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经济与道德的协调性问题

论经济与道德的协调性问题
论经济与道德的协调性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论经济与道德的协调性问题

内容摘要:道德是社会物质社会条件的反映,社会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各种社会道德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社会道德。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充分认识和积极发挥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调节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关系问题,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因此如何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建设一个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政治制度相适应,与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相适应的道德体系,已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市场经济道德协调性协调

目前在理论界和民间都在探讨和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水平迅速发展,但我们的道德发展却不是很显著。有的人认为我们的道德在逐步沦丧;还有些人认为,我们现在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经济,道德一点都重要,等经济发展起来了,再来加强道德建设。依次观点来看,好像经济建设可以不要道德支撑,好像可以撇开道德建设而高速发展经济。事实果真如此吗?答案是不是的。我们认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过程必须与道德相配合,积极发挥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首先重明道德——道德就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所特有的,由经济关系决定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的,并以善恶进行评价的原则规范、心理意识和行为活动的总和。道德是社会

物质社会条件的反映,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各种社会道德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社会道德。而在社会经济关系中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其道德也必然居于统治地位。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又必然引起社会道德的变化。可以说,利益是道德的基础。马克思认为,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只有发生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和整体利益关系,而且人们自觉意识到这种关系时,才会出现道德问题。道德产生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是人类通过劳动形成的。

而经济作为一种社会制度,是指历史发展一定阶段上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旨在满足人来物质生产活动的需要。

从历史与现实的表象看,经济与道德存在着某种矛盾,但这种矛盾与其说是经济与道德的冲突,还不如是说人类在生产力、制度和文化发展上的不足所造成的一种历史局限,局限使经济与道德之间缺乏一种相互融洽的机制和契合点。从本质上看,特别是从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来看,经济与道德是共同承托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两个不可分离巨大车轮。在实际生活中,它们都是互为表里,密不可分的。比如,在一个社会内部,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制定最低工资标准、制定环境保护条例、缩小地区差别、男女同工同酬等,都涉及到了道德标准或道德价值的问题。很多具体的实际问题也是如此。比如,某贫困地区得到的一笔贷款,是用来建一所小学或医院,还是建一家夜总会或大饭店?把电子游戏室建到小学校旁边,对不对?给失业人群发放补贴,多少才合适等等,即是经济问题,也是道德问题。而且,如

果我们仅仅根据经济原则或所谓市场规律办事的话,就很难作出公正的选择,因为“公正”本身就是一个道德价值问题。

所以,任何只提倡道德而忽视经济或者只强调经济而放松道德的观念与主张都是片面的。许多事例证明,我国社会的经济与道德已经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即经济上去了,道德却下降了。因此得出以下结论:

1、经济条件和地位是决定道德水平的物质基础。我们只有继续大力发展经济,提高个人生活水平,缩小三大差别,才能不断提高社会的道德水平。

2、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们的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是个人利益。个人利益包括家庭的经济利益应当得到法律的充分保护,任何忽视甚至损害个人与家庭利益的行为都是不道德的。不过,同时也必须补充的是,这种个人利益的前提是不损害“公利”或“公德”。也就是说,市场经济中的个人利益是一种具有利他因素和目的在内的个人主义。

3、在市场经济中,道德并不是无用之物,它是一种需要保护和积累的宝贵的“社会资本”。因此,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发达、是否强大的标准,固然离不开GDP、家电产品普及率或者人均住房面积等表示物质财富的指标,但是,它同样也离不开犯罪率、离婚率或者拾金不昧的件数与见义勇为的人数等表示社会状况的指标。如果一个社会仅仅在物质上发达,同时在道德上“不发达”,而且两者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的话,那么,这个问题就很值得人们深思和警惕了。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人们对市场经济的认识不尽

相同,因而,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常常产生一些道德上的误区。要正确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正确认识发展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关系。市场经济的实质是一种道德经济,没有道德难有“经济”。市场经济讲求盈利,这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必然要求.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盈利,是在为全社会和全体人民创造财富的前提下获取个人利益的。毋庸置疑,市场经济的运行首先以个人利益为驱动力.而个人利益又要通过生产经营者的勤奋努力、合法经营、平等竞争和开拓进取而获取,从而把个人致富同搞活企业、繁荣经济、增强国力有机结合起来。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四大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当前,社会上关于市场经济对道德的影响问题产生了三种不同的认识:一是道德出现了严重“滑坡”,主要表现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二是道德的本质和主流正在“爬坡”之中,主要表现为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道德观念正在形成;三是抓道德建设会干扰市场经济发展,主要表现为把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对立起来。仔细分析一下,这些观点都带有片面性,都是不够全面的,我们不能简单地肯定或否定。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邓小平同志一再提醒全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定要坚持,只有搞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决不是单纯的经济行为,而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即要应用经

济的手段,也要应用行政的、法律的手段,同时还要有思想道德和文化力量的配合。党的十五大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统称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这就进一步确定了成为精神文明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道德建设,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新秩序的建立,决不是可有可无的。因此,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关系应当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在道德问题上的“滑坡”与“爬坡”之争,不能仅仅归结为道德问题,而是社会多种问题的综合反映,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众多领域,需要综合治理。总之,对道德“滑坡”的问题不能轻视,对道德“爬坡”的观点也不能乐观,而要实事求是地加以分析,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建立新的道德规范,促进道德进步。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我国社会主义的道德建设,应当建立在这一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反映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要求,为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服务。在这一基本经济制度上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市场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手段的经济运行机制,对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既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实要求,也有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提供道德价值导向的重要任务。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道德建设提出的新要求,要坚持公民承担社会责任与社会尊重个人合法权益相一致,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相结合,着力培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观念,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道德环境和有力的道义支撑。要正确处理竞争与

