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几种常见的数列递推关系式专题辅导

高中数学几种常见的数列递推关系式专题辅导
高中数学几种常见的数列递推关系式专题辅导

高中数学几种常见的数列递推关系式

数列的递推关系是指数列中的前一项(前几项)与后一项的关系式。递推数列是数列中的重要内容,通过递推关系,观察,探求数列的规律,进而可求出整个数列的通项公式。通过递推关系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归纳与转化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等能力,因此,是近几年高考与竞赛的热点。

下面针对几种高中常见的递推形式及处理方法做一总结。 一. 定义法

常见形式:

已知:a a a a d n n 11==++, ① 或a a a a q n n 110=≠=+,

(其中,d 常数,q ≠0为常数)

定义法即高中所学的两大基本数列——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基本定义式。

已知首项,与递推关系,数列的通项即知,在此不做赘述。但这两个基本数列的求通项公式的方法在后续学习中,在方法上起到了指导作用。即我们下面要介绍的方法。

二. 迭代法

常见形式:已知

a a a a f n n n 110=≠=++,()

或a a a a f n f n n n 110=≠=+,,()()不恒为零

(这里的f n ()是关于n 的关系式)。

这两个形式的递推关系式,虽然不是等差与等比数列,但表达方式上非常接近。我们可以利用迭代的方法来求出通项a n 也可以分别称为叠加法和叠乘法。 如:③a a f 211-=() a a f 322-=()

……

a a f n n n N n n -=-≥∈-112()()*,

将以上n -1个式子叠加,可得

a a f f f n n n N n -=+++-≥∈11212()()()()*…,

这里,我们只须已知数列的首项a 1利用求和求出上述等式右端的和,即可求出数列

{}a n 的通项公式来。

如:④的具体例子:

例1. (2020年东北三省三校一模试题21)已知数列{}a n ,S n 是数列的前n 项和,

a S n

a n n 212

==

,。求S n 。 解:因为S n

S S n n N n n n =-≥∈-2

21()()*,

所以n S n S n n 22

21-=-

S S n

n n n N n n -=

-≥∈123()*, S S S S S S S S n n n

n n n N n n n n 3243121314253641323·…····…

·,---=---≥∈()*

S S n n n 212

=

-()

S n n n n N n =

-≥∈()

()*12

3, 经验证,n =12,也适合上式。

所以,S n n n N n =-∈()

()*12

三. 构造法

常见形式:已知a a a pa q n n 110=≠=++,,(p ,q 为常数,p p q ≠≠≠010,,)

1. 利用递推式构造法

构造新数列,转化到常用形式①或②,即基本数列定义式。

a pa q a pa q n n N n n n n +-=+=+≥∈112(,)*

两式相减,得

a a p a a n n N n n n n +--=-≥∈112()()*,,

其实,a a a a n n n n ----11与不正是一个数列的前后两项吗?所以,构造一个新的等比数列{}a a n n --1,这个数列的首项是a a 21-,公比是p 。因为各项是差的形式,利用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即可求出通项公式。

a a a a a a a a a a p p

n n N n n n 2132431

211112-+-+-++-=---≥∈--……,()()()*

a a a a p p

n N n n =+

---∈-121111()()

()* 2. 利用不动点构造法

利用函数不动点的方法。a pa q n n +=+1(p ,q 为常数,p p q ≠≠≠010,,)其实是一个函数关系y px q =+。利用函数不动点的特点,解方程f x x ()=,即px q x +=,解得

x q

p =

-1,通过这个不动点,易构造新的等比数列:

a q p p a q p a q p a q p p n n n n +--

-=--??

???=

-+--?? ??

?111

1111

3. 利用待定系数构造法

若通过观察,对常数q 适当的拆分,即可以构造新数列,那么也可以用先猜想后待定的办法确定出新数列来。

设递推关系式可化为:a t p a t n n +-=-1()可解出t p =-1

1。

以上三种构造法,可以用来解决很多问题。

如:常见形式:a pa q n n n +=+1(p ,q 为常数,p p q ≠≠≠010,,)

可以用方法三(1),两边同时除以q n -1,得

a q p q

a q q n

n n n ++=+111

·即转化到常见形式⑤来处理。

或者利用待定系数法,但对q n 适当的拆分不能当成常数进行拆分,须要考虑到与项数的关系:a tq p a tq n n n n ++-=-11(),然后同样的方法,解出系数t p q n

=

-1

1()。

(当然,递推关系的证明题是可以用数学归纳法来证明的)

又如:常见形式:a pa qa p q p q n n n ++=+≠≠2100(),为常数,,

这是连续三项的递推关系,利用a n +1的前后关联性,进行构造新数列,不妨采用待定

系数法。

a a a a n n n n +++-=-111αβα() 即a a a n n n ++=+-21()αβαβ

这时,我们只须令αβαβ+=-=p q , 不难解出α,β构成新数列

再如:例2. 已知:数列{}a a a a a n n n n ,,11226

1

==

+++,这道题目,不方便观察与待

定系数,我们仍可以用函数不动点思想来解决。设函数y x x =++261,解方程26

1

x x x ++=,解得x =-2或x =3,所以原数列递推关系,可化为:

()()()()()()()a a t a a t a a t a t a t n n n n n n n n ++++-+=-+--++++-=1111323213223660

解:通过原式,解出t =-1

4

进而,可构造出等比数列a a n n -+??????

