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学毕业论文精神科护士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护理学毕业论文精神科护士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护理学毕业论文精神科护士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精神科护士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精神科护士作为护理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服务对

象为思维紊乱、行为异常、失去自知力的精神病患者。她们不但

要履行专业的职责、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务,还要面对残暴袭击的

危险,这对精神科护士的生理和心理都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有文

献报道精神科护士较其他普通科护士存在着更为严重的心理问题,而她们身心健康状况的好坏与工作效率和患者安危有紧密联系。

本文现就国内精神科一线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进行综述,并探讨和建立相应的干预措施,为临床管理者缓解其心理压

力和提高工作效率提供依据。

1 精神科护士的心理健康状态

目前关于精神科护士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报道逐渐增多,但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赵成香对50名精神科护士和50名综合

科护士进行了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精

神科护士在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躯体化因子四个方面明

显高于综合科护士,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鞠风等通过自己设计

的调查表研究了精神科护士的身心健康状况,发现精神科护士存

在睡眠障碍、情绪低落、身体疲乏感、恐惧等心理问题。但也有

文献研究显示精神科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好。杨长虹等对精神

病院192名护士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精神科护士总分及因子分

除躯体化与精神病性因子与普通人群无统计学差异外,其他各因子

均较普通人群偏低。吴晓梅等对40名精神科护士进行调查,发现

其总分、总均分及9个因子分的分值均低于国内常模组。

2 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2.1 工作年限

有关研究表明在短期内从事精神科护理专业对护士的心

理健康无显著影响,但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心理健康状况会出

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且工作年限越长,心理健康状况越差。李翠

芝等采用SCL-90问卷对云南省12个地州的13家医院的461名从

事精神科护理的人员进行测评,结果显示,工作10年以下的护士

除躯体化外其他各项因子分均低于国内同年龄阶段常模,且除焦虑、阳性项目因子分外,其他各项因子分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工作11~20年的护士除人际关系外其他各项因子分均高于国内同年龄

阶段常模,且阳性项目、躯体化、抑郁、恐怖因子分存在显著性

差异;工作20年以上的护士除偏执外其他各项因子分均高于国内

同年龄阶段常模,且存在显著性差异。

2.2 工作量

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模式,

使护理工作已从单纯执行医嘱转向为患者提供生理、心理、社会

和文化的全面照顾,需要护理工作者付出更多的劳动与精力。而

精神科的病情观察不同于其他科室,需不停地巡视、细心地观察

患者的言行从而掌握患者的心理,以避免一些差错事故的发生,

这就导致精神科护士的工作量进一步加重。有研究报道:长期紧

张的脑力劳动和超负荷的工作状态,使护士群体中抑郁情绪的发

生率为25%~38%,20%~25%的护士具有焦虑情绪。

2.3 护理职业性质

精神科护士直接接触的对象是病情复杂多变、行为异常、病态思维的精神病患者,他们随时可能出现消极行为等意外事件,并时常与护士发生心理冲突,导致护士高度紧张,担心自身的安全。其次,精神科护士夜班频繁,生活规律改变,加上夜班是患

者病情加重,发生意外的高峰期,夜班护士必须精力充沛,保持

高度的责任心和警惕性,使得精神科护士的工作压力很大。

2.4 工作环境

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一,长期在不良环境

中工作,会对人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严重的影响。精神科病房大多

数都采用封闭的管理模式,精神科护士在工作期间经常接触的是

失去理智、缺乏自知力,思维紊乱,有自杀、自伤、逃跑倾向,

不配合治疗的精神病患者,护士长期处于这种高度紧张、缺乏有

效的人际沟通、封闭的环境中,同样会感到压抑,容易导致身心

疾病。杨秀梅等在调查中发现,引起精神科护士心理问题的主要

原因中,护士自身安全存在很大的危险性占18.2%;封闭式管理模

式和工作环境单调占20.3%。刘士荣等研究表明,特殊的工作对象、工作环境、劳动强度是造成精神科护士心理疲劳的主要原因,分

别达87%、86%和80%。2.5 社会支持

目前精神科护士的社会地位较低,社会支持程度较差,

劳动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理解,甚至有时得不到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常导致精神科护士心理压力增大,长久的压抑得不到适时的释放,最终导致身心疾病。陈金红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UCLA孤独量表

对53名精神科护士和49名综合科护士进行随机问卷调查,研究

表明精神科护士的社会支持程度明显低于综合科护士(t

=22.133~23.072,P<0.05~0.01);精神科护士的孤独感高于综合

科护士(t =2.804, P<0.01);社会支持度与孤独感有明显相关性

(r=20.366~20.544,P<0.001)。由数据可以看出,缺乏社会支持

是影响精神科护士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

3 干预

3.1 提高心理素质

精神科护士应加强自身心理素质的培养,积极参与各种

社交活动,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心情不愉快时多与家人和朋友沟

通,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护士在分配到精神科工作之前,可

以进行心理知识的培训,学会职业心理应对技巧,掌握基本的自

我调适放松技巧,使其面对困难能保持乐观、开朗、稳定的情绪,并具有较强的自控能力;进行心理测试,了解其个性,建立心理档案;对于出现心理失衡的护士,管理者应给予及时的疏导和安慰,

帮助她们保持健康的情绪。

3.2 改善医疗环境

改善精神科的硬件设施,使护士能在舒适的环境中工作;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扩充护理队伍,定期调整护理岗位,加强晚

夜班护理人员的配备,以减轻当班护士的身心消耗;病房设施应充

分考虑到患者和护士的安全、方便观察病情的变化和及时发现患

者的异常举动,尽可能减少工作环境对护士产生的影响;加强患者

容易出现意外区域的防护;严格执行病区安全管理和检查制度,对

有冲动行为、幻觉、妄想患者应安置单独病室管理,限制其活动

范围,避免出现伤害护士的行为。

3.3 加强社会支持

建立健全社会支持系统,努力提高精神科护士的社会地位;通过多种渠道宣传精神卫生知识,促进社会各界对精神工作者

的关注、理解、支持;医院管理者应实行人性化的管理,重视精神

科护士的心理需求,征求护士的意见,缓解护士的心理压力,减

少管理源性的身心疾病,并注重精神和物质奖励,调动护士工作

的积极性。

3.4 注重专业学习

有研究显示76.14%的护理人员认为继续学习能帮助把工

作做得更好。医院领导要支持护理工作,为护士提供多元化发展的

机会,做好岗前培训,鼓励护士积极参与继续教育,开展多种形

式的专业知识培训,拓展精神科护士的知识面,增加其继续学习

的渠道,使护理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不断提高,从而减少孤独感,增加自我价值意识。

