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动力学模型 数学建模

药物动力学模型 数学建模
药物动力学模型 数学建模

药物动力学模型

一般说来,一种药物要发挥其治疗疾病的作用,必须进入血液,随着血流到达作用部位。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药物的吸收,而借助于血液循环往体内各脏器组织转运的过程称为药物的分布。

药物进入体内以后,有的以厡型发挥作用,并以厡型经肾脏排出体外;有的则发生化学结构的改变--称为药物的代谢。代谢产物可能具有药理活性,可能没有药理活性。不论是厡型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最终都是经过一定的途径(如肾脏、胆道、呼吸器官、唾液腺、汗腺等)离开机体,这一过程称为药物的排泄。有时,把代谢和排泄统称为消除。

药物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就是研究药物、毒物及其代谢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除过程的定量规律的科学。它是介于数学与药理学之间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自从20世纪30年代Teorell 为药物动力学奠定基础以来,由于药物分析技术的进步和电子计算机的使用,药物动力学在理论和应用两方面都获得迅速的发展。至今,药物动力学仍在不断地向深度和广度发展。药物动力学的研究方法一般有房室分析;矩分析;非线性药物动力学模型;生理药物动力学模型;药物药效学模型。下面我们仅就房室分析作一简单介绍。

为了揭示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过程的定量规律,通常从给药后的一系列时间(t) 采取血样,测定血(常为血浆,有时为血清或全血)中的药物浓度( C );然后对血药浓度——时间数据数

据(C ——t 数据)进行分析。

一 一室模型

最简单的房室模型是一室模型。采用一室模型,意味着可以近似地把机体看成一个动力学单元,它适用于给药后,药物瞬间分布到血液、其它体液及各器官、组织中,并达成动态平衡的情况。下面的图(一)表示几种常见的给药途径下的一室模型,其中C 代表在给药后时间t 的血药浓度,V 代表房室的容积,常称为药物的表观分布容积,K 代表药物的一级消除速率常数,故消除速率与体内药量成正比,D 代表所给刘剂量。

图(a)表示快速静脉注射一个剂量D ,由于是快速,且药物直接从静脉输入,故吸收过程可略而不计;图(b)表示以恒定的速率K ,静脉滴注一个剂量D ;若滴注所需时间为丅,则K=D/丅。图(c)表示口服或肌肉注射一个剂量D ,由于存在吸收过程,故图中分别用F 和0K 代表吸收分数和一级吸收速率常数。

1. 快速静脉注射

在图(a)中所示一室模型的情况下,设在时间t ,体内药物量为x ,则按一级消除的假设,体内药量减少速率与当时的药量成正比,故有下列方程:

dx

Kt dt

=- (5.1)

快速静脉注射恒速静脉滴注口服或肌肉注射

K F 0K

图(一)

初始条件为t=0,x=0,容易解得

-Kt

x=De……………………..(5.2)

注意到房室的容积为V,故c=x/V;记t=0时血药浓度为

C,因此0

C=D/V,则有

C=C Kt

e-…………………….(5.3)

这就是快速静脉注射(简称静注)一个剂量D时,符合一室模型的药物及其血药浓度随时间递减的方程。对方程3两边取对数得

ln ln

C C Kt

=-

这表明在一室模型的情况下,将实测的C_t数据在以t为横轴,ln C 为纵轴的坐标系上作图,各个数据点应呈直线散布趋势。据此,用图测法或最小二乘法拟合一条直线,其斜率为K,截距为0

ln C,于是K和0C便可求得。当然,如果数据点的散布明显地不是呈直线趋势,则可断言不宜采用一室模型来解释该药物在快速静脉注射时的体内动力学过程。在实际应用中,表征药物消除快慢常用的参数是生物半

衰期,记为1t /2,它是指药物浓度降至原定值的一半所需的时间。在方程(3)中令t=1t /2,C =0C /2,可得

1ln 20.6922t K K

=?………………(5.4) 可见半衰期是常数,且与消除速率常数成反比。

例如,给一名志愿者一次静脉注射某药物100mg ,测得给药后一些时刻的血药浓度见下表,和在坐标系上作出各数据点,它们是呈直线散布趋势,故可采用一室模型。

一次静注100mg 所得数据

如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如下的直线方程

ln C a bt =+……………..(5.5)

利用实测的C 一t 数据计算直线斜率和截距的公式为:

1112211111ln ln 11ln n n n i i i i i i i n n i i i i n n i i i i t C t C n b t t n a C b t n =======ì骣骣?鼢?珑-鼢镧?鼢珑?桫桫??=?骣??÷?-÷í?÷??桫???骣?÷??=-÷??÷?秣桫??

邋?邋邋……………..(5.6)

其中n 为C 一t 数据点的个数。 将上表中的有关数据代入 (6) 式得 b=-0.02744 a=1.7386 于是,拟合数据点的直线方程为

lnC=1.7386-0.02744

与方程 (4) 对照,便得0C 和K 的估计值为

()()10 5.689/,0.0274C g ml K h m -==

进而,可得该药物的生物半衰期1/2t 和表观分布容积V 为

1/2t =()0.69325.30.0274

h = ()010017.65.689D V l C =

== 2.恒速静脉滴注

在图 (b) 所示一室模型的情况不,体内药量x 随时间t 变化的微分方程如下:

0dx

K Kx dt =- …………… (5.7)

在初始条件t=0,x=0之下,可得其解为

()0

1Kt K x e K

-=

- ………….. (5.8) 其中0,t T #,这里T 为滴注持续的时间。利用x=VC ,由 (8) 式得

()0

1Kt K C e VK

-=

- ………… (5.9) 这就是恒速静脉滴注期间,符合一室模型的药物浓度随时间递增的方程。

假如t=丅时,所给剂量D滴注完毕,则此后的血药浓度便按静注射时的规律下降(如图二),

不过此时初始浓度为()

1/

KT

K e VK

-

-,故滴注停止后的C一t方程(为区别起见,特记为''

C t

-) 如下:

()'

'

1KT

Kt

K e

C e

VK

-

-

-

=………….. (5.10)

由此可见,我们可以从滴注停止后测得''

C t

-数据,求得K和

V的估计值(

K和丅皆已知)

假如滴注总是持续进行,则由(10)式可知,血药浓度将趋于一个极限,记作

()

00

1

lim Kt

ss

t

K K

C e

VK VK

-

=-=………….. (5.11)

这个血药浓度称为稳态浓度,又称坪水平。记在时刻t的血药浓度达到坪水平的分数为ss

f,则有

1/2

0.693

11

t

t

Kt

ss

ss

C

f e e

C

-

-

==-=-

………….. (5.12)

可见达到稳态的快慢取决于消除速率常数K 或半衰期,与滴注速率K 无关。例如,当滴注持续时间等于5倍半衰期时,由(12)式算得0.969ss f =,此时血药浓度约为坪水平彻97%。

