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的春天周作人阅读答案

北平的春天周作人阅读答案
北平的春天周作人阅读答案

篇一:北平的春天周作人阅读答案

北平的春天周作人北平的春天似乎已经开始了,虽然我还不大觉得。立春已过了十天,现在是七九六十三的起头了,布袖摊在两肩,穷人该有欣欣向荣之意。光绪甲辰即一九 0 四年小周作人

北平的春天似乎已经开始了,虽然我还不大觉得。立春已过了十天,现在是七九六十三的起头了,布袖摊在两肩,穷人该有欣欣向荣之意。光绪甲辰即一九0四年小除那时我在江南水师学堂曾作一诗云:一年倏就除,风物何凄紧。百岁良悠悠,向日催人尽。既不为大椿,便应如朝菌。一死息群生,何处问灵蠢。

但是第二天除夕我又做了这样一首云:东风三月烟花好,凉意千山云树幽,冬最无情今归去,明朝又得及春游,这诗是一样的不成东西,不过可以表示我总是很爱春天的。春天有什么好呢,要讲他的力量及其道德的意义,最好去查盲诗人爱罗先河的抒情诗的演说,那篇世界语原稿是由我笔录,译本也是我写的,所以约略都还记得,但是这里誊录自然也更可不必了。春天的是官能的美,是要去直接领略的,关门歌颂一无是处,所以这里抽象的话暂且割爱。且说我自己的关于春的经验,都是与游有相关的。古人虽说以鸟鸣春,但我觉得还是在别方面更感到春的印象,即是水与花木。迂阔的说一句,或者这正是活物的根本的缘故罢。小时候,在春天总有些出游的机会,扫墓与香市是主要的两件事,而通行只有水路,所在又多是山上野外,那么这水与花木自然就不会缺少的。香市是公众的行事,禹庙南镇香炉峰为其代表。扫墓是私家的,会稽的乌石头调马场等地方至今在我的记忆中还是一种代表的春景。庚子年三月十六日的日记云:

晨坐船出东郭门,挽纤行十里,至绕门山,今称东湖,为陶心云先生所创修,堤计长二百丈,皆植千叶桃垂柳及女贞子各树,游人颇多。又三十里至富盛埠,乘兜桥过市行三里许,越岭,约千余级。山中映山红牛郎花甚多,又有蕉藤数株,着花蔚蓝色,状如豆花,结实即刀豆也,可入药。路皆竹林,竹萌之出土者粗于碗口而长仅二三寸,颇为可观。忽闻有声如鸡鸣,阁阁然,山谷皆响,问之轿夫,云系雉鸡叫也。又二里许过一溪,阔数丈,水没及骭,舁者乱流而渡,水中圆石颗颗,大如鹅卵,整洁可喜。行一二里至墓所,松柏夹道,颇称闳壮。方祭时,小雨籁籁落衣袂间,幸即晴霁。下山午餐,下午开船。将进城门,忽天色如墨,雷电并作,大雨倾注,至家不息。

旧事重提,本来没有多大意思,这里只是举个例子,说明我春游的观念而已。我们本是水乡的居民,平常对于水不觉得怎么新奇,要去临流赏玩一番,可是生平与水太相习了,自有一种情分,仿佛觉得生活的美与悦乐之背景里都有水在,由水而生的草木次之,禽虫又次之。我非不喜禽虫,但它总离不了草木,不但是吃食,也实是必要的寄托,盖即使以鸟鸣春,这鸣也得在枝头或草原上才好,若是雕笼金锁,无论怎样的鸣得起劲,总使人听了索然兴尽也。话休烦絮。到底北京的春天怎么样了呢,老实说,我住在北京和北平已将二十年,不可谓不久矣,对于春游却并无什么经验。妙峰山虽热闹,尚无暇瞻仰,清明郊游只有野哭可听耳。北平缺少水气,使春光减了成色,而气候变化稍剧,春天似不曾独立存在,如不算他是夏的头,亦不妨称为冬的尾,总之风和日暖让我们着了单袷可以随意倘佯的时候是极少,刚觉得不冷就要热了起来了。不过这春的季候自然还是有的。第一,冬之后明明是春,且不说节气上的立春也已过了。第二,生物的发生当然是春的证据,牛山和尚诗云,春叫猫儿猫叫春,是也。人在春天却只是懒散,雅人称曰春困,这似乎是别一种表示。所以北平到底还是有他的春天,不过太慌张一点了,又欠腴润一点,叫人有时来不及尝他的味儿,有时尝了觉得稍枯燥了,虽然名字还叫作春天,但是实在就把他当作冬的尾,要不然便是夏的头,反正这两者在表面上虽差得远,实际上对于不大承认他是春天原是一样的。

我倒还是爱北平的冬天。春天总是故乡的有意思,虽然这是三四十年前的事,现在怎么样我不知道。至于冬天,就是三四十年前的故乡的冬天我也不喜欢:那些手脚生冻瘃,半夜里醒

过来像是悬空挂着似的上下四旁都是冷气的感觉,很不好受,在北平的纸糊过的屋子里就不会有的。在屋里不苦寒,冬天便有一种好处,可以让人家作事:手不僵冻,不必炙砚呵笔,于我们写文章的人大有利益。北平虽几乎没有春天,我并无什么不满意,盖吾以冬读代春游之乐久矣。

(1936年2月作,选自《风雨谈》)

14、请分条概括作者笔下北平的春天的特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

15、作者引用一则日记是要说明自己春游的观念。作者春游的观念是什么?(4分)

__

16、作者明明要写北平的春天,可却把目光投向了北平的冬天。全文以春游始,以冬读结,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4分)

__

17、周作人在《北平的春天》里表达的是对北京冬天的喜爱,而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认定北京的秋天最值得怀念,尤其是住在四合院里看牵牛花,看槐树落蕊,看枣子树,听秋蝉残声他们都似乎不喜欢北京的春天,从两篇作品的比较中,探究作者具有什么样的心态。(6分)

___ ___ ___

参考答案:

14、太慌张;欠腴润。或短促;枯燥。

15、春天是一种官能的美,要以五官直接去领略,所以感受春天就要去春游,而春游又必须跟水与花草树木有直接的联系。

16、阻断了读者的阅读惯性,使文章产生了曲折波澜,以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17、当时的北京正处于从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型时期,所以周、郁等传统文人,喜欢居住在城市,享受着丰富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却怀念乡村以及具有乡村风光的自然景色,留恋山水田园的恬静幽闲,所以周作人用怀旧的笔调直接叙写幼时绍兴乡村的春天美景,而郁达夫则更钟情北京具有乡村特色的地方,这就是四合院的布局,其特点就是将山水自然纳入自家院中。这都表现了传统文人的崇尚自然,悠闲超脱的文化趣味。

(责任编辑:中国大学网整理_) 一只鸟芦芙荭每天清晨走进公园时,他总要在那位盲眼老头面前徘徊好久好久。盲眼老头...

时间柯国伟( 1 )时间,闪着晶莹的色泽,悄然而来,又悄然而去。它是个很美的词,... 紫色葡萄慈父心( 12 分)小院的葡萄树是父亲在我双腿瘫痪后的第二年栽下的。栽树的... 有一些错,不必纠正我的生日,居然是一个错误。按父母的说法,那天是阳历 12 月 8 日... 篇二:北平的春天周作人阅读答案

北平的春天似乎已经开始了,虽然我还不大觉得。立春已过了十天,现在是六九六十三的起头了,布袖摊在两肩,穷人该有欣欣向荣之意。光绪甲辰即一九0四年小除那时我在江南水师学堂曾作一诗云:“一年倏就除,风物何凄紧。百岁良悠悠,向日催人尽。既不为大椿,便应如朝菌。一死息群生,何处问灵蠢。”但是第二天除夕我又做了这样一首云:“东风三月烟花好,凉意千山云树幽,冬最无情今归去,明朝又得及春游,”这诗是一样的不成东西,不过可以表示我总是很爱春天的。春天有什么好呢,要讲他的力量及其道德的意义,最好去查盲诗人爱罗先河的抒情诗的演说,那篇世界语原稿是由我笔录,译本也是我写的,所以约略都还记得,但是这里誊录自然也更可不必了。春天的是官能的美,是要去直接领略的,关门歌颂一无是处,所以这里抽象的话暂且割爱。且说我自己的关于春的经验,都是与游有相关的。古人虽说以鸟鸣春,但我觉得还是在别方面更感到春的印象,即是水与花木。迂

