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调查的工作程序及方法

地质调查的工作程序及方法

一、地质调查的工作程序

地质调查工作,虽然整体上是连续的,但大致仍可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收集资料和设计编写阶段

这一阶段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收集和综合工作区前人已有的地质、矿产、物探、化探、遥感资料,进行地质踏勘和航片、卫片的地质解译,编写工作设计.

野外地质踏勘应在系统收集和综合研究前人资料以及初步解释航片、卫片后进行,踏勘路线应尽可能垂直穿越工作区构造线方向,各类重要接触关系、矿化或矿产地均应布置踏勘路线。

通过本阶段工作,应力图达到了解工作区地质矿产基本特征、工作程度及前人已有资料和分析测试数据;统一岩石分类、命名方案和图例图式;选择各类剖面测制位置;编制地质、矿产草图;提出工作区地质、矿产调查中应解决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措施、方法和手段;设计所需的实物工作量、人员及仪器配置、经费及材料,完成全部工作的时间以及最终必须提交的地质成果等。

设计编写要求简明、扼要、重点突出、简详合适。

(二)野外地质矿产调查阶段

此阶段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各类地质剖面的测制和研究;系统的路线地质填图及矿产调查;为配合地质填图而开展的物探测量、化

探测量;各类样品的采集等。

本阶段的工作基本完成后,应及时综合研究编绘出工作区野外地质图

(矿产图)和地质实际材料图、各类地质剖面图,作为野外地质矿产调查阶段的主要成果和后阶段加深研究工作的依据。对采集回来的各类标本、样品,应及时编录、登记、加工或处理,送样并分析鉴定,以便能及时取得分析测试数据。

(三)资料的中间性整理及野外加深研究阶段

此阶段包含着野外和室内两方面工作,且一般应先从资料的中间性综合整理工作入手。在中间性的综合整理中,既要对各地质剖面和系统填图中已获野外资料进行较全面的综合整理研究,还应该对已收到的样品分析测试数据作初步计算、作图、统计、研究.通过这一阶段综合研究,肯定成果,并找出存在的问题,以制定野外加深研究计划,尔后进行野外加深研究工作。

(四)综合整理和报告编写阶段

地质调查的最终资料整理应在野外工作全部完成,各种原始资料已经过初步整理,并经主管部门组织野外验收通过,或已按验收意见做过野外补充工作后进行。此阶段应对所获资料进行系统整理和综合研究,编制各种成果图件,通过对工作区地质构造特征和成矿规律的总结,最后编写出地质调查报告。

二、沉积岩区地质调查方法

沉积岩分布地区进行地质调查的基本方法和要求,一般可归纳如

下:

(一)地层剖面研究

实测地层剖面的目的是划分地层,了解其岩性、岩相、厚度、可能含有的化石情况和地球化学主要特征(含矿性),建立工作区地层层序、查明接触关系、确定地层时代和填图单位。剖面应尽量选择在地层出露完整,化石丰富,接触关系和标志层清晰,构造较简单的地段测制。各时代地层单位至少要有一至二条代表性实测剖面控制,其比例尺应根据地质调查精度确定.

(二)地质填图的基本内容

沉积岩地区填图主要观察研究地层层序、厚度、接触关系、岩性、物质成分、沉积特征(沉积相标志、沉积旋回、韵律等),可能含有的化石及产出状况、标志层,含矿层及其变化等,并确定或阐明地层时代,以及沉积作用与成矿作用的关系等。对大面积的第四纪堆积物,除一般的沉积层和沉积学方面的观察研究内容外,还要注意了解可能赋存的矿产、古风化壳、古土壤及文化层等。

三、花岗岩类区地质调查方法

我国花岗岩类岩石分布十分广泛,下面主要介绍花岗岩类分布区地质调查方法。

(一)花岗岩类岩体剖面的测制

岩体剖面的测制是在花岗岩类发育区最基本的工作方法之一。剖面应选择在出露较好、露头基本连续、垂直岩体内部构造线、接触关系清楚且构造简单的地段。花岗岩类岩体剖面研究的目的可以解决

花岗岩类岩体不同组合类型、岩体之间和内部的接触关系,划分出单元和归并超单元;可以了解每一岩石单元内部的岩性变化情况及超单元内部的同源演化序列的变化情况;建立侵入的相对序次;查明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以及岩体形成时代、岩体的变形构造及就位机制等。通过对剖面的详细采样,还可以获得单元、超单元的岩石学、岩石化学、矿物学、地球化学、成岩温度、含矿性等方面有价值的资料.更重要的是通过剖面测制,可以提供建立岩石谱系单位的各种地质资料。

(二)花岗岩类区地质调查的基本内容

圈定花岗岩类岩石的分布范围,查明花岗岩类岩体与其他岩石(沉积岩、变质岩、火山岩等)之间的接触关系,确定花岗岩类岩体的形成时代;辨别岩石成分和结构构造特征,正确地划分岩石类型;查明岩体之间的接触关系,特别是岩体内部的接触关系,包括明显的和隐蔽的侵入接触关系;弄清同一类型岩石之间和不同类型岩石之间的空间和时间关系,特别是同源岩浆序列各单位的形成序次和空间展布规律;按岩石谱系单位的原则,建立花岗岩类岩体等级体制,建立单元,归并超单元,有条件时还应进一步归并超单元组合;调查花岗岩类岩体内部各种变形构造,为分析花岗岩类岩体就位

