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转化制备化学品的研究进展

二氧化碳转化制备化学品的研究进展
二氧化碳转化制备化学品的研究进展

二氧化碳转化制备化学品的研究进展

摘要: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同时也是一种廉价、丰富的C1资源,将其转化为高附加值化学品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如何实现化学转化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科学问题。基于此,本文简要介绍了CO2转化制备化工产品的现状及其发展前景,以期为其高效转化利用提供基础。

关键词:二氧化碳;化学转化;化学品

二氧化碳是工业燃料燃烧的主要产物之一,也是主要的温室气体,在自然界普遍存在,约占大气的体积分数为0.03%。随着碳排放量逐渐增大以及其给环保带来的巨大压力,CO2的减排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CO2的资源化利用是实现其减排的首要途径。CO2 作为一种廉价、丰富的C1 资源,将其转化为高附加值化学品具有重要意义。一般而言,CO2可转化制备的多种不同的化学品,如甲醇、合成气、低烯烃、醚等等。由于CO2具有很高的标准生成热,结构非常稳定,要实现其在温和条件下的化学转化成为一个极具挑战性的科学问题。因此,有必要对CO2转化为燃料、化工中间体等的研究进展进行介绍,从而为进一步实现CO2的高效转化利用提供基础。

1 CO2转化制甲醇

CO2直接催化加氢制甲醇是一个较经济的反应过程,早在1945年首次报道了Cu-Al催化剂上CO2和H2合成甲醇的研究。在5.15MPa和275 oC下,以Cu-Zn-Al2O3为催化剂进行CO2和H2合成反应,CO2的转化率为16%,甲醇的选择性为28%。近年来,报道了采用溶胶-凝胶技术制备Cu-ZnO-SiO2催化剂,在3.0 MPa、220 oC和6000 h-1的条件下,甲醇的选择性大于90%[1]。尽管目前就CO2的转化率及对应甲醇的选择性提高方面都有了一定的研究进展,但就催化机理方面的认识还非常欠缺,如反应的中间产物、催化活性中心等都不明确,这方面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2]。另外,就催化剂的稳定性和耐毒性问题也需要作进一步深入研究。总体而言,二氧化碳转化制甲醇的方法耗能高、投资大、反应条件较为苛刻(~6 MPa,250~300 oC)。

2 CO2转化制碳酸二甲酯(DMC)

碳酸二甲酯中含有甲基、甲氧基、羰基等官能团,具有较低的毒性,是一种很好的环境友好型产品,在工业化应用中展现出潜在的价值。CO2和甲醇合成DMC反应的平衡常数很小,这样将会使得CO2的平衡转化率也很小。通过设计催化剂可以打破反应的化学平衡限制,从而有助于碳酸二甲酯的生成[3]。目前研究的较多的催化剂有锡/钛的烷氧化物、碱/碱土金属碳酸盐和ZrO2基催化剂等等。就锡/钛基催化剂而言,其催化活性较低;在超临界条件下碱/碱土金属碳酸盐也能够催化该反应,但是对应的DMC产率较低。通过引入添加剂CH3I,可以有效的提高DMC的产率。虽然人们已经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但是二

二氧化碳的制备

二氧化碳的制备 一、单选题 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常用方法是() A.木炭在O2中燃烧 B.煅烧石灰石 C.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 D.大理石与稀H2SO4反应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一般有如下步骤:①检查装置气密性;②按要求组装实验装置; ③通过长颈漏斗加入酸液;④向锥形瓶内加入适量的石灰石;⑤收集气体。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A.②①④③⑤B.①②③④⑤C.②③④①⑤D.①④②③⑤3.在实验操作考查中,小明抽到的题目是“二氧化碳的制取、收集和验满”。如图是他的主要实验步骤,其中操作有误的是 A.加入药品B.收集气体 C.检查装置气密性D.验满 4.厕所用清洁剂中含有盐酸,如果不慎洒到大理石地面上,会发出嘶嘶声,并有气体产生,这种气体是() A.二氧化碳B.氧气C.氢气D.二氧化硫5.下列实验目的对应的实验方法不正确的是()

二、简答题 6.目前市场上销售的汽水饮料大多数是碳酸饮料,其中溶有二氧化碳气体。打开汽水瓶盖时,汽水会自动喷出来,这是因为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随_ ____。喝了汽水后,常常会打嗝,这是因为气体的溶解度随___ __。检验打开瓶盖时冒出来的气泡是二氧化碳气体的有关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__ ___。 三、实验题 7.(1)如图是某微型实验的装置图,试管中的反应发生后,a、b两处及烧杯中的现象是___ __ ___。 (2)采用微型实验装置的优点是_____ _______(答出一条即可)。 8.请结合如图所示实验装置回答有关问题: ①写出装置中标号仪器的名称:a__ ___。 ②写出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__ ___。根据该反应原理,可选择图中_____(填字母)与_____(填字母)组装一套制取氧气的装置。氧气检验方法是_ ____。 ③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所用药品__ ___和____ _(填名称),你所组装的上述制取氧气的装置_____(填“能”或“不能”)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验满方法__ ___。

液体二氧化碳安全技术说明书

液体二氧化碳安全技术说明书 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 化学品中文名称:液体二氧化碳 化学品英文名称:liquid Carbon dioxide 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 危险性类别:第2. 2类不燃气体 侵入途径:吸入和皮肤接触 健康危害:本身无毒。但空气中浓度超过3%时能出现呼吸困难、头痛眩晕、呕吐等。10%以上时出现视力障碍、痉挛、呼吸加快、血压升高、意识丧失。25%以上时,出现神经抑制、昏睡、痉挛、窒息至死。接触液体二氧化碳可引起冻伤。环境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产生温室效应 爆炸危险:盛装液体二氧化碳容器遇明火高温,器内压力升高有开裂爆炸危险。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用水冲洗,就医 眼睛接触: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移至空气新鲜处,呼吸困难时输氧,如呼吸和心跳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脏按摩术并及时就医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盛装液体二氧化碳的设备与容器遇高温、明火有爆炸危险,流速过快容易产生和积聚静电。 有害燃烧物:无 灭火方法及灭火剂:用水冷却设备或容器,选用适合周围火源的灭火剂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迅速撤离现场保持现场通风。穿戴防护用具进入现场堵漏气瓶泄漏无法堵漏时,将其移至空旷安全处放空。液体二氧化碳泄漏要有防寒护具 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处置注意事项:密封操作,加强通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守操作规程,持证上岗。充装时按充装系数要求控制充装量严禁超装。接触二氧化碳要穿戴好护具防止冻伤。 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通风库房,远离火种热源,保持容器密封,气瓶应有防倒措施,大于10立方米贮槽不能放在室内。

