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引思—课堂教学的本质回归(顾俊琪)分析

让学引思构建新的课堂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让学引思构建新的课堂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今暑期培训期间,县教育局教研室魏加华主任提出了“让学引思”这个概念,并详细讲解了有关内容。我们学校李旭校长具体部署实施,从今年秋学期开始“让学引思“走进课堂,改变原来的课堂模式,整体提高全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老师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让学引思”呢我的解释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我们怎么做呢主要是为了激发儿童的精神动力,努力让教学迸发智慧光芒的课堂,是推动儿童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创新发展的有益改革。要坚持以学定教、为学设教、顺学而引的实施原则,目标让学生定、问题让学生提、活动让学生做、规律让学生找、收获让学生讲,课前引导主动学、课上引领互动学、课后引发灵动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指导思想 为了每位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我们要走近学生,研究课堂,丰富符合儿童特点的课程资源,选择适合儿童的学习方式,实施激励儿童健康成长的评价方式,重视回归童心、回应童心、引领童心,探索和设计有效教学的策略和方法,让课堂充满童趣,荡漾童心,丰盈儿童心灵,触动儿童灵魂,满足儿童成长需要,促进儿童自主发展、健康向上,享受成长,促进儿童由好学转变到乐学的理想教育境界。 二、理念解读

1.“让学”是一种教学理念,它直抵教学的核心和本质。“让”是位置的变化,是重心的转移,把位置、时间、场所、机会,尽可能地让位给学生,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会学习,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创造地学习、幸福地学习,做学习的主人,享受成长的快乐,成为最好的自己,这是教育本质的回归。 2.“引思”:即通过“引思”达到“引学”之目的,其核心是为了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引思”的方法在于点拨、引导、启发、唤醒,在聚焦学生思维能力、价值形成、学习习惯的培养中,引导学生完成对知识的自主建构和自觉迁移,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实践能力。 3.“让”与“引”的关系:“让”与“引”是辩证统一的,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互为一体。“引”是为了“让”,“让”才能实现“引”。“引”的智慧决定着“让”的深度,“让”的深度反映着“引”的智慧。最终目的是通过“让学引思、引学激思”,从而让学生达到“乐学爱思,会学善思”教学的理想境界。 三、实施原则 1.以学定教:把课堂还给学生 以学定教就是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展、需求和意愿,确定合适的目标、内容、方法,把教师的思路与学生的思路动态地融合在一起,使教学内容与方法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2.为学设教:把学习还给孩子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是为了“学”,“教”应服务于“学”。

实施有效教学策略,构建和谐高效课堂

实施有效教学策略,构建和谐高效课堂 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主要途经,因此新课程改革必然是教学理念的改革与教学策略的革新。教师是否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并将理念与课堂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实 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主动 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实施和谐策略,营造宽松的学习空间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过程。师生以什么样 的心境进入课堂,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取得教学效益的前提。教师要善于营造民主、和谐 的课堂教学氛围,要放下尊严和架子,与学生做朋友,要通过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 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等方式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使学生在课堂上处入一种“心欲求而尚未得,口欲言而尚不能”的求知状态中。实践证明,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才能使学生张扬个性、激活潜能、敏捷思维、高效学习。 二、实施体验策略,关注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是不能被传递的,教师在课堂上传递的只是信息,知识必须 通过学生主动建构才能获得”。也就是说,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的事情,谁也不能代替。学生只有充分地参与,体验才会深刻,发展才会快速。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真正的活动中 学习数学,让学生去真体验、真经历、真操作、真交流,从而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真知灼见。 如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先让学生观察课件的动态演示,猜想:长方形的面积与 它的什么有关系?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用12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任意的长 方形,看有几种拼法。拼好后引导学生思考:(1)这些长方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厘米?(2)这些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厘米?(3)你发现每个长方形的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 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经过观察、讨论,很快便推导出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学生在重新建构解决问题的策略时,有时知识的处理与转换容易发生障碍,造成思路受阻, 教师不要急于评判,硬将学生的思路往自己的教学思路上牵,而应及时给予启迪引导,要多给 学生一些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机会,让学生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使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三、实施合作策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同时也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 的机会。实践证明,合作学习能增强课堂互动的有效性。通过同学间的相互交流,不仅可以 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对自己的想法进行表述和反省,也可以使学生学会如何去聆听别人的意 见并做出适当的评价;不仅有利于教学的多边互助,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平等参与的机会,也 有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如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 教师在引导学生复习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推导方法后,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然后让小组通过合作的方式,充分利用手中的学具(剪刀和纸)进行探究、交流。课堂气氛 非常热烈,小组成员边操作边讨论,一会儿功夫就呈现出了四种推导方法: (1)把纸对折,剪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纸片,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用平行四边形的面 积公式来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用纸剪出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把两个直角梯形拼成一个长方形。用长方形 的面积公式来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3)先剪一个梯形,再沿着两个对角剪成两个三角形。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来推导梯 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回归有语文味的课堂教学