阔的说一句,或者这正是活物的根本的缘故罢。小时候,在春天总有些出游的机会,扫墓与香市是主要的两件事,而通行只有水路,所在又多是山上野外,那么这水与花木自然就不会缺少的。香市是公众的行事,禹庙南镇香炉峰为其代表。扫墓是私家的,会稽的乌石头调马场等地方至今在我的记忆中还是一种代表的春景。庚子年三月十六日的日记云:“晨坐船出东郭门,挽纤行十里,至绕门山,今称东湖,为陶心云先生所创修,堤计长二百丈,皆植千叶桃垂柳及女贞子各树,游人颇多。又三十里至富盛埠,乘兜桥过市行三里许,越岭,约千余级。山中映山红牛郎花甚多,又有蕉藤数株,着花蔚蓝色,状如豆花,结实即刀豆也,可入药。路皆竹林,竹吻之出土者粗于碗口而长仅二三寸,颇为可观。忽闻有声如鸡鸣,阁阁然,山谷皆响,问之轿夫,云系雉鸡叫也。又二里许过一溪,阔数丈,水没及肝,界者乱流而渡,水中圆石颗颗,大如鹅卵,整洁可喜。行一二里至墓所,松柏夹道,颇称闳壮。方祭时,小雨籁籁落衣袂间,幸即晴雾。下山午餐,下午开船。将进城门,忽天色如墨,雷电并作,大雨倾注,至家不息。”旧事重提,本来没有多大意思,这里只是举个例子,说明我春游的观念而已。我们本是水乡的居民,平常对于水不觉得怎么新奇,要去临流赏玩一番,可是生平与水太相习了,自有一种情分,仿佛觉得生活的美与悦乐之背景里都有水在,由水而生的草木次之,禽虫又次之。我非不喜禽虫,但它总离不了草木,不但是吃食,也实是必要的寄托,盖即使以鸟鸣春,这鸣也得在枝头或草原上才好,若是雕笼金锁,无论怎样的鸣得起劲,总使人听了索然兴尽也。话休烦絮。到底北京的春天怎么样了呢,老实说,我住在北京和北平已将二十年,不可谓不久矣,对于春游却并无什么经验。妙峰山虽热闹,尚无暇瞻仰,清明郊游只有野哭可听耳。北平缺少水气,使春光减了成色,而气候变化稍剧,春天似不曾独立存在,如不算他是夏的头,亦不妨称为冬的尾,总之风和日暖让我们着了单抬可以随意倘佯的时候是极少,刚觉得不冷就要热了起来了。不过这春的季候自然还是有的。第一,冬之后明明是春,且不说节气上的立春也已过了。第二,生物的发生当然是春的证据,牛山和尚诗云,春叫猫儿猫叫春,是也。人在春天却只是懒散,雅人称曰春困,这似乎是别一种表示。所以北平到底还是有他的春天,不过太慌张一点了,又欠腴润一点,叫人有时来不及尝他的味儿,有时尝了觉得稍枯燥了,虽然名字还叫作春天,但是实在就把他当作冬的尾,要不然便是夏的头,反正这两者在表面上虽差得远,实际上对于不大承认他是春天原是一样的。我倒还是爱北平的冬天。春天总是故乡的有意思,虽然这是三四十年前的事,现在怎么样我不知道。至于冬天,就是三四十年前的故乡的冬天我也不喜欢:那些手脚生冻瘃,半夜里醒过来像是悬空挂着似的上下四旁都是冷气的感觉,很不好受,在北平的纸糊过的屋子里就不会有的。在屋里不苦寒,冬天便有一种好处,可以让人家作事:手不僵冻,不必炙砚呵笔,于我们写文章的人大有利益。北平虽几乎没有春天,我并无什么不满意,盖吾以冬读代春游之乐久矣。甘五年二月十四日。摘自:1936年2月作,选自《风雨谈》篇三:北平的春天周作人阅读答案

同学们在语文的学习中不仅需要对古诗词进行学习,对于现代文的学习也是同学们学习的主要内容。下面学大为大家提供的是初中现代文北平的春天周作人阅读赏析,希望同学们能够了解这篇课文。

北平的春天似乎已经开始了,虽然我还不大觉得。立春已过了十天,现在是七九六十三的起头了,布袖摊在两肩,穷人该有欣欣向荣之意。光绪甲辰即一九0四年小除那时我在江南水师学堂曾作一诗云:一年倏就除,风物何凄紧。百岁良悠悠,向日催人尽。既不为大椿,便应如朝菌。一死息群生,何处问灵蠢。

但是第二天除夕我又做了这样一首云:东风三月烟花好,凉意千山云树幽,冬最无情今归去,明朝又得及春游,这诗是一样的不成东西,不过可以表示我总是很爱春天的。春天有什么好呢,要讲他的力量及其道德的意义,最好去查盲诗人爱罗先河的抒情诗的演说,那篇世界语原稿是由我笔录,译本也是我写的,所以约略都还记得,但是这里誊录自然也更可不必了。

春天的是官能的美,是要去直接领略的,关门歌颂一无是处,所以这里抽象的话暂且割爱。且说我自己的关于春的经验,都是与游有相关的。古人虽说以鸟鸣春,但我觉得还是在别方面更感到春的印象,即是水与花木。迂阔的说一句,或者这正是活物的根本的缘故罢。小时候,在春天总有些出游的机会,扫墓与香市是主要的两件事,而通行只有水路,所在又多是山上野外,那么这水与花木自然就不会缺少的。香市是公众的行事,禹庙南镇香炉峰为其代表。扫墓是私家的,会稽的乌石头调马场等地方至今在我的记忆中还是一种代表的春景。庚子年三月十六日的日记云:

晨坐船出东郭门,挽纤行十里,至绕门山,今称东湖,为陶心云先生所创修,堤计长二百丈,皆植千叶桃垂柳及女贞子各树,游人颇多。又三十里至富盛埠,乘兜桥过市行三里许,越岭,约千余级。山中映山红牛郎花甚多,又有蕉藤数株,着花蔚蓝色,状如豆花,结实即刀豆也,可入药。路皆竹林,竹萌之出土者粗于碗口而长仅二三寸,颇为可观。忽闻有声如鸡鸣,阁阁然,山谷皆响,问之轿夫,云系雉鸡叫也。又二里许过一溪,阔数丈,水没及骭,舁者乱流而渡,水中圆石颗颗,大如鹅卵,整洁可喜。行一二里至墓所,松柏夹道,颇称闳壮。方祭时,小雨籁籁落衣袂间,幸即晴霁。下山午餐,下午开船。将进城门,忽天色如墨,雷电并作,大雨倾注,至家不息。

旧事重提,本来没有多大意思,这里只是举个例子,说明我春游的观念而已。我们本是水乡的居民,平常对于水不觉得怎么新奇,要去临流赏玩一番,可是生平与水太相习了,自有一种情分,仿佛觉得生活的美与悦乐之背景里都有水在,由水而生的草木次之,禽虫又次之。我非不喜禽虫,但它总离不了草木,不但是吃食,也实是必要的寄托,盖即使以鸟鸣春,这鸣也得在枝头或草原上才好,若是雕笼金锁,无论怎样的鸣得起劲,总使人听了索然兴尽也。话休烦絮。到底北京的春天怎么样了呢,老实说,我住在北京和北平已将二十年,不可谓不久矣,对于春游却并无什么经验。妙峰山虽热闹,尚无暇瞻仰,清明郊游只有野哭可听耳。北平缺少水气,使春光减了成色,而气候变化稍剧,春天似不曾独立存在,如不算他是夏的头,亦不妨称为冬的尾,总之风和日暖让我们着了单袷可以随意倘佯的时候是极少,刚觉得不冷就要热了起来了。不过这春的季候自然还是有的。第一,冬之后明明是春,且不说节气上的立春也已过了。第二,生物的发生当然是春的证据,牛山和尚诗云,春叫猫儿猫叫春,是也。人在春天却只是懒散,雅人称曰春困,这似乎是别一种表示。所以北平到底还是有他的春天,不过太慌张一点了,又欠腴润一点,叫人有时来不及尝他的味儿,有时尝了觉得稍枯燥了,虽然名字还叫作春天,但是实在就把他当作冬的尾,要不然便是夏的头,反正这两者在表面上虽差得远,实际上对于不大承认他是春天原是一样的。

我倒还是爱北平的冬天。春天总是故乡的有意思,虽然这是三四十年前的事,现在怎么样我不知道。至于冬天,就是三四十年前的故乡的冬天我也不喜欢:那些手脚生冻瘃,半夜里醒过来像是悬空挂着似的上下四旁都是冷气的感觉,很不好受,在北平的纸糊过的屋子里就不会有的。在屋里不苦寒,冬天便有一种好处,可以让人家作事:手不僵冻,不必炙砚呵笔,于我们写文章的人大有利益。北平虽几乎没有春天,我并无什么不满意,盖吾以冬读代春游之乐久矣。

(1936年2月作,选自《风雨谈》)

1、请分条概括作者笔下北平的春天的特点? (4分)

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引用一则日记是要说明自己春游的观念。作者春游的观念是什么?(4分)

__

3、作者明明要写北平的春天,可却把目光投向了北平的冬天。全文以春游始,以冬读结,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4分)

__

4、周作人在《北平的春天》里表达的是对北京冬天的喜爱,而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认定北京的秋天最值得怀念,尤其是住在四合院里看牵牛花,看槐树落蕊,看枣子树,听秋蝉残声他们都似乎不喜欢北京的春天,从两篇作品的比较中,探究作者具有什么样的心态。 (6分)

___ ___ ___

参考答案:

