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

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
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

考前备战预测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2·山东临沂市统考)毛泽东曾经指出:“我看中国就是靠精耕细作吃饭。”下列反映中国农业“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的是( )

①“湿耕泽锄,不如归去”②“六月不干田,无米莫怨天”

③“肥是农家宝,庄稼不可少”④“且溉且粪,长我禾黍”

A.①②③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精耕细作”的理解。①②③④的说法均是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

答案: D

2.剪纸是我国的民间艺术,观察下列剪纸,它们形象地反映了( )

A.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B.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C.手工业纺织技术D.古代社会的和谐融洽

解析:小农经济是在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的基础上,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本题以剪纸的形式体现了这种模式,做题的关键是仔细观察图片,从图片中解读出有效信息,从图中的“耕牛”和“纺车”等信息便可做出正确判断。

答案: A

3.(2012·泉州模拟)宋人方勺在《泊宅篇》中载:“七闽地狭瘠而水源浅远。……垦山陇为田,层起如阶级,然每远引谷水以灌溉,中涂必为之皑(碾米用的石磨),下为碓米。”材料反映宋代福建( )

①土地制度以小农土地私有制为主②向山要田,山区梯田多

③能将低海拔处的水引往高海拔处④已经懂得综合利用水资源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由材料中“垦山陇为田,层起如阶级”可知②正确;由“引谷水以灌溉”可知③正确;①④在材料中没体现。

答案: B

4.(2012·北京西城抽样测试)下列图片所反映的工具,发明于唐朝并且用于灌溉的是

( )

解析:A项是耧车,属于播种工具,发明于汉代;B项是曲辕犁,发明于唐朝,是耕作工具;C项是翻车,是三国时期马钧发明的灌溉工具;D项是筒车,是唐朝时期发明的灌溉工具。

答案: D

5.(2012·安徽皖南八校模拟)《新唐书·食货志》中记载了某一历史时期“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各道设在京城的办事机构)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和券乃取之,号飞钱”。同属这一时期的成就是( )

A.铁犁牛耕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

B.活字印刷术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

C.确立的三省六部制为以后历朝基本沿袭

D.提倡的经世致用思想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了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成就。A是在西汉时期;B为北宋成就;D为明清之际的思想,均不符合题意。材料中的“飞钱”是中国历史上早期的汇兑业务的形式,出现于唐朝时期,故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6.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威尼斯一位画家的作品《群神宴》上,画有盛水果和汤的三件器皿,这三件器皿都是来自中国的青花瓷。画家把瓷器放在突出的位置上,反映出( ) A.当时欧洲国家已能够产生瓷器

B.当时欧洲国家的手工业发展极其缓慢、落后

C.当时欧洲人对中国瓷器格外珍视

D.当时中国的青花瓷出口量最大

解析:据题干可知,三件器皿都来自中国,因此A项不符合题意;仅凭三件器皿也不能表明出口量最大,故D项错误;B项从材料中不能体现出来;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7.明朝后期,在某些地区的某些行业中,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而居于主导地位,主要原因是( )

A.轻视工商业的意识有所淡化

B.明朝政府鼓励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C.国家对手工业者人身控制的放松

D.民营手工业更能适应经济发展的潮流

解析: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管理,产品主要供宫廷和贵族需要,与市场联系不密切。而民营手工业主要生产日用品用具,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民营手工业能够满足面向城乡市场迅速增长的需要,其地位日益重要,在许多行业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

答案: D

8.(2012·北京海淀区模拟)《清明上河图》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北宋都城东京的社会生活与习俗风情。有人说,该画“折射出了时代的风采”。“时代的风采”是指( ) A.手工工场的兴起B.城市商业经济繁荣

C.地域性商人集团的形成D.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

解析:北宋时期商业经济进一步发展,东京的商业经济尤为繁荣,《清明上河图》就反映了这一状况。

答案: B

9.(2012·江苏南京调研)明代冯梦龙著小说《卖油郎独占花魁》,叙述了临安城内小商贩卖油郎朱重与王美娘相爱,历尽坎坷终成眷属的故事。这个故事体现出明清小说关注世俗现实生活的风格,该故事和其文风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①城市生活丰富②商品经济发展③包办婚姻逐渐废除④重商观念正在形成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包办婚姻的制度到新中国建立后才得以废除,③错误;明代商业虽然有较大发展,但是重农思想根深蒂固,不存在“重商”思想形成的问题,④错误。

答案: A

10.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载:“远东是世界最后受到欧洲扩张影响的地区……由于推行强硬的闭关自守的政策,这里也没有潜在的第五纵队 (注:内奸)。”以下理解最)

为准确的一项是(

答案: A

11.(2012·湖南邵阳一中模拟)经济立法是我国古代社会发展的见证。那么“盗马贼死,

3

盗牛者加(枷)”这项立法最早出现在( )

A.夏朝B.商朝

C.西周D.东周

解析:“盗马贼死,盗牛者加(枷)”说明“牛”在社会上的地位提高了,是农耕经济形成的体现,这一新的经济形式最早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故本题选D项。

答案: D

12.(2012·福州一中模拟)在传统农业社会中,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动的运动半径很小。下列对其解释不准确的是( )

A.实现了“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B.绝大多数人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

C.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居民的流动性很小

D.传统农业社会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基础上

解析:A项描绘了古代小国寡民的原始纯朴风气,用其形容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是对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特征的夸大,故A对其解释不准确。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齐国)“太公……乃劝以女工之业……织作冰纨绮秀……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

——《汉书·地理志》材料二“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

——(清)工应奎《柳南续笔》材料三“及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矣。”

——《孟子·尽心上》材料四“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衣履天下”的纺织原料是什么?材料二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材料分析变化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一指出所记载的纺织业中心的城市,材料四的中心在哪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6分)

(3)比较材料三、四在经营方式上有何区别?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6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出处为汉朝,得出纺织的原料应为丝,并从材料二中提取信息可知为棉,并对二者的优劣加以比较得出答案;第(2)问结合材料反映的齐国的有关史实分析出其首都临淄,结合所学答出清朝时的丝织业中心为苏州,联系经济中心的转移加以分析;第(3)问从经营方式上加以比较,根据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概括出结论。

答案:(1)丝。棉。丝织品太贵重,往往为社会上层穿着,而棉布柔软保暖,结实耐用,物美价廉,适合各个阶层穿着。(8分)

