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2018-2019届高考政治复习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36讲我们的中华文化讲义

全国2018-2019届高考政治复习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36讲我们的中华文化讲义
全国2018-2019届高考政治复习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36讲我们的中华文化讲义

第十一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36讲 我们的中华文化

考点一 灿烂的中华文化

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其中, 汉字与 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1) 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中华文化的内容极为丰富,既包括教育、历史、哲学、道德方面的内容,也包括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方面的内容。

(2)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有明显的 区域特征。

(3)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 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自然环境决定文化特性。( × )

解析 经济政治决定文化,自然环境对文化产生重要影响,但不起决定作用。

2.中华文化内部存在差异和冲突。( × )

解析 中华文化内部存在差异,但并不存在冲突。

3.汉字的发明标志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 )

解析文字的发明标志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4.区域文化相互借鉴,融合统一。( ×)

解析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5.文化独特性是区域文化发展的基础。( ×)

解析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6.汉字的产生与发展是一种自然现象。( ×)

解析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汉字是文化现象,不是自然现象。

7.(2016·江苏卷)中华文化走在世界前列。( ×)

解析古代中华文化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

一正确区分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例1] (2017·江苏卷)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扁鹊提出了“望、闻、问、切”的诊疗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础。此后,中医药在不断汲取世界文明成果、丰富发展自己的同时,也逐步传播到世界各地。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成员中已有 103 个认可使用针灸。这充分说明( A)

A.中华文化兼收并蓄、源远流长

B.文化交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C.文化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动力

D.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

解析早在战国时期,扁鹊提出的诊疗方法就已奠定了中医治疗的基础,并一直发展到现在,这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医药在不断汲取世界文明成果、丰富发展自己”说明中华文化兼收并蓄,A项正确;材料并没有体现文化间的相互交流,B项不选;材料没有强调文化多样性,C项不选;D项夸大了中医药的作用。

二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

1.关系

(1)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出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2)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2.意义

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正确理解中华文化、民族文化与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例2] 3 000多年前,黎族人民横渡琼州海峡来到海南。他们在这方热土繁衍生息,创造了璀璨的文化:华美绝伦的黎族织锦,造型独特的船型屋,用牛角、竹子、椰壳等制作的乐器……其中,钻木取火、低温制陶、黎族民歌、黎族织锦等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此可见,黎族文化( A)

①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②具有悠久的历史,是黎族人民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③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其性质是由海南地理环境决定的④具有强大生命力,是促进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D.③④

解析各民族间经济、政治、历史和地理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③错误;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而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④错误。故选A项。

1.(2016·天津卷)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独特之处,在于把哲学观念与历史文脉融入砖石草木之中,使建筑成为文化传承的视觉象征。例如为世人所称道的苏州园林,“虽为人作,宛自天成”,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这印证了( A)

①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②园林建筑是文化的物质载体③文化的传承依赖于传统建筑的保护④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古代园林建筑的独特性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①正确;园林建筑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体现了园林建筑是文化的物质载体,②正确;文化的传承不仅仅依赖于传统建筑的保护,③错误;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④错误。故选A项。

2.(福建卷)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吴楚多放诞纤丽之文,自古然矣。自唐以前,长城饮马,河梁携手,北人之气概也;江南草长,洞庭始波,南人之情怀也。上述文字( B) A.形象地描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

B.生动地展现了区域文化独具特色的风采

C.说明了中华各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原因

D.彰显了中华五千年文化自强不息的品格

解析题干材料生动地展现了区域文化独具特色的风采,B项当选,A、C、D三项均与材料无关。

3. (江苏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商务印书馆和人民网联合举办的“汉语盘点2014”活动中,“法”字荣膺中国年度汉字,反映出全社会对法治建设的高度关注。

材料二汉字发展总是在形体简化与理据保留这两种力量共同作用下,去寻求简繁适度的造型。

汉字的构形往往具有可解释性,即有理据。从理据的角度看,汉字的形体越复杂,理据保留程度就越高。“法”字古代写作“灋”。“灋”从“廌”(zhì),“廌”是传说中的一

种独角神兽,它生性正直,有着明辨是非、判断曲直的神性,赋予了“法”正直而无偏颇的价值;“灋”从“水”,表示法律、法度追求公平如水;“灋”中包含“去”,“去”即是“弃”“逐”的意思,延伸出惩罚、惩恶扬善的意义。

汉字历经千古演变,其形体的发展趋势是由繁向简。从书写的角度看,汉字的形体越简单,记忆、书写速度就越快。为此“灋”字后来被人们简化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法”字字形,“麃”字被简省掉,但其中表明平之若水、惩恶扬善的“水”“去”,至今仍是“法”字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处理好汉字形体简化与理据保留关系的意义。

答案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处理好这一关系有利于保持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增强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汉字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处理好这一关系有利于传承中华文明,增强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创新;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是重要的文化传播媒介,处理好这一关系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促进世界文化繁荣。

考点二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与中华文化的力量

1.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它特有的 包容性,即 求同存异和 兼收并蓄。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 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 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2.中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1)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 重要贡献。

(2)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 共性,又有各自民族的 特性。它们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10_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

(3)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 _认同感和□

11文化底蕴和强大的□12民族凝聚力。

重的□

1.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博大精深和兼收并蓄的特质。( ×)

解析中华文化具有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的特质。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在于汉字和史书典籍。( ×)

解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在于其特有的包容性。

3.中国式过年,汇集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大全。( ×)

解析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但是并不能包罗万象。中国式过年作为一种传统习俗,既有精华,也有糟粕。