1、太慌张;欠腴润。或短促;枯燥。

2、春天是一种官能的美,要以五官直接去领略,所以感受春天就要去春游,而春游又必须跟水与花草树木有直接的联系。

3、阻断了读者的阅读惯性,使文章产生了曲折波澜,以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4、当时的北京正处于从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型时期,所以周、郁等传统文人,喜欢居住在城市,享受着丰富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却怀念乡村以及具有乡村风光的自然景色,留恋山水田园的恬静幽闲,所以周作人用怀旧的笔调直接叙写幼时绍兴乡村的春天美景,而郁达夫则更钟情北京具有乡村特色的地方,这就是四合院的布局,其特点就是将山水自然纳入自家院中。这都表现了传统文人的崇尚自然,悠闲超脱的文化趣味。

现代文的学习技巧是同学们必须要求掌握的,上文学大为大家提供的是初中现代文北平的春天周作人阅读赏析,希望大家了解。

最后阅读完本文()之后,学大教育的小编将为大家推荐更多的相关文章,内容相当精彩,一定不要错过。篇四:北平的春天周作人阅读答案

[摘要]北平到底还是有他的春天,不过太慌张一点了,又欠腴润一点,叫人有时来不及尝他的味儿,有时尝了觉得稍枯燥了,虽然名字还叫作春天,但是实在就把他当作冬的尾,要不然便是夏的头。

图片来自网络。

北平的春天似乎已经开始了,虽然我还不大觉得。立春已过了十天,现在是六九六十三的起头了,布袖摊在两肩,穷人该有欣欣向荣之意。光绪甲辰即一九0四年小除那时我在江南水师学堂曾作一诗云:

“一年倏就除,风物何凄紧。百岁良悠悠,向日催人尽。既不为大椿,便应如朝菌。一死息群生,何处问灵蠢。”但是第二天除夕我又做了这样一首云:

“东风三月烟花好,凉意千山云树幽,冬最无情今归去,明朝又得及春游,”这诗是一样的不成东西,不过可以表示我总是很爱春天的。春天有什么好呢,要讲他的力量及其道德的意义,最好去查盲诗人爱罗先河的抒情诗的演说,那篇世界语原稿是由我笔录,译本也是我写的,所以约略都还记得,但是这里誊录自然也更可不必了。春天的是官能的美,是要去直接领略的,关门歌颂一无是处,所以这里抽象的话暂且割爱。

且说我自己的关于春的经验,都是与游有相关的。古人虽说以鸟鸣春,但我觉得还是在别方面更感到春的印象,即是水与花木。迂阔的说一句,或者这正是活物的根本的缘故罢。小时候,在春天总有些出游的机会,扫墓与香市是主要的两件事,而通行只有水路,所在又多是山上野外,那么这水与花木自然就不会缺少的。

香市是公众的行事,禹庙南镇香炉峰为其代表。扫墓是私家的,会稽的乌石头调马场等地方至今在我的记忆中还是一种代表的春景。庚子年三月十六日的日记云:

“晨坐船出东郭门,挽纤行十里,至绕门山,今称东湖,为陶心云先生所创修,堤计长二百

丈,皆植千叶桃垂柳及女贞子各树,游人颇多。又三十里至富盛埠,乘兜桥过市行三里许,越岭,约千余级。山中映山红牛郎花甚多,又有蕉藤数株,着花蔚蓝色,状如豆花,结实即刀豆也,可入药。路皆竹林,竹吻之出土者粗于碗口而长仅二三寸,颇为可观。忽闻有声如鸡鸣,阁阁然,山谷皆响,问之轿夫,云系雉鸡叫也。又二里许过一溪,阔数丈,水没及肝,界者乱流而渡,水中圆石颗颗,大如鹅卵,整洁可喜。行一二里至墓所,松柏夹道,颇称闳壮。方祭时,小雨籁籁落衣袂间,幸即晴雾。下山午餐,下午开船。将进城门,忽天色如墨,雷电并作,大雨倾注,至家不息。”

旧事重提,本来没有多大意思,这里只是举个例子,说明我春游的观念而已。我们本是水乡的居民,平常对于水不觉得怎么新奇,要去临流赏玩一番,可是生平与水太相习了,自有一种情分,仿佛觉得生活的美与悦乐之背景里都有水在,由水而生的草木次之,禽虫又次之。我非不喜禽虫,但它总离不了草木,不但是吃食,也实是必要的寄托,盖即使以鸟鸣春,这鸣也得在枝头或草原上才好,若是雕笼金锁,无论怎样的鸣得起劲,总使人听了索然兴尽也。话休烦絮。到底北京的春天怎么样了呢,老实说,我住在北京和北平已将二十年,不可谓不久矣,对于春游却并无什么经验。妙峰山虽热闹,尚无暇瞻仰,清明郊游只有野哭可听耳。北平缺少水气,使春光减了成色,而气候变化稍剧,春天似不曾独立存在,如不算他是夏的头,亦不妨称为冬的尾,总之风和日暖让我们着了单抬可以随意倘佯的时候是极少,刚觉得不冷就要热了起来了。不过这春的季候自然还是有的。第一,冬之后明明是春,且不说节气上的立春也已过了。第二,生物的发生当然是春的证据,牛山和尚诗云,春叫猫儿猫叫春,是也。人在春天却只是懒散,雅人称曰春困,这似乎是别一种表示。所以北平到底还是有他的春天,不过太慌张一点了,又欠腴润一点,叫人有时来不及尝他的味儿,有时尝了觉得稍枯燥了,虽然名字还叫作春天,但是实在就把他当作冬的尾,要不然便是夏的头,反正这两者在表面上虽差得远,实际上对于不大承认他是春天原是一样的。我倒还是爱北平的冬天。春天总是故乡的有意思,虽然这是三四十年前的事,现在怎么样我不知道。至于冬天,就是三四十年前的故乡的冬天我也不喜欢:那些手脚生冻瘃,半夜里醒过来像是悬空挂着似的上下四旁都是冷气的感觉,很不好受,在北平的纸糊过的屋子里就不会有的。在屋里不苦寒,冬天便有一种好处,可以让人家作事:手不僵冻,不必炙砚呵笔,于我们写文章的人大有利益。北平虽几乎没有春天,我并无什么不满意,盖吾以冬读代春游之乐久矣。

[摘要]北平到底还是有他的春天,不过太慌张一点了,又欠腴润一点,叫人有时来不及尝他的味儿,有时尝了觉得稍枯燥了,虽然名字还叫作春天,但是实在就把他当作冬的尾,要不然便是夏的头。

图片来自网络。

北平的春天似乎已经开始了,虽然我还不大觉得。立春已过了十天,现在是六九六十三的起头了,布袖摊在两肩,穷人该有欣欣向荣之意。光绪甲辰即一九0四年小除那时我在江南水师学堂曾作一诗云:

“一年倏就除,风物何凄紧。百岁良悠悠,向日催人尽。既不为大椿,便应如朝菌。一死息群生,何处问灵蠢。”但是第二天除夕我又做了这样一首云:

“东风三月烟花好,凉意千山云树幽,冬最无情今归去,明朝又得及春游,”这诗是一样的不成东西,不过可以表示我总是很爱春天的。春天有什么好呢,要讲他的力量及其道德的意义,最好去查盲诗人爱罗先河的抒情诗的演说,那篇世界语原稿是由我笔录,译本也是我写的,所以约略都还记得,但是这里誊录自然也更可不必了。春天的是官能的美,是要去直接领略的,关门歌颂一无是处,所以这里抽象的话暂且割爱。

且说我自己的关于春的经验,都是与游有相关的。古人虽说以鸟鸣春,但我觉得还是在别方面更感到春的印象,即是水与花木。迂阔的说一句,或者这正是活物的根本的缘故罢。小时

候,在春天总有些出游的机会,扫墓与香市是主要的两件事,而通行只有水路,所在又多是山上野外,那么这水与花木自然就不会缺少的。

故乡的野菜汪曾祺

故乡的野菜汪曾祺 汪曾祺 《故乡的野菜》文笔质朴,立意新奇,通篇都透出一股精巧的艺术魅力,思 乡怀旧是文章的主题,而贯穿全文的线索却是野菜。 故乡的野菜 --汪曾祺 荠菜。 荠菜是野菜, 但在我的家乡却是可以上席的。 我们那里, 一般的酒席, 开头都有八个凉碟, 在客人入席前即已摆好。 通常是火腿、 变蛋(松花蛋)、 风鸡、 酱鸭、油爆虾(或呛虾)、蚶子(是从外面运来的,我们那里不产)、咸鸭蛋之类。 若是春天, 就会有两样应时凉拌小菜: 杨花萝卜(即北京的小水萝卜)切细丝拌海 蜇,和拌荠菜。荠菜焯过,碎切,和香干细丁同拌加姜米,浇以麻油酱醋,或用 虾米,或不用,均可。这道菜常抟成宝塔形,临吃推倒,拌匀。拌荠菜总是受欢 迎的,吃个新鲜。凡野菜,都有一种园种的蔬菜所缺少的清香。 荠菜大都是凉拌,炒荠菜很少人吃。荠菜可包春卷,包圆子(汤团)。江南人 用荠菜包馄饨,称为菜肉馄饨,亦称“大馄饨”。我们那里没有用荠 菜包馄饨的。我们那里的面店中所卖的馄饨都是纯肉馅的馄饨,即江南所说的 “小馄饨”。 没有“大馄饨”。 我在北京的一家有名的家 庭餐馆吃过这一家的一道名菜: 翡翠蛋羹。 一个汤碗里一边是蛋羹, 一边是荠菜, 一边嫩黄,一边碧绿,绝不混淆,吃时搅在一起。这种讲究的吃法,我们家乡没 有。 枸杞头。春天的早晨,尤其是下了一场小雨之后,就可听到叫卖枸杞头的声 音。卖枸杞头的多是附郭近村的女孩子,声音很脆,极能传远:“卖枸杞 头来!”枸杞头放在一个竹篮子里,一种长圆形的竹篮,叫做元宝篮子。枸 杞头带着雨水,女孩子的声音也带着雨水。枸杞头不值什么钱,也从不用秤约, 给几个钱, 她们就能把整篮子倒给你。 女孩子也不把这当做正经买卖, 卖一点钱, 够打一瓶梳头油就行了。 自己去摘,也不费事。一会儿工夫,就能摘一堆。枸杞到处都是。我的小学 的操场原是祭天地的空地, 叫做“天地坛”。 天地坛的四边围墙的墙 根,长的都是这东西。枸杞夏天开小白花,秋天结很多小果子,即枸杞子,我们 小时候叫它“狗奶子”,因为很像狗的奶子。
1/9

