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尘气溶胶消光特性的初步研究

沙尘气溶胶消光特性的初步研究
沙尘气溶胶消光特性的初步研究

沙尘气溶胶消光特性的初步研究1

刘菲,牛生杰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210044)

E-mail :liufei03y@https://www.360docs.net/doc/8e4625302.html,

摘 要:初步研究了沙尘粒子的辐射特性。结果表明:沙尘气溶胶的散射效率因子、消光效率因子第一主峰的位置在0.1—1.0μm 之间,值约为4,并随着波长λi 的增大,第一主峰的位置移向大r 方向。吸收效率因子随着r 的增长而逐渐增大,并向1趋近。单次反照率0?

在粒径为0.1μm -1.0μm 之间时有最大值,约为0.97。粒径在0.1μm -0.4μm 的这一部分粒子对总消光系数的贡献最大。粒子在波长440nm 处的消光能力最强,随着波长的增大,粒子的消光能力逐渐减弱。气溶胶粒子各项消光参数对复折射率虚部的变化非常敏感。 关键词:沙尘气溶胶,效率因子,消光系数,单次反照率,复折射指数

中图分类号:P422

1.引言

气溶胶作为影响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因子,引起了全世界科学界的普遍重视[1]。沙尘气溶胶,或称为矿物气溶胶,是对流层气溶胶的主要成分。我国沙尘气溶胶主要来源于新疆、甘肃、内蒙的沙漠以及黄土高原等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近年来,中国北方频繁发生的沙尘暴事件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沙尘暴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地球环境问题。

根据IPCC [2]报告,沙尘的平均寿命约4天,平均柱垂直积分含量约32.2mg/m 2,在550nm 波长处质量消光系数0.7m 2/g 。邱金桓等[3]采用激光雷达和光度计对1988年4月北京地区的三次沙尘暴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测定。“黑河地区地气相互作用试验研究”期间野外实测沙尘气溶胶资料的分析结果也表明,4月份沙尘气溶胶消光系数或光学厚度比10月份大得多,0.1-1.0μm 的粒子是最主要的消光粒子。牛生杰等[4-8]于1996年至1999年间的4月-5月深入沙漠源地(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毛乌素沙地)对沙尘天气进行了系统观测,并利用飞机观测沙漠地区气溶胶,系统分析了贺兰山地区沙尘气溶胶微结构。张文煜等[9]2001年4~9月份在腾格里沙漠沙坡头站进行地面多波段太阳直接辐射观测,研究表明该地区的气溶胶光学厚度在不同天气状况下的变化有很大差别。辛金元[10]等也对这次观测结果进行了分析。张仁健等[11]对2000年4月6日发生的特大沙尘暴期间沙尘粒子的分析表明:沙尘暴期间的粗粒子(d>2μm )数浓度是尘暴后的20倍以上,细粒子(d< 2μm )数浓度是尘暴后的7倍。方宗义等[12]根据卫星探测的特点,针对这次华北地区大范围沙尘天气,具体探讨了用星载扫描辐射仪监测沙尘暴的原理和方法。

由于气溶胶时空分布的不确定及粒子物理、化学特性的多变性, 加上观测资料的严重缺乏, 使得气溶胶成为当今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中一个既重要又难以估计的不确定因子。大气气溶胶对环境与气候变化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其时、空分布状况的了解和其辐射特性的准确估计。其中气溶胶光学厚度、消光系数、散射系数、吸收系数等是表征大气气溶胶状况的重要物理参量, 是评价大气环境污染, 研究气溶胶辐射气候效应非常关键的因子。

2.原理介绍

大气气溶胶的尺度范围常取10-3μm 的分子团到101μm 的尘粒、云滴。在本文研究的范围内,沙尘粒子的尺度相对于可见光和近红外,需运用米散射理论来处理[13]。空气中的沙

1

本课题得到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编号:20050300002)的资助。

尘粒子可以近似地以球形粒子处理(实际测量表明沙尘粒子中有50%左右是球形粒子,采用等容球方法处理,仍可借用米理论进行计算) [14]。

大气质粒散射的计算,可归结为确定效率因子(包括散射效率因子Q s 、吸收效率因子Q a 、消光效率因子Q e )、单次反照率0?、消光系数e β等。消光效率因子Q e (χ,n )表示消光截面与相应的粒子几何截面之比,它是粒子尺度参数(2π)r χχλ=和复折射率n 的函数。

大气气溶胶粒子的折射率很少有直接的测量结果。国外V olz [15]把粒子质量与KBr 混合在一起;Lin [16]和Weiss [17]等人采用“累积板式法”。近年来,尉东胶 [18]提出了从宽谱太阳漫射辐射信息反演大气气溶胶折射率虚部的新方法。李放等[19]运用消光差方法反演了长春净月潭1990年和1991年不同天气条件下的复折射率,平均值分别为n =1.5208-0.0190i 和n =1.5071-0.0204i 。田文寿等[20]根据气溶胶折射率的有效媒介理论,利用兰州市区总悬浮颗粒物TSP 中元素碳的成分含量计算出兰州市区冬季大气气溶胶的复折射率平均值n =1.609-0.1i 。阎逢旗等[21]研究得到复折射率虚部和能见度之间的对应关系。结合同步测量的能见度,反演出大气气溶胶粒子的折射率虚部。对于本文研究对象――沙尘气溶胶,实部n r 和虚部n i 分别取1.53和0.008。下面我们就围绕这两个关键问题进行详细论述。

3.结果与分析

3.1效率因子

根据米散射理论,消光效率因子()n Q e ,χ具有随r 衰减振荡,并趋向于2的重要特性。从图1可见,Q e 的第一主峰的位置约在0.1—1.0μm 之间,随着波长λi 的增大,第一主峰的位置移向大r 方向。根据国内外的实测资料,恰在上面谈及的主峰区域,气溶胶谱常具有尖锐的峰值。因此,消光效率因子(消光系数)最能反映这一区域的谱特征[22]。但随着粒子半径r 的增加,消光因子的变化幅度逐渐减小,当r 大于5.0μm 后,消光因子Q e 对粒径r 逐渐失去敏感性,并逐渐趋向于2,即大质粒从入射光束中消除的光能量正好等于其横截面所阻拦的光能量的两倍。所以King 等人(1978)研究认为,消光法仅可较好地反演粒径在0.1至5.0μm 之间的气溶胶谱分布特征,特别是对0.1至1.0μm 的大粒子谱分布的反演结果更为稳定。

图2是散射效率因子Q s 随粒径r 的变化。从图中可见,Q s 的第一主峰的位置大约也在0.1—1.0μm 之间,随着波长λi 的增大,第一主峰的位置移向大r 方向。当粒径r 很小时,Q s 远小于1,即粒子散射的能力远比投射到它的几何截面上的能量要小。随着粒子半径r 的增加,Q s 也迅速增大,并且上升到接近4这一最大值。当r 大于4.0μm 后,Q s 的变化幅度逐渐减小并以阻尼振荡的形式慢慢收敛,逐渐趋向于1,即对于大粒子而言,散射效率是趋向于1的。这一变化是由于粒子的吸收性质造成的。

从图3吸收效率因子Q a 随粒径r 的变化可以看出,Q a 随着r 的增长而逐渐增大,并向1趋近。并且粒子的吸收特性在不同波段λi 上也有所不同,440nm 波段的吸收能力明显高于其它波段。同时结合图1和2可以看出,随着吸收的加大,Q e 和Q s 曲线上的振动逐渐减小,并且最终消失。

