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时器的演变

计时器的演变
计时器的演变

计时器的演变

初一(4)童谣10号

远古的人类通过对日月星辰和一年四季变化的观察,逐渐产生了时间的概念。对时间概念的认识和探究伴随了整个人类的发展历史。时间同长度一样,也是客观存在的一种量。随着人类社会科技水平的提高,人们所掌握的计时方法也在不断改进。下面是几种计时器:

1、太阳钟

2、漏刻(水钟)

3、机械钟表

4、石英钟

5、铯原子钟

测量物体日影在一天当中的变化,是最早为人们所掌握的计时方法。作为地球自转的反映,太阳日复一日的东升西落,由此产生了地球上物体的影子的移动。通过观察物体影子长短或者移动过程来计算时间,这就是光影计时原理。这一原理相对简单,计量工具也不复杂,所以最先被人类掌握。根据这一原理设计出的计时工具统称为太阳钟。

我国现存最早的圭表实物是在江苏的一座东汉墓葬中出土的一件铜制圭表,它由19.2厘米的表和34.39厘米长的圭构成,圭表合装成一体,携带十分方便。

日晷安放在石台上,呈南高北低,使晷面平行于赤道面,在晷面的正反两面刻划出12个大格,每个大格代表两个小时。当太阳光照在日晷上时,晷针的影子就会投向晷面,太阳由东向西移动,投向晷面的晷针影子也慢慢地由西向东移动,以此来显示时间。

圭表、日晷等太阳钟操作简易,原理也不复杂,但是它最大的弱点就是在阴雨天气或没有太阳的黑夜是无法使用的,人们就开始寻找其他的计时方法。于是水钟应运而生。

漏刻的发明是古人受到容器漏水现象启发的结果。因为水的流失与时间的流逝有着一定的对应关系。作为计时器,漏刻的使用比日晷更为普遍。在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之前,漏刻也是我国使用最普遍的一种计时器。

西方发现最早的沙漏大约在公元1100年,比我国的沙漏出现要晚。沙漏也是古代一种计量时间的仪器。沙漏的制造原理是根据流沙从一个容器漏到另一个容器的数量来计量时间,与漏刻大体相同。这种采用流沙代替水的方法,是因为北方冬天空气寒冷,水容易结冰的缘故。

接下来是机械钟。机械钟表的发明和应用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近代欧洲,人们发现了物体的机械振动具有固定的周期。在伽利略发现单摆的等时性之后,以重锤提供动力,以单摆为守时基准的摆钟在1656年诞生了,这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架摆钟。

1918年,瑞士的一位钟表匠,制造出一种体积较小的机械表,并在表的两边设计有针孔,用来装表带,以便把表固定在手腕上,于是手表又诞生了。手表是人类所发明的最小、最坚固、最精密的机械之一。

机械钟进入中国是在公元1601年。机械钟被作为贡品献给明朝万历皇帝,揭开了中国人使用机械时钟的序幕。清康熙年间,中国成为世上最大的钟表进口国。1875年,上海制造了南京钟,它为屏风式样,钟面镀金,镌刻花纹,以造型古朴典雅、风格鲜明和报时清脆、走时准确而闻名于海内外。1955年在天津,组成了一个尝试自己制造手表的小组,最终成功制造出2只成品手表。这个就是机械钟。

还有石英钟。在许多科学研究或工程技术的领域中对钟点的要求很高,石英钟正是根据这种需要而产生的。它的主要部件是一个很稳定的石英振荡器,将石英振荡器所产生的振荡频率取出来。使它带动时钟指示时间。目前,最好的石英钟,每天的计时能准到十万分之一秒,也就是经过差不多270年才差1秒。

这是一种更为精密的计时器具。在近代的社会生产、科学研究和国防建设等部门,对时间的要求更加高。它们要求时间要准到千分之一秒,甚至百万分之一秒。为了适应这些高精度的要求,人们制造出了一系列精密的计时器具,铯钟就是其中的一种,铯钟又叫“铯原子钟”。

然后是一点附加,大家自己看一下就可以了:

下面我总结一下:从最早的光影计时到现在的石英钟、原子钟,甚至以后还会有更先进的计时设备。计时器的演变见证着历史的变迁,它的逐步改进记录着人类的智慧。它伴随着人类社会科技水平的发展以及人们对自然界认知水平的提高。在这计时器越加精确的世界里,我们是不是更加应该分秒必争呢?最后是一段视频。

谢谢!童谣10号

三位数显示计时器定时器数电课程设计

文档大全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课程设计三位数字显示计时器定时器设计 班级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文档大全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课程设计任务书 课程名称电子线路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题目三位数字显示计时器定时器设计 课程设计的内容及要求: 一、设计说明与技术指标 设计一个三位数字显示计时器、定时器电路,技术指标如下: ①计时、定时能够任意启停,保持计时、定时结果; ②开机自动复位; ③最大显示时间为9分59秒; ④设置时间,定时报警; 二、设计要求 1.在选择器件时,应考虑成本。 2.根据技术指标,通过分析计算确定电路和元器件参数。 3.画出电路原理图(元器件标准化,电路图规范化)。 三、实验要求 1.根据技术指标制定实验方案;验证所设计的电路,用软件仿真。 2.进行实验数据处理和分析。 四、推荐参考资料 1. 童诗白,华成英主编.模拟电子技术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五、按照要求撰写课程设计报告

文档大全 成绩评定表: 序号 评定项目 评分成绩 1 设计方案正确,具有可行性,创新性( 15分) 2 设计结果可信(例如:系统分析、仿真结果)(15分) 3 态度认真,遵守纪律(15分) 4 设计报告的规范化、参考文献充分(不少于5篇)(25分) 5 答辩(30分) 总分 最终评定成绩(以优、良、中、及格、不及格评定) 指导教师签字: 2016年 12月 31日

文档大全 一、概述 此次课设题目为及时定时系统,计时器和定时器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次课程就是设计利用555定时器以及数字逻辑芯片和数码管实现数字电子计时器和定时器功能,能够满足基本的功能要求,电路要求由可控脉冲发生器、计数电路,显示数码管电路以及报警电路组成。旨在通过这次课程设计实现知识的活学活用,能够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数字电路分为组合电路和逻辑电路,而本次课设则是基于对逻辑同步或者异步知识的掌握,能够根据题目选用相应的芯片,设计相应的电路,是本次实验最大的目的。 二、方案论证 方案一:使用数字电路的原理设计本方案,方案一利用555定时器以及数字逻辑芯片和数码管实现数字电子计时器和定时器功能,电路要求由可控脉冲发生器、计数电路,显示数码管电路以及报警电路组成。使用555多谐振荡器产生脉冲信号,使用数字芯片进行计数,通过LED 进行报警最后使用显示译码器显示计数。所以一共有四部分组成。 图1 总体电路的原理框图 方案二: 方案二采用单片机编程进行设计实现计时器或者定时器的设计。