协作、自主与监督、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

总之,虽然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高居各国榜首,但遗憾的是社会道德水平并没有出现相应的提高,在某些方面或某种程度上(如政府官员的廉洁程度或劳动者的职业道德等等),甚至可能还不如从前。如果我们对这种状况视若无睹的话,不仅可能葬送中国经济改革的成果,而且,也势必会进一步加剧整个社会秩序的动荡和不安,那么中国的经济发展可能出现偏差。而且,现代社会的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迫使我国经济必须与世界接轨,必不可少的,我们的道德也应该与世界接轨。所以,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举的方针,依靠积极的政府行为和人民大众的广泛参与,解决市场经济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与社会道德协调发展的道路。

在经济发展的自由王国中,义与利、公平与效率、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都在一个完整的基础上达到了完美的统一。也许这还是一种遥远的理想,但绝不是空想,它根植于人类现实生活中,代表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和道德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正式适应了这样一个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博弈论与经济行为

博弈论与经济行为 博弈论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科学特别是经济学的核心。萨缪尔森在他的经典教科书中曾引用过的短谚是:“你可以使鹦鹉成为训练有素的经济学家,所有它必须要学的只是两个词,供给和需求”——现在它们或许可换成“博弈”和“均衡”。 天才数学家冯诺伊曼(1904-1957)是“传奇中的传奇”。他是一个卓尔不群的数学天才,他几乎独立完成了这篇1200页的论文,进行史无前例的论述了“博弈论是一切经济学理论的正确基础”,为博弈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按照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玛蒂亚森的看法,博弈论和社会选择理论是20世纪社会科学最主要的成就。 到目前为止,我们对经济活动的考察没有考虑人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其实,一个人的行为总是受到他人行为的影响。人们在追逐自己利益时,难免要与他人发生利益冲突或矛盾,于是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如何克服和解决人们之间的利益冲突,如何才能实现一种既能让每个人都实现自己的利益,又能让每个人都不妨碍和伤害他人利益的互利互惠的和谐局面,显而易见,这些问题的解决并非易事,于是就出现了博弈论。它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有力工具。博弈论以人的理性为基本假定,强调策略性——一种普遍的行为现象。这种现象的广阔背景是市场中的竞争与合作。20世纪80年代以来,博弈论在经济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揭示经济行为的相互影响和制约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大部分经济活动都可以用博弈论加以解释,甚至连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这样的重大问题,都可看成博弈现象来研究。 下边列举两个故事,来简单说明一下。 1. 智猪博弈的故事猪圈里有一大一小两头猪,猪圈一边装有踏板,踩一下,远离踏板的食槽端就会落下食物。若一猪去踩踏板,另一猪就会等在槽边抢先吃到

论马克斯·韦伯的合理性理论

论文关键词:目的合理性价值合理性现代性 论文摘要:马克斯·韦伯主要从社会、文化以及个人三方面阐述了西方理性主义的表现形式。他将合理性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目的合理性,另一种是价值合理性。马克斯·韦伯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之前,在文化、社会以及人们头脑中价值合理性占据着主导地位,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之后,价值合理性逐渐衰落,目的合理性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马克思·韦伯的合理性理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探讨现代性的重要资源之一。 马克斯·韦伯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是古典社会学家中第一个以合理性概念为工具分析资本主义现代化演进过程及其本质的理论家。他的合理性理论影响了卢卡奇、霍克海默、阿多诺、哈贝马斯等几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哈贝马斯曾坦言:“从理论的发展史来说,马克斯·韦伯是我理论的出发点。”…韦伯的合理性理论主要体现在他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学术与政治》、《经济与社会》等著作中。在这些著作中,韦伯描述了合理性的种种表现,阐明了合理性的概念,以合理性概念为解剖刀,对现代社会做出了精神文化特征上的诊断。 一、西方理性主义的表现形式 韦伯是一位著作等身、学识渊博的思想家,他一生兴趣广泛,在宗教、社会学、哲学、文化等领域的研究都颇有建树。回顾韦伯一生的学术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他穷其心力思考的是这样一个中心问题:为什么在欧洲之外,“科学、艺术、国家以及经济都没有走上西方所特有的发展道路”。韦伯认为,这是因为西方特有一种理性主义,这种理性主义在东方是没有的。韦伯列举了现代自然科学、面向市场的文学作品、科学的法律学说、现代国家机关、资本主义的经济伦理等大量现象,来说明西方的理性主义。他将西方理性主义的表现形式主要概括为社会、文化以及个人三方面。 关于社会的理性化,哈贝马斯曾指出,韦伯从理性化的角度所描述的不仅是西方文化世俗化的过程,而且更主要的是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新的社会结构的标志是,围绕着资本主义企业和官僚国家机器这样的组织核心形成的、功能上互相结合的两大系统走向了分化。韦伯把这个分化过程理解为目的理性的经济行为和行政行为的制度化。”这就是说,社会的理性化体现在新的社会结构的两大系统即经济和行政中。资本主义经济的组织核心是资本主义企业。资本主义企业的营运,突出地体现了以理性为根本,这就是经济的合理性。资本主义企业是一种合理的组织。其特点表现为:经营活动与家庭相分离;利用健全的会计制度精于计算;形式上有效安排自由劳动力;技术上利用科学知识,这些都离不开理性的作用,都是理性化的表现。 在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与现代国家既相分离,在职能上又相互补充。国家的组织核心是合理的国家机关,其特征在于:依据一种集中的和稳定的税赋体系;控制一种集中领导的军事权力;垄断立法和法律权力;通过一种专职官员的形式组织行政管理。在国家机器的构成部分中,官僚体制最集中地表现出理性化的特点。行政理性化的最显著的特征是官僚统治完全依照纯粹形式的法律制度而运行。充分发展的官僚制把整个社会变成了一个非人格化的庞大机器,现代国家机制被限定为合理的管理行动。 在韦伯那里,所谓文化的理性化,是指世界的祛魅,也即是宗教世界观图景的消除和世俗文化的产生形成过程,它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价值领域。现代西方文化主要包括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后西方出现的现代科学技术、自主的艺术以及以规范和普适性原则为核心的伦理学等。现代科学技术主要表现为:对待自然的客观化方法、数学的理论形态以及面对自然时的工具立场和经验方法等。韦伯认为,经验的科学技术知识使世界彻底祛魅。驱除巫魅只有在现代科学技术充分发展的前提下才有可能。自主的艺术也是现代文化的组成部分。现代艺术从传统的伦理和宗教关系中解脱出来,不再承担宗教、政治和道德教化功能,演变成为表达个人主观性的文化形式。西欧音乐中的调式体系、乐队建制和绘画中应用透视的技法等的创