周作人《故乡的野菜》读书笔记

读《故乡的野菜》有感 周作人的散文多冲淡平和,隽永幽雅。他的审美标准表现为崇尚自然、爱好简朴,也体现了他的生活态度与审美理想,也正是这样的一个审美理想所以周作人作品中的情感往往是淡淡存在于字里行间,所以他的文章往往有一种深切的情谊在流淌。 《故乡的野菜》通过对于三种野菜的描写,细致的描写了浙东的一些风土民俗人情,虽然在文章中没有明确的写出自己的怀乡之情,但是文中那些对浙东风土人情细致入微的描写,无一不表现出周作人对故乡的怀念和对童年的眷念。 第一段使用了淡淡的笔触来掩盖浓浓的乡情,周作人在开始说“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但是对于“故乡”、“家乡” 的界定已经很明确了,在不经意间已经激起了周作人的怀乡之情。 第二段从周作人妻子从西单买菜归来,说起有荠菜在卖,从而引发了周作人对故乡的追忆。关于荠菜,吴地和浙东的风俗传说都不一样,从而体现出了故乡的个性。故乡中,孩童关于荠菜的童谣,拥有及其丰富的地域色彩。 第三段和第四段详细的描写了关于黄花麦果的各种用途,例如有关黄花麦果糕的制作以及关于浙东使用茧果的特殊风俗,还借用许多年未见黄花麦果的惆怅来表达了一种追忆过往的故园情。 第五段描写紫云英的白花可以治疗痢疾的民间传说,这种民间传说自然是来自于故乡,在文章的各个地方表现出对故乡的深深的怀念。调皮活泼的孩子听到了上坟船的鼓吹声以及发现棚窗下的紫云英和

杜鹃,就会带着好奇的心情去追看等等行为,都反映了一种浓浓的生活情趣,也写出了周作人浓烈的对故乡的怀念与对童年的想念。 全文的叙事手法十分简洁。没有使用任何华丽的辞藻与复杂的修辞,平铺直叙的写出了搜寻马兰头、荠菜的劳作等等日常的生活场景。对于介绍黄花麦果和茧果的时候,介绍得也是简洁明了,尽可能的使用精简的语言来描写事物。 多处运用对比手法。先是将在北京买的荠菜与浙东的荠菜对比,从而引出下文。又将清明扫墓时使用的茧果与在日本时吃过的草饼进行对比,用来突出对童年时期吃到的茧果的喜爱与想念。还将故乡人采摘紫云英与《俳句大辞典》中日本女人采摘紫云英的习俗进行对比。这些对比不仅仅讲事物描写得十分详细,而且还把事物的神韵也描写了出来,将自己的感情寓于对这些平常事物的描写中。 移情于物,情景交融。因为散文的旨趣本在于写情、见性,所以对于事物的描写就不能不从作者的主观感受出发,周作人对故乡的野菜情有独钟,所以写得形神兼备,富有诗的韵味。在他眼里,故乡的荠菜花、马兰头和紫云英,是那么诱人,那么明丽鲜艳,足以引你亲近,使你跃动。以致全篇神情并出,融情于景。正是以爱故乡、恋故乡之情贯穿全文,情中有物,物中有情,才使得文章更加耐读。 语言朴素平实,笔调清新自然,这与周作人一贯的主张十分契合。他主张文章只要真实简明就好,而这篇《故乡的野菜》正是这样的一篇散文,使用平实的语言,营造出了一种清新的氛围,故乡最真实也是最为平常的生活情景就这么跃然纸上,给读者一种亲切感,似乎文

大学语文试题-(3)

大学语文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下列作品中属于说明文的是【】 A.《选择与安排》B.《沙漠里的奇怪现象》C.《香市》D.《故乡的野菜》 2.下列作品中属于奏章的是【】 A.《答司马谏议书》B.《报刘一丈书》C.《谏逐客书》D.《答李翊书》 3.下列诗歌中属于律诗的是【】 A.杜牧《泊秦淮》B.陆游《关山月》C.李白《行路难》D.王维《山居秋暝》 4.苏轼《前赤壁赋》是一篇【】 A.骚体赋B.大赋C.抒情小赋D.文赋 5.主张文章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的文学家是【】 A.韩愈B.柳宗元C.欧阳修D.王安石 6.下列诗人中属于盛唐边塞诗派代表作家的是【】 A.李白B.王维C.王昌龄D.杜甫 7.散文诗《门槛》的作者是【】 A.培根B.屠格涅夫C.欧·亨利D.契诃夫 8.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一词所表达的主要内容是【】 A.仕途失意B.伤春惜别C.羁旅行役之苦D.怀古叹今之悲 9.鲁迅小说《风波》的线索是【】 A.张勋复辟B.辫子事件C.赵七爷的竹布长衫D.九斤老太的唠叨 10.杜甫诗歌的主要风格是【】

A.清新俊逸B.沉郁顿挫C.苍凉悲壮D.沉哀凄苦 11.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前三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所采用的对仗形式是【】 A.鼎足对B.流水对C.扇面对D.隔句对 12.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一词最突出的语言技巧是【】 A.叠字B.夸张C.拟人D.比喻 13.冰心的《往事》(一之十四)是赞美大海的,作者却在开头写道:“每次拿起笔来,头一件事忆起的就是海。我嫌太单调了,常常因此搁笔。”这里所采用的表现手法是【】 A.对比反衬B.欲扬先抑C.侧面烘托D.铺垫渲染 14.成语“狡兔三窟”出自于【】 A.庄子《秋水》B.《左传·郑伯克段于鄢》C.《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D.司马迁《李将军列传》 15.下列句子中“焉”字作兼词用,相当于“于之”的是【】 A.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用彼相矣?B.足以知是且非邪?C.斯天下之民至。D.于是河伯欣然自喜。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共10个空,每空1分,共1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6.《炉中煤》一诗选自郭沫若的诗集《_______》。 17.诗集《北方》的作者是_______。 18.老舍在短篇小说《断魂枪》中着重刻画的人物形象是_______。 19.杂剧《西厢记·长亭送别》中的“末”指的是_______。 20.在《论快乐》一文中,钱钟书认为“快乐”是由_______决定的。 21.李白《行路难》一诗中运用了吕尚典故的诗句是“_______”。 22.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_______。” 23.陶渊明《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_______。” 24.苏轼《水调歌头》:“_______,千里共婵娟。” 25.陆游《关山月》:“_______,厩马肥死弓断弦。”

《大学语文》模拟试题(一)

安徽师范大学《大学语文》模拟试题(一) (时间 90分钟)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答案有错别字,该题不得分) 1.《大同》一文中“选贤与能”句的“与”,繁体字作“與”,其 读音是 。 2.古诗《长恨歌》的作者是唐代诗人 。 3.《还魂记》、《紫钗记》、《邯郸梦》、《南柯记》四部作品合称“ ”,又称“玉茗堂四梦”。 4.老子学说的核心范畴是“ ”,认为它是世界的本原及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 5.子曰:“君子博学 ,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6.西绪福斯是_________的象征。 7. 是中国现代作家,著有诗集《太阳城札记》、散文集《失败之书》和小说《波动》等。 8.《敬畏生命》的作者曾获1952年度诺贝尔 奖。 9.《贝多芬百年祭》的作者是爱尔兰著名的戏剧家、批评家、小说家 。 10.《故乡的野菜》一文的作者是 。

二、选择题(请选择正确答案,并将答题栏中代表正确答案的字母涂黑,多涂、少涂、不涂、涂错均无效。 1.《大同》一文选自( )。 A.《论语》 B .《孟子》 C .《礼记》 D .《尚书》 2.下列四组诸侯国,全部礼遇流亡途中的晋公子重耳的一组是( )。 A .狄、卫、齐、曹 B .宋、郑、楚、秦 C .齐、曹、宋、郑 D .狄、齐、楚、秦 3.《春江花月夜》的体裁是( )。 A .七言排律 B .七言歌行 C .古题乐府 D .新题乐府 4.对下列诗句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②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③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④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A .叠字 夸张 对偶 比喻 B .夸张 对偶 比喻 对比 C .反复 对偶 比喻 夸张 D .双关 比喻 对偶 夸张 5.《世说新语》的编著者是南朝宋著名文学家( )。 A .刘孝标 B .刘义庆 C .刘向 D .刘伶

