倾斜的顶积层和底积层,常见近端顶超和远端下超。代表三角洲沉积。上部是浅水沉积,下部则是深水沉积。 d.叠瓦状前积(shingled),它表现为在上下平行反射之间的一系列叠瓦状倾斜反射,这些斜反射层延伸不远,相互之间部分重叠。它代表斜坡区浅水环境中的强水流进积作用,是河流、缓坡三角洲或浪控三角洲的特征。也称之为羽状前积。 在同一三角洲沉积中,不同部位可表现为不同类型的前积。如受主分支河道控制的建设性三角洲朵状体可能表现为斜交前积,无顶积层也无底积层,只有前积层,较低能的朵状体侧缘或朵状体之间可能呈现S形前积。 前积在不同方向的测线上表现不同,倾向剖面表现为前积,走向剖面表现为丘形。 ④乱岗状反射结构(hummocky) 它是由不规则、连续性差的反射段组成,常有非系统性反射终止的同相轴分叉现象。常出现在丘形或透镜状反射单元中。维尔把它解释为三角洲或三角洲间湾沉积的反射特征,代表分散性弱水流沉积。冲积扇及扇三角洲沉积中也会出现这种反射结构。 乱岗结构的波状起伏幅度较小,接近于地震分辨率极限(乱中有规则),乱岗状与杂乱反射的名称易混淆,在实际上有很大差别,有人亦称之为波状反射。

步态分析仪器(DOC)

---------------------------------------------------------------最新资料推荐------------------------------------------------------ 步态分析仪器(DOC) F-Scan足底压力步态分析仪临床应用现状 [国际骨科学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thopaedics]陈雁西 , 俞光荣正常人足底压力分析的研究进展[中国矫形外科杂志Orthopedic Journal of China] 王明鑫 , 俞光荣足底压力测量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应用研究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foot pressure measurement technology [浙江体育科学 Zhejiang Sport Science] 李建设 , 王立平足底压力式步态分析技术在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步态研究中的应用Gait analysis through plantar pressure measurement in children with spastic cerebral palsy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李海 , 丁建新 , 周安艳 , 黄东锋 , 江沁 , 尹运冬青少年女性穿不同鞋行走时足底压力分布研究 Dynamic Analysis on Force Distribution of Foot during Walking for Young Female Wearing Different Kind of Shoes [体育科学 China Sport Science] 吴剑 , 李建设青年女性着高跟鞋平地行走时步态的生物力学研究A Research on kinematics on Young Girls’ walking with High-heel Shoes [体育科研 Sports Science Research] 吴剑 , 李建设糖尿病患者足底压力检测及影响因素探讨 The detections of foot plantar pressure in Chinese normal population and diabetic patients and their influencing factors [中国糖尿病 1 / 6

机器人触觉系统的研究

机器人触觉传感技术的研究 班级:机电113 学号:110201313 姓名:钱娟摘要:机器人触觉传感技术是实现智能机器人的关键技术之一,触觉传感器是机器人与环境直接作用的必要媒介,是模仿人手使之具有接触觉、滑动觉、热觉等感知功能。首先,在深入了解各种触觉传感器设计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利用压电原理和光电原理设计了一种体积小、结构简单、工作可靠、柔韧性好,并可同时检测触觉和滑动信号的三维力机器人触滑觉传感器。其次,对触觉传感头的压电层和结构进行有限元建模分析。最后,引入了自适应模糊控制方法,通过对滑动信号的模糊控制器设计,控制机械手与接触界面的夹持力。 关键词:机器人触觉、触觉传感器、压电原理 1.绪论 触觉是一种复合传感,通过人体表面的温度觉、力觉传感器等提供的复合信息可以识别物体的冷热、尺寸、柔软度、表面形状、表面纹理等特征,为人类感知世界提供了大量有用的信息。 在机器人领域使用触觉传感器的目的在于获取机械手与工作空间中物体接触的有关信息。例如,触觉信息可以用于物体的定位和识别以及控制机械手加在物体上的力。 2.触觉传感器的种类 触觉信息是通过传感器与目标物体的实际接触而得到的,因此,