论加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浅谈加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关键字】:道德和谐社会道德修养全面发展 【摘要】:道德是社会和谐的重要道义基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扎实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要求我们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公民道德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道德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特殊社会意识形态,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所维系的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行为的总和。道德修养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之一,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对当今社会无疑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中庸”作为中国传统道德修养的原则在当代可以看做是“和谐”的理念,为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人类就必须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而道德准则是仅次于法律准则的社会法则,所起的作用也不言而喻。 目前社会上出现的学术腐败和高科技犯罪现象,为人们敲响了正确把握德与才关系的警钟,而对当代的大学生来说,道德修养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只有真正拥有德和才的学生才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学术行为不端,学术打假似乎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虽然这么多年学术打假一直在不断的进行,但学术造假依然屡见不鲜,面对清华、北大、武大等国内知名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学术抄袭行为,社会反响极大,也引起了当代大学生的反思。当前大型医疗职业剧《医者仁心》眼下正在央视八套黄金强档热播,该剧掀起了荧屏一股强势“白色风暴”。该剧不仅全景式反映了医生的职业生活,还将鲜为人知的医疗界学术腐败现象搬上荧屏,引起社会的严重深思。 同时国外学术界也有此类现象:2009年美国曝出医学界造假案,知名麻醉学专家斯科特·鲁本自1996年至2008年间伪造至少21篇学术论文。这一幕幕引起了国内外的高的重视,国家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似乎作用不太明显。 思想道德修养,包括个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修养,其目的在于使个人能够自觉地遵循社会道德体系的要求,更好地履行个人的社会义务,并不断地提升个人的人生境界。道德修养的目标涵盖而较广,大而言之,包括怎样做一个忠诚的爱国主义者,做一个乐于奉献的集体主义者,做一个有理想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做一个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继承者;小而言之,包括怎么做一个模范遵守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的合格公民等。

博弈论在经济学中的应用

博弈论在经济学中的应用 刘肃素 (华中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2011211086) 摘要:博弈论是研究策略博弈的数学理论,亦称对策论。它的作用在于发现普遍有效的博弈原则。在现代经济社会中充满了博弈,这就需要了解博弈的思想,用科学理论来指导行为。博弈论应用于经济学,已经和正在引起现代经济学一系列的发展和突破。博弈论在经济学中所取得的重大进展发现,博弈论方法越来越成为经济学研究的主流方法。随着博弈论在现代经济学中的运用和研究的深化以及经济复杂性现象的不断涌现,博弈论的经济学研究呈现出合作化、对称化和连续化的发展新趋势。 关键词:博弈论经济学对策论应用 Abstract:game theory is the mathematical theory of research strategy game, which is also called game theory. It is found that the average effective principles of game. In the modern economic society is full of game, this game, you need to understand in a scientific theory to guide behavior. Game theory is applied to economics, has been and is causing a series of modern economics development and breakthrough. Major progress was made in the game theory in economics, found that the game theory method is becoming the mainstream in the economics research method. With

思想道德修养简答重点内容

思想道德修养简答重点内容 1、为什么说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 答:人生价值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具体体现在: 首先,一个人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是同时并存,不可偏废,不可能只有自我价值而没有社会价值,也不可能只有社会价值而没有自我价值。 其次,人生的自我价值必须与社会价值相统一,并通过社会价值表现出来。个人只有把自己同社会和他人联系起来,积极地为社会和他人作贡献,才能实现自我价值。也就是说,当人们在追求自我需要满足的时候,如果同时也满足了社会的需要,这时便将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了起来。 2、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观条件有哪些? 答: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观条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选择正确的人生价值目标,这是人们追求人生价值的精神支柱。其次,自觉提高自我的主体素质,这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关键。 因此,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增强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主观条件。 3、理想的作用是什么? 答:理想的作用有: 第一,是人生的指路明灯。 第二,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第三,是人生的力量源泉。 第四,是防腐拒变的思想武器。 4、理想是否合理、进步与科学的客观标准是什么? 答:理想是否合理、进步与科学的客观标准,一般可依据三方面标准: 一是这种理想是不是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是不是合乎历史的发展方向; 二是这种理想是不是与当时的社会条件相脱离,是不是具有实现的可能性; 三是这种理想是不是为社会的大多数人谋利益,是不是有益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5、为什么说社会实践是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的根本途径? 答:社会实践是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的根本途径,其原因是: 第一,社会实践是检验信念正确与否、科学与否的惟一标准。 第二,社会实践是科学知识产生的源泉,知识的发展和人们对知识的掌握都离不开实践。 第三,社会实践是真理性认识上升社会主义信念的关键环节。 6、简述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答: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主要有: 第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整体主义思想; 第二,勤劳勇敢、酷爱自由的民族精神; 第三,乐群贵和、孝慈友恭的传统美德; 第四,崇尚志向、重视节操的精神境界。 此外,谦虚谨慎、务实求真、廉洁奉公、艰苦朴素、诚实守信、尊师敬业等也为人们熟悉和实行。 7、试论我们强调在全社会认真提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 答:为了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应当在全社会认真提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道德。 首先,人是要有道德的,每一个人都应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其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更需要提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 再次,社会主义道德要求,是大多数人都能做到的。 8、什么是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答:(1)爱岗敬业。爱岗敬业是职业道德的核心和基础; (2)诚实守信。诚实守信这一职业道德标准,是职业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基石; (3)办事公道。办事公道是处理职业内外关系的重要行为准则; (4)服务群众。服务群众,满足群众要求,尊重群众利益是职业道德要求的目标指向的最终归宿; (5)奉献社会。奉献社会是职业道德的本质特征。

