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故居浮记

袁世凯故居浮记
袁世凯故居浮记

袁世凯故居浮记

周口人尤其是项城人提起袁世凯似乎有太多复杂的感情。这里面原因很多,也许是缘于老乡关系,项城人对袁世凯显现出莫名的骄傲,这当然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儿。

在外人面前项城人总显现出一种遗憾:要是袁世凯当了皇帝,我们家乡的名气早就在外了。可惜袁世凯落了个窃国大盗的骂名,这曾经让项城老家人面对国人好长一段时期抬不起头来。

袁世凯,字慰庭,河南项城人,生于咸丰九年(1859),出身官宦世家,自从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军后,声名大振,官运亨通,继李鸿章之后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辛亥革命后出任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是北洋军阀的领袖。袁世凯的诞生地位于项城王明口乡袁寨。据传,清咸丰七年,袁氏家族看中袁寨这块风水宝地,花巨资买下,并开始扩建,于咸丰十年告竣,是典型的晚清地主庄园式建筑。这里是袁世凯幼年生活的地方,目前袁寨有袁世凯六弟袁世彤的重孙女袁启姝居住。2005年以来,项城市市政府看出了袁寨独有的旅游价值,打出了民国名人的招牌,但又不敢大张旗鼓,很难为他们了。市政府投入6500万巨资重修袁世凯故居,意将其开发为旅游风景区。

去那里采风,我们一行人依次观览袁世凯故居。这是一处清幽的住宅群落,古朴典雅。据导游介绍,袁世凯故居原来占地270亩,具有明清特色和传统风格的各式建筑248间,周围有1800米长、10米多高的寨墙,还有一座优美别致的花园以及6座炮楼及三道护城河,不过这些多已移作他用。现在的故居整体按中、东、西三轴线布局,分东、中、西三组纵深院落,且院落幽曲相连,形成一组完整且别具风格的建筑群。建筑群由传统砖瓦、木材、白灰等建筑材料构成,反映了中国古代建筑特色。房屋顶脊之上,皆有狮、虎、豹、马、猴等砖雕,四角桃檐高耸,饰有龙纹兽尖,直指苍穹,气势恢宏。

袁世凯少小离家后,曾七次回袁寨老家或省亲或奔丧,在家时间都很短。袁世凯旧宅1986年公布颁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50年以后,人民政府把袁府作为粮库使用,经大跃进、文革损坏,现在保存下来的有西边完整的三阶院落、中轴前院客厅和中院堂楼,即袁世凯出生的地方。高10米的寨墙基本保存完整,但自然损坏严重。六座炮楼和寨内的袁府花园已毁,三道护城河部分段落已被村民填平辟为民宅。项城市博物馆为了保护开发袁府,早已派专人看守并逐步修复损坏部分建筑。

鉴于袁世凯是中国近代史上叱咤风云的著名人物,前来参观游览的游客常年不断,其人文景观价值较高。袁寨人的讲述让我发现母不嫌子丑,在这里确实真的是这样。项城人好像没有把袁世凯当一个卖国贼与利欲熏心的人来看待,反而是充满感情地表达着他们心目中的袁世凯。同行里一位项城诗词老翁这样评价袁世凯:袁世凯除了干了一件称帝错事,其他干的都是好事。这当然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

驻足袁府,抚今追昔,几多感慨。袁世凯是非功过如今基本已成定局,拂去过往的烟云,抛开袁世凯作为封建地主的总头子不讲,抛开袁世凯一妻九妾的奢华生活不讲,我们要客观纵观袁世凯一生。袁世凯人生的每一重要阶段,都有着一些呈螺旋状循环上升的类似经历与曲线轨迹:凭借勤奋努力,利用时势机缘,一点一点地往上爬;当爬到一定的高度时,突然悬空一脚掉下;然后进入另一新的阶段,继续步步攀升;再次掉落,等待时机再次攀爬&&他就这样不懈地坚持着,一直爬到不能再向上爬的巅峰。从这点来讲,袁世凯的精神确有可嘉之处。