32,公比为-1

4。

进而,可构造出等比数列a a n n -+??????

32,公比为-1

4。

四. 换元法

例3. 已知数列{}a a a a n n N n n n ,,,11222==+≥∈-()*,求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

解:通过计算a a a 234,,等,观察出数列{}a n 的极限是2 所以用不动点方法解2+=x x 解得x x ==-21或均不合题意。

用数学归纳法不难证出刚才的猜想:02<<∈a n N n ()*

根据三角函数的有界性,不妨设a n n n =<

? ??

?202cos θθπ,代入原递推关系

2222211

cos cos cos θθθn n n =+=--

得到,另一组递推关系:θθn n =

-1

2

所以,{}θn 是一个以π

4

为首项,以12为公比的等比数列,θππ

n n n =?? ???

=

-+41221

1

·

故a n n =+22

1

cos π

五. 周期性

有些数列是具有周期性的,通过研究周期性,即可确定通项公式。

例4. 已知数列{}a n ,a a a a a n n n 122136===-++,,,则a 2006=( ) A. -3 B. 3 C. -6 D. 6

解:由递推关系,得a a a a a a 123456363363====-=-=-,,,,,,由于

a 73=,这时应观察数列的周期性,以6为周期,得a 2020=6。

高中数学数列专题大题训练

高中数学数列专题大题组卷 一.选择题(共9小题) 1.等差数列{a n}的前m项和为30,前2m项和为100,则它的前3m项和为()A.130 B.170 C.210 D.260 2.已知各项均为正数的等比数列{a n},a1a2a3=5,a7a8a9=10,则a4a5a6=()A.B.7 C.6 D. 3.数列{a n}的前n项和为S n,若a1=1,a n+1=3S n(n≥1),则a6=() A.3×44B.3×44+1 C.44D.44+1 4.已知数列{a n}满足3a n+1+a n=0,a2=﹣,则{a n}的前10项和等于()A.﹣6(1﹣3﹣10)B.C.3(1﹣3﹣10)D.3(1+3﹣10)5.等比数列{a n}的前n项和为S n,已知S3=a2+10a1,a5=9,则a1=()A.B.C.D. 6.已知等差数列{a n}满足a2+a4=4,a3+a5=10,则它的前10项的和S10=()A.138 B.135 C.95 D.23 7.设等差数列{a n}的前n项和为S n,若S m﹣1=﹣2,S m=0,S m+1=3,则m=()A.3 B.4 C.5 D.6 8.等差数列{a n}的公差为2,若a2,a4,a8成等比数列,则{a n}的前n项和S n=() A.n(n+1)B.n(n﹣1)C.D. 9.设{a n}是等差数列,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A.若a1+a2>0,则a2+a3>0 B.若a1+a3<0,则a1+a2<0 C.若0<a 1<a2,则a2D.若a1<0,则(a2﹣a1)(a2﹣a3)>0 二.解答题(共14小题) 10.设数列{a n}(n=1,2,3,…)的前n项和S n满足S n=2a n﹣a1,且a1,a2+1,a3成等差数列.

高中数学-数列公式及解题技巧

数列求和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除了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有求和公式外,大部分数列的求和都需要一定的技巧. 下面,就几个历届高考数学来谈谈数列求和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一、利用常用求和公式求和 利用下列常用求和公式求和是数列求和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 1、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d n n na a a n S n n 2 ) 1(2)(11-+=+= 2、 等比数列求和公式:?????≠--=--==) 1(11)1()1(111q q q a a q q a q na S n n n 自然数方幂和公式: 3、 )1(211 +==∑=n n k S n k n 4、)12)(1(6112 ++==∑=n n n k S n k n 5、 21 3 )]1(21[+== ∑=n n k S n k n [例] 求和1+x 2+x 4+x 6+…x 2n+4(x≠0) 解: ∵x≠0 ∴该数列是首项为1,公比为x 2的等比数列而且有n+3项 当x 2=1 即x =±1时 和为n+3 评注: (1)利用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当公比是用字母表示时,应对其是否为1进行讨论,如本 题若为“等比”的形式而并未指明其为等比数列,还应对x 是否为0进行讨论. (2)要弄清数列共有多少项,末项不一定是第n 项. 对应高考考题:设数列1,(1+2),…,(1+2+1 2 2 2-?+n ),……的前顶和为 n s ,则 n s 的值。

二、错位相减法求和 错位相减法求和在高考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近几年来的高考题其中的数列方面都出 了这方面的内容。需要我们的学生认真掌握好这种方法。这种方法是在推导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时所用的方法,这种方法主要用于求数列{a n · b n }的前n 项和,其中{ a n }、{ b n }分别是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 求和时一般在已知和式的两边都乘以组成这个数列的等比数列 的公比q ;然后再将得到的新和式和原和式相减,转化为同倍数的等比数列求和,这种方法就是错位相减法。 [例] 求和:1 32)12(7531--+???++++=n n x n x x x S ( 1≠x )………………………① 解:由题可知,{1 )12(--n x n }的通项是等差数列{2n -1}的通项与等比数列{1 -n x }的通项之积 设n n x n x x x x xS )12(7531432-+???++++=………………………. ② (设制错位) ①-②得 n n n x n x x x x x S x )12(222221)1(1432--+???+++++=-- (错位相减) 再利用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得:n n n x n x x x S x )12(1121)1(1 ----? +=-- ∴ 2 1) 1() 1()12()12(x x x n x n S n n n -+++--=+ 注意、1 要考虑 当公比x 为值1时为特殊情况 2 错位相减时要注意末项 此类题的特点是所求数列是由一个等差数列与一个等比数列对应项相乘。 对应高考考题:设正项等比数列{}n a 的首项2 1 1= a ,前n 项和为n S ,且0)12(21020103010=++-S S S 。(Ⅰ)求{}n a 的通项; (Ⅱ)求{}n nS 的前n 项和n T 。 三、反序相加法求和 这是推导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时所用的方法,就是将一个数列倒过来排列(反序),再把它与原数列相加,就可以得到n 个)(1n a a +. [例] 求证:n n n n n n n C n C C C 2)1()12(53210+=++???+++ 证明: 设n n n n n n C n C C C S )12(53210++???+++=………………………….. ① 把①式右边倒转过来得 113)12()12(n n n n n n n C C C n C n S ++???+-++=- (反序)