(2)齐国的临淄。苏州。随着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丝织业中心也发生了变化。(6分)

(3)材料三是农民的家庭副业形式,材料四是明朝中后期丝织业出现了雇佣关系。说明了生产力的进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大大提高。(6分)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之内事莫苦于农,故轻治不可以使之。奚谓轻治?其农贫而商富。故其食贱者(而)钱重。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故曰:“欲农富其国者,境内之食必贵,而不农之征必多,市利之租必重。”

——《商君书·外内》材料二徽居万山环绕中,川谷崎岖,峰峦掩映,山多而地少。……以人口孽乳故,徽地所产之食料,不足供徽地所居之人口,于是经商之事业起,牵车牛服远贾,今日徽贾之足迹,殆将遍于国中。夫商人离其世守之庐墓,别其亲爱之家庭,奔走四方,靡有定处者,乃因生计所迫。

——吴日法《徽商便览》材料三徽商的兴起,通常认为与地理环境有关,徽州粮食产量少,但特产却很丰富,陆路交通困难,水路交通却还方便,于是他们将境内丰富的土特产运出销售,再将本地需要的产品从外地输进来。

——刘敏华《徽商衰败之因——“官商”经济带来的警示》材料四徽商外出经商,功成名就之后,多返回故里,买田置地,勘风水,兴土木,或建宗祠,或筑宅院,历经几个世纪,形成了今天享誉世界的皖南古民居群落(如下图)。

(1)阅读材料一,商鞅经济思想的核心是什么?为此商鞅有何建议?(6分)

(2)依据材料二,回答明清时期徽州人为何多从事商业?“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的现象为何难以禁绝?(6分)

(3)依据材料三,指出徽州人从事商业有什么有利条件?(2分)

5

(4)从中国古代所实行的政治制度和经济政策两方面,分析材料四反映的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指出材料四所反映的现象产生的消极影响。(6分)

解析:本题以安徽本土文化——徽商为主题,考查在重农抑商政策下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表现、影响等问题。第(1)问的回答读懂材料是关键。由“末事不禁,则……众”“苛能令商贾……无繁,则……”等,即可看出商鞅经济思想的核心。由“食必贵”“征必多”“租必重”概括商鞅的建议。第(2)问,由材料二,不难回答徽州人经商的原因;后一问“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的现象难以禁绝的原因分析要注意角度。第(3)问回答“有利条件”,从材料三中容易找到,回答时注意语言要简明。第(4)问,先要知道材料四所反映的现象,再从政治制度和经济政策两方面分析原因。由返故里、建宗祠、置田产、兴土木联想到宗法制和重农抑商政策。后一问的消极影响要结合明清社会经济的有关特点来说明。

答案:(1)核心:重农抑商。建议:提高粮食价格,保障务农者获利;对商品谋以重税,抑制商业活动。(6分)

(2)当地山多地少,随着人口增长,粮食供应更加困难。迫于生计,徽州人多外出经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丰厚的利润驱使。(6分)

(3)物产丰富;水路交通方便。(2分)

(4)原因:宗法制影响,宗族观念浓厚;重农抑商政策影响,徽商在致富后,购买田宅,以提高自身地位。消极影响:使工商业扩大再生产缺乏资金;加剧土地兼并。(6分)

中国古代经济制度

中国古代经济制度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赋税 【重点提示】是中国古代国家宏观管理经济的重要手段。赋税制度是国家为保障国家机器的运作而对劳动人民进行的强制征税。它随土地制度的变化而变化。赋役是维护封建统治和剥削、掠夺人民的工具,是运用国家政权对农民进行超经济剥削的手段。封建财政管理的出发点和根本归宿点,就是如何保证赋役来源和加强对赋税的攫夺。 1、中国古代赋税的主要内容 ①以人口为依据的人头税和以人丁为依据的丁税。 ②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 ③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田租)。 ④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兵役和其他苛捐杂税。 2、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沿革: 夏商周(奴隶社会):实行贡赋制度,这是赋税制的雏形。当时还没有土地税或地租春秋:齐国“相地而衰征” 、鲁国开始实行“初税亩”。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它承认私田合法,这就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标志着井田制的瓦解。 特征: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 两汉:编户制度。 两汉对百姓的管理,实行编户制度。那些被正式编人政府户籍的自耕农、佣工、雇农等,称为编户齐民。编户齐民具有独立的身份,依据资产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兵役,资产多的,要多纳税。编户齐民对封建国家的义务有田租、算赋或口赋(人口税)、徭役、兵役等。汉代的田租较轻,但人口税和更赋(代役税)很重。 特征:我国封建社会完整的赋税徭役制度正式形成。 魏晋南北朝:北魏:租调制(与均田制相适应)北魏租调制规定: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一夫一妇每年纳粟2石、调帛或布1匹。丁男还要负担一定的徭役。 隋唐时期:1、租庸调制 (1)沿革:开始于隋,完善结束于唐 (2)与前代变化:隋唐在租调制的基础上开始征收“庸” ;隋与唐不同 (3)原因:A、吸取隋亡教训;B、唐初政局混乱,经济衰败,财政困难。因此减轻人民负担,缓和阶级矛盾,成为当务之急。 (4)指导思想:轻徭薄赋 (5)作用:保证农时,减轻负担,开垦荒地;保障了政府赋税收入,巩固了府兵制。