机制提供素材;根据花岗岩类岩体中所含矿物组成及其含量、岩石化学成分和地球化学资料等论证同源岩浆演化的基本规律;根据同位素年代学资料,论证岩体的形成时代、序次及其相关性;研究深成岩体内部具体构造岩浆单元与成矿关系,建立成矿模式。

四、变质岩区地质调查方法

(一)填图方法选择

在地壳表面和一定深度内,存在着一类重要的岩石类型,称为变质岩。其主要的岩石种类有千枚岩、片岩、变粒岩、斜长角闪岩、片麻岩、大理岩以及角岩等。在相当多的地区内,它们往往与混合岩、花岗质岩石共生,在另一地区,它们又和一超基性岩,如蛇纹岩等形成特殊的组合.根据变质程度大致可将变质岩分为片麻状花岗杂岩(深变质岩)、成层无序变质岩系夹成层有序变质岩(中变质岩)和成层有序变质岩系夹成层无序变质岩带(浅变质岩)三类.在不同类型的变质岩区进行地质填图,应分别选择相应的方法。即在成层有序变质岩系中采用构造地层法,在成层无序变质岩系中采用构造———岩层法,在片麻状花岗杂岩中采用构造岩石———事件法。(二)变质岩区填图工作

主要包括:穿越路线,控制地质体及重要界线;追索标志层组合(或标志层、特殊岩性等),确定其分布延伸状况;进行关键地区的构造解剖,确定区内构造形式;测制构造地层(岩石)剖面,恢复和建立地层(原岩)系统;针对工作区和区域构造关系,做必要的区域构造调查;采集各类样品,进行室内鉴定分析,特别是对重要的构造定向标本要进行观察研究。关于上述工作大体可按先填制构造岩性图,再进行关键地区构造解剖,后测制构造地层(岩石)剖面的程序进行。通过上述工作,要基本确定区内主要构造形式,以及多期叠加褶皱对地层展布的控制;通过变质地层的分析研究,建立较正确的地层层序,

合理划分填图单位;了解区内构造变形与变质作用、岩浆活动、成矿作用的关系,初步建立起区内地质事件演化表。

水文地质调查方法

水文地质调查方法 水文地质调查是为了了解地下水资源的形成、分布、流动和开发利 用状况,并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以指导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 和管理。本文将介绍水文地质调查常用的方法和技术。 一、平面地质调查 平面地质调查是水文地质调查的基础,其目标是确定不同地质单元 的空间分布,对地层的岩性、厚度、倾角等进行描述。常用的平面地 质调查方法包括: 1. 野外地质调查:野外地质调查是通过观察和收集比较表层地质状 况的信息,了解地下地质结构的方法。调查人员需要进行地质剖面观测、沉积物采样等工作,以获取地下地层的详细信息。 2. 遥感技术:遥感技术利用卫星或航空器获取地球表面的影像数据,可以通过解译遥感影像来判断地下地质单位的分布情况。遥感技术具 有高效、快捷的特点,可以大大提高地质调查的效率。 3. 地质勘探技术:地质勘探技术包括地震勘探、电法勘探、磁法勘 探等。这些技术通过测量地下的物理现象,如地震波传播速度、电阻率、磁性等,来推断地下地质结构。 二、水文地质调查

水文地质调查是针对地下水资源进行的调查,其目标是了解地下水的形成、分布和补给方式,以及地下水的质量状况。常用的水文地质调查方法包括: 1. 钻孔勘探:钻孔勘探是通过在地下钻探孔洞,并从中取得地下水样品进行分析,来了解地下水的分布状况和水质状况。钻孔勘探还可以获取地下水位、水位变动等信息。 2. 地下水位观测:地下水位观测是通过井、观测井等设施,对地下水位进行定期测量,并记录下来。通过对地下水位的观测,可以了解地下水的动态变化情况。 3. 地下水化学分析:地下水的水化学分析是为了确定地下水中各种溶解物质的含量和组成,以评估地下水的水质状况。常用的地下水化学分析方法包括pH值测定、电导率测定、主要离子测定等。 三、地下水数值模拟 地下水数值模拟是运用专门的软件工具,通过建立地下水模型,模拟地下水的流动和质量变化过程。通过地下水数值模拟,可以对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参考依据。常用的地下水数值模拟方法包括: 1. 建立地下水模型:地下水模型是模拟地下水流动和质量变化过程的工具。建立地下水模型需要收集大量的地下水观测数据,并进行模型参数的校准和优化。

(完整版)技术路线、工作方法及精度要求

第四章技术路线、工作方法及精度要求 第一节技术路线 在充分收集、综合研究已有地质矿产成果资料的基础上,以现代地质矿产理论为指导,以“3S”和现场分析技术为支撑,以与成矿有关的地质体、地质构造、矿化蚀变特征为重点来开展此次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工作,具体技术路线如图4—1。 1.运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在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工作中广泛应用遥感系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先进技术,配备掌上电脑、数码相机、数码录音笔、数码摄像机、全球定位系统,采用数字化填图,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2.以现代地质矿产理论为指导,以活动论为基础,从历史分析入手,运用多学科、多层次的剖析,依据保留下来的历史记录,综合分析投标区各地质历史时期的区域地质背景,揭示本区构造形成、演化及成矿规律。 3.以现代沉积学理论、现代火山地质学理论为基础,研究投标区内古生代地层的火山—沉积体系的岩性、岩相组合,层状序列的分布及其纵横向的变化,为查明谢米斯台—库兰卡兹干岛弧的构造环境控制因素、火山作用、大地构造等提供基础资料。重点研究火山作用与金、银、铜、汞等多金属矿成矿关系。 4.运用“造山带侵入岩岩石构造组合序列分析方法”,即利用侵入岩与地球动力学相关联的途径,以造山带阶段及造山作用过程为主线,综合研究区内侵入岩的岩浆来源、发生、上升、侵位及岩体剥露过程的动力学制约因素,制定造山带演化各阶段侵入岩岩石构造等级体系,探讨造山带演化过程中岩浆作用的演化规律,恢复造山带的组成、结构及其形成演化过程。重点加强区内中酸性侵入体的含矿性研究。 5.运用构造解析法查明投标区内的各类构造及其要素、构造序次、组合及构造演化特征,确定区域构造格架。重点查明区内北西向、东西向断裂、北东向及分支断裂的特征及其构造意义,以及与成矿的关系。

