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_问题及政策建议

河南省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_问题及政策建议
河南省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_问题及政策建议

中国农村经济2007.专刊河南省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政策建议

张广智王军茂魏国强

内容提要:本文基于对河南省近年来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就及现状的分析,讨论了河南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产品加工总量不足农村劳动力数量庞大、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等制约因素,提出了调整农业结构、加大科技注入、发展产业化经营、加强农业对外交流合作等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创新思路。

关键词:河南省 现代农业 基础设施 政策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河南省作为全国第一农业大省、第一农业人口大省,其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基础。

一、河南省近年来现代农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及现状

1.农业生产条件日益改善。近年来,河南省先后对30座大中型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开工建设了盘石头、燕山等大中型水库,对19个大型灌区进行了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在平原地区实施了平原井灌项目。2006年,全省机电井数达到12

2.52万眼,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7372.43万亩,旱涝保收农田面积达到5862.87万亩,分别比2000年增长了4.9%、4%和5.8%;全省农机总动力、农村用电量、化肥施用量分别比2000年增长4

3.7%、50.1%和28.5%。

2.粮食生产不断迈上新台阶。近年来,河南省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高,1998年粮食总产量首次超过400亿公斤之后,连续多年稳定在这一水平之上(2003年除外),2004~2006年连续3年实现丰产丰收,2005年、2006年分别登上450亿公斤和500亿公斤两个台阶。2006年总产量达到505亿公斤,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0.1%。2007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19.5亿公斤,连续第二年稳定在500亿公斤以上。全省粮食再次夺取大丰收,不仅解决了全省近1亿人口的粮食需求,也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

3.水产业快速发展。2007年,水产养殖面积达到350.8万亩,比2006年增加5.4万亩;生产鱼苗46.1亿尾,增加5.4亿尾;培育鱼种26.1亿尾,增加3.7亿尾;投放鱼种23.9亿尾,增加1.1亿尾;新建鱼池3万亩,改造鱼池19万亩;培训人员3.9万人次。全省水产品总产量达到68.5万吨,实现水产行业总产值95亿元,全省渔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800元。

4.特色、绿色农产品初具规模。近年来,各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水果、花卉、食用菌、中药材、茶叶等高效经济作物和特色农业,其基地建设都已初具规模。主要经济作物中,棉花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居全国第三位;油料面积和总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位;蔬菜面积居全国第二位,总产量居全

- 69 -

国第三位;水果面积居全国第六位;食用菌总产量已连续五年居全国第一位;花卉面积居全国第二位;瓜类、茶叶、蚕业等特色经济作物也都保持了较快的发展态势,河南省已经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作物生产大省。同时,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全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总数达到1243个,面积达到2276.1万亩,约占全省耕地面积的18.0%。通过农业部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有708个,产品总量达到1376.2万吨;累计认证绿色食品272个,有机食品35个。全省认证产品国内销售收入超过150亿元,带动农户374万户。

5.农产品加工能力明显增强。农业产业化经营顺利推进,全省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共有9102个(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23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343家),其中,龙头企业带动型的达到3918家,占总数的43%;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达到1399亿元,其中,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287家,带动1022万农户,占全省农户总数的50.9%,平均每户增收1025元。粮食、肉类、奶类加工能力分别达到3370万吨、490万吨、166万吨,味精、方便面、面制速冻食品、肉类和调味品等产量继续居全国首位。

6.农业标准化、外向化程度提高。河南省制定颁布了859项各类农业地方标准和技术规范,全省已建立农业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253个,面积达到445万亩;有13个县(市)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创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县和农业标准化综合生产示范区。农产品出口保持良好增长态势,农产品出口值由2002年的2.3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4.7亿美元,年均增长19.6%。在第五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河南省农产品贸易成交额达63.6亿元,排名全国第二。高质量、高效益的农产品和高附加值的加工农产品占出口产品的比重不断上升,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日益增强。农产品出口较快发展,出口结构进一步改善。农产品出口品种达299个,果汁、蔬菜等深加工和高附加值农产品的出口增长迅速,出口额超过500万美元的企业已达18家,超过1000万美元的企业达9家;有16家企业成功入选2006年全国农产品加工业出口示范企业名单,5个农产品上榜“中国名牌农产品”。

7.农民收入稳定增长。2006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261元,同比实际增长12.1%,近10年来首次实现两位数增长;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2229.28元,实际增长16.2%。农民收入构成呈现新的特点,农产品生产等家庭经营性收入虽仍是主要来源,但工资性收入快速增长,转移性收入稳定增加。粮食增产为全省农民增加收入50亿元以上;外出务工农民年人均劳务收入达到5727元。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2000年的50%下降到2006年的41%。2007年前三季度,全省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2862.77元,比上年同期增加了524.62元,增长22.4%,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16.8%。

二、河南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制约因素

1.资源环境约束。河南省人均农业资源占有水平低。全省人均耕地1.1亩,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5。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势头没有得到有效遏制,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农业污染等问题依然相当突出,成为影响农业持续发展的战略问题。随着经济的加速发展以及人口的刚性增加、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环境约束、资源约束的矛盾将更加突出。

2.农业基础设施薄弱,设施装备条件差。河南省目前还有5600万亩中低产田,占耕地面积的52%,加上自然灾害频繁,抵御灾害能力弱,导致农业生产波动很大,制约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稳定提高。农机产品结构性矛盾突出,不同作物、不同环节的高性能机具供给不足,技术含量低。部分地区主要靠手工和畜力作业,某些环节的机械化十分薄弱,农机装备与现代农业的要求差距较大。

70

3.农产品加工总量不足,精深加工程度较低,带动能力有限。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仅为0.7:1,生产的食品仅占消费的25%,农产品加工程度只有45%,而发达国家这三个指标分别达到3:1、90%、80%。农产品加工大多为初加工,精深加工程度较低,初加工与精深加工的比例仅为1:0.8。加工企业规模较小,全省农产品加工企业有4万多家,规模以上加工企业只有3000多家,不足10%。再加上加工企业与农户利益联接机制不完善,农产品加工带动农户增收能力有限。

4.农村劳动力数量庞大,转移滞后。据统计,2006年,全省有农村劳动力4776.93万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的有3039.48万人,第二产业的有999.02万人,第三产业的有738.43万人,64%的农村劳动力从事农林牧渔业。据有关部门研究,全省农林牧渔业劳动力需求量约为1750万人,减去第一产业劳动力转移人数16.47万人,则第一产业实有富余劳动力1273万人。由于全省非农产业发展相对落后,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载体,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有限,城镇化水平比全国低12个百分点,对农民进城务工形成了现实制约,尤其是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制约其转移速度,也从根本上制约着全省现代农业的发展。