若论念书学习,袁世凯天资平平。因此,他两次参加科考,两次落第,也就不足为怪了。袁世凯不喜欢念书,不等于他无视功名。其实,他的自尊心极强,一心想着出人头地。他早年的几首诗中,都透着一股建功立业、志向远大的非凡气度。比如《雨花台怀古》:我今独上雨花台,万古英雄付劫灰;谓是孙策破刘处,相传梅锅屯兵来。大江滚滚向东去,寸心郁郁何时开?只等毛羽一丰满,飞下九天拯鸿哀。大有胸怀鸿鹄之意,从此看出,袁世凯不乏远大的报国志向。

落第后的袁世凯到上海谋事,也混得不甚如意。1881年5月的一天,袁世凯在其嗣父袁保庆的结拜兄弟吴长庆的帮助下,离开上海,前往山东吴长庆帐下投笔从戎,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迈出了跻身仕途的第一步。

事实证明,袁世凯虽不喜读书,但对实务却极具天赋,办事效率极高。袁世凯这一优点与特长深得吴长庆的好感与信任,不久便委任他为吴长庆军营务处帮办(相当于今日军训处作战参谋之职)。

个人的追求喜好、天赋才干一旦找到合适的环境,也就意味着向成功迈进了一大步。袁世凯于正途之外脱颖而出,一步一步地向上攀爬。

袁世凯长期的应考诵读,也打下了一定的国学基础,这就使得他不同于过去的八旗、绿营旧式军人。他胆量极大,但又不是那种一味蛮干的莽夫,称得上有勇有谋。无论是从戎治军,还是后来的从政治国,他一直惯用的手法,便是软硬兼施:一手拿刀子,一手拿票子。拿刀子就是杀人,袁世凯杀起人来从不心慈手软。性格决定命运,可以说,袁世凯的锋芒早在二十三岁时便已锐不可当,他发迹的地点不在中国,而在朝鲜。朝鲜是其最初的练刀之地,在朝鲜,袁世凯办事干练,雷厉风行,表现出了突出的才干。他运筹帷幄,成功处理了甲申政变,甲申政变后中国大胜,日本惨败。袁世凯开始登上晚清政治舞台,逐渐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

1895年12月16日,袁世凯奉旨前往距天津60余里、离北京300里许,素有京津南大门之称的小站,接管定武军,督练新建陆军。

袁世凯的人生,也因此而进入了第二个重要阶段。

如果说袁世凯发迹于朝鲜,那么他真正起家,便是小站练兵。在几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谁握有军权,谁就能够左右政局,主宰全国。历经十多年摸爬滚打,早已深谙官场之道的袁世凯自然十分看重这支即将崛起的新军,几乎将所有心血付诸其中。为让官兵效忠于己,打起仗来勇往直前,袁世凯不仅经常训话,还像曾国藩那样编了一首《劝兵歌》,让新军士兵

扯开嗓门唱个不休。

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将古今中外练兵之法熔为一炉,袁世凯继曾国藩、李鸿章之后,将操兵、练军、治军之术简直发挥到了极致,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层次。于是,他编练的这支新建陆军横空出世,很快就成为一支国内最具战斗力的近代化军队。

袁世凯练军成功,同时也使得小站新军成为创练新军的模范样板,全国各地再度添练新军,必从小站抽调军事骨干担任教官。正是从他编练的新军中,走出了四个民国总统(袁世凯、冯国璋、徐世昌、曹锟),六个民国总理、陆军总长(段祺瑞、王士珍、段芝贵、唐绍仪、张怀芝、靳云鹏),34个督军。这不能不说是袁世凯的功劳,也是他创造的一个不大不小的近代奇迹。

