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与石漠化分布特_省略_究_以贵州省毕节市鸭池示范区为例_盈斌

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与石漠化分布特_省略_究_以贵州省毕节市鸭池示范区为例_盈斌
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与石漠化分布特_省略_究_以贵州省毕节市鸭池示范区为例_盈斌

第32卷第2期2012年4月水土保持通报

Bulletin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Vol.32,No.2Apr.,2012

收稿日期:2011-03-13修回日期:2011-06-13资助项目: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喀斯特高原峡谷石漠化综合治理技术与示范”

(2011BAC09B01);贵州省科技计划项目“贵州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综合整治技术与模式的研究与示范”[黔科合S 字(2007)1061号]

作者简介:盈斌(1983—),男(汉族),贵州省遵义市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山区产业与区域发展。E-mail :fighterbin@126.com 。通信作者:熊康宁(1958—),男(汉族),四川省忠县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喀斯特与洞穴、喀斯特环境与生态治理。xiongkn@163.

com 。

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与石漠化分布特征研究

———以贵州省毕节市鸭池示范区为例

盈斌1,2,熊康宁3,4,陈起伟5,肖时珍

3,4

(1.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41;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3.贵州师范大学中国南方喀斯特研究院,贵州贵阳550001;4.贵州省喀斯特山地生态环境省部共建国家

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贵州贵阳550001;5.贵州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贵州贵阳550003)摘

要:选择具有温凉春干夏湿岩溶高原山地生态环境的毕节市鸭池示范区作为研究对象,应用5m 分辨

率的Spot 5遥感影像、

1?1万地形图、土地利用图等基础图件,对示范区进行了石漠化遥感解译,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石漠化发生情况进行了定量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石漠化土地中以灌木林地、其它林地、低覆盖度草地、陡坡耕地和裸岩石砾地等土地利用类型所占比例较大。土地利用类型的差异性是导致石漠化发生程度差异的因素之一,石漠化治理不仅要实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还要结合示范区人口社会经济情况,提高土地的生产力,采取以坡改梯为重点的工程措施、以经济林种植为主的生物措施进行综合防治。关键词:石漠化;土地利用;综合治理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88X (2012)02-0190-04中图分类号:P642.25,F301

Distribution Features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and Land Use in Karst Area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Yachi Demonstration Base in Bijie Area of Guizhou Province

Ying Bin 1,2,Xiong Kang-ning 3,4,Chen Qi-wei 5,Xiao Shi-zhen 3,

4

(1.Institute of Mountain Hazards and Environment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 ,Chengdu ,Sichuan 610041,China ;2.The Graduate School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China ;3.Institute of South China Karst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550001,China ;4.The State Key Laboratory Incubation Base for Karst Mountain Ecology Environment of Guizhou Province ,Guizhou ,Guiyang 550001,China ;5.School of Geography and Tourism ,Guizhou Normal College ,Guiyang ,Guizhou 550003,China )

Abstract :Yachi demonstration Base in Bijie region ,where has a karst plateau hilly environment setting with warm and cold temperature ranges ,dry springs and humid summers ,was chosen as the study area.Based on Spot 5(5m resolution )remotely sensed images ,the topographic maps (1?10000),and the land use map ,etc.,the extent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in this area were interpreted and the incidence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in the different types of land use were investigated quantitatively.It was found tha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different land use type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that lead to different grades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Shrubs ,other forests ,low-coverage grass-land ,mountainous dry land ,and unused land contributed a large proportion of the desertified land.In addition to pro-tecting and improv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nhancing the productivity of the land and developing the social econo-my should also be listed as the major objectives in deploying integrated measures for the rocky desertification control.For example ,engineering measures like terracing project should be constructed combining with biological measures such as economic trees planting ,etc.

Keywords :rocky desertification ;land use ;integrated rehabilitation 中国以贵州高原为中心的西南喀斯特地区是世

界上面积最大、最集中连片的喀斯特生态脆弱区,面

积超过5.5?105km 2

,也是喀斯特发育最典型、最复

杂、景观类型最丰富的一个片区

[1-3]

。该地区石漠化

是在脆弱喀斯特生态环境下,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造成人地矛盾突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岩石逐渐裸露、土地生产力衰退甚至丧失,地表呈现类似于荒漠景观的演变过程或结果[4-5]。宏观尺度上,石漠化是过程和结果的统一,石漠化在空间分布上存在强度差异,在恢复治理时存在难易差异[6]。同时,石漠化与岩性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强度石漠化主要分布在纯质碳酸盐岩地区[7],并可用植被覆盖率、土壤侵蚀面积百分比、≥25?坡耕地面积百分比等指标评价贵州省的石漠化危险度[8];但在小区域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岩溶土壤肥力存在显著差异、毁林开荒导致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数量减少,从而亦导致土壤颗粒有机碳的加速分解而大量丧失[9],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降低[10],因此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是对岩溶次生植被及其种子库的主要影响因素[11],也是石漠化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研究以毕节市鸭池示范区为例,通过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石漠化发生情况进行定量研究,结合石漠化在不同土地类型的分布情况提出治理对策和措施。为国家开展以贵州高原为中心的西南8个省(区、市)同类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提供参考和技术支撑。

1研究区概况

毕节鸭池喀斯特高原山地潜在—轻度石漠化综合整治示范区(以下简称“鸭池示范区”)位于贵州毕节市东南部的鸭池镇及梨树镇,属中山坡谷地貌类型,地势起伏大,是贵州地区典型的高原山地区;在生态环境上,代表了贵州典型的温凉春干夏湿喀斯特高原山地生态环境区;在石漠化发生等级上,是贵州地区典型的轻度石漠化区。共包括10个行政村104个村民组,总人口20804人,劳动力人口12312人,人口密度为513人/km2,大大超出了毕节市、贵州省和全国的人口密度。该区大部分地区海拔1400 1700m,最高海拔1742m,最低海拔1400m,相对高差342m。气候温凉湿润,年均气温14.03?,极端最高温度33.8?,极端最低温度-3.4?,≥10?的积温4116?,平均日照时数1377.7h,无霜期255d,年降水量863mm。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原生植被多被破坏,多为次生林。区内以碳酸岩类的石灰岩及侏罗纪紫色砂页岩为主;受成土母质影响,一般分布黄壤土及紫砂土,在岩溶洼地和山间平地有水源的地方分布少量水稻土,坡耕地一般分布黄色石灰土属岩泥土,林地、灌草丛为黑灰色石灰土。

2研究方法

根据岩溶地区石漠化分级指标体系[4],以SPOT 的5m分辨率遥感影像为基础,采用ArcGIS作为人机交互判读及数据处理软件,辅以1?5万政区图、1?1万地形图、土地利用图、土壤图、地质图、坡度图以及GPS实测数据库等相关资料,进行遥感影像解译,生成岩溶石漠化现状分布图和GIS数据库,统计分析后获取各石漠化等级面积。遥感调查流程主要包括:遥感数据深加工处理、解译标志建立、遥感图像专题信息提取与判读、结果验证、数据集成、面积汇总等,最终获得的石漠化和土地利用最小图斑达到0.1 km2精度,石漠化强度正确率达到90%以上。

几何精校正采用ENVI和ERDAS遥感处理软件,采用最小二乘法计算。进行镶嵌处理时,图像接边采用最小灰度差算法,接缝处进行灰度加权平滑处理。根据研究区地理位置特点和数据比例尺因素,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投影中心线为105?。根据影像四角坐标值,在ERDAS中利用GEOMETRIC COR-RECTION建立投影坐标,用1?1万地形图作精校正,达到精度要求。处理后遥感数字图像以*.img格式保存,便于人机交互判读时用ArcGIS或Arcview快速读取。

3结果分析

3.1研究区土地利用状况

鸭池示范区总面积41.53km2,喀斯特面积占63.33%。耕地面积2197.81hm2,林地面积1565.08 hm2,区内人均耕地约0.11hm2(表1)。

3.2研究区石漠化现状

鸭池示范区岩溶面积2635.56hm2,岩溶面积占示范区土地总面积63.47%。其中,无石漠化面积720.30hm2,分别占国土面积和岩溶面积的17.35%和27.34%;潜在石漠化面积900.63hm2,分别占总面积和岩溶面积的21.69%和34.17%;轻度石漠化面积786.94hm2,分别占国土总面积和岩溶面积的18.95%和29.85%;中度石漠化面积173.45hm2,分别占国土面积和岩溶面积的4.18%和6.58%;强度石漠化面积54.25hm2,分别占国土面积和岩溶面积的1.31%和2.06%。示范区以轻度石漠化为主,中度石漠化次之,强度石漠化比例最小。