3. 口服或肌肉注射

在图(c )所示一室模型的情况下,设在时刻t ,体内药量为x ,吸收部位的药量为a x ,则可建立如下的微分方程组

a a a

a a dx K x Kx dt dx K x dt

ì??=-??í

??-=???? …………… (5.13) 在初始条件t=0,a x =FD ,x=0之下,可解得

()a K t Kt a a K FD x e e K K

--=-- ………… (5.14) 从而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方程为

()

()a K t Kt a a K FD C e e V K K --=-- ………… (5.15)

令M=()/a a K FD V K K -

,则上式可写为

()a K t Kt C M e e --=- ………… (5.16)

在通常情况下,吸收比消除快的多,即a K K ?,故对于足够大的t ,血药浓度实际上是时间的单项指数函数,为区别起见,记为

Kt C Me *-= ………… (5.17)

或 ln ln C M Kt *

=- ………… (5.18)

据此可得K 和M 的估计值,然后计算足够大的t 之前各个实测浓度与按 (5.17) 式推算的C *

与C 值之差称为“剩余浓度”

r C :

a K t

r C C C Me

-*

=-= ………… (5.19)

ln ln r a C M K t =- ………… (5.20)

据此可得K 的估计值。

上述这种估计消除和吸收速率常数的方法称为剩余法。 (二) 二室型

二室模型是从动力学角度把机体设想为两部分,分别称为中央室和周边室。中央室一般包括血液及血流丰富的组织(如心、肝、肾等),周边室一般指血液供应少,药物不易进入的组织(如肌肉、皮肤、某些脂肪组织等)。在快速静注的情况下常见的二室模型如图4-2 所示。

图中1V 代表中央室的容积,10k 代表药物从中央室消除的一级速率常数,12k 和21k 分别代表药物从中央室到周边室和反方向的一

答案--中国医科大学2016年1月考试《药物代谢动力学》考查课试题参考答案

中国医科大学2016年1月考试《药物代谢动力学》考查课试题参考答案 考查课试题 一、单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20 分。)V 1. 在碱性尿液中弱碱性药物:() A. 解离少,再吸收少,排泄快 B. 解离多,再吸收少,排泄慢 C. 解离少,再吸收多,排泄慢 D. 排泄速度不变 E. 解离多,再吸收多,排泄慢 正确答案:C 2016国考试题答案 2. 在进行口服给药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时,不适合用的动物是哪种?() A. 大鼠 B. 小鼠 C. 豚鼠 D. 家兔 E. 犬 正确答案:D 3. 在非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中,其受试物的剂型不需要遵循以下哪些选项的要求?() A. 受试物的剂型应尽量与药效学研究的一致 B. 受试物的剂型应尽量与毒理学研究的一致 C. 特殊情况下,受试物剂型可以允许与药效学与毒理学研究不一致 D. 应提供受试物的名称、剂型、批号、来源、纯度、保存条件及配制方法,但不需要提供研制单位的质检报告 E. 以上都不对 正确答案:D 4. 药物代谢动力学对受试者例数的要求是每个剂量组:() A. 5~7例 B. 6~10例 C. 10~17例 D. 8~12例 E. 7~9例 正确答案:D 5. 某一弱酸性药物pKa=4.4,当尿液pH为5.4,血浆pH为7.4时,血中药物浓度是尿中药物浓度的:() A. 1000倍 B. 91倍 C. 10倍 D. 1/10倍 E. 1/100倍 正确答案:B 6. 药物经肝脏代谢转化后均:() A. 分子变小

B. 化学结构发性改变 C. 活性消失 D. 经胆汁排泄 E. 脂/水分布系数增大 正确答案:B 7. 恒量恒速给药,最后形成的血药浓度被称为:() A. 有效血浓度 B. 稳态血浓度 C. 致死血浓度 D. 中毒血浓度 E. 以上都不是 正确答案:B 8. 药物按零级动力学消除是指:() A. 吸收与代谢平衡 B. 单位时间内消除恒定比例的药物 C. 单位时间内消除恒定量的药物 D. 血浆浓度达到稳定水平 E. 药物完全消除 正确答案:C 9. 生物样品分析的方法中,哪种是首选方法?() A. 色谱法 B. 放射免疫分析法 C. 酶联免疫分析法 D. 荧光免疫分析法 E. 微生物学方法 正确答案:A 10. 静脉注射2g某磺胺药,其血药浓度为100mg/L,经计算其表观分布容积为:() A. 0.05L B. 2L C. 5L D. 20L E. 200L 正确答案:D 11. 静脉滴注给药途径的MRTinf表达式为:() A. AUC0→n+cn/λ B. MRTiv+t/2 C. MRTiv-t/2 D. MRTiv+t E. 1/k 正确答案:B 12. Ⅰ期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试验时,下列的哪条是错误的?() A. 目的是探讨药物在人体的体内过程的动态变化 B. 受试者原则上男性和女性兼有 C. 年龄在18~45岁为宜

药物动力学模型 数学建模

药物动力学模型 一般说来,一种药物要发挥其治疗疾病的作用,必须进入血液,随着血流到达作用部位。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药物的吸收,而借助于血液循环往体内各脏器组织转运的过程称为药物的分布。 药物进入体内以后,有的以厡型发挥作用,并以厡型经肾脏排出体外;有的则发生化学结构的改变--称为药物的代谢。代谢产物可能具有药理活性,可能没有药理活性。不论是厡型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最终都是经过一定的途径(如肾脏、胆道、呼吸器官、唾液腺、汗腺等)离开机体,这一过程称为药物的排泄。有时,把代谢和排泄统称为消除。 药物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就是研究药物、毒物及其代谢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除过程的定量规律的科学。它是介于数学与药理学之间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自从20世纪30年代Teorell 为药物动力学奠定基础以来,由于药物分析技术的进步和电子计算机的使用,药物动力学在理论和应用两方面都获得迅速的发展。至今,药物动力学仍在不断地向深度和广度发展。药物动力学的研究方法一般有房室分析;矩分析;非线性药物动力学模型;生理药

物动力学模型;药物药效学模型。下面我们仅就房室分析作一简单介绍。 为了揭示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过程的定量规律,通常从给药后的一系列时间 (t) 采取血样,测定血(常为血浆,有时为血清或全血)中的药物浓度( C );然后对血药浓度——时间数据数据(C——t数据)进行分析。 一一室模型 最简单的房室模型是一室模型。采用一室模型,意味着可以近似地把机体看成一个动力学单元,它适用于给药后,药物瞬间分布到血液、其它体液及各器官、组织中,并达成动态平衡的情况。下面的图(一)表示几种常见的给药途径下的一室模型,其中C代表在给药后时间t的血药浓度,V代表房室的容积,常称为药物的表观分布容积,K代表药物的一级消除速率常数,故消除速率与体内药量成正比,D代表所给刘剂量。 图(a)表示快速静脉注射一个剂量D,由于是快速,且药物直接从静脉输入,故吸收过程可略而不计;图(b)表示以恒定的速率K,静脉滴注一个剂量D;若滴注所需时间为丅,则K=D/丅。图(c)表示口服或肌肉注射一个剂量D,由于存在吸收过程,故图中分别