地质调查的工作程序及方法

地质调查的工作程序及方法 一、地质调查的工作程序 地质调查工作,虽然整体上是连续的,但大致仍可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收集资料和设计编写阶段 这一阶段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收集和综合工作区前人已有的地质、矿产、物探、化探、遥感资料,进行地质踏勘和航片、卫片的地质解译,编写工作设计. 野外地质踏勘应在系统收集和综合研究前人资料以及初步解释航片、卫片后进行,踏勘路线应尽可能垂直穿越工作区构造线方向,各类重要接触关系、矿化或矿产地均应布置踏勘路线。 通过本阶段工作,应力图达到了解工作区地质矿产基本特征、工作程度及前人已有资料和分析测试数据;统一岩石分类、命名方案和图例图式;选择各类剖面测制位置;编制地质、矿产草图;提出工作区地质、矿产调查中应解决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措施、方法和手段;设计所需的实物工作量、人员及仪器配置、经费及材料,完成全部工作的时间以及最终必须提交的地质成果等。 设计编写要求简明、扼要、重点突出、简详合适。 (二)野外地质矿产调查阶段 此阶段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各类地质剖面的测制和研究;系统的路线地质填图及矿产调查;为配合地质填图而开展的物探测量、化

探测量;各类样品的采集等。 本阶段的工作基本完成后,应及时综合研究编绘出工作区野外地质图 (矿产图)和地质实际材料图、各类地质剖面图,作为野外地质矿产调查阶段的主要成果和后阶段加深研究工作的依据。对采集回来的各类标本、样品,应及时编录、登记、加工或处理,送样并分析鉴定,以便能及时取得分析测试数据。 (三)资料的中间性整理及野外加深研究阶段 此阶段包含着野外和室内两方面工作,且一般应先从资料的中间性综合整理工作入手。在中间性的综合整理中,既要对各地质剖面和系统填图中已获野外资料进行较全面的综合整理研究,还应该对已收到的样品分析测试数据作初步计算、作图、统计、研究.通过这一阶段综合研究,肯定成果,并找出存在的问题,以制定野外加深研究计划,尔后进行野外加深研究工作。 (四)综合整理和报告编写阶段 地质调查的最终资料整理应在野外工作全部完成,各种原始资料已经过初步整理,并经主管部门组织野外验收通过,或已按验收意见做过野外补充工作后进行。此阶段应对所获资料进行系统整理和综合研究,编制各种成果图件,通过对工作区地质构造特征和成矿规律的总结,最后编写出地质调查报告。 二、沉积岩区地质调查方法 沉积岩分布地区进行地质调查的基本方法和要求,一般可归纳如

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细则

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细则 一、前言 地质调查是研究地球物质构成、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区域地质调查旨在对其中一特定区域的地质特征、地质构造、地质资源等 进行全面、系统的了解和研究。为保证调查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制定本细则,以规范地质调查工作。 二、调查目的 1.全面了解区域的地质构造、地层、岩性等地质特征; 2.预测区域的地质灾害风险,提供防灾救灾的科学依据; 3.探明区域的矿产资源潜力,为资源开发和利用提供基础数据; 4.为区域的土壤质量、水资源、环境保护等提供地质背景资料。 三、调查内容 1.地质构造调查: a.对区域的构造形貌、构造类型进行描述和分析; b.采集断裂构造、褶皱构造等地质构造的地面展布数据; c.钻探取样,获取构造构造的深部延伸和演化信息。 2.地层调查: a.对区域的地层进行详细划分和描述; b.采集岩芯样品,获取地层的岩性、岩组、厚度等信息;

c.对区域的地层发育规律进行研究。 3.岩性调查: a.调查区域的岩石类型、岩相特征等; b.对区域的岩石进行采样、制片、鉴定和测量。 4.矿产资源调查: a.对区域的矿产资源进行详细的调查和评估; b.采集矿石或矿物样本,进行分析和鉴定。 5.地质灾害调查: a.对区域的地质灾害(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进行调查和评估; b.针对灾害点进行现场勘察、监测和采样。 6.地球物理调查: a.进行重磁电、地震、电磁等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的应用; b.对区域的地下构造、矿产资源等进行探测。 7.地理环境调查: a.对区域的土壤质量、水资源、环境污染等进行调查; b.对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提供环境保护的科学依据。 四、调查方法 1.实地调查:组织调查人员对调查区域进行实地勘查,获取直接地质观测数据。

