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效无痛腹针疗法讲义

特效无痛腹针疗法讲义
特效无痛腹针疗法讲义

特效无痛腹针疗法

腹针的原理:

1.固定的穴位有22个,深浅不同疗效不同,所以一个穴位有多个疗效。因此一定要细致,可调理脏腑以及经络循行的气血功能。因此以中医的基础理论,中医的辩证施治理论,中医的经络学说作指导。

2.周易八卦,每个卦位都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与人体五脏六腑相应,即可调理脏腑之间的平衡。

3.全息理论每个局部代表一个整体,可定点定位调理。

腹针的特点:

1.穴位少,易懂易记。

2.针刺浅,较安全。

3.见效快,具体的痛点和压痛点当时见效。

4.适应面广,治疗面广。

技术的要求:

1.取穴一定要准,(毫厘之差)疗效不同。定位一定要准。

2.深浅要合适,深浅不同,针尖的方向不同对疗效都有着不同的目的和作用。

3.留针的时间一定长,一般在45分钟以上。越时间长,疗效越好。(有腰间盘突出问题的时间不要太长。只能45分钟,否则会反弹回来。)虚损的慢性病留针时间越长效果越好。4.腹针治疗强调间隔,让气血自我恢复。可连续扎三至五三次之后,隔一天扎一次,或一周两次,保健性的治疗一周一次。急性的炎症连续扎好即可。慢性病要有间隔,补气血不是三五天就能好的,所以要有间隔的调理一段时间。

腹针的针法:垂直进针。

1.定位要精确。

2.深浅度要合适。

3.不需要捻转提插。

4.注意:随病人的呼吸,针可能会有深浅和针尖方向的变化,要勤观察病人的变化,如病人感觉不适,要及时观察和调整。

腹针针刺时三个不同的深度:

浅刺:针尖在皮肤内或刚到皮下。作用具体的病灶治疗。如:口腔溃疡。

中刺:针尖在脂肪层。不触到腹肌,手法要轻,感到有东西挡住。作用通经络。

深刺:针刺任脉时针尖要触及到腹白线(筋膜)。针刺两侧腹肌时针尖要触及到腹肌。而没有酸麻胀痛的感觉。作用调节脏腑功能,用深刺。

怎样取穴:

上腹:从脐中心至胸键联合处为8寸。

侧腹:从脐中心至侧腹外缘为6寸。太胖者按髂骨上缘的宽度为准。

下腹:从脐中心至耻骨联合处上缘为5寸。

注明:上腹一寸并不等于下腹一寸,一定要按骨与脐的距离定尺寸,手的4寸也不能适用于此。

用针的标准:

1.针体的长度标准:一般多用于1寸的针,也可根据每个人的胖瘦体形的不同来分别,

寸,2寸的针。身体的好坏看小腹,小腹摸得实在,是正气足,用1寸的针即可。

小腹摸得虚软,气血两虚正气不足。用寸即可。针的长短取决于下腹部关元穴。

2.针体的粗细标准:一般多用于,,的粗细。针是越细越好用。创面小,病患感觉舒

适。

腹针常用的穴位及作用:(腹部的经络及穴位和作用)

经络的位置:

任脉是在身体正中间。

肾经是旁开寸。

旁开2寸是胃经。

旁开4寸是脾经。

任脉:

脐上:

中脘脐上4寸。深刺时针尖向下较安全45度角,否则会很危险,扎出副作用。中脘很危险一定要时常观察病人。针尖可以垂直,如果针体立不住时可以把针尖向下调向肚脐。绝不能针尖向上,并且针刺要浅。

作用:调理脏腑。

下脘脐上 2 寸。针尖垂直深刺,如:瘦人站不住针向下斜刺。

作用:调理脏腑。

水分脐上 1 寸。瘦人站不住针尖向下。

作用:局部消肿。

脐下:

气海脐下寸。针尖垂直深刺。

作用:调补肾气,以调补肾阳为主。

关元脐下 3 寸。针尖垂直深刺。

作用:调补肾气,以调补肾阴为主。以垂直深刺最好,针尖绝不能向上或向下。向上会导致脚冰凉,向下会导致气下沉上不来形成阴阳隔离出人命。

中极脐下 4 寸。可深刺也可浅刺。

深刺:1.尾骨有病痛,肿或增生。

2.小便不下,是膀胱的募穴。

3.前例腺炎,肥大,增生。

浅刺:外阴感染,龟头炎。

作用:做治疗时的病灶定位。

肾经:

阴都是中脘旁开寸。一般不用,只作脸部定位时的标志。

商曲是下脘旁开寸。中刺。

作用:调节上半身(肚脐上)的经脉运行和下脘三穴位同时合用。单用一个可调节对侧上肢的疾病。

气旁是气海旁开寸。(金河)经外奇穴垂直深刺,左侧可针尖向下斜刺。

作用:1.与气海穴位同时用可活跃腰椎的2和3椎的肌肉组织。

2.单用可调节对侧下肢的疾病。

气穴是关元旁开寸。垂直深刺。

作用:与关元同用可加强关元补肾的效果。

胃经:

以通为顺,以降为和。针尖可向下。

天枢是平脐旁开2 寸。中刺,小肠的募穴。

作用:调补脾胃,诸之虚证,上脘,下脘,天枢。中刺站不住时可针尖向肚脐。

滑肉门是天枢上1 寸。中刺。

作用:1.治精神方面的病。

2.调胃的气血,站不时针尖向肚脐。

3.肩关节的病,(调节上肢时先开滑肉门)垂直中刺,站不时针尖向病灶点。

外陵是天枢下1 寸。中刺。

作用:1.股骨头,髋关节,下肢。(调节下肢时先开外陵)

2.外陵与滑肉门合用时可调四肢的气血循环。垂直中刺。

3.降胃气,外陵与滑肉门合用时针尖向下可调肝脾不合有胃火和胃气上逆。脾胃虚寒的人。不可降胃气。否则会腹泻。

大巨是外陵下1寸。垂直中刺或针尖向下。如果膝关节以上有问题可以略向上高取一点。作用:促进下肢的血液循环。(关节炎,动脉炎或静脉曲张)

脾经:

大横是平脐旁开4 寸。垂直中刺。向肚脐斜刺,脾升胃降,针尖不可向下也不能向上,取穴平脐或略高,不可略下。

作用:健脾化湿,祛痰,滑利肌肉。与天枢合用。

腹部全息定位标准(用于病灶部位的治疗)

任脉:脊椎(哪里有病灶就在相应的部位扎针)

中脘-----中极----脊柱。中脘-----颈椎。中极-----尾椎。

中脘-----下脘-----七节颈椎。

中脘下-----环枢椎。(环枢椎有问题在中脘下分。)

下脘-----气海上分------十二节胸椎。(胸椎的问题一般在上胸椎段,八、九椎在水分下一点。)

气海上分-----关元-----五节腰椎。(气海上分至气海一般是腰二、三椎,气海下至关元腰四、五椎。)

关元-----中极-----骶骨,尾椎。

(腰五、骶一的病灶在关元下分。)

(尾椎的病灶在中极,增生造成的疼痛腹针效果好,针离病灶部位的位置别差01、分。)肾经:脊柱的两旁的肌肉。也是膀胱经。

如果脊柱的有增生应在任脉外的肾经相对的穴位上扎针。环枢椎除外。扎患侧。

四肢关节的定位:

滑肉门-----肩关节内侧。

肩关节外疼痛有问题需从滑肉门向外一点、分。

肩关节里疼痛有问题需从滑肉门向里一点、分。

肩关节前疼痛有问题需从滑肉门向下挪一点。针刺略浅。

肩关节后疼痛有问题需从滑肉门向上挪一点。针刺略深。

滑肉门配曲商颈肩部都放松。

肘关节-----滑肉门向外寸向上寸。

腕关节-----滑肉门向外旁开1寸。

指关节-----腕关节向外旁开寸,再向上和向下各开寸。

外陵-----髋关节、股骨头。

股骨头坏死-----外陵四面个加一针,分。

膝关节-----平气海旁开2寸,外陵向下寸向外寸。

踝关节-----膝关节向下寸向外寸。大巨外1寸。

趾关节-----踝关节向斜下方开寸,再向上和向下各个开寸。

中脘:嘴。(跟解剖学关系密切)

中脘往上、分旁开分---额。

(怎样确定病灶点扎的深浅与病灶的解剖学部位位置相关。)

皮肤粘膜------针扎上皮肉不掉就行。(如:黄褐斑、红眼病)皮下---青春痘、毛囊炎。肌肉组织------肉厚扎的深,肉薄扎的浅。四肢往末梢越扎越浅。

骨骼-----环枢椎浅刺、腰骶椎深刺。(脊椎是从上往下从浅入深的扎)酸或是沉都是扎的过深了。宁浅勿深。

五官定位:

嘴:中脘浅刺。

眼:中脘上分旁开—分。浅刺针盯在肉皮上不掉即可。

眉:眼往上分。

鼻:嘴往上1分至分。

牙:嘴的两边分之内即是牙齿。(理论上讲每颗牙都可以定位)

下巴:嘴往下1分至2分。

鼻窦炎:眼中间(睛明里向上)+ 承泣位置。中刺。

流黄鼻涕:中刺。

流清鼻涕:浅刺。

中耳炎:中脘旁开分,向上分。中刺。

青春痘:脑供血 + 消炎 + 泻热 + 调肝 + 大横 + 病灶点。病灶点要浅刺。

黄褐斑:位置在眼下面颊。浅刺。

腹针治疗的基本处方:

1.调任、督、冲、三脉------深刺(补法)

一切的正气不足,因病至虚,因虚至病。任、督、冲三脉皆起于下焦。

任督为一脉:调任脉即是调督脉。

任脉:统领阴经,阴主五藏的气血,关元与足三阴相交。

调任脉偏重于补法。(任脉为阴中之阴)(任脉主生殖)

督脉:统领阳经,阳主六腑的气血,大椎与手三阳相交。

调督脉偏重于泻法。(督脉为阳中之阳)(督脉主神经)

冲脉:冲脉为十二经之海,上行头部,下行四肢百骸。冲为要冲,有很大的推动力。加上商曲、气旁、气穴就能加强补的力量。

补的力度:

1.针少补的力度小。上一针中脘,下一针男的取气海或者女的取关元。针多补的力度就大。

2.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四针合用为常用方。中老年人的颈椎直接调气血。

3.如须再加力度,就加冲脉的双气穴。特别是妇女的双腿不利加双气穴效果好。更年期一

定要调冲脉。

4.如果力度还不够加关元下寸再加一针。(以上3、4、对于老年的慢性病和更年期效果好)补的力度不够原因:

1.穴位的数不够。需要加针。

2.针的位置或深浅不到位。可以调整。

3.扎的过深,患者会腰酸腿软,当时就会出现腰胯酸。

4.老年人关元附近松弛,容易过。也就1、2、mm米之差。

补过的原因:

年轻人补过了会上火,大便干燥,眼疼。

老年人补过了会亢奋,不睡,高兴。

1.间隔过密:中老年人或慢性病人可多休息几天。病人见好就要拉开间隔,让他慢慢的恢

复元气。补要恰到好处。

2.穴位过多:年轻人可以泻。

2.调胃经:中刺

可以提高代谢,促进血液流通,活血化瘀、疏肝理气,调理气机。滑肉门加外陵可通调脾胃。

1.脾胃虚弱:天枢穴的针尖向肚脐,调补脾胃。

2.手脚冰凉:滑肉门、外陵。垂直中刺。

3.肝气犯胃:滑肉门、外陵。针尖向下降胃气。

4.高血压:肝血不足,心肝血在上不下,可用平肝(调肝点)加降胃气。阴虚的体质用。

3.调脾经:中刺

可以健脾化湿消肿。

1.脾胃虚弱:大横,中刺,垂直或向肚脐与天枢合用可调补脾胃。

2.化痰祛湿:化痰、风湿、晨僵、有痰可散痰、排痰。脾为生痰之器,肺为容痰之器。

3.软组织损伤:扭伤、拉伤等等。(脾主肌肉)如有水肿大横加水分可吸收水肿消肿。

4.调肝经:深刺(针尖触到腹肌)

可以柔肝养血、养肝血、排烦解郁、排毒。

调肝点------肘关节下两分,滑肉门外寸,向上、寸。与滑肉门联用。滑肉门是中刺,调肝点是深刺。非常好用。慢性病人多需疏肝、补肾。更年期广泛应用,要补肾。关元加气穴加关元下.还有妇科的结节、增生、肿瘤。女性的上火下寒、脾胃虚寒者可滑肉门与调肝点针尖向肚脐。如:肝部区域有感觉异常,说明针刺的深了,需向上提一提。

5.泻热点:深刺(泻法) (针尖触到腹肌)(有内热实火者适用)(年老体虚者慎用)以八卦取穴在艮位(小肠)和乾位(大肠)。膝关节外侧。

艮位(小肠)-----小便色黄、有热、臊味、或者心肝火过旺、胆湿热(慢性胆囊炎)。

乾位(大肠)-----肠肺胃火、大肠腹气不通、大便干燥、粘腻不爽、大便恶臭、肺火壅盛咳嗽、有胃气、口气大、食欲过旺。两针泻热点可治闭经。(指是气闭所造成的闭经)

泻法:泻法伤气,一通便止,用过会造成正气受损,泄泻不止。

救法:艾条灸关元三至四根绑在一起重灸关元。出问题了赶快灸关元,灸关元阴阳都补。

6.消炎:深刺(刺入筋膜1、2mm)

下脘下点------是指下脘下1mm处,相当于大椎的位置。振奋阳气,加强排毒。滑肉门可活血化瘀。如:上呼吸道感染的可用。消炎点、滑肉门、调肝点。

7.改善脑供血:中刺

下脘上寸处。哪侧脑供血不足可在该点与商曲连线的中点再加一针。

浅刺:美容保健,促进面部血液循环。如:青春痘、黄色斑。(针尖站不住时一律向下)

中刺:改善颅腔内供血。脑血管后遗症、耳聋、脑血管出血、肾气不足、髓海不满。等一切的脑供血不足。(针尖方向如果乱可能会出现失眠、膈逆、向左心脏不适、向右会失眠。)

8.心脏保健:浅斜刺深斜刺

中年人的一切心脏问题和中脘不适导致的胸闷等等。

1.心脏功能弱的用中脘、下脘、气海、关元、气穴、关元下。

2.心脏保健时再加调左侧的商曲针尖向下浅斜刺 - 分。左侧的气海针尖向下深斜刺

7-8分。

3.中脘惹祸时立即调中脘针尖向下后再加上左侧商曲针尖向下浅斜刺 - 分和左侧气

旁针尖向下深斜刺–分。同时双气穴和关元以及关元下一定要深刺,不然给不够劲也不行。

4.因心肾不交和肝郁化火导致的失眠此方法效果非常好。

腹针的禁忌和注意事项:

1.严重虚亏的病人不能扎腹针。只靠腹针不行,气血调动不起来。需先通过其它的方法来

补气血。

2.喝酒后不能扎腹针。

3.针后要休息,否侧疗效差。

4.太饱或是太饿疗效也不好。

5.扎针前先排空小便和大便。

6.行针时要盖住肚子或是盖住全身,特别是阳气虚以及中老年人着凉后会腹泻。

7.行针时不能大声喧哗要保持安静,不然疗效差。打呼噜的人要注意中脘的针尖的方向和

针的深浅度变化。

8.妇女来月经时先停下来,等经期后再扎针。

9.腰椎病人不能留针时间太长。不超过45分钟。

10.放化疗的病人会出现出血片,因为凝血机制遭到破坏。需事先说明。

11.起针后出现小鼓包时要多按一会儿。否侧会出现瘀血。要注意细节。

12.常吃阿斯匹林的人要告诉病人可能会出现出血,一周内会吸收。没有副作用。

13.针扎在汗毛孔里的神经末梢上以及细小的毛细血管上会疼痛。换个地方缓慢进针。

14.如果在下雨打雷时是不宜炸针。

15.腹针对个别人也没效果。

16.商曲穴和周围的针一律不许捻针,否侧会造成视力消失。

腹针常见病的治疗:

治疗效果不好的:

1.骨性病青壮年人的腰椎突出或脱出的和骶髂关节错位的以及脊椎不正的疗效不好。必须

先正位,后扎针。退行性的骨质增生效果好。

2.肩周炎粘连、肝风内动、眼睑抽动、面肌痉挛。

骨性病:

以肾虚论治,肾主骨,肝主筋,脾主肌肉。肝脾肾三脏虚损为治疗原侧。

方法:

1. 补肾。

2.平肝、调肝。

3.水肿、晨僵、有湿要健脾祛湿。

4.红肿是有炎症要消炎。

5.病灶部位。

脊椎---颈椎与解剖密切相关

1.环枢椎压迫---椎动脉型压迫侧脑供血不足。

补肾 + 商曲 + 同侧脑供血 + 病灶点是中脘下点(1mm皮下)

2.臂丛神经受损---下颈椎上胸椎,臂痛手麻过电。

中脘、下脘、三分之一处至水分穴,如:右手偏右扎,旁开分处也要扎,再加手臂。

3.交感神经---出汗(像更年期)心烧脸红。

用调心脏的方子。

4.脊髓型---黄韧带钙化,走路像踩棉花是的。沉重举步艰难。风险大,疗效不稳定。

基本处方:中脘、下脘、气海、关元、滑肉门、商曲。

胸椎---上胸在水分,胸椎在水分下。

腰椎---压痛点固定

腰肌劳损

腰肌筋膜炎同一个症状,压痛点多,且不固定。

功能性腰痛

肾虚腰疼、腹腔肿瘤、妇科病、肠病。

按肾虚论治:

基本处方:中脘、下脘、气海、关元、水分、外陵、气旁、气穴。

风湿晨僵:+ 大横。

后背疼痛:+ 水分和旁开分、下脘和旁开分的商曲。

腰椎有病变点:+ 病灶点。

如:腰4、5、和骶1椎。关元上分、下分、+ 旁开分(肌肉组织损伤)深刺。

腰椎管狭窄:间歇性跛行,能骑车不能走路,严重可导致大小便失禁。+ 下肢 + 大巨。不到最严重时效果会很好。当病人的症状改变了,可以4、5天扎一次,稳定1、2个月。四肢关节痛:补肾 + 调肝 + 上肢或下肢 + 病灶点。下肢的病 + 大巨。