古代计时器——水钟

古代计时器——水钟 陈宁心原媛 (复旦大学物理系,上海市 200433) 摘要:通过对中国古代计时器水钟的原理研究,利用现代的技术和材料制作水钟。本文介绍了两种方式,一种是水滴计数法,水钟计时时长15分钟,累计误差6秒;一种是将匀速的水流转换成质量信号,计时时长10分钟,累计误差2-3秒。 关键词:计时器;水钟;匀速水流;单片机 1引言 我国古代计时器有悠久的历史,而水钟计时是古代计时的一种重要手段。但是古代的水钟由于受温度等环境因素影响,读数方式较为粗糙,精度不高。 本文旨在介绍利用各种现代手段制作并提高水钟精度。其中保证计时器流速不变是关键。首先将匀速的水流转化成其他形式变量,如本文介绍的两种方式,一种是水滴计数法,是将匀速水滴转换成匀速的脉冲信号;另一种是将匀速的水流转换成质量信号,每单位时间增加的质量是恒定的。再通过各种电子设备将之转化成时间。 除此之外,由于温度对水流流速的影响很大,考虑到水温随季节变化因素,需对水钟进行温度修正。 2匀速水流装置 2.1多级漏壶水钟 图1 清代漏壶 陈宁心:复旦大学物理系08级本科生图1是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制造的漏壶。它有三只泄水壶,分别称为日天壶、夜天壶和平水壶,一只圆形的受水壶和一只分水壶。日天壶实际上是一只补偿壶,它的作用是使夜天壶的水量得到不断的补充,以保证夜天壶的出水量始终比平水壶的大。平水壶位于夜天壶之下.泄水孔位于平水壶的壶壁上部,当平水壶的水面高于泄水孔时,水就会通过泄水孔流到分水壶中去,人们从浮在受水壶的刻箭上可以读出时刻来。

图2 多级漏壶结构简图 用多级烧杯模拟水钟装置如图2,第一级烧杯通过橡胶管虹吸,向二级小烧杯内注水,使小烧杯中水一直保持溢出状态,根据公式 (1) 式中α为动能校正系数,λ为流管管道的沿程阻力系数,d为流管管径,ξ为局部阻力系数, S为流管出水口内横截面积,g 为重力加速度,H为水位。 图2中小烧杯上边沿到出水口橡胶管的距离即为公式1中的H。出水口橡胶管高度不变,即H不变,则流速恒定。 图2的“多级漏壶”定标曲线为图3,表示从多级漏壶流出的水的累积质量与时间呈线性关系,即斜率为单位时间的流量,单位g/s。 图3 多级漏壶定标 定标直线线性回归系数为0.99984,线性良好,说明多级漏壶的出水水流较为匀速。 但是此“多级漏壶”并不是完全匀速,原因是:装满水的小烧杯如图4所示,由于水的表面张力,水面会高出烧杯边缘,由于上级漏壶注入水的速度不匀,高出的高度会变化,从而导致出水的流速不匀。 图4装满水的烧杯口 2.2马里奥特瓶水钟 图5马里奥特瓶水钟结构简图 图5为马里奥特瓶水钟的结构,瓶的上端留有两个孔,其一为注水孔,平时用橡胶塞盖紧,另一为通气孔,插入中空的玻璃管,且玻璃管A处压强恒等于大气压;下端B处为出水口,则AB间的压强差恒定。当瓶内水位高于A处时,因为AB两点高度差(即为公式1中的H)固定,所以流速恒定。 马里奥特瓶水钟的定标曲线如图6,此时从马里奥特瓶流出的水的累积质量与时间呈线性关系,斜率即单位时间的流量,单位g/s。线性回归系数为0.99998,线性良好。说明马里奥特瓶的单位时间出水流量是均匀的,且比“多级漏壶”的更为均匀。

三位数字显示计时器

专业班级 学号 姓名 成绩 一、实验名称 3位数字显示计时系统 二、设计任务与要求 设计一个3位数字显示时间计数系统,以供运动员比赛用。要求精确到秒最大计时9分59秒。可以用按钮开关控制计时器的启动、停止及清零,开机时可以自动清零。 三、实验器件 1.74LS90 74LS08 2.数字电路试验箱 四、方案设计 数字显示计时系统是通过控制电路使用加法计数器对连续脉冲进行计数, 而加法计数器通过译码器来显示它所记忆的脉冲周期个数。 1.连续脉冲产生 连续脉冲可选用555定时器构成的多谐振荡器产生,用555定时器构成的多谐振荡器,定时元件是电阻和电容,普通器件误差较大易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对于对时间要求高的应用场合,其误差较大。连续脉冲也可选用石英晶体振荡器通过计数器分频产生,可获得精确的秒脉冲信号。 2.技术及译码显示 加法计数器构成电子秒表的计数单元,首先用一个分频器对多谐振荡器产生的脉冲信号进行分频,然后将输出端取得周期为1s 的矩形脉冲送入计数器中,计数器都接成8421码十进制形式,其输出端与译码显示单元的相应输入端连接,可显示0~59秒;0~9分计时。 3.控制部分 控制部分用来控制计时器的清零、计时、停止。采用三位环形计数器来实现,环形计数器的输出分别作为计数部分的清零信号、计时信号和停止信号。 ……………………………………装………………………………………订…………………………………………线………………………………………