4 小结

精神科的护理工作充满了挑战,护士应该树立正确的职

业观和价值观,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

充实自己的业余生活,减少压力源的产生,培养和锻炼良好的心

理品质,保持心理平衡、愉快的情绪和乐观的心态。管理者应多

关心护士的健康状况,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帮助她们缓解

工作压力,促进精神科护士以最好的身心去服务患者。

护理学专业毕业论文

湖北大学 护理系 毕业论文 题目:心内科护理纠纷发生原因及对策 专业班级:2013护理系 层次:专升本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2015年1月30日

题目:心内科护理纠纷发生原因及对策 撰写人:**** 【摘要】心内科由于疾病变化快,病种复杂,护理更有其特殊性。作为护士如何提高护理安全意识,减少护患矛盾,越来越受到关注。我认为,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是根本,而护理人员为素质是提高护理服务质量的关键。现将心内科护理纠纷原因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措施加以防范。 责任心不强,由于种种原因,某些护士责任心不强,不能严格执行护理核心制度和护理技术操作规程,粗心大意,巡视病房不及时,对病情变化观察不仔细,导致不良后果而引起纠纷。 新分护士综合素质较低,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医院实行护士聘任制,部分新分护士临床经验不丰富,只注重护理技术操作,缺乏人文科学及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不能准确实施整体护理,难以满足患者的心理、健康需求。 专业技能不熟练,个别年轻护士缺乏实际操作经验,单独执行操作时出现偏漏,如采血、输液不能一针见血;对一些医疗器械如多参数监护仪、除颤器、心电图机、微量泵等不能熟练使用,造成抢救时手忙脚乱,引起患者及家属不满。 护士人力资源不足,心内科工作量较大,护士流失现象存在,临床一线缺乏工作经验的新分护士占较大比例,而就心内科而言,护士的工作经验十分重要。工作时需思想高度集中,尤其是夜班护士,工作繁忙,患者有需求时不能很好的满足,解释不到位, 引起患者不满。

【关键词】医患关系护理服务质量护理特殊性人文科学及社会科学医疗纠纷。 收费问题,由于心内科疾病复杂,有时诊断治疗较困难,疗效不满意时患者不能理解,加之有些患者不明白收费标准,当药费或特殊检查费用较高,护士催款时易发生纠纷。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在心内科实际工作中,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至关重要。因为情绪激动可能会导致患者血压升高、心绞痛发作甚至心肌梗死。所以作为一名护士应处处关心、同情、体贴患者,态度和蔼,语言亲切,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对其姓名、年龄、所患疾病、用药情况、家庭状况、护理问题要做到心中有数,并向患者讲明用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健全并执行护理核心制度,各种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是广大医务工作者在长期临床实践中经过不断完善形成的, 每一项都有其可行性、必行性和科学性。特别是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无菌操作规程、分级护理制度等,操作时一定要严格贯彻执行,特别是心内科病房,按时巡视十分重要,可防止患者发生意外。另外,各种文件书写要工整,记录要准确,包括患者的症状、体征、饮食、睡眠及大小便等。所有医疗文件要妥善保存,不能丢失。 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护士综合素质,专业知识与相关知识掌握得越广,护士的综合素质越高,就越能更多地看到问题的本质,看到事物的内在和全局。从事心内科护理工作5年,越来越感到临床经验丰实、素质高、能力强的护士, 护理纠纷的发生明显减少。因此,要加强新上岗护士的业务培训,使之熟练掌握心内科疾病的护理常识,提高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基本

100个本科护理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参考选题

本科护理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参考选题按研究内容可将护理论文分为基础护理论文、专科护理论文、中医护理论文、个案护理论文、药械监护论文、心理护理论文、护理管理论文、护理教育论文等类型。以下提供的是护理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阅读。 1、循证护理在预防化疗期白血病患者口腔溃疡中的应用 2、宫颈癌根治术后尿潴留的预防性护理 3、高血压患者不遵医饮食行为的原因分析和对策 4、神经外科危重病人人工气道的护理研究 5、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早期康复训练及效果分析 6、护理干预对糖尿病遵医行为影响的研究 7、医院专职陪护人员压力因素的分析 8、腹腔镜异位妊娠手术患者的护理查房 9、急诊护理质量管理应用ISO9001标准的实践探讨 10、医院供应室护士职业危害与自我防护措施 11、新生儿头皮静脉留置针应用问题分析与对策 12、护士在护患纠纷中的心理应激与对策 13、对早产儿家属实施系统健康教育的效果观察 14、化疗药物对肿瘤科护士的危害与职业防护 15、老年患者腹部手术近期并发症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16、老年糖尿病夜间低血糖的预防及护理 17、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及防护 18、外科术后病人镇痛满意度调查及护理对策

19、急诊护士工作压力源及相关因素分析 20、护士长非权力影响力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21、文漳原创写作加薇芯伍肆七八零妖叁叁玖 22、影响产妇泌乳不足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23、产妇产生焦虑抑郁情绪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24、陪护人员的负性心理对癌症患者的影响 25、维持性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原因及护理对策 26、妇科肿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栓塞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27、预见性护理程序在院前急性心肌梗死救治中的应用 28、肿瘤患者化疗期间失眠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29、循证护理在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的作用 30、肿瘤病人化疗后并发便秘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31、运用人性排班法提高儿科护理工作满意度 32、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及自我防护对策 33、血液病患者静脉渗漏性损伤的护理 34、PBL教学法在护理查房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 35、手术室护理记录常见问题的分析及对策 36、术中应用气压止血带的不良反应及护理对策 37、内科住院病人睡眠质量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及护理 38、血液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调查及护理对策 39、脑卒中患者抑郁状况调查分析与护理对策 40、文漳原创写作加薇芯伍肆七八零妖叁叁玖

