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为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中的赏析示例,是一篇唐诗中的“顶峰”之作。它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又如情感脉搏,使诗情随着月轮的升落而起伏曲折。作者以月升、月悬、月斜到月落为线,细致描绘了春江月夜的景色;面对江天一色的美景,诗人思绪飞动,探寻宇宙哲理;后又联想到思妇怀人和游子思乡。全诗在思想与艺术上不仅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而且超越了一些枯燥说理的玄言诗和抒儿女别绪离愁的爱情诗,诗人将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诗情、画意与哲理,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融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

【学情分析】

长期以来诗歌教学给学生带来了两种感觉:一、要背诵;二、要分析诗人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种教学方式冻结了学生的思维,抑制了学生动情读书的欲望,把诗歌变成了公式,把思考变成了形式,把书本变成了枷锁,把课堂变成了囚笼,从而导致学生只能初步感知到诗歌的内容,却讷于对其意象、情感、意境等的理性分析和深度表达。所以,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用新课程理念引导学生动情地诵读,自由地涵咏,自主地探究。高二学生已有了一定诗歌鉴赏知识的积累,大部分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思维比较活跃。但要让他们的思维拓展开来,老师就不能包办,不能代替。要放开手脚,让他们敢“说”,敢“思”,敢“表达”,真正地“动”起来,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和把握古代诗人借助意象表情述志的方法,以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②培养学生感受诗歌意趣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品读经典审美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培养学生于诵读中品味声韵的能力;

②引导学生抓住主要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③通过置身诗境的方法,赏析本诗含蓄、隽永、情景理浑然天成的诗情画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启发学生通过诗歌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领悟人生哲理;

②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

展开联想与想象,体味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

把握诗歌水乳交融、优美深邃的景、理、情。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以前学过的与月亮有关的诗句。(生自由回答。)

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同学们就说出了这么多写月亮的诗句,并且这些诗句中的月亮各有独特的含义,寄托着诗人不同的情感。我们一起归纳总结以下这么多的月亮大体有哪几种含义。

1、征夫游子思乡之情。例如: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2、女子相思怀远之情。例如:李清照的“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3、离愁别绪之情。例如: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4、怀古伤今之情。例如:刘禹锡的“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5、感叹宇宙永恒人生短暂。例如:李白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师:皎洁的月亮在众多诗人的笔下散发着夺目的光芒,寄托着别样的情感。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更有位诗人因为这轮明月而成就了一篇千古佳作,这首诗被成为“孤篇横绝全唐”“诗中

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它便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春江花月夜》,而那位诗人便是张若虚。

二、作家作品

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人,唐代诗人。曾以“文词俊秀”而名显长安,与贺知章、包融、张旭并称“吴中四士”。

《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为世人所倾倒,荣膺“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春风第一花”、“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等赞誉。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清商曲辞、吴声歌。)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打破了六朝以来宫体诗的空洞庸俗,提高了言之有物、并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三、整体感知

1、播放配乐朗诵课件,进入诗歌意境。

2、评点提示:在那样一个美好的夜晚,诗人伫立江边,欣赏无边的美景。随着时间的推移,诗人的内心波澜起伏,一会儿思索月亮的形成、人类的起源等高深的哲学问题,一会儿又联想到游子和思妇相思相爱的情形。可谓“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3、提问:结合课后赏析,想一想,你觉得如何划分层次更符合诗人的思路。

(一)( 1-8 )对春、江、花、月、夜的美景进行描绘。

开头八句为第一部分,依题目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整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江潮浩瀚,与大海相连。明月就涌生于这无垠的大海之上,万里的春江,无不在明月朗照之下!江流绕着芳草蔓生的原野;那映照在月色之中的花林,好象铺上雪珠一样。月色如霜,所以霜飞也就无从察觉;洲上的白沙与月色融合,也看不分明了。

译文:月亮出来了!从潮水中央,在江潮涌向海潮的地方。随着千万里春潮荡漾,千万里春江涨满月光。江水弯过芳香的平野,月照林梢,那繁花如雪。空中流洒着月色如霜,滩上白沙消失在霜里。景:春江花月夜之景幽美深远

(二)(9-16)从美景中引发出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

接下八句为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从描写景色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

诗人身处江天一色,毫无纤尘的纯净之境,不禁对空中这轮孤月发出奇想:究竟是谁最先在江畔看见这明月呢?江月又在什么时候开始照着人呢?人生代代绵延无已,但江月却年复一年没有变化。她可是在等待什么人吗?但月下只有滔滔不绝的江水。

译文:江水碧澄澄,长天也碧澄澄,只剩下皎皎的圆月一轮。江畔什幺人最初见到江上月?江月又从哪年起默默照着人?人生一代代没有穷尽,江月一年年始终如一。不知江月等待什幺人,只见长江送走东流水。

理:宇宙人生哲理短暂——永恒

(三)(17-36)抒写思妇游子的两地相望相思之情。

余下二十句为第三部分,由感叹人生多愁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具体而言,这一部分又分为两层:

1)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鱼龙潜跃水成文”为一层,写思妇怀人。

这里写思妇想念游子的情形十分别致,月光无处不在,玉户帘上是月,捣衣砧上是月。那一轮可爱的明月总是照在她的妆镜台上,似乎想要安慰她,但是思妇见月,更增加了悲苦。她想把捣衣砧上的月光拂去,又想把帘子卷起来,以便把上面的月光卷去,可是这恼人的月光「卷不去」,「拂还来」。那无边的月光,笼罩着一切,鸿雁不停地长飞,仍然飞不出无边的月光去,水底鱼龙泛起阵阵波纹,思妇只好托月华来遥寄相思了。

译文:一片白云飞去不回头,留给青枫浦一片离愁。谁家的游子今夜漂泊江船上?相思的人儿在哪座明月楼头?惹人的月影在楼上徘徊,该照见她那梳妆的镜台;透进窗帘,卷也卷不去,泻满捣衣砧,掸了还来。苦苦眺望,却听不着你的声息,愿化为月光,流照千里外的你。千里月明,大雁不

