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理工大学中特思考题答案

第一次

1、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请谈谈你的理解。

第一,这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关爱人的生命、珍视人的健康。我们搞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如果工业化、现代化搞上去了,经济发展了,物质生活丰富了,而人却由于喝的是受到污染的水、呼吸的是受到污染的空气、吃的是受到污染的食品,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威胁,那么建设这种工业化、现代化还有什么意义?所以,各级党委和政府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突出位置,使老百姓喝上干净的水,呼吸到清新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品,有一个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第二,这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需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还包括生态文明建设,使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必须看到,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资源环境的要求难度相当大。今后,随着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和人口继续增加,对能源资源的消费需求量将越来越大,各类污染物产生量也将不断增多,生态压力还会进一步加大,环境问题将会更加突出。人对环境质量的需求总是随着物质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而逐步提高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必须更加重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工作,在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等经济目标的同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使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第三,这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这个阶段往往也是资源环境矛盾凸显的时期。靠过量消耗资源和牺牲环境维持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人类发展的历史已经表明,人类文明的发展和延续,与资源环境密切相关。资源条件特别是生态环境的恶化不仅会破坏人们的生存条件,甚至会导致人类文明的消亡。如果再不重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我们就可能犯难以改正的历史性错误。我们绝不能做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的蠢事。

总之,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意义,以对国家、对民族、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理论上人们都知道,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但在遇到实际问题是,不少企业、甚至有的地方政府还是认为发展经济是最重要的,环境污染的问题等经济发展了,有了经济实力再进行治理,你认为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真正地把环境保护落到实处?

原因:1、技术与经济因素形成了门坎。技术难度大,有提高生产成本,常常成为企业采用绿色技术和控制、剑圣污染技术的门坎,门坎又随企业发展而降低,此过程就成为先污染后治理的内在的微观依据。粗放型资源开采方式能使直接生产成本降低,也能降低工业产品的成本,而由此给环境造成的损害时企业外部的事,产生的损失并不由企业直接承担。这种环境影响的外部性有利于企业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并由小到大的发展,也为新技术的应用提供了经济保障。便成为了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动因。2、认识上的滞后性和行动中的惰性。环境有一定的自净能力,环境污染的前期影响不明显,只有污染开始危机到人民的生活人民才开始重视。此外,有些污染者存在侥幸心理,希望别人治理污染,只将污染控制在环境自净范围内。3、行政把关不严使污染企业得以创办。4、我国现有的环境保护法律的不够完善,执法力度不严。其次,进行除污染成本高,使得企业不愿意进行相应的净化,这也是企业环境恶化的原因。

解决对策1、法律手段:通过税收这一杠杆,进行奖罚。一方面政府部门按照要求对污染处理达标的企业奖励与优惠,另一方面,对不按照要求的企业进行岩罚。此外,督促企业完善其排污系统。而且要严格执法,依法保护环境,这是最重要的。

2、经济手段:第一我们在制定发展目标时不能只看经济增长而且要看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第二要严格实行产业政策,那些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的企业和基础设施不能搞。第三,要加大对环境污染的专项整治,特别是对重要的水体空气和土地的污染,要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治理。

3、社会手段:首先要加大环保法律法规的普法宣传,使得更多的普通民众了解环保法律的法规,其次,要切实使行政机关在惊醒打击环境污染企业得污染活动进行专项政治时,要公正公开执法,对其他的潜在的污染企业起到警示作用,最后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宣传以及舆论作用,对一些污染环境的人和事进行曝光,从而在社会上对当事人形成制约与监督。

3、气候变化问题是国际热点问题之一,请谈谈你对解决这一问题的认识。

全球环境和气候问题关系人类生存和发展,越来越成为国际经济政治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在全球环境和气候问题上,发达国家欠下了许多的历史债务,发展中国家也遇到了严峻的现实挑战。

工业革命以来,在人类物质生产取得巨大发展的同时,以高投入、高耗能、高消费为特征的工业文明,对地球资源的索取超出了合理的范围,对生态环境和全球气候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当今世界的发达国家,在其工业化初期和中期阶段,无不走过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工业化发展道路。随着人类对自身与自然关系的反思和认识日益深刻,加强环境和生态保护,走可持续发展的文明发展道路成为人类社会的共识。

