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江苏省普通高校对口单招文化统考语文试卷(Word版)

2017年江苏省普通高校对口单招文化统考语文试卷(Word版)
2017年江苏省普通高校对口单招文化统考语文试卷(Word版)

江苏省2017年普通高校对口单招文化统考

语文试卷

一、基础知识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下列每小题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

1. 下列加点的字,读音都正确的一组是

A. 袅娜.(nuó)窈.然(yǎo)媲.美(bì)打夯.(hāng)

B. 滟滪.(yù)暮霭.(ǎi)汆.汤(cuān)匏.樽(páo)

C. 鸢.鸟(yuān)妆奁.(lán)悫.直(què)恣谑.(xuè)

D. 荫庇.(bì)扃牖.(yǒu)愀.然(jiū)遽.然(jù)

2. 下列没有

..错别字的一组是

A.平心而论暴虎冯河不落窠臼咄咄怪事

B.唉声叹气纵横捭阖毕恭毕敬中流抵柱

C.按图索骥百折不饶不绝如缕茅塞顿开

D.按部就班黯然伤神谈笑风声箪食壶浆

3. 下列加点字词的释义有错误

..的一组是

A.前倨.后恭(傲慢)吐故纳.新(吸收)洞.若观火(透彻)

B.戎马倥偬

..(繁忙)不足为训.(教训)固若金汤.(护城河)

C.一蹴而就.(成功)怙恶不悛.(悔改)殚.精竭虑(竭尽)

D.三缄.其口(封,闭)蔚然成风.(风气)暴殄.天物(灭绝)

4. 下列各组关联词,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在冬天,云南的树一片苍绿,▲是叶子阔大的树,▲叶子尖细的树,都是绿的,只是▲ 气温不同,▲ 绿色有深有浅,有轻有重。

A. 不论还是因为因此

B. 不论或者因为所以

C. 无论还是由于所以

D. 无论或者由于因此

5. 下列各句没有

..语病的是

A.能否搞好荒山绿化,是环境建设成功的关键。

B.共享单车的推广,在一定程度上方便和提高了市民的日常生活。

C.截止4月5日,报名参加“2017扬子晚报群众歌舞大赛”的人数已超过千人。

D.在2017年12月底之前,全国所有市县的“不动产统一登记”的房源信息,将全部接入国家级信息平台。

6. 下列各句中的标点符号,使用都正确的是

A.我常被询问:要弄文学,应该看什么书。这实在是一个极难回答的问题。

B.但是一年半载,在北京以外的各地——除了在自己幼年的故乡以外去一住,谁也会得重想起北京。

C.已经有考古学家证明了,“中华文明”不是“大一统”的统一体,而是多种文明源流的汇合。

D.拉什迪在撒旦诗篇中,写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英国人的麻烦是,他们的历史发生在别处,所以他们不明白这历史的含义。”

7. 对下列各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括号内的判断不正确

...的是

A.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通感)

B.传统文化产生于过去,带有过去时代的烙印。(拟人)

C.老栓看看灯笼,已经熄了,按一按衣袋,硬硬的还在。(借代)

D.工商文明不是虚幻的和不可捉摸的,而是由一系列具体可见的工商文明“基因”组成的。(比喻)

8. 对下列各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括号内的判断不正确

...的是

A.韩愈谈他自己做古文,“惟陈言之务去”,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记叙)

B.不论是外来的有形器物还是外来的无形理想,都有一个本土化的过程。(议论)

C.小路上又来了一个女人,也是半白头发,褴褛的衣裙;提一个破旧的朱漆圆蓝。(描写)

D.传统文化的全称大概是“传统的文化”,落脚在文化,是对应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而言的。(说明)

9. 下列作品、文体、作者、作者国籍对应不正确

...的是...

A.《祝福》小说鲁迅中国

B.《化装舞会》散文亨利希·曼德国

C.《贵在一个“新”字》议论文王梓坤中国

D.《寂静的春天》说明文蕾切尔·卡森法国

10. 下列对课文的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将进酒》句式长短错杂,韵律铿锵有力,传达出诗人豪迈狂放的激情。

B.《别了,不列颠尼亚》的标题,表面上是写永别,实际表达回归和雪耻,独具匠心。

C.《我所敬仰的蔡元培先生》综合运用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刻画了一个宽容平和的蔡元培形象。

D.《咬文嚼字》引用大量例子阐述论点,不仅使论证充分,论述生动浅显,而且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二、阅读理解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题,9小题,每小题2分,共18分。下列每小题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

(一)

①从实验科学的角度(特别是在其发展的现阶段)来看,东方和西方是极端对立的。然而,我们必须记住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有关科学的种子,包括实验科学和数学。科学全部形式的种子是来自东方的。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实验科学不只是西方的子孙,也是东方的后代,东方是母亲,西方是父亲。