5.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一是农技推广体系薄弱,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目前,全省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不到50%,与发达国家60%~80%的贡献率相比差距仍然很大。二是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滞后和发育不健全,限制了农产品流通。三是农业信息体系不完善。由于农业信息体系建设滞后,不能及时、准确地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独立分散的农户无法了解、把握市场变化。四是农业标准化体系和质量监测检验体系建设滞后。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水平低、检测手段落后,直接影响了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与此同时,属于农民自己的合作组织也没有真正建立起来,这种状况从整体上制约着现代农业的发展。

6.现代农业建设投入能力有限。由于全省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无论是政府财力、还是农民的实际支付能力都较弱。2006年,全省地方财政收入为53

7.65亿元,仅居全国第8位,人均财政收入为550.4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

8.4%。同时,农村信用体系不健全,农业融资能力差,农村资金外流严重。农业投入不足直接影响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技术设备的更新改造,制约着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三、积极推进河南省现代农业建设的思路

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实现农业生产技术、生产手段和生产组织现代化,切实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资源利用率、农产品商品率和农民富裕程度,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使农业成为运行质量和效益较高的强势产业。

1.调整结构,走优势与特色农业发展之路。调整农业结构就是要改变农业的弱势地位,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河南省是小麦、玉米、棉花等作物的主产区,还有花卉苗木、食用菌、中药材等多种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农产品。调整的重点是要围绕优势和特色农产品,优化品种结构,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实现就地转化,延长产业链条,把优势和特色农产品做大做强。

2.加大科技注入,走标准化生产之路。标准化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环节,没有标准化,就没有现代农业。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自然受到人们的青睐。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保护和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加强生产过程管理,加强质量安全监测,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

3.创新组织经营形式,走产业化经营之路。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家庭承包经营

71

为基础,依靠各类龙头企业和组织带动,将生产、加工、销售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一体化经营,是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由之路。在产业化经营中,要抓住关键环节。一是抓基地建设,做大产业规模,形成规模效益;二是培育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的核心作用,把农户联合起来,做强产业;三是抓优势农产品加工,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四是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4.加强国内外交流与合作,走外向型农业之路。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中国农业面临着知识经济的严重挑战和经济多元化、技术现代化、营销国际化的冲击。因此,抓住机遇,实施对外开放战略,发展外向型农业,是促进农业上新台阶、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有效途径。为此,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积极参与国际农业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域外资金、技术、管理等,采取有效的生产经营形式和服务方式,促进外向型农业发展。

四、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1.进一步推进农村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市场机制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原动力。建设现代农业首先要做的就是要进一步推进农村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改革。一是生产要素的市场化,尤其是资金和土地要素的市场化。建立多元的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为建设现代农业提供资金支持。土地要素市场化是指在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的基础上,在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的同时,促进土地的合理流动和适度的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二是政府的农村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完善,构建服务型体制。一方面要尊重农民的自主选择,减少对农村经济活动的干预,另一方面要扩大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和对农民的服务, 建立综合服务平台,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服务。

2.增加“三农”投入, 强化农业基础。一要继续加大财政支农力度。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继续增加“三农”投入,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明确界定“农业投入”和“支农总投入”的范围,抓紧出台有关农业投入的法律法规,明确各级政府在农业、农村公共事务方面的事权和财权,为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保障。二要进一步整合支农资金。可把各部门、各行业性质相似、功能相近的专项资金适当归并,统筹安排,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三是调整财政资金投入结构,重点增加与农民生产生活直接相关的农村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入。四是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修订支农资金管理制度,建立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项目库,加强对财政支农资金的监督和检查。五是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个体、私营企业及外资等投资现代农业特别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3.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要调动地方政府和农民“两个积极性”。一是要调动地方政府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针对粮食主产区较为普遍存在“粮食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的现象,要实行“输血”与“造血”并重,在对粮食主产区加大资金投入、增加财政转移支付、缓解财政困难的同时,着力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特别是要鼓励支持粮食主产区立足资源优势,“围绕农业上工业,抓好工业促农业”,大力发展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让粮食主产区走有自己特色的工业化道路。二是要保护种粮农民积极性。对农民的各项补贴政策要在稳定的基础上扩大规模。现在实行的玉米、棉花、水稻等良种补贴,以及农机补贴、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阳光工程培训等,都没有实现普惠制,今后要进一步扩大实施规模,让更多的农民得到实惠。

4.围绕现代农业制度的核心内容,建立健全农业法律保障体系。健全农业法制,对于现代农业建设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发展现代农业的法制环境目前尚不完善。建议加快立法步伐,把农业部门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及立法工作摆上重要日程。完善农业执法体系,(下转第77页)

72

专业大户应该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主力军

专业化变成单一化。三是要发展循环农业,注意主副产品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三统一。

3.生产组织化。大户的发展最终要在与市场对接的环节上实行联合与合作。龙海市庄林、磁美两村,改革开放后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扶持下,依靠养猪大户带动,到本世纪初就发展成为闽南闻名的母猪生产专业村,两村共存栏母猪5000多头、菜猪4000多头,专业大户有200多户。但是,由于大家“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结果,污水乱排,猪粪乱晒,药瓶乱扔,病死猪乱丢,特别是销售上,热销时以劣充好,滞销时又削价竞销。在“谁也管不了谁”的时候,大家盼望着“有一个组织来管理”,于是,在70多个大户的策划下,经过所有养猪户反复协商,自发成立了“庄林磁美养猪协会”,并把协会会员一致通过的《养猪卫生防疫管理规定》用铝合金制作成大型“警示牌”竖立在各个路口。之后,协会又配合镇兽医站在村前设置消毒室和检疫点,对所有进出村的生猪及其运输工具进行严格的检查和消毒。协会还指定专人用电脑搜集各地生猪饲养和市场信息,根据供求情况提出各个阶段猪苗、菜猪的销售价格供会员参考。这些制度的实施,使各猪场的卫生环境、安全环境和交易环境大为改观,生猪饲养量随之大幅度增加,全年可提供仔猪10万多头、菜猪2万多头、种猪2000头。这两村的养猪从专业户、专业村到专业合作组织所经历的“三部曲”说明,建立在分户经营、独立核算基础上的专业大户,要实现和睦相处、共生共荣,这“三部曲”是绕不过的。应该以专业合作组织为载体,把专业大户网络起来,对内统一服务、协调管理,对外合作购销、沟通谈判,这样把“统和分”两方面的优越性都发挥出来,主体地位更突出,力量也就更大了。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州市委农办)

(责任编辑:秦理)

(上接第72页)