五、实验原理 1.系统框图如下 2.系统工作原理 实现一个三维数字显示的秒表系统,需要振荡器(脉冲冲源)、秒计数电路季译码显示电路等组成部分。秒计数电路满60向分计数电路进位(显示00~59s ),分计数电路满足10(显示0~9)后清零,等待重新计时。控制开关为两个;启动(继续)/暂停计时开关和复位开关。其中: (1)显示器:采用三片LED 显示器把各位的数值显示出来,是秒表最终的输出,有分、秒和毫秒位。 (2)计数器:对时钟信号进行计数并进位,毫秒和秒之间10进制,秒和分之间60进制。 (3)译码器:对脉冲计数进行译码输出到显示单元中; 3.元器件简介 74LS90计数器是一种中规模二一五进制计数器,管脚引线及其功能表如下。 输入 输出 CP R 01 R 02 S 91 S 92 Q D Q C Q B Q A × 1 1 0 × 0 0 0 0 1 1 × 0 0 0 0 0 × × 1 1 1 0 0 1 ↓ × 0 × 0 计数 0 × 0 × 0 × × 0 × 0 0 ×

11 古老的计时方法——太阳钟

古老的计时方式——太阳钟 教学目的: 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太阳钟的原理及用途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一天当中物体影子的变化及规律。 教学目标: 1、影子的产生 2、学习影子在一天当中的变化规律 3、制作太阳钟且使用太阳钟 4、简单了解太阳钟的计时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影子是如何产生的,并掌握影子在一天当中的变化规律。 2、制作太阳钟并掌握太阳钟的计时方法 教学难点: 1、影子的产生及一天当中的变化规律。 2、太阳钟的计时方法。 教学用具: 教师用具:无 学生用具:太阳钟表盘一个/人,底座一个/人,指针一根/人,双面胶一卷/俩人(自备) 课时安排: 80分钟 课堂流程: 一:情景导入:(15分) 师:同学们,在我们生活中你们是用什么工具来看时间呢? 生:学生自由发言(手表,钟表,手机,电脑等)

师:好,你们说的很好。那你们知道在古代人们是用什么工具来记时间呢?也是手表吗? 生:学生回答。(答案可能会五花八门,老师要挑正确的进行表扬。)(沙漏)师:对,同学们说的非常好。(老师此时要给学生简单介绍一下沙漏的计时方的法。) 二:课程讲解(20分) 师:其实啊,在古代人们除了用沙漏计时间,还有一种工具人们也用来计时间——太阳钟。你们谁知道太阳钟是什么样的?是靠什么来计时间的吗? 生:学生自由回答 师:太阳钟听名字我们就知道它和什么有关系? 生:太阳。 师:那它和太阳到底有什么样的联系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迷你小实验 师:阳光明媚的时候,我们站在太阳底下,会看到脚下有什么呢? 生:影子。 师:不错,我们能看到影子。那么,假如我们一直站在太阳底下,那么会发现影子在一天当中有变化吗? 生:有变化。 师:那是怎样的变化呢? 生:自由回答。 总结:一天当中影子变化是有规律的:太阳是自东向西移动,物体的影子是由西向东移动的,太阳钟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作成的。三:动手实践 制作流程:带领学生按以下步骤进行操作(30分) 1、发放太阳钟表盘并让学生仔细观察表盘上正反两面的内容。 2、发放支架并让学生观察支架上的内容。 3、发放指针。

数电课程设计-30秒倒计时器

30秒倒计时计数器设计 ——数字电子计数基础课程设计 学院:计算机学院 专业班级:通信工程10-2班 时间:2013年1月7日

目录 设计要求 (3) 正文 一、倒计时器组成及原理 (3) 1.1倒计时计数器组成 (3) 1.2工作原理 (3) 二、拟定设计方案 (4) 2.1用Multisim进行仿真设计 (4) 2.2设计实现数码管显示 (4) 2.3设计555定时振荡实现秒振荡发生功能 (4) 2.4设计实现减法计数功能 (5) 2.5设计实现二位数减法计数功能 (5) 2.6设计实现反馈电路实现30秒计数功能 (5) 2.7设计实现控制电路实现启动、清零/复位和暂停/继续计数控制电路 (5) 2.7.1清零/复位电路 (5) 2.7.2暂停/继续计数电路 (6) 2.7.3启动电路 (7) 2.8设计实现闪烁报警电路 (8) 三、功能说明总结 (9) 四、课程设计小结 (9)

参考文献 …………………………………………………………………………………10 附录: 一、电路原理图 .................................................................................11 二、元器件明细表 (11) 设计要求: 设计30秒倒计时计数器。 30秒倒计时器的设计功能要求包括: 1、具有30秒倒计时功能; 2、设置外部操作开关,控制计时器的直接清零/复位、开始和暂停/连续计数功能; 3、计时器计时间隔为1秒; 4、计时器递减计时到零时,数码显示器不灭灯,保持并闪烁光电报警。 5、计时器暂停计数时,数码管闪烁提醒; 正文: 一、倒计时器组成及原理 1.1倒计时计数器组成 倒计时计数器选用TTL 集成电路,主要由秒定时振荡发生器、减法计数器、译码器、七段数码显示器、控制电路、闪烁报警电路等组成,在电路工作过程中,电路能够通过控制器实现开始计数、清零/复位、暂停/继续计数等功能,在倒计时结束保持00状态并不断闪烁提示报警,原理图如下: 倒计时计数器原理组成框图 秒定时振荡 发生器 减法计数器 数码管译码器 七段数码管显示 控制电路 闪烁报警电路

我国钟表的发展历史

我国钟表的发展历史 中国古代钟表的发展 很早以前,人们发现房屋、树木等物在太阳光照射下会投出影子,这些影子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于是便在平地上直立一根竿子或石柱来观察影子的变化,这根立竿或立柱就叫做“表”。用一把尺子测量表影的长度和方向,则可知道时辰。 圭表--第一种计时的工具

后来,人们发现正午时的表影总是投向正北方向,就把石板制成的尺子平铺在地面上,与立表垂直,尺子的一头连着表基,另一头则伸向正北方向,这把用石板制成的尺子叫“圭”。正午时表影投在石板上,古人就能直接读出表影的长度值。 当太阳照着表的时候,圭上出现了表的影子,根据影子和方向和长度,就能读出时间。春秋时代已经使用圭表测量连续两次日影最长和最短之间所经历的时间,并计算出回归年的长度。 日晷也是圭表的一种

但是,由于圭表等太阳钟在阴天或夜间就失去效用,为此人们又发明了漏壶和沙漏、油灯钟和蜡烛钟等计时仪器。 漏壶

这是古代利用滴水多寡来计量时间的一种仪器。漏壶按计时分为两种﹕一种是观测容器内的水漏泄减少情况来计量时间﹐叫作泄水型漏壶﹔另一种是观测容器内流入水增加情况来计量时间﹐叫作受水型漏壶。在一些文明古国﹐如中国﹑埃及﹑巴比伦等﹐都使用过漏壶。 沙漏 因刻漏冬天水易结冰,故有改用流沙驱动的,因此就发明了沙漏。