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老年性关节炎。

风湿性关节炎:大关节红肿热痛游走型,来势汹涌,急性期一定要抗风湿,光靠针灸控制不住,陈旧型的疗效好。

类风湿性关节炎:小关节肿胀变形,手指、脚趾、腹针效果好。

老年性关节炎:骨质增生疗效好。

肩周炎:

1.年龄:男性50岁,女性42岁以后。

2.活动受限,有明显的压痛点,入夜症状加重。

3.可自愈性。

特别是症状重时疗效好。属于更年期时的常发病。

基本处方:补肾(气穴) + 滑肉门 + 对侧商曲。

右肩:(要考虑胆囊的问题)按耳穴胆囊的位置可立即止痛。

左肩:(要考虑心脏的问题)左后臂有一条线走向痛,又凉又痛就针心脏。

又有肩周炎又有颈椎病。先治颈椎和,后治肩周炎。

伤寒感冒有炎症:

青少年感冒,上半身感染。

基本处方:中脘、下脘、下脘下、滑肉门 + 调肝点。

适用于青少年感冒初起。要问二便,有内热壅盛时 + 泻热点。

如:有痰 + 大横。

有肿 + 水分。

上半身感染 + 商曲。

虚人外感:玉屏风散。体弱多病、久病体虚、老年体衰。老年人病毒性感冒

基本处方:消炎 + 补肾 + 心脏 + 泻热。

黄痰: + 大、小肠的泻热 + 大横。

血压、久咳、 + 关元下分。

上感:+ 商曲。

(以上症状如果腰椎没问题的留针两个小时,一次就好。第二天不再泻,也不在补关元下分)中老年妇人泌尿系感染:按腰疼+消炎。扶正祛邪。

中青年人:湿热型+泻热。

消化系统:

1.脾肾阳虚型:阳气不足、胃寒、四肢不温、怕风雨。

基本处方:中脘+下脘+天枢+大横+滑肉门+调肝+商曲。

腰酸:+气旁、气穴。

泻泄:+水分。矫枉过正之后停(大便干)

上火下寒:青年妇女三十六、七岁以前,按阳虚治先补肾后调理。

2.阴虚火旺型:(气旺血虚)脾胃过盛、肝胃不和、精神紧张造成的脾胃病。

舒肝、调气、和胃、补肾。

心烦+泻热,调肝点,心脏保健的方子。

头晕眼花耳鸣+脑供血。

暴怒后耳鸣+泻小肠热。

补阳的方法:

补肾阳时少腹和后腰热,而膝盖和脚凉是属于正常。寒气从腿或脚心往外排走的居多,也有从头顶上或后背及全身往外冒凉气出冷汗的极少数。

补肾阳时关元穴略深一点。使针尖触及到腹白线后,让针尖站立在腹白线上更实在一点。补阴的方法:

补肾阴时以患者的感觉舒适为度。一般常见于让患者闭上双眼后感觉身体很轻,有轻飘飘的感觉很舒服为度。

补肾阴时关元穴略浅一点。使针尖触及到腹白线后,再把针向上提一点,然后缓缓的让针尖向下行,使针尖站立在腹白线上稍微虚一点。

中老年人阴阳两虚者按阴虚调理。补阳容易补阴难。

特效无痛腹针疗法 讲义

特效无痛腹针疗法 腹针的原理: 1.固定的穴位有22个,深浅不同疗效不同,所以一个穴位有多个疗效。因此一定要细致,可调理脏腑以及经络循行的气血功能。因此以中医的基础理论,中医的辩证施治理论,中医的经络学说作指导。 2.周易八卦,每个卦位都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与人体五脏六腑相应,即可调理脏腑之间的平衡。 3.全息理论每个局部代表一个整体,可定点定位调理。 腹针的特点: 1.穴位少,易懂易记。 2.针刺浅,较安全。 3.见效快,具体的痛点和压痛点当时见效。 4.适应面广,治疗面广。 技术的要求: 1.取穴一定要准,(毫厘之差)疗效不同。定位一定要准。 2.深浅要合适,深浅不同,针尖的方向不同对疗效都有着不同的目的和作用。 3.留针的时间一定长,一般在45分钟以上。越时间长,疗效越好。(有腰间盘突出问题的时间不要太长。只能45分钟,否则会反弹回来。)虚损的慢性病留针时间越长效果越好。4.腹针治疗强调间隔,让气血自我恢复。可连续扎三至五三次之后,隔一天扎一次,或一周两次,保健性的治疗一周一次。急性的炎症连续扎好即可。慢性病要有间隔,补气血不是三五天就能好的,所以要有间隔的调理一段时间。 腹针的针法:垂直进针。 1.定位要精确。 2.深浅度要合适。 3.不需要捻转提插。 4.注意:随病人的呼吸,针可能会有深浅和针尖方向的变化,要勤观察病人的变化,如病人感觉不适,要及时观察和调整。 腹针针刺时三个不同的深度: 浅刺:针尖在皮肤内或刚到皮下。作用具体的病灶治疗。如:口腔溃疡。

中刺:针尖在脂肪层。不触到腹肌,手法要轻,感到有东西挡住。作用通经络。 深刺:针刺任脉时针尖要触及到腹白线(筋膜)。针刺两侧腹肌时针尖要触及到腹肌。而没有酸麻胀痛的感觉。作用调节脏腑功能,用深刺。 怎样取穴: 上腹:从脐中心至胸键联合处为8寸。 侧腹:从脐中心至侧腹外缘为6寸。太胖者按髂骨上缘的宽度为准。 下腹:从脐中心至耻骨联合处上缘为5寸。 注明:上腹一寸并不等于下腹一寸,一定要按骨与脐的距离定尺寸,手的4寸也不能适用于此。 用针的标准: 1.针体的长度标准:一般多用于1寸的针,也可根据每个人的胖瘦体形的不同来分别 0.5,1.5寸,2寸的针。身体的好坏看小腹,小腹摸得实在,是正气足,用1寸的 针即可。小腹摸得虚软,气血两虚正气不足。用1.5寸即可。针的长短取决于下腹部关元穴。 2.针体的粗细标准:一般多用于0.25,0.22,0.16的粗细。针是越细越好用。创面 小,病患感觉舒适。 腹针常用的穴位及作用:(腹部的经络及穴位和作用) 经络的位置: 任脉是在身体正中间。 肾经是旁开0.5寸。 旁开2寸是胃经。 旁开4寸是脾经。 任脉: 脐上: 中脘脐上4寸。深刺时针尖向下较安全45度角,否则会很危险,扎出副作用。中脘很危险一定要时常观察病人。针尖可以垂直,如果针体立不住时可以把针尖向下调向肚脐。绝不能针尖向上,并且针刺要浅。 作用:调理脏腑。 下脘脐上 2 寸。针尖垂直深刺,如:瘦人站不住针向下斜刺。 作用:调理脏腑。

特效腹针疗法清晰腹部神龟图自我总结图

掌握腹针针法的环节 特效腹针疗法是一种针灸治疗的新疗法。特点之一是:操作方便、容易学习、容易掌握,并能不断地提高治疗水平。掌握腹针,必须全面理解和熟悉特效腹针疗法的基本知识,要掌握好三个环节: 一、掌握好多种取穴方法腹部存在广泛的经脉,理解十二经、奇经八脉和早期经脉的规律,灵活用好三种取穴方法,即(1)循经取穴法;(2)定位取穴法;(3)八廓取穴法。循经取穴法和八廓取穴法,目的在于调理人体的脏腑机能和疏通经络;定位取穴在于治疗人体相对应部位的病证。综合灵活使用三种不同取穴方法是掌握腹针的重要环节之一。八廓取穴法是根据后天八卦和五行学说的规律,以腹部八个方位中的有效腧穴,用以加强调理脏腑功能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 二、掌握好腹针常用的基本处方。特效腹针疗法总结了几个有效的基本处方,即:(1)补脾肾方:包括中脘穴和关元穴; (2)调脏腑方:由中脘、下脘、气海和关元四穴组成:(3)通经络,行气血方:即双滑肉门穴、双外陵穴;(4)清热解毒方:由中脘、下脘穴和双上风湿点穴下组成;(5)改善头部供血方:由中脘、下脘、下脘穴上、双商曲穴组成,或加刺下脘穴上至双商曲穴连线之中点;(6)调脾燥湿方:选用双大横穴。这些基本处方是腹针治疗用以调理脏腑机能、疏通

经络、清热解毒和治疗身体各部位疾病非常有效的基本处方;也是腹针治疗各种疾病处方中的基本方。掌握这些基本处方,灵活使用可以有效地治疗各种常见病、常见病中的难治病、慢性病、以至疑难病等。 三、掌握好不同针刺深度的规律腹针治疗在针刺深度上有严格的区别和要求。腹针针刺的深度,应根据治疗所达到的不同效应,而选用不同的针刺深度。针刺深浅的目的和原则是:为调理脏腑功能,一般采用中刺或深刺;为疏通经络多采用中刺;为定位调治人体各部位病证时选用不同程度浅刺或中刺。定位针刺早期经络范围内的腧穴或针刺点,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加以分析,要考虑患者病情的轻重,病程的长短,病位的深浅,而选择不同的深度,以提高腹针治疗效果。存针刺深度的实践中,彭印高氏2001年的论文报告中明确提出:调脏腑,通经络,改善脑血流异常,腹针针剌的深度以“浅入肌层即可,体胖者适当增加深度。”完全能取得良好疗效。特效腹针疗法的可重复性 中医学具有自然科学、自然哲学和经验医学的特点,针灸学更具有经验医学的明显特征。特效腹针疗法由于有脏腑、经络基础理论的指导,腹针理论明确,经络条理清晰,腧穴定位准确,综合取穴合理,基本处方有效,临证选方得当,施术手法轻缓,针刺深浅有度,腹针的临床治疗是完全可以重复的。