高中数学几种常见的数列递推关系式专题辅导

高中数学几种常见的数列递推关系式 数列的递推关系是指数列中的前一项(前几项)与后一项的关系式。递推数列是数列中的重要内容,通过递推关系,观察,探求数列的规律,进而可求出整个数列的通项公式。通过递推关系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归纳与转化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等能力,因此,是近几年高考与竞赛的热点。 下面针对几种高中常见的递推形式及处理方法做一总结。 一. 定义法 常见形式: 已知:a a a a d n n 11==++, ① 或a a a a q n n 110=≠=+, ② (其中,d 常数,q ≠0为常数) 定义法即高中所学的两大基本数列——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基本定义式。 已知首项,与递推关系,数列的通项即知,在此不做赘述。但这两个基本数列的求通项公式的方法在后续学习中,在方法上起到了指导作用。即我们下面要介绍的方法。 二. 迭代法 常见形式:已知 a a a a f n n n 110=≠=++,() ③ 或a a a a f n f n n n 110=≠=+,,()()不恒为零 ④ (这里的f n ()是关于n 的关系式)。 这两个形式的递推关系式,虽然不是等差与等比数列,但表达方式上非常接近。我们可以利用迭代的方法来求出通项a n 也可以分别称为叠加法和叠乘法。 如:③a a f 211-=() a a f 322-=() …… a a f n n n N n n -=-≥∈-112()()*, 将以上n -1个式子叠加,可得 a a f f f n n n N n -=+++-≥∈11212()()()()*…, 这里,我们只须已知数列的首项a 1利用求和求出上述等式右端的和,即可求出数列 {}a n 的通项公式来。 如:④的具体例子: 例1. (2006年东北三省三校一模试题21)已知数列{}a n ,S n 是数列的前n 项和, a S n a n n 212 ==,。求S n 。 解:因为S n S S n n N n n n =-≥∈-2 21()()*, 所以n S n S n n 22 21-=- S S n n n n N n n -= -≥∈123()*, S S S S S S S S n n n n n n N n n n n 324312131425364132 3·…····… ·,---=---≥∈()*

高中数学数列放缩专题:用放缩法处理数列和不等问题

用放缩法处理数列和不等问题(教师版) 一.先求和后放缩(主要是先裂项求和,再放缩处理) 例1.正数数列{}n a 的前n 项的和n S ,满足12+=n n a S ,试求: (1)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 (2)设11+= n n n a a b ,数列{}n b 的前n 项的和为n B ,求证:2 1

(完整版)已知数列递推公式求通项公式的几种方法

求数列通项公式的方法 一、公式法 例1 已知数列{}n a 满足1232n n n a a +=+?,12a =,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 解:1232n n n a a +=+?两边除以12n +,得 113222n n n n a a ++=+,则113222n n n n a a ++-=,故数列{}2 n n a 是以1222 a 1 1==为首项,以23 为公差的等差数列,由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得31(1)22n n a n =+-,所以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为31()222 n n a n =-。 评注: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把递推关系式1232n n n a a +=+?转化为 11 3 222 n n n n a a ++-=,说明数列{}2n n a 是等差数列,再直接利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求出31(1)22 n n a n =+-,进而求出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 二、累加法 例2 已知数列{}n a 满足1121 1n n a a n a +=++=,,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 解:由121n n a a n +=++得121n n a a n +-=+则 11232211 2 ()()()()[2(1)1][2(2)1](221)(211)1 2[(1)(2)21](1)1 (1)2(1)1 2 (1)(1)1n n n n n a a a a a a a a a a n n n n n n n n n n n ---=-+-++-+-+=-++-+++?++?++=-+-++++-+-=+-+=-++=L L L 所以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为2 n a n =。 评注: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把递推关系式121n n a a n +=++转化为121n n a a n +-=+,进而求出11232211()()()()n n n n a a a a a a a a a ----+-++-+-+L ,即得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