中国古代经济制度框架图

第二轮复习之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制度 一、夏、商、周的更替和西周的分封制 2.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以西周时期为代表):①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王权与神权的结合;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③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④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延续性等。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全面认识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概念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专制主义,二是中央集权。(1)专制主义 ①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说就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 ②专制主义制度是一种政体,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一个人或少数人独裁政权的组织形式,体现在帝制的终身制和皇位世袭方面,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③专制主义在中国发展的趋势是:君权削弱相权,君权向绝对性和独断性发展。 (2)中央集权 ①指全国各种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 ②中央集权制度是一种国家结构形式,与地方分权相对立,地方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但二者不能完全分开,中央对地方拥有统率权,地方服从中央。 ③中央集权在中国古代的表现是:财政上:财源由中央垄断;行政上:中央直接任免官吏;司法上:法由帝颁,律由国掌;军事上:皇帝总揽军权;意识形态上:实行文化专制主义。 2.原因 (1)经济方面:这一制度的出现是由封建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因为封建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以保证小农经济的正常发展。 (2)政治方面:封建地主阶级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维护封建土地制度,镇压农民的反抗。 (3)思想方面:维护地主阶级利益的法家思想和后来吸收包括法家思想在内的儒家思想成为这种制度的理论依据。 3.特点 (1)皇权的至高无上;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 (2)皇帝直接任免各级官吏;皇帝从决策到行使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3)皇权借助于神权来巩固和加强;以文化专制来巩固政治专制。(4)中央和地方、君权和相权的矛盾伴随于中央集权制度。 4.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调整中央机构。如明代废丞相、设内阁,清代设立军机处来加强皇权。(2)加强对地方控制。如秦代设立郡县制,元代实行行省制。 (3)注重对官吏的监察。如秦代设置御史大夫,汉代设置刺史来监察官员。(4)注重官吏的选拔。如秦代官吏由皇帝任免,隋唐之后实行科举制。(5)加强思想控制。如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汉武帝的独尊儒术。 5.评价(1)进步性 ①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防止分裂割据,抵御外国侵略,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②具有调集全国人力、物力进行兴修水利等工程建设的优势,保障了经济的发展。 ③促进了文化的繁荣。④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2)消极影响 ①君主过分利用权力,往往会导致残暴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激化阶级矛盾。

古代经济制度

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 战国:秦国的商鞅变法,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 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 西汉:轻徭薄赋,发展农业生产 三国:注重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实行屯田 唐朝:唐太宗、武则天等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 宋朝: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 元朝:元世祖重视发展农业,下令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做牧场,治理黄河,推广 棉花的种植 清朝: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推行“重本抑末”政策 原因 南方社会安定,战乱较少 北方人口南迁,给南方带去大量的劳动力和生产技术 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 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过程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唐朝中后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两宋时期: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到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都江堰:战国时秦国的李冰修建,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灵渠:秦朝时修建,沟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为中原和岭南地区的经济文 流提供了有利条件 隋朝大运河:隋炀帝时开凿,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的开通大大促进 元朝运河:元世祖时开凿了两段新运河,使粮船可以从杭州直通大都。 孔子 春秋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仁”的学说 春秋时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互 战国时期出现的百家争鸣的局面,主要的思想派别有:墨家、道家、儒家、家、兵家 朝: 派大将蒙恬反击匈奴,修筑长城,抵御匈奴进攻 西汉 张骞通西域后,丝绸之路开通,促进了中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遣唐使 唐朝对外开放 鉴真东渡日本 玄奘西游 两宋 鼓励海外贸易,海外贸易超过前代,广州、泉州是世界闻名的大商港 元朝 中外交往频繁,意大利马可波罗来华 明朝 郑和下西洋 清朝 实行闭关锁国 例1、 (2010,东营)材料一 明朝小说《醒世恒言》里,描写了施复夫妇营丝织 业发家致富的故事。 ( 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社会生产关系方面出现的新现象。 材料二 1757年,清朝乾隆皇帝诏告天下,规定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封闭 其他港口,并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和对外贸易。 (2)材料二表明清朝统治者实行什么对外政策?这种政策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三 1914年-1918年,(中国)五年间注册设厂183家,平均每年近37个,其中钢铁冶炼厂9家。。。。我国进口货物价值1915年比1913年减少20.3%,出 口每年比1913年增加14.8%至20.5% (3)材料三反映出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进入了一个什么时代?指出这一“时代”出现的主要原因。

2012高考历史 考前30天之备战预测 专题06 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1

2012高考历史考前30天之备战预测专题06 古代中国的经济 制度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2·山东临沂市统考)毛泽东曾经指出:“我看中国就是靠精耕细作吃饭。”下列反映中国农业“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的是( ) ①“湿耕泽锄,不如归去”②“六月不干田,无米莫怨天” ③“肥是农家宝,庄稼不可少”④“且溉且粪,长我禾黍” A.①②③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精耕细作”的理解。①②③④的说法均是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 答案: D 2.剪纸是我国的民间艺术,观察下列剪纸,它们形象地反映了( ) A.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B.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C.手工业纺织技术D.古代社会的和谐融洽 解析:小农经济是在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的基础上,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本题以剪纸的形式体现了这种模式,做题的关键是仔细观察图片,从图片中解读出有效信息,从图中的“耕牛”和“纺车”等信息便可做出正确判断。 答案: A 3.(2012·泉州模拟)宋人方勺在《泊宅篇》中载:“七闽地狭瘠而水源浅远。……垦山陇为田,层起如阶级,然每远引谷水以灌溉,中涂必为之皑(碾米用的石磨),下为碓米。”材料反映宋代福建( ) ①土地制度以小农土地私有制为主②向山要田,山区梯田多 ③能将低海拔处的水引往高海拔处④已经懂得综合利用水资源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由材料中“垦山陇为田,层起如阶级”可知②正确;由“引谷水以灌溉”可知③正确;①④在材料中没体现。

古代中国经济制度

古代中国经济制度知识梳理 一、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的演变 (一)农业生产技术和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 1.农具和牛耕技术: ①原始社会时期: 相传神农氏创制农具耒耜,当时生产力水平的相对低下,刀耕火种。 ②商周时期:青铜农具出现,但由于昂贵,在农业生产中只是少量使用。 ③春秋战国时期:牛耕技术开始运用,铁制工具出现,生产力水平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显著提高。 ④西汉时期,铁制工具普遍使用,牛耕技术推广,二牛抬杠。 ⑤东汉:使用一牛挽犁。⑥唐朝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耕犁趋于完善,标志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2. 耕作技术: (1)耕作方法:①春秋战国:垄作法;②西汉:代田法。 (2)耕作技术:魏晋南北朝:耕耙耱技术(北方旱地)和耕耙技术(南方水田) (3)耕作制度:①两汉时一年一熟为主;②宋朝以后,江南出现一年两熟和一年三熟制。、3.水利灌溉: (1)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汉代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 (2)灌溉工具:①曹魏的翻车;②唐朝的筒车;③宋朝的水力高转筒车;④明清的风力水车。 (二)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背景: ①商周时期,因为生产力低下和实行井田制,所有土地归周王,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 ②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和生产关系变革(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带来农耕方式的转变。 2.含义: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农民的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 3.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1)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或耕畜等生产资料,农民在自己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具有生产积极性。

