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医药事业现状发展前景

藏医药事业现状发展前景
藏医药事业现状发展前景

藏医药事业现状发展前景

1949年以后,藏医药的发展得到了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更多的重视与支持,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例如:

1985年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政(1985)2号文转发省卫生厅《关于抢救藏、蒙医药学的报告》,《报告》提出:“加强各类藏、蒙医药机构的建设,实行国家、集体、个人三种所有制同时并举、长期共存的方针,鼓励和支持民主党派、群众团体集资兴办藏、蒙医药事业。”“把藏、蒙医机构列为卫生部门的‘特区’,给予充分的自主权”等优惠政策。

1987年青海省卫生厅、省物价局制定了《青海省藏(蒙)医院自采自制药品价格计算方法的暂行规定》。省卫生厅制定了《青海省藏蒙医药人员技术职务任职条例》。

1995年11月,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颁布了《玉树藏族自治州藏医药管理条例》。

1996年10月,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做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藏医药工作的决定》。《决定》指出:坚持藏、中、西医并重方针,走藏、中、西医共同发展的道路。规范和发展藏药生产,以药养医,医药共同发展。

目前,在西藏地区以拉萨为中心的藏医服务网络已基本形成,其服务可覆盖全区大部分地区。截止1995年底,全区已拥有独立的藏医机构14个,除自治区藏医院外,全区6个地区均建立了地区级藏医院,有7个县成立了,县级藏医院,其他县人民医院均设立了藏医科。全区共开设藏医病床506张。

全区共有藏医药专业技术人员1523人,其中,属于国家编制的1094人,民间藏医429人。国家在编的藏医人员中,高级职称61人,甲级职称166人,初级职称867人。全区县及县以下面向农牧区服务的藏医药人员约730人,占全区藏医药人员总数的50.1%。在全区3000多名乡村医生中,能够运用藏医或藏西医结合手段进行防病治病的约占45%。

改革开放以来,西藏自治区区藏医教育逐步走向正轨,以正规学历教育和在职进修培训为主、民间师带徒带教为辅的格局已经形成。1983年,该区建立了第一所专门培养藏医药人才的自治区藏医学校,1985年,西藏大学又设立了藏医系。1989年,藏医学校与藏医系合并成立了西藏自治区藏医学院。该院设大专、中专两部,每年为全区各地和青海、甘肃、四川、云南、新疆等兄弟省区输送大学毕业生30多名,中专毕业生30-70名,成为该区藏医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1990年至1995年间,在瑞士红十字会、援助西藏发展基金会和外籍人士的援助下,分别成立了学制

6年的日喀则边雄藏医学校、山南松赞藏医学校、阿里冈底斯藏医学校和昌都藏医学校,在校学生203名。

除了正规教育外,自治区、地区藏医院和卫生学校还经常举办各种形式的藏医培训班,积极承担基层藏医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

藏医药科研工作也得到重视和加强。近十年来,编著、付梓,藏医药书刊、文献、专著32部;省级以上科研立项21项,其中12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广泛开展横向学术交流,多次参加国内、国际藏医学术会议;在国内外有关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34篇;在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的诊治、藏药标准的鉴定、藏药新药开发及文献的挖掘、整理和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进展。目前,该区一所专门的藏医药研究机构,在自治区藏医院内设立了。

各县藏医院、县医院藏医科及乡镇卫生院是直接为广大农牧民群众提供藏医医疗服务的基层单位,其门诊量超过西医。在基层综合医疗卫生机构中,藏药的使用率约占30%。基层藏医机构除承担常见病、多发病诊治外,还承担卫生防疫、计划生育、妇幼保健和卫生宣教等任务。此外还经常组织人员下乡巡诊。

自治区藏医院藏药厂是全区最大的藏药生产基地,年产量达20多万公斤,350多个品种。该厂生产的七十味珍珠丸、常觉、芒觉等十多种藏药深受广大藏族群众喜爱,也深为内地群众所青睐,并誉满海内外。由江苏省投资5200万元援建的自治区藏药厂改扩建工程,作为西藏自治区成立30周年大庆工程之一,竣工后必将使全区藏药生产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各地区藏医院、县藏医院和县医院藏医科,大都建有小型的藏药厂或制剂室,这些药厂和制剂室年生产能力合计在1万公斤以上。藏药的大量生产,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牧区群众缺少药品的困难,为保护劳动生产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青海省藏医药事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青海省各级党委、人民政府十分重视藏医药学的继承和发展,省委、省政府、省人大的主要领导同志,经常深入藏医药单位现场办公。省政府领导明确指出,对于藏医事业要坚持“特事特办”的原则,要求各级人民政府提高对藏、蒙医药学的认识,做好名老藏、蒙医学术经验的抢救工作。并制定了10条具体的抢救措施,划拨了专项资金,推动了藏、蒙医药事业的发展。省卫生厅把藏、蒙医工作列为全;省卫生工作三大战略重点,在藏、蒙医发展的不同阶段,提出了“巩固、充实、完善、提高现有藏、蒙医机构”,“改变重点不重的状况,加快发展藏、蒙医事业”,“抓住机遇,依靠科技进步,发展藏、蒙医事业”的指导思想,从而使全省的藏、蒙医事业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

自1 978年以来,全省共建成县级以上全民所有制藏医院20所、蒙藏医院3所,其中省级藏医院1所、州级5所、县级14所。至1995年,共开设病床680张,职工750人。海南、黄南、玉树、海西等自治州基本上县县有一所藏医院。在牧区的各级综合医院、乡卫生院内设立藏医门诊

部或藏医科38个,藏医机构及藏医药人员遍布全省的草原牧区。省卫生厅先后制定了《藏医院工作条例》《藏、蒙医医院建设标准》《藏医病历书写格式与要求》《示范藏医医院建设标准及检查评分方法》等,促进了藏医医院的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建设。1985年以来,全省用于藏、蒙医事业的各项专款和配套资金达2500万元,配置了x光机、显微镜、心电图机、超声波诊断仪、胃镜等现代化的诊疗仪器及各类藏药加工设备。与此同时,许多传统的诊疗技术得到发扬光大。据统计,全省藏医医院的年门诊服务达30.1万人次。住院服务6500人次,藏医已成为青海牧区卫生事业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藏医药科研工作被列为青海省医学科研重点之一,成立了青海省藏医药研究所和州县藏医药研究机构。先后整理、翻译、出版了《四部医典》《晶珠本草》《藏医药选编》等10余部藏医药经典著作。“《帝玛·丹增彭措医著选集》整理研究”被评为1995年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基础研究二等奖。1985年以来,全省共获得厅级以上藏医药科研成果奖16项。

从1981年起创办了藏医中等专业教育,已培养藏医中专生390名。各自治州卫校也先后开办了藏医班,培养了一大批藏医药人员。1987年筹建青海藏医学院,第一批大专生已于1995年毕业,并开始招收藏医本科学生。制定了中、高等藏医专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编写出版了《全国中等藏医学校试用教材》和高等藏医专业系列教材,系统规范的藏医教育体系已初步形成。

此外,还从民间选拔吸收了300名藏医药人员充实到各级藏医药机构。通过举办学习班、培训班、外出进修等方式,不断提高藏医药人员的专业素质。1993年开办了藏医专业大专自学考试,截止1995年,累计报考1360人次,其中单科合格达797人次。现全省有藏医药人员1200名(含民间藏医460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40人。

同样,藏医药在四川、甘肃等省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四川省藏医药资源主要分布在甘孜和阿坝两个藏族自治州。1979年,甘孜州已组建集体性县藏医院6所,从业人员96人,出现了大批以藏医赤脚医生为骨干的合作医疗站。同年吸收颜登彭措、唐卡·昂旺降措等10名藏医人员到全民所有制教学、医疗部门工作。1984年成立甘孜州藏医院,成为该州藏医医疗、教学、科研、制药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1991年为名老藏医唐卡·昂旺降措确定继承人1名。甘孜州卫校1980年成立藏医部,前后培养了藏医、药士114名。

1984年省振兴中医工作会议以来,全州各级党政及卫生行政部门认真宣传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医药政策和振兴中藏医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十分重视藏医药的发展。成立了甘孜州振兴中藏医工作领导小组,州委、州政府作出了《关于振兴甘孜州中藏医事业的决定》,制定了中藏医事业发展规划和具体措施,要求与西医同等对待。批准在州卫生局设立中藏医科,并且在地方财政十分有限的条件下拨了专款给予支持。随后,各县都相继成立了振兴中藏医领导小组,县卫生局均配备了专兼职中藏医管理人员,重点抓了机构建设、人才培养、学术发展、管理体系等项工作,为中