(完整版)高三文科数学数列专题.doc

高三文科数学数列专题 高三文科数学复习资料 ——《数列》专题 1. 等差数列{ a n}的前n项和记为S n,已知a1030, a2050 . ( 1)求通项a n; ( 2)若S n242 ,求 n ; ( 3)若b n a n20 ,求数列 { b n } 的前 n 项和 T n的最小值. 2. 等差数列{ a n}中,S n为前n项和,已知S77, S1575 . ( 1)求数列{ a n}的通项公式; ( 2)若b n S n,求数列 {b n } 的前 n 项和 T n. n 3. 已知数列{ a n}满足a1 1 a n 1 ( n 1) ,记 b n 1 , a n . 1 2a n 1 a n (1)求证 : 数列{ b n}为等差数列; (2)求数列{ a n}的通项公式 . 4. 在数列a n 中, a n 0 , a1 1 ,且当 n 2 时,a n 2S n S n 1 0 . 2 ( 1)求证数列1 为等差数列;S n ( 2)求数列a n的通项 a n; ( 3)当n 2时,设b n n 1 a n,求证: 1 2 (b2 b3 b n ) 1 . n 2(n 1) n 1 n 5. 等差数列{ a n}中,a18, a4 2 . ( 1)求数列{ a n}的通项公式; ( 2)设S n| a1 | | a2 || a n |,求 S n;

1 (n N *) , T n b1 b2 b n (n N *) ,是否存在最大的整数m 使得对任( 3)设b n n(12 a n ) 意 n N * ,均有T n m m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成立,若存在,求出 32 6. 已知数列{log2(a n1)} 为等差数列,且a13, a39 . ( 1)求{ a n}的通项公式; ( 2)证明: 1 1 ... 1 1. a2 a1 a3 a2 a n 1 a n 7. 数列{ a n}满足a129, a n a n 12n 1(n 2, n N * ) . ( 1)求数列{ a n}的通项公式; ( 2)设b n a n,则 n 为何值时, { b n } 的项取得最小值,最小值为多少?n 8. 已知等差数列{ a n}的公差d大于0 , 且a2,a5是方程x2 12 x 27 0 的两根,数列 { b n } 的前 n 项和 为 T n,且 T n 1 1 b n. 2 ( 1)求数列{ a n} , { b n}的通项公式; ( 2)记c n a n b n,求证:对一切 n N 2 , 有c n. 3 9. 数列{ a n}的前n项和S n满足S n2a n 3n . (1)求数列{ a n}的通项公式a n; (2)数列{ a n}中是否存在三项,它们可以构成等差数列?若存在,请求出一组适合条件的项;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 10. 已知数列{ a n}的前n项和为S n,设a n是S n与 2 的等差中项,数列{ b n} 中, b1 1,点 P(b n , b n 1 ) 在 直线 y x 2 上. ( 1)求数列{ a n} , { b n}的通项公式

高中数学数列公式大全(很齐全哟~!)之欧阳数创编

一、高中数列基本公式:1、一般数列的通项an与前n项和Sn的关系:an=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n-1)d an=ak+(n-k)d (其中a1为首项、ak为已知的第k项) 当d≠0时,an是关于n的一次式;当d=0时,an是一个常数。3、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Sn=Sn= Sn=当d≠0时,Sn是关于n 的二次式且常数项为0;当d=0时(a1≠0),Sn=na1是关于n的正比例式。4、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an= a1qn-1an= akqn-k (其中a1

为首项、ak为已知的第k项, an≠0)5、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当q=1时,Sn=n a1 (是关于n的正比例式);当q≠1时, Sn=Sn=三、高中数学中有关等差、等比数列的结论1、等差数列{an}的任意连续m项的和构成的数列Sm、S2m-Sm、S3m-S2m、S4m- S3m、……仍为等差数列。2、等差数列{an}中,若m+n=p+q,则 3、等比数列{an}中,若 m+n=p+q,则4、等比数列{an}的任意连续m项的和构成的数列Sm、S2m-Sm、S3m-S2m、S4m-

S3m、……仍为等比数列。5、两个等差数列{an}与{bn}的和差的数列{an+bn}、{an-bn}仍为等差数列。6、两个等比数列{an}与{bn}的积、商、倒数组成的数列{an bn}、、仍为等比数列。7、等差数列{an}的任意等距离的项构成的数列仍为等差数列。8、等比数列{an}的任意等距离的项构成的数列仍为等比数列。9、三个数成等差数列的设法:a-d,a,a+d;四个数成等差的设法: a-3d,a-d,,a+d,a+3d10、三个数成等比数列的设法:a/q,a,aq;四个

高中数学-递推数列的通项的求法练习

高中数学-递推数列的通项的求法练习 1.(·海南三亚一模)在数列1,2,7,10,13,…中,219是这个数列的第( )项.( ) A .16 B .24 C .26 D .28 答案 C 解析 设题中数列{a n },则a 1=1=1,a 2=2=4,a 3=7,a 4=10,a 5=13,…,所以a n =3n -2.令3n -2=219=76,解得n =26.故选C. 2.设数列{a n }的前n 项和S n =n 2 ,则a 8的值为( ) A .15 B .16 C .49 D .64 答案 A 解析 a 1=S 1=1,a n =S n -S n -1=n 2-(n -1)2 =2n -1(n≥2).a 8=2×8-1=15.故选A. 3.已知数列{a n }满足a 1=0,a n +1=a n +2n ,则a 2 017等于( ) A .2 017×2 018 B .2 016×2 017 C .2 015×2 016 D .2 017×2 017 答案 B 解析 累加法易知选B. 4.已知数列{x n }满足x 1=1,x 2=23,且1x n -1+1x n +1=2 x n (n≥2),则x n 等于( ) A .(23)n -1 B .(23)n C.n +12 D.2 n +1 答案 D 解析 由关系式易知?????? 1x n 为首项为1 x 1=1,d =12的等差数列,1 x n =n +12,所以x n =2 n +1 . 5.已知数列{a n }中a 1=1,a n =12a n -1+1(n≥2),则a n =( ) A .2-(12)n -1 B .(12)n -1 -2 C .2-2n -1 D .2n -1 答案 A 解析 设a n +c =12(a n -1+c),易得c =-2,所以a n -2=(a 1-2)(12)n -1=-(12)n -1 ,所以选A. 6.若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32a n -3,则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a n =( ) A .2(n 2+n +1) B .2·3n C .3·2n D .3n +1