传你的音讯,鱼跃江心,空皱出满江的波纹。

2)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落月摇情满江树”为一层,写游子想家。

最后这几句写落月,落花闲潭,春光将老,隐含思妇青春将逝。在这春江花月夜,不知有几许游人能乘月而归。此时明月西下,游子思妇的一腔离情伴随月影洒在江边的树上。

译文:昨夜梦中,花落进悠悠江水,春要归去了,你却还不回家。花已经落去,月亮也快落了,江水流春,就像是流送落花。西斜的月亮沉入茫茫的海雾,碣石,潇湘,望不尽山山水水的路。到底有几个人能踏着月色归来?落月摇荡着——愁人的情思满江的树。

情:游子思妇相思之情凄清婉转

诗人把游子思妇的离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衬托离别之苦;又以江月与人生对比,显示人生的短暂,而在短暂的人生里,那离愁就越发显得浓郁。这首诗固然带着些许伤感和凄凉,但总的看来并不颓废。它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宇宙,人生的探索,境界是相当开阔的。

结构上,此诗既以月亮从升起到坠落的过程作为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同时又以月亮为景物描写的主体和引发感喟、抒写情思的依托,表里兼顾,情景交融,使全诗显得浑然一体。

讲解:整首诗的思路可以用我们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来概括,即触景生情。

四、分节赏析诗歌

(一)景:春江花月夜的美景

1、教师带领学生读

2、提问:对于写景的诗歌,要围绕“意象及意境、手法、情感”三要素来鉴赏,并用具体的文字表达出来。

前八句通过对哪些意象的描写,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学生讨论,自主回答,通过比较,得出最佳答案。)

明确:意象:江,花,月(春、夜是背景)浩瀚澄澈的江,绚烂耀眼的花,明亮空灵的月。

意境:幽美邈远清幽静谧

情感:美好,兴奋,快乐。

手法:景中含情

3、美读(自读,小组派代表读,2-3名)

(二)理:哲理思考

1、过渡:“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是对前面景色的总结,江天无尘,明月孤寂。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起到了过渡作用。(教师引导)

2、齐读

3、提问:面对良辰美景,引发了作者的遐想,作者提出了什么样的问题?(原文回答,齐答)

明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讲解:这种对于宇宙生成、人类本源的探索,古已有之,且都不得其解,成为人类恒久探讨的哲学命题。诗人自然也没有找到答案,于是又转入对人类在宇宙间生存状态的思考:宇宙永恒,明月常在;而生命呢,就个体而言何其短暂!这种思想,在历代文人的诗中也是屡见不鲜的,同学们回忆一下有哪些诗句是体现这一思想的?(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点拨、补充)

扩展: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关汉卿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李清照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王勃

讲解:“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这时,诗人又感受到虽然个人生命短暂,但人类的存在是代代相延的。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

所以作者刚才忧伤的情绪有所缓和,我们可以称之为哀而不伤,因此语调要趋于平缓。

4、学生自荐朗读,教师评价。

过渡:提问:简析“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的修辞效果。(个答)

明确:两句中的“待”、“送”两字,运用了拟人化手法。把月亮写得很有感情,为了见到它期待的人,可以年年长明不衰。诗人由仰望月轮,又低头见长江“送”走的一江春水。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间的离愁别恨。依然是过渡句。

(三)情:思妇游子的思念之情

1、齐读。

2、提问:“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鉴赏这几句诗的抒情方式。(学生讨论,自主回答)

明确:直接抒情:“愁”、“相思”,直抒胸臆,抒发离愁别绪和思念之情。

间接抒情:通过对“白云”、“扁舟”和“明月楼”这些意象的描写表达游子思妇的两地相望相思之情。

五、总结

1、提问:全诗的核心意象是什么?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个答)

明确:月。作用:

1)从结构上看,诗以月亮升起到坠落的过程作为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在第一部分中月的状态是:初升。(板书:月升);在第二个部分中月的状态是:高悬。(板书:月悬);在第三个部分中月的状态是:月落(板书:月落)。

2)从内容上看,月亮不仅是景物描写的主要对象,在月的笼罩下,月与江水、沙滩、夜空、原野、花林、飞霜、扁舟子、思妇、高楼、镜台、鸿雁、鱼龙等组成了不同的充满画意的场景,令人难忘。也是作者引发哲理思考的因由与抒写离愁别绪的依托。以明月长照对照人生短暂,同时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后由月联想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

2、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春江花月之夜清幽静谧的自然景色,并由此而生发出对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和对明月今宵、游子思妇却天各一方的惋惜。诗中尽管不无人生苦短的伤感,然而读来轻曼如烟,悠悠惆怅中还交织着岁月生命的依恋,对青春的珍惜,对“人生代代无穷已”、得以与明月长久共存相伴的一丝欣慰;尽管也有夫妇别离的哀愁,但是写来柔婉似水,绵绵相思中饱和着“借明月寄相思”的脉脉温情,含蕴着对重逢的美好企盼。

从表层看,明月长圆而人情不圆,显示了景物与人情的乖背;明月长在而人生不再,则展示了宇宙与人生的矛盾。但从深层看,“借明月寄相思”又显示了人心与自然的和谐,而“人生代代无穷已”与“江月年年只相似”,则展示了生命与宇宙的同一。作者对天人关系的思索,超越了前人仅仅哀叹生命短暂的窠(kē)臼,表现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幸福的追求,在礼赞自然的同时礼赞生命。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以月为核心,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对以后诗歌的发展,影响极其深远。

【板书设计】

春江花月夜

春江月夜美景——月升——美好兴奋

哲理思考——月悬——哀而不伤

游子思妇离情——月斜、月落——离愁别绪

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2、小组合作探讨这首诗的“明月”、“江水”、“落花”三个意象的寓意。

(1)明月: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唐?李白)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唐王昌龄)

“明月何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宋苏轼)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唐刘禹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人情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唐?张九龄《望月远怀》)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2)江水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李之仪的《卜算子》。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杨慎的《临江仙》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南宋辛弃疾《南乡子》

“离恨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3)落花

“欲向相思处,花开花落时。”(唐?薛涛《春望词》四首之一)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宋?晏殊《浣溪纱》)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宋?晏几道《临江仙》)

“春恨秋愁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清?《红楼梦》)

\"流水落花春去也\"(李煜《浪淘沙》)

结论要点

1)明月:

面对宇宙的浩瀚,明月的无穷,人生的有限,多少伤时、惜时、叹时之作流传千古,月早已由“白玉盘”意化为如流水一般东去不回的时间意象,让人在浩淼无穷、深邃永恒的宇宙面前,顿生渺小之感、短暂之感,更激起和历史洪流相融,奋力在短暂的人生中有为的斗志。当然,月还是的愁绪、情爱的代表意象意象。