周作人乌篷船赏析

周作人《乌篷船》赏析 《乌篷船》是周作人散文的代表作之一。 周作人是一位在我国现代散文创作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的散文家。他的散文不仅数量相当多,而且独具风格。 周作人的散文按体裁划分,大致有三类:一是杂感,二是小品文,三是书牍札记。杂感,多是作者在“五四”潮流涌动下创作的。这类作品,尤其是作者的早期杂感,取材广泛,思想锐利,能抨击时弊,其中代表作有《祖先崇拜》、《沉默》、《碰伤》等。周作人一生创作的小品文数量相当多,而且最能代表他散文的独有风格。他的这类作品,虽然着意于琐细而又不惹人注目的草木虫鱼之类的小题材,但是作者却能够全神贯注于对象之中,并细致入微地表现它们,从而使这类文章具有幽隽淡远的特有意趣。平和闲雅的情趣是周作人这类散文所表现的中心,广征博引,知识丰厚,语言朴实无华,不重藻饰,构成了他此类作品的重要特色。他的这类散文密切了文学与生活的关系,可以使人增长知识,开阔眼界。这类作品的代

表作有《乌篷船》、《故乡的野菜》、《苦雨》等。周作人的书犊札记写得也很有自己的特色,这类作品的代表作有《我的杂学》等。 周作人创作的散文,无论是读书札记、文艺评论,还是以草木虫鱼、风俗人情为主要表现内容的小品文,都能把自己的个性精神溶入作品之中,从而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周作人重要的散文集有《雨天的书》、《泽泻集》、《谈龙集》、《谈虎集》等。 《乌篷船》是一篇以书信形式写的别具一格的小品文。 友人要到作者的故乡浙江绍兴去,作者在信中开篇告诉朋友,故乡最有特色的风物便是船。于是,作者便开始向朋友介绍船的种类、形状、材料、结构和用途。在介绍乌篷船时,作者详尽介绍了“三明瓦”的好处,并对其作了非常具体细致的描述,然后,又写了怎样坐船以及“到乡下去看戏”等种种的“理想的行乐法”。在谈到游历家乡景色时,作者特别强调要耐着性子,从容不迫,“要看就看,要睡就睡,要喝酒就喝酒”。作者认为,只有这

《大学语文》模拟试题(一)

《大学语文》模拟试题(一)

《大学语文》试卷 共 8页第 1 页 安徽师范大学《大学语文》模拟试题(一) (时间 90分钟)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答案有错别字,该题不得分) 1.《大同》一文中“选贤与能”句的“与”,繁体字作“與”,其读音是 。 2.古诗《长恨歌》的作者是唐代诗人 。 3.《还魂记》、《紫钗记》、《邯郸梦》、《南柯记》四部作品合称“ ”,又称“玉茗堂四梦”。 4.老子学说的核心范畴是“ ”,认为它是世界的本原及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 5.子曰:“君子博学 ,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6.西绪福斯是_________的象征。 7. 是中国现代作家,著有诗集《太阳城札记》、散文集《失败之书》和小说《波动》等。 8.《敬畏生命》的作者曾获1952年度诺贝尔 奖。 9.《贝多芬百年祭》的作者是爱尔兰著名的戏剧家、批评家、小 题号 一 二 三 四 得分 得分 得分 评卷人 复核人 学院: 年级/班级: 姓名: 学号: 装 订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说家。 10.《故乡的野菜》一文的作者是。 《大学语文》试卷共 8页第 1 页

二、选择题(请选择正确答案,并将答题栏中代表正确答案的字母涂黑,多涂、少涂、不涂、涂错均无效。每小题2分,共30分) 答题栏 1.[A] [B] [C] [D] 6.[A] [B] [C] [D] 11.[A] [B] [C] [D] 2.[A] [B] [C] [D] 7.[A] [B] [C] [D] 12.[A] [B] [C] [D] 3.[A] [B] [C] [D] 8.[A] [B] [C] [D] 13.[A] [B] [C] [D] 4.[A] [B] [C] [D] 9.[A] [B] [C] [D] 14.[A] [B] [C] [D] 5.[A] [B] [C] [D] 10.[A] [B] [C] [D] 15.[A] [B] [C] [D] 1.《大同》一文选自()。 A.《论语》B.《孟子》C.《礼记》D.《尚书》 2.下列四组诸侯国,全部礼遇流亡途中的晋公子重耳的一组是()。 A.狄、卫、齐、曹B.宋、郑、楚、秦 C.齐、曹、宋、郑D.狄、齐、楚、秦 3.《春江花月夜》的体裁是()。 A.七言排律 B.七言歌行 C.古题乐府 D.新题乐府4.对下列诗句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②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③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④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A.叠字夸张对偶比喻 B.夸张对偶比喻对比 C.反复对偶比喻夸张 得分评卷人复核人 《大学语文》试卷共8页第4页

乌篷船周作人读后感乌篷船读后感范文

乌篷船周作人读后感乌篷船读后感范文 乌篷船读后感怎么写?下面是的乌篷船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周作人的这篇文章之所以吸引我,是因为它很恬淡,这是一封写给友人的书信。友人去自己的故乡,作者写这封信作指导,他没有过多介绍很多当地的风土人情,因为那是写不尽的,“你到那里一看也就会明白的。”而是说了一种很有趣的东西,这便是船,这种代步工具在周作人笔下完全成了一种消遣悦乐心情的工具,在信中他这样写到:“你坐在船上,应该是游山的态度,看看四周物色。随处可见的山,岸旁的乌桕,河边的红蓼和白苹,渔舍,各式各样的桥,困倦的时候睡在舱中拿出随笔来看,或者冲一碗清茶来喝喝。”我想,若是我,也会选择这种方式。我羡慕,希望,追求。因为早已厌了这种钢筋水泥的生活和车水马龙的繁忙,乌烟瘴气的污染,如果城市中真有这样的绿洲,我会一辈子不离开这样的城市,因为里面有我要的恬淡和平静。可惜,这座城市被时尚和前卫冲刷得太厉害,无时不刻都在改变它的风格,使得原汁原味的风格不复存在,它早已不再是若干年前的小渔村了。 夜晚夜深人静之时,会失眠,有人会用现代科技的睡眠,如吃安眠药,或喝牛奶,而我,如果可以,想去乌篷船里躺着,因为周作人的信中提到“夜间睡在舱中,听水声橹声,来往船只的招呼声,以及乡间的犬吠鸡鸣,也都很有意思。”

提及故乡,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浮现在脑海中的会是白墙绿瓦,青苔石板路,清晨湿漉漉的石板路上有青壮年挑着扁担上集市,鸡犬椎鸣……至少,对于我来说,若不是自己的故乡,别人的故乡应该会是这种情形吧!这种想法好象和现代社会脱节了,因为事物的发展是变化的。那一年,我们匆匆挥别故乡。像一只候鸟,在一个陌生的村庄和都市里扑腾,不经意,许多年便无影无踪。突然发现,我们再也无法长久驻留于故乡,但是,故乡成了我们无法忘记的纪念。那熟悉的乡音俚语,那熟悉的一草一木,那些亲密无间的故交知己,一想起来就另人心旌摇动。我们的心始终跋涉在回乡的路途中…… 春末初夏交替之时,晚间的蛙儿伴随着雨水的敲打声敲断了我此时的思绪。借着夕阳过后的一点儿霞光往外边望去,我似乎看到了连绵的山区下流淌着一条没有边际的河流,河流上载着一只又一只的船只,有大也有小。这一刻我惊呼,咦?这不是乌篷船吗? 是啊,这是乌篷船,我脑海中勾画出来的乌篷船。在这次重读周作人的《乌篷船》时,有种像牢笼里的小鸟在逃出鸟笼的魔掌后般欣喜。其实,在这之前我曾接触过这篇文章。在那时,只是觉得这是一篇普通的书信体文章而已,只是一封介绍自己家乡的乌篷船,何来的特别呢。甚至心里嘀咕着我也能写的,心里琢磨自己的家乡虽不是生活在海边,可山村里有比乌篷船更吸引人的呢!我们有那么壮观连绵的大山呢!这时的我甭提心中是有多么多的疑惑了,为什么这如此平凡的文章能有这么大的成就呢?我也会有这么一天呢?这是随波逐流么?可我哪能知道周作人那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啊!