图4中用双对数坐标以440nm 上的数据为例,描述了散射效率因子随尺度参数χ的变化,揭示了散射效率因子的另一些特征。从图中可以看出,在χ接近1的位置,曲线的斜率约等于4。因为χ和λ成反比,这一斜率也表示散射和λ-4成正比。即瑞利散射的情形。

在图中可以看到,当χ值加大时(不论是因为粒子半径的增大还是波长的变短),曲线的斜率要减小,表示从瑞利散射过渡到米散射。当χ=3.6时,Q s=4.1,为最大值。这表明当沙尘粒子的半径接近为波长的一半时,它的散射最为有效。

图1 消光效率因子随粒径r的变化

Fig 1 extinction efficiency varieties with r

图2 散射效率因子随粒径r的变化

Fig 2 scattering efficiency varieties with r

图3 吸收效率因子随粒径r 的变化 Fig 3 absorbing efficiency varieties with r

图4 散射效率因子随尺度参数χ的变化

Fig 4 scattering efficiency varieties with χ 3.2单次反照率

单次反照率0?代表光束受到散射的百分比,即总消光中散射消光的份数。这是最能反映气溶胶粒子散射消光特性的量。0?越大,表示粒子的散射能力越强。对无吸收的纯散射来说,0?=1。

从图5可以看出单次反照率0?随粒径r 的变化特征。在粒径等于0.1μm 至1.0μm 之间

时,单次反照率0?有最大值,约为0.97,

这一结果与段民征等[23]获得的乡村型气溶胶0?的气候平均值接近。随着粒径的增大,

0?逐渐减小并且趋于0.5。这表明粒径在0.1μm 至1.0μm 的粒子具有较强的消光作用。D`Almeida G [24]认为:可见光波段占据了总太阳辐射能的很大

部分,大气沙尘粒子单次反照率0?在可见光波段甚至近红外谱段接近中性,即0?随波长的变化很小。这一点可从图中670nm 、870 nm 、936 nm 和1020 nm 波段的曲线看出。这四条曲线相互都比较接近。而440 nm 波段的曲线与之偏离的相对较远,这与单次反照率对复折射率虚部有很强的依赖性有关[25]。

图5单次反照率随粒径r 的变化

Fig 5 single scattering albedo varieties with r

3.3消光系数

气溶胶消光系数是指太阳直接辐射通过大气时受到的削弱程度。它的大小与气溶胶的种类和太阳直接辐射的波段有关,但总的来说是比较稳定的。

图6给出了不同尺度粒子对消光系数的贡献。可以看到,所有粒子的总消光系数和曲线下方的面积成正比,并且对总消光系数贡献最大的是半径在0.1μm -0.4μm 的这一部分粒子,消光的峰值出现在粒径约为0.2μm 处,36.0)440(=e βkm -1。随着粒径的增大,消光系数迅速减小,当粒径增大到1.0μm 时,消光系数已经接近于0。

其次,从消光系数随波长的变化可以看出,气溶胶粒子在440nm 处的消光能力最强,随着波长的增大,粒子的消光能力逐渐减小,而且波长440nm 处的消光系数较其它波长处减小的更快。但同时也发现,消光系数与波长的关系并不是单一的,这一点可以从粒径在0.4μm -1.0μm 这段曲线看出,在这个粒径范围内,各波长上的曲线相互交错,没有明显的规律可循。很多研究表明[26],消光系数随波长的变化,一般都可以写为:

γλβ1

?=A e

其中A 为常数,指数γ可以从4(适用于瑞利散射和非常小的粒子)变到0(适用于雾对可见光或近红外的散射)。但是只有对非常大和非常小的粒子,这种依赖关系才能在较大的波长范围内表示为一简单函数。本文所研究的沙尘粒子则处于这个极值之间,从整个波长和粒径范围内来看,消光系数的变化仍然是有一定规律的。

图6消光系数随粒径r的变化

Fig 6 extinction coefficient varieties with r

气溶胶粒子的谱分布一般随高度变化不大,但其浓度却随高度按指数规律递减。取气溶胶消光系数随高度指数递减,这种垂直分布称为自然型。从图7可以看出,气溶胶消光系数随高度递减,并且递减的速率随高度的增加是减小的。在2km以下,消光系数值很大,βkm-1,而且递减的速率也很大,曲线的斜率接近于-6。在高度为2km以上,440

(=

)

.0

11

e

消光系数逐渐减小,在4km以上约为10-3量级,在6km以上已经减小到10-4量级。消光系数的减小是因为大气中气溶胶粒子浓度的减小。Bilfford 等[27]发现,从地面到高度约为5km的空中,粒径在0.5至2.0μm范围内的粒子有很稳定的混合。在该区域内,气溶胶的消光特性强烈的依赖于混合层内粒子的浓度及尺度分布。而0.5-2.0μm正是沙尘气溶胶粒子的高浓度范围,因此在5km以下,气溶胶的消光系数相对较大,而5km以上量级就非常小。

图7 消光系数随高度z的变化

Fig 7 extinction coefficient varieties with z

3.4复折射率虚部对消光特性的影响

在可见光波段,气溶胶粒子复折射率的实部变化较小,一般为 1.33

图8-12给出波长为670nm,复折射率实部n r=1.53,虚部n i分别取为0.0、0.1、0.01、0.001、1和10,各光学参数随虚部的变化。

可以看到,当n i=0时,即在理想反射体、没有吸收的情况下,Q s(=Q e)表现出一系列的主极大和极小,还有许多小脉动。随着复折射率虚部的增大,即吸收的增大,Q e和Q s 曲线上的振动大大减小并最后消失,对于大粒子,散射效率因子也趋向于1,但这时因为吸收效率的增大,总的消光效率因子仍趋向于2。总之,随着吸收的增加,消光效率因子将更快的趋向于2。

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是,当n i<1时,吸收效率因子Q a正比于n i,当n i接近于1时,Q a 有极大值,n i再大时,Q a反而随着n i的增大而减小。这是由于入射光很大一部分被粒子所反射,吸收效率因子又减小了。

图11和12分别描述了单次反照率和消光系数随虚部的变化。

从图11看出,当n i=0时,即没有吸收的纯散射,粒子对入射光的衰减都是由于散射?=1。随着吸收的增大,入射光被散射的比重逐渐减小。

引起的,

o

从图12可以看出,消光系数随着吸收的增强而增大,但是当气溶胶粒径达到0.3μm时,

β值随虚部的增大反而减小,这是由于此时粒子对入射光散射减小的幅度小于对吸收增加e

的幅度,并最终引起消光系数的增大。

图8 消光效率因子随虚部的变化

Fig 8 extinction efficiency varieties with n i

图9 散射效率因子随虚部的变化Fig 9 scattering efficiency varieties with n i

图10 吸收效率因子随虚部的变化Fig 10 absorbing efficiency varieties with n i

图11 单次反照率随虚部的变化

Fig 11 single scattering albedo varieties with n i

图12 消光系数随虚部的变化

Fig 12 extinction coefficient varieties with n i

4.结论

本文初步研究了沙尘粒子的辐射特性。通过对消光效率因子、散射效率因子、吸收效率因子、单次反照率、消光系数等的估算,对沙尘气溶胶辐射特性有了一定了解,为进一步准确构建沙尘气溶胶辐射模型作了必要准备。

参考文献

[1] IPCC. Climate Change 2001: Technical Summary[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2] IPCC, Climate Change 1995: The Science of Climate Change, Contribution of WGI to the Second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3] 邱金桓,孙金辉.沙尘暴的光学遥感及分析[J].大气科学, 1994, 18(1): 1-10.

[4] 牛生杰,孙继明,桑建人.贺兰山地区沙尘暴发生频次的变化趋势[J].中国沙漠,2000,20(1):55-58.