沙漏是通过充满了上面的玻璃球的沙子穿过狭窄的管道流入底部玻璃球所需要的时间来对时间进行测量。一旦所有的沙子都已流到的底部玻璃球,该沙可以被颠倒以测量时间了,一般的沙漏有一个名义上的运行时间1个小时。 浑天仪 浑仪是一观测仪器,内有窥管,亦称望管,用以测定昏、旦和夜

钟表的历史演变

钟表的历史演变 我们知道,钟表是计时器的一种。在钟表发明以前,我们的先辈已经开始利用各种方法来 度量时间。比如,依据太阳光线的位置判断时间的日晷,使用沙子的流动记录时间的漏斗,也有人把它们叫做“太阳钟”和“沙钟”。但是这些不属于“钟表”概念的范畴,因为钟表计时的原理是通过能够产生振荡周期的装置来计算时间。 有关钟表的发展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演变阶段:一、从早期天文计时器中逐渐脱离;二、从大型的报时钟向微型化过渡;三、腕表的发展和电子技术的运用。每一阶段的发 展都是和当时的技术发明分不开的。 一、早期的天文计时器 英国著名的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曾经讲述出段一被淹没了六个世纪 的历史。他说当西方的钟表在1 7世纪初进入中国的时候,其实它们装配的“擒纵机构”的 雏形已经出现在600年前的中国。公元1088年,我国宋代科学家苏颂和韩工廉等人制造 了天文观测仪器——“水运仪象台”,它是把“浑仪”“浑象”和机械计时器组合起来的巨型机械装置。高约12米,7米见方,分为三层,上层放浑仪,进行天文观测:中层放浑象,可以模拟天体运转作同步演示,下层是该仪器的心脏部分,计时报时、动力源都在这一层中。 因为天象的运转是以时间为基础的,而通过机械结构实现时间的运行就必须有能够形成时 间间隔的装置,这样便出现了早期的“擒纵机构”。 这个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在世界钟表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由此,我国著名的制 表大师、古董钟表收藏家,钟表历史学家矫大羽先生首倡提出了“中国人开创钟表史——钟表是中国古代五大发明之”的观点。 二、独立运转的机械钟 14世纪初,位于欧洲的意大利、英国。法国等国的教堂等建筑物上出现了机械报时钟,因为报时钟的运行需要持续的动力来源,所以当时采用的方法就是用绳索悬挂重物,利用地 心引力产生的重力作用带动一系列机构的运转。此时大型的机械钟主要采用“机轴擒纵机构”(Verge Escapement),或者叫做“疆状轮擒纵机构”(Crown-wheel EScapement),主要的组成部分由一个形似西方王冠造型的“冠状轮”作为擒纵轮,它的凸齿与“机轴”上的两个“擒 纵片”相咬合,而充当“调速器”的是两端装有重物的“摆杆”,它位于“机轴”的顶端。这个时 期具有代表性的钟,包括,意大利人Giovanni de Dondi(1318-1389)于1 364年左右在帕 维亚(Pavie)建造的天文钟,1386年建立的英国Salisbury教堂钟以及1389年制造的法国Rouen大钟等等。 在15世纪中期由于发明了铁制的发条,这样就使体积庞大的钟有了新的动力来源, 也为钟的小型化创造了条件。1459年,法国制钟匠就为查理七世制作了第一个发条钟。1510年,德国人Peter Henlein(1480-1542)制作了发条钟,1525年左右,Jacob Zech也

古代计时方法

古代时间名词 古代除了用日晷计时外,还以漏刻计时。这种计时方法分一昼夜为一百刻(一刻相当于今天的14.4分钟),因而古代语言中就有“刻”的说法。 以十二地支来表示一昼夜十二时辰的变化。古天色纪时、地支纪时与今序数纪时对应关系见附表。 天色法与地支法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两种纪时方法。如《孔雀东南飞》:“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李愬雪夜入蔡州》:“夜半雪愈急……,恕至城下……,鸡鸣,雪止……,晡时,门坏。”《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平明是平旦的别称。再如《失街亭》:“魏兵自辰时困至戌时。”《景阳冈》:“可教往来客人于巳、午、未三个时辰过冈。”《祭妹文》:“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群英会蒋干中计》:“从巳时直杀到未时。” 五更 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如《孔雀东南飞》:“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群英会蒋干中计》:“伏枕听时,军中鼓打二更。”《李愬雪夜入蔡州》:“四鼓,恕至城下,无一人知者。”《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与妻书》:“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时间不大叫做“旋”,“俄尔”表示忽然间。“俄顷”、“倾之”是一会儿,“食顷”功夫吃顿饭。“斯须”、“倏忽”和“须臾”都表瞬间时短暂;“少顷”、“未几”和“逾时”,也是片刻短时间。黎明时分称“质明”,早晨一般称作“旦”。“侵晨”是指天将亮,“中夜”时分夜已半。“旦日”明日第二天,“兼旬”即为二十天。“朔”为初一“望”十五,“晦”为月底那一天。每月十六称“既望”,这段时间称“居有间”,“方”即正当某时候,“日”字用来表每天。“期月”表示一整月,“期年”表示一周年。“来年”即为第二年,表示年年用“累年”。一年将尽称“岁暮”,也称“岁晏”或“岁阑”,要记诗文时间词,正确理解是关键。口诀帮你记牢固,理解运用多方便。 初中文言文中,在写人叙事,写景状物方面,有时与时间不无关系。就教材所涉及的“时间”来看,其时间

三位数字显示的计时系统(课程设计)

湖南工程学院 课程设计 课程名称数字电子技术 课题名称三位数字显示的计时系统 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班级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2013年12 月27 日

湖南工程学院 课程设计任务书 课程名称:数字电子技术 题目:三位数字显示的计时系统 专业班级:班 学生姓名:学号: 指导老师: 审批: 任务书下达日期2013 年12 月16 日星期一设计完成日期2013 年12 月27 日星期五

