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表里的生物 优秀教案

16.表里的生物  优秀教案
16.表里的生物  优秀教案

16 《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8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默读课文,通过文章内容理解课题含义。

3.学习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

4.结合文章内容体会童年的趣事是人生的珍宝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会写本课8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学习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

【教学难点】

1.默读课文,通过文章内容理解课题含义。

2.结合文章内容体会童年的趣事是人生的珍宝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谈话引入:你见过表吗?你知道表里面有什么东西吗?

我们熟悉的表里有生物,你是不是觉得很新奇呢?现在让我们读一读这篇妙趣横生的文章吧。

2.走近作者:冯至(1905年-1993年)原名冯承植,直隶涿州人。1930年留学德国先后就读柏林大学、海德堡大学,1935年获得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36年至1939年任教于同济大学。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

主要作品:《十四行集》《山水》《伍子胥》等。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会写本课8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

2.默读课文,通过文章内容理解课题含义。(难点)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出示多音字,指导学生识字多音字。

4.理解词语。

5.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6.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示例:本文描写了小时候“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的事情。

7.出示会写字,组内合作识字,观察书写要点。教师指导重点字的写法:

脆:左窄右宽。“危”上边窄小,下边横折钩要窄小,竖弯钩要宽大。

璃:“皮”第一笔横折往上写一点,最后一笔要有力。

怖:“忄”的右点靠上,“布”的一撇靠左,横下部分要长,“巾”框要扁,中竖稍长。

蟀:“虫”窄小,右边先写“玄”,要窄小,再写左边的点和提,与右边的撇和点要紧凑。

8.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示例:读完这篇课文,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我”的天真无邪。

四、当堂检测

第二课时

一、出示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学习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重点)

3.结合文章内容体会童年的趣事是人生的珍宝的思想感情。(难点)

二、品读释疑

1.“我”认为表为什么会响?(课后第1题)

课文描写小时候“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在里面的事。

2.“我”好奇的是什么?有什么发现?

“我”好奇的是父亲的表秒针会走,还会发出声音。父亲打开表盖,让“我”看到了表里的世界,告诉“我”里面有个小蝎子,不能动表,他的话证实了“我”表里边有个活的生物的猜测没有错。

3.讨论交流:“我”认为表为什么会响?

(1)我小时候住在一座小城里,城里没有工厂,所以也没有机器的声音。

交代没有工厂,没有听到过机器的声音,为自己认为表里有生物做铺垫。

(2)我那时以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早晨有鸟叫得很好听,夜里有狗吠得很怕人,夏天蝉在绿树上叫,秋晚有各种的虫在草丛中唱不同的歌曲。

鸟叫、狗吠、蝉鸣、虫唱经常听到,鸟、狗、蝉、虫都是活的生物。

4.钟楼上的钟不是活的,有时却洪亮地响起来,那是有一个老人在敲;街心有时响着三弦的声音,那是一个盲人在弹。哪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

为什么“我”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

因为“我”小时候没有听到过机器的声音。听到的鸟叫、狗吠、蝉鸣、虫唱、

钟声和三弦的声音都是活的生物发出的。

作者以儿童的眼光观察世界,以儿童的思维认识世界,充满了童真童趣。

6.讨论交流:从文中找出几个写“我”的动作、心理、语言的句子。

(1)我一边说一边向着表伸出手去。父亲立刻把我的手拦住了

动作描写

(2)他这么说,就更增加了表的神秘。“不许动”,里边该是什么东西在响呢?我对于它的好奇心也一天比一天增加。

越是得不到,越想得到,好奇心越来越强烈。

(3)我想: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

这段话对作者心理描写得非常细腻,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表里的生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渴望能够打开那块表看个究竟。

(4)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这样过了许多天。

为自己不能打开表盖一看究竟而痛苦了很多天。

(5)没有请求,父亲就自动给我看,我高兴极了,同时我的心也加速跳动。

这句话表现了“我”强烈的好奇心以及好奇心得到满足时的紧张心情。

(6)我看得入神,唯恐父亲再把这美丽的世界盖上。

“唯恐”表现了“我”对表里的世界的迷恋。

(7)此后我就常常请求父亲把他的表打开给我看。

“常常请求”写出了自己渴望看到表里的世界。

7.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我继续问:“为什么把那样可怕的东西放在这么好的表里?”

(1)写出了自己对美丽世界里有丑陋的蝎子的不理解。

(2)为什么“我”会感到很愉快?

因为“我”一直认为只有活的生物才能发出声音。现在,父亲告诉“我”这摆来摆去的是一个小蝎子的尾巴。有一只蝎子关在表里,证实了“我”的猜测没有错。所以“我”感到愉快。

8.后来我见人就说:“我有蟋蟀在钵子里,蝈蝈儿在葫芦里,鸟儿在笼子里;父亲却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

你从“我”见人就说的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体会到了儿童有趣的内心世界,体会到了“我”是一个天真可爱的儿童。

9.讨论交流:从对“我”的动作、心理、语言描写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我”是一个天真可爱,好奇心、求知欲极强的孩子。

10.讨论交流:“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作者说了什么?作者为什么会这么说?

我有蟋蟀在钵子里,蝈蝈在葫芦里,鸟儿在笼子里;父亲却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作者这么说是因为“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我”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

11.课文的结尾写道:“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你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和同学交流。(课后选做题)

记得在我四五岁的时候,下了一场大雪,大地像是铺上了白色的地毯,踩上去软绵绵的。我和爸爸在广场上堆了一个很大很大的雪人,给它戴上一顶时髦的帽子,按上两颗黑黑的眼睛、插上长长的鼻子,还在它的鼻子下面画上一张大大的红嘴巴。我高兴地围着雪人唱啊、跳啊!一直玩到天黑才回家。

第二天一起床,我就吵着要去跟雪人玩。可是来到广场上,雪人不见了!我急得眼泪直掉。爸爸转了一圈,弯着腰对花坛里的冬青嘟嘟囔囔说着话。一会儿爸爸

高兴地冲我喊:“丫头,我打听好了。玉皇大帝昨天到广场巡视,发现我们堆得的雪人太漂亮了,就邀请他到天宫做客去了。”我一听破涕为笑,见人就说,玉皇大帝请我堆的雪人到天宫做客去了,一直说了好久。