积极探索农业综合执法新体制,处理好综合执法与专业执法之间的关系、行政执法与技术检测检验的关系。加大执法投入,强化中央财政对地方的支持,改善农业执法条件和手段,为农业执法创造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回良玉:《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求是》2007年第4期。

2.杜青林:《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求是》2006年第3期。

3.中共河南省委:《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求是》2006年第19期。

4.叶兴庆:《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经济日报》,2007年1月16日。

5. 柯炳生:《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若干思考》,《农民日报》,2006年12月11日。

(作者单位:河南省农业厅)

(责任编辑:杨敏)

77

国际国内会展业发展现状趋势

国际国内会展业发展现状趋势 国际会展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199会展业又称会展经济,是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会议、展览或展览,获得直接或间接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经济行为。会展经济是客观存在的,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自18世纪中叶第一届世界博览会在英国成功举办以来,会展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一个新兴产业,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目前,会展业已经发展到相当的水平。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它在贸易交流、技术交流、信息交流、经济合作和增加就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发展状况 1。欧洲会展产业发展状况 欧洲是世界会展产业的发源地。经过150多年的发展,欧洲的会展经济是世界上最大的,综合实力最强。德国、意大利、法国和英国都已成为世界级的会展业强国。从世界上举办大型展览最多的25个国家的市场分布来看,最大的展览场馆大多集中在欧洲,世界上绝大多数大型和行业级展览都在欧洲举办。专业贸易展览占世界总量的60%以上。他们的展览规模、参展商数量、国外参展商比例、观众数量、贸易效应和相关服务质量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德国被称为“世界展览王国”,拥有23个大型展览中心,包括9个1000多万平方米的展览中心。德国拥有世界五大展览中心中的四个。目前,德国的总展览面积为240万平方米。在世界主要会展业国家中,德国举办的专业国际展览数量最多、规模最大、效益最大。目前,德国每年举办400多场国际展览。在世界上有很大影响的210个专业国际贸

易展览会中,近三分之二(超过130个)在德国举行。德国展览机构在全球有386个办事处,并形成了一个全球展览网络。德国会展业的显著特点是许多专业展览都是在城市产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汉诺威工业博览会、杜塞尔多夫国际印刷和包装展以及旅游城市纽伦堡的玩具展。 法国也是世界上会展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它的优势是举办综合性展览。法国每年举办1500多场展览,其中约180场为国内和国际展览,约12场以上为国际专业贸易展览。法国展览馆占地160万平方米,分布在全国80个城市。 英国会展业近年来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阶段。据英国展览报告统计,1999年英国举办了约900场展览,在1XXXX吸引了700多场展览,成为欧洲展览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意大利的主要国际展览主要在米兰、博洛尼亚、巴里和维罗纳举行。米兰国际展览中心是世界第二大展览场馆,展览面积37万平方米,会议厅面积13554平方米。 2。美国会展业发展现状 北美会展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今天,在美国举办的展览会的数量和展览业的直接收入在世界上排名第一。根据美国展览业研究中心的报告,在美国和加拿大XXXX举办的13185场展览,总展览面积为4561万平方米(其中美国占3498万平方米),843场展览,展览面积为9290平方米或以上,展览业的直接收入为104亿美元(包括90亿美元)

河南省产业结构状况及解决对策

河南农业大学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河南省产业结构状况及解决对策 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业班级经济学专业2009级1班 学生姓名陈学印 指导教师赵永柯 2012年 6 月 16 日

河南省产业结构状况及解决对策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经济增长的源泉, 保持经济持续、协调、快速发展是通过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来实现的。河南省经济发展速度虽然较快, 但产业基础总体上比较薄弱, 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 产业结构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并已成为制约河南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河南省产业结构演进及发展状况 首先, 第一产业内部结构方面。从第一产业中占比大的农业和牧业来看,2005 年农业增加值占第一产业增加值的67.1%, 牧业占28.3%, 2010 年农业增加值占比下降到56.5%, 农业比重明显下降而牧业则大幅度增加到37%。在种植业内部, 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比也有较大改善, 种植业结构趋于合理, 粮食和经济作物比例得到调整, 大宗农作物开始向优质高产高效专业化和区域化方向发展。其次, 河南省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的增长速度加快, 2010年比2005 年增长18.7%, 工业对GDP的贡献率由2005年的3. 3%大幅上升到2005年的11.8%, 构成了河南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其中轻工业增长经历了重工业拉动、轻工业跟进、轻重工业同步增长的变化过程。轻工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37. 5下降到2005年的34.9%, 同期重工业所占比重由62.5%上升到65.1%。2001年之后, 重工业的比重加速提高,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1年的19%提高到2005年的6. 9%, 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特点十分明显。再次, 第三产业较快发展。主要表现在金融保险证券业稳步发展; 市场流通业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交通运输旅游房地产发展步伐加快, 为推动河南省经济的快速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也由2001年的3. 5% 提高到2005年的40. 3%。 河南省位于中部地区, 在众多因素的影响下, 形成了有河南特色的产业结构。第一, 第一产业内部结构特征及比较。在第一产业中, 农业仍占有绝大比重, 高于全国49. 7%的平均水平6.8 个百分点。这也说明河南仍然是一个种植业大省, 粮食生产在产业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第二, 第二产业内部结构特征及比较。第二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2018-01-09 10:16 来源:欧柯奇技术 一、现代农业内涵定义 现代农业是一个动态的和历史的概念,它不是一个抽象的东西,而是一个具体的事物,它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从发达国家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看,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包括两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农业生产的物质条件和技术的现代化,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要素装备农业,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生物化和化学化;二是农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区域化和企业化。 (1)现代农业的本质内涵可概括为:现代农业是用现代工业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用现代组织管理方法来经营的社会化、商品化农业,是国民经济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 (2)现代农业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经营基础上,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二、主要国家现代农业发展状况 1、美国 美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高,是世界上唯一的人均粮食年产量超过1吨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农业是美国在国际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美国农业生产主要依靠家庭农场,目前美国拥有204万个农场,每年创造的农业产值3000多亿美元,

其中10%由400个大农场贡献,40%由中等规模的3.5万个农场贡献,其余由200万个农场贡献。 2、日本 日本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占有量小,农业发展面临较多障碍与限制。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农业发展迅速,现代化水平非常高,有多项农业指标领先于其他发达国家。日本的水稻、豆类、饲用玉米、蔬菜、水果、花卉等农产品的品质很高;日本的食品与水产品大量出口,其上市公司的市值占据日本总制造业的10%,成为出口创汇的主要部门。3、荷兰 荷兰人均农业用地仅2亩,地少人多。但荷兰农业坚持集约化、外向型发展道路,农产品出口率达70%,居世界首位;出口额占全球市场的9%,居世界前列。花卉出口占世界市场的6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花卉王国”;蔬菜、乳制品和猪肉出口名列世界前茅。 4、以色列 以色列耕地少,自然条件恶劣,农业从业人员仅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4%,但依赖滴灌技术等高科技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农业奇迹。农产品不仅能自给,水果、蔬菜和花卉还出口到欧美市场,被称为“欧洲的菜篮子”。 5、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的农业发展水平和生产效率非常高,属于世界先进水平,其人均农业生产总值排名第一。澳大利亚农业属于外向型经济,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澳大利亚农产品出口收入平均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为60%以上。 三、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