中国医科大学2016年12月考试《药物代谢动力学》考查课试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医科大学2016年12月考试《药物代谢动力学》考查课试题 一、单选题(共20道试题,共20分。) 1. 临床上可用丙磺舒增加青霉素的疗效,是因为:() A. 在杀菌作用上有协同作用 B. 两者竞争肾小管的分泌通道 C. 对细菌代谢有双重阻断作用 D. 延缓抗药性产生 E. 以上均不对 正确答案:B 2. 生物样品分析的方法中,哪种是首选方法?() A. 色谱法 B. 放射免疫分析法 C. 酶联免疫分析法 D. 荧光免疫分析法 E. 微生物学方法 正确答案:A 3. 被肝药酶代谢的药物与肝药酶诱导剂合用后,可使:() A. 其原有效应减弱 B. 其原有效应增强 C. 产生新的效应 D. 其原有效应不变 E. 其原有效应被消除 正确答案:A 4. 应用于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统计矩分析,是一种非房室的分析方法,它一般适用于体内过程符合下列哪一项的药物?() A. 房室 B. 线性 C. 非房室 D. 非线性 E. 混合性 正确答案:B 5. 药物的吸收与哪个因素无关?() A. 给药途径 B. 溶解性 C. 药物的剂量 D. 肝肾功能 E. 局部血液循环 正确答案:C

6. Ⅰ期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试验时,下列的哪条是错误的?() A. 目的是探讨药物在人体的体内过程的动态变化 B. 受试者原则上男性和女性兼有 C. 年龄在18~45岁为宜 D. 要签署知情同意书 E. 一般选择适应证患者进行 正确答案:E 7. 关于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叙述正确的是:() A. 结合是牢固的 B. 结合后药效增强 C. 结合特异性高 D. 结合后暂时失去活性 E. 结合率高的药物排泄快 正确答案:D 8. 有关药物从肾脏排泄的正确叙述是:() A. 改变尿液pH可改变药物的排泄速度 B. 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药物易从肾小球滤过 C. 解离的药物易从肾小管重吸收 D. 药物的排泄与尿液pH无关 E. 药物的血浆浓度与尿液中的浓度相等 正确答案:A 9. SFDA推荐的首选的生物等效性的评价方法为:() A. 体外研究法 B. 体内研究法 C. 药动学评价方法 D. 药效学评价方法 E. 临床比较试验法 正确答案:C 10. 药物代谢动力学对受试者例数的要求是每个剂量组:() A. 5~7例 B. 6~10例 C. 10~17例 D. 8~12例 E. 7~9例 正确答案:D 11. 按t1/2恒量反复给药时,为快速达到稳态血药浓度可:() A. 首剂量加倍 B. 首剂量增加3倍

药理学知识药物代谢动力学重要名词解释集锦一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 药物代谢动力学是药理学中的重要知识。在药物代谢动力学学习过程中,考生要掌握:药物作用与选择性,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量效关系,构效关系,药物作用机制,受体概念与特性,受体类型,受体调节,激动剂与拮抗剂,并且熟悉受体占领学说、跨膜信息传递,还要了解受体其他学说、受体药物反应动力学。 1.药物作用(action):药物与机体组织间的原发作用,构成了药物作用机制的主要方面。 2.药物效应(effect):药物作用所引起的机体原有功能的改变。 3.药物作用的基本表现:药物引起机体器官原有功能水平的改变,如兴奋、亢进、抑制、麻痹、衰竭等。药物的局部作用与全身作用。药物作用特异性与药理效应选择性之间的关系。药物作用的两重性: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药物的对因治疗、对症治疗及补充治疗。 4.药物的不良反应(untoward effects):包括副反应、毒性反应、后遗效应、继发性反应、变态反应、致畸作用等。 5.量效关系(dose-effect relationship):在一定剂量范围内,药物剂量的大小与血药浓度高低成正比,亦与药效的强弱有关,这种剂量与效应的关系称为量效关系。 6.量反应:药理效应强度的高低或多少,可用数字或量的分级表示,这种反应类型为量反应。 7.质反应:观察的药理效应是用阳性或阴性,结果以反应的阳性率或阴性率作为统计量,这种反应类型为质反应。 8.半数有效量(ED50):指使一群动物中半数动物产生效果的药物剂量。 9.半数致死量(LD50):指使一群动物中半数动物死亡的药物剂量。 10.药物的安全评价指标:治疗指数及安全界限。 11.治疗指数(TI);半数致死量(LD50)伴数有效量(ED50),数值越大越好。安全界限:(LD1)/ED99 12..构效关系:特异性药物的化学结构与药理作用有密切的关系。

药物动力学模型 数学建模

药物动力学模型 一般说来,一种药物要发挥其治疗疾病得作用,必须进入血液,随着血流到达作用部位。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得过程称为药物得吸收,而借助于血液循环往体内各脏器组织转运得过程称为药物得分布。 药物进入体内以后,有得以厡型发挥作用,并以厡型经肾脏排出体外;有得则发生化学结构得改变--称为药物得代谢。代谢产物可能具有药理活性,可能没有药理活性。不论就是厡型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最终都就是经过一定得途径(如肾脏、胆道、呼吸器官、唾液腺、汗腺等)离开机体,这一过程称为药物得排泄。有时,把代谢与排泄统称为消除。 药物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就就是研究药物、毒物及其代谢物在体内得吸收、分布、代谢及排除过程得定量规律得科学。它就是介于数学与药理学之间得一门新兴得边缘学科。自从20世纪30年代Teorell为药物动力学奠定基础以来,由于药物分析技术得进步与电子计算机得使用,药物动力学在理论与应用两方面都获得迅速得发展。至今,药物动力学仍在不断地向深度与广度发展。药物动力学得研究方法一般有房室分析;矩分析;非线性药物动力学模型;生理药物动力学模型;药物药效学模型。下面我们仅就房室分析作一简单介绍。 为了揭示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过程得定量规律,通常从给药后得一系列时间(t) 采取血样,测定血(常为血浆,有时为血清或全血)中得药物浓度( C );然后对血药浓度——时间数据数据(C ——t数据)进行分析。