护理学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大全

护理学专业论文参考选题大全(161个) ★PBL教学法在内科护理学中的应用 ★老年护理中应用角色扮演法之初探 ★护理学基础多媒体教学的探讨与实践 ★皮试进针角度对患者疼痛程度影响的探讨 ★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护理学教学质量 ★锁骨下静脉穿刺的观察与护理 ★问题导向学习在ICU专科护士培养中的应用 ★高职护理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 ★五年制高护学生培养模式探讨 ★对高职护理学生开展护理礼仪的SWOT分析 ★罗依(Roy)的适应模式与应用 ★专业待写论纹请加Q扣一五六六贰零伍 ★循征护理在鼻饲中的应用 ★启发式教学法在护理礼仪教学中的应用 ★围手术期患者心理护理方式之探讨 ★应用Orem护理理论指导脑出血者功能锻炼实践与思考 ★高职护理学生应对方式的调查研究 ★早产儿应用保温箱护理的注意事项 ★对护理学生进行实习前培训的内容与重要性 ★开设助产护理专业PDCA分析 ★开展整体护理前后护士工作满意度的调查 ★整体护理观念在临床带教中的实践 ★基础护理质量控制经验与体会 ★基础护理新技术、新业务的进展 ★护理记录书写中应注意的法律问题 ★中医“四诊”在病情观察中的作用与体会 ★中西医结合开展健康教育的实施与效果评价 ★护理教育管理的内容、特点探讨 ★高等护理临床教学管理的创新 ★护理教学评价的方法、内容、范围的探讨 ★“知情同意”的伦理与法律上争论问题的研究 ★护理心理的研究进展 ★外科临床护理中的经济、伦理、法律问题 ★外科病房陪护人员的管理 ★护理人员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调查 ★糖尿病患者住院费用分析 ★白细胞清除术辅助治疗高白细胞白血病的观察与护理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不同换血速度与胆红素下降速度的关系★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手术患者护理费用分析 ★护理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发展 ★新的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方式调查分析 ★爱护佳外科洗手液和快速无水消毒液手部皮肤消毒效果的观察

医护人员心理健康与维护 答案

医护人员心理健康与维护答案 答案医护人员心理健康与维护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现状 1、心理健康最基本的条件是 (C) A、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B、对自身有适当的了解,且能悦纳他人和自己 C、无心理疾病 D、和现实有良好的接触 2、医护人员身心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的的原因主要有 A、工作压力、经济压力和环境压力三方面 B、工作压力、精神压力和环境压力三方面 C、工作压力、家庭压力和环境压力三方面 D、保健意识薄弱 3、xx年,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工会对全院职工进行了“压力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医务人员工作压力的主要原因为 A、职业因素、家庭因素、个人因素 B、许多医师处于亚健康状态 C、职称评定、科室效益、奖金收入 D、工作强度大、风险高、时间长 4、心理健康的日常表现,不包括哪项 A、乐于工作,且能在工作中获得满足感 B、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和现实有良好的接触

C、具有积极发展向上的心理状态 D、对自身有适当的了解,且能悦纳他人和自己 5、不良情绪持续的时间比较短,大约在两周以内,经过自行调整能够缓解的状态属于 A、正常状态 B、不平衡状态 C、不健康状态 D、变态 6、从护理人员成长特点来看,护士具有的特点 A、实践性、晚熟性和个体性 B、实践性、复杂性和群体性 C、实践性、依从性和群体性 D、实践性、晚熟性和群体性 7、全国《医院工作制度与人员岗位职责》中规定,ICU病房建立医生分级值班制度 A、一线 B、一线、二线 C、一线、二线和三线 D、一线、二线、三线和四线 8、心理健康的状态有 A、正常状态 B、不平衡状态

C、不健康状态 D、以上全是 9、对医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和职业修养要求都高于其他行业的原因为 A、从业环境的复杂性和不公平性 B、医疗卫生技术的复杂性及信息的不对称 C、医学知识更新快,诊疗技术日新月异 D、医疗卫生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关乎人的生命和健康 10、目前医院聘用护士的特点为 A、实践性、晚熟性和群体性 B、实践性、稳定性和群体性 C、不稳定性、临时性、流动性、年轻化 D、稳定性、晚熟性和群体性、经验化影响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的因素 1、《南齐诸氏遗书》叙述:“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者,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表明 A、医者工作负荷过重 B、对医学行业要求过于严格 C、医学的社会期待过高 D、医务工作缺乏控制感 2、心理健康标准简捷的评价方法包括 A、从本人评价、他人评价和社会功能状况三方面分析

护士心理压力分析及应对措施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e4254618.html, 护士心理压力分析及应对措施 作者:李海梅 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年第12期 随着社会进步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健康的意识日益增强,对护理工作也提出更高的要求。由于职业性质、特殊的环境氛围、超负荷的工作及社会不公平的评价等因素影响,护士在高风险、高强度的护理工作中承受着很大的精神、心理压力,对身心健康和工作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从而影响着护理质量的提高。 1 护士心理压力的来源 1.1超负荷的工作状态和长期紧张的脑力劳动,是构成护士工作的压力因素。由于护理人员缺编,致使护士长期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经常轮班作业,上夜班时白天还要忙碌家务,生活极不规律。“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模式,使护理工作已从单纯的执行医嘱转移到为病人提供生理、心理、社会和文化的全面照顾,护士经常面对的是饱受病痛折磨,病情变化莫测的人群,因此护士在工作中总处于高度紧张状态,造成心理高度紧张和身体极度疲乏,日积月累对护士的健康造成伤害。 1.2社会因素由于我国传统重医轻护思想的影响,护士往往被单纯理解为“照顾”、“伺候”等角色,护理工作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公正的评价。而几乎所有病人都期望静脉输液一针见血,放尿管、放胃管一次性成功等,否则病人及病人家属往往怀疑护士的技术水平,甚至失去理智,打骂护士的事情也时有发生。因此护士不但要付出较大的体力劳动,而且还要承担沉重的心理压力。工作苦、累、脏。但是,劳动的付出得不到相应的回报,价值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久而久之,影响心理健康,极易导致护士怀疑自己的价值和能力,对工作失去热情,影响护理队伍的稳定性。 1.3复杂的人际关系的影响表现为医护、护护之间处理问题意见发生矛盾,不能相互尊重和很好地合作。尤其是护患之间,由于护理工作具有操作性强、实践性强的特点,在与病人 及家属的接触中有时得不到理解,即使遇到歪曲现实、被误解及冤枉的情况,或遇到情绪激动、甚至痛骂护士的病人,从职业的角度也必须保持冷静和理解的心情,从而压抑了自身感受,作出精神妥协。一旦发生护理纠纷,即使责任不在护士,来自社会、上级、患者的压力均会使护士产生巨大的压力。 1.4医院的管理体制随着人民健康意识的增强,医学、护理模式的转变,医院的管理体制紧紧围绕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强调优质的服务理念等。当护患纠纷、家属的无理取闹使护士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护士都必须做到骂不还口、打不还手,否则会受到医院的严厉惩罚。因此护士在工作时缺乏安全感、正义感。容易产生抑郁、焦虑、恐惧情绪。