示范区中低山地区以轻度、中度石漠化为主,人为活动频繁的地方呈现强度石漠化。该区土地利用呈现出人均耕地少,耕地产出率低,水资源匮乏,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极为严重,且呈逐年加重趋势等特征。同时,由于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以碳酸盐岩为主,这为溶蚀、侵蚀作用提供了充分的外营力,在降雨或径流等运移力的作用下,土被流失,最终加速了石漠化的发生。

191

第2期盈斌等: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与石漠化分布特征研究

表12005年鸭池示范区土地利用现状

一级地类面积/hm2比例/%二级地类面积/hm2三级地类面积/hm2比例/%

农用地3792.4691.34耕地2197.81

水田199.454.80

旱地1998.3648.13园地0.39园地0.390.01

林地1565.08

有林地512.7112.35

灌木林地926.5922.32

其它林地125.783.03牧草地14.97天然草地14.970.36坑塘水面14.20坑塘水面14.200.34

建设用地228.085.49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170.52

农村居民点123.982.99

独立工矿用地46.541.12交通运输用地57.56公路57.561.39

未利用地131.703.17未利用土地125.56

其它草地80.961.95

裸岩石砾地44.601.07其它未利用土地6.14河流6.140.15

合计4152.24100.00合计4152.24合计4152.24100.00

3.3不同土地利用石漠化发生情况

依据2005年土地变更调查分类系统,鸭池示范区共划分了14类土地利用类型:水田(111),旱地(114)、园地(121)、有林地(131)、灌木林地(132)、其它林地(133)、天然草地(141)、坑塘水面(154)、农村居民用地(203)、独立工矿用地(204)、交通用地(262)、其它草地(311)、裸岩石砾地(316)、河流(321)。土地利用类型中,建设用地不存在石漠化发生情况,不作讨论。

3.3.1农业用地石漠化发生情况水田分布在无石漠化区域,其余分布在非喀斯特区域,不存在石漠化问题,示范区旱地面积共有1998.36hm2,无石漠化旱地面积为105.97hm2,仅占示范区旱地面积的5.30%;潜在石漠化旱地面积为874.50hm2,占示范区旱地面积的43.76%。石漠化旱地中,轻度、中度、强度石漠化旱地分别为293.35,56.62,5.94hm2;分别占示范区旱地面积的14.68%,2.83%和0.30%。

示范区旱地中以潜在石漠化旱地为主,这部分旱地水土流失严重,如不积极采取防护措施,将最终导致石漠化形成。石漠化旱地虽面积不大,但也应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防止其水土流失的加剧,恢复生产能力(表2)。示范区园地面积共有0.39hm2,全部为无石漠化土地。灌木林地面积共926.59hm2,其中无石漠化面积6.20hm2,仅占灌木林地总面积的0.67%;潜在石漠化灌木林地12.57hm2,占灌木林地总面积的1.36%,有499.66hm2的灌木林地发生了石漠化,占灌木林地面积的48.53%。其中已经演化成轻度、中度和强度的灌木林地面积分别为405.25,41.69和2.72hm2,分别占灌木林地总面积的43.74%,4.50%和0.29%,灌木林地中大部分发生了轻度石漠化,这部分灌木林地多是由于人为活动推进造成生态退化,灌木林覆盖度降低,针对这一部分已经产生石漠化的灌木林地,应积极采取补植补造或封育措施,恢复生态。

表2鸭池示范区旱地石漠化发生面积及比例

石漠化等级面积/hm2

占所属等级

石漠化比例/%

占旱地

比例/%无石漠化105.9714.715.30

潜在石漠化874.5097.0143.76

轻度石漠化293.3537.2914.68

中度石漠化56.6232.642.83

强度石漠化5.9410.950.30

示范区其它林地全部为疏林地,面积共125.78 hm2,其中无石漠化面积1.41hm2,仅占其它林地总面积的1.12%;潜在石漠化的其它林地3.62hm2,占其它林地总面积的2.88%;有73.93hm2的其它林地发生了石漠化,占其它林地总面积的58.77%。说明示范区绝大部其它林地已发生了石漠化,其中已经演化成轻度、中度、和强度的其它林地地面积分别为72.89,0.96和0.06hm2,分别占其它林地总面积的57.95%,0.78%和0.05%。

天然草地面积共14.97hm2,其中无石漠化面积0.10hm2,仅占天然草地总面积的0.70%;有14.31 hm2的天然草地发生轻度石漠化,占天然草地总面积的95.56%。

3.3.2未利用地石漠化发生情况未利用地中河流

291水土保持通报第32卷

部分不存在石漠化问题,主要讨论其它草地和裸岩石砾地两种土地类型的石漠化发生情况。毕节鸭池示范区其它草地共80.97hm2,已经全部发生石漠化,轻度、中度、和强度的天然草地面积分别为1.14,73.06和6.68hm2,分别占其它草地总面积的1.41%,90.23%和8.25%(表3)。

表3鸭池示范区其它草地石漠化发生面积及比例

石漠化等级面积/hm2

占所属等级

石漠化比例/%

占其它草地

比例/%

无石漠化000

潜在石漠化000

轻度石漠化1.140.141.41

中度石漠化73.0642.1290.23

强度石漠化6.6812.328.25

毕节鸭池示范区裸岩石砾地面积共计44.07 hm2,占示范区总面积的1.07%,其中强度以上石漠化面积共计38.85hm2,占裸岩石砾地面积的87.11%,其余部分裸岩石砾地或有少量土壤尚存,或有部分稀疏灌丛,有呈现中度石漠化景观趋势,这部分裸岩石砾地面积共计1.10hm2,占裸岩石砾地的2.48%(表4)。

表4鸭池示范区裸岩石砾地石漠化发生面积及比例

石漠化等级面积/

hm2

占所属等级

比例/%

占裸岩石砾

地比例/%

无石漠化000

潜在石漠化000

轻度石漠化000

中度石漠化1.100.642.48

强度石漠化38.8571.6187.11

4结论

鸭池示范区灌木林地石漠化发生面积最高,其次是旱地和其它草地;轻度石漠化中主要以灌丛和耕地所占的比例最高;中度石漠化中示范区以中覆盖度的其它草地以及陡坡耕地所占比例最高;在强度以上石漠化都是无植被或土被覆盖的裸岩石砾地比例最高。

通过鸭池示范区不同等级石漠化发生的土地利用情况研究可以看出,贵州省喀斯特高原山地区石漠化治理宜以林草植被的保护和建设为重点,生态优先,大力发展经果林种植,并结合示范区内的农业经济发展特点,因地制宜设计山地生态经济,采取以植物坡改梯为重点的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对全流域的山、水、林、田、路进行综合防治。此外,考虑到中低山区人均耕地少,其土地利用优化在实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目标的同时,还应努力提高土地的生产力。因此针对贵州喀斯特高原山地区可通过生态农业导向型土地利用模式、生态经济型林业为主,以林护农的土地利用模式、土地立体多层次综合利用模式等对土地利用结构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Yuan Daoxian.Rock desertification in the subtropical karst of south China[J].Zeitschrift für Geomorphologie,1997,

108(2):81-90.

[2]袁道先.我国西南岩溶石山的环境地质问题[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1997,19(5):43-47.

[3]杨明德.喀斯特流域水文地貌系统[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8:12-16.

[4]熊康宁,黎平,周忠发,等.喀斯特石漠化的遥感—GIS 典型研究[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2.

[5]王世杰,李阳兵.喀斯特石漠化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J].地球科学进展,2007,22(6):573-582.

[6]熊康宁,盈斌,罗娅,等.喀斯特石漠化的演变趋势与综合治理:以贵州省为例[J].世界林业研究,2009,22

(S);18-23

[7]李瑞玲,王世杰,周德全等.贵州岩溶地区岩性与土地石漠化相关性分析[J].地理学报,2003,58(2);314-

320.