(完整版)《故乡的野菜》大学语文教材和课件13

13、故乡的野菜 周作人 一、作者简介 1、现代散文家、文学翻译家。 2、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参与发起文学研究会,《语丝》周刊的主编。 3、三十年代提倡闲适幽默的小品文。 4、散文集《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苦茶随笔》等。 二、文学特色 1.散文成就与风格 周作人散文艺术的主要成就,在于创造了“平和冲淡”的这种独特的散文艺术风格。影响所及,形成了与鲁迅为代表的战斗杂文相对峙的另一散文流派。 2.文学内容: 在家常絮语中,纵谈文史,描摹风物,细究人情物理,针砭社会时弊,兼具知识性、哲理性、生活性与趣味性。 3.文风:具体表现出一种耐人咀嚼的“闲话风”与“简单味”。 4.文学语言:融文言、白话、方言及外语于一炉而极雅致。 周作人的平和冲淡的散文小品,如《北京的茶食》、《故乡的野菜》、《喝茶》、《谈酒》等,描写的都是日常生

活琐事或风土人情,着意表现归返自然,顺乎天性的生活情趣。这类散文的内容无甚社会意义,但却吸引了众多的读者,为周作人获得散文大家的声誉,为周作人奠定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地位。究其原因,在于它有两个不可忽视的价值。其一,它有文化上的价值,它写的是生活琐事、风土人情,实际上是从不同侧面描写中国的传统文化。茶酒之类均为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结晶,凝聚着民族的情趣,体现出特定的文化心理结构。周作人这类散文既可以给人以美感,又可引导人们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其二,它有艺术上的价值。周作人在艺术表现上追求感情的倾泄与控制、语言的谐谑与端庄、描述的平淡与深刻的统一;追求知识性、哲理性、趣味性的统一。他的散文艺术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和仿效。 三、课文分析 第一段:阐明自己的故乡观。 第二段、第三、四段: 1.回忆荠菜,说浙东的荠菜和吴地有关荠菜的风雅传说。 2.回忆黄花麦果,以及相关的。 3.作者提浙东的黄花麦果时,又提起北京、东京的草饼,将现实情境与故乡的回忆交错在一起。 文中那随意道来的语言风格,很自然地把人带回了故

乌篷船详解

《乌篷船》赏析 《乌篷船》是一篇以书信形式写的别具一格的小品文。友人要到作者的故乡浙江绍兴去,作者在信中开篇告诉朋友,故乡最有特色的风物便是船。于是,作者便开始向朋友介绍船的种类、形状、材料、结构和用途。在介绍乌篷船时,作者详尽介绍了“三明瓦”的好处,并对其作了非常具体细致的描述,然后,又写了怎样坐船以及“到乡下去看戏”等种种的“理想的行乐法”。在谈到游历家乡景色时,作者特别强调要耐着性子,从容不迫,“要看就看,要睡就睡,要喝酒就喝酒”。作者认为,只有这样才是游山玩水的最佳心境。从表面上看,这里作者是在写游山玩水,然而细细体味,其中却透露出作者对人生的处世态度。在作者看来,在人生路途上,每个人大可不必行色匆匆,心急火燎;其实心平气和、淡泊恬适才应该是处世的最佳态度。作者以平和冲淡的格调、朴素自然的笔墨,紧紧扣住乌篷船这一典型事物,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之情,透露出闲适隐逸的情思。《乌篷船》是周作人一组文章中的第九篇,文章总题目是“苦雨斋尺牍”。周作人早就说过,他虽然生活在大革命前夕的动荡年代,内心深处却向往着雨天,喝口清茶,同友人谈闲话,以为“那是颇愉快的事”;但他又觉得有一种说不出的“苦”味,“心思散漫,好像是出了气的烧酒,一点味道都没有”。为了排遣,“聊以对付这雨天的气闷光阴”,他提笔写信,写给谁呢?给知己者川岛(《尺牍》之三)、钱玄同(《尺牍》之六)--二三人而已;实在没人可写了,就写给自己(如,《尺牍》之一及《乌篷船》),这封信的收信人就是写信人周作人本人。 《乌篷船》所表现的是寂寞的灵魂的内心对白。作者把自我的两个侧面外化为收信人“子荣”与写信人“岂明”,于是,就有了两个“自我”之间的撞击与交流。这是两个“实体”,有着不同的意趣与追求。 先看收信人“子荣”。由于书信体的限制,作者没有对“他”多作介绍,只能留下大量空白;不过,寥寥几笔,已显出轮廓,足以使读者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加以丰富与完整。于是,不知不觉间,也就参预了作品的再创造。“你在家乡平常总坐人力车,电车,或是汽车”,可 “他”生活在一个开始有了现代物质文明、大概类似北京这样的现代城市里;“你如坐船出去,可是不能像坐电车那样性急”,“骑驴或者于你不很相宜”--“他”的生活方式、心理状态都开始追逐于现代城市的快节奏,而对传统的、缓慢的、近乎停滞的生活不相适应;“坐航船到西陵去,也特别有风趣,但是你总不便坐”--传统生活所特有的“风趣”于“他”已开始隔膜。可见,收信人“子荣”正是现实生活中已经被现代文明改造了的“自我”。 而写信人“岂明”就是在内心深处顽强抵抗着的“自我”,在周作人看来,这也是更值得保存、更真实、更本色的“自我”。“他”是那样津津乐道于故乡的“船”:讲了白篷船,又讲乌篷船;讲了大船,再讲小船;介绍乌篷船时,单是“三明瓦”就费了一百三四十字,约占全文十分之一的篇幅;这还不够,还要讲船尾怎样,船头如何,船篷又有多高,多宽,4个人坐着都可以打马将(深恐你没有实感);小船呢,又是怎样的矮、窄,“遇着风浪,或者坐得少不小心,就会船底朝天”,简直唠叨得没个完,仿佛这不是那位平日沉默寡言、写起文章来惜墨如金的周作人,而是一位热心得有点过分的导游者。从这近乎反常的表现里可以感觉到,讲述者差不多每介绍到一处,都要重复使用“有趣”、“风趣”、“趣味”这样的词儿。这当然不是因为“词汇贫乏”,而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讲述者的心思本不在“船”而在“船”中所蕴含的“趣味”、情感、心态、生活方式、人生态度,概括起来,就是传统文化的底蕴。 文章的开头不再显得罗嗦了,正是从那些似乎有些重复的字句中,我体味出一种不慌不忙,娓娓道来的从容心境,一种故意用轻描淡写掩盖起来的思乡感情。

《大学语文》模拟试题(一)

安徽师范大学《大学语文》模拟试题(一) (时间 90分钟)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答案有错别字,该题不得分) 1.《大同》一文中“选贤与能”句的“与”,繁体字作“與”,其 读音是 。 2.古诗《长恨歌》的作者是唐代诗人 。 3.《还魂记》、《紫钗记》、《邯郸梦》、《南柯记》四部作品合称“ ”,又称“玉茗堂四梦”。 4.老子学说的核心范畴是“ ”,认为它是世界的本原及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 5.子曰:“君子博学 ,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6.西绪福斯是_________的象征。 7. 是中国现代作家,著有诗集《太阳城札记》、散文集《失败之书》和小说《波动》等。 8.《敬畏生命》的作者曾获1952年度诺贝尔 奖。 9.《贝多芬百年祭》的作者是爱尔兰著名的戏剧家、批评家、小说家 。 10.《故乡的野菜》一文的作者是 。

二、选择题(请选择正确答案,并将答题栏中代表正 确答案的字母涂黑,多涂、少涂、不涂、涂错均无效。 1.《大同》一文选自()。 A.《论语》 B.《孟子》 C.《礼记》 D.《尚书》2.下列四组诸侯国,全部礼遇流亡途中的晋公子重耳的一组是()。 A.狄、卫、齐、曹 B.宋、郑、楚、秦 C.齐、曹、宋、郑 D.狄、齐、楚、秦 3.《春江花月夜》的体裁是()。 A.七言排律 B.七言歌行 C.古题乐府 D.新题乐府 4.对下列诗句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②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③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④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A.叠字夸张对偶比喻 B.夸张对偶比喻对比 C.反复对偶比喻夸张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重要知识点(选择题)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重要知识点(选 择题) □鲁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创造社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家。“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的笔名。小说代表作有:《狂人日记》(1918年发表,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药》、《孔乙己》、《故乡》、《阿Q正传》、《祝福》、《孤独者》、《伤逝》等。小说集有:《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抒情性散文集(散文诗集)有:《野草》。回忆性叙事散文集有:《朝花夕拾》。主要杂文集有:《热风》、《坟》、《华盖集》、《而已集》、《二心集》、《三闲集》、《花边文学》、《伪自由书》、《且介亭杂文》等十四部。散文名篇有:《过客》、《秋夜》等。 □郁达夫 郁达夫(1896~1945),名文。创造社的现代浪漫主义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家。他的小说创作特别信守“自叙传”的写法,张扬主观情绪的抒发,善于坦露作品主人公及作家自身的内心世界,其小说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抒情色彩。小说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沉沦》(1921年出版,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收小说三篇:《银灰色的死》、《沉沦》、《南迁》)、《寒灰集》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等。散文集《闲书》、《屐痕处》、