护理专业毕业论文.doc

题目:老年高血压的护理及健康教育 学院: 专业名称:护理学 准考证号: 姓名 指导教师: 2014年7月

老年高血压病的护理及健康教育 医学院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人高血压病的护理。方法对56例患者进行饮食、运动、心理、应用药物的护理和对其进行健康教育。结果患者血压控制良好。结论精心的护理和有效的治疗是减少或延迟高血压并发症的关键。 【关键词】老年人;高血压;护理;健康教育 高血压是一种高发病率、高并发症、高致残率的疾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有效地控制高血压,帮助患者正确认识高血压病的治疗知识,对减少和避免患者重要脏器的损害具有重要的意义。我院2010-2011年共管理的高血压病人中抽取患者56例,通过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9月在我院内科住院治疗患者中,符合高血压诊断的患者56例,其中,男36例,女20例,年龄最小45岁,最大80岁。 1.2 方法 1.2.1 住院后24~48 h检测高血压与以下哪些因素有关:过量吸烟、高血脂、糖尿病、肥胖症、脑出血、心力衰竭、遗传因素、动脉硬化以及各种社会因素。 1.2.2 采集病史:记录在发病阶段产生的最高血压及治疗效果,确立影响高血压的后天因素(肥胖症、精神压力、体育活动量、饮食习惯、季节差异、酒精消耗量)。体位采用卧位或坐位,需测3次,间隔3~4 min,取平均数。对于可疑对象应逐日多次测血压,然后探讨、总结。对有疑问的患者,宜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再下结论为妥。

1.3 诊断标准 根据WHO高血压诊断标准[1],一般情况下,理想的血压为120/80 mm Hg,正常血压为130/85 mm Hg以下,130~139/85~89 mm Hg为临界高血压,为正常高限;140~159/90~99 mm Hg为高血压Ⅰ期,此时机体无任何器质性病变,只是单纯高血压;160~179/100~109 mm Hg为高血压Ⅱ期,此时有左心室肥厚、心、脑、肾损害等器质性病变,但功能还在代偿状态;180/110 mm Hg以上为高血压Ⅲ期,此时有脑出血、心力衰竭、肾衰竭等病变,已进入失代偿期,随时可能发生生命危险。 1.4 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遗传:父母有高血压,子女发生高血压的机会要比父母血压正常的子女大得多。但并不是每个子女都会患高血压,环境因素也起着重要作用。肥胖:肥胖的人发生高血压的机会比体重正常的人多2~4倍,并且肥胖的高血压病人比体重正常的高血压病人更容易患冠心病。盐摄入过多:盐摄入量越多,人群中高血压患者病率越高[2]。我国南方高血压患病率低于北方,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南方人的饮食较清淡。高脂血症:血液中过量的胆固醇和脂肪会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广泛的动脉粥样硬化又导致高血压。吸烟:烟雾中的有害物质可损伤动脉内膜,引发动脉粥样硬化,并刺激交感神经引起小动脉收缩,便血压升高。吸烟者高血压患病率明显高于非吸烟者。大量饮酒:饮酒量越多,人的血压水平就越高,长期过量饮酒还容易引起顽固性高血压。酒精可使病人对降压药物的敏感性下降。心理因素:长期工作劳累、精神紧张、睡眠不足、焦虑、恐惧和抑郁都可引起高血压。缺乏体力活动:长期缺少体力活动,如久坐的室内工作。 1.5高血压的治疗原则 1.5.1选用利尿剂、神经系统抑制剂、血管扩张药等药物,并采用药物的联合应用,其优势在于产生协同疗效,能够合理递减药物的用量,降低副作用,增加治疗效果[2]。降压不宜过于着急,以缓冲降压为主,同时不宜将血压降至太低而阻碍对心、脑、肾的供血,一般以150/100 mm Hg为宜。对于高血压患者的治疗,除休息、快速降压外,高血压脑病时给予脱水剂,以减轻脑水肿。

浅谈护士心理与压力

浅谈护士心理健康问题与自我排解心理压力的方法 一、浅谈护士的心理健康问题 护士被人们贯以天使的称谓,可见护士要承受比从事其他专业的人多的多的压力和委屈。而当代患者对自己的生存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这就使当代护士受到压力越来越大。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护士人群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为突出,具体表现在一些强迫、抑郁、躯体化症状,如做事必须反复检查,遗忘率高,感到自己精力下降,活动减慢伴头疼、腰疼、肌肉酸疼等。美国和日本等国的学者通过对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提出了身心衰竭综合症的概念,提出因心理能量的长期奉献,给别人的过程中被索取过多而产生的以极度身心疲惫和感情枯竭为主的综合症,表现为自卑、厌恶工作、失去同情心等。我国也有调查显示:职业性应激可导致部分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失衡。此外的职业心态偏差,人格异常,身心疾病等并不鲜见。显然:这与全新护理模式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 1. 影响护士心理健康的因素 1.1 特殊的工作性质 由于护理工作是与人打交道的工作,工作性质决定了与患者及家属密切接触。护士既要完成平凡、琐碎、繁重的护理工作,又要与患者、家属、探视人员打交道,每天接触不同性格、脾气、知识、经济背景的患者与家属,应对患者喜怒哀乐等情绪变化。经常超负荷的工作状态和长期紧张的脑力劳动,使护士长期精力透支,身心疲惫。 1.2 特殊的工作环境 医院是一个充满焦虑、变化、沟通障碍的场所,护士长期工作在充满“应激源”的环境中,既要处理各种治疗护理等常规工作,还要处理各种应急突发事件,感受生死离别的情感冲击;职业暴露的风险,工作中经常接触各种致病因子,如细菌、病毒、放射线等威胁,以及拥挤的工作空间和不良的空气。综合以上因素,使大部分护理人员对自己的工作缺乏自信和工作热情,从而产生心理失落感,进而衍化为各种心理疾患。 1.3 护理人力资源严重不足 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就医需求层次的提高及临床新业务、新技术的开展,医疗机构规模扩展很快,而护理队伍规模并未相应增加。护理人力资源的配置和使用不科学,护理