浅谈大学生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制修养的重要意义

浅谈大学生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制修养的重要意义 韶光易逝,转眼间我们踏入大学校门。仿佛还被囚禁在高中的魔鬼式训练里翘首以盼那道解放的曙光,却已然整装待发地伫立在一个全新的起点,开启了一段以“成年”为旗帜的人生路途。 手足无措间,年少那青涩与轻狂的外衣,还未完全从我们身上褪去。因而,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制建设修养,对于把我们塑造成一个有思想深度、有睿智主见的合格优秀大学生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 唐朝大诗人刘禹锡《陋室铭》中有诗句云:“斯是陋室,唯吾德馨。”此句徜徉于历史的长河里已达多年,却仍熠熠生辉,被后人啧啧称赞并奉为人生准则,补给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食粮。 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作为名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的大学生,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历史的责任,理所应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观,打下扎实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提高自我修养,促进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为祖国建设与发展贡献绵薄之力,成为报效国家的栋梁之才。由此,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法治修养的重要性不言自明。 在过去了的以高考为指明灯的功利化高中学习生活中,大多数学生重分数、轻实效,重视高考科目、对思想品德或法律基础课不予以重视,致使新大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还不够全面,解决问题时甚至情绪化并带有易变性。总而言之,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法律意识现状主要有以下堪忧情况: (一)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普遍不高; (二)大学生法律观点偏差,法制观念淡薄; (三)许多尚存的迷信思想和丑恶现象给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带来了负面影响; (四)一些错误的思想观念以网络为载体,对青少年道德影响极大。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而且有一定的理论深度,要想学好它、掌握它,并用于指导人生,就必须要有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方法。 首先,要注重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的学习。其次,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比较与鉴别中学习。最后,要注重知行统一,并在践履中学习。 现结合教材上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内容暂作浅谈。人生的成功与否,除了历史客观条件和机遇等因素的影响之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有什么样的人生观。 大学时代,是形成正确人生观的关键时期。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才能在成功时依旧泰然自若,在失败后仍能无坚不摧。在失落时走出阴霾重获晴空,并且在竞争时恪守公平公正原则。人生观的正确与否,决定着你的人生究竟是彪炳历史还是遗臭万年,究竟是事业有成还是碌碌无为。 我们要对“人是什么”或“人的本质是什么”有一个科学的认识,这是一个古老而现实的话题。马克思曾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任何人都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从属于一定的社会群体,没有人能够脱离整体而傲然立于这个世界上。在实际生活中,留心观察、耐心思索,逐渐地认识和领悟人生,方能形成与实际体验密切相关的人生观。 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它是世界观对待人生问题上的具体表现,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才能在生活中不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想和腐朽观念的侵蚀,就可以正确地把握人生,取得人生的成功。 在社会变革、利益关系调整和各种思潮文化碰撞激荡给人们思想观念带来深刻影响的社

道德判断合理性之依据刍议

道德判断合理性之依据刍议 摘要:道德判断合理性之依据既有“质”方面的规定,又有“量”上的要求。所谓“质”的依据主要有三方面,即“直接依据”、“根本依据”和“事实依据”。其中,道德判断合理性的“直接依据”是行为主体及其行为动机是否直接出于道德原则(或规范);“根本依据”是道德的终极标准,即人类的终极的价值关怀和价值理想;“事实依据”是看它是否建立在科学的道德事实的基础之上,即是否具有真理性。所谓“量”上的要求,主要是针对道德判断合理性程度而言的,通常情况下,一个道德判断是否可普遍化以及普遍有效性到底有多大,是辨别道德判断合理性程度的“量化依据”。 关键词:道德判断;合理性;依据在道德实践过程中,人们常常会针对某些道德现象依据一定的道德原则(或规范)对之作出各种截然不同的道德判断,那么,到底哪一个道德判断是正确的、合理的、抑或有效的呢?或者说,道德判断的“有效论据”如何得以成立?这类问题往往涉及到道德判断的合理性依据及其验证问题。 一 在一定程度上,道德判断“有效论据”也就是伦理学中的“正当理由”,这一问题在很久以前就被哲学家们所认识,他们力图为这一问题提出种种解决方案。 在神学家看来,道德判断主要来源于神的启示,上帝(或神)就是至仁至善的最高道德标准,具体的道德价值标准是根据上帝或神意确定的,然后根据这种标准来衡量作出的道德判断是否合理。在《旧约》中,道德原则(或规范)是由上帝启示摩西,然后由摩西传授给教徒的。在圣?奥古斯丁看来,“一切自然物(natures)必定都是善的”①,因为它们都是按造物主的法则和神圣的天道所安排的;道德善恶的判断只存在于那些被意志恶化的事物之中,在“自然物”中并无恶可言。托马斯?阿奎那认为,我们合理行动的普遍原理(理论的或适用的)乃是“由于神圣底辉光而被知的”②,所谓“神圣底辉光”,就是一种超自然的意志(上帝的化身)。阿奎那还认为,一个道德判断是否合理主要来源于人拥有一种“神圣的动力”——神学的德性,而这种德性“以上帝为对象,惟有它们才能无误地指示吾人接近于上帝”;“这德性之垂训于《圣经》中,都是由于圣灵的启示”③。这种将道德判断看做是神启的观点毕竟是借助于宗教、神学的威严和神秘来站稳脚跟的,它没有很大的信服力。在启蒙运动以后,这种通过神来为道德判断合理性提供论据的观点随着“人”的地位不断提高而逐渐边缘化。 在形而上学者那里,道德判断合理性的依据问题是通过形而上学论证得到解决的。大部分形而上学者认为,道德判断的合理性取决于作出判断的行为主体之理性。笛卡尔将理性的机能区分为两种,即“理性的直观和演绎”④。在他看来,所有的知识都来源于不证自明的“第一原理”,论证的程序是先由直观提出第一原理,然后再演绎推出结论。正因为直观是直接的、简单的、自明的认识,具有最大的确切性,所以,理性直观和演绎是获得知识的最可靠途径。笛卡尔式的理性论证在维特根斯坦等逻辑实证主义者那里遭到了质疑。逻辑实证主义者认为:即使是第一原理的公理、原则,也必须像数学、逻辑学一样经过严密的逻辑论证和演绎推论,不能仅凭“直觉”得来;过去所提出来的许多伦理学理论(如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等),从性质上说都可以公正地称之为“笛卡尔式的”。我们通过演绎作出的道德判断之所以有着这样那样的错误,关键在于它们都来自于被誉为“笛卡