12.阅读方法解密:通过心理描写体会人物性格

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中,围绕客观事物而产生的看法、感触、联想等内心活动的描写,是文章中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的一种方法。

运用:“不许动”,里边该是什么东西在响呢?我对于它的好奇心也一天比一天增加。树上的蝉,草里的虫,都不会轻易被人看见,我想: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

从这些心理描写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好奇心,求知欲极强的孩子。

三、结构主旨

1.课文结构

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文意。

2.课文主旨

本文通过写小时候“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表现了“我”的天真无邪和探索精神。

3.写作方法:运用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1)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特点,为了把人物的性格特点展现出来,就需要配一个具体的事例,相当于举例说明。《表里的生物》这篇课文为了表现“我”的性格特点——强烈的好奇心,乐于探索的性格,选取了“我”对父亲的表异常感兴趣,猜测里边有生物,多次请求父亲打开表盖这件事来进行描写。

(2)举例:那是我5岁的时候,一天晚上,我在外面玩,看见喷水池里有一个月亮,心想:咦?月亮怎么会掉到水里去了呢?不行,天上没有月亮晚上走夜路的人该害怕了,我得去把月亮捞起来。我马上跑回家去拿了一个小桶,把小桶轻轻地

放在水里去捞月亮,可是,小桶刚碰到水面,月亮立刻变成许多金黄的碎片向四周泛去。我以为把月亮弄破了,慌了神,左看右看,一抬头,发现月亮好好地在天上挂着呢,我再看看水面时,水里的月亮又出现了,我马上跑回家去叫妈妈:“妈妈,你快出来看,有两个月亮,天上一个,水里一个。”

点评:通过“我”去水里救月亮这件事,体现出“我”是一个善良、天真、勇敢的孩子。

(3)练一练:请你运用具体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4.课堂小结

本文主要写“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在里面的话。从而表现了童年的我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是个善于观察、爱思考的孩子。本文不仅语言生动有趣,而且内容前后衔接自然,一步一步地把“我”对父亲的表的“认识”展示出来。四、课堂拓展

推荐阅读:《爱迪生孵小鸡》

五、当堂检测

板书设计: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分析(供参考)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分析 作为一名中学的生物教师,在自己多年的工作中,自己尝试着融入教育工作当中的同时,也在尝试着对以上问题进行着解答。 我的观点是做一名有智慧的生物教师。智慧的教师是每个人都尝试着去模仿去追寻的,然而我想谈的智慧,是从生物学科入手,借用生物学的智慧对学生进行智慧的教育。 案例:课堂喝水、吃零食事件 在本学期第一节生物实验课后,我就听到生物实验员老师对我的“抱怨”,学生做完实验后,实验员要花很大功夫去收拾教室中的垃圾,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食品的包装袋、饮料瓶子。不用说,一定是学生在上课时又吃东西了。消了实验员老师的“火”,我的“火”反而上来了,跑到刚做过实验的班级里,对学生进行一顿“训斥”,“都上初中了,连上课不能随便吃东西的规矩都没有?!如果这样,以后不要来实验室上课了”!说完这些,心脏通通地乱蹦,一个原因是第一次和孩子们这么生气,另一个原因是对自己的教育方法提了一个问题,这么说就真的能起到教育作用了? 果不其然,孩子就是孩子,起初他们见我生气的样子,知道了上课喝水、吃东西是不对的,一段时间内果然不带来零食了,可是过了不久,这阵风气又开始了。

“同学们请大家想一想,如果有一天别的班同学请你去做一个小的汇报,在你正起劲的时候,看到台下每位同学桌子上都摆着一个大水杯,不停的咕嘟咕嘟地有人再喝水,你们会怎样想?你还有心思讲下去吗?”,我吸取了上次教训,跟学生商量着来,不急躁,引导他们去思考,可哪儿想,孩子们根本没有上台汇报甚至跨班汇报的经历,五六个孩子在台下起哄“我们愿意讲,他们喝的时候,我正好停下来,也歇歇,喝些水,润喉龙”。当时我并没有爆发我的怒火,因为看到了早在手心上写的两个字“火灾”。担心又对学生生气,我特意在手心上写上了这两个大字,提醒自己。看着这群男孩子们没有用心的回答,我只是一笑,不再对此话题谈论下去。然而一次实验课上,我却“意外”地找到了方法,而且很有用,直到现在在我的生物课上,尤其是在生物实验室进行的实验课上,很少有同学带零食、喝饮料,而且现在去问他们印象较深的一堂生物课是什么,他们也会回答这次实验课。 这是一堂“探究孢子萌发条件”的实验课,本节课将组织学生进行对黑根霉或青霉的接种,在进行实验前,首先引导学生思考在哪里能够发现霉菌,学生回答“变质的面包,长毛的馒头,剩饭上面……”,我问:“霉菌的产生的孢子有着哪些作用?”起初是想引导学生说出孢子能够协助霉菌 的繁殖,但是一位同学却提出了如下的问题,“老师,灵芝的孢子能治病,您说有没有孢子能够使人发病呢?” 因为我自身是过敏体质,平时对过敏源的类型很关注,当学生提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恰巧手臂上早已经因为过敏长出了很多突起红肿的包,虽然这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表里的生物》优秀教案(含全册考点梳理)

16.表里的生物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 2.抓住课文中对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 3.知道“我”认为表里有生物是幼稚、可爱的表现,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难点] 抓住课文中对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意思,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质疑课题,导入新课 师:(板书课题并质疑)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生物吗?表里面有没有什么生物?你看过表里藏着的生物是什么样子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表里的生物》,从文中寻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解决文字障碍。 (1)读通读顺课文。 (2)找出文中的生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其含义。 (3)同桌交流认读生字词。 2.再读课文,自由交流,尝试着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的话。) 3.梳理文章脉络。 课文是分两部分写的: 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写“我”小时候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猜想父亲的表里有个生物被关在里面。 第二部分(第7—21自然段):写父亲打开表盖让“我”看到了里面,并告诉“我”里面有个小蝎子,只许看,不许动。他的话证实了“我”的猜测。 三、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回忆自己的童年,看一看是否有过与小作者类似的经历,用笔记录下来。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认读生字。 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指名说)