一一室模型 最简单得房室模型就是一室模型。采用一室模型,意味着可以近似地把机体瞧成一个动力学单元,它适用于给药后,药物瞬间分布到血液、其它体液及各器官、组织中,并达成动态平衡得情况。下面得图(一)表示几种常见得给药途径下得一室模型,其中C代表在给药后时间t 得血药浓度,V代表房室得容积,常称为药物得表观分布容积,K代表药物得一级消除速率常数,故消除速率与体内药量成正比,D代表所给刘剂量。 图(a)表示快速静脉注射一个剂量D,由于就是快速,且药物直接从静脉输入,故吸收过程可略而不计;图(b)表示以恒定得速率K,静脉滴注一个剂量D;若滴注所需时间为丅,则K=D/丅。图(c)表示口服或肌肉注射一个剂量D,由于存在吸收过程,故图中分别用F与 K代表吸收分 数与一级吸收速率常数。 1、快速静脉注射 在图(a)中所示一室模型得情况下,设在时间t,体内药物量为x,则按一级消除得假设,体内药量减少速率与当时得药量成正比,故有下列方程: dx Kt dt(5、1) 快速静脉注射恒速静脉滴注口服或肌肉注射 K F 0K

(完整版)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附件5 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一、概述 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是通过体外和动物体内的研究方法,揭示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规律,获得药物的基本药代动力学参数,阐明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Absorption, Distribution, Metabolism, Excretion, 简称ADME)的过程和特征。 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在新药研究开发的评价过程中起着重要 作用。在药物制剂学研究中,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是评价药物制剂特性和质量的重要依据。在药效学和毒理学评价中,药代动力学特征可进一步深入阐明药物作用机制,同时也是药效和毒理研究动物选择的依据之一;药物或活性代谢产物浓度数据及其相关药代动力学参数是产生、决定或阐明药效或毒性大小的基础,可提供药物对靶器官效应(药效或毒性)的依据。在临床试验中,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能为设计和优化临床试验给药方案提供有关参考信息。 本指导原则是供中药、天然药物和化学药物新药的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参考。研究者可根据不同药物的特点,参考本指导原则,科学合理地进行试验设计,并对试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本指导原则的主要内容包括进行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的 基本原则、试验设计的总体要求、生物样品的测定方法、研究项目(血

药浓度-时间曲线、吸收、分布、排泄、血浆蛋白结合、生物转化、对药物代谢酶活性及转运体的影响)、数据处理与分析、结果与评价等,并对研究中其他一些需要关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附录中描述了生物样品分析和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的相关方法和要求,供研究者参考。 二、基本原则 进行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试验目的明确; (二)试验设计合理; (三)分析方法可靠; (四)所得参数全面,满足评价要求; (五)对试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 (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试验设计 (一)总体要求 1. 受试物 中药、天然药物:受试物应采用能充分代表临床试验拟用样品和/或上市样品质量和安全性的样品。应采用工艺路线及关键工艺参数确定后的工艺制备,一般应为中试或中试以上规模的样品,否则应有充分的理由。应注明受试物的名称、来源、批号、含量(或规格)、保存条件、有效期及配制方法等,并提供质量检验报告。由于中药的特殊性,建议现用现配,否则应提供数据支持配制后受试物的质量稳定性及均匀性。当给药时间较

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以下关于生物药剂学的描述,正确的是 A.剂型因素是指片剂、胶囊剂、丸剂和溶液剂等药物的不同剂型 B.药物产品所产生的疗效主要与药物本身的化学结构有关C.药物效应包括药物的疗效、副作用和毒性 D.改善难溶性药物的溶出速率主要是药剂学的研究内容 2. K+、单糖、氨基酸等生命必需物质通过生物膜的转运方式是A.被动扩散 B.膜xx转运 C.主动转运D.促进扩散 E.膜动转运 3.以下哪条不是主动转运的特点 A.逆浓度梯度转运 B.无结构特异性和部住特异性 C.消耗能量D.需要载体参与 E.饱和现象 4.胞饮作用的特点是 A.有部位特异性 B.需要载体 C.不需要消耗机体能量D.逆浓度梯度转运

E.以上都是 5.药物的主要吸收部位是 A.胃B.小肠 C.大肠D.直肠 E.均是 6.药物的表观分布容积是指 A.人体总体积B.人体的体液总体积 C.游离药物量与血药浓度之比D.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之比E.体内药物分布的实际容积 7.当药物与蛋白结合率较大时,则 A.血浆中游离药物浓度也高 B.药物难以透过血管壁向组织分布 C.可以通过肾小球滤过 D.可以经肝脏代谢 E.药物跨血脑屏障分布较多 8.药物在体内以原形不可逆消失的过程,该过程是 A.吸收 B.分布 C.代谢 D.排泄 E.转运

9.药物除了肾排泄以外的最主要排泄途径是 A.胆汁 B.汗腺C.唾液腺 D.泪腺E。呼吸系统 10.可以用来测定肾小球滤过率的药物是 A.青霉素 B.链霉素C.菊粉 D.葡萄糖 E.乙醇 11.肠肝循环发生在哪一排泄中 A.肾排泄B.胆汁排泄C.乳汁排泄 D.肺部排泄 E.汗腺排泄 12.最常用的药物动力学模型是 A.隔室模型 B.药动一药效结合模型 C.非线性药物动力学模型 D.统计矩模型 E.生理药物动力学模型 13.药物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哪一种变化规律 A.药物排泄随时间的变化

动力学模型

月球软着陆控制系统综合仿真及分析(课程设计) 在月球探测带来巨大利益的驱使下,世界各国纷纷出台了自己的探月计划,再一次掀起了新一轮探月高潮。在月球上着陆分为两种,一种称为硬着陆,顾名思义,就是探测器在接近月球时不利用制动发动机减速而直接撞击月球。另一种称为软着陆,这种着陆方式要求探测器在距月面一定高度时开启制动系统,把探测器的速度抵消至零,然后利用小推力发动机把探测器对月速度控制在很小的范围内,从而使其在着陆时的速度具有几米每秒的数量级。显然,对于科学研究,对探测器实施月球软着陆的科学价值要大于硬着陆。 1月球软着陆过程分析 目前月球软着陆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 第一种就是直接着陆的方式。探测器沿着击中轨道飞向月球,然后在适当的月面高度实施制动减速,最终使探测器软着陆于月球表面。采用该方案时,探测器需要在距离目标点很远时就选定着陆点,并进行轨道修正。不难发现,该方法所选的着陆点只限于月球表面上接近轨道能够击中的区域,所以能够选择的月面着陆点的区域是相当有限的。 第二种方法就是先经过一条绕月停泊轨道,然后再伺机制动下降到月球表面,如图17-1所示。探测器首先沿着飞月轨道飞向月球,在距月球表面一定高度时,动力系统给探测器施加一制动脉冲,使其进入一条绕月运行的停泊轨道;然后根据事先选好的着陆点,选择霍曼变轨起始点,给探测器施加一制动脉冲,使其进入一条椭圆形的下降轨道,最后在近月点实施制动减速以实现软着陆。 主制动段 开始点 图17-1 月球软着陆过程示意图 与第一种方法相比,第二种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较大的优越性: 1)探测器可以不受事先选定着陆点的约束,可以在停泊轨道上选择最佳的着陆点,具有很大的选择余地。