第八部分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最高允许浓度:中国MAC(mg/m3)18000 监测方法:化学分析 工程控制:生产过程密闭,加强通风。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人员撤离现场,紧急事态抢救佩戴空气呼吸器或氧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戴面罩。 手防护:戴防寒手套。 其它防护:工作现场禁止烟火,工作前避免饮用酒精性饮料。进行就业前和定期体检。 第九部分理化特性 外观与性状:无色无味,不燃气体 熔点:(0C)-56.6相对密度(水=1):0.9295 沸点:(0C)-78.5(升华点)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1.53 饱和蒸汽压(Kpa):3485.6kpa(0C)临界温度:(0C)31.0 临界压力(Mpa):7.382 溶解性:能熔于水,烃类及大多数有机溶剂。 主要用途:冷却剂、焊接、铸造工业、灭火剂、化工原料 第十部分稳定性和反应性 稳定性:稳定 禁配物:活泼金属 避免接触的条件:明火高热(容器盛装时) 聚合危害:不发生 分解产物:无 第十一部分毒理学资料 急性中毒:二氧化碳没有毒性,但二氧化碳浓度高时就会改变血液的PH值,长时间吸入二氧化碳将引起代谢障碍。当空气中浓度超过3%时能出现呼吸困难、头痛眩晕、呕吐等。浓度超过10%时出现视力障碍、痉挛、呼吸加快、血压升高、意识丧失。浓度超过25%以上时,出现神经抑制、昏睡、痉挛、窒息死亡。 第十二部分生态学资料 生态降解:未查明 非生物降解:无 其它害处:对环境有影响如温室效应。 第十三部分废弃处置 废气物性质:非危险废气物 废气处置方法:排入大气。 第十四部分运输信息 危险货物编号:22019(气) 22020(液)

初三化学二氧化碳制取的练习题

课题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达标自查 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用不到的仪器是()。 A.长颈漏斗 B.广口瓶 C.酒精灯 D.集气瓶 2.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该气体的密度()。 A.一定比空气的大 B.一定比空气的小 C.可能比空气的大也可能比空气的小 D.应与空气的密度接近 3.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加热分解制取O2和用大理石与盐酸反应制取CO2相比较,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都需要加热 B.前者反应物是固体,后者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 C.都是分解反应 D.前者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后者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4.检验一瓶用排空气法收集的二氧化碳是否已集满的方法是()。 A.把燃着的木条放在瓶口 B.把燃着的木条伸入瓶内 C.加入澄清石灰水 D.用托盘天平称其质量 5.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盐酸反应制二氧化碳。如果要制取2.2L(标准状况下)二氧化碳,至少需要含碳酸钙90%的大理石多少?(标准状况下二氧化碳的密度约为2.0 g/L) 能力提高 6.家庭厨房使用的口碱主要成分是一种含钠的化合物,将盐酸加入口碱时,放出一种无色、无气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由此推知这种化合物是下列四种物质中的()。 A.NaCl B.Na2CO3 C.NaOH D.NaClO3 7.实验室制备并收集CO2,通常有以下操作步骤: ①检查装置气密性②连接装置③加入大理石④加入稀盐酸⑤收集⑥验满其中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①④③⑤⑥ C.②①③④⑤⑥ D.②③④①⑤⑥ 8.将72 g碳酸钙高温煅烧一段时间后,冷却,测得固体混合物中钙元素质量分数为57.6%,计算固体剩余物中氧化钙的质量。

初中化学二氧化碳

期末重点复习:初三化学--二氧化碳3 知识梳理 1.二氧化碳的循环以及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1)二氧化碳的生成和消耗:人和动植物的呼吸、化石燃料的燃烧都产生二氧化碳。而自然界消耗二氧化碳主要依靠绿色植物的_______以及水和矿物质对二氧化碳的溶解。 (2)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及危害:人口增多、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大量森林遭到破坏,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上升,引起了______________。 (3)控制温室效应的措施: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开发新能源或清洁能源;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等。 答案:(1)光合作用(2)温室效应 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1) 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首先要研究气体实验室制取的化学反应原理,即选择合适的反应物和反应条件(如常温、加热、加催化剂等),还要选择合适的实验装置,并需研究如何验证制得的气体就是所要制的气体。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常用的实验室制取CO2的装置如图4-13: 图4-13 (4)CO2的收集:CO2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且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一般只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CO2气体。收集气体时,导气管应伸入集气瓶底部以排尽集气瓶中的空气,使收集到的气体纯度较高。 (5)CO2气体的验证 ①检验方法:将生成的无色、无味的气体通入到澄清的石灰水中,若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则该气体为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 ②验满的方法:将一根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不要伸入瓶内),如果木条立即熄灭,则CO2气体已集满。 (6)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操作步骤 一般步骤为:①按要求连接好仪器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③向反应器中装入大理石④向长颈漏斗中注入稀盐酸⑤收集气体⑥验满 答案:(2)CaCO3+2HCl====CaCl2+H2O+CO2↑ 3.CO2的性质 (1)物理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化学性质: a.不燃烧,也_______,不供给呼吸 b.与水反应:CO2+H2O====H2CO3 c.与石灰水反应:CO2+Ca(OH)2====CaCO3↓+H2O 4.CO2的用途 制作_______、作温室气体肥料、灭火、_______等。 答案:(1)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的气体(2)不支持燃烧碳酸饮料干冰作制冷剂 疑难突破 1.实验室能够产生二氧化碳的途径有多种,如:碳的燃烧、木炭还原氧化铜、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高温分解石灰石、含碳化合物的燃烧、碳酸钠与稀盐酸的反应以及大理石与稀硫酸的反应等等,为什么单单选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的反应呢? 剖析:碳的燃烧,木炭还原氧化铜,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高温分解石灰石制二氧化碳成本高、操作麻烦、纯度低,不适宜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而碳酸钠与稀盐酸的反应速率太快,不易收集。大理石(或石灰石)是块状固体,碳酸钙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的硫酸钙,不易溶于水,覆盖在碳酸钙表面,阻隔了硫酸与碳酸钙的接触,所以反