4.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总和。( ×)

解析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的,但不是各民族文化的简单相加。

5.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是指中华文化能够吸收、借鉴一切外来文化。( ×)

解析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是指中华文化能够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6.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 ×)

解析人民群众的实践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

7.中华文化的力量是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的决定力量。( ×)

解析中华文化的力量是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的不竭力量之源,但不是决定力量。

一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1.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及其意义

2.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侧重于强调不同文化在相处时的一种外在的、静止的状态。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侧重于强调不同文化之间的一种内在的、动态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全面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1)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不仅指中华文化能和外来文化和睦相处,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积极成分,也指中华各民族文化之间能够和睦相处,彼此吸收、借鉴各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2)包容性不是说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被其他民族吸收、借鉴,而是说中华文化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另外,包容性也并非说融合其他民族文化或融入其他文明。

[例1] (北京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华大地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黄河、长江流域孕育的中华文化,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一个重要原因在

于它特有的包容性。

如何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及其作用?

答案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相处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二中华文化的力量

1.中华文化力量的体现

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

2.如何提升中华文化的竞争力

[例2] (2018·陕西延安模拟)我国民间雕刻、编织、漆具、织锦、陶瓷、年画等各具特色,成为中华文化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进入寻常百姓家的琴棋书画,茶、酒、烹饪,花、鸟、山水、古玩等,显现了中国人热爱生活、享受艺术、乐观豁达的情致;春节的对联,元宵的花灯,端午的龙舟,飞舞的龙凤,欢乐的锣鼓……相同的习俗爱好,甚至使远在异国他乡的同胞永远跳动着一颗赤诚的“中国心”。这说明( C)

A.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之中

B.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创造力之中

C.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凝聚力之中

D.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想象力之中

解析相同的习俗爱好,甚至使远在异国他乡的同胞永远跳动着一颗赤诚的“中国心”,体现了C项。

1.(江苏卷)旗袍,源自满族旗人的长袍,后融合了旗袍马甲和文明新装的特点,并结合了西式裙装的配伍形式,被视为20世纪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和中西交融的设计典范。材料表明( A)

①各民族文化既有个性也有共性②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征③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集中表达④不同文化在借鉴吸收中逐渐趋同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旗袍被视为20世纪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和中西交融的设计典范,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和各民族文化既有个性又存在共性,①②当选;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表达,③错误;④中“趋同”的说法错误。故选A项。

2.2017年3月12日,古老的罗马阿根廷剧院迎来中意文化碰撞的剧作——京剧《浮士德》。不同于西洋歌剧,京剧《浮士德》短小精悍,剧情跌宕起伏,服装绚丽夺目,京剧艺术的唱、念、做、打得以淋漓展现。演出结束后掌声经久不息,演职团队两次返场谢幕,获得观众一致好评。这表明( B)

①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②文化在交流与传播过程中渐趋同一③文化交流互鉴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④中华文化兼收并蓄,具有极强包容性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②中“文化渐趋同一”的说法错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社会实践,③错误。故选B项。

3.(2018·湖南长沙长郡中学适应性考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当前,面对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网络攻击、疾病流行和跨国犯罪等全球非传统安全问题对国际秩序和人类生存构成的严峻挑战,中国主张世界各国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充满东方智慧的理念和倡议,深深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中华文化“天人一体”的宇宙情怀、“天下一家”的人类情怀、“中和之道”的协调智慧、“兼收并蓄”的广阔胸襟培育了中华文明数千年绵延不断的文化韧性,也顺应了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时代要求,为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更是载入了联合国安理会决议。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中华文化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的原因。

答案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内涵丰富,其“天人一体”“天下一家”“中和之道”和“兼收并蓄”的价值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交流协商、合作共赢、平等互助等理念具有相通性,对解决全球性难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

意义。②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有利于世界文化在和睦中交流,相互尊重和理解,既尊重文化多样性,又吸收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共商、共建、共享的主张契合各国的共同利益,赢得了世界范围的认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着独特作用。

[例] 中国画是中华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以简单的笔墨在方寸之间融入天地万物、蕴含丰富的人生体验和感悟。齐白石时期的中国画,吸收了不少西方艺术的技巧,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力。材料反映了( )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③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④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答题送检]来自阅卷名师报告

解析: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③错误;中国画以简单的笔墨在方寸之间融入天地万物,说明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②当选,排除①;齐白石时期的中国画吸收了不少西方艺术的技巧,说明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④当选。

[规范答题] B

(2018·湖北武汉联考)近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推出了《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系列节目,聚焦我国正在遗失的方言、工匠、地名、民间艺术、职业等七个领域,以人文视角呈现文化流变,以“广播纪录片”的形式雕刻文化印记。这一节目的推出有助于( B)

①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②奏响主旋律,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③提高听众辨别能力,区分先进与落后文化④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这一节目以人文视角呈现文化流变,以“广播纪录片”的形式雕刻文化印记,有助于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①当选;节目聚焦我国正在遗失的七个领域,有利于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④当选;②③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选B项。

课时达标第36讲

1.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广东的“围村”、陕西的“窑洞”、福建的“土楼”等民居建筑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财富。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C)

①决定于各地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②蕴含着中华文化的共性

③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④长期相互借鉴而日趋同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各民族间的文化差异源于经济、政治、历史、地理等多种因素,并非仅仅取决于自然条件,①错误,③正确;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虽然存在着差异,但也蕴含着中华文化的共性,②正确;④错在“日趋同一”。故选C项。