小站新军是袁世凯的看家资本与起家基础,他能继续前行,一步步迈向权力的顶峰,自然得益于这支一手创建起来的新军。然而,新军在给他带来权力与荣耀的同时,也带来了危机与危险。袁世凯的最后失败与覆灭,也源自这支新军。

当缺乏实力的维新派感到变法有异、即将遭到慈禧太后的残酷扼杀之时,他们的目光,不禁落在了身居小站、手拥兵权的袁世凯身上。康有为等人认为:可救上者,只此一人。他们想利用这支雄踞海内首位的新建陆军进攻京城,保护光绪皇帝,以保证变法能持续长久地进行下去。在维新派抚袁以备不测的建议下,光绪皇帝两次召见袁世凯,夸他兵练得好,将他提拔为候补侍郎,许以专折具奏之权,告诉他以后可与荣禄各办各事。这自然引起了慈禧、荣禄的警觉。为防止袁世凯被维新派所用,狡猾的荣禄调动军队驻扎长辛店与天津陈家沟,切断新军由小站进入北京的必由之路。

一方倚重利用,一方早有防范,袁世凯就这样被置于帝党与后党两派势力并不对等的夹缝之中。

过去的一致看法,都是认为袁世凯出卖了维新志士。但据近年来史学家的研究考证,事情似乎有了一定的变化与转机,那就是慈禧发动政变在前,袁世凯告密在后。

于是,袁世凯先告密于荣禄,荣禄再呈于慈禧。袁世凯的告密并未直接造成维新变法的失败,但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致使包括戊戌六君子在内的大批维新党人被捕被杀、被革被逐,使所有维新变法的成果前功尽弃。

就本质而言,袁世凯不仅同情维新,还真属维新一派,此后的事实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并且就维新变法这一事件本身而言,1914年,身为民国正式大总统的他,不仅追认戊戌六君子为先烈,还在北京建立祠宇,将事实宣付清史馆立传。当然,他这样做,也不排除对当年的出卖之举有着一定的忏悔与掩盖之意。

袁世凯简直像个魔术大师,眼看就要身败名裂死无葬身之地,他竟然摇摇晃晃地走过了那根细细的钢丝绳而安然无恙。

将功折过,袁世凯的性命保住了,地位也保住了。走过一段人生的低潮期,他又开始往上升迁,进入了人生的第三个重要阶段。1899年6月16日,袁世凯升任工部右侍郎,年底

署理山东巡抚。1900年3月14日实授山东巡抚,正式成为实权在握的一方诸侯,这也是他由军权向政权迈出的关键一步。

北京陷落后,慈禧让袁世凯接济经费,他先后送去白银21万两、绸缎200匹及大量食物。逃亡的慈禧得了袁世凯接济,心里的感激自不待言。慈禧到达西安,袁世凯运送大批军火以供保卫之用。袁世凯摸准了老佛爷的脾性与心思,知道她需要的就是金钱、体面、豪华与排场。所以,袁世凯让败逃而回的慈禧在灿烂的鲜花、亮丽的彩灯照耀下回归京城,产生一种虚幻的凯旋感。

于是,众望所归的袁世凯被清廷正式任命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成为大清帝国的实际宰相。后又一身兼任督办商务大臣、电政大臣、铁路大臣等八个大臣之职,权势远远超过当年的曾国藩与李鸿章。

于是,清朝末期一个新的时代袁世凯时代就此拉开帷幕。

这是一个被史家与大众忽略了的多少算得上充满生机、焕然一新的时代,其中最亮丽的出彩之处,便是被称为清末新政的社会变革。清末新政无论是改革的广度,还是其力度与深度,都超过了戊戌维新变法。就实质及影响而言,清末新政的有力推动者、实际执行者便是大权在握的袁世凯,在增练新军、创建巡警、改革司法制度、推行地方自治、发展实业、广兴教育这些新政改革方面,袁世凯功不可没。只因他后来称帝自为,一生中的诸多功绩被有意无意抹杀殆尽了。