现代农业发展的总结.doc

现代农业发展的总结 农业的弱质性决定了政府对农业发展必须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针对我国农业发展支持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是农业大国,发展农业是必然的,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现代农业发展的总结篇一 "全国农业看山东,山东农业看潍坊",20xx年3月5日至3月11日,我们一行近50人在赵华副县长的带队下,"看"了潍坊农业产业化的现状,真正体会了农业产业化对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也考察学习了潍坊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经验和做法。收获也大,思考也多。 一、对潍坊农业的总体认识 一、农业产业各具特色。潍坊农业产业化,由农民自发自创,政府大力推动而逐渐形成"三大六小"发展模式。各有千秋。一是以诸城为代表的贸工农一体化模式:即"企业+农户"。这是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开端模式,也是最早的订单农业模式。以诸城乐港集团为例,企业提供农户鸡苗、饲料、技术、防疫,农民负责饲养,成熟后,由企业收购、加工和销售,再由企业返还农民利润。二是以寿光为代表的市场拉动模式:即"市场+基地+农户"。众所周知,暖冬大棚蔬菜是寿光的拳头产品和叫响全国的品牌。寿光蔬菜批发市场聚集了天下农民和物流者无限关注和期待的目光。每天把农户需要的生产资料运进来,把农户生产的产品销出去,为当地农户开展社会化服务,发展了一批与之相关的二、三产业,实现了"建一个专业

市场,带动农户专业生产,培育一个支柱产业,形成一方区域经济带"的发展目标。寿光已成为全国蔬菜批发交易中心、信息发布中心、价格形成平抑中心。三是以安丘为代表的出口外销模式:即"企业+基地+农户"。主要靠出口加工龙头企业,自建标准化、规模化、商品化的蔬菜基地,按照国外订单要求进行生产,然后加工包装外销。除三大模式外,还有"六小"模式:即以寒亭为代表的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模式;以高密为代表的区域化种、养、加模式;以奎宁为代表的城市农业观光旅游模式;以昌邑为代表的农业科技示范园模式;以昌乐为代表队的农业标准化生产模式;以寿光农业科技博览园为代表的农业高科技走廊模式等。 二、龙头企业带动力强。经过多年的滚动发展,潍坊市一批龙头企业开始在本行业独占鳌头,有的成为全国知名企业集团。以诸城市为例,20xx年全市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00多家,带动85%的农民进入国内国际市场,全市70%的工业企业是"农字号",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率达50%以上。 三、市场体系日臻完善。按照大流通、大市场的要求,潍坊市重点建设了一批设施齐全、功能完善、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大型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如寿光农产品物流园,占地总面积3000亩,总投资20亿元,可实现年蔬菜、水果及农副产品交易量100亿公斤,不仅为社会提供了数千个商业机会和近万人就业,也促进了农产品的区域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 二、对我县农业产业化的思考 潍坊是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先进地区。通过学习考察,我们在对

河南省产业结构现状

河南省产业结构现状 一、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经过多年来的发展,河南省的产业结构出现了较为显著的变化,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三次产业结构变化显著 2004年河南第一产业比重为19.8%,比2000年下降2.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为48.9%,上升1.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为31.3%,上升0.9个百分点。这说明经过5年的调整,第一产业占比重下降,第二、三次产业占比重上升,这基本上与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中产业结构变动趋势相吻合。 从增加值构成看,第二、三产业内部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大体相同;从产业结构看,三次产业在朝着逐步优化方向发展。从1997年和2002年河南省投入产出测算结果看,2002年河南省各产业平均带动力为2.0344点,比1997年提高0.5316个点,各产业平均推动力为1.2043点,提高0.3146点。三次产业配置效率的稳步改善,有效地促进了总生产率的提高。 (二)各产业内部仍存在一些结构性问题 虽然三次产业的结构变化显著,但各个产业内部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第一产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在第一产业内部,无论是从增加值还是从固定资产来看,种植业所占比重都嫌较高,林、牧业所占比重偏低情况依然明显。农业各行业间关联度不强,农村工业发展依然缓慢,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大幅提高,进而又影响工业品在农村市场的开拓发展。 2、第二产业创新能力不强,高技术产业仍处在起步阶段。河南省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处于资源初加工阶段,以资源开发型产业为主,煤炭、电力、冶金、建材等能源、原材料基础产业和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初级加工业占比重依然过大。对经济增

长具有较大拉动作用的行业主要集中在加工链条短且综合利用程度低的原料加工、燃料动力工业和农产品加工领域,如有色金属、煤采选、食品加工、电力、造纸业等。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环保的产业还未成为主导产业,特别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产业处于起步阶段。 3、第三产业数量增加较快,但基本以传统产业为主。2004年河南省从事第三产业的法人单位17.71万个,占二、三产业法人单位数量的66.1%,比2000年上升7.3个百分点。长期以来,三次产业中河南省第三产业无论是劳动力比重或增加值比重都较低,虽然近年来情况有好转,但与全国平均水平或周边省份相比,发展仍处于滞后状态。可以说,第三产业的发展还是河南省的一个短项、弱项。 整体来看,河南经济目前除面临上述问题外,还存在创新乏力和竞争过度的现象。河南99%的工业企业至今还是零专利,多数企业甚至没有主动进行技术创新的意识,也不懂得或不善于运用专利策略开拓市场。这就导致了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过度竞争。 部分传统行业的“创新乏力、过度竞争”不仅严重地影响了全省产业层次的提高和结构的改善,还造成近期煤电铝及钢铁、水泥等行业出现产能过剩和价格波动,更影响到河南经济的运行安全、制约经济社会的全面持续可协调发展。因此,结构调整,正当其时。 三、产业结构趋向高度化,工业化阶段特征显著 河南省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表明产业结构趋向高度化,工业化阶段特征显著这一特点。在河南省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持续上升,所占比重较高,但增速渐缓;第三产业比重总体上升,但有反复。这一变化过程,基本符合产业结构趋向高度化的演进规律,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相适应。

