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烛之武退秦师_设计思想

_烛之武退秦师_设计思想
_烛之武退秦师_设计思想

2009.07

odern chinese教导航

备《烛之武退秦师》这篇课文可以说是一篇老课文了,位于旧人教版的第一册第五单元文言文单元的第一篇,是高一新生在进入高中文言文学习阶段首先遇到的一篇课文,编者这样安排可以说是独具匠心,从中也可见这篇课文的地位和作用非同一般。在新的人教版中,这篇课文位于人教版高中语文新课标【必修一】阅读鉴赏第二单元文言文阅读鉴赏的第一篇,其作用和地位同样重要。为此,笔者是这样来设计讲授这篇课文的。

一、明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1.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2.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

《烛之武退秦师》设计思想

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3.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

4.注重合作学习,养成互相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

5.学会灵活使用常用语文工具书,能利用多种媒体搜集和处理信息。

二、整体把握第二单元

本单元学习的是古代记叙散文,共三篇,都是千古流传的叙事名篇,记载了历史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学习这个单元,既可以从中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又可以欣赏和借鉴

◎张海云

小见大的手法。

当然,这种思念是借助于“在记忆上”、在对儿时的回忆中,它本身也离不开对故乡的风物的描写和人物的叙述。但描写景物也好、叙述人物故事情节也好,都不是目的,而是手法。俗话说:“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一去不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故乡的一切都是美好的。而在《社戏》中,作者正是借助于社戏、罗汉豆来表达对美好的童年的怀念、对故乡的赞美的。作者把社戏和罗汉豆比作自己的童年。作者的童年和故乡就是“那夜似的好豆”和“那夜似的好戏”。

当然,思念常常伴随着惆怅和失落,思乡当然也是如此。《社戏》的结尾就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这一方面是对失去的童年时光感到失落,一方面也是对现实的失望。这种失落感我们在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结尾中也能体会到。“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这也是一种惆怅的失落感。对现实的失望则是在小说《故乡》中将少年时那个 “项

戴银圈” 月光下向一匹猹猛力刺去的闰土与中年木讷的闰土的对比中表现出来的。

《社戏》的结尾充满诗情。如果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结尾只是通过对画的思念来进一步表达作者对儿时幸福时光的怀念,《社戏》的结尾则除了表达对儿时幸福时光的怀念外,还表达了作者对儿时在故乡所看的戏、所吃的蔬果的津津乐道,“意味留存”;更是对儿时的伙伴的深情思念。“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作者也借此表达不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的思想。

从《社戏》的结尾也可以看出,鲁迅的文章并非都是“战斗檄文”,特别是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里的文章和收入小说集《呐喊》里的《故乡》《社戏》等。在这些文章里,鲁迅向我们展示的是与“金刚怒目”的一面截然相反的温情脉脉的一面。

(文建军 深圳市宝安区新湖中学 518101)

odern chinese

M54

xiandai yuwen

2009.07

教导航

备叙事的艺术。

文言叙事散文有一种简洁之美,学习时要注意反复朗读,悉心体会。还要学习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做到纲举目张,化繁为简,提高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把握文章思想内涵和特点

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和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及要点,笔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把握这篇课文:

1.《烛之武退秦师》是本单元古代记叙散文的第一篇,既能代表古代记叙散文的特色,同时比较简单易懂,既易于学生接受,又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讲好本篇课文,也是为接下来的古文学习打好基础,因此笔者在备课时非常用心:首先精心设计导语,引用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故事,1955年钱学森想回国,遇到了重重阻挠,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从而引出疑问:一个人的力量真的能抵得上五个师吗?让学生们带着求知的欲望尽快进入到课文的学习当中;接下来与学生一起完成对课文历史背景的了解,将学生们带入那个风雨变幻的时代,从而更好地“知人论世”;然后在理解课文字词句的基础上,展开对课文人物和叙事技巧的分析鉴赏;最后练习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感受人物的爱国精神,并从中得到熏陶和感染。

2.对于学生来说,由于学习文言文要付出比现代文更多的认识努力,因此通常同学们对文言文大都敬而远之。调查显示,多数同学都不大了解所学文言文的内涵,不了解那些隐藏在陌生语言下面的更深层次的人类的智慧,因此,笔者力求引导学生走进文言文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说辞语言十分精彩,人物形象也栩栩如生,引导学生意识到这一点,就可能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逐步改变其对文言文的看法,培养其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

3.《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郑国被晋、秦两个大国的军队所包围,烛之武奉命前去说退秦军。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服了秦伯。秦伯撤走了围郑的秦军,最后晋军也被迫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充分表现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全文语言浅显易懂,内容生动有趣,情节波澜起伏,是一篇以记述行人辞令为主的散文佳作。

4.笔者将本课的教学设计分为三个层面:

首先,落实文言文知识,积累并归纳一些实词和虚词

(结合课后练习)如:“朝 亡 厌 国 戍 夕 危 师 及 辞 军

阙 鄙 知”等以及一些特殊用法和特殊句式。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第二,在掌握文言词语的意思的基础上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事件的关键所在,从而体会文章叙事的巧妙。这也是本课的难点所在。

最后,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细节等描写的分析,探究人物性格特点,体会烛之武高超的劝说艺术,并且学着用今天的观念审视这个故事,学习古人的那种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也是本课的德育目标。

四、教学思路设计1.布置课前预习作业:

A.这篇课文比较简短易懂,让学生在课前使用常用语文工具书,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B.《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对同学们来说非常陌生,可以让学生亲自查找资料,从而培养学生的收集筛选材料的能力和自读能力。

2.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把课堂还给学生是很必要的,所以教学过程中,更多是设计多个问题,学生小组讨论,教师适当地给以点拨,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培养了学生交流协作的能力。

3.诵读是语文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手段,在文言文中的作用尤其不可低估,所以本堂课自始至终以诵读为教学手段和依据,在诵读中赏析课文、分析人物。

4.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语文课堂应与当代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因此结尾设计讨论发言就是让学生乐于探讨并且有话可说,学有所得,并能学以致用,并学着用现代的眼光去审视历史。

5.背诵一直是让学生头疼的一个问题,所以笔者尽量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背诵课文,减轻学生的负担,增强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

五、教学方式

本课笔者主要采用朗读法、问答法、探究拓展法、讨论法教学。

1.朗读法,即自始至终以朗读为教学的手段,利用多种形式指导学生,直到熟读成诵。

2.问答法,即多设题,巧置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

3.探究拓展法,即结合课后习题,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历史眼光。

4.讨论法,即结合当代时代特点,讨论并学习古人的爱国主义精神。

(张海云 河北省秦皇岛市燕山大学附属中学 066004)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