二、再读课文,体会人物个性 (课件出示第17自然段)作者小时候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论呢?让我们从文中去寻找答案。 1.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思考:“我”小时候有一个怎样的观点? (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 2.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认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抓住人物对话和心理描写进行体会。(学生画出相关句子,思考,朗读) (1)我想: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 (因为父亲不准“我”动手表,这更引起了“我”的好奇心。所以才根据蝉叫和虫鸣顺理成章地推断出表里有个生物。由此可以看出“我”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对事物是那样善观察、勤思考,真是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孩子。) (2)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这样过了许多天。父亲一把表放在桌子上,我的眼睛就再也离不开它。 (说明了“我”对表的好奇程度很深,一心想把表里的生物找出来看一看,从中可以看出,文中的“我”是个对事物充满探索精神的孩子。) (3)没有请求,父亲就自动给我看,我高兴极了,同时我的心也加速跳动。 (“我”对表十分好奇,好奇心即将得到满足,自然心情激动。) (4)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 (因为“我”证实了自己的猜测——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心里得到了满足,有一种自豪感。) (5)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 (作者自认为发现真理后高兴地四处炫耀,唯恐别人不知道,这样写,很符合小孩子的心理。) 3.通过观察表里的生物,“我”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开始,“我”对表里的声音产生了强烈的,甚至认为它很;看到表里的世界后特别;后来被父亲说的表内有蜇人的小蝎子的话;弄清事情缘由后有一种极大的。 三、总结全文 1.通过前面的学习,你感受到文中人物的个性了吗? (“我”好奇心很强,渴求知识,善于观察和思考,富有探究精神……) 2.你有过类似“我”小时候的这种经历吗?给同学们讲讲。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板书] 16.表里的生物 猜测——表里的生物 证实——自己的猜测——愉快 逢人便讲——父亲的话 天真可爱求知欲强

人教初中生物七上4第4节单细胞生物[林萃华]【市一等奖】优质课

新设计 新增了白板设计:1、在导入环节,利用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奖事件导入,并利用聚光灯的功能,适时突出屠呦呦头像,引起学生注意。 2、练习中充分利用白板技术,采用了生机互动,调到了学生学习兴趣,做到了在玩中学。 其他新设计:1、对于本课的重难点之一: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我除了让学生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草履虫之外,还利用视频影像的直观性,加深印象,突破难点。 2、把重点问题:草履虫是如何进行生命活动的,分成5个小问题,进行小组讨论,降低了难度。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说明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举例说出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能力目标: 使用显微镜观察草履虫,进一步强化显微镜操作技能,学生的观察和辨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同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通过对单细胞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探讨,渗透爱护环境的思想情感。 3学情分析 本课学习者是七年级学生,刚刚认识和接触生物学科不久,要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主,深入浅出地介绍单细胞生物。学生已经学习了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细胞的结构等知识,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讨论,学生不难理解单细胞生物能独立生活。 4重点难点 重点: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与人类生活有密切关系。 难点:①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②使用显微镜观察草履虫。 5教学过程 5.1 第一学时 5.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社会热点问题导入 师问:“大家听说过屠呦呦吗?谁来说说你所知道的有关屠呦呦的信息?”展示课 件(利用聚光灯功能,突出屠呦呦头像),“我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 生理学或医学奖,因为她提取的青蒿素能有效的治疗疟疾病。”“疟疾是由疟原 虫引起的疾病,大家看看疟原虫什么样”PPT展示 “身体是有几个细胞构成的?” 在生物圈中还有不少肉眼很难看见的生物,它们的身体只有一个细胞,看PPT,今 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单细胞生物 活动2【讲授】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1、先认识几种单细胞生物(酵母菌,衣藻、草履虫、疟原虫、变形虫等),及与人 类的关系 2、学生看书总结什么是单细胞生物,它们和人类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活动3【活动】实验探究草履虫外形和运动 1、师介绍实验目的和任务 2、学生分组实验 3、学生汇报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 活动4【讲授】难点问题分解讨论 小组讨论草履虫如何进行生命活动的?老师把此问题分解成5个小问题,学生分 组讨论:1.你认为草履虫只有一个细胞吗?依据是什么?2.草履虫可以运动吗?它 靠什么运动?3.草履虫是怎样摄取食物?4.草履虫是怎样呼吸的?5.草履虫是怎 样排泄废物的? 学生观看草履虫生活的视频,后小组代表汇报,交流。 活动5【练习】巩固提升

(七年级生物教案)单细胞生物教案

单细胞生物教案 七年级生物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单细胞生物的概念和常见种类 2、描述草履虫的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特点 3、举例说明单细胞生物与我们人类的关系 学习重难点 重点:掌握草履虫的结构及草履虫的生理功能特点 难点:草履虫的生理功能特点 教学方法:新课程问题教学法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课题引入:构成植物和动物的基本结构单位是什么?像我们常见的芒果树,鸡、鸭、鹅、马、牛、羊他们是由多个细胞组成还是一个细胞组成?世界上有没有只由一个细胞组成的生物呢? 预习小卡片 1.身体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称为。 2.常见的单细胞生物 有、、、等。 3.草履虫靠的摆动在水中旋转前进。 4.食物由进入草履虫体内,在内逐渐被消化,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从排出。 5.草履虫氧的摄入、二氧化碳的排出都通过。 6.草履虫通过和把体内多余的水分和废物收集起来,排出体外。 7.一个草履虫每天大约能吃个细菌,因而对污水有的作用。 问题教学 1、教学流程 (1)请各小组派代表解答预习卡片上的问题。 (2)播放影片,展示出收集的各种单细胞生物的图片,引导认识常见的单细胞生物。