我国会展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20世纪90年代我国会展业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在此期间,会展数量不断增加、展览面积迅速增大、会展组织能力大大增强、场馆经营能力得到提升、会展公司数量在增加、实力在加强、具有竞争力的会展品牌和成功申办会展的城市越来越多。会展业对于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城市建设、提升公众生活质量、改善公民居住环境、增加就业机会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在这期间,我国会展业的发展也暴露出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发展混乱无序、产业化程度较低,产业综合竞争力薄弱,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会展场馆规模偏小、配套服务水平偏低、品牌展会偏少、专业人才素质偏低。未来几年是我国会展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魏景飞,2010),必须把握机遇,尽快找出上述问题出现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从而保证我国会展业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我国会展业发展的经济环境分析 (一)国际经济环境发生改变,会展业发展出现新趋势 由于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的冲击,大多数发达国家经济大幅度下滑,美国经济萎靡不振,欧洲债务危机愈演愈烈,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改变。危机过后各国政府纷纷出台经济刺激计划,试图推动本国经济的发展,欧美经济开始复苏,未来几年将逐步增长,发达国家需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李智玲,2009)。 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程度的加深,新一轮国际分工呈现出以市场为导向,以跨国公司为核心,包含经济活动全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包括策划与管理、研究开发、生产制造、流通手段等)在内的垂直

分工。会展业随之呈现出国际化、专业化、品牌化、服务外包化、人才化和跨业态经营等特点,国际竞争将进一步加剧。 由于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且总体趋势不变,未来几年,环保依然是全球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所以环保产业将引领全球产业经济,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将成为产业主导,迫切需要借助会展这一平台展示新技术和新产品。 (二)国内经济环境稳定,会展业发展迎来战略机遇期 20年来,我国会展业每年以20%-30%的速度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会展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徐维东,2011)。未来在我国总体经济长期趋好、产业全面升级、以绿色发展战略为基调、国民经济寻求新的增长点的基础上,会展业将得到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将成为会展业的重大主题(崔铁岩,2010)。 我国“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十二五”期间要“促进广告、会展业健康发展”,业内学者陈泽炎认为这“反映着我国会展业的成长壮大和国家给予的重视与关注”。另外“十二五”规划的相关经济与政策,特别是对服务业的总体布局的规划,都为我国会展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我国会展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我国会展市场化水平低下 我国会展业市场化程度总体来说还不高,具体表现在: 1.市场机制不健全。市场导向不足,供求机制、价格机制、行业

上海会展业发展现状分析和前景预测

上海会展业发展现状分 析和前景预测 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

摘要 本文首先分析了在新世纪,新的环境下,上海省会展业发展的现状,分别从发展背景、会展发展的有利条件和良好的政策环境角度来解说,通过分析研究并结合当前上海会展业发展现状,并对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及进一步发展的建议。最后根据世博会和APEC会在上海的召开预测出上海会展业的前景。 关键词:上海;会展业;国际展览;现状;前景

目录

绪论 近几年来,我国的会展业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从小到大,从单一到多样,从业余到专业,在我国,随着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不断增长及服务贸易的不断发展,中国会展业发展的潜力很大。而上海作为中国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经济龙头,上海会展业的整体实力在全国居于前列,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金融中心,是我国重要的出海口,国际化程度比较高。因此研究上海会展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可以让我们对上海会展业的发展有更加清晰的认识,为上海会展业能更好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一、上海会展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会展业发展背景 1.地理环境 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前缘,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西接江苏,浙江两省,北界长江入海口,处于我国南北岸线的中部,交通便利,腹地广阔,地理位置优越,是一个良好的江海港口。上海作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城市,由于其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服务业在GDP中占据半壁江山,现已率先在国内建立了地方性会展业协会。 2.发展过程 (1)上世纪80年代初期 上海的专业会展公司寥寥无几,每年举办的大型会展不过十来个。 (2)90年代 全国性或国际性会展数量以每年近20%的速度递增。1990年,上海每年举办的展览会只有40个,展览面积10万平方米。到了1999年,上海的会展数量达150个,展览面积80万平方米。 (3)21世纪以来 上海市会展猛增至270个,会展直接成交额超过450亿元。2001年上海会展业更呈现蓬勃生机,交易额达550亿元,会展直接收入达18亿元,占全国总量的45%,跃居全国会展城市之首。专业的会展公司、搭建公司、运输公司已逾百家,直接从业人员超过4000人,会展业已成为充满活力的朝阳产业。 方兴未艾的上海会展业,有力促进了中外技术合作、信息沟通、贸易往来、人员互访和文化交流,创造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行业基本情况

最新对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认识

对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认识 “农业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 在这个过程中,农业日益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武装起来,使农业生产力由落后的传统农业日益转化为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① 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一个农业大国,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还处于一个相对低的水平。世界农业发展的实践显示:从原始农业转变为传统农业,再从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任何国家和地区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如何从传统农业发展和过渡到现代农业,我们国家的农业发展正面临哪些困难,这些问题是我们应该思考的迫切且现实的问题。 (一)中国农业发展的现状 中国现在是一个人口接近十四亿的大国,而耕地总量约为13000万公顷,人均耕地小于0.1公顷。由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许多地方有只搞经济而忽视了农业发展的现象,农业中土地、人力、农业资源等大量流失。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政府在加强对经济宏观调控的过程中,也采取了一些促进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的措施,使得中国的粮食生产能力有了提升。当前中国的粮食问题,使得市场上出现了有的地方过剩而有的地方短缺的问题,这个问题使得当前整个农业生产面临着一个矛盾,从而导致了农产品价格在总体上持续低,因此,农民要增加收入很困难。 (二)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首先,我国实行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小农家庭生产方式居主导地位。家庭农业生产经营分散、规模小,难以形成规模化的农业经济,所以劳动生产率低。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在生产方式上回到了中国以前传统的小农经济,这种生产方式落后、停滞不前。其次,自给自足、很少依赖外界提供物资和服务的传统,使得农业经济很难具有现代化的条件。再次,集约型的劳动生产使得农业生产效率低,它带来的结果就是农民不愿意投入过多的劳动力去进行农业活动。而且,生产技术的落后和对科技知识缺少认识也是制约农业增产的因素。最后,农业生产规模小,加上资源的不足,投入过多但收益甚少,缺少技术支持和资金来源,也是一大问题。