2.文化部确定了宋刻《三国志》《春秋经传集解》等4 478部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以及甘肃拉卜楞寺、浙江瑞安玉海楼等62家第二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这是推动我国古籍保护工作深入开展的又一重要举措。国家重视保护古籍,这是因为( D)

①古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②古籍作为文化的基本载体,是中华民族创造的重要文明成果③古籍是中国特有的文化,是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④保护古籍有利于传承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A.②③ B.③④

C.②④ D.①④

解析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②错误;古籍并非中国特有,③错误。故选D项。

3.《人民日报》载文指出,行进在民族复兴的征途上,让文物“沃土”滋养心灵,让凝结在文物中的历史记忆和“文明光芒”照进现实,我们未来的道路必能越走越宽。这是基于( A)

①文物可以影响和培养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感②文物是中华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③文物能增强民族的文化认同感

④文物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材料强调文物对人和对民族的重要作用,①③当选;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②错误;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见证,④错误。故选A项。

4.行酒令是筵宴上助兴取乐的饮酒游戏,最早诞生于西周,完备于隋唐。“飞花令”就是古时候人们经常玩的一种行酒令游戏。2017年春节连续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让“飞花令”焕发了生机。这说明( C)

①中华文化因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具有包容性②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引发了华夏

儿女的强烈共鸣③传统文化内容与形式的创新焕发了新的生命④新的文化传播方式是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创新的基本途径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于它特有的包容性,①错误;④错误。故选C项。

5.古代的工匠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令国人自豪、让世界惊叹的精品之作。而当下,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迈进中,我们却要补上“工匠精神”这一课。要补上“工匠精神”这一课,我们必须( A)

①向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汲取营养②坚持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包容精神③培育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④坚守自强不息这一中华民族的立业根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时代精神的核心是改革创新,③错误;勤劳勇敢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④错误。故选A项。

6.在唐代,西域佛教燃灯礼佛习俗融入正月十五传统节庆活动中,从而形成我国元宵节观灯习俗。这表明( D)

①中华文化起源于西域佛教文化②西域佛教燃灯礼佛的习俗取代了中国原有的元宵节习俗③元宵观灯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④开放与交流有利于促进文化的发展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西域佛教燃灯礼佛习俗融入正月十五传统节庆活动中,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包容性,③④正确;①②错误。故选D项。

7.(2018·河南洛阳模拟)围棋发源于中华大地,已有几千年历史。围棋——纵横十九路,方寸之内是尖跳飞断,棋盘之外有文理哲思。它用最简单的黑白、横竖推演出最复杂的世间万物,沉淀了无数先人的智慧,蕴含着中华民族对智慧的追求。围棋文化( C)

①是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里程碑②佐证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③显示出中华文化内涵丰富、风格独特④是中华儿女智慧与创造力的产物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由围棋文化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文化内涵可知,②③正确;围棋文化是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一颗明珠,但不是里程碑,①夸大了围棋文化的作用;围棋文化是实践的产物,体现了中华儿女卓越的智慧与创造力,排除④。故选C项。

8.(2018·湖北四地七校联考)回文诗是中国文苑的一朵奇葩,自西晋以来,历代诗家

争相效仿,如《后园作回文诗》(南朝齐·王融)正读:斜峰绕径曲,耸石带山连。花馀拂戏鸟,树密隐鸣蝉。逆读:蝉鸣隐密树,鸟戏拂馀花。连山带石耸,曲径绕峰斜。品味回文诗,我们可以感受到( C)

①古典诗词意境高远,难以逾越②汉字文化内涵丰富,风格独特③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独树一帜④文学典籍浩如烟海,良莠难辨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回文诗通过相同语句所读顺序的改变形成不同意境,体现了汉字文化内涵丰富、风格独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独树一帜,②③当选;①中“难以逾越”的说法错误,对待诗词不能崇古薄今;④中“良莠难辨”的说法错误,否定了人们能正确认识文化现象。故选C项。

9.“卷珠帘,倚高阁,觥筹交错,浮生若梦……”歌曲《卷珠帘》旋律婉转悠扬,歌词诗意缠绵,有着浓浓的中国古风,在央视《中国好歌曲》一炮走红,并成功登上央视春晚。该歌曲的成功缘于它( C)

①民族特色鲜明,能够激发观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②创新艺术形式,保障了人们的基本文化权益③巧借大众传媒,成功实现了自身的商业价值④文化底蕴深厚,能够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材料没有涉及人们的基本文化权益的保障,且该歌曲无法保障人们的基本文化权益,排除②;③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选C项。

10.分布在福建西部和南部崇山峻岭中的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创造性的生土建筑艺术杰作。福建土楼遵循了“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理念,建筑风格古朴粗犷,形式优美奇特,尺度适当,功能齐全实用,与青山、绿水、田园组成了适宜的人居环境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景观。这说明( D)

A.中国的文学艺术在古代就大放异彩

B.中国的科学技术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C.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

D.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整体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解析“福建土楼遵循了‘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理念,建筑风格古朴粗犷,形式优美奇特,尺度适当,功能齐全实用,与青山、绿水、田园组成了适宜的人居环境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景观”,说明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整体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D项当选;A、B、C三项与题意不符。

11.满族是中国第三大少数民族,统计人口1 000多万。尽管人数不少,但满族语言文

化在今天中国的日常生活里已几乎消失。不过近来,一股对满语、满族文化重燃兴趣的潮流,开始在中国满族人群体中悄悄形成。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C)