浅谈大学生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制修养的重要意义

浅谈大学生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制修养 的重要意义 韶光易逝,转眼间我们踏入大学校门。仿佛还被囚禁在高中的魔鬼式训练里翘首以盼那道解放的曙光,却已然整装待发地伫立在一个全新的起点,开启了一段以“成年”为旗帜的人生路途。 浅谈大学生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制修养的重要意义 手足无措间,年少那青涩与轻狂的外衣,还未完全从我们身上褪去。因而,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制建设修养,对于把我们塑造成一个有思想深度、有睿智主见的合格优秀大学生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唐朝大诗人刘禹锡《陋室铭》中有诗句云:“斯是陋室,唯吾德馨。”此句徜徉于历史的长河里已达多年,却仍熠熠生辉,被后人啧啧称赞并奉为人生准则,补给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食粮。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作为名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的大学生,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历史的责任,理所应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观,打下扎实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提高自我修养,促进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为祖国建设与发展贡献绵薄之力,成为报效国家的栋梁之才。由此,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法治修养的重要性不言自明。在过去了的以高考为指明灯的功利化高中学习生活中,大多数学生重分数、轻实效,重视高考科目、对思想品德或法律基础课不予以重视,致使新大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还不够全

面,解决问题时甚至情绪化并带有易变性。 浅谈大学生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制修养的堪忧情况 总而言之,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法律意识现状主要有以下堪忧情况:(一)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普遍不高; (二)大学生法律观点偏差,法制观念淡薄; (三)许多尚存的迷信思想和丑恶现象给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带来了负面影响; (四)一些错误的思想观念以网络为载体,对青少年道德影响极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而且有一定的理论深度,要想学好它、掌握它,并用于指导人生,就必须要有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方法。首先,要注重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的学习。其次,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比较与鉴别中学习。最后,要注重知行统一,并在践履中学习。现结合教材上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内容暂作浅谈。人生的成功与否,除了历史客观条件和机遇等因素的影响之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大学时代,是形成正确人生观的关键时期。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才能在成功时依旧泰然自若,在失败后仍能无坚不摧。在失落时走出阴霾重获晴空,并且在竞争时恪守公平公正原则。 人生观的正确与否,决定着你的人生究竟是彪炳历史还是遗臭万年,究竟是事业有成还是碌碌无为。我们要对“人是什么”或“人的本质是什么”有一个科学的认识,这是一个古老而现实的话题。马克思曾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任何人都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

加强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性

加强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性 我国在过去的道德建设实践中,“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提得较多,“个人品德”提得较少。其实,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这三种道德固然重要,但其建设更应以个人品德建设为基础。个人品德是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重要前提,没有良好的个人品德修养,就谈不上公德心、责任感和荣辱观。现提出加强“个人品德”建设,顺应了我国道德建设的发展实际,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理论特征,也是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出的明确要求。 提高社会公德,必须先提高社会成员的个人品德。社会公德是社会全体公民为维护社会正常生活秩序和人际关系而必须共同遵守的最简单、最起码的社会公共生活准则。它是社会普遍公认的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属于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建设中的基础层次,是最基本的道德规范。社会公德教育和建设的目的是保障人们日常生活和交往的正常进行,并且使人们在相互交往中自觉养成尊重他人、关心社会、关心企业、保护环境的习惯,防止破坏和威胁社会公共生活的各种不良行为,从而确保良好的社会秩序、工作秩序、生态环境秩序。现代社会尊重每个人的人权,包括人的尊严。我们每个人首先要自尊、自重,加强个人品德的修养,自己尊重自己,才能获得别人和社会的尊重。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必须以提高个人品德为前提。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道德在职业活动中的具体表现,是一种更为具体化、职业化、个性化的社会道德,也是一个人性格、学识和职业修养的综合体现。它既是对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要求,又是对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职业操守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廉洁奉公、勇于创新、敢于竞争、团结协作,互助友爱等。共产党员在本职岗位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就应该带头实践、模范遵守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养