[5] 牛生杰,章澄昌,孙继明.贺兰山地区沙尘气溶胶粒子谱分布的观测研究[J].大气科学2001,25(2):243-252.

[6] 牛生杰,孙继明,陈跃等.贺兰山地区沙尘气溶胶质量浓度的观测分析[J].高原气象,2001,20(1):82-87.

[7] 牛生杰,章澄昌,孙继明.贺兰山地区大气气溶胶光学特征研究[J].高原气象,2001,20(3):298-301.

[8] 牛生杰,章澄昌.贺兰山地区沙尘气溶胶化学组分及富集因子分析[J].中国沙漠,2000,20(3):264-268.

[9] 张文煜,辛金元,袁九毅等.腾格里沙漠气溶胶光学厚度多波段遥感研究[J].高原气象,2003,22(6):613-617.

[10] 辛金元,张文煜,袁九毅等.消光法反演腾格里沙漠地区沙尘气溶胶谱分布[J].高原气象,2004,23(5):654-659.

[11] 张仁健,王明星,浦一芬等.2000年春季北京特大沙尘暴物理化学特性的分析[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0, 5(3):259-368.

[12] 方宗义,张运刚,郑新江等.用气象卫星遥感监测沙尘暴的方法和初步结果[J].第四纪研究.2001,21:48-55.

[13] 章澄昌,周文贤.大气气溶胶教程[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5.

[14] 李曙光,刘晓东,侯蓝田. 沙尘暴对低层大气红外辐射的吸收和衰减[J]. 电波科学学报,2003,18(1):43-47.

[15] V olz F E. Infrared Refractive Index of Atmospheric Aerosol Substances[J]. Applied Optios,1972,11:755-759.

[16] Chin-l Lin, M Baker,R J Charison. Absorption coefficient of atmospheric measurements made by using the integrating plate method[J]. Applied Optios,1973,21:3021-3031.

[17] Weiss R E. A new method of measurement of the light absorption coefficient for atmospheric particles[D].Seattle:University of Washington,1980.

[18] 尉东胶,邱金桓.大气气溶胶折射率虚部的宽谱反演方法-I.理论[J]. 大气科学,1998,22(5):677-685.

[19] 李放,吕达仁. 利用消光谱反演气溶胶复折射率的一种新方法及其应用[J]. 遥感技术与应用,1995,10(2):1-8.

[20] 田文寿,陈长和,黄建国. 兰州冬季气溶胶的谱特征及其折射率[J].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32(1):126-132.

[21] 阎逢旗,胡欢陵,周军. 大气气溶胶粒子数密度谱和折射率虚部的测量[J]. 光学学报,2003,23(7):855-859.

[22] 吕达仁,周秀骥,丘金桓.消光-小角散射综合遥感气溶胶分布的原理与数值试验[J].中国科学,1981,12:1516-1523.

[23] 段民征,吕达仁,崔克俭等. 利用云下阴影实现陆地上空气溶胶和地表反射率的同时反演—理论方法和模拟[J].遥感学报,2002,6(5):321-327.

[24] D`Almeida G..On the variability of desert aerosol radiative characteristics[J]. J Geophys Res.1987,92(D3):3017-3026.

[25] 成天涛,沈志宝. 中国西北大气沙尘光学特性的数值试验[J]. 高原气象,2001,20(3):291-297.

[26] E.J.麦卡特尼.大气光学-分子和粒子散射[M]. 潘乃先,毛节泰,王永生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

[27] Blifford, I. H., Jr., Ringer, L.D. The size and number distribution of aerosols in the continental troposphere [J]. J. Atmos. Sci.,1969, 26:716-726.

Primary Study on Extinction Properties of Dust Aerosol

Liu Fei,Niu Shengjie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Nanjing (210044)

Abstract

The paper analyzes the radiative properties of Dust Aerosol.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cattering efficiency and extinction efficiency of dust aerosol both appear a high value when radii is 0.1-1.0μm. The value is about 4. And the position of high value is in the direction of bigger radii when the channel λi increases. The absorbing efficiency increases with the radii increases and approaches 1. The highest SSA is about 0.97 when radii is 0.1μm-1.0μm. The aerosols with radii range from 0.1μm-0.4μm contributed significantly to the total extinction coefficient. The highest extinction capability is for 440nm wavelength. For the wavelengths longer than 440nm, extinction capability is lower. The aerosol extinction parameters are very sensitive to the imaginary part of complex refractive index. Keywords:Dust Aerosol,efficiency,extinction coefficient,single scattering albedo,complex refractive index

作者简介:刘菲,女,1980年生,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是气溶胶。

激光雷达探测气溶胶实验报告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激光雷达探测气溶胶实验报告 姓名:周标 学号:20121359069 学院: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 专业:光信息科学与技术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十二日

摘要:大气气溶胶影响着天气和气候的变化,通过用激光雷达对水平大气中的气溶胶进行连续观测,得到大气气溶胶浓度的高度分布数据,用Klett法反演和斜率法得到了气溶胶消光系数数值并利用MATLAB程序用计算机对所得实验数据快速方便地直接得出出测量结果和图示。 关键词:气溶胶;激光雷达;探测;Klett反演算法;斜率法;消光系数;MATLAB 前言 大气气溶胶是指悬浮在大气中直径为0.001—100μm的液体或固体微粒体系。对流层气溶胶的形成与地球表面的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直接相关。地面扬尘、沙尘暴、林火烟灰、花粉与种子、海水溅沫等是对流层气溶胶的自然源,人工源则是由工业、交通、农业、建筑等直接向对流层中排放的气溶胶粒子。同时,对流层大气中许多气态污染物的最终归宿是形成气溶胶粒子,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等通过气粒转化生成气溶胶粒子。这些气溶胶粒子通过吸收和散射太阳辐射以及地球的长波辐射而影响着地球大气系统的辐射收支,它作为凝结核参与云的形成,从而对局地、区域乃至全球的气候有着重要的影响。对流层气溶胶粒子对激光的吸收和散射作用使它成为激光大气传输的重要消光因子。 激光雷达为大气气溶胶探测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数十年来,激光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激光雷达大气气溶胶探测提供了所需要的光源。另一方面,信号探测和数据采集及其控制技术的发展使激光雷达在大气气溶胶的探测高度、空间分辨率、时间上的连续监测和测量精度等方面具有全面的优势,是其它探测手段不能比拟的。 本文介绍该激光雷达的总体结构、技术参数及其工作原理,同时给出了大气气溶胶的垂直消光系数廓线以及典型测量结果的分析和讨论。 1,研究的目的 大气中,尘埃、烟雾、云团等气溶胶粒子对大气的化学过程、辐射平衡、气候变化乃至人们的日常生活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对大气气溶胶粒子的光学特性的探测研究一直是大气科学、气象探测和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任务。 近年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已受到全世界的关注。然而,这种快速的经济增长也伴随着社会体系的变革,高度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造成许多气溶胶粒子和温室气体被排放到大气,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对可持续发展有着严重的负面影响,同时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身体健康存在着严重的威胁。如何获取环境变化的第一手资料,准确地提供大气物性及其变化