A.重视民族文化成为各族人民的共同心声

B.各族人民都应树立民族文化的优越感

C.民族文化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因素

D.文化是促进各族人民全面发展的动力

解析满族语言文化能够增强民族的凝聚力,C项正确;A项与题意不符;B项错误;文化作用具有双重性,D项错误。

12.道教是在战国以来的道家学说基础上,吸收了中国传统的鬼神观念、神仙思想,掺杂了古代的阴阳五行、谶纬神学和修炼方术等,最终形成的一种中国特有的宗教,形成距今已有1 800余年的历史。它主张尊道贵德、天人合一、重生贵和、抱朴守真等,充分反映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信仰心理和价值取向。这体现了( B)

①中华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②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③中华文化独树一帜,异彩纷呈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道教是在道家学说基础上吸收各种传统思想而形成的,这体现了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②正确;道教形成距今已有1 800余年的历史,其内涵丰富,底蕴厚重,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④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中华文化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也没有体现中华文化的独特性,排除①③。故选B项。

13.针对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依靠键盘书写,汉字书写能力下降的情况,中央电视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联合主办大型电视活动——“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下列关于汉字的有关认识,正确的是( B)

①汉字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②汉字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和集中展示③汉字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④汉字传承了中华文明,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②③错误。故选B项。

14.“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的世代相传说明( B)

A.中华文化独领风骚B.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C.中华文化博大精深D.中华文化异彩纷呈

解析“二十四节气”世代相传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故选B项。

15.汉语言文字能够得到不断发展并成为中华民族的通用语言,其中重要的原因是汉语言文字吸收了许多词汇,而这些词汇又多源于少数民族语言。例如,“胡同”来自于蒙古语,“妞儿”来自于满语,许多民族乐器在汉语称谓上也多是采用少数民族语言的谐音。这说明( B)

A.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首先是语言文字的交融

B.汉语言文化的发展得益于其特有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C.推广普通话有助于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发展

D.不同民族的语言融合可以消除民族间的文化差异

解析A项不符合客观情况;推广普通话与各民族文化多样性发展是两回事,排除C项;D项错在“消除”上。

16.2017年央视春晚分会场地处祖国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个性鲜明,独具特色。上海的“光舞台”时尚前卫,四川凉山的“火舞台”激情豪迈,广西桂林的“水舞台”清秀柔润,黑龙江哈尔滨的“冰舞台”浪漫旖旎,构筑了地域文化景观,给观众带来了一场美轮美奂的视觉盛宴。这样的设计让我们感受到( B)

①百花齐放才有春色满园,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相映生辉

②一方水土滋养一方文化,中华文化优越于其他民族文化

③大众传媒服务春晚舞台,现代科技助力文化传承与发展

④一城一故事一曲一传奇,深谙传统文化就会有文化自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②错误;④过于绝对。故选B项。

17.在古人的心目中,鸡每天准时鸣叫,提醒人们新一天的开始,让我们体会到勤奋、守信的意义所在。鸡的形象也承载着人们对于勇敢、坚韧、奋发图强的精神寄托,又因与“吉”谐音,更成为广受全球华人喜爱的生肖形象之一。可见,我国的生肖文化( D)

①体现中华文化独领风骚②承载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③表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④体现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我国生肖文化赋予了“鸡”特定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追求,③④当选;①与题意无关;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②不选。故选D项。

18.在第十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上,贵州代表团的规模为历届最大,参展产品种类繁多,有银饰、刺绣、陶瓷、蜡版画、漆器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充分展现了前进中的贵州的生机和魅力。这表明( B)

①人们在创造文化的同时也享用文化②我国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③我

国各地区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④我国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展览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利于人们领略丰富的贵州文化,体现了人们在创造文化的同时也享用文化,①正确;“充分展现了前进中的贵州的生机和魅力”,体现了我国各地区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③正确;②强调了各民族文化,但是材料强调的是文化的区域性,②不选;我国的文化并不都是先进文化,④错误。故选B项。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民族传统文化是一定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生产中的积淀,是民族的“共同记忆”,也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核心和灵魂。一个民族无论怎样现代化,都不能抛弃自己的传统文化,尤其是现如今西方意识流对中国文化冲击的影响越来越大,我们就更应继承和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 一、中国传统文化生态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具有源远流长的文化特点,表现为华夏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泯灭的文明;华夏文化还具有强烈的地域性特点,承继着黄河文明几千年的智慧结晶;中国人有着强烈的家国乡土观念,兼容并蓄的民族文化,具有强烈的民族性。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延续下来的基本精神思想。民族精神是在长期的历史进程和积淀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文化、民族习俗、民族价值观和价值追求等共同特质,是指具体特定的民族借助传统文化来维系、协调、指导、推动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粹思想。[1]最早对民族精神进行探讨的是卢梭和孟德斯鸠,而对民族精神进行全面论述则是黑格尔。他认为“(世界精神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和任何其他阶级不同,所以都有它的一定的特殊的原则。在历史当中,这种原则便是‘精神’

