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的饮食文化

赣州的饮食文化
赣州的饮食文化

赣州的饮食文化

赣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古代遗存如璀璨明珠密布全城,被誉为“宋代博馆”。对于这座城市有哪些属于它的饮食文化呢?下面就随一起来了解下吧!

赣州的饮食文化习俗年初一吃羹汤,正月二十“天穿日”做米果糖食,二月十五日花朝吃擂茶,惊蛰炒豆子,清明染青精饭,立夏酿豆腐吃米粉肉,端午节粽子鸭蛋,六月六烧酒狗肉,新谷登场荐新,七月七乞巧吃瓜果,中元节杀鸭祭祖先,八月中秋花月饼剥芋头,重阳薯包米果,十月初一糯米油糍,腊月初八腊八粥,二十四送灶神过小年,除夕油炸糍粑……。过年过节如果没有这些,就没有节日气氛。这些习俗,还寓教于乐,灌注了很多知识和期望:年初一吃羹汤,有葱、蒜、芹这些青菜,葱表示聪明灵通,蒜则表示精打细算花销得体,芹是要求一年勤劳年年勤劳。惊蛰炒豆子是提出灭虫,炒豆如炒虫。中秋剥芋头喻剥鬼皮,带有宗教色彩。

古代遗留下来的风俗,有的渐渐不合时宜,须予改进。比如,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而客家的喜庆宴席周到趋于繁琐,殷勤接待趋于疲劳“轰炸”,一餐饭有的长达数小时,先茶点,继面点,后冷盘,最后热菜,茶点面点与正席之间百无聊赖,客套话反复讲过,初次见面的人都成了熟客。

繁琐不堪的饮食大阵,客家人中产生了一个令人捧腹的故事。说

的是恭候客人的过程,先是来了一位,孤坐许久。请客的主人如盼星星月亮,手足失措。厨下的师傅跃跃欲试,多次打听上菜时间,主人自言自语:“该来的不来”,意思是说应该都来了呀!先来的那一位偶然听见,非常不达,自以为不属“该来”之列,借故离开。第二位客人来了,主人才发现第一位又走了,便道:“不该走的又走了”。第二位客人又误会是自己不该来的,孤坐少许也离开了。

赣州的饮食文化知识特产

赣南脐橙、沙地板鸭、梓山酱油、会昌酱干、龙南板栗、南康甜柚、寻乌蜜桔、兴国灰鹅、赣州密饯、湖江密枣、上犹绿茶、客家糯米酒、豆巴子、龙南紫皮大蒜、信丰红瓜子、信丰萝卜干、南安板鸭、宁都肉丸、赣州苦瓜酒、酸枣糕、龙归茶。另外还有斋婆柚、上犹石鱼、包米果、九层皮、玉兰片、毛尖茶、桂鱼丝、竹笋干、五香麻鸡、美味鸡、多味花生、野生蕨菜、银杏精茶、花菇、通心米粉、豆干、红薯干、百禽腊鹅、梦里香红瓜子、小布岩茶、龙南恒泰香脆花生、茶树菇、莲子、阳埠腐竹、恒泰花生、黄元米果、汗头菜等。

客家名菜

三杯鸡、糯米鸡、生煎鸭、米粉鱼、鳝鱼馓子、陡水湖全鱼宴、赣南小炒鱼、鱼饼、鱼粉皮、珍珠粉、客家酿豆腐、蝴蝶鱼、荷包胙、蛋菇汤、兴国鱼丝、竹筒粉蒸肠、民间瓦罐煨汤、豫章酥鸭、三杯狗肉、赣味乳狗肉、四星望月。

赣州的饮食文化特色兰花根

以糯米粉、白糖、清油为原料,经配料、搓揉、擀皮、切丝、油

汆、滤油等工序制成。色泽金黄油亮,大小均匀,甜而不腻,质脆酥香。

庐山石鸡

别以为此“鸡”是你想象中的那种家养的鸡,它其实是一种生长在庐山的阴涧岩壁洞穴中的麻皮蛙,又名赤蛙、棘脑蛙,体呈赭色,前肢小,后肢强壮,昼藏石窟,夜出觅食。它的形体与一般青蛙相似,但体大,肉肥,一般体重三四两,大的重约一斤左右。因其肉质鲜嫩,肥美如鸡而得名。深圳的江西菜馆一般都有这道菜,人家的原名叫“黄焖石鸡”。

藜蒿炒腊肉

藜蒿是一种带有特殊香气的绿色蔬菜,一般都是吃它的茎。藜蒿入口生脆,和肉类炒在一起的时候,味道鲜美,令人唇齿生香。藜蒿炒腊肉是江西有名的特色菜。

石鱼炒蛋

石鱼是庐山的特产,长年生活在庐山泉水与瀑布中,这种鱼体小,长而略扁,其肉细嫩鲜美,味道香醇。石鱼炒蛋这款菜肴鲜味浓厚,颜色金黄,外脆里嫩,是佐酒佳肴。

灵芝糯团

以灵芝草、糯米粉、白糖、豆沙为料,经配料。揉搓、包馅成型,蒸熟,淋以香油而成。青绿鲜嫩,皮薄馅实,质软清香,冷热食皆宜。

金线吊葫芦

精制面丝、馄饨,下沸水煮熟,配以鸡汤、葱花等调料而成。汤

鲜面爽,一碗多味。

伊府面

以面粉、鸡蛋揉和至干湿适度,切为细条,入油炸至微黄,放沸鸡汤中煮软,撒以鸡肉、火腿末、香菇细丝、葱花而成。面爽汤鲜,清淡可口。清代南安知府伊氏喜食,制法传及民间,因称。