护理专业毕业论文33746

专业: 班级: 学号: 姓名:李庆君

论护士职业道德的养成 护理职业道德,是在一般社会道德基础上,根据护理专业的性质、任务,以及护理岗位对人类健康所承担的社会义务和责任,对护理工作者提出的护理职业道德标准和护士行为规范。是护士用于指导自己言行,调整护士与病人,护士与集体,护士与社会之间关系;判断自己和他人在医疗、护理、预防保健、护理管理、护理科研等实践过程中行为是非、善恶、荣辱和褒贬的标准。护理职业道德是护理社会价值和护士理想价值的具体体现,它与护士的职业劳动紧密结合。形成高尚的护理职业风范,对指导护理专业的道德发展方向,调节护患关系,促进医疗卫生战线的精神文明建设,造福于人民的健康事业具有深远的意义。 正文: 职业道德又叫专业品格。护士的职业道德就是护士和病人之间及工作中的协助者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它是社会道德现象在护理专业上的体现。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要求护理专业尽快完整地确定护士的道德规范,研究出培养护士优良职业道德的措施,以改变当前护理工作现状,发展护理专业。一些医学书刊中谈到了护士的十三种特性,即生理和心理的健康、高度的警觉性、熟练的技能、绝对的可靠性、

鼓舞人心的自信心、过人的机智、优雅的风度、对病人的体贴、工作的合作、令人愉快的态度、良好的文化素养、满足于所任的工作和具有职业的责任感。目前不少国家实行了高等护理教育,有的甚至把申请入护士学校的唯一标准定为具有良好的名誉并把伦理学、社会学作为护士的必修课。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护士的职业道德应由意(意志)、情(情感)、知(知识)、行(行为)四要素组成,几个方面,具体说应该有如下: 一、热爱专业、忠诚本职 护士是一种专门职业,护士的职责是通过治疗护理和预防护理为人类保护生命、减轻痛苦和促进健康。护士教育创始人南丁格尔说:“护士必须有一颗同情的心和一双愿意工作的手。”在医院里工作的护士,为病人服务,病人中有的清醒,有的昏迷、有的慢疾缠身,有的急病凶险。他们来自社会的各阶层,不同民族、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性格。这一特定的工作对象决定了护士工作的复杂性。要求护士要具有特殊的道德风尚,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里则要求护士具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和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做到不怕脏、不怕累;热爱本职、忠于职守、忠于病人,在技术上要

护理学毕业论文精神科护士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精神科护士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精神科护士作为护理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服务对 象为思维紊乱、行为异常、失去自知力的精神病患者。她们不但 要履行专业的职责、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务,还要面对残暴袭击的 危险,这对精神科护士的生理和心理都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有文 献报道精神科护士较其他普通科护士存在着更为严重的心理问题,而她们身心健康状况的好坏与工作效率和患者安危有紧密联系。 本文现就国内精神科一线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进行综述,并探讨和建立相应的干预措施,为临床管理者缓解其心理压 力和提高工作效率提供依据。 1 精神科护士的心理健康状态 目前关于精神科护士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报道逐渐增多,但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赵成香对50名精神科护士和50名综合 科护士进行了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精 神科护士在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躯体化因子四个方面明 显高于综合科护士,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鞠风等通过自己设计 的调查表研究了精神科护士的身心健康状况,发现精神科护士存 在睡眠障碍、情绪低落、身体疲乏感、恐惧等心理问题。但也有 文献研究显示精神科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好。杨长虹等对精神 病院192名护士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精神科护士总分及因子分 除躯体化与精神病性因子与普通人群无统计学差异外,其他各因子 均较普通人群偏低。吴晓梅等对40名精神科护士进行调查,发现 其总分、总均分及9个因子分的分值均低于国内常模组。 2 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2.1 工作年限

有关研究表明在短期内从事精神科护理专业对护士的心 理健康无显著影响,但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心理健康状况会出 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且工作年限越长,心理健康状况越差。李翠 芝等采用SCL-90问卷对云南省12个地州的13家医院的461名从 事精神科护理的人员进行测评,结果显示,工作10年以下的护士 除躯体化外其他各项因子分均低于国内同年龄阶段常模,且除焦虑、阳性项目因子分外,其他各项因子分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工作11~20年的护士除人际关系外其他各项因子分均高于国内同年龄 阶段常模,且阳性项目、躯体化、抑郁、恐怖因子分存在显著性 差异;工作20年以上的护士除偏执外其他各项因子分均高于国内 同年龄阶段常模,且存在显著性差异。 2.2 工作量 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模式, 使护理工作已从单纯执行医嘱转向为患者提供生理、心理、社会 和文化的全面照顾,需要护理工作者付出更多的劳动与精力。而 精神科的病情观察不同于其他科室,需不停地巡视、细心地观察 患者的言行从而掌握患者的心理,以避免一些差错事故的发生, 这就导致精神科护士的工作量进一步加重。有研究报道:长期紧 张的脑力劳动和超负荷的工作状态,使护士群体中抑郁情绪的发 生率为25%~38%,20%~25%的护士具有焦虑情绪。 2.3 护理职业性质 精神科护士直接接触的对象是病情复杂多变、行为异常、病态思维的精神病患者,他们随时可能出现消极行为等意外事件,并时常与护士发生心理冲突,导致护士高度紧张,担心自身的安全。其次,精神科护士夜班频繁,生活规律改变,加上夜班是患 者病情加重,发生意外的高峰期,夜班护士必须精力充沛,保持 高度的责任心和警惕性,使得精神科护士的工作压力很大。