在全球环境问题特别是气候问题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形成尖锐对立。发展中国家认为,全球气候变化主要是发达国家自工业革命以来温室气体排放的累积效应所致,必须追溯历史责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减排分配;而发达国家则强调主要发展中国家必须明确承担大幅度减排的义务,以此来分解发达国家的负担。发达国家的主张是不公正的。这一主张无视发达国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历史责任,无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阶段和经济技术承受能力,其用意是加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成本,延缓或遏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以图巩固和保持发达国家在经济技术上包括环保技术上的优势。这种行为理所当然地遭到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抵制。

解决全球环境和气候问题必须加强全球合作。环境问题具有公共性、后发性和不可逆性,一旦产生环境危害,往往很难控制,最终将危及全球所有国家。保护环境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使命。世界各国都应认识解决全球环境和气候问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这一国际上公认的解决全球气候问题的基本准则,在环境利益和责任特别是历史责任和现实责任分配方面做出安排。世界各国都应根据自身发展水平,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应本着对人类、对未来高度负责的态度,尊重历史,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务实合作,在世界范围内促进可持续发展。

中国始终是解决全球环境问题、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十分重要的建设性力量。中国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全球环境和气候问题上始终承担着自己应负的责任。中国政府坚持同国际社会加强合作,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把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低碳发展放到更重要的位置,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保护全球环境和控制全球气候变化作出了积极贡献。

第二次

1、在“中国模式”、“中国道理”、“中国经验”、“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等成为热门词汇的同时,世界上一些有识之士也在思考,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执政成就,为什么中国共产党在成立90多年,执政60多年的今天依然能够充满生机和活力。请谈谈你的看法。

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原因:(1)执政后一直领导中国人民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致力于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提出成为全党的统一意志,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普遍支持。(2)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选择打开国门、走向世界、转变观念、改革创新的方针政策,带领全国人民走上改革开放之路,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3)把改革、发展与稳定结合起来。在改革与发展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采取循序渐进的发展战略,将大目标分解为若干小目标逐渐实现,既满足人们群众的当前需求,又使他们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同时,明确提出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条件,把三者有机统一起来。(4)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关键是我们共产党内部要搞好”。始终把惩治与预防腐败置于关乎党和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高度。“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这就是解开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中国昂首前进的秘密。

充满生机和活力(简略答案):1、坚持为人民谋取利益是中国共产党获取生机和活力的基础生机源于人民群众的支持,活力在于吸纳人民群众的智慧。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地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中国共产党获取生机和活力的关键。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一切真正的无产阶级政党都在坚持的基本原则。这不仅因为马克思主义把无产阶级从自在阶级引向自为阶级,并在同资产阶级斗争中取得了初步的胜利而且也因为马克思主义是不但发展的科学理论,她指给人们的是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3、执政和改革是中国共产党生机与活力旺盛的重要条件、

2、请结合党的建设面临的新课题新考验,谈谈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当前党的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一)党的思想建设方面,理想信念动摇、信仰危机的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党员的理想信念发生动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发生蜕变,信仰信任出现危机。

(二)党的组织建设方面,基层组织涣散、战斗乏力的问题。

党员是党的细胞,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当前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战斗力不强是个不争的事实。所以,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经济社会组织日趋多样化的形势下,进一步把软弱涣散的基层党组织整肃建设好,对于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具有基础性意义。

(三)党的作风建设方面。工作作风飘浮、本领恐慌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教育、警告和惩处,党的作风建设已取得了新的成绩。但是,一些领导干部工作不深入、不踏实、不牢靠的问题仍然很突出。

(四)党的制度建设方面,用人机制不活、唯上是从的问题。

高素质的干部只有在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机制下才能脱颖而出。而我们现行的选用人机制还存在着某些不足,突出表现在:一是用人标准执行的随意性较大。二