二氧化碳安全技术说明书标准版

二氧化碳安全技术说明书 第一部分化学品及企业标识 化学品中文名称:二氧化碳化学品英文名称:Carbon dioxide 企业名称: 企业地址: 邮编: 传真: 电子邮件地址: 企业应急咨询电话: 产品推荐用途及限制用途:金属焊接及冶炼、植物助长、电子工业等。 第二部分危险性概述 紧急情况概述:不燃气体。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GHS 危险性类别:根据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规范系列标准(参阅第十五部分),该产品属于高压气体,类别压缩气体。 标签要素和象形图: 警示词:警告 危险信息:内装高压气体,遇热可能爆炸。 禁配物:水、碱性物质。 防范说明: 预防措施:远离火种、热源。密闭操作,提供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得到专门指导后操作。防止气体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远离易燃、可燃物。避免高浓度吸入,高浓度接触时可佩戴空气呼吸器。

事故响应:如果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就医。 安全储存:保持容器密闭。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 废弃处置:废气直接排入大气。 物理化学危险:内装高压气体,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健康危害:在低浓度时,对呼吸中枢呈兴奋作用, 高浓度时则产生抑制甚至麻痹作用。中毒机制中还兼有缺氧的因素。急性中毒,轻度中毒出现头晕、头痛、疲乏、恶心等,脱离接触后较快恢复。人进入高浓度二氧化碳环境,在几秒钟内迅速昏迷倒下,反射消失、瞳孔扩大或缩小、大小便失禁、呕吐等,更严重者出现呼吸、心跳停止及休克,甚至死亡。慢性影响经常接触较高浓度的二氧化碳者,可有头晕、头痛、失眠、易兴奋、无力等神经功能紊乱等。但在生产中是否存在慢性中毒国内外均未见病例报道。 环境危害:该物质大量排放时对环境有影响 第三部分成分/组成信息 混合物□ 化学品名称:二氧化碳 有害物成分浓度 CAS No 二氧化碳≥ 99.0% 124-38-9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不会通过该途径受到伤害。 眼睛接触:不会通过该途径受到伤害。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系统畅通。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无意义。 对保护施救者的忠告:无资料。 对医生的特别提示:无资料。

初中化学二氧化碳的制取单元试题及答案

初中化学二氧化碳的制取单元试题及答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六单元 课题2 二氧化碳的制取 课下作业 1.实验室制二氧化碳气体应选用的仪器是 ( ) A .长颈漏斗、集气瓶、水槽、导气管 B .集气瓶、试管、水槽、导气管 C .酒精灯、广口瓶、集气瓶、长颈漏斗 D .广口瓶、集气瓶、长颈漏斗、带导管的橡皮塞 2.(2008年山东潍坊)小亮同学设计右图装置来制取并 收集气体,你认为他能制得的气体是 ( ) A .用KMnO 4粉末制取O 2 B .用KClO 3和MnO 2制取O 2 C .用Zn 和稀硫酸制取H 2 D .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CO 2 3.鉴别空气、氧气、二氧化碳三瓶气体,最简便的方法是( ) A .将气体分别通入蒸馏水中 B .将气体分别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C .将气体分别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 D .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集气瓶中 4.为了研究CO 2的性质,需要制取并收集干燥的CO 2气体,以下是老师提供的一些实验装置(提示: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能把气体中的水蒸气吸收而除去;NaOH 溶液能和二氧化碳反应)。 (1)制取并收集干燥的CO 2 气体,可采用的装置组合是 (填字母)。 2实验室制取CO 2的化学方程式为 。 3若在上述实验中气体无法收集满,则可能的原因是 。 5.(2008年黑龙江哈尔滨)实验室现有高锰酸钾、稀硫酸、稀盐酸、石灰石、棉花 及以下仪器: (1)利用上述药品实验室制取氧气所需要的仪器是 (填序号);制取该气体的化学方程式为 (2)请写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 式: 将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 稀 NaOH 溶浓H 2SO 4 CaCO A B C D E F

2019年中考化学真题分类汇编 考点15 二氧化碳制取

2019年中考化学真题分类汇编考点15 二氧化碳制取 10.(2019·北京)下列关于CO2的实验室制法及性质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制CO2的药品B.发生装置C.收集装置D.比较CO2与空气的密度 【解析】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是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不能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原因是稀硫酸和碳酸钙生成硫酸钙微溶于水,阻止了反应的进一步发生;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反应不需加热,发生装置应选择固-液常温型;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该实验现象是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结论是: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7.(2019·德州)下面是某同学在制取二氧化碳时,选用的实验装置或操作方法,正确的是() 【答案】D 【解析】实验室中用固体大理石或者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反应条件是常温,故应该选择固、液常温反应型装置,而A装置适用于固体加热制取气体,故A错误;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则不能用排水法收集,故B错误;浓硫酸有吸水性且不和二氧化碳反应,则可以干燥二氧化碳,但二氧化碳气体要从长导管进入,若从短导管进入则会将浓硫酸排出装置,故C错误;验满二氧化碳时,要将燃烧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则说明集满二氧化碳,故D正确。 18.(2019·苏州)下列有关CO2实验的图示正确的是() A.制取CO2 B.收集CO2 C.验证CO2已集满 D.验证CO2能与水反应 【答案】D

