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醇》教学设计

《乙醇》教学设计
《乙醇》教学设计

《乙醇》教学设计

北京十中韩红梅

一、教学设计总体思路

(一)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乙醇是高中化学新课程人教版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中的内容,是继烃类——甲烷、乙烯、苯之后,向学生介绍的另一种典型的重要的有机化合物。乙醇是联系烃和烃的衍生物的性质的桥梁,它在有机物的相互转化中处于核心地位。学好这一课,可以让学生掌握在烃的衍生物的学习中,抓住官能团的结构和性质这一中心,确认结构决定性质这一普遍性规律,为后面的乙酸、糖、油脂、蛋白质等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让学生学会以点带面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提高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以后学好烃的衍生物有着重要的承上启下及指导性的作用。另外,乙醇在实际生活、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中应用十分广泛,因此学好本节知识,也具有比较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学习目标分析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及模块学习要求对“乙醇”的描述和分析:

根据课标要求和模块学习要求,以及《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提到的课改理念:“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和建构主义理论,我完成对人教版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中乙醇部分的设计。

3. 学情分析

乙醇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用品,而且经过初中化学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乙醇的组成、物理性质、燃烧反应和用途,可以说对乙醇比较了解,但是对乙醇的认识主要还停留

在宏观表象阶段,还没有从微观结构角度来认识乙醇;虽然前面已经学习了甲烷、乙烯、苯三种有机物,但还没有关于有机物官能团的认识,也没有建立起“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所以在教学中,应该突出强调乙醇的结构对性质的影响以及性质对用途的决定作用,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步建立起“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同时,新课程倡导的是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所以要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探究发现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二) 教学设计思路和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乙醇的结构式、物理和化学性质;认识乙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②了解羟基的特性,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官能团”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运用实验探索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乙醇的学习,建立“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使学生学会研究有机化学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结合生活经验和化学实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提高科学素养。

②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关注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渗透科学看待事物的辨证唯物主义

观点。

三、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乙醇的化学性质(乙醇的催化氧化和取代反应)

难点:乙醇的催化氧化

五、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第三节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

乙醇

一、乙醇的物理性质

无色、透明、有特殊香味的液体;.沸点78℃;易挥发;密度比水小;能跟水以任意比互溶;能溶解多种无机物和有机物。 二、乙醇的化学性质:

1、乙醇的氧化反应

a 、燃烧 CH 3CH 2OH+3O 2

2CO 2+3H 2O b 、催化氧化2CH 3CH 2OH + O 2 2CH 3CHO + 2H 2O

c 、被K 2Cr 2O 7、KMnO4氧化

2、乙醇取代反应

2CH 3CH 2OH+2Na→2CH 3CH 2ONa+H 2↑

三、乙醇的结构 分子式:C 2H 6O

结构简式:CH 3CH 2OH C 2H 5OH 官能团:-OH (羟基) 六、教学反思:

乙醇是社会生活中常用的一种有机化合物,是学生非常了解的物质,乙醇有重要的社会价值,但是使用不当也会引起一定的社会问题,本节课秉承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原则,贯穿了两条线索:知识线和生活线,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对乙醇的学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认识都有了提升,同时还初步建立了烃的衍生物的学习方法:结构(官能团) 性质 用途,学习方法也得到了提升,符合新课程的理念。

点燃 催化剂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