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三维地理信息模型数据标准_V3.0

城市三维地理信息模型数据标准_V3.0
城市三维地理信息模型数据标准_V3.0

NB 南京市规划局测绘标准

NJCHXXX

南京城市三维地理信息模型数据标准

(征求意见稿)

2014-12-31 发布 2015-01-01 实施

南京市规划局

发布

南京市测绘管理办公室

目录

1范围 (1)

2编制原则 (1)

2.1 先进性 (1)

2.2 可操作性 (1)

2.3 扩展性 (1)

3规范性引用文件 (1)

4术语和定义 (2)

5缩略语 (3)

6基本规定 (4)

6.1 空间参考系 (4)

6.2 时间参考系 (4)

6.3 建模单元划分 (4)

6.4 数据格式 (4)

6.5 模型数学精度 (4)

7三维地理信息模型内容及表现 (5)

7.1 模型内容 (6)

7.2 表现方式 (6)

7.3 模型分级 (7)

7.4 模型精细度 (7)

7.5 模型属性规定 (13)

7.6 元数据要求 (16)

8要素分类编码 (17)

8.1 建模单元编码 (17)

8.2 模型要素编码 (18)

9成果数据库 (21)

9.1 对象化粒度 (21)

9.2 区划级数据表结构 (21)

9.3 编制单元级数据表结构 (22)

9.4 建模单元级数据表结构 (22)

9.5 对象级数据表结构 (23)

10成果提交 (24)

10.1 成果清单 (24)

10.2 成果组织方式 (24)

前言

本标准规定了南京城市三维地理信息模型的分类、表现方式、分级、编码体系、属性结构、数据库及成果要求等内容.具体内容是:1.范围;2.编制原则;3.规范性引用文件;4.术语和定义;5.缩略语;6.基本规定;7.三维地理信息模型内容及表现;8.要素分类编码;9.成果数据库;10.成果提交。

本标准的起草规则依据GB/T 1.1—2009。

本标准由南京市规划局负责管理。

本标准编写单位、主要起草人:

主编单位:南京市规划局

参编单位:

南京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

南京市测绘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编写说明

1、本标准是在充分研究《CJJ/T 157 城市三维建模技术规范》和《CH/T 9015 三维地理信息模型数据产品规范》两个标准基础上,经过充分调研(武汉、深圳、重庆、宁波、厦门等),结合南京市三维建模需求(特别是南京市规划局的需求)的基础上编制而成。

2、关于比例尺的问题:以上两个标准都是通过比例尺(或精度)来划分细节层次,是二维测绘的思维模式,它解决的是外轮廓底座细节程度,用于描述地形模型比较合适,作为地方标准,不宜使用。本标准弱化比例尺分级概念,直接采用大比例尺地形图作为依据,为便与操作,在精度控制上采用了较差的方式。

3、关于细节层次的问题:以上两个标准都采用了4级细节层次,但分级定义有差别。本标准也采用4级层次,将第1级定义为“超精细级”,这在以上两个标准中是没有的,主要为满足行业上对地物单体继续细分的要求。本标准1-4级模型精细度均高于以上两个标准。

4、关于编码问题:由于不同行业有自己的编码体系,且体系、位数都不一致,为了能使本标准可以涵盖,使用了4位“模型类型码”来统一,而不考虑行业编码的分级层次,大类码,小类码等。本标准设计的编码体系中的顺序码解决对象化的问题。

5、本标准在考虑普适性基础上,着重描述了面向规划应用的约定(考虑了城市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数字报建业务需求),并为其它行业的自定义扩展(包括类型的扩展和属性的扩展)明确了基本原则。

引言

为了统一南京城市三维地理信息模型数据的定义、格式、组织、编码、入库及更新的技术要求,及时、准确地为城市规划、设计和管理提供各种城市三维地理信息模型数据支持,推进虚拟城市建设,以适应南京市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需要,在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现行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结合南京地方特点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南京城市三维地理信息模型数据标准》,作为南京市地方测绘技术系列标准之一。

南京城市三维地理信息模型数据标准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南京城市三维地理信息模型的分类、分级、表现方式、编码体系、属性结构及数据库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南京城市三维地理信息模型的生产、建库和更新,是南京市进行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基本依据。

2 编制原则

2.1 先进性

本标准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0年和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2012年的相关三维数据标准为依据,兼顾南京市规划管理、地下管线等应用需求,与南京市相关标准兼容。

2.2 可操作性

本标准结合南京市的实际情况,满足三维地理信息数据表现和应用的双重需要,为三维地理信息数据生产和建库提供依据。

2.3 扩展性

本标准的分类、编码、属性定义具有可扩展性,不同行业可依据需求在本标准基础上扩展建模对象、建模要求、对象编码、属性定义等内容。

3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

1.CJJ/T 157 城市三维建模技术规范2010年11月;

2.CH/T 9015 三维地理信息模型数据产品规范2012年10月;

3.CH/T 9016 三维地理信息模型生产规范2012年10月;

4.CH/T 9017 三维地理信息模型数据库规范2012年10月;

5.GB/T 19710 地理信息元数据2005年4月;

6.南京市大比例尺地形图数据标准(试行)2014年12月;

7.南京市管线数据标准2014年12月;

8.南京市规划局建筑工程规划审批数字报建规定2010年9月;

9.南京市地块城市设计图则技术标准(试行) 2013年12月。

4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4.1 地理要素 geographic feature

与地球上位置相关的显示世界现象的表达。

4.2 城市三维地理信息模型 three-dimensional model o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城市地形地貌、地上地下人工建(构)筑物等的三维地理信息表达,反映对象的空间位置、几何形态、纹理及其属性等信息。

4.3 地形模型 terrain model

用于表示地面起伏形态的三维模型。

4.4 建筑要素模型 three-dimensional model of building feature

依据建筑测量数据或设计资料制作的三维模型,主要表达地上、地下建(构)筑物的空间位置、几何形态及外观效果等。

4.5 交通要素模型 three-dimensional model of traffic feature

依据道路及其附属设施数据或设计资料制作的三维模型,主要表达地上、地下的道路、桥梁、隧道、轨道交通及道路附属设施的空间位置、几何形态及外观效果等。

4.6 水系要素模型 three-dimensional model of hydrological feature

依据水系测量数据或水文资料制作的三维模型,主要表达江、河、湖、海、渠道、池塘及其附属地物的空间位置、几何形态及外观效果等。

4.7 植被要素模型 three-dimensional model of vegetable feature

依据植被的测量数据或模型演化数据制作的三维模型,主要表达人工绿地、花圃花坛、带状绿化树等的空间位置、几何形态及外观效果等。

4.8 场地模型 three-dimensional model of square

依据场地区域的测量数据或设计资料制作的三维模型,主要表达除建筑、交通、水系、植被所占地面以外的自然或人工修筑场地的空间位置、几何形态及外观效果。

4.9 管线及地下空间设施要素模型 three-dimensional model of pipeline and underground spatial facilities feature

依据管线及地下空间设施的测量数据或设计资料制作的三维模型,主要表达地上、地下管线、地质等设施的空间位置、分布、形态及种类等。

4.10 其他要素模型 three-dimensional model of other feature

指地形图要素中除地形、建(构)筑物、交通、水系、植被、管线、地下空间以外的要素。

4.11 几何模型 geometrical model

用点、线、面、体等基本几何元素描述现实世界,形成的建模对象的几何形态。

4.12 纹理 texture

反映地理要素(不含地形)表面纹理和色泽特征的贴图影像。

4.13 细节层次 level of detail

针对一个建模对象建立的细节程度不同的一组模型,不同细节程度的模型具有不同的几何面数和纹理分辨率。

4.14 建模单元 modeling unit

按管理和应用需要将建模区域划分成的若干个单元,是三维模型制作和数据管理的基础。

4.15 三维模型生产库 three-dimetional prudoct model database

用于存放原始三维模型数据的数据库,原始三维模型数据是指采用三维建模软件制作的三维模型成果数据,一般采用关系型数据库或文件方式存储,用于日常的数据生产及数据更新管理。