设计内容与设计要求 一、任务与要求: 设计并制作一个简易的三位数字显示计时系统,供运动员比赛计时用,要求如下: 1、精确到秒,最大计时为9分59秒; 2、开机时自动清零; 3、具有启停输入控制功能,按下启停输入控制键 时,开始计时,再次按下时,停止计时。 4、用7段数码管显示时间; 5、功能扩展(自选) 二、设计要求: 1、设计思路清晰,给出整体设计框图; 2、设计各单元电路,给出具体设计思路、电路器件; 3、总电路设计; 4、计算机仿真 5、安装调试电路; 6、写出设计报告;

主要设计条件 1.提供直流稳压电源、示波器; 2.提供 TTL集成电路芯片、电阻、电容及插接用面包板、 导线等。 说明书格式 1、课程设计封面; 2、课程设计任务书; 3、说明书目录; 4、设计总体思路,基本原理和框图; 5、单元电路设计(各单元电路图); 6、总电路设计(总电路图); 7、安装、调试步骤; 8、故障分析与电路改进; 9、总结与设计调试体会; 10、附录(元器件清单); 11、参考文献; 12、课程设计成绩评分表。

进度安排 第一周星期一上午安排任务、讲课。 星期一~星期五上午查资料、设计 第二周 1、计算机仿真 2、测试元器件 3、调试单元电路 4、调试总电路 5、调试验收 6、写课程设计报告书 星期五下午答辩 地点:实验楼四楼电子综合实验室 参考文献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历雅萍、易映萍编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指导》彭介华、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电子线路设计、实验、测试》谢自美主编华中理工出版社。

计时器历史发展 中国古代计时器及近代机械计时器的早期发展

计时器历史发展中国古代计时器及近代机械计时器的早期发展 【中国古代计时器】 【综述】 人类最早使用的计时仪器是利用太阳的射影长短和方向来判断时间的。前者称为圭表,用来测量日中时间、定四季和辨方位;后者称为日晷,用来测量时间。二者统称为太阳钟。 公元前1300~前1027年,中国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已有使用圭表的记载。《诗经·国风·定之方中》篇有,“定之方中,作于楚宫。揆之以日,作于楚室……”。确切记载使 用圭表的时间为公元前659年。 圭表等太阳钟在阴天或夜间就失去效用。为此人们又发明了漏壶和沙漏、油灯钟和蜡烛钟等计时仪器。中国古代应用机械原理设计的计时器主要有两大类,一类利用流体力学计时,有刻漏和后来出现的沙漏;一类采用机械传动结构计时,有浑天仪、水运仪象台等。此外,还有应用天文原理(大都根据日影方向测定时间)计时的日晷,它也是中国最 古老的计时器之一。 相持既久,日晷渐移。——明·马中锡《中山狼传》 日晷,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其原理就是利用太

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并划分时刻。日晷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铜制的指针叫做“晷针”,垂直地穿过圆盘中心,起着圭表中立竿的作用,因此,晷针又叫“表”,石制的圆盘叫做“晷面”,安放在石台上,呈南高北低,使晷面平行于天赤道面,这样,晷针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极,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极。在晷面的正反两面刻划出12个大格,每个大格代表两个小时。当太阳光照在日晷上时,晷针的影子就会投向晷面,太阳由东向西移动,投向晷面的晷针影子也慢慢地由西向东移动。晷面的刻度是不均匀的。于是,移动着的晷针影子好像是现代钟表的指针,晷面则是钟表的表面,以此来显示时刻。早晨,影子投向盘面西端的卯时附近。接着,日影在逐渐变短的同时,向北(下)方移动。当太阳达正南最高位置(上中天)时,针影位于正北(下)方,指示着当地的午时正时刻。午后,太阳西移,日影东斜,依次指向未、申、酉各个时辰。 由于从春分到秋分期间,太阳总是在天赤道的北侧运行,因此,晷针的影子投向晷面上方;从秋分到春分期间,太阳在天赤道的南侧运行,因此,晷针的影子投向晷面的下方。 世界上最早的日晷诞生于六千年前的巴比伦之大王国。中国最早文献记载是《隋书·天文志》中提到的袁充于隋开皇十四年公元574年发明的短影平仪,即地平日晷。赤道日晷的明确记载初见于南宋曾敏行的《独醒杂志》卷二中提到的晷影图。 这种利用太阳光的投影来计时的方法是人类在天文计时领域的重大发明,这项发明被人类所用达几千年之久,然日晷有一个致命弱点是阴雨天和夜里是没法使用的,直至1270年在意大利和德国才出现早期的机械钟,而中国则在1601年明代万历皇帝才得到二架外国的自鸣钟,清代时虽有很多进口和自制的钟表,但都为王宫贵府所用,一般平民百姓还是看天晓时。所以彻底抛却日晷,看钟表知辰光还是近现代的事。 圭表和日晷一样,也是利用日影进行测量的古代天文仪器,早在公元前7世纪,我国就开始使用了。据说,日晷还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圭表是测定正午的日影长度以定节

三位数显示计时器定时器数电课程设计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课程设计三位数字显示计时器定时器设计 班级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课程设计任务书 课程名称电子线路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题目三位数字显示计时器定时器设计 课程设计的内容及要求: 一、设计说明与技术指标 设计一个三位数字显示计时器、定时器电路,技术指标如下: ①计时、定时能够任意启停,保持计时、定时结果; ②开机自动复位; ③最大显示时间为9分59秒; ④设置时间,定时报警; 二、设计要求 1.在选择器件时,应考虑成本。 2.根据技术指标,通过分析计算确定电路和元器件参数。 3.画出电路原理图(元器件标准化,电路图规范化)。 三、实验要求 1.根据技术指标制定实验方案;验证所设计的电路,用软件仿真。 2.进行实验数据处理和分析。 四、推荐参考资料 1. 童诗白,华成英主编.模拟电子技术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五、按照要求撰写课程设计报告

成绩评定表: 指导教师签字:2016年12月31日

一、概述 此次课设题目为及时定时系统,计时器和定时器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次课程就是设计利用555定时器以及数字逻辑芯片和数码管实现数字电子计时器和定时器功能,能够满足基本的功能要求,电路要求由可控脉冲发生器、计数电路,显示数码管电路以及报警电路组成。旨在通过这次课程设计实现知识的活学活用,能够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数字电路分为组合电路和逻辑电路,而本次课设则是基于对逻辑同步或者异步知识的掌握,能够根据题目选用相应的芯片,设计相应的电路,是本次实验最大的目的。 二、方案论证 方案一:使用数字电路的原理设计本方案,方案一利用555定时器以及数字逻辑芯片和数码管实现数字电子计时器和定时器功能,电路要求由可控脉冲发生器、计数电路,显示数码管电路以及报警电路组成。使用555多谐振荡器产生脉冲信号,使用数字芯片进行计数,通过LED进行报警最后使用显示译码器显示计数。所以一共有四部分组成。

