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尔波特 - 塑造战略的五种力量

迈克尔波特 - 塑造战略的五种力量
迈克尔波特 - 塑造战略的五种力量

塑造战略的五种力量

——迈克尔?波特再论“五力模型”

迈克尔?波特(Michael E Porter)

1979年,年轻的经济学家、副教授迈克尔·波特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了“卜lowr competitive Forces Shape strategy”一文,这是他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此史点燃了战略研究领域的一场革命。在随后的几十年里,波特将他在经济研究领域卓绝的严谨态度,带到了企业、地区、国家,以及最近的医疗保健和慈善事业等领域的竞争战略研究中。“波特五力模型”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学术研究和商业实践。最近,在哈佛商学院教授扬·里夫金(.1an Rivkin)和多年同事琼·马格雷塔(Joan Magretta)的鼓励和帮助下,波特再次肯定、更新和扩充了那篇经典文章。在这篇新作中他还指出了人们的常见误区,为模型使用者提供了实践指导,并深入分析了五力模型对当今企业战略的重要意义。

战略制定者的工作,从本质上说就是认识和应对竞争。然而,企业管理者对竞争的界定往往过于狭窄,就好像竞争只发生在当前的直接竞争者之间。事实上,参与利润争夺的不仅仅是现有的行业对手,还包括其他4种竞争力量——客户、供应商、潜在进入者和替代产品。这5种力量扩大了竞争范围,界定了行业结构,也决定r…·个行业内竞争互动的本质。

虽然从表面上看,每个行业各不相同,比如,全球汽车行业与全球艺术品市场或欧洲严格管制的医疗保健服务行业,它们看起来并无共同之处,但是决定其获利能力的基本因素却是‘致的。若想了解这三个行业的竞争状况和获利能力,都必须从五大力量人手来分析行业的基本结构。(参见副栏“决定行业竞争的五大力量”)

如果五种力量都很强势,就像在航空、纺织、酒店等行业中表现的那样,那么就很难有哪家公司能获得不错的投资回报。如果这些力量较为温和,就像在软件、软饮料、化妆品等行业中那样.那么许多公司都能赢利。无论一个行业是提供产品还是提供服务,是刚刚兴起

还是成熟已久,科技含量是高还是低,受管制还是不受管制,其竞争格局和获利能力都

是靠行业结构推动的。影响一个行业短期获利能力的因素很多,比如天气和商业周期等等,但是决定一个行业长期获利能力的则一定是行业结构,而它是通过五大竞争力量来体现的。(参见副栏“行业获利能力差异”)

了解了这些竞争力量及其成因,我们就能发现某一个行业当前获利能力的来源,并获得一个指导性框架,以此来预测和改变行业的长期竞争格局和获利能力。战略制定者在考虑竞争问题时,不但要考虑公司的自身定位,同时也要对行业结构予以周密的思索,因为只有了解了行业结构,才能进行有效的战略定位。我们会发现,抵御竞争对手,并使我们朝着有利于自己公司的方向发展,对于企业战略至关重要。

决定竞争格局的五大力量

在不同行业,五大力量的构成各不相同。在商用飞机市场,强势力量势空中客车公司(Airbus)和波音(Boeing)两大制造巨头之间的激烈对抗,以及签下飞机大订单的航空公司的议价能力(bargaining power),而进入威胁(threat of entry),替代品威胁(threat of substitute)以及供应商议价能力则较为温和。在影院行业,替代娱乐方式的激增,以及制片商和发行商的议价能力是重要的竞争力量,因为在这个行业,关键的投入要素――电影影片――是由他们提供的。

最强势的竞争力量决定了一个行业的获利能力,所以它也是战略制定中最重要的因素。但是哪种力量最为显著,并不总是那么容易看到。

例如,大宗货品行业内的对抗程度往往非常激烈,但是这可能并不是行业获利能力的制约因素。摄影胶片行业的利润之所以低,是因为出现了一种更好的替代品。数字摄影技术刚一出现,世界领先的胶片厂商柯达(Kodak)和富士(Fuji)就明白了这一点。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来应对替代品就成为头等战略大事。

行业结构包含一系列经济和技术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每一种竞争力量的强度。接下来,我们将从一家已拥有一定市场份额或已在行业内立足的公司的角度来探讨这些驱动因素。我们也可以利用这种分析方法,了解潜在进入者向临的挑战。

新进入者威胁

新进入某行业的企业总会带来新的产能,并意欲秋得一定的市场份额,这就给价格、成本,以及投资比率这些竞争必要元素带来了压力。尤其是当新进入者从其他市场通过多元化战略进入这个市场时,它们很可能利用现有能力和现金流来重塑竞争格局。百事公司(Pepsi)当初进入瓶装水市场,微软公司(Microsoft)开始提供网络浏览器,以及苹

果公司(Apple)开展音乐发行业务,都属于这样的情况。

因此,进入威胁给一个行业的获利潜力设定了一个上限。当进入威胁人时,现有企业就必须降低价格或者增加投资,以威慑新的竞争对手。例如,在特色咖啡(specialty coffee)零售业,由于进入壁垒(entry bamer)相对较低,现有企业星巴克(Star·bucks)就必须投入大量资金来更新门店和品种。

一个行业的进入威胁有多大,取决于现有的进人壁垒有多“高,以及进入者对现有企业所做反应的判断。如果进入壁垒很低,而且新进入者认为现有竞争者不会采取什么报复行为,那么进入威胁就大,行业获利能力也不会太高。由此可见,制约行业获利能力的是进入威胁,倒未必是真的有新的竞争者进入。

进入壁垒 进入壁垒是指现有企业相对于新进入者的优势,

它主要来自7个方面:

1.供应方规模经济(economy of scale)产量大的企业,由于可以把固定成本分摊到更多的产品上、使用更有效的技术,或者从供应商那里得到更多的优惠,所以单位成本更低,从而产生规模经济。供应方规模经济可以对意图进入的企业产生威慑作用,因为它逼得这些企业必须大规模进入,才有可能挤占现有竞争者的市场份额,否则就得接受成本劣势。

在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几乎都能发现这种规模经济,而哪些环节最为关键则因行业不同而不同。在微处理器行业,英特尔(Intel)等现有企业在研发、芯片制造和消费营销等方面享有规模经济。对于Scotts Miracle—Gro等草坪保养公司来说,最显著的规模经济则体现在供应链和媒体广告上。而在小包裹递送行业,规模经济则出现在全国性物流系统和信息技术方面。

2.需求方规模效应(benefit of scale)需求方规模效应也称为网络效应(netw.ork effect),当购买者对某公司产品的支付意愿随该公司客户数的增加而提高时,这个行业就会产生需求方规模效应。在购买关键产品时,人们可能更信任规模较大的公司。想想当IBM还是一家电脑制造商时的那句流行语:“没有人会网采购IBM电脑而被解雇。”购买者可能还很看重自己是一个庞大的消费者“网络”的一员。例如,在线拍卖者之所以选择eBay,是因为该网站提供了最有可能成交的交易伙伴。需求方规模效应可以阻止新竞争者进入市场,因为它

会降低客户从新进入食业购买产品的意愿,同时使新进入者在建立大规模的客户群之前

无法收取较高的价格。

3.客户转换成本转换成本(switching cost)是指购买者由于更换供应商而带来的固定成本。之所以会发生此类成本,是因为购买者在更换供应商时,可能要更改产品规格、重新培训员工使用新产品,或者调整流程或信息系统。转换成本越大,新进入者就越难获得客户。企业资源规划(ERP)软件就是一种转换成本极高的产品。一家企业安装了SAP公司的ERP系统后,日后如果想要照换系统供应商,它所面临的成本将会是一个天文数字,因为该系统中已输入了大量数据,公司内部流程也根据SAP公司的系统进行了调整,采用新的供应商还需要对员工重新进行培训,而且该系统的应用直接关系着企业的运营。

4资本需求 参与竞争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这也将对新进入者产生威慑。新竞争者可能要对同定设施进行投资,还要投入资金用于延长客户信用期限、建立库存,以及填补初始亏损等。如果必要的资本支出——如前期的广告宣传或产品研发支出——不可收回并因此很难融募,那么由此产生的进入壁垒就会非常高,虽然大型公司财力雄厚,几乎可以进入任何行业,但是某些领域庞大的资本需求还是限制了潜在进入者的数量。相反,在报税服务、短途货运等领域,资本需求非常小,潜在进入者会很多。

不过,也没必要高估资本需求对市场进入的威慑作用。如果一个行业的投资收益相当可观且有望继续保持下去,同时资本市场效益又很好,那么投资者就会为新进入者提供必要的资金。例如,雄心勃勃的航空公司总能获得融资来购置昂贵的飞机,因为飞机的转售价值很高,这也是几乎每个地区都会出现大量新的航空公司的原因之一。

5.与规模无关的现有优势 不管企业规模如何,现有企业都可能拥有潜在对手无法获得的成本或质量优势。这些优势可能有多个来源,如专有技术、获得优质原材料的优先权、抢先占据最有利的地理位置、成熟的品牌标志,以及可帮助现有企业提高生产效率的经验积累。新进入者应努力回避这些优势。例如,塔吉特(Target)、沃尔玛(wal.Mart)等新成立的折扣零售商,都把卖场设在独立的建筑物而不是区域购物中心内,因为许多成熟的百货商店已在购物中心内扎稳根基。

6.无可比拟的分销渠道资源 当然,新进入者必须确保产品或服务能够分销出去。例如,一种新的食品必须通过价格优惠、促销、密集的销售活动等手段,才能把其他食品从超市货架上挤出去。批发或零售渠道越有限,现有竞争者将它们把持得越紧,行业进入就会越困难。有时候,分销渠道壁垒非常高,新进人者必须完全绕开分销渠道,或

者建立自己的分销渠道才行。于是,我们就看到,新成立的低成本航空公司纷纷避开旅行社代理模式(因为旅行社往往偏爱成熟的高价航空公司),鼓励乘客们自己去网上订票。

7限制性政府政策 政府政策能直接阻碍或推动进入行为,并提高或降低其他进入壁垒。政府可以通过执照审批、限制外商投资等手段,直接限制甚至禁止企业进入某些行业。酒类零售、出租车服务、航空运输等受管制行业就是明显的例子。政府还可以通过一些政策手段,提高其他进入壁垒,这些壁垒包括各种防止专有技术防盗用的专利规定、环保法规,或者有一定规模的、令新进入者望而生畏的安全法规。当然,政府政策也可以使行业进入更为容易,例如采取政府补贴等直接方式,或给所有新老公司提供基础研究资金、降低规模经济等简洁方式。

对进入壁垒的评估应根据潜在进入者的具体能力而定。这些潜在进入者可能是创新企业、外商企业或相关行业内的企业。而且,正如文中部分例子所表明的,战略制定者必须当心新进入者可能会创造性地绕过那些显著的壁垒。

预期报复行为 潜在进入者对现有企业应对态度的预测,也会影响到它们的进入决策。如果现有企业反应强烈且持续时间长,则进入该行业的获利潜力可能低于资本成本。现有企业经常会通过发表公开声明和对某一进入者做出反应,给其他潜在进入者发出信号,表明自己捍卫市场盼额的决心。

在下列情况下,新进入者可能要提防现有企业采取报复行为:

·现有企业曾对新进入者做出过强烈的反应。

·现有企业拥有火量资源,可以进行反击。这些资源包括过剩现金和尚未动用的借款能力、可利用的产能,或者对分销渠道和客户的影响力等。

·现有企业可能采取降价行为,因为他们决心不惜一切代价保持市场份额,或者因为该行业固定成本很高,从而有力促使企业通过降低价格来利用过剩产能。

·行业增长缓慢,新进入者要实现销量,只能从现有企业手中夺取。

对于任何打算进入一个新行业的企也来说,分析进入壁垒和可能的报复行为都极为关键。这些企业应该设法越过壁垒,同时避免因投资过大而削弱自己的获能力。

供应商议价能力

强势供应商可以收取更高的价格、限定质量或服务标准,或者将成本转嫁给行业参与者,从而为自己获取更多的价值。强势供应商,包括劳动力提供者,可以从某些行业

中榨取利润,而这些行业却无法将所增成本转移到定价中去。例如:微软就通过提高操作系统的价格,削弱了个人电脑制造商的获利能力。个人电脑制造商对客户的争夺是非常激烈的,客户可以轻易更换供应商,因此制造商没有多少提价的空间。