大气气溶胶相关研究综述

摘要 近日,环保部公布了我国第一部综合性大气污染防治规划——《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事实上,随着大气污染给人民生活带来的不便增多,人们空前关注大气科学进展以及PM2.5治理的理论依据。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大气气溶胶的研究做出总结和分析:大气气溶胶的基本特征,大气气溶胶的气候效应,国内外相关的大气气溶胶研究计划。 关键词:大气气溶胶;气候效应;环境健康;研究综述 前言 气溶胶是指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能被观察或测量的液体或固体粒子,其实际直径一般为0.001~100μm,动力学直径为0.002~100μm,对人体、环境、气候等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4] 由于大气气溶胶在气候、环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引起科学界的重视。 很多过程可以产生气溶胶,根据来源可分为自然气溶胶和人为气溶胶。自然源主要是海洋、土壤和生物圈以及火山等;人为源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工农业生产活动等。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不仅直接向大气排放大量粒子,更重要的是向大气排放大量的SO2和SO X,NO2和NO X在大气中通过非均相化学反应逐渐转化成硫酸盐和硝酸盐粒子,形成二次气溶胶。污染气体形成的大气气溶胶自工业革命以来有大幅度增加。来自自然源的气溶胶如沙尘,也由于人类活动利用土地变化而发生着改变。尽管气溶胶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由于其在许多大气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而日益受到重视。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发展,人们已认识到大气气溶胶自身的污染特性与其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在大气中的非均相化学反应有着密切的关系。[5] 气溶胶还与其他环境问题如臭氧层的破坏、酸雨的形成、烟雾事件的发生等密切相关。此外,气溶胶对人体和其他生物的生理健康也有其特有的影响。[1] 由于气溶胶的气候效应问题,气溶胶再次成为国际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之一,大气气溶胶是当今大气化学研究中前沿的领域。国际大气化学研究计划(IGAC)科学指导委员会于1994年将国际全球大气化学研究计划和国际气溶胶计划(ICAP)合并重组,大气气溶胶研究被列为3大研究方向之一。大气气溶胶的研究内容,发展到包括物理和化学的性状、来源和形成、时空分布、对气候变化和环境质量的影响以及对大气化学过程的影响等多方面、多层次的综合研究,也涉及到大气科学的各个领域,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气溶胶的光学特性参数

气溶胶的光学特性参数 (1)气溶胶光学厚度 气溶胶光学厚度,英文名称为AOD(Aerosol Optical Depth)或AOT(Aerosol Optical Thickness),表示的是单位截面的垂直气柱上的透过率,有时候又叫大气混浊度,它是一个无量纲的正值。数值范围在0-1之间,0代表完全不透明大气,1代表完全透明的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越大,大气透过率越低。值的大小主要由气溶胶质粒的数密度、尺度分布、气溶胶类型等物理、光学属性来决定。 气溶胶光学厚度的反演: 公式:L=L0+F*T*P/[1-S*P] L:传感器收到的辐射;L0:大气路径辐射;F:下行辐射 P:地表反射率;T:大气透过率;S:大气半球反射率 F*T*P/[1-S*P]:地表反射辐射 对于大气路径辐射项L0,它只是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和几何参数的函数,假如地表反射辐射比较小或为零,就可以通过大气路径辐射项来反演获得气溶胶光学厚度,对于地表反射辐射(F*T*P/[1-S*P])来说,仅是气溶胶光学厚度的函数,如果消去路径辐射信息,便可以通过它来反演气溶胶光学厚度。 (2)散射相函数 散射相函数反映的是电磁波入射能量经粒子散射后在方向上的分布,或者称相函数是粒子(散射体)将某个方向的入射波散射到其他方向的概率。定义相函数P(θ)为在θ角方向的散射辐射能量与各向同性散射时该方向的散射辐射能量之比。目前,常用的相函数有Mie散射相函数、HG相函数、双HG相函数和改进的HG*相函数等,这些函数各有优缺点。 Mie散射相函数: P Mie(θ)= [S1(θ)2 +S2(θ) 2]/ 2πα2 Qsca α=2πR/λ:球形气溶胶粒子的尺寸参数; S1(θ)、S2(θ):散射振幅矩阵元; Qsca:气溶胶粒子的散射效率因子; S1(θ)、S2(θ)和Qsca可由Mie展开系数求解,Mie散射相函数适合于球形粒子求解。 (3)单次散射反照率 单次散射反照率(single scattering albedo,SSA),在随机介质中传播的光将会被介质中的粒子散射和吸收而衰减,我们称之为消光,其中因散射而导致入射光消光在总消光中所占的比例,可以用粒子的平均单次散射反照率来表示,其定义为: 0(x,m)= Cs(x,m)/C(x,m) C、Cs:粒子的消光截面和散射截面,消光截面是粒子或粒子群在电磁波传播路径上对电磁波衰减能力的度量; x=2πr/λ:为粒子的尺度因子,r、λ分别为粒子的半径和入射光的波长; m:复折射率,为复数m=n–ki,式中实数部分n为介质的折射率,虚数部分的k为介质的吸收系数; 如果用Ca表示粒子的吸收截面,则应满足C=Cs+Ca;如果粒子对入射光完全无吸收,即Ca=0,于是C=Cs,反照率为1,达到它的最大值。粒子有吸收时,反照率介于0到1之间。

大气气溶胶表面化学与光学特性研究进展

大气气溶胶表面化学与光学特性研究进展 陈建民* 复旦大学全球环境变化研究所,上海,200433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上海,200433 *Email:jmchen@https://www.360docs.net/doc/8e4625302.html, 大气气溶胶有一次排放的矿尘、黑炭(soot)、海盐等,二次气溶胶富含硫酸盐、硝酸盐、铵盐、有机物等成分。大气气溶胶作为污染物的载体或反应床,其表面界面化学反应及消光(光吸收、光散射)特性,对空气质量、大气能见度产生影响,其消光特性对气候效应产生直接影响、作为云凝结核影响成云与降雨表现出对气候效应产生间接影响。本文对近年来矿尘、黑炭、海盐、混合气溶胶与SO2、NOx、有机物、O3等大气污染物表面化学反应机理研究前沿进行了分析,特别对大气气溶胶表面变化引起的光吸收、光散射特性的变化规律进行介绍,指出该领域发展前沿难点问题及重要的研究方向。 Progress on Aerosol Surface Chemistry and its Optical Property Jianmin Chen* Research Institute for the Global Environment Change,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 200433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ngineering,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 200433 Aerosol includes primary emission such as dust, black carbon(soot), sea-salt, and secondary evolutings like sulfate, nitrate, ammonium and organics et.al. Aerosol provides surfaces serving as a carrier or reaction bed for pollutants. The atmosperic chemistry of aerosol and its optical extinction (light adsorption and scattering) during heterogeneous reaction have significantly effects on air quality, visibility. Aerosol light extinction has both direct impact on climate change through absorption and scattering of solar radiation, and indirectly, through the modification of cloud properties and wet deposition. This paper concerns recent progress on surface chemistry of heterogeneous reaction mechanism between dust, soot, sea-salt and SO2、NOx、organics、O3 et al..The focus of significant research effort has been paid on light adsorption and scattering yet remaining highly uncertain and a significantvconstraint on the evaluation of climate sensitivity.