后来宣统帝溥仪即位,其父载沣监国,为摄政王。此人对袁世凯早有成见,早想一枪结果袁世凯性命。他大权在握,加之要为其同父异母的兄长光绪帝报仇,所以他刚一上任就准备拿袁世凯开刀。

摄政王载沣给袁世凯以严厉的惩处以足疾为由,罢免他的一切军政大权,将其开缺回籍。

袁世凯的性命是保住了,但他又从顶端跌落在地,从京城来到河南彰德(今安阳)洹上村,成为一介无官无职的平民,仿佛又回到了人生的最初起点。

袁世凯之所以没回老家项城,这里面原因很明显,彰德居于通衢之地,进退自如,随时可以东山再起,而项城显然偏僻的多。刚到彰德的日子,袁世凯垂钓、下棋、看戏、吟诗,过得十分悠闲,全然一副淡泊名利的样子。袁世凯的名照,可能就是那张身穿蓑衣、头戴斗笠、手执钓竿的闲云野鹤照。这是他曾寄往上海某报纸发表过的一张照片,以示自己再也无意于政事。这其中虽不乏作秀成分,但多少也反映了袁世凯当时的心境。

后来革命党独立,政局告急。各种势力为了挽救清廷于危亡,一致推荐袁世凯出山,犹豫不决的清廷不得不启用袁世凯。在彰德静观时局的袁世凯势如蛟龙出海,运用手腕促成南北议和,逼清帝退位,不流血的完成了孙中山梦寐以求的改朝换代。以其大功被推为民国大总统在情理之中,不过国情不允许中国走西方议会道路,民众还没来得及适应共和政体,加上封建残余思想作祟,袁世凯竟发昏做起了君主立宪的皇帝美梦。最终称帝梦昙花一现,自己也身败名裂,传为笑谈,为自己的一生留下不光彩的一笔。

袁世凯时代结束了,袁世凯入土却不安。关于他的争论一直未休。有人说他是一代枭雄,有人说他是窃国大盗;也有人说他是治世能臣,有人说他是卖国贼;有人说他是爱国英雄;有人说他是卖友求荣的小人等等。对一个人的评价有如此之大的差别,在中国历史上恐怕没有几个人。历史极为复杂,评价历史人物应该根据他的所作所为是否适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否有利于国家、民族和社会的进步而定,我们只有实事求是地对历史人物进行客观分析,才有可能得到或者基本上得到符合实际的论断。曾经热播的《走向共和》,多少为我们还原了袁世凯的真实面目,这是值得欣慰的。

但是袁世凯却是个悲剧人物,在外强侵入,革命蜂起,内外交困,民不聊生,动荡不安的年代里,袁世凯以强者的身份,左右逢源,自立派系,确实做过不少有利于国家社会发展的好事,充分显示了他的雄才大略。但他权欲的膨胀促使野心太大,又加上迷信,在家人和部属的怂恿下演出了称帝的闹剧,也暴露了他是乱世枭雄的面目,导致了他的悲剧人生。

纵观袁世凯从政40余年的生涯,不可否认也不应该否认,他对于国家、民族和社会发展确实起过积极作用。他的政敌民主主义革命家黄兴曾这样评论过袁世凯,他算得个四十年来天下英雄。众所周知,黄兴是道德高尚、宽容厚道的君子,他对袁世凯的评论是公道的,确切中肯。刘忆江先生在《袁世凯评传》中用三句话概括了袁世凯的一生:青年为爱国之英雄,中年为治世之能臣,晚年为误国之奸雄。所说的行百里半九十,一失足便成千古恨,用在袁世凯身上就是最好的例证。洪宪帝制是铁的事实,毕竟逆潮流而动。评价稍好的如唐德刚先生称袁世凯为社会转型期间的不幸产物,这是有道理的。白居易《放言》诗曰: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表格详细版