藏医事业的振兴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1990年省中医管理局组织在该州召开的“三州中藏医工作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为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该州对社会上确有真才实学的藏医药骨干人员先后采取了吸收录用或招聘等办法,给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并酌情考虑和解决亲属子女的转户和招工等问题。有相当一部份藏医药人员当选为州、县人民代表,省、州、县政协常委、委员,随着社会政治地位的不断提高,藏医药人员为藏医事业积极工作的热情空前高涨,促进和加快了全州藏医药事业的进步和发展。

迄今为止,全州现有县以上藏医药机11所,其中全民所有制州级藏医院1所,县级藏医院6所;集体所有制县级藏医文献研究所l所,县藏医院3所。共有职工192人,卫技人员164人,(正高2人<1人退休>、副高7人,主治医师(主管)32人,医师78人、士38人。无职称7人)。目前已批准设置病床141张(不含家庭病床),主要开展藏医内、外、妇、儿、针灸、推拿、药物蒸汽疗法及藏药的自采自制加工和邮政医疗等业务。1994年门诊共计224,300人次,住院830人次,下乡巡回医疗15,400人次,总业务收入1 ,062, 400元,另外,自制加工藏药200种,计3400公斤,价值125万元,满足了临床用药的需求,“两个效益”同步增长,受到了各族人民的欢迎和好评。

在藏医药人才的培养方面,也得到了全州从上到下各级领导的普遍重视和支持。该州先后采用了正规学校教育、选送进修、跟师学徒和招聘录用等多种方式、多种渠道来不断充实、壮大藏医药队伍。甘孜州I藏医院(州卫校藏医部)于1992年担负了藏医士四班的教学任务,现有在校生28名;1995年被省中医管理局批准成为全省的藏医药人才培养基地之一,招收州I内外进修生、实习生。白玉、德格两县藏医院还接受了国外爱国藏胞的捐资办学,各开设一个藏医药培训班。1994年该州有6名学员经过考试进入成都中医学院藏医大专班学习,为今后培养藏医药高级人才开辟了一条新路子。

在科研方面,州、县各级藏医药机构利用有限的条件十分重视这项工作。早在1978年就开始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和技术工人对德格印经院珍藏下来的21,7,000多块书版进行了发掘、整理,共清理出有关藏医药书版7,085块、藏医药专著57部,其间陆续进行了有计划、有步骤的古籍文献整理、临床经验总结及药物开发研究工作。其中德格藏医文献研究的整理的一部《伏藏大经典》藏医学部分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目前申报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基金第三批民族医药课题项目,并已获有关部门批准。州藏医院申报了《仁青系列藏药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观察》科研课题项目;州药检所申报的《尼哇俄吉等八种藏药学研究》获1992年省中医管理局颁发的科技进步三等奖;德格县藏医文献研究所研究出了藏医失传多年的藏族传统文化《楚布派》星算历书,填补了藏文天文历算的空白。

阿坝州藏医药事业也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壮大。截至1994年,全州县有藏医院4所,县藏医门诊部1所。区乡卫生院设有藏医科(室)40个。全州拥有一支总人数为364人的藏医药队伍,其中分布在州县全民所有制医疗、教学、科研机构中有149人,分布在乡、村集体所有制医疗机构中有215人。他们中有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5人,主治医师18人,医师70人,医士55人。从1981至1993年,藏医机构总建筑面积达12 ,471.94平方米,基建总投资达429.4万元。其中:

(一)若尔盖县藏医院:1980年开始筹建,1981年7月竣工开诊。先后总投资55万元,建筑面积达7394平方米,占面积23.6亩,有固定资产61.1万元,开设病床45张。藏医院除接待省内外大量病员外,承担了阿坝卫校藏医班的教学任务,同时又是全州的藏药供应基地。

(二)阿坝县藏医院:1986年6月初筹建,1987年5月竣工开诊。占地面积4亩,建筑面积1344.94平方米,基建总投资54万元,固定资产54.5万元,开设病床20张。

(三)红原县藏医门诊部:1986年建立,1988年筹建新门诊部,征购地基6亩,1991年8月竣工开诊。建筑面积845平方米,总投资38万元,固定资产39万元。

(四)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藏医院、藏医药研究所:1991年6月批准建立并开始筹建。1993年12月竣工开诊。征地13亩,门诊大楼建筑面积3003平方米,总投资270万元。固定资产282.4万元。

(五)壤塘县藏医院:1993年3月批准建立,现仍在筹建中。

若尔盖县藏医院自建院以来,为继承和发掘藏医宝库作出了重要贡献,是阿坝州藏医医疗、教学、科研中心。全院藏医药人员占95%,年门诊量52,640人次,住院量412人次。医院人才荟萃,有一批资格老、造诣深、在各自专业上有独到之处的高级人次。

为解决藏医后继乏人乏术的问题,加快人才培养的步伐,医院承担了阿坝卫校藏医班的教学任务。先后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142人。为了提高全州藏医在职人员的理论水平,从1982年起,先后举办藏医理论提高班43期,由知名藏医旦科、尼美、智美、贡秋仁青系统讲授了《四部医典》《晶珠本草》《藏医药选编》。据统计,11年来,已为四川、甘肃和青海两省邻近县培养藏医人员1500人次。目前,全州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人员年事已高,培养和造就一支高层次跨世纪的学科带头人,是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为此,成都中医药大学克服种种困难,专门开办了“藏医大专班”。1994年秋,在阿坝州首次招生24人,其中大多数是阿坝卫校藏医班往届毕业,学制三年。

该州还鼓励著书立说,不断提高藏医学术水平。副主任医师贡秋仁青编著的《藏医学发展史》,1992年由甘肃民族出版社出版。名老藏医旦科撰写的《藏医验方汇集》,共20多万字,1993

年由中央民族出版社出版。这些专著受到有关专家学者的好评。同时整理收藏医药典籍、图书1200册,使临床、科研、教学具备了完整的资料。

甘肃省的藏医药资源主要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全州现有5所,县藏医院,1个藏医独立门诊部,1所藏医药研究所。现有藏医药人员332人。在19个乡卫生院中均开展藏医工作。

1995年全州藏医院总诊疗10万多人次。目前藏医药的医疗服务已开展到省城兰州,山西省五台山,受到患者的好评。

甘南州卫校是全州唯一的一所中等卫生专业学校,是甘南州卫生技术人才的培养基地。从1979年建校至今,共毕业藏医士229人,藏医护士39人。1989年在州卫校开办了甘肃中医学院甘南藏医系,已毕业77名藏医大专生。

自1981年成立甘南州藏医药研究所以来,全州科研机构日益健全,专业人才相对集中,取得了丰硕成果。近几年全州共获省级科技成果奖4项,州级科技成果奖10项。目前,该所还承担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达的“藏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I临床研究”、“藏医药治疗胆石症的疗效观察”等4项科研项目,并有本单位自定课题“藏药加味帕珠散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开发利用研究”和“藏医药治疗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等4项。

藏药生产以州藏医药研究所附属试验药厂为龙头,县藏医院自行加工为辅助,充分发挥藏药自采、自制、自用的优势,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州藏医药研究所附属试验药厂年生产藏成药156

个品种,计7000公斤,产值达100万元;自采藏药150多种,计2500公斤,价值达1万元。建立和完善了质检室,并积极争取办理许可证。州人民政府于1995年批准甘南州藏医药研究所附属试验药厂更名为“州藏研所藏药制药厂”,现已通过了省卫生厅组织的评审验发。这将更好地促进该州藏药生产向规模化、标准化、优质化方面的发展。

藏医药学作为一门具有悠久历史、丰富内容的学科,早已跨越本地区的界线,向邻近的国家和地区传播,并在国内外医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藏医药学术交流活动也日益活跃。

自1979年以来许多国家的学者对藏医药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研究藏医药。国外每年都有专家、学者赴西藏、青海、四川等地考察医药。一些国家还设立了藏医研究机构。如1983年,美国成立了西藏医学协会,其宗旨主要是研究在西方发展藏医药。西方一些藏学研究机构也设有藏医药方面的研究部门和专职人员:如前苏联科学院的东方研究所和民族研究所;英国的西藏研究所、伦敦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文学院、法兰西学院、国家研究中心;德国汉堡大学;日本东京佐治大学藏医协会等等。

国际上每逢召开藏学学术会,都有藏医学的学术论文交流。如匈牙利科学院举办的“纪念乔玛”的学术讨论会,就有关于藏医学的学术论文提交大会交流。1983年由意大利佐诚协会的应用医