第二,我完全确信正如东方需要西方一样,今日的西方仍然需要东方。当东方人民像我们在16世纪那样,一旦抛弃了他们经院式的、论辩的方法,当他们一旦真正被实验精神所鼓舞的时候,②谁知道他们能为我们做什么,谁又知道他们为反对我们而做什么呢?我们不要重蹈希腊人的覆辙,他们认为希腊精神是绝无仅有的,他们认为希腊精神是绝无仅有的,他们还忽视犹太精神,把外国人一律视为野蛮人,他们最后衰亡,一落千丈,就像他们的胜利顶峰曾高耸入云一样。不要忘记东西方之间曾经有过协调,不要忘记我们的灵感多次来自东方。③这种情况为什么不会再次发生?④伟大的思想很可能有机会悄悄地从东方来到我们这里,我们必须伸开双臂欢迎它。

(选自乔治〃萨顿《东方和西方的科学》)

11. 下列对选文内容概括最准确的是

A.科学的种子来自东方。

B.要正确认识西方科学的价值。

C.今日的西方需要东方的科学。

D.在科学方面要正确认识东方与西方的关系。

12. 选文中写了希腊人衰落的历史教训,对其作用分析正确的是

A.证明东方的科学会重新崛起。

B.证明尊重外来文化的必要性。

C.证明西方科学的灵感多次来自东方。

D.证明一种文明不会永远走在历史的前面。

13. 对选文中加横线的语句理解正确的是

A.句①指出不能正确认识东方文明的原因及其危害。

B.句②指出东方科学将会对西方产生重大影响,西方应对此警惕。

C.句③中的“这种情况”指重蹈希腊人的覆辙。

D.句④表达对东方文化重新崛起的期待。

14. 对于选文的分析正确的是

A.选文采用总分式结构,论证严密,也有开阖。

B.选文语言亲切自然,具有强烈的感性特征,能激发读者的思考和感悟。

C.选文中比喻的运用,不仅增强了形象性,而且丰富了思想内涵。

D.选文从科学史研究的角度,用实例证明了东方科学对西方近代科学发展的贡献。

(二)

到底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才能形成“可燃冰”?专家认为,形成“可燃冰”最少要满足三方面条件。首先是温度,海底的温度在2℃至4℃时,适合“可燃冰”的形成,高于20℃则分解。其次是压力,在0℃时,只需要30个大气压就可以形成“可燃冰”。如果在海底,海深每增加10米,压力就增大1个大气压。因此海深300米就可达到30个大气压。海越深,压力越大,“可燃冰”就越.稳定。第三是气源,海底古生物尸体的沉淀物,被细菌分解会产生甲烷,或者

..是天然气在地球深处产生并不断进入地壳。

在上述三个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天然气可在介质

..的空隙中和水生成“可燃冰”。甲烷分

子被若干个水分子形成的笼型

..结构接纳,生成笼型固体结晶水合物,分散在海底岩层的空隙中。在常温常压下,“可燃冰”分解为甲烷和水。最有可能形成“可燃冰”的区域一个是高纬度的冻土层。如美国的阿拉斯加、俄罗斯的西伯利亚都已有发现,而且俄国已经开采了近20年。另一个是海底大陆架斜坡。如美国和日本的近海海域,加勒比海沿岸及我国南海和东海海底均有储藏,估计我国黄海海域和青藏高原的冻土带也有储藏。近海海域,加勒比海沿岸及我国南海和东海海底均有储藏,估计我国黄海海域和青藏高原的冻土带也有储藏。二者之中,海底的“可燃冰”储量较大。

(选自向杰《“可燃冰”将解千年能源忧?》

15. 下列不属于对选文内容概括的是...

A.“可燃冰”形成的条件

B.“可燃冰”的分布区域

C.“可燃冰”的类型

D.“可燃冰”的储量

16. 下列选项中不能

..体现科技说明文“科学性”特点的是..

A.语言准确,形象生动

B.概念清晰,定义准确

C.数据准确,方法得当

D.逻辑严密,思路清晰

17. 选文采用的说明顺序是

A.逻辑顺序

B.空间顺序

C.时间顺序

D.程序顺序

18. 对选文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是

A.列数字、作诠释、举例子

B.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

C.分类别、下定义、打比方

D.举例子、作比较、下定义

19. 对选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

...的是...

A.“笼型”增加了表达的形象性。

B.“介质”这里指海底岩层的空隙。

C.“或者”一词显示了说明的准确性。

D.“越”说明“可燃冰”稳定的决定条件是海的深度。

三、文言文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1分,共6分。在下列每小题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

20. 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

..的是..

A.彼童子之师

B.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今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21. 下列各句,没有

..使用通假字的是..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B.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C.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D.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22. 下列各句,句式和其他三句不同

..的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