油气田勘探开发工作流程

油气田勘探开发工作流程 一、地质勘探阶段 1.前期调查:通过资料搜集、地理勘察等手段,了解该区域的地质特 征和潜在油气资源的分布情况。 2.选区工作:根据前期调查结果,确定可能存在油气资源的目标区域,并利用地质、地球物理等方法进行初步筛选。 3.地质勘探:在选定的目标区域开展详细的地质勘探工作,包括地质 测量、钻井勘探等,以获取更多的地质信息,确定潜在油气资源的位置和 规模。 二、地球物理勘探阶段 1.震源勘探:通过地震勘探方法,获取地下岩石结构和构造的信息, 确定油气储集区的位置和构造。 2.电法勘探:利用电磁法等方法,研究地下岩石的电性质,判断油气 储集层。 3.磁法勘探:通过磁场测量,识别地下油气矿藏的地质界面和油气组成。 4.钻井录井:在确定有潜在油气资源的区域进行钻探,通过地层和岩 性的记录,获取更详细的地质信息。 三、油藏工程阶段 1.油藏开发方案设计:根据地质和地球物理勘探的结果,制定油藏开 发方案,包括油井布置、注水方案、油气采收率预测等。

2.油井建设:依照设计方案,进行油井钻井、设备安装、固井等工作,确保油井的安全运行。 3.油藏开发:实施油藏开发计划,包括油井的采油、注水等操作,逐 步开发油气资源。 4.油藏管理和优化:对已开发的油藏进行监测和管理,优化开采方案,提高采收率和经济效益。 四、生产阶段 1.油气生产:实施油井的生产,包括采油、油气调控、油品处理等。 2.生产监测:对生产的油气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 施调整生产方案。 3.油田管理和维护:对油田进行管理和维护工作,确保油田的稳定运行。 综上所述,油气田勘探开发工作流程包括地质勘探阶段、地球物理勘 探阶段、油藏工程阶段和生产阶段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的工作都是相互 关联的,需要各学科的知识和技术的支持,以确保勘探开发工作的顺利进行。

城市地质调查工作方案

城市地质调查工作方案 一、背景与目的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地质环境问题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为了确保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安全、可持续与发展,进行城市地质调查工作是必不可少的。本工作方案旨在制定城市地质调查的目标、范围和方法,为城市规划与建设提供可靠的地质信息支持。 二、调查目标 1. 确定城市地质构造与地貌特征,包括山脉、平原、河流等; 2. 了解城市地质构造的稳定性,为规划建设提供可靠的地质基础; 3. 评估城市地震风险与地质灾害潜在风险,为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4. 探明城市地下水资源分布与状况,为合理开发与利用提供支持; 5. 分析城市地质环境与人类活动的互动关系,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三、调查范围与方法 1. 调查范围 针对目标城市,根据国家规定的城市规划界限,确定城市地质调查范围。重点关注城市主城区及周边地区。 2. 调查方法

2.1 采用实地调查与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获取综合地质信息; 2.2 收集相关地质资料,包括地形图、地质图、地震活动记录等; 2.3 进行地质勘探工作,包括地下水井、岩石取样等; 2.4 进行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和地震危险性分析; 2.5 利用地质调查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图形绘制。 四、组织与实施 1. 组织机构 设立城市地质调查小组,由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及相关领域的专 家组成。小组由一名负责人领导,并配备合适的技术人员。 2. 实施步骤 2.1 制定详细的调查计划,包括调查范围、调查方法、时间安排等; 2.2 分工合作,按计划进行实地调查和数据收集; 2.3 对采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绘图,并形成报告; 2.4 进行报告的审核和评审,确保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2.5 将调查结果及相关建议提交给城市规划和建设相关部门。 五、预期成果与应用 1. 调查结果报告,包括城市地质概况、地质风险评估、地下水资源 状况等;

地质灾害调查工作方案

地质灾害调查工作方案 一、背景介绍 地质灾害是指地球内部和地表的力学作用所引起的一系列自然灾害,如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震等。为了减少灾害事故的发生,及时采取 相应措施,进行地质灾害调查工作至关重要。 二、工作目标 本次地质灾害调查工作的目标是全面了解目标地区的地质灾害情况,包括灾害类型、分布范围、形成原因等,为制定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 提供科学依据。 三、工作内容 1. 调查区划 根据目标地区的地理特征和历史地质灾害情况,将调查区划分成若 干个区域,每个区域的范围应该包括典型的地质灾害发生地点,并注 意确保调查的代表性和全面性。 2. 现场勘察 在每个调查区域内,选取典型地质灾害点进行现场勘察。勘察内容 包括调查点的地貌特征、岩土类型、地层构造等,以及可能影响地质 灾害形成的各种因素,如地震、降雨等。 3. 数据分析

收集现场勘察所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重点关注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形成机制以及可能的潜在威胁等,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和比较,提取出有关地质灾害的关键信息。 4. 风险评估 根据分析得出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估。评估过程中可以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建立适当的评估指标和模型,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对地质灾害的潜在风险进行评估和预测。 5. 报告编制 根据调查工作的结果和分析得出的结论,编制地质灾害调查报告。报告应包括调查区域的地质灾害概况、风险评估结果、相关防灾减灾措施建议等内容,确保报告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四、工作步骤 1. 制定调查计划:根据工作目标和内容,制定详细的调查计划,明确每个步骤的工作内容和时间安排。 2. 数据收集:收集目标地区的地质地貌、地层分布、历史地质灾害等相关数据资料,建立基础数据库。 3. 现场勘察:按照调查计划,在各个调查区域内进行现场勘察,同时记录重要数据和现象。 4. 数据整理和分析:对现场勘察所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获取有关地质灾害的相关信息。