成都会展业发展现状分析2009

成都会展业发展现状分析2009 会展业在我国被称为三大新经济产业之一,具有强大的经济集聚和扩散效应,在引导产业发展、促进生产要素流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城市形象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成都会展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国内经贸活动的加强、西部大开发和成渝经济的快速发展,给成都会展业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同时,国际会展企业纷纷进入我国,国内各会展城市的激烈竞争,使成都会展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成都发展会展业有其城市经营体系的内在要求。第一,会展业带来的聚焦效益、名片效益和宣传效应,对成都在完善产业结构、改善投资软环境、创建国内最佳旅游城市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二,成都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远远超过了工业产业,2005年分别为49.8%和28.1%,会展活动聚集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有利于改变成都的资本和劳动力拥有状况,推动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第三,成都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城乡经济矛盾和就业压力日益突出,会展业所带动的相关行业的发展和就业岗位的增加,使得会展业成为成都首选扶持产业之一。 目前,成都已成功举办过全国糖酒会、花博会等300多个展览会以及中国西部论坛、万国邮联等1500多场会议,展会的专业化、规范化和产业化水平日益提高,内容日趋完善,已涉及到机械、电子、建筑、花卉、食品、医疗器械、体育用品等行业,知名会展企业:中国国展集团和香港展览公司已经进入成都。中欧

历史上规模最大、欧洲企业参会企业数量最多的2006中国?欧盟投资贸易合作洽谈会于11月9日在成都开幕,极大地提升了成都市会展业的规格和档次。2005年,成都举办展会近200个,其中7个展览面积超过5万平方米,办会单位的场馆收入8亿元以上,带动相关行业产值120亿元,占当年GDP的5.06%,会展规模和会展经济均居中西部首位、全国前列。糖酒会等大型专业展会的规模年递增幅度超过25%,本土展会发展态势喜人,在国内取得了一定的知名度。2005年第六届成都国际家具工业展览会的展位数从首届的400多个增加到2200多个,参展企业近400家。成都会展业现已初步形成了专业展览会、会议和节庆活动齐头并进的发展态势。 一、成都会展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一个城市会展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有:经济发展状况、对外开放力度、三产发达程度、会展硬件设施水平、地理位置、交通和通讯条件、文化底蕴、生态资源等,就整体而言,成都会展业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一)经济优势明显,对外开放程度高 一定的经济实力和资金投入,是进行会展基础设施建设和举办大型国际展会的必要条件。成都经济基础条件好,产业结构合理,十五期间经济总量与其增长幅度都比较高,其增长率一直保持在13%左右。2005年GDP增长率分别比全国、全省增速高3.6、0.9个百分

河南省产业集群现状与发展对策

河南省产业集群现状与发展对策 一、河南省产业集群的基本状况 1.河南省产业集群发展的规模 根据国家统计局河南省调查总队2010年发布的专项调查资料显示,河南省现有年工业总产值2亿元以上的工业产业集群304个,涉及全省1142个乡镇、街道的5986个村(居)委会,共有企业单位12万个,实现工业总产值4384.5亿元,吸纳从业人员286.2万人,上缴税金252.9亿元,产品出口129.2亿元,产业集群已成“燎原发展之势”。从河南省工业产业集群在河南省经济中的地位来看,单位数虽然只占全部工业的18.0%,但工业总产值占37.1%,从业人数占35.0%,上缴税金占42.1%,产品出口额占37.3%,在河南省经济特别是工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从河南省产业集群规模构成情况看,工业总产值2亿-5亿元的产业集群数占39.8%,实现总产值占9.2%;工业总产值5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数占60.2%,实现总产值占90.8%。其中5亿-10亿元的占25.3%,实现总产值占11.8%;10亿-20亿元占16.4%,实现总产值占16.2%;20亿-50亿元的占13.5%,实现总产值占27.7%;超过50亿元的占5.0%,实现总产值占35.1%。2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实现工业总产值占62.8%,是河南省产业集群发展的龙头和重点。 2.产业集群形成的时间特征 从河南省产业集群形成年代情况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形成的产业集群最多,占全省的47.4%;20世纪80年代形成的产业集群占全省的32.9%;以20世纪80年代以前聚集的企业为基础形成的产业集群共占全省的19.7%。 从各形成年代产业集群的工业总产值看,以20世纪80年代以前聚集的产业相近的企业为基础形成的产业集群实现的总产量占全省的16.9%;20世纪80年代形成的产业集群实现的总产值占全省的44.2%;20世纪90年代以来形成的产业集群实现的总产值占全省的38.9%。河南省的产业集群基本上是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 3.河南省产业集群的行业分布 1

(word完整版)现代农业高技术的发展现状、方向和趋势

类别:综述 现代农业高技术的发展现状、方向和趋势 龚德平 现代农业是市场化、工业化、科学化、集约化、社会化、补贴与福利化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发展现代农业,就是用现代物资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组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管理农业,用现代市场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知识文化型农民发展农业。现代农业高技术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核心。 (一)、现代农业高技术的发展现状 随着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高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农业高技术发展迅速。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技术不断向农业科技领域渗透和融合,逐渐形成了分子育种技术、转基因技术、数字农业技术、节水农业技术、食品加工技术、航天育种技术等农业高技术体系。 1、农业生物技术发展迅速,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制高点,对科学、技术、方法、理念、产业、社会与伦理产生一系列的革命性影响。现代分子育种学与传统动植物育种技术的结合,促进了新兴分子育种技术的发展。近年来由于转基因生物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影响尚存在一些科学意义上的不确定性,科技界纷纷把研究重点转向动、植物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该技术具有高效、安全的突出优点,已经展示出部分常规育种技术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以转基因为核心的现代生物技术产业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最活跃的农业高技术产业领域之一。农业生物药物技术研究取得了一

批重大突破,成为农业高技术研究领域角逐的重点领域,目前以基因重组技术为代表的生物技术是农业生物药物研究的核心技术。生物技术在理论和技术上不断取得突破,为现代农业高技术的孕育、成熟、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直接地影响着人类的精神生活,冲击着传统的伦理观念,衍生出许多新的伦理道德问题。 2、农业信息技术与数字化技术日新月异,对传统农业的改造显示出强劲的动力。农业信息化技术与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主要有数据库技术、农业专家系统、3S技术、农业网络技术以及精确农业技术等。农业专家系统最早于1986年出现在美国,现在专家系统通过网络传送到田间和饲养场正成为一种趋势;以3S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与精确农业技术为基础的精确农业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新潮流;农业现代高技术装备迅速地吸收应用电子与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发展成就开发出智能、高效、多功能和大型化农业现代装备。与此同时,农业信息技术与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对社会物资生活、精神生活方式、以及人类物资、精神文明空间的拓展与延伸产生深刻的变革。 3、高技术引领驱动和支撑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成为世界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根本标志。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的迅猛发展,为解决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现代农业综合发展问题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农业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节水农业技术、新型肥料技术、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等方面。目前节水农业研究的目标是不断提高作物水分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依据作物生理需水确定作物用水;在新型肥料技术方面,目前主要研究主要集中在纵横向动态平衡施肥