博弈论与行为经济学论文

深圳大学考试答题纸 (以论文、报告等形式考核专用) 二○一四~二○一五学年度第二学期 课程编号8001510001 课程名称博弈论与行为经济学主讲教师评分 学号姓名专业年级 题目:高考志愿博弈 转眼又一年高考了,然而各地高考和报志愿的顺序并不相同,2014年以前北京为先报志愿再高考,其他大部分地区都为先出成绩再报志愿,还有个别地区为高考完后估分报志愿。然而高考过后总有一部分人过高估算自己的成绩而没有被大学录取,当然也有不少的考生原本可以上更好的大学,却因他们的保守估算而失去更好的机会,所以大学开学后,总有一些学生放弃入学资格未报到,或者入学后对学校各方面的不满意,学习兴趣大减,沉迷游戏或半路辍学重新高考。 而发生这些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应该怎样改进高考报志愿的方式呢,这是我接下来要讨论的话题。 填报志愿的时候大部分人都认同考得好不如报得好,实质上考生填志愿时都在进行一场不完全信息的静态博弈。 在先报志愿再高考的方式中 由图中可知考生报考志愿时,不考虑大家集中式填报某一学校的情况下,填超出自己水平的院校只有在自己超水平发挥时才能被录取,报适合自己自己水平的志愿时,超水平发挥和正常发挥都可以被录取,填报低于自己水平的志愿时,无论怎样发挥都可被录取。填报超出自己水平的志愿虽然有可能被高于自己水平的院校录取,但落榜的风险很大,很可能得不偿失,填报低于自己水平的院校时,虽然肯定能考上大学,但过于保守,失去了很多更好的机会,所以填报适合自己水平的志愿更合适,虽然失去了拼搏更好的院校的机会,但保障了适合自己水平的院校。所以最终因志愿目标过高未被录取和填报低于自己水平志愿被录取的考生都是博弈中的失败者。 而先报志愿再高考的方式劣于先出成绩再填志愿的方式,因先填报志愿再高考比先出成绩再填志愿多了更多的不确定性,考生无法预知高考时的发挥水平,增大了考生目标过高落榜和因保守不能上更好的院校的机率。假设高校根据考生的成绩而确定其能被录取的机率为X,先出成绩再填志愿的方式中,考生能被录取的机率就是X,而在先填志愿再高考的方式中,首先高校根据考生的成 第1页共3页

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修养的重要性

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修养的重要性 社会道德素质指一个人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所遵循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包括行为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评价标准。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搜集整理的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修养的重要性*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修养的重要性 高等教育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却没有教会大学生怎样做人。一个人要能在社会上生存发展,必须加强各方面的修养,其中社会道德修养是核心内容。学会“做人”,具有高度的责任感、社会公德意识,是当代大学生应有的素质。 1.具有良好的社会道德素质才能适应社会。人们生活在社会上,不可能脱离社会关系而独立存在,必须勇敢面对和善于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有些大学生听到谈道德就避而远之,觉得大而空,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之所以能根据一个人的行为表现判断、评价其道德品质高低,是因为人们心内心都有一个道德准则,即“人人心中都有道德”。有些大学生认为,现代社会谈利益的多,谈道德的少,其实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道德所调整的关系就是利益关系。没

有规距不成方园,社会和谐需要人们遵守一定的规则,而道德就是人们在社会中所应遵守的最基本、最普遍的行为准则。道德实实在在地与人们如影随形,大学生生活在社会上,也是社会关系的组成部分,只有按照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社会道德要求,自觉加强个人的社会道德修养,提高道德素质,才能适应当今和未来时代的要求。 2.具有良好的社会道德素质是大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良好的道德素质,是个人发展的核心内容和主要目标。大学生群体知识层次高,文化素养好,其道德修养也应与其知识层次和文化素养相对应。在大学生的职业发展中,良好的道德素质帮助和强化大学生个体的成才动机,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培养百折不挠的精神和虚怀若谷的胸怀;激励大学生认真学好技能,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与理解社会,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成才立业的决心。著名香港实业家、金利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曾宪梓被誉为中国经济界的“常青树”。他的成功法则就是“勤俭诚信+智慧=成功”,其中:勤,就是勤奋、勤劳;俭,就是节俭、节约;诚,就是以诚待人,这是广交朋友的秘诀;信,就是言出必行。中国有句谚语:“一两重的真诚等于一吨重的聪明”。也有人说,“一切彻底的成功都是做人的成功,一切彻底的失败都是做人的失败。”一个人品不完善的人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有所作为的人。

道德的本质、功能和作用

1.道德的本质、功能和作用是什么 (一)道德的本质 道德的一般本质: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道德的特殊本质: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调节规范体系;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 道德的本质 伦理学是研究道德的科学。一个比较完整的伦理学体系,一般都应该包含两大部分:规范道德和理论伦理(道德哲学)。前者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人应当怎样做。后者则是人为什么要这样做。一般说来,道德信条体现在一定的风尚习俗之中,几乎每一个人都能说出几条道德箴言,从现实生活中将它们整理归类并不难,问题在于这些箴言和信条的依据。所以后者才为研究的主要对象,人们不仅需要了解人的行为怎样才符合道德,而且还要进一步了解道德何以成为道德。 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首先,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 其次,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着各种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再次,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因此,道德也必然带有阶级属性。 最后,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 (二)道德的功能 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社会意识形态,而作为意识形态的道德对于社会经济基础和社会生活又起着巨大的反作用—一积极的促进作用或消极的阻碍作用。对这种能动作用的夸大或贬低乃至否认都是错误的。因此,要批判两种错误的观点: 一种是“道德决定论”(或称“道德万能论”)。 “道德决定论”者片面夸大道德的作用,认为道德决定一切,只要人们的道德水平提高了,一切社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孟子说过:“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孟子把道德的作用看成是关系到国家兴亡的根本所在。荀子亦有相类似的看法,他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理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荀子所谓的“礼”是最高的道德原则。显然,荀子把“礼”看作是修身、成事、治国之根本。欧洲十九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也夸大道德的作用。他们否认阶级斗争,试图用道德的手段,特别是用“爱”的说教,一方面劝导富人于穷人仁慈,为人类作出牺牲;另一方面劝导穷人忍让,在物质利益上知足,空想“爱”能化干戈为玉帛、阶级对抗的社会能得以改造,社会主义理想蓝图就会变成现实,这种观点显然是唯心主义的。