群体药代动力学解读

发布日期2007-11-01 栏目化药药物评价>>综合评价 标题群体药代动力学(译文) 作者康彩练 部门 正文内容 审评四部七室康彩练审校 I.前言 本指南是对药品开发过程中群体药代动力学的应用制定建议,目的是帮助确定在人群亚组中药品安全性和疗 效的差异。它概述了应当用群体药代动力学解决的科学问题和管理问题。本指南讨论了什么时候要进行群体 药代动力学研究和/或分析;讨论了如何设计和实施群体药代动力学研究;讨论了如何处理和分析群体药代动 力学数据;讨论了可以使用什么样的模型验证方法;讨论了针对计划申报给FDA的群体药代动力学报告,怎 样提供恰当的文件。虽然本行业指南中的内容是针对群体药代动力学,但是其中讨论的原则也同样适用于群 体药效学研究和群体毒代动力学研究2。 由于对药品在人群亚组中的安全性和疗效的分析是药品开发和管理中一个发展迅速的领域,所以在整个药品 开发过程中,鼓励主办者和FDA审评人员经常沟通。 制药行业科学家和FDA长期以来一直对群体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在人群亚组中药品安全性和疗效分析方面的 应用感兴趣[1]。在FDA的其他指南文件(包括“进行药品临床评价时一般要考虑的问题”(General Considerations for the Clinical Evaluation of Drugs) (FDA 77-3040))中和在国际协调会议(ICH)指南(包 括“E4支持药品注册的剂量-效应资料”(E4 Dose-Response Information to Support Drug Registration)和“E7 支持特殊人群的研究:老年医学”(E7 St udies in Support of Special Populations: Geriatrics))中,对这个主 题制定了参考标准3。这些指南文件支持使用特殊的数据收集方法和分析方法,例如群体药代动力学方法(群 体PK方法),作为药品开发中药代动力学评价的一部分。 1本指南由药品评审和研究中心(CDER)医药政策协调委员会临床药理学部群体药代动力学工作组与食品 药品监督管理局生物制品评审和研究中心(CBER)合作编写。本指南文件反映了当前FDA对药品评价中的 群体药代动力学的考虑。它不给任何人也不代表任何人创造或赋予任何权力,也不约束FDA或公众。如果其 他措施满足适用法令、法规或两者的要求,那么也可采用其他措施。

药代动力学12 第九章 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学动力学结合模型

药代动力学12 第九章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学动力学结 合模型 第九章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结合模型第一节概述 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 PK)和药效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PD) 是按时间同步进行着的两个密切相关的动力学过程,前者着重阐明机体对药物的 作用,即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及其经时过程;后者描述药物对 机体的作用,即效应随着时间和浓度而变化的动力学过程,后者更具有临床实际 意义。传统的药效动力学主要在离体的水平进行,此时药物的浓度和效应呈现出 一一对应的关系,根据药物的量效关系可以求得其相应的药效动力学参数,如亲 和力和内在活性等。但药物的作用在体内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因而其在体内的 动力学过程较为复杂。以往对于药动学和药效学的研究是分别进行的,但实际上 药动学和药效学是两个密切相关的动力学过程,两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 系。 早期的临床药动学研究通过对治疗药物的血药浓度的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 TDM)来监测药物效应变化情况,其理论基础是药物的浓度和 效应呈现出一一对应的关系,这一关系是建立在体外研究的基础之上的,这里所 说的浓度实际上是作用部位的浓度,但在临床研究中我们不可能直接测得作用部 位的药物浓度,因而常常用血药浓度来代替作用部位的浓度。随着药代动力学和 药效动力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发现药物在体内的效应动力学过程极为复 杂,其血药浓度和效应之间并非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出现了许多按传统理论无 法解释的现象,如效应的峰值明显滞后于血药浓度峰值,药物效应的持续时间明 显长于其在血浆中的滞留时间,有时血药浓度和效应的曲线并非像在体外药效动 力学研究中观察到的 S形曲线,而是呈现出一个逆时针滞后环。进一步研究发现 血药浓度的变化并不一定平行于作用部位药物浓度的变化,因而出现了上述的一 些现象,所以在体内不能用血药浓度简单地代替作用部位的浓度来反映药物效应 的变化情况。针对上述问题 Sheiner 等人于 1979年首次提出了药动学和药效学结 合模型,并成功地运用这一模型解释了上述的现象。药动学和药效力学结合

药物代谢动力学吐血整理(中药药理专业)(20201101084327)

药物代谢动力学完整版 第二章药物体内转运 一、药物跨膜转运的方式及特点 1. 被动扩散 特点:①顺浓度梯度转运②无选择性③无饱和现象④无竞争性抑制作用⑤不需要能量 2. 孔道转运 特点:①主要为水和电解质的转运②转运速率与所处组织的血流速率及膜的性质有关 3. 特殊转运 包括:主动转运、载体转运、受体介导的转运 特点:①逆浓度梯度转运②有选择性③有饱和现象④有竞争性抑制作用⑤常需要能量 4. 其他转运方式 包括:①易化扩散类似于主动转运,但不需要能量②胞饮主要转运大分子化合物 二、胃肠道中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有哪些①药物和剂型②胃肠排空作用③肠上皮的外排机制④首过效应⑤疾病⑥药物相互作用 三、研究药物吸收的方法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1. 整体动物实验法能够很好地反映给药后药物的吸收过程,是目前最常用的研究药物吸收的实验方法。缺点: ①不能从细胞或分子水平上研究药物的吸收机制; ②生物样本中的药物分析方法干扰较多,较难建立; ③由于试验个体间的差异,导致试验结果差异较大; ④整体动物或人体研究所需药量较大,周期较长。 2. 在体肠灌流法:本法能避免胃内容物和消化道固有生理活动对结果的影响。 3. 离体肠外翻法:该法可根据需要研究不同肠段的药物吸收或分泌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4. Caco-2 细胞模型法 Caco-2 细胞来源于人体结肠上皮癌细胞。 优点:① 作为研究体外药物吸收的快速筛选模型;② 在细胞水平上研究药物在小肠黏膜中 的吸收、转运和代谢;③ 研究药物对肠黏膜的毒性;④ 由于Caco-2细胞来源于人,不存在种属的差异性。 缺点: ①酶和转运蛋白的表达不完整;②来源、培养代数、培养时间对结果有影响; 四、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常用测定方法的原理及注意事项。 1. 平衡透析法原理:利用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药物不透过半透膜的特性进行测定的。 2. 超过滤法 原理:与平衡透析法不同的是在血浆蛋白室一侧加压力或离心力,使游离药物快速通过滤膜 进入另一隔室。 脑微血管的特性:①低水溶性物质的扩散通透性;②低导水性;③高反射系数;④高电阻性; ⑤酶屏障