(完整版)数列的递推公式教案

数列的递推公式教案 普兰店市第六中学陈娜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数列递推公式定义,能根据数列递推公式求项,通过数列递推公式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观察、分析、类比、试验、归纳”得出递推公式概念,体会数列递推公式与通项公式的不同,探索研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猜想等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大胆探索精神,体验探究乐趣,感受成功快乐,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认识并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点 重点:数列的递推定义以及应用数列的递推公式求出通项公式。 难点:数列的递推公式求通项公式。 关键:同本节难点。 三、教学方法 通过创设问题的情境,在熟悉与未知的认知冲突中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运用观察、试验、联想、类比、归纳、猜想等方法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经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并注意总结规律和知识的巩固与深化。 四、教学过程 环节1:新课引入 一老汉为感激梁山好汉除暴安良,带了些千里马要送给梁山好汉,见过宋江以后,宋江吧老汉带来的马匹的一半和另外一匹马作为回礼送给了他,老汉又去见卢俊义,把

现有的马匹全送给了他,卢俊义也把老汉送来的马匹的一半和另外一匹马作为回礼送给了老汉……… 一直送到108名好汉的最后一名段景住都是这样的,老汉下山回家时还剩下两匹马,问老汉上山时一共带了多少匹千里马? 通过这个小故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为生活所服务。同时也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环节2:引例探究 (1)1 2 4 8 16……… (2) 1 ()1cos ()1cos cos ()]1cos cos[cos ……. (3)0 1 4 7 10 13 ……. 通过设置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分析找出这些数列从第二项(或后几项)后一项与前一项的关系,从而引出数列的递推公式的定义,便于学生对于数列递推公式的理解、记忆和应用。 递推公式定义: 如果已知数列的第1项(或前几项),且从第二项(或某一项)开始的任意一项a n 与它的前一项a n-1(或前几项)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那么这个公式就叫做这个数列的递推公式。递推公式是数列一种的表示法,它包含两个部分,一是递推关系,一是初始条件,二者缺一不可. 环节3:应用举例及练习 例1:已知数列{a n }的第1项是1,以后的各项由公式 (n ≥2)给出,写出这个给出,写出这个数列的前5项. 解:据题意可知:a 1=1, 1 11n n a a -=+2111112,1a a =+=+=3211311,22a a =+=+=4312511,33a a =+=+=5413811.55a a =+ =+=

高中三角函数和数列部分公式

公式 sin^2(α/2)=(1-cosα)/2 cos^2(α/2)=(1+cosα)/2 推导:cos(2α)=cos(α+α)=cosαcosα-sinαsinα=cos^2(α)-sin^2(α)……① 在等式①两边加上1,整理得:cos(2α)+1=2cos^2(α) 将α/2代入α,整理得:cos^2(α/2)=(cosα+1)/2 在等式①两边减去1,整理得:cos(2α)-1=-2sin^2(α) 将α/2代入α,整理得:sin^2(α/2)=(1-cosα)/2 tan^2(α/2)=(1-cosα)/(1+cosα) sin(α/2)=±[(1-cosα)/2]^(1/2)(正负由α/2所在象限决定) cos(α/2)=±[(1+cosα)/2]^(1/2)(正负由α/2所在象限决定) tan(α/2)=sinα/(1+cosα)=(1-cosα)/sinα=±[(1-cosα)/(1+cosα)]^(1/2) 推导:tan(α/2) =sin(α/2)/cos(α/2) =[2sin(α/2)cos(α/2] /2cos(α/2)^2 =sinα/(1+cosα) =(1-cosα)/sinα 一、高中数列基本公式: 1、一般数列的通项a n与前n项和S n的关系:a n= 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 n=a1+(n-1)d a n=a k+(n-k)d (其中a1为首项、a k为已知的第k项) 当d≠0时,a n是关于n的一次式;当d=0时,a n是一个常数。 3、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S n=S n=S n= 当d≠0时,S n是关于n的二次式且常数项为0;当d=0时(a1≠0),S n=na1是关于n 的正比例式。

