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历史易错易混点:8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解析版)

2020高考历史易错易混点:8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解析版)
2020高考历史易错易混点:8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解析版)

易混易错点8、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错因归纳:不能正确区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任务、性质、结果和影响

释疑解惑

真题突破

1.(2018·海南高考·20)在俄国十月革命期间,布尔什维克党最初主张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一切土地国有化,后随着形势的发展,又调整为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并交给农民使用。这一调整()

A.促成了苏维埃的成立B.争取了农民对革命的支持

C.推动了民主革命的深入 D.瓦解了临时政府的阶级基础

【答案】B

【解析】俄国二月革命期间,起义群众建立的政权被称为“苏维埃”,而不是十月革命期间才建立,故A项错误;据材料“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并交给农民使用”,通过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争取了农民对革命的支持,故B项正确;俄国十月革命属于社会主义革命,不是资产阶

级民主革命,故C项错误;临时政府的阶级基础是资产阶级,与布尔什维克党争取农民阶级支持无关,故D项错误。

2.(2017江苏17).1917年,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7月,他又在《国家与革命》中阐明,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以上论断()

A.明确指出武装起义条件已经成熟 B.凝聚布尔什维克全党的政治智慧

C.逐步明确俄国革命的任务和方式 D.说明仍存在和平取得政权的可能

【答案】C

【解析】材料没有指出革命起义条件是否成熟,只是说明了要用,暴力方式推翻资产阶级政权,A项错误。从材料中看不出这一论断是布尔什维克的政治智慧的结晶,B项错误。《四月提纲》指出了俄国革命由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七月纲领提出了要用暴力方式推翻资产阶级政权,C项正确。结合材料中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可知,和平夺权的方式是不可行的,D项错误。故选C。3.(2014·海南单科·19)1917年3月,俄国临时政府成立不久,彼得格勒苏维埃宣布了一号法令,规定所有部队都应选举产生士兵委员会,负责管理本单位的政治活动、监管本单位的武器。这反映出彼得格勒苏维埃()

A.行使中央政府的职权 B.具有无产阶级政权的性质

C.与临时政府全面对抗 D.已经掌握全部军队指挥权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时间1917年3月以及材料中“规定所有部队都应选举产生士兵委员会,负责管理本单位的政治活动、监管本单位的武器”的信息说明苏维埃在行使中央政府的职权,故A项正确;题干时间是二月革命后,当时临时政府还存在,彼得格勒苏维埃不具有无产阶

级政权的性质,故B项错误;“与临时政府全面对抗”是在七月流血事件之后,故C项错误;彼得格勒苏维埃只能掌握自己的军队,不可能掌握全部军队,故D项错误。4.(2014·上海单科·21)“一个被流放的人秘密回到彼得堡。经过多年流放和卓有成效的斗争,他即将领导一场改变世界面貌的革命运动。”“他”是()

A.列宁 B.拿破仑C.彼得一世 D.斯大林

【答案】A

【解析】“秘密回到彼得堡”可以得出为俄国人,“改变世界面貌的革命运动”可知为十月革命,因此列宁领导了十月革命,故A项正确,B、C、D项错误。

5.(2014·四川文综·12)表2是俄罗斯一咨询机构1990—2006年就“十月革命给俄罗斯人民带来了什么”所作四次调查的结果。这表明俄罗斯人()

表2

①仍在反思十月革命②对十月革命的看法长期一致

③依然怀有大国情结④主要关注十月革命的经济影响

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①③④

【答案】B

【解析】据表中数据变动可知,俄罗斯人对相关问题的思考仍在进行中,故①正确;据图表

可知不同意见所占比重均不小,这表明俄罗斯人对这段历史分歧很大,故②错误;从图表中可知很多人关注这段历史“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开辟了新时期”,这些内容构成了昔日苏联大国荣光,故表明俄罗斯人依然怀有大国情结,故③正确;据图表可知俄罗斯人关注十月革命对俄国的历史影响、经济影响、社会影响等,而非仅仅经济,故④错误,选择B项符合题意。

6.(2013·江苏单科·19)列宁在某次演讲时说:“这个革命的意义首先在于我们将拥有一个苏维埃政府,……被压迫的群众将亲自建立政权,旧的国家机构将被彻底打碎,而新的管理机构即苏维埃组织将建立起来。”这里所说的“革命”是指()

A.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 B.公开发表《四月提纲》

C.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D.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答案】C

【解析】考查对材料信息的阐释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根据题干要求,首先排除BD,不符合题干革命的要求。A革命后建立的政府不是由被压迫的群众建立的苏维埃组织。因此符合题意的只有彼得格勒起义,即十月革命。因此正确答案选C。

7.(2012·全国大纲卷·21)1917年4月,列宁根据当时俄国政局的特点。不赞成立即推翻临时政府,主张首先争取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然后再把小资产阶级政党排除出苏维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列宁提出这一主张的重要依据是()

A.存在着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B.世界大战尚未结束

C.红军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D.尼古拉二世已经宣布退位

【答案】A

【解析】考查十月革命的进程。二月革命后,当时的苏维埃领导人支持临时政府,临时政府掌握着实际权力。俄国出现了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临时政府却

不顾人民死活,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列宁在“四月提纲”,提出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他还明确提出“不给临时政府以任何支持”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