4.16 三维模型表现库three-dimetional cache model database

存放用于三维平台软件表现的三维模型数据库,三维模型表现数据一般受所采用的三维平台的约束,可采用关系型数据库或文件方式存储,满足特定三维平台对模型表现的要求,需要对生产库中的模型数据进行坐标转换、格式转换、模型烘焙、分层、分块和切片。

4.17 瓦片tile

将制定范围的三维场景要素按照指定尺寸和制定格式,切成若干行列的矩形数据,一般用于数字高程模型和数字正射影像图(或真正射影像图)的处理,通常情况下这些数据覆盖空间上的连片范围。

4.18 元数据 metadata

元数据是指数据的标识、覆盖范围、质量、空间和时间模式、空间参考和发布信息。

4.19 扩展属性 extended attribute

扩展属性包含基本扩展属性和要素扩展属性。基本扩展属性是要素公共的扩展属性,实现要素的符号化和更新管理,一般由计算机自动生成;要素扩展属性是要素需要关联的属性。

4.20 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以建筑工程项目的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作为模型的基础,进行建筑模型的建立,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它具有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和可出图性五大特点。

5 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a)DEM 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

b)DOM 数字正射影像图(digital orthophoto map);

c)TDOM 真正射影像图(true digital orthophoto map);

d)LOD 细节层次(level of detail);

e)BIM 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6 基本规定

6.1 空间参考系

平面坐标系采用2008南京地方坐标系,高程基准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并与CGCS2000球面坐标系建立联系。

6.2 时间参考系

日期采用公历纪元,时间采用北京时间。

6.3 建模单元划分

建模单元划分为三级,同级别模型单元之间应无缝衔接且不重叠。

a)第一级:区划级,以南京市现行区级行政区划界线为依据。

b)第二级:编制单元级,在行政区划级基础上,结合规划编制单元,以道路、河流等自然地

理要素为界线,城市密集区域宜以5-10平方千米为单元,农村区域宜以50-100平方千米为单元。

c)第三级:作业单元级,在编制单元级的基础上,建成区以现状道路、河流要素为界线,非

建成区以规划道路为界线,城市密集区域宜以0.1-0.5平方千米为单元,农村区域宜以1-3平方千米为单元。

6.4 数据格式

a)DEM采用ASCII Grid文件存储。

b)DOM和TDOM采用TIF和TFW文件存储。

c)模型数据采用Autodesk 3ds Max格式,版本为2009版,模型文件用max格式存储,纹理

文件用JPG或TGA格式存储。

d)属性信息、元数据采用Microsoft Office Access格式,版本为2000版及以上。

6.5 模型数学精度

6.5.1 模型平面精度

三维模型的平面精度应不劣于表1的规定:

表1 平面精度单位为米

南京城市三维地理信息模型依据细节层次按级别对应表1的平面精度要求。

南京城市三维地理信息模型根据宜选取1:500、1:1000大比例尺地形图作为其数据源,平面精度以此为基准,具体要求如下:

a)三维模型要素基底轮廓线的平面位置以大比例尺地形图为准。

b)依据模型细节层次要求需要表达的特征点,与大比例尺地形图较差不得大于0.1米。

c)平面精度评定以地物底层(地上部分)计算;建(构)筑物突出部分,有实测资料的,以

实测资料为准;无实测资料的,相对关系应合理。

6.5.2 模型高程精度

三维模型的高度精度应不劣于表2的规定:

表2 高度精度单位为米

南京城市三维地理信息模型依据细节层次按级别对应表1的高度精度要求。

南京城市三维地理信息模型宜选取1:500、1:1000大比例尺地形图作为其数据源,高度精度以此为基准,高度精度以高程精度描述,具体要求如下:

a)建(构)筑物模型高度控制包括室外地坪高程、北檐口高程及顶部最高点高程。

(1)室外地坪高程精度以地形图或其他实测资料为依据,实测有室外地坪高的,与实

测较差不得大于0.05米,无实测数据的参照地形图中建筑物周边的地面点高程,与地

形图较差不得大于0.2米;

2)北檐口高程及顶部最高点高程以地形图或其他实测资料为依据,实测有檐口、屋

脊、屋顶等高程数据的,与实测较差不得大于0.05米;地形图中有高度信息的,与地

形图较差不得大于0.05米;地形图中没有高度信息的,可通过航测等其他方式获取,

与实地较差不得大于0.5米。

b)城市主次干道、支路街巷等城市市政道路模型高程精度控制:路牙、路面高程以地形图为

依据,较差不得大于0.2米。

c)其他要素模型高程精度控制: 地表高程以地形图为依据,较差不得大于0.5米;山区、丘

陵区域较差可放宽至1米。地形图上无高度信息的要素,模型高度可根据已有资料估计,

模型相对高度要合理。

7 三维地理信息模型内容及表现

7.1 模型内容

7.1.1 地形模型

用于表示地面起伏形态的三维模型,本标准特指基于DOM(TDOM)和DEM混合成的三维地表模型。

7.1.2 建筑要素模型

建筑要素包括建筑物的地上部分、与建筑物主体相连的地下室以及建筑物附属设施。建筑附属包括烟囱、水箱、门廊、台阶、室外扶梯、房屋墩、柱、天窗、屋檐、屋顶装饰等。

7.1.3 交通要素模型

道路要素包括地上交通及地下交通。地上交通包括公共道路、内部道路、立交、高架、桥梁、轨道交通及道路附属设施;附属设施包括交通标线、路牙、护栏、隔离带、声障屏等。地下交通包括地下通道、地下轨道交通等。

7.1.4 水系要素模型

水系要素包括江、河、湖、海、水库、沟渠、井、泉、池塘等自然和人工水体的总称,由水面、河床、河堤、护栏、防洪墙(堤)等组成。

7.1.5 植被要素模型

植被要素包括道路两旁和庭院内部的行道树、绿地及景观植物等。

7.1.6 场地要素模型

场地要素包括除建筑物、交通、水系、植被之外的自然或人工修筑所,具体包括高于地面的露台、下沉式广场、露天体育场、施工区、空地等。

7.1.7 管线及地下空间设施要素模型

7.1.7.1 管线

管线是指敷设于地下的各种管道、线缆以及露出地表和架空的管线,包括城市管线和长输管线。管线分为电力、信息与通信、给水、排水、燃气、热力、工业、综合管沟八大类。

7.1.7.2 地质结构

地质结构指利用钻孔土层信息、地质平面信息、等值线信息、地层线信息和断层线信息制作的三维地质剖面和地质体,地质体表现为实体模型或体块模型。

7.1.8 其他要素模型

其他要素指地形图要素中除地形、建(构)筑物、交通、水系、植被、管线、地下空间以外的要素。

7.2 表现方式

表现形式分为地形表现和建模表现。依据表现的精细程度建模表现分为三种方式:细节建模表现、主体建模表现和标准模型表现。

7.2.1 地形表现

以DEM为基准,将DOM贴附于DEM表面,实现地面起伏形态的三维表现。

7.2.2 细节建模表现

对地理要素主体结构、细部结构进行精细几何建模表现,表面纹理采用能精确反映物体色调、饱和度、明暗度等特征的影像。

7.2.3 主体建模表现

仅对地理要素的基本轮廓和外部结构进行几何建模表现,植被、栅栏、栏杆等模型仅用单面片、十字面片或多面片的方式表示,采用能基本反映地物色调、细节结构特征的影像。

7.2.4 标准模型表现

对地理要素的基本形态、色调进行表现,应从标准模型库中提取,其位置、姿态、尺寸、色调及比例可以调整,标准模型库应根据需要进行扩充。

7.3 模型分级

7.3.1 LOD1级:超精细模型

适用于行业特定需求、文保单位、重要标志性建筑及需要对地物进行超精细表达和特定属性约定的模型。凸凹结构边长在0.5米以上须建模表现,古建应反映维度变化大于0.2米的细节或依据特定需求提高细节表现的要求。