[8]黄秋昊,蔡运龙.基于RBFN模型的贵州省石漠化危险度评价[J].地理学报,2005,60(5):771-778

[9]李阳兵,高明,邵景安,等.岩溶山区不同植被群落土壤生态系统特性研究[J].地理科学,2005,25(5):606-

613.

[10]龙健,江新荣,邓启琼.贵州喀斯特地区土壤石漠化的本质特征研究[J].土壤学报,2005,43(4):419-424.[11]Olatunde A M,ken Thompson,Saraha M B.Soil seed bank of an upland calcareous grassland after6years of cli-

mate and management manipulations[J].Journal of Ap-

plied Ecology,1998,35(4):544-522.

391

第2期盈斌等: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与石漠化分布特征研究

贵州喀斯特文化

贵州喀斯特文化简述 一、喀斯特一词来源 喀斯特”(Karst)原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上的石灰岩高原的地名,那里有发育典型的岩溶地貌。“喀斯特”一词即为岩溶地貌的代称。 喀斯特可划分许多不同的类型。按出露条件分为:裸露型喀斯特、覆盖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按气候带分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特。按岩性分为:石灰岩喀斯特、白云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盐喀斯特. 此外,还有按海拔高度、发育程度、水文特征、形成时期等不同的划分等。 由其他不同成因而产生形态上类似喀斯特的现象,统称为假喀斯特,包括碎屑喀斯特、黄土和粘土喀斯特、热融喀斯特和火山岩区的熔岩喀斯特等。它们不是由可溶性岩石所构成,在本质上不同于喀斯特。 1、地表喀斯特形态 溶沟和石芽地表水沿岩石表面流动,由溶蚀、侵蚀形成的许多凹槽称为溶沟。溶沟之间的突出部分叫石芽。石林:这是一种高大的石芽,高达20-30米,密布如林,故称石林。它是由于石灰岩纯度高、厚度大,层面水平,在热带多雨条件下形成的。峰丛、峰林和孤峰峰丛和峰林是石灰岩遭受强烈溶蚀而形成的山峰集合体。其中峰丛是底部基坐相连的石峰,峰林是由峰丛进一步向深处溶蚀、演化而形成。孤峰是岩溶区孤立的石灰岩山峰,多分布在岩溶盆地中。 溶斗和溶蚀洼地溶斗是岩溶区地表圆形或椭圆形的洼地,溶蚀洼地是由四周为低山、丘陵和峰林所包围的封闭洼地。若溶斗和溶蚀洼地底部的通道被堵塞,可积水成塘,大的可以形成岩溶湖。 喀斯特地下溶洞景观(20张) 落水洞、干谷和盲谷落水洞是岩溶区地表水流向地下或地下溶洞的通道,它是岩溶垂直流水对裂隙不断溶蚀并随坍塌而形成。在河道中的落水洞,常使河水会部汇入地下,使河水断流形成干谷或盲谷。 2、地下喀斯特形态 溶洞:溶洞又称洞穴,它是地下水沿着可溶性岩石的层面、节理或断层进行溶蚀和侵蚀而形成的地下孔道。溶洞中的喀斯特形态主要有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石灰华和泉华。 二、世界喀斯特地貌分布 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岩石地区。可溶性岩石有3类:①碳酸盐类岩石(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等)。②硫酸盐类岩石(石膏、硬石膏和芒硝)。 ③卤盐类岩石(钾、钠、镁盐岩石等)。 喀斯特地貌总面积达51×106平方千米,占地球总面积的10%。从热带到寒带、由大陆到海岛都有喀斯特地貌发育。较著名的区域有中国广西、云南和贵州等省(区),越南北部,南斯拉夫狄那里克阿尔卑斯山区,意大利和奥地利交界的阿尔卑斯山区,法国中央高原,俄罗斯乌拉尔山,澳大利亚南部,美国肯塔基和印第安纳州,古巴及牙买加等地。

山东省济南市2020版高一下学期地理期中考试试卷(I)卷

山东省济南市2020版高一下学期地理期中考试试卷(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5题;共54分) 1. (2分)下图是1980—2007年福建省人口自然变动曲线图(单位‰),读图完成各题。 (1) 1990年至1999年间,福建省人口出生率为迅速下降,与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无关的是 A . 战争因素 B . 制度因素 C . 计划生育因素 D . 社会经济因素 (2)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 该图反映福建省人口增长模式已由传统型过度为现代型 B . 由于自然增长率变动不大,因此福建省人口数量保持不变 C . 1980年以来,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 D . 1982年以来,人口死亡率持续下降 2. (2分)(2019·金山模拟) 下图为某国1980年、2000年、2025年“人口金字塔示意图”。由图推断,该

国人口变化的突出特征可能是() A . 老龄化趋势显著 B . 年轻劳动力过剩 C . 自然增长率上升 D . 人口出生率较高 3. (4分) (2017高三上·宁波模拟) 上海的人口容量大,原因组合正确的是() ①能源丰富②经济发达③科技水平高④消费水平高⑤开放程度高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③④⑤ D . ②③⑤ 4. (4分) (2017高一下·三明期末) 读图,(a、b、c分别表示0~14岁、15~64岁、65岁以上三种年龄人数所占总人口比重),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②③④四个国家中,老龄化问题最严重的是() A . ① B . ② C . ③ D . ④ (2)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图中②国应采取的相应措施是() A . 计划生育 B . 鼓励生育 C . 采取移民政策 D . 鼓励人员出国 5. (2分) (2016高一下·双峰期中) 有关世界城市化进程的论述,正确的是() A . 目前,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超过发达国家 B . 目前发达国家的逆城市化进程表明这些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低于发展中国家 C . 一个国家城市化水平的高低标志着该国综合国力的强弱 D .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和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因为城市用地规模受到限制

喀斯特山地生态系统石漠化过程及其恢复研究综述_任海

第25卷 第3期热 带 地 理 V o l .25,N o .3   2005年9月 TRO P I CA L G E OG RAPHY Sep .,2005   收稿日期:2005-02-22;修订日期:2005-03-1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200025);中科院项目(STZ -01-36);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003031,021627)资助 作者简介:任海(1970-),男,湖北黄石人,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生态系统生态学和恢复生态学研究,(E -m ail )renh ai @s ci b .ac .cn 。 喀斯特山地生态系统石漠化过程及其恢复研究综述 任 海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广州510650) 摘 要:喀斯特石漠化一般经历顶极植被-灌草丛-石漠等3个阶段。在这一退化过程中喀斯特石漠化对环境的选择性导致喜Ca 、耐旱和岩生性的植物生存,而生物量的移出和耐荫树种消退是退化的关键因素。退化过程中植被、土壤理化性质与环境形成正反馈关系,并具有退化方向上的一致性、退化过程的非同步性和退化速度的非线性等特点。喀斯特植被恢复时,其恢复对策经历了由早期更新对策向中期结构调整对策直至后期结构功能协调完善对策更替。喀斯特生态系统恢复的技术包括自然恢复、人工恢复与复合农林业综合治理技术。喀斯特区域恢复的核心是整体人地系统的生态优化。提出喀斯特生态系统石漠化过程及恢复研究的重点是适应性恢复与适应性管理的基础理论问题。关键词:喀斯特生态系统;石漠化;适应性恢复;适应性管理 中图分类号:X 171.4;P9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221(2005)03-0195-06 我国分布有裸露、覆盖、埋藏等3类喀斯特,面积 约344.3×106k m 2 ,其中裸露型喀斯特面积90.7×104 k m 2 ,主要分布于贵州、广西、云南等西南地区。三 省区裸露喀斯特分布面积328.4×104km 2 ,占三省总 面积的40.7%[1-4] 。根据《中国岩溶研究》,按地质年代、分布地域和主要地貌景观特征,可将我国石漠化土地划分为扬子准地台元古代至中生代碳酸岩系岩溶区、华南褶皱系晚古代及中生代碳酸岩系岩溶区、滇西褶皱系古生代碳酸岩系岩溶区等3个岩溶 区,13个亚区[4,5] 。喀斯特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加上长期以来人为因素的影响,导致森林植被严重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土地严重退化,基岩大面积裸露, 最终形成石漠化的面积达46.3×104k m 2 ,短期内有 潜在石漠化严重的趋势的土地达87.6×104km 2 。全国石漠化区域共涉及429个县,总人口约1.3亿[1-3]。石漠化导致自然灾害频发,生存环境不断恶化,严重制约着该区域的社会、经济和生态协调发展。 喀斯特是一种易受干扰而遭破坏的脆弱生态环境,对环境因素改变反应灵敏,生态稳定性差,生物组成和生产力波动较大,被学术界定为世界上主要的生态环境脆弱地区之一,同时喀斯特也面临着贫困与环 境恶化的双重难题[6-8]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水土保持科技工作者根据石山荒漠化是水土流失的一个重要特点提出了石化、石山荒漠化、石质荒 漠化等概念,随后袁道先、屠玉麟、王世杰等分别探讨 了石漠化的定义[9-11] ,概括如下:喀斯特石漠化是指在亚热带脆弱的喀斯特环境背景下,受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的干扰破坏,造成土壤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出露,土地生产力严重下降,地表出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大量恢复研究与示范。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喀斯特生态系统研究基础上,重点综述了喀斯特生态系统石漠化过程及其恢复研究进展,为下一阶段的喀斯特生态系统适应性恢复与管理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1 喀斯特研究概况 国际上早期的喀斯特研究以欧洲占主导地位,他们对喀斯特的地质成因、地貌特征、水文特征、发育过程作了地理、地质综合研究。随后,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对喀斯特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球物理勘探、喀斯特洞穴和喀斯特发育理论等做了大量研究[6,12-14] 。自1973年Leg rand 在Sc i e nce 上发表 了文章[15] 后,喀斯特区地面塌陷、森林退化、旱涝灾害、原生环境中的水质等生态环境问题受到重视。在此期间,国际上对马来半岛、美国卡罗来纳、新西兰和南非喀斯特地区以及德国的So l n hofen 石灰岩地区也已开展了一些石灰岩植物区系的形成及其生 理生态研究工作[16,17] 。20世纪80年代后国际有关 DOI 牶牨牥牣牨牫牪牳牬牤j 牣cn ki 牣rd dl 牣牥牥牥牰牭牱