的特性――一种特别的‘民族精神’。”[2]中国民族精神是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发展中逐渐凝聚而成的,这些精神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具体内容表现。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价值取向的一致性 儒学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张岱年将中国以儒学为主的传统文化的内核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是内因,是中国人对自己的道德的基本要求;“厚德载物”是外在表现,是中国人对他者的态度。这种精神契合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 1、“厚德载物”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契合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想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基于“万物一体”的基本认识,是在充分尊重人、动物、自然界生命的生存权基础上的认识,自强不息是对所有民生的精神鼓励,“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滋养,是中国之所以历经世代更替、命运多舛却依然能凝结成一个整体的根本。正是这种自强不息,中国人很容易接受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学说。“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不仅仅是一种精神支控力量,还是一种美好社会理想的信仰基础。在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中国人在“德治”下憧憬的“大同”社会,实际上就是一个没有阶级基础的缺乏正确革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知识点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知识点 一、中华文化的两大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1、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基本特征之一 (文化历史的悠久与一脉相传体现文化的源远流长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即规模大、存留丰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 ①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②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历史经验,重视保存历史资料,从而保证了中华文化的延绵不断。 ③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还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它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谐的关系中交流,有利于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包容性的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基本特征之二 (1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现在哪些方面? ①中华文化内容的丰富多彩与独特性体现其博大精深---独树一帜 ◇中华文化中的文艺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文艺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中华文化中的文艺,以其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有重要位置。

◇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②中华文化的区域性体现其博大精深---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③中华文化的民族性体现其博大精深---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三、近代中华文化的衰微以及再创新辉煌 1.近代中华文化衰微的原因 在古代社会,中华文化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但在近代,中华文化出现了一个衰微的过程,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以及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冲击。(内外因 2.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①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的条件: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②怎样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国家: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的指引和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①②③P55 四、中华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五、我们的民族精神 1.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 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数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2.为什么必须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重要性: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基石:①是维系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②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③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第4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第4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文化制度以及文化发展道路的基本内容。 2﹒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任务和要求。 3﹒认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意义和途径。 4﹒认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意义和任务。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概述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始终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1﹒文化和文化建设 文化是人类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每一个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一般来说,文化主要是指精神文化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新闻舆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社会思想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也包括科学技术、语言文字等非意识形态部分。 文化建设,就是围绕一定目标任务并体现一定价值取向的文化发展活动。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其目的是更好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指导思想。其内容主要包括: 一是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思想。在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根本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统一,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二是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是兴国之魂。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 三是关于文化建设根本目的的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四是关于促进文化发展的思想。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文化产业,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正确把握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商品属性的关系,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要不断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坚

高二政治知识点:我们的中华文化

高二政治知识点:我们的中华文化 源远流长是中化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汉字与史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文化内涵丰富,今天为中华各民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表现在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能够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 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行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表现在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表现在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其鲜明的民族性),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他们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1.2、理解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是: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1.3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了解我国不同区域文化具有区域特征,不同民族文化具有民族特征 中华文化的区域性: 成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中华文化的民族性: 我国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例如:我国的雕刻建筑艺术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许多少数民族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创造了优秀的民族文

2019年高考政治时政热点专题练习:港珠澳大桥附答案

2018.10.24港珠澳大桥通车政治试题 1.被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港珠澳大桥建设将加强粤港澳地区的经济社会联系,将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打造成为世界第四大湾区经济带。对港珠澳大桥建设的直接作用理解正确的有 ①粤港澳地区将可以实现经济互联互通同步发展②粤港澳地区能够更好地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③将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内经济要素流动更加便捷④为大湾区参与全球滨海 经济竞争提供关键设施 A. ①② B. ①④ C. ③④ D. ②③ 狗年除夕夜,由无人车、无人船、无人机组成的全球首个 2. 无人系统联合展演在世界 " 陆海空 " -- 最长的跨海大桥 港珠澳大桥上演,由百度 Apollo 无人车组成的百余辆车,成为首批跑上港珠澳大桥的车队。人们在为人工智能迅猛发展而欢呼的同时,也开始担忧自己的就业前景。面对这种情况 ①劳动者要努力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增强就业创业能力 ②企业可借助人工智能扩大生产规模,降低社会失业率 ③政府应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④发展中国家生产力水平较低,可避免人工智能的挑战 B. ①② A. ①③ C. D. ②④ ③④

日,广东省在珠海召开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车辆通行收费标准听证会,就21月12年3. 2017参与民主决策。 ____定价方案广泛听取各方意见。这是公民通过 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 D. 社会听证制度C. 专家咨询制度B. 舆论监督制度A. 4、为了实现抗风能力16级、抗震能力8级、使用寿命120年,港珠澳大桥设计施工团队为之创新研发了31项工法、31套海洋装备、13项软件、454项专利。这些重大科技成果将极大地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竞争力。这表明( ) ①我国已成为科技全面领先世界的国家 ②科技已成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③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④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5. 港珠澳大桥是连接香港、珠海、澳门的超大型跨海通道,将为三地联动发展注入新动力,给旅游、金融、贸易、商业和物流等各主要行业带来新机遇。这说明 ①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有利于促进事物的发展 ②离开了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三地的联系就不能实现 ③树立创新意识,改变物质的本质属性 ④把握新时代的发展,建立新的联系 A. ①③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6. 2018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伶仃洋天堑变通途,使港珠澳之间的交通往来更加快捷。这说明 A.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创造联系 B. 任何事物之间都有联系 C. 人们根据事物固有联系建立新联系 D. 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2018年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同步练习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含解析