学心理学中心主办的“第一届国际藏医学会议”,会上除藏医临床各科、藏药的研究论文外,还有藏医学史方面的学术论文。

藏医药事业发展前景光明,这里仅以西藏自治区的藏医事业为例以说明之。

西藏自治区藏医院作为西藏的藏医药学中心,80年代率先与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合作,共同研究藏医药治疗高原疾病和一些慢性疑难杂症,如肝炎、高血压、肿瘤等。

1986年,西藏自治区藏医研究所主任药师嘎玛曲培,随同中国医学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代表团赴尼泊尔进行学术考察。

1988年,奥地利奥中友协医生旅行团10人赴青海学习藏医脉诊知识。

1989年,西藏自治区藏医专家、藏医院院长强巴赤列应邀随同卫生代表团访问尼泊尔,考察尼泊尔藏医药的发展情况。

1990年,强巴赤列院长又应邀访问日本进行学术交流。

1991年,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医学院与西藏自治区藏医院进行联合,调查研究藏医人类保健情况。1991年,青海省藏医院运用藏医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研究的学术论文,在北京国际传统医药大会上进行交流,引起与会学者的关注。

1992年,日本佐治大学,日本藏医友好协会代表团一行10人赴西藏自治区藏医院进行为期一周的学术交流。

1992年,西藏自治区卫生厅厅长土登、藏医院院长强巴赤列、副院长次仁巴珠赴美进行为期一月的医学考察和学术交流。

1995年,西藏自治区藏医院天文历算研究所研究员崔哦坚才应邀赴瑞士进行藏医天文历算的讲学。

1995年,甘肃省甘南州藏医研究所副主任藏医师图布旦撰写的“尿诊明镜”一文,参加了美国国际传统医学大会,被大会授予“民族医药之星”称号,荣获“超人杯”特等奖。

1996年,西藏自治区藏医院外科主任医师阿旺平措应邀赴瑞士进行藏医学讲学。

西藏自治区藏医学院院长措如·才朗教授曾先后应邀赴日本、尼泊尔、匈牙利、美国、英国、法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进行藏医学术交流和讲学。

为了进一步发展藏医药事业,西藏自治区政府制定了《西藏卫生事业第九个五年计划及2010年规划设想》。《设想》指出,“九五”到2010年自治区藏医药事业发展的总目标是:加强内涵建设,依靠科技进步,加速人才培养,保持和发扬藏医药特色与优势,开发建设专病专科,拓宽服务领域,完善服务功能,努力提高藏医药学术水平。积极引进、消化和吸收现代科学技术及管理方法,提高藏药质量,努力开发出一批名优藏药及拳头产品,促使藏医医疗服务、人才培养和

科学研究协调发展,不断满足社会医疗保健需求。至2010年,基本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比较完善的藏医医疗保健、教育和科研体系。

“九五”期间,合理规划藏医院床位规模,科学调整内部结构,提高床位使用效益。床位使用率,自治区藏医院、各地区藏医院不低于85%,各县藏医院不低于80%;平均住院日在“八五”基础上再缩短1~2天;全区藏医门诊服务量占卫生部门医院总门诊量的30%,到2010年达到35%。县医院藏医科要开设一定数量的床位收治病人,一般设立3~5张。

在充分利用现有医疗资源的同时,大力开展家庭医疗服务,加强院外服务管理。自治区藏医院、山南地区藏医院在“九五”期末,其他地区藏医院和大部分县藏医院在2010年具备医疗、预防、康复、保健综合服务功能。

农牧区藏医工作在现有三级医疗保健网基础上,坚持“一网多用”,加强基层藏医药人员的培训和适宜技术的推广,强化藏医服务功能,充分发挥藏医藏药在农牧区卫生和初级卫生保健工作中的作用。至2000年,力争使80%的乡村医生能运用藏西医两种诊疗技术,2010年,所有乡村医生能运用藏西医两种技术为群众提供医疗技术服务。

各级藏医院要突出提高治病防病能力,扩大整体服务功能,着重加强专病专科建设和对危重症的救治能力,适应社会保障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大力开展社区服务。地区级以上藏医院要有较强的应变应急能力,建设充实一批专病专科,具备各自优势以适应社区医疗的综合服务功能。自治区藏医院至少设立专病专科2~3个,各地区藏医院设立1~2个。“九五”期间,按照自治区制定的各级藏医院分级管理评审标准,完成14所藏医院分级、分等达标评审工作。

认真实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316”工程。在此基础上,自治区筛选lO个藏医医疗、教学或科研单位进行重点建设。自治区藏医院和山南地区藏医院要为全国藏医院起到示范作用,至2010年力争把两院建设成设备一流、功能齐全、特色突出的现代化藏医院。

“九五”期间,藏药的生产要根据医疗服务和市场需求,合理调整产品结构,加强生产技术改造,加快开展对现有藏药的临床研究和质量认证,努力提高藏药生产和质量水平。至2000年全区藏药生产能力达到500吨左右,对20种传统藏药进行剂型改革。自治区藏药厂要加快GMP实施进程,该厂正式投产后年产值计划达7419.08万元,创利润1244.362万元。

逐步理顺藏药产、供、销渠道,规范藏药生产、采购、加工制剂和销售网点。“九五”期间,要把一批藏药纳入国家医药供应计划,尽快推向市场。

加快藏药标准研究步伐,使藏药逐步列入国家药典、部颁标准以及地方标准,走上规范化、标准化、法制化和科学化管理轨道。至2010年,基本建立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化藏药生产流通和管理体系。

藏医药科研工作要以应用研究为主,加强基础研究,以提高科技水平和能力为中心,重点突出提高治病防病能力和临床疗效。要巩固充实现有的藏医药和天文历算研究机构,加强建设,充分发挥自治区藏医院在全区藏医药科学研究中的基地和中心作用。

选择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如肝炎、脑血栓引起的瘫痪、高血压等进行藏医药临床研究,力争在诊疗疗效上取得较大进展。针对藏医药行业的重大理论和关键技术问题,有计划地组织科技攻关,开展藏药新药如抗菌药、保健药等及新剂型的开发研究和推广应用;藏药质量标准及有效成份的研究;藏药制药工程技术的研究;藏药基础理论的研究;藏医药防治重大疾病,特别是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的研究等。

稳定本科教育,发展成人教育、研究生教育、留学生教育,加强藏医学院的建设。西藏藏医学院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制定符合藏医药事业发展实际的人才培养计划,合理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九五”期间,新培养本科生178名、中专生20名。到“九五”期末,使全区千人口拥有藏医药人员达到0.5名。

至2010年,力争培养100名能立于藏医药科技前沿、在全国藏医界有较大影响的藏医药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以及藏医临床和专科专病业务技术骨干。基本形成结构合理的藏医药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的人才梯队、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藏医药学术和技术骨干队伍。

加强农牧区藏医药人才的培养。各级藏医机构和各地市卫校要把培养农牧区藏医药人才作为重要任务抓紧抓好。“九五”期间,对县、乡两级70%的藏医药人员进行轮训,2010年轮训达到100%。加强对乡村医生的培训,“九五”期末,力争对全区80%的乡村医生进行藏西医两种诊疗方法的培训,2010年接受藏西两法培训的乡村医生也要达到100%,逐步完善藏西医结合教育。自“九五”期间,50%的乡卫生院要配备有一名藏医。至2010年,所有乡卫生院都配备有一名藏医人员。

大力发展民间藏医,采取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民间藏医在农牧区个体开业行医,使农牧区有一批能留得住、用得上、扎根于基层直接为群众服务的藏医人员。要继续办好日喀则、山南、昌都、阿里4所民间藏医学校,充分发挥其为农牧区培养和输送民间藏医的重要作用。“九五”期末,全区民间藏医要达到600名,2010年达到1000名。

突出抓好藏医药经济管理、行政管理和业务管理等管理人才的培养,逐步建立各级各类管理人员培训制度。“九五”期末,至少有50%的藏医药管理人员接受管理知识的培训,2010年达到90%。加强藏药人员的教育,重点加强经营管理、藏药制药和藏药工程等短缺专业人才的培养。“九五”期间,有1/3的藏药工人接受岗位培训,2010年达到1/2。

进一步完善师承制度,采取特殊政策鼓励和支持名老藏医带徒。“九五”期间,至少挑选出100名优秀中青年藏医人员向名老藏医拜师学习。

积极开展藏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重点加强学术交流,拓宽合作领域,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和先进技术发展藏医药事业。至2010年,争取l~2个科技合作项目取得实质性成果。积极有序地开展对外藏医医疗合作,交流信息,扩大影响。至2010年,争取有1~2个藏药能打入国际市场,并且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和创汇能力。