模拟突破

1.沈志华的《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苏联74年兴衰历史》中说:“最主要的是,临时政府没有看清楚二月革命后彼得格勒政治舞台上的真正主角是不再承认任何权威的群众,没有把群众的迫切需要作为稳定政局的问题来解决,在一系列具体问题上拖延不决,结果最终被群众抛弃。”材料反映出二月革命后( )

A.人民强烈要求推翻专制统治

B.人民急迫要解决生存与和平问题

C.临时政府没有掌握实际权力

D.临时政府对外妥协引发人民不满

【答案】B

【解析】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二月革命后“群众的迫切需要”不再是要求推翻专制统治,而是“和平”与“面包”,临时政府不顾人民死活,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广大群众迫切要求早日实现和平、取得土地和面包,故B项正确。

2.李可夫在1917年讲道:“社会主义变革太阳将从何处升起?我想,根据现有条件,根据居民的生活水平,开始社会主义变革不是我们的事情,我们没有力量和客观条件来做到这一点……我们面临着伟大的革命任务,但我们不能超出资产阶级的利益的范围来完成这项任务。”该讲话时的俄国( )

A.二月革命推翻罗曼诺夫王朝

B.“四月提纲”提出用暴力夺取政权

C.一战失利引发七月流血

D.十月革命推翻临时政府

【答案】A

【解析】“我们面临着伟大的革命任务,但我们不能超出资产阶级的利益的范围来完成这项任务”表明无产阶级不能损害资产阶级的利益,当时的俄国处在二月革命后,故A项正确;“四月提纲”提出用暴力夺取资产阶级政权,这就超出了资产阶级的利益范围,并且“四有提纲”主张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故B项错误;一战失利引发七月流血,抛弃了对资产阶级的幻想,故C项错误;十月革命的目标指向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超出了资产阶级的利益范围,

故D项错误。

3.列宁在回顾十月革命时说:“不仅同1789年和1793年相比,而且同1871年相比,俄国无产阶级在自己的革命中都达到了极高的高度。”“达到了极高的高度”是指十月革命( )

A.采取了暴力斗争的形式

B.首先从中心城市开始

C.缔造了新型的社会制度

D.由无产阶级政党领导

【答案】C

【解析】材料中列举的斗争和十月革命都采取了暴力革命的形式,因此不是“达到了极高的高度”,故A项错误;1789年革命、1871年的巴黎公社运动也是从城市开始的,故B项错误;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而其他的都是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故C项正确;巴黎公社是由工人阶级领导的,故D 项错误。

4.“(某一事件)从它给予世界发展的影响来说,超越了其他大革命。它在政治和社会经济变革的规模、深度和质量上,以及在给予周围世界以长久影响方面,几乎是史无前例的。只要提一下,大众福利国家和社会,也就是现代人道主义资本主义的形成乃是西方针对社会主义革命给它带来的威胁做出的反应,就足以说明问题了。”这一事件( )

A.为国际工人运动提供了理论指导

B.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伟大尝试

C.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D.打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

【答案】C

【解析】理论指导是马克思主义,与材料中“超越了其他大革命。它在政治和社会经济变革的规模、深度和质量上”不符,故A项错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伟大尝试是指巴黎公社,与材料中“社会主义革命”不符,故B项错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十月革命成功地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与材料中“是西方针对社会主义革命给它带来的威胁做出的反应”相符,故C项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与材料中“从它给予世界发展的影响来说,超越了其他大革命”“几乎是史无前例的”不符,故D项错误。5.有学者指出,与其说是历史选择了列宁、选择了布尔什维克,不如说在1917年这个关键时刻,是列宁、布尔什维克机敏地选择了历史,将群众自发的、无政府主义的骚乱为自己所用,引导到解决和平、土地和面包问题上来。据此可知,该学者( )

A.否定了列宁革命策略的灵活性

B.强调十月革命顺应了民心民意

C.认为十月革命不符合俄国国情

D.夸大了一战对俄国革命的影响

【答案】B

【解析】A项与材料“机敏地选择了历史”不符,故A项错误;据材料“列宁、布尔什维克机敏地选择了历史,将群众自发的、无政府主义的骚乱为自己所用,引导到解决和平、土地和面包问题上来”可知,材料强调十月革命顺应了民心民意,故B项正确;C项与材料“将群众自发的、无政府主义的骚乱为自己所用,引导到解决和平、土地和面包问题上来”不符,故C项错误;一战激化了俄国社会矛盾,加速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材料“在1917年这个关键时刻,是列宁、布尔什维克机敏地选择了历史”并没有夸大一战对俄国革命的影响,故D项错误。

6.据《革命后之俄罗斯政变》一文载:“兵士工人代表会者出焉,渐与临时政府相轧轹,几有不可驾驭之势”,“据昨日报端之所传,则俄都之暴动复起……主动者即为极端派首领之雷林。”下列描述与“政变”之后情形相符的是( )

A.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局面B.革命的和平发展已不可能

C.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 D.诞生了首个社会主义国家

【答案】D

【解析】依据:“与临时政府相轧轹,……俄都之暴动复起”可知,该次暴动是推翻临时政府的十月革命,其结果是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故选D项。

7.《布尔什维克和世界大战》一书中写道:“这个(资本家)政府给予人民的是军事管制而不是自由,它作为协约资本的人质,一次又一次地把工人、士兵们驱向战争,甚至从来不试图开始和平谈判。”针对此状况,列宁()