护理人员心理压力产生原因及缓解方法

报道?临床护理Wester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17 Vol.30 No.10护理人员心理压力产生原因及缓解方法 苏晓红 白银市第二人民医院,甘肃白银730900 [摘要]对护理人员心理压力现状及其产生原因进行分析,提出缓解护理人员心理压力的方法,以期为减轻护理人员心理压力提供参考。 [关键词]护理人员;心理压力;缓解方法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6852 (2017)10-0110-03 The Investigation into the Cause of Mental Pressure of the Nursing Staffs and the Relief Methods SU Xiaohong Baiyin Municipality 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Baiyin 730900, China Abstract By analyzing current state of m ental pressure of t he nursing staffs and the causes, the relief m ethods for mental pressure of t he nursing staffs were raised to provide a certain reference for relieving mental pressure of t he nursing staffs. Keywords nursing staffs; mental pressure; the relief m ethods 护理学科的发展,要求护士不仅要有娴熟的 专业技术、准确的判断能力,还要具有与之相应的 心理素质,然而由于紧张忙碌、高压力、高风险的 工作性质及要面对和处理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大部分护士都会出现生理、心理方面的健康问 题[1]。如何缓解护士心理压力、维护和保持良好 的心理健康水平,是现代护理面临的新课题。笔者 针对造成护理人员心理压力的原因及压力缓解方 法进行阐述,以期为缓解护士心理压力提供参 考。 i心理压力概念 心理压力又称心理应激、心理紧张,是个体在 生活适应过程中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由环境要 求与自身应对能力不平衡而产生,这种紧张状态 倾向于通过非特异的心理和生理反应表现出来。它是个体“觉察”到环境刺激对生理、心理和社会 系统负担过重时出现的整体现象所引起的反应[2]。2护理入员心理问题现状 护士特殊的职业性质和环境氛围、社会评价 不公平等给其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直接影响 着护士的心理健康,进而影响着护理事业及护理 质量的提高。护士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是否低于 一般人群,研究结果尚存在差异。但大多数研究 表明,护理人员存在一些心理问题[34]。有研究表明,肿瘤医院和综合医院护士焦虑、抑郁评分及发 生率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综合医院护士焦虑、抑 郁评分及发生率高于肿瘤医院护士,不同临床科 室、不同学历的护士情绪状态无明显差异,但与年龄、护龄有关[5]。 3护理入员心理压力产生的原因 造成护士心理健康问题的客观原因较多,研 究[6]分析发现如:护理模式的变化、护理对象与 护理外沿的扩展,医院的特殊氛围,社会、医疗市 场经济大环境,人际关系的冲突,历史、中国国情 的影响,自身心身基础素质的不足与理念的矛盾 等。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3.1内在因素 3.1.1超负荷的工作状态护理人力资源严重 不足,导致临床护理人员长期处于一种超负荷工 作状态,工作超负荷造成了 一系列消极的后果,如护理质量下降、执行医嘱所用的时间减少、与其 他工作人员协作时间减少等[3],因而护理人员会 产生焦虑、紧张的情绪[7]。此外,长时间值夜班,易出现疲惫,精神压力大,生活不规律,体力透支,导致护士出现失眠、心悸、记忆力下降等[8]。 3.1.2人际冲突护士在工作中建立的人际关 系错综复杂,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就会陷入人际 冲突的困境。在工作中上下级之间、医护之间、护 中?科技~~核心期刊

2020抗疫护士心理健康保护.doc

2020抗疫护士心理健康保护 2020抗疫护士心理健康保护 心理障碍是越来越沉重的话题,新时期。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最近进行的调查研究结果,一组沉甸甸的数字表明:全世界范围内患有心理障碍的人数占人口的12%更有上升的趋势,那麽,处在新时期的护士群体,尤其是精神科的护士长期处在焦虑、抑郁、偏执、疑虑、愤怒的环境氛围中,如何做到不被不良环境同化,保持自身的健康心理,更好地服务于精神疾病患者,也是精神科护士必须学习的内容。 1、正确认识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一般是指没有能力按社会认为适宜的方式行动,以至其行为后果对本人或社会是不适宜的。一般人认为心理障碍是对刺激反应的一种异常表现。 2、掌握维护健康心理的要素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有了新的概念。世界卫生组织自信对健康

的定义为:健康是指不但没有躯体上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即是,心理的健康和身体的健康同等重要。心理健康有如下要求: (1)智力正常 (2)自我安全感 (3)切合实际 (4)乐观的生活态度 (5)和谐的人际关系 (6)思想与行动协调统一 3、注意给健康心理添加“营养素” 现代物质文明的进步,人们十分注意膳食的合理搭配,以吸取各种营养素,而却忽略了心理健康其实也需要添加“营养素”。 (1)自信:自信可使我们变得坚强,不惧困难、积极向上,有勇气接受挑战和解决问题。护理事业的迅猛发展,许多护理工作方法函待改革、

更新,社会对精神科医护人员不理解,甚至对其怀有歧视,造成从事精神科的医护人员有心理压力,得不到社会和家人的支持,但只要我们有信心,就有勇气和能力面对挑战。 (2)爱:爱是人本善良的一种表现,也是人与人之间最直接的沟通方法,它能够使人深深感觉到生活着是一种幸福。作为精神科的护士,爱心更是一种工作责任感的体现,关心自己,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更爱自己服务的对象,愿意为真诚付出。爱是重要的精神“营养素”。爱能伴随人的一生。精神科的护士社会责任重大,同事、亲朋和子女之爱十分重要,它们会使护士们在事业家庭上备添信心和动力,让生活充满欢乐和温暖。 (3)快乐:紧张而繁重的护理工作难免使我们感觉疲劳、心情抑闷,只要我们注意适时添加“快乐”这种营养素,赋予生命以活力,才能缓解疲劳,消除抑闷,积极热情投入到护理工作中,真诚问候一位患者,在紧张的工作中寻找快乐。 (4)宽容:在工作中,护士与护士之间、护士与患者之间难免会发生一些矛盾冲突,当这些冲突危机无法化解时,我们护士就要适时放弃,学会宽容,宽容也是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营养素”。人生百态,万事万物难免都能够顺心如意,无名火与萎靡颓废常相伴而生,宽容是脱离种种烦扰,减轻心理压力的法宝。

护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护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护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摘要】静脉输液是儿科临床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本文通过总结临床经验,查阅相关文献整理得出小儿静脉穿刺成功与否与护士的心理素质、环境、静脉的选择、进针角度、固定及护理等因素有关。 【关键词】小儿静脉输液护理 静脉输液治疗是临床常见的治疗手段,是应用最多的一项护理实践活动。尤其是在儿科,因其患者的特殊性,静脉输液的成功与否,不仅直接影响治疗的效果,还是引起医患矛盾的主要原因[1]。因此,作为儿科护士,不仅要加强技术练习,更应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静脉输液的成功率。 1.儿科护士应具备的心理素质 要求护士具备健康的心理,乐观、沉着、稳健,具有良好的忍耐力及自我控制力[2]。由于现在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存在一个患儿六个家长的现象[3],这就要求儿科护士在操作时一定要保持平稳的心理状态,集中精力,不受外界的影响,更好地为患儿服务。2.环境在小儿静脉输液过程中的作用