中国古代物理学史100题

中国古代物理学史100题 一、选择题 1.春秋时代,有几何光学,力学等研究成果在科学史上有名的著作是: (1)《墨经》(2)《礼记》(3)《禹贡》(4)《内经》答(1) 2.春秋末年,记载了当时手工业的主要工种,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工程技术方面的专著是:(1)《易经》(2)《诗经》(3)《尚书》(4)《考工记》答(4) 3.春秋时记载了声音共振现象的著作是: (1)《管子》(2)《韩非子》(3)《庄子》4)《山海经》答(3) 4.1954年,在长沙出土了我国最早的天平及砝码是什么朝代的? (1)周(2)战国(3)秦(4)汉答(2) 5.世界上第一台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叫“侯风地动仪”,它的发明者是: (1)张衡(2)马均(3)丁缓(4)刘安答(1) 6.明朝时,以等比数列创立了十二平均律的科学家是: (1)徐光启(2)宋应星(3)朱载土育(4)沈括答(3) 7.唐初,在《礼记注疏》中解释虹的形成原因的人是: (1)刘禹锡(2)一行(3)孙思邈(4)孙颖达答(4) 8.我国关于透镜聚焦的最早记载是公元2世纪的: (1)《论衡》(2)《淮南方毕术》(3)《春秋纬》(4)《初学记》答(2) 9.《汉书西域传》记载有公元3年观察到: (1)摩擦起电(2)磁石吸铁(3)尖端放电(4)光的折射答(3) 10.西汉刘歆写的什么书记载了指南车? (1)《太平御览》(2)《西京杂记》(3)《博物志》(4)《后汉书》答(2) 11.西汉墓出土的弩机装有带刻度瞄准用的什么东西,可提高射击确度,类似近代步枪标尺。(1)望山(2)准尺(3)瞄镜(4)靶标答(1) 12.我国什么时代已有玩器竹蜻蜓的记载,竹蜻蜓能飞起的原理与直升飞机相同。 (1)汉代(2)唐代(3)秦代(4)晋代答(4) 13.北宋初年,杨亿记载了什么光学现象? (1)反射(2)天然晶体的色散(3)折射(4)衍射答(2) 14.北宋时,谁在《萍州可谈》中第一次记载了指南针用于航海,比英国人纳肯早71年(1)朱或(2)梅文(3)曾公亮(4)张载答(1) 15.明末,宋应星在《论气》中对什么物理现象作出合乎科学的解释? (1)气体流动(2)大气压(3)空气成份(4)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答(4) 16.我国最早有关毛发摩擦生电的记载,是西晋张华写的 (1)《庄子》(2)《水经注》(3)《博物志》(4)《淮南子》答(3) 17.反映我国古代声学成就的北京天坛内的回音壁、三音石、圜丘建于何时? (1)清代(2)明代(3)元代(4)宋代答(2) 18.明代发明的用于水战的什么武器是两级火箭的雏型,它当时已有多级火箭的设想 (1)火弹(2)神火飞鸦(3)飞筒(4)火龙出水答(4) 19.宋代谁用浮船打捞沉落江中的铁牛?这是现代沉箱打涝技术的最早应用。 (1)一行(2)沈括(3)苏颂(4)怀丙答(4) 20.最原始的火药火箭是宋代谁发明的? (1)唐福(2)曾公亮(3)沈托(4)冯继升答(4) 21.盖天说的代表著作是: (1)《灵宪》(2)《开元占经》(3)《周髀算经》(4)《步天歌》答(3) 22.杞人忧天的故事反映了哪种天地结构学说? (1)盖天说(2)浑天说(3)安天论(4)宣夜说答(4) 23.最早明确提出元气一词的是: (1)老子(2)庄子(3)管子(4)鶡冠子答(4)

三位数字计时器实验报告

目录 一、实验简介 (1) 1.1实验目的: (1) 1.2实验内容: (1) 1.3实验需求: (1) 二、设计简介 (2) 2.1设计概况: (2) 2.2设计要求 (2) 三、设计原理 (3) 3.1整体电路设计原理: (3) 3.2分步电路设计原理: (4) 3.2.1秒信号发生电路 (4) 3.2.2计时电路 (6) 3.2.3清零电路 (8) 3.2.4译码显示电路 (10) 3.2.5总体电路连接图 (10) 四、电路安装与调试说明 (13) 五、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3) 六、附录 (14) 面包板连接图: (14) 电路原理图: (15) 芯片管脚图及功能表: (16)

摘要:数字计时器由秒脉冲信号发生器、计时电路、译码显示电路、校分电路、清零电路、报时电路等几部分单元电路组成。本次试验要求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实现数字计时器的设计,并附加开机清零,快速校分,整点报时等功能。 关键词:脉冲信号发生电路、计时电路、报时电路、校分电路、清零电路、起停电路 正文 一、实验简介 1.1实验目的: 1. 通过实验掌握十进制加法计数、译码、显示电路的工作过程。 2. 通过实验深入掌握电路的分频原理和数字信号的测量方法。 3. 熟悉集成电路构成的计数、译码、显示器件的外部功能及其使用方法。 1.2实验内容: 1. 运用电路模拟软件,设计多功能数字计时器; 2. 连接实物电路,完成电路功能的测试: 3. 完成实验报告。 1.3实验需求: 实验物品:剪刀,起子,镊子,剥线钳,插线板,导线,元器件; 元器件清单:

二、设计简介 2.1设计概况: 本实验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一个多功能数字计时器。实验需要分别设计脉冲发生电路,计时电路,译码显示电路,和控制电路以及附加电路,然后进行连接组成。要求完成0分00秒~9分59秒的计时功能,并在控制电路作用下实现开机清零,快速校分,整点报时功能。 2.2设计要求: 1.秒信号发生电路:为计时器提供秒信号