A.提出支持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B.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观点

C.主张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D.强调两个政权的并存不可避免

【答案】B

【解析】材料的内容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参加一战,对此,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故B项正确。

8.德·阿宁在《克伦斯基等目睹的俄国1917年革命》中写道:“在革命之前的几个月就已经感觉到充满大革命的气氛,随时都有发生动乱的可能,然而这种感觉却不是从布尔什维克、马克思主义者和革命家那里,而是从自由主义者、右派那里显露出来的。”这次革命() A.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B.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

C.开创了社会主义运动新局面

D.破坏了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

【答案】A

【解析】克伦斯基是二月革命后建立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政权领导者,属于自由主义者,材料中所述的革命是二月革命,此次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故A项正确。

9.(2019·天一中学期初)普里马科夫认为,1917年俄国政局的一次变动“在政权上取代了专制,俄国第一次成为共和国”。他论述的是()

A.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

B.社会主义已由理想变为现实

C.无产阶级第一个政权的建立

D.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进步性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在政权上取代了专制”分析,说明应是1917年由俄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推翻封建王朝的二月革命,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是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故A项错误;社会主义已由理想变为现实是十月革命的胜利,故B项错误;无产阶级第一个政权的建立是巴黎公社的建立,故C项错误;二月革命其性质是资产阶级革命,革命后掌权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故D项正确。

10.(2019·江苏名校调研)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行了将近三年,劳动群众生活在饥寒交迫之中。1917年三八妇女节那天,俄国彼得格勒妇女走上街头,高喊“打倒沙皇!打倒战争!面包!”的口号。各工厂工人纷纷响应。政府派警察和军队镇压,但军队支持罢工工人。当月27日晚,起义的工人、士兵取得了胜利,建立了苏维埃及其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这次革命使俄国()

A.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B.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C.解决了民众的温饱问题D.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打倒沙皇!打倒战争!面包!”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二月革命的背景。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故D项正确;十月革命后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A项错误;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B项错误;二月革命没有满足民众和平和面包的要求,没有解决民众的温饱问题,C项错误。

11.二月革命后,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人提出了“和平、土地、面包”的口号,这最简单的口号直击人心,三月份,布尔什维克党只有2万多名党员,到了十月革命前,成为35万人的大党。由此说明当时()

A.退出一战的俄国急需土地和面包

B.民意成为革命发展的助推力

C.布尔什维克党获得了执政地位

D.实现向社会主义的和平过渡

【答案】B

【解析】“和平、土地、面包”的口号代表了民意,反映了普通民众的诉求,布尔什维克党队伍迅速壮大推动革命迅速发展,表明当时民意成为革命发展的助推力,故答案为B项。二

月革命后俄国没有退出一战,排除A项;十月革命前布尔什维克党没有取得执政地位,排除C项;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12.“自由党人、社会主义者、商人、将军、贵族都策划着推翻它。然而,四天之内把这个政权摧毁的彼得格勒骚动,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由有组织的反对派促成的。极度的饥荒把要求面包的长列队伍变为反政府的示威游行。”这里的“彼得格勒骚动”()

A.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B.通过和平方式摧毁专制政权

C.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

D.表明临时政府失去民众支持

【答案】C

【解析】材料中有“将军、贵族”的革命发生在彼得格勒,说明沙皇制度还存在,表明是二月革命,故A项错误;二月革命不是“和平方式”,故B项错误;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故C项正确;临时政府失去民众支持是十月革命,故D项错误。

高考政治_易错点归纳

高考政治——易错点归纳 所谓热点知识就是近三年高考试题中出现频率较高的知识点。近三年文综试卷政治部分选择题中,排除错误选项就能得出正确选项的占52.7%,因此。弄清这些常见错误点和易混知识点对于提高高考解题速度和得分率十分有益。要归纳常见的易错题型和自己容易丢分的题型,找出基本的解题规律,培养思维的全面性、严谨性、深刻性和辩证性。 高考政治热点知识归纳 1.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2.价格及其影响因素 3.价值规律(容、形式、作用) 4.我国基本经济制度(what、why、how) 5.我国的分配制度、分配原则(what、why) 6.资源优化配置、市场经济(涵义、市场机制、市场经济的特征及其缺陷)和宏观调控(why、what、how、财政、税收、银行等经济手段) 7.经济效益(why、what、how);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的关键;兼并联合是优化企业结构、完善市场经济的有力杠杆 8.企业信誉和形象、反对不正当竞争(why、what、how) 9.农业(why、how、农民增收的途径和意义) 10.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why、how、支柱工业及其作用) 11.第三产业的地位和作用 12.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订立劳动合同的原则和意义 13.我国社会保障制度(why、what、how) 14.积累与消费(投资与消费的)关系 15.市场交易的四原则、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why、what、how) 16.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17.我国对外经济关系的客观必然性、汇率的变化、关税作用、进出口关系18.发展对外贸易的作用和原则。 19.以人为本的全面的协调的科学的发展观、和谐社会、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创新型国家、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20.哲学原理(略,按照考试大纲复习)