2.1自然环境影响 操作台周围的光线的强弱,照射角度等都会影响护士操作水平的发挥[4]。光线应充足,操作台高低适合,输液物品摆放合理方便取用。病室或留观室的布置应色彩鲜艳,减轻患儿的恐惧感,护理人员着装也会对患儿的心理产生影响。 2.2社会环境影响 护士作为一个行业,其社会地位低,对护士职业的不尊重与不理解仍然存在。所以,社会的理解、家属的支持,会激发护士工作的热情与积极性[5]。 3.静脉输液部位的选择[6] 3.1 0~3岁的婴幼儿:选择头皮静脉,因小儿出生至3岁,头部皮下脂肪少、静脉极为丰富,易于固定,不影响患儿活动。选择时应选表浅明显的静脉,有些部位如耳后、顶部应剃去头发,便于消毒和选择,选择时注意区分动静脉,动脉淡红色触之有波动感,静脉淡兰色触之无波动感。 头皮静脉的选择也按一定的顺序,先是颞浅静脉、前额静脉,最后是耳后静脉[7]。 颞浅静脉位于两侧颞部,一般显示2~3条静脉,特别表浅显露,细长面直,易于固定,成功率高[8]。 正中静脉位于前额正中冠状缝处,在额骨正中和冠状缝处用手触摸皮肤时有“沟痕”感。此静脉粗而直,穿刺成功率高。 耳后静脉位于耳后,表浅显露,粗长而直,易于固定,但对于护理有一定的困难,因此

护理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护理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儿科护理学;护理管理研究;护士病人关系 护理管理是以提高护理质量为主要目标的活动过程,先进的护理理论和技术能否很好地应用于实践,取决于是否有科学的护理管理。综合儿科包括了儿科所有疾病,病种繁多,同时我院儿科还包括了新生儿重症病房,病人多,工作繁重。加上儿科由于患儿年龄小,认知能力差,陪护多,临时处置多,护理操作琐碎等特点,护理管理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和困难性,现总结如下: 1 管理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管理学的首项内容是人的管理,护理管理也不例外,护理管理所指的人有护士、患者、家属、医生和护士长本人。 11 关心和尊重护士现在儿科患者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都视为掌上明珠倍加爱护,一个小孩就有两个甚至四五个家属围着,对头皮静脉穿刺的要求高,同时这些父母年青气盛脾气大,护士如果不能“一针见血”,常常遭到家长的责怪和投诉甚至谩骂,“一针打不上”就否定你的一切。而且儿科患儿病情变化快,小孩自我表达能力和认知能力差,观察护理较成人有一定难度。因此儿科护士在工作中要承担很大的心理压力,很多护士都不安心儿科工作,所以护士长在工作中既要对护士严格要求,督促其按要求完成各项护理工作;又要关心护士,尊重护士,理解护士,在关键问题上勇于为护士承担责任和风险,有错误应在事后单独批评,维护护士的自尊心;如果护士在生活上有什么困难,护士长应尽量创造条件给予帮助,关心体贴他们,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安心在儿科工作。 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理过程在一定意义上说是护士对病人的管理过程,而管理过程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护患关系,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孩子有病家长格外着急,对护理的要求很高。为此我科安排个责任心强,静脉穿刺技术过硬,有沟通技巧的护士做责任组长,专门上白班,负责新入院患儿的接诊、治疗与护理,要求她们做到接诊热情,健康宣教全面,治疗护理及时,给家属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并负责科内危重患儿的一切护理工作和所管辖组内病人的健康宣教,让家属了解病情与治疗。同时每个病房都有专门的责任护士,除做好健康宣教外,还要利用一切机会多接触患儿、跟他们玩耍,以消除他们的陌生感与恐惧感,并且病人多时护士实行弹性排班,如增加中班与夜班工作人员以保证治疗护理工作的及时,减少护患矛盾。 13 加强医护合作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儿科由于患儿年龄小,病情变化快,医护合作显得尤为重要,但在合作的过程中难免产生一些分歧和磨擦。如:医生对护士的要求是正确执行医嘱,仔细观察和及时反映病情,而护士却要全方位地护理患儿,进行健康宣教、解答有关疑问、解决护理问题、做好护理记录等,工作繁忙。有些医生很不理解,认为护士不务正业瞎忙碌,使护士的工作得不到尊重,而有的医生工作缺少计划性,早上忙于写病情记录,造成查房不及时、医嘱不及时、临时医嘱过多,造成护理工作忙乱,护士对医生有意见等等,对于这些矛盾,护士长首先从护理上查找原因,若主要责任在护士应批评帮助护士,并向医生解释道歉,责任在医生应不卑不亢地给予策略解决,护士切忌同医生发生正面冲突〔1〕。本着平等、尊重、团结的原则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临床护士心理压力与自我调试

临床护士心理压力与自我调试【摘要】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及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护理成为卫生保健行业中压力最大的职业之一。特别是《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实施后,医疗民事诉讼日益增多,护士唯恐发生差错事故,造成其心理压力增大,加之病人及家属的自我维权意识增强,对护理质量的要求日趋增高,因此临床护士在护理工作中承受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 【关键词】护士;心理压力;自我调试 1 护士心理压力的主要因素 1.1 超负荷的劳动强度 护理工作的平凡、繁重、琐碎是其工作特点。这些都需要护士无条件的承担和全身心的投入,因而护士的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的紧张状态,工作中时刻要求精力高度集中,不允许出现丝毫差错,再加上工作中常有超负荷的工作量,细算下来,一名护士一天来来往往换液所走的路程距离,绝不比一个田径运动员的运动量少[1]。 1.2 工作环境和工作制度的压力 护理工作是8小时倒班制,有时连续的抢救和护理患者,导