地质灾害调查工作方案

地质灾害调查工作方案 地质灾害是指在地质环境下,由于自然因素或人类活动等原因引起的地质过程,而对人类生命、财产、生态环境等造成威胁、危害或损失的现象。地质灾害调查工作涉及到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灾害防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针对地质灾害调查工作的方案进行探讨和说明。 一、调查工作准备 在进行地质灾害调查之前,需要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1、组织调查人员 为了确保调查工作能够顺利进行,需要对调查人员进行合理的调配,确定调查组织架构和人员数目,选拔专业人才,确保调查人员能够胜任各种调查任务,避免出现工作重叠和疏漏。 2、确定调查范围和调查目标 根据受灾等级和灾害类型,确定调查范围和调查目标,制定调查方案和调查目标,明确任务等级和优先次序,确保工作有序开展。 3、做好调查工具和设备准备 准确、科学、高效的调查工作,需要有有效的调查工具和设备。在调查前,需要检查设备是否正常,必要时进行调试、维修或更换。

二、调查工作流程 1、地质灾害调查工作流程 基本流程包括:调查准备、实地调查、数据整理和报告编制。 2、实地调查 实地调查是调查工作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下述三个方面: (1)对所调查区域进行综合考察,确定重点调查对象。 (2)收集与地质灾害相关的信息,包括灾害发生和演化过程、传统防治措施及其效果、灾害性质与规律、可能的地质灾害隐患等。 (3)对现场开展实地调查,记录现场情况并开展分类识别和评价,综合分析灾害的成因及可能出现的影响。 三、输出成果 1、数据整理 在调查工作结束后,需要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确保数据的公正性、准确性和可信度。 2、报告编制 在数据整理和分析完成后,需要编写相应的调查报告,向相关部门汇报调查成果。报告中应详细记录调查过程、调查结果和分析结论等内容,提出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隐患和应对措

地质勘察方案

地质勘察方案 地质勘察方案是开展地质勘察工作的基础和指导文件,通过制定合 理的方案,能够有效地提供详细的地质信息,为后续工程设计和施工 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将围绕地质勘察方案展开论述,从方案的制定原则、基本内容和工作程序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方案的制定原则 地质勘察方案的制定应遵循科学性、准确性、可行性和经济性的原则。科学性是指方案的制定应建立在充分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基础上, 选择合适的勘察方法和技术手段,确保勘察结果的准确性。准确性是 指方案应明确研究对象、勘察范围和目标要求,确保勘察结果真实可靠。可行性是指方案应根据现实条件和实际需要,确定可行的勘察方 法和工作程序。经济性是指方案应在满足勘察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 节约勘察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二、方案的基本内容 地质勘察方案主要包括项目概况、勘察目标、勘察范围、勘察内容、勘察方法与技术、勘察进度和勘察报告编写等内容。 1. 项目概况 项目概况包括项目名称、位置、规模、用途以及勘察委托单位等基 本信息,为方案的制定提供必要的背景资料。 2. 勘察目标

勘察目标是指针对具体项目的特点和需求,明确勘察工作的目标和 任务,例如对地质构造、地下水资源、地质灾害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 3. 勘察范围 勘察范围是指明确勘察的区域范围,包括陆地和水域等不同地质环境,确保对项目周边地质环境全面了解。 4. 勘察内容 勘察内容具体包括地质调查、地下水调查、野外工作、室内试验分 析等。地质调查可以通过野外观察、探槽、钻探等方法,获取地层、 构造和岩性等信息;地下水调查则重点关注水源、水位、水质等方面 的调查和分析。 5. 勘察方法与技术 勘察方法与技术是指根据不同的勘察目标和勘察内容,选择适当的 勘察方法和技术手段,包括地面勘察和地下勘察等。地面勘察可以采 用地震勘探、电磁法勘探等技术手段,地下勘察则可以通过钻探、超 声波等方法获取更深入的地质信息。 6. 勘察进度 勘察进度是指明确勘察工作的执行时间表和工作流程,确保勘察工 作按计划有序进行。勘察进度的制定需要考虑地质勘察工作的复杂性 和不确定性,以及项目开发的时间节点等因素。 7. 勘察报告编写

矿山水文地质工作的基本方法简述

矿山水文地质工作的基本方法简述 矿山水文地质工作是保证矿山安全生产的重要环节,它是通过对矿山区域地质、水文、水资源等情况的综合性调查、分析和评价,优化开采方案,保障安全环保的重要工作。下面将简要介绍一下矿山水文地质工作的基本方法。 一、矿山水文地质调查 矿山水文地质调查是矿山水文地质工作的基础,其目的是获取矿山区域内地下水水文地质条件的有关信息,为保障环境安全和有效开采提供依据。可以采用多种调查手段,如:现场考察、打井、测量、采样、实验室分析等。在调查过程中,要注重对矿山地貌、岩石结构、水体特征和水文地质条件等要素进行观察和分析,这样才能全面准确地了解矿山的水文地质情况。 二、水文地质模型建立 根据矿山水文地质调查结果,可以建立相应的水文地质模型,以反映矿山区域内的地下水存储、运移和分布情况。建立水文地质模型需要考虑地质层位、岩石渗透性、水文地质特征等因素,通过计算机模拟,可以推测出地下水位、水流速度、水文地质稳定性等重要参数,从而预测地下水的运行情况。 三、水文地质评价