白糖糕

优质糯米经浸泡、洗滤,入石臼舂成细粉,冲开水揉和,搓为细条,展为薄片,多层叠起,弯转成圈,入油炸至金黄,起锅滤油,以白糖、米粉混和撒于糕上。糯软香甜,表酥内嫩。

酒糟汤圆

以糯米粉制成小圆球形,入沸水煮熟,以酒糟、白糖拌和而成。白润如玉、糟香浓郁,味甜适口。

汉字与饮食文化

汉字与饮食文化 语言文字的历史与文化大抵是相辅而行的。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汉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二者之间相互依存。汉字积淀着中国文化的结晶,中国文化也靠着汉字的记录流传得更为久远。 人类是与饮食共存的,但饮食进入文化范畴,应从熟食开始。《礼记·曲礼》说:“古者未有火化,食草木之食、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后圣有作,然后修火之利,以炮,以播,以烹,以炙,以为醛酪。”这一记载,反映了中原由野蛮到文化的过程。以汉字与烹食文化的关系为例,可以看出,汉字在以下五个方面携带着烹食文化的信息: 分析汉字的形体,并结合古代文献,可以很好的阐述中国古代饮食制作文化。“民以食为天”,悠悠万事,唯食为大。所以饮食文化当是一切文化的基础。尽管古代的百姓生活困苦,难以维持生计,但饮食制作文化已经萌芽、形成,我们可以从一些汉字的形体及有关说解来了解这一点。 从汉字看古代的饮食制作文化。 (一)臼、杵、舂、碓 臼:古代人们为谷物脱皮去壳的一种工具。形状类似于今天人们捣蒜泥的蒜 罐。从《说文》:“臼,舂臼也,古者掘地为臼,其后穿木石,象形,中像米也。”可以得出“臼”确是为谷物去壳的工具。 杵:为谷物去壳的与“臼”相配的一种工具,形状类似棒槌。木杵、地臼的 出现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对饮食制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舂:是指用“杵、臼”捣谷物时的动作,会意字。 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皮壳或捣碎:~米。~药。 通过“杵、臼、舂”这三个字,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的祖先早就有了为谷物去壳脱皮的意识,而且还发明了实用的工具,这是文明的表现。 后来又把这种工具改进成“碓”,是由臼、杵改进而成的一种半机械性的工 具,碓的发明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劳动的强度,提高了生产力,为饮食制作文化的发展又注入了新的活力。以上的几个字都属于饮食制作中的加工工具类。这些工具的使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智慧。 (二)釜、鼎、甑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与养生感悟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与养生感悟 婷·ting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吃喝住行中,吃又位列第一,可见古人对于饮食是何等的看重。古有“民以食为天”之说,饮食在维持生命、促进健康、延年益寿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古人在丰富的饮食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理论探索,形成了博大精深的饮食养生理论和文化。人们不单单只求有的吃,能吃饱,更加注重怎么样吃得好,吃得健康,吃的养生。因此古人留下的这些理论和文化对我们今天的饮食生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为一个女生,一个医学院的爱美的女生,我对饮食及养生尤为偏爱。这也是我为什么选择这一课程的原因。不是敷衍了事,而是深深的喜爱。在这一个学期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与养生的学习中,我收获多多。对中国传统饮食与养生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以下是我对此的一些认识: 饮食,是人体从外界环境吸取营养与能量的主要途径,是生命活动的基础与表现,是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的,其根本目的在于使人气足、精充、神旺、健康长寿。饮食养生理论是伴随中国烹饪的产生而产生的,随着烹饪的发展而发展。中国烹饪饮食的变化和发展也始终是在哲学思想、养生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如儒家的崇尚礼乐,饮食时宜;道家的崇尚自然,饮食养生;阴阳家和医家的阴阳五行,四气五味;释家的禁欲修行,创导素食等等,这些有关饮食的哲理,对中国烹饪的影响是深远的,故中国有“医食同源”之说。 由此可见,饮食对人身体健康至关重要。明代医学家李时珍

说:“饮食者,人之命脉也”。人的身体之中,阴阳的运行,五行的相生,没有不是由于饮食的作用的。现代医学也认为,饮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条件,对人身健康是至关重要的。饮食得宜,可以摄取各种养分,延年益寿,许多疾病都能通过饮食来预防、缓解。饮食失当,又是致病折寿的原因。所以,现如今许多人光从口味出发来考虑饮食问题,是很不够的。 医食同源是中国养生文化的一个鲜明特色。自古以来,中国就有“食用、食养、食疗、食忌”之说。医食同源的思想观念,使中国形成了独有的传统和制度。医家用食方,烹饪师按食物的功能性味做菜,成为很自然的事情。而现代也有营养学这一专门研究,医食同源实际上就是将医疗和食养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医和食共同为除病延年、养生健身服务。 另一方面,我国历代养生学家都十分重视“饮食有节”。“不欲极饥而食,食不可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可过多。”“夜不可多食”、“一日之忌:暮勿饱食”等等。众多养生家都赞同“太饿伤脾,太饱伤气”的观点。善于养性的人,饥饱应当适度,饥饿了就吃饭,口渴了就饮水,要少量多餐。人体是一个平衡的整体,能量的贮存、转化、利用也要不断地在更新过程中保持平衡,适量的运动是维持这一平衡的必要条件。应该做到饱中有饥,饥中有饱。吃得太饱,加重胃肠负担,对消化不利,特别是在临睡前尤为不宜,能量过剩,除造成身体肥胖外,还可导致多种疾病。女生对于这一点尤为要注意,这可是减肥大忌饿。 同时,注意五味平和,勿使过偏。食物有甘、酸、苦、辛、咸五

[特色旅游,饮食文化]试析饮食文化特色旅游

试析饮食文化特色旅游 一、前言 中国是一个讲究美食的国家,中国的餐饮文化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也成为了中国旅游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餐饮文化旅游既是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二、中华民族饮食文化情结 1、饮食文化情结的定义 旅游饮食情结就是基于人们对异地饮食文化的认识及好奇,而产生的趋向他乡,品尝异地美味佳肴和欣赏异地饮食文化并借此满足或实现自己心境平衡的持续性愿望和情绪。 2、旅游者饮食文化情结的具体表现 (一)、品尝异地风味饮食的欲望 中国人对待旅游饮食,不把它仅仅看作是果腹的手段,而重在品尝和欣赏,而且很多旅游者同时也是美食家,品尝异国他乡的美食是旅游中的一大享受。由于地理环境,物产气候等方面的差异,加上民族传统烹饪技艺的不同,产生了饮食上的地区差异性。正是这些饮食上的地区差异性,才产生了饮食方面的旅游吸引力。 (二)、了解异地特色烹饪技艺的欲望 旅游者在品尝和欣赏了美味佳肴的同时,为了增长自己的烹饪技艺,更好的介绍目的地的美味佳肴,他们常常对菜肴的制作流程很感兴趣,经常向服务员和烹调师询问一些菜肴的制作方法和工艺流程,得到满意的答复后,他们会感到特别愉悦。 (三)、感受异地奇特的就餐环境、进食方式的欲望 不同的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包括吃什么,如何吃,和在哪里吃等多个方面。对于旅游者,这也是旅游饮食情结之所在。旅游活动本身就是一项高档次的审美活动,好奇心是人们求知的理解的基本的精神需要,这种需要会驱使人们去探索周围的一切,并具有强大的推动力量。 (四)、探求异地佳肴背景文化的欲望 旅游者在品尝美味佳肴的同时,如果能了解到渗透与于饮食中的人文历史典故,不但他高了旅游品位,而且让其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心理满足。 三、中华饮食文化与旅游的关系