2)江水:

长江东流,玉带盘桓,沿岸风光如画,引出多少名篇佳句流传千古。江水不仅是个空间概念,更喻指历史的长河,是个时间概念。任你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或一代枭雄,无一例外终将湮灭于历史的滚滚长河之中。任你活着的时候生命怎样灿烂辉煌,也一样逃不过自然的规律、归结于尘土流水。表现出那种人生空漠之感,更显深沉悠远。

3)落花:

综观中国诗歌史,写花开的少,写花落的多。飘零的落花中,弥漫着春光不再、青春不再、美人迟暮的感慨与恐惧。缤纷的落花是中国古典诗歌伤春主题的核心意象。以落花为媒介,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表达对年光流转、红颜易老、生命无常的感叹,几乎涵盖了后世落花意象的所有意义。《春江花月夜》中,作者张若虚展示了女主人公迷离梦境的片断:昨夜闲潭梦落花。月夜春江,清景无限,她所等待的人迟迟没有归来。美丽的花瓣无声无息飘谢在寂静深潭,梦中的刹那,折射出漫长守望的苍凉、红颜衰老的恐慌。

总之,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春江花月之夜清幽静谧的自然景色,并由此而生发出对宇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和对明月今宵、游子思妇却天各一方的惋惜。诗中尽管不无人生苦短的伤感,然而读来轻曼如烟,悠悠惆怅中还交织着岁生命的依恋,对青春的珍惜,对“人生代代无穷已”、得以与明月长久共存相伴的一丝欣慰;尽管也有夫妇别离的哀愁,但是写来柔婉似水,绵绵相思中饱和着“借明月寄相思”的脉脉温情,含蕴着对重逢的美好企盼。

《春江花月夜》公开课教案

《春江花月夜》课件步骤 一、导语设计(教师导入)(1′) 自古以来,月亮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是个永恒的主题,其中倾注了他们的 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历程。 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 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 倒的《春江花月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二、作家作品(1′) 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人,唐代诗人。曾以“文词俊秀”而名显长安,与贺知章、 包融、张旭并称“吴中四士”。《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为世人所倾倒,诗人因此名垂 后世。荣膺“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春风第一花”、“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等赞誉。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三、整体感知(10′) 1、范读提示:在那样一个美好的夜晚,诗人伫立江边,欣赏无边的美景。随着时间的推 移,诗人的内心波澜起伏,一会儿思索月亮的形成、人类的起源等高深的哲学问题,一会儿又 联想到游子和思妇相思相爱的情形。可谓“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3、想一想,你觉得如何划分层次更符合诗人的思路。 (一)(1-8)描绘春、江、花、月、夜美景 (二)(9-16)引发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 (三)(17-36)抒写思妇游子的两地相望相思之情。 讲解:整首诗的思路可以用我们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来概括,即触景生情。由美景引发思 考生发情感。下面我们从“景”“思”“情”三方面来研究这首诗。 四、分节赏析诗歌(30′) 第一部分:景:板书:春江花月夜的美景(10′) 1、对于写景的诗歌,要围绕“意象及意境、手法、情感”三要素来鉴赏,开头八句通过对哪些 意象的描写,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幻灯片下划线) 意象:江,花,月(春、夜是背景)浩瀚澄澈的江,绚烂耀眼的花,明亮空灵的月。 意境:幽美恬静 情感:板书:美好,兴奋,快乐。 手法:景中含情 2、请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 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潮水走 到哪里,月光跟到那里,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弯弯曲曲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 野,明月随江水而来,把她的光辉投到花林上,仿佛给花林撒上了一层雪珠儿.月光皎洁,使得空中的飞霜不能察觉了.在皎洁的月光下,江滩的白沙也分辨不清了. 3、此时月的状态如何?明确:初升。板书:月升 第二部分:理:哲理思考(10′) 1、过渡:“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是对前面景色的总结,江天无尘,明月孤寂。清

春江花月夜 教案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内容:景、理、情 2、引领学生在品读中鉴赏美景,体悟哲理和情感,提高鉴赏、表达能力 3、让学生在赏析过程中,学习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比较鉴赏等欣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鉴赏景物美 2、缘景明情,品悟诗歌哲理和体悟诗歌感情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无论是浪迹天涯的游子,还是空待闺中的思妇;抑或是征战沙场的将士人们抬头望月,总是心有感慨,或倾注爱恨,或寄托悲欢因而浩瀚的诗海中从来不乏优美的写月诗篇 (老师引导学生自由背诵写月名句) 在众多吟诵明月的诗歌中,有一篇被人称为“孤篇盖全唐”,那就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二、自读诗文,整体感知 思考:这首诗题为春江花月夜,作者具体写了哪些内容? 学生边读边把握诗歌的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诗的主要内容:月下美景,月下哲理,月下情思 三、赏析美景、把握情感 (一)赏析美景 1、要求:学生范读,其他学生划出写景的句子,并找出所写景物 明确:春江、明月、花林、流霜、白沙、江天 2、运用联想和想象,置身诗境,再现画面 教师点评,总结学生结论,描绘画面 学生齐读,再次感受月下美景 3、概括景物特点 月夜特点:幽美、朦胧、静谧、澄澈、空灵 4、方法指导: 鉴赏写景诗,不仅要捕捉画面,感悟美景,还要了解把握景物特点,把握诗人情思(二)、品悟月下哲理 1、提出思考:面对美景,作者有怎样的感慨? 明确:作者独立江畔,看到那轮孤月,引发了对宇宙人生的思索 2、探究研讨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在面对美好河山,优美风光时都会思考宇宙与人生 (老师补充资料:曹植: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 刘希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春江花月夜优秀教案设计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检查预习 “月亮是一首悬挂在天空的诗”,古往今来,人们遥望苍穹,总会生发 无尽的遐 想。一段春江,一处风月,静静的躺在璀璨的诗河之中,一千多年 过去了,它默默地等待我们的到来,等待我们的聆听。今天我们就来聆听被 称为“孤篇压全唐”的唐代绝响一一《春江花月夜》 1. 关于作者 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曾以 文词俊秀”而名显长安,他在诗 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与贺 之章、张旭、 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 。靠一首《春江花月夜》而成 就美名,闻一多评这首诗为: “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一生仅留下两首 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成就千古美名。 2. 配乐播放《春江花月夜》朗诵 (PPT )) 读准字音: 滟滟(y cn ) 霰(xi cn )汀(t m g )捣(zh en )浦(p u )碣(ji e ) 二、 目标导航,自主阅读 (PP 碾示教学目标) 1. 诗歌写了几种意象?作者着重写的是什么? 课题 春江花月夜 课型 诗歌新授 课时 1课时 教具 多媒体 教 学 目 标 知识点 1、 培养学生于诵读中品味声韵、 感受诗趣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 和鉴赏水平。 2、 把握诗歌中的情、景、理的完美融合。 能力点 1、 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由多种意象构建的意境。 2、 理解诗人所寄寓的思想感情,感受作品情景理交融的艺术魅力。 教育点 掌握诗歌赏读方法,在诵读中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不断获得新的个 性阅读体验,提高审美情趣。 重难点 3、把握诗歌情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校:枣庄八中北校 备课组:高二语文 主备人:贾璐