是没有解决好谁来选人用人的问题。鉴于此,打破组织上单向选择的传统选人用人机制,建立优胜劣汰竞争型、群众广泛参与型和有效问责监督型的选人用人机制势在必行。

(五)党的廉政建设方面,权力过分集中、制约失衡的问题。

总的看来,目前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同党所担负的重任和使命基本是相适应的,对此,不能有丝毫的含糊和动摇。但是,面对党所处历史方位的重大变化,党的建设方面与新形势、新任务不相符合的问题也亟待解决。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的十六大为党的建设制定的一项重要任务,党的两个根本性改变,使我们党面临着非同寻常的挑战和考验,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尤为重要。面对不安宁的世界,面对艰巨繁重的任务,及我们党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我们党必须不断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在激烈的竞争中做到审时度势、趋利避害,增强忧患意识,牢牢掌握主动权;必须清醒认识我们党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肩负的历史使命,不断提高驾驭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必须正视党自身存在的与国际国内形势对党的要求不符合的状况;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体现了我们党对时代要求作出的积极回应,表明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只有走在时代的前列,立足于人民的要求,坚持忧患意识、执政意识和与时俱进的精神,深刻认识加强党的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我们党才能真正担负起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领导核心的历史重任,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3、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1、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坚定的基础,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是行动上锐意进取的前提,思想上的统一是全党步调一致的重要保证,马克思主义理论源泉是实践,发展依据是实践,检验标准也是实践,真正做到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创业。

2、必须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

3、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作为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任务和基层干部的基本职责,使基层党组织成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坚强战斗堡垒。

4、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把反腐倡廉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更坚定的信心更加坚决的态度更加有力的举措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坚定不移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

5、必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健全民主集中制,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必须始终把制度建设贯穿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之中,坚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继承传统大胆创新,构建内容协调、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制度体系进行党的制度建设,要坚持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

第三次

1、试述当前中国国情的基本特点,及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基本国情: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个意义: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这是从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阶段上对我国国情所作的总体性、根本性判断。

机遇和挑战:1、从机遇方面看,两极格局的瓦解,世界局势的缓和,改善了中国的国际环境;在多极格局中,中国对国际战略平衡的影响已比过去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也得到提高。特别是在亚太地区建立新的政治、经济合作体系,没有中国的参与是不可能实现的。

2、从挑战方面看:第一,是随着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保护主义盛行,中国的对外经济面临着激烈的竞争。第二,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形势的变化,也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程度的制约。第三,少数发达国家推行一种新的强权政治,施加种种压力,企图迫使中国放弃社会主义。第四,中国经济有长期问题和短期问题。开发人力资本,提高自然资源利用效率并不断寻找替代,这是中国经济长期要解决的问题。通货紧缩、投资不足和失业压力则是短期内要解决的问题

第四次

1、请分析十八界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背景。

本次全会与十一届三中会不同,不是纠正路线的大会,而是一次全面深化贯彻十八大精神的大会,是一次将改革全面推进深入的大会,全会背景介绍如下:

第一,国际方面,从拉动经济增长和出口,到国际贸易投资的格局,包括政治格局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需要改革加以应对。

第二,国内方面,经过三十几年的改革,我们已经到了一个“深水区”,就是一些很难的改革、一些受到阻力很大的方面,我们需要有这么一个全面的、系统的改革方案,而且还要有重点突破性,使我们通过改革来应对国内国外复杂的局面。特别是要支撑未来一个中长期的经济增长速度,通过改革来得到红利,就是推动经济增长,这也是它的历史使命。

第三,发展方面,邓小平同志上世纪90年代讲,我们再过30年可能制度上就要定型。也就是说到了2020年,我们应该有一个现代的体制、现代的国家。只有通过全面改革才能完成实现有一个定型的制度。

2、如何理解当前的改革是“改革在出发”。

不同于以往,如果说过去的改革难在突破思想禁锢,那么今天改革的攻坚方向主要在于利益调整。十八届三中全会是在推进改革开放历史发展过程中一次重要的会议,甚至可以说,是进入新世纪以后中国改革进程中一次标志性的会议,对中国今后相当一段时间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这次全会主要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问题,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领域的体制改革。他特别提到,这一轮改革范围之广、力度之大,都将是空前的。