特效腹针疗法[新版]

特效腹针疗法[新版] 特效腹针疗法的理论 一、中医脏腑、经络学说是腹针的理论基础: 中医学基础理论明确指出:脏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经络是脏腑经气运行的通道。十二经分别属于五脏六腑,奇经八脉和十二经的关系有如“河流与湖泊”、“沟渠与水库”,奇经八脉可以充分调节十二经的经气。人体的腹部脏腑最多,最集中;经脉最广泛,腧穴最密集;利用腹部的经络调理人体的脏腑技能路径最短,效应最快。腹部的脏腑,经络优势,是腹部针灸治疗疗效显著和适应症广泛的基础。 脏腑是经气发生的部位。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脏腑间、脏腑与肢节、与外部器官(眼、耳、鼻、口、舌及二阴)通过经络的联系,使人体形成了有机的整体。人体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活动和发生疾病都与十二经脉有着密切的关系。奇经八脉可以充分的调节十二经脉的经气。五脏六腑在腹部有许多器官,腹部分布着的大量的经脉,为气血向全身输布、内联外达提供了非常广泛的途径。因此,针刺腹部经脉调节全身的经气,犹如“源头造池,闸门放水”,只要调节适当,即能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腹部的脏腑: 五脏六腑除心、肺位于上焦外,其余脏腑均位于腹腔内,女子胞也在腹腔内。心、肺虽位于上焦,手太阳小肠经的分支与任脉交会于中脘穴。手太阴肺经起于胃脘,即起于任脉中脘穴。通过腹部经脉与心、肺联系。 腹部的经络: (一)十二经脉中有五条经脉在腹部循行:

(1)足少阴肾经:“在足小趾与足太阳膀胱经衔接,联系的脏腑器官有喉咙,舌,属肾,络膀胱,贯肝,入肺,络心,在胸中与手厥阴肝经相接。”“经脉分布于第五趾、足底及下肢内侧后线和胸腹第一侧线。其络脉、经别分别与之内外相连,筋经分布于外部。”腹针常用的腹部腧穴有气穴、商曲、石关、阴都等。 (2)足阳明胃经:“在鼻旁与手阳明大肠经衔接,联系的脏腑器官有鼻,目,上齿,口唇,喉咙和乳房,属胃,络脾,在足大趾与足太阴脾经相接。”“其支者,起于胃下口,循腹里”。“经脉分布于头面、胸腹第二侧线、下肢外侧前缘及第二趾和大趾。其络脉、经别分别与之内外相连,筋经分布于外部。”腹针常用的腹部腧穴有滑肉门、天枢、外陵、大距、水道。 (3)足太阴脾经:“在足大趾与足阳明胃经衔接,联系的脏腑器官有咽,舌,属脾,络胃,注心中,在胸部与手少阴心经相接。”“经脉主要分布于胸腹第三侧线和下肢内侧前缘及足大趾内侧。其络脉、经别分别与之内外相连,筋经分布于外部。”腹针在腹部选用的是大横穴。 (4)足厥阴肝经:“在足大趾甲后与足少阳胆经衔接,联系的脏腑器官有阴器,目,喉咙之后,鼻咽部,唇内,胃,肺,属肝,络胆,在肺中与手太阴肺经相接。”“经脉分布于足大趾,在内踩上八寸以下的分布于小腿内侧的足太阴脾经之前。在内踝上八寸以上,分布于大腿内侧的足太阴和足少阴之间,至小腹,布胁肋,入鼻咽部,连目系,至巅顶,环唇内,其络脉、经别分别与之内外相连。筋经分布于外部。” (5)足少阳胆经:“在目外眦与手少阳三焦经衔接,联系的脏腑器官有目,耳,属胆,络肝(在足大趾与足厥阴肝经相接。”循行于腹侧部。“经脉分布于头面、胁肋、下肢外侧中间、第四趾和大趾。 十二经脉内属脏腑,外络肢节,开窍于诸器官,十二经脉的经别从腹部循行与脏腑相络属。

腹针疗法的五大特色与优势——林超岱老师的一篇论文

腹针疗法的五大特色与优势——林超岱老师的一篇论文 (2010-12-13 22:30:08) 转载 标签: 腹诊 医疗 中医 林超岱 健康 腹针疗法之我见[1] 林超岱[2]

[摘要]本文阐述了作者对腹针疗法及其发展的认识,经过临床实践作者认为腹针疗法有几个特色:理论上创立了先天经络学说;临床上发明了“神龟图”;方法上体现了中医防治疾病精髓,脏腑经络局部同时并举;使用上无痛、安全、有效,患者乐于接受;取穴上突出规范化操作等。认为学习、运用好腹针疗法需要注意几个问题:要有较为深厚的中医药知识和功底;取穴要按照规范化了的操作规程来做;调针时一定要调到位。还提出了应当大力推广腹针疗法,应当加大对腹针疗法的科学研究力度的观点。 关键词:腹针疗法特色注意事项 1996年9月的某一天,我的好朋友山西省中医局局长文渊先生来京找我,介绍说山西省薄智云教授发明了一种新的针灸疗法–腹针疗法,很神奇。据他 介绍,薄先生在1991年山西省针灸按摩比武大赛 中运用腹针治疗疾病荣获一等奖,脱颖而出。其时我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教育司应用研究处 项目官员负责全国中医药科技成果的鉴定、奖励和

推广工作,欣然前往薄先生在北京市宣武区一家医院内开设的门诊部。门诊部设有7、8张床,有许多患者排队等候,一一看过薄先生诊治操作,询问患者病情以及治疗前后情况之后,深为腹针疗法立竿见影的疗效动容,叹为观止!其后几年,经常介绍一些领导、同事、朋友请薄先生诊治,均取得很好的疗效。见其疗效,受其熏陶,我于1998年拜薄教授为师学习,由于工作繁忙,没有机会上临床开展腹针治疗疾病,但一直在思考、学习,从2002年开始在薄先生的亲自指导下开始运用腹针治疗 一些疾病,通过几年的临床实践,治疗患者已逾400人,95%以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涉及的病症范围包括:颈椎病、腰椎病、坐骨神经痛、骶椎关节狭窄、膝踝关节退行性病变、肩周炎、网球肘、失眠、偏头痛、眩晕、耳鸣、胆囊炎、高血压、咳嗽、痛经、感冒、肥胖症等,尤其是关于疼痛病症,每每即刻奏效。2003年12月26日出差到广东省中医院检查科研课题,时吕玉波院长头晕、头痛、不便站立,转头受限,按压颈部疼痛明显,诊为颈椎病,施以腹针,处方中脘、关元、滑肉门(双)、商曲

特效腹针疗法(清晰腹部神龟图自我总结图)

掌握腹针针法得环节 特效腹针疗法就是一种针灸治疗得新疗法。特点之一就是:操作方便、容易学习、容易掌握,并能不断地提高治疗水平、掌握腹针,必须全面理解与熟悉特效腹针疗法得基本知识, 要掌握好三个环节: 一、掌握好多种取穴方法腹部存在广泛得经脉,理解十二经、奇经八脉与早期经脉得规律,灵活用好三种取穴方法,即(1)循经取穴法;(2)定位取穴法;(3)八廓取穴法。循经取穴法与八廓取穴法,目得在于调理人体得脏腑机能与疏通经络;定 位取穴在于治疗人体相对应部位得病证。综合灵活使用三种不同取穴方法就是掌握腹针得重要环节之一。八廓取穴法就是根据后天八卦与五行学说得规律,以腹部八个方位中得有效腧穴,用以加强调理脏腑功能得有效治疗方法之一。 二、掌握好腹针常用得基本处方。特效腹针疗法总结了几个有效得基本处方,即:(1)补脾肾方:包括中脘穴与关元 穴;(2)调脏腑方:由中脘、下脘、气海与关元四穴组成:(3)通经络,行气血方:即双滑肉门穴、双外陵穴;(4)清热解毒方:由中脘、下脘穴与双上风湿点穴下组成;(5)改善头部供血方:由中脘、下脘、下脘穴上、双商曲穴组成,或加刺下脘穴上至双商曲穴连线之中点;(6)调脾燥湿方:选用双大横穴。这些基本处方就是腹针治疗用以调理脏腑机能、疏通经络、清热解毒与治疗身体各部位疾病非常有效得基本处方;