中国医科大学2020年10月补考《药物代谢动力学》考查课试题【辅导资料答案】

科目:药物代谢动力学试卷名称:2020年10月药物代谢动力学补考 学校名称:中医大网络教育 提示:每学期的题目都会有变化,请确保本资料是您需要的在下载!! 单选题 1.有关药物从肾脏排泄的正确叙述是:()(题目总分:1分) A--改变尿液pH可改变药物的排泄速度 B--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药物易从肾小球滤过 C--解离的药物易从肾小管重吸收 D--药物的排泄与尿液pH无关 E--药物的血浆浓度与尿液中的浓度相等 提示:认真复习课本知识302材料,回答以上问题 [本题参考答案]:A 2.关于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叙述正确的是:()(题目总分:1分) A--结合是牢固的 B--结合后药效增强 C--结合特异性高 D--结合后暂时失去活性 E--结合率高的药物排泄快 提示:认真复习课本知识302材料,回答以上问题 [本题参考答案]:D 3.肝药酶的特征为:()(题目总分:1分) A--专一性高,活性高,个体差异小 B--专一性高,活性高,个体差异大 C--专一性高,活性有限,个体差异大 D--专一性低,活性有限,个体差异小 E--专一性低,活性有限,个体差异大 提示:认真复习课本知识302材料,回答以上问题 [本题参考答案]:E 4.药物转运最常见的形式是:()(题目总分:1分) A--滤过 B--简单扩散 C--易化扩散 D--主动转运 E--以上都不是 提示:认真复习课本知识302材料,回答以上问题 [本题参考答案]:B

5.某弱碱性药在pH 5.0时,它的非解离部分为90.9%,该药的pKa接近哪个数值?()(题目总分:1分) A--2 B--3 C--4 D--5 E--6 提示:认真复习课本知识302材料,回答以上问题 [本题参考答案]:C 6.药物的吸收与哪个因素无关?()(题目总分:1分) A--给药途径 B--溶解性 C--药物的剂量 D--肝肾功能 E--局部血液循环 提示:认真复习课本知识302材料,回答以上问题 [本题参考答案]:C 7.多数药物在血中是以结合形式存在的,常与药物结合的物质是:()(题目总分:1分) A--白蛋白 B--球蛋白 C--血红蛋白 D--游离脂肪酸 E--高密度脂蛋白 提示:认真复习课本知识302材料,回答以上问题 [本题参考答案]:A 8.药物的排泄途径不包括:()(题目总分:1分) A--血液 B--肾脏 C--胆道系统 D--肠道 E--肺 提示:认真复习课本知识302材料,回答以上问题 [本题参考答案]:A 9.关于药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下列哪种观点是错误的?()(题目总分:1分) A--生物转化是药物从机体消除的唯一方式 B--药物在体内代谢的主要氧化酶是细胞色素P450 C--肝药酶的专一性很低 D--有些药物可抑制肝药酶合成 E--肝药酶数量和活性的个体差异较大

临床药代动力学试验的常见设计类型与统计分析

发布日期 20140327 化药药物评价 >> 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 临床药代动力学试验的常见设计类型与统计分析 张学辉,卓宏,王骏 化药临床二部 一、临床药代动力学试验的统计分析问题现状 临床药代动力学试验在新药上市注册申请中占有重要地位。 与大样本量的 临床试验相比,这类试验样本数少、 观测指标少,其统计分析问题要简单很多, 未引起申请人或研究者的重视,一般较少邀请统计专业人员参与。甚至一些人 认为这类试验是描述性试验,不需要进行专业的统计分析。其实正是因为这类 试验的样本数少,才要更加重视其试验设计和统计分析的规范性,才能得出相 对可靠的专业结论。从目前申报资料看,存在较多问题: 1 )研究设计时未充 分考虑三要素”(受试者、试验因素、观察指标),无法满足研究目标的专业 需要;2)研究设计不符合 四原则”(随机、对照、重复和均衡),不采用常见 的设计类型,设计出一些不同寻常的异型试验; 3)资料整理和统计分析方法 选用不当,与研究设计类型不匹配,尤其是滥用 t 检验和单因素多水平设计资 料的方差分析方法。 临床药代动力学试验的一般要求参见技术指导原则 ⑴。本文拟介绍这类试 验的常见研栏目 标题 作者 部门 正文内容

究设计类型与统计分析方法,供大家参考。 二、创新药物临床药代动力学试验 这里的创新药物是指新化学实体。这类药物通常在健康受试者中进行多项 的临床药代动力学试验,包括单次给药、多次给药、食物影响、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等药代动力学试验。后续还要进行目标适应症患者和特殊人群的药代动力学试验。 2.1创新药物单次给药药代动力学试验 创新药物的健康受试者单次给药药代动力学试验通常在I期耐受性试验结 束后进行。受试者例数一般要求每个剂量组8?12例,男女各半。药物剂量, 一般选用低、中、高三种剂量,有时会选用更多剂量。剂量的确定主要根据I 期临床耐受性试验的结果,并参考动物药效学、药代动力学及毒理学试验的结果,以及经讨论后确定的拟在∏期临床试验时采用的治疗剂量推算。高剂量组剂量必须接近或等于人最大耐受的剂量。 由于该类药物初上人体试验,出于安全性和伦理的考虑,每位受试者只给药一次,最常采用多剂量组平行设计。一般设计为在健康受试者(男女各半)中、随机、开放、多剂量组平行、单次给药的药代动力学试验。整理这类试验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时,可以归类为两因素(剂量、性别)析因设计。各剂量组内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或者不考虑性别因素时,可以将该试验简化为单因素(剂量)的平行组设计。 安全性好的药物,在伦理允许情况下,也可采用多剂量组、多周期的交叉设计。交叉设计的优点是节省样本量、自身对照、减少个体间变异,缺点是多周期时间长、重复测量次数多、受试者依从性差易脱落、统计分析方法复杂。 当选用低、中、高三个剂量组时,通常采用随机、开放、单次给药、三剂量组