我们的民族精神 一、选择题 1.长征路上,无数革命先辈艰苦奋斗、勇往直前。下列名言警句中,能够正确反映艰苦奋斗精神的是() ①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②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③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④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在惊天地、泣鬼神的抗日战争中,形成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抗战精神是() A.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 B.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之源 C.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D.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承袭和弘扬 3.(2017·广西河池模拟)中华民族在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伟大民族精神。下列名句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对应正确的是() A.亲仁善邻,国之宝也——爱好和平 B.万夫一力,天下无敌——勤劳勇敢 C.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团结统一 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自强不息 4.(2017·山西重点中学联考)《诗经》中的“夙夜在公”、贾谊的“国而忘家”、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等,体现了一脉相承的精神内涵。以下与这种精神最相契合的是() A.誓言无声:隐姓埋名三十年,献身于我国核潜艇研制的壮丽事业 B.心比金坚:铭记战友深情厚谊,三十一年守护天山筑路士兵墓园 C.寸草春晖:助子求学,重病母亲三年织出《清明上河图》十字绣 D.童叟无欺:“油条哥”用放心油和一口锅支撑起食品安全的良心 5.(2017·湖北武汉模拟)在血雨腥风、内忧外患的革命战争年代,无数先烈用生命捍卫了民族尊严,换取了国家新生。然而,一些人把恶搞先烈当时髦,以调侃英雄为能事,用灰暗的心理、扭曲的心态在网上质疑英雄人物的事迹,诋毁英雄。下列评论正确的有() ①抹黑英雄就是抹黑历史,崇尚英雄就有民族未来②玷污英雄人物光辉形象,缺失良知跨越道德底线③论证置疑能够明辨是非,网络表达也须充分尊重④先烈壮举熔铸精神丰碑,中华民族精神岂容亵渎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6.我国自主研制的C919大型客机的总装成功是广大参研单位和人员弘扬航空报国精神,坚持安全第 一、质量第一、脚踏实地、精益求精的结果。航空报国精神() ①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②贯穿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全过程③是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④是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7.纪录片《大国工匠》讲述了为长征火箭焊接发动机的高级技师高凤林等8位不同岗位劳动者,用他们的灵巧双手,匠心筑梦的故事。该片在电视台播放后产生了广泛影响。人们不仅为工匠们精湛的技艺而震惊,也深深折服于他们“精雕细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热爱本职、敬业奉献”的赤子情怀。《大国工匠》之所以打动国人并产生广泛影响,是因为()

2019届高考政治二轮复习:33.6《我们的中华文化》课时训练(含答案).

课时作业26 我们的中华文化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醉心于古文化研究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如果可以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点,他愿意出生在公元1世纪的中国新疆,因为当时那里处于佛教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和中国文化等多种文化的交汇地带。下列对公元1世纪时期的中华文化的认识正确的是( ) ①中华文化能够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②儒家学说已经确立了至尊地位③汉字已经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④中华文化已经进入气度恢弘的全盛时代 A.①②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公元1世纪主要为我国的东汉时期,此时,儒家学说已经确立了至尊地位;在新疆,中国文化已经能够与佛教文化、印度文化等并存,故①②入选。汉字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③错误。隋唐时期,中华文化才进入气度恢弘的全盛时代,④排除。 答案:A 有人指出,北宋以后,中华文化逐渐被昏庸的以封建皇帝为代表的统治者“阉割”,刚健不闻,阴柔萎靡,创新不足,封闭有余。及至清末,中华文化积重难返,萎靡至极。据此回答2~3题。 2.由上述材料可知,“中华文化积重难返,萎靡至极”的重要原因是( ) A.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 B.日趋没落的封建专制统治 C.中国文人的集体无意识 D.中国农民阶级的小农意识 解析:由“中华文化逐渐被昏庸的封建皇帝为代表的统治者‘阉割’”可知,应选B。 答案:B 3.要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就应( ) ①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继承和吸取外来文化②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增强对其他民族文化的认同③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④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019年高考政治时政热点习题集锦:三创

2019年时政热点好题集萃 (9)三创 1、《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强_____,惩戒学术不端,力戒浮躁之风。 A.科研伦理和学风建设 B.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 C.科学精神和诚信建设 D.科考成绩和道德建设 2、2018年5月科沃斯集团以“服务机器人第一股”成功登陆上交所。在二十年的发展历程中,科技创新与转型升级是科沃斯机器人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科沃斯创始人表示,创新就是技术和人性的完美结合,就是尽可能的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 这表明( ) ①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科技创新价值的重要体现 ②不断发展的社会需要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动力 ③科技创新以思想观念的创新为先导 ④科技创新总是通过吸收、改造传统技术而实现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互联网+”行动推动了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互联网技术与各行各业的结合,“互联网+”给互联网企业跨界融合带来很多机会。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叠加,不是一加一等于二,而是大于二。其中关键就是创新。只有创新才能让这个“+”真正有价值有意义。 这表明( ) ①创新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创新的过程就是“扬弃”的过程 ③创新就是否定过去肯定现在 ④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人类思维的变革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科技改变生活。只需将一个小小的电子传感卡片带在身上,无论你身在何方,远在诊室的医生就能通过实时传送过来的有关数据进行分析,一旦身体健康指数出现异常即可自动报警,医生会根据数据作出响应,采取相应的治疗监控手段,这就是未来物联网时代的智能医疗。智能医疗在给人们提供医疗便利的同时,也带来巨大的产业价值。

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及其思考

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及其问题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及生态文明建设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整体布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都难以在短时间得到解决,需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来不断地完善。 关键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问题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含义与根本任务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做出了十分明确而简洁的概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规律及其成果的文化,是源于人民大众实践又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文化,是继承人类优秀精神成果的文化,具有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必然要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性特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具有鲜明的科学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涵养民族精神,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面向大众、服务人民、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具有鲜明的群众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立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有鲜明的开放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批判基础上的吸收借鉴超越,具有鲜明的建设性。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地位与意义 先进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独立的重要基石,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国家要独