回归有语文味的课堂教学-中学语文论文 回归有语文味的课堂教学 以多媒体形式呈现和小组合作讨论形式展开的语文课堂中,语文教学的“唱、跳、画”等形式占据了主流,课堂虚化了,课堂上的文学与文化消失了,想象与个性迷失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在不断淡化。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以后,很多语文老师都意识到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收获相对较少,成长较慢,这样的课堂看起来光鲜热闹,实质上异常苍白。 语文课就应该回归本质,回到吟诵欣赏,回归中国传统文化;语文教学中应该“文辞、文章、文学、文化”四文并举,阶段递进。 怎么样的课才是有”语文味”的课堂呢? 一、在文言古文中深掘古典文化 文言古文中不仅有人物典故,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景观。杭州外国语学校的程东文老师曾经上过一堂《陈涉世家》的公开课,单就一个故事来讲,陈涉世家在历史书上已经讲得非常清楚了,程老师却把其中蕴含的文化现象与《史记》写作特点结合起来设计教案,引发了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取得了不俗的效果。程老师介绍了世界民族发展史中起义场面写得最宏大的两个片段,中西文学史上都有场面波澜壮阔,人物风采动人的作品。 在文学欣赏之余,程老师还引导学生分析了中西暴动、起事历史事件背后的文化差异。通过学生的分析概括,同学们得出如下结论: (1)西方农民起义多为自由民主,独立而战,以法国为代表,但中国人却是“逼上梁山”。正因为如此,大多数的起义都是临时性事件引发的,并且在短时期内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所以说农民多数是不得已造反,是走投无路的选择。

(2)借用鬼神和宗教为起义储备舆论与做好宣传准备,用一些“天命神授”的方式来增加光环。 (3)古时没有政党,于是“结为异性兄弟”、“为坛盟誓”是最好的组织形式,用各种盟誓的方式来结成联盟,也缺乏明确的行动纲领,当然,常常因此留下失败的祸根。 (4)初期取得了一定成绩后,领导人迅速“变形”,走上了称霸称王的模式,有些还表现出了自己的反动面,骄奢淫逸,甚至大戮功臣。陈涉最终还是忘记了“苟富贵勿相忘”的老话,把自己送进了坟墓,一个为农民举事的战争,几乎变成了农民的浩劫。 这样的文化积累非常有趣,激发了学生探究文史知识的兴趣,通过文化的杠杆引发了一场文辞文学文化的语文课堂。 二、从文辞中品味欣赏文学 每一篇课文我们都可以根据每课的不同性质来区别对待,有些重文化、有些重文辞。在一次全国优质课堂中,程东文老师曾经上过一堂《千家诗》欣赏课,作为传统的蒙学教材之一,《千家诗》广为民间传诵,但如何上好一堂《千家诗》是困扰大家的一个问题:单从诗意来理解,很难品味意境;从诗人经历来思考,很难品味诗句带来的美感。 程老师就“节奏”、“意象”、“情境”入手品味欣赏诗歌,采用循序渐进地方法推进。首先入门的是“节奏”,学生的读诗涵泳,是诗歌欣赏的初步入门。接着学习“意象”和“情境”,初步领会古诗的意味,懂得一些赏析诗歌的粗浅方法。程老师提了一个问题:要求学生从下列的诗句中辨析出是哪一个季节,重点辨析写秋天季节的词语。最后通过归类来提出“意象”的概念,是“物象与情

让学引思课堂教学的得失

让学引思课堂教学的得失 让学引思的课堂教学改革具有时代性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让学引思的课堂里面。从2016年开始全面落实。经过经过三年的时间,在这三年中,我们不断将这改革深入教学,在教学中用让学引思的理念,在备课中想着如何使用让学引思,在课堂上想着如何用让学引思来教。 开始使用让学引思课堂手段时,要克服陈旧的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部分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就想让学生大胆的表达,课堂开始学生很沉闷,不知怎么说,后来说的习惯了,学生就任意了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还会离奇的说。这种情况下就反思是不是让学引思的理论错了,发现问题是我们让的多了,没有让出技术性更忘记了引的内涵。我们要让出时间引发引导引领学生参与课堂参与问题的思考。 课堂上的让不是盲目的让,没有方向的让。而是要在合理的问题串的引领下,有效地让学生进入理性的探索活动,设计问题要贴近不同层次的学生认知度能使学生的参与度更广。使学生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让学生感到这个问题,我也会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在课堂上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更要让学生能够聆听别人的见解,可以提出不同的看法,在课堂上能听到学生说老师我有不同的看法,那是多么精彩的时刻,当学生找出自己的理论来反驳别的学生的理论时,其实是对自己已知知识的重新认识,要指出别人的错误所在,还要保证自己的理论正确,如果自己理论的错误就会重新认识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这样的一个过程能让学生用辩证的思维,深刻理解数学本质,使数学知识相互间能够融会贯通。真正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成为专家型的学者。 让学引思教学手段能否更好地发挥有两个重要因素。一,学生素养问题,1如何改善学生心理状况,树立自己的信心。2怎样开启学生智慧大门,提高学习效率。3如何减轻学生负担了,培养个性发展特长。二教师的专业素养。1教师能够接受新的教学理念,教学理念符合国家教育方针;2教师专业知识不能只仅限于课本,要更广泛的吸收知识的延展,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3教师对课堂节奏的把握拿捏要准确,形成自己教学风格。