药代动力学建模部分

第四章药代动力学建模——使用WinNonlin 库模型 假设一个研究者已经获得一个研究对象口服化合物后的浓度数据,现在要拟合一个药代动力学模型。 数据探究 数据加载:打幵Win No nlin Examples子目录的STUD Y1.P W文件,此文件包含具备单位的时间- 浓度数据。 数据绘图: 1.数据文件打开后,单击工具栏按钮Chart Wizard (图表向导)或从WinNonlin 菜单选择Tools>Chart Wizard 。 2.选择XY Scatter (散点图),然后点击下一步。 3.拖动Time 到X 变量框中。 4.拖动Cone到Y变量框中。 5.点击Next 。 6.点击Finish 。图表在一个新的图表窗口中生成。 图4-1 study1.pwo 的时间-浓度曲线 转换为半对数坐标图: 1.从菜单选择Chart>Axis Options ,出现轴选项对话框。 2.将Y轴框的Logarithmic复选框打勾。 3.点击确定。该对话框关闭,窗口的图表转换为半对数图,图表如下所示。 图4-2 study1.pwo 的半对数坐标图

设置模型 图表表明,该系统可能适用一级吸收,一室模型进行拟合。该模型在WinNonlin 编译的药动模型库中是排列为模型3。 开始建模: 1.点击PK/PD/NCA Analysis Wizard 工具栏按钮,或选择菜单中的Tools> PK/PD/NCA Analysis Wizard 。 2 .确保STUDY1.PWO现在数据设置区域。 3.选择Pharmacokinetic 单选按钮,和Compiled 模式。 4.点击Next 。出现WinNonlin 编译模式对话框。 5.选择模式3。 6 .点击Next按钮。遴选摘要对话框出现。 7.点击Finish 。向导关闭,出现模型窗口。 指定X和丫变量: 1.从菜单选择Model>Data Variables 。 2.拖动Time 到X 变量框中。 3.拖动Cone到Y变量框中。 4.点击OK。 输入给药数据: 注意:输入给药数据的单位,以便之后在模型参数中可以查看(和调整)单位。 模型3单剂量模式需具备三个常量。这个例子中,2ug的单剂量在时间为0时给药,则剂量常量应该为: 剂量数= 1 剂量# 1 = 2 ug 给药时间# 1 = 0 1.从WinNonlin 菜单选择Modei>Dosing Regimen,打开Model Properties (模型属性)对话框的Dosing Regimen (给药方案)选项卡。 2.分别在数据网格的对应格子中输入值 1,2,0,如下图所示。 3.在Curre nt Un its 区域输入ug单位。 4.单击Apply 进行更改,保持模型属性对话框打开状态。输入初始参数估值: 所有模型的估算程序均可受益于参数初始估值。虽然WinNonlin可以采用曲线剥离法估测初始参数,但这个例子仍为用户提供了初始参数估值。 1 .打开Model Properties (模型属性)对话框的Model Parameters (模型参数)选项卡。 2.在参数计算组框(下面)选择User Supplied Initial Parameter Values (用户 提供初始参数值),网格延伸出初始值填写栏。 3.输入初始值: V_F = 0.25 K01 = 1.81

中国医科大学 考试《药物代谢动力学》考查课试题 更新 答案

中国医科大学2015年1月考试《药物代谢动力学》考查课试题(更新)答案 一、单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20 分。) 1.按t1/2恒量反复给药时,为快速达到稳态血药浓度可:() A. 首剂量加倍 B. 首剂量增加3倍 C. 连续恒速静脉滴注 D. 增加每次给药量 E. 增加给药量次数 正确答案:A 2.血药浓度时间下的总面积AUC0→∞被称为:() A. 阶矩 B. 三阶矩 C. 四阶矩 D. 一阶矩 E. 二阶矩 正确答案:A 3.静脉滴注达稳态血药浓度,不由下面哪项所决定() A. 消除速率常数 B. 表观分布容积 C. 滴注速度 D. 滴注时间 E. 滴注剂量 正确答案:D 4.临床上可用丙磺舒增加青霉素的疗效,是因为:() A. 在杀菌作用上有协同作用 B. 两者竞争肾小管的分泌通道 C. 对细菌代谢有双重阻断作用 D. 延缓抗药性产生 E. 以上均不对 正确答案:B 5.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中,下列采样点数目哪个是符合标准的?() A. 10 B. 7 C. 9 D. 12 E. 8

正确答案:D 6.某一弱酸性药物pKa=4.4,当尿液pH为5.4,血浆pH为7.4时,血中药物浓度是尿中药物浓度的:() A. 1000倍 B. 91倍 C. 10倍 D. 1/10倍 E. 1/100倍 正确答案:B 7.应用于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统计矩分析,是一种非房室的分析方法,它一般适用于体内过程符合下列哪一项的药物?() A. 房室 B. 线性 C. 非房室 D. 非线性 E. 混合性 正确答案:B 8.通常不应用下列哪个参数来衡量吸收程度和速度() A. 峰时间 B. 峰浓度 C. 药时曲线下面积 D. 生物利用度 E. 以上都不是 正确答案:E 9.某弱碱性药物pKa 8.4,当吸收入血后(血浆pH 7.4),其解离百分率约为:() A. 91% B. 99.9% C. 9.09% D. 99% E. 99.99% 正确答案:A 10.关于药物简单扩散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受药物相对分子质量大小、脂溶性、极性的影响 B. 顺浓度梯度转运 C. 不受饱和限速与竞争性抑制的影响 D. 当细胞膜两侧药物浓度平衡时转运达平衡 E. 不消耗能量而需要载体 正确答案:E 11.特殊人群的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中,特殊人群指的是哪些人群?()

山东大学期末考试药物代谢动力学模拟卷1.2.3答案

药物代谢动力学模拟卷1 一、名词解释 1. 生物等效性:生物等效性评价是指同一种药物的不同制剂在相同实验条件下,给予相同的剂量,判断其吸收速度和程度有无显著差异的过程。 2. 生物半衰期:简称血浆半衰期,系指药物自体内消除半量所需的时间,以符号以符号T1/2表示。 3. 达坪分数:是指n 次给药后的血药浓度Cn 于坪浓度Css 相比,相当于坪浓度Css 的分数,以fss 表示fss=Cn/Css 4. 单室模型:各种药动学公式都是将机体视为一个整体空间,假设药物在其中转运迅速,瞬时达到分布平衡的条件下推导而得的。 5. 临床最佳给药方案:掌握影响抗生素疗效的各种因素。如果剂量太小,给药时间间隔过长,疗程太短,给药途径不当,均可造成抗生素治疗的失败。为了确保抗生素的疗效,不仅应该给予足够的药物总量,而且要掌握适 当地给药时间间隔和选用适当的给药途径。 二、解释下列公式的药物动力学意义 1.)1(1010100t t c e k e k k V k C βαβ ααβαβ--------= 二室模型静脉滴注给药,滴注开始后血药浓度与时间t 的关系。