教案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教案 【教学目标】 1.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生平及其作品的风格特点。 2.赏析本诗的月下之景、望月之情、人生之理,融入个人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意境。 3.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味,提高学生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教学重点】 展开联想和想象,置身诗歌意境。 【教学重点】 把握诗中景、情、理的结合,激发自己的人生感悟。 【教学方法】 以高效课堂的模式进行教学,师生互动合作。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以学生的合作探究、展示点评为主,教师给予适时点拨,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法指导】 1,在学生自主预习的基础上,独立完成导学案,上交老师批阅、评定等级。 2,课堂上按老师的任务要求进行小组交流探讨,展示点评,完成学习目标。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朗读梳理。 借助导学案中的预习案,整体感知诗歌内容,解决以下问题: 一、明确本单元诗歌学习的要求“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二、了解作者和诗歌概况: 张若虚(约660-约720),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曾任兖州兵曹。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春江花月夜》原为乐府旧题,属于《清商曲?吴声歌》,相传创自陈后主。张若虚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突破宫体诗的藩篱,以和谐的歌调、清新的语言,描绘月夜的诗情画意,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诗歌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言之有物,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奠定了基础,对后来诗歌影响极为深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而“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三、借助注释,查工具书,整理字词。 字音:滟滟、甸、霰、汀、纤尘、皎皎、浦上、扁舟、江畔、徘徊、砧、碣石 字词:滟滟、芳甸、空里流霜不觉飞、但见、青枫浦上不胜愁、扁舟子、明月楼、可怜、离人、光不度、水成文、闲潭、碣石潇湘无限路、落月摇情满江树 四、自学检测: 了解诗中写景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把握诗的中心意象,并以中心意象为线索,梳理本诗内容层次,整体感知。(明确:诗歌中心意象是“月”,围绕月的变化,以月升、月照、月斜、月落为线索,引出月下美景、月下之思、月下之情,形成了画面美、哲思美、情感美。) 四、自由朗读,感受诗歌韵味。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结合探究案,赏析诗歌中景、情、理的结合,走进诗境。 【教学过程】 一、诗歌导入: 导入:春江潮水,花林月夜,沧海桑田,斗转星移。千年前的月,仍是那轮月,出现在千年后的夜。一曲《春江花月夜》唱响了中国在历史长河中最绝远的青春之歌,唱出了人们在如水月夜下最美丽的忧伤与憧憬,让我们一起去欣赏张若虚笔下那春江月夜的诗情画意和烂漫唯美。 二、明确目标: 让学生明确本课学习的目标。补充资料:诗论家评价此诗:王夫之《唐诗评选》:“句句翻新,千条一缕,以动古今人心脾,灵愚共感”。王闿运《论唐诗诸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春江花月夜》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春江花月夜》 教学目标: 1、诵读本诗,并学习根据意象鉴赏诗歌的方法。 2、探讨文中月的描绘,引发思考。 3、感受诗人的情思。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赏析诗歌意境,通过意象分析,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对本诗意象的把握。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春江花月夜 一、导入新课 (1) 以“月”的诗句导入(ppt图片) Q:看这幅图片,我们大家都能想起多少描写“月”的诗句? ①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思乡) ②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愁思)

③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团圆) ④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思念爱人) ⑤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⑥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愁) ⑦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思乡) ⑧青天明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⑨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⑩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2)总结:月是个永恒的主题。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她是美丽的象征,是多情的,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是昭然于天际凝然不动的乡愁,象征着团圆,象征着爱情,月亮-----那高悬天际的明月,触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成为永恒的象征。 (2)引出本文《春江花月夜》。(ppt题目) Q:看看在文中作者都表达了那些情感? 活动2【讲授】春江花月夜 二、正文分析 (一)、读一读:(ppt文章+配乐) 1、泛读(找1位同学配乐朗读,其他同学听,初步感受情感) 1)适当点评:好,语调上抑扬顿挫,语速上把握到位,表达出了一定的情感,有种哀愁……<注意:不要抠具体的情感>

高中语文《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3、比较阅读,培养学生感受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 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背诵描写月的诗句: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今夜明月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寄 托中》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2.教师补充: 《暮江吟》【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 珍珠月似弓。 《霜月》【唐】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台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 霜里斗婵娟。 《漫兴》一首【唐】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 跳鱼拨剌鸣。 《夜泊秦淮》【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 犹唱后庭花。 《明月夜留别》【唐】李冶 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 水上到层城。 《江楼有感》【唐】赵嘏 独上江楼思悄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 依稀似去年。 3.教师导语:在星光灿烂的唐代诗坛,《春江花月夜》带着 皓洁的月光像钻石一般熠熠生辉,引人注目,闻一多先生曾将此 诗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评论家说张若虚这一首诗 可以“孤篇盖全唐”“盛唐第一诗”“春风第一花”“孤篇横绝,竞为大家”。今天我们来欣赏这篇经典诗作。

春江花月夜优秀教案设计_图文(精)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学校:枣庄八中北校备课组:高二语文主备人:贾璐 课题春江花月夜课型诗歌新授课时1课时教具多媒体 教学目标知识点1、培养学生于诵读中品味声韵、感受诗趣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和鉴赏水平。 2、把握诗歌中的情、景、理的完美融合。 能力点1、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由多种意象构建的意境。 2、理解诗人所寄寓的思想感情,感受作品情景理交融的艺术魅力。 教育点掌握诗歌赏读方法,在诵读中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不断获得新的个性阅读体验,提高审美情趣。 重难点3、把握诗歌情境,体会诗 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文本研习与对话)