(3)播放观察草履虫的实验视频,并展示草履虫的结构图,引导学生对照示意图明确草履虫各部分的名称、作用。 (4)复习生物的基本特征有哪些?掌握草履虫的生理特点。 (5)播放影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从有害与有利两方面分析总结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2、学习流程 (1)各小组代表纷纷说出自已小组对预习卡片的看法。 (2)学生通过观看影片、图片展示,明确单细胞生物概念。 (3)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掌握草履虫的结构及各部分结构的作用。 (4)学生回忆生物的七大基本特征?掌握草履虫的生理特点。 (5)学生通过观看影片、图片展示,掌握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问题乐园 问题1:从草履虫培养液吸培养液时,为什么要吸表层,而不吸下层? 问题2:假如草履虫在显微镜下运动得很快,如何让它慢下来? 问题3:草履虫的外形像什么?如何运动的? 问题4:草履虫通过什么结构进行呼吸? 问题5:草履虫以什么为食物?食物由什么结构进入体内?食物残渣由什么结构排出? 问题6: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生活有什么关系? 设问练习 1、观察草履虫时,用吸管从草履虫培养液中吸取草履虫的最好部位是( ) A、培养液的中层 B、培养液的任意部分 C、培养液的表层 D、培养液的下层 2、草履虫在水中是怎样运动的( ) A、利用鞭毛摆动做螺旋运动 B、利用纤毛摆动做螺旋运动 C、利用鞭毛摆动做直线运动 D、利用纤毛摆动做直线运动 3、草履虫生活在( ) A、海水中 B、人体中 C、土壤中 D、池塘或水沟 4、草履虫体内多余的水分和废物的排出是通过( ) A、胞肛 B、伸缩泡 C、口沟 D、胞咽 5、观察草履虫时,常放一些棉花纤维,目的是( ) A、固定草履虫 B、使草履虫运动缓慢,便于观察

初中生物的实验教学案例

实验教学案例 课题: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兵团二中 吕笃康 2013年7月 七年级(上册)生物实验教学案例 课题:第四章第一节——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以"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为实验课题,了解绿色植物在光下能制造有机物——淀粉,同时知道光照是绿叶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最后,归纳出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光合作用对生物圈的重要作用。从而认识到绿色植物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爱护植物的情感。在生物实验教学中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课堂教学,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自主发现新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以期使得生物实验教学更为科学和有效。 教材分析: 光合作用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之一,光合作用对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光合作用就没有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因此,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奥秘就成为最具吸引力的课题。学生在学习了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之后,继续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这一重要的生理现象。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设计、操作、

探究和讨论,使学生对实验的设计原理、技巧,有更深层次的感悟。通过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学情分析: 1、七年级同学对生物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实验探究积极主动,愿意与同学合作性探究学习,敢于大胆质疑。 2、七年级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光合作用的原理比较抽象。学生相应的知识铺垫不够,动手能力较弱,而且光合作用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来源之本,通过光合作用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从理论上认识到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性。所以本节知识要用具体的,形象的实验进行教学。让学生体验到由现象到理论的过程,即通过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知识。 学法、教法分析: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科学家们探索光合作用的历程,激励他们努力获得与科学家结论相似的结果,在这节课中,我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模拟探究实验,以培养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不断深入思考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尝试做“小科学家”的愿望。 《探究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是七年级学生刚接触不多的一种探究实验,而且操作的准确性强,由学生独立完成有一定难度。对此,在教学中我有放有收,既有老师的指导,又还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学生独立进行探究;而且这个实验也是七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么多种类的实验用具,第一次点燃酒精灯并隔水加热。为确保实验安全、顺利地进行,我在课前几天开始培训实验小组长,并强调注意事项,同时设计并印发实验报告单给学生,让他们边复习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边分组填写: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然后根据设计方案小组长带领组员提前做好实验准备工作;可以将各实验小组实验准备的过程拍成录像,作为上课资料。

表里的生物优秀教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

《表里的生物》优秀教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 会写“脆、拦”等5个字,会写“洪亮、盲人”等11个词语。 2?默读课文。联系课题,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 抓住课文中对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说说“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并印证自己的观点。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 同学们,你们一定见过人们戴在手腕上用来看时间的手表,那你们听说过表中的生物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表里的生物》。(板书课题) 2. 大致了解作者信息。 3. 导入新课。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冯至,看看他在小时候是如何以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的故事吧。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 提出读书要求:自由、出声地朗读课文,小组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 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蝎(xi e )子钵(b o )子

3. 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脆” “蟋” “蟀”,并且在黑板上的方格中示范。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小时候的“我”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关于表里有个小蝎子的说法。)2?点名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并说说作者是怎样设置悬念、引起下文的。 (在小时候的作者看来,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哪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 3. 课文中父亲多次强调“不许动”,为什么? (表在那个贫困年代,不论是对个人还是家庭来说,除了具有掌握时间的功用外,更是一件非常珍贵的东西。父亲怕被孩子弄坏了,所以规定:不许动。) 4. 读课文第2~16自然段,思考:作者是在怎样的好奇心驱使下,发现这个“美丽的世界”的?作者唯恐父亲把这个“美丽的世界”盖上指的是什么? (在“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的驱使下,父亲终于打开了表盖。这个“美丽的世界”是指“蓝色的、红色的小宝石,钉住几个金黄色的齿轮,里面还有一个小尾巴似的东西不停地摆来摆去”。) 四、课堂小结。 “我”通过观察生活中的鸟叫、狗吠、虫唱、钟声、琴声这一系列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2单元第2章第4节《单细胞生物》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四节单细胞生物 一、教学目标 1.描述单细胞生物的形态结构及生命活动特点。 2.举例说出单细胞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二、重点难点 重点:描述单细胞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命活动特点。 难点:举例说出单细胞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三、教学准备 采集或培养的草履虫、观察草履虫的实验器具、自制课件 四、引入新课 课件展示单细胞生物的图片——酵母菌、眼虫、变形虫、衣藻、小瓜虫、喇叭虫、有孔虫、甲藻。 讲述:许多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但是在自然界中,还有一些生物体只有一个细胞,它们是单细胞生物。它们广博分布于淡水、海水和滋润的土壤中。虽然只有一个细胞,但它们能独立完成各项生理活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单细胞生物。 饶有兴趣地观看这些单细胞生物,并能区别出单细胞植物与单细胞动物。 以图片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探究新知 一、单细胞生物的结构和生活 1.实验:观察草履虫 明确实验目的:观察草履虫的外形及运动 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提示:

(1)在培养液的表层取材; (2)在低倍物镜下观察; (3)在培养液中放几丝棉花纤维,便于观察。 观察后学生分享观察结果,教师总结: 草履虫形态:像一只倒转的草鞋底; 运动方式:旋转式运动。 明确实验目的和实验注意事项后,分组进行实验,观察草履虫的形态和运动方式。通过实验,复习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总结的能力。 2.草履虫的结构 组织学生自学教材第68页草履虫的结构示意图,学习草履虫的结构和功能:(1)草履虫具有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表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2)生命活动: 纤毛——运动(草履虫依靠表膜上纤毛的摆动在水中旋转前进); 表膜——呼吸和排泄; 食物泡——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 伸缩泡——排泄废物。 3.指定一位同学边指模型边进行讲解,带领全班同学再次熟悉草履虫的各部分结构。 二、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播放视频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总结单细胞生物对人类生活的利弊: 1.许多单细胞生物是鱼类的天然饵料; 2.草履虫能净化污水;

2017-2018年语文S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表里的生物》优质课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新版)

《表里的生物》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蝎、蟋、蟀、蝈”4个会认字。 2.读读记记“蝎子、蟋蟀、蝈蝈、恐怖、和谐、呈现”等词语。 二、过程与方法 1.抓住课文中对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表达的意思。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 2.激发学生从小培养自己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和不断探索的精神。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学生从小就要渴求知识,养成勤于思索的良好习惯。 教学难点 抓住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表达的意思。 教学方法 讲授法、指导法、启发法。 课前准备 准备与本节课相关的课件、生字卡、图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讲新课之前,同学们先读一遍文章,使用“手机”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每个人都有一个多姿多彩的童年,在这个多彩的童年里,一定会有许多事情是值得我们回忆的,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童年趣事的课文——《表里的生物》。 板书:表里的生物 二、新课学习 1.默读全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在里面。) 2.文中出现了两个人物,“我”和爸爸。课文在刻画人物时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 (“我”和父亲的对话描写;“我”的心理描写。) 深入学习课文,在感悟刻画人物方法的同时,体会人物的个性。 3.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这些语言和心理描写的句子,并体会当时人物的内心情感,然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这个环节就是解决了课后习题第二问: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4.学生独自画句子、思考、朗读。 5.指名朗读,要把人物当时的内心情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学生听后进行点评。例: “我爱听这表的声音。”我一边说一边向着表伸出手去。 …… 越不许我动,我的手指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我很痛苦。

单细胞生物教学设计教案

第四节单细胞生物体教学建议 教材和学生分析 本节课是本章和全书的最后一节,认识单个细胞也能构成一个具有独立生命活动的生物体。首先以单个细胞能否构成一个生物体的争论吸引学生的思考。再用草履虫的培养叶观察,判断由一个细胞组成的草履虫是否具备生物的基本特征。通过设计实验,看看草履虫是否能对外界做出反应。最后,得出结论。通过实际用环节介绍了更多单细胞组成的生物体,如球藻、酵母菌、大肠杆菌等。 教学建议 身边事 1.以课本中的讨论作为导入,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理由。 2.直接以“一个细胞能构成生物体么?”引发学生思考。 3.让学生取一滴水,观察水中的生物体,请学生观察这些生物的结构是怎样的?直接导入探究 竟环节中。 4.复习上三节课所学的知识,说说细胞的结构,说说一个细胞可否构成一个生物体呢? 探究竟 本节“探究竟”活动安排了两个大类的活动:观察和探究。观察活动又安排了两个活动,教师要组织好这两个活动。 课前教师一定要准备好草履虫的培养液。草履虫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取一洁净的载玻片,用吸管从草履虫培养液的表面吸取少许液体,滴在载玻片的中央,盖上盖玻片即可。草履虫的运动速度非常快,不易观察,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设计一些方法来限制草履虫的运动。 学生观察完后,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对草履虫生活的看法,并思考回答草履虫是不是一个生物体。通过第一个观察活动,只能说明草履虫是一种生物,但是,并不能说明它是单细胞生物,因为草履虫的结构及其生活是学生课堂上难以观察到的,所以教师要组织好学生观察教科书中的插图或准备好相应的媒体资料,帮助学生学习。 第二个观察活动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感受到草履虫既是一个细胞,同时这个细胞还能完成一个生物体的所有生命活动。注意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讨论说出他们的理由。最后得出草履虫是一个单细胞生物,一个细胞能构成一个生物体。如果条件允许,教师还可以多提供一些单细胞生物的材料让学生观察,或者提供一些单细胞生物的图片资料也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单细胞生物的存在。 教材安排探究“草履虫对外界刺激有反应吗?”这个活动,也是想更进一步说明草履虫是一个生物体,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对外界刺激能做出反应是生物的一个基本特征。这个活动教师在教学时也可以把它安排在完成第一个观察活动之后进行。 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小辞典”和“技能卡”的帮助下,完成探究活动。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讨论交流和做实验,教师不要大包大揽,尽可能让学生自己独立地完成探究活动,学习一种科学探究的方法。教师要组织好实验完成后的讨论交流,尤其要注意让每个小组谈谈他们设计实验的思路和方法,还要学会评价其他小组的实验方案。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种子的萌发条件 难点:种子萌发需要外界条件的原因,以及种子萌发时内部物质的转化。 手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分析得出结论为主 设计思想: 采取观察讨论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提前在课下进行实验,让学生从实验的现象入手,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适当给以提示,最后由学生观察由教师完成课本上的有关实验,归纳出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关于种子萌发过程,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前实验进行观察,并通过教师准备的实验材料及挂图来描述,最后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关键的问题:一粒饱满的且胚完好的种子在得到充分的外界条件下是否一定能够萌发成幼苗?从而将话题引入种子的休眠和寿命的问题中。 教学过程: (课前可提前一至两周的时间,让学生思考种子萌发的条件是什么?并随机的发给学生一些种子,让其根据自己的经验,让种子萌发。观察其萌发过程中的变化,并对实验的过程进行记录。) 一、导入: 提出问题: 1、说明种子的各部分结构及其作用是什么? 2、种子中含有哪些物质? 3、如果你是农民,你会选择什么样的种子种在田里? 组织学生回答问题。 总结,并引入课题: 种子里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以及供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这是种子能够发育成幼苗的内部条件。那么,是否种子具备了这些自身的内部条件就能萌发成幼苗