7.3.2 LOD2级:精细模型

适用于城市中心、城市副中心、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风貌区、风景(名胜区)、城市特定意图区、重要镇(新市镇)、古镇村,城市主干道两侧、城市广场四周大型公共建筑及其他需要精细表达的区域。凸凹结构边长在0.5米以上须建模表现。

7.3.3 LOD3级:基础模型

适用于除LOD1级和LOD2级以外的一般区域。凸凹结构边长在1米以上须建模表现。

7.3.4 LOD4级:框架模型

适用于城中村、平房区、农村地区等非建筑重点区域,或只需表达建筑物、主要道路、水系等体块结构的特定区域。

7.4 模型精细度

7.4.1 地形模型

a)DEM数学精度应优于1:2000比例尺DEM要求,网格大小应优于5×5米。

b)DOM(TDOM)数学精度应优于1:2000比例尺DOM(TDOM)要求,像元分辨率应优于

0.1米。

7.4.2 建筑要素模型精细度分级

表3 建筑物要素模型精细度分级

7.4.3 交通要素模型精细度分级

表4 交通要素模型精细度分级

7.4.4 水系要素模型精细度分级

表5 水系要素模型精细度分级

7.4.5 植被要素模型精细度分级

表6 植被要素模型精细度分级

7.4.6 场地模型精细度分级

表7 场地模型精细度分级

7.4.7 管线及地下空间要素模型精细度分级

表8 管线及地下空间要素模型精细度分级

7.4.8 其他要素模型精细度分级

表9 其他要素模型精细度分级

7.5 模型属性规定

三维模型可建立与基础地理信息GIS库或规划、城市设计等GIS库中对相同要素的关联关系,通过关联关系把属性项及内容引入到三维模型中,三维模型要素中保留属性结构,内容根据需要选填。

1.建筑要素模型

2.交通要素模型

3.水系要素模型

4.植被要素模型

5.场地模型要素

6.管线及地下空间模型要素

a)管线

b)管点

三维数字城市建模技术

三维数字城市建模技术 发表时间:2017-10-16T16:33:38.407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18期作者:梁莉 [导读] 摘要:数字理念应用于城市规划,工程检测,交通服务,政策决定等方面,并在应用中进一步推广了数字应用的纵深发展。 天水三和数码测绘院甘肃省 741000 摘要:数字理念应用于城市规划,工程检测,交通服务,政策决定等方面,并在应用中进一步推广了数字应用的纵深发展。使用较为先进的信息化手段,能够为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运营以及一些应急措施的应用发挥良好作用。三维数字城市的建模,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有效提高政府的实际服务和管理水平,从而有效增强城市的管理效率,为有效节约城市资源发挥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三维数字;城市建模;建模技术 1引言 城市三维空间信息则具有直观性强、信息量大、内容丰富等优点。三维GIS作为一种能够综合地处理各种空间和属性信息的工具在城市规划、国土监测、交通管理、辅助决策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随着人们对三维GIS的认识的不断深入,对城市三维信息需求的不断增加进而提出了三维城市模型的概念。通过对三维GIS中三维城市模型理论及相关的技术方法的探讨,对今后三维城市模型的研究有更为深刻的认识,为今后的工作提供指导。 1.1数字城市概述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美国率先提出了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和全球信息基础设施计划,随之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到全球信息化的行列,从而演变出了数字城市的基本概念。数字城市主要是通过对空间信息的应用,构筑一个虚拟的平台,其中,关于一些社会资源、基础设施、自然资源、人文以及经济方面的信息和内容,能够通过数字形式进行有效获取,从而为社会和政府提供众多的服务。通过数字城市的建设,能够为实现城市信息的综合应用,提供良好的效果。可持续发展是当前社会的重要发展原则之一,对于社会生产生活具有重要影响。建设数字化的城市,能够有效促进可持续发展,增强城市的发展效力。 1.2数字城市是数字地球建设中的重要节点,在实现数字地球计划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数字城市建设随着计算机水平的提高,目前正向三维数字城市方向快速发展。自“数字地球”的概念提出以来,在国际国内已引起广泛的关注。数字城市作为数字地球的一个节点,是数字地球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城市的建设不仅仅是城市地图的数字化和大比例尺地图测绘、计算机化,它有自身的技术体系。因此,进行相关技术的研究和理论的探讨对数字城市的建设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数字城市的建成将为城市各行各业提供权威的、唯一的、通用的空间信息平台,有力促进各部门地理信息资源共享与应用,充分发挥地理信息在政府宏观决策、应急管理、社会公益服务、人民生活改善等方面的作用。 2三维技术构建及建模方法 数字城市需要一个逼真的模拟,实时动态的环境中,考虑到硬件限制和虚拟现实系统。数字城市建模和模拟的动画要求建模方法有一个显着不同的数字城市建模模型分割和纹理映射技术。目前众多世界城市虚拟场景结构在以下方面:基于模型和BR这两种方法可以实现在3DSMAX中验证。多边形模式是第一次使用的建模技术,用一个小平面来模拟表面,从而形成各种形状的三维对象的一个小的平面可以是三角形,矩形或其它多边形,但在实践中更多的使用三角形或矩形。多边形建模的,直接创建基本几何体,根据要求修改调整对象的形状,或使用放样面片建模,组合对象创建的虚拟现实工程,多边形建模的主要优点是简单、方便、快捷,但它产生一个光滑的表面,因此适于构建规则形状的对象,如大多数的人造物体的多边形建模技术是困难的,同时可根据要求,只可通过调整的参数建立的虚拟现实系统该模型可以得到不同的分辨率的模型的虚拟场景的实时显示的需要和适应。 目前实现三维建模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直接利用三维建模软件,如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AutoCAD)、三维动画渲染和制作软件(3DStudioMax)等工具人机交互式三维建模;二是直接利用GIS的二维数据和高度信息建立三维模型,但这种方法只局限于规则对象的建模;三是基于数字摄影测量原理对物体快速建模。随着数据采集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自动化,根据三维激光点云数据自动构建三维模型正成为研究的热点。 3三维数字城市建模技术 3.1数字摄影测量技术 数字摄影测量技术的飞速发展与高分辨率卫星影像的出现,使三维数据大批量地快速获取已成为可能。这种建模方法主要的原理是基于遥感影像数据,根据遥感影像之间的相互关系,利用数字摄影测量的基本原理,建立相应的交会模型,进而得到实际地物点的三维坐标,并且建立数字地表模型,再通过相应的纹理映射关系,实现三维景观模型的建立。该技术能够帮助设计人员进行目标建筑物的几何空间与高程数据的快速构建,并且精度高、快速成像。因此,数字摄影测量技术在三维建模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2航空摄影测量技术 在三维建模领域,航空摄影测量技术的应用较早,在多年来的发展中,已经非常成熟。使用该技术,能够创建立体环境,实现三维模型数据的位置、高度、形状信息的快速与准确获取。然后结合外业纹理采集与正射影响屋顶信息能够进行精细三维模型的构建。然而该技术对建筑物纹理进行提取的过程中,侧面纹理无法被有效获取,因此,同新时期我国的精细化城市三维建模的要求不符。 3.3机载/车载激光扫描技术 在对该技术进行应用的过程中,所构建而成的模型在细节方面可以被充分的表现出来,因此能够形成较高的精度,不需要进行大量的外业就能够完成建模。然而,在应用该技术提取数据的过程中,需要经历复杂的算法过程,可供操作的软硬件短缺,在构建三维模型的时候,应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应用,如果三维场景模型范围较大,那么在后期传输、存储数据以及浏览的时候,难度较高。 3.4倾斜摄影测量技术 在对近景测量技术和航空摄影技术进行综合应用的过程中,就产生了倾斜摄影测量技术。使用倾斜摄影技术时,能够有效及时地获取到较为丰富的空间影像情况,还能够将其分级别地进行应用,这对于三维建模工作的有效进行,具有较为明显突出的作用。倾斜摄影技术主要是通过倾斜的角度进行成像的,因而,相较于传统的直观角度,这种技术能够让用户们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对于形象、直观地展示地理实际形态具有重要作用,有效改善了正射影像的不足之处。该技术可以从多个层面对建筑物进行观察,同时也能够对贴图纹理进行批量提取,拥有较快的建模速度,也能够更加真实的对地物周边环境进行反映,同时仅需要应用少量的数据就能够完成建模。该技术已经成