对实在法的合法性、合道德性、合理性评价—严存生

合法性、合道德性、合理性 ——对实在法的三种评价及其关系 严存生 [摘要] 对实在法的评价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即合道德性评价或正义性评价、合法性评价和合理性评价。这三种评价往往被不同的学派、思想家分别使用,而实际上他们是互相关联的,是从三个侧面以三种标准对实在法进行着评价。因此应把三者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够全面地认识和要求所评价的法律,使之达到真、善、美的统一。 [关键词] 实在法合法性合道德性合理性 自古以来,人们从各种角度对实在法①进行着评价,这些评价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即合道德性评价或正义性评价、合法性评价和合理性评价。这三种评价何以产生?存在的必要性是什么?它们之间又是什么关系?本文试就此作一些初步的探究。 一、合法性评价 “合法性”概念,顾名思义是合于“法”、“法律”。似乎这个概念只适用于法律之外的事物,对法律自身谈“合法性”似乎是个逻辑上的悖论,但认真思考之后觉得并非如此,因为“合法性”之“法”并不等于“实在法”,而且“实在法”是由许多个具体法规、法律和许多种形式组成的,对低一级的法来说,有一个合乎上一级法的问题,如宪法之外的法律有一个合宪的问题。法之合法性评价的对象往往是某种具体法律,它与其它法律,特别是比它效力高的法律有无冲突。对于成文法来说,它要具有法律的权威性和对人们的行为产生法律效力,就必须经由有立法权的机构(人)以法定的程序制定、公布和由有执法权的机构(人)实施,这些往往由有关的法律加以规定,因此产生了对法的合法性评价问题。这一评价属于形式评价的一种,它所要解决的是法的外在权威性和约束力问题。它是对法的评价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某一规定如果要以法律的名义使人们认可和遵守,就不能使人们对其合法性产生怀疑,就必须以法定的方式产生和实施。否则任何人或机构就可能以法的名义将自己的意志加之于社会。合法性评价的标准在不同社 ?------------------------------------------------------- 41?①实在法一词有广、狭二义:广义的实在法既包括“国家法”,即由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制定的成文法,又包 括社会法学所说的“活的法”。狭义的仅指“国家法”,本文取其狭义。 会和不同历史时代是有差别的。如在我国封建社会,君主的话是“金科玉律”,最具有法律效力,也是衡量其他法律的最后标准;在古罗马帝国时代也是如此,但在解释上稍有不同,具有民主的色彩。乌尔比安说:“君主喜欢的东西就具有法律效力,因为人民根据已通过的有关君主权力的《君王法》将一切统治权(imperium)和支配权(potestas)授 予了他。”①在古代社会习惯具有法律的效力,甚至有高于成文法的效力。卢梭认为只有 经过全体人民一致同意的规则才具有法律效力。狄骥认为习惯、判例也具有法的效力,只要它们符合客观法。由此看来,对合法性标准的看法是历史的和具体的,不同时代法律有不同的形式或渊源,因而有不同的标准,或多种标准。在现代社会里,这一标准一般多从成文法的角度寻找,它可以分为权限和程序两个方面:权限指某人或组织是否有制定或执行某种法律的权力;程序指它或他们在进行立法或执法活动时是否遵照法定程序。这两方面的标准分别表现在立法和执法中:在立法方面这一评价要求法律不仅由有立法权的机关制定,不仅要求各种机关只

浅谈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浅谈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大学生亟需在学校的正确教育和引导下,不断学习,努力提高和完善自己。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是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也是大学生成才的需要。思想道德修养课能帮助大学生从历史和现实的大量素材和生动事例中,汲取有益的精神养料,获得真、善、美的心理启迪,正确掌握思想道德修养的理论和方法,提高综合素质,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和自己的业绩。具体地说,包括如下三个方面的作用: 首先,有助于学生实现从中学到大学的转折,更好地完成大学期间的发展任务。从中学到大学的转折,是大学生人生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将经受多方面的新考验。它既是一种挑战,同时也意味着发展的机遇。然而,由于当代社会背景以及个体特点及其经历的原因,近年来大学生在这一转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更为突出,严重地影响大学生教育任务的完成及个人的全面发展。通过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有助于大学生提高自我素质,增加应对现实中各种挑战的能力,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完成大学期间的各项发展任务,成为社会发展的有用之才。 其次,有助于青年学生积极探讨人生的具体问题及其哲理,尽快选择并走上成功之路。随着大学生离开家庭并逐渐融入社会,他们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有关个体和社会发展的具体问题,并引发有关人生和社会问题的相应思索。“思想道德修养”课程针对大学生发展过程中的这一特点,从大学生在大学期间面临的具体问题出发,进而透过具体现象探讨人生和社会发展的哲理问题,将有助于青年学子拨开市场经济的迷雾,避免西方资本主义价值取向的干扰,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人生目的和人生价值,从而为自己的成才拨正航向。

论道德的本质

论道德的本质 论道德的本质 黄云明原载《河北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 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我国的社会道德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为了适应这种变化,伦理学学者做了各种努力,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伦理学的发展仍跟不上社会道德变化的速度,伦理学不能够给社会道德建设提供足够的指导,社会现实要求伦理学必须在一系列关键的理论问题上取得突破,道德的本质问题正是这些重要问题中的一个。 一 道德的本质问题是伦理学的核心问题,自八十年代后期以来一直是伦理学界关注的热门话题。学者们的观点众说纷纭,其中有两种观点最具代表性,一种观点被人们称之为社会本质论伦理学,另外一种观点则被称之为主体论伦理学,其它的关于道德本质的观点其本上是围绕这两种观点展开的。下面让我们探讨一下这两种观点在理论和现实方面的得与失。(一)社会本质论伦理学关于道德本质的认识 “文革”结束后,我国许多哲学工作者把自己的研究方向具体到伦理学方面,这导致了伦理学研究中有了过多的哲学影