资料提供:西藏自治区藏医医院、藏医学院

撰稿:洪武娌

摘自《中国传统医药概览》

报废汽车拆解行业概况研究-市场规模、发展趋势、风险特征、发展环境

报废汽车拆解行业概况研究-市场规模、发展趋势、风险特征、发展环境 (二)市场规模及行业发展趋势 1、市场规模 2017 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已经超过2.17 亿辆。近十年来增长一直保持在两位数,2017 年增速为11.86%,随着报废车回收率的提升,废旧材料利用率的提供,报废汽车拆解行业发展空间巨大。 中国汽车报废量预测 中国汽车回收量预测

汽车拆解市场规模预测 2、行业发展趋势 (1)盈利模式向零部件再制造转型 中美汽车保有量水平相近,但拆解企业数量差异巨大,根本原因还在汽车拆解盈利模式不够成熟。到2015 年末,我国报废汽车回收企业才仅603 家,对应美国的汽车拆解行业有上万家企业,差距非常明显,其中我国每年收车10000 辆以上的企业在2015 年仅有40 多家。在补贴较少的政策环境下,零部件再制造是企业生存发展唯一出路。

预计五大总成再制造正式放开之后,企业盈利模式将向零部件再制造转型,盈利能力大幅增强。 (2)后发优势创造行业龙头 随着报废汽车拆解行业利好政策的落地,报废汽车拆解企业技术更新改造,又粗犷型作业逐步转向精细化环保型作业,同时借鉴发达国家汽车拆解行业蓬勃发展的经验,中国汽车拆解行业有一定的后发优势。中国汽车拆解行业起飞后将迅速成熟,行业整合是必然趋势,且不会再经历美欧如此长的发展周期。龙头企业的浮现也会更快,呈现出清晰的行业格局。 (3)与互联网融合 汽车拆解企业与互联网的结合程度高低,是要考虑到互联网技术本身的发展阶段的,很显然,现如今的互联网技术跟20 世纪相比早已拥有质的飞跃,甚至在如今移动互联网市场都已基本成熟的情况下,任何产业的发展几乎都离不开互联网的助力。尤

我国彩电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5

中国彩电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摘要: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彩电生产基地和出口大国。本文对中国彩电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认为中国彩电业前景广阔,未来的道路越走越宽,特别是中国彩电将从模拟到数字化过渡,数字电视的广播和接收将成为彩电增长的新动力,彩电企业将面临巨大的市场机遇。从彩电出口方面来看,发达国家彩电生产的战略转移以及我国彩电企业国际竞争力的不断增强,也促使我国彩电企业不断扩大出口。 关键词:彩电市场数字电视高端彩电 前言:从1979年引进第一条彩电生产线开始至今的20多年,中国彩电行业经历了一个高速发展的过程,平均以每年35.9%以上的速度保持增长,这也为中国彩管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但由于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城镇家庭的彩电保有量已突破100%,加上中国农村市场需求增长量明显慢于中国彩电企业产能增长速度等方面的原因,从二十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彩电市场增长速度开始放缓,特别是2000年,彩电产销首次出现负增长。 进入21世纪,由于彩电出口的带动,中国彩电产销恢复增长态势。根据信息产业部统计数据,2002年我国彩电产、销及出口分别比上一年增长31%、29.3%和61.8%,彩电产量占当年世界1.42亿台的 36.6%。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彩电生产基地和出口大国。 一、中国彩电市场的发展现状

1、彩电行业集中度大幅提高 近几年,中国彩电行业竞争激烈,每年都有一些竞争力较差的企业被淘汰。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现在,中国从有100多家彩电生产企业到只剩下30余家,而且行业集中度大幅提高,截止到2002年,彩电行业前10名企业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80%。(见表一)表一:1999—2002年彩电行业前10名企业产量比重变化(单位:万台) 2、国内七大品牌占据75%的市场份额 从2002年彩电企业销售数量来看,长虹、TCL、创维、康佳、海信、厦华、海尔七大品牌占到总销量的的77.7%。(见图一) 图一2002年彩电七大企业销售情况 3、中国彩电行业产销规模不断扩大 表二1993—2002年中国彩电产销情况(单位:万台)

青海省藏医药事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

青海省藏医药事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 2013/6/18 16:34:00 来源:中国民族医药杂志作者:娘毛才 藏医药是藏族传统文化“十明”(大五明和小五明共为十明,五大明:工艺学、医学、声律学、正理学、佛学;五小明:修辞学、辞藻学、韵律学、戏剧学、星象学)中一颗不可多得的奇葩。是藏族人民在漫长的人类历史实践中,不断与青藏高原独特的气候和自然环境相适应,在同自然界和各种疾病的斗争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对外交流中,逐步吸收其它兄弟民族及外来医学的许多精华不断地予以补充、提高,进行创造,使之成为一个适合高原特色的科学完整的医学理论体系。 1 青海省藏医药事业的发展 青海省是除西藏以外藏族最集中的聚居地区。省内的塔尔寺是藏传佛教有名的大寺院,公元1711年在塔尔寺就已建立了“曼巴扎仓”,是旧中国藏医医方明发展的主要中心之一,历史悠久,影响广泛。另外,青海的广惠寺、夏琼寺、拉加寺等寺庙也设有“曼巴扎仓”。很长一段时间,青海很多藏医人才的培养都是在曼巴扎仓(寺院)中进行,使培养的藏医人才少,满足不了广大患者的需求。直至近代,藏医药事业发展还很缓慢。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青海省的藏医药事业开始步入一个新的时期。 1.1医疗工作。医疗工作在原有曼巴扎仓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目前,全省已有藏医院达28所,其中包括在省会西宁的青海省藏医院等7家大中型医院,实现了县县有藏医院,民族乡有藏医门诊部的局面。据统计,全省藏医院公开设病床1800多张,县以上藏医院的建筑总面积达38000余平方米。 以省级藏医医院青海省藏医院为例,创建于1983年。经过近30年发展,目前是全国唯一的三级甲等藏医医院,国家药品I临床研究基地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指定的全国重点专科、青海省示范藏医院建设单位。现设有20多藏医临床科室,并建立各专科特色诊疗室,开展藏医艾灸疗法、熏蒸疗法等100余特色疗法。其中藏医药浴疗法、藏医放血疗法、藏药炮制工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460余种张床位、400余技术专业人员,402种特色制剂。年住院人次达30000余名。前来就诊的患者除了省内外,还吸引了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韩国、法国、加拿大、德国等国家及港、澳、台地区的大批患者慕名前来就诊。 1.2藏医教育。新中国成立后,医学教育采用不同类型的进修班及培训班,尤其是短期培训班,以解决燃眉之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初级形式已显然不能满足要求了。于是,层次较高的藏医学校也逐渐出现。如先是在卫生学校内设藏医班(如黄南自治州卫校藏医班),由西藏藏医学校代培。尽管这样,但藏医人才培养力度还远远不够,至1990年,全省新培养出的藏医药人才不过千人。1987年,国家批准建立青海藏医学院(对内充属于青海医学院藏医系),1996年,青海省藏医学院设置了藏医专业,并第一批招生藏医本科班,共有28名学生。2000年设置了藏药专业,招收藏药本科学生。2000年青海藏医学院成立民族医学的硕士研究生学科点,2006年青海医学院并入青海大学,2(X)7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了全省唯一的博士学位授予点一民族医(藏医)方向的博士点,并开始招收博士生。 至此,青海藏医药教育工作形成了以培养本科生为主,硕士、博士同步提高的办学格局,为藏医药在青海省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智力和人才支持。