(2)经营规模很小,以一家一户为单位,具有分散性。 (3)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少有交换,具有封闭性和狭隘性。 (4)在封建地主阶级的沉重剥削下,农民需要承担沉重的徭役,每遇灾荒瘟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于贫困,失去土地或破产流亡,具有脆弱性。 (5)注重精耕细作,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具有落后性。 (6)土地为主要社会财富,随着人口增加和土地兼并激化,土地的过度开垦,导致人地矛盾日益突出,表现出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性。 (三)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1. 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2.奴隶社会(商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度井田制。井田制形成于商,盛行于西周,开始瓦解于春秋,崩溃于战国末期。其内容: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周王把直接控制外的土地封赐给诸侯,但不得转让和买卖,受田者只享有土地的使用权,并且向周天子交纳一定贡赋。 3. 封建社会(战国以后):以地主土地私有制占支配地位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具体形式包括地主土地私有制、封建土地国有制和小农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之下,土地兼并是地主扩大地产的最主要途径,历朝统治者都采取措施抑制兼并,如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法,明代丈量土地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税,但不能从根本上阻止土地兼并。 二、中国古代的手工业技术 (一)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的成就 1.冶铸业 (1)青铜冶炼技术: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等精美青铜器,充分展示出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 (2)冶铁技术: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两汉的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南北朝的灌钢法等,使中国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在16世纪以前一直领先世界。铁器在农业、手工业领域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的水平。 2.纺织业 (1)丝织业技术 ①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 ②商朝时已有了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 ③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中国古代经济实用制度演变概况.docx

中国古代经济制度演变概况(知识结构纵横结合)朝代农耕技术、水利工程发展农业土地制度演进 原始原始社会土地公有 ①农耕:刀耕火种(西汉时南方 阶段制 依然采用) 井田制 ②《河濡书》、《沟洫志》早期史(土地名义上归国 商周 书水利专篇家所有,实际归国 王所有) ①农耕:形成“铁犁牛耕” 的耕 东周作方式(农业发达地区) (春举例:秦国(以牛田:国富民强) 秋战②水利:战国时期:都江堰和 秦国:土地私有制 国)郑国渠【商鞅变法】 手工业经济 纺织业冶金业 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小 纺织技术已萌芽;已经出 件青铜器 现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 商:有负责指导蚕桑生产出土地点相当广泛;生产 的专职官员;玉蚕规模相当大 周:纺织业在经济生产中青铜器大都作为礼制的 已经相当重要象征;铸造工艺很高 春秋晚期:出现人工冶炼 铁器 战国中期:铁器大量出 土;冶铁技术发展(炼钢、 陶瓷业 彩陶:具有相当高的工艺水 平;山东龙山文化:蛋壳黑 陶;原始青瓷(釉瓷) 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淘发 展到瓷的过渡阶段 商业经济市的发展与对市的管理经济政策 出现早期商业交换 商业在商代初步发 展 西周时期商业进 步,交易频繁 商业得到良好发 展,出现富足的巨 商和繁荣的商业中 发展:战国时期,有的城市出现称作“市井” 心商鞅变法明确重农 的商业区 抑商的原则。此后历 ③《后稷农书》、《吕氏春秋》淬火) 秦朝 ①农耕:牛耕技术普及,铁制农 西汉:汉武帝推广铁业官 土地私有制 具数量超过前代【曲柄锄、大镰、 营制度;开始使用煤炭 《说文解字》记载; 耧车】供风形式革命性 纺织技术相当发达(素纱作原料; 东汉:一牛挽犁 变化: 汉蚕衣) ②水利:关中地区——井渠;其 田庄制度【新的农↓ 他地区修建许多水利设施;东汉 东汉初,杜诗发明水力鼓东汉:制瓷技术成熟,出土 业生产组织形式;丝绸之路 王景治黄河 风装置——水排有青瓷器 自给自足的表现】 ③《氾胜之书》《四民月令》 朝大都采用 管理:商品必须明码标价;陶制容钱器 ①发展: A、西汉长安有“市”九处; B、都市商业集中 商运活跃C、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形成 “富商大贾周流天②管理:“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管理相当 下,交易之物莫不严格 通”【王莽时期,设立“五都”和“五均官,控制 物价】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历程最全版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历程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农耕经济发展的基本概况。 2、掌握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表现及结果。 3、掌握历代土地政策、赋税制度以及发展农业的基本措施。 4、概括归纳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5、概括归纳古代商业的发展。 6、了解古代资本主义萌芽的原因、标志、特点及意义。 ★学法指导: 1、注意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找出共同点和不同点,培养分析、比较能力。 2、采用因果分析的方法,正确分析和认识古代一些经济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3、学会处理宏观和微观的关系。 4、通过理解或记忆,掌握基本史实。 ★高考展望: 1、注意古代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2、联系现代农村土地制度的变革和税费制度的改革,注重古代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的发展演变所反映的历史趋势和特点。 3、注意梳理古代各时期封建城市和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并注意内在的继承和发展关系。★知识整合: 一、古代农业的发展 1、基础知识 (1)生产工具的进步和生产技术的发展 ①夏商周:农具大多是木、石、骨、蚌所制,仅有少量的青铜农具。 ②春秋:铁农具开始出现。 ③战国: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④两汉:犁壁的出现,赵过发明耧车;牛耕法有二牛抬杠式、一牛挽犁法。 ⑤魏晋南北朝:马钧发明翻车;水碓、水磨等广泛用于谷物加工。 ⑥唐朝:创制了曲辕犁、筒车。 (2)农作物的推广 ①夏商周:五谷 ②魏晋南北朝:南方农作物品种增多 ③隋唐:江淮地区大面积种植水稻;经济作物茶叶生产规模大。 ④明清:棉花种植由江南推向江北;外来农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官种植;清朝前期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 (3)土地开发 ①魏晋南北朝:江南农业的开发由江东扩展至整个长江流域,波及到岭南和闽江地区;边疆的河西走廊和辽东地区得以开发。 ②隋唐:江南土地得到进一步开发,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 ③明清:外来农作物玉米和甘薯的种植,使贫瘠土地得到利用。 (4)农产品商品化 ①隋唐: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特别是茶叶的市场广泛,唐中期以后征收茶税。 ②明清:棉花种植由江南扩展至江北。经济农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形成了专业生产区域。(5)古代重大的水利工程