呢?种子的萌发还需要什么条件,种子又是怎样萌发成幼苗的,这些内容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二、讲授新课: (一)实验: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1、组织学生汇报课前的实验设计及结果分析。 2、分析学生的实验,指出其中不科学或不准确的内容,如“学生很容易认为阳光也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之一”。 3、引导学生分析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有哪些,并设计对比实验。 4、组织学生观察教师提前完成的实验结果,并对其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5、总结: 根据对实验的结果分析,得出结论: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水分。 除此之外,有些植物的种子萌发时还受到一些其他的因素的影响,如:光照条件、酸碱性等。 (二)种子萌发的过程: 1、组织学生汇报课前实验时对种子萌发过程的观察记录。 2、出示种子萌发过程的录像或课件,组织学生观看。 3、教师结合种子萌发的实物进行总结: 菜豆种子的萌发过程: (1)种子吸水后,体积胀大,种皮胀破。 (2)胚根首先伸长,突破种皮,发育成幼根。 (3)子叶以下的胚轴伸长,带着两片子叶伸出土面。 (4)子叶分开,黄白色的胚芽在光下逐渐变绿,发育成茎和叶。 玉米种子萌发的过程: (1)种子吸水后,胚根先从种子里伸出,发育成幼根。

2019-2020年七年级生物上册《单细胞生物》教案1 苏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生物上册《单细胞生物》教案1 苏教版 教学目标 1、描述单细胞生物的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特点。 2、举例说出单细胞生物对外界刺激能产生反应。 3、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4、丰富学生对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对环境适应性的认识。 教学重点描述单细胞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特点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草履虫的形态结构示意图,念草履虫的稻草培养液、载玻片、盖玻片、滴管、显微镜、擦镜纸、脱脂棉、解剖针、食盐、蔗糖,投影仪。 教学过程 引言: 我们已学习了多细胞生物体的组成,多细胞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是:细胞、组织、器官、个体,多细胞动物体的结构层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它们的结构复杂,单细胞生物体的结构和生命活动是怎样进行的呢? 新授 第三节单细胞生物(板书) 一、单细胞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特点。 单细胞生物种类很多,分布于淡水、海水、潮湿的土壤中,平时很难见到。看书上不同形态的单细胞生物、变形虫、草履虫,书本P43形形色色的单细胞生物,小瓜虫、喇叭虫、有孔虫、带澡等。 单细胞生物很小,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它们的结构怎样呢?又是怎样完成生命活动的呢? 见书P41第1节 1、单细胞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中特点 (看书并描述) (1)身体仅由一个细胞构成。 (2)能独立完成营养、呼吸、排泄、运动、生殖等生命活动。 2、草履虫的形态结构: (挂图、观察)

(1)形态:像倒转的草鞋底。 (2)结构:表膜、细胞质和细胞核,食物泡、伸缩泡。 3、生命活动 (阅读、投影、填充) 运动:纤毛摆动 营养:食物细菌、单细胞藻类,在食物泡中消化吸收。 排泄:伸缩泡、表膜 呼吸:表膜 生殖:细胞分裂 思考(投影)简答:为什么说草履虫有净化污水的作用? 消耗水中的有机质,吞掉细菌。 二、单细胞生物对环境变化的反应 单细胞生物不仅依靠一个细胞完成各种生命活动,也能对周围环境变化作出反应。 探究草履虫对刺激的反应 (完成《生物实验》P17探究报告1~4) 指导1、学生2—3人一组,尝试提出有关草履虫对各种刺激(如光、化学物质等)可能产生反应的问题 2、针对问题,提出假设。例如,草履虫能够对某种刺激产生趋向或避开的反应。 3、参照4—7,设计实验,验证提出的假设。 (提出建议并巡回指导) 学生探究 (1)制作临时装片 教师建议放少许棉花,以限制草履虫的运动。 (2)对照书本P41图,观察草履虫的形态、结构。以及它们是怎样进行生命活动的。 指导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假设和实验设计进行探究。 (3)注意点:(a)若用化学物质注意量小且颗粒细。 (b)若探究光注意遮光后,再观察,动作要迅速。 (c)观察时物镜不碰到载玻片上的液滴。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细菌)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 细菌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学习了解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了解细菌的生殖方式和营养方式;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2.通过观察细菌形态和对问题的分析、比较,继续培养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通过了解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继续树立生物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是相互联系、互相影响的辩证观点;通过了解细菌与人类的关系,学会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去分析事物;并自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重点、难点 1.细菌结构特点及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是本章的重点知识。 (1)通过学习细菌细胞结构特点,让学生与前面所学过的植物细胞结构进行比较,找出它们在细胞结构上的相同点及显著区别,明白为什么把细菌从植物中划分出来。 (2)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为重点之二。腐生细菌等微生物对自然界中物质循环起着重要作用,维持着生态系统中物质转化的动态平衡和自净作用。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细菌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为学习高中生物学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打下基础。 (3)细菌与人类的关系为重点之三。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看待客观事物。了解细菌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表现在有利与有害两个方面,从而纠正许多人误以为细菌都是有害的错误观念。 2.如何使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及了解细菌对自然界中物质循环的重要作用是本章的教学难点。 (1)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使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是本章的难点之一。细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数量极大,与人类关系密切,但因为非常微小,用人的眼睛不能直接观