调研报告:新常态下会展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调研报告:新常态下会展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会展业是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会议和展览展销,能够带来直接或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种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和风向标。其牵涉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和信息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成为现代服务业新的增长点,也是衡量一个城市国际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放缓,绝大多数行业均将告别高速增长,我国会展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也出现了与经济新常态相呼应、相一致的会展业新常态,表现为增速减缓、体制滞后、竞争加剧等变化。目前,我市会展业也一样面临着诸多问题,已经影响到其进一步发展,无法更好发挥其在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中的作用。因此,亟需我们对这些问题进行认真研究与总结。 一、我市会展业发展现状 (一)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作为会展业的重要物质支撑,会展中心在我市的会展事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举办各种展览和会议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此外,XX市的交通具有海、陆、空的综合优势,全市已建成比较发达的公路、铁路、航空、港口相互衔接配套的立体交通网络。众多酒店和宾馆经过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接待能力和水平大大提高,也将带动会展旅游业整体水平向高端发展。综上所述,我市举办会展的各种条件已经具备且日臻成熟。 (二)展会规模逐步扩大

展览总规模以年均超过20%的速度快速增长,预计到2016年会展面积将达40万平方米以上。会展中心至今累计观展人数超过700万人次,展会品牌、拉动效益明显,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三)品牌建设初见成效 XX会展业持续努力打造特色会展品牌,一方面采取走出去的展会发展战略,举办4场“惠货全球行”、14场“惠货全国行”活动。另一方面扩大外延、加深内涵,至今以会展中心为平台,先后成功举办了中国物联网.云计算技术应用博览会、南国书香节暨XX书展、现代农业成果博览暨农业招商会、旅游博览会、台湾精品博览会、广电车展、鞋文化节等具有鲜明城市特色、较大社会关注度和影响力的大型会展活动。这些展会逐渐形成了知名度并常态化。此外,会展中心积极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的路线,坚持面向全国招展,提升会展的广度和内涵,先后引进了儿童用品展、华南工业展、服装节、购物节、茶博会、性文化节等项目,并重点打造了车展、房展、婚庆文化博览会等本地消费类展会。形式多样的会展活动在促进我市经贸和文化交流,活跃区域经济,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扩大市场消费,展示和提升城市形象方面发挥了相当重要的推动、带动、辐射和促进作用。 (四)会展产业链已经形成 目前我市会展产业已初步形成上下游衔接的会展产业链。会展产业链围绕会展活动的开展而形成,相关企业以会展业为依托,积极寻求商机的同时也促进会展活动的发展。在每年举办大小林立的会展活动的促进带动下,会展广告、会展物流、展会布展、会展工程设计、会展商务服务等业务得以稳定发展。据不完全统计,自2009年以来,在会展中心举办各类展会累计成交金额超过60亿元,根据会展业1:9的拉动

关于成都市会展业发展现状分析与前景建议

关于成都市会展业发展现状分析与前景建议 会展经济,作为一种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都很强的综合经济,对交通、餐饮、住宿、旅游、商业等相关产业的直接带动效应可达1:9甚至1:12。在经济发展迅猛的全球化的背景下,会展业的发达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城市综合竞争实力的硬性指标,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会展业的开发,使其迅速成长为服务业中一个比重很大的产业,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奉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我国的会展经济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会展业也是我国比较有特色的朝阳产业。其中,我国西南片区的会展业的发展依托城市——成都市,是我国会展业发展最快、最为繁荣的地区之一,从会展项目、内容、地域分布等方面看,成都市会展业具有产业特色突出、专业展览集聚等特点。虽然起步较晚,水平较低,但是在自己慢慢探索的道路上,也有着自己的品牌会展,比如成都的西部博览会,糖酒会等著名会展。其中,为加快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开展国际经贸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西博会的成功举办,将世界的目光关注到中国蓬勃发展的西部地区中心城市成都,由此可见,会展业对促进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竞争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回望2015年,成都市会展业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国际化、专业化、品牌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特别是在展会、论坛、节庆赛事活动的数量增长基本保持在5%的同时,会展业直接收入及综合收入双双实现两位数增长,分别为10.5%和11.3%。在成都市经济工作更加突出“稳增长”的重要摆位,在稳增长中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保稳定的大背景下,会展经济表现令人惊喜: 3月26日-28日,第92届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第26次在成都举行,国际

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共有来自法国、德国等33个国家和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地区的企业参展。本届糖酒会累计入场人次超过30万,成交总额为226.67亿元,比去年春交会增长8.8%,拉动成都服务业增收约19.5亿元。 6月3日-6日,全球3D打印行业规模最大的会议和展览——第三届世界3D打印技术产业大会暨第二届世界3D打印博览会在蓉举办,来自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多位代表围绕“迎接3D打印3.0时代”主题展开深入讨论。 6月中旬,2015世界机场城市大会(亚太)首次移师西部选址成都,吸引了来自40余家国内外机场高管、30余家国内外航空公司高管在内的全球逾600位参会嘉宾。 7月15日,成都市本土规模最大的自办展——成都国际家具展圆满收官,两期展出总面积达17万平方米,参展企业1100余家,共接待观众26.6万人次,其中,专业观众21.1万人次,大众消费者5.5万人次。展会两期现场成交总额136亿元,现场零售9000万元,拉动服务业增收达10.2亿元,创历届新高..... 由此可见,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成都市作为中国西部的会展业依托城市,确实是发挥着属于她的“西部龙头”作用,在成都市欣欣向荣的会展经济和会展业的带动下,我国西部乃至全国的经济增长都出现了非常大的增长。

对发展现代农业的认识

对发展现代农业的认识 中国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对于农业的发展已经有了上千年的历史;同时,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农业产业的发展状况在世界上仍处于一个相对落后的水平,目前我国已基本完成了工业化进程,工业化发展达到实现工业反哺农业的水平。在此基础上,发展现代农业已成为继续发展我国农业产业,实现农业现代化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为看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首先应该正确认识现代农业的含义,才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去运用和发展它。 一、现代农业的内容 现代农业是指以物质和能量的开放式循环为特征,以现代科技为支撑,在家庭承包的基础上,市场化运行、产业化经营、科学化管理、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具有四大特点:一是突破了传统农业仅仅或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使得农工商的结合更加紧密;二是突破了传统农业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性,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一元化发展,有利于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三是突破了传统农业部门分割、管理交叉、服务落后的局限性,实现了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四是突破了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实现了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农产品贸易国内外流通。 二、发展现代农业的意义 中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而且中低产田占到耕地总面积的2/3以上。中国的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接受过系统职业技术教育的农民不足总数的5%,农业劳动生产率仅相当于国内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的1/8,仅相当于国内第三产业的1/4。中国农业不仅要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还需要满足不断增加的工业原料的需求。据统计部门估算,中国粮食需求每年增长40亿-50亿千克,而土地资源的约束必将更加突出。与此同时,中国农业还承担着实现农民增收、确保食品安全、维护生态