一、情境导入,检查预习 “月亮是一首悬挂在天空的诗”,古往今来,人们遥望苍穹,总会生发 无尽的遐想。一段春江,一处风月,静静的躺在璀璨的诗河之中,一千多年 过去了,它默默地等待我们的到来,等待我们的聆听。今天我们就来聆听被 称为“孤篇压全唐”的唐代绝响——《春江花月夜》 1.关于作者 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曾以“文词俊秀”而名显长安,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 远意境。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靠一首《春江花月夜》而成就美名,闻一多评这首诗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成就千古美名。 2.配乐播放《春江花月夜》朗诵(PPT) 读准字音: 滟滟(yàn)霰(xiàn)汀(tīng)捣(zhēn)浦(pǔ)碣(jié) 二、目标导航,自主阅读 (PPT展示教学目标) 1. 诗歌写了几种意象?作者着重写的是什么? 全诗紧紧围绕“春”、“江”、“花”、“月”、“夜”五字布局谋篇,层层抒写。 答案预设:以“月生——月照——月斜——月落”为外在线索 ,呈现出月下静谧、朦胧、纯净、澄澈的优美诗境。 2.(教师预设)学生自读诗歌,就意境和整体情感方面,谈谈对这首诗的见 解和感受(学生各抒己见) (教给学生学生快速阅读的方法,并且找出关键词句) 提示:景色优美,境界阔大,淡淡的哀愁,积极的人生思索 三、合作学习,交流探究(对话文本,学会审美) 【赏景】 1.请充分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写景部分的意境,并体会特点 及内蕴。

《春江花月夜》教案

春江花月夜 教学目标: 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3、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一、导入: 古人寄情山水,流连风月,留下了很多佳话名言。有一段春江,一处风月,就那么静静的躺在唐诗之中,一千多年过去了,它默默地等待我们的到来,等待我们的感知,等待我们的朝圣。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有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千古绝唱《春江花月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张若虚笔下的这段春江,这轮明月的光华!请同学们翻开课文《春江花月夜》,拿出课前导学案。 二、诵读欣赏 导入:张若虚连字号都不为人所详,沧海一粟地茫然在唐朝灿如繁星的诗人堆里,却又凭着一首《春江花月夜》“孤篇盖唐,竟为大家”。闻一多更是称它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下面我们通过诵读来感知一下它的内容美,欣赏一下它的旋律。(点名学生诵读) 三、赏析第一层 (一)教师导入:刚才某某同学的诵读把我们带入到纯美梦幻的艺术氛围中,其实诗篇题目就令人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让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而这五种事物中,月又是中心和灵魂。我们先随着诗人的脚步去观赏明月。感受诗的景美。请同学们展示导学案中第一层“观月”的学习成果。(学生举手,上台讲解) (二)学生讲解: 1、诗人首先带给我们的是美丽的月夜之景,下面请一位同学朗诵前十句。其它同学想象一下诗的意境。(学生诵读) 2、请一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一下月夜之景。 答: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什么地方的春江没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的闪烁。月光象白霜一样从空中流下,感觉不到它的飞翔,它照得江畔的白沙看不见。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些微灰尘,只有明亮的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3、某某同学的描绘让我们对诗歌的理解更加具体。能不能用别的艺术形式表现一番? (学生举手绘画) 4、诗人笔下的美景特色鲜明,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具体说来有以下特点:(可请学生自由回答)

春江花月夜教案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衡南五中莫小玲 【教材分析】 《春江花月夜》是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第一篇。这个单元学习重点是通过把握意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春江花月夜》作为首篇,最能体现诗歌意境美的特点。诗人通过对春江月夜美景的描写以及丰富的想象,将读者引入一个情思浓郁的诗境,引领读者感受游子、思妇两地相望、相思之情。全诗景、情、理完美融合,既描绘了一幅月夜的美丽画面,又表现了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情韵悠长而又不乏深刻。 【学生分析】 经过近两年的高中语文学习,学生积累了相当的文学知识,有了一定的文学文化修养,但对诗歌鉴赏方法并不能系统的掌握。本诗作为选修内容,重在让学生通过学习积累诗歌鉴赏的经验方法,所以教学过程要注重学法指导,要让学生全程参与。及时点拨,引导学生探究,鼓励学生想象和大胆质疑。 【任务分析】 掌握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春江花月夜》这篇诗歌中欣赏景、情、理交融的艺术;掌握“明月”、“江水”“落花”三个典型的诗歌意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张若虚,在诵读中初步感受诗歌。 过程与方法:通过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意境,体验诗情,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赏析诗歌的景致美、哲理美和情感美。 教学难点:掌握写景、抒情、言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教学设想】 第一步:朗读吟诵。加强朗读训练,通过吟诵感受春江月夜的美景,初步把握作者的感情。 第二步:意境再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春江月夜幽美的情景。 第三步:情感把握。通过诗歌中意象的分析,深刻领悟作者在诗中抒发的惜时——相思之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美吟美诵 (一)导入语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文人墨客,在月之中或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或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或展示了他们的人