贵州山区河流形成的原因

贵州喀斯特山区的河流 摘要:贵州是世界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喀斯特地貌类型发育齐全, 成因复杂,景观雄伟壮丽,也因此贵州地区碳酸盐岩分布广泛、生态环境脆弱、石质化严重;同时,贵州属于丰水多雨地区,一到雨季,河水流量大增,河谷被严重冲刷;而且,贵州地势总体上由北西向南东呈阶梯状递降,局部地区河流落差大,水流汹涌,下蚀作用严重;再加上山区河床基岩体中的软弱结构面如层面、裂隙面、断层面、不整合面和火成岩侵入接触面的发育状况,特别是其产状以及岩性的差异,使得贵州山区的河流九里十八弯、深峡幽谷、瀑布成群。 【关键词】喀斯特地貌碳酸盐岩冲刷下蚀山区河床 引言 贵州境内河流密布,总长度11270公里;其中长度在50公里以上的有93条,以乌蒙山——苗岭为分水岭,分属于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各占全省面积的65.7%和34.3%【1】。人们向来喜欢用“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来形容贵州,贵州的山,时而层峦叠嶂,时而千沟万壑,这样的地形地貌造成了贵州的河流在平面上的蜿蜒曲折,千转百回;而在垂直方向上,河谷深邃,瀑布成群,使得贵州风光无限好,游人如织。了解贵州山区河流形成的原因,对保护喀斯特地区独特的地形地貌和开发旅游业有重要作用。 贵州喀斯特山区河流的特点 喀斯特地区河流上游河谷深而陡,河流落差大,受到河流下蚀严重,往往出现“一线天”或天生桥的自然奇观。受侵蚀的溶洞水、地下暗河有时会与地表径流汇合,形成河流的源头。喀斯特地区河流易受侵蚀,当形成较大坡降时便有可能形成瀑布。久旱遇雨时,受风化的岩石会坍塌进而被水冲走,从而带走大量泥沙,造成河流下游淤积,增加水库集沙蓄水的压力。 贵州喀斯特山区河流的成因 1.地质结构和水力条件的影响。贵州境内地质构造多样,旋钮变形的褶皱复杂,这为河流的侵蚀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断层的活动使河谷提升或下沉,构成河岸的悬崖峭壁。贵州是我国碳酸盐岩分布最广、喀斯特发育最强烈的省区之一, 境内碳酸盐岩出露面积达13 万k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73% ,全省有94.6%的人居住在喀斯特地区。【2】构成喀斯特地貌的石灰岩和白云岩相对不稳定,容易风化,极易受到侵蚀。上游区河谷的纵向坡度较陡河流流速较大,河流以河水自身重力的能量向下冲蚀河床,同时河水中携带大量的砂砾直接冲击、磨蚀河床,使河谷不断加深,呈V字型。[3] 2.岩层成分的因素。在喀斯特地貌地区的河床及以下岩层,由于本身地质结构原因或受到岩溶水侵蚀程度不同而形成孔洞。不管属何种成因, 一旦河床中出现横向陡坎, 形成瀑布, 河流的势能就在这里集中转化, 大量消耗。水流随下落而加速, 当溅落到坎脚的河面时就产生冲击, 水花四散、水雾上飘。在进入河流水体后, 还产生复杂的涡动水流。这些过程强烈地影响了瀑布附近的地貌发育, 塑造出瀑布地段特有的地形。[4] 3.岩溶水的影响。贵州处在岩溶化高原中,岩层孔隙数量大且多,暗河、溶洞分布较广,岩溶水丰富,赋存条件复杂,偶尔会出现小溪或小河突然消失或突然出现的情况。

对贵州喀斯特地貌研究的展望

对贵州喀斯特地貌研究的展望 对贵州喀斯特地貌研究的展望 结合相关文章的描述,此毕业论文对喀斯特地貌的未来发展进行分析: (1)由于喀斯特地形的限制和地表的破碎,地形相对平坦、聚落发展相对较好的喀斯特高原盆地区聚落分布集聚性仍然不强,总体上分散,聚落形态复杂。 (2)喀斯特地貌决定喀斯特高原盆地聚落的空间格局特点及演变规律,聚落主要分布在喀斯特盆地、洼地等负地貌和溶丘、溶原、峰林等正地貌,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聚落规模逐渐增加,局部呈现集聚并随着喀斯特地表地貌和组合地貌的形态表现出一定的集聚特点:一般来说,低海拔、无坡向坡度或坡度较低的地势平坦区域聚落呈现出一定程度的集聚且较为连续,地形起伏地区聚落分布分散,喀斯特正地貌边缘有聚落低程度集聚,集聚形式上沿着等高线向外逐渐增加。 (3)喀斯特高原瓮地区聚落发展演变的过程中无论是数量上或是面积上都有所增加,且增幅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水平空间上,聚落形态变化明显,居民点形状越来越不规则,分布越来越聚集,景观格局不断趋于复杂,但到一定程度后,景观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不一定继续增加,体现了喀斯特地貌对聚落空间发展的限制。 (4)垂直宅问分布是喀斯特高原盆地区聚落空间的主要特点,并加剧了聚落空间格局的复杂性。垂直空间上,聚落主要集聚在低海拔范围内,并逐渐向高海拔地区增加,但各个海拔范围的变化不尽相同,低海拔区域内聚落比蘑呈现逐年增加后又减少的趋势,体现了当居住空间受限后,聚落逐渐向海拔较高的区域蔓延规律。坡度上,聚落主要分布在无坡度的平坡地带,其次是坡度平缓地带。随着平缓地带居住空问的有限(聚落开始向坡度较高的地带蔓延,陡坡和较陡坡的聚落规模和所占比重都有所增加,极陡坡开始有一定比重的聚落分布。坡向上,聚落以分布在无