古代中国经济制度

古代中国的经济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中国小农经济的形成于土地制度的变化; 2、掌握用经济学逻辑分析和阐释经济问题或经济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1、掌握中国小农经济的形成于土地制度的变化; 难点:2、掌握用经济学逻辑分析和阐释经济问题或经济现象; 三、教学过程 一、发达的古代农业 1、生产工具: 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 商周时期:耒耜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出现了青铜农具 春秋战国:出现了铁农具和牛耕耕作方式并逐渐推广 西汉:耦犁法推广,后出现犁璧;汉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了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隋唐:江东地区出现了曲辕犁,标志着我国古代耕犁技术的成熟 2、耕作技术:春秋战国: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垄作法 西汉:赵过推行代田法 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地耕耙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3、耕作制度:西汉以一年一熟为主,宋以后江南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水利灌溉:水利工程:战国时期有都江堰;汉朝出现白渠,龙首渠等著名水利工程。 灌溉工具:曹魏时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唐朝创制筒车;宋朝出现高转筒车,明清时期出现风力水车。 4、小农经济: 条件:生产力: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生产关系: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特点: (1)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2)生产主要是满足自家的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和抵御天灾人祸的脆弱性

4、影响: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5、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1)形成: 春秋时期:开始出现土地私有。如鲁国实行“初税亩” 战国时期:通过商鞅变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2)原因:铁犁牛耕广泛使用,生产力提高时根本的原因;各国的变法承认土地私有是直接原因;加之战争频繁 (3)特点:最大的特点是土地兼并;土地私有和土地买卖 (4)类型: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支配地位;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及封建土地国有制。 识记重要的土地制度:原始社会:土地公有指;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有三种类型:地主阶级土地私有制、封建国家土地私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其中,地主土地私有制占主导,农民占有的土地较少,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比较典型的是北魏到唐前期的均田制。 即学即用 1、俞森的《荒政丛书》卷5中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材料表明古代中国(C) A.重农抑商政策已有所转变 B.稀疏地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C.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 D.农业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方法突破:全面认识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 1、形成条件: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推广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2、特点: (1)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一家一户分散经营。 (2)稳定性: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3)封闭性:个体之间很少有交往和合作,市场变换少 (4)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影响,很容易破产

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

考前备战预测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2·山东临沂市统考)毛泽东曾经指出:“我看中国就是靠精耕细作吃饭。”下列反映中国农业“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的是( ) ①“湿耕泽锄,不如归去”②“六月不干田,无米莫怨天” ③“肥是农家宝,庄稼不可少”④“且溉且粪,长我禾黍” A.①②③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精耕细作”的理解。①②③④的说法均是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 答案: D 2.剪纸是我国的民间艺术,观察下列剪纸,它们形象地反映了( ) A.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B.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C.手工业纺织技术D.古代社会的和谐融洽 解析:小农经济是在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的基础上,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本题以剪纸的形式体现了这种模式,做题的关键是仔细观察图片,从图片中解读出有效信息,从图中的“耕牛”和“纺车”等信息便可做出正确判断。 答案: A 3.(2012·泉州模拟)宋人方勺在《泊宅篇》中载:“七闽地狭瘠而水源浅远。……垦山陇为田,层起如阶级,然每远引谷水以灌溉,中涂必为之皑(碾米用的石磨),下为碓米。”材料反映宋代福建( ) ①土地制度以小农土地私有制为主②向山要田,山区梯田多 ③能将低海拔处的水引往高海拔处④已经懂得综合利用水资源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由材料中“垦山陇为田,层起如阶级”可知②正确;由“引谷水以灌溉”可知③正确;①④在材料中没体现。 答案: B 4.(2012·北京西城抽样测试)下列图片所反映的工具,发明于唐朝并且用于灌溉的是

金识源专版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第4课 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素材 人民版必修2

西欧庄园经济和农奴制以及东汉的庄园经济 9—13世纪是封建庄园兴盛时期。9世纪起,一种新的封建农业经济组织形式──农奴劳役制庄园开始在西欧流行。典型的庄园采用劳役地租的剥削方式,这就决定了庄园的结构以庄园的土地划分成领主自营地和农奴份地两部分的特征。庄园有时就是一个村子,但二者也经常是不一致的。庄园的耕地呈条田状插花分布,领主自营地、各户农奴份地互相交错在一起,所以实行强迫轮种。中古西欧农业生产力发展缓慢,致使农村公社的耕作制度得以长期保留。9世纪的王室庄园和大修道院庄园面积很大,有的占地几千公顷。9世纪以后的庄园一般都比较小。庄园以外的农民也多是封建依附农民,但所受剥削不同于服沉重劳役的农奴,一般以交纳实物租、货币租为主。劳役地租在14世纪以前大体上是适合当时西欧比较落后的生产力水平的地租形式,庄园作为农奴实行劳役地租剥削的组织曾在西欧这一时期存在。 经济上农奴和其他封建农民一样,是一个独立的小生产者。他领有份地,使用自己的生产工具耕作,他有独立经济,有财产,有家庭。农奴的特性在于他须在庄园上耕种领主自营地,受劳役地租剥削。在劳役地租的条件下,封建主对农奴人身,换言之对其劳动力特别强有力的支配是对农奴进行剥削所必需的。这种封建主与农奴在生产中的统治与服从的关系以法律形式和其他非经济手段(如习惯、道德、舆论)固定下来就体现为封建地主对农奴的超经济强制。法律强调农奴人身属于主人,农奴世代成为农奴,只有被主人释放才能免除农奴身份,不能随意离开主人,可由主人买卖或转让。从法律地位讲,农奴没有婚姻自由,与所在庄园以外的人结婚要交结婚税;没有财产权,要纳“死手捐”(即继承税),主人还可按自己的需要临时向农奴勒索钱物。农奴对于主人这种低下的法律地位明显受到罗马法有关奴隶规定影响的结果,但从根本上说是为了保证在生产中封建主对农奴劳动力的支配。 对于东汉时期地主大土地所有制的经营方式,有人认为东汉庄园制,它主要是由占有大量私田的封建贵族、官僚、地主等所组成,庄园中一般都设有部曲、家兵等私人武装。庄园土地,主要租佃给同族中贫苦者以及有严格人身依附关系的农民耕种,并以高于封建国家租额的实物地租作为主要剥削形态。庄园基本上是以农业、手工业为主而又包括各种副业生产在内的经济单位;与这种看法相反,有人则认为东汉并不存在庄园经济结构。由于中国不是欧洲领主土地同农奴劳动相结合的经济制度。土地经营很难形成欧洲式的庄园经济。《四民月令》不能作为东汉存在庄园制的史料依据。 重农抑商 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采用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它作为一项完整的政策,最初萌芽于战国时期李悝的改革思想和实践。从商鞅变法规定的奖励耕战、禁止弃农经商,到汉文帝的重农政策,直到清初恢复经济的调整,都是这种政策的体现。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质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这一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地主政权,起了积极作用。如战国时期,秦国实施商鞅变法中重农抑商的规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壮大了秦国实力,为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重农抑商政策的弊端日益暴露。自然经济阻碍社会分工,难以形成完全意义上的商品生产。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产品的流通和交易又是必然的,抑商政策阻碍了产品的流通和工商业的正常发展,打乱了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内部平衡,妨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这一政策的消极作用就更明显。中国封建社会采取这种政策,归根到底是由其经济基础决定的。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种经济的主要部门是农业。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提供给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为此,历代统治者都把农业当作根本性的大事来抓,采取一系列督促、鼓励、组织农业生产的措施,在国家经济政策上向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方向倾斜。通过发展农业,封建国家可以征收稳定的土地税来保证财政收入,还有利于社会稳定,将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统治者认为,发展工商业不如经营土