【解析】制取二氧化碳时,长颈漏斗末端应在液体液面以下,否则产生的二氧化碳会从长颈漏斗内跑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能与水反应,所以不能用排水法收集;验证二氧化碳是否已收集满,应将燃着的细木条放于集气瓶口,若细木条立即熄灭,说明已收集满;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会使石蕊试液变红,故可通过将二氧化碳通入滴有石蕊试液的蒸馏水中来验正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 27.(2019·广州)下图是实验室制取CO2及进行性质实验的部分装置。 (1)CaCO3固体与稀盐酸反应生成CO2气体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检验装置气密性,按图连接装置,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加水至A下端形成一段水柱,静置,若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气密性良好。 (3)加入药品。添加块状CaCO3固体时,为避免打破锥形瓶,应将锥形瓶______________,再放入固体。添加盐酸时,将稀盐酸从___________ (填仪器A的名称)倒入锥形瓶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图所示,向放置有燃着的蜡烛的烧杯中倒入CO2,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答案】(1)CaCO3 +2HCl=CaCl2 +H2O+CO2(2)夹紧止水夹;长颈漏斗内水柱不下降(3)横放长颈漏斗浸没长颈漏斗下端口(4)蜡烛一开始持续燃烧,之后熄灭 【解析】(1)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aCO3 +2HCl=CaCl2 +H2O+CO2,; (2)检查图中装置的气密性,按图连接装置,先夹紧止水夹,再加水至A下端形成一段水柱,静置,若观察到长颈漏斗内水柱不下降,说明气密性良好; (3)添加块状CaCO3固体时,为避免打破锥形瓶,应将锥形瓶横放,再放入固体。添加盐酸时,将稀盐酸从长颈漏斗倒入锥形瓶至浸没长颈漏斗下端口; (4)装置中间有隔板,底部有空隙,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向放置有燃着的蜡烛的烧杯中倒入CO2,观察到的现象是蜡烛一开始持续燃烧,之后熄灭。 (2019·安徽) 下图是实验室中常见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 (2)用装置A进行实验时.首先应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①加药品②加热③检查装置气密性 (3)用A装置制取气体的不足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要收集干燥的C02,可将含有水蒸气的C02从装置B的______(填“m”成“n”)端导入,试剂X是________;再用装置______(填“C”或“D”或“E”)收集。 (5)向集满C02的集气瓶中加入澄清石灰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锥形瓶(2)③(3)不能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合理即可)(4)m 浓硫酸 E (5)CO2+ Ca(0H)2= CaCO3↓+H2O 【解析】(1)根据常见仪器的名称和用途可知:仪器a为反应容器的锥形瓶;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取(讲义及答案)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取(讲义) ?知识点睛 1.二氧化碳的性质 (1)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固态二氧化碳为白色雪花状固体,俗称,常用 作制冷剂,也可用于人工降雨。 (2)化学性质 ①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②与水反应 化学方程式: 生成的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碳酸不稳定,容易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化学方程式: ③与澄清石灰水反应(此反应用来检验二氧化碳) 化学方程式: 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此反应用来吸收二氧化碳) 化学方程式: (3)用途 灭火、光合作用、气体肥料、制冷剂、人工降雨等。 2.二氧化碳的制取 (1)工业制取二氧化碳 反应原理: 【拓展】CaO 易与水发生反应,大量的热, 可用作干燥剂,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①药品:和 反应原理: a.不选用浓盐酸,因为浓盐酸易挥发产生, 导致收集到的CO2不纯。 b.不选用稀硫酸,因为反应生成的微溶于 水,会附着在大理石的表面阻止反应继续进行。 c.不选用碳酸钠粉末,因为碳酸钠粉末与稀盐酸 反应速率太,不方便收集。 (Na2CO3+2HCl 2NaCl+H2O+CO2↑)

②实验装置 实验室制取的CO2中常混有HCl 和水蒸气,可利用 如下装置进行净化。饱和NaHCO3溶液可除去HCl,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用作干燥剂,除去水蒸气。 【拓展】万能瓶的应用 图A:收集气体(根据气体密度选择合适的进气口); 图B(短进长出):收集气体(液体被挤入烧杯); 图C(长进短出):除去杂质(气体充分接触液体); 图D(长进长出):既能除杂质,又能收集气体。 ③二氧化碳的检验、验满 a.检验:通入澄清石灰水。 b.验满: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精讲精练 1.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实验只能证明其物理性质的是() A. B. C. D.

液体二氧化碳安全技术说明书

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修订日期:2015年1月8日 SDS编号:CSDS-SY001 产品名称:液体二氧化碳版本:QB0408-14-001 第一部分化学品及企业标识 化学品中文名:液体二氧化碳 化学品英文名:Carbon dioxide 企业名称: 企业地址: 邮编:传真: 联系: 电子地址: 企业应急咨询: 产品推荐及限制用途:主要用于制造碳酸钠,及生产充碳酸气的饮料。用干冰冷冻水果或肉类,不但温度低,而且无污染。二氧化碳又是有效的灭火剂,用于不能用水来扑灭的火灾,如油、电、金属钠引起的火灾。液态二氧化碳已成为高效无污染的萃取剂,所用的工艺称为超临界萃取,多用于食品等工业。 第二部分危险性概述 紧急情况概述:长时间过量吸入会引起昏迷,反射消失,瞳孔散大或缩小,大小便失禁,呕吐、呼吸停止,休克死亡。皮肤、眼睛接触干冰或液体二氧化碳会引起冻伤。 GHS危险性类别:加压气体特异性靶器官毒性-一次接触,类别3 标签要素: 象形图: 警示词:警告 危险信息:含压力下气体,如受热可爆炸; 含压力下气体,如受热可爆炸; 可能引起呼吸道刺激,可能引起昏昏欲睡或眩晕; 防说明: 远离热源/明火/热表面,禁止吸烟。 保持容器密闭。 采取防止静电措施,容器和接收设备接地/连接。