《日记九种》等;散文名篇有《一个人在途上》,《钓台的春昼》等。 □叶绍钧 叶绍钧(1894~1988),文学研究会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家。小说代表作有短篇集《隔膜》、《火灾》、《线下》、《城中》、《未厌集》;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潘先生在难中》等。散文集《脚步集》、《未厌居习作》、《四川集》等。他还创作了最早的现代儿童文学作品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 □冰心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文学研究会代表作家。1919年起,谢婉莹以“冰心”这一笔名写了许多“问题小说”。“问题小说”代表作有《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秋风秋雨愁杀人》、《去国》等:“爱的哲学”的小说代表作《超人》、《烦闷》等。小诗集有《繁星》、《春水》,散文集有《往事》、《山中杂记》、《寄小读者》、《关于女人》等。 □许地山 许地山(1893~1941),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花生。著名现代作家,文学研究会发起人和重要成员之一。许地山的创作既然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及时反映社会人生问题,同时又具有某种宗教色彩的倾向。他的作品从前期到后期有一个现实主义因素不断加强的过程。作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春桃》就是其现实主义因素得到加强的作品。此外,他还有短篇小说《在费总理的客厅里》、短篇小说集《缀网劳蛛》、《危巢坠简》和散文集《空山灵雨》。

周作人:故乡的野菜

周作人:故乡的野菜 我的故乡不止一个,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钩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到他。我在浙东住过十几年, 南京东京都住过六年,这都是我的故乡,现在住在北京,于是北京就成了我的家乡了。 日前我的妻往西单市场买菜口来,说起有荠菜在那里卖着,我便想起浙东的事来。荠菜是浙东人春天常吃的 野菜,乡间不必说,就是城里只要有后园的人家都可以随时采食,妇女小儿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篮”,蹲在地上 搜寻,是一种有趣味的游戏的工作。那时小孩们唱道:“荠菜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后来马兰头有乡人拿来 进城售卖了,但荠菜还是一种野菜,须得自家去采。关于荠菜向来颇有风雅的传说,不过这似乎以吴地为主。 《西湖游览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荠菜花。谚云: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顾禄的《清嘉录》上亦说:“荠菜花俗呼野菜花,因谚有三月三蚂蚁上灶山之语,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陉上。以厌虫蚁。侵晨村童叫卖不绝。或妇女簪髻上以祈清目,俗号眼亮花。”但浙东人却不很理会这些事情,只是挑来做菜或炒年糕吃罢了。 黄花麦果通称鼠曲草,系菊科植物,叶小微圆互生,表面有白毛,花黄色,簇生梢头。春天采嫩叶,捣烂去汁,和粉作糕,称黄花麦果糕。小孩们有歌赞美之云: 黄花麦果韧结结, 关得大门自要吃: 半块拿弗出,一块自要吃。 清明前后扫墓时,有些人家──大约是保存古风的人家──用黄花麦果作供,但不作饼状,做成小颗如指顶大,或细条如小指,以五六个作一攒,名曰茧果,不知是什么意思,或因蚕上山时设祭,也用这种食品,故有是称, 亦未可知。自从+二三岁时外出不参与外祖家扫墓以后,不复见过茧果,近来住在北京,也不再见黄花麦果的影

周作人的代表作品

周作人的代表作品 1、散文 《祖先崇拜》、《思想革命》、《前门遇马队记》、《碰伤》、《一个乡民的死》、《卖汽水的人》、《山中杂信》、《资本主义的禁娼》、《三个文学家的纪念》、《自己的园地》、《文艺上的宽容》、《沉沦》 2、情诗 《镜花缘》、《自己的园地》旧序、《故乡的野菜》、《北京的茶食》、《沉默》、《生活之艺术》、《苦雨》、《苍蝇》、《若子的病》、《死之默想》、《喝茶》、《元旦试笔》、《上下身》、《鸟声》、《萨满教的礼教思想》、《乌篷船》、《教训之无用》、《诗的效用》、《谈龙集》《谈虎集》自序、《阿丽思漫游奇境记》、《上海气》、《关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雨天的书》自序一、《雨天的书》自序二、《燕知草》跋、《三礼赞》、《妇女问题与东方文明》等、《水里的东西》、《草木虫鱼小引》、《枣》和《桥》的序、《国庆日颂》、《闭户读书论》、《苦茶随笔》小引、《志摩纪念》、《知堂文集》序、《爆竹》、《杀奸》、《鬼怒川事件》、《孔德学校纪念日的旧话》、《重刊袁中郎集序》、《蛙》的教训、《苦茶随笔》后记、《日本的衣食住》、《关于英雄崇拜》、《自己的文章》、《结缘豆》、《赋得猫》、《苦口甘口》、《俞理初的谈谐》、《怀废名》、《两个鬼的文章》、《石板路》(二)、《杂拌儿》跋、《立春以前》后记 3、文论 《人的文学》、《平民文学》、《儿童的文学》、《个性的文学》 4、美文 《圣书与中国文学》、《日本近三十年小说之发达》、《贵族的与平民的》、《论八股文》5、诗歌 《小河》、《两个扫雪的人》、《山居杂诗》、《饮酒》、《昼梦》 二、作者简介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周作人是一位曾经产生过较大影响,但又走了一条曲折、复杂道路的著名散文作家。周作人生于1885年1月,原名?寿,字星杓,后改名奎绶,自号起孟、启明(或作岂明)、知堂等。重要笔名有独应、仲密、药堂、周遐寿等。浙江省会稽县(今绍兴)人。青少年时期,他和其兄鲁迅走过几乎相同的道路。 幼年曾在“三味书屋”读书,1901年秋考入江南水师学堂,开始接受西方科学、民主思想的影响,初步培养了对文学的兴趣。 1906年赴日本,先后入东京政法大学、立教大学文科学习。在此期间,他曾与鲁迅一起提倡文艺运动,介绍外国的新文学,共同翻译了《域外小说集》一、二集等。 1911年返回绍兴,曾任浙江省教育司督学。因病辞职后,又任浙江省省立第五中学教员,并被推选为绍兴县教育会会长,主编《绍兴县教育会月刊》,在此期间周作人发表不少著译,并于1915年结集出版了《异域文谈》。 1917年春,经鲁迅介绍,周作人在北京大学附设的国史编纂处任编辑员,后被聘为北大文科教授。新文学运动发轫时期,周作人积极倡导新文学运动,他先后发表了《人的文学》、《思想革命》等文,成为新文学运动初期理论建设上的重要文章,产生过广泛影响。 1920年参加“新潮社”,被推选为该社主任编辑。年末与沈雁冰、郑振铎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并执笔起草了《文学研究会宣言》,并与沈兼士共任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主任。“五四”前后,周作人除继续翻译介绍外国作品外,还发表了大量白话诗文抨击封建礼教,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骨干之一。

故乡的野菜

故乡的野菜 背景 周作人(1885-1967)号知堂、浙江绍兴人,现代散文家、文学翻译家。散文集《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苦茶随笔》等。 本文主要掌握内容 1、周作人散文特点:以平和冲淡著称。 2、结构分析:第1段:阐明自己的故乡观。第2-4段:回忆荠菜、黄花麦果,以及北京、东京的草饼等,将现实情境与故乡的回忆交错在一起。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平平常常的生活经周作人细细品味,其中便另有一番情趣与哲理,给人一种温馨,和谐的感觉,自然而然地引起人们浓浓的思乡之情。第5段:详细介绍故乡的另一种野菜——紫云英,引证日本的相关文献记载,结合故乡上坟民俗的描写,传递出浓郁的乡土气息。 3、本文由北京的现实生活情境转入对故乡的回忆,引子是什么?由妻子买菜买回荠菜引入家乡吃荠菜的风俗。 4、《故乡的野菜》中运用民歌、谚语有何作用?重点:不仅传递出浓郁的乡土气息,也充溢着对自然风土民情的鉴赏和喜爱,更使得文情腴润,韵味深厚。 5、如何理解本文作者处处为家却又极念旧怀乡的情怀?由此可见作者的哪种文章风格? 作者由荠菜想到家乡吃荠菜的风俗,进而想到黄花麦果紫云英,它们的形状,颜色与用途,以及围绕它们展开的浙东的民俗,作者一一道来,如数家珍,看似家常口谈,其实却蕴含对家乡的极大热爱,没有这种热爱,不会对家乡的这种小事有如此深刻的记忆,不是这种热爱,不会对这些上不得台面的东西有这般钟情和文化的引申,作者从这些野菜身上看到了自己家乡的人情风俗,更看到了家乡的环境打在他身上的烙印。 由此可见其冲淡平和的文章风格,在看似不经意的叙谈中表达无限的深意。这种风格在周作人的散文中不只是写作上的特点,而是一种人生态度,一种境界。 课后 1、本文选取故乡的野菜:荠菜、黄花麦果、紫云英为描述对象。 写荠菜:穿插童谣与典籍记载,知识性与趣味性兼具。 写黄花麦果:细致描绘其形状,引述儿时谣谚,介绍故乡风俗。 写紫云英:引证日本《俳句大辞典》相关记载,结合故乡上坟民俗的描写,传递出浓郁的乡土气息。 全文平易亲切地叙述了浙东故乡的风情民俗,在平淡自然的叙述中流露出作者对儿时生活的追怀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周作人散文创作的艺术启示:周作人的散文往往知识性与趣味性兼具。