专题02 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仿真押题)-2017年高考历史命题猜想与仿真押题(解析版)

1.《汉书·食货志》认为,“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东汉王充提出了“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南宋陈旁认为,对待不同土壤只要对症下药,可使土地更加精熟肥美,这反映了古代农业() A.需要大量劳力B.适时增加肥力 C.提倡精耕细作D.善于积累经验 解析:材料没有强调劳力,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对待不同土壤只要对症下药,增加肥力只是一个方面,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勤谨,则亩益”“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对待不同土壤只要对症下药”等,分析、判断选项,可知材料强调的是精耕细作,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积累经验,故D项错误。 答案:C 2.唐朝法律曾详细规定了对宰杀耕牛的处罚,杀自家牛者也要判一年徒刑。宋代对杀牛者的处罚更为严厉,杀牛者要处徒刑两年,甚至要刺配充军。上述规定反映了() A.封建王朝法律的严酷性 B.奖励耕战政策的必要性 C.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 D.自给自足经济的脆弱性 答案:C 3.李釜源撰《地图综要》(研究明代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内卷:“楚故泽国,耕稔甚饶。一岁再获柴桑,吴越多仰给焉。”据此准确反映的是() A.“苏湖熟,天下足”逐渐演变为“湖广熟,天下足” B.江浙农村转种棉花等,粮食不能自给,需要湖广输入 C.湖广地区在明代成为全国粮食重要产区 D.经济重心转移湖广地区超过吴越 解析:“吴越多仰给焉”,反映出湖广地区在明代成为全国粮食重要产区,故C项正确。 答案:C 4.北宋时期,国家对私有土地的买卖几乎完全不加限制,仅要求买卖双方到当地官府履行一定的登记手续,以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不致流失。这一政策() A.推动了农产品商品化

B.有利于促进人口流动 C.使国家财政收入增加 D.使雇佣关系得以确立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允许土地买卖,这与农产品商品化无关,故A项错误。土地买卖有利于人口的流动;土地买卖是私人之间交易,只能保证国家的税赋收入不至于流失,不能使国家财政收入增加;明中后期产生了雇佣关系;故A、C、D三项错误。 答案:B 5.据明崇祯《松江府志》记载:“棉布虽松江所产,旧亦不多,故无其额。自二三十年来,松江之民多倚织布为生,见今征粮折棉布(将国家所征的粮食税折合成棉布征收)。”记载的这一现象() A.客观上有利于松江棉织业发展 B.反映明代由抑商转向重商 C.说明工商税已成明代税收主体 D.表明政府扶植民营手工业 解析:根据题意,由于松江地区人民多以织棉布为生,故明政府征粮食税时折合成棉布,客观上促进了松江棉织业的发展,故A项正确。 答案:A 6.早于孔子100多年的鲁国大夫臧文仲,因为在国内“废六关”(毁掉阻碍商品流通的关卡)、“妾织蒲”(织蒲席出售,与民争利)被斥为“不仁”的人。孔子的学生子贡从事货殖(商业)也受到不安本分的指责。这从侧面反映出春秋时期() A.新兴商人日益活跃B.儒家反对商业活动 C.推行重农抑商政策D.商人社会地位不高 答案:A 7.古罗马地理博物学家普林尼说:“遥远的东方丝国在森林中收获丝制品,经过浸泡等程序的加工,出口到罗马,使得罗马开始崇尚丝制衣服”“保守估计,印度、塞雷斯(中国)和阿拉伯半岛每年可以通过贸易从罗马帝国赚取一亿银币的利润,这便是我们罗马帝国的妇女每年用作购买奢侈品的花费。”此材料主要说明()

2021届课标版高考历史复习训练:第9单元古代中国的经济

第九单元古代中国的经 济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20江西南昌摸底测试]近年考古发现,春秋晚期的墓葬中已有铁犁等多种铁器出现。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 A.农业生产力发生革命性变化 B.以牛耕田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C.铁器在农业生产中普遍使用 D.人们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2.[2020四川泸州第一次质量检测]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制度逐渐被破坏,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起来,家庭和作坊手工业生产普遍存在。这主要反映了( ) A.商人社会地位明显提高 B.政府推行重商政策 C.全国统一市场逐渐形成 D.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3.[2020江西联考]下面是先秦至秦汉全国出土的铁农具数量对比示意图。此示意图中的变化反映了( )

A.农业生产不断进步 B.铁制农具广泛应用 C.社会局势渐趋稳定 D.小农经济逐渐壮大 4.[2020河南信阳一中阶段性检测]北魏中后期,工商业者的地位由原来与“皂隶”并列,不准与自由民通婚,不准做官,上升为与“吏民”同列,可上书言事甚至做官。这一变化( ) A.体现了北魏社会秩序混乱 B.使北魏统治基础遭到削弱 C.说明北魏抑商政策的松动 D.为民族的交融奠定了基础 5.[2020湖北三校联考]有学者研究发现,唐代城市道路功能较为单一,主要满足城市交通需要。到了宋代,城市道路两旁分布着各种商店,形成繁华的商业街,并成为城市生活的中心。这种变化反映了( ) A.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 B.城市建筑风格的质变 C.江南工商业市镇的兴起 D.手工业发展使商业繁荣 6.[2020辽宁六校协作体期中联考]宋代租佃制盛行,地主多以签订契约的方式出让土地使用权以收取地租。宋代的地租形式以实物地租为主,货币地租有所发展,劳役地租逐渐减少。这说明,宋代租佃制( ) A.促进了自耕农经济的发展