企业通常需要依赖大量不同的供应商群体来提供投入要素。在下列情况下,供应商群体一般比较强势:

·卖方行业的集中度大于买方行业。例如,微软近乎垄断了操作系统领域,而同时个人电脑组装市场又较为分散,于是就会出现这种情况。

·供应商群体的收入并不主要依赖于这个行业。为许多行业提供服务的供应商会毫不犹豫地从每个行业中获取最大利润。但是,如果某个行业在供应商群体的销量或利润中占到很大比重,供应商就会通过合理定价来保护这个行业,并在研发、游说等活 动中提供支持。

·行业参与者更换供应商将面临转换成本。例如,如果企业已在专业配套设备购置或业供应商设备操作培训上投入巨资,如金融专业人士学习使用彭博(B100mberg)终端机,或者企业把生产线放在了邻近供应商工厂的地方(如某些饮料公司把工厂建在容器生产商附近),更换供应商就会非常困难。当转换成本很高时,行业参与者将会感到想挑动供应商互相竞争是很难的。(注意:供应商也可能面临转换成本,这会削弱它们的力量)

·供应商提供的是差异化产品。例如,与生产相仿或非专利药物的制药公司相比,生产具有独特疗效的专利药物的制药公司,在向医院、保健机构和其他药品购买者进行销售时,拥有更强的议价能力。

·供应商群体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没有替代品。例如,飞行员工会在与航空公司进行谈判时,拥有很强的议价能力,这部分是因为一名训练有素的飞行员很难找到替代者。 ·供应商群体完全有可能实行前向整合。如果行业参与者的利润大大高于供应商,就会吸引供应商进入这个市场。

买方议价能力

强势客户,即强势供应商的对立面,他们可以压低价格,要求供应商提高质量或提供更多服务(这将导致供应商成本提高),并挑动行业参与者互相竞争,从而削弱行业获利能力,为自己获取更多价值。如果买方比行业参与者拥有更强的谈判能力,尤其是如果买方对价格

敏感,并利用自己的影响力迫使供应商降价,买方则更为强势。

和供应商一样,不同的客户群体也会拥有不同的议价能力。在下列情况下,客户群体拥有较强的谈判能力:

·买方很少,或者每个买方的购买量相对单个供应商的规模来说很大。在通信设备、海洋钻探、大宗化学品等高固定成本的行业中,大宗买方尤为强势。高固定成本和低边际成本,使得竞争各方面临更大压力,不得不通过折扣手段保持产能满负荷。

·行业产品标准化或无差异化。如果买方认为他们总能找到相同的产品,他们往往就会让供应商之间相互竞争。

·买方不需转换成本就可更换供应商。

·如果供应商获利过于丰厚,买方完全有可能实行后向整合,自己生产该行业的产品。软饮料和啤酒厂商长期控制着包装材料制造商的议价能力,因为它们威胁后者要自己生产包装材料,而它们有些也确实这样做了。

在下列情况下,买方群体对价格比较敏感:

·买方购买的产品在其成本结构或采购预算中占很大比重。这时,买方很可能会货比三家,竭力讨价还价,就像消费者在选择住房抵押贷款时那样。相比之下,如果某个行业销售的产品只占买方成本或支出的一小部分,买方通常对价格就不太敏感。

·买方群体利润低、现金紧张,或者必须削减采购成本。相反,利润高或现金充裕的客户通常对价格就不太敏感(当然,这时候,产品采购可能也不在其成本中占很大比重)。

·买方产品或服务的质量不受行业产品影响。如果其产品或服务质量受行业产品影响很大,买方通常对价格就不太敏感。例如,电影公司为制作大片在购买或租用摄影机时,会选择具有最新功能的可靠设备,这时它们并不怎么在乎价格。

·行业产品对买方的其他成本没有什么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买方就会看重价格。相反,如果行业产品或服务能够改善绩效,或降低劳动力、原材料或其他成本,从而使其价值远远超过自身成本,买方通常就会更关心产品或服务的质量,而不是其价格。这样的例子包括税务、会计、测井(测量地下油井状况)等产品和服务,它们可以为买方节约成本,甚至为买方赚钱。同样,买方往往对投资银行等服务的价格不敏感,而更关注服务质量,因为这种服务若是质量太差,会给买方带来高额成本和很多麻烦。

上述对买方议价能力的分析,对个人消费者和B2B客户都适用。个人消费者其实和

工业客户一样,如果他们要购买的产品缺乏差异化,或者相对于他们的收入来说价格较高,或者性能不怎么样,他们往往就会对价格更为敏感。要说他们与工业客户有什么主要区别,那就是他们的需求可能更模糊,更难量化。

我们也可以像分析其他买方一样来分析中间客户。所谓中间客户,是指购买了产品但自身并不是最终用户的客户(如组装商或分销渠道)。不过,对中间客户的分析还包括一个重要环节,即:中间客户如果能够影响下游客户的购买决策,就会拥有巨大的议价能力。例如,消费电子零售商、珠宝零售商、农用设备经销商等分销渠道就对最终客户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生产商往往会与某个分销商或零售商达成独家经销协议,或者直接向最终用户进行营销,以此来削弱渠道影响力。零部件制造商为了拥有比组装商更强的议价能力,可能会努力让下游客户更偏爱它们生产的零部件。自行车零部件制造商和甜味剂生产商就足如此。杜邦公司(DuPont)不仅向直接购买其纤维产品的地毯生产商宣传自己的Stainmaste纤维地毯品牌,还向下游消费者也进行直传,从而造成巨大影响,促使消费者纷纷要求购买Stainmaster纤维地毯,尽管杜邦公司自己并不生产地毯。

替代品威胁

替代品以不同的方式发挥着与某个行业产品相同或相似的作用。例如,视频会议是出差的替代品,塑料是铝的替代品,电子邮件是特快专递的替代品。有时候,买方行业的产

品也可能被替代。这时,替代威胁是针对下游的或间接的。例如,当城里的公寓取代了郊区的单户住宅时,草坪保养产品和服务就会受到威胁。当航空公司网站和旅游网站取代旅行社时,针对旅行社设计和出售的软件就会受到威胁。

替代品无处不在,只不过它 们往往被忽视,因为它们看起来与行业产品似乎迥然不同。比如有人想买父亲节的礼物,那么领带和电动工具这两种分属不同行业的产品完全可以相互替代。放弃使用某个产品或某项服务、购买二手货而不是新产品,或者干脆自己动手解决(自给自足),这些都是替代品。

如果替代品威胁大,行业获利能力就会受到影响。替代产品或服务带来了价格上限,从而限制了行业的获利潜力。如果一个行业没有通过产品性能、营销等手段与替代品拉开距离,其获利能力就会受到影响,增长潜力往往也会受到制约。

. 替代品不仅会在平稳时期削弱行业利润,也会在景气时降低行业可以收获的利润。

例如,在一些新兴的经济体,由于许多消费者选择移动电话作为自己首个也是唯一的通信工具,所以固定电话需求的增长就受到了制约。

在下列情况卜,替代品的威胁很大:

·替代品具有比行业产品更高的性价比。替代晶的相对价值越高,对行业获利潜力的制约作用就越大。例如,Vonage、skype等低成本网络电话眼务的出现,对传统的长话服务提供商带来了冲击。影像出租店也存遭遇类似困境,因为现在市场上出现了有线和卫星视频点播眼务、Netflix等网上影像出租服务,以及谷歌(Google)的YouTube等视频网站。

·买方转而使用替代品的成本很低。例如,停止使用一种专利品牌药物,而选择一种非专利药物,通常不会发生多少成本。正因为如此,许多人会很快转向非专利药物,而这导致了约品价格迅速大幅下降。

战略制定者应该特别留意其他行业的变化,因为这些变化有可能使原本并非替代品的其他行业产品有朝一日或为替代品。例如,塑料性能的改进使它们在许多汽车零部件生产中取代了钢铁。因此,看似不相关行业中的技术变革或竞争中止,可能对本行业获利能力产生重大影响。当然,替代威胁也可能对行业有利,预示该行业有良好的获利能力和增长潜力。

现有竞争对手之间的对抗

我们对现有竞争对手之间的许多对抗形式都不陌生,像价格折扣、新产品上市、广告宣传、服务改进等。竞争对手之间的激烈对抗也会制约一个行业的获利能力。竞争对手之间的对抗会将一个行业的获利潜力削弱到什么程度,首先取决于企业竞争的激烈程度,其次是企业竞争的基础。

在下列情况下竞争对抗最为激烈:

● 竞争者数量众多,或者规模和实力旗鼓相当。在这种情况下,竞争者很

难做到不互抢生意。这时,如果再缺乏行业领先企业,那么对整个行业

有利的做法就无法得到贯彻实施。

● 行业增长缓慢。增长缓慢会加剧企业的市场份额之争。

● 退出壁垒高企。退出壁垒与进入壁垒相反,如果有高度专用资产,管理

层又全力投入于某一特定业务,那么就会形成退出壁垒。由于存在这些

壁垒,企业获得的汇报纵然很低,甚至亏损,还是不得不留在这个行业

市场。这样,就导致了有些企业虽然产能过剩,却仍在运营;有些企业

经营不善,却仍在勉强维持;而有些发展良好的企业也再遭受损失。 竞争者高度致力于业务运营,并渴望成为领先者,尤其是如果它们的目标不仅仅局限于在该行业的经济表现,情况会更为严峻。例如,国有企业的目标可能还包括就业率或声誉。大型企业的业务单位可能会出于形象原因或为了提供整个产品线而进入某个行业。在媒体、高科技等领域,有时个性冲突和唯我独尊的霸气也会使对抗升级,进而损害获利能力。

由于相互不了解、竞争方法不同,或目标差异,企业无法读懂彼此发出的信号。 企业之间的对抗强度不仅反映出竞争激烈程度,从中也能看出企业的竞争基础。企业在哪些维度上展开竞争,以及竞争对手是否也集中在相同维度上展开竞争,都会对获利能力产生重大影响。

如果竞争只集中在价格上,对获利能力的破坏就会特别大,因为价格竞争会把利润直接从一个行业转移到客户手中。降价行为通常很容易被竞争对手发现和效仿,从而可能引发一连串的报复举动。持续的价格竞争还会使客户不再关注产品特性和服务。

在下列情况下最有可能发生价格竞争:

·竞争者的产品或服务几乎相同,而且买方没有什么转换成本,这将促使竞争者通过降价来争取新的客户。航空业持续多年的价格战就反映了上述情况。

·固定成本高企,边际成本趋低。这会使竞争者面临巨大压力,迫使它们把价格降低到平均成本之下,甚至接近边际成本,以挖取增量客户,同时仍能获得一些赢利以弥补固定成本。造纸、铝材等许多基础材料行业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尤其是在市场需求没有增长的情况下。投递线路固定的快递公司也是如此,因为不管快递量有多大,都必须维持这个网络。

·为实现有效生产,必须大幅扩大产能。就像在聚氯乙烯行业那样,大规模扩大产能,不仅会打破行业的供求平衡,还常常导致长期的、反复性的产能过剩和降价行为。 ·产品具有易逝性(perishability)。这会有力驱使企业趁产品尚有价值之际进行降价销售。易逝产品和服务的数量比我们通常想象的要多。西红柿具有易逝性,因为它们会腐烂;同样,各型号电脑具有易逝性,因为它们很快会过时。如果信息传播太快或者已经过时,从而失去价值,那么信息也可能具有易逝性。在酒店等服务领域,未使用的产能将无法重新利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服务也具有易逝性。