水文地质评价是对矿山区域内地下水环境和水文地质条件进行综合评价,主要是对矿山水文地质模型数据进行分析,判断其是否符合环境安全和有效开采的要求,确定矿区内地下水的水质、水位等基本特征,发现可能存在的环境风险和安全隐患,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四、可持续开采方案设计 在了解矿山水文地质特点和水资源状况的基础上,需要制定可持续开采方案,以确保矿山的开采过程中不会对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可持续开采方案应考虑矿山水文地质条件、水资源量、开采方式、排放标准等因素,并结合法律法规、环保要求、社会责任和经济效益等多方面的需求和考虑制定。 五、环境监测和安全管理 矿山水文地质工作并不完结于调查、评价和设计等步骤,随着矿山的运营和开采,监测矿山水文地质条件变化和环保控制效果的重要性不断突显。因此,矿山应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体系和安全管理体系,定期监测地下水水位、水质、水流量等环境因素,及时发现可能的环境风险和安全隐患,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防范和控制。 综上所述,矿山水文地质工作是完善矿山安全环保管理体系的重要环节,在工作中需要综合运用地质学、水文学、地球物理学等多个学科和技术手段,结合政策法规、社会责任、经济效益等多方面的需求和考虑,协调处理环境保护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确保矿山的安全高效开采和生态环保的可持续发展。

矿井地质工作实施细则

矿井地质工作实施细则 一、引言 矿井地质工作实施细则是为了规范矿井地质工作,保障矿井安全生产,提高矿井资源开辟利用效益而制定的。本细则旨在明确矿井地质工作的目标、职责、工作内容、工作流程以及相关的技术要求,为矿井地质工作的实施提供指导。 二、目标 矿井地质工作的目标是确保矿井的地质环境和地质条件符合安全生产的要求,提供准确、可靠的地质信息,为矿井的规划、设计、开采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保障矿井的安全、高效、可持续发展。 三、职责 1. 矿井地质部门的职责是负责矿井地质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管理,包括地质勘探、地质调查、地质监测、地质信息管理等工作。 2. 矿井地质工作人员的职责是根据矿井地质工作计划和任务,开展地质勘探、地质调查、地质监测等具体工作,提供准确、可靠的地质信息。 四、工作内容 1. 地质勘探 地质勘探是指对矿井区域进行地质调查和探测,获取地质信息的过程。地质勘探的内容包括地质地貌调查、地质构造调查、地质岩性调查、地质脆弱带调查等。地质勘探的方法包括地面勘探和井下勘探,可以利用地质雷达、地震勘探、电磁法勘探等技术手段。 2. 地质调查

地质调查是指对已有地质信息进行梳理、整理和评价的过程。地质调查的内容 包括地质图件的绘制、地质剖面的绘制、地质样品的采集和分析等。地质调查的方法包括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可以利用地质仪器、化验设备等工具。 3. 地质监测 地质监测是指对矿井地质环境和地质条件进行实时、连续的监测和观测的过程。地质监测的内容包括地震活动监测、地质变形监测、地下水位监测、地质灾害监测等。地质监测的方法包括地质仪器的安装和使用,可以利用地震仪、变形仪、水位计等设备。 4. 地质信息管理 地质信息管理是指对矿井地质信息进行采集、整理、存储和利用的过程。地质 信息管理的内容包括地质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地质信息的查询和分析、地质信息的报告和发布等。地质信息管理的方法包括地质信息系统的建设和运行,可以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 五、工作流程 1. 制定矿井地质工作计划 矿井地质部门根据矿井的规划和安全生产的需要,制定矿井地质工作计划,明 确工作目标、任务和时间要求。 2. 组织地质勘探和地质调查 矿井地质部门根据矿井地质工作计划,组织地质勘探和地质调查,按照工作要 求和方法进行实施,获取准确、可靠的地质信息。 3. 进行地质监测 矿井地质部门根据矿井的地质环境和地质条件,进行地质监测,实时、连续地 观测和监测地质变化,及时发现和预警地质灾害。

勘测定界工作流程

勘测定界工作流程 勘测定界工作流程是指在土地开发、建设项目实施前,进行地质调查、测量,确定用地界限的过程。它是一项重要的工作,能够为后续的设计、施工和规划提供准确的数据和信息,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和高效完成。 勘测定界工作流程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步骤:资料收集、现场实地勘测、数据处理与分析、报告编制与提交。 首先,资料收集是勘测定界工作的基础。相关部门应收集土地资料、地质地貌图、水文地质图、气象资料等,并获取用地规划和设计文件,以了解工程的基本情况和背景信息。 接下来是现场实地勘测。勘测人员应根据设计要求,利用测量仪器进行现场测量。他们会使用全站仪、测距仪、水准仪等设备测量地形地貌、地面控制点、地下管线等数据。同时,还会进行随机观察、样品采集等工作,收集更多与工程相关的数据。 数据处理与分析是勘测定界的核心环节。在此阶段,勘测人员会对收集到的测量数据进行整理和处理,准确计算用地界限的坐标、长度、面积等参数。他们会使用专业的测绘软件进行数据校正和计算,确保测绘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最后,报告编制与提交是勘测定界工作的总结和归档。勘测人员会整理测绘成果和相关报告,编制成正式的勘测定界报告。报告应包含详细的测量数据、分析结果、地形图、用地界限图等,并注明测量的精度和可靠性。报告还应提交给相关部门和业主,供后续工作参考和使用。 在勘测定界工作中,还需要遵守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范。例如,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的测绘精度标准进行测量,保证测绘数据的准确性;要遵守国家有关测绘管理的规定,确保勘测定界工作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此外,勘测定界工作还需要与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等进行沟通和协调。他们之间需要共同研究和解决工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确保勘测定界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成功完成。 总之,勘测定界工作流程是一个系统、复杂、科学的过程。它需要勘测人员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准确的数据收集和处理。只有通过科学的勘测定界工作,才能为土地开发和工程建设提供准确的基础数据,有序进行工作,实现工程目标。