(完整版)高考英语易混易错对比选择题100例

高考易混易错对比选择题100例分类整理 I. 冠词 ①Three years later he turned _______doctor. ②Three years later he became______doctor. A. an B. a C. 不填 D. the ①My brother often plays _____football after school. ②My brother often plays ______ piano after school. A. 不填 B. a C. the D. an II. 名词及主谓一致 ①Many students find ______ difficult to learn. ②Many students find ______ language difficult to learn. A. English B. an English C. the English D. England ①The writer and scientist _______present at the meeting. ②The writer and the scientist ________ present at the meeting. A. were B. was C. has D. had ①He as well as his brother _____ football now. ②He and his brother ______ football now. A. is playing B. is played C. are playing D. are played ①All of the apples ______rotten. ②All of the apple ______ rotten. A. are B. is C. have been D. has been ①More than 70 percent of the population of this country _______ peasants. ②The population of this country ________ about 13,000,000. A. has B. have C. is D. are ①Mary used to have______ with her husband before they aparted. ②Mary is asking for you. Maybe she will have _____ with you. A. some words B. words C. the word D. a word ①Mr Brown with his friends _____ of collecting stamps. ②Mr Brown and his friends ____ of collecting stamps. A. is fond B. are fond C. fond D. fonds III. 代词 ①New York is much larger than _______in America. ②New York is much larger than _______ in India. A. other city B. any city C. all cities D. any other city ①He has two watches, but ______of them works well. ②He has two watches, and _____of them work well. A. both B. none C. neither D. either ①— Who did you see in the room — _______ . ②— How many people did you see in the room — _____ . A. No one B. None C. Anyone D. Any one ①—Do you need a pen —Yes, I need _____. ②I bought a pen yesterday. I like _____ very muck. A. this B. it C. that D. one IV. 动词及时态,语态

人教部编版初中九年级历史全册易错易混知识点

人教部编版初中九年级历史全册易错易混知识点 1、人类发展的五种社会形态: A、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人类社会平等,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平等关系)。 B、奴隶社会:奴隶和奴隶主是两大对立的阶级(占有关系) C、封建社会: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是两大主要的阶级(租佃关系) D、资本主义社会: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雇佣关系) E、共产主义社会:无对立阶级(平等关系) 2、历史上曾在伊拉克这一地区创造高度文明的国家是古巴比伦王国,它是生活在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建立的,在两河流域还诞生了世界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楔形文字)。 3、印度的种姓制度在现实生活中对刹帝利最有利 4、与古印度有关的文明:种姓制度、佛教、阿拉伯数字 5、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的实质一样:都是奴隶制文明 6、为后世的字母文字奠定基础的文字是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欧洲字母文字的渊源是腓尼基字母。 7、我们今天使用的纪年方式是从耶稣出生这年算起的。

8、古代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埃及;他们较早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 9、、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术(西汉)、印刷术(隋唐)、火药(唐朝)、指南针(北宋) 10、从发源地来看,古代希腊文明不同于亚非文明,它是以海洋为中心的。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之源。曾经在公元前6世纪建立奴隶制共和国的国家有雅典和古罗马。 11、《汉谟拉比法典》地位、目的、影响: 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制定者:汉谟拉比; 目的:维护奴隶主贵族的权利; 影响:留给人类宝贵遗产,表明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12、雅典奴隶制发展顶峰的时间、执政者、最高权力机构、可以参政议政的人: 时间: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 人物:伯里克利主政时期,雅典达到全盛,民主政治也随之发展到高峰。 最高权力机构:公民大会,具有立法、司法等多种职能。 成年男性公民,才有参加政治的权力。(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 13、罗马《十二铜表法》的地位: 《十二铜表法》是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渊源。万

2019年高考政治生活易混易错点集锦

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 易混易错 1.全面理解国家的属性 (1)主权属性。每个国家都拥有主权。从国家的构成要素看,国家都是由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等要素构成的。其中,主权是国家的生命和灵魂,是国家存在的最重要的因素。 (2)阶级属性。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属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3)社会管理属性。国家负有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这一职能从属于阶级统治和阶级利益。国家的社会管理属性和阶级属性既不能相互对立、相互取代,也不能并列。 2.区分民主与专政 民主专政 区别 含义 民主作为国家制度,是指在统治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 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 依靠暴力实行的统治 适用范围适用于统治阶级内部适用于被统治阶级和敌对力量特征 以政治权利的平等实现和少数服从多数为基本特征以国家力量的强制实施为基本 特征 功能 为了实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和要求,更加有效地管理国家为了巩固特定的国家政权,以 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 联系 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前提: ①民主是专政的基础。只有在统治阶级内部充分实现民主,才能使国家政权获得有效的 政治支持和必要的政治力量,才能有效地实施对被统治阶级和敌对力量的专政。 ②专政是民主的保障。只有实施对被统治阶级和敌对力量的专政,才能巩固特定的国家 政权和统治阶级的政治地位,保障社会政治稳定,才能使统治阶级内部的民主获得必要 的保障 3.正确区分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区分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它们各自的表现。 (1)广泛性的表现:主要指向“多”,人民享有的权利广泛,享有民主的主体广泛。 (2)真实性的表现:主要指向“实”,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人民能够自 己管理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度,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高考易混易错对比选择题100例