菊头蝠科蝙蝠表型的异速生长与进化

菊头蝠科蝙蝠表型的异速生长与进化 动物体型的改变常伴随着其发育、生理和功能等方面的协同变化。异速生长,是指有机体体型大小与形态、生理、行为和生态特征等表型之间以不同速率进行生长或变化的过程。 异速生长与表型进化关系紧密,从而使其成为进化生态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先前大量的研究主要关注动物身体大小与其生理机能、捕食行为以及生态特征之间的异速生长关系,相对较少的研究关注动物身体大小与其求偶相关表型之间的异速生长关系,如体型性别二态性和声学交流信号等,这将导致对异速生长关系与表型进化理解的片面化。 伦施法则描述了体型性别二态性(sexual size dimorphism,简称SSD)的异速生长:当雄性体型比雌性体型大时,SSD随体型的增大而增大;当雌性体型比雄性体型大时,SSD随体型的增大而减小。伦施法则的实质是雄性体型比雌性体型变化更大。 伦施法则在雄性较大和混合型的(既有雄性较大的物种又有雌性较大的物种)生物类群中更普遍,但对雌性体型较大的动物类群,存在支持和反对的证据。因此,迫切需要在更多雌性比雄性大的类群中检测伦施法则。 蝙蝠,与大多数哺乳动物不同,其多数物种一致地表现为雌性比雄性大的体型性别二态性特征。但对其SSD的异速生长规律是否符合伦施法则知之甚少。 菊头蝠科蝙蝠发出恒频型回声定位声波,其在性选择和物种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每个物种都进化出一个回声定位声波的“私有带宽”,导致菊头蝠科蝙蝠回声定位声波具有极高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的进化可以用体型与声波之间的异速生长来解释。

然而,先前的研究通常只使用体重和前臂长来模拟菊头蝠科蝙蝠回声定位声波频率与身体大小之间的异速生长关系。对菊头蝠科蝙蝠回声定位声波频率与其发声和接收回声直接相关的形态特征(如鼻腔、耳蜗和外耳)之间的关系仍不清楚。 本论文选择SSD明显和回声定位声波多样性较高的菊头蝠科蝙蝠为研究对象,在大地理尺度,通过种群间和种间的比较研究,探讨SSD和回声定位声波频率这两个表型的异速生长与进化,主要内容及结果如下:1.在全球尺度,通过野外采样和文献查阅,收集了马铁菊头蝠23个种群的雌雄体型数据,采用主轴回归分析,结合种群的纬度数据,探讨种群间SSD的变化是否符合伦施法则及其原因。研究结果表明马铁菊头蝠种群间SSD的变化符合伦施法则,即雄性体型较雌性体型变化更大,也说明尽管雌性体型较大,但雄性体型面对的选择压力较雌性体型更大。 雌雄体型均与纬度呈显著负相关,而我们并未检测到雄性体型随纬度变化较雌性体型显著,因此,性别特异性的体型-纬度变化并不能解释马铁菊头蝠种内SSD的变化符合伦施法则。2.在第3章,通过查阅文献和野外采样共收集45种菊头蝠科蝙蝠的前臂长、体重、阴茎骨及生境类型数据,检测菊头蝠科蝙蝠种间SSD 变化是否符合伦施法则及SSD的进化驱动力。 结果表明:无论用前臂长还是体重代表体型大小,不论用传统分析方法还是 用考虑系统发育关系的分析方法,雄性体型对雌性体型主轴回归所得斜率均未显著不同于1,表明菊头蝠科蝙蝠物种间SSD随体型变化不符合伦施法则。我们推测,菊头蝠科蝙蝠雌性体型受到较强的生殖力优势选择压力,以及由其宽广的生 态位和不同的交配制度所导致的每个物种雄性体型受到的性选择压力强度和方 向不一致是菊头蝠科蝙蝠种间SSD变化不符合伦施法则的原因。 最大简约法推测菊头蝠科蝙蝠的祖先雌雄体型均为中等大小(雄性前臂长

中国古代有哪些计时器

中国古代有哪些计时器 吕才漏刻 唐初太常博士吕才制作的四级补偿型浮箭漏,也称吕才漏刻。这种漏刻有四匮,一夜天池,二日天池,三平壶,四万分壶。以四匮注水,自夜天池,入日天池,以此相注,最后水入水海中,浮箭而上,来读取刻数。 碑漏 碑漏属辊弹漏刻的一种。南宋学者薛季宣的《浪语集》中提到:在一个高、宽各2尺的屏风上,贴着“之”字形竹管。有10个约半两重的铜弹丸,计时者从竹管顶端投入铜弹丸,在底部有铜莲花形的容器,弹丸落入后砰然发声,这时再投入1丸,如此往复,据此计时。 秤漏 一般认为,秤漏为北魏道士李兰所发明。秤漏一斤水对应一古刻,

也就是14.4分钟。一两水对应54秒。而李兰秤漏稳恒流量的关键在于渴乌。渴乌就是虹吸管,因为只有一个泄水壶,流量随壶内水位变化而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流量越来越小。因而,在秤漏的实际使用中,会在泄水壶放置一“浮子”浮于水面与渴乌相连。如此,无论壶内水量如何变化,水面到渴乌入水口的高度始终保持恒定,从而可恒稳出流。 香漏 因成本较低,燃香计时方式广泛使用于民间。人们常以“一炷香的功夫”形容一段不长的时间。除了线香,还有以香粉打成香篆來计时的方式。香篆点燃后,依篆字笔画燃烧,以知时刻。另外,古人还以燃蜡来进行夜间计时。蜡烛上刻有五更的标识,入夜点燃,可知大概时间。 田漏 田漏是我国古代农村使用的一种民用计时器。每年四月上旬,耕耘的人们就全部出动。几十上百人为一曹,安置一个田漏,用击鼓的

方法指挥群众。具体为选两个德高望重的人,一人敲鼓发布号令,一人看钟漏掌握时间。其实,田漏就是一种单级浮箭漏。它由两只漏壶组成,一只为泄水壶,一只为受水壶。受水壶内装有指示时刻的箭尺,随着受水壶水位上升,箭尺也随之上浮,可读出时间。

三位数字显示计时定时器设计

课程设计报告 课程设计名称:三位数字显示计时定时器设计 专业班级: 0212112 学生姓名:黎林 学号: 021211219 同组人员: 指导教师:李洪芹 课程设计时间: 2周