也就是腹针治疗各种疾病处方中得基本方、掌握这些基本处方,灵活使用可以有效地治疗各种常见病、常见病中得难治病、慢性病、以至疑难病等。 三、掌握好不同针刺深度得规律腹针治疗在针刺深度上有严格得区别与要求、腹针针刺得深度,应根据治疗所达到得不同效应,而选用不同得针刺深度。针刺深浅得目得与原则就是:为调理脏腑功能,一般采用中刺或深刺;为疏通经络多采用中刺;为定位调治人体各部位病证时选用不同程度浅刺或中刺、定位针刺早期经络范围内得腧穴或针刺点,应根据患者得病情加以分析,要考虑患者病情得轻重,病程得长短,病位得深浅,而选择不同得深度,以提高腹针治疗效果。存针刺深度得实践中,彭印高氏2001年得论文报告中明确提出:调脏腑,通经络,改善脑血流异常,腹针针剌得深度以“浅入肌层即可,体胖者适当增加深度。”完全能取得良好疗效、 特效腹针疗法得可重复性 中医学具有自然科学、自然哲学与经验医学得特点,针灸学更具有经验医学得明显特征、特效腹针疗法由于有脏腑、经络基础理论得指导,腹针理论明确,经络条理清晰,腧穴定位准确,综合取穴合理,基本处方有效,临证选方得当,施术手法轻缓,针刺深浅有度,腹针得临床治疗就是完全可以重复得。

腹针治疗常见病方法及取穴

腹针治疗常见病症 腹针疗法在治疗时有一病一方的标准化处方特点,许多疾病在腹针疗法中都有其对应的处方。而且,任何疾病的处方都是唯一的。只要诊断准确都有很好的临床疗效。因此,必须从提高诊断水平入手才能取得很好的临床效果。其次,认真地把握好腹针治疗时的每一个环节和提高取穴和手法的基本功使操作规范贯穿在治疗的全过程中,是提高临床水平的关键,其次还需要掌握好各种疾病的辩证特点,才能满足每个病人临床症状不同的个性化需要。 在每个处方中,对针刺的顺序,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对于进针的深度在每个处方中都把浅刺的穴位进行了说明,以便大家能够掌握。对于每种疾病的临床不同表现,也可以在辩证加减中去选择。 1落枕 1.1定义 落枕是多见于成年人的急性单纯性颈项强痛,活动受限的一种病证,又称颈部伤筋。本病多由于睡觉时颈部位置不当,风寒侵袭所引起。部分病例可因颈部轻度扭伤引起。 1.2〔腹针治疗〕 (1)处方:中脘、商曲(患)、滑肉门(患) (2)针刺的顺序:1、中脘、2、商曲(患)、3、滑肉门(患) (3)针刺的深度:中脘、商曲(浅)、滑肉门 1.3〔辩证加减〕

颈项双侧疼痛:商曲(双、浅)、滑肉门(双)。 颈项后正中疼痛:下脘(浅)、商曲(双、浅)。 2肩周炎 2.1 定义 肩周炎又称肩凝症或漏肩风,因患者年龄多在50岁左右,故又称“五十肩”。本病以单侧或双侧肩关节酸重疼痛、肩关节活动受限为主症。 2.2 〔腹针治疗〕 (1)处方:中脘、商曲(健)、滑肉门(患) (2)针刺的顺序:1、中脘、2、商曲(健)、3、滑肉门(患) (3)针刺的深浅:中脘、商曲、滑肉门(浅) 2.3[辨证加减] 肩部疼痛的范围较大时滑肉门三角(患)。 肩部疼痛的范围较局限时以滑肉门为顶点的三角取穴距离缩短。 3肱骨外上髁炎 3.1定义 肱骨外上髁炎又称网球肘,通常发生于网球运动或经常用力作旋转前臂、屈伸肘关节者,肘关节疼痛为主症。 3.2 〔腹针治疗〕 (1)处方:中脘、商曲(健)、滑肉门(患)、上风湿点(患) (2)针刺的顺序:1、中脘、2、商曲(健)、3、滑肉门(患)4、上风湿点(患)

腹针

针灸——腹针疗法好处多 来自: 晴耕雨读(莫忘世上苦人多) 2011-11-24 15:01:30 针灸在中医传统医术中流传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现如今在国内一般的人提起它都并不陌生。为什么?因为年轻人都爱美,通过广告宣传都知道针灸能减肥!老年人大多数都知道针灸能治疗腰腿痛、半身不遂等一些常见病,更深层的了解“它”恐怕连一些医务人员也只知道一二。更何况人们对腹针疗法知道的就太少了。 什么是腹针疗法——腹针就是在人的肚子上相应的穴位进行实施针刺的过程,在肚子上治疗各种疾病的过程。 腹针疗法在针灸治疗各种病症已有着悠久的历史,治疗效果颇佳。在20世纪的90年代,就有许多科学家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认为人还有一个大脑那就是——腹脑。 美国科学家声称,每人生来有两个脑,即颅脑与腹脑,两脑相互作用与影响,由此而来否定了每人只有一个颅中脑的观点。所以在临床中腹针疗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接受腹针疗法首先解决了人们长期吃药的痛苦。许多老人由于体弱多病长期吃药,有的每天要吃多达几十种药,但是效果不见得好。并且长期吃药也就意味着慢性自杀。古人讲的好,是药三分毒。在当今社会科学的发展,我们人类在种植中草药方面也有很大突破。纯天然的中草药已经很少见到了,我们人类能用的中药大多数人工培植的。许多药也免不了施加化肥农药等,所以我们所需要的药性大大降低。药性降低了而我们在吃药过程中,药量就加大了,所以摄入的毒素相对就多了。我们在治病中吃药也会有一些副作用。我们人体内脏的构造是互相生成,互相制约的。(我们人体的内脏就好似小宇宙一般,是同天上的大宇宙一样各个星体按照自己的轨迹运转。) 缺一不可,肝心脾肺肾五脏相互相生,这说明我们人体一脏好,脏脏都好,一脏不好它们之间就会出现问题,脏脏都会出现矛盾。肝不好克心,心不好克脾,脾不好克肺,肺不好克肾,肾不好克肝。我们人体有病,一般的症状吃不下喝不下,脾胃不好,一吃药首先要伤害的是脾胃,长期吃药的人肯定脾胃不好。(我将脾胃比喻是一口锅,长期吃药毒的作用将锅底腐蚀了,常常漏水。肾比喻为炉子,水将炉火一点点的熄灭,炉火灭了肾脏就在慢慢衰竭,这种比喻吃药就是慢性“自杀”是符合中医理论的)所以长期吃药的人都是肝肾甚至心脏都有病症。有了病症还要治疗,还要吃药,吃心脏的药又吃肝脏药又吃补肾的药,还有条件好的人又要吃补品“药”。所以许多人都是吃了治头痛药,又吃治腰痛药,还要吃治脚痛的药,最后药没少吃,可是病不见好,为什么?药吃多了,药在肚子里

特效腹针疗法(清晰腹部神龟图、自我总结图)

特效腹针疗法(清晰腹部神龟图、自我总结图)

掌握腹针针法的环节 特效腹针疗法是一种针灸治疗的新疗法。特点之一是:操作方便、容易学习、容易掌握,并能不断地提高治疗水平。掌握腹针,必须全面理解和熟悉特效腹针疗法的基本知识,要掌握好三个环节: 一、掌握好多种取穴方法腹部存在广泛的经脉,理解十二经、奇经八脉和早期经脉的规律,灵活用好三种取穴方法,即(1)循经取穴法;(2)定位取穴法;(3)八廓取穴法。循经取穴法和八廓取穴法,目的在于调理人体的脏腑机能和疏通经络;定位取穴在于治疗人体相对应部位的病证。综合灵活使用三种不同取穴方法是掌握腹针的重要环节之一。八廓取穴法是根据后天八卦和五行学说的规律,以腹部八个方位中的有效腧穴,用以加强调理脏腑功能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 二、掌握好腹针常用的基本处方。特效腹针疗法总结了几个有效的基本处方,即:(1)补脾肾方:包括中脘穴和关元穴; (2)调脏腑方:由中脘、下脘、气海和关元四穴组成:(3)通经络,行气血方:即双滑肉门穴、双外陵穴;(4)清热解毒方:由中脘、下脘穴和双上风湿点穴下组成;(5)改善头部供血方:由中脘、下脘、下脘穴上、双商曲穴组成,或加刺下脘穴上至双商曲穴连线之中点;(6)调脾燥湿方:选用双大横穴。这些基本处方是腹针治疗用以调理脏腑机能、疏通

经络、清热解毒和治疗身体各部位疾病非常有效的基本处方;也是腹针治疗各种疾病处方中的基本方。掌握这些基本处方,灵活使用可以有效地治疗各种常见病、常见病中的难治病、慢性病、以至疑难病等。 三、掌握好不同针刺深度的规律腹针治疗在针刺深度上有严格的区别和要求。腹针针刺的深度,应根据治疗所达到的不同效应,而选用不同的针刺深度。针刺深浅的目的和原则是:为调理脏腑功能,一般采用中刺或深刺;为疏通经络多采用中刺;为定位调治人体各部位病证时选用不同程度浅刺或中刺。定位针刺早期经络范围内的腧穴或针刺点,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加以分析,要考虑患者病情的轻重,病程的长短,病位的深浅,而选择不同的深度,以提高腹针治疗效果。存针刺深度的实践中,彭印高氏2001年的论文报告中明确提出:调脏腑,通经络,改善脑血流异常,腹针针剌的深度以“浅入肌层即可,体胖者适当增加深度。”完全能取得良好疗效。特效腹针疗法的可重复性 中医学具有自然科学、自然哲学和经验医学的特点,针灸学更具有经验医学的明显特征。特效腹针疗法由于有脏腑、经络基础理论的指导,腹针理论明确,经络条理清晰,腧穴定位准确,综合取穴合理,基本处方有效,临证选方得当,施术手法轻缓,针刺深浅有度,腹针的临床治疗是完全可以重复的。