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 1839年林则徐在广州禁烟。6月在虎门海滩销烟。英国政府决定发动侵略中国战争。 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英军从广州转攻厦门,攻陷定海,北犯天津。 1841年1月,琦善同英国签订《穿鼻草约》,道光帝不满,派奕山到广州主持军事,对英作战。关 天培在虎门炮台抗击英军,壮烈牺牲。5月,英军进逼广州,弈山投降。三元里人民进行 抗英斗争。9月,定海再次陷落,三总兵抗敌牺牲。 1842年6月,陈化成坚守吴淞口以身报国。镇江守军与敌人血战到底。8月,英舰到达南京江面,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 1843年英国强迫清攻府签订《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附件。 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 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签订。洪秀全和冯云山到广西山区传教,杨秀清、萧 朝贵、韦昌辉、石达开先后参加拜上帝教,成为领导骨干。 1848年洪秀全写成《原道觉世训》、《太平天日》等文章,表现了要建立帝王事业的志愿。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9月,在永安州城建制封王。1853年3月,太平军占领南京,改名天京,定为都城。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4月,发动北伐与西征。 9月,周立春领导青浦人民赵义,刘丽川领导上海小刀会起义。北方捻党起义。 1855年捻党在雉河集会盟,推张乐行为盟主,开始有统一的指挥和领导。捻军成为太平天国在北 方的友军。 1856年秋,“天京事变”发生。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1858年沙俄强迫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爱珲条约》。 英法联军占领天津。俄、英、法、美强迫清政府分别签订《天津条约》。 1859年6月,英法公使到北京交换条约文本,蓄意挑衅,炮轰大沽口。中国守军开炮还击,击沉 击毁敌舰十多只,英海军司令受重伤。 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天津、北京。中英、中法、中俄《北京条约》签订。 1861年11月,那拉氏发动政变(史称“辛酉政变”或“北京政变”)。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共 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曾国藩创设安庆军械所。它是洋务派办的第一个军事工业。 1862年陈玉成在安庆防御战中牺牲。李秀成率军进攻上海,同中外反动军队激战。曾国藩统率反 动武装,在外国侵略者配合下围攻天京。太平天国军民进行天京保卫战。 1864年7月,天京陷落,太平天国失败。 1865年阿古柏率军侵入新疆。不久,成立哲德沙尔国,自立为汗。俄、英侵略者先后承认这个伪 政权。 1867年美国借口美船水手被杀,派军队侵犯台南瑯王乔,被台湾人民击退。 1868年捻军失败。 1871年沙俄派兵侵占伊犁地区。 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设立轮船招商局。它是洋务派办的第一个与民用有关的工业。 广东南海商办的继昌隆缫丝厂创立。 1874年日本侵略军侵犯台湾瑯王乔,台湾军民坚决抵抗,日军惨败。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专条》。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签订。 1881年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伊犁条约》。 1883年12月,中法战争爆发。 1884年8月下旬,法舰突然袭击马尾军港的福建水师。清政府下诏对法国正式宣战。10月,刘铭 传的清军击退进犯台北的法军。 1885年3月,法舰进犯浙江镇海。刘永福黑旗军和越南人民配合,在临洮大败法军,收复十多个 州县。冯子材在镇南关大败法军,乘胜追击,收复谅山等要地。 6月,《中法新约》签订。 1888年康有为第一次向光绪帝上书,要求变法。