我国基坑工程发展现状

一我国基坑工程发展现状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高层建筑和市政工程大量涌现。有限的城市地面空间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工作和生活的需要,于是人们开始向高空和地下寻求发展空间。目前,各类地下工程诸如越江、隧道、地下商场、地下民防等已随处可见。国外著名的地下工程有法国巴黎的中央广场,日本东京的八重洲地下街等。这些工程的共同特点是都要进行大规模地下开挖,必然导致大量的基坑工程产生。基坑工程是一个古老而具有划时代特点的综合性的岩土工程课题,既涉及土力学中典型的强度和变形问题,又涉及到土体与支护结构的相互作用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认识及其对策的研究,将随着土力学理论、计算技术、测试技术以及施工机械、施工技术的发展而逐步完善。 1、基坑工程发展现状 早在20世纪40年代,Terzaghi和Peck等人就已经开始研究基坑工程中的岩土工程问题并提出了预估挖方稳定程度和支撑荷载大小的总应力法,这一理论一直沿用至今,只不过有了许多改进与修正;50年代Bjeruum和Eide给出了分析深基坑底板隆起的方法;60年代开始在奥斯陆和墨西哥城软黏土深基坑中使用仪器进行监测,此后大量的实测资料提高了预测的准确性,并从7O年代起产生了相应的指导开挖的法规。在以后的时间里,世界各国的许多学着都投人研究,并不断地在这一领域取得丰硕成果。90年代以来,随着城镇建设中高层及超高层建筑的大量涌现,深基坑工程越来越多,同时密集的建筑物、复杂的深坑形式,使得基坑开挖的条件越来越复杂。因此,对基坑开挖与支护的计算与设计理论、施工技术等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基坑工程在我国出现较晚,2O世纪70年代,国内只在少数大工程项目中有开挖深度达10 m以上的基坑工程,而且是在较少或者没有相邻建筑物和地下结构物的地区。8O年代以来,我国首先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型城市大量兴建高层建筑,而高层建筑多数带有地下室,基坑支护工程随之剧增,基坑支护设计、施工与监测成为基础工程中的新热点。90年代以后,大多数城市都进入了大规模的旧城改造阶段,在繁华的市区内进行深基坑开挖给这一古老的课题提出了新的内容,那就是如何提高深基坑开挖的环境效应问题,从而进一步促进了深基坑开挖技术的研究与发展,产生了许多先进的设计计算方法,众多新的施工工艺也不断付诸实施,出现了许多技术先进的成功的工程实例。但由于基坑工程的复杂性以及设计、施工的不当,工程事故的概率仍然很高。 基坑支护技术在我国相对较年轻,无论是设计计算,还是施工、监控等方面都处在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基坑工程的特点可以概括为“深、差、密、多、低”5个字,亦即我国的基坑越挖越深,工程地质条件越来越差,四周已建或在建建筑物密集或紧靠市政公路,基坑支护方法多,但是支护的成功率低。因此对于基坑工程还应进行精心设计与施工,提高对支护结构的要求,而且在建筑物稠密地区更应注意对于环境的保护,这样一来,虽然工期和施工费用均要提升,但是工程质量与安全性却可以得到相当的保证。 基坑工程分类较多,按照施工工艺大体分为放坡开挖及支护开挖两大类。放坡开挖既简单又经济,一般在条件具备时优先选用,但目前深基坑工程大多是在市内修建,基坑较深而场地往往又比较狭小,不具备放坡开挖条件,通常均采用有支护开挖。迄今为止,支护开挖型式已经发展至数十种,主要包括悬臂支护、内支撑或拉锚支护、组合型支护等。支护结构最早用木桩,现在常用钢筋混凝土桩、地下连续墙、钢板桩以及通过加固改良基坑周围土体的方法形成水泥土挡墙和土钉墙等。 2、基坑支护类型 基坑开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保护其周边构筑物的安全使用。如何安全、合理地选择合适的支护结构并根据基坑工程的特点进行科学的设计是基坑工程要解决的主要内容。基坑支护类型有很多种,常见的有水泥土墙、土钉墙、锚杆、排桩与地下连续墙等l6],以下简

藏医药现状及发展调研报告

藏医药现状及发展调研报告 一、发展现状 州现有藏中医疗机构5所,其中州藏医院为二级甲等医院,县中医院、县、县、县藏医院为二级乙等医院,正在新建民营性质的县级藏医院1所(贵德县藏医院)。全州40所乡镇卫生院中85%的乡镇卫生院开展藏中医药服务,420所村卫生室中85.7%的村卫生室开展藏中医药服务。州、县、乡镇医疗机构共有藏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140名,其中藏医133名,中医7名,高级职称19名,中级职称34名, 初级职称87名。村卫生室有藏中医生371名。年全州各级藏医疗机构门诊100021人次,门诊人均费用为52.1元;住院4298人次,发生医药费用为1234.7万元,人均住院费用为2872.6元。 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我州藏医药事业稳步推进,在治病救人、构建基本医疗卫生保障网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人民群众医疗服务需求的日益增长,特别是民族地区由于农牧民群众长期形成的用药习惯和藏医药在治疗慢性病及康复、保健方面的特殊疗效,藏医药事业发展与群众的需求还不相适应。目前我州藏中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项目建设、资金投入、设备配置等方面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各级藏中医院底子薄、投入小、发展慢,基础设施薄弱,诊断、制剂设备简陋短缺。二是中藏医药的特色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藏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和产业发展的协

调性不够。三是藏中医专业人才严重匮乏,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失衡、人才断层的现象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人员编制短缺问题十分突出,现有人员普遍存在综合素质不高、服务能力低下的问题。四是藏中医医疗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制剂设施落后,藏中药使用率低,其独特的医疗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五是中医医疗机构分布不均,全州仅有综合性中医院1家,服务半径有限,中医药普及率低。 三、发展思路 1、高度重视藏中医药事业发展。将藏中医药事业纳入各级国民 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编制实施当地藏中医药中长期发展规划,切实加强对藏中医药工作的领导,制定出台各项优惠政策和措施,不断增加对藏中医药事业的专项投入,及时研究解决藏中医药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加大藏中医药的政策扶持力度。通过资金、项目、科研、管理、人才等方面的有力支持,加快推进藏中药事业发展。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医疗保障制度中,将符合政策规定的藏中医药服务技术、项目、院内制剂等纳入报销范围,在价格制定、临床应用、医保报销比例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和支持,研究制定扶持藏中医医院开展院内制剂的优惠政策。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和管理模式,引进民间资本,享受同等待遇,加快和促进藏中医药事业发展。 3、加快藏中医药队伍建设。制定倾斜政策,合理确定藏中医疗 机构人员编制定额,通过吸收和引进相结合的办法,解决藏中医专业

电视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电视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分析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由于片源和技术原因,消费者对3D电视接受程度并不高,究竟能否因为3D发展而扭转家电产业的低迷现象呢3D未来发展会依循怎样的轨迹进行凤凰网连线了多位家电专家,也经过多日,还原3D市场现状、一起来解构3D市场的目前与未来。 【市场篇】:外热内冷方兴未艾 今年,尽管如火如荼的高世代液晶面板线扎堆亮相,仍难掩彩电企业低速增长的光景。由于受到众多客观因素影响,如楼市交易逐渐疲软,消费者对彩电的需求也随之降低;与此同时,家电下乡等宏观政策的刺激作用也在减弱。加上平板电视的大众市场已经趋于饱和。据奥维咨询的数据显示,彩电上半年规模基本跟去年持平,液晶市场上半年的销售额有所下降,为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个百分点。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受到液晶电视降价影响。 面对严峻的状况,家电企业都在纷纷寻找出路,试图挖掘出新的增长点解

决困境,3D电视似乎家电企业们集中对焦是一个很好的对象。从曾创下票房奇迹的《阿凡达》到前段时间热映的《功夫熊猫2》,3D技术带来的三维立体效果让观众有了前所未有的“真实”视觉体验,当前观众对3D的认知率已经高达80%。3D趋势目前应该说是来势凶猛,各个厂商在3D市场,展开新的布局。厂商也希望借助3D这个东风,让自己的大船扬帆出海。 厂家热:为打“未来战” 厂家之所以积极将资金投放3D电视中,提高产品卖点增加利润空间是主要原因。第一,短期利润危机,产品更新需求。各大厂商全力以赴的推动3D市场的发展,表面上是因一部大家都耳熟能详的3D电影催生了人类对3D的浓厚兴趣,进而引起了企业加大对3D的关注和投入,其实这个逻辑并不完整。要保证价格不大幅度下降,利润空间不受到影响,不断更新产品技术,提高产品卖点,成为各厂商追求的目标。短期内如何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企业利润成为当务之急。因此,3D产业的推动将继续进行。第二,为抢占市场空间不惜血本。电视行业无疑是一个充分竞争的行业,同时也是一个极度浮躁的行业,价格战似乎成为唯一有效的竞争方式,因而各厂商利润空间非常有限。各厂商为抢占市场空间不惜血本,采取各种竞争手段,热炒一切可以引起注意的卖点,3D也当之无愧的挑起了新时期的重任。 根据奥维咨询的数据,3D渗透率已经飙升到%。这个说法得到了厂家的证实,创维品牌管理部总监李从想就向凤凰网透露:“我们今年3D电视的产量预计达到200万台,内部产品渗透率将达30%。长远来说,我们还是很看好这个市场的。” 消费者冷:不想买半成品 跟企业的兴奋相比,2011年的3D电视上半年市场并没有火热。经过笔者多次走访国美苏宁卖场的调查发现,3D电视尽管一直是各大彩电品牌的主推产品,但其销售情况却不如市场预期的那般红火。消费者对3D电视的热情并不是