回归教育本质的实践与探索

回归教育育人本质的实践与探索 摘要: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类生命个体健康地成长,实现生命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高度转化。当今教育形势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之下已然大为改观,但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忽略了许多本该重视的东西,背离了教育的本质。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落实“育人”的教育本质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就是一种切实可行的途径。 关键字:教育本质;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教育的本质,即“教育的实质、内核”,历史上,众多教育学者和专家对此有独到的见解。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他的《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这说明,教育旨在“育人”,其本质是人的发展,也就是说,教育的过程就是发掘人的天性、潜能以及潜在价值的过程。 “育人”,旨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光是要培养“才”,更重要的是培养“人”。教育必须立足于培养一个具备健全人格、崇高道德、肩负历史责任感的现代人。所以,教育决不仅仅是传授某一项技术,而更应当是传承一种素养,传播一种大智慧。 教育的本质也具有时代性。在21世纪的今天,教育的本质理念应该着力于:反省人的存在,挖掘人的潜能,塑造健全的人格,建设先进的文明。 一、当今教育现状分析及回归育人本质实践过程中的问题 教育育人本质的实现,主要还是通过学校这一场所来进行,并且需要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恰当的教育模式为先导。然而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片面追求升学率,德育被边缘化……这些现象在基础教育中依然层出不穷。下面我将具体来谈谈这些问题:(一)应试教育依然扎实,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育政绩观挥之不去 由于“高考”、“中考”这些指挥棒的影响,教育历来重视学生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而忽视能力与价值观的培养,三维目标中后两项的贯彻实施稍显不足。我国虽然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并且已颇有成效,但应试教育的大旗依然屹立不倒。特别是在基础教育阶段,有些课堂依然存在“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评价机制也往往是比较单一,只以考试论英雄的现象时有发生。培养出来的学生可能在专业知识领域内比较扎实,但社会适应能力不强,无法满足时代对人才素养方面的要求。

让学引思心得体会3篇

让学引思心得体会3篇 5月19日上午,盐城师范学院教科院的顾俊琪教授给我们讲了《让学引思课堂教学的本质回归》,首先,顾教授给我们阐述了课堂教学为什么要“让学引思”,基于对现实课堂的反思,基于对课堂改革典型的甄别,顾教授说:学校课堂教学改革不应只是课堂教学模式由此及彼的变换,而应该是意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促进有效学习的多样实践。 我是一名幼儿园老师,听完顾教授的讲座,我有一些感悟:“基于儿童立场”的课堂是基于尊重儿童的美好天性,是为了激发儿童的精神动力,努力让教学迸发智慧光芒的课堂,是推动儿童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有益改革。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儿童就其天性来讲,是富有探索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发现者”。自由和探索是儿童的天性和本义,基于儿童立场就是顺应这种天性,坚守这一本义,引领并促进他们进一步去探索和发现。儿童是基础教育的对象,“现实的儿童”是其对象,“可能的儿童”也是其对象。基础教育不仅要关注现实中儿童的生存状态,关心他们的生活方式,关怀儿童的生活质量,而且要关怀儿童未来应该怎样活着,关怀其理想的可能生存状态、生活方式。基于儿童的教育不仅仅要观照儿童的情感、兴趣和学习状态,更要把儿童看作完整而具有丰富可能性的人,作为活生生的生命个体,关注儿童的生命成长和精神发展,由内而外彰显儿童本质的、自然的文化意蕴。对于教育者来说,从作用于儿童的可能性出发,进行儿童教学

实践的系统研究,体现了教育对儿童的发展性目标,体现了教育对儿童人生价值及其实现的建构意义。 为了每位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我们要走近儿童,研究儿童,根据儿童的成长特点,研究儿童的成长需求,丰富符合儿童特点的课程资源,选择适合儿童的学习方式,实施激励儿童健康成长的评价方式,重视回归童心、回应童心、引领童心,探索和设计有效教学的策略和方法,让课堂充满童趣,荡漾童心,丰盈儿童心灵,触动儿童灵魂,满足儿童成长需要,健康向上,享受成长,促进儿童由好学转变到乐学的理想教育境界。 让学引思心得体会 今天的讲座精彩耐人寻味。顾琪俊教授以“让学引思课堂教学的本质回归”为题,从课堂教学为什么让学引思;让学引思的内涵;如何让学?如何引思等几个方面向我们诠释了“让学引思”的深刻内涵。他理论联系实际,从当代课堂现状,到“让学”与“引思”的关系,多角度对“让学引思”进行了详尽阐述。 顾教授讲到“让学”就是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保证学习活动真实发生和正常展开。“引思”就是引发、引导、引领学生思考,保证学生思维活动的深入进行,养成思考的习惯,提升思维的品质,实现学习者和思想者的统一。其实在课堂上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这一理念跟顾教授提出的“让学引思”是相 一致的,问题就出在我们一进课堂就把握不好主导与主体的度。今天