外文文献翻译-:上海冬季亚微米级气溶胶吸湿性增长特性说课讲解

冬季上海地区亚微米级城市气溶胶的吸湿性增长 摘要: 吸湿性增长因子和混合状态的信息对理解被严重污染的长三角地区的雾的形成机制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此研究了环境气溶胶的吸湿性增长。用HTDMA测量了复旦大学校园中粒径在30-250nm的干粒子的吸湿性增长因子,研究两种模式化的表面混合物。较少吸湿组在85%的相对湿度下的吸湿性增长因子为1.10。较少吸湿组的平均数部分在0.33-0.17范围内呈现多样化,随着干粒子的尺度的增长有轻微的减少。较多吸湿组的吸湿性增长因子显示出爱根核与积聚模态的粒子有显著的不同。爱根核为接近1.3,而积聚模态为1.4以上。在以硫酸铵盐为基础的模式中,较多吸湿组的吸湿体积增长分数在0.47-0.70这个范围内,而且爱根核和积聚模态的粒子的吸湿性增长分数的界限很清晰。以相对湿度测试为背景的吸湿性增长不仅显示出潮解相对湿度决定于粒子大小,同时也显示出硝酸盐粒子的增长最初是由硫酸盐的凝结提升的。结果也表明了大多数积聚模态的粒子在有雾的情况下都会潮解。 1前言: 近20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超大城市的空气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由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一次污染物和由光化学氧化和多相反应而来的二次污染物对城市居民的环境和健康造成了极大地威胁。雾这种能见度小于十公里的现象是由于高浓度的微粒排放造成的。长江三角洲是中国四大雾区之一。作为长三角的经济中心,上海为国家GDP做出了4.6%的贡献。作为全国最大的超大城市,上海有1800万的常住居民和280万的流动人口(Geng等人,2008)。由当前研究为基础做出结论,上海雾天能见度的下降主要是由于PM2.5浓度升高造成的(Fu等人,2008)。 很多因素影响着大气能见度,比如化学组成、粒子大小的贡献、气溶胶的构成和气溶胶的混合状态。水相、海盐和矿物尘埃的参与促进了硝酸的吸湿反应。N2O5在对流层表面的水解(Dentener和Crutzen,1993;Mongili等人,2006),硫酸盐在有雾状态下的组成(Tursic等人,2004)。环境气溶胶的吸湿增长会改变粒子大小和光学特性(Gasso等人,2000;Kotchenruther等人,1999;Swietlicki等人,1999)。作为相对湿度RH的功能之一的光散射性质是衡量大气气溶胶直接影响气候的衡量参数之一,有些人已经试图将吸湿性增长因子包含到全球气候模型中去(Boucher 和

气溶胶光学特性的反演方法研究

气溶胶光学特性的反演方法研究 韩 冰,高 飞,李铜基 (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天津 300111) 摘 要:气溶胶是大气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地球的辐射收支平衡以及气候变化均有非常重要的贡献。文中根据非线性辐射传输理论,研究了从自动观测太阳光度计(CE318)多角度的天空扫描数据获取气溶胶粒子谱分布、散射相函数等光学特性的反演方法,并对2000年10月27日、30日南海试验的观测数据进行了分析,取得了较好效果。关键词:气溶胶;粒子谱分布;散射相函数;辐射传输 中图分类号:T P72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2029(2006)03-0055-06 1 引言 气溶胶的严格含意是指悬浮在气体中的固体和(或)液体微粒与气体载体共同组成的多相体系[1]。相应地,大气气溶胶是指大气与悬浮在其中的固体和液体微粒共同组成的多相体系。大气气溶胶粒子的直径多在10-3~102L m之间,包括可溶性的(如海盐粒子)和不可溶性的(如化石燃料的氧化物)粒子。依其形成机制则可分为自然因子与人为因子,前者主要是经由地表的自然风化过程和海洋表面的碎浪过程而进入大气,后者则是来自人类工业文明所产生微小污染物[2]。气溶胶对地球的辐射收支平衡继而气候变化均有非常重要的贡献,但是目前人们对气溶胶的了解非常欠缺。气溶胶的辐射贡献包括两部分:一是直接辐射贡献,即气溶胶对太阳辐射进行吸收、散射等引起的;二是通过改变云的微观物理特性而产生的间接影响。 首先,气溶胶对气候的影响方面,M cCo rm ick和L ud-wig认为[3],气溶胶会增加太阳辐射的反照率,进而导致地球的长期性冷却效果,而Char lso n和Pilat[4]也曾提出气溶胶对大气系统能量收支的影响,即气溶胶透过吸收、散射和放射过程直接影响地球能量的收支。其次,在卫星数据校正方面,气溶胶对卫星信号的贡献是很难准确估算的部分,因而通过研究气溶胶的光学特性必然会提高估算的准确性。 利用地面的光谱辐射计对大气进行观测,是目前广泛使用的研究大气特性的方法之一。其中自动太阳光度计是一种不受天气限制、自动跟踪并存储数据的辐射计,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并大量使用,例如A ERO N ET气溶胶观测网[5]采用的就是这种仪器。CE318具有天空辐亮度扫描的 收稿日期:2006-01-20功能,利用其测量数据可反演气溶胶粒子谱分布、散射相函数等信息。本文以2000年10月27日、30日海南三亚的观测数据为例,利用CE318多角度的天空扫描数据,采用非线性数值方法对气溶胶光学特性反演方法进行了研究。 2 太阳光度计测量原理 CE318是法国CIM EL公司生产的一种自动跟踪扫描太阳辐射计,该仪器在可见近红外设有8个观测通道,它不仅能自动跟踪太阳作太阳直射辐射测量,而且可以进行太阳等高度角天空扫描、太阳主平面扫描和极化通道天空扫描。CE318能自动存储和传输测量数据,实现自动测量采集和远程数据传输。CE318天空扫描主要有两种模式:平维圈扫描和主平面扫描。平维圈扫描是指观测时保持仪器的天顶角与太阳天顶角相同,而仪器与太阳的相对方位角逐渐变化;主平面扫描是指观测时仪器与太阳之间的相对方位角不变,而仪器的天顶角变化[5]。 CI M EL318辐射计测量太阳直射辐射F和漫射辐射E: F=F0ex p(-m S)(1) E(H0,<)≡E(()=m XS P(()F$8+q(()(2)式中:F0是大气层外的辐射通量;S是总的大气光学厚度; m是大气光学质量;H0是太阳天顶角;<是观测的方位角;(是散射角;X是整个大气层内单次反照率;P(()是总的相函数(包括瑞利散射和气溶胶散射两部分);$8是观测辐射计的立体观测角;q(()表示多次散射的贡献[6]。 为了减少仪器带来的系统误差,我们将观测数据用太阳直射辐射进行标准化,即: E(()≡ m XS P(()F$8+q(() Fm$8 =XS P(()+r(()(3) 通过多角度的天空扫描,我们可以通过非线性数值方 第25卷 第3期2006年9月 海 洋 技 术 OCEAN T ECHNOLOGY Vol.25,No.3 Sept,2006

气溶胶光学厚度

第2章 气溶胶光学厚度反演的原理和方法 气溶胶光学厚度(Aerosol Optical Depth )简称AOD ,定义为介质的消光系数在垂直方向上的积分,描述的是气溶胶对光的消减作用[7]。它是气溶胶最重要的参数之一,表征大气浑浊程度的关键物理量,也是确定气溶胶气候效应的重要因素。。通常高的AOD 值预示着气溶胶纵向积累的增长,因此导致了大气能见度的降低。现阶段对于AOD 的监测主要有地基遥感和卫星遥感两种方法。其中地基遥感又有多种形式:多波段光度计遥感、全波段太阳直接辐射遥感、激光雷达遥感等。其中多波段光度计遥感是目前地基遥感研究中采用的最广泛的方法。美国NASA 和法国LOA-PHOTONS 联合建立的全球地基气溶胶遥感观测网AERONET 所使用的就是多波段太阳光度计(Sun/Sky Photomerers ),在全球共布设1217个站点长期观测全球气溶胶的光学特性,积累了大量的AOD 数据,并用作检测气溶胶光学厚度反演精度的标准。而近年来卫星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多种传感器被用来研究气溶胶特性,加上经济发展带来的大气污染问题使得利用卫星遥感资料反演AOD 成为热门课题。 2.1 气溶胶光学厚度反演的基本原理 大气光学厚度是指沿辐射传输路径单位截面上气体吸收和粒子散射产生的总消弱,是无纲量值。在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它可以由下列公式计算得出: )()()()()()(a 21m λτ+λτ+λτ+λτ+λτ=λτμωω (2-1) 其中)(λτ表示大气总的光学厚度,)(m λτ表示整层大气的分子散射光学厚度,)(1λτω表示氧气的吸收光学厚度,)(2λτω表示臭氧的吸收光学厚度,)(λτμ表示 水汽的吸收光学厚度,)(a λτ表示气溶胶光学厚度[21; 22]。 卫星遥感反演大气气溶胶是利用卫星传感器探测到的大气顶部的反射率,也称为表观反射率,可以表示为[23]: F /L s s * μπ=ρ (2-2)