高考易混易错对比选择题100例分类整理 易混句型 ①The writer and scientist _______present at the meeting. ②The writer and the scientist ________ present at the meeting. A. were B. was C. has D. had 1.①He has two watches, but ______of them works well. ②He has two watches, and _____of them work well. A. both B. none C. neither D. either 2.①Jenny ______ have kept her word. I wonder why she changed her mind. ②Jenny ______ have kept her word, I wonde r why she didn’t change her mind. A. must B. should C. need D. would 3.①______many times, so he could understand it. ②_____ many times, he couldn’t understand it. ③______many times, he still couldn’t u nderstand it. A.Having been told B. Having told C. He had been told D. Though he had been told 57.①The question______ at the meeting yesterday is very important. ②The question______now at the meeting is very important. ③The question_____ tomorrow is very important. A. discussing B. discussed C. being discussed D. to be discussed 58.①I can’t help _____ the work for her because she’s too young to do it. ②I can’t help but _____ the work for her because she’s too young to do it. A. do B. did C. doing D. to doing 59.①_____ many times, but she still didn’t know how to do it. ②_____ many times, she still didn’t know how to do it. A. She was taught B. Having taught C. Having been taught D. She has taught 60.①The old man entered the room, ______ by his son. ②The old man entered the room, ______ his son. A. follow B. to follow C. followed D. following 57.①Is this bike _____ she lost the day before yesterday? ②Is this the bike _____ she lost the day before yesterday? A. that B. what C. the one D. it 58.①Is this park_____he visited the other day? ②Is this the park _____ he visited the other day? A. in which B. the one C. 不填 D. where 59.①There ______ no buses, we had to walk home. ②There _____ no buses, so we had to walk home. A. is B. were C. are D. being 第 1 页共10 页

高考政治经济生活易错易混知识点总结.doc

高考政治经济生活易错易混知识点总结高考政治经济生活易错易混知识点1:商品的基本属性的易错观点 (一)使用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是购买者的目的所在。 (注意:使用价值不是商品特有的属性) (二)商品的质量越好,价格越高。 (注意:价格的基础是价值,使用价值与价值量没有直接关系) (三)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价值,有价值的东西必然有使用价值。 (注意: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 (四)使用价值不同是不同商品之间能够交换的原因。 (注意:使用价值不同是不同商品之间之所以需要交换的原因。) (五)价值是使用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二者是不可分割的。 (注意:前一句颠倒了二者的关系,只有在商品中二者才是不可割的) 高考政治经济生活易错易混知识点2:商品价值量的易错观点 (一)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总量成正比。 (注意: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总量无关,单位时间内形成的价值总量是一定的) (二)某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可以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价值量减少。

(注意:提高的是个别劳动生产率,商品的价值量不变) (三)商品价格下降的根本原因是个别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 (注意:商品价格下降是由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四)价值决定价格,商品价值变化,价格也一定变化。 (注意:不一定,价格还受供求关系、宏观调控、货币发行量等因素的影响) 高考政治经济生活易错易混知识点3:货币的易错观点 (一)金银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注意:金银是自然物,货币才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二)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注意:应该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 (三)金银天然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 (注意:金银天然不是货币) (四)货币执行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职能需要的是现实的货币。 (注意:执行价值尺度是观念中的货币) (五)通货膨胀必然引起物价上涨,物价上涨必然引起通货膨胀。 (注意:物价上涨不一定会引起通货膨胀) 高考政治经济生活易错易混知识点4:价值规律的易错观点 (一)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特有的规律。

初中历史易错易混知识点

历史易错易混: 1、中国近代史开始于1840年而不是1842年。 2、《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而不是香港。 3、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是洋务运动,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4、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而不是封建制度,且没有改变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 5、宣传马克思主义是新文化运动后期的内容,这是新文化运动与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就其相比而言主要“新”的表现。 6、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的胜利是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7、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伟大战略转移;这里的转移是革命中心的地区转移,即由江西瑞金转移到陕西延安。 8、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是甘肃会宁会师,而不是吴起镇会师。 9、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正式形成是在七七事变后。 10、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取得的重大胜利;百团大战是中国共产党的敌后战场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11、国共不同时期的谈判: (1)抗战时期: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七七事变后,正式合作抗日。 (2)抗战胜利后:重庆谈判,但没有实现合作。 两次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的精神。 12、三大战役指辽沈、淮海、平津战役,不包括渡江战役。 13、1949、4、23南京解放,标志着统治中国大陆22年之久的国民党政权垮台,并不是人民解放战争的结束,新民主主义革命也还没有结束。 14、三大战役与渡江战役的区别:基本消灭国民党主力的是“三大战役”,最终结束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的是“渡江战役”。 15、三个标志:解放战争(全面内战)开始的标志是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揭开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序幕的标志是1947年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国民党政权垮台的标志是1949年4 月23日南京解放。 16、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开始于洋务运动,因为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生产方式,客观上带动了民族资本开办工厂生产,民族资本主义由此产生了。 17、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进入“黄金时代”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18、开国大典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9、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取得胜利,新中国成立后,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遗留任务,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彻底完成。 20、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后,土地归农民所有。 21、结束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的是辛亥革命;结束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历史的是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两千多年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是1952年土地改造的完成。 22、“一五计划”是优先发展重工业而不是片面发展重工业。 23、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建立起来。 24、1949年召开的第一届政协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到