让学引思教学设计

《明天不封阳台》教学设计 ——“让学引思”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线索; 2、引发“人与自然”问题的思考,明确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3、体会简洁而传神的描写。 (设计思想: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要求出发,努力构建“让学引思”模式,让学生在愤悱、顿悟、建构的心理体验中学会学习,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创造地学习、幸福地学习。教师通过点拨、引导、启发、唤醒,在聚焦学生思维能力、价值形成、学习习惯的培养中,引导学生完成对知识的自主建构和自觉迁移,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体会简洁而传神的描写和形象化的议论这一写作手法在文中的作用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二)难点 学习本文不能让学生过多地停留在对动物的喜爱和同情上,要让他们把这种情感上升为对现代社会中“人与自然”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在仔细研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通过自主学习、相互探讨、交流 品味来把握课文的主旨,“引思”——引起学生对人类残害动物的事实的思考,理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和采取实际的行动。)

四、教学流程 (一)教学流程,设计意图 1、教师引导: (1)创设情境,图片导入。 (2)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3)研习课文,把握主旨。 (4)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5)联系生活,引发思索。 2、学生活动: (1)走进情境,激发兴趣。 (2)朗读课文,理清线索。 (3)边读边思,理解课文。 (4)边读边品,体会感情。 (5)联系生活,倾吐真情。 五、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欣赏图片。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图片。 课件展示一组鸟类图片。 鸟儿是大自然的精灵,它们以美妙的声音和优美的姿态给人类带来了很多欢乐。如果你们家忽然飞进了一只小鸟,你会怎么对待它呢? 生:1、善待它,不关阳台的窗户,让小鸟来去自由。

就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现象谈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回归-3页精选文档

就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现象谈小学语文教学本质回归 (一)省视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由于许多教师对新课程理念把握不够准确,教学中普遍出现这样几种现象: 现象一:目标定位面面俱到。有些老师备课,将教学目标设定为:知识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将语文学习目标全面化、复杂化。要知道:“课标”里面提出是“教学目标三个维度”,而不是“三个目标”!从语文学习角度说,三个维度是一个整体,情感态度价值观寓于知识能力学习之中,而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内化,又要经历一个主体自我体验、自我建构过程。教学目标要求面面俱到,平均用力,点滴勿漏是不可能。就一堂课而言,所有目标都实现是不可能,即使都兼顾,效果也未必好。 现象二:文本视域盲目拓展。困扰语文老师还有一个认识:课程开发。教学一篇课文,不拓展好象就不是好课,若就本教本,会被人视为因循守旧,视野狭窄。于是,一些老师在教学时盲目地拓展文本视野,在课前要花很多时间去搜集相关资料,课堂上他们小心翼翼调控,为是让出时间给课外资料,在教学时他们心里还在不住念叨“精彩不容错过”!结果往往是因教学时间掌控不当,“种了别人地,荒了自己田。” 现象三:过程安排头绪繁杂。一位一年级语文老师在教学《雨点》时,安排了这样几个流程:第一,唱《小雨沙沙》;第二,读文;第三,画小雨点;第四,表演小雨点;第五,教师介绍小雨点是怎么来;第六,展开想象,说说小雨点还会落到什么地方。这堂语文课,集音乐、美术、自然于一堂。很多老师潜意识中,认为这才是新课改下语文课。于是,一篇本不复杂课文,经这位老师这么一折腾,反倒变得复杂起来了。这么多整合,结果是把有限教学时间给浪费了,冲淡了对语言学习与感悟,捡了芝麻丢西瓜,得不偿失。 现象四:教学形式花样翻新。现如今,“秀”出精彩语文课已不再是新鲜事了。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教师为了“营造”一个完美课堂,真是绞尽脑汁进行花样翻新:精彩音像资料、热闹合作剖析、逼真师生表演、现代化多媒体课件……然而,令人遗憾是,许多课堂看似热闹,但实效甚微。甚至有些老师常常会把现成课本丢弃在一边,课文未读熟,就匆匆借助多种教学形式组织学生进行演与辩。殊不知,这恰恰丢掉了语文课堂中最本真东西――语言诵读、感悟、背诵与习练应用。 (二)呼唤语文教学回归简单 庄子曰“文灭质,博溺心。”意思为花样名堂过多,反而会掩盖掉事物本质,事物过于驳杂就会让人糊里糊涂。庄子说本意是对写文章而言,对于我们目前语文教学而言,何尝不是如此。语言大家张志公先生说过:“说法越多,头绪越复杂,目越不明确。结果是教者辛辛苦苦,学者迷迷糊糊”。认真反思当前语文教学行为:很多时候,教师就好象带着学生在闯迷宫。 其实语文教学最大技巧是无技巧,语文教学最高境界就是简简单单听、说、读、写。语文最本质属性是工具性,听说读写,这是语文教学之本,追求简单,就是回归语文最本真教学。 简单语文教学应该有这样三个指向:其一,是最为扎实教学。诸如识字、写字、读书、背诵、作文之类。其二,是最为有效教学。教师教,应该力求用最简单语言引动学生最丰富情感体验,学生学应该力求用最短时间读出背后深刻。其三,是最为与谐教学。课堂上没有教师一厢情愿,更加追求教学情趣与灵动;课堂上没有刻意花样翻新,更加追求教学自然与朴实。 (三)“简单”语文教学是什么 1.简单语文教学是大量读与写。简单语文教学强调底气,语文底气来源于大量阅读。经典诗文要大量背诵、大量阅读,不需要疲惫不堪设计,但要有一个简约地阅读指导,要有一批必读书籍。教师要与学生一起大规模畅读名篇名著,与学生一起写读后想到、观后看到,与学生一起分享交流读与写、观察与习作成功快乐!只要抓住“读与写”这两条教学主线不放松,即按照教语文规律去做,谁都能把语文教好,谁都会学好语文!