非价格维度上的竞争——如产品特性、支持服务、交货时间、品牌形象等——则不太可能削弱获利能力,因为它会提升客户价值,支持更高的定价。而且,这些维度上的对抗,还可以提升现有产品相对于替代品的价值,或者提高新进入者面对的进入壁垒。虽然非价格竞争有时也会升级到危害行业获利能力的程度,但出现这种情况的可能性要低于价格竞争。

与竞争维度同样需要予以重视的问题是:竞争对手是否在相同维度上展开竞争?当所有的或许多竞争者都想满足相同的需求,或者在相同属性上展开竞争时,就会形成零和竞争(zerosum competition)。在这种情况下一家企业的收益往往就是另一家企业的损失,从而导致获利能力的下降。虽然价格竞争要比非价格竞争更易导致零和结果,但是如果企业对市场进行了细分,将自己的低价产品瞄准了不同的客户,那么价格竞争可能并不会导致零和结果。

如果每个竞争者能够利用价格、产品、服务、特性或品牌标志的不同组合,来满足不同客户细分市场的需求,那么竞争对抗也可能带来正和(positive sum),甚至提高一个行业的平均获利能力。这样的竞争不仅能够支持更高的平均获利能力,而且能够扩大行业规模,因为将有更多客户群体的需求得到满足。在为不同客户群体服务的行业中,出现正和竞争的机会会更大。清楚了解了企业竞争的结构基础之后,战略制定者有时可以采取措施改变竞争性质,使其朝更有利的方向发展。

因素,而不是力量

五大竞争力量的强度分析表明,行业结构决定了一个行业的长期获利潜力,因为它决定了行业创造的经济价值的分配方式——有多少价值被业内企业保留,有多少被客户和供应商攫取,又有多少受到替代品或潜在新进入者的制约。通过全面考虑这五种力量,战略制定者把握了整体行业结构,而不只是关注其中一个要素。此外,战略制定者会持续关注行业的结构状况,而不是那些短期因素。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应该避免一个常见的误区,即将一个行业的某些显著属性误认为是其基本结构。我们来看下列这些属性:

行业增长率 有一个常见的错误就是认为快速增长的行业总是有吸引力的。增长确实往往能化解竞争,因为变大的蛋糕会给所有竞争者都带来机会。但是快速增长也将

使供应商处于强势地位,而且高增长和低进入壁垒还会吸引新的进入者。即使没有新的进入者,如果客户强势,或者替代品非常吸引人,那么增长率再高也不能保证获利能力。实际上,在近几年,有些快速增长的行业,如个人电脑业,一直是获利能力最低的行业。所以,只关注增长是做出错误战略决策的主要原因之一。

技术和创新 先进技术或创新本身,并不能或不足以使一个行业具有结构吸引力。即使是普通的低科技行业,如果买方对价格不敏感,转换成本高企,或者规模经济带来高进入壁垒,其获刊能力往往要比软件、网络技术等容易吸引竞争对手的行业高得多。

政府 最好不要将政府视为第六种力量,因为政府的参与对行业获利能力既没有内在好处,也说不上有坏处。要想了解政府对行业竞争的影响,最好的方法就是分析具体的政府政策如何影响五大竞争力量。例如,专利政策会提高进入壁垒,从而提高行业获利潜力。相反,支持工会的政府政策则可能增强供应商议价能力,削弱获利潜力。破产法规准许经营不善的企业进行重组,而不是退出市场,而这会导致产能过剩,竞争加剧。政府在是多个层面通过许多不同的政策发挥作用,每项政策都可能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竞争结构。

互补产品和服务 互补品是指与某个行业的产品一起使用的产品或服务。当两种产品一起使用带来的客户收益人于每种产品单独价值之和时,我们就说这两种产品是互补的。例如,电脑硬件和软件在一起使用时就非常有价值,而分开时则毫无用处。

近年来,战略研究者十分强调互补品的作用,尤其是在互补效应最显著的高科技行业。但是,绝非只有高科技行业存在互补品。例如,当驾车者找到加油站、获得道路援助和汽车保险时,汽车的价值也会提升。

当互补品影响到一个行业的总体产品需求时,它们的重要性就会增加。但是,和政府政策一样,互补品也不是决定行业获利能力的筇六种力量,因为既使存在密切相关的互补品,也不见得会提高或降低行业获利能力。互补品对获利能力的影响是通过影响五大力量来实现的。

战略制定者必须追踪互补品对所有五大力量的积极或消极影响,才能确定它们对获利能力的影响。可补品的存在可能抬高或降低进入壁垒。例如,在应用软件行业,当互补品操作系统软件的生产商——其中最著名的当数微软公司——提供了一系列工具,方便应用软件编程时,进人擘垒就降低了。相反,如果需要吸引互补品生产商,进入壁垒势必会提高。视频游戏硬件行业的情况就是这样的。 ,

互补品的存在还可能影响替代品威胁。例如,由于需要建造合适的燃料补给站,所以使用替代燃料的汽车很难取代传统汽车。但是,互补品也可能使产品替代更为容易。例如,苹果公司的iTunes软件就加快了从CD到数字音乐的替代过程。

互补品可以给行业对抗带来正面(如增加转换成本)或负面(如消除产品差异化)的影响。

我们也可以通过类似方法分析互补品对买方和供应商议价能力的影响。有时候,企业在参与竞争时,会从自己利益出发改变互补行业的状况。例如,尽管从技术角度看,索尼公司(sony)的标准可能更好,在电影公司发行预录带时,录像机生产商JVC公司还是说服它们采取了它的标准。

识别互补品是分析人员的主要工作之一。做这项工作,就像对待政府政策或重要的技术一样,最好通过五大种竞争力量角度来认识理解互补品的战略重要性。

行业结构的变化

至此,我们已经讨论了单一时点上的竞争力量。行业结构被证明是相对稳定的,行业获利能力的实际差异也是长期存在的。但是,行业结构还是在不断进行着适度调整,有时还可能发生突变。

行业结构的变化可能来自行业外部,也可能来自行业内部。它们可能会提高行业的获利潜力,也可能降低获利潜力。这些变化可能源于技术的变化、客户需求的变化或其他事件。五力模型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用于发现一些最重要的行业发展趋势,预测这些发展对行业吸引力的影响。

新进入威胁的变化 7种进入壁垒发生变化时,新进入威胁也会随之增加或减少。例如,专利到期后,新的进入者可能就会出现。如,默克公司(Merck)的降胆固醇药物舒降之(zocor)的专利到期当天,就有三家制药公司进入了该药品市场。相反,冰淇淋行业的产品激增,则使杂货店有限的冷柜空间逐渐被填满,导致新的冰淇淋厂商很难在北美和欧洲获得分销渠道。

领先企业的战略决策往往会对进入威胁产生重大影响。例如,从1970年代开始,沃尔玛、凯马特(Kmart)、玩具反斗城(Toys R Us)等零售商,开始采用新的高固定成本的采购、配送和存货控制技术,包括自动化配送中心、条码管理和销售点终端机等。这

些投资提升了规模经济,使小型零售商更难进入这个行业,那些已进入的也变得准以生存。

供应商或买方议价能力的变化随着供应商和买方议价能力的决定因素因时而变,它们的影响力也会增强或减弱。例如,在全球电器市场,零售渠道的合并——如电器卖场数量的减少,以及百思买(Best Buy)、家得宝(Home Depot)等美国大型零售商的兴起,削弱了包括伊莱克斯(Electrolux)、通用电气(General Electric)和惠而浦(whirlpool)在内的竞争者的议价能力。另一个例子是旅行社,它的关键供应商是航空公司,当航空公司能够利用互联网直接向

客户进行售票时,旅行社的议价能力大大降低,这样它就不得不降低代理佣金。

替代威胁的变化 替代品威胁增大或减小的最常见原因往往是技术进步创造出了新的替代品,或改变了行业产品与替代品的性价比。例如,最早的微波炉体积很大,价格超过2,000美元,因此很难取代传统炉具。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它们已经成为重要的替代品。最近,电脑闪存技术有了很大改进,从而使闪存成为低容量硬驱的实用替代品。互补品的可获得方式或性能变化趋势,也会改变替代品的威胁程度。

新的竞争基础 竞争常常会随时间而自然激化。随着行业趋于成熟,增长会逐渐放缓。同时,先企业的战略决策往往会人威胁产生重大影响。随着行业惯例逐渐形成,技术扩散,以及消费者品味趋同,竞争者会变得越来越相像。随着行业获利能力的下降,实力较弱的竞争者被挤出市场。这样的故事在一个接一个的行业中上演着,从电视机、摩托雪橇和通信设备行业就可窥斑见豹。

然而,再怎么样,我们也避免不了日益加剧的价格战等不同形式的竞争对抗。例如,最近几十年,美国博彩业出现了大量的竞争活动,但是多数都是正和竞争,意在打开新的缝隙市场和地域细分市场(如内河游船、豪宅、美国土著人保留地、国际扩张,以及家庭等新的客户群体)。那种导致价格降低或赢者多得的硬碰硬对抗则减少了。

一个行业的竞争性质会因并购活动而改变,因为这些活动将带来新的能力和竞争方式。技术创新也会改变竞争状况。在零售经纪行业,互联网的出现降低了边际成本,减少了差异化,从而引发了比过去要激烈得多的佣金和费用竞争。

在有些行业,企业进行并购不是为了改进成本和质量,而是为了阻止激烈竞争。但是,清除竞争对手是一项高风险的战略。五力模型告诉我们,清除现有竞争对手带来的巨额利润,往往会引来新的竞争者,招致客户和供应商的强烈反对。例如,20世纪80

年代和90年代,纽约银行业爆发了商业银行和储蓄银行合并浪潮,其中包括汉华哀业银行(Manufacturers Hanover)、化学银行(Cheroical)、大通银行(Chase)和大亨银行(Dime Savings)等。但是今天,随着美联银行(Wachovia)、美国银行 (Bank of America)、华盛顿互惠银行(Washington Mutual)等相继进入,曼哈顿的零售银行格局还是同以往一样分散。

对战略的意义

了解决定行业竞争状况的力量,是制定战略的起点。每个企业都应该知道本行业的平均获利能力及其长期变化情况。五力模型揭示的是行业获利能力的本质。只有在了解了这些力量之后,企业才能在制定战略时将行业状况纳入考虑。

这些力量揭示了竞争环境最重要的方面,同时也提供了衡量企业优势的基准:相对于买方、供应商、进入者、竞争对手和替代品,你的公司处于哪个位置?最重要的是,对行业结构的了解可以指导管理者在将来有效采取战略行动。比如:确定企业定位,以更好地应对当前各种竞争力量;预测和利用这些力量的变化;建立力量平衡,构建一个对自己更有利的新的行业结构。最佳战略行动往往不仅限于上述的某一种。

确定企业定位 制定战略实际上就是针对竞争力量建立防御工事,或者发现行业内竞争力量最薄弱的位置。我们可以看一下帕卡公司(Paccar)在重卡市场中的定位。重卡行业面临着结构上的挑战,许多买方是大型车队,重卡是它们最大宗的采购商品之一,因此它们有能力也有动机要去厂家降低价格。大多数卡车都是按照规定的标准生产的,产品特性相似,因此价格竞争异常激烈。资本密集导致竞争对抗激烈,尤其是在反复周期性的低迷时期。此外,工会拥有强大的供应商议价能力。还有,虽然18轮卡车没有直接的替代者,但是卡车买家却而临重要的服务替代,如铁路货运。

存这种背景下,总部位于华盛顿州贝尔维尤市、拥有北美重卡市场约20%份额的帕卡公司,决定只关注一个客户群体——个体经营者,这些卡车司机拥有自己的卡车,并直接与托运人签订运输协议,或者成为大型货运公司的分包人。作为卡车买家,这些小型运营者的影响力有限。他们对价格也不太敏感,因为他们与卡车有感情,在经济上也依赖它们。他们很看重自己的卡车,而且将自己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它身上。