响,以历史唯物主义代替具体的伦理学研究,在道德本质问题上有所体现。社会本质论伦理学一开始就认为道德的本质是被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一种社会意识。在数年的讨论中,社会本质论论者也意识到自己观点的缺陷,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了丰富,认为道德本质的揭示应该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道德有一般本质,即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属性;道德还有它的特殊本质,即道德区别于其它社会意识的性质,道德是特殊的规范调节方式。道德具有三个基本点,其一,道德是一种非制度化规范,它与政治规范、法律规范这些国家或政治团体制定的制度化的规范不同;其二,道德规范不使用强制性手段来贯彻,主要借助于传统习惯、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来实现;其三,道德规范是一种内化规范,道德必须内化为良心才能够真正发挥社会作用。道德作为把握世界的方式其特殊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道德不是被动地反映世界,而是从人的需要出发,从特定的价值出发来改造世界;其二,道德的目的不是再现世界而是对世界进行价值评价;其三,道德把握世界不是让人盲目听从外界权威,屈从于现实中的邪恶势力,而是增强人的主体意识和选择能力,动员全部身心力量克服恶行、培养善行,既提高自身的道德境界,又实现社会的道德理想。 社会本质论伦理学自从建国后就在我国伦理学界占据主流,“文革”以后,也是社会本质论伦理学结束了“文革”十年

道德的本质

道德的本质 摘要:本文从哲学、生活、个人等方面对道德的本质提出问题,并尝试研究与解答。作者尝试解释道德对于我们生活的作用,道德的本质对于我们的生活有着怎样的影响。以及个人与道德关系。并在这些论述中提炼出道德本质的四层含义:有益性、利益性、社会性、个别性。 关键词:道德,本质,生活,个人,利益 一、什么是道德的本质 道德一词近乎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出现的。社会生活的繁复决定了统治阶级并不能单纯的依靠法律、武力来强制社会功能在一定的秩序下稳定运行。而这时就出现了“道德”。道德正是为了弥补武力的空缺,以柔的方式来约束人类的行为,并保持社会能够在一定的秩序环境下运行。 什么样的才算是道德呢?道德的本质又是什么?这里就需要我们研究“道德”与“非道德”的区别。从我们的第一印象里可以想到的是道德等同于利他,非道德等同于利己。实则不然。在我看来,“道德”是一种互利行为,即其他社会对象与你本人在这一事件中能够同时得到利益,或经济上的、或心理上的。而相对的“非道德”则是一种互损行为,即其他社会对象与你本人在这一事件中同时损失了一些,或经济上、或心理上。正如约翰.密尔的功利主义所认为的,“功利乃是道德的目的,人的本性就是追求快乐,趋乐避苦的。”[1]而道德能够成为人类社会的主流,说明它能够给人类带来利益、带来快乐。即道德的有益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不是人的自然本质固有的“善良意志”,而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上的思想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意识形态或上层建筑。它作为思想关系,就其一般本质而言,是对社会物质关系的反映,是由社会物质条件特别是经济关系所决定并为其服务的社会意识形式;而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道德又具有区别于其它意识形式的特殊本质和规定性,从而使道德成为凭借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等观念来把握现实世界的“实践精神”。马克思主义道德本质说认为道德本质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社会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社会道德体系的性质。经济关系表现出来的利益直接决定道德体系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社会生活中的共同利益,决定着各阶级的共同道德观念。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引起道德的变化。[2] 不同我国古代的道德本质,马克思主义道德本质说更强调的是一种现实的、有基础的道德本质,即道德是建立在经济之上的。我国古代道德观更强调一种精神上的层面,是一种虚拟的道德。类似于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式道德观。由此不难得出结论:有基础的马克思主义道德本质说更具有说服力。因此,从哲学角度上来说,我更倾向于马克思主义道德本质说。即道德拥有利益性。 综上,我归纳出哲学范畴内道德的本质所具有的两层内涵,一是有益性,即能够对人类产生相互的、公众的利益;二是利益性,即人类的道德行为都是由某种追求利益的目的而出发的。 二、社会中的道德本质 道德既然是用来约束人类社会行为的规范,就必须不能脱离与社会生活而存在。在社会中并不是北大的学生一定比河大的学生有道德,并不是奥迪车主一定比奥拓车主有道德。社会中的道德已经不需要像哲学理论中那样的看不见、摸不着了,它可以实现从抽象到具体实像的转化。比如:拾金不昧、尊老爱幼等都是有道德的体现。我们在这里提出一个问题:道德的本质是怎样体现在这些行为中的?道德的本质是否可以大范围的适用?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问题,道德的本质是怎样体现在这些行为中的。 我们用到的是反证法。简单的以“拾金不昧”为例。“拾金不昧”是大众所能公认的,没有任何异议的道德行为。对于拾金者,虽然他将得到的金钱失去了,但是他所得到的是精神上的满足,即自尊心、自豪感的极大提升。而失主找回了自己的经济损失,所以说他们之间成功达到的“互利”

加强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加强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道德修养是道德活动的重要形式。人们道德品质的形成,关键在于进行认真的自我修养。那么什么是道德修养呢?道德修养,是指人 们在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方面,为实现一定的道德理想,自觉按照 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所进行的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 提高等行为活动,以及经过这种努力所形成的相应道德情操和达到 的道德境界。道德修养的驱动力一般不是源于对个人直接利益的追求,而是遵循社会生活规律与法则,为着社会整体利益,检验和修 正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这是人们的自我调适、自我完善行为,是将 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道德良心,使个人价值融入社会价值,使个 体与社会整体及自然环境趋于和谐的过程。道德修养,是社会道德 活动的又一种重要形式。 古今中外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都十分重视道德修养问题。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就说,他最忧虑的事情是“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论语?述 而篇》)孔子不仅强调“修己以敬”,而且强调“修己以安百姓”。 认为只有修养好自己的品德,才能严肃认真地对待一切事物,也才 能使百姓得到安定。孟子认为,一个要想能够承担天下“大任”的人,就要经过一番“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修养功夫。秦汉出现的儒家著作《大学》、《中庸》,把“正心”、“诚意”、“修身”提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高度,强调“自 天子以致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马克思主义不仅主张道德修养,而且为自我修养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指导。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是社会的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 总和的理论,使人类对自身的社会价值及其历史使命有了新的觉悟。它把人类对自身的认识,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人的本质不是一成 不变的,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发展变化的。人的本质形成过程,就是一个自然人转变为一个能够掌握一定的社会文化,参与社会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