袁世凯简介-精简

袁世凯(1859年—1916年),字慰庭,号容庵,是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北洋军阀鼻祖、中华民国大总统,风云一时,叱咤中国政坛。 袁世凯生于官宦世家,幼时聪明伶俐,记忆非凡,理想远大,14岁曾作诗“眼前龙虎斗不了,杀气直上千云萧,我欲向天张巨口,一口吞尽胡天骄”,老时也作“楼小能容膝,檐高老树齐,开轩平北斗,翻觉太行低”,可谓气吞山河。 袁世凯年轻时科场失意,22岁投笔从戎,效力淮军将领吴长庆门下,因办事严谨,严于律己,秉公执法,不苟私情,很快得到上级赏识。 1882年,大清藩属朝鲜发生壬午军乱,求助于清庭,袁世凯即随军入朝平乱。驻朝期间,袁世凯头脑灵活,办事机敏、干练,表现出较高的外交、军事才能,颇为清庭朝野瞩目。在朝期间,有官兵惹事生非,奸淫掳掠,无恶不做,袁世凯既向上汇报,并以辞职相威胁,要求严厉处罚,吴长庆为保大清名誉,批准他执行,他连夜行动,处罚起来心冷如铁,基本就是一个字“杀”,长官吴长庆的面子一点不顾,吴长庆也没办法,只得经常告戒手下不要犯法,避免落入袁世凯手中。 袁世凯练兵也非常拿手,他的军队最有战斗力,他还帮助朝鲜练兵,并亲自制订章程,采用德式操法,英美装备,他训练的朝鲜军队也相当骁勇。朝鲜国王极为赏识,曾想挽留并许以朝鲜陆军大统领之位。 1884年,日本挑起朝鲜内乱,袁世凯在没得到授权的情况下,当机立断,把日本赶出朝鲜。 1894年,中国甲午战败,退出朝鲜,袁世凯看国力衰弱,军队素质低下,建议训练新兵。1895年受命以道员衔赴天津督练“新式陆军”。他仿造欧洲军制训练军队,取得极大的收获。同时在此基础上扶植自己的势力,形成了日后北洋军阀的班底。在抗击八国联军中屡立战功,虽然无法取胜,但建制从没被打散,比别的军队要强悍的多。后来以此为基础,在河北保定编炼北洋常备军,就是后来大家熟悉的北洋军,实力居全国之首,为他以后强取总统宝座打下基础。 袁世凯善于收买人心,手下非常卖命,在军饷方面从不拖欠,同时期他的官兵待遇要高于其他军队。

《袁世凯传》读后感

《袁世凯传》读后感 在读完《袁世凯传》后给我较深映像的情节有两个,一个是袁世凯的韬略,他的官场之道让他最后成为铁腕人物,可称之为奸雄。另一个就是对军权掌握的重要性,在乱世中可谓得军权者得天下。 袁世凯的官场之道 袁世凯虽出身显赫,但自幼不喜读书,且生性放荡不羁。年轻时两次乡试未中,遂决计弃文从武,这样一个“草包”最后却可以“大盗窃国”,在我看来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袁世凯善于玩弄权术,投机钻营。通过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到在很多袁世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中,袁世凯投机取巧,拉拢权势,奔走钻营的政治手段让袁世凯取得了不少晋升的机会和领导的信任。书中提到:“在吴长庆及其幕僚面请,总是“谦抑自下”,极表恭顺。又时常伪装忧国忧时,“作慷慨激昂之谈”。很快取得吴长庆等人的好感。”从这段话就可以看出,袁世凯之后受到李鸿章,奕劻乃至慈禧太后的赏识和与英国人交好的原因。在这里我不得不感叹,一个没有什么学识一介匹夫能在乱世中凭借权术和社交手段走到高位,实属不易,也不得不佩服袁世凯。袁世凯的韬略让自己最终成为一代奸雄,无论人民褒贬与否,袁世凯对近代中国的走向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我们不能忽视的。 袁世凯的官场之道可以用三个例子来很好的阐释:朝鲜时期和甲午战争中自我吹嘘、投机钻营,推脱责任;戊戌变法中两面派、血腥叛卖手段;还有为了获得主动权不惜发动动乱以此在北京就职的做法。 袁世凯在朝鲜时对日本的挑衅行为的预估错误是导致甲午战争的一个因素之一,当时朝鲜正在受民间团体东学道的起义的威胁,袁世凯想通过清朝廷出兵朝鲜镇压东学道借机提高自己的地位,但当时日本方面已蓄谋已久想要吞并朝鲜侵略中国,袁世凯对此毫无思想准备。之后日本拒绝撤兵时,袁世凯深感孤立无援,胆怯怕死,便托词患病,更不惜以死相挟易装逃走了事。之后袁世凯回到中国后失败主义情绪更重,在李鸿章的消极应战下最终签署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多年追随李鸿章的袁世凯,也被人们指斥为诱发战争的“最贵祸首”。通过这件事明显能看出袁世凯在前期得利时自我吹嘘,之后遇挫临阵脱逃,推脱责任的本领,最终导致了清政府的巨大牺牲。但是一个在我们眼中如此“卑劣”的一个人也正是利用他的这些本领登上权利的顶峰。