帕卡公司站在个体经营者的角度,投入巨资开发了一系列产品特性:豪华卧舱、豪

华真皮座倚、隔音驾驶舱、美观的外部造型等。在公司庞大的经销商网络中,潜在买家可以利用软件从数千种选项中做出选择,还可以把自己的个性化签名印在卡车上。这些定制卡车按订单生产,而不是按库存生产,6到8周内即可交货。帕卡公司的卡车还采用了空气动力学设计,降低了油耗。与其他卡车相比,帕卡公司的卡车转售价值更高。帕卡公司的道路援助项目以及零配件分销IT系统,缩短了卡车停运时间。对个体经营者来说,所有这些都是关键考虑因素。客户会支付帕卡公司10%的溢价,公司生产的肯沃斯和彼得比尔特卡车在停车场被认为是地位的象征。

帕卡公司的例子说明了在既定的行业结构中企业定位应遵循的原则。帕卡公司找到了业内竞争力量较为薄弱的部分——在这里,它可以避开买方议价能力和价格竞争。它还调整了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以更好地应对所在细分市场中的竞争力量。最终,帕卡公司连续68年保持赢利,长期权益回报超过20%。

五力模型不仅可以让企业看到在现有行业的定位机会,还可以让企业审慎分析自己到底是进入还是退出。不管是进还是退,都取决于对一个难题的回答,即:“这个行业的发展潜力如何?”当行业结构不合理或在不断恶化,并且企业也没有希望找到一个绝好的定位,则表明该退出。在考虑是否进入新的行业时,具有创造力的战略制定者可以利用五力模型找出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行业,而不用等到行业并购价格反映出了这一良好前景的时候。五力分析还会揭示出,有些行业虽然对一般进入者不一定有吸引力,但是企业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自己可以用比多数企业更低的成本克服这些行业的进入壁垒,或者自己拥有独特的能力来应对这个行业的竞争力量。

利用行业变化 如果战略制定者对竞争力量及其基础有深刻的了解,行业变化就能给他们带来机会,让他们发现和拥有具有良好前景的新的战略定位。我们可以回顾一下过去十年音乐行业的发展历程。随着网络和数字化音乐发行的出现,有些分析人士预测,将会诞生数千家音乐公司(music label,即培养艺人并发行其音乐的唱片公司)。他们指出,这将打破自爱迪生(Edison)发明留声机以来一贯的行业模式,按照原来的行业模式,只有3到

6家主要唱片公司始终主导市场。分析人士预测,网络出现后,音乐发行将不再是进入壁垒,大量的新公司将涌人音乐行业。

然而,经过仔细分析后,我们发现:有形的发行渠道并不是主要的进入壁垒。相反,阻止行进入的,是大型音乐公司所享有的其他利益。大型音乐公司可以同时培养很多新

艺人,不必把赌注押在一个人身上,从而分散了风险,缓解了一些不可避免的失败所带来的冲击。更重要的是,它们具有优势,能够冲破重重阻碍,让人们听到新艺人的音乐。为此,它们会答应电台和音像店,给它们知名艺人的音乐专辑,作为交换,电台和音像店得帮助音乐公司宣传新艺人。但新的音乐公司会发现,它们几乎不可能做到这一点。大型音乐公司大行其道,新的音乐公司自然也就难觅踪影。

这并不是说数字化发行对音乐行业的结构不产生影响。未授权下载已成为一种非法但强有力的替代品。多年来,音乐公司一直在努力自己开发数字化发行的技术半台,但是大型音乐公司不愿意通过竞争对手的平台来销售自己的音乐。面对这一真空领域,2003年苹果公司推出了iTunes音乐商店,以支持自己生产的iPod音乐播放器。大型音乐公司同意了新的强势“守门人’的出现,也就允许了行业结构朝着不利于它们的方向转变。在音乐公司努力应对数字化趋势的同时,大型唱片公司的数量也在减少——1997年还有6家,如今仅有4家7。

在行业结构经历调整的时候,具有发展潜力的新的竞争定位可能就会出现。结构变化会开启新的需求并提供满足现有需求的新方法。成熟的领先者可能会忽略这些变化,或者受到过去战略的制约,无法去追求这些新的机会,而行业内的小型竞争者则可以利用这些变化,还有,新的进入者也很可能会“乘虚而人”。

构建行业结构 利用行业结构的变化说到底还是一种被动的做法,因为它是当企业发现行业的必然趋势后才做出的反应。其实,企业完全可以主动去构建行业结构。企业可以引导行业采用新的竞争方式,改变五力格局,从而达成更好的平衡。在重建行业结构的过程中,企业会希望竞争者紧跟其后,从而转变整个行业。虽然很多行业参与者都可能从这个过程中受益,但是如果革新者能够把竞争引向自己最具优势的方向,它的受益无疑会最大。

重建行业结构有两种途径:一是以有利于现有企业的方式重新分配获利能力,二是扩大整体利润池(profit pool)。重新分配行业蛋糕,旨在提高行业竞争者的利润份额,而不是供应商、买方和替代品的利润份额,同时将潜在进入者拒之门外。扩大利润池,就是要增加行业创造的总体经济价值,并让竞争对手、买方和供应商都能分享这些价值。 重新分配获利能力 要想让行业竞争者获取更多的利润,首先要确定目前哪一种或哪几种力量制约着行业获利能力,然后加以解决。纵然只是一家企业,也完全有可能影响所有的竞争力量。战略制定者的目标应该是:减少流失到供应商、买方和替代品的利

润份额,以及为威慑进入者而牺牲的利润份额。

例如,企业可以将零部件规格标准化,以此来削弱供应商议价能力,这样就更容易更换供应商。它也可以培养其他供应商,或者改变技术以彻底避开强势供应商群体。要想降低客户的议价能力,企业可以扩大服务,提高买方转换成本,或者寻找其他获取客户的途径,从而削弱强势渠道的力量。价格竞争会损害利润,要想减少这类竞争,企业可效仿制药公司投入更多的资金开发独特产品,或者给客户提供更多的支持服务。要想吓退新进入者,企业可以提高竞争的固定成本——如增加研发或营销支出。要想减少替代品威胁,企业可以提供新的产品特性,或者扩大产品分销渠道,从而提升产品的价值。例如,软饮料生产商推出自

动贩卖机并打开便利店渠道后,软饮料的市场覆盖面相比其他饮料有了大幅提升。

两斯科公司(Sysco)是北美最人的食品服务分销商,它以实践向我们阐释了行业领先者是如何完善行业结构的。通常,食品服务分销商都是从农场主和食品加工商那里采购食品和相关商品,然后进行库存并运送到餐厅、医院、企业食堂、学校和其他食品服务机构。由于进入壁垒低,食品服务分销行业历来高度分散,当地竞争者众多。虽然业内竞争者想努力培养客户关系,但是因为食品在客户成本中占到很大比重,买方对价格很敏感。而且,买方还可以选择替代方法,直接从厂家购买,或者利用零售资源,彻底避开分销商。供应商也发挥着自己的议价能力:它们通常都是一些大型企业,拥有强大的品牌,在食品预加工商和消费者中很有知名度。所以,这个行业的平均获利能力并不高。

西斯科公司认识到,凭借自己的规模以及全国市场覆盖率,也许可以改变行业现状。于是,它率先推出了分销商自有品牌,根据食品服务市场来制订产品规格,从而削弱了供应商议价能力。西斯科强调给买方提供增值服务,如赊购、菜单规划、存货管理等,从而转变了当时只以价格为基础的竞争格局。这些策略,再加上对信息技术和地区分销中心的递增投资,显著提高了新进入者的进入壁垒,同时也削弱了替代品的吸引力。在它的引领下,现在,整个食品服务分销行业已经进入厂合并期,行业获利能力也出现了上升势头。

行业领先者对完善行业结构负有特殊的责任。要做到这一点,常常需要一些只有大型企业才拥有的资源。而且,行业结构的完善是一项公益之举,因为它将惠及行业内的每一家企业,而不仅仅是率先推动行业结卡勾完善的食业。通常,致力于公益之举更多

的是为了行业领先者的利益,而不是为了其他行业参与者的利益,因为行业领先者通常从中受益最大。事实上,完善行业结构可能是领先企业最有利可图的战略机遇,这部分是因为,如果领先企业不是力争把行业蛋糕做大,而是试图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那么它只会激起竞争者、客户甚至供应商的强烈反心。

当然,我们也要认识到,构建行业结构也有不利的一面。如果错误地改变竞争定位和经营实践,则可能削弱行业结构。在市场份额压力下,或者如果过于迷恋创新本身,管理者可能会引发没有赢家的新竞争。因此,在采取行动提升企业竞争优势时,战略制定者应该想一想,他们正在推动的某些因素从长远来看是否会削弱行业结构。例如,在个人电脑行业的发展初期,IBM为了弥补后来者劣势,想提供一种开放式架构,以设定行业标准,并吸引引用软件和外围设备的互补生产商。在这个过程中,IBM把个人电脑关键组件操作系统和微

处理器的昕有权拱手让给了微软和英特尔。通过实行个人电脑标准化,IBM推动了以价格为基础的竞争,同时使议价能力向供应商转移。最终结果是,IBM暂时占据了行业主导地位,但整个行业结构却长期缺乏吸引力。

扩大利润池 当总体需求增长、行业质量水平提高、内在成本降低,或者浪费现象根除时,整个行业蛋糕就会变大,竞争者、供应商和买方可获得的总体价值便会增加。例如,当渠道竞争加剧,或者行业发现了目前尚未发掘的潜在买方时,整体利润池就会扩大。为了提高效率和效益,软饮料厂商对独立装瓶商网络进行了合理化改造,此举给软饮料厂商和装瓶商都带来了好处。当企业与供应商合作,共同促进协调和降低供应链中不必要的成本,行业总体价值也会增加。这可以降低行业固有的成本结构,从而增加利润,或通过降价扩大需求,或两者同时提升。另外,就质量标准达成一致,可以提高整个行业的质量和服务水平,进而推升价格,这对竞争者、供应商和客户都有利。

扩大整体利润池为多方行业参与者创造了双赢机会。它还可以降低破坏性竞争的风险。当现有企业试图改变议价能力或抢占更多市场份额时,就会出现破坏性竞争。但是,扩大行业蛋糕并不会降低行业结构的重要性。蛋糕变大后的分配问题,最终将由五大力量来决定。最成功的企业,是那些扩大行业利润池后自己能获得最大利益份额的企业。 界定行业五力模型也可以用于界定企业参与竞争的相关行业。围绕实际竞争所在的领域

正确绘出行业边界,可以弄清获利能力的原因,以及该由哪个业务单元负责制定战略。

企业需要为每个不同的行业制定不同的战略。一旦竞争对手在行业界定上犯错,企业就有机会给自己确立绝好的战略定位。(参见副栏“界定相关行业”)

竞争与价值

竞争力量揭示了行业竞争的动因。企业战略制定者如果能认识到竞争不仅仅局限于现有对手,就能察觉到更广泛的竞争威胁,并更好地加以应对。同时,全面审视一个行业的结构,可以从中发现机会一一客户、供应商、替代品、潜在进入者和竞争对手之间的差异,并据此制定不同战略,从而给企业带来非凡业绩。在日新月异、竞争更为开放的时代,从结构角度来审视竞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

了解行业结构不仅对管理者很重呀,对投资者也很关键。五力模型可以揭示一个行业是否真正具有吸引力,从而帮助投资者提前预测行业结构是朝着有利还是不利的方向发展。五力模型还能够分辨出一个行业是正在发生短期变化还是结构变迁,这样投资者便能利用市场中那些非理性的悲观或乐观情绪来获利扶利。五力模型使那些有可能改变行业的企业战略变得更为明朗。目前的投资分析更多的是依靠财务预测和趋势推断,而要实现真正的成功投资,采用五力模型对竞争进行更深层的思考,无疑是一种更有效的方法。

如果管理者和投资者都能用这种方式来审视竞争,资本市场就将成为推动企业成功和经济繁荣更为有效的力量。管理者和投资者将会共同关注那些有利于推动持续获利能力的基础因素。他们之间的对话重点也将集中在结构变迁上,而不是短期变化上。可以想象,如果管理者和投资者不再把所有精力都用于“讨好华尔街”,而是着眼于那些能够创造真正经济价值的因素,那么企业绩效,乃至于经济何愁不提升?