重庆市三维两江四岸三维仿真模型数据标准-090117

重庆市城市规划三维仿真模型数据标准(试行)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三维仿真模型的术语、基本规定、成果内容及相关要求、建模要求及三维动画制作要求。 本标准适用两江四岸规划区及其他重点控制区域(以下简称规划控制区)的现状三维模型、城市设计三维成果,以及规划控制区内的新建、改造建设项目三维模型成果制作。 2术语 2.1现状三维模型 指真实反映现状地形、基础设施、自然景观以及建筑外观和风格的虚拟现实模型。 2.2城市设计三维模型 指侧重于城市空间形态和环境的整体构思和安排,表达规划编制范畴的城市空间布局、景观形象、地形、基础设施以及建筑设计的虚拟现实模型。 2.3建设项目三维模型 指在行政审批环节中反映的建设项目的建筑体量、建筑外形和风格、外立面及建筑布局的规划方案虚拟现实模型。 3基本规定 3.1基础地形建模要求 1)城市规划区域的数字高程模型必须采用1:500地形图,地表纹理信息根据规划设计方案的景观设计材质库中选取相应的图片。 2)城市建成区域的数字高程模型必须采用1:500地形图,地表纹理信息由实地拍摄的数码照片,拍照应使用500万像素以上的广角照相机。 3)其他区域的数字高程模型可采用用1:2000或1:1万地形图,地表纹理信息由1:2000真彩色正射影像或分辨率不小于1m的彩色卫星影像图片获取。 3.2空间参考系要求 1)大地基准:必须采用重庆市独立坐标系。 2)高程基准:必须采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 4成果内容及相关要求 4.1成果文件内容 三维模型成果必须经过烘培,能够真实而艺术地反映地形地貌、基础设施、自然景观以及建筑外观和设计风格。三维成果必须包含以下内容: 1)三维渲染整体效果图,图像分辨率不小于2048×2048,图片格式采用*.tif。 2)带材质贴图且经过烘培的三维仿真模型,文件格式为3DS MAX 7.0或以上的*.max,贴图为tif格式。 3)对于建设项目三维模型,必须提交项目总平面、剖面图、立面图、平面图等电子文件,文件格式为AutoCAD2005的*.dwg格式。 4)对于城市设计成果,必须提交相应三维动画(A VI)资料。

《地理空间数据库原理》教学大纲

《地理空间数据库原理》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总学时:48 讲课学时: 48 实验学时:0 总学分:3.0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必修 考核方式:考查 适用对象:地理信息系统专业 先修课程:地理信息系统原理等 参考教材:郭际元、周顺平、刘修国,空间数据库,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02 毋河海、龚建雅编著,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数据结构与处理技术 二、课程的性质、任务与目的 《空间数据库》是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专业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各种空间数据的存贮和管理技术有个较全面的了解,对学生进行有关空间数据库的设计技巧的训练,为将来从事GIS应用系统及其数据库的设计打下基础。 三、课程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课程的基本内容 介绍数据库和数据模型库的存贮和管理技术,包括矢量数据模型的空间数据库、栅格数据模型的空间数据库、关系数据库对空间数据的管理、符号库、网络空间数据库、三维空间数据库、海量空间数据库以及时态空间数据库。 课程的基本要求 (一)对各种空间数据的存储和管理技术有个较全面的了解。 (二)掌握用文件管理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的方法和技术,并用程序予以实现。 教学安排 (一)数据库与数据模型(4学时) 理解数据库的概念;四种数据模型: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面向对象模型。 (二)地图数据模型总论(4学时) 理解地图数据的基本组成:矢量空间数据模型和属性数据模型,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的连接。 (三)矢量数据模型的空间数据库(4学时)

掌握地理实体的目标化,实体信息的数据化,实体间关系的逻辑实现。 (四)栅格数据模型的空间数据库(4学时) 掌握栅格数据的组织与存贮,栅格数据的检索。 (五)符号库的建立及管理(6学时) 掌握矢量符号库和栅格符号库,符号库的建立及管理,符号的显示及编辑。 (六)三维空间数据库(6学时) 理解三维空间的目标分类,八叉树数据结构,四面体格网,三维边界表示法、 参数函数表示法。 (七)海量空间数据库(4学时) 理解数据库中图幅的组织方法,图幅间被分割目标的组织方法,跨图幅地图漫游。 (八)时态空间数据库(6学时) 理解空间地物的时态性、时态空间数据库的组织方法。 (九)空间数据的关系化管理(4学时) 理解基于关系数据库的空间数据模型,基于关系数据库的空间实体数据结构,空间数据访问模型,关系化空间数据的安全管理,大型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分布式体系结构的应用。 (十)网络空间数据库(6学时) 理解网络GIS主要改造模型,分布式地理信息共享形式,分布式空间数据管理技术,网络GIS中地理空间元数据管理。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学生在课外多关注数据库发展的新知识;采取多媒体教学方法(部分最好结合演示)等。 五、成绩评定 该课成绩有平时20分和考试卷面成绩两部分组成;考核形式闭卷。 六、其它说明 无 教学大纲撰写人: 地理信息科学系主任: 测绘与地理科学学院教学院长: 1

DEM三维模型Word版

在Arcgis中利用分层设色法实现DEM可视化分析,生成立体等高线、三维线框透视图、地形三维表面模型。 数据:汤国安ARCGIS数据里的DEM 分层设色法: 1、基于高程的分带设色 一、提取等高线 工具:空间分析里的,设置参数: 二、分层设色 对DEM进行分层设色。

生成的图: 2、基于高程数据的灰度影像 建立等立体等高线 打开ARCSCENE,添加等高线,在等高线的属性里面设置:

生成:

三维线框图 1、将等高线转换成点要素 执行命令【数据管理|要素|要素转点】 得到: 2、利用上述点建立TIN 执行命令【3D分析工具|TIN管理|建立TIN】 得到: 3、在Arcscene里面将TIN转换成三角形 执行命令【3D分析|转换|由TIN转出|TIN 三角形】,并调整填充颜色的显示得到:

地形三维表面模型 利用上述构成的三维线框图添加面的显示。 再把上述之前建立好的等高线加上来,并调整透明度【图层属性|符号系统|唯一值设置|高级|透明度】,得到 注:这里因为点数较少,所以得到的线框图比较简单,所以也就导致最后的三维表面模型有点生硬,不够贴合实际。 二、利用ARCGIS软件,基于地形晕渲法模拟一天中南京地形的光照变化(因为找到的南京地区的数据有问题,不能用,所以就用其他的DEM数据代替。) 1、提取坡度、坡向 利用【空间分析|表面|坡度、坡向】 得到:

2、利用山体阴影提取当地在不同太阳方位角和高度角(参考坡向和)得到的图: 太阳方位角=225°,高度角=15°方位角=315°,高度角=15° 太阳方位角=225°,高度角=60°方位角=315°,高度角=60°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校园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库建设设计方案

校园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库建设设计方案 遥感1503班第10组 (杨森泉张晨欣杨剑钢熊倩倩) 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专业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测绘学院 2017年5月