我们的民族精神

我们的民族精神 我们的民族精神1.如何理解中华文化力量的作用?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声后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2.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3.爱国主义在中华民族精神中的地位和作用?①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②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4.如何理解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①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②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③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是一致的。④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5.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体现在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奋斗的历程之中,体现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1)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

2020高中政治知识点:我们的中华文化

2020高中政治知识点:我们的中华文化 出国留学高考网为大家提供2017高中政治知识点:我们的中华文化,更多高考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 2017高中政治知识点:我们的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 (1)汉字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2)史书典籍 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罕有。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还得益于它特有的包容性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 汉字传载、史学典籍存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2)包容性: ①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②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4、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在近代中国,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 斗密切相关。 (2)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3)今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中华民族的文化史 册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中华文化在继续更加壮丽的篇章。 5、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6、 7、8组合) 6、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2)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①地位: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②特点: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行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③意义: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科技成就,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 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7、中华文化的区域性: (1)成因: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教案

第五课第一框《灿烂的中华文化》教案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和理解源源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代代相传的传统美德。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勇于提问解答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结合学案,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小组讨论等手段,掌握和互相检测相关基础知识,并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教师作适当点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难点:传统美德,薪火相传 教学准备 课件、课堂练习、学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 1、听“古典音乐” 2、看“万里长城”“故宫”“书画展”等图片… 3、古诗朗诵… 讲授新课: 活动一:看谁说的多 1、提到中华文化,你会想到什么? 2、你知道他们的来历吗? 活动二:品味中华文化 1、你是怎样品味这些文化情趣的? 2、你认为最能代表中华文化的人物有哪些?他们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3、为什么你觉得他们最能代表中华文化?

活动三:谚语和格言赏析 1、吃一堑,长一智 2、车到山前必有路 3、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4、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5、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6、 7、 8、 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欣赏并说出上述谚语的内涵,在横线上再写三句类似的格言,并谈谈面这些话对我们为人做事有什么影响? 活动四:讲故事 1、请三位同学分别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以下三个历史故事 书武牧羊 徙木为信 负荆请罪 2、这些故事所蕴涵的传统美德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课堂训练】 当堂完成巩固练习 第五课第二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案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育学生懂得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要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为之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使之在保持优秀传统的同时更具现代气息和时代风貌,努力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使学生明确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勇于提问解答问题的能力。

2020届高考政治复习专题十一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67)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精练(含解析)

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 1、2018年联合国中文日活动的主题是“从汉字到文学:中国文化的魅力”,旨在向190多个联合国成员国的外交使节和数万名联合国雇员介绍中国文化。此活动主题() ①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②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 ③促进了中外文化的相互渗透 ④表明了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2、中秋节作为中华民族一个源远流长的传统节日,在其形成和演变过程中,不断吸取儒家传统文化精髓,同时也丰富了儒家文化的内涵,中秋文化与儒家精神,互为表里,相互影响,逐渐形成了祈求和谐、团圆等永恒不变的民族精神主旋律,这表明,中华民族精神( ) A.集中表现为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力量 B.形成于辉煌的古代中华文化之中 C.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D.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3、《论语》《孟子》《韩非子》以及四大名著、鲁迅的《狂人日记》、茅盾的《白杨礼赞》、冰心的《寄小读者》等都凝聚着民族精神。只要我们认真阅读,都能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这说明( ) A.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B.只要大力创造优秀的文化作品,就能弘扬民族精神 C.所有文化作品中都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 D.民族精神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文化的力量 4、在某地举办的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为发挥其文化资源,富集优势、继承传统文化提供了 良好的 发展机遇。“十艺节”之所以强调重视继承传统文化是因为传统文化() ①是民族精神的结晶②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生发展 ③因时而进能够促进社会进步④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A.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5、我国探月活动的成功,可以说是以科学技术的成就续写传统文化中“奔月”理想的佳话。

2018版 专题9 中华文化与文化建设

专题九中华文化与文化建设 ■核心知识·巧整合· [核心考点一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1.如何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1)汉字 ①文字的重要性: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 和丰富成果,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②汉字的重要性: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 用。汉字文化内涵丰富,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统一的汉字成为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绵延不绝的重要文明标志。 (2)史书典籍: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表现在哪些方面? (1)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 ①文学艺术 a.作用: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b.特点: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 ②科学技术 a.地位: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b.特点: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c.意义: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科技成果,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2)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 ①原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 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②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 持着各自的特色。 (3)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

①我国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 重要贡献。 ②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 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它们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3.如何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1)重要性: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 特有的包容性。 (2)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指向如何处理好与其他民族文化的 关系。 ①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谐相处。——尊重文化多样性。 ②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3)意义: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 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4.如何理解中华文化的力量? (1)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2)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3)作为文化的一种,它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4)中华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可以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 炬和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 5.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有哪些? 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注意:结合名言或俗语、典型事例等区别和理解各自的具体内涵。 6.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