十八届三中全会拆解改革“硬骨头”包括转变政府职能、缩小收入差距、打破垄断、户籍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金融体系改革等六大方面。新领导层在党的作风和廉政建设等方面有一系列重大举措,可能还需从体制上作进一步部署,或将涉及国家政治文明建设的改革。

时至今日,中国的改革早已不是简单的方程式。既有攻坚克难的勇气、不得不改的紧迫,也有改革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的充分认知,新的改革方法论在实践

中酝酿。运用“从坏处准备,争取最好的结果”的底线思维,保持“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使命感,遵循“坚持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促进”的改革路径,把“摸着石头过河”与加强“顶层设计”结合起来,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这些中央领导总结的改革方法论,既是我们推进改革的科学指南,也是中国走向未来的宝贵财富。

第五次

1、社会物质建设与社会精神建设的关系是什么?你认为社会精神建设应包含哪些内容?

社会主义建设分为物质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就是发展先进文化。我国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发展的国家。发展先进文化是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容。文化建设用以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文化保障,经济建设用以提供物质基础,社会建设用以提供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政治建设用以提供发展的政治基石,可见物质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是互为条件互相依赖的。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即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思想道德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这个方面密不可分,缺一不可。

(1)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决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有巨大的能动作用。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问题。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可以归纳为理想建设、道德建设和纪律建设三个方面。其中,理想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道德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主体内容;纪律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保证。

(2) 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基本方面,它既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

2.如何描述当前我国民众心态?民众心态的特点是什么?

我国社会心态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了分析的方便我们通常把社会心态分为社会认知、社会态度与价值观念、社会情绪和社会行为策略,但实际上这些内容时刻是融合在一起的。目前社会主要存在以下一些社会心态问题。

(1) 生活压力加大与社会支持不足。

(2) 安全焦虑与风险漠视并存一方面,不断发生的食品、药品安全事件使得民众长期处于焦虑状态,而另一方面,社会整体的风险意识并不高,导致一些安全事故、灾难频发。

(3) 社会信任面临困境。民众的特殊信任程度高,而普遍信任程度低,不适应以生人为主的工商社会生活,也极大地影响了人们对制度、规则、机构等的信任和对契约、规范等的遵从。

(4) 经济增长与幸福感提升不同步。

(5) 底层认同可能导致群体极化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结构变动相对剧烈,社会阶层的差距也逐渐拉大。

(6) 群体性怨恨可能成为社会情绪“我爸是李刚”,这是2010年最触犯众怒的一句话,这个事件有着极其深刻的社会内涵,反映了一个突出的社会心态——“群

体性怨恨”。这种“群体性怨恨”是“官民冲突”和“贫富冲突”的反映。近年来民众的不满情绪,主要存在几个指向对象,一是对于贪污腐败、不作为的官员,一是“为富不仁”的商人,还有一个是针对一些不公平的社会现象,以及造成这些不公平的公共权力机关。

(7) 利他行为的主动性、习惯性不足。一是大事件激发下的利他行为踊跃,二是经过组织的利他行为仍然是多数,也就是利他行为缺乏主动性。

(8)社会矛盾和冲突解决渠道低效易导致极端行为的产生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类矛盾和冲突不断暴露,但面对不断出现的新旧矛盾和冲突,目前存在着解决渠道不通畅、解决措施不得力的问题,致使一些矛盾不断升级。

第六次

1、简述《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改革内容及其意义。

内容:一、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指导思想;二、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三、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四、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五、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六、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七、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八、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九、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十、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十一、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十二、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十三、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十四、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十五、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十六、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

意义: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五年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锐意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不断扩大开放,决心之大、变革之深、影响之广前所未有,成就举世瞩目。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2.联系我党发展历程,简述群众路线发展简史。

1929年9月28日,在周恩来主持起草的《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中第一次提出了“群众路线”这个概念。

延安整风运动中,毛泽东第一次系统地、完整地阐述了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成为党的群众路线形成完备的科学理论形态的重要标志。1945年4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将“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列为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并强调指出群众路线是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