一.数据来源 二. 目的 三 .任务 四. 任务范围 五 .任务分配与计划六.小组任务分配七. E-R模型设计八.关系模式九.属性结构表十.编码方案

一.数据来源 原始数据为大二上学期期末实训数字测图成果(即DWG格式的校园地形图) 导入GIS 软件数据则为修改过的校园地形图 二.目的 把现实世界中有一定范围内存在着的应用数据抽象成一个数据库的具体结构的过程。空间数据库设计要满足用户需求,具有良好的数据库性能,准确模拟现实世界,能够被某个数据库管理系统接受。

三.任务 任务包括三个方面:数据结构、数据操作、完整性约束 具体为: ①静态特征设计——结构特性,包括概念结构设计和逻辑结构设计; ②动态特性设计——数据库的行为特性,设计查询、静态事务处理等应用程序; ③物理设计,设计数据库的存储模式和存储方式。 主要步骤:需求分析→概念设计→逻辑设计→物理设计 原则:①尽量减少空间数据存储冗余;②提供稳定的空间数据结构,在用户的需要改变时,数据结构能够做出相应的变化;③满足用户对空间数据及时访问的需求,高校提供用户所需的空间数据查询结果;④在空间元素间为耻复杂的联系,反应空间数据的复杂性;⑤支持多种决策需要,具有较强的应用适应性。 四、任务范围 空间数据库实现的步骤、建库的前期准备工作内容、建库流程 步骤:①建立实际的空间数据库结构;②装入试验性数据测试应用程序;③装入实际空间数据,建立实际运行的空间数据库。 前期准备工作内容:①数据源的选择;②数据采集存储原则;③建库的数据准备;④数据库入库的组织管理。 建库流程:①首先必须确定数字化的方法及工具;②准备数字化原图,并掌握该图的投影、比例尺、网格等空间信息;③按照分层要求进行

三维数字城市模型制作规范总要

建筑模型制作规范总要 一、总体要求: 1. 软件使用版本为3ds max 9.0 2. 单位设置为米 按照项目的制作要求,模型的制作一律以“米”为单位。(在特殊的情况下可用“毫米”或“厘米”为单位)。 制作人员在制作之前要知道项目的具体制作要求,尤其是制作单位,这样做能保证所有人制作的模型比例正确。场景初始的单位是很重要的,一旦场景单位定义好之后,不要随意变动场景单位,以避免建筑尺寸不对缩放后影响建筑的尺度感。 3. 导入影像图 Max模型制作之前要先整理好对应的影像图文件,制作模型时要导入整理好的影像图文件,作为建模参考线。导入分区好的影像图,以影像图为基准画出地形图。在以影像图为的基础上创建建筑模型,创建好的模型位置必须与影像图画出的地形图文件保持一致。

二、模型制作要求及注意事项 1. 制作注意事项: ?对于模型的底部与地面接触的面,也就是坐落在地面上的建筑底面都应该删除。模型落搭时相 对被包裹的小的面要删除。 ? ?严格禁止模型出现两面重叠的情况,要删除模型中重合的面,不然会造成重叠面在场景中闪烁 的情况。 ?模型Z轴最低点坐标要在0点以上,地面同 理。 ?对模型结构与贴图坐标起不到作用的点和 面要删除以节省数据量。如右图: ?创建模型时,利用捕捉使模型的点与点之间相互对齐,不要出现点之间有缝隙或错位导致面出 现交叉的情况,避免场景漫游时发现闪面或破面的情况影响效果。

?在保证场景效果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场景的数据量。曲线挤压的时候要注意线的段数。必要时候 可以使用折线形式来代替曲线。 ?模型的网格分布要合理。模型中平直部分可以使用较少的分段数,曲线部分为了表现曲线的转 折可以适当的多分配一些。模型平面边缘轮廓点分布尽量均匀,否则容易使模型破面或产生其他问题。 ?保持所有的模型中物体的编辑使用Edit Mesh或Edit Poly方式,为精简数据量,特殊情况可使 用Surface建模,NURBS建模方式基本上不允许使用。 ?如有平面物体表面有黑斑时,应取消这几个面的光滑组。对于曲面要统一曲面的光滑组,避免

试论3D建模数据的类型、采集方式及建模方法

试论3D建模数据的类型、采集方式及建模方法 1.3D建模数据类型 由于二维GIS数据模型与数据结构理论和技术的成熟,图形学理论、数据库理论技术及其它相关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加上应用需求的强烈推动,三维GIS的大力研究和加速发展现已成为可能。因为地理空间在本质上就是三维的,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二维制图和GIS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得不同领域的人们大都接受了将三维世界中的空间实体转化为二维投影的概念数据模型。但随着应用的深入和实践的需要又渐渐暴露出二维GIS简化世界和空间的缺陷,所以有关人员又不得不重新思考地理空间的三维本质特征和在三维空间概念下的一系列地理处理方法。 从三维GIS的角度出发考虑,三维地理空间应有如下不同于二维空间的基本特征: (1)几何坐标增加了第三维信息(Z坐标信息或H坐标信息),即垂向坐标信息。 (2)垂向坐标的增加导致了复杂的空间拓扑关系。其中突出的一点是无论是零维、一维、二维还是三维,在垂向上都具有复杂的拓扑关系;如果说二维拓扑关系在平面上是呈圆状发散伸展的话,那么三维拓扑关系就是在三维空间中的无穷延伸。 (3)三维地理空间中的地理对象具有丰富的内部信息(如属性分布,结构形式、关联特征等)。 过去十来年中,国内外学者围绕三维地理空间构模、三维地质空间构模、以及三维地理空间与三维地质空间集成构模,研究提出了二十余种三维空间数据模型。围绕这些不同特色的,模型的研究和比较,人们试图对三维空间模型机三维空间构模方法进行某种分类,如基于几何描述的分类和基于拓扑描述的分类等。 1.1基于几何描述的分类 若不区分准三维和真三维,则根据三维空间模型对地学空间目标的几何特征的描述是以表面描述方式还是以空间剖分方式,可以分为面元模型和体元模型两类。其中,面元模型采用面元对三维空间对象的表面进行连续或非连续几何描述和特征描述,不研究三维空间对象的内部特征;体元模型采用体元对三维空间对象的内部空间进行无缝完整的空间剖分,不仅描述三维空间对象的表面几何,还研究三维空间对象的内部特征。 基于这两类三维空间模型,形成了3类三维空间模型构模方法,即单一三维构模(single 3Dmodeling)、混合三维构模(compound 3D modeling)和集成三维构模( intergral 3D modeling)。其中,单一三维构模是指采用单一的面元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编制说明张坤肖学年周一马晓萍段怡红吕玉霞 (国家测绘局测绘标准化研究所西安 710054) 摘 要:《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是在当前采用的多种分类编码标准和方案的基础上进行修订的,对其修订背景、编制原则,以及与相关标准的关系和修订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说明。该标准的制定解决了当前实际生产过程中急需解决的基本内容问题和矛盾。 关键词: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代码;基础标准;比较 随着我国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各省市都在积极加快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在省级数据库建设中可供1:10 000 DLG要素使用的分类编码标准或方案多达4 种,而各省自订演变的版本则更多,在横向上明显地表现出1:10 000 DLG数据的不一致性。与此同时,国家1:1 000 000、1:250 000 DLG数据库已经建成,1:50 000 DLG数据正在采集,并即将完成。目前1:10 000、1:50 000、1:250 000、1:1 000 000以及1:500~1:2 000 DLG的要素内容、分类代码各自独立,从纵向上体 现出不同尺度地理空间数据的不一致性。除分类代码外,DLG数据还在其他更多方面体现了各省数据的不一致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DLG数据的用途定位不一致(制图,建库,制图与建库); 2)DLG数据选择的要素内容不一致; 3)DLG数据的要素数学模型不一致(面向制图,面向对象); 4)DLG数据的结构体系不一致; 5)DLG数据的取舍原则不一致。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DLG的标准化问题,国家测绘局于2003年6月立项,形成了以上述1:10 000 DLG要素分类代码为基础的、统一的全系列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要