使用防爆电器/通风/照明等设备,只能使用不产生火花的工具。 得到专门指导后操作,在阅读并了解所有安全预防措施之前,切勿操作。 按要求使用个体防护装备。 操作液体二氧化碳装置时使用棉手套,防止冻伤。 操作液体二氧化碳设备时可使用防护眼镜防止飞溅冻伤眼睛。 避免接触眼睛、皮肤,避免吸入。 操作现场不得进食、饮水或吸烟。 【事故响应】 火灾时,使用泡沫灭火器,对火场中钢瓶用大量水降温,防止爆炸,并迅速将其转移至安全的空旷处。 如吸入立即转移至空气新鲜通风处,重者立即就医。 如皮肤、眼睛接触液体二氧化碳,用自来水冲洗,就医。 【安全储存】 在阴凉、通风处储存,保持容器密闭。 储存场所应保持通风和防止曝晒,库温不宜超过35℃。 使用时对气瓶应有防止倾倒的措施。 【废弃处置】 少量废气可直接排入大气中。 物理化学危险:产品系灭火剂,为防止外来火灾对压缩气体包装钢瓶造成的危险,可就近配备泡沫式灭火器。 健康危害:长时间过量吸入会引起昏迷,反射消失,瞳孔散大或缩小,大小便失禁,呕吐、呼吸停止,休克死亡。皮肤、眼睛接触干冰或液体二氧化碳会引起冻伤。 环境危害:大量二氧化碳排放大气能破坏地球臭氧层,少量二氧化碳废气可直接排放。 第三部分成分/组成信息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 急救: 皮肤接触:皮肤接触,用自来水冲洗,就医。 眼睛接触:眼睛接触,用自来水冲洗,就医。 吸入:立即转移至空气新鲜通风处,重者立即就医。 食入:无资料。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

初中化学二氧化碳教师版

二氧化碳 知识互联网 知识点一二氧化碳的性质、用途 思路导航 内容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1. 物理性质 ①常温下,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固态二氧化碳为白色雪花状固体,俗称干冰,常用作制冷剂,也可用于人工降雨。 ②能溶于水(常温下1体积水中大约可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气体) ③密度比空气大 图9-1 二氧化碳固体二氧化碳用于人工降雨

2.用途 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密度比空气大 (光合作用)CO2 +H2O光照O2+有机物 (作制冷剂、人工降雨)干冰升华吸热 内容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二氧化碳本身没有毒性,但二氧化碳不能支持呼吸。 2.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3.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CO2 + H2O = H2CO3,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 碳酸很不稳定,容易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H2CO3 = CO2↑ + H2O 当加热时,碳酸更易分解,二氧化碳从溶液里逸出,所以红色石蕊溶液又变成了紫色。 4.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因为二氧化碳与Ca(OH)2反应生成了白色的碳酸钙沉淀的缘故。 Ca(OH)2 + CO2=CaCO3↓+ H2O 这个反应可以用来检验二氧化碳。 5.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所以常用氢氧化钠溶液来吸收二氧化碳。 2NaOH + CO2=Na2CO3 + H2O 【思考1】如何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少量的一氧化碳? 【答案】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有很多同学在这个地方会有很多错误答案:点燃一氧化碳,但这是混合气体不可能点燃;通过灼热的木炭,那么此时除去的就不是一氧化碳,而是二氧化碳了,要注意题干。 【例1】(2012南宁中考)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认识中,正确的一组是() ①二氧化碳比一氧化碳多一个氧原子 ②二氧化碳可供绿色植物光合作用 ③久未开启的菜窖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中的高 ④二氧化碳能使被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变红. 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例题精讲 (灭火) 图9-2 紫色小花变成红色的原因

最新版二氧化碳安全技术说明书(2017)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修订日期:2017年06月15日 SDS编号:LGHH-011 产品名称:二氧化碳气体版本:LG-MSDS-2017 第一部分化学品及企业标识 化学品中文名称:二氧化碳 化学品英文名称:Carbon dioxide 企业名称: XXXXXX化工有限公司 地址:河北省XXXXXXX 邮编: 057XXX 传真:0310-4577XXXX 联系电话:00310-8XXXXXX 电子邮件地址:XXXXXXX3@https://www.360docs.net/doc/8e15143250.html, 企业应急咨询电话:0310-XXXXXX 产品推荐及限制用途:用于制糖工业、制碱工业、制铅白等,也用于冷饮、灭火及有机合成。 第二部分危险性概述 紧急情况概述:性质稳定,不燃烧,也不助燃。在低浓度时,对呼吸中枢呈兴奋作用,高浓度时则产生抑制甚至麻痹作用。中毒机制中还兼有缺氧的因素。对环境有影响。 GHS危险性类别:根据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说明规范系列标准(参阅第十五部分),该产品属于压力下气体,类别特异性靶器官毒性-一次接触类别3。 标签要素: 象形图: 警示词:警告

危险信息:内装高压气体,如加热可爆炸;可能引起呼吸道刺激,可能引起 昏昏欲睡或眩晕。 防范说明: 预防措施:远回避热源;禁止在靠近热源或明火处使用或贮存;贮存于密封 的容器中;置于阴凉处;在运输中钢瓶上要加装安全帽和防震橡 皮圈;穿防护服和戴手套。 事故响应:万一泄露,撤离危险区,咨询专家; 万一发生吸入性事故,将患者移至新鲜空气处并保持安静;如呼 吸停止,进行人工呼吸,如果呼吸困难,供给氧气; 皮肤接触:若有冻伤,就医; 眼睛接触:若有冻伤,就医。 安全储存:避免阳光直射,置于阴凉处,禁止在靠近热源或明火处使用或贮 存;贮存于密封的容器中。 废弃处置:本品或其容器依当地法规处置。 物理化学危害:压缩气体,不支持燃烧,钢瓶容器受热易超压,有爆炸危险。 健康危害:在低浓度时,对呼吸中枢呈兴奋作用,高浓度时则产生抑制甚至麻痹作用。 中毒机制中还兼有缺氧的因素。 急性中毒:人进入高浓度二氧化碳环境,在几秒钟内迅速昏迷倒下,反射消 失、瞳孔扩大或缩小、大小便失禁、呕吐等,更严重者出现呼吸停止及休克, 甚至死亡。固态(干冰)和液态二氧化碳在常压下迅速汽化,能造成-80— —-43℃低温,引起皮肤和眼睛严重冻伤。 慢性影响:当CO2浓度为3—5%(体积)时,呼吸将加快,有气闷和头痛 感;经常接触较高浓度二氧化碳者,可有头晕、头痛、失眠、易兴奋、无力 等神经功能紊乱等症状,但在生产中是否存在慢性中毒国内外均未见病历报 道。 环境危害:对大气可造成污染。 第三部分成分/组成信息 √物质混合物 危险组分浓度或浓度范围CAS No.