管理者的五种力量(中高层管理技能提升)——秦浩洋

中高层管理技能提升 ——管理者的五种力量 【课程背景】 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您的压力越来越大,而下属却总是缺乏执行力、敬业度差、绩效表现差、团队成员不能形成合力。 作为团队的领导者,您是否正在面对以下挑战: ●如何明确掌握自己的角色、职责以及组织对自己的期待? ●需要管理的人与事蜂拥而至,应如何运用自己的时间进行有效的处理与跟踪? ●要如何与团队成员建立信任及树立自己的领导形象,成功变身为一位有绩效的 领导者? ●要如何有效检查及了解团队成员的状况,做到知人善任、有效发展、促进团队 绩效的达成? ●要如何与团队成员高效地沟通并激发他们的动力?

【课程收益】 ●快速且有效地在管理职位上达到期望的绩效与成果 ●学习如何建立自己的领导力品牌、引领自己迈向卓越的领导者之路 ●学习如何高效地与团队成员沟通、了解他们并激发他们的动力 ●学习如何高效地检查、辅导团队成员,改善他们的行为并提升绩效 ●学习如何将团队的目标分解为每个队员的责任,并确保大家朝同一方向努力 ●现场解决学员在工作中面临的具体困难或挑战 【课程形式】 在培训过程中,学员通过以下形式充分将所学的工具和方法落地: 1.案例研讨,以大量实际案例分析进行“仿真式”学习 2.小组活动,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工作坊”式分享 3.情境模拟,与学员角色扮演,现场进行“演练场”式互动 4.心得分享,以“分享墙”形式随时记录心得收获 【课程结构】 第一模块:聚焦目标 第二模块:高效沟通 第三模块:影响他人 第四模块:激发动力 第五模块:知人善任 【授课对象】

新晋管理者及从技术走向管理的管理者 需要带领下属激发潜能、从优秀走向卓越的中高层管理者 【课时】 2至3天 【培训效果】: 某公司接受《管理者的五种力量》培训前后,员工敬业度测评对比(盖洛普Q12): 【课程内容】 第一讲:影响他人 问题:如果你是唐僧,你将怎样带团队? 1.管理与领导力的区别 问题:你是在管理还是在领导团队?下属是你的执行者还是追随者? 案例:当上领导后的老张和老李不同表现 讲解:管理和领导力的区别 2.管理和领导力的平衡

波特五种竞争力分析模型

波特五力模型 新进入者威胁。新竞争者的加入必然会打破市场平衡,引发现有竞争者的竞争反应,也就不可避免地需要调入新的资源用于竞争,因此使收益降低。 替代品的威胁。市场上可替代你的产品和服务的存在意味着你的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将会受到限制。 买方的讨价还价能力。如果买方拥有讨价还价能力,他们一定会利用它。这会减少你的利润,其结果是影响收益率。 供方的讨价还价能力。与买方相反,供方会设法提高价格,其结果同样会影响你的收益率。 现有竞争者的竞争能力。竞争会导致对市场营销、研究与开发的投入或降价,结果同样会减少你的利润。

竞争对手 企业间的竞争是五种力量中最主要的一种。只有那些比竞争对手的战略更具优势的战略才可能获得成功。为此,公司必须在市场、价格、质量、产量、功能、服务、研发等方面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 影响行业内企业竞争的因素有:产业增加、固定(存储)成本/附加价值周期性生产过剩、产品差异、商标专有、转换成本、集中与平衡、信息复杂性、竞争者的多样性、公司的风险、退出壁垒等。 新进入者 企业必须对新的市场进入者保持足够的警惕,他们的存在将使企业做出相应的反应,而这样又不可避免地需要公司投入相应的资源。 影响潜在新竞争者进入的因素有:经济规模、专卖产品的差别、商标专有、资本需求、分销渠道、绝对成本优势、政府政策、行业内企业的预期反击等。 购买者 当用户分布集中、规模较大或大批量购货时,他们的议价能力将成为影响产业竞争强度的一个主要因素。 决定购买者力量的因素又:买方的集中程度相对于企业的集中程度、买方的数量、买方转换成本相对企业转换成本、买方信息、后向整合能力、替代品、克服危机的能力、价格/购买总量、产品差异、品牌专有、质量/性能影响、买方利润、决策者的激励。 替代产品 在很多产业,企业会与其他产业生产替代品的公司开展直接或间接的斗争。替代品的存在为产品的价格设置了上限,当产品价格超过这一上限时,用户将转向其他替代产品。 决定替代威胁的因素有:替代品的相对价格表现、转换成本、客户对替代品的使用倾向。 供应商 供应商的议价力量会影响产业的竞争程度,尤其是当供应商垄断程度比较高、原材料替代品比较少,或者改用其他原材料的转换成本比较高时更是如此。

什么是战略-迈克尔·波特

什么是战略迈克尔·波特 一、运营效益并不是战略 人们混淆了运营效益和战略这两个最基本的概念。为了追求生产率、质量和速度,企业开发出大量的管理工具和技巧,如全面质量管理、基准比较法、时基竞争(time-based competition)、外包、合作伙伴、流程再造以及变革管理等等。这些管理工具和技巧虽然使得企业的运用效益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是许多企业往往会因为无法将所得转化为持久赢利而感到沮丧。不知不觉,管理工具逐渐取代了战略。于是,当管理者其实离自己原本具有竞争优势的定位越来越远了。 运营效益:必要但不充分 为了获得丰厚的利润,不断提高运营效益是很有必要的。然而,仅仅做到这一点还是不够的,因为几乎没有企业能在很长时间内一直凭借运营效益方面的优势立于不败之地。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企业想维持自己的领先地位已经变得越来越困难。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最佳实践会迅速传播开来。竞争对手可以迅速模仿管理技巧、新技术、增进投入以及满足客户需求等方面的最佳实践。 提高运营效益之所以不够的第二个原因是竞争趋同。企业越是以他人为基准,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也就越多。竞争各方越是多地把运营活动外包给高效的第三方,这些运营活动的通用性也就越强。当竞争各方在质量、生产周期或供应商伙伴关系等诸多方面的改进上相互模仿时,战略就会趋同,竞争就成了在同一跑道上展开的追逐赛,无人能够胜出。 二、战略:建立在独特的运营活动之上 所谓的竞争战略就是创造差异性。换句话说,即有目的地选择一套不同的运营活动以创造一种独特的价值组合。 大多数管理者都从自己客户的角度来描述战略定位,但是,战略的实质存在于运营活动中——选择不同于竞争对手的运营活动,或者不同于竞争对手的活动实施方式。 (举例:西南航空、宜家) 战略定位的原点 战略定位有三个不同的原点。 首先,定位可以以提供某行业的某类产品或服务为原点。波特把它称为“基于种类的定位”,即基于产品或服务种类的选择而不是基于客户细分市场进行战略定位。只有当公司通过其独特的运营活动提供最好的特定产品或服务时,基于种类的定位才具有经济意义。 (举例吉菲·罗伯国际公司——专营汽车润滑油的企业,不提供汽车维修与保养等其他服务。共同基金行业的领先者——先锋集团,提供预测业绩、费用极低的普通股、债券和货币市场基金)客户之所以选择先锋集团或吉菲·罗伯国际公司,是因为看重它们在某一特定的服务领域拥有性能卓越的价值链。基于种类的定位面向的客户范围很广,但是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定位只能满足他们需求中的一小部分。 定位的第二个原点是满足某一特定客户群的大部分或所有需求。波特把它称为“基于需求的定位”,这更接近于传统的目标客户定位的观念。如果客户群各有需求,而某些特定的运营活动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这些需求时,企业就可以采用基于需求的定位。 基于需求的定位还有一个变体形式,当相同客户在不同情况下或针对不同的交易类型产生不同需求时,这种变体就应运而生了。 定位的第三个原点是根据不同的接触途径对客户进行细分。虽然不同客户的需求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为了接近这些客户而设计的运营活动应该有所区别。波特把这样的战略定位称为“基于接触途径的定位”。接触途径会因客户地理位置或客户规模的变化而变化,也可能受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所有这些因素都要求企业设计出一套不同的运营活动,以便能以最有效的方式接触到客户。(举例:美国卡麦克院线) 通过不同接触途径导致不同运营活动的方式有:城乡客户之分、客户范围大小、人口疏密之分等等。尽管这些客户群体有着相似的需求,但是企业在设计市场营销、订单处理、物流和售后服务等运营活动的最佳组合时应该予以区别对待。

战略管理试题2套及答案-山东大学

《企业战略管理》试题 A卷 一、简答题 1、简述企业战略管理的过程和层次。 2、影响行业进入障碍的因素有哪些? 3、描述价值链分析法并说明其在企业竞争优势形成中的作用。 4、简述纵向一体化战略的类型、战略优势及风险。 5、简述企业购并的类型及动因。 二、论述题 试述多元化战略的类型、动机、实施途径及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并回答问题 佳能公司的资源共享与核心竞争力 佳能公司创立于1933年,原名为“精密光学研究实验室”(Precision Optical Research Laboratory),它为日本国内市场开发照相机产品。到20世纪90年代早期,成为一个世界闻名的跨国公司,其产品范围广泛。 佳能公司的业务结构类似于“轮辐”,各产品部门从冲头处辐射出来,同时有通过研究与开发、生产和营销方面的全球化机制结合在一起。虽然各部门都有相对独立的市场,但总部的职能机制和资源可通过短期、临时性的特别工作组来实现共享,这又使得所有部门都能对某项共同感兴趣的决策进行充分的、经常性的信息交流。这不仅使公司个产品部门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协调成为可能,同时,也允许在国内营销组织内部实施销售和渠道策略的地区合作。 佳能公司的总部在收集和传播有助于各部门交流信息的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一切海内外和子公司的各有用资料在东京准备好,然后由总部传送到各地。定期的会晤也大大降低了因分散的、隐蔽的隔阂的加大而带来的风险。佳能公司的企业文化同样比较适合于具有核心资源的矩阵结构,它统一、协调的企业文化为寻找联系和有效地实现它创造了一个重要条件。 它符合一种观念:核心竞争力可以应用于许多不同的业务,同时在整个公司范围内仍然作为一个整体。通过维持总部中心的运转,组织能从局部的实验获利并增加经验。还同时促进了在那些新的业务组合和新定义的业务单位中核心竞争力的开发和利用。 佳能公司的母合优势: (1)创造价值的洞察力:个别业务单位在开发一系列先进技术方面资源不足,但可以在整个母体范围内通过资源共享来获益。业务单位发现很难在不同的技术领域之间、不同的技术专家和市场需求之间、不同的市场之间建立联系,达到相互补充的目的;但母体可以在促进联系方面发挥作用。一个鼓舞人心的公司愿景能够帮助业务单位突破自身界限、实现增长。 (2)与众不同的母体特征:管理“互补”的能力体现在通过不同的技术领域、在技术专家和市场专家之间、通过不同的市场,公司对技术和学习的高度承诺,在不增加不必要的风险前提下能够促进员工自身成长和取得突破的公司愿景。 (3)中心地带业务:是指那些总体业绩取决于产品业绩和新产品开发的业务单位,受以下三个核心技术领域之间联系的驱动:精密仪器、光学和微电子技术;其技术优势体现在一定的关键零部件上;管理国际市场营销渠道的能力提供了一项主要优势;营销照相机和其他特殊光学产品。