城市三维建模数据获取及方式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e5699816.html, 城市三维建模数据获取及方式研究 作者:曾秀芬贾振涛张睿 来源:《科技资讯》2014年第16期 摘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城市的信息化成为了必然的趋势,数字城市的不断完善已 经成为城市壮大的新的契机,成为城市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数字三维城市已成为城市规划和管理中重要的手段。本文基于笔者多年从事数字城市的相关工作经验,以三维数字城市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数字城市中三维建模的主要内容和相关建模方式,并以实例的方式实现了三维建筑物建模,结果表明该思路能满足实际应用。全文是笔者长期工作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升华,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能有所裨益。 关键词:数字城市三维建模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P2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6(a)-0041-02 “数字城市”的概念来源于“数字地球”,它是“数字地球”的理念在城市的引用、延伸和拓展。由于在理解层面和切入角度上的差异,目前仍很难对“数字城市”内涵作确切的定义。但随着对“数字城市”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及应用探索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它的认识将会逐渐趋向统一,并形成对它的标准定义。 三维模型能够真实、生动地表达三维空间信息,成为数字城市的研究重点。建筑物的三维建模作为主要的建模内容有着重要的地位,快速、逼真地建立建筑物的三维模型成为建模的研究重点。 三维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可以和现有的二维地籍数据、规划数据、土地利用数据等结合,分别形成三维地籍系统、三维规划系统、三维土地利用系统等。这些三维系统具有快速的三维漫游、查询、定位、统计、分析、打印输出等功能,将更好地为“数字国土”服务。三维模型的快速建立与更新,对维护三维地理信息系统数据的现势性、直观性、更好地为国土资源利用提供更好的决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1 三维建模技术现状 三维城市模型(3DCityModel,3ocM)是地理信息系统、数字摄影测量及其相关学科的研究热点之一。尽管3DCM的研究历史非常短暂,但人们针对不同的应用目的,构建了各种具 有不同功能的3DCM,具体分为以下几类。 1.1 遥感影像与DEM结合方式

地理数据的步整理

第一章 地理数据的初步整理 第一节 地理数据的类型、特征及其采集 一、地理数据的类型 根据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可将地理数据分为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 (一)空间数据 空间数据,主要用于描述地理实体、地理要素、地理现象、地理事件及地理过程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地理位置、区域范围及空间联系。空间数据的表达,可以将其归纳为点、线、面三种几何实体以及描述它们之间联系的拓扑关系。 点:由一个独立的坐标点),(y x 定位,可以表示精确的地理坐标点,也可以是一些地理实体的抽象,如道路交叉点、河流汇聚点以及小比例尺地图上的城镇、村庄等。 线:由两个以上坐标点i i y x i i ,2,1),,( 定义,有一定的长度和走向,表示线状地物或点实体之间的联系。如交通线、河流及各种地理区域的界线等,都是线实体。 面:表示在空间上连续分布的地理景观或区域。如居民区、工业区、行政区等都是面实体。 点、线、面三种地理几何实体,按照一定的拓扑关系组合、排列,就可以形成更为复杂的地理几何实体。如点、线组合形成网络;线、面组合形成地带;点、面组合形成地域类型;点、线、面组合形成地理区。 (二)属性数据 属性数据主要用于描述地理实体、地理要素、地理现象、地理事件及地理过程的有关属性特征,如海拔高度、气温、植被覆盖率、人口数量等。属性数据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数量标志数据和品质标志数据。 1.数量标志数据 根据测度标准,可以将数量标志数据分为以下两类: ⑴ 间隔尺度数据。是以有量纲的数据形式表示测度对象在某种量纲下的绝对量。如摄氏温标表示气温,以面积量纲表示土地面积,以时间量纲表示地理事件、地理现象发生的时间等,如表1.1。 表1.1 间隔尺度数据 区域 年平均气温(℃) 年降水量(mm ) 土地面积(hm 2) 人口(人) 国内生产总值(万元) 1 8.0 500.2 1245.6 1210 2678.28 2 7.6 498.6 1064 1023 2015.47 3 6.5 550.9 894.3 848 1754.56 4 8.5 586.4 668.7 654 1365.46 ⑵ 比例尺度数据。是以无量纲的数据形式表示测度对象的相对量。这种数据要求事先规定一个基点,然后将其它同类数据与基点数据相比较,换算为基点数据的比例。因此这类数据常常又称为指数或比例数。如耕地指数、工业发展指数、舒适度指数等,如表1.2。 表1.2 比例尺度数据(某地区耕地复种指数及农业发展指数) 年份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耕地复种指数① 120.40 113.56 126.54 132.76 121.43 农业发展指数 ② 100 115.68 124.50 135.69 129.56

空间数据库设计综合实习报告

空间数据库设计综合实习报告 班级:地理信息系统091、092班 实验人员名单及学号: 日期:2011/10/24 目录 空间数据库设计综合实习报告 (1) 一、设计题目 (2) 二、实验目的 (2) 三、需求分析 (2) 四、功能分析和数据组织 (2) 五、数据库建设流程 (2) 5.1软硬件配置 (2) 5.2数据采集流程 (3) 六、数据库应用案例 (6) 6.1.查询 (6) 6.2 缓冲区分析 (9)

一、设计题目 成都市市区基础地理数据库的构建 二、实验目的 通过设计和建立空间数据库,掌握空间数据库设计和建设流程,学会利用所学GIS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需求分析 1. 利用计算机进行显示城市信息; 2. 借助现有城市专题图能否自己构建一个简单的基础城市地理数据库; 3. 在基础数据基础上,完成自动制图。 四、功能分析和数据组织 1.功能分析:该数据库主要用于存储成都市的基本道路信息、居民点分布信息以 及学校医院等政设服务性机构信息。 2.数据组织:居民点分布数据、道路数据、河流数据、现有公园分布数据、 市内现有基础服务设施分布数据,几类数据应该平行组织,以便 建立他们之间拓扑关系。 五、数据库建设流程 5.1软硬件配置 1.软件:专业软件ArcGIS9.3 系统软件windows 7

2.硬件:酷睿系列微机 5.2 数据采集流程 按照功能设计、数据组织,因此数据采集的流程为: 1)收集进行数字化的基础数据:成都市地图;若干具有精确地理位置的特征点; 本实验数据来源于空间数据库DATA\栅格专题图: 成都.bmp,成都市若干道路交叉口的地理坐标(WGS-84坐标系).txt。 其中,成都.bmp作为数字化底图,从它上面提取所需数据;而成都市若干道路交叉口的地理坐标(WGS-84坐标系)这个文件则是作为地理参照,以此为依据对底图进行几何校正。 2)地理参考:对所得地图进行地理参考; 利用pci对底图进行校正,采用输入已知坐标的方法,为底图加上地理坐标WGS-84。 3)数字化:对地图信息进行分层数字化; 分工合作对底图进行数字化:用画多边形、线、点得方法,针对不同特征的图形,采用不同方法,比如,河流道路呈线状,则采取画线的方式,而学校医院已有标识,则采用画点的方式将其提取出来。 4)坐标统一:对所得图层统一进行投影,采用高斯投影; 所得的几个图层均以经纬度的方式即地理坐标表示,由于这对于常人认识地图的方式有所不变,故要统一为它们加上投影信息Gauss_Kruger。 5)构建Geodatabase,并对图层经销属性域的编辑; A.在ArcCatalog中相应文件夹下建立文件空间数据库CITY,如图5.1;