《中国饮食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饮食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一、本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饮食文化》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专业选修课。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食品、旅游等专业的本科生对中国饮食文化学科知识的系统足够了解,对中国饮食思想、现象等问题的理解及分析能力,是学科理论方法的必要掌握,是学生知识积累、方法训练的必备,大有助于学生素质能力的提高。本课程性质与民众和社会饮食生活有密切关系,富于实践性,可以参阅资料较多,可以进行讨论式教学。 二、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生了解饮食文化的概念,研究的对象、内容和方法,研究的现状;了解环境与文化的多元性、饮食文化的发展阶段和食物变迁的原因;了解世界饮食文化和中国饮食文化区域性;掌握中外饮食民俗、中外饮食礼仪、中外茶饮文化和中外酒文化中的基本情况,了解中外饮食文化交流的历史和现状,以及饮食文化交流的障碍和途径。 三、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 (一)绪论 1、教学内容与要求 (1)教学内容:中国饮食文化的定义及特征;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域差异;饮食文化的研究内容;孔孟、老庄的饮食之道。 (2)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域差异,饮食文化的研究内容以及孔孟、老庄的饮食之道有基本了解。掌握饮食文化的概念及中国饮食文化的特征。 2、教学重点 中国饮食文化的定义及特征。 3、教学难点 孔孟、老庄的饮食之道。 (二)八大菜系 1、教学内容与要求 (1)教学内容:中国八大菜系的形成历程和背景;鲁菜、川菜、粤菜、苏菜、闽菜、浙菜、湘菜、徽菜和京菜的概述及各菜系的代表。 (2)基本要求: 了解中国八大菜系的形成历程和背景;了解鲁菜、川菜、粤菜、苏菜、闽菜、浙菜、湘菜、徽菜和京菜的概述及各菜系的代表。加深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域差异的理解。

谈谈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看法

谈谈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看法 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中国人讲吃,不仅仅是一日三餐,解渴充饥,它往往蕴含着中国人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哲理,一个小孩子生下来,亲友要吃红蛋表示喜庆。“蛋”表示着生命的延续,“吃蛋”寄寓着中国人传宗接代的厚望。孩子周岁时要“吃”,十八岁时要“吃”,结婚时要“吃”,到了六十大寿,更要觥筹交错地庆贺一番。这种“吃”,表面上看是一种生理满足,但实际上“醉翁之意不在酒”,它借用吃的形式表达了一种丰富的心理内涵。 吃的文化已经超越了“吃”本身,获得了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通过中西交流,我们的饮食文化又出现了新的时代特色。如于色、香、味、型,当然还讲究营养,就是一种时代进步。十大碗八大盘的做法得到了改革,这也是十分可喜的。但是,中华饮食文化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碰撞中,应该有一个坚固的支点,这样它才能在博采众长的过程中得到完善和发展,保持不衰的生命力。我觉得,这个支点就是优秀传统文化特质,也就是中华饮食文化需要探索的基本内涵。因此,对于中华饮食文化基本内涵的考察,不仅有助于饮食文化理论的深化,而且对于中华饮食文化占据世界市场也有着深远的积极意义。 我认为,中华饮食文化就其深层内涵来讲,可以概括成四个字:精、美、情、礼。这四个字,反映了饮食活动过程中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文化意蕴,也反映了饮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 精。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的内在品质的概括。孔子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反映了先民对于饮食的精品意识。当然,这可能仅仅局限于某些贵族阶层。但是,这种精品意识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却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地渗透、

从汉字看中国古代饮食文化

从汉字看中国古代饮食文化 摘要:记录古代饮食器具的汉字,在几千年的发展演进中,记载和传承这中国的饮食理念和饮食文化,研究这些汉字,可以看到古代饮食制作的方法和食器的形与意,体味饮食文化的深远隽永。 关键字:汉字;饮食;食器;文化 饮食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不吃不喝人类将无法生存下去。《汉书·郦食其传》:“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然而饮食又是人与禽兽所共有的习性。人类的饮食不同于禽兽,在于它有社会属性,具有文化内涵。这个社会属性和文化内涵性唯一标志就是人类主动对饮物进行加工烹饪。所以,对食物是否进行烹饪加工是人类与禽兽在饮食上区别点,所以烹饪的出现,标示了饮食文化的产生。恩格斯曾说,用火对食物加工是“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与动物分开”。远在2000多年前,《周礼·含文嘉》中就记载了人类烹饪方法:“燧人氏钻木取火,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有异于禽兽。”《古史考》曰:“燧人氏钻火,始裹肉而燔之,曰炮”。燔即是烤。燔是我国烹饪的起源的先导。记录下了饮食文化最早的对食物加工的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的丰富,人类对物质饮食的要求越来越多,越来越高,烹饪的技术逐渐多样化了。《礼记·礼运》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后圣有作,然后脩火之利……以炮、以燔、以烹、以炙、以为醴酪。”这里说的炮、燔、烹、炙等都是烹饪的技艺。 而随着烹饪方式的变化,也相继产生了各种形态各异功能不同的有关饮食的器具。下面,通过对古代饮食器具的简要分析来了解古代的饮食文化。 一、炊具。《说文》中对炊字的解释是这样的:炊,爨也。从火,吹省聲。昌垂切。欠,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吹”的省略,表示吐气。它的本义是撮口吹气,鼓风烧火,烹煮饭菜。 早在新时期时代,古代先民就已会用土垒砌形成最简易的灶。灶,在金文里的字形是由上面的洞穴加上下面像多足的蟋蟀组成的,造字本义是有开口、有烟洞、可以架锅烧煮的台子。因为一日三餐烧火煮饭,台子内部保持一定的温度,秋冬季节的蟋蟀等昆虫喜欢寄居其中。篆文将秋虫形象写成“黾”。俗体楷书另造会义字,灶=火(火,烧煮)+土(土,有洞窟的土台),明确了“烧火煮饭的土台”含义。 鼎,在《说文》中被称为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相传古昔朝代的夏禹,收集中华九州之长贡献的金属,在荆山山下铸鼎。进入山林、江河、湖泽,其间的螭魅蝄蜽,没有什么能遇见他,他凭借铸鼎和谐地接受苍天的恩赐。《易经》的卦象,用“木”进入火下,是鼎卦。像剖开木头用以烧火煮饭。籀文中的“鼎”字借用的是“贞”字。所有与鼎相关的字,都采用“鼎”作边旁。鼎也是一种煮具,盛行于商周时期,最早用于皇宫祭祀时熬制美食。 釜,形声。从金省,父声。它的本义是指古代的一种锅,敛口圜底,或有二耳。其用于鬲,置于灶,上置甑以蒸煮。曹植《七步诗》中说:“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又如:釜中生鱼(釜鱼甑尘,釜中已生出鱼来。谓生活清贫,断炊已久);釜鱼假息(比喻不能久存);釜底游魂(比喻行将灭亡、苟延残喘的人)。 二、进食具。说的便是在饮食活动中,将烹饪好的食物从炊具中取出放入盛食器,再从盛食器中取出放入口腔,其间的中介工具就是进食器。