波特三大一般性战略

基本竞争战略 (重定向自波特三大一般性战略) 基本竞争战略(Generic Competitive Strategies) 目录 [隐藏] ? 1 基本竞争战略概述 ? 2 成本领先战略(Overall cost leadership) ? 3 差异化战略(Differentiation) ? 4 集中化战略(Focus) ? 5 夹在中间 ? 6 三种基本战略之间的区别 ?7 基本竞争战略案例分析 o7.1 案例一:泰康人寿基本竞争战略研究[1] o7.2 案例二:论电子商务企业的三大基本竞争战略 [2] o7.3 案例三:连锁零售商的基本竞争战略[3] ?8 参考文献 ?9 相关条目 [编辑] 基本竞争战略概述 基本竞争战略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的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 基本竞争战略有三种: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集中战略。企业必须从这三种战略中选择一种,作为其主导战略。要么把成本控制到比竞争者更低的程度;要么在企业产品和服务中形成与众不同的特色,让顾客感觉到你提供了比其他竞争者更多的价值;要么企业致力于服务于某一特定的市场细分、某一特定的产品种类或某一特定的地理范围。这三种战略架构上差异很大,成功地实施它们需要不同的资源和技能,由于企业文化混乱、组织安排缺失、激励机制冲突,夹在中间的企业还可能因此而遭受更大的损失。 [编辑] 成本领先战略(Overall cost leadership)

1.成本领先战略的类型 成本领先战略也称为低成本战略,是指企业通过有效途径降低成本,使企业的全部成本低于竞争对手的成本,甚至是在同行业中最低的成本,从而获取竞争优势的一种战略。根据企业获取成本优势的方法不同,我们把成本领先战略概括为如下几种主要类型: (1)简化产品型成本领先战略;就是使产品简单化,即将产品或服务中添加的花样全部取消。 (2)改进设计型成本领先战略; (3)材料节约型成本领先战略; (4)人工费用降低型成本领先战略; (5)生产创新及自动化型成本领先战略; 2.成本领先战略的适用条件与组织要求 (1)现有竞争企业之间的价格竞争非常激烈; (2)企业所处产业的产品基本上是标准化或者同质化的; (3)实现产品差异化的途径很少; (4)多数顾客使用产品的方式相同; (5)消费者的转换成本很低; (6)消费者具有较大的降价谈判能力。 企业实施成本领先战略,除具备上述外部条件之外,企业本身还必须具备如下技能和资源: (1)持续的资本投资和获得资本的途径; (2)生产加工工艺技能; (3)认真的劳动监督; (4)设计容易制造的产品; (5)低成本的分销系统。 3.成本领先战略的收益与风险 采用成本领先战略的收益在于:

五种力量模型

五种力量模型 (一)简介 麦克尔·波特(MichaelPorter)于80年代初提出,对企业战略制定产生全球性的深远影响。用于竞争战略的分析,可以有效的分析客户的竞争环境。 (二)详解 五种力量模型将大量不同的因素汇集在一个简便的模型中,以此分析一个行业的基本竞争态势。五种力量模型确定了竞争的五种主要来源,即供应商和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潜在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的威胁,以及最后一点,来自目前在同一行业的公司间的竞争。一种可行战略的提出首先应该包括确认并评价这五种力量,不同力量的特性和重要性因行业和公司的不同而变化,如下图所示: 1.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供应商影响一个行业竞争者的主要方式是提高价格(以此榨取买方的盈利),降低所提供产品或服务的质量,下面一些因素决定它的影响力: (1) 供应商所在行业的集中化程度。 (2) 供应商产品的标准化程度。

(3) 供应商所提供的产品构在企业整体产品成本中的比例。 (4) 供应商提供的产品对企业生产流程的重要性。 (5) 供应商提供产品的成本与企业自己生产的成本之间的比较。 (6) 供应商提供的产品对企业产品质量的影响。 (7) 企业原材料采购的转换成本 (8) '供应商前向一体化'的战略意图 2.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 与供应商一样,购买者也能够成为行业盈利性造成威胁。购买者能够强行压低价格,或要求更高的质量或更多的服务。为达到这一点,他们可能使生产者互相竞争,或者不从任何单个生产者那里购买商品。购买者一般可以归为工业客户或个人客户,购买者的购买行为与这种分类方法是一般是不相关的。有一点例外是,工业客户是零售商,他可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这样,零售商的讨价还价能力就显著增强了。以下因素影响购买者集团的议价能力: (1)集体购买 (2)产品的标准化程度 (3)购买者对产品质量的敏感性 (4)替代品的替代程度 (5)大批量购买的普遍性 (6)产品在购买者成本中占的比例 (7)购买者后向一体化的战略意图 3.新进入者的威胁 一个行业的进入者通常带来大量的资源和额外的生产能力,并且要求获得市场份额。除了完全竞争的市场以外,行业的新进入者可能使整个市场发生动摇。尤其是当有步骤、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汽车行业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汽车行业( 2007-11-10 12:36 ) 我国汽车市场的连续快速增长和总规模的不断扩大,使我国汽车市场的国际地位显著提升,我国汽车市场已经成为世界汽车市场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汽车销量占全球汽车总销量的比例,已经由2001年的4.3%提升到2004年的8.1%,2005年全年汽车总需求达到575万辆左右,中国已成为与日本相比的全球第二大汽车消费市场,进一步提升到8.7%。全球每年汽车销量的增量中我国占25%左右,我国已经成为推动全球汽车市场增长的主要力量。 五力分析模型是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于80年代初提出,对企业战略制定产生全球性的深远影响。用于竞争战略的分析,可以有效的分析客户的竞争环境。波特五力分析属于外部环境分析中的微观环境分析,主要用来分析本行业的企业竞争格局以及本行业与其他行业之间的关系。根据波特(M.E.Porter)的观点,一个行业中的竞争,不止是在原有竞争对手中进行,而是存在着五种基本的竞争力量:潜在的行业新进入者、替代品的竞争、买方讨价还价的能力、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以及行业内竞争者现在的竞争能力。这五种基本竞争力量的状况及综合强度,决定着行业的竞争激烈程度,从而决定着行业中最终的获利潜力以及资本向本行业的流向程度,这一切最终决定着企业保持高收益的能力。一种可行战略的提出首先应该包括确认并评价这五种力量,不同力量的特性和重要性因行业和公司的不同而变化,波特的竞争力模型的意义在于,五种竞争力量的抗争中蕴含着三类成功的战略思想,那就是大家熟知的: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专一化战略。 下面用五力分析模型来分析下汽车行业及其领域内的战略方针。 1.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许多汽车够加大了中国市场战略部署,例如:福特汽车公司未来在中国将不断加强投入与合作力度,争取取得轿车市场10%的占有率,生产能力将实现从原有的四万辆达到40万辆的巨大转变,并实现大部分车辆生产本地化。丰田汽车公司全球生产布局显示,除日本本土外,北美地区(特别是美国)和亚洲地区(特别是中国)是丰田在海外投资最大的地区。美国和中国已经成为丰田在海外主要的生产基地,丰田公司的总体市场目标是到2010~2012年在中国拥有10%的市场份额。本田汽车公司计划未来获得中国10%的市场份额,并计划将生产能力由现在的27万辆扩大到2006年下半年的53万辆(含出口5万辆)。 目前局势来看,我国汽车市场不仅成为大众、通用、本田、现代等在中国已经具有重大影响的跨国公司的战略市场,现代汽车公司已将中国作为其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计划到2010年乘用车在华产能达到100万辆,使中国成为其四大海外工厂中仅次于印度的第二大海外工厂;同时,以汽车生产销售为中心,通过制造、服务、金融等汽车相关产业的扩大,来达到2010年200亿美元的销售目标;此外,现代还计划进军中国的商用车市场,有可能与江淮携手建立商用车生产基地,计划在2010年前形成年产五万台小型商用车发动机、一万辆客车和九万辆货车的生产能力。世界各汽车零配件行业巨头,也纷纷做出了增资中国的计划,美国固特异轮胎橡胶有限公司将其亚太总部迁至上海,博世也要在中国追加投资。

管理咨询常用模型波特五种竞争力分析模型

管理咨询常用模型波特 五种竞争力分析模型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

管理咨询常用模型 波特五种竞争力分析模型 波特的五种竞争力分析模型被广泛应用于很多行业的战略制定。波特认为在任何行业中,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无论是提供产品还是提供服务,竞争的规则都包括在五种竞争力量内。这五种竞争力就是企业间的竞争、潜在新竞争者的进入、潜在替代品的开发、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购买者的议价能力。这五种竞争力量决定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水平。 竞争对手 企业间的竞争是五种力量中最主要的一种。只有那些比竞争对手的战略更具优势的战略才可能获得成功。为此,公司必须在市场、价格、质量、产量、功能、服务、研发等方面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 影响行业内企业竞争的因素有:产业增加、固定(存储)成本/附加价值周期性生产过剩、产品差异、商标专有、转换成本、集中与平衡、 新进入者 行业竞争对手企 业 供应商 顾客 替代品 新进入 顾客的谈判能 替代产品/ 供应商的谈判 波特的五种竞争力量分析模型

信息复杂性、竞争者的多样性、公司的风险、退出壁垒等。 新进入者 企业必须对新的市场进入者保持足够的警惕,他们的存在将使企业做出相应的反应,而这样又不可避免地需要公司投入相应的资源。 影响潜在新竞争者进入的因素有:经济规模、专卖产品的差别、商标专有、资本需求、分销渠道、绝对成本优势、政府政策、行业内企业的预期反击等。 购买者 当用户分布集中、规模较大或大批量购货时,他们的议价能力将成为影响产业竞争强度的一个主要因素。 决定购买者力量的因素又:买方的集中程度相对于企业的集中程度、买方的数量、买方转换成本相对企业转换成本、买方信息、后向整合能力、替代品、克服危机的能力、价格/购买总量、产品差异、品牌专有、质量/性能影响、买方利润、决策者的激励。 替代产品 在很多产业,企业会与其他产业生产替代品的公司开展直接或间接的斗争。替代品的存在为产品的价格设置了上限,当产品价格超过这一上限时,用户将转向其他替代产品。 决定替代威胁的因素有:替代品的相对价格表现、转换成本、客户对替代品的使用倾向。 供应商 供应商的议价力量会影响产业的竞争程度,尤其是当供应商垄断程

管理咨询常用模型波特五种竞争力分析模型

管理咨询常用模型 波特五种竞争力分析模型 波特的五种竞争力分析模型被广泛应用于很多行业的战略制定。波特认为在任何行业中,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无论是提供产品还是提供服务,竞争的规则都包括在五种竞争力量内。这五种竞争力就是企业间的竞争、潜在新竞争者的进入、潜在替代品的开发、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购买者的议价能力。这五种竞争力量决定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水平。 竞争对手 企业间的竞争是五种力量中最主要的一种。只有那些比竞争对手的战略更具优势的战略才可能获得成功。为此,公司必须在市场、价格、质量、产量、功能、服务、研发等方面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 影响行业内企业竞争的因素有:产业增加、固定(存储)成本/附加价值周期性生产过剩、产品差异、商标专有、转换成本、集中与平衡、信 新进入者 行业竞争对手企 业 供应商 顾客 替代品 新进入 顾客的谈判能 替代产品/ 供应商的谈判 波特的五种竞争力量分析模型

息复杂性、竞争者的多样性、公司的风险、退出壁垒等。 新进入者 企业必须对新的市场进入者保持足够的警惕,他们的存在将使企业做出相应的反应,而这样又不可避免地需要公司投入相应的资源。 影响潜在新竞争者进入的因素有:经济规模、专卖产品的差别、商标专有、资本需求、分销渠道、绝对成本优势、政府政策、行业内企业的预期反击等。 购买者 当用户分布集中、规模较大或大批量购货时,他们的议价能力将成为影响产业竞争强度的一个主要因素。 决定购买者力量的因素又:买方的集中程度相对于企业的集中程度、买方的数量、买方转换成本相对企业转换成本、买方信息、后向整合能力、替代品、克服危机的能力、价格/购买总量、产品差异、品牌专有、质量/性能影响、买方利润、决策者的激励。 替代产品 在很多产业,企业会与其他产业生产替代品的公司开展直接或间接的斗争。替代品的存在为产品的价格设置了上限,当产品价格超过这一上限时,用户将转向其他替代产品。 决定替代威胁的因素有:替代品的相对价格表现、转换成本、客户对替代品的使用倾向。 供应商 供应商的议价力量会影响产业的竞争程度,尤其是当供应商垄断程度