《春江花月夜》公开课教学设计

《春江花月夜》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内容:景、理、情 2、引领学生在品读中鉴赏美景,体悟哲理和情感,提升鉴赏、表达水平教学重点:1、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鉴赏景物美 2、缘景明情,初步品悟诗歌哲理和体悟诗歌感情 教学难点:景、理、情的赏析 教学方法:诵读赏析启发——引导——探究。 一、导入新课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无论是浪迹天涯的游子,还是空待闺中的思妇,抑或是征战沙场的将士,人们抬头望月,总是心有感慨,或倾注爱恨,或寄托悲欢。因而浩瀚的诗海中从来不乏优美的写月诗篇。(老师引导学生自由背诵写月名句)在众多吟诵明月的诗歌中,有一篇被人称为“孤篇盖全唐”,又有人评价这首诗是“点亮盛唐兴象的艺术灵光”。闻一多也称赞这首诗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这就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二、初读成诵 1、学生快速浏览“题解”及全诗,指出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含文学常识、字音、字形等)。学生讨论交流。 2、教师引导简介作者,给生字正音,并指出应该掌握的字词。 3、学生听朗读录音,注意语速、语气、重音等。 4、学生根据录音自由朗读。 5、指名朗读,师生评点。 三、速读感知 1、学生分组学习,默读全诗,讨论完成以下学习内容: (1)题目“春江花月夜”共写了哪几种景物?重点是哪种景物? (2)初步划分诗歌结构。哪些写景?哪些说理?哪些抒情? (3)写了哪些景?阐发了什么样的哲理?抒了什么样的情? 2、学生探讨后交流 四、细读品味 1、欣赏美景 (1)、学生范读,其他学生找出所写景物。 明确:春江、潮水、明月、波光、芳甸、花林、流霜、白沙等 (2)、使用联想和想象,置身诗境,再现画面。教师点评,总结学生结论,描绘画面。 (3)给写景的部分加个标题:(月照春江月涌春江江月胜景月下美景…)2、感悟哲理 (1)、齐读8—16句,探究研讨: 教师引导:古往今来,很多文人在面对美好河山,优美风光时都会思考宇宙与人生。老师补充资料:刘希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王勃: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苏轼: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张若虚: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学生讨论交流,比较前三位与张若虚对宇宙人生思考的异同 明确:相同:感慨宇宙永恒

《春江花月夜》教案

《春江花月夜》教案 春江花月夜 教学目标: 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3、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自古以来,月亮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是个永恒的主题,其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历程。 所以说,月亮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同时,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会引起无限遐想。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如张九龄的《望月怀

远》中的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李白的《静夜思》中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以及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诗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等等等等……描写月亮的诗句,不胜枚举。 而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二、作者介绍及背景提示 (一)、作者: 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曾任兖州兵曹。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二)、解题: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 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言之有物、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

春江花月夜教案

《春江花月夜》教案 编写:严艳霞华审核:郭志超时间:2015、11、26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2、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赏析本诗含蓄、隽永、景理情浑然天成的画意诗情。 3、继续培养学生于诵读中品味声韵、感受诗趣的能力。 4、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智慧来再现诗歌无穷的艺术魅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水平。 【教学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智慧来再现诗歌的艺术魅力,体味诗歌 意境。 【教学难点】把握水乳交融、优美深邃的画意、哲理、诗情。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段春江,一处风月,就那么静静的躺在唐诗之中,一千多年过去了,它默默地等待 我们的到来,等待我们的感知。如果你的微笑里有春江月夜的光华,有悠悠的白云,有游 子思妇的幽怨缠绵……那么,面对变幻无序的人生,面对起伏不定的命运,你会有更多更 好的理解,懂得从容,懂得感激。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有位诗人因为一轮 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 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千古绝唱《春江花月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张若 虚笔下的这段春江,这轮明月的光华! 二、课件展示初步感知 听配乐配图诗歌朗诵,初步感知诗歌的意境美。 三、自主学习看《学习指导》P21作者介绍、背景、文体知识 (一)学生眼中的作者 请学生结合课前预习及相关资料进行回答,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或课前预习中的疑问。 (二)老师眼中的作者 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曾任兖州兵曹。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 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靠一首《春江花月夜》而成就美名,闻一多 评这首诗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 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课件展示,对学生回答进行补充)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齐读诗歌,体会意境。 2、教师正音。 五、合作探究深化理解 1、齐读: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潋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 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春江花月夜》公开课教案

《春江花月夜》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感受和体验诗歌的意境和形象。 2、理解诗歌的意境美、哲理美、情感美,体会景、情、理的完美融合。 3、感受春江花月夜的美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生、对宇宙的联想与感慨,体会诗中表现的游子与思妇相思相爱之情。 教学重点 1、展开联想与想象,体味诗歌意境 2、把握水乳交融、优美深邃的景、情、理 教学难点 1、把握水乳交融、优美深邃的景、情、理 2、置身诗境,理解诗中的画面及由此产生的人生感慨 教学方法 情境设置法、学案导学法、点拨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PPT) 一、情境导入 我们中国自古便是诗的国度,唐诗更是我们民族的瑰宝。在我国浩瀚的诗海中,有无数文人墨客都曾望月有感而写下吟诵月亮的美丽诗句,同学们读过哪些关于月亮的诗句? 现在我们展示、交流一下课前分组搜集到的古典诗词中的咏月佳句,看看月亮承载了人类哪些丰富的思想感情。 (小组展示。出示powerpoint) 1.自然美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2.宇宙意识:“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3.望月怀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人情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 4.思家恋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月在诗歌中似乎成了诗人生命情怀的寄托,而月也因此成就了不少诗人的千秋美名。唐代的张若虚就是如此。现在,我们就一起去领略他笔下那轮光照千古的明月吧。 二、板书课题 光照千古的明月,江流不息的情思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诵读赏析 三、知人论世 小组代表根据课前搜集的信息发言,介绍张若虚及《春江花月夜》 教师补充(出示powerpoint):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乐府诗,作者吸取了南朝乐府民歌的内容和形式,采用优美的抒情旋律,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水乡春江花月夜清幽静谧的自然景色,发出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抒写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全诗格调清丽婉转,抒情缠绵幽怨,意境高远阔大,是一首写景、叙事、抒情完美结合的诗歌极品,读来如痴如醉,如饮琼浆玉液,沁人心脾。 此诗自明代后颇受评论家的重视和推崇。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称:“那是更敻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前面,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这里有一番神秘而又亲切的,如梦境的晤谈,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纯洁的爱情,又由爱情辐射出来的同情心,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四、置身诗境 1、播放音乐,诵读诗歌。播放背景音乐《春江花月夜》(控制音量,不宜大)。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诵读诗歌。 2、设置问题,交流感受。设问:读后觉得这首诗美吗?美在哪些方面? 学生发言。师生共同归纳。教师板书:意境美、哲理美、情感美。 五、缘景明情 (对照导学案预设的思考题,分组推选代表发言;学生互评,补充完善;教师相机点拨) 1、作者在前八句中集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第一组代表回答;其它小组评价补充) 明确: 作者依题摹写春江、潮水、明月、芳甸、花林、流霜、白沙等景物,它们构成一幅美妙的花月图。景物的特点是:空明澄澈,幽美恬静。这部分写出明月照耀下的江水花林的绚丽景观(意境美)。