初三化学二氧化碳练习题

初三化学二氧化碳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二氧化碳能够灭火的要紧缘故是() A、它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且密度比空气大 B、它能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绝,且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通常情形下,它不燃烧,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 小 D、通常状况下,它不燃烧,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 大 2、东北、华北、华东地区连续发生多起扬沙和沙尘暴天气,造成这一现象的缘故之一是() A、大气污染的结果 B、土埌污染的结果 C、植被遭到破坏的结果 D、火山爆发的结果 3、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产生“温室效应”使 地球变热,海平面升高,陆地面积减少。为了减少大气中的二 氧化碳含量,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A、开展植树造林,增强地球表面绿化面积 B、用石灰水吸取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C、改变能源结构,进展太阳能、核能、水能以代替矿物 燃料 D、限制汽车工业进展,减少汽车数量。 4、农业科技人员向农民建议,在利用温室进行生产时,可向温室里施放适量的二氧化碳,这是因为( ) A、二氧化碳可使害虫窒息死亡,从而防治病虫害

B、施用二氧化碳,可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 C、二氧化碳可产生温室效应,抑制杂草生长 D、二氧化碳能够灭火,施用后可防治火灾 5、下列化学过程中,可不能导致空气污染的是( ) A、含硫煤的燃烧 B、植物的光合作用 C、石油炼制 D、汽车排放废气 6、实验室制二氧化碳,应选用下列试剂组中的() A、煅烧石灰石 B、木炭还原氧化铜 C、燃烧木炭 D、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 7、检验二氧化碳是否已集满的方法正确的是() A、把燃着的木条放到集气瓶内 B、加入澄清石灰水 C、滴入石蕊试液 D、把燃看的木条放到集气瓶内 8、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三种仪器都要用到的一组是( ) A、长颈漏斗,带橡皮塞的导管,集气瓶 B、集气瓶、量筒、水槽 C、集气瓶、广口瓶、酒精灯 D、长颈漏斗、集气瓶、水槽 9、某无色气体的密度的是空气密度的5/9,且极难溶于水那么收集该气体所用的方法是()①向上排空气法②向下排空气法③排水法

初三化学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

2CuO+C=高温=CO2↑+2Cu CO2+H2O==H2CO3 H2CO3==H2O+CO3↑ 6CO2+6H2=光照=叶绿素=C6H12O6+6O2 2Mg+CO2=2Mg+C CO2+C=高温=2CO 2CO+O2=点燃=2CO2 CuO+CO=加热=CO2+Cu CO2+H2O==H2CO3 CaCO3=高温=CaO+CO2↑ CO2+Ca(OH)2==CaCO3↓+H2O CaCO3+2HCl==CaCl2+H2O+CO2↑ C+O2=点燃=CO2(充足) 2C+O2=点燃=2CO(不充足) 2CuO+C=高温=CO2↑+2Cu CO2+H2O==H2CO3 H2CO3==H2O+CO3↑ 6CO2+6H2=光照=叶绿素=C6H12O6+6O2 2Mg+CO2=2Mg+C CO2+C=高温=2CO 2CO+O2=点燃=2CO2 CuO+CO=加热=CO2+Cu CO2+H2O==H2CO3 CaCO3=高温=CaO+CO2↑ CO2+Ca(OH)2==CaCO3↓+H2O CaCO3+2HCl==CaCl2+H2O+CO2↑ C+O2=点燃=CO2(充足) 2C+O2=点燃=2CO(不充足) 2CuO+C=高温=CO2↑+2Cu CO2+H2O==H2CO3 H2CO3==H2O+CO3↑ 6CO2+6H2=光照=叶绿素=C6H12O6+6O2 2Mg+CO2=2Mg+C CO2+C=高温=2CO 2CO+O2=点燃=2CO2 CuO+CO=加热=CO2+Cu CO2+H2O==H2CO3 CaCO3=高温=CaO+CO2↑ CO2+Ca(OH)2==CaCO3↓+H2O CaCO3+2HCl==CaCl2+H2O+CO2↑ C+O2=点燃=CO2(充足) 2C+O2=点燃=2CO(不充足) 2CuO+C=高温=CO2↑+2Cu CO2+H2O==H2CO3 H2CO3==H2O+CO3↑ 6CO2+6H2=光照=叶绿素=C6H12O6+6O2 2Mg+CO2=2Mg+C CO2+C=高温=2CO 2CO+O2=点燃=2CO2 CuO+CO=加热=CO2+Cu CO2+H2O==H2CO3 CaCO3=高温=CaO+CO2↑ CO2+Ca(OH)2==CaCO3↓+H2O CaCO3+2HCl==CaCl2+H2O+CO2↑