世界历史大事年表提纲人教版

世界历史年代大事表 世界历史上册(特别要注意世纪与年代的换算与记忆,) 世界古代史--上古时代(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 约三四百万年前,人类形成。最早的一支是来自非洲的“南方古猿”,正在形成的人前3500年,非洲尼罗河流域出现奴隶制国家 前3500年,亚洲两河流域出现奴隶制国家 前3000年,古埃及国家统一 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出现奴隶制国家 前2070年,中国夏朝建立 前2000年~前12世纪,希腊爱琴文明出现及发展(西方文明之源) 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的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制定了汉谟拉比法典。 前8世纪,雅典和斯巴达文明出现 前8世纪,罗马国家建立 前509年~前27年,罗马共和国时代 前6世纪,乔达摩·悉达多在印度创立佛教 前6世纪,波斯帝国建立 前5世纪早期三次希波战争 前5世纪后期,伯利克里改革(中国战国时期) 前4世纪后期,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建立亚历山大帝国 前3世纪~前2世纪,罗马与迦太基之间的三次布匿战争,罗马胜利 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中国两汉时期,中国把当时的罗马叫做大秦) 1世纪,基督教诞生(耶稣上帝) 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西罗马帝国与东罗马帝国(也称拜占庭帝国) 476年,罗马帝国灭亡。西欧进入封建社会(比中国迟了近千年) 世界古代史--中古时代(封建社会) 5世纪,大和民族统一日本 5世纪后期,法兰克王国建立 622年,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伊期兰教诞生 630年,穆罕默德攻战麦加城, 632年,阿拉伯国家统一(中国唐朝) 646年(7世纪中期),日本孝德天皇实行大化改新 8世纪,查理·马特改革,西欧实行封建采邑制,实行森严的等级制度 9世纪,西欧封建制度确立 10世纪,西欧城市逐渐发展起来 12世纪末,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 13世纪,意大利马可·波罗到达中国元朝大都(北京) 13世纪末,奥斯曼土耳其国家建立 1453年,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被土耳其灭亡 世界近代史(1640年-1917年) 14世纪,欧洲新兴的资产阶级产生,人文主义精神广为流传 14世纪~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 1487年,迪亚士到达好望角(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 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 1497~1498年,达·伽马到达印度

我们如何看待袁世凯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科目:中国近代史纲要 班别:汉语言文学112班 姓名:周红妤 学号:110110402028 二0一二年十二月八日

我们如何看待袁世凯 专业:汉语言文学112班学号:110110402028 姓名:周红妤 摘要: 简述袁世凯的出身和生平,陈述维新变法时期、义和团运动时期、北洋军阀时期、辛亥革命时期、任大总统之时袁世凯的主要作为,综合论述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袁世凯。 关键词: 出卖维新派血腥镇压爱国运动绞杀辛亥革命追求封建统一辩证看待 正文: 一个投机政客,一个有铁一般的手腕的政客,在传统历史中他是个十恶不赦的人,但是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袁世凯? 袁世凯,字慰亭,号荣庵,汉族,1859年9月