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 在可溶性岩类(主要指石灰岩)分布地区,由于喀斯特作用而形成的地表和地下的各种地貌形态总称为喀斯特地貌。喀斯特是南斯拉夫西北部石灰岩高原的地名,那里发育了各种奇特的石灰岩溶蚀地貌。我国对喀斯特地貌研究历史悠久,远在2000多年前的《山海经》中就有“伏流”的记载。在距今300多年前,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1586—1641)在广西、贵州和云南一带的石灰岩地区考察了100多个岩洞,对喀斯特地貌的特点、成因进行分类描述。他的不朽著作《徐霞客游记》,被人们称为喀斯特方面的经典著作。 喀斯特地貌可分为地表和地下两种基本类型。常见的地表喀斯特地貌有:溶沟、石芽、石林、落水洞、漏斗、溶蚀洼地、喀斯特盆地、干谷、盲谷、峰丛、峰林和孤峰等不同形态。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地表水沿着石灰岩地面流动,顺着节理、裂隙进行溶蚀,形成宽浅不一的溶蚀沟槽,称为溶沟。溶沟一般宽可从十几厘米到几米,深可达1米以上,长度不等,溶沟之间突起的脊、柱称为石芽。石芽的高度不等,可从数十厘米到数米。石芽除露出地面的,还有埋在地下的,是由地下水在下渗过程中溶蚀而成。发育在厚层石灰岩中的高大石芽,其间有平行的垂直溶沟、沟深坡陡,形似森林,故名石林,如我国云南的路南石林。

地表水沿着岩层裂隙垂直向下溶蚀,并有塌陷发生,成为地表水流向地下河或地下溶洞的垂直通道,称之为落水洞。按其形态特征可分为裂隙状落水洞、竖井状落水洞和漏斗状落水洞等。图1溶沟与石芽一般落水洞的洞口直径为7—10米左右,深度为10—30米左右,最深可达百米以上。在被溶蚀的石灰岩地表常可见到一种平面轮廓为圆形、椭圆形,直径数十米,深数米至十几米的漏斗状凹地,称为漏斗。漏斗下部常有管道通往地下,地表水沿此管道下流,如通道被粘土碎石堵塞,常积水成池。按其成因可分为溶蚀漏斗、沉陷漏斗和塌陷漏斗。漏斗是喀斯特发育初期的产物,它是喀斯特地下水垂直循环作用的结果,所以漏斗多分布在喀斯特地貌高原面上。例如宜昌的山地平面上,漏斗很发育,落水洞和溶蚀洼等负地形也很多,平均每平方公里达30多个。漏斗再进一步溶蚀扩大就成为溶蚀洼地。溶蚀洼地底部如果被红土和其它风化物覆盖,其底部的漏斗、落水洞等流水通道被堵,积水成为喀斯特湖。溶蚀洼地底部平坦,其直径超过百米,甚至可达1—2公里。溶蚀洼地进一步扩展形成宽坦的盆地,宽度可达数百米至数公里,长度达几十公里,称为喀斯特盆地。南斯拉夫学者J.司威治最早称这种地形为坡立谷,原意为可耕种的平地,现已成国际通用术语。盆地的边坡陡峭,底部平坦,常被残留的棕黄色粘土、红色粘土及河流冲积物所覆盖。一些溶蚀残丘、孤峰、峰林常常耸立在盆地边缘或排列在河谷两侧,著名的桂林山水就是这种奇特的喀斯特景观。在石灰岩地区,河流常

高中地理喀斯特地貌考点汇总

高中地理喀斯特地貌考点汇总 概念: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溶蚀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 形成条件: (1)具有流动的水 (最好是湿热气候可以加速反应) (2)岩石具有可溶性 (大多数是碳酸类盐和硫酸类盐,例如: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 (3)水的溶蚀作用 典型地区:中国是世界上喀斯特分布面积最大的国家,从热带到寒带各种喀斯特地貌类型齐全。中国几乎所有的省区都有喀斯特的分布,但多分布于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区。 1 ①云贵的喀斯特是好辨认的,由于云贵高原的地质条件比广西复杂得多,可溶性的碳酸盐类岩层与非可溶性的砂页岩、火山岩交互成层,再加上褶皱紧密,断裂错综,因而形成许多独立的、大小不同且各具特点的可溶岩体。 例如:云南省的路南石林

由于云南省喀斯特地貌广布,地表水很大一部分流入地下,所以哪怕云南大多为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但是某些地区依旧是干!旱!的!----谨记、谨记。 2 ②广西的喀斯特地貌是别具特色的,这里除了部分的弧形山系以外,其余大部分地区则分布着连绵成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尖锥状、宝剑状、柱状、塔状等形态各异、挺拔峻峭的石灰岩山峰。站在较高处放眼望去,只见群峰密集,气势雄伟,犹如苍蓝色的石头森林。 大家看,是不是感觉广西的喀斯特地貌要比云南的水要丰富一些。所以地貌相同,但还是会出现一些细微的差别的。 典型例题一: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钙华又称石灰华,是在地表由岩溶泉、河、湖水沉积形成的大孔隙次生碳酸钙。其成因是由于岩溶地区的地下水或地表水在适宜的环境下,且往往是在植物作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影响下,导致碳酸钙过饱和而沉积。钙华沉积的多少要看净光合作用(总光合作用减去总呼吸作用),净光合作用在一定低温(低于20°C)达到最大值。 材料二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碳酸钙的溶蚀与沉淀作用 材料三在青藏高原东缘横断山区,高原边缘的密集断裂给降水的渗流提供了通道,也使地下水因沟谷的切割,易于溢出形成饱含碳酸钙的喀斯特泉,泉水在山谷

贵州喀斯特地貌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贵州喀斯特地貌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摘要:贵州受到喀斯特地貌控制,喀斯特地貌研究的程度关系到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问题,意义重大。本文对喀斯特地貌成因、演化、分区,及喀斯特相关研究进行了描述,得出:地表喀斯特的研究已有规模,但地下喀斯特探测需大量研究,是今后研究重点;对于贵州受构造影响,喀斯特分区应考虑小地貌、小环境的影响;喀斯特相关研究如石漠化、小流域治理、旅游研究等关系着社会经济发展,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喀斯特地貌演化分区 引言 贵州地处于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中心,是我国第一级台阶向第二级台阶的延伸斜坡地带,受到新构造运动的影响,地质构造较为复杂,造就了独特、多样而又秀丽的喀斯特地貌景观。[1]贵州喀斯特地貌分布较广,其范围北起四川盆地南缘山地和鄂西南高原,南至南盘江河谷和桂西北山地,纵跨近5个纬度(24°30’N-9°13’N),长约510km;西起滇东黔西高原,东至湘西丘陵山地,横跨6个纬度(103°31’E-109°30’E),宽约570km,总面积1.76*105km2。[2]由于特殊的岩溶地质作用过程和岩溶环境特征,造成了脆弱的生态环境系统,严重制约了这一地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因此,对喀斯特地貌的研究直接关系到贵州社会和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及生态文明的建设等重大问题。 1.研究现状 1.1成因研究 袁道先先生认为应以系统科学的观点,将影响岩溶地貌发育程度和特征的因素:构造、岩性、气候、水文、土壤等,以及这些综合这些影响因素而产生的直接作用方式和强度综合起来考虑。[3]从宏观上看,自晚震旦纪到三叠纪晚期,贵州地区沉积了上万米厚的碳酸盐岩地层,发育了四套碳酸盐沉积建造,自上而下为:上震旦统灯影组,下寒武统上部至下奥陶统中部,中泥盆统顶部至下二叠统,下、中三叠统。[4] 俞遵典对原生喀斯特地貌的成员机制作了详细的研究和分析,认为岩石地层因素、地质构造环境、水化学及水动力条件、生物化学制导四个方面缺一不可形成喀斯特。[5] 2006年以来,通过运用高分辨率的自动化监测仪器,对岩溶水文(水位、流量)、水的物理化学指标(水温、PH值、电导率、HCO等)和土壤空气CO2进行连续监测,不但证明了岩溶作用的迅速变化过程,而且揭示了水——岩——气耦合作用规律。[6,7]