“文革”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创性地对群众路线进行了继承与发展。1977年7月党的十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说:”毛泽东同志倡导的作风,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这两条是最根本的东西……对我们党的现状来说,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特别重要。”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充分认识到党的群众路线这笔珍贵历史经验的现实价值。江泽民指出:“什么叫政治?从根本上说,政治问题主要

是对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脱离了群众就从根本上脱离了马克思主义政治,脱离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提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三为民”思想,成为新时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根本指针。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3、简述群众路线所蕴涵的哲学道理。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长期革命和建设经验的总结,是毛泽东思想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长期革命和建设经验的总结,是毛泽东思想的灵魂的基本方面之一,是党的科学的领导方法,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生动体现。群众路线是党的基本路线,这是由我们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所决定的。

第一,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坚持群众路线,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走群众路线,我党的群众路线是坚持群众路线的体现。

第二,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在物质财富创造下才能发展,因此要坚持群众路线。第三,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更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只有人民群众用户我党,我党才能在不断的发展中进步。

4、为什么说中国的改革也是一场革命?请结合理论、历史经验与现实国情分析这一命题的合理性。

第一,从目的和功能上看,改革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国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虽然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但是作为它的实现形式的是具体体制,如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越来越不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成为严重阻碍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因此,必须对它进行根本性改革。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解放生产力,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是一场革命。

第二,从广度上看,改革是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体制的全面改革。改革旧的经济体制,用适应现阶段生产力要求的市场经济体制取代计划经济体制,是改革的最基本内容。但是,改变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必然要受到旧的政治体制和其他体制的制约和影响,这就要求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必须相应地进行其他体制的配套改革,制别是政治体制改革。因此,我们目前所进行的改革是全局性、整体性的,表明它的革命性质。

第三,从深度上看,改革不是原有体制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它的根本变革。原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对生产力的严重不适应,已经不是个别“环节”、“方面”的问题,而是全局性、整体性的,因此对它进行细枝末节的修补已不能解决问题,必须进行根本性改变,用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代它。从社会制度的角度来讲,这种取代是一种量的变化,没有发生根本质变,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但从具体体制的角度来讲,这种取代是一种质变,是一种革命性变革,实质上是一场革命。当然,这种革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革命,不是改革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而是在党的领导下对原有的经济体制和其他体制进行革命性变革。

第七次

1、目前,国际金融危机还没有结束,但其影响极为深远,你如何看待当今世界发展的新变化?

当今世界的新变化: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邓小平从战略高度对世界基本矛盾和国际格局做出科学判断说道,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二、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国际局势呈现出新特点:第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规模空前扩大,多边贸易谈判取得进展,越多国家支持经济全球化,全球范围配置生产要素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持续发展,各经济体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程度日益加深。第二,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图谋与世界范围主张多极化的力量继续激烈碰撞。第三,科学技术酝酿新突破科学技术的新突破不仅给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带来巨大推动,而且也对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深刻影响。当前,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数学与系统科学以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领域中形成了新的科学前沿。第四,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文化与经济、政治的联系日益紧密,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发展战略。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斗争依然深刻而复杂。第五,人类共同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攸关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性问题日益增多,恐

怖主义问题、金融危机、问题气候问题等,任何一个国都无力单独解决这些问题,客观上要求各国加强合作、协调行动。

总之,世界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安全等方面的新变化,必将推动世界范围内生产方式以及人们生活方式进一步发生深刻变革,进而引发全球经济政治格局的深刻变化和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随着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西方发达国家越来越难以垄断国际事务,在解决全球性问题上越来越离不开新兴大国的参与,推动形成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2.冷战结束后,国际上关于中国的前途和命运有多种评论,“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等论调反复出现,仅“中国威胁论”就演变出“中国人口威胁论”、“中国核威胁论”、“中国环境威胁论”等,你如何认识这些评论?