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 一、单选题 1.以下名言诗句与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相契合的是() ①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②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③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④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心怀梦想,不懈追求。盘古开天、伏羲画卦、神农尝草、夸父追日等我国古代神话深刻反映了中国人民勇于追求和实现梦想的执着精神。这体现中国人民具有() ①伟大创造精神②伟大奋斗精神③伟大团结精神④伟大梦想精神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1956年,交通大学响应国家号召内迁西安,投入到西部高等教育事业中。62年来,交大克服重重困难在西北建立了一所著名的高等学府,铸就了“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西迁精神”() ①是交大人独有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②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源泉④是推动交大人克服困难的精神动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这是因为() ①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②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 ③教育在人类文化的创新上产生巨大影响④教育在人的教化和培育上扮演重要角色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五十多年来,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塞罕坝精神()①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不断丰富和发展②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 ③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④能够转化为民族振兴的强大物质力量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6.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历来注重精神力量的培养和运用,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这些革命精神包括() ①长征精神②大庆精神③抗洪精神④延安精神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①③ 7.下列古诗句中体现中华民族精神核心的是() ①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②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③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④垂头自惜千金骨,伏枥仍存万里心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黄大年把自己变成“科研疯子”,只愿“中国由大国变成强国”;李保国把自己变成农民,只想果农早日脱贫致富;南仁东仰望星空,脚踏实地,20年做一件事,只 为打造世界最大单口径巨型射电望远镜。从材料可以看出() ①中华民族精神永远保持不变,激励亿万中华儿女②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教案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主要见证是文字和史学典籍 (2)文字的作用、意义 (3)史学典籍 (4)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5)文学艺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6)科学技术是民族文明的重要标志 (7)不同区域的文化 (8)各民族文化 ◇理解: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 (2)汉字与史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3)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4)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重要表现 (5)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见证,是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6)不同的区域文化形成原因、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7)各民族文化特征、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分析 (1)联系实际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当今世界一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 (2)透过现象把握本质,说明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原因 (3)联系我国各地实际说明“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的内涵说明我国民族文化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2、能力目标 (1)培养同学们综合思维能力,全面、辩证、历史地分析中华文化 (2)培养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3)培养同学们辩证分析能力,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理解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不同区域的文化和各个民族的独特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为将来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的文化思想 二、【课程标准】: 3.9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3.10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三、【整体感知】: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将了解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了解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相比的突出特征: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理解中华文化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民族人民对

【人教版】2019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单元检测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含答案

单元检测(十一)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一、选择题 1.中国汉字有几千年的漫长历史,甲骨、金文、篆隶、行书、草书、楷书等,无不凝聚了丰富深厚的华夏文化。2017年5月13日,中国汉字艺术节暨第十三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博览交易会开幕,向社会各界展示了墨舞演绎的汉字艺术魅力。本届汉字艺术节的举办盛况表明()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汉字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③汉字是凝固的艺术,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④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和绵延不绝的重要见证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解析:选D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之一,中国汉字有几千年的漫长历史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①④说法正确;传统思想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仍然具有深刻影响,②说法错误;建筑是凝固的艺术,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③说法错误。 2.近年来,由一些电视台推出的面向中小学生的“汉字英雄”“成语桥”“灯谜大会”等电视节目深受广大中小学生的喜爱,也在全国各地的中小学掀起一场学汉字、用成语、猜灯谜的热潮。有关专家指出,这将有助于推动中华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因为() ①教育是文化传播的一条重要途径,教育改革往往催生文化变革 ②汉语是展现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学汉语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③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④大众传媒推动文化传播,发展传统文化需要创新文化实践活动 A.①②B.③④C.①④ D.②③ 解析:选B材料的行为主体是电视台,面向的群体是中小学生,并没有强调教育的作用,①与材料不符;汉字不同于汉语,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②错误;③④分别从内容和手段角度对材料作出了正确解读。 3.我国古代以1 000文铜钱为一贯的钱币校量制度的史料文献记载可追溯到宋代(公元960~1279年)。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文物,证明这一校量方式最晚起源于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这一发现将“千文一贯”的校量制度向前推了1 000余年。从文化生活角度看,材料表明() ①兼收并蓄是推动我国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建筑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建筑 [摘要]:建筑除了具有实用价值以外,还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本文主要从“礼制”方面简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古代建筑的影响。 [关键词]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礼制;五行学;易学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建筑经历了一个封闭而稳定的发展过程,自成体系,一脉相传,一成不变,原因是在其发展过程中有特定文化背景的制约。事实上,中国传统建筑同传统文化一样都是缓慢而逐步成熟的。以易学、五行学说、儒学、道学、地理学、天文学等为经典的相关学科,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宇宙观和科学观,一旦成熟就成为一种具有很强约束力和渗透力的规范,如《考工记》的营国制度、皇宫及居住建筑的规划布局等等。这种规范不仅制约着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和演变,而且也制约着戏剧、服装、绘画、医药等学科的发展。同时传统建筑的保存、延续、传播又丰富了传统文化,二者紧密地结合和互相影响着. 与西方古建筑的砖石结构体系相比,中国古代建筑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木结构体系。这个体系的特点是用木料做成房屋的构架,先从地面上立起木柱,在柱子上架设横向的梁枋,再在这些梁枋上铺设屋顶,所有房屋顶部的重量都由梁枋传到柱子,经过柱子传到地面。而用土、砖、石或者其他材料筑成的墙,只起到隔断的作用而不承受房屋的重量。这种木结构建筑的优点之一是能防御地震。当遇到地震,房屋受到突然的、猛烈的冲击时,由于木结构各个构件之间都是采用榫卯连接,富有韧性,不至于发生断裂。 中国的古代建筑主要有两大类,一是表现帝王活动、生活的宫廷建筑;二是表现一般人生活、活动的民居建筑(包括乡土建筑)。这两大类建筑与中国的传统文化都有着一种直接的、密切的联系,使得中国古代建筑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本文主要从“礼制”方面谈谈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礼制与建筑《说文解字》曰:“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礼”起源于原始宗教,是由原始宗教的祭祀礼仪发展而来的。《礼记》第一篇《曲礼上第一》说得很清楚:“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又说:“道德礼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礼是决定人伦关系、明辨是非的标准,是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