沙尘气溶胶消光特性的初步研究

沙尘气溶胶消光特性的初步研究1 刘菲,牛生杰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210044) E-mail :liufei03y@https://www.360docs.net/doc/8e4625302.html, 摘 要:初步研究了沙尘粒子的辐射特性。结果表明:沙尘气溶胶的散射效率因子、消光效率因子第一主峰的位置在0.1—1.0μm 之间,值约为4,并随着波长λi 的增大,第一主峰的位置移向大r 方向。吸收效率因子随着r 的增长而逐渐增大,并向1趋近。单次反照率0? 在粒径为0.1μm -1.0μm 之间时有最大值,约为0.97。粒径在0.1μm -0.4μm 的这一部分粒子对总消光系数的贡献最大。粒子在波长440nm 处的消光能力最强,随着波长的增大,粒子的消光能力逐渐减弱。气溶胶粒子各项消光参数对复折射率虚部的变化非常敏感。 关键词:沙尘气溶胶,效率因子,消光系数,单次反照率,复折射指数 中图分类号:P422 1.引言 气溶胶作为影响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因子,引起了全世界科学界的普遍重视[1]。沙尘气溶胶,或称为矿物气溶胶,是对流层气溶胶的主要成分。我国沙尘气溶胶主要来源于新疆、甘肃、内蒙的沙漠以及黄土高原等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近年来,中国北方频繁发生的沙尘暴事件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沙尘暴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地球环境问题。 根据IPCC [2]报告,沙尘的平均寿命约4天,平均柱垂直积分含量约32.2mg/m 2,在550nm 波长处质量消光系数0.7m 2/g 。邱金桓等[3]采用激光雷达和光度计对1988年4月北京地区的三次沙尘暴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测定。“黑河地区地气相互作用试验研究”期间野外实测沙尘气溶胶资料的分析结果也表明,4月份沙尘气溶胶消光系数或光学厚度比10月份大得多,0.1-1.0μm 的粒子是最主要的消光粒子。牛生杰等[4-8]于1996年至1999年间的4月-5月深入沙漠源地(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毛乌素沙地)对沙尘天气进行了系统观测,并利用飞机观测沙漠地区气溶胶,系统分析了贺兰山地区沙尘气溶胶微结构。张文煜等[9]2001年4~9月份在腾格里沙漠沙坡头站进行地面多波段太阳直接辐射观测,研究表明该地区的气溶胶光学厚度在不同天气状况下的变化有很大差别。辛金元[10]等也对这次观测结果进行了分析。张仁健等[11]对2000年4月6日发生的特大沙尘暴期间沙尘粒子的分析表明:沙尘暴期间的粗粒子(d>2μm )数浓度是尘暴后的20倍以上,细粒子(d< 2μm )数浓度是尘暴后的7倍。方宗义等[12]根据卫星探测的特点,针对这次华北地区大范围沙尘天气,具体探讨了用星载扫描辐射仪监测沙尘暴的原理和方法。 由于气溶胶时空分布的不确定及粒子物理、化学特性的多变性, 加上观测资料的严重缺乏, 使得气溶胶成为当今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中一个既重要又难以估计的不确定因子。大气气溶胶对环境与气候变化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其时、空分布状况的了解和其辐射特性的准确估计。其中气溶胶光学厚度、消光系数、散射系数、吸收系数等是表征大气气溶胶状况的重要物理参量, 是评价大气环境污染, 研究气溶胶辐射气候效应非常关键的因子。 2.原理介绍 大气气溶胶的尺度范围常取10-3μm 的分子团到101μm 的尘粒、云滴。在本文研究的范围内,沙尘粒子的尺度相对于可见光和近红外,需运用米散射理论来处理[13]。空气中的沙 1 本课题得到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编号:20050300002)的资助。

中国大气气溶胶气候效应研究进展

李明华,范绍佳 中山大学大气科学系(510275) Email:lmh20000@https://www.360docs.net/doc/8e4625302.html, 摘要:全球和区域气候变化是当今各国政府和科学界关注的重大问题。大气气溶胶作为影响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因子,引起了全球科学界的重视,是当今国际科学界的热门研究话题。本文总结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科学家在大气气溶胶气候效应研究方面的一系列成果,讨论了未来研究的主要难题及研究方向。 关键词:中国;大气气溶胶;气候效应 1.引言 全球和区域气候变化是当前各国政府和科学界关注的重大问题。大气气溶胶作为影响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因子,引起了全球科学界的重视,是当今国际科学界的热门研究话题[1-4]。 大气气溶胶是指大气与悬浮在其中的固体和液体微粒共同组成的多相体系,习惯上用来指大气中悬浮的10-3~101μm固体和液体粒子。大气气溶胶对气候的影响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种是大气气溶胶粒子通过吸收和散射太阳辐射改变地-气系统的能量收支,直接影响气候;另一种是大气气溶胶粒子作为云凝结核(CCN)改变云的光学特性、分布和生命期,间接影响气候。理论上,只要知道大气气溶胶浓度时空分布的信息及其物理、化学、光学特性、尺度分布和大气含量的准确信息,便可精确计算其直接辐射强迫的大小。而实际上所缺乏的也正是对这些量和其变化过程的详细了解。因此,对其直接辐射强迫的估计只能是基于现有实验结果和观测资料基础上的理论数值模拟。模式结果表明,目前对人为大气气溶胶(硫酸盐、硝酸盐、煤烟、矿尘和生物大气气溶胶等)全球年平均直接辐射强迫的估值大体介于-0.3~-1.0W/m2 之间,不确定性是估值的两倍。由于理论上对云的夹卷和混合过程,以及大气气溶胶-云-辐射-气候之间的微物理和化学反应过程了解还很不全面,准确地估计大气气溶胶间接辐射强迫的大小是相当困难的。全球年平均间接辐射强迫估值介于0~-1.5W/m2之间,不确定性更大,还没有一个合理的中间估值[5]。 大气气溶胶的气候效应比温室气体复杂得多,尽管大多数研究认为大气气溶胶对气候的影响与温室效应气体的影响是反向的,但二者不能简单抵消[6]。从二者寿命来看,对流层大气气溶胶的寿命只有几天到几周,它的辐射强迫作用集中在排放源附近,而且基本只影响北 - 1 -