春江花月夜(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春江花月夜(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春江花月夜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2、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赏析本诗含蓄、隽永、景理情浑然天成的画意诗情。 3、练习描写、抒情、议论等手法 教学重点: 1、赏析诗歌的景、理、情。 2、写作练习。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设计: 1、朗读吟诵。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春江月夜的美景,初步把握作者的感情。 2、情景再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春江月夜幽美的情景和人世间游子思妇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3、情感把握。通过诗歌中意象和措辞的分析,深刻领悟作者的在诗中抒发的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及诗中体现的宇宙与人生的的哲理。 4、写作训练。诗歌教学不管是欣赏境界,还是鉴赏语言,其目的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更要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以前学过的与月亮有关的诗句。 (生自由回答。) 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同学们就说出了这么多写月亮的诗句,并且这些诗句中的月亮各有独特的含义,寄托着诗人不同的情感。我们一起归纳总结以下这么多的月亮大体有哪几种含义。 1、征夫游子思乡之情。例如: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2、女子相思怀远之情。例如:李清照的“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3、离愁别绪之情。例如: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4、怀古伤今之情。例如:刘禹锡的“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5、感叹宇宙永恒人生短暂。例如:李白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师:皎洁的月亮在众多诗人的笔下散发着夺目的光芒,寄托着别样的情感。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更有位诗人因为这轮明月而成就了一篇千古佳作,这首诗被成为“孤篇横绝全唐”“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它便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春江花月夜》,而那位诗人便是张若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诗人笔下的月下美景。 (板书课题:春江花月夜) 二、景——春江花月夜美景 师:首先,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一遍课文,感受一下诗歌中描绘的意境 (生朗读。) 师:这首诗歌都描写了哪些景物呢?这些景物描写又主要集中在文章的哪部分呢? (生答:春、江、花、月、夜。景物描写主要集中在开头部分。)

人教版《春江花月夜》教案

《春江花月夜》公开课教案 导语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修》第二单元的学习要点: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即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一、水浅能容月 何为意象?成何意境?我稍举一例: “望月湖”,(请写下)。当你写下这个名字,你的脑海中浮现的是什么画面?有月亮吗?昔人已乘明月去,此处空余望月湖。明月一去不复返,望湖千载空虚虚。 月亮到哪里去了?那天下了考,来上晚自习,从走廊望去,云轻天淡,明月初上。不正是当天我们诗歌鉴赏题的意境“树杪帆初落,峰头月正圆”;你再看那岳麓山恬静秀美,烟霭淡退,不正是鹿门月照开烟树吗? 我在望月湖生活了十几年,朝晖夕月,忧乐相伴。 临江仙并跋(读《浮生六记》有感)) 百度眸回前世,一粥缘定今生。红绳偏系绿罗裙。纤纤携素手,共醉沧浪春。明月不谙离恨,仙侣亦妒凡尘。可堪头白对孤樽?秋侵花影瘦,春梦岂无痕? 贺新郎感怀国事 把卷无心读。叹今生,吾衰甚矣,诗词尽误!唾壶击缺如意杖,敲得惊人几句?更休说,风鹏正举!闻道西戎卷海雾,倩何人、巨擘苍龙缚?愧纸笔、羞杯箸。 一川夜月流江渚,想鉴湖,龙泉鸣壁,此时心绪。非是离愁别恨苦,不关恩怨尔汝。虽女流、亦识国辱。目尽青天怀今古,抛却那红尘碌碌。鼓劲楫,浩歌去。 玉蝴蝶重阳 应是星霜暗染,几番月白,几度菊黄。木叶犹红,为谁流下潇湘?雁南飞,负谁青简?风缱绻,烟水微茫。数流光,恼人风味,最是寻常。 寻常?新词半阙,旧弦一调,九曲回肠。且莫思量。逢人且道不思量。扫庭除,荷锄花径。洗纤指,持作羹汤。补诗囊,闲拈针线,长待西窗。 访贾太傅故居 太傅祠堂何处寻?江流千古笑太平。红尘滚滚歌台暖,落日融融板石青。兴废岂因文夕火?亲疏自有帝王情。闲居谁慕屈原赋?长是孤月映井亭。 春夏秋冬,四时明月不相同。 总结:1、在古典诗词中,诗人们因为钟爱,往往把情感倾注特定的意象,比如,杨柳之送别;鸿雁之传信,明月之于相思。这种运用,用得好,能够引起共鸣;用得不好叫做套板反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诵读诗歌,感受和体验诗歌的意境和形象;理解诗歌的意境美、哲理美、情感美,体会景、情、理的完美融合;培养学生感受诗歌意趣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品读经典审美能力。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于诵读中品味声韵的能力;引导学生抓住主要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美;通过置身诗境的方法,赏析本诗含蓄、隽永、情景理浑然天成的诗情画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春江花月夜的美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生、对宇宙的联想与感慨,体会诗中表现的游子与思妇相思相爱之情;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展开联想与想象,体味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水乳交融、优美深邃的景、理、情。 教学过程 一、“月亮是一首悬挂在天空的诗” 1.回顾与月亮有关的诗句。 征夫游子思乡之情: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女子相思怀远之情;李清照“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离愁别绪之情: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怀古伤今之情:刘禹锡的“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感叹宇宙永恒人生短暂:李白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2.古往今来,人们遥望苍穹,总会生发出无尽的遐想。皎洁的月亮在众多诗人

的笔下散发着夺目的光芒,寄托着别样的情感。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更有位诗人因为这轮明月而成就了一篇千古佳作,这首诗被成为“孤篇横绝全唐”,“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这段春江,这处风月,静静地躺在璀璨的诗河中,一千多年过去了,它默默地等着我们的到来,等着我们的聆听。它便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二、“孤篇横绝全唐的大家” 1.学生眼中的张若虚。 根据预习和课文注释,学生介绍知道的张若虚。 2.老师眼中的张若虚。 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人,唐代诗人。曾以“文词俊秀”而名显长安,与贺知章、包融、张旭并称“吴中四士”。 《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为世人所倾倒,荣膺“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春风第一花”、“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等赞誉。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日本汉学家:“中国古代只有两首好诗,一首是白居易的《长恨歌》,一首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清商曲辞、吴声歌),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全诗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打破了六朝以来宫体诗的空洞庸俗,提高了言之有物、并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一生仅留下两首诗(另外一首是《代答闺梦还》,闺怨诗、五言排律)的张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4篇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3、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4、增加古典诗词积累,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 教学重点:赏析诗歌的哲理美和情感美。 教学难点:景、情、理如何过渡与融合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位诗人,一生只留下两首诗,其中一首“孤篇横绝,竟成大家”,闻一多先生把这首诗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知道这个人是谁?这首诗又是哪首诗吗?(初、盛唐之交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今天,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春江花月夜的美丽景致吧。 二、听配乐朗诵,整体感知。 三、赏析诗歌: (一)欣赏诗的景物美: (1)在文中找出题目中融合的五种意象的句子,美美地读。 (明确:开头十句。)