地质调查方法

地质调查方法 地质调查是指对地质现象、地质构造和地质资源等进行系统观测、测量和分析的科学研究方法。它是地质学的基础,为研究地球内部构造、地壳演化和矿产资源等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地质调查方法,包括地质勘探、地震勘探和水文地质调查等。 一、地质勘探方法 地质勘探是通过野外观测、采样和分析,对地球的结构、组成和演化进行详细研究的方法。它是地质学的基础,为地质学家了解地质现象和探索资源提供了有力工具。地质勘探的方法主要包括地质地貌调查、岩石鉴定和化石分析等。 1.地质地貌调查 地质地貌调查是通过野外观察和测量,研究地球表面的地貌特征和形成原因的方法。调查者需要对山脉、河流、湖泊等地貌进行详细的观察和记录,了解其形成机制和演化历史。通过地质地貌调查,可以揭示地球的构造和地壳演化的规律。 2.岩石鉴定 岩石鉴定是通过野外采集岩石样品,经过室内化学分析和显微镜观察,确定其成分和性质的方法。地质学家通过对岩石的鉴定,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岩石的成因和地质过程等重要信息。岩石鉴定是地质勘探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3.化石分析 化石分析是通过野外采集化石样本,经过室内显微镜观察和比较鉴定,了解地质历史和生物演化的方法。地质学家通过对化石的分析, 可以判断不同地质时期的地质环境、生物组合和演化历史,为研究地 球的历史进程提供了重要线索。 二、地震勘探方法 地震勘探是利用地震波在地壳中传播和反射的原理,进行地质结构 和岩性探测的方法。它在地球科学研究和资源勘探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地震勘探的方法主要包括地震仪器的使用、数据采集和地震解释等。 1.地震仪器的使用 地震仪器是地震勘探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包括地震仪、地震传感器等。地震仪是用来记录地震波的仪器,地震传感器是用来感应地震波 的传感器。使用地震仪器可以获得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传递路径等关 键数据。 2.数据采集与处理 地震勘探需要采集大量的地震数据,在不同位置和深度上进行观测。采集的数据需要进行预处理和解释,以获取地下结构和岩性的信息。 数据采集与处理是地震勘探中的重要环节,它关系到勘探结果的准确 性和可靠性。 3.地震解释

野外地质调查工作方法

野外地质调查工作方法 第一节地质填图的有关术语、比例尺及精度要求 一、地质填图与区域地质调查 有关地质填图的术语很多,许多情况下都是用不同的语词表达了同一个概念,在地质行业内叫法也不统一。归纳起来,地质填图有区域地质填图、预查或普查地质填图和矿区地质填图(详查或勘探阶段)几种情况或基本类型。 区域地质调查(简称区调),以往有两种叫法。一是以前苏联为代表的东欧等国(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亦如此)称区域地质测量(简称区测)【英文为Regional Geological Survey】。二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北美和西欧等国则多称区域地质填图(简称地质填图或填图)【英文为Regional Geological Mapping (Geological Mapping)】。实际上,北美的地质填图术语在我国的使用也非常普遍,早已演化为一种区域地质调查的习惯性用语,现行的1/5万区调已演变为1/5万区域地质填图。 矿区地质填图在我国又称矿区地质测量(简称地质测量)。根据观测点定位精度细分为正规地质测量(简称正测,是在勘查工作的详查或勘探阶段采用)和地质草测(简称草测,是在勘查工作的预查或普查阶段采用)二类(按原规范,地质测量分正侧、简测和草测三类,但在实际工作中将简测和草测统归为草测,因为其观测点定位精度是相同的)。不同的目的和任务,以及程度和划分精度基本一致,仅在定位精度上有区别。预查或普查阶段作草测。除有另行规定和要求外,正测和草测的控制一般来说,详查及其以上阶段需正测,使用正测的同比例尺或更大比例尺高精度地形图,地质观测点采用全仪器(经纬仪、高精度GPS)精确定位方法所进行的矿区地质填图称为矿区正规地质测量,即正测。使用同比例尺正测或草测地形图(包括放大或其它方法形成的低精度地形图),而地质观测点采用半仪器(罗盘)或地形定位方法所填制的矿区地质填图称为地质草测。在目前,地质勘查单位(地质队)所进行的矿区地质测量很少为正测(国家地质勘查项目或业主要求的除外),多属地质草测类型(商业地质勘查项目)。 区调与矿区地质填图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的工作范围是按国际统一划分的规则图幅(一定的经纬间距【国境区和特殊工作目的区除外】)设定的,其宏观性、基础性和理论性较强,是国土资源调查的主要手段,并作为国家战略性资源普查和指定中长期发展规划的重要科学依据,其成果是以图幅为单位向社会、国家提供印制精美的文图产品。地质测量的工作范围依矿区或矿床地表的自然分布情况而划定,其专用性强;填图单位划分更为精细,低级别填图单元(位)及非正式填图单元(位)在图中丰富多彩、往往占其主体,矿体、矿化带的产状、延伸方向等观测数据准确,成为下步工作的可靠依据,因此往往匹配一定数量的槽探或浅井等轻型山地工程配合填图工作,并侧重矿化类型、矿床地质、矿田地质特征的研究,为扩大矿床规模、增加找矿远景和找矿潜力研究,是地方部门或矿山企业为加快矿产勘查开发进程及自身发展而投资设立的。此外,二者的工作方法亦有所不同,除了沉积成因的矿区外,矿区填图往往增加了露头观测、界线追索、剖面测制及工程揭露工作量。 二、填图比例尺 区域地质填图的比例尺一般为1/250000和1/50000,更小比例尺的地质图大都是在1/250000和1/50000地质填图的基础上进行编制的。 矿区地质填图的比例尺较多,选择灵活,常与矿床类型及其规模、地质复杂程度及工作阶段等有关。其比例尺一般包括1/50000、1/25000、1/10000、1/5000、1/2000、1/1000和1/500几种,金属矿产的填图比例尺一般为1/2000-1/10000,非金属矿产的填图比例尺