2020年让学引思心得体会

摘要学校充分宣传“让学引思”课堂教学实践的成功经验和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树立“让学引思”课堂改革实践的典型示范。以下是带来的让学引思心得体会,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让学引思心得体会(一) 我有幸成 为盐城市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中的一员,通过这几个月的培训与学习,使我受益匪浅,让我对“让学引思”这一教育理念有了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让学”就是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保证学习活动真实发生和正常展开,“引思”就是引发、引领、引导学生思考,保证学生思维活动的深入进行,养成思考的习惯,提升思维的品质,实现学习者和思想者的统一。 在实施“让学引思”的课堂教学的路上,我有这样的体会: 一、了解学生的想法 了解学生的想法,这需要在课下花很多时间,必须找着学生存在差异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比如,针对“疑似学习”的学生,我们上课的时候我们更多的关注他,对他多提问,多一些表扬,让他获得成功感,这样以后上课肯定会认真听讲,针对“学困生”,我们要更多地关心与爱心。 二、尊重学生的认识 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做到这一点,就不能用同一把尺子衡量学生,让学生自己的现在与过去比较找出进步,指出亮点,为学生点燃希望之灯,树立自信心。从而实现自我教育,以利于学生自我进步。 三、小组合作,共同发展 我觉得“让学引思”更需要小组合作,在农村教育教学中,尤其需要小组合作,因为乡村这一块家庭教育比较薄弱,留守儿童居多,所以更多的学习是在学校,需要学校做这个大家庭来帮助他,所以我认为要想“让学引思”理念很好地运用到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小组合作尤为重要。 让学引思心得体会(二) 我怀揣梦想走进了响水县第一小学,参加了“盐城市小学数学课堂“以生定教,关注常态课堂;让学引思,聚焦有效教学”观摩研讨暨青年教师赛课活动”。共节数学课,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其感想如下三个方面: 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发生了转变,体现了生本课堂。

呼唤语文教学魅力的回归7稿 李百艳

提升语文教学的魅力指数 上海市建平实验学校李百艳 魅力是什么?魅力是什么?《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吸引人的力量”。 韦志成在《语文教学艺术论》中谈到:“所谓魅力,从心理学角度说,是一种悦人心目、牵人情思的吸引力,是一种扣人心弦、激人追求的感染力。”⑤这个定义突出了魅力带给人的心理感受,即愉悦之情,入迷之趣,主动之乐。 魅力的最佳定义只有一个,但标准却有千百种。魅力,可以用来形容世间万物。一个人很有魅力,一个城市很有魅力,一件艺术品很有魅力,一本书很有魅力,一节课很有魅力……因此,可以说“魅力”是一个可感而不可说的模糊概念。魅力既是一种独特的美,也是一种综合的美;每一个人,每一种事物都有魅力指数,魅力指数显示了该事物受人喜爱的程度。魅力指数越高,对人的吸引力越大。 雅虎公司领导力教练蒂姆·桑德斯在《魅力赢天下》中这样定义:“魅力是一种给他人带来积极的态度的能力,它是通过传递(自己)良好的情绪和生理表现来实现的。魅力是一种平衡,是智商、情商、体商、灵商的综合的平衡。也就是说,保持了魅力的平衡就能增加你的迷人度和亲和力。”⑥ 这是在谈论人的魅力,但是具有一定的普适性。要想拥有魅力,有三点特别关键,一是自身的良好与平衡,二是魅力的传递过程,三是引起对象的积极态度。这为我们思考语文魅力提供了路径。 就像于漪老师曾经满怀深情地所赞美的那样:“哪一门学科能有语文那样的灵动蕴藉;哪一片天地能有语文世界那样的斑斓多彩。”①面对这样的语文,学生似乎最应该说“语文,我没有理由不爱你”。然而,现实却远没有如此美好。语文常常令很多学生感到平淡乏味,缺乏吸引力,他们课上打不起精神,课下更是很少用心,对语文的兴趣越来越淡漠,语文素养令人堪忧。究其原因,现实中的语文魅力不再,语文教学处于亚健康状态。