河南省工业企业状况综合评价2003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 课程结业论文 报告题目:河南省工业企业发展 综合评价 学生姓名:赵仓仓 专业:统计学 学号:200812219 指导教师:谢蕾蕾 交稿时间:2011-04-10

河南省工业企业状况综合评价 [摘要]:应用统计学思想中的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来观察和分析河南省工业企业发展的综合情况,并以此评价本省的经济发展状况。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工业企业 1.问题的提出 各地区工业企业发展状况如何都有各自的指标,这是一个多指标变量的立体网络体系,根据统计数据,分析个变量,选择合适的指标,对各地区工业企业发展状况进行定量分析,以便对本省经济状况做出全面、科学地评价。 工业企业发展状况分析肩负着双重目的:一是剖析洞察自身相关性和存在的问题;二是通过分析判断结果,与同时期外省经济现象对比,分析本省工业企业状况,以便于及时纠正,使本省的工业企业向着更好的趋势发展。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综合评价。 利用计算机软件SPSS17.0,采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来综合评价。 数据信息: 单位数增加值从业人数资产总计负债总计业务收入业务成本个亿元万人亿元亿元亿元亿元郑州市2510 1298.521 61.45 3185.05 1747.94 4726.58 3843.35 开封市1178 217.803 22.47 589.92 239.11 895.95 730.98 洛阳市1677 780 37.97 2473.34 1498.65 3002.41 2615.05 平顶山市864 531.3286 34.81 1746.39 1069 1842.1 1588.82 安阳市980 520.5376 21.66 1077.49 636.27 1905.58 1657.2 鹤壁市456 209.9724 14.08 451.62 302.17 632.51 528.78 新乡市1122 411.4068 33.01 1134.45 636.3 1667.12 1455.52 焦作市1053 568.7641 32.35 1112.87 632.87 2074.78 1684.55 濮阳市657 345.099 18.06 957.82 583.77 1216.58 1023.17 许昌市1208 545.2874 29.69 1123.85 523.17 1766.44 1392.66 漯河市625 326.5565 16.32 552.27 238.52 1220.65 1010.25 三门峡市658 370.0938 18.08 1115.81 692.74 1524.39 1313.84

会展业发展现状及对策修订稿

会展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WEIHUA system office room 【WEIHUA 16H-WEIHUA WEIHUA8Q8-

中国会展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摘要:国际市场的会展业和旅游业,房地产业并称为世界三大无烟工业,会展业已是一座城的城市名片和城市经济发展的“助推器”。随着文明社会建设的向前推进,人们对物质、文化交流的需求日益渐长,会展业在人文交流中发挥着枢纽作用。本文基于国内会展业发展现状,从我国会展业的发展定位、市场机制、组织管理模式、硬件和软件建设、会展业竞争力、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促进我国会展业健康、持续和稳定发展。 Abstract: Exhibition industry, tourism, and real estate industry i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are called the world three big smokeless industries. Exhibition industry has become the card of a city and the "booster" of urban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the progres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a civilized society, people are having growing demand for material and cultural exchanges, and exhibition industry plays a pivotal role in cultural exchanges. Based on the domestic exhibition industry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from the development positioning, market mechanism,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mode, hardware and softwar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exhibition industry, exhibition industry competitiveness and the informatization

浙江会展业发展现状

浙江会展业发展现状 Final approval draft on November 22, 2020

浙江会展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自20世纪末期开始,在政府和民间的共同努力下,浙江会展业正在日益成为一个重要的产业。会展数量增加,品类增多,规模扩大,覆盖面提高,直接收入大幅增长。 据有关部门统计,我省150个国际标准摊位以上的会展,由1998年不到100场次增加到2001年的180多场次,会展直接收入由1998年的2500多万元增加到2001年的近亿元。国内会展业自1997年以来以20%的速度增长,1999年全国性协会参与的会展超过1300次,其中国际展和国内展各占一半;2001年突破2000次,会展收入约40亿元。另据国际展览联盟统计,2000年全球大型国际会展4000多次,会展收入2800亿美元。 会展业在区域经济中的功能恰如做菜用的“味精”,产业带动效应较强,间接收益大大超过直接收益。通过会展所达成的招商引资协议额、贸易成交额,由会展带来的旅游收入等相当可观。从目前来看,会展业对于浙江区域经济发展,特别是中心城市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区位条件、提升城市品位,促进中小企业和个人工作室发展等,逐渐开始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历史沿革和基本现状 浙江会展业的兴起和发展,经历了若干阶段,并与经济社会发展、制度变迁紧密相关。 (一)会展活动出现较早 浙江地处东南沿海,向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化之邦”的美誉。明清以来,杭嘉湖地区手工业和商业日益发达,对于推动形成中国早期资本主义萌芽阶段,起了重要的作用。进入十九世纪后半叶以后,以丝绸、纺织业为代表的近代工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以茶叶、丝绸和工艺品为大宗的出口贸易也相当可观。宁波、温州、杭州相继成为对外开放口岸,外国机构和商人陆续进驻,城市建设和功能得到新的扩展,以城市为中心的人口集聚、信息汇聚、商品交易和商业服务等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 在上述因素的交互作用下,零星的会展活动开始在中心城市出现。而严格意义上的会展活动,当属1929年举办的“西湖博览会”。这个由当时国民党省政府主办的西湖博览会,自6月6日至10月10日,历时128天,共设8馆2所,授奖3000余个,参观人数突破2000万。西湖博览会属国内首创,与巴拿马和巴黎博览会一起,成为当时国际上的三大博览会。西湖博览会以“振兴国货”为宗旨,在提高国货特别是浙、杭产品声誉的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西湖与浙江的知名度。于1934年在杭州建立的绸业市场,则具有展示丝绸精品、便利绸商交易的功能,日成交丝绸1000—1500匹。杭州是建国前国内会展业出现最早的几个城市之一,在全国有重要影响。但从30年代末期至解放前夕,由于战乱、国民党政府腐败统治等原因,浙江会展业几乎陷于沉寂的境地。 (二)会展成为计划经济的有益补充 自1949年建国至20世纪70年代末,浙江集中在杭州、宁波、嘉兴等地兴建了一批工业项目,市区人口不断增加,市区范围逐渐扩大,杭州成为浙江会展活动的中心。为了满足一些大型活动的要求,省和杭州市兴建了大型活动场所和旅游设施,如省人民大会堂、杭州饭店、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