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

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 尤随炬 药科学院制药工程08(1)0803509114 摘要:纵观中国的发展历史,饮食除了满足人类的发展需求外,在社会,养生 等方面尽体现了其博大精深的文化作用,中国的饮食能有如此大的魅力,是与其中的文化内涵休戚相关的。 关键词:饮食文化;社会文化;养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它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自原始社会发端以来,一直保持着发展势头,经久不衰,,成为中华民族引为骄傲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成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世界饮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饮食在社会活动中对政治、文化、军事、宗教、艺术以及民风民俗等领域所产生的具体影响即为饮食文化的深厚内涵。饮食被赋予并反映了人的意识、人的思维和人的心理状态。它结合且融人了历史的、地理的、文学的、艺术的以及教育的、科学的等精神财富。下面主要从饮食的文化根源、社会文化与养生文化等方面简要论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 一、中国饮食文化的根源 中国饮食文化的形成与中国哲学思想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中国饮食文化的渊源是东方古老的阴阳学说及儒家伦理道德观念,这是一种带有浓厚浪漫色彩的哲学,至今仍在影晌我们的饮食生活。[1]作为儒家代表的孔子对饮食文化的建树颇多,其思想直接影响并丰富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民间饮食在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中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民间饮食的主流是崇尚‘吃’德,崇尚节俭,既保持着淳朴的意蕴,又善于创新,它们才是中国饮食文化之根。”人民大众是人类文化的创造者,民间饮食理所当然是中国烹饪乃至饮食文化发展的力量之源。民间饮食既包括民间菜肴.特殊烹饪原料,又包括民间烹饪技艺,当然还包括富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风俗习惯及其他精神层面相关的内容。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同时也是一部举世无双的中华民族饮食史,中国有关饮食保健、养生哲学、烹调心得、菜品欣赏等著作汗牛充栋。从古人的文化遗产中汲取养分,进一步丰富、发展中国饮食文化是大有裨益的。 二、中国文化的社会功能 中国饮食文化的功能,除了其果腹、营养和医疗功能以外,还有许多特有的社会功能。 在中国古代饮食内容,礼仪、规模等方面都有严格的等级礼制,如周代天子食宴要有十二鼎,其他诸候依次递减.到普通百姓时,连食肉都受到限制;在家庭内.父子不同席,并且家长的饮食内容要比晚辈丰盛一些;其次,美食、美器的结合也要体现“札”。因而.中国人只要一进入饮食活动的氛围就开始别昭穆、分长幼,然后再以“长幼有序”、“卑尊有等”的原则,按规定秩序相互挟菜、敬酒。 中犀古代的饮品可划为酒和茶两大类,主要用于陶冶性情,酒在饮品中表现为阳,它刺激人兴奋、发狂,可产生灵感,同时,也可以捧解忧愁。在徽醉时或大醉后,能让饮者暂忘人间之忧愁。中屋士人在忧愁和不得志之对,往往是以滔解忧。古人也往往采用烹茶饮茶的方式来陶冶心性、情操和消闲遣暇,或自煎自饮或邀客举杯共品.均自得其乐。 聚餐和宴饮往往是中国一切年节活动的最高潮。婚礼上,新人要喝“合卮”酒.以示感情融洽。除夕、春节、元宵节要吃“团圆饭”,端午节吃粽子、冬至吃汤圆等,在大家共食、共同敬神的过程中,调和了人际关系,用饮食来敦睦亲友、邻里,并通过对菜品的安排、环境

从饮食文化看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融合

从饮食文化来看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 系别: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摘要:2010年上海世博会既是一次国际文化盛会,也是一次美食盛宴,为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交流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平台。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饮食观念、内容、烹调方法以及方式等方面。随着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中西方的饮食文化也在不断地融合,相互之间形成了优势互补的趋势。本文主要以通过上海世博会这一美食盛会为契机,比较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进而来研究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上海世博会;饮食文化;差异;文化融合 上海世博会在持续六个月的精彩运营后,完美的落下帷幕,其出色的餐饮服务无疑是精彩的一笔。世博会也是一次名副其实的美食博览会,游客既可以品尝到中国各地的美味佳肴,也可以一尝来自世界各国的风味餐饮,这给中西方饮食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提供了一个宽广的平台。世界博览会是各种新思想、新创造、新理念充分展示的盛会,也是多元文化跨国界交流的平台,人们在大饱口福的同时,思维方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中国饮食学习了西方的科学营养知识,吸收西方传统思维方式的合理成分,西方饮食业也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遗产和精华,充实了新的内容。总之,中西方餐饮不论是从饮食意义烹饪过程饮食习惯还是饮食方式等各方面,都将赋予新的丰富而独特的饮食 文化内涵。 一、上海世博会饮食情况 上海世博会不仅是一次世界经济、文化和科技博览会,而且还是一场名副其实的美食博览会。在这里,既可以品尝到中国各地的美味佳肴,也可以一尝来自世界各国的风味餐饮。许多国内外游客来到世博的目的是了解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像日本馆、意大利馆、卢森堡馆等许多国家馆内备有餐厅,包括横跨几大洲的各类美食,从日本顶级大厨带来的日本料理到法国馆提供的正宗法式浪漫大餐。为了能更好地展现美食的世界风味,除了快餐的洋品牌引进外,餐饮中心里还专门设立了世界风味美食区,由法国、土耳其、日本、东南亚等诸国的美食构成。世博快餐包括了十多家全国乃至全球闻名的快餐品牌,从汉堡炸鸡到馄饨面条,各种口味供人选择。世博会也为中国餐饮走向世界提供了一个绝好机会,改变了外国人对中餐的传统印象,让世界更真实、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国饮食文化。在世博会的供餐上,中西餐结合,凸显丰富多元的饮食文化中国八大菜系、意大利甜品、美国汉堡、法式大餐、日本和牛、土耳其烤肉、德国啤酒、泰国咖喱、新加坡小吃、挪威三文鱼、韩国泡菜、比利时巧克力等等,各国美食尽展风貌,各显特色。上海世博会展示了全球饮食文化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民俗旅游中的饮食文化