高中思想政治和谐课堂的构建策略

高中思想政治和谐课堂的构建策略 和谐课堂构建的模式多种多样,可以展开的方式也各不相同。教师需要从具体的知识内容出发,结合知识点的特质,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实施过程,并且参照具体的教学目标,构建各种学生乐于参与的学习活动。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 标签:高中;思想政治;和谐课堂;构建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中,推动和谐课堂的构建,这不仅会让整个学习过程更加轻松有趣,也会让课堂上理论知识的学习也会变得不再那么乏味,学生会更愿意投入知识学习和问题探究中,学习的主动性和思维的活力都会得到激发。和谐课堂构建的模式多种多样,可以展开的方式也各不相同。教师需要从具体的知识内容出发,结合知识点的特质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实施过程,并且参照具体的教学目标构建各种学生乐于参与的学习活动。这些都会让课堂的整体氛围更加放松,会让和谐课堂的构建真正得到实施,并且让学生可以在课堂学习中有更多实质性的收获。 一、充分彰显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在构建和谐课堂时,教师首先要在教学中充分彰显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激发,参与问题讨论的热情更高。普遍来讲,学生对于政治课的学习兴趣不高,这和高中阶段思想政治课程的难度在进一步加强,很多内容理论抽象不容易理解有直接关联。不仅如此,很多教师在组织和展开教学实施过程时,采取的方法不够合理。课堂上教师的口头讲解是教学实施的主导,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并不多,这会让整体的教学气氛非常沉闷,学生也难以在这样的课堂中感受到学习的趣味性。因此,教师要积极改变这种教学现状,要不断进行教学模式的优化,将和谐课堂的构建作为教学的依托。教师要丰富课堂上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同时,教师要建立和学生间的良好师生关系,多给予学生鼓励性的学习评价,并且积极和学生展开问题讨论,在交流探讨的过程中给予学生思维上的引导,促进学生知识的良好吸收。这样的背景下打造的课堂不仅轻松愉快,学生也会更加放松,思考问题的主动性会更强,这才是和谐课堂构建应当发挥的效果。 在充分彰显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建立和学生间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比如,在课堂上让学生回答问题时,多加鼓励学生;在学生分析问题与陈述观点时,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这样,教师积极正面的形象就会在每一个细微的动作中得到展现,这除了表达教师对于学生的尊重和关爱外,还能给学生以无言的激励。在好的学习环境和课堂氛围中,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或者知识分析的主动性会更高,学生也会真正随着教师的引导,层层深入地探究问题,这些都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依托。 二、营造轻松愉悦的整体课堂氛围

课堂重构: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的本质回归

课堂重构: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的本质回归

课堂重构: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的本质回归 盐都区何桥小学杨勇 新一轮课程改革给基础教育注入了勃勃生机,带来了诸如教育观念、课程建设、评价改革等方面的可喜变化,特别是在观念层面上得到广大教师认同。但是,就课改的运作层面来讲,作为课改重要载体的课堂教学与新课标所倡导的理想境界仍有相当的距离,特别是基础学科——语文的课堂教学更是值得关注:部分教师的语文教学还沿袭过去的“讲授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语文教学中师生交流平台构建不完善,交流不畅通;语文教学中注重知识的灌输,缺乏能力的培养。 一位课改专家说得好,新观念不能只是写在纸上的口号,而应该通过教学行为甚至通过课堂教学细节表现出来。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寻求与新课程相匹配的课堂教学新突破,使课改在语文教学中平稳实现“软着陆”,重构语文课堂教学,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质回归便是应对良策。 语文教学应当构建“生态链”相互依存的生态课堂 自然有生态而言,教育如是,课堂亦然。教材、教师、学生便构成了生态课堂的“生态链”。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只有通过这几个因素的相互影响、转化、补偿、交换等作用,才能使语文课堂成为“生态链”相对稳定平衡状态的生态课堂。 语文教学应建立敞亮的民主,营造建设性的课堂精神。非生态的课堂掠夺了学生的人性和自由发展。新课标提出以生为本有理念,要求课堂要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把每一位学生作为一种教学资源,使其丰富潜在的智力因素和人格价值的人性美得到张扬。只有这样语文教学中学生才敢想、敢说、敢为,才能建立起相互尊重、民主平等、信任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成为具有生态感的文化场。通过教师的教学智慧来催化、

让学引思

“让学引思”让化学课堂活起来 响水实验初级中学钱青林 摘要:新课标强调教学要“以人为本”,教学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进学生掌握知识手段的转变。本文通过对“让学引思”教学理论的阐述,结合一节化学教学案例从师生交流、小组讨论、问题设计等三个方面谈“让学引思”在化学教学中的实践及课后的反思。探讨“让学引思”在初中化学课堂的应用,践行“让学引思”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关键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让学引思 一、“让学引思”的理论基础 “让学引思”是盐城市教育局对全市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提出的总体要求。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不是被灌输的器皿,不是书本的奴隶,不是教师的“应声虫”,而是具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充满生命活力的学生。因此,真正的教学应该从关注学生的实情,了解学生的需要开始。在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品质、知识结构、认知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目标的制定、方法的选择、过程的安排、氛围的创设。“让学引思”教学理念真正体现了这些! “让学”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的教学理念,它直抵教学的核心和本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让”的解释有这样一个义项:把方便或好处给别人。由此可见,“让学”就是把学习的方便或好处给学生,使学生觉悟、聪慧。简单从字面理解:“让学”,就是让学生自己学习。它强调的是一种开放的、多元的、互动的教与学的形式。 “引思”即学生遇到问题,发现困难时,老师根据学生的问题给予点拨、引导、解惑,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过程。“引思”的方法在于点拨、引导、启发、唤醒,在聚焦学生的思维能力,价值形式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中,引导学生完成对知识的自主建构和自觉迁移,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实践能力。通过“引思”达到“引学”之目的。 “让”与“引”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互为一体。“引”是为了“让”,“让”才能实现“引”。所谓“学习”,一般定义为“基于经验的行动变化,即便当事人未经觉察或并无学习意图,但在一定的经验前后在行为方式上发生了某种程度的持续性变化”。然而这种界定缺乏对于学习者的整体把握,也缺乏奠定学习者学习能力的视点。死记硬背的“学习”无助于学习者智慧的发展,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而“让学引思”教育理论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努力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 二、“让学引思”的教学实践 下面以《二氧化碳的制取与研究》一课为例,谈“让学引思”的教学理念在师生交流和小组讨论两个方面的实践过程。 1.从师生交流看“让学引思” 在师生交流的环节中,学生先列举自己知道的气体制取方法,与老师和同学们交流。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的方向和内容,这充分体现了“让学”的教育理念。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认真倾听,并不断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以确定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成功点与障碍点,为教师接下来的“引思”做好准备,使教师的教恰如其分,讲到点子上。