二氧化碳的制取

年 级 初三 学 科 化学 编稿老师 李艳红 课程标题 二氧化碳的制取 一校 黄楠 二校 林卉 审核 张美玲 一、考点突破 1. 了解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 2. 探究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3. 了解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二、重难点提示 重点是制取气体时实验仪器和收集方法的选择。 本节的知识导图: 1.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选择 稀盐酸和大理石或石灰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理由是反应速率适中,原料价廉易得。所以实验室大都用上述药品制取二氧化碳。 注意:①不能选用硫酸,因为硫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微溶于水的硫酸钙覆盖在碳酸钙的表面上,阻止了反应继续进行。 ②不能选用浓盐酸,因为浓盐酸易挥发,得不到纯净的CO 2气体。 ③不能用碳酸钠代替石灰石,因为反应太剧烈,产生的气体难以收集,反应速率的快慢与反应的物质的接触面积和质量分数有关。接触面积越大,反应物质的质量分数越大,反应速率就越快,反之,则越慢。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 ↑++=+22232CO O H CaCl HCl CaCO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①根据制取CO 2所用的反应物状态、反应条件(常温)和CO 2的性质等方面的因素,选择如下装置(图A 或图B )来制取CO 2。 A 装置用来制取较多的CO 2气体, B 装置用来制取较少的CO 2气体。 ②注意: a. 反应物为固体(块状)与液体,不需加热,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大,能溶于水。可以采用与制氢气相同的装置,但收集方法不同。 b. 装置A 中的锥形瓶可用大试管、平底烧瓶、广口瓶等仪器代替。 c. A 中长颈漏斗末端必须插入到液面以下,否则生成的气体会从长颈漏斗口跑掉。 d. B 中导管伸入试管内无需太长,更不能插到液面以下,而导管伸入集气瓶时,末端必须插入到集气瓶底。 (4)实验室制取CO 2气体的实验操作过程 ①检验反应装置的气密性。 ②装入大理石、塞紧塞子、发生装置内导管刚露出塞子即可。(装入大理石时,平放试管,用镊子将大理石块放进试管口慢慢滑下。) ③把反应装置固定好 ④从长颈漏斗加入稀盐酸至浸没漏斗末端。 ⑤收集气体,导管末端插入集气瓶底部。 ⑥检验是否集满。 (5)二氧化碳的净化 实验室制得的CO 2往往含有少量的HCl 气体和水蒸气,若要得到纯净的CO 2,就必须要净化(如下图所示)。 注意:NaHCO 3溶液能除去HCl 气体,同时产生CO 2气体;浓H 2SO 4吸收水分,作干燥剂。 (6)二氧化碳的检验 利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CO 2。如下图所示。化学方程式为: O H CaCO OH Ca CO 2322)(+↓=+。具体方法: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如果石灰水变浑浊,则通入的气体为CO 2;如果未变浑浊,则不是CO 2。

二氧化碳的制取

“二氧化碳的制取”教学设计 北京159中夏凌云 一、教学理念 化学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发挥学科自身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潜能。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是初中化学两大气体制取之一,是教学的重点内容,本节教学严格按照课标理念: 1.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化学,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 2.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使他们都能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 3.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分析 1、本节课在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在全书乃至整个化学学习过程中,所占有的地位十分重要。它是培养学生在实验室中制取某种气体时,药品的选择、装置的设计、实验

的方法等思路的最佳素材。上好此节课对学生今后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基本实验及实验探究能力都有深远的影响。 本节知识的学习比较容易,学生在前面学习的氧气实验室制法,具备了一些气体制备的实践经验,各项实验技术也已经具备。此时,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正是时机。教师提出探究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通过小组合作,设计方案、表达交流、实施方案、总结表达等环节完成整个探究。 2、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二单元已经学习过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并且在实验室中进行过分组实验,所以学生已经知道在实验室制取气体时相关的一些内容:如选择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依据,设计实验步骤,气体验证和验满方法等。但是对于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是比较陌生的。用什么反应原理来制取二氧化碳,学生会想到学过的有二氧化碳生成的化学反应,如蜡烛、木炭的燃烧,动植物呼吸,碳还原氧化铜等。除了看书之外不会想到用大理石与盐酸反应来制取,所以在课前安排学生思考。时间安排上重点放在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实验过程的体验。事先让学生根据学案进行复习和预习。 三、教学目标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第二节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一、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原料:大理石或石灰石、稀盐酸。 ◆不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的原因:稀硫酸与大理石反应生成微溶于水的硫酸钙,阻碍反应的继 续进行。 ◆不用浓盐酸代替稀盐酸的原因:浓盐酸易挥发,使生成的二氧化碳中混有氯化氢气体而不 纯。 ◆不用纯碳酸钙或碳酸钠等代替大理石、石灰石的原因:它们与稀盐酸反应速率太快,不容 易控制和收集,且成本较高。 ?反应原理:CaCO3+2HCl=CaCl2+H2O+CO2↑ ?发生装置:同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原因:固体和液体混合,在常温下反应 生成气体) ?收集装置: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的装置(原因: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密度大)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用长颈漏斗插入液面内的气体发生装置,紧闭导气管出口,从漏斗中加水。 如果液面稳定后水面下降,则表明漏气;若水面不下降,则表明不漏气。 ?验满:把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不要伸入瓶内),如果火焰熄灭,证明二氧化碳已经收集满 了。 ?检验:把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如果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就证明收集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净化:如果制取的二氧化碳中混有少量氯化氢气体和水蒸气时,可先将气体通过盛有碳酸氢钠 溶液的洗气瓶(除去氯化氢),再通过盛有浓硫酸的洗气瓶(除去水蒸气并进行干燥)。 ?注意事项见第二单元。 二、二氧化碳和氧化钙的工业制法:CaCO3CaO+CO2↑ 基础练习 一、填空题 1.右图是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据此装置回答。 (1)图中仪器的名称:①, ②,③④。 (2)仪器中的反应物是:和(填名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仪器②的下端没有插到液面以下造成的后果是是:; 导管伸进酸液中的后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中的另一个错误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收集二氧化碳采用法收集,原因是:。

二氧化碳安全技术说明书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化学品名称:二氧化碳 化学品登记注册号: 应急电话:

第一部分化学品及企业标识 【化学品中文名】:二氧化碳 【化学品英文名】:carbon dioxide 【产品代码】:SDS-03 【企业名称】: 【生产企业地址】: 【邮编】: 【企业电话号码】: 【企业应急电话】: 【传真号码】: 【电子邮件地址】: 【推荐用途】:用于制糖工业、制碱工业、制铅白等,也用于冷饮,灭火及有机合成,二氧化碳金属焊接。 【限制用途】:吸入 第二部分危险性概述 【GHS危险性类别】:第2.2组非易燃、非毒性气体。 【应急综述】: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一般作业工作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合理通风,加速扩散。 【标签要素】: 警告:窒息、低温灼伤 【预防措施】:不可在密闭空间中使用。要提供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或专用排空,戴防护手套,防护眼罩。禁止随意排放,避免出现含氧量低于19.5%的环境。

【事故响应】立刻将窒息人员转移到无暴露污染区域;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内的人员至上风处;对污染区域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在可能的情况下,请迅速切断泄漏源;应急处理人员必须佩戴自给正压式空气呼吸器,皮肤接触后应立即用大量冷水冲洗,不得搓擦冻伤处,立即就医。吸入:将人员移至空气清新处,若呼吸困难,则输氧。若停止呼吸,采用人工呼吸,就医。灭火剂:本品不燃。 【安全贮存】:在通风良好处储存;应远离火种、热源,防止阳光直射,气瓶受热有爆炸危险;应与易燃物或可燃物分开储存;气瓶储运应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 【废弃处置】:不可擅自将残留的或未用的产品向室内、人群处排放。可将二氧化碳缓慢的向室外高处排放至大气中。 【物理化学危险】二氧化碳不与任何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性质稳定,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助燃;但在阳光下曝晒,二氧化碳钢瓶受灼热烘烤或野蛮装卸会使钢瓶内二氧化碳升压,当压力大于钢瓶所承受的强度时就会产生爆炸,移动或低温容器二氧化碳罐,因超装或压力表,安全阀失灵,久存器内液体蒸发而超压也会导致内筒物理性爆炸。 【健康危害】:在低浓度时,对呼吸中枢呈兴奋作用,高浓度时则产生抑制甚至麻痹作用,中毒机制中还兼有缺氧的因素。人进入高浓度二氧化碳环境,在几秒钟内迅速昏迷倒下,反射消失,瞳孔扩大或缩小,大小便失禁、呕吐等,更严重者出现呼吸停止及休克,甚至死亡,固态(干冰)和液态二氧化碳在常压下迅速汽化,能造成-80~-43℃低温,引起皮肤和眼睛严重的冻伤。经常接触较高浓度的二氧化碳者,可有头晕、头痛、失眠、易兴奋、无力等神经功能紊乱等,但在生产中是否存在慢性中毒,国内外未见病例报道。 【环境影响信息】:造成大气污染、温室效应。 第三部分成分/组成信息 【纯品混合物】:纯品 【危险成分】:二氧化碳

初三化学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

2CuO+C=高温=CO 2 ↑+2Cu CO 2+H 2 O==H 2 CO 3 H 2 CO 3 ==H 2 O+CO 3 ↑ 6CO 2+6H 2 =光照=叶绿素=C 6 H 12 O 6 +6O 2 2Mg+CO 2=2Mg+C CO 2 +C=高温=2CO 2CO+O 2=点燃=2CO 2 CuO+CO=加热=CO 2 +Cu CO 2+H 2 O==H 2 CO 3 CaCO 3=高温=CaO+CO 2 ↑ CO 2+Ca(OH) 2 ==CaCO 3 ↓+H 2 O CaCO 3+2HCl==CaCl 2 +H 2 O+CO 2 ↑ C+O 2=点燃=CO 2 (充足) 2C+O 2 =点燃=2CO(不充足) 2CuO+C=高温=CO 2 ↑+2Cu CO 2+H 2 O==H 2 CO 3 H 2 CO 3 ==H 2 O+CO 3 ↑ 6CO 2+6H 2 =光照=叶绿素=C 6 H 12 O 6 +6O 2 2Mg+CO 2=2Mg+C CO 2 +C=高温=2CO 2CO+O 2=点燃=2CO 2 CuO+CO=加热=CO 2 +Cu CO 2+H 2 O==H 2 CO 3 CaCO 3=高温=CaO+CO 2 ↑ CO 2+Ca(OH) 2 ==CaCO 3 ↓+H 2 O CaCO 3+2HCl==CaCl 2 +H 2 O+CO 2 ↑ C+O 2=点燃=CO 2 (充足) 2C+O 2 =点燃=2CO(不充足) 2CuO+C=高温=CO 2 ↑+2Cu CO 2+H 2 O==H 2 CO 3 H 2 CO 3 ==H 2 O+CO 3 ↑ 6CO 2+6H 2 =光照=叶绿素=C 6 H 12 O 6 +6O 2 2Mg+CO 2=2Mg+C CO 2 +C=高温=2CO 2CO+O 2=点燃=2CO 2 CuO+CO=加热=CO 2 +Cu CO 2+H 2 O==H 2 CO 3 CaCO 3=高温=CaO+CO 2 ↑ CO 2+Ca(OH) 2 ==CaCO 3 ↓+H 2 O CaCO 3+2HCl==CaCl 2 +H 2 O+CO 2 ↑ C+O 2=点燃=CO 2 (充足) 2C+O 2 =点燃=2CO(不充足) 2CuO+C=高温=CO 2 ↑+2Cu CO 2+H 2 O==H 2 CO 3 H 2 CO 3 ==H 2 O+CO 3 ↑ 6CO 2+6H 2 =光照=叶绿素=C 6 H 12 O 6 +6O 2 2Mg+CO 2=2Mg+C CO 2 +C=高温=2CO 2CO+O 2=点燃=2CO 2 CuO+CO=加热=CO 2 +Cu CO 2+H 2 O==H 2 CO 3 CaCO 3=高温=CaO+CO 2 ↑ CO 2+Ca(OH) 2 ==CaCO 3 ↓+H 2 O CaCO 3+2HCl==CaCl 2 +H 2 O+CO 2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