目录 1 设计任务、要求以及文献综述 (1) 2 原理叙述和设计方案 (1) 2.1 设计方案选择和论证 (1) 2.2 电路的功能框图及其说明 (1) 2.3 功能块及单元电路的设计、计算与说明 (2) 2.4 总体电路原理图 (4) 3 电路的仿真与调试 (4) 3.1 电路仿真 (4) 3.2 调试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5) 4 制作与调试 (6) 4.1元件清单、实物照片 (6) 4.2制作与调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7) 5心得体会 (8) 6 参考文献 (8) 附录 (8)

三位数字显示计时定时器设计 1 设计任务、要求以及文献综述 3位数字显示计时定时器是一个典型的利用数字系统的例子。所谓数字系统,是指由若干数字电路及逻辑部件组成并且能够进行采集、加工、处理及传送数字信号的设备。一个完整的数字系统通常由输入电路、输出电路、控制电路、若干个子系统和时基电路等部分组成。设计要求如下: 1、计时功能。能任意启停,保持计时结果; 2、开机自动复位; 3、最大计时显示为9分59秒; 4、定时报警。 2 原理叙述和设计方案 2.1 设计方案选择和论证 方案一:设计的3位数字显示计时定时器则分别有4个子系统组成:秒脉冲时间标准产生电路、计数器、译码器和显示器、开机自动清零电路、计时启停控制电路 方案二:实现一个三位数字显示的秒表系统,单片机,lcd1602显示屏,矩阵键盘等组成部分。秒计数电路满60向分计数电路进位(显示00~59s),分计数电路满足10(显示0~9)后停止并且灯亮,等待重新复位计时。 论证:方案二比方案一好。 理由一:方案二显示的最终结果比较直观。 理由二:方案二可更改性好,方便日后的改进。 2.2 电路的功能框图及其说明 根据原理正确、易于实现、且实验室有条件实现的原则确定设计方案,画出总体设计功能框图,如图2.1所示。

电工电子实验报告(多功能数字计时器设计)

电工电子 综合实验报告 题目:多功能数字计时器设计 姓名: 学号: 班级: 院系: 专业:

目录 1.电路功能设计要求介绍 2.电路原理简介 3. 单元电路设计 3.1 脉冲发生电路 3.2 计时电路 3.3 译码显示电路 3.4 清零电路 3.5 校分电路 3.6 仿电台报时电路 4.总电路图 5.电路调试和改进意见 6.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出现原因及解决方法 7.实验体会 8.附录 8.1 元件清单 8.2 芯片引脚图和功能表 9.参考文献 1.电路功能设计要求

1、设计制作一个0分00秒~9分59秒的多功能计时器,设计要求如下: 1)设计一个脉冲发生电路,为计时器提供秒脉冲(1HZ),为报时电路提供驱动蜂鸣器的高低脉冲信号(1KHZ、2KHZ); 2)设计计时电路:完成0分00秒~9分59秒的计时、译码、显示功能; 3)设计清零电路:具有开机自动清零功能,并且在任何时候,按动清零开关,可以对计时器进行手动清零。 4)设计校分电路:在任何时候,拨动校分开关,可进行快速校分。(校分隔秒) 5)设计报时电路:使数字计时器从9分53秒开始报时,每隔一秒发一声,共发三声低音,一声高音;即9分53秒、9分55秒、9分57秒发低音(频率1kHz),9分59秒发高音(频率2kHz); 6)系统级联。将以上电路进行级联完成计时器的所有功能。 7)可以增加数字计时器附加功能:定时、动态显示等。 2. 电路原理简介 数字计时器由计时电路、译码显示电路、脉冲发生电路、校分电路、清零电路和报时电路这几部分组成。其原理框图如下: 3. 单元电路设计 3.1 脉冲发生电路

钟表的发展历史

钟表是计时器的一种,在钟表发明以前,我们的先辈已经开始利用各种方法来度量时间。比如,依据太阳光线的位置判断时间的日晷,使用沙子的流动记录时间的漏斗,也有人把它们叫做“太阳钟”和“沙钟”。但是这些不属于“钟表”概念的范畴,因为钟表计时的原理是通过能够产生振荡周期的装置来计算时间。 有关钟表的发展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演变阶段: 一、从早期天文计时器中逐渐脱离; 二、从大型的报时钟向微型化过渡; 三、腕表的发展和电子技术的运用。每一阶段的发展都是和当时的技术发明分不开的。 英国著名的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曾经讲述出段一被淹没了六个世纪的历史。他说当西方的钟表在1 7世纪初进入中国的时候,其实它们装配的“擒纵机构”的雏形已经出现在600年前的中国。公元1088年,我国宋代科学家苏颂和韩工廉等人制造了天文观测仪器――“水运仪象台”,它是把“浑仪”“浑象”和机械计时器组合起来的巨型机械装置。高约12米,7米见方,分为三层,上层放浑仪,进行天文观测:中层放浑象,可以模拟天体运转作同步演示,下层是该仪器的心脏部分,计时报时、动力源都在这一层中。因为天象的运转是以时间为基础的,而通过机械结构实现时间

的运行就必须有能够形成时间间隔的装置,这样便出现了早期的“擒纵机构”。 这个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在世界钟表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由此,我国著名的制表大师、古董钟表收藏家,钟表历史学家矫大羽先生首倡提出了“中国人开创钟表史――钟表是中国古代五大发明之”的观点。 14世纪初,位于欧洲的意大利、英国。法国等国的教堂等建筑物上出现了机械报时钟,因为报时钟的运行需要持续的动力来源,所以当时采用的方法就是用绳索悬挂重物,利用地心引力产生的重力作用带动一系列机构的运转。此时大型的机械钟主要采用“机轴擒纵机构”,或者叫做“疆状轮擒纵机构”,主要的组成部分由一个形似西方王冠造型的“冠状轮”作为擒纵轮,它的凸齿与“机轴”上的两个“擒纵片”相咬合,而充当“调速器”的是两端装有重物的“摆杆”,它位于“机轴”的顶端。这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钟,包括,意大利人Dondi于1364年左右在帕维亚建造的天文钟,1386年建立的英国Salisbury教堂钟以及1389年制造的法国Rouen大钟等等。 在15世纪中期由于发明了铁制的发条,这样就使体积庞大的钟有了新的动力来源,也为钟的小型化创造了条件。1459年,法国制钟匠就为查理七世制作了第一个发条钟。1510年,德国人Henlein 制作了发条钟,1525年左右,Zech也制造了具有均力圆锥轮装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