五种竞争力

五种竞争力模型(five-forces framework) 2003/8/18 罗波 《竞争力如何塑造战略》 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在《竞争力如何塑造战略》这篇论文中提出了衡量一个产业平均获利能力的著名模型:五种竞争力构架 (five-forces framework)。在该模型中,波特讨论了这五种竞争力如何决定一个产业的长期获利能力,并描述了企业应如何影响这五种力量,以塑造竞争优势。 波特的逻辑是这样的:首先找出影响产业平均获利能力的五种力量;其次,具体分析影响每股竞争力的因素;第三,再根据以上的分析,企业的战略规划人员就能清楚的看到本企业的优势和劣势;最后,企业在本行业中做出适合自己的战略定位,进而创造竞争优势。 一、产业的竞争状况(平均获利能力)是五种竞争力均衡作用的结果 一个产业的平均获利能力受这五种竞争力量的制约:侵入的威胁,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客户的议价能力,替代品或服务的威胁,产业内既有厂商的竞争。这五种作用力共同决定了一个产业的平均获利能力和竞争状况。但是,在不同的产业之中,各个力量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最能左右产业获利程度的竞争作用力,也是影响战略形成最重要的因素。” 二、影响五种竞争力量的因素分析 这一部分波特具体的分析了影响各股竞争力的因素。

、侵入的威胁 侵入的威胁程度无非由两个因素决定:产业进入障碍和潜在进入者对于现有竞争者的预期的反应。 (1)进入的障碍 进入的障碍主要有: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资金需求、与规模无关的成本优势(如学习曲线和经验曲线),获得经销渠道(如建立新的渠道的障碍,与分销商的关系),政府政策。 这里我想政府政策对于我国企业来说尤为重要,因为我们处在一个转型期,各项政策和法律的不确定性较大,而不向发达国家政策较为连续和稳定。 (2)潜在进入者对于现有竞争者的预期的反应。 这就和博弈论联系在一起了。而这其中,我认为要注意的就是现有厂商的“承诺”。承诺是对局者所采取的某种活动,这种行动使其威胁成为一种令人信服的威胁。但是,这种承诺是需要成本的。一般来说,企业要将空头威胁变为承诺,必须采取具体的行动。如过度生产能力的投资,以便在潜在进入者进入时启动这部分生产能力,以降低产品的价格。或者就是进行反击。如保洁就时采取这样的战略,当潜在进入者进入其核心市场时,它总是采取恶性反击,从而建立起可信的承诺。 但是,这样的承诺除了显性的成本(如过剩生产能力的投资),还有隐性的成本,就是他限制了企业的行为,企业是以自己行为的限制来限制别的竞争者的行为。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供应商在下列情况出现时能够左右竞争的实力:

企业竞争的五种力量模型

企业竞争的五种力量模型 一个行业的竞争程度和行业利润潜力可以由五个方面的竞争力量反映并决定:新进入者的威胁、供应商讨价还价能力、买方讨价还价能力、替代品的威胁,以及竞争对手之间的竞争。竞争的五种力量模型扩充了竞争分析的领域 新进入者的威胁 研究表明,多数企业未能对新进入者所造成的威胁给予足够的重视。事实上,许多新进入者往往都携带大量的资源,以至于给行业内当前企业造成极大的不良影响。它致使行业内当前企业不得不提高生产效率,扩展全新的领域。我们知道,企业进入一个行业的可能性大小由两个因素决定:一是进入障碍;二是对于当前企业报复的预期。如果一个企业进入一个行业很困难,或者进入一个新的行业竞争将处于劣势,那么,我们就说这个行业存在着进入障碍。1、进入障碍行业内的企业总是不欢迎那些新进入的企业,因此就会想方设法给市场进入制造障碍。相反,潜在的进入者也会精心挑选那些进入障碍较低的行业。比较显著的进入障碍可能包括以下这些。规模经济先从规模经济的概念进行分析,也就是说,当企业逐渐增加规模时,企业的边际利润随之递增。从成本的角度看,也就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在单位变动成本不变的情况下,产量越高单位产品对于固定成本的分摊越少,从而达到降低单位成本的目的。规模经济所制造的障碍可以通过各种经济活动来实现,包括生产、研发、营销、采购、服务等。在这种境地下,新进入者就会躇踌,如果规模较大,可能会存大诸多的进入风险,遭到竞争报复,如果规模较小,又无法降低成本,处于成本劣势。产品差异化我们知道产品的市场定位很重要,目前大家比较注重产品的差异化。事实上,企业只有为顾客提供个性化的产品或服务,展现产品或服务的特性,才能够有机会盈得顾客。比如可口可乐、丰田、海尔、玉兰油等厂商投入如此巨大的广告费,就是为了宣传其产品区别于其他产品的特性,建立消费者对于自己产品的信任和忠诚。鉴于此,新进入者会花费大量的广告和宣传投入来消除顾客对于原有产品的忠诚,或者用更低的价格相抗衡,这无疑会减少企业的利润。资本要求在新的行业,竞争意味着大量的投资。除了厂房设施和设备之外,库存、市场营销活动和其他的企业重要职能,都需要大量的资本。因此,即使新的行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新进企业也可能无法承担大量的资本来支撑企业的各项开销。转换成本转换成本是指由于顾客转向新供应商所引起的一次性成本,如购买新的辅助设备就属于转换成本。有时转换成本很低,比如顾客从中式食堂快餐改吃西式快餐,几乎没有转换成本。有时转换成本较高,比如制造商生产更新式或更有创意的产品,会给产品的最终消费者带来极大的转换成本。比如说,VCD被DVD所替代,随身听被MP3所代替等,消费者要想实现这种转换所需的成本很高。新进入者要想进入就必须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或者给予消费者更加低廉的价格。通常,当前各方之间的关系越稳固,转移到其他供应的成本就越高。进入分销渠道产品进入市场必须通过良好而有效的分销渠道,企业一旦与分销商建立起经销关系,企业就会悉心培育市场,为新进入者的进入制造转换成本。分销渠道对于新进入者来说可能是一个很大的进入障碍。尤其是快速消费品行业,商场超市的货架空间有限,企业必须说服经销商经营自己的产品,要么增加,要么替代现有产品。能够吸引经销商做出上述决策的方法就是增加分销商的利润空间或者投放更多的广告宣传力度。这些无疑都会减少厂商的利润。与规模无关的成本劣势有时候,目前的竞争对手们可能具有新进入者无法比拟的成本优势。比如说熟练的工人,独有的产品技术,顺畅的采购渠道,政府的支持等。新进入者必须设法减少或消除这些因素的战略相关性。比如海尔在美国小镇建厂就是为博得地方政府的支持,事实上,当地政府给予海尔极大的支持,甚至将一条路命名为海尔路。政府政策政府可能通过授权或特许经营对进入特定行业进行控制。在烟草制造、洒类生产、烟酒零售、银行业务、证券交易等行业,政府的决定和法规限制了进入的可能性。2、预期的报复措施,想要进入某个行业的企业还要估计在位企业的反应。如果意料到反应将会很激烈,进入的成功可能性就会很小。一个企业如果与这个行业的利益攸关,或者它有相当的资源,或者行业的增长缓慢或受到

波特的三大通用战略

波特的三大通用战略 1.成本领先战略 成本领先要求企业必须建立高效的生产设施,在经验的基础上全力以赴地降低成本,加大对成本及管理费用的控制,并尽可能地节约在研发、服务、促销、广告等方面的费用支出。为了达到上述目标,企业管理层必须对成本管理给予足够的重视。尽管产品质量、服务等因素也是企业参与竞争的重要手段,但贯穿本战略的核心是确保总成本低于竞争对手,“总成本低于竞争对手”意味着当别的公司在竞争中失去利润时本公司依然可以获利。 赢得总成本最低的有利地位通常要求企业具备较高的相对市场份额或其它优势,比如,企业与原材料供应商建立了牢靠的关系,产品的设计必须便于制造、生产,企业保持相对较宽的产品线从而可以分散固定成本,大批量生产、供货(服务于大量顾客群),等等。 总成本领先将使企业获得很强的竞争力,一旦企业赢得了这样的地位(总成本领先的地位),其所获得的较高的边际利润又可以使其重新对企业的设备、设施进行投资以进一步巩固自己在成本上的领先优势——这种再投资往往也是保持低成本状态的先决 条件。 例如:微波炉行业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的格兰仕便是采用这一竞争战略的典型企业之一。 2.差异化战略 差异化战略是将产品或企业提供的服务实现差异化,建立起本企业在行业中独有的一些东西。实现差异化战略可以有多种方式,如设计名牌形象、拥有独特的技术、具有独特的性能、提供特别的顾客服务、拥有专门的业务网络等。最理想的情况是,公司在几个方面具有“差异化”的特征,例如,世界工程机械巨头卡特彼勒(Caterpillar)不仅

以其业务网络和优良的零配件供应服务著称于世,而且以优质耐用的产品质量享有盛誉。 一旦差异化战略获得成功,它将成为企业在一个行业中获得较高利润水平的积极战略,因为它能建立起“防御阵地”来对付五种竞争力量,虽然这种防御的形式与总成本领先有所不同。但是,波特认为,推行“差异化战略”有时会与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这一目标相矛盾,推行“差异化战略”的企业应该对这一战略的排它性有一定的思想准备。企业对“差异化战略”目标与“市场占有率”目标往往不能兼顾,建立差异化战略的努力往往需要付出高昂的成本代价,有时,即便该行业的所有顾客都了解本公司的独特优势,也并意味着所有顾客都愿意或有能力支付公司要求的高价。 例如,世界工程机械巨头卡特彼勒(Caterpillar)不仅以其业务网络和优良的零配件供应服务著称于世,而且以优质耐用的产品质量享有盛誉。 又比如宝洁旗下三大洗发水品牌,飘柔曾长期聚焦于“柔顺”,海飞丝则定位于“去屑”,潘婷主张“营养”,许多人都买过所有这三种产品。再比如沃尔沃代表“安全”,奔驰代表“声望”,而宝马代表“驾驶机器”。 3.专一化战略 专一化战略要求企业主攻某个特定的顾客群、某条产品线的一小段或某一区域性市场。“总成本领先战略”与“差异化战略”都是为了在全行业范围内实现企业的目标,而“专一化战略”却是围绕某个特定的顾客群(细分市场)来提供服务的,该战略指导下的每项活动都应围绕这一目标群体来展开。采用这一战略的前提是:公司业务的专一化能以较高的效率、更好的效果为某一狭窄的战略对象(细分市场)服务,从而获得为众多顾客服务的竞争者所不具备的优势。 例如,“劳斯来斯”是专门定位于“贵族”阶层的轿车品牌,该

波特五种竞争力量结构

波特五力竞争模型 产业的边界界定之后,经理们下一步的工作是分析产业环境中的竞争力量,找出机会与威胁,制定战略应对竞争。然而,在争夺市场份额的竞争中,竞争不仅仅在竞争对手之间表现出来,有时甚至根植于经济基础之中。在特定的产业中,比竞争者自身更强大的竞争力量有很多,客户、供应商、潜在加入者以及替代品都是竞争力量。根据具体产业的不同,它们可以起到主导作用或者发挥着重大的影响。 哈佛大学教授迈克·波特认为,一个产业的竞争善由五种力量决定:进入威胁、替代威胁、客户议价能力、供应商议价能力、现有竞争对手,如图3——2所示。这五种力量共同决定一个产业的竞争强度和最终利润率,竞争激烈的产业,如计算机、白色家电等,没有公司能能过投资于这此产业赚取超额回报;在竞争相对缓和的产业,如房地产、电信、石油化工等,则存在赚取很高回报的空间。在波特的分析框架中,竞争力量强被视为威胁,在为它挤压利润;而竞争力量弱则被视为机会,因为公司可能获取得更多的盈利。五种竞争力量的强弱可能会随着时间和产业状况的变化而变化。管理者的任务是认清五种竞争力量的变化如何带来新机会和威胁,并在产业中寻找一个合适的位置,使公司有够更好的保护自己,对抗这此力量或者对这些因素施加影响。此外,一家企业有可能能过自己的战略,摆脱这些力量的干扰使公司转变成为自己的优势。因此,为了制定应对竞争局面的战略,摆脱这此力量的干扰使公司获得发展,公司必须弄清楚这此力量在自己的产业中是如何起作用的,以及在具体的环境中又是如何影响公司的。表3-2列出了对五种力量进行彻底分析时需要询问和思考的一些重要问题。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这些力量是如何起作用的,提供解决的办法,并尽可能利用这些力量带来的机会。