察到,特别是有些地区的学校缺少相应的教学设备,如显微镜、显微投影仪、录像设备和微机等,所以教师难以进行直观教学。 (2)细菌对自然界中物质循环的重要作用是本章教学的难点之二。因为学生所掌握的生化知识很少,也没有接触生态系统的概念以及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知识,因而讲透细菌在促进自然界中物质循环的作用有一定难度。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1.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 (1)在讲述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时,教师可以先提出一些问题如:你们见过细菌吗?听说过细菌吗?能否描述出细菌的样子?在学生议论后请学生回答问题。 由此引入新课,教师接着指出:细菌分布广泛,无论是空气、水、土壤还是每个人身上都有细菌生活。但它是单细胞生物,个体十分微小,所以我们用眼睛看不到,下面我们就要了解一下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 (2)关于细菌形态的教学,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进行直观教学。①用高倍显微镜演示细菌的三种形态;如果有教学设备的学校最好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用高倍显微镜进行观察。②可以用显微投影仪投影放大细菌的三种形态。③播放细菌显微结构和亚显微结构的录像片段。④以上设备都没有,教师可让学生参看书中的显微照片及插图,同时教师用粉笔在黑板上边讲边画出细菌三种形态的示意图。接着教师总结出细菌的形态:单细胞个体,从形态上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三类。 (3)细菌的结构特点,该教学内容由于学生没有学过有关知识,可用讲述法。首先课前要准备好细菌结构的模式图。如果没有,教师可参照书上有荚膜的细菌结构示意图画一个。对照图来讲述细菌结构特点时,注意让学生与前面所学过的植物细胞结构进行比较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注意强调:细菌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是细菌细胞与植物细胞在结构上的重要

教学设计:单细胞生物(优质课)

设计人:_______________ 备课时间: 2019 年8 月 25 日编号:____________

作业/拓展1、下列不是单细胞生物的是() A、酵母菌 B、衣藻 C、草履虫 D、水绵 2、草履虫吸入氧,排出二氧化碳的过程是通过下列那一结构完成的() A、细胞核 B、细胞质 C、表膜 D、伸缩泡 3、观察草履虫时,用吸管从草履虫培养液中吸取草履虫的最好部位是() A培养液的中层B培养液的任意部分C培养液的表层D培养液的下层 4、草履虫在水中是怎样运动的() A利用鞭毛摆动做螺旋运动B利用纤毛摆动做螺旋运动C利用鞭毛摆动做直线运动D利用纤毛摆动做直线运动 5.生物体对外界刺激都能作出一定的反应.。虽然草履虫的结构很简单,但是他对外界的有力刺激或有害刺激能够作出反应.。图甲、乙表示两块载玻片,分别在载玻片两端各滴一滴草履虫培养液,并使两滴培养液连通。当在两块载玻片右侧培养液的边缘分别放一小粒食盐和一滴肉汁时,分析可能出现现象以及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你能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1)在甲,乙载玻片下方的( )内用箭头表示草履虫移动的方向. (2)出现不同现象的原因是 甲:___________________。 乙: ___________________。 (3)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 1.理念:基于课程标准,追求目标—教学—评价的一致性,以评价驱动教学,有效落实国家课程,实现有效教学。 2.内涵:(1)既定教学目标、课中学习目标及评估目标三者内容上的同一性(2)教学目标、学习方法、评估工具三者本质上的同一性

3.基本程序与原则:以“教学效益”为纬线,“教师的教学哲学、智慧与能力”为经线,遵循“教—学—评一致性”,处理好三个程序: 制定学习目标(回答:什么最值得学习)——设计课堂评价(回答:如何证明实现了目标)——选择教学策略(回答:怎样安排教学活动帮助达标)。 4.构成:包括四部分:(1)学习目标的设置(2)评价任务的设计(3)教学设计(4)作业/拓展设计。 5.操作方法: 首先,确立清晰的学科目标。依据制定目标的三个依据:课标在哪里?——回答:学生需要学什么?文本在哪里?——回答:学什么最有价值?学生在哪里?——回答:学生学习的起点是什么?通过一系列的目标具体化技术,制定出准确、清晰、可测量的学习目标。 其次,设计基于目标的评价任务。明确目标之后,教师就应该设想“我用什么样的检测工具可以检测学生目标达成的程度”,了解学生已经学习到了什么,离预设的目标还有多远,以便于自己作出基于证据的教学决策。 第三,规划基于目标的教学过程。即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落实上述的评价任务,以便于学生有更好的表现,同时也便于自己不断了解学生的目标达成情况。这样既体现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以学定教、目标导向教学等思想,也体现了教学与评价二合一的思想。 第四,实施规划好的教学过程。这一环节最关键的问题有三个:一是自始至终把目标当作一节课的灵魂,教学的关键行为都应指向目标的达成;二是把教的过程当作评的过程,不断了解学生学到了什么,不断作出后续基于证据的教学决策;三是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问题。 第五,布置基于目标检测的有效作业。在设计、实施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思考作业的问题,如,布置的作业是检测什么目标的,与目标相匹配的作业是什么样的,如何反馈作业结果才能促进学生的后续学习等。 第六,撰写教学反思与评价。通过思考总结教学过程中的成功之处、不足之处、教学机智等,以写促思,以思促教,实现专业成长。

初级中学生物教学案例分析

为学生揭开“性”的面纱 背景: 《青春期》是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通过对青春期的身体变化和青春期的心里变化及其卫生方面的学习,帮助同学们正确看待并健康度过人生的黄金时期----青春期。但在农村地区,性教育几乎为盲区,学生们的性知识几乎为零。为了打破禁忌,揭开“性”的面纱,让学生们以一颗平常心接受性知识,我决定增上一堂青春期性知识课。 案例: 大屏幕打出《青春寄语》:青春是人生关键时期,是人生过度时期,走好青春期,是未来成功的基石。 在多媒体教室中,学生们正在交头接耳,讨论着老师会给他们带来那些知识。当悦耳的铃声响过,我开始展示多媒体课件,大屏幕上赫然出现了:“爱,你了解多少?性,你知道多少?”这几个特别“刺眼”的大字,学生们的脸上有的出现了错愕、尴尬的表情,而且从学生的眼中我还读出了他们对这个话题还产生了戒备心理。他们的反映我都看在眼里,也正如我所料,他们没有想到老师会那么直接的帮他们把现在心里最想解决的问题摆了出来。接着,一组图片展示了出来:一个非常可爱的小男孩正在掀开小女孩的裙子;一对胖嘟嘟的男女儿童正抱在一起互相亲吻。由于图片非常的可爱、有趣,同学中开始爆发出一串串的笑声。 “你们说说看,如果你是那个小男孩,你当时的想法是怎么样 的?”“我掀她的裙子只是好奇!我认为裙子下面藏了糖果!”“我亲她