探讨民俗旅游中的饮食文化的开发价值 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体验当地民俗的文化旅游行程。民俗文化作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社会内容,由于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因而,从某种意思上来讲,民俗旅游属于高层次的旅游。旅游者通过开展民俗旅游活动,亲身体验当地民众生活事项,实现自我完善的旅游目的,从而达到良好的游玩境界。 俗话说,"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饮食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不仅能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而且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饮食民俗,亦称食俗、食风、食性、食礼或食规,它是指有关食物和饮料,在加工、制作和食用过程中形成的风俗习惯及礼仪常规。饮食民俗隶属于生产消费民俗的范畴,是民俗中最活跃、最持久、最有特色,最具群众性和生命力的一个重要分支。饮食民俗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伴随着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在我国,不同的地区和民族有不同的饮食习惯,在长期的历史传承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饮食民俗,他们共同构成了我国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如今,随着民俗旅游业的兴起,饮食及民俗也成了重要的旅游资源。 中国各地饮食文化差异很大,传统菜肴对于烹调方法又极为讲究,而且长期以来,由于物产和风俗的差异,各地的饮食习惯和品味爱好迥然不同,源远流长的烹调技术经过历代人民的创造,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方菜系,如闽菜、川菜、粤菜、京菜、鲁菜、苏菜、湘菜、徽菜、沪菜、鄂菜、辽菜、豫菜等。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口味精美。而美味的产生,主要在于五味调和。同时,追求色、香、味、形、艺的有机统一。 中国饮食民俗是一种古老而又年轻的文化,具有生生不息的神韵和魅力;中国饮食民俗是一种自成体系的文化文化形态,独具特色;中国饮食民俗是中华文明的标尺,也是中华民族特质的体现。作为一种传统民俗文化现象,饮食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有着巨大的旅游价值,它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多种需要,促进旅游地的经济发展,在旅游产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旅游地独特的饮食文化能够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是一种旅游资源。 以合肥市最大惠民夜市—“罍(léi)街”为例,罍街以拯救、挖掘安徽老字号餐饮为己任,寻根安徽饮食文化;以发展壮大安徽传统特色餐饮为目标。在资深旅者兼饕客的旅行地图上,罍街已成为必去之处。罍街汇聚了合肥本地、大江南北、淮河两岸以及全国各地的特色知名小吃老字号餐饮。这里不仅可以品尝到耿福兴、刘鸿盛、同庆楼、庐州烤鸭店等安徽本土的中华老字号,更可以品尝到武汉热干面、上海亿方生煎、台湾美食、香港美食等30多家百余种全国特色小吃,体味各地风俗民情。今年5月6日下午,第四届中国(合肥)餐饮产业大会暨首届民俗餐饮文化旅游节在合肥罍街开幕,这不仅为我们展现出一场饕鬄盛宴,也带我们领略了一次民俗风情。 首先,民俗饮食可满足旅游者口腹之欲。罍街的地方饮食,不乏美味,旅游者对这些美酒佳肴的消费,可满足其口腹之欲,获得生理上的快感和精神上的愉悦,从而增加旅游者在一次旅游活动中的积极体验。中国的饮食民俗历史悠久,定能让游客满意。 其二,地方特色饮食可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异和好奇的心理。旅游者外出旅游,是希望得到一种与日常生活截然不同的体验,这是旅游者最基本的动机。来到合肥,罍街的地方饮食,在旅游者日常生活中难以得见,即便有人移植而来,或多或少都出现了变异,远不如原产地那么原汁原味,因此,旅游者对这些地方饮食充满新奇之情。加之许多地方饮食知名度颇高,旅游者早知其名,例如合肥的小龙虾、臭鳜鱼、八公山的豆腐等,这无疑会激发人们希望探究竟,以偿夙愿的心情。中国的许多饮食影响深远,被国内外的旅客所熟知。 其三,饮食文化可满足旅游者的文化需要。地域饮食文化的形成,受到了当地的地理环

浅谈汉字与中国饮食文化

浅谈汉字与中国饮食文化 专业:2012级汉语言文学 学生姓名:xxxx 学号:xxxxxxxxxxx 完成时间:2015年1月

浅谈汉字与中国饮食文化 摘要:汉字文化学是近年来新兴的一门以汉字为核心的多边缘交叉性学科。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而汉字所具有的强大的表意性也折射出了丰富的汉民族文化,衣食住行,婚丧嫁娶都被反映进了汉字中。本文即从汉字文化的角度解读与饮食有关的汉字,分析其字源字形,从而发掘出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 关键词:汉字文化饮食文化甲骨文食物器皿 中国有一句俗话叫做“民以食为天”,天在古代人民心里是至高无上的,是神圣的,将“食”与天相提并论,其重要性可见一般。人与食共存,人在满足了吃这一生活第一需要时,才会衍发出新的需求,并且进而产生并确定了礼仪习俗等。 食在甲骨文中写作,像一个人张着嘴对着一个器皿吃饭的样子。《说文》中说“凡食之属皆从食”,“食”字是从古代餐具“豆”演进过来的一个字根,许多与饮食有关的汉字都是以它做偏旁的。最为典型的就是“饔” 和“飱”。我们现在通常是说“一日三餐”,但实际上古人都是一日两餐。 “饔”指的是大食,指早上八九点钟吃的早饭。饔的小篆写作,左上角类似于一个跪着的人形,右上角是从“隹”,指禽类,意思是丰富的食物。 而“飱”从“夕”,很明显就是下午四五点吃的饭,也叫小食,从字形上看就知道是很简单的饭食。有一个成语叫做“饔飧不继”,就是现在俗话说的“吃了上顿没下顿”。 以“食”做字根的还有一个代表性的字,那就是“餐”。《说文》解释说“餐,吞也”,而在诗经《伐檀》中也有“彼君子兮,不素餐兮”。餐的小篆字形是,右上角是“手”形,左上角指“骨板”这一类的餐具,所以“餐”有手拿骨板文明进食的意思。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人们把吃饭的地方,通俗点的叫“饭馆”,而优雅点的则叫“餐厅”。 人类的食物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主食、果蔬和肉类,中国人也不例外。 餐桌上的副食,中国人统称为“菜肴”。“菜”从字形上看是用手从植株上采取草本植物,而“肴”从字形上看则是用手拿着一定数量的肉食。在早期