先进制造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浅谈先进制造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xxxx xxx xxxxxxxxx 先进制造技术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国际间科技竞争的重点。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制造技术是我们的薄弱环节。只有跟上发展先进制造技术的世界潮流,将其放在战略优先地位,并以足够的力度予以实施,,进一步推进国企改革,推动建立强大的企业集团。推进技术创新,推动大型企业尽快建立技术开发中心,广泛吸引人才,在重大技术创新项目中实行产学研结合,才能尽快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 销售及售后服务等方面的应用。它要不断吸收各种高新技术成果与传统制造技术相结合,使制造技术成为能驾驭生产过程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系统工程。 3)是面向全球竞争的技术随着全球市场的形成,使得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先进制造技术正是为适应这种激烈的市场竞争而出现的。因此,一个国家的先进制造技术,它的主体应该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应能支持该国制造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2 先进制造技术的组成 先进制造技术是为了适应时代要求提高竞争能力,对制造技术不断优化和推陈出新而形

成的。它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在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和同一国家的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技术内涵和构成。从目前各国掌握的制造技术来看可分为四个领域的研究,它们横跨多个学科,并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2.1 现代设计技术 1)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包括:有限元法,优化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模糊智能CAD等。 2)性能优良设计基础技术包括:可靠性设计;安全性设计;动态分析与设计;断裂设 7)过程设备工况监测与控制。 2.4 系统管理技术 1)先进制造生产模式; 2)集成管理技术;3)生产组织方法。 3先进制造技术的国内外现状 3.1国外先进制造技术现状 在制造业自动化发展方面, 发达国家机械制造技术已经达到相当水平, 实现了机械制

藏医药现状及发展调研报告

藏医药现状及发展调研报告 提供一篇调研报告,为您提供帮助! 一、发展现状 20xx年,我院的安全生产工作在县卫生局、镇党委、镇政府的领导下,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从提高认识入手,加强领导,完善制度,强化管理,深入开展安全检查,积极消除事故隐患。通过全院职工的共同努力,较好的完成了县局下达的安全责任目标,实现了无事故的发生。现总结如下: 药妆产业是目前兴起的新产业,下面为大家搜集的一篇“中国药妆产业发展调研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乡镇农技部门人才严重缺乏,没有发挥应有的技术指导作用。20**年xx乡畜牧兽医站、农业技术推广站、农机技术推广站分别有编制2人、3人、2人,但截止20**年上半年,三个站在册人数为零。xx乡农业生产和畜牧养殖在没有技术员指导下只能靠传统经验生产,先进农业技术、畜牧业技术得不到推广利用,农业、畜牧业技术服务落后严重制约xx乡农村经济发展。 州现有藏中医疗机构5所,其中州藏医院为二级甲等医院,

县中医院、县、县、县藏医院为二级乙等医院,正在新建民营性质的县级藏医院1所(贵德县藏医院)。全州40所乡镇卫生院中85%的乡镇卫生院开展藏中医药服务,420所村卫生室中%的村卫生室开展藏中医药服务。州、县、乡镇医疗机构共有藏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140名,其中藏医133名,中医7名,高级职称19名,中级职称34名,初级职称87名。村卫生室有藏中医生371名。年全州各级藏医疗机构门诊100021人次,门诊人均费用为元;住院4298人次,发生医药费用为万元,人均住院费用为元。 二、存在的问题 珍爱生命,是我们快乐的源泉;珍爱生命,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全力做到的!下面有整理的关于安全生产标语口号简单,欢迎阅读! 近年来,随着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我州藏医药事业稳步推进,在治病救人、构建基本医疗卫生保障网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人民群众医疗服务需求的日益增长,特别是民族地区由于农牧民群众长期形成的用药习惯和藏医药在治疗慢性病及康复、保健方面的特殊疗效,藏医药事业发展与群众的需求还不相适应。目前我州藏中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项目建设、资金投入、设备配置

基坑工程技术发展二十年_方潜生

2012年10月上第41卷第374期施工技术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1 我国基坑工程技术发展二十年 应惠清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上海 200092) [摘要]阐述了二十年来我国基坑工程设计理念和方法的演进,指出了有关水土压力的两个值得研究的课题。结合实际介绍了土钉墙、重力式水泥土墙、板式支护结构等支护结构和逆作法施工技术的发展和现状。[关键词]地下工程;基坑;水土压力;设计;施工技术;逆作法[中图分类号]TU7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498(2012)19-0001-05 Technology Development of Excavation Engineering of Our Country in Twenty Years Ying Huiqing (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China )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d concept and method evolution of excavation engineering of our country in twenty years and pointed out two problems about lateral earth pressure worthy of study.It also described development and present situation of soil nailing wall ,gravity cement-soil wall ,plate retaining structure and top-down method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Key words :underground ;foundation excavation ;lateral earth pressure ;design ;construction ;top-down method [收稿日期]2012-09-20 [作者简介]应惠清,教授,博士生导师,E-mail :136********@163.com 自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我国经济和建设事业飞速发展,城市化建设促进了地下空间的开发,地下工程日益增多。二十多年来我国在基坑工程的分析理论、 设计方法、施工技术、监测手段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基坑工程的规模由中小型基坑发展到大型、超深基坑;运用范围则从建筑、市政工程拓展到桥梁、 铁路、地铁等工程;发展区域也从大城市向中、小城市发展。著名建筑施工专家赵志缙教授曾说:“如果把历史推前20 30年,那时还没有‘基坑工程’这个组合名词”。我国20世纪中有关地下工程专著或教材还很少见,这些年的发展已使基坑工程成为建筑和岩土工程的一个重要分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布的建筑业十项新技术的几个版本中都把基坑工程置于首位,也显见基坑工程在我国建筑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1 我国基坑工程发展的两个阶段 近二十多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和建设事业高速发展是基坑工程发展的前提。与此同时,结构工程和岩土工程理论的发展,结构、岩土、材料、施工、 信息等多学科的结合,计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以及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的开发为基坑工程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国在基坑工程技术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大略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 这是一个研究、探索阶段。这一时期我国开始了一个城市建设高潮,大城市的土地日趋紧张,开始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涌现了大量地下工程。而之前的基坑一般规模较小,多为房屋建筑的基础、地下室或城市市政管沟基槽,工程界尚缺乏大型深基坑的设计与施工经验。于是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大城市的工程技术人员率先开始进行研究、探索和大量工程实践。第二阶段是21世纪初的十年,这是基坑工程技术的发展阶段。这十年中,基坑工程的设计理论和施工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提升,并开始进行实时的施工监测,以信息化指导设计和施工,并研究开发了基坑设计施工的反分析、环境控制及风险防范系统和应用软件。 我国基坑工程两个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是:①第一阶段,在2000年前后颁布了一批有关基坑工程的国家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这些规范(规程)总结了我国基坑工程前十年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

电视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电视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分析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中国电子商会副秘书长陆刃波认为,3D功能会成为未来彩电的标配。但是目前由于片源和技术原因,消费者对3D电视接受程度并不高,究竟能否因为3D发展而扭转家电产业的低迷现象呢3D未来发展会依循怎样的轨迹进行凤凰网连线了多位家电专家,也经过多日,还原3D市场现状、一起来解构3D市场的目前与未来。 【市场篇】:外热内冷方兴未艾 今年,尽管如火如荼的高世代液晶面板线扎堆亮相,仍难掩彩电企业低速增长的光景。由于受到众多客观因素影响,如楼市交易逐渐疲软,消费者对彩电的需求也随之降低;与此同时,家电下乡等宏观政策的刺激作用也在减弱。加上平板电视的大众市场已经趋于饱和。据奥维咨询的数据显示,彩电上半年规模基本跟去年持平,液晶市场上半年的销售额有所下降,为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个百分点。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受到液晶电视降价影响。 面对严峻的状况,家电企业都在纷纷寻找出路,试图挖掘出新的增长点解决困境,3D电视似乎家电企业们集中对焦是一个很好的对象。从曾创下票房奇