致了生活没有规律,生物钟紊乱。而且医院里大部分时间充满了不愉快的气息,临床护士每天面对各种各样的病人和家属,站在与疾病斗争的第一线,极易导致心理负荷加重和身心疲劳。有的护士甚至想到上班就会出现紧张、焦虑、失眠等。 1.3 社会心理支持不足 医疗机构里医生有着做决定的权利,而护士被认为是医生的助手,而不是专业人员。这种现象使病人产生一种错觉,医生是至高无上的,是受人尊敬的,而护士只是处于从属地位,护理人员普遍缺乏“个人成就感”,造成了护士的内心期望与现实的冲突[2]。护士期望成为人们心目中真正的“白衣天使”,护士为病人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有时却得不到公平的认可,使护士心理失衡,产生失落感。 1.4 军队老干部的特殊性 军队老干部是部队医院服务对象中的特殊群体,他们大多数经历了枪林弹雨,为建设新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对护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有的老干部因长期住院输液,血管破坏明显,拒绝使用深静脉留置针,输液时要求护士一针见血等,都会使护士产生心理压力。

大专护理专业毕业论文

大专护理毕业论文 探讨上消化道出血的抢救与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和总结上消化道出血的抢救观察和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06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抢救,观察和护理体会。结果:明显提高了抢救的成功率,降低死亡率,避免再次出血及减少并发症。结论:通过加强对上消化道出血的抢救、观察和护理,可以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作出相应的处理措施,使患者的住院时间缩短,康复快,治疗效果好,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关键词】上消化道出血出血抢救护理大专护理毕业论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出血,大多为中等动脉出血,不易自止,主要表现为呕血、便血、腹痛和不同程度的周围循环衰竭等,如不积极抢救和及时处理可危及生命。2000年1月至2006年10月,笔者参与抢救护理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06例,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06例,男72例,女34例,年龄18~82岁,平均50岁,胃、十二指肠溃疡56例,肝硬化20例,应激性溃疡或急性糜烂性胃炎20例,胃癌4例,胆道出血6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呕血,便血和休克症状。 2 抢救处理 在抢救患者时,护士必须保持冷静,头脑清醒,动作敏捷、熟练,为挽救患者的生命争分夺秒。 2.1 迅速补充血容量:快速建立1~2条静脉通道,选择大号针头,血管宜避开关节,不易滑动,以利快速补液输血。遵医嘱立即为患者作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做好输血准备。同时监测中心静脉压和尿量,血细胞比容;吸氧以改善组织缺血缺氧,适当用镇静剂,以免因患者紧张,引起更大量的出血。 2.2 积极止血:根据医嘱应用止血药或执行止血措施。①如是胃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采取的止血措施是胃内灌注冷生理盐水,收缩胃血管,减少胃粘膜血液量。采用灌注和吸出同时进行的方法,不但能协助止血,还能观察出血是否停止。②胃内灌注经稀释的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胃壁小血管的a受体,使其收缩达到止血的目的。 ③应用H2受体拮抗剂和生长抑素。 2.3 内镜治疗:内镜治疗的有效方法包括溃疡内注入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加1%polidocanoL(硬化剂)、乙醇等,或热探针烧烙术,单电极电烙术或YAG激光。第一次治疗失败后,常可重复一次,增加成功率[1]。 2.4 应用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如是肝硬化门脉高压致食管静脉破裂引起的出血,患者除应用止血药治疗外,必要时应用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插管时应向患者解释置放气囊导管是抢救生命的紧急措施,以取得患者密切配合,争取时间,配合医生尽快插管成功,以起到止血的作用。 3 加强观察 3.1 正确估计失血量:一般大便潜血阳性提示每日出血量在5~10ml;柏油样大便提示出血量在50~80ml;胃内积血量250~300ml可引起呕血;一般失血量在400ml 以上时,才有循环系统失代偿的现象。因此可根据症状、脉搏、血压、血红蛋白浓度等估计出血的程度。轻度出血:患者有头晕、乏力。估计出血量约占总血容量10%以

护理人员心理压力原因分析及干预措施

护理人员心理压力原因分析及干预措施 目的:分析护理人员心理壓力原因,并探讨压力干预对策。方法:调查护理人员工作原因,并根据护理经验,探讨现存护理人员压力因素。结果:被调查的98名护理人员中,压力来源于社会因素29例,职业本身因素53例,知识欠缺因素33例,家庭因素61例。结论:护理人员心理压力受任务繁重、技术操作多、责任大、工作不规律等诸多压力的影响,为保障护士的心理健康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标签:护理人员;服务质量;心理压力;心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674-6805(2012)20-0087-02 压力是指受到一定刺激后,心理产生负荷从而导致一系列身心反应发生事件。Folkman和Lazarus认为压力为个体超越他们是个体与超过他们的能力范围,并危及他们身心健康的环境间的交换关系[1]。据周金霞[2]研究报道,医学检验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整体较好,女性逊于男性;防疫站的检验人员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较好,护理人员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敌对、饮食和睡眠等因子分均高于全国常模许多。而且大部分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问题仍未受到上级管理者和心理学专家的关注,现将造成护理人员心理压力的原因及其应对作一探讨。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县各级医疗单位护理人员98名,年龄18~45岁。 1.2方法 采用自编问卷调查表对笔者所在县各级医疗单位护理人员进行职业满意度调查,针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为制定护理人员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2压力分类 2.1社会因素 2.1.1社会地位主观认同感护士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她们在完成工作使命的同时,由于工作负担重,行政管理严格,人际关系矛盾,角色冲突,护士经常面对患者的痛苦和死亡以及职业的低社会评价等带来的急性效应[2]。此效应影响护士的情绪状态,而不良的情绪直接影响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3]。 2.1.2缺乏必要的社会支持护士个人价值的体现与现实发生矛盾,因为护士经过辛勤努力工作后,患者及社会会冠以“高级保姆”的称号。在医院,护士工资相对偏低,自身发展机会较少。同时,社会对护理职业的认识不够,对护士的职业价值有偏见,以致护理人员对自身对职业产生压力。 2.1.3医疗纠纷不断增加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维权意识和法律意识逐渐提高,尤其是我国出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举证倒置”,使许多患者曲解法律,医患之间严重缺乏信任,导致许多患者家属无理取闹,近年来医疗纠纷呈上升趋势[3]。其中,护士作为直接责任者被投诉的现象逐渐增多,尤其是老年科和内科,特别是近年来媒体不断有医患暴力冲突事件的报道,也加重护士职业紧张和压力。 2.2职业本身 2.2.1工作压力大、强度高由于护理模式的转变,护理人员需要为患者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