中国饮食文化与阴阳五行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五行学说是食品文化中“五味”产生的理论根据。中国食品文化渊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食品文化讲究阴阳五行、调味,崇尚朴素自然,追求精美。中国食品文化包括包含饮食观念、饮食习俗、烹饪作品、饮食器皿等,并由此而派生出烹饪文化、茶文化、酒文化、鱼文化、乳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五行学说是食品文化中“五味”产生的理论根据。人体以生理结构为基础,“依合阴阳,调节饮食”,李时珍的“肝欲酸,心欲苦、脾欲甘、肺欲辛、肾欲咸”五味合五脏原则,详细地阐明了阴阳五行饮食对人体的影响。五味的调和是食品烹饪的最高标准,是哲学与美学的结合。中国食品文化中的调和,使食品不仅供人充饥,美味佳肴也是人类的美的享受,从而造就了中国食品“甘而不浓、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腻”,五味调成百味鲜的特色。中国食品崇尚朴素自然,讲究原物、原味、原形、原质、原汤,形成了以自然食品为主,以素食为主。中国食品文化中的精正刀工、精心烹饪、精雕细刻、精致食具真是达到了精美绝伦的境地。俗有“包恶不食,臭恶不食,割不正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火候不到不食,不得其味不食”的饮食习俗。 论阴阳五行在中医饮食养生中的应用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中医依据人与自然的关系,把木、火、土、金、水比喻为人的五脏,认为肝主木,心主火,脾主土,肺主金,肾主水,并且它们之间相生相克循环往复,同时用阴阳来表达人体的平衡关系。作为中医一种重要思想方法和说理工具,阴阳五行的思想也被应用到中医饮食养生之中。 1阴阳思想在饮食养生中的应用 中医主张“医食同源”,食物的摄入与人的身体健康有紧密的关系,因此中医饮食养生主要以调理体内的阴阳为主,《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即通过饮食调整人体的阴阳偏盛偏衰,使其变化趋于动态的平衡。对由于阴阳偏衰,表现为正气虚的虚证患者,食养应以“补其不足”为原则,如阳虚畏寒者,宜食韭菜、煨姜炖狗肉、羊肉等温补壮阳的食物;阴虚火旺者,建议吃木耳、龙眼肉炖甲鱼等滋阴润燥的食物。而对由于阴阳偏盛,表现为邪盛的实证患者,食养则是“泻其有余”,以“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为原则,即用寒性食物助阳热偏盛的人清泄阳热,用温热食物助阴寒偏盛之人温散阴寒。另外,阴阳相对平衡的思想也要求在饮食搭配上注意“和于阴阳”。对饮食的宜与忌,中医也是从阴阳平衡方面做为出发点的,有利于阴平阳和则为宜,反之则为忌。 2五行学说在饮食养生中的应用 随着四时气候的变化,五味表现亦各有侧重,“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由于五行之间存在相生相克的密切关系,中医要求人们根据四时气候的变化与五味相配,适时调节饮食。按中医的观点,秋季饮食应注意适当多食用些酸味的食物,如杨梅、山楂、葡萄等,有助于减少秋燥对人体的影响。也正因为五行的相克关系,中医十分重视食禁,如《灵枢?五味》指出:“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因为辛属金,金克木,多食辛味食物会抑制肝气的疏发;咸属水,水克火,盐吃得过多则抑制心火;酸属木,木克土,饮食过酸则影响脾胃的运化。中医的食禁其理论根据就是五行的生克关系。可见,中医正是借助五行学说使人们了解到人体与食物之间的密切联系,主张通过食物的属性来调节人体的平衡。 总之,中医认为人类生命的变化是按照阴阳的对立统一、五行的生克制化原则进行的。自然界的变化、一切事物的变化,包括饮食调摄都不能越出阴阳五行的原理。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夫五运(即五行)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始本,神明之府也。”我们研究中医的饮食养生文化时应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本。

第八章 中国饮食文化与旅游

第八章中国饮食文化与旅游 第一节中国饮食文化旅游资源 第二节中国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中国饮食文化指中华民族的饮食、饮食加工技艺、与饮食有关的美学思想、饮食器具的使用和饮食的习俗、风尚等的总称,是中国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节中国饮食文化旅游资源 一、中国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主要内容 1.烹饪文化 2.茶文化 3.酒文化 4.饮食民俗二、中国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美学特征 (一) 烹饪技艺美 (二) 就餐环境美 (三) 饮食器具美 (四) 饮食礼仪美 (五) 诗文美 (六) 菜名美

一、中国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主要内容 1.烹饪文化: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一个主体部分,它是指对食物进行加工,制成色香味俱佳菜肴的基本 原理、制作技术和方法的总称。 2.茶文化:茶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有关茶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①物质层次上的,如茶叶的栽培、制造、加工、保存技术等; ②制度层次上的,如有关茶的法规(唐代的贡茶制、宋代的茶马交易、清代的茶禁等)和饮茶的礼仪风俗 等; ③精神层次上的,如茶道、茶德、茶史、茶诗、茶艺等,中国茶文化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康乐性,人 们在品尝名茶、观看茶艺表演和从事茶事活动时,都可以得到一种轻松、愉快和美的享受。

一、中国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主要内容 3.酒文化:酒文化是指围绕着酒这个中心所产生的一系列物质的、技 艺的、精神的、习俗的、心理的和行为的现象的总和。 4.饮食民俗:人们传统的饮食行为和习惯,具体包括饮食品种、饮食 方式、饮食特性、饮食礼仪、饮食名称、饮食保存和饮食禁忌,以及在加工、制作和食用过程中形成的风俗习惯及礼仪常规。