2.∞∞+-=-u u u X t k X X lg 303 .2)lg( 单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以尚待排泄的原形药物量(即亏量)的对数与时间t 的关系。 3. kt k ss e e V X C --?-=) 1(0τ 多剂量给药时,按一定剂量、一定给药时间间隔、多剂量重复给药,当n 充分大时,稳态血药浓度(或坪浓度)与时间t 的关系。 4.)2(00V X k V V X AUC m m += 药物以非线性过程消除,且在体内呈单室模型特征时,静脉注射后,其血药浓度曲线下面积与剂量X0的关系。 5. 00) 1)(1(1x e e x a k k ?--=--*ττ 单室模型血管外给药负荷剂量与给药周期的关系。 三、回答下列问题 1. 缓控释制剂释放度测定至少需几个时间点?各时间点测定有何基本要求?有何意义? 参考答案: 答:缓控释制剂释放度测定至少需3个时间点,第一个取样点一般在1~2小时,释放量在15~40%之间,用于考察制剂有无突释现象;第二个取样点反映制剂的释放特性,时间为4~6小时,释放量根据不同药物有不同要求;第三个取样点用于证明药物基本完全释放,要求释放量在70%以上,给药间隔为12小时的制剂取样时间可为6~10小时,24小时给药一次的制剂,其取样时间可适当延长。 2. 什么是表观分布容积?表观分布容积的大小表明药物的什么性质? 参考答案: 答:表观分布容积是指给药剂量或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相互关系的比例常数。 即药物在生物体内达到转运间动

临床药代动力学基础

临床药代动力学基础总结 一、被动转运 1、简单扩散:属于脂溶性扩散。 一、(1)特点:1、从浓度高的一侧转运向浓度低的一侧顺着浓度梯度差通过生物膜。 2、转运过程不消耗能量,不需要载体,各药物之间没有竞争抑制现象,没有饱和性。 3、当生物膜两侧药物浓度达到平衡状态时,转运即停止。 一、影响简单扩散的因素 1、膜两侧的浓度差2药物的脂溶性3药物的解离度:取决于解离常数(Ka)和环境的PH 值 (2)影响简单扩散的因素-Handersoh-hasselbalch公式:-弱酸性药物: 结论:1、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解离少容易跨膜转运达到平衡时,主要分布在碱侧。2、碱性药物在碱性环境中解离少,容易跨膜转运,达到扩散平衡,主要分布在酸侧。 2、膜孔扩散1、滤过或水溶性扩散2、分子量小,分子直径膜孔的水溶性极性或非极性物 质(水、乙醇、尿素、乳酸)借助膜两侧的液体和渗透压差,被水带到低压一侧的过程。 影响因素:膜两侧浓度差。 3、易化扩散分类1经载体的易化扩散2经通道的易化扩散 4、特殊转运 药物体内吸收过程 1吸收:药物从用药部位向血液循环中转运的过程。多数药物的吸收属于被动转运。 影响药物最主要的因素:1、给药途径:经肠给药口服:舌下、直肠、 2、非经肠给药:肌肉注射、皮下注射、静脉注射 吸入、皮肤 一、消化道给药 1、口服给药吸收途径:肠道内吸收-通过毛细血管-肝门静脉-体循环 2、影响因素首关效应:首过效应、第一关卡效应药物在肠粘膜上皮细胞内,肝脏内通过时, 被某些酶灭火代谢,进入体内循环的药物量减少,这一过程成为首关效应或首过消除。 3、药物方面:药物性质、剂型、溶出度在消化道稳定性。 胃肠功能:胃肠道蠕动速度、血流量。 其他:胃内容物、胃肠内PH值,肠道细菌对药物的代谢。 2舌下药:舌下含服,直接吸入体循环,不经过肝门静脉因此无首过消除效应。 3吸入给药:吸入途径:肺泡-肺部毛细血管-体循环 4皮肤给药 二、分布 药物随血液循环进入器官,组织甚至细胞内的过程。 影响因素1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2器官血流量与组织亲和力3体内屏障4体液PH值和药物溶解度 结合性药物分子量变大不易通过生物膜。 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特点:1可逆性2饱和性3竞争性4常用血浆蛋白结婚率来表现 一、体内屏障1血脑屏障分类:1血液-脑脊液2血液-脑组织3脑脊液-脑组织 特点:致密、通透性差2胎盘屏障 药物转化(代谢)过程 三催化转化的酶种类1专一性酶特点:具有专一性(选择性)如乙酰胆碱酯酶-单胺氧化酶2非专一性酶:即肝脏微粒体混合功能酶系统。 存在于肝脏的微粒内,参与多种化合物的转化,与药物的代谢密切相关,因此又称为肝药酶,

药物代谢动力学实验讲义

实验一药酶诱导剂及抑制剂对 戊巴比妥钠催眠作用的影响 【目的】 以戊巴比妥钠催眠时间作为肝药酶体内活性指标,观察苯巴比妥及氯霉素对戊巴比妥钠催眠作用的影响,从而了解它们对肝药酶的诱导及抑制作用。 【原理】 苯巴比妥为肝药酶诱导剂,可诱导肝药酶活性,使戊巴比妥钠在肝微粒体的氧化代谢加速,药物浓度降低,表现为戊巴比妥钠药理作用减弱,即催眠潜伏期延长,睡眠持续时间缩短。而氯霉素则为肝药酶抑制剂,能抑制肝药酶活性,导致戊巴比妥钠药理作用增强,即催眠潜伏期缩短,睡眠持续时间延长。 【动物】 小白鼠8只,18~22g 【药品】 生理盐水、0.75%苯巴比妥钠溶液、0.5%氯霉素溶液、0.5%戊巴比妥钠溶液 【器材】 天平、鼠笼、秒表、注射器1 ml×4、5号针头×4 【方法与步骤】 一、药酶诱导剂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1、取小鼠4只,随机分为甲、乙两组。甲组小鼠腹腔注射0.75%苯巴比妥钠溶液0.1 ml/10g,乙组小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1 ml/10g,每天1次,共2天。 2、于第三天,给各小鼠腹腔注射0.5%戊巴比妥钠溶液0.1 ml/10g,观察给药后小鼠的反应。记录给药时间、翻正反射消失和恢复的时间,计算戊巴比妥钠催眠潜伏期及睡眠持续时间。 二、药酶抑制剂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1、取小鼠4只,随机分为甲、乙两组。甲组小鼠腹腔注射0.5%氯霉素溶液0.1 ml/10g;乙组小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1 ml/10g。 2、30分钟后,给各小鼠腹腔注射0.5%戊巴比妥钠溶液0.1 ml/10g,观察给药后小鼠的反应。记录给药时间、翻正反射消失和恢复的时间,计算戊巴比妥钠催眠潜伏期及睡眠持续时间。 【统计与处理】 以全班结果(睡眠持续时间,分)作分组t检验,检验用药组与对照组有无显著性差异。(参见“数理统计在药理学实验中的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