气溶胶灭火系统的特点及应用

气溶胶灭火系统的特点及应用 发布时间: 2007-8-3 浏览次数: 628 次 近年来,“气溶胶”灭火剂在国内被迅速推广,几乎所有的生产厂家都将之喻为“卤代烷”灭火剂的最佳替代物,并且在国家规范中要求使用清洁灭火剂的场所大力推崇。由于没有相关的国家规范,设计、安装一般都是依照厂标及地方标准进行。其适应场所及应用范围在国内一直都有较多争议,本文就此作一些讨论。 一、概述 60年代的前苏联曾使用烟雾型灭火剂扑救地下火灾。80年代末,俄罗斯、美国等开始大量研究此类灭火剂,并应用于一些无人机械舱等部位。90年代初,我国研制出了EBM气溶胶灭火剂,并在全国推广。由于第一代气溶胶产品在喷放时有高温和喷焰缺陷,导致了一些重大事故。经过改进后的新一代气溶胶产品,基本解决了以上缺陷,且工程造价低、安装简便,得以广泛应用。 二、系统组成 气溶胶灭火剂,是由氧化剂、还原剂及粘合物结合成的固体状态含能化学物质,属于烟火型灭火剂。气溶胶灭火系统由气溶胶灭火剂以及相应的贮存和启动装置组成,灭火剂在贮存装置内燃烧反应后直接喷放到防护区,属于无管网灭火系统。气溶胶胶粒具有高分散度、高浓度特点,大部分微粒直径小于1um,可较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较易粘附在物体表面。其主要成份有金属盐类、金属氧化物以及水蒸汽、CO2、N2等,碱金属盐(钾盐等)和金属氧化物(K2O等)起主要灭火作用,灭火效率较高。 三、灭火机理 气溶胶的灭火机理主要是化学抑制,也有降温冷却的作用。 1、化学抑制 当燃料(烃类—RH)燃烧时,产生活性游离基H+、O--和OH-,并发生链式反应:

RH + O2 → H+ + 2O-- + R+(可燃物分解,吸热反应) O-- + H+ → OH- 2OH- → H2O + O--(放热反应) 最后一步为强烈的放热反应,放热量远大于第一步可燃物分解的吸热量,同时再次分解出游离O--,使得燃烧得以持续。 在高温燃烧区,气溶胶微粒分解出活性游离基K+,它迅速与H+和OH-发生以下反应: K+ + OH- → KOH KOH + H+ → K+ + H2O 密集的气溶胶微粒提供了较大的表面反应区域,K+不断再生,夺走燃烧链所需的载体OH-和H+,燃烧无法延续。因此,气溶胶的灭火机理是以中断燃烧链为主,与卤代烷的灭火机理基本相同。卤代烷高温下分解出的Br-与上面的K+扮演同样的角色,以1301为例: CF3Br → CF3 + Br-(高温下分解) Br- + RH → R+ + HBr HBr + OH- → H2O + Br- Br-不断再生,迅速夺走燃烧链载体OH-和H+,使得燃烧迅速终止。 2、吸热降温 气溶胶的吸热降温作用也不可忽视,以KHCO3为例: 2KHCO3 → K2CO3+CO2+H2O(吸热分解反应) K2CO3(固相)→ K2CO3(液相)→ K2CO3(气相)(吸热相反应)卤代烷的灭火机理中也有冷却作用,它主要源于灭火剂由液相转化为气相时的物理吸热反应和高温分解反应。 四、灭火效能 全淹没的气溶胶灭火系统可以有效地扑灭A、B类火灾和E类电气火灾,对烃类(RH)物质的灭火效果尤其明显,如石油、柴油、天燃气和木材等。以100M3

气溶胶的影响

气溶胶的影响 气候: 气溶胶粒子能够从两方面影响天气和气候。一方面可以将太阳光反射到太空中,从而冷却大气,并会使大气的能见度变坏;另一方面却能通过微粒散射,漫射和吸收一部分太阳辐射,减少地面长波辐射的外逸,使大气升温。 气候变化受到气候系统内部可变化性和外部因子(包括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气溶胶的福幅射强迫效应是其中重要的外部银子之一,但目前对气溶胶气候效应的科学理解水平还相当低。最近Menon等利用美国GISS气候数值模式得到的模拟结果表明黑炭气溶胶吸收短波辐射,从而产生大气异常加热的直接影响,这种加热引起东亚中部大气的上升运动和南北两侧弃团的下沉,造成了我国东部地区夏季降水“南多北少”的变化趋势。Xu的工作却指出我国夏季“南涝北旱”的原因是工业排放的硫酸盐气溶胶显著减少了太阳辐射,陆地气温降低,使海陆温差减小,夏季风偏弱,进而造成我国夏季雨带位置偏南,气溶胶的气候效应仍是一个存在较大争议的额科学问题。 东亚是全球硫化物排放较多的地区之一,今年来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有更多的含硫气体排入大气中,大量生成的硫酸盐气溶胶除了使环境恶化外,还可能对该区域气候造成一定影响,Li等认为中国四川盆地近40年来气温的变冷趋势可能与这一地区硫酸盐气溶胶含量的增加有关。Qian等利用一个简单的硫酸盐气溶胶辐射模式与区域气候模式(RegCM)耦合,模拟了东亚区域硫酸盐气溶胶的辐射强迫气候效应,发现硫酸盐气溶胶的直接,间接,辐射强迫对屈原气候都有影响,其中间接辐射强迫的作用较大。……中国东南部气溶胶增加将导致日照时数减少和日照强度降低,进而使夏季这一地区的最高气温降低。上述研究表明,城市工业发展使大量的工业废气排放至城市大气中,不仅严重地污染了大气环境,而且使空气浑浊度增大,特别是大气中的气溶胶大量增加,其直接和间接的辐射强迫将使得城市太阳辐射强度减弱,进而可能对区域气候产生影响。 导致全球变冷的主要因子使大气气溶胶。除黑炭气溶胶可产生0.1W/m2的辐射强迫外,绝大部分气溶胶粒子(包括硫酸盐,硝酸盐一级矿物沙尘等)总的直接辐射强迫和间接辐射强迫(仅包括云反照率效应,见下)分别为-0.5W/m2和-0.7W/m2,二者总计达到-1.2W/m2,已经接 近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主要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所产生的1.66W/m2气候变化辐射强迫。 研究造成工业革命以来气候变化的驱动力(辐射强迫)以及预测未来的气候变化时,不但要考虑大气温室气体的变化,还要考虑其他强迫银因子特别是大气气溶胶的变化。由于大气气溶胶可以散射和吸收太阳短波辐射以及地球长波辐射,影响地气系统的辐射平衡(直接效应);与此同时,他们还可以作为凝结核影响云的辐射特性以及作为反应表面影响大量化学反应的速度(间接效应);因此,大气气溶胶大气辐射和气候变化的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气溶胶粒子的辐射强迫机制主要有直接辐射强迫和间接效应,间接效应分为第一类间接效应(云反照率效应,或Twomey效应),第二类间接效应(云生命期效应),还包括冰核化效应,热力学效应及半直接效应。大气气溶胶通过上述直接,半直接与间接效应,影响地气系统的辐射收支并仅为影响地球气候外,气溶胶粒子的存在还将引起大气加热率和冷却率的变化,直接影响大气动力过程。沙尘的大气气溶胶还可能携带营养盐,当其沉降到海洋时会影响海洋初级生产力,影响辐射活性气体(例如CO2、CH4和DMS等)的海气交换通量,并进而影响全球碳循环,最终造成对地球气候系统的冲击。这些影响均可以归类于大气气溶胶的“间接气候效应”,他们可能是非常重要的,有关研究刚刚开始不久,难以给出任何定量描述。使情景变得更加复杂的还有,大气气溶胶不但可以吸收和散射太阳辐射,而且也可以吸收和散射红外热辐射;而这两种效应所产生的辐射强迫以及对气候的影响是完全不同的。总之,大