波特不知的战略定位三原则

波特不知的战略定位三原则 https://www.360docs.net/doc/8e16580673.html,作者:转载:中国企管网2012-9-19 热点推荐:电信400全国统一电话,点这办理一站式解决员工、客户的培训需求 标签:战略定位 波特的定位论无疑是全球战略研究领域最具影响的硕果,亦因此,波特被称为当今世界竞争战略第一权威,现代最伟大的商业思想家之一,哈佛大学的“镇校之宝”,获得的荣誉无数。 第一个要点是:品牌是商业竞争的基本单位。 波特则是以企业作为战略的基本分析单位,因而认为三种基本战略(成本领先、差异化和聚焦)不能兼得。这不免使企业的战略选择趋于狭窄和静态,其理论为人诟病也正在于此。 实际上,企业不仅可以拥有不同战略定位的品牌,也必须随竞争环境的变化,发展出新的产品类别,建立起新定位的品牌。如宝洁、丰田、英特尔、微软等顶尖公司都擅长这么做。 “企业”不是合适的分析单位,但它以阶段性的战略行动(即开创新产业空间、无竞争的“蓝海”)作为基本分析单位也没有抓住本质。因为企业的运营是连续的战略行动,不停地开创蓝海既不可能,面对模仿者的跟进(事实上你应该欢迎对手,这样市场才会变大),蓝海迟早会变成激烈绞杀的“红海”,企业必须能应付红海的竞争才谈得上生存和发展,而这除打造强势品牌之外别无他途。 品牌能够被特许、转卖的事实,也说明品牌才是最佳的经营单位。 营销的核心就是打造品牌。里斯甚至想象这样一个时代的来临:“Marketing”(营销)概念本身将会变得过时,被一个叫做“Branding”(打造品牌)的新概念所取代。 第二个要点是:战略应该自下而上产生,而不是自上而下。 这是里斯和特劳特创新性的着名论断。它强调要深入市场前线去寻找差异性的有效战术(这时是战术层面上的定位),然后回到总部实施变革以形成一致性的营销方向,从而最大化地开发这个战术(上升为战略层面上的定位)。他们形象地把这种关系比喻为“战术是钉子,战略是锤子”。自下而上的营销有效解决了“定位从哪里来”这个问题。 波特的战略制定过程则是自上而下的。波特曾说:“我赞成用一套分析技术来形成战略。”其成名作《竞争战略》就是提出了一套分析产业和竞争对手的分析框架。但这种冗长的全面事先规划使企业人员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填空和摆弄数据上,阻碍他们深入了解具体市场,而且信息的收集也不容易,若完全照此实行,操作的时间必然太长,等分析完成时,市场状况可能已经发生变化了。 也许指出这一点会让许多人不舒服:本质上,科特勒在《营销管理》中提出的设计营销战略和计划的STP 方法,也是这样一种自上而下的过程,它首先考虑的是企业想做什么,然后才在执行层面上寻找差异化的定位。与里斯、特劳特在《营销革命》中提出的先寻找有效定位再将之进行战略配称的主张相比,这种方法恰好是打了一个颠倒。 怪不得STP看起来那么合理,可还是有数不清的战略规划掉进一厢情愿的陷阱里。很多企业是以目标为导向,从决定想要达成的结果出发,寻找实现目标的方法和手段,他们竭尽全力强迫事态发生,总是被战术混乱、营销成本高昂的问题所困扰。

基本竞争战略(波特三大一般性战略)

基本竞争战略 波特三大一般性战略 简介 基本竞争战略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的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 基本竞争战略有三种: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集中化战略。企业必须从这三种战略中选择一种,作为其主导战略。要么把成本控制到比竞争者更低的程度;要么在企业产品和服务中形成与众不同的特色,让顾客感觉到你提供了比其他竞争者更多的价值;要么企业致力于服务于某一特定的市场细分、某一特定的产品种类或某一特定的地理范围。这三种战略架构上差异很大,成功地实施它们需要不同的资源和技能,由于企业文化混乱、组织安排缺失、激励机制冲突,夹在中间的企业还可能因此而遭受更大的损失。 成本领先战略(Overall cost leadership) 1.成本领先战略的类型 成本领先战略也称为低成本战略,是指企业通过有效途径降低成本,使企业的全部成本低于竞争对手的成本,甚至是在同行业中最低的成本,从而获取竞争优势的一种战略。根据企业获取成本优势的方法不同,我们把成本领先战略概括为如下几种主要类型: (1)简化产品型成本领先战略;就是使产品简单化,即将产品或服务中添加的花样全部取消。

(2)改进设计型成本领先战略; (3)材料节约型成本领先战略; (4)人工费用降低型成本领先战略; (5)生产创新及自动化型成本领先战略; 2.成本领先战略的适用条件与组织要求 (1)现有竞争企业之间的价格竞争非常激烈; (2)企业所处产业的产品基本上是标准化或者同质化的; (3)实现产品差异化的途径很少; (4)多数顾客使用产品的方式相同; (5)消费者的转换成本很低; (6)消费者具有较大的降价谈判能力。 企业实施成本领先战略,除具备上述外部条件之外,企业本身还必须具备如下技能和资源: (1)持续的资本投资和获得资本的途径; (2)生产加工工艺技能; (3)认真的劳动监督;

波特五种竞争力分析模型复习课程

波特五种竞争力分析 模型

波特五力模型 新进入者威胁。新竞争者的加入必然会打破市场平衡,引发现有竞争者的竞争反应,也就不可避免地需要调入新的资源用于竞争,因此使收益降低。 替代品的威胁。市场上可替代你的产品和服务的存在意味着你的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将会受到限制。 买方的讨价还价能力。如果买方拥有讨价还价能力,他们一定会利用它。这会减少你的利润,其结果是影响收益率。 供方的讨价还价能力。与买方相反,供方会设法提高价格,其结果同样会影响你的收益率。 现有竞争者的竞争能力。竞争会导致对市场营销、研究与开发的投入或降价,结果同样会减少你的利润。

?竞争对手 企业间的竞争是五种力量中最主要的一种。只有那些比竞争对手的战略更具优势的战略才可能获得成功。为此,公司必须在市场、价格、质量、产量、功能、服务、研发等方面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 影响行业内企业竞争的因素有:产业增加、固定(存储)成本/附加价值周期性生产过剩、产品差异、商标专有、转换成本、集中与平衡、信息复杂性、竞争者的多样性、公司的风险、退出壁垒等。 ?新进入者 企业必须对新的市场进入者保持足够的警惕,他们的存在将使企业做出相应的反应,而这样又不可避免地需要公司投入相应的资源。 影响潜在新竞争者进入的因素有:经济规模、专卖产品的差别、商标专有、资本需求、分销渠道、绝对成本优势、政府政策、行业内企业的预期反击等。

?购买者 当用户分布集中、规模较大或大批量购货时,他们的议价能力将成为影响产业竞争强度的一个主要因素。 决定购买者力量的因素又:买方的集中程度相对于企业的集中程度、买方的数量、买方转换成本相对企业转换成本、买方信息、后向整合能力、替代品、克服危机的能力、价格/购买总量、产品差异、品牌专有、质量/性能影响、买方利润、决策者的激励。 ?替代产品 在很多产业,企业会与其他产业生产替代品的公司开展直接或间接的斗争。替代品的存在为产品的价格设置了上限,当产品价格超过这一上限时,用户将转向其他替代产品。 决定替代威胁的因素有:替代品的相对价格表现、转换成本、客户对替代品的使用倾向。 ?供应商 供应商的议价力量会影响产业的竞争程度,尤其是当供应商垄断程度比较高、原材料替代品比较少,或者改用其他原材料的转换成本比较高时更是如此。 决定供应商力量的因素有:投入的差异、产业中供方和企业的转换成本、替代品投入的现状、供方的集中程度、批量大小对供方的重要性、与产业总购买量的相关成本、投入对成本和特色的影响、产业中企业前向整合相对于后向整合的威胁等。

竞争环境分析模型_波特五力分析模型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Michael Porter's Five Forces Model),又称波特竞争力模型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简介 五力分析模型是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于80年代初提出,对企业战略制定产生全球性的深远影响。用于竞争战略的分析,可以有效的分析客户的竞争环境。五力分别是: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行业内竞争者现在的竞争能力。五种力量的不同组合变化最终影响行业利润潜力变化。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详解 五种力量模型将大量不同的因素汇集在一个简便的模型中,以此分析一个行业的基本竞争态势。五种力量模型确定了竞争的五种主要来源,即供应商和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潜在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的威胁,以及最后一点,来自目前在同一行业的公司间的竞争。一种可行战略的提出首先应该包括确认并评价这五种力量,不同力量的特性和重要性因行业和公司的不同而变化,如下图所示: 4 1.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供方主要通过其提高投入要素价格与降低单位价值质量的能力,来影响行业中现有企业的盈利能力与产品竞争力。供方力量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所提供给买主的是什么投入要素,当供方所提供的投入要素其价值构成了买主产品总成本的较大比例、对买主产品生产过程非常重要、或者严重影响买主产品的质量时,供方对于买主的潜在讨价还价力量就大大增强。一般来说,满足如下条件的供方集团会具有比较强大的讨价还价力量:

- 供方行业为一些具有比较稳固市场地位而不受市场剧烈竞争困挠的企业所控制,其产品的买主很多,以致于每一单个买主都不可能成为供方的重要客户。 - 供方各企业的产品各具有一定特色,以致于买主难以转换或转换成本太高,或者很难找到可与供方企业产品相竞争的替代品。 - 供方能够方便地实行前向联合或一体化,而买主难以进行后向联合或一体化。(注:简单按中国说法,店大欺客) 2.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购买者主要通过其压价与要求提供较高的产品或服务质量的能力,来影响行业中现有企业的盈利能力。一般来说,满足如下条件的购买者可能具有较强的讨价还价力量: - 购买者的总数较少,而每个购买者的购买量较大,占了卖方销售量的很大比例。 - 卖方行业由大量相对来说规模较小的企业所组成。 - 购买者所购买的基本上是一种标准化产品,同时向多个卖主购买产品在经济上也完全可行。 - 购买者有能力实现后向一体化,而卖主不可能前向一体化。(注:简单按中国说法,客大欺主) 3.新进入者的威胁 新进入者在给行业带来新生产能力、新资源的同时,将希望在已被现有企业瓜分完毕的市场中赢得一席之地,这就有可能会与现有企业发生原材料与市场份额的竞争,最终导致行业中现有企业盈利水平降低,严重的话还有可能危及这些企业的生存。竞争性进入威胁的严重程度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这就是进入新领域的障碍大小与预期现有企业对于进入者的反应情况。 进入障碍主要包括规模经济、产品差异、资本需要、转换成本、销售渠道开拓、政府行为与政策(如国家综合平衡统一建设的石化企业)、不受规模支配的成本劣势(如商业秘密、产供销关系、学习与经验曲线效应等)、自然资源(如冶金业对矿产的拥有)、地理环境(如造船厂只能建在海滨城市)等方面,这其中有些障碍是很难借助复制或仿造的方式来突破的。预期现有企业对进入者的反应情况,主要是采取报复行动的可能性大小,则取决于有关厂商的财力情况、报复记录、固定资产规模、行业增长速度等。总之,新企业进入一个行业的可能性大小,取决于进入者主观估计进入所能带来的潜在利益、所需花费的代价与所要承担的风险这三者的相对大小情况。(注:潜在的同行,跟风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