特效腹针疗法的基本处方(中)

特效腹针疗法的基本处方(中) 特效腹针疗法的基本处方特效腹针疗法的基本处方是 指在临床治疗时具有共同特定功效的处方。基本处方有固定的腧穴;并具有共同的特定功效。一般采取深刺或中刺,调理的是人体的整体机能。祖国医学重视人的整体调整,认为“邪气所凑,其气必虚”,局部病变反映了整体运行中的薄弱环节。基本处方是调整人体机能常用的、有效的几种方法。临床使用中强调辨证施治,要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选取相关的基本处方为主方与其它必要的治疗处方叠加使用。调任、冲脉,益脾,肾,补元气,抗衰老调任、冲二脉法,用于调补脏腑气血,强壮机体,具有抗衰老,提高人体免疫力,平衡内分泌水平,广泛适用于各种老年病、慢性病和疑难病的治疗。任脉、冲脉属奇经八脉,行于胸腹,其中任脉的分支与督脉相贯,督脉的分支行于前腹上通于心,两脉相通相连。督脉统全身阳经,为“阳脉之海”:任脉在关元穴与足三阴经交会,足三阴通手三阴,任脉统全身阴经为“阴脉之海”。冲脉上行头目、下贯四肢百骸,为“十二经脉之海”、“五脏六腑之海”,十二经内属脏腑外络四肢。任、冲二脉在人体经脉气血运行中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古代医学论著对这两条经脉的作用有许多论述,归结起来主要是作用于人体的生长、发育、成熟、衰老,主治内科疾病和生殖系

统疾病。而人体的生长、发育、成熟、衰老和生殖器都与脏腑气血盛衰相关。因此疏通调理任、冲二脉可活五脏气血,五脏气血旺盛,是人体健康的基本保证。任脉在腹部上的中脘、下脘、气海、关元等腧穴,脐以上的可调补脾胃和心肺功能;脐以下的可培补肝肾,调整内分泌水平;上下合用可旺盛五脏气血,增强人体免疫力,促进和平衡内分泌,并具有抗衰老的重要意义;冲脉循行与足少阴肾经的气穴、商曲、石关、阴都等穴相交会,如配合上述腧穴针刺,调补的力度更强。薄氏腹针的两个基本处方:天地针(中脘、关元)和引气归元(中脘、下脘、气海、关元)。作用相似,调补程度不同而已。特效腹针疗法选用的任、冲二脉上常用的基本处方如下:一、小补:“补脾肾”选用中脘、关元二穴补脾肾。 二、中补:“调补脏腑”选用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四穴。调补五脏六腑功能。增强人体免疫力,促进和平衡内分泌,并具有抗衰老功效。三、大补:“调补脏腑”四穴加刺双气穴。上肢疾病加刺双商曲等穴。针刺以上处方腧穴均选用中剌或深刺。由于上腹部脂肪组织较薄,脐以上腧穴针刺应较浅,下腹部脂肪组织较厚,脐以下的腧穴针刺应较深,所以,脐上、下各穴针刺深浅应有所不同。中脘穴开始针刺时不宜深刺,待各穴全部针刺后,再调整中脘所需针刺深度,以免引起不良反应,切不可大意。调任、冲脉法,临床上常作为治疗各种慢性病,疑难病的主方使用,特别是别是用于中、

腹针疗法的经络理论

腹针疗法的经络理论 中医认为“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道”,任何的组织均需要经络供给气血才能保持正常的生理状态。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的认为:经络是人体最早的全身调控系统。 根据上述的理论,在母体内胎儿是通过母体供给的气血逐渐成形的,而母体供给胎儿气血的最早通道是脐带。因此,脐带是经络形成的最初始的通道和调控系统。 在这一过程中,脐带始终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供给营养的通道而且在组织发育到一定的程度后会控制供给某些组织的营养量,有效地对所有的组织和系统进行控制,使人类的遗传能得到有序的延续。故而,我们可以断言:以脐带为核心的系统是全身最早的调控系统和全身营养的供给系统。在中医的理念中可称为:先天经络系统。大家可以明显地看出:中医经络系统的概念既包含调控的作用又包含供给营养的作用。因此,经络系统不仅可以应用于临床诊断而且可以应用于治疗的系统。 薄氏早在1993年的《北京中医》4期上,便发表文章认为腹部存在着先天经络,提出“以神阙为核心的大腹部还拥有一个被人们忽略的全身高级调控系统”。先天经络系统的提出完善了经络系统的理论,使针灸学科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宝贵的临床资料和理论的依据,促进了学科的发展。 人类的第二大脑 近年,西方的医学家也提出了与先天经络相似的理论,他们把腹部称为:人类的第二大脑。 美国科学家声称,每人生来有两个脑,即颅脑与肠脑,两脑相互作用与影响;由此而来否定了每人只有一个颅中脑的观点。 科学家研究明确了两脑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颅脑面临惊恐释出的应激激素会冲击胃发生痉挛;惊恐又引起交感神经影响肠脑的血清素分泌量。 据11月号德国《地球》杂志报道,一些科学家认为,人类的许多感觉和知觉都是从肚子里传出来的,肚子里有一个非常复杂的神经网络这一“第二大脑”也被称为“腹部大脑”,它拥有大约1000亿个神经细胞,比骨髓里的细胞还多。有科学家认为,通过观察人的肚子能了解人的思想,也就是说“人的决定是从肚子里作出的” 报道说,人体的神经传递物质——血清基95%都产生于腹部的“第二大脑”。这套神经系统能下意识地储存身体对所有心理过程的反应,而且每当需要时就能将这些信息调出并向大脑传递,这也许会影响到一个人的理性决定。 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迈克尔·格肖恩介绍说,这个“第二大脑”也会生病,并导致神经机能病。而另据获悉,许多科学家已将一些病症的起因归为“第二大脑”的神经系统没有发挥功能,例如神经性恐惧症和抑郁症等。 现代医学还把脐带干血细胞作为治疗血液病的首选,并从胎儿出生时便进行储备,因为其是血液的初始细胞有非常强的再生能力。 腹部经络的特点(1) 胎儿在母体发育成熟后,先天经络已经形成。胎儿娩出后,人体的营养摄入方式发生了变化,通过食道摄取食物,鼻子吸入氧气,后天的经络系统开始发育和创建。先天供给营养的途径被人为地切断〔脐带被结扎〕系统的功能被新的方式所替代,融入新的系统同时被人们所忽略。但是,这一系统在腹部依然存在,当人们在发生疾病时便可以在腹部找到与全身应答关系非常明确的相关位置点,只要根据腹部先天经络分布的特点进行相应的轻微刺激,许多的疾病症状便会在很短的时间内缓解。因此,这腹部除了传统的经络系统,还有一个被人们所忽略了的新的先天经络系统--腹部全息系统。

特效腹针疗法(清晰腹部神龟图、自我总结图)

掌握腹针针法的环节特效腹针疗法是一种针灸治疗的新疗法。特点之一是:操作方便、容易学习、容易掌握,并能不断地提高治疗水平。掌握腹针,必须全面理解和熟悉特效腹针疗法的基本知识,要掌握好三个环节: 一、掌握好多种取穴方法腹部存在广泛的经脉,理解十二经、奇经八脉和早期经脉的规律,灵活用好三种取穴方法,即(1)循经取穴法;(2)定位取穴法;(3)八廓取穴法。循经取穴法和八廓取穴法,目的在于调理人体的脏腑机能和疏通经络;定位取穴在于治疗人体相对应部位的病证。综合灵活使用三种不同取穴方法是掌握腹针的重要环节之一。八廓取穴法是根据后天八卦和五行学说的规律,以腹部八个方位中的有效腧穴,用以加强调理脏腑功能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 二、掌握好腹针常用的基本处方。特效腹针疗法总结了几个有效的基本处方,即:(1)补脾肾方:包括中脘穴和关元穴; (2)调脏腑方:由中脘、下脘、气海和关元四穴组成:(3)通经络,行气血方:即双滑肉门穴、双外陵穴;(4)清热解毒方:由中脘、下脘穴和双上风湿点穴下组成;(5)改善头部供血方:由中脘、下脘、下脘穴上、双商曲穴组成,或加刺下脘穴上至双商曲穴连线之中点;(6)调脾燥湿方:选用双大横穴。这些基本处方是腹针治疗用以调理脏腑机能、疏通

经络、清热解毒和治疗身体各部位疾病非常有效的基本处方;也是腹针治疗各种疾病处方中的基本方。掌握这些基本处方,灵活使用可以有效地治疗各种常见病、常见病中的难治病、慢性病、以至疑难病等。 三、掌握好不同针刺深度的规律腹针治疗在针刺深度上有严格的区别和要求。腹针针刺的深度,应根据治疗所达到的不同效应,而选用不同的针刺深度。针刺深浅的目的和原则是:为调理脏腑功能,一般采用中刺或深刺;为疏通经络多采用中刺;为定位调治人体各部位病证时选用不同程度浅刺或中刺。定位针刺早期经络范围内的腧穴或针刺点,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加以分析,要考虑患者病情的轻重,病程的长短,病位的深浅,而选择不同的深度,以提高腹针治疗效果。存针刺深度的实践中,彭印高氏2001年的论文报告中明确提出:调脏腑,通经络,改善脑血流异常,腹针针剌的深度以“浅入肌层即可,体胖者适当增加深度。”完全能取得良好疗效。特效腹针疗法的可重复性 中医学具有自然科学、自然哲学和经验医学的特点,针灸学更具有经验医学的明显特征。特效腹针疗法由于有脏腑、经络基础理论的指导,腹针理论明确,经络条理清晰,腧穴定位准确,综合取穴合理,基本处方有效,临证选方得当,施术手法轻缓,针刺深浅有度,腹针的临床治疗是完全可以重复的。