饮食文化

目录 摘要 (2) 一、饮食文化的定义 (3) 二、饮食文化的基本内涵 (3) (一)饮食的物态文化 (3) (二)饮食的消费文化 (5) (三)饮食的精神文化 (6) 三、饮食文化的特点 (8) (一)历史源远悠长,体系完整科学 (8) (二)内涵博大精深,拓展潜力巨大 (8) (三)选料功夫独到,烹调极具艺术 (9) 参考文献 (10) 致谢 (11)

摘要 “民以食为天”。古往今来,百姓饱则太平,饥则革命。历朝历代,盛衰全由吃,兴亡皆因食。人类的饮食生活,是一定历史阶段文明基准与文化风貌的综合反映。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具有相当浓烈的饮食色彩,即一定意义上该民族的饮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基本的一个方面,也是人们自古至今沿袭下来的最稳固的一种文化。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民族经过长年累月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从而积累并影响中国文化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饮食文化大国,饮食一直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原动力之一,我国因此很早就牢固树立了“礼乐文化始于食”、“民以食为天”等概念。中国地大物博,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由于中国国土面积辽阔,地形奇特,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饮食文化同时也受到各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和资源的特产的影响,因此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和饮食习惯,就会产生不同的饮食文化。 关键词: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文明基准;财富

浅论中国饮食文化 一、饮食文化的定义 有人说饮食文化就是“吃喝”文化,这不无道理,但不全面。苏轼秋夜月下,邀友设宴,舟游赤壁,饮酒赤壁,饮到了“壶里乾坤大,杯中日夜长”的境界。可见饮食文化的精髓远不在“吃喝”之中。它是一个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广泛概念,是个介于“文化”是狭义和广义之间而又融合二者的一个边缘文化范畴。简而言之,饮食文化是人们在长期饮食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所创造和引发的一切物质、行为和精神的现象及其关系的总和。 二、中国饮食文化的基本内涵 人们常说“食在中国”。中国饮食文化不仅被国人视为民族文化的奇葩,而且越来越被公认为世界文化的瑰宝。饮食文化是关于人类(或一个民族)在什么情况下吃,吃什么,怎么吃,吃了以后怎么样的学问。其内涵极为丰富。从宏观上可分为物态文化,消费文化和精神文化,从微观上又可分为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等。其中物态文化又包括相关的原料,工具,饮食产品,环境等要素,消费文化又由相关的饮食层次结构文化,饮食与养生文化构成,精神文化又与礼俗制度,人格教育,文学艺术,审美文化等密不可分。 (一)饮食的物态文化 1. 饮食工具 饮食工具随着社会和饮食自身的变化而变化,在承继传统文明与吸纳先进科技的基础上发展成一个种类齐、组合优、功能全的科学体系,其民族特色和文化附着力极强。如鼎和筷子都是饮食中最普遍的工具,其文化现象至今仍被世人关注,不仅折射出了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变迁,还折射出了审美的历程等。 筷子无疑是中国人最骄傲最自豪的发明之一了,尤其是见到外国人要刀叉并用才能吃饭的时候,而我们只用两根棍儿就解决问题了,不免觉得窃喜。中国人使用筷子用餐是从远古流传下来的。中国人习惯用筷子吃饭,筷子一般用右手执拿,拿筷子的位置要适中,忌讳拿得过高或者过低。因为古人认为从手拿筷子的位置可以占卜出未来孩子找对象离家是远还是近。筷子拿得过低,对象必定离家近。有些家长怕孩子离自己太远,而有些父母则希望孩子能远走高飞,不要没出息死守在自己身边,这样便对孩子拿筷子的位置各有所忌讳了。在用餐前筷子一定要整齐码放在饭碗右侧,使用过程中,也不可长短不齐手持筷子,这种做法是

我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理解

我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理解 摘要:中国是文明古国,亦是悠久饮食文化芝地。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历史悠久的区域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关键字:中国饮食文化;特点;食具研制;食物器皿;营养保健;饮食审美;影响;弊端 人生在世,吃穿二事,很早我们就只到了这句话。人虽然作为高级动物,但仍需要与普通动物一样:“吃”。古人就有:“民以食为天”之说,见面常问“吃过没有?”足见饮食文化的地位。饮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一需要,也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之一。然而不同的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饮食观念和饮食习俗,最终形成不同的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拨打精深。它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待发展、演变和积累过程中,中国人从饮食结构、食物制作、食物器具、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民俗,最终创造了具体独特风味的中国饮食文化,成为世界饮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西方的一些国家汇集着各国的移民,深受各国饮食文化的影响,博采众长,并结合自己的饮食习惯,形成精巧专维、自成体系的饮食文明。 一、饮食结构 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多样,气候条件丰富,动植物品类繁多,这都为我国的饮食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不断选育和创造了丰富多样的食物资源,使得我国的食物来源异常广博。从先秦开始,中国人的膳食结构就是以粮、豆、蔬、果、谷类等植物性食料为基础,主、副食界线分明。主食是五谷,副食是蔬菜,外加少量的肉食。据《武林旧事》记载的一次盛宴便举例菜肴有200多道,其中,以猪、鸭、鱼、吓等物经烤煮等诸多工艺制作成的有41道,有42道果品和蜜饯,有20道多类蔬菜,有29道各类鱼干,有17种饮料,还有59道点心等。所涉及的食物种类繁多,天上地下水生陆长和各种生物几乎无所不食,形成了令人眼花缭乱的饮食结构。可见,在南宋时期中国的饮食文化趋于成熟。据调查中国人吃的蔬菜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实际上,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我国的主食以稻米和小麦为主,另外小米、玉米、麦芥、土豆红薯和各种藻类也占有一席之地。除了米线以外,各种面食,如馒头、面条、油条以及各种粥类、饼类和变化万千的小吃类使得人们的餐桌丰富多彩。 二、食物制作 中国传统菜肴对于烹调方法极为讲究,常见的方法有:煮、蒸、烧、炖、烹、煎、炒、炸、烩、爆、溜、卤、扒、酥、焖、拌等。而且长期以来,由于物产和风俗的差异,各地的饮食习惯和品位爱好迥然不同,源远流长的烹调技术经过历代人民的创造,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方菜系,如闽菜、川菜、粤菜、京菜、鲁菜、苏菜、湘菜等等。各色菜系的制作方法更有特色:京菜的涮、烤;湖北菜得煨、滑;四川菜则以味多、味广、味重、味辣及多变为特色······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口味饿精美。而美味的产生,又在于五味的调和。同时,追求色、香、味、形、艺的有机统一。中国的饮食强调味道,口感