触觉传感器的输出信号基本上是由两者接触而产生的力以及位置偏移的函数。一般来说,触觉传感器可以分为简单的接触传感器和复杂的触觉传感器。前者只能探测和周围物体的接触与否,只传递一种信息,如限位开关、接触开关等;后者不仅能够探测是否和周围物体接触,而且能够感知被探测物体的外轮廓。 1)压电式触觉传感器 压电式触觉传感器是利用晶体的压电效应进行触觉测量的触觉传感器。通常,这种传感器可以采用多个压电晶体来检测物体的表面轮廓。其工作原理是把多个压电晶体压在被测物体上,如果物体表面的高度不同,各个压电晶体的变形也不同,因此,压电晶体产生的电量和输出电压也不同,检测各压电晶体的输出电压就可以检测物体的表面轮廓。 2)压阻式阵列触觉传感器 对于开关式触觉传感器,阵列密度难以提高,阵列数增加时外接引线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利用敏感材料和硅工艺制作的阵列触觉传感器可使阵列数及阵列密度得到很大的提高,并且减少外界引线,但这种传感器往往缺少应有的柔性,很难较通用地安装到不同形状的应用载体上。 3)成像型触觉传感器 成像型触觉传感器由若干个感知单元组成阵列结构,主要用于感知目标物体的形状。 4)超大规模集成计算传感器阵列

临床步态分析-分析方法

临床步态分析-分析方法 (一)临床分析 临床分析是步态评估的基础。实验室的检查结果最终都必须与临床分析结合。 1、内容 (1)病史回顾包括既往手术、损伤、神经病变等病史。 (2)体格检查重点在腱反射和病理反射、肌力和肌张力、关节活动度、感觉(触觉/痛觉/本体感觉)、压痛、肿胀、皮肤状况(溃疡/颜色)等。 (3)步态观察注意全身姿势和步态,包括步行节律、稳定性、流畅性、对称性、重心偏移、手臂摆动、诸关节姿态与角度、患者神态与表情、辅助装置(矫形器、助行器)的作用等(表7-2)。在自然步态观察的基础上,可以要求患者加快步速,减少足接触面(踮足或足跟步行)或步宽(两足沿中线步行),以凸现异常;也可以通过增大接触面或给予支撑(足矫形垫或矫形器),以改善异常,从而协助评估。 (4)诊断性治疗诊断性神经阻滞(局部麻醉剂注射)有助于鉴别肢体畸形的原因和指导康复治疗。关节畸形可以分为动态畸形和静态畸形。动态畸形指肌肉痉挛或张力过高导致肌肉控制失平衡,使关节活动受限,诊断性治疗可明显改善功能。静态畸形指骨骼畸形以及关节或肌肉挛缩导致的关节活动受限,诊断性治疗无变化。 表7-2 步态临床观察要点 步态内容观察要点 步行周期时相是否合理左右是否对称行进是否稳定和流畅 步行节律节奏是否匀称速率是否合理 疼痛是否干扰步行部位、性质与程度与步行障碍的关系发作时间与步行障碍的关系 肩、臂塌陷或抬高前后退缩肩活动度降低 躯干前屈或侧屈扭转摆动过度或不足 骨盆前、后倾斜左、右抬高旋转或扭转 膝关节摆动相是否可屈曲支撑相是否可伸直关节是否稳定 踝关节是否可背屈和蹠屈是否下垂/内翻/外翻关节是否稳定 足是否为足着地跟是否为足趾离地是否稳定 足接触面足是否全部着地两足间距是否合理是否稳定 2、步态障碍的病因和病理基础步态障碍主要表现为活动障碍、安全性降低和疼痛。异常步态的代偿导致步行能耗增加。障碍的主要原因为神经肌肉因素和骨关节因素。 (1) 骨关节因素由于运动损伤、骨关节疾病、先天畸形、截肢、手术等造成的躯干、骨盆、髋、膝、踝、足静态畸形和两下肢长度不一致。疼痛和关节松弛等也对步态产生明显影响。 (2) 神经肌肉因素中枢神经损伤,包括中风、脑外伤、脊髓损伤和疾病、脑瘫、帕金森氏综合症等造成的痉挛步态、偏瘫步态、剪刀步态、共济失调步态、蹒跚步态等。原发性原因主要是肌肉张力失衡和肌肉痉挛;继发性因素包括关节和肌腱挛缩畸形、代偿性步态改变等。外周神经损伤,包括神经丛损伤、神经干损伤、外周神经病变等导致的特定肌肉无力性步态,例如臀大肌步态、臀中肌步态、股四头肌步态等。原发因素为肌肉失神经支配,肌肉无力或瘫痪;继发因素包括肌肉萎缩、关节和肌腱挛缩畸形、代偿性步态改变;儿童患者可伴有继发性骨骼发育异常,导致步态异常。 3、临床观察的局限性 (1)时间局限由于步行速度较快,临床肉眼很难同时观察到瞬间变化的情况,例如足在摆动相的旋转,足跟着地时的旋转倾斜、髋、膝、踝关节角度变化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