八年级语文试题卷

丽水市2017学年第一学期初中学科教学质量监测 八年级语文试题卷 考生须知: 1.全卷共三大题,21小题,满分100分,其中卷面书写3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写在“答题纸”的 相应位置上。 3.请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 一、积累与运用(17分) 1.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3分) 雪是冬的使者,似柳絮在空中翩跹起舞,随风消shì⑴。在下雪的日子里,可以 抛却喧xiāo⑵与烦恼,留下宁静与惬意。冬天,没有春天的绚丽多彩,没有夏天的豪爽澎湃,没有秋天的神秘高远。它wānrú⑶一首意境深远而又开阔的诗,令人深深陶醉。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⑴夕日欲颓.⑵良.多趣味 ⑶富贵不能淫.⑷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古诗文名句默写。(8分) ⑴柴门何萧条, ▲。(曹植《梁甫行》) ⑵几处早莺争暖树,▲。(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⑶▲,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⑷入则无法家拂士, ▲,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⑸“黄昏”记录了人类亘古的情思。它倾听过李清照遭逢国难、才华空置的叹 息: ▲ , ▲(《渔家傲》);它亲睹了崔颢凭栏远 望、忧思故里的孑影: ▲?▲(《黄鹤楼》)。 4.下列句子的排序,最连贯的一项是( ▲)。(2分)

①四周的景色非常秀丽。 ②盈盈的湖水一直荡漾到脚边,却又缓缓地退回去了。 ③水里小小的鱼儿,还有调皮的小虾,在眼前游来游去。 ④像慈母拍着将睡未睡的婴儿似的,它轻轻地拍着石岸。 A.①②③④B.③④②① C.①②④③D.④③②① 二、阅读(50分) (一)名著阅读(6分) 5.阅读某网上书店宣传海报,回答下列问题。 ? ⑴请为《红星照耀中国》的海报补充一句含有作者姓名的推荐语。(15个字以内)(2分) ⑵《昆虫记》如何体现海报中所宣传的“自然之真”与“人文之暖”?请结合作品内容简 要分析。(4分) (二)文学作品阅读(13分) 故乡的野菜 汪曾祺 荠菜。荠菜是野菜,但在我的家乡却是可以上席的。若是春天,就会有两样应时凉拌小菜:杨花萝卜(即北京的小水萝卜)切细丝拌海蜇,和拌荠菜。荠菜焯过,碎切,和香干细丁同拌加姜米,浇以麻油酱醋,或用虾米,或不用,均可。荠菜大都是凉拌,炒荠菜很少人吃。荠菜可包春卷,包圆子(汤团)。江南人用荠菜包馄饨,称为菜肉馄饨,亦称“大馄饨”。我们那里没有用荠菜包馄饨的。 我在北京的一家有名的家庭餐馆吃过这一家的一道名菜:翡翠蛋羹。一个汤碗里一边是蛋羹,一边是荠菜,一边嫩黄,一边碧绿,绝不混淆,吃时搅在一起。这种讲究的吃法,我们家乡没有。 枸杞头。春天的早晨,尤其是下了一场小雨之后,就可听到叫卖枸杞头的声音。卖枸杞头的多是附郭近村的女孩子,声音很脆,极能传远:“卖枸杞头来!”枸杞头放在一个竹篮子里,一种长圆形的竹篮,叫做元宝篮子。枸杞头带着雨水,女孩子的声音也带着雨水。枸杞头不值什么钱,也从不用秤约,给几个钱,她们就能把整篮子倒给你。女孩子也不把这当做正经买

乌 篷 船

乌篷船 周作人 【作者简介】 周作人(1885~1967年)原名寿,又名遐寿,自号起孟、启明、知堂等,浙江绍兴人,鲁迅之二弟。 他是“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语丝社的主要成员。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谈龙集》、《谈虎集》、《泽泻集》等。周作人的散文功绩斐然。它取材广泛,体式多样,文字上大巧若拙,举重若轻,素朴清涩,形成了平和恬淡,空疏幽然为主的风格,达到了知识哲理与趣味统一。 周作人一生著述涉及文学各门类与民俗学、文化学诸方面,尤以散文创作成就为主。20年代初,胡适即在《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中予以评价:“这几年来,散文方面最可注意的发展乃是周作人等提倡的‘小品散文’。这一类的小品,用平淡的谈话,包藏着深刻意味。”当斯诺夫人访问鲁迅,询问中国最优秀的杂文家是谁时,鲁迅所列名单中第一位就是周作人。可惜这件事周作人生前并不知道。 周作人的“小品散文”追求知识性、哲理性与幽默闲适情趣的统一,并从自己的个性出发,借鉴英国随笔,明末公安派小品与日本俳句等,形成了独特的“平和冲淡”的散文艺术风格。其行文平易从容,如老友促膝,如名士清淡,评说时政、纵论文史、描摹风物、探究人事,虽无锐利的锋芒和绚烂的色彩,却自有蕴藉通达的风致,透露出淡泊雅致而略带清涩的韵味。 周作人“小品散文”的局限:他常于描绘自然胜景,赞叹奇妙人事时,追寻一种崇尚原始、返朴归真的理想,则与现实社会相悖,显得空泛无边。 1940年底,周作人出任伪华北政务委员会常务委员兼教育总署督办,一步步走向落水附逆的深渊,堕落为汉奸,这是周作人的人生悲剧。

【写作背景】 《乌篷船》写于1926年1月18日,收入散文集《泽泻集》。是一篇书信体散文,是一位名叫“子荣”的友人要到作者的故乡去,请作者给予指点,这是他写这篇散文的缘起和目的。【层次结构】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交待写这篇书信体散文的缘起和目的。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介绍乌篷船的特点。在“四明瓦”与“脚划船”的对比中,极写“三明瓦”的好处。 第三部分(第3自然段):描述船中见到的沿岸风光,以及十分写意的船中“理想行乐法”。【内容述评】 本文扣住乌篷船这一典型事物,于娓娓细谈中,既写出绍兴水乡的风趣,又传递了作家的悠游闲适之情。 【艺术特色】 1.对比的手法:先描述乌篷船的不同种类及其各自特点,从“四明瓦”、“脚划船”、 “三明瓦”的对比中,突出最适用的“三明瓦”,对它的构造特色、色泽形状等作了细致的描写。 2.白描的手法:作家以这有趣的乌篷船作媒介,对绍兴水乡的迷人风光作了一番巡 礼,并且集中渲染了乘船游乐的情趣。 3.文章抒发的虽是士大夫式的闲情逸致,但也能传达出江南水乡的浓郁风情。作家 娓娓面谈,舒卷自如,在亲切平易的描述中,渗透着自然质朴的诗意。 【词语注释】 壶觞:觞,shang,酒杯。壶觞,地名。 山:cheng,山名。 乌桕:桕,jiu,落叶乔木。叶子可以做黑色染料。树皮、树叶均可入药。

故乡的野菜阅读题及答案

故乡的野菜阅读题及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故乡的野菜 周作人 我的故乡不止一个,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钓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到他。我在浙东住过十几年,南京东京都住过六年,这都是我的故乡,现在住在北京,于是北京就成了我的家乡了。 日前我的妻往西单市场买菜回来,说起有荠菜在那里卖着,我便想起浙东的事来。荠菜是浙东人春天常吃的野菜,乡间不必说,就是城里只要有后园的人家都可以随时采食,妇女小儿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篮”,蹲在地上搜寻,是一种有趣味的游戏的工作。那时小孩们唱道:“荠莱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后来马兰头有乡人拿来进城售卖了,但荠菜还是一种野菜,须得自家去采。关于荠菜向来颇有风雅的传说,不过这似乎以吴地为主。《西湖游览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齐菜花。谚云:三春戴养花,桃李羞繁华。”顾禄的《清嘉录》上亦说,“芥菜花俗呼野菜花,因谚有三月三蚂蚁上灶山之语,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陉上,以厌

虫蚁。侵晨村童叫卖不绝。或妇女簪髻上以祈清目,俗号眼亮花。”但浙东人却不很理会这些事情,只是挑来做菜或炒年糕吃罢了。 黄花麦果通称鼠曲草,系菊科植物,叶小微圆互生,表面有白毛,花黄色,簇生梢头。春天采嫩叶,捣烂去汁,和粉作糕,称黄花麦果糕。小孩们有歌赞美之云: “黄花麦果韧结结, 关得大门自要吃, 半块拿弗出,一块自要吃。” 清明前后扫墓时,有些人家——大约是保存古风的人家--用黄花麦果作供,但不作饼状,做成小颗如指顶大,或细条如小指,以五六个作一攒,名曰茧果,不知是什么意思,或因蚕上山时设祭,也用这种食品,故有是称,亦未可知。自从十二三岁时外出不参与外祖家扫墓以后,不复见过茧果,近来住在北京,也不再见黄花麦果的影子了。日本称作“御形”,与齐菜同为春天的七草之一,也采来做点心用,状如艾饺,名曰“草饼”,春分前后多食之,在北京也有,但是吃去总是日本风味,不复是儿时的黄花麦果糕了。 扫墓时候所常吃的还有一种野菜,俗称草紫,通称紫云英。农人在收获后,播种田内,用作肥料,是一种很被贱视的植物,但采取嫩茎滴食,味颇鲜美,似豌豆苗。花紫红色,数十亩接连不断,一片锦绣,如铺着华美的地毯,非常好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