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易错易混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易错易混知识排查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1、货币与商品是同时产生的。() 2、黄金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3、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的目的是获得商品的价值,因此商品的使用价值对商品生产者无实际意义。() 4、国家有权规定纸币的面值,有权决定纸币的发行量,也有权规定纸币的实际购买力。() 5、物价上涨就是通货膨胀。() 6、使用银行信用卡既非常方便又十分安全。() 7、外汇就是外国的货币。() 8、人民币升值,有利于出口,不利于进口。() 9、人民币与美元、日元、澳大利亚元等主权国家货币直接兑换、结算,有利于提高(或稳定)人民币汇率。() 点拨:人民币与美元、日元、澳大利亚元等主权国家货币直接兑换、结算,有利于降低企业金融交易成本;有利于降低企业汇率波动的风险,促进对外贸易的持续健康发展;有利于促进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自由流通,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提高人民币国际地位。但人民币与主权国家货币直接兑换,与人民币汇率变动无直接关系。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1、“按质论价、优质优价”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因此,商品的价格是由其使用价值决定的。() 2、“物以稀为贵”,因此,商品的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 3、价值决定价格,商品价值变化,价格也一定变化。() 4、价值决定价格和市场形成价格是矛盾的。() 5、等价交换是指每次交换商品的价格都与价值相一致。() 6、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会减少。()

7、商品价格上涨,消费需求一定会减少。() 8、水价提高,会使居民用水量大幅减少。() 9、一种商品价格降低,该商品的互补品需求量减少,该商品的替代品需求量增加。() 10、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与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无关。() 第三课多彩的消费 1、提高居民消费水平的根本途径是增加居民收入。() 2、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存资料消费将逐步被发展资料、 3、恩格尔系数越高,居民生活水平越高。() 4、恩格尔系数降低,家庭消费中用于食品方面的支出减少。() 5、物价越低消费水平越高,收入越高消费水平越高。() 6、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有利于推动新工艺和新产品的出现。() 7、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都是不健康的消费心理。() 8、提倡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会限制人们的消费需求,不利于经济发展。() 9、绿色消费的主旨是可持续性消费。() 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 1、社会保障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2、生产决定消费,生产是消费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3、消费是生产的动力,因此,消费方式决定生产方式。() 4、消费引导生产健康发展。() 5、非公有制经济和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平等。() 6、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我国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力量。() 7、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 8、非公有制经济在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9、股份合作制属于混合所有制。()

高中历史备战高考选择题中易混易错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备战高考选择题中易混易错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1.辨析不清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分封制概念的内涵和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王位世袭制是夏朝建立后开始的一种王位继承制度,体现了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的特点,存在于中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直到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才得以结束。 2.对商周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认识理解错误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主要有:以宗法制为核心形成了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三者互为表里、紧密结合的等级制度;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族权和政权、王权和神权相结合具有浓厚宗族色彩的政治制度。 3.不能区别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概念 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封建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主要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上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权等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而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4.对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发展演变理解不到位

(1)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制,三省指中书 省、门下省、尚书省。唐代形成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 省、尚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等六部。三省长官为宰相,相互牵制,三省 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相互合作与牵制,提高了行政效率。 尚书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 (2)宋承唐制,但将中书门下省为最高行政机构,与 枢密院对掌文武大权,合称“二府”。同时,增设参知政事、分 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这样削弱了宰 相权力,强化了君权 (3)元代只保留中书省,取代以前的三省,上承天子, 下总百官,是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明 初沿用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明 洪武十三年(1380)罢中书省和丞相,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自此,六部取代了三省六部之制,君主专制得以进一步 加强。 5.对军机处的职能认识理解错误 。军机清代军机处,清代官署名。亦称“军机房”、“总理处” 处是清朝中后期的中枢权力机关,但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 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军机处在权力上是执政的 最高国家机关,而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不像 正式国家机关的样子。军机处办公的地方不称衙署,仅称“值

经济生活》易错易混点与选择题错误项

《经济生活》易错易混点与选择题错误项、辨析题的命制第一单元货币、价格与消费 1.人们选择商品关注的是商品有用性。(注意:人们选择商品关注的是商品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 2.黄金作为一种商品,其本质是一般等价物。(注意:黄金只有作为货币时,才是一般等价物。) 3.货币执行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职能需要的是现实的货币。(注意: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只需观念的货币。) 4.纸币之所以能取代金属货币,是因为纸币同样能执行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和贮藏手段的职能。(注意:纸币能执行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职能,但不能执行贮藏手段职能,执行贮藏手段职能的只能是实实在在的金银条块。此解释有问题了。) 5.使用银行信用卡可以减少现金流通量并缓解通货膨胀。(注意:银行信用卡的使用,可以减少现金的使用,但与缓解通货膨胀无必然联系。) 6.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必须是观念上的货币。(注意: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7.金银天然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注意: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金银纪念币是纸币。(注意:金银纪念币不同于纸币,金银纪念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可以流通;而纸币没有价值。) 8.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所以流通中的货币量越多越好。(注意:商品流通过程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受货币流通规律支配的。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 9.纸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具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职能。(注意:纸币的本质是价值符号。) 10.国家可以规定纸币的发行量,也可以规定纸币的购买力。(注意:国家只可以规定纸币的面值,国家虽有权发行纸币,但不可以随意发行纸币,因为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不可以规定纸币的购买力。) 11.物价上涨就是通货膨胀,物价下跌就是通货紧缩。(注意:物价上涨不等于通货膨胀,物价下跌不等于通货紧缩。)