中国饮食旅游文化

中国饮食旅游文化 基础医学院 2011级口腔系2班孙婧妍 201150162 【摘要】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近年来,随着旅游者消费水平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加,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不再仅仅满足于吃饱,而是希望尽情的享受各地的佳肴美食,满足求新的心理和审美观念等多方面的需求。美食旅游已成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活动。本文探讨了中国饮食旅游文化的现状以及以后的发展前景和策略。 【关键字】旅游;饮食文化;发展 近年来,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单一的观光游览已不能满足旅游者不断变化的旅游需求,人们在欣赏自然人文景观的同时,希望了解从古至今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更加向往那些具有独特文化并传承至今渗透入生活每一个细节的旅游地点。我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文化旅游的发展为其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因此,抓住这一契机,发展特色旅游项目,弘扬中华饮食文化,开拓饮食文化旅游资源,促进饮食和旅游的双重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彪炳史册的中国饮食其中囊括着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等诸多因素。中国饮食文化可有各种分类,例如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餐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众所周知,中国的饮食在世界上都享有美味繁复的盛誉,讲究色香味俱全,有着五味调和的境界说,奇正互变的烹调法,畅神怡情的美食观。中国各地的饮食互不相同,有着“南米北面”“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还有这著名的八大菜系。 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饮食文化在旅游产业的开发中不是很理想,但也有成功之处。比如在2008年奥运会这一体育盛会期间,天下闻名的中国美食又一次让世界叹服。油而不腻的北京烤鸭一时间供不应求。对比2012伦敦奥运可见,我国在饮食这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巨大财富。相对国外,我们对烹饪手法以及食物色香味的要求要更高一筹。这也鞭策着旅游事业对饮食文化的开发。现在大部分旅游城市都有小吃街美食城等餐饮聚集地招徕游客,旅游团也经常将其列为旅游必去文化景点之一。还有一些拥有着悠久历史的名牌老店比如北京全聚德、张一元、六必居,杭州楼外楼,天津狗不理等也是众多游客必去品尝的美食站点。 存在问题 因为最近几年饮食文化旅游资源才开始渐渐被发展,所以还有太多的缺陷,这让慕名而来的游客们感到很不方便。例如现在比较流行的小吃街的管理很不系统科学,首先卫生条件就不一定合格,其次在食物的烹调上也不尽如人意,往往让大多游客们满怀希望而来,扫兴而去。不正宗的味道很难在有回头客,并且不良的口碑给未来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那些百年老店有些可能因为原料的不同,或者在商业利益驱使下的偷工减料,也让曾经的招牌食物黯然失色。有些店因为拆迁等原因让游客找不到准确位置,还有些老店因为价格问题让大部分游客只能望而却步,失去了品味文化的机会。 在跟随旅游团进行观光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往往行程很满,不能留出太多时间去体验饮食文化,而是在参观不同景点之间抽出时间充饥,仅是吃饱而已。一日三餐只是旅行

浅谈隋唐市民饮食文化.doc

浅谈隋唐时期市民的饮食文化 摘要:饮食是人类活动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几千年来的饮食习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这些饮食文化在我们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位置,也影响了我们当代人的饮食习惯。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隋唐时期的饮食,这得益于隋唐高度发达经济、开放的思维和与周边民族的深入交流以及水路交通的便利。正是在这种条件下隋唐的饮食文化也随之发展到一个新高度。饮食品种繁多,制作精细;酒和茶深入到社会各个阶层;烹调技术的发展和调料的增加,再加上域外和周边国家的饮食文化,使隋唐饮食文化丰富多彩。也许正是因为隋唐时期在物质文化已经达到很高的成就,所以才有了值得人们铭记的精神食量。此文我们就了解一下那些从外面传入的饮食对隋唐饮食的影响。(此文外来传入的饮食统称胡食) 关键字:隋唐饮食胡食多民族影响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饮食在华夏五千年的历史中占据不可或缺的位置,由此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在翻阅了众多的中国饮食文化的书中,关于隋唐饮食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胡食的介绍,所以隋唐饮食中的胡食就是这灿烂的饮食文化的一部分。在隋朝期间,胡食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到了大唐盛世,我国已形成了一个民族众多的国家,这为各民族的饮食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使得各民族饮食文化交流空前频繁,饮食习惯也在这交流中逐渐互相吸收和融合。胡食是隋唐和域外各国饮食文化交流的成果,也是唐代饮食的一大特点。胡食种类丰富、影响深远,在长安的大街小巷十分盛行,比比皆

是。这些外来的食物,在唐朝的接受度很高,受到许多人的喜爱,慢慢流行于唐朝社会,构成了唐代饮食风俗的一大特色。“饮食胡风”在唐代社会十分兴盛,《旧唐书.舆服志》记载的“贵人御撰,尽供胡食”就是当时的兴盛场景。在胡食的影响下,当地饮食习惯与胡食进行融合、变化,最终与本民族的饮食文化一起流传下来。通过查阅史料,我们发现,传入中原地区的胡食的种类繁多,极大程度上丰富了当时人们的饮食习惯。以下来具体介绍下当时传入的胡食的种类。一、面食类 在唐代,西域传入的面食的种类非常多,有胡饼、蒸饼、饆饠、汤饼、笼饼等。这里面的许多面食甚至发展成了中原人的主食,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先的饮食结构。特别是饼类强烈影响了当地的饮食风俗,其种类繁多,在这里择主要的几样介绍。 1.胡饼 在众多的胡食中,最流行的就是各色各样的胡饼。唐代的胡饼类似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烧饼,它外面上芝麻,中间加馅,在炉中烤制而成。都城长安盛行胡饼,市场之中到处都有定点供应的“胡麻饼店”和流动商贩制作的胡饼。而且价格便宜,史料记载:“开元中,长安物价大减,两市卖二仪饼,钱数对”。当时的长安最负盛名的胡饼店是长安辅兴坊,而当时传为一时美谈的是白居易亲自制作胡饼送给万州刺史杨敬之。他将辅兴坊与自己所做的胡饼相比较,作了一首七言绝句:“胡麻饼样学京师,面脆油香新出炉。寄与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这首诗中我们可以领略到胡饼的味道、特色。这也说明胡饼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