地理信息可视化大数据系统分析

地理信息可视化大数据系统分析 1、前言 伴随着IT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已步入信息化时期,人类活动和社会经济发展所累积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依靠智能化技术积累成大量的数据资源。步入二十一世纪,随着互联网技术、移动互联和物联网技术的盛行,数据资源正展现为类型和经营规模的迅速扩大,比如中国电商企业淘宝公司每日均值约有6000万账号登录和20亿PV,沪深两市每日4个钟头的交易时间会产生三亿条以上逐笔成交数据,腾讯企业各种数据储存量(经压缩解决后)超出100PB。大量数据资源为数据发掘和剖析从而发觉和运用数据使用价值出示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大数据时期早已来临。 1980年,知名未来学者阿尔文·托夫在《第三次浪潮》一书里写到:假如说IBM的服务器打开了信息化改革的序幕,那么“大数据”才算是第三次浪潮的华彩协奏曲。自2009年开始,“大数据”变成了互联网信息技术行业的流行词汇。在2011年,美国知名咨询管理顾问公司麦肯锡明确提出大数据时期的见解:“数据,早已渗入现如今的每一个制造行业和业务职能行业,称之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同一年三月,美国奥巴马政府部门就在白宫网站更新了《大数据研究和发展倡议》,将为此投入两亿美金以上资产,用以产品研发大数据重要技术,以占领数据资源综合利用的主阵地。诸多征兆莫不说明大数据身后潜在着极大的使用价值。那么,究竟什么叫大数据?百度百科界定大数据或称海量资料,指的是所涉及到的材料规模巨大到没法透过现阶段主流工具软件,在有效时间内做到获取、管理、解决并梳理变成协助企业运营决策更积极目的的新闻资讯。 具体来说,大数据关键有4个特性:一是数据规模极大,从TB级別上升到PB级別上述;二是数据种类繁杂,包含网络日记、视频、照片、地理位置信息等多种类型数据;三是使用价值相对密度低,以视频为例子,持续无间断监控过程中,可能有效的数据仅仅有一两

地理空间大大数据库原理期末考试地题目总卷

《地理空间数据库原理》课程期末考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0题) 1、下列不适合直接采用关系型数据库对空间数据进行管理说法错误的是(A) A. 传统数据库管理的是连续的相关性较小的数字或字符,而空间数据是连续的,并且有很强的空间相关性; B. 传统数据库管理的实体类型较少,并且实体类型间关系简单固定,而GIS数据库的实体类型繁多,实体间存在着复杂的空间关系; C. 传统数据库存储的数据通常为等长记录的数据,而空间数据的目标坐标长度不定,具有变长记录,并且数据项可能很多,很复杂; D.传统数据库只查询和操作数字和文字信息,而空间数据库需要大量的空间数据操作和查询。 2. 下列关于的空间数据库管理方式经历的阶段及其各自特点说法错误的是(C) A. 文件关系数据库混合管理阶段,用一组文件形式来存储地理空间数据及其拓扑关系,利用通用关系数据库存储属性数据,通过唯一的标识符来建立它们之间的连接。 B. 全关系式数据库管理阶段,基于关系模型方式,将图形数据按关系模型组织。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统一存储在通用关系数据库中,即将图形文件转成关系存放在目前大部分关系型数据库提供的二进制块中。 C.面向对象数据库管理阶段,面向对象型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最适合空间数据的表达和管理。持变长记录,还支持对象的嵌套,信息的继承和聚集。支持SQL 语言,有一定的通用性。允许定义合适的数据结构和数据操作。 D.对象关系数据库管理阶段,解决了空间数据的变长记录管理,使数据管理效率

大大提高;空间和属性之间联结有空间数据管理模块解决,不仅具有操作关系数据的函数,还具有操作图形的API函数; 3. 对下述图形进行链式编码,编码结果为(D) A. 1,4,5,4,6,6,5,5,5,4,4,4 B.1,4,5,5,5,6,6,6,6,4,4,4 C.1,4,5,4,5,6,6,6,6,5,4,4 D.1,4,5,4,5,6,6,6,6,4,4,4 4. 使用游程编码对下述编码压缩后的结果为(B)WWWWWWWWWWWWBWWWWWWWWWWWWBBBWWWWWWW WWWWWWWWWWWWWWWWWBWWWWWWWWWWWWWW A.12W1B11W3B24W1B14W B.12W1B12W3B24W1B14W C.12W1B12W3B24W1B13W D.12W1B12W3B25W1B14W 5. 下列关于各种数据模型说法错误的是(A) A. Shapefile可以支持点,线,面等图形要素的存储。是一种比较原始的矢量数据存储方式,既能够存储几何体的位置数据,又可在一个文件之中同时存储这些

(完整版)三维信息系统模型数据标准(转)

三维信息系统模型数据标准 总则 为了提高规划审批决策的科学性、规范性和高效性,为规范廊坊市报建单位项目方案三维数据的提交,特制定本技术规定。 范围 本规范适用建筑新建方案、改扩建项目方案虚拟三维模型制作及项目周边现状建筑物三维模型制作。方案三维模型是指在行政审批环节中反映建设项目的建筑体量、建筑外形风格、小区环境及建筑布局的规划方案虚拟现实模型。建设项目方案虚拟实景三维模型必须与报建方案总平图包含内容一致。 空间参照系要求 建成的方案三维模型场景空间参照系必须与系统中所用平面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相一致。 平面坐标系统:1980西安坐标系。 高程系统:1985国家高程基准。 三维模型总体要求 1.1制作软件: 3ds max9 1.2 模型单位:必须采用米(m)作为单位,所有模型必须按照实际尺寸制作且模型坐标必须定位准确,不得存在闪面及

漏面现象,模型的scale值为1。模型坐落位置坐标要与项目用地红线图、地形图一致。(整数部分:X坐标6位,Y坐标7位,小数点后保留3-6位) 1.3 模型要求:能够完整反映出三维模型的外观及楼体上的的附属结构,精度控制合理,在保证三维模型视觉效果的前提下,减少模型面数、数据量和材质数,做到数据的精简(单体建筑物模型面数控制在2500以内)。 三维模型具体要求 2.1模型制作位置的确定(坐标必须定位准确) 导入模型的边界dwg文件,最终完成的模型位置必须与给定的范围位置保持一致。 2.2材质和贴图 2.2.1使用standard标准材质,材质类型使用blinn。除diffuse通道后可加贴图其他通道不能加贴图,其他参数也不能调节,用max默认设置。 2.2.2不能在max材质编辑器里对贴图进行裁切。 2.2.3纹理图片的格式采用tif文件格式,纹理图片的单位尺寸必须采用2的n次方。例如:32x32,64x128等。但图片的最大尺寸不要超过512x512,最小尺寸不要小于16。纹理图片的命名不能含有空格。 2.2.4不能在材质编辑器中对材质的透明度进行调节。表现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编制说明 张坤肖学年周一马晓萍段怡红吕玉霞 (国家测绘局测绘标准化研究所西安 710054) 摘 要:《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是在当前采用的多种分类编码标准和方案的基础上进行修订的,对其修订背景、编制原则,以及与相关标准的关系和修订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说明。该标准的制定解决了当前实际生产过程中急需解决的基本内容问题和矛盾。 关键词: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代码;基础标准;比较 随着我国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各省市都在积极加快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在省级数据库建设中可供1:10 000 DLG要素使用的分类编码标准或方案多达4种,而各省自订演变的版本则更多,在横向上明显地表现出1:10 000 DLG数据的不一致性。与此同时,国家1:1 000 000、1:250 000 DLG数据库已经建成,1:50 000 DLG数据正在采集,并即将完成。目前1:10 000、1:50 000、1:250 000、1:1 000 000以及1:500~1:2 000 DLG的要素内容、分类代码各自独立,从纵向上体现出不同尺度地理空间数据的不一致性。除分类代码外,DLG 数据还在其他更多方面体现了各省数据的不一致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DLG数据的用途定位不一致(制图,建库,制图与建库); 2)DLG数据选择的要素内容不一致; 3)DLG数据的要素数学模型不一致(面向制图,面向对象); 4)DLG数据的结构体系不一致; 5)DLG数据的取舍原则不一致。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DLG的标准化问题,国家测绘局于2003年6月立项,形成了以上述1:10 000 DLG要素分类代码为基础的、统一的全系列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代码。 此外,国家测绘局于1998年立项对GB/T 13923―92 国土基础信息数据分类与代码进行修订,该项目于2003年形成了征求意见稿并形成了2套方案(方案一和方案二),而该项标准的分类代码也是立足于全系列比例尺的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代码。 鉴于以上2个项目的确立和2个项目的阶段性成果,为了加强标准的适用性和科学性,杜绝以往标准的重复性和不协调性,国家测绘局确定以2个项目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形成1+3的模式,即顶层为科学、合理和系统的要素分类(大类和中类),并保持在相当时间内稳定;向下以顶层分类为基础形成大、中、小3个比例尺段的分类代码执行规范,保持大、中、小比例尺执行规范之间在要素名称、分类及编码等方面的一致性,并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扩充性,同时保持与目前正在制定的国家基本比例尺系列地形图图式、基础地理信息要素数据字典之间的充分协调。