迹的《阿凡达》到前段时间热映的《功夫熊猫2》,3D技术带来的三维立体效果让观众有了前所未有的“真实”视觉体验,当前观众对3D的认知率已经高达80%。3D趋势目前应该说是来势凶猛,各个厂商在3D市场,展开新的布局。厂商也希望借助3D这个东风,让自己的大船扬帆出海。 厂家热:为打“未来战” 厂家之所以积极将资金投放3D电视中,提高产品卖点增加利润空间是主要原因。第一,短期利润危机,产品更新需求。各大厂商全力以赴的推动3D市场的发展,表面上是因一部大家都耳熟能详的3D电影催生了人类对3D的浓厚兴趣,进而引起了企业加大对3D的关注和投入,其实这个逻辑并不完整。要保证价格不大幅度下降,利润空间不受到影响,不断更新产品技术,提高产品卖点,成为各厂商追求的目标。短期内如何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企业利润成为当务之急。因此,3D产业的推动将继续进行。第二,为抢占市场空间不惜血本。电视行业无疑是一个充分竞争的行业,同时也是一个极度浮躁的行业,价格战似乎成为唯一有效的竞争方式,因而各厂商利润空间非常有限。各厂商为抢占市场空间不惜血本,采取各种竞争手段,热炒一切可以引起注意的卖点,3D也当之无愧的挑起了新时期的重任。 根据奥维咨询的数据,3D渗透率已经飙升到%。这个说法得到了厂家的证实,创维品牌管理部总监李从想就向凤凰网透露:“我们今年3D电视的产量预计达到200万台,内部产品渗透率将达30%。长远来说,我们还是很看好这个市场的。” 消费者冷:不想买半成品 跟企业的兴奋相比,2011年的3D电视上半年市场并没有火热。经过笔者多次走访国美苏宁卖场的调查发现,3D电视尽管一直是各大彩电品牌的主推产品,但其销售情况却不如市场预期的那般红火。消费者对3D电视的热情并不是很大,购买仍是以液晶电视为主。苏宁卖场索尼电视专区的销售人员向笔者道出个种原因:“其实厂家一直在推3D电视,运用降价优惠来吸引消费者,但是

藏医药的传承与发展状况浅析

藏医药的传承与发展状况浅析 摘要:藏医药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底蕴、完整的理论体系,既是祖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又是医学史上灿烂的篇章。目前,尽管随着十八大报告、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同时指出“扶持和促进中医药及民族医药事业发展”,藏医药的传承与发展已受到国家及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但是,藏医药文化的地区局限性以及现代医药快速发展对藏医药的冲击性仍然阻碍了新一代大学生对藏医药文化的认知,从而导致藏医药的传承与发展受到限制。为特别了解民族学子对藏医药文化的认知情况,本调研小组着重对中央民族大学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深入了解民族学子对藏医药的传承与发展的认知度与自觉性,并分析了藏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进而针对问卷结果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藏医药;十八大;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传承;发展; 一、研究背景 藏医药是中国医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世世代代的生活在雪域高原的藏族人民在与自然和各种疾病进行斗争中,积累了治疗各种疾病的经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藏医药学体系,涌现了许多医学贤圣,丰富了藏医理论,在民族医学之林独树一帜。其丰厚的文化底蕴,为世界医学界所瞩目,是藏民族贡献给世界的伟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些年来,藏医药面临着代表性传承人短缺、医古典籍散失严重、知识产权保护缺失等诸多严重问题。目前,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并使之发扬光大,密切其与现代化建设的有机结合,形成了社会的共识。因此,可以说藏医药正处于历史发展的最好时期。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藏医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研究意义 如今,藏医药在涉及治疗,预防以及养生等多种领域都显示了其显著的疗效,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例如在2003年的非典期间,藏医药以其多种防治药品在中国市场被大众所接受认同。可以看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藏医药在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中积蓄了丰厚的文化内涵,并逐步充分展现出它在治疗价值的独到之处。身为民族高等院校的一份子,我们不仅有必要了解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意识的普及状态及其对民众身心健康的推动,还应该大力宣传各类少数民族文化。因此我们将通过调查问卷等形式调研藏医药传承与发展状况,为其建设收集基础材料并向社会宣传藏医药,也将根据所得结论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 三、数据说理 由左图可以看出,在所调查的中央民族大学生中,能够熟悉地辨识出藏药的

深基坑支护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深基坑支护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李钟 (中建一局西诺公司,北京) 1 基坑工程发展概况 基坑工程是一个古老而又有时代特点的岩土工程课题。放坡开挖和简易木桩围护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人类土木工程活动促进了基坑工程的发展。特别是到了本世纪,随着大量高层、超高层建筑以及地下工程的不断涌现,对基坑工程的要求越来越高,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促使工程技术人员以新的眼光去审视基坑工程这一古老课题,使许多新的经验和理论的研究方法得以出现与成熟。 在本世纪30年代,Terzaghi等人已开始研究基坑工程中的岩土工程问题。在以后的时间里,世界各国的许多学者都投入研究,并不断地在这一领域取得丰硕的成果。基坑工程在我国进行广泛的研究是始于80年代初,那时我国的改革开放方兴未艾,基本建设如火如荼,高层建筑不断涌现,相应地基础埋深不断增加,开挖深度也就不断发展,特别是到了90年代,大多数城市都进入了大规模的旧城改造阶段,在繁华的市区内进行深基坑开挖给这一古老课题提出了的新的内容,那就是如何控制深基坑开挖的环境效应问题,从而进一步促进了深基坑开挖技术的研究与发展,产生了许多先进的设计计算方法,众多新的施工工艺也不断付诸实施,出现了许多技术先进的成功的工程实例。但由于基坑工程的复杂件以及设计、施工的不当,工程事故发生的概率仍然很高。 任何一个工程方面的课题的发展都是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并不断相互促进的成果。基坑工程的发展往往是一种新的围护型式的出现带动新的分析方法的产生,并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而走向成熟。早期的开挖常采用放坡的形式,后来随着开挖深度的增加,放坡面空间受到限制,产生了围护开挖。迄今为止,围护型式已经发展至数十种。从基坑围护机理来讲,基坑围护方法的发展最早有放坡开挖,然后有悬臂围护、内撑(或拉锚)围护、组合型围护等。放坡开挖需要有较大的工作面,且开挖土方量较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至今仍然不失是基坑围护的好方法。悬臂围护是指不带内撑和拉锚的围护结构,可以通过设置钢板桩或钢筋混凝土桩形成围护结构。它也可以通过对基坑周围土体进行南改良形成,如水泥土重力式挡墙结构。为了改善悬臂式围护结构的受力性能和变形特性,满足较深基坑的支档土体要求,发展了内撑式围护和拉锚式围护结构。为了挖掘围护结构材料的潜在能力,使围护结构形式更加合理,并能适合各种基坑形式,综合利用“空间效应”,发展了组

浅析电子行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浅析电子行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一.电子信息 在开始之前,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电子信息。它有三大背景,即是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及高密度存储技术快速发展的条件下,在各领域广泛运用的背景下形成的。电子信息在信息的存储,传播和应用方面打破了长期以纸制为载体进行传播和存储一统天下的局面。代表了信息业的发展方向。电子信息产业,即电子信息产业工程是利用计算机等进行信息的获取,控制和处理。主要研究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 电子信息涵盖诸多领域,甚至在军事现代化改革方面都是通过电子信息进行数据的传播,运用和控制,甚至对信息的保密,信息安全也提升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数字经济,大数据,云计算,网络安全,知识产权,量子通信等都离不开电子信息的技术。 电子信息首先要弄清楚信息是如何获取,传输,运用和控制的,然后再讲弄清楚电子信息所依赖的设备和信息系统搭建。所以需要掌握最基本的电路知识,数学知识,物理知识。如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计算机控制原理,通信原理等。然后进行设计,结合计算机进行实验。

随着信息化,智能化社会的发展,产业转型,产业升级,创新等几乎各行业对电子信息方面的人才需求都存在很大的缺口。正因为电子信息高度发达,电子商务也日新月异,从而也催生了现代化的国际物流服务,24小时送达,机器人分捡,无人机,物联网等,甚至出现了无人超市,无人餐厅等,这都依赖于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 在目前上市的电子信息行业的公司中,规模较大的前5家分别是东方财富,紫光股份,中国长城,三七互娱和浪潮信息。2015年上半年,电子信息行业达到了峰值,也就是这个时间点之前,市场的景气化程度是相当高的。之后处于调整过程,这与整个经济发展环境有关,但是未来电子信息的发展前景是光明的,没有电子信息的发展,就没有现代化的发展,没有前进的方向,所以信息是基础。但是在电子信息泛滥的今天,如果更好的利用这类信息,自媒体大行其道的背景下,质量参差不齐。 二.电子信息产业 电子信息产业是研制和生产电子设备,及各种电子元件,器件,仪器,仪表的工业。电子信息产业可以分为三大类:投资类,消费类和电子元件。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计算机的大量生产和使用,光纤通信,数字化通信,卫星通信技术的兴起,使得电子工业迅速成长为高技术产业。对军事领域产业了深刻的影响:改变了作战指挥系统,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无线电通信成为基本的通信手段,利用电子技术,通过由通信,雷达,