(推荐)高中数学数列知识点精华总结

数 列 专 题 ◆ 考点一: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1. 由a n 与S n 的关系求通项公式 由S n 与a n 的递推关系求a n 的常用思路有: ①利用S n -S n -1=a n (n≥2)转化为a n 的递推关系,再求其通项公式; 数列的通项a n 与前n 项和S n 的关系是a n =? ?? ?? S 1,n =1, S n -S n -1,n≥2.当n =1时,a 1若适合S n -S n -1,则n =1的情况可 并入n≥2时的通项a n ;当n =1时,a 1若不适合S n -S n -1,则用分段函数的形式表示. ②转化为S n 的递推关系,先求出S n 与n 的关系,再求a n . 2.由递推关系式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由递推公式求通项公式的常用方法:已知数列的递推关系,求数列的通项公式时,通常用累加、累乘、构造法求解. ◆ 累加法:递推关系形如a n +1-a n =f(n),常用累加法求通项; ◆ 累乘法:递推关系形如a n +1 a n =f(n),常用累乘法求通项; ◆ 构造法:1)递推关系形如“a n +1=pa n +q(p 、q 是常数,且p≠1,q≠0)”的数列求通 项,此类通项问题,常用待定系数法.可设a n +1+λ=p(a n +λ),经过比较,求得λ,则数列{a n +λ}是一个等比数列; 2)递推关系形如“a n +1=pa n +q n (q ,p 为常数,且p≠1,q≠0)”的数列求通项,此类型可以将关系式两边同除以q n 转化为类型(4),或同除以p n +1 转为用迭加法求解. 3) ◆ 倒数变形

3.数列函数性质的应用 数列与函数的关系 数列是一种特殊的函数,即数列是一个定义在非零自然数集或其子集上的函数,当自变量依次从小到大取值时所对应的一列函数值,就是数列.因此,在研究函数问题时既要注意函数方法的普遍性,又要考虑数列方法的特殊性. 函数思想在数列中的应用 (1)数列可以看作是一类特殊的函数,因此要用函数的知识,函数的思想方法来解决. (2)数列的单调性是高考常考内容之一,有关数列最大项、最小项、数列有界性问题均可借助数列的单调性来解决,判断单调性时常用:①作差;②作商;③结合函数图象等方法. (3)数列{a n }的最大(小)项的求法 可以利用不等式组? ?? ?? a n -1≤a n ,a n ≥a n +1,找到数列的最大项;利用不等式组? ?? ?? a n -1≥a n , a n ≤a n +1,找到 数列的最小项. [例3] 已知数列{a n }.(1)若a n =n 2 -5n +4,①数列中有多少项是负数?②n 为何值时,a n 有最小值?并求出最小值. (2)若a n =n 2 +kn +4且对于n ∈N * ,都有a n +1>a n 成立.求实数k 的取值范围. 考点二: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 等差数列 等比数列 定义 a n -a n -1=常数(n≥2) a n a n -1=常数(n≥2) 通项公式 a n =a 1+(n -1)d a n =a 1q n -1 (q≠0)

备战高考技巧大全之高中数学黄金解题模板:专题26 数列求和方法答案解析

【高考地位】 数列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又是高中数学与高等数学的重要衔接点,其涉及的基础知识、数学思想与方法,在高等数学的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因而成为历年高考久考不衰的热点题型,在历年的高考中都占有重要地位。数列求和的常用方法是我们在高中数学学习中必须掌握的基本方法,是高考的必考热点之一。此类问题中除了利用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外,大部分数列的求和都需要一定的技巧。下面,就近几年高考数学中的几个例子来谈谈数列求和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方法点评】 方法一 公式法 解题模板:第一步 结合所求结论,寻找已知与未知的关系; 第二步 根据已知条件列方程求出未知量; 第三步 利用前n 项和公式求和结果 例1.设}{n a 为等差数列,n S 为数列}{n a 的前n 项和,已知77=S ,7515=S ,n T 为数列}{n S n 的前n 项和,求n T . 【评析】直接应用公式求和时,要注意公式的应用范围,如当等比数列公比为参数(字母)时,应对其公比是否为1进行讨论.常用的数列求和公式有:

等差数列前n 项和公式: 11()(1)22 n n n a a n n S na d +-==+. 等比数列前n 项和公式:111(1)(1)(1)11n n n na q S a q a a q q q q =??=--?=≠?--? . 自然数方幂和公式:1123(1)2 n n n +++???+=+ 22221123(1)(21)6 n n n n +++???+=++ 333321123[(1)]2 n n n +++???+=+ 【变式演练1】已知{a n }是等差数列,a 1+a 2=4,a 7+a 8=28,则该数列前10项和S 10等于( ) A.64 B.100 C.110 D.120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 1+a 2=4,a 7+a 8=28,解方程组可得11,2a d == 101109101002 S a d ?∴=+ = 考点:等差数列通项公式及求和 方法二 分组法 解题模板:第一步 定通项公式:即根据已知条件求出数列的通项公式; 第二步 巧拆分:即根据通项公式特征,将其分解为几个可以直接求和的数列; 第三步 分别求和:即分别求出各个数列的和; 第四步 组合:即把拆分后每个数列的求和进行组合,可求得原数列的和. 例2. 已知数列{a n }是3+2-1,6+22-1,9+23-1,12+24-1,…,写出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并求其前n 项 S n .