回归本真语文提升学生素养

回归本真语文,提升学生素养 ——郑州82中中考经验汇报材料 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 感谢市教研室给我们这次学习的机会,我很荣幸代表82中语文组跟大家交流我们一些做法,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我校是位于二七区城乡结合部的一所年轻的学校。生源主要是附近冯庄、邱砦等都市村庄的孩子和周围市场务工人员子弟,语文基础较差。当时仅有的几个语文教师也很年轻,多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年轻的老师们没有经验,但极有热情和干劲,很拼。我2010年调入这个学校的时候,就很震惊于她们的努力。努力终会换来成果。如今我们学校成绩在二七区名列前茅,在全市也位居前列,语文更成为我校的优势学科。 中考成绩只是结果,是平时教学过程的最终呈现。语文三年教与学的历程,才是最关键的,平时做到位了,结果是水到渠成的事儿。所以我校的基本定位就是立足课堂教学,尽可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素养提升了,复习考试只是把平时的教学内容、方法集中梳理、训练,是比素养更好解决的事儿。所以我今天的发言可能也会较多地谈及日常的语文教学,当然也希望通过对中考的反馈分析更好地指导日常教学。 一、立足课堂教学,提升语文素养 1.明确教学方向

《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即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不只是我们平时熟悉的听说读写各项能力,还包括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掌握方法,养成习惯,促进发展,提高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等多方面的内容。 《课程标准》是我们教学的标准,也是最终评价的标准,应该用它来指导我们的教学。但事实上我们往往习惯于更多地分析考卷,把考卷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知识点和答题技巧,并贯穿于日常教学中,甚至用它来指导规范我们的教学。 王荣生教授指出:“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本来应该是语言文字运用,是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是读写文章与文学”。这一点,我们市、区教研室在教研中也一直渗透这样的理念。譬如语言素养这一块,就包括基本概念、语言规则、语境语用等知识与规范,包括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语言运用能力,包括文化积淀、审美情趣、思想修养等文化修养。明白这些,并不代表把这些化为一道道训练题,而是把它有机融入课堂教学中,扎扎实实地去进行教与学。 2.回归本真课堂 我们区保香老师在教研中多次强调,备课时一定要弄明白:课堂教学的关注点在哪里?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教的怎么样?课上完了再问一问自己,这一节学生有什么收获? (1)为什么教? 树立几个意识:整体意识、单元意识、文本意识、学生意识

让学引思心得体会

“让学引思”之我见 响水县实验相初中钱青林 盐城市今年提出了新的教改方案——让学引思。通过暑假的学习,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我深刻的感受到课堂教学模式改变的重要行和紧迫性。现在把我的学习和实践的一些体会总结如下。 一.要注重体现生本课堂 传统的课堂往往是教师负责讲,学生负责听。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效率往往不高。新的课堂形式应该体现以人为本。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追求学生身心进步的真实发生,追求学生学习状态的真诚回归,追求学生核心素养的真正养成。 例如在新授课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带着问题去读书,自己寻找答案,这样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阅读的过程中肯定会有学生有问题不懂,这时教师不要忙着讲解,应让学生互相进行讨论,使他们各抒己见,相互交流,明辨是否,以求正确的结论。改变过去课堂上那种严肃死板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这样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比教师直接讲解效果要好。充分发挥课本的示范作用和学生间的相互作用,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二.“让学引思”是一种手段 “让学引思”是一种方法,体现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如何让”和“如

何引”两个方面,追求“让”与“引”的最大效益。小组合作是“让学引思”倡导的基本组织形式。启发式是“让学引思”倡导的基本教学法。问题解决式是“让学引思”倡导的最基本课型。 我们教师要把握好“让”的时机和“引”的技巧,从微观层面保证学生“学”得有效,“思”得深入。最终目的是通过“让学引思、引学激思”,从而让学生“乐学爱思、会学善思”。在教学中精心设计“以问引思、以理导想”启发思考、灵活讲授,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学习,与此同时,教师还必须充分运用辅导和辅助等手段诱导学生认真学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善于动手、动口、动脑、独立思考、交流反馈,只有这样,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的学习质量获得进步。 三.如何真正让学 陶行知先生提出“六大解放”:1.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之能思; 2.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之能干; 3.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之能看; 4. 解放儿童的嘴,使之能讲;5.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之能接触大自然和社会;6.解放儿童的时间,不逼迫他们赶考,使之能学习自己渴望的东西。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不应该像牵牛,更应该像牧羊。书本让学生读,问题让学生提,见解让学生讲,实验让学生做,重难点让学生议,思路让学生悟,规律让学生找,总结让学生写,收获让学生说。这样合理的利用课堂时间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对学生的行为适当的加以点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