勘察工作程序

勘察工作程序 一、前期准备阶段 勘察工作的进行需要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确定勘察的目的和范围、收集相关资料、准备必要的勘察工具和设备等。 1. 确定勘察目的和范围 在开始勘察工作之前,需要明确勘察的目的和范围。勘察目的可能包括地质勘察、环境勘察、土地调查、工程勘察等。根据不同的目的,勘察的范围和方法也会有所不同。 2. 收集相关资料 在开始勘察工作之前,需要收集相关的资料,包括地理、地质、气象、水文等方面的资料。这些资料可以帮助勘察人员更好地了解勘察现场的环境和条件,制定合理的勘察方案。 3. 准备勘察工具和设备 勘察工作需要使用一系列的勘察工具和设备,包括测量仪器、钻探设备、取样工具等。在开始勘察之前,需要检查这些工具和设备的完好性,确保能够正常使用。 二、实地勘察阶段 实地勘察是勘察工作的核心环节,通过对勘察现场的实地观察和测量,获取必要的数据和信息。

1. 地表观察 需要对勘察现场的地表进行观察,包括地貌、地貌特征、植被分布等。这些观察可以提供有关地质、土壤等方面的初步信息。 2. 测量工作 根据勘察的目的和要求,进行相应的测量工作。常见的测量方法包括水准测量、地形测量、地质测量等。这些测量可以提供有关地形、地貌、地下水位、地下水流等方面的数据。 3. 钻探取样 根据勘察目的和要求,进行必要的钻探取样工作。通过钻探取样,可以获取地下土壤、岩石等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信息。钻探取样的方法包括岩芯钻探、土样钻探等。 三、数据分析和报告编写阶段 在实地勘察结束后,需要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最终编写出勘察报告。 1. 数据处理与分析 对勘察所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包括数据整理、统计和绘图等。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得出有关地质、土壤、水文等方面的结论和评价。 2. 勘察报告编写

水文地质调查的主要内容及工作方法

水文地质调查的主要内容及工作方法 第一节观测路线和观察点的布置 水文地质地面调查工作是针对勘查地区的地质、地貌、水文地质等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的重要方法,是认识和掌握水文地质规律的必要过程。进行水文地质地面调查时,首先要布置好观测路线和观测点。 一、观测路线的布置 应用最短的路线取得最多的成果,原则上要横穿地层走向或地貌单元,具体还要结合好露头及水点分布等情况灵活掌握(即垂直地层走向,构造线;垂直河流、阶地;穿过湖河沼泽地段,井泉分布点及分水岭等)。另外在露头好的地段,还应顺着构造线或河谷进行追索。总之应以看得多,见得全,最多获得地质、地貌及水文地质资料为原则。路线布置要有重点,又要照顾一般。在地质、地貌条件复杂或地质、地貌具有典型意义的地区,观测路线应当密些;相反在地质、地貌条件较为简单地区,观测路线可以适当稀一些。 二、观测点的布置 观测点应布置在观测线上最有意义的地方,即地层分界线、构造断裂带、破碎带、假整合面、不整合面、褶皱轴线,岩浆岩与围岩接触带、变质岩分带区、阶地边缘,地表水体、井、泉、钻孔、自然地质现象(滑坡)发育处及标志层,典型露头及岩性,岩相变化带等处。地质地貌观测点不能均匀布置,应视有无意义而定,不定可有可无的点。水文地质点布置,除考虑不同地貌单项元,不同含水层外,还需考虑水点的均匀性。如果缺乏水点,则应考虑进行人工揭露,弥补水点之不足或水点的不均匀性。 三、野外填图及定点描述 1、野外地质填图 (1)地质填图所用地形底图的比例,应比成图比例尺大一级,如不具备条件,至少也需同等比例尺的地形图做底图。 (2)在野外测绘过程中,要把观测点、线、试坑,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点等位置,准确地绘在地形图上;地质体、地质年代、构造线、地貌以及水文地质现象等,

矿区水文地质调查工作方案

矿区水文地质调查工作方案 篇一:矿井水文地质调查报告 荔波县巴合煤矿(北块段) 矿井水文地质调查报告 贵州省黔美基础工程公司 二〇一四年三月 荔波县巴合煤矿(北块段) 矿井水文地质调查报告 拟编:王力军审核:曹孙炳制图:王力军总工程师:王力军总经理:王先立 证书类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丙级证书编号:5220XX11500027 报告编制单位:贵州省黔美基础工程公司报告提交时间:二〇一四年三月 目录 第一章概况···················································································· - 1 - 第一节目

的·············································································· - 1 - 第二节任务·············································································· - 1 - 第二章矿井及井田概况································································· - 2 - 第一节矿井及井田基本情况·················································· - 2 - 第二节矿井位置与交通·························································· - 2 - 第三节地形地貌······································································ - 4 - 第四节气象、水文························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