九类常见递推数列求通项公式方法

递推数列通项求解方法 类型一:1n n a pa q += +(1p ≠) 思路1(递推法):()123()n n n n a pa q p pa q q p p pa q q q ---??=+=++=+++=?? ......121(1n p a q p p -=++++ (2) 1 1)11n n q q p a p p p --??+=+?+ ? --?? 。 思路2(构造法):设()1n n a p a μμ++=+,即()1p q μ-=得1 q p μ= -,数列 {}n a μ+是以1a μ+为首项、p 为公比的等比数列,则1 111n n q q a a p p p -??+ =+ ?--??,即1111n n q q a a p p p -??=++ ? --?? 。 例1 已知数列{}n a 满足123n n a a -=+且11a =,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 解:方法1(递推法): ()123232(23)3222333n n n n a a a a ---??=+=++=+++=?? (1) 22 3(122n -=++++ (2) 11 332 )12232112n n n --+??+=+?+=- ? --? ?。 方法2(构造法):设()12n n a a μμ++=+,即3μ=,∴数列{}3n a +是以134 a +=为首项、2为公比的等比数列,则113422n n n a -++=?=,即1 23n n a +=-。

1n n +思路1(递推法): 123(1)(2)(1)(3)(2)(1)n n n n a a f n a f n f n a f n f n f n ---=+-=+-+-=+-+-+-= …1 11 ()n i a f n -==+∑。 思路2(叠加法):1(1)n n a a f n --=-,依次类推有:12(2)n n a a f n ---=-、 23(3)n n a a f n ---=-、…、21(1)a a f -=,将各式叠加并整理得1 11 ()n n i a a f n -=-= ∑ ,即 1 11 ()n n i a a f n -==+ ∑ 。 例2 已知11a =,1n n a a n -=+,求n a 。 解:方法1(递推法):123(1)(2)(1)n n n n a a n a n n a n n n ---=+=+-+=+-+-+= ......1[23a =+++ (1) (1)(2)(1)]2 n i n n n n n n =++-+-+= = ∑ 。 方法2(叠加法):1n n a a n --=,依次类推有:121n n a a n ---=-、232n n a a n ---=-、…、 212a a -=,将各式叠加并整理得12 n n i a a n =-= ∑ ,12 1 (1)2 n n n i i n n a a n n ==+=+ = = ∑ ∑ 。

人教版最新高中数学数列专题复习(综合训练篇含答案)Word版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人教版最新高中数学数列专题复习(综合训练篇含答案)Word 版 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

———综合训练篇 一、选择题: 1. 在等差数列中,,则的值为 ( D ){}n a 120 31581=++a a a 1092a a - A .18 B .20 C .22 D .24 2.等差数列满足:,若等比数列满足则为( B ) A .16 B .32 C .64 D .27{}n a 30,8531==+S a a {} n b ,,4311a b a b ==5b 3.等差数列中,则数列的前9项之和S9等于{} n a 1 a {a ( C )A .66 B .144 C .99 D .297 4.各项都是正数的等比数列的公比q ≠1,且,,成等差数列,则为(A ) A . B . C . D .或{} n a 2a 321a 1 a 5 443a a a a ++2 15-215+2 51-2 1 5+215- 5.设等比数列的前项和为,若则( B ){}n a n n S ,33 6=S S = 69S S A. 2 B. C. D.3738 3

6.已知等差数列的前项的和为,且,,则过点和的直线的一个方向向 量的坐标是 ( B ){}n a n n S 210S =555S =(,) n P n a 2(2,)()n Q n a n N *++∈ A. B. C. D.1(2,)2 1(,2)2--1(,1) 2--(1,1)-- 7.设a 、b 、c 为实数,3a 、4b 、5c 成等比数列,且、、成等差数列,则 的值为( C ) A . B . C . D .a 1b 1c 1a c c a +15941594±15341534 ± 8. 已知数列的通项则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 n a ,1323211 ????????-??? ??? ? ? ??=--n n n a A .最大项为最小项为 B .最大项为最小项不存在,1a 3 a ,1a C .最大项不存在,最小项为 D .最大项为最小项为3 a ,1a 4a 9.已知为等差数列,++=105,=99.以表示的前项和,则使得达到最大 值的是(B ){}n a 1a 3a 5a 246a a a ++n S {}n a n n S n A .21 B .20 C .19 D .18 9.一系列椭圆都以一定直线l 为准线,所有椭圆的中心都在定点M , 且点M 到l 的距离为2,若这一系列椭圆的离心率组成以为首项,为公比的等比数列,而椭圆相应的长半轴长为ai=(i=1,2,…,n),设bn=2(2n+1)·3n -2·an ,且Cn=,Tn=C1+C2+…+Cn ,若

高中数学数列公式大全很齐全哟

高中数学数列公式大全 很齐全哟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一、数列基本公式: 1、一般数列的通项a n 与前n项和S n 的关系:a n = 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 n =a 1 +(n-1)d a n =a k +(n-k)d (其中a 1 为首项、 a k 为已知的第k项) 当d≠0时,a n 是关于n的一次式;当d=0时,a n 是 一个常数。 3、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S n =S n = S n = 当d≠0时,S n 是关于n的二次式且常数项为0;当d=0时(a 1 ≠0), S n =n a 1 是关于n的正比例式。 4、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a n =a 1 q n-1a n =a k q n-k (其中a 1为首项、a k 为已知的第k项,a n ≠0) 5、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当q=1时,S n =n a 1 (是关于n的正比例 式); 当q≠1时,S n =S n =

三、高中中有关等差、等比数列的结论 1、等差数列{a n }的任意连续m项的和构成的数列S m 、S 2m -S m 、S 3m -S 2m 、S 4m -S 3m 、……仍为等差数列。 2、等差数列{a n }中,若m+n=p+q,则 3、等比数列{a n }中,若m+n=p+q,则 4、等比数列{a n }的任意连续m项的和构成的数列S m 、S 2m -S m 、S 3m -S 2m 、S 4m -S 3m 、……仍为等比数列。 5、两个等差数列{a n }与{b n }的和差的数列{a n+ b n }、{a n -b n }仍为等差数列。 6、两个等比数列{a n }与{b n }的积、商、倒数组成的数列 {a n b n }、、仍为等比数列。 7、等差数列{a n }的任意等距离的项构成的数列仍为等差数列。 8、等比数列{a n }的任意等距离的项构成的数列仍为等比数列。 9、三个数成等差数列的设法:a-d,a,a+d;四个数成等差的设法:a-3d,a-d,,a+d,a+3 d 10、三个数成等比数列的设法:a/q,a,a q;四个数成等比的错误设法:a/q3,a/q,a q,a q3(为什么?)