如何让语文教学回归教育的本质

如何让语文教学回归教育的本质 发表时间:2012-05-18T16:17:10.50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2年6月总第57期供稿作者:◆刘晓丽[导读] 情境教学法是在现代教育培养全面型人才理论指导下创新的教学方法。 ◆刘晓丽河北省武安市第九中学056300 摘要:夸美纽斯告诉我们“人的心理就是一颗种子,我们不必从外面拿什么东西给一个人,只需把那暗藏在身内的固有的东西揭开和揭露出来”的时候,我们就明白了教育,“教”的目标是在于“育”。语文教育应使学生以自我的天赋潜能为基础,以发展欲望为引擎,通过自我反思的心理作用,按照美的规律来不断发展、构造自己。因此,语文教育的目标应回归人性本体,实现人本化。关键词:初中语文可持续性教育目标人本化 在实践人本化的语文教育目标时,首先应促进学生本体意识的启蒙,充分实现学生自身的可发展性;其次必须加快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最后要努力加强语文教育的美育功能。语文教育目标不是狭隘的“语文教学目标”,而是语文课程目标。它客观地反映语文教育的规律,预示着语文教育发展的方向,是语文学科编选教材、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手段、设计教学程序及安排教学组织形式等一系列教育活动的重要依据,也是检查、评价语文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那如何实践语文教育目标的人本化,主要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加快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 在教学中建构适合发展学生个性的语文学习环境。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容许学生对课文有自己的理解和把握,让学生充分享受阅读的自由、思维的自由。语文教师应克服循规蹈矩的思维定势,为学生营造一个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创设能发展学生个性的时间与空间,实现开放式教学,让语文学习成为学生各具特色的生命活动过程。 第二,促进学生本体意识的启蒙,充分实现学生自身的可发展性。 教育中的可持续性发展指教育活动不仅能促进学生当下的发展,而且还为他们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即教育的过程要实现从“教”——“不教”的过程转变。正如上文所说,语文教育的目标之一在于“唤醒”,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唤醒学生自身的潜能,唤醒学生自我发展的欲望等等,而语文教师则无疑肩负着具体唤醒的任务。在教学过程中主动放权,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权,让他们感觉到自己在学习中的主人地位,这样学生才能树立信心和责任感,才能独立进行思考,大胆质疑,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第三,加强语文教育的美育功能。 马克思曾说,人“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自己。人按照美的规律来打量自己,按照美的规律来获得新的生命,按照美的规律创造、运用、发展和丰富自己的语言,人按照美的规律构造自己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人因美而幸福地生活,人因美的消逝而消逝。所以,“美”对于人来说,是无可或缺的,学生的茁壮成长同样离不开“美”的熏陶。 于漪老师曾经说过:语文教育中人文性的缺失,造成国民道德水准的下降,语文教育成了失去灵魂的教育,这是要负责任的,语文教育不能再做没有灵魂的教育了。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人,使人健全和谐地发展,因此找回语文教育失落的人文精神,重塑语文教育的价值基础,应成为我们为之奋斗的目标。 第四,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在现代教育培养全面型人才理论指导下创新的教学方法。强调要进行情感教育,以情动人,以美感人;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充分发掘语文课的教育功能。 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在教学中大体经过三个过程:首先,导其入境,就是引导学生进入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气象万千的境界,感知作家所描绘的画面、人物、情调或气氛与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融合,这里无论是自然美还是社会美,不入其境就不可能有对美的强烈感受和尽情想象,不能领略作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情怀。教师可以借助电化设备,提供与课文有关的视听形象导其入境,也可以借助诗意或是描摹的语言,将学生带入意境之中,去感知美,发现美。其次,激其情感。文学作品是艺术家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多以情感人,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美的内容,无论是优美还是壮美,必将激起读者的情感共鸣,作家在写作时灌注了浓烈的思想感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饱含深情,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与课文中的情感交流,产生共鸣。教师也只有充分挖掘课文语言和内容方面的情感因素,潜心体味,并用精心锤炼的优美语言表达出来,才能唤起学生的共鸣。最后,领其评价。教师在引导学生感知、理解的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作出正确的审美判断,识别真善美和假恶丑,提高审美鉴赏力,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回归教育本质突出了语文教学的学科特性,强调了教学中要以美去激发爱,以美感染人,从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学生主动和谐、生动活泼地全面发展。充分实现学生自身的可发展性;其次必须加快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手段、设计教学程序及安排教学组织形式等一系列教育活动,优化了语文教学效果。参考文献 [1]张楚廷教育哲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向贤明教育与人的发展新论[J].教育研究,2005,5。 [3]刘淼当代语文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捷)夸美纽斯傅任敢译大教学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