城市三维地理信息模型数据标准_V3.0

NB 南京市规划局测绘标准 NJCHXXX 南京城市三维地理信息模型数据标准 (征求意见稿) 2014-12-31 发布 2015-01-01 实施 南京市规划局 发布 南京市测绘管理办公室

目录 1范围 (1) 2编制原则 (1) 2.1 先进性 (1) 2.2 可操作性 (1) 2.3 扩展性 (1) 3规范性引用文件 (1) 4术语和定义 (2) 5缩略语 (3) 6基本规定 (4) 6.1 空间参考系 (4) 6.2 时间参考系 (4) 6.3 建模单元划分 (4) 6.4 数据格式 (4) 6.5 模型数学精度 (4) 7三维地理信息模型内容及表现 (5) 7.1 模型内容 (6) 7.2 表现方式 (6) 7.3 模型分级 (7) 7.4 模型精细度 (7) 7.5 模型属性规定 (13) 7.6 元数据要求 (16) 8要素分类编码 (17) 8.1 建模单元编码 (17) 8.2 模型要素编码 (18) 9成果数据库 (21) 9.1 对象化粒度 (21) 9.2 区划级数据表结构 (21) 9.3 编制单元级数据表结构 (22) 9.4 建模单元级数据表结构 (22) 9.5 对象级数据表结构 (23) 10成果提交 (24) 10.1 成果清单 (24) 10.2 成果组织方式 (24)

前言 本标准规定了南京城市三维地理信息模型的分类、表现方式、分级、编码体系、属性结构、数据库及成果要求等内容.具体内容是:1.范围;2.编制原则;3.规范性引用文件;4.术语和定义;5.缩略语;6.基本规定;7.三维地理信息模型内容及表现;8.要素分类编码;9.成果数据库;10.成果提交。 本标准的起草规则依据GB/T 1.1—2009。 本标准由南京市规划局负责管理。 本标准编写单位、主要起草人: 主编单位:南京市规划局 参编单位: 南京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 南京市测绘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数字城市制作中三维模型数据处理与制作标准

数字城市制作中三维模型数据处理与制作标准 三维模型数据处理包括图形数据处理与影像处理两部分,其中,图形数据处理分为二维矢量图形处理和三维模型制作,栅格处理分为影像处理和相片纠正。 当前,GIS领域已有完善的DLG、DOM处理工具和流程,并形成相关标准和规范,这里不再赘述。下面主要讨论三维模型的制作。三维模型制作标准主要包括以下9个方面: (1)模型坐标系 具有统一的三维地理坐标是建造大规模三维场景和应用系统的基础。武汉市三维数字地图系统建设以国家1:2000和1:500地形图为基础,以使该系统能与其他GIS和测量系统兼容。为使三维模型能够顺利、正确地导入数据库,所有坐标都应基于统一的坐标系。 (2)模型的基本单位 城市大比例尺地形图通常采用采用平面坐标系,以米为单位,因此模型建造也应以米为基本单位,按实际地物的实际尺寸建模,尺寸精度根据该模型所处的LOD级别而定。 (3)模型的制作 三维数字地图主要用于表现城市外观风貌,考虑到数据量的问题,应只对室外可见部分建模,在制作过程中,应在保持地物基本形状和特征的基础上,尽量减少面片数量。对这部分的内容,应有详细的规范,并提供?验指标(如圆柱的边数、球的段数设置等)。 (4)模型定位参考点 每个模型必须有用于定位的参考点。定位参考点是模型的局部坐标系的?点,用于精确定位模型的空间位置,这对于引用三维场景中相同或类似的地物非常有用(如:电杆、路灯、交通灯等)。武汉市三维数字地图建模规定:模型的定位点为地形图上该地物外接矩形的中心,纵向为模型最低点。 (5)模型的高度 模型的高度,尤其是建筑物高度,根据不同细节程度模型的表现需要,可采用以下三种方式确定:体块模型、基础模型的建立,可根据现有二维GIS数据(如:楼层数)确定建筑物及其他要素的高度;质量要求较高的模型,可采用航片立体相对、激光测高仪或LiDAR确定建筑物及其分段部位的高度;精细模型从建筑设计图或施工图获得。 (6)样条曲线∕面的使用 样条曲线∕面能用较少的参数细腻地表现连续表面,但转化为通用格式(如3DS)后会带来巨大的数据量,因此模型的制作尽量不采用样条曲线∕面,或者在使用后将其转化为折线,而后进行曲线∕面优化。 (7)相片处理

三维城市建模

城市工程地质计算机三维建模 设计说明书 1、概述 1.1编写目的 本文档是在交流基础上,结合我们对城市工程地质计算机三维建模的理解,编写相应的实现方案而制定了本文档,目的是指导后续的软件设计和软件开发、测试。 1.2项目背景 城市工程地质计算机三维建模软件设计说明书是依据城市三维地质信息系统需求分析报告的要求编写的,它确定了城市三维地质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数据组织和内外部数据接口,是软件详细设计和编码的基础。其主要的预期读者有该软件负责人、软件设计人员和软件编码人员。 1.3主要内容 城市工程地质计算机三维建模以实际需求为指导,并充分结合三维建模的实际情况,现阶段主要包括钻孔模拟、反距离加权地层模拟、克里金地层模拟: 钻孔模拟主要通过读取的已知的城市工程地质数据,根据已有的坐标点的属性值,模拟出该钻孔。 反距离加权地层模拟是以面模型为基础,通过已知的钻孔数据,

对每一层的钻孔进行网格化,再进行属性值插值处理,最后模型实现。 克里金地层模拟是以面模型为基础,通过已知的钻孔数据,对每一层的钻孔进行网格化,再进行属性值插值处理,最后模型实现。1.4软件框架 1.5相关术语 ?面模型 在城市工程地质计算机三维建模中常用的有面模型和体模型,本项目是采用面模型。 ?地层插值 本项目的主要内容,实现建模的具体功能。 ?IDW插值

通过对已知数据进行IDW算法处理后,并对结果进行三维显示。 ?IDW参数设置 通过此模块可以对模型中数据点大小进行设置。 ?Kriging数据结果 通过对已知数据进行Kriging算法处理后,得到处理结果,保存成全局变量存在于后台。此目的是为了方便三维显示。 ?Kriging参数设置 通过此模块可以对模型中数据点大小进行设置。 ?Kriging图形显示 对Kriging的处理数据进行三维显示。 ?钻孔显示 对已知钻孔数据进行三维显示。 2、城市工程地质计算机三维建模软件设计 2.1软件开发目的 随着计算机图形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运算能力的提高,三维地质模型已经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城市环境地质评价中。三维地质模型包含大量的城市环境地质信息,不但给城市建设和管理提供数据上的支持,还能给人们提供可视化界面,帮助人们直观地了解环境地质状况。并且利用OpenGL在计算机图形方面的优势,结合MFC和OpenGL 各自的长处开发本软件。 2.3软件主要功能内容 打开:即读取钻孔数据,本软件读取的数据格式只能为excel的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