高中数学数列求和专题复习知识点习题.doc

数列求和例题精讲 1. 公式法求和 (1)等差数列前 n 项和公式 S n n(a 1 a n ) n(a k 1 a n k ) n( n 1) d 2 2 na 1 2 (2)等比数列前 n 项和公式 q 1 时 S n na 1 q 1 时 S n a 1 (1 q n ) a 1 a n q 1 q 1 q (3)前 n 个正整数的和 1 2 3 n(n 1) n 2 前 n 个正整数的平方和 12 22 32 n 2 n(n 1)(2n 1) 6 前 n 个正整数的立方和 13 23 33 n 3 [ n(n 1) ] 2 ( 1)弄准求和项数 n 的值; 2 公式法求和注意事项 ( 2)等比数列公比 q 未知时,运用前 n 项和公式要分类。 例 1.求数列 1,4,7, ,3n 1 的所有项的和 例 2.求和 1 x x 2 x n 2 ( n 2, x 0 )

2.分组法求和 例 3.求数列 1, 1 2,1 2 3,,1 2 3 n 的所有项的和。 5n 1 (n为奇数 ) 例 4.已知数列a n中,a n ,求 S2m。 ( 2) n (n为偶数 ) 3.并项法求和 例 5.数列a n 中, a n ( 1) n 1 n2,求 S100。 例 6.数列a n中,,a n( 1) n 4n ,求 S20及 S35。 4.错位相减法求和 若a n 为等差数列,b n 为等比数列,求数列a n b n(差比数列)前n项 b n 的公比。 和,可由S n qS n求 S n,其中q 为

例 7.求和12x 3x 2nx n 1(x0 )。 5.裂项法求和 :把数列各项拆成两项或多项之和,使之出现成对互为相反数的项。 例 8.求和 1 1 1 1 。 1 3 3 5 5 7 (2n 1)(2n 1) 例 9.求和 1 1 1 1 2 1 3 2 23 。 n 1n [练习] 1 1 1 1 1 2 3 2 3 n 1 2 1 a n S n 2 1 n 1

几类常见递推数列的解题方法

叠加、 叠乘、迭代递推、代数转化 ——几类常见递推数列的教学随笔 已知数列的递推关系式求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方法大约分为两类:一类是根据前几项的特点归纳猜想出a n 的表达式,然后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另一类是将已知递推关系,用代数法、迭代法、换元法,或是转化为基本数列(等差或等比)的方法求通项.第一类方法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以及足够的结构经验,才能顺利完成,对学生要求高.第二类方法有一定的规律性,只需遵循其特有规律方可顺利求解.在教学中,我针对一些数列特有的规律总结了一些求递推数列的通项公式的解题方法. 一、叠加相消. 类型一:形如a 1+n =a n + f (n ), 其中f (n ) 为关于n 的多项式或指数形式(a n )或可裂项成差的分式形式.——可移项后叠加相消. 例1:已知数列{a n },a 1=0,n ∈N +,a 1+n =a n +(2n -1),求通项公式a n . 解:∵a 1+n =a n +(2n -1) ∴a 1+n =a n +(2n -1) ∴a 2-a 1 =1 、a 3-a 2=3 、…… a n -a 1-n =2n -3 ∴a n = a 1+(a 2-a 1)+(a 3-a 2)+…+(a n -a 1-n )=0+1+3+5+…+(2n -3) = 2 1 [1+(2n -3)]( n -1)=( n -1)2 n ∈N + 练习1:⑴.已知数列{a n },a 1=1, n ∈N +,a 1+n =a n +3 n , 求通项公式a n . ⑵.已知数列{a n }满足a 1=3,)1(2 1 +=-+n n a a n n ,n ∈N +,求a n . 二、叠乘相约. 类型二:形如)(1n f a a n n =+.其中f (n ) =p p c mn b mn )()(++ (p ≠0,m ≠0,b –c = km ,k ∈Z )或 n n a a 1+=kn (k ≠0)或n n a a 1+= km n ( k ≠ 0, 0<m 且m ≠ 1). 例2:已知数列{a n }, a 1=1,a n >0,( n +1) a 1+n 2 -n a n 2+a 1+n a n =0,求a n . 解:∵( n +1) a 1+n 2 -n a n 2+a 1+n a n =0 ∴ [(n +1) a 1+n -na n ](a 1+n +a n )= 0 ∵ a n >0 ∴ a 1+n +a n >0 ∴ (n +1) a 1+n -na n =0 ∴1 1+=+n n a a n n ∴n n n n n n n a a a a a a a a a a n n n n n n n 112 12 31 2111 23 22 11 =???--?--?-=?????=----- 练习2:⑴已知数列{a n }满足S n = 2 n a n ( n ∈N * ), S n 是{ a n }的前n 项和,a 2=1,求a n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