《政治生活》易混易错点最全汇总

《政治生活》易混易错点最全汇总 | 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 1、我国是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与人民民主专政不一样,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全体公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公民与人民不能等同。公民是法律概念,人民是政治概念。人民一定是公民,但公民不一定是人民) 3、民主是全社会的民主。(民主具有阶级性。民主总是统治阶级的民主,对被统治阶级来说,不是民主而是专政) 4、我国人民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力。因此,人民是间接行使国家权力,人民代表才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 5、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6、政治自由权,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 7、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指立法平等和守法平等。(法律具有阶级性,不能反映被统治阶级的意志,立法平等的说法错误,守法平等正确。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包括平等享受权利、平等履行义务和平等实用法律三层意思) 8、选举权就是选举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权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依法享有选举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而不是享有选举和被选举为国家机关代表的权利)9、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作为我国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选举村委会主任也是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体现。(选举权特指选举人大代表的权利,被选举权特指被选为人大代表的权利) 10、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可以放弃。(公民的权利可以放弃,但义务不能放弃,只能履行。不能因为放弃了权利而不履行义务,不管放不放弃权利,都应履行义务。)1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作为我国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其主体是全体公民。(并不是所有公民都有。宪法有规定,要年满18周岁,而且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七年级历史《全册易错易混知识点

京人使用打制石器,已经学会使用火,并会长时间保存火种。3.半坡人居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种植粟,制作彩陶;河姆渡人居住干栏式建筑,种植水稻。4.炎帝和黄帝被后人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尧、舜、禹时期实行禅让制。5.禹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一夏朝。启继承父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6.夏、商、西周三朝的开国君主分别是禹、汤、周武王7.西周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实行分封制,分封制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局势,扩大了统治范围。8.司母成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9.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易混点:1. 化石、遗址、遗迹是研究早期人类的主要依据。2. 元谋人和北京人都使用天然火,但北京人不仅会使用天然火,还会保存火种,这是北京人进步的地方。山顶洞人则更进一步,会人工取火。3. 纸出现之前中国书写材料的演进:陶器(刻画符号)→龟甲、兽骨(甲骨文)→青铜器(金文)一竹木简、丝帛(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4. 不能说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只能说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文字。易考点:一、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二、分封制,西周为巩固统治而实施的一项社会等级制度,周天子根据血缘关系和功劳大小将土地、平民、奴隶进行分封给诸侯,建立侯国,诸侯又可以继续往下分封,等级鲜明,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诸侯的义务:服从天子,缴纳贡品,镇守疆土,服从周王调兵。作用:开发了边疆,加强了统治,使得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三、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1.政治上:争霸兼并战争不断,出现了局部统一;各国实行改革变法,成为增强国力的重要手段。2.经济上:铁农具使用范围得到推广,土地私有制得以确立。3.思想文化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景象。4.社会形态上:春秋时期,奴隶制度逐步瓦解;战国时期,封建制度得以确立。5、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易混易错:判断一场改革成败的标准不是改革者的生死,而是是否实现了改革目的,是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商鞅变法中商鞅被处死,只能说明变法不是一帆风顺的,但不能说明变法失败,因为商鞅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推动了秦国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6、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易混易错:都江堰和灵渠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的作用是防洪、灌溉;灵渠是运河,主要作用是航运。另外,前者是秦国(战国时期)修建的,后者是秦朝时修建的。7、知道老子和孔子,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影响。(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诸侯争霸兼并,法家思想顺应时局需要,受到统治者青睐。(2)儒家的政治理念体现了民本思想,虽不适应春秋战国纷争的时代需求,但对我们今天提倡以德治国,建设和谐社会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易考点:各家学派代表人物及主张。 秦汉魏晋时期 易错易混: 1、知道秦始皇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 发展的影响。 (1)秦国≠秦朝,秦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而秦朝则是我国历