腹针详细

腹针疗法治百病(内部资料) 一、中医脏腑、经络学说是腹针的理论基础: 脏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经络是脏腑经气运行的通道。十二经分别属于五脏六腑,奇经八脉和十二经的关系有如“河流与湖泊”、“沟渠与水库”,奇经八脉可以充分调节十二经的经气。人体的腹部脏腑最多,最集中;经脉最广泛,腧穴最密集;利用腹部的经络调理人体的脏腑技能路径最短,效应最快。腹部的脏腑,经络优势,是腹部针灸治疗疗效显著和适应症广泛的基础。 脏腑是经气发生的部位。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脏腑间、脏腑与肢节、与外部器官(眼、耳、鼻、口、舌及二阴)通过经络的联系,使人体形成了有机的整体。人体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活动和发生疾病都与十二经脉有着密切的关系。奇经八脉可以充分的调节十二经脉的经气。五脏六腑在腹部有许多器官,腹部分布着的大量的经脉,为气血向全身输布、内联外达提供了非常广泛的途径。因此,针刺腹部经脉调节全身的经气,犹如“源头造池,闸门放水”,只要调节适当,即能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腹部的脏腑: 五脏六腑除心、肺位于上焦外,其余脏腑均位于腹腔内,女子胞也在腹腔内。心、肺虽位于上焦,手太阳小肠经的分支与任脉交会于中脘穴。手太阴肺经起于胃脘,即起于任脉中脘穴。通过腹部经脉与心、肺联系。 腹部的经络: (一)十二经脉中有五条经脉在腹部循行: (1)足少阴肾经:“在足小趾与足太阳膀胱经衔接,联系的脏腑器官有喉咙,舌,属肾,络膀胱,贯肝,入肺,络心,在胸中与手厥阴肝经相接。”“经脉分布于第五趾、足底及下肢内侧后线和胸腹第一侧线。其络脉、经别分别与之内外相连,筋经分布于外部。”腹针常用的腹部腧穴有气穴、商曲、石关、阴都等。 (2)足阳明胃经:“在鼻旁与手阳明大肠经衔接,联系的脏腑器官有鼻,目,上齿,口唇,喉咙和乳房,属胃,络脾,在足大趾与足太阴脾经相接。”“其支者,起于胃下口,循腹里”。“经脉分布于头面、胸腹第二侧线、下肢外侧前缘及第二趾和大趾。其络脉、经别分别与之内外相连,筋经分布于外部。”腹针常用的腹部腧穴有滑肉门、天枢、外陵、大距、水道。 (3)足太阴脾经:“在足大趾与足阳明胃经衔接,联系的脏腑器官有咽,舌,属脾,络胃,注心中,在胸部与手少阴心经相接。”“经脉主要分布于胸腹第三侧线和下肢内侧前缘及足大趾内侧。其络脉、经别分别与之内外相连,筋经分布于外部。”腹针在腹部选用的是大横穴。

腹针常用穴位及取穴方法

腹针常用穴位及取穴方法

取穴:以腹针引气归元方(中脘、下脘、气海、关元)为主穴;配穴:腹四关(双侧滑肉门、外陵),调脾气(双侧大横穴). 方法:先测准腹针穴位,以确保疗效,然后常规消毒,用薄氏腹针专用针S4×40(34号)毫针迅速刺入皮下,然后缓慢进针到地部,进针时首先应避开毛孔、血管及疤痕,然后施术要轻、缓。如针尖抵达预计深度时,一般采用只捻转不提插或轻捻转、慢提插的手法,使腹腔内大网膜有足够的时间游离。施术分3步进行,即候气、行气、催气。进针后停留3~5分钟为候气;3~5分钟后再捻转,使局部产生针感为行气;再隔5分钟行针1次,使之向远端传导为催气。留针30分钟。其间在神阙加灸架灸。每曰1次,每周5次(周六、周日休息),4周为1疗程。 结论薄氏腹针治疗慢性荨麻疹近期疗效与西替利嗪相当,但无抗组胺药物的不良反应,较 为安全,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理想方法之 一。 1、膝关节术后疼痛 薄氏镇痛处方: 水分(M)、气旁(M、健侧)、关元(D)、外陵(M、患侧)、下风湿点(S、患侧)。根据切口的位置加穴:膝关节内侧…下风湿内点、膝关节外侧~下风湿点、膝关节中间一下内与下风湿连线上。 2、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主要处方为:引气归元;滑肉门(患)和上风湿点(患),另取病变区相应点,若干穴位.前者 深刺(D),中者中刺(M),后者浅刺(S).同时 采用浮针治疗,主要在患者病区取点. 结论采用腹针和浮针并用时,对该种病症止痛效果很好,并且治疗方法无痛,易于患者接 受,患者康复快,无副作用。 3、无先兆偏头痛 处方:中脘、阴都或中脘梅花刺、阴都三角刺。 辩证加减:血虚头痛加气海、天枢(双)。瘀 血头痛加气海、关元、滑肉门(双)。针刺前 首先明确无肝脾肿大等阳性体征再施治,患 者取仰卧位,选用40一60mm长度的毫针,避开毛孔及血管、疤痕,施术分三步进行, 即候气、行气、催气。进针后停留3~5分 钟为候气:3~5分钟后再捻转,使局部产生 针感为行气:再隔5分钟行针1次,使之向 四周或远端传导为催气。针法:直刺,快进 针,只捻转不提插或轻捻转、慢提插的手法,隔5min行针1次,留针30min,1次/d, 10d/疗程,共2个疗程。 结论腹针加氟桂利嗪治疗偏头痛有较好的疗效。

腹针常用穴位及取穴方法

、腹针常用穴位及取穴方法 穴位是针灸治疗的施治部位,每个穴位都是在体表的标准定位点,穴位的穴性是根据不同的穴位在临床上的不同功能确定的,每一个穴位都具有一定的相对特异性。任何穴位都是已知的定位点,而决不是任意点,这是腹针疗法对穴位的认识和基本的理念。因此,准确的定位取穴和对每个腹部穴位的穴性进行了解是学习腹针的基础。腹部穴位有“差之毫厘,缪之千里”的特点,必须严格执行腹针的定位标准和操作规范。 1.腹部穴位的取穴方法 1.1腹部分寸的标定:比例寸取穴法 (1)上腹部分寸的标定:中庭穴至神阙穴确定为8寸 (2)下腹部分寸的标定:神阙穴至曲骨穴确定为5寸 (3)侧腹部分寸的标定:从神阙、经天枢穴至侧腹部确定为6寸 1.2腹部分寸的测量:水平线法 (1)上腹部中庭穴至神阙穴确定为8寸是指病人平卧时,中庭至神阙穴两个穴位点之间的水平线上的直线距离为8寸。 (2)下腹部神阙穴至曲骨穴确定为5寸是指病人平卧时,神阙穴至曲骨穴两个穴位点之间的水平线上的直线距离为5寸。 (3)侧腹部从神阙、通过天枢穴至侧腹部确定为6寸是指病人平卧时,侧腹部的止点至神阙穴两个穴位点之间的水平线上的直线距离为6寸。 水平线、比例寸的取穴方法是腹针排除人体因为胖瘦形成的个体差异而采取的取穴方法。 1.3任脉的定位 任脉位于腹白线的下边,是否能够准确地对任脉的位置进行判断是影响正确取穴的主要因素。分辨任脉的定位有二种方法。 (1)、观察毛孔的走向 (2)、分辨任脉的色素沉着

为了大家便于记忆,特编腹针取穴歌诀如下: 腹针取穴要认真,反复度量莫走神; 上八下五旁开六,起止摸准尺端平。 中庭曲骨需祥辩,更查任脉何处行; 色素沉着毛孔定,毫厘不差要记清。 2、腹部常用穴位的定位和功能 1中脘 神阙穴上4寸的任脉上 胃的募穴,主治:胃炎、胃溃疡、胃下垂、胃痛、消化不良、呕吐、腹胀、腹泻便秘、痢疾、高血压、神经衰弱、精神病、虚劳吐血、气喘等疾病。 相当于口,可以治疗口、鼻、牙部及头面部的各种疾病 2下脘 神阙穴上2寸的任脉上 任脉的经穴,可以治疗消化不良、胃痛、胃下垂、腹泻、反胃等疾病。 相当于第七颈椎,可以治疗相应部位的疾病 3水分 神阙穴上1寸的任脉上 腹水、呕吐、腹泻、肾炎、肠鸣泄痢、小便不通等疾病 相当于第七胸椎,治疗相应部位疾病 4神阙 脐之正中

特效腹针疗法(清晰腹部神龟图、自我汇总图)

特效腹针疗法(清晰腹部神龟图、自我汇总图)

————————————————————————————————作者:————————————————————————————————日期:

掌握腹针针法的环节 特效腹针疗法是一种针灸治疗的新疗法。特点之一是:操作方便、容易学习、容易掌握,并能不断地提高治疗水平。掌握腹针,必须全面理解和熟悉特效腹针疗法的基本知识,要掌握好三个环节: 一、掌握好多种取穴方法腹部存在广泛的经脉,理解十二经、奇经八脉和早期经脉的规律,灵活用好三种取穴方法,即(1)循经取穴法;(2)定位取穴法;(3)八廓取穴法。循经取穴法和八廓取穴法,目的在于调理人体的脏腑机能和疏通经络;定位取穴在于治疗人体相对应部位的病证。综合灵活使用三种不同取穴方法是掌握腹针的重要环节之一。八廓取穴法是根据后天八卦和五行学说的规律,以腹部八个方位中的有效腧穴,用以加强调理脏腑功能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 二、掌握好腹针常用的基本处方。特效腹针疗法总结了几个有效的基本处方,即:(1)补脾肾方:包括中脘穴和关元穴; (2)调脏腑方:由中脘、下脘、气海和关元四穴组成:(3)通经络,行气血方:即双滑肉门穴、双外陵穴;(4)清热解毒方:由中脘、下脘穴和双上风湿点穴下组成;(5)改善头部供血方:由中脘、下脘、下脘穴上、双商曲穴组成,或加刺下脘穴上至双商曲穴连线之中点;(6)调脾燥湿方:选用双大横穴。这些基本处方是腹针治疗用以调理脏腑机能、疏通

经络、清热解毒和治疗身体各部位疾病非常有效的基本处方;也是腹针治疗各种疾病处方中的基本方。掌握这些基本处方,灵活使用可以有效地治疗各种常见病、常见病中的难治病、慢性病、以至疑难病等。 三、掌握好不同针刺深度的规律腹针治疗在针刺深度上有严格的区别和要求。腹针针刺的深度,应根据治疗所达到的不同效应,而选用不同的针刺深度。针刺深浅的目的和原则是:为调理脏腑功能,一般采用中刺或深刺;为疏通经络多采用中刺;为定位调治人体各部位病证时选用不同程度浅刺或中刺。定位针刺早期经络范围内的腧穴或针刺点,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加以分析,要考虑患者病情的轻重,病程的长短,病位的深浅,而选择不同的深度,以提高腹针治疗效果。存针刺深度的实践中,彭印高氏2001年的论文报告中明确提出:调脏腑,通经络,改善脑血流异常,腹针针剌的深度以“浅入肌层即可,体胖者适当增加深度。”完全能取得良好疗效。特效腹针疗法的可重复性 中医学具有自然科学、自然哲学和经验医学的特点,针灸学更具有经验医学的明显特征。特效腹针疗法由于有脏腑、经络基础理论的指导,腹针理论明确,经络条理清晰,腧穴定位准确,综合取穴合理,基本处方有效,临证选方得当,施术手法轻缓,针刺深浅有度,腹针的临床治疗是完全可以重复的。

特效腹针疗法

特效腹针疗法 特效腹针疗法 作者:踏浪 掌握腹针针法的环节特效腹针疗法是一种针灸治疗的新疗法。特点之一是:操作方便、容易学习、容易掌攫,并能不断地提高治疗水平。掌握腹针,必须全面理解和熟悉特效腹针疗法的基本知识,要掌握好三个环节:一、掌握好多种取穴方法腹部存在广泛的经脉,理解十二经、奇经八脉和早期经脉的规律,灵活用好三种取穴方法,即(1)循经取穴法;(2)定位取穴法;(3)八廓取穴法。循经取穴法和八廓取穴法,目的在于调理人体的脏腑机能和疏通经络;定位取穴在于治疗人体相对应部位的病证。综合灵活使用三种不同取穴方法是掌握腹针的重要环节之一。八廓取穴法是根据后天八卦和五行学说的规律,以腹部八个方位中的有效腧穴,用以加强调理脏腑功能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二、掌握好腹针常用的基本处方。特效腹针疗法总结了几个有效的基本处方,即:(1)补脾肾方:包括中脘穴和关元穴;(2)调脏腑方:由中脘、下脘、气海和关元四穴组成:(3)通经络,行气血方:即双滑肉门穴、双外陵穴;(4)清热解毒方:由中脘、下脘穴和双上风湿点穴下组成;(5)改善头部供血方:由中脘、下脘、下脘穴

上、双商曲穴组成,或加刺下脘穴上至双商曲穴连线之中点; (6)调脾燥湿方:选用双大横穴。这些基本处方是腹针治疗用以调理脏腑机能、疏通经络、清热解毒和治疗身体各部位疾病非常有效的基本处方;也是腹针治疗各种疾病处方中的基本方。掌握这些基本处方,灵活使用可以有效地治疗各种常见病、常见病中的难治病、慢性病、以至疑难病等。三、掌握好不同针刺深度的规律腹针治疗在针刺深度上有严格的 区别和要求。腹针针刺的深度,应根据治疗所达到的不同效应,而选用不同的针刺深度。针刺深浅的目的和原则是:为调理脏腑功能,一般采用中刺或深刺;为疏通经络多采用中刺;为定位调治人体各部位病证时选用不同程度浅刺或中刺。定位针刺早期经络范围内的腧穴或针刺点,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加以分析,要考虑患者病情的轻重,病程的长短,病位的深浅,而选择不同的深度,以提高腹针治疗效果。存针刺深度的实践中,彭印高氏2001年的论文报告中明确提出:调脏腑,通经络,改善脑血流异常,腹针针剌的深度以“浅入肌层即可,体胖者适当增加深度。”完全能取得良好疗效。腹针八廓图.jpg腹针神龟图.jpg特效腹针疗法的可重复性 中医学具有自然科学、自然哲学和经验医学的特点,钊灸学更具有经验医学的明显特征。特效腹针疗法由于有脏腑、经络基础理论的指导,腹针理论明确,经络条理清晰,腧穴定位准确,综合取穴合理,基本处方有效,临证选方得当,施

腹针常用穴位及取穴方法汇总

1、耳鸣 引气归元、腹四关、大横双 2、失眠 主穴:引气归元穴(中腕、下脘、气海、关元四穴组成)。 配穴:商曲(双)、滑肉门(双)、下风湿点(双)、气旁(双)。 操作方法:患者平卧位,带上眼罩,暴露腹部,上述输穴的皮肤进行常规消毒,避开毛孔及血管,将0.25mmx40mm规格的毫针通过针管迅速进入输穴皮下,针尖抵达预计的深度后,留针20分钟。 结论本研究表明腹针治疗妇女失眠症近期疗效较药物满意。 3、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 取腹穴中脘、下脘、双上风湿点,高热(体温>39℃)时加气海、关元针刺,病例均留针30—60分钟,留针期间可采用轻捻转、徐提插或轻捻转、慢提插的方法,针毕按进针顺序依次出针,起针过程中不提插不捻转; 提示腹针组退热效果优于中药组与西药组相当。结论腹针疗法对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具有良好的退热效果,退热作用平稳而缓和。 4、慢性荨麻疹 取穴:以腹针引气归元方(中脘、下脘、气海、关元)为主穴;配穴:腹四关(双侧滑肉门、外陵),调脾气(双侧大横穴). 方法:先测准腹针穴位,以确保疗效,然后常规消毒,用薄氏腹针专用针S4×40(34号)毫针迅速刺入皮下,然后缓慢进针到地部,进针时首先应避开毛孔、血管及疤痕,然后施术要轻、缓。如针尖抵达预计深度时,一般采用只捻转不提插或轻捻转、慢提插的手法,使腹腔内大网膜有足够的时间游离。施术分3步进行,即候气、行气、催气。进针后停留3~5分钟为候气;3~5分钟后再捻转,使局部产生针感为行气;再隔5分钟行针1次,使之向远端传导为催气。留针30分钟。其间在神阙加灸架灸。每曰1次,每周5次(周六、周日休息),4周为1疗程。 结论薄氏腹针治疗慢性荨麻疹近期疗效与西替利嗪相当,但无抗组胺药物的不良反应,较为安全,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理想方法之一。 5、膝关节术后疼痛 薄氏镇痛处方: 水分(M)、气旁(M、健侧)、关元(D)、外陵(M、患侧)、下风湿点(S、患侧)。根据切口的位置加穴:膝关节内侧…下风湿内点、膝关节外侧~下风湿点、膝关节中间一下内与下风湿连线上。 6、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主要处方为:引气归元;滑肉门(患)和上风湿点(患),另取病变区相应点,若干穴位.前者深刺(D),中者中刺(M),后者浅刺(S).同时采用浮针治疗,主要在患者病区取点. 结论采用腹针和浮针并用时,对该种病症止痛效果很好,并且治疗方法无痛,易于患者接受,患者康复快,无副作用。 7、无先兆偏头痛 处方:中脘、阴都或中脘梅花刺、阴都三角刺。辩证加减:血虚头痛加气海、天枢(双)。瘀血头痛加气海、关元、滑肉门(双)。针刺前首先明确无肝脾肿大等阳性体征再施治,患者取仰卧位,选用40一60mm长度的毫针,避开毛孔及血管、疤痕,施术分三步进行,即候气、行气、催气。进针后停留3~5分钟为候气:3~5分钟后再捻转,使局部产生针感为行气:再隔5分钟行针1次,使之向四周或远端传导为催气。针法:直刺,快进针,只捻转不提插或轻捻转、慢提插的手法,隔5min行针1次,留针30min,1次/d,10d/疗程,共2个疗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