只是觉得她长的很可爱!”班上两个表现欲特别强的小男生一边学着小男孩的神情一边解释道。全班都被逗得东倒西歪。看得出大家的尴尬、戒备心理都已经消除。“在你们眼中小男孩这些行为和性欲有没有关 系?”“没有!小孩子肯定不懂的!”于是我更进一步,问道:“如果画面换成成年人在做类似的事情呢?你们认为是什么行为?”大家都笑而不答。过了许久,有人小声嘟哝着:“性行为!” “我们现在对性的理解有个误区,一谈到性就回避,就造成了一种神秘感、罪恶感、肮脏感、以及其他的心理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来谈论它,研究它、认识它!在这一环节里,我请同学们就性方面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提问与交流。”虽然在此之前我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但面对的挑战和孩子的反应令我始料未及。 孩子们的问题千奇百怪,从为什么要阉割太监,到泰国的人妖是否为性变态;从同性恋是否遗传,到两性人原理……让你震惊于目前媒体的威力。虽然孩子们提出的问题与我原来的设计相差十万八千里,但我还是尽己所能告诉他们其中的一些道理和观念。 果然,在经历了一轮问题大战之后,孩子们的提问直逼性交,教室里突然安静下来,所有的眼睛都在关注着老师的反应。这时,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的感觉尤其强烈,我想我有一刻一定脸红了。虽然事先曾想到他们会问这样的问题,而一旦真的面对,我还是会有一些不自在。但从孩子们的眼神中,我知道,我不能退却、躲闪。于是,我笑着告诉孩子们,性交是成人之间表达爱慕的最高形式,是通过男女生殖器的结合完成的,性交的时候男性的阴茎会进入女性的阴道,并有射精行为产生。而强奸是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单细胞生物》教案

第四节单细胞生物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草履虫的取食、运动等,说明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也能独立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2、通过对草履虫生命活动的观察,能够进一步阐明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3、尝试发现探究活动设计中的难点,有针对性地设计突破难点的办法并实施自己的设计。 4、举例说明单细胞生物和我们人类的关系,培养珍惜生命,爱护生命的情感。教学重点分析: 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草履虫的生命活动。 学生从开始练习使用显微镜,到植物细胞、动物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和观察,都是使用显微镜观察不会移动的材料。而在本实验中,需要通过显微镜观察能够运动的草履虫。因此,适当控制草履虫的运动并且不影响它们的生命活动,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草履虫的生命活动是本节的重点。 教学难点分析: 利用事实说明:对于单细胞生物来说,一个细胞就是一个完整独立的生物体。学生通过《动物体的结构层次》和《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的学习,已经掌握了生物体从细胞到个体的结构层次。学生可能会提出问题:所有的生物体都有从细胞到个体的结构层次吗?本节实验课提供了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一个很好的机会。教学策略: 本节课通过对单细胞生物生命活动的观察,有助于学生亲身体验到“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这一非常重要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并通过探究活动进一步提高了显微镜的使用技能。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这些科学探究活动的同时,自然地渗透科学态度与世界观的教育,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课前准备: 1、草履虫永久装片、草履虫培养液、亚甲基兰染色的酵母菌培养液(干酵母就可以); 2、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滴管、镊子、吸水纸、棉花纤维、牙签; 3、视频资料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导入新课篇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分析----导入新课 引人入胜的导入能为课堂教学的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明确学习目的和建立知识间的联系,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新课学习中。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精彩的导入会使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露,进入一种美妙的境界。洛克在《教育漫谈》中也曾提到:“教师最大的技巧就是集中学生的注意,并能保持学生的注意”。导课的过程就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创造一种益于学生接受知识的学习氛围的过程。教师用贴切、精炼的语言巧妙地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起浓厚兴趣,达到“伊始趣亦生”的境界,有利于学生思维活跃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从而使学习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这也是新课改所倡导的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一个突破口。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简单谈谈自己在新课程教学中常运用的几种导入方法。 一、形象生动----标本或模型导入 案例1、在学习躯体运动的形成时出具肱二头肌相关的模型,直观地显示出骨、关节和骨骼肌的关系。学习人体结构这部分内容时,充分利用心脏模型、眼球模型等进行观察和拆分,可增强学生注意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案例2、“认识生物”这节课就可以将能收集到的实物带来,比如含羞草、金鱼、珊瑚标本等让学生认识从而展开对生物特征的学习; 案例3、“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一节则准备好常见的蕨类、苔藓和藻类植物,帮助同学们对比观察; 案例4、在学习“昆虫和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时展示蝗虫、家蚕和青蛙的实物标本,学生兴趣高涨,教学效果甚好。 生物是一门生活化的学科,利用身边的实物或者生物模型引入新课,是生物学科独特的方式,也是最简洁、最直接的方式。 运用生物模型则可以将复杂的内容简单化。 二、启动思维----质疑导入 案例5、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疑引入,如:大家知道鸡是由鸡蛋孵化出来的,那是否市场上或养鸡场里的鸡蛋都能孵出小鸡呢?问题提出会马上吸引学生,激发其求知欲,教师恰时地引出“鸟的生殖和发育”。 案例6、农谚“种地不上粪,等于瞎胡混”,粪对于植物的生活有何作用?这样设疑很好地引出“根对无机盐的吸收”的内容。 案例7、在学习《遗传的物质基础》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常言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能打洞’。生物的遗传现象在生物界普遍存在,我们的长相、体态等方面既像母亲又像父亲,这是为什么呢?” 案例8、学习蒸腾作用这部分时先给出一些数据:一株玉米出苗到结果一生需吸收200kg 水,保留在整株植物体内及生理过程用水约为2kg,玉米实际用水占吸收水分的百分之几?学生通过计算得知仅占1%,教师接着设悬念:“那其余99%的水到哪里去了呢?”学生渴望知道水的去向,教师在这种心理状态中开始新课的学习就顺理成章了。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学习的起点,有疑才有问、有思、有所得,人的思维活动永远都是从疑开始的。针对教材的关键点、重难点和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新的角度巧妙设疑导入,以疑触发灵感,使学生的思维尽快得到启动并活跃起来。 三、情趣盎然----诗歌导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