“中国威胁论”只是外国用来讹诈和绞杀中国的工具。第一、经济绞杀。砍断中国经济与世界接轨的翅膀,中国威胁论一出,中国企业在国外寸步难行。中国的产业几乎已经被国外资本收购一空,但是中国企业要想走出去却困难重重。第二、民族软化。束缚中国一部分国民对外走出去的胆量,捧杀另一部分国民对本国的清醒认识。第三、军事压制。诱骗中国把有限的经济实力捆绑到无限的国土防卫之中,再也无力进行世界争夺。世界上最强大的武装力量是美国军队,这一点毋庸置疑,可是少有国家喊过美国是威胁。中国军费不到美国的十分之一,却总有人无时无刻不在喊中国军费增速快,中国军队是威胁。

“中国责任论”的出现具有深刻的国际背景。伴随着国家实力上升以及不断走向全球的脚步,中国如何在国际社会运用新获得的力量日渐引起世人的广泛关注,部分西方国家或国家集团开始要求中国在国际体系中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中国责任论”的出台与“中国崩溃论”和“中国威胁论”在现实中不断碰壁有密切关联。从“中国崩溃论”到“中国威胁论”再到“中国责任论”的转变表明,国际社会希望影响或约束中国运用权力的方式,进而规范中国未来的国际角色。美

国一方面鼓励中国成为国际体系中“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与中国一道处理世界热点和难点问题;另一方面又在东亚地区保持美日同盟、构建东亚安全机制、强化美印关系以及建设跨太平洋而不是泛亚地区秩序,以此遏阻或防范中国崛起,这促使中国学者对“中国责任论”持较多的保留态度。

与“中国崩溃论”和“中国威胁论”相比,“中国责任论”较为中性、客观,它更多地从积极和正面的视角看待中国的实力增长和国际角色;在方式方法上更加强调对话与协商等接触性手段,而不是孤立与制衡的遏制性手段;在理论色彩上更加突出自由主义而非现实主义的色彩,不是旨在阻止中国追求更大的权力,而是鼓励中国在融入国际体系过程中承担与其地位和权利相称的国际义务。在某种程度上,“中国责任论”的兴起是中国力量上升和参与国际生活深化的必然产物。中国与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度的提高促使多数国家选择与中国保持积极的合作关系,以便受益于中国发展带来的重大机遇,也促使所有“利益攸关方”去关注中国的国际角色。同时,面对全球化带来的巨大挑战,国际体系内的主要行为体在客观上需要团结起来加以应对,特别是团结新兴发展中大国的作用备受瞩目。“中国责任论”的兴起还在于国际社会对中国构建负责任大国形象的努力和未来国际角色的积极认同和预期。

“中国责任论”的兴起将有助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获取更多的活动平台,国际社会在中国涉外事务以及重大国际问题处理和国际制度安排中将更多考虑中国的声音。与此同时,中国如何在国际体系中承担国际责任,维护自身发展权益和国际体系的稳定有序发展成为中国外交的严峻挑战。第一,国际责任的美国性与国际性难以平衡。第二,责任意识初备,但责任战略有待细化。第三,中国建设负责任大国初见成效,同时也存在不少挑战。

3、2011年9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了《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阐述了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总体目标和对外方针政策。请结合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和《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的主要内容,谈谈你对国际战略的认识。

当代中国的国际战略: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同世界各国一道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国际战略构想,并阐发了实施这一战略构想的基本原则。

中国国际战略构想的基本原则: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当代中国的对外方针政策: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倡导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秉持积极有为的国际责任观,奉行睦邻友好的地区合作观。

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提出及内涵:

1.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提出:第一,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多次向世界宣示走和平发展道路。第二,在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和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中国再次向世界郑重宣告,要坚定不移沿着和平发展道路走下去。

2.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内涵: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在强调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实现发展的同时,坚持对外开放,

学习借鉴别国长处: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潮流,寻求与各国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3.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最鲜明的特征:科学发展(遵循经济社会和自然法则规律)、自主发展(坚持独立自主,将发展基点和重心放在国内)、开放发展(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和平发展(营造和平稳定的环境、为世界和平发展做贡献)、合作发展(坚持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促发展、以合作化争端,建立与发展与他国的合作关系)、共同发展(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

第八次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