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报告 krast cave 宋柳依 2016级地理信息科学 学号:2016013332 2016年秋季 [摘要]:1.关于岩溶作用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和影响喀斯特作用的因素;2.喀斯特地貌发育和演化实在自然界一定时间和空间领域内进行的,它具有由量变到质变的阶段性,同时又居于空间有序的分带性;3.喀斯特地貌类型多样,可分为地表喀斯特地貌和地下喀斯特地貌两大类;4.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及其景观价值。 [关键词]:喀斯特;岩溶作用;形成条件;发育理论;形态分析;旅游形象。 前言: 喀斯特地貌是指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的化学作用和物理作用及其形成的水文现象和地貌现象。我国是热带喀斯特地貌分布最广、类型最多的国家,亦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对喀斯特地貌现象纪录和研究最早的国家。喀斯特地区有许多国民经济建设问题,因此,研究喀斯特地貌的类型与成因及演化一直备受关注,随着新技术的发展与新方法的提出,对喀斯特地貌的研究也一直在逐渐深入。 1,喀斯特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定义: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化学作用过程(分解和化合)和物理作用过程(流水的侵蚀和沉积,重力崩塌和堆积)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叫岩溶作用。

化学作用过程:碳酸盐在纯水中溶蚀速度很微弱,只有当水中含有二氧化碳时,碳酸盐的溶蚀速度才会显著增大。二氧化碳和水化合成碳酸,碳酸再电离成氢离子与碳酸氢根离子,水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越高,氢离子也越多,当含多量氢离子的水对石灰岩作用时,氢离子就会从碳酸钙中离解出的碳酸根离子结合成碳酸氢根离子,分离出钙离子。而上述化学反应是可逆的,所以喀斯特作用不断发展。 影响喀斯特作用的因素: 碳酸钙在水中的溶度和水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有关,水中二氧化碳含量又受温度、气压以及土壤中有机质的氧化和分解等因素控制;另一方面,碳酸钙在水中的溶解度还受岩石的成分、结构和构造的影响。因此,影响喀斯特作用的有气候因素、生物因素和地质因素。 气候因素:气候因素对喀斯特作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温度、降水和气压等方面。温度对喀斯特作用的影响比较复杂,温度高,水中二氧化碳含量少,溶蚀作用减弱。降水量多的地区,地表径流量大,地表水和地下水交替条件好,水的溶蚀力强。降水的影响比温度的影响更为显著。而当温度相同时,二氧化碳的分压越大,碳酸钙在水中的溶解度越大。 生物因素:动植物的生长与活动对喀斯特作用也有很大的影响,动植物可供给土壤大量有机质,土壤中的有机质的氧化和分解可产生许多二氧化碳。在高温地区,通过有机质氧化作用,二氧化碳将大量增加,对促进碳酸钙的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藻类的生长能分泌许多溶蚀性酸,对可溶性岩石也有一定的溶蚀作用。 地质因素:影响喀斯特作用的地质因素包括岩石成分、岩石结构和地质构造等三方面。岩石成分是指岩石的化学成分和矿物成分。实验表明,结晶质岩石的晶粒愈小,相对溶解度愈大。岩层的产状核破裂可控制岩溶作用的方向和程度,在断层发育的地方,特别是张性断裂发育的部位,结构松散,空隙大,有利于岩溶作用的增强。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存在可溶性岩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根本条件,大量的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和卤化盐岩在水化和水解作用下不断溶蚀,并进一步扩大,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奇特的地貌。 2.喀斯特地貌发育的理论: 喀斯特地貌的发育理论研究,近一个世纪以来被国内外研究者广泛讨论。

喀斯特石漠化及其危害

喀斯特石漠化及其危害 喀斯特石漠化(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是指在亚热带脆弱的喀斯特环境背景下,受人类不合理社会经济活动的干扰破坏,造成土壤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出露,土地生产力严重下降,地表出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喀斯特石漠化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类型之一,它以脆弱的生态地质环境为基础,以强烈的人类活动为驱动力,以土地生产力退化为本质,以出现类似荒漠景观为标志。 喀斯特石漠化带来的危害是严重的、多方面的: 1. 喀斯特石漠化将导致土壤侵蚀性退化,使水土流失加剧,可耕地面积减少。这在贵州的喀斯特山区表现由为突出。其后果就是土地的石漠化,土壤贫瘠化和土壤结构性恶化;导致这些地区农民的贫困问题加剧,而这又将进一步促使喀斯特石漠化的发生和发展。 2. 喀斯特石漠化将导致喀斯特地区植被的逆向演替,乔木逐渐为典型的小灌木、草灌丛所取代,使岩溶生态系统内植物种群数量下降,群落的生物量急剧降低,植被结构简单化,破坏了物种群多样化;接踵而来的是生物遗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的逐步消失,物种灭绝速度加快。 3. 喀斯特石漠化使地表裸岩增加、森林植被减少,导致其调节缓冲地表径流的能力降低、水源涵养能力下降,地下径流变化幅度增大,表层带岩溶泉枯竭,使区域性的旱涝灾害发生和小气候环境恶化的几率增加。 4. 喀斯特石漠化使喀斯特地区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受到阻碍,将导致贫困发生的几率增加,人和自然的矛盾加剧;反过来使生态环境受到更为严重的破坏,使石漠化的治理的难度加大。 5. 喀斯特石漠化将破坏喀斯特地区的生态自然景观,或造成其区域内景观的旅游价值降低以致丧失,影响其优势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6. 喀斯特石漠化是西南喀斯特地区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也将威胁长江中上游和珠江流域的生态安全,建立行之有效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已是非常紧急和重要的问题。 上述的喀斯特石漠化所带来的危害的各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将导致人口-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之间恶性互动。如何对喀斯特石漠化发生和发展的机理与机制进行详细和综合的研究,并进一步找出控制和治理喀斯特石漠化的可行的方法,已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对贵州喀斯特地貌研究的展望

对贵州喀斯特地貌研究的展望结合相关文章的描述,此毕业论文对喀斯特地貌的未来发展进行分析: (1)由于喀斯特地形的限制和地表的破碎,地形相对平坦、聚落发展相对较好的喀斯特高原盆地区聚落分布集聚性仍然不强,总体上分散,聚落形态复杂。 (2)喀斯特地貌决定喀斯特高原盆地聚落的空间格局特点及演变规律,聚落主要分布在喀斯特盆地、洼地等负地貌和溶丘、溶原、峰林等正地貌,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聚落规模逐渐增加,局部呈现集聚并随着喀斯特地表地貌和组合地貌的形态表现出一定的集聚特点:一般来说,低海拔、无坡向坡度或坡度较低的地势平坦区域聚落呈现出一定程度的集聚且较为连续,地形起伏地区聚落分布分散,喀斯特正地貌边缘有聚落低程度集聚,集聚形式上沿着等高线向外逐渐增加。 (3)喀斯特高原瓮地区聚落发展演变的过程中无论是数量上或是面积上都有所增加,且增幅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水平空间上,聚落形态变化明显,居民点形状越来越不规则,分布越来越聚集,景观格局不断趋于复杂,但到一定程度后,景观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不一定继续增加,体现了喀斯特地貌对聚落空间发展的限制。 (4)垂直宅问分布是喀斯特高原盆地区聚落空间的主要特点,并加剧了聚落空间格局的复杂性。垂直空间上,聚落主要集聚在低海拔范围内,并逐渐向高海拔地区增加,但各个海拔范围的变化不尽相同,低海拔区域内聚落比蘑呈现逐年增加后又减少的趋势,体现了当居住空间受限后,聚落逐渐向海拔较高的区域蔓延规律。坡度上,聚落主要分布在无坡度的平坡地带,其次是坡度平缓地带。随着平缓地带居住空问的有限.聚落开始向坡度较高的地带蔓延,陡坡和较陡坡的聚落规模和所占比重都有所增加,极陡坡开始有一定比重的聚落分布。坡向上,聚落以分布在无坡向地区为主,有坡度地区的聚落在各个坡向的分布变化显得杂乱且无规律可循,体现了喀斯特高原盆地聚落分布的复杂性。 综上,由于地表的复杂和破碎,喀斯特高原盆地聚落总体分散,近年来随着聚落规模的扩大,聚落在局部区域有一定程度集聚,但地形的限制导致集聚的形式和集聚的程度有所差异;相关才子表述,随着数量的增多和规模的增大.聚落形态更为复杂,空间分布更加散布;喀斯特地貌的垂直空间特点在决定聚落的垂直分布及演变规律的同时也加剧了聚落空间分布的复杂性。因此,掌握好喀斯特

2014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第四部分 专题二 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