2020年高考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88个易错易误知识点归纳总结

2020年高考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88个易错易误知识点归纳总结 1.人们的精神产品源自物质载体。 纠错:人们的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而不是源自物质载体,因为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故错误。 2.文化促进了社会向前发展。 纠错:文化的性质不同,其作用也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会阻碍社会和个人的发展,故错误。 3.文化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发展的基础。 纠错: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发展的基础,不能将文化的反作用看作基础性的、决定性的,故错误。 4.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自发形成的。纠错: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后天自发形成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故错误。 5.文化是经济的派生物。 纠错: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完全同步,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不能简单地认为文化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 6.文化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纠错: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7.一定的文化决定一定的经济、政治。 纠错: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8.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纠错: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性因素。 9.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各式各样的文化现象。 纠错: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10.对于文化环境的影响人是无能为力的。 纠错: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 11.文化支配人们的交往行为。 纠错:文化只能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而不能支配人们的交往行为。12.文化对人肯定不会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纠错: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虽然不能说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会对人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但也不能因此否定文化对人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13.积极参加文化活动,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纠错: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14.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纠错: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15.文化决定人的价值取向。 纠错:文化具有影响人和塑造人生的功能,不具有决定人生的功能。16.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决定作用。 纠错: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不能起决定作用。 17.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集中表达。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汇总分析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汇总分析第一单元 1.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醒: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问),只有马克思哲学才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 哲学来源于人们形成的世界观。(提醒:哲学来源于实践,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3.哲学是科学之科学。(提醒: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 4.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提醒: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5.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提醒: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 6.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依据。(提醒: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何者为世界本源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依据。哲学基本问题还为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提供依据。) 7.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提醒:二者不能等同。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而不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8. 追求物质利益就是唯物主义,崇尚精神生活就是唯心主义。(提醒:应弄清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各自的根本观点,不可把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庸俗化。) 9.哲学仅指世界观,不包括方法论(提醒: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10.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就出现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提醒:马哲产生前就存在了。) 11.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提醒:只有真正的哲学才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1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个对子”。(提醒: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史上“两个对子”。) 13.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提醒:承认物质决定意识是唯物主义,但辩证唯物主义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既承认是物质决定意识,又认为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第二单元 14. 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是主观的。(提醒: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人的思维和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反映。) 15. 征服、改造自然是处理人和自然关系的前提。(提醒:承认自然的客观性是正确处理人和自然关系的前提,要尊重自然,改造自然,做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 16. 世界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可知性。(提醒:世界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17. 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提醒: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18. 运动是有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相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绝对的。(提醒: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19.静止就是绝对不动。(提醒: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就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0.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总是统一的。(提醒:应该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统一起来,但二者并不总是统一的。) 21.规律是永恒不变的、无条件的。(提醒:当客观物质发生变化时,规律也会发生变化;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要在运动中把握规律。) 22.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和基础。(提醒:颠倒了二者的关系。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突破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23.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提醒: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改造、创造规律。) 24. 意识是大脑的机能。(提醒: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25. 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神话、传说是人为臆造出来的。(提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易错易混知识点考前必背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考点必背 (第一单元坚持宪法至上) 1.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国家的根本法。 2.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宪法的基本原则。 3.我国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4.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5.广大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 6.我们要积极依法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担当起国家主人应尽的责任。 7.人权的实质内容和目标是人自由、平等的生存和发展。 8.尊重和保障人权成为我国的宪法原则,它要求各级国家机关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加强人权法治保障,保证人民依法享受广泛的权利和自由。 9.审判机关、检察机关要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保护公民的各项权益。 10.国家机构依据宪法行使权力,以实现和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11.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12.任何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都没有超越宪法的权力。 13.规范国家权力运行以保障公民权利,是宪法的核心价值追求。 14.国家权力必须在宪法和法律限定的范围内行使,不能超越权限行使权力,也不能滥用权力。 15.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来说,权力就是责任,责任就要担当,必须依法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不得懈怠推诿。 16.国家权力必须严格按照法定的途径和方式行使。 17.国家权力的行使不可任性,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 18.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必须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 19.中国共产党坚持把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党既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也领导人民执行宪法法律,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 20.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 21.宪法所规定的内容是国家生活这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而其他法律所规定的内容通常只是国家生活中的一般性问题, 22.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其他法律是根据宪法制定的,不得与宪法的原则和精神相违背。否则,就会因违宪而无效。 23.权力行使需要接受监督。监督是权力正确行使的根本保证,不受监督的权力将导致腐败。 24.我们要增强宪法意识,热爱宪法,捍卫宪法。(学习宪法、认同宪法、践行宪法) 25.宪法的生命和权威在于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我们坚持宪法至上,自觉践行宪法精神,积极推动宪法实施。 (第二单元公民的权利与义务) 1.公民政治权利和自由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和监督权等。 2.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 3.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4.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 5.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6.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7.教育为个人人生幸福奠定基础,为人类文明传递薪火,成就民族和国家的未来。 8.行使权利有界限。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9.维护权利守程序。公民应树立按照法定程序办事的意识,通过正确的途径和方式维护自身

易混易错对比练习150题(超级经典)

易混易错对比练习150题 1. Only those knew well could be let in. Only those knew him well could be let in. A. did he B. he C. who D. that 2. When you read the map, you’d better make a mark you have any question. When you read the map, you’d better make a mark you have paid a visit to. A. at when B. at the place C. the place where D. where 3. He fell ill. That was he didn’t show up. He fell ill. That was he overworked himself. A. cause B. reason C. why D. because 4. ---Who were the people with the flag? ---A group itself the League for Peace. ---Who were the people with the flag? ---A group the League for Peace. A. calls B. calling C. called D. is called 5. This is such a good book every one of us likes to read. This is such a good book every one of us likes to read it. A. that B. which C. and D. as 6. Dorothy was always speaking highly of her own role in the play, , of course, made the others unhappy. Dorothy was always speaking highly of her own role in the play. , of course, made the others unhappy. A. who B. which C. This D. what 7. I’ll never forget the day I joined the League. I’ll never forget the day I spent in my hometown. A. where B. that C. when D. what 8. Jim a poem last night; now he is going on with it. Jim a poem last night; now he is typing it. A. wrote B. writes C. was writing D. is writing 9. That is all you must do. That is you must do. A. that B. which C. what D. whether 10. Is this the factory you visited? Is this factory you visited? Is this the factory you used to work? Is this factory you used to work? A. where B. which C. the one D. that 11. Those pupils like dancing, two of are boys. Those pupils like dancing and two of are boys. A. who B. them C. which D. whom 12. He was told about it many times, he still couldn’t understand it. Having been told about it many times, he still couldn’t understand it. A. so B. but C. however D. / 13. This place is they fought the enem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