己内酰胺生产现状及发展前景

己内酰胺生产现状及发展前景 一、己内酰胺的理化性质及主要用途 己内酰胺caprolactam (简称CPL) 分子式:C6H11NO 分子量:133.16 结构式: 己内酰胺是ε-氨基己酸H2N(CH2)5COOH分子内缩水而成的内酰胺,又称ε-己内酰胺,它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是生产尼龙—6纤维(即锦纶)和尼龙—6工程塑料的单体,可生产尼龙塑料、纤维、及L-赖氨酸等下游产品。它常温下为白色晶体或结晶性粉末。熔点(CH2)5CONH69~71℃,沸点139℃(12毫米汞柱)、122~124℃(665Pa)、130℃(1599Pa)、165~167℃(2247Pa)。比重:1.05(70%水溶液),熔化热:121.8J/g,蒸发热:487.2J/g。纯己内酰胺的凝固点为69.2℃,在760mmHg时沸点为268.5℃,85℃下密度1010kg/m3。在20℃水中溶解度为100g水溶解82g己内酰胺。受热时起聚合反应,遇火能燃烧。 常温下容易吸湿,有微弱的胺类刺激气味,手触有润滑感,易溶于水、甲醇、乙醇、乙醚、石油烃、环己烯、氯仿和苯等溶剂。受热时易发生聚合反应。 己内酰胺(CPL)主要用于生产聚己内酰胺纤维树脂,广泛应用在纺织、汽车、电子、机械等领域。

二、市场分析 己内酰胺是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之一,主要用途是通过聚合生成聚酰胺切片(通常叫尼龙-6切片,或锦纶-6切片),可进一步加工成锦纶纤维、工程塑料、塑料薄膜。尼龙-6切片随着质量和指标的不同,有不同的侧重应用领域。世界己内酰胺的消费结构为:工程塑料和食品包装膜占总消费量的25%,尼龙6纤维占总消费量的75%。在尼龙6纤维的消费量中,民用丝(包括运动服、休闲衣、袜子等)的消费量占47%,地毯的消费量占30%,工业丝(包括帘子布、渔网丝等)占23%。在我国,尼龙6纤维己内酰胺总消费量的86.2%以上,尼龙6工程塑料占12.2%以上,其它方面的消费量不大,约占1.6%。 近年来,世界己内酰胺的生产能力稳步增长。根据统计,截止到2009年底,全世界己内酰胺的总生产能力达到487.2万吨,巴斯夫、帝斯曼和霍尼韦尔是目前世界上的三大己内酰胺生产厂家,生产能力分别占全球总能力的15.1%、12.6%和7.7%。 我国己内酰胺的工业生产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但直到1994年我国引进的两套大型己内酰胺装置建成投产,才使国内己内酰胺的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目前我国有中石化巴陵分公司、南京帝斯曼(DSM)东方化工有限公司、石家庄化纤责任有限公司以及浙江巨化集团公司4家企业生产己内酰胺,总生产能力为48.7万吨/年。除了中石化石家庄化纤有限责任公司的装置采用甲苯法外,其余装置均采用苯法生产工艺。

西藏藏医药产业现状及发展思路

西藏藏医药产业现状及发展思路 [摘要]西藏和平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藏医药事业得到迅速发展,目前已初具西藏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的雏形,进一步加快发展的潜力极大。在我国已国入WTO和西部大开发入推进的新阶段,藏医药产业的发展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尤其是全球天然药物潮流的兴起为藏医药资源的开发提供了开阔的市场空间。同时,面对世界医药产业面对的冲击也将越来越大。西藏必须抓住机遇,通过思路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推进藏医药现代化,力争21世纪的头10年,基本建立现代化的藏药生产、流通和管理体系,增强世故医药进入国内和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 [关键词]西藏藏医药;发展;对策 藏医药学是中华传统医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藏族千百年来总结高原人民防病治病的实践经验并借鉴中医和印度医学、中亚医学等近民族医药学精华而形成的,具有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医疗效果。目前,藏医药的发展已初具西藏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的雏形,进一步加快发展的潜力极大。 一、西藏藏医药发展概况 藏医药是当前西藏发展特色经济的一大优势领域。西藏自治区已将藏医药产业提出了明确要求:“支持藏药质量标准体系建设、藏药新药开发、藏药剂正在成为西藏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藏医药医疗、教育和科研事业取得长足的发展藏医药医疗机构和人员情况。2001年,全区藏医医疗机构发展到17所,除自治区藏医院外,有6家地区藏医院,10家县医院,未建藏医院的县均在县人民医院内设立了藏医科。与内地省市联合开办的藏医院或藏医诊所现有3所。全区在编藏医药工作人员1071名,其中高级职称61名、中级职称174名、初级职称836名;农牧区个体民间藏医660余名。 藏医药教育情况。1993年西藏藏医学院在原西藏大学藏医系和西藏自治区藏医学校为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该学院现有专职、兼职教师62名(兼职14名,其中从区藏医院聘请的兼职教师有9名)。到2000年底,先后培养和输送了745名大中专毕业生;现有在校本科生131名,大专生43名,成人大专班学员79名。近几年来,有的地区在国外友好组织的援助下开办民间医院学校,“九五”期间共招收500余名基层民间藏医进行培训。此外,各级藏医院还积极发挥老藏医的传、帮、带作用,先后安排了一批中青年藏医药骨干人员跟师学习,以确保藏医药事业后继有人。 藏医药科研工作情况。改革开放以来,各类藏医药机构十分重视并积极开展抢救、挖掘、整理藏医药文献典籍及秘方工作,整理和编写出版了一批具有较高价值的论著、书刊,在学术刊物、学术研讨会上发表了300余篇较有价值的学术论文。在继承前辈藏医学家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精华的基础上,在藏医史、藏医药文献、藏医药学理论、藏药本草乖方面的研究都有了新的发展与创新。此外,临床研究以及

再制造产业发展规划将出台

再制造产业发展规划将出台 为推动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今明两年,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再制造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十二五”时期我国促进再制造产业健康发展的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 为深化试点工作,强化示范引导,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加强对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的协调指导,严格安全、环保标准,完善回收和销售体系,加快培育一批再制造典型企业;同时推动工程机械、机床等产品再制造,提高技术水平,扩大推广应用。 我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领域的开拓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徐滨士说,再制造后的产品质量和性能不低于新品,成本一般只是新品的50%,节能60%,节材70%。目前,全球再制造产业产值已超过1400亿美元,其中美国再制造产业规模最大,超过1000亿美元,而汽车零部件和工程机械再制造领域占三分之二以上,约700亿美元,美国有近50万人从事再制造。江国成 2010年5月10日下午,湖南省发改委在长沙市五华酒店成立了以徐滨士院士为组长的专家评审组,就《湖南浏阳制造产业基地再制造产业发展思路与发展规划》进行评审。省发改委副书记、副主任袁乾培,省社科院院长朱有志,长沙市委常委、浏阳市委书记易佳良,省发改委环资处处长罗宏,浏阳市委常委、湖南浏阳制造产业基地工委书记黄阳,湖南浏阳制造产业基地管委会主任寻院豪等参加评审会,省发改委副巡视员王亮方主持专家评审会,十四位在再制造产业发展中具有权威和学术成果的专家组成评审组进行评审,制造产业基地管委会副主任陈朝晖代表管委会对发展规划进行答辩。 专家组认为,发展再制造产业是发展循环经济,建设两型产业体系的重要途径,是湖南省探索建设两型社会的新平台,是湖南省经济发展转方式、调结构,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抓手。湖南浏阳制造产业基地在发展以再制造产业为主要采用的循环经济中抢先把握机遇,扎实推进实践,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因此,在湖南浏阳制造产业基地建立和发展再制造产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长株潭地区是湖南装备制造业的主要聚集地,工程机械、汽车零配件产业是长株潭两型产业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南浏阳制造产业基地是以工程机械和汽车零配件为主导产业的特殊工业园区,产业基础和未来的发展都具备建设和发展再制造产业的基本前提和条件。 专家组建议,湖南浏阳制造产业基地提出“十二五”期间拓展到12平方公里的再制造产业聚集区,主动推进建设再制造十大中心,国家级、省、市应积极鼓励支持湖南浏阳制造产业基地按照本规划方案实施和发展再制造产业,使之成为湖南和全国发展再制造产业的先行区和示范区。 与会专家一致认可我园再制造产业发展规划指导思想明确,“技术产业化、产业集聚化、集聚规模化、规模园区化、园区科学化”的产业发展思路清晰,“园区+中心+企业”的发展模式可行,规划的观点正确,基本数据真实可靠,规划文本结构合理,填补了国内再制造产业基地规划的空白。建议在专家评审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适当的修改,特别是从全寿命周期理论、社会责任和尺寸修复法、功能恢复法的角度进行修改,并根据浏阳实际分期分阶段实施,以此提高规划的前瞻性与针对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