专题二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13·保定调研)下图为中国部分省区人口承载力分布图。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省级行政区2000年粮食可供养人口数量大于实际人口数量的有( )。 ①四川②江苏③湖南④广东⑤福建⑥广西 A.①②③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④⑤⑥ 2.云南、广西、贵州等省区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 )。 A.滑坡、泥石流频发—植树种草,增加绿地面积 B.水土流失—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退耕还林还草 C.土地退化—增大化肥使用量,增强土壤肥力 D.水资源短缺—跨流域调水,补充水资源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川、苏、湘三省的2000年粮食可供养人口数大于实际人口数。 注意年份是2000年,即中间的数柱所表示的。第2题,云南、广西、贵州等省区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喀斯特地貌发育典型,土层薄,农业生产活动极易造成水土流失,而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退耕还林还草是应对的措施之一。 答案 1.A 2.B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八次缔约方大会暨《京都议定书》第八次缔约方会议

将于2012年11月26日至12月7日在卡塔尔和朝鲜举行。据此完成3~5题。 3.近年不少国家大力推行绿色经济。下列属于其范畴的是 ( )。 A.巴西热带雨林地区的大力开发 B.古巴大力倡导发展有机农业 C.洞庭湖周边部分地区围湖造田 D.部分渔民在东海休渔期间私自捕鱼 4.1997年通过的《京都议定书》在2012年迎来第一承诺期到期。少数发达国家已表明不支持第二承诺期。这些国家的做法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 ( )。 A.公平性原则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D.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 5.下列做法能起到遏制全球变暖作用的是 ( )。 A.将废旧电池送到专门的回收机构 B.节约用水,珍惜水资源 C.在超市购物自备购物袋 D.出行尽量骑自行车或乘公交车 解析第3题,绿色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A、C、D选项中的做法均会对环境产生破坏,这与绿色经济的理念不符。第4题,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指同代人之间、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人与生物种群之间、地区之间和国家之间需要共享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要求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指出,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要进行国际合作,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第5题,注意题干问的是有利于遏制全球变暖的做法,骑自行车或乘公交车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遏制全球变暖。 答案 3.B 4.C 5.D 下图为我国某地农垦糖业循环经济模式图。据此回答6~7题。

贵州省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研究_张殿发

收稿日期:2001-11-20; 修订日期:2001-12-12 基金项目:国家“九五”攻关项目(96-920-04-02-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9833002);王宽诚博士后研究基金(200012) 作者简介:张殿发(1964-),男,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生态地质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已发表论文30多篇。 贵州省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研究 张殿发,王世杰,李瑞玲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贵州贵阳550002) 摘要:贵州省喀斯特山区生态脆弱,主要表现为敏感度高、环境容量低、抗干扰能力弱和稳定性差。地球内动力机制奠定了其脆弱的生态环境背景,如地貌类型复杂、碳酸盐岩广泛分布、山高坡陡、土层薄而不连续等。季风活动和人口压力是喀斯特生态系统扰动的外动力机制,大气环流决定了贵州省阴湿多雨的气候特点,为岩溶发育提供了重要的侵蚀营力;社会经济压力超过了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关键词:喀斯特;生态环境;石漠化;贵州 中图分类号:X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107(2002)01-0077-03 喀斯特是一种具有特殊的物质、能量、结构和功能的生态系统[1],其特征是生态敏感度高,环境容量低,抗干扰能力弱,稳定性差,森林植被遭受破坏后,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基岩裸露,旱涝灾害频繁。喀斯特地表渗漏性强、保水能力差、土层瘠薄,土地生产能力易于受到干扰而大幅度降低或丧失,其主要原因在于石灰岩成土速率慢[2],地形切割强烈、坡度陡峭、溶蚀和水蚀作用显著,特别受到人为干扰后,植被恢复困难,地表土层遭侵蚀而石漠化。前人对于喀斯特生态环境脆弱性的特征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3],本文侧重对其成因机制进行探讨,以便为退化喀斯特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1 喀斯特山区生态脆弱性的环境背景 贵州在大地构造上属扬子准地台范畴,从晚远古代震旦纪到古生代及中生代的第三纪,每一个地质时代的地层都有不同面积和厚度的碳酸盐岩分布和出露,在湿热气候的外力作用下,大部分地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岩溶发育。新生代以来自西向东大面积、大幅度掀斜上升,使贵州高原处于我国第二大梯级向第一大梯级的过渡部位,这种高原地势全面而深刻地影响着贵州省生态环境状况。在地形、地貌上,贵州喀斯特高原表现为高原-峡谷型地貌结构,河流切割深,地面起伏大,地表破碎,从而奠定了贵州喀斯特生态脆弱性与敏感性的环境背景。 第一,碳酸盐岩广布。贵州高原除黔东南等少数地区外,其余73%的地区均为岩溶地貌,与广西、云南连成一片,被誉为世界“岩溶胜地”。贵州省85个县(市)中,喀斯特面积比例大于30%的有75个,占全省总县(市)数的88%。全省喀斯特分布面积 13万km 2,碳酸盐岩的总厚度6200~11000m [4]。 第二,山地性显著。地史上多次造山运动致使贵州省地层褶皱断裂发育,构成了地势高低悬殊的峰林盆地、峰林谷地、峰林洼地、峰丛峡谷交错镶嵌的独特地貌形态。贵州高原地表的切割深度较大,加之岩性和地质构造等因素的影响,地貌类型极其复杂,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河谷阶地等均有分布,其中山地占79177%,丘陵占18108%,台地占0127%,平原仅占1188%[4]。 由于长期经受强烈的内外营力作用,贵州高原的地形切割度和地面坡度都比较大。其中水平切割密度在西部乌江上游和红水河上游为11~14km/100km 2;在东部、东北部沅江上游20~30km/100km 2;而全省平均17km/100km 2。垂直切割深度,在中部、东北部300~500m/100km 2;在西部、南部和北部一般500~700m/100km 2;个别可达到1000m/100km 2。地面坡度小于10°的土地占总面积的14124%,10°~25°的占50169%,>25°的占41107%[4]。 第三,植被覆盖度低。1638年,徐霞客在《游黔日记》中惊叹“自入贵省,山皆童然无木,而贵阳尤甚”。可见过去没有大规模采伐森林,喀斯特山区的森林也不多,且以耐旱性、喜钙性、岩生性为特征的藤本刺灌丛、旱生性乔木灌草丛、肉质多浆灌丛等植物群落,即岩溶植被为主。再加上后来的毁林开荒,植被破坏,贵州高原的植被覆盖度普遍偏低。根据卫星影像解译,除农业植被占土地总面积的22%外,高覆盖度的仅占15%,中覆盖度的占28%,而低覆盖度的却占35%,这种植被覆盖度,在降水季节较长、降水量较大的喀斯特地区,对于径流调节和固持土壤都很不利。加之林地多为用材林,树种多为 第18卷 第1期2002年2月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G eography and Territorial Research Vol.18 No.1 Feb.2002