(2)鼓励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图景,并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3)教师用优美的语言描述画面,将学生带入情境。 (明确:这首诗就是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笔的,由远及近,由大及小,描绘出一幅“春江花月夜”的景象。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此番景致给人的感觉是:空灵、清幽、纯净、博大。) (二)领悟诗的哲理美: (1)师导:诗人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睹月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找出诗句起止,并齐读。 (2)齐读第二层中间六句,从“江畔何人初见月——但见长江送流水。” (3)作者对宇宙人生有着怎样的思考?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诱导学生重点理解“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明确:在诗人看来,人生是一代一代的无穷无尽,江上的月亮年年看上去总是相像的。于是引起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宇宙是永恒的,而生命呢?就个体而言,何其短暂,但就整个人类而言,则又代代相传,无穷无尽,与日月共存。所以,张若虚在这里,面对明月与江水,也想到了人生的短暂,也有所感慨。但和苏轼“羡宇宙之无穷,哀吾

春江花月夜优质课获奖教案(精)

春江花月夜详细教案 导语:一段春江,一处明月,就那么静静的躺在唐诗之中,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而有位诗人正是因为这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他就是唐朝的张若虚,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段春江,走进这轮明月。 展示课件:作者简介。 找学生读。 展示全诗课件,让学生自读几分钟。 走进课文: 《一》课件展示前四节 生齐读 问:开头两句点出了题目中的哪几个景物? 春江,月 最突出的写了哪个景物? (板书)月 这是怎样的一轮月啊?板书(潮生月) 赏析“生”字写出了明月与海潮活泼的生命。 曾有诗云: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可以说一个“生”字写出了明月伴随着海浪相生相依的状态。 还有呢?(随波月) 春江带月,月随波转,一望无垠,极其开阔而博大。 下面还有什么月? 似霰月如霜月 这是个比喻句,写出了月光的什么特点? 细,轻,柔。 概括一下这两轮月的特点(辽阔朦胧)该怎么读?

读出它的舒缓,陶醉来。 找学生读指导师范读 <二>展示课件白云五句 生齐读 这轮明月它缓缓升起了,它照在春江水上,春水涣涣,它照在花丛中,繁花艳艳, 它照在人的心上,又能引发人的什么思绪呢?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同学们找找看,这轮明月让哪些人心生感慨! 思妇游子 扁舟子是指——飘荡江湖的游子 明月楼是指——思妇的阁楼 它照在思妇凭栏远眺的身影里,它照在游子起身回首的双眸里,可谓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这分隔万里的思妇和游子,他们的情意“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在分隔万里的思妇和游子,他们“不思量,自难忘”。诗人又是如何具体的描写他们的呢? 赏析其中的“卷”和“拂” 拟人手法,明写月光的挥之不去,实写思妇思念远方游子的苦恼和懊恼。 这是个(相思月) 这段应该怎么读?(低回) 生示范,指导,师示范 《三》展示课件此时相望不相闻到复西斜 “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鸿雁和鱼龙本是传递感情的信物,可上有广袤的天 空,善于长途飞翔的鸿雁不能随月光飞到你身边,下有悠长的流水,潜跃的鱼龙也 只能跃起一层层波纹而难以游到你眼前,在现实中无法实现愿望的游子,只能沉沉 的睡了,在梦中,他梦到了什么? 落花 (展示落花意象课件)生读 落花是衰败的象征,在诗歌里象征着游子的还乡梦碎。

《春江花月夜》公开课教案

公开课《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高二语文组黄云 教学目标: 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3、体会诗歌“哀而不伤”的感情基调。 4、在本诗的情、景、理的鉴赏中,感受诗的语言魅力,学习作者对人生追求与热爱的态度。 教学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 1、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2、理解诗的过人、独特之处。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有这样一位诗人只因一首诗,而成就了千秋美名。 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这首诗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千古绝唱《春江花月夜》。 二、诗大家课前已读过,也思考过,大家对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就整体而言有何见解和感受?请谈谈你。(各抒己见,一两句话即可) 预设1:春江月夜澄澈空明,情感低沉哀伤、惆怅无奈。 预设2:感觉意境幽美而邈远,情思清苦而不沾泪。 三、每个人对诗的印象可能略有不同,请你伴着《春江花月夜》的乐曲,读出你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结合赏析指导,高亢——平缓——低回——哀怨——悠长) 要求:读的同时展开想象,把语言文字还原成既符合原作的描绘、而又带有学生自己审美情趣的画面,进而走进这画面中去。 ——置身诗境 四、请找出文中写景的诗句加以赏析。——缘景明情 1、全诗以写景为主,前面的景与后面的景有什么区别? 明确:前面为纯自然之景,后面的景有了人的行迹,融入了游子思妇的离愁别恨。 2、诗句前面的景物描写中出现了哪些意象?请你通过联想和想象将其联缀成一幅画面,选择部分景物或场景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教师指导:鉴赏诗歌,不能简单的翻译诗句,而是通过诗句的理解,加之想象和联想再现诗的意境,或复原画面,或再现场景,再用优美的文字表述出来,从而更好地领会诗人的情感和意图。) 明确:意象:春江、潮水、明月、芳甸、花林、流霜、汀、白沙 赏析示例:春江的潮水涌动,与大海相连。明月从这无垠的大海上冉冉升起,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那映照在月色之中的花林,好象缀满雪珠一样。月色如霜,所以霜飞也就无从察觉;洲上的白沙与月色融合,也看不分明了。 4、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什么情感?我们能否用四字短语概括画面的意境特点? 生讨论作答:景象令人心旷神怡,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之美的欣赏和喜爱。 空明澄澈、迷离恍惚、幽美恬静、空灵迷茫、静谧清丽 ——缘景明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