【2019最新】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第4课 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素材 人民版必修2

【2019最新】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第4课古代中 国的经济制度素材人民版必修2 9—13世纪是封建庄园兴盛时期。9世纪起,一种新的封建农业经济组织形式──农奴劳役制庄园开始在西欧流行。典型的庄园采用劳役地租的剥削方式,这就决定了庄园的结构以庄园的土地划分成领主自营地和农奴份地两部分的特征。庄园有时就是一个村子,但二者也经常是不一致的。庄园的耕地呈条田状插花分布,领主自营地、各户农奴份地互相交错在一起,所以实行强迫轮种。中古西欧农业生产力发展缓慢,致使农村公社的耕作制度得以长期保留。9世纪的王室庄园和大修道院庄园面积很大,有的占地几千公顷。9世纪以后的庄园一般都比较小。庄园以外的农民也多是封建依附农民,但所受剥削不同于服沉重劳役的农奴,一般以交纳实物租、货币租为主。劳役地租在14世纪以前大体上是适合当时西欧比较落后的生产力水平的地租形式,庄园作为农奴实行劳役地租剥削的组织曾在西欧这一时期存在。 经济上农奴和其他封建农民一样,是一个独立的小生产者。他领有份地,使用自己的生产工具耕作,他有独立经济,有财产,有家庭。农奴的特性在于他须在庄园上耕种领主自营地,受劳役地租剥削。在劳役地租的条件下,封建主对农奴人身,换言之对其劳动力特别强有力的支配是对农奴进行剥削所必需的。这种封建主与农奴在生产中的统治与服从的关系以法律形式和其他非经济手段(如习惯、道德、舆论)固定下来就体现为封建地主对农奴的超经济强制。法律强调农奴人身属于主人,农奴世代成为农奴,只有被主人释放才能免除农奴身份,不能随意离开主人,可由主人买卖或转让。从法律地位讲,农奴没有婚姻自由,与所在庄园以外的人结婚要交结婚税;没有财产权,要纳“死手捐”(即继承税),主人还可按自己的需要临时向农奴勒索钱物。农奴对于主人这种低下的法律地位明显受到罗马法有关奴隶规定影响的结果,但从根本上说是为了保证在生产中封建主对农奴劳动力的支配。 对于东汉时期地主大土地所有制的经营方式,有人认为东汉庄园制,它主要是由占有大量私田的封建贵族、官僚、地主等所组成,庄园中一般都设有部曲、家兵等私人武装。庄园土地,主要租佃给同族中贫苦者以及有严格人身依附关系的农民耕种,并以高于封建国家租额的实物地租作为主要剥削形态。庄园基本上是以农业、手工业为主而又包括各种副业生产在内的经济单位;与这种看法相反,有人则认为东汉并不存在庄园经济结构。由于不是欧洲领主土地同农奴劳动相结合的经济制度。土地经营很难形成欧洲式的庄园经济。《四民月令》不能作为东汉存在庄园制的史料依据。 重农抑商 重农抑商政策是历代封建王朝采用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它作为一项完整的政策,最初萌芽于战国时期李悝的改革思想和实践。从商鞅变法规定的奖励耕战、禁止弃农经商,到汉文帝的重农政策,直到清初恢复经济的调整,都是这种政策的体现。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质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这一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地主政权,起了积极作用。如战国时期,秦国实施商鞅变法中重农抑商的规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壮大了秦国实力,为统一奠定了基础。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重农抑商政策的弊端日益暴露。自然经济阻碍社会分工,难以形成完全意义上的商品生产。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产品的流通和交易又是必然的,抑商政策阻碍了产品的流通和工商业的正常发展,打乱了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内部平衡,妨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这一政策的消极作用就更明显。封建社会采取这种政策,归根到底是由其经济基础决定的。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种经济的主要部门是农业。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提供给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为此,历代统治者都把农业当作根本性的大事来抓,采取一系列督促、鼓励、组织农业生产的

完整版中国古代经济专项训练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农业耕作工具的改革和演进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回答1~3题。 1、观察下列一组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图片,所能得到的正确认识不包括 图一春秋时期铁锤图二春秋穿有鼻环的牛尊图三战国铁口犁图四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A、铁制农具出现并广泛运用B、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 C、农用动力出现革命性变化 D、使用畜力马排鼓风冶铁 2、便于牛耕普及的耕作形式是 A、刀耕火种 B、二牛抬杠 C、火耕水耨 D、一牛挽犁 3、牛耕普及全国是在 A、秦朝 B、汉代 C、唐代 D、宋朝 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使农民遭受沉重的压迫,由此引发了社会动乱。据此回答4~5题。 4、历史上的“泰半之赋”指的是 A、统治者对农民征收的除正常赋税之外的一种赋的名称 B、农民要将收成的三分之二上缴国家 C、赋税沉重简直像泰山的大半那么重 D、除赋税外农民还要承担的各项力役 5、下列有关我国古代徭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是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 B、成为许多大型工程成功营造的基本条件 C、徭役的过度征发与农业的发展不大 D、沉重赋税往往引发古代社会的动荡不安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有原始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奴隶主贵族国有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包括地主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和国有土地所有制)三种类型。据此回答6~7题。 6、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出现“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 B、封建土地制度的存在 C、政府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 D、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 7、土地兼并的主要危害是 ①威胁政府财政收入②激化了阶级矛盾 ③阻碍了生产力发展④导致地方割据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水利是农业命脉”历代政府十分重视水利工程的兴修,据此回答8~9题。 8、战国时期的著名水利工程主要分布在现今哪些省份 A、山西、四川 B、江苏、安徽 C、陕西、四川 D、贵州、江西 9、明清水利事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A、开凿郑国渠 B、王景治理黄河 C、发明“井渠”法 D、灌排工具的改进 中国传统社会是建立在以小农经营为主的高度分散的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据此回答10~12题。 10、中国古代的自然经济 ①是中国传统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②是以满足生产者本身或本经济单位需要进行生产的经济 ③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④带有开放性 A、①③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1、对“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足”即产品富足 B、带有封建性和落后性 、生产的目的首先是满足自我消费D 、生产目的不以市场贸易为主C. 12、要想全面了解汉代田庄里的生产、生活方式,可以查阅