喀斯特地域类型的寻找和转换_以贵州省乡土建筑为例_王红

学术论文专刊2012总第07期 喀斯特地域类型的寻找和转换 ——以贵州省乡土建筑为例 SEARCHING AND TRANSFERRING KARST TYPES IN KARST AREAS: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in Guizhou Province as an Example 王红1李效梅1单晓刚2 Wang Hong, Li Xiaomei, Shan Xiaogang 摘要/结合贵州喀斯特地域类型,应用类型学的方法,寻找地域类型,并对地域类型转换做一次尝试性分析。 关键词/喀斯特地域 类型寻找 类型转换 ABSTRACT/ In connection with the types of Karst areas in Guizhou, this paper uses the methods of typology to find out areal types, and makes a trial analysis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areal types. KEY WORDS/ Karst areas, type search, type transfer 贵州省发育了地球上最典型的喀斯特岩溶景观,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连续带,碳酸盐岩石出露面积达13万km2 [1],几乎可以见到全球喀斯特地区所有的地貌形态而闻名于世,如果以喀斯特面积占国土面积30%以上作为石山县的标准来衡量贵州,则贵州省86个县(市),就有69个属于喀斯特石山县[2]。 可以说贵州省是“喀斯特王国”,而且又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民族成分有49个,其中世居有17个民族,在贵州有253个民族乡,13973个村寨[3],由于这种特殊的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环境,居住在贵州喀斯特地区的少数民族建筑形式,因与喀斯特环境协调,民族文化底蕴浓厚和民族特色原始古朴而保持至今,为美丽的喀斯特奇山秀水深深地打上了明显的文化和历史印迹。 如何把贵州喀斯特地区的民族建筑形式展现给大家,并用建筑语汇描述,是研究与关注的焦点,为此,我们采用了类型学的方法,并重点从原型的寻找和类型的转换入手来进行研究。 所谓类型学可以简单定义为:按相同的形式结构对具有特性化的一组对象所进行描述的理论,类型则是描述这组对象普遍形式的类特征,而原型与类型相似,是类型的原始表象。 建筑类型学由于选择原型的来源角度不同,学派较多,总的来说类型学的架构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从历史中寻找原型的新理想主义的建筑类型学,从地区中寻找原型的新地域主义的类型学[4],从广义上讲,只要在设计中涉及原型的概念或者说可分析出其原型的特征的,都是属于建筑类型学研究范围,所以,只能根据自己研究的焦点,去寻找原型。   1 喀斯特地域原型寻找 对于贵州喀斯特地区,如何寻找原型呢?如何描述它形式的类特征,即形式类型?我们可以依据形式类型的层次性进行分类,概括的说,喀斯特地域原型可以分为“物”的层次和“心”的层次,二者层次的表现形态,具有新地域主义的观点显性与新理想主义隐性特征,因此寻找原型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在地域中寻找“物”的显性关系,在聚落中寻找“心”的隐性关系。 1.1 在地域中寻找——“聚落形态”与空间和环境关系 建筑的类型得以延续有赖于聚落的整体性,而聚落的形态得以延续依赖于地貌空间的生态系统性,“物”的层次可以从地貌空间类型,聚落形态类型和地域建筑类型3种层级展开。 1.1.1 地貌空间与聚落格局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078099);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J04A17);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07JA85005);贵州大学特色专业基金(2009061)作者单位:1 贵州大学土建学院(贵阳,550003) 2 贵州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贵阳,550001) 收稿日期:2011-05-05 1 贵州省喀斯特峰林地貌 2 贵州省喀斯特峰丛地貌

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

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 (2006-2015年) 第一章岩溶地区基本概况 一、自然社会经济概况 (一)自然地理概况 岩溶地区是以云贵高原为中心,北起秦岭山脉南麓,南至广西盆地,西至横断山脉,东抵罗霄山脉西侧,跨中国大地貌单元的三级阶梯。地理坐标为东经98°36′~116°05′,北纬22°01′~33°16′。本次规划区域范围涉及贵州、云南、广西、湖南、湖北、重庆、四川、广东8省(区、市)的451个县(详见附表1、附图1)。土地总面积105.45万平方公里,岩溶面积44.99万平方公里,其中石漠化面积12.96万平方公里。 1、地质地貌 碳酸盐岩是岩溶发育的物质基础,根据其矿物、化学成分含量的差异可分为石灰岩、白云岩两种基本类型。地表水、地下水对可溶岩碳酸盐岩溶蚀破坏、改造形成的地表、地下形态统称岩溶地貌。根据岩溶发育的特征,岩溶区地貌组合类型可分为:中高山岩溶山地、岩溶断陷盆地、岩溶高原、岩溶峡谷、

峰丛洼地、岩溶槽谷、峰林平原、溶丘洼地(槽谷)、以及局部分布的石林等。 2、气候 岩溶区以湿润多雨的亚热带气候为特征,夏季主要受太平洋东南季风和印度洋西南季风影响,冬季主要受西北利亚冷空气高压影响,形成西北季风和东北季风。年均气温从西北到东南依次由8~10℃递升到20~22℃;而年均降雨量则依次由700~1000毫米递升到2000~2200毫米。同时,岩溶区气温和降雨量与海拔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具有明显的山地垂直气候特征。降雨年内、年际间变化大,导致干旱和内涝频繁发生。 3、土壤 碳酸盐岩风化形成的石灰土,其理化性质有别于地带性的土壤,表现为富钙、偏碱性,有效营养元素供给不足且不平衡,质地偏粘重,有效水分含量偏低。由于碳酸盐岩成土速率缓慢、土层薄、土层与下伏的刚性岩石直接接触,土壤易侵蚀。 4、水资源 岩溶地区降雨量丰富,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人均拥有水资源量3000~4000立方米/年,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6倍。但由于岩溶区碳酸盐岩的可溶性,形成的含水介质是多孔隙介质,大气降水能迅速渗入地下,入渗系数为0.3~0.6,有的甚至

贵州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性分析(精)

收稿日期:2000-02-28;改回日期:2000-05-24。 作者简介:苏维词(1964-,男(苗族,湖南人,1990年北京师大地理系毕业,硕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地域系 统、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部。Tel :0851- *******。 贵州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性分析 苏维词,朱文孝 (贵州省山地资源研究所,贵州贵阳550001 摘要:贵州是我国喀斯特地貌最发育的省份之一,属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区。本文在阐述贵州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性基本特征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其成因机理,并简要地提出了相应的生态治理对策。 关键词:生态环境脆弱性;成因机理;治理对策;贵州喀斯特山区 中图分类号:X171.1文献标识码:A 贵州地处我国西南喀斯特的腹心地带,碳酸盐岩出露面积达13万km 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73%,是我国喀斯特地貌最发育的省份。全省95%的县(市、区、特区都属喀斯特分布区,91.7%的耕地、88.3%的农村人口、94%的粮食产量和95.7%的国民生产总值都出自在有喀斯特分布的县份,贵州的工业、农业、交通、城建、旅游、生态等各方面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喀斯特影响,喀斯特是贵州最大和最基本的省情之一。受喀斯特环境脆弱性的影响,贵州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差,可持续能力弱,人地矛盾、人粮矛盾尖锐突出。因此,探讨喀斯特生态环境脆弱性特征及其成因,搞好喀斯特脆弱环境的治理,对于提高贵州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容量和稳定性,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贵州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基本特征

喀斯特生态环境是一种特殊的物质体系(地球化学过程占主导地位的双重含水介质碳酸盐岩系、能量体系(碳、钙循环交换、贮存转移强烈、结构体系(地表、地下二元三维空间地域系统[1]和功能体系(开放系统下强溶蚀动力过程的熵控自组织功能构成的多相多层次复杂界面体系,属环境相对均衡要素之间突发转接或异常空间临接的一个非线性典型域,并集中显示出环境界面变异敏感度高、空间转移能力强、生态系统竞争程度高、生物量小、被替代概率大、环境容量低、承灾能力弱、稳定性差等一系列体现喀斯特环境脆弱性的特征。 1.1喀斯特环境的人口容量小 水、土、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要素,在贵州喀斯特生态环境要素水、土、气中,水、土俱缺,尤以可供有效利用的土地要素最为薄弱,而喀斯特环境的人口容量并不取决最优势要素,而是取决于最薄弱的要素,即土地要素。一是贵州喀斯特环境中的可耕地比重小,仅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0.75%,单位面积宜耕地平均只有 10.67hm 2/km 2,比全国平均13.13hm 2/km 2和广西11.6hm 2/km 2、湖南 18.3hm 2/km 2等邻省区的平均水平都低,全省喀斯特地区人均耕地只有 0.052hm 2/km 2,已低于联合国规定的人均耕地警戒线。二是耕地资源质量差,与水热条件相似的我国东部非喀斯特区相比,贵州喀斯特地区单位面积耕地的产量低。据统计,贵州上等田土仅占耕地总面积的21.2%,而78.8%为中、下等田地;平地仅占耕地的25%,75%为坡地;水田占耕地的42%,58%为旱地,水田中有效灌溉面积仅占65%;40%以上的耕地耕作层厚度<15cm ,近年全省耕地平均水稻单产约为 5250kg/hm 2,玉米则只有3000kg/hm 2~3750kg/hm 2,只相当于同纬度湘、赣、苏等省的70%~91%,人均粮食占有量1996年只有288kg ,仅高于京、津、沪三个直辖市。三是非耕地开发利用难度大,产出率低。以喀斯特发 18卷5期429~434页 2000年10月山地学报JOURNAL OF MOUN TAIN SCIENCE Vol.18,No.5pp429~434Oct.,20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