气溶胶灭火系统的特点及应用

气溶胶灭火系统的特点及应用 摘要:本文简介了气溶胶灭火系统的组成、灭火机理和灭火效能,结合工程实例,讨论了气溶胶灭火剂的适应场所和范围,提出了气溶胶应用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气溶胶灭火机理应用 近年来,“气溶胶”灭火剂在国内被迅速推广,几乎所有的生产厂家都将之喻为“卤代烷”灭火剂的最佳替代物,并且在国家规范中要求使用清洁灭火剂的场所大力推崇。由于没有相关的国家规范,设计、安装一般都是依照厂标及地方标准进行。其适应场所及应用范围在国内一直都有较多争议,本文就此作一些讨论。 一、概述 60年代的前苏联曾使用烟雾型灭火剂扑救地下火灾。80年代末,俄罗斯、美国等开始大量研究此类灭火剂,并应用于一些无人机械舱等部位。90年代初,我国研制出了EBM气溶胶灭火剂,并在全国推广。由于第一代气溶胶产品在喷放时有高温和喷焰缺陷,导致了一些重大事故。经过改进后的新一代气溶胶产品,基本解决了以上缺陷,且工程造价低、安装简便,得以广泛应用。 二、系统组成 气溶胶灭火剂,是由氧化剂、还原剂及粘合物结合成的固体状态含能化学物质,属于烟火型灭火剂。气溶胶灭火系统由气溶胶灭火剂以及相应的贮存和启动装置组成,灭火剂在贮存装置内燃烧反应后直接喷

放到防护区,属于无管网灭火系统。气溶胶胶粒具有高分散度、高浓度特点,大部分微粒直径小于1um,可较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较易粘附在物体表面。其主要成份有金属盐类、金属氧化物以及水蒸汽、CO2、N2等,碱金属盐(钾盐等)和金属氧化物(K2O等)起主要灭火作用,灭火效率较高。 三、灭火机理 气溶胶的灭火机理主要是化学抑制,也有降温冷却的作用。 1、化学抑制 当燃料(烃类—RH)燃烧时,产生活性游离基H+、O--和OH-,并发生链式反应: RH+O2→H++2O--+R+(可燃物分解,吸热反应) O--+H+→OH- 2OH-→H2O+O--(放热反应) 最后一步为强烈的放热反应,放热量远大于第一步可燃物分解的吸热量,同时再次分解出游离O--,使得燃烧得以持续。 在高温燃烧区,气溶胶微粒分解出活性游离基K+,它迅速与H+和OH-发生以下反应: K++OH-→KOH KOH+H+→K++H2O 密集的气溶胶微粒提供了较大的表面反应区域,K+不断再生,夺走燃烧链所需的载体OH-和H+,燃烧无法延续。因此,气溶胶的灭火机理

气溶胶质谱--技术特点比较-整体

生产厂商美国TSI公司美国Aerodyne公司广州禾信公司 主推型号TSI3800-030 TSI3800-100Q-AMS C-TOF-AMS HR-TOF-AMS SPAMS0515 概况原始技术来源于美国加州 大学,之前是唯一一个商 品化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 供应商,现已停产。美国Aerodyne公司推出的一 款气溶胶质谱仪,但并非基 于单颗粒技术。 广州禾信公司自主研发的 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也 是目前唯一的商品化单颗 粒气溶胶质谱仪。 进样方式小孔、直接进样小孔、直接进样小孔、直接进样流量~100ml/min~0.85ml/min~100ml/min 颗粒物聚焦空气动力学透镜空气动力学透镜空气动力学透镜 聚焦范围30-300 nm 100-3000nm 更换透镜较为复杂,需要 专业人员进行更换。此外 对于30-300nm的透镜,仪 器根本无法检测到30nm的 极限,能检测70nm就不错 了。40-1000 不能检测40nm以下的粒子, 定量有损失。此外AMS无法检 测1um以上的颗粒。 200-2500nm 可以检测PM2.5粒径范围内 的颗粒物,获取PM2.5的粒 径及化学成分信息。 测径激光波长532nm无测径激光532nm 测径方法双光束飞行时间chopper到检测器飞行时间, 这种测径方法的准确度不 高,测量分散度大。双光束飞行时间 双光束测径准确度高,测径分散小 离子化方式紫外激光解吸电离 通过调延迟来实现激光能 量的改变,这种调节方式 会使能量波动增大。热解吸+电子轰击 存在电离效率问题,需要经 常进行离子化效率校正。此 外这种方法不能对难挥发性 的的种类进行电离。还存在 气溶胶在蒸发器表面沉积问 题,灯丝更换手续较为复杂 。 紫外激光解吸电离 增加了模块,通过调节Q来 实现改变能量,激光出射 能量的波动小。 离子化激光波长266nm无电离激光266nm 光路系统全反射光学部件 只用一片全反射镜片,调 节光路只能靠调节平凸透 镜实现。无光学部件全反射光学部件 采用两片全反射镜,可以 实现对光路各个方向的调 节。 质谱同轴反射双极飞行时间质 谱仪 这种结构的质谱需要较长 的飞行距离,加大了仪器 的尺寸。单极质谱两种模式 V型或W型 只能是单级质谱 ,检测速度 慢(毫秒级) 双极Z型飞行时间质谱 仪器结构紧凑,尺寸小; 检测速度快(微妙级) 质谱分辨率500V模式2500 W模式4000500 气溶胶质谱仪整体技术比较

S型气溶胶灭火系统特点

S型气溶胶灭火系统 气溶胶灭火技术是在军用烟火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灭火技术。第一代气溶胶灭火技术诞生于我国,也称烟雾灭火技术,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主要用于扑灭甲、乙、丙类液体储罐火灾。这是一项不同于以往的全新的灭火技术既有烟又有雾,既有细小的固体颗粒,又有水蒸气和N2、CO2灭火气体形成的气溶胶物质用于灭火。气溶胶灭火装置中的药剂为固态,其药剂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喷放出来的组分为气溶胶。 1、气溶胶灭火系统的优点: 1)灭火剂用量少,气溶胶灭火剂用量一般为3 /100mg左右,较其它灭火系统少; 2)灭火效率高、对电器无二次损坏,气溶胶灭火机理主要是吸热降温、化学抑制双重灭火,其灭火效率高,灭火时分解的化学物质不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因而不会形成具有导电性和腐蚀性的电解质液膜,从而避免了对设备的损坏; 3)安全无毒,气溶胶灭火剂喷放物质中的成分主要是N2、少量CO2、金属盐固体微粒等,均为无毒物质; 4)节省重量及空间,气溶胶灭火系统由于是固体常压存放,体积和重量大大减轻.其重量只有惰性气体的1/40,空间占用只有其1/15 。 1、气溶胶系统灭火机理为: 热气溶胶灭火剂发生剂通过点启动或热启动后,经过自身的氧化还原反应形成浓密的由N2、少量的CO2、H2O等气相成分和碳酸盐、金属氧化物等固相成分组成的气溶胶烟雾,迅速充满保护空间,利用气相成分的稀释、隔绝氧气作用和和固相成分的吸热分解降温作用和化学抑制作用将火焰扑灭。 (1)吸热降温灭火机理 金属盐微粒在高温下吸收大量的热,发生热熔、气化等物理吸热过程,火焰温度被降低,进而辐射到可燃烧物燃烧面用于气化可燃物分子和将已气化的可燃烧分子裂解成自由基的热量就会减少,燃烧反应速度得到一定抑制;(2)化学抑制灭火机理: 气体化学抑制:在热作用下,灭火气溶胶中分解的气化金属离子或失去电子的阳离子可以与燃烧中的活性基团发生亲和反应,反复大量消耗活性基团,减少燃烧自由基; 固相化学抑制:灭火气溶胶中的微粒粒径很小,具有很大的表面积和表面能,可吸附燃烧中的活性基团,并发生化学作用,大量消耗活性基团,减少燃烧自由基; (3)降低氧浓度: 灭火气溶胶中的N2、CO2可降低燃烧中氧浓度,但其速度是缓慢的,灭火作用远远小于吸热降温、化学抑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