2021届新高考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第二单元古代中国的经济

第二单元 古代中国的经济 一、选择题 1.[2020江西南昌摸底测试]近年考古发现,春秋晚期的墓葬中已有铁犁等多种铁器出现。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 A.农业生产力发生革命性变化 B.以牛耕田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C.铁器在农业生产中普遍使用 D.人们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2.[2020四川泸州第一次质量检测]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制度逐渐被破坏,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起来,家庭和作坊手工业生产普遍存在。这主要反映了( ) A.商人社会地位明显提高 B.政府推行重商政策 C.全国统一市场逐渐形成 D.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3.[2020江西联考]下面是先秦至秦汉全国出土的铁农具数量对比示意图。此示意图中的变化反映了( ) A.农业生产不断进步 B.铁制农具广泛应用 C.社会局势渐趋稳定 D.小农经济逐渐壮大 4.[2020河北承德一中检测]北魏中后期,工商业者的地位由原来与“皂隶”并列,不准与自由民通婚,不准做官,上升为与“吏民”同列,可上书言事甚至做官。这一变化( ) A.体现了北魏社会秩序混乱 B.使北魏统治基础遭到削弱 C.说明北魏抑商政策的松动 D.为民族的交融奠定了基础 5.[2020湖北三校联考]有学者研究发现,唐代城市道路功能较为单一,主要满足城市交通需要。到了宋代,城市道路两旁分布着各种商店,形成繁华的商业街,并成为城市生活的中心。这种变化反映了( ) A.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 B.城市建筑风格的质变 C.江南工商业市镇的兴起 D.手工业发展使商业繁荣 6.[2020辽宁六校协作体期中联考]宋代租佃制盛行,地主多以签订契约的方式出让土地使用权以收取地租。宋代的地租形式以实物地租为主,货币地租有所发展,劳役地租逐渐减少。这说明,宋代租佃制( ) A.促进了自耕农经济的发展 B.阻碍了精耕细作技术的提高 C.减轻了农民经济上的负担

通史体系整理——中国古代史

通史体系整理——中国古代史 夏、商、西周时期(公元前2070—公元前771年) (一)政治 1、早期国家制度 王位世袭制: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其子启破坏禅让制,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王位在家族传承(家天下取代公天下),王权具有神秘色彩。行政管理:商在中央设相、卿士,地方封侯和伯。 2、分封制: 分封制的推行: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立西周。他和其弟周公旦先后两次实行分封。 目的:拱卫王室,建立有效统治。 受封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后代。 受封爵士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分封制的作用:加强统治,拓展疆土。 3、宗法制: 概述:以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作用:和分封制互为表里,保证贵族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部的稳定和团结。(二)经济: 1、农业: ①原始农业: 时间:距今一万年左右 作物:水稻和粟。 耕作方法:刀耕火种 ②商周时代的农业: 农具:耒、耜、石锄、石犁,出现青铜农具但很少用于生产。 技术:排水、除草、培土、制肥、治虫 作物:西周时期有稻、粟、黍、稷、麦、桑、麻。 2、手工业: ①冶铸业:商周时代青铜器铸造繁荣,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等为代表;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 ②制瓷业: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 ③丝织业: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距今四五千年已开始养蚕并有丝织品。商朝时有织机,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3、商业: 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因此后人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商周时期政府曾采取鼓励政策,支持商业发展。 4、经济制度:井田制 夏、商、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度,土地属于国家,国王将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与买卖,并向国王交纳贡赋。因耕地规整,形同井字,故称“井田”,该制度即为“井田制”。 (三)文化: 1、历法:夏朝时有《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

中国古代经济制度演变概况

中国古代经济制度演变概况(知识结构纵横结合) 朝代农耕技术、水利工程发展农业土地制度演进 手工业经济 商业经济市的发展与对市的管理经济政策纺织业冶金业陶瓷业 原始 阶段 ①农耕:刀耕火种(西汉时南方 依然采用) ②《河濡书》、《沟洫志》早期史 书水利专篇原始社会土地公有 制 新石器时代: 纺织技术已萌芽;已经出 现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 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小 件青铜器 彩陶:具有相当高的工艺水 平;山东龙山文化:蛋壳黑 陶;原始青瓷(釉瓷) 出现早期商业交换 商周井田制 (土地名义上归国 家所有,实际归国 王所有) 商:有负责指导蚕桑生产 的专职官员;玉蚕 出土地点相当广泛;生产 规模相当大 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淘发 展到瓷的过渡阶段 商业在商代初步发 展 周:纺织业在经济生产中 已经相当重要 青铜器大都作为礼制的 象征;铸造工艺很高 西周时期商业进 步,交易频繁 东周(春秋战国)①农耕:形成“铁犁牛耕”的耕 作方式(农业发达地区) 举例:秦国(以牛田:国富民强) ②水利:战国时期:都江堰和 郑国渠 ③《后稷农书》、《吕氏春秋》 秦国:土地私有制 【商鞅变法】 春秋晚期:出现人工冶炼 铁器 商业得到良好发 展,出现富足的巨 商和繁荣的商业中 心 战国中期:铁器大量出 土;冶铁技术发展(炼钢、 淬火) 发展:战国时期,有的城市出现称作“市井” 的商业区 商鞅变法明确重农 抑商的原则。此后历 朝大都采用 秦朝管理:商品必须明码标价;陶制容钱器 汉①农耕:牛耕技术普及,铁制农 具数量超过前代【曲柄锄、大镰、 耧车】 东汉:一牛挽犁 ②水利:关中地区——井渠;其 他地区修建许多水利设施;东汉 王景治黄河 ③《氾胜之书》《四民月令》 土地私有制 田庄制度【新的农 业生产组织形式; 自给自足的表现】 《说文解字》记载; 纺织技术相当发达(素纱 蚕衣) ↓ 丝绸之路 西汉:汉武帝推广铁业官 营制度;开始使用煤炭 作原料;供风形式革命性 变化: 商运活跃 “富商大贾周流天 下,交易之物莫不 通” ①发展:A、西汉长安有“市”九处; B、都市商业集中 C、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形成 ②管理:“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管理相当 严格 【王莽时期,设立“五都”和“五均官,控制 物价】 东汉初,杜诗发明水力鼓 风装置——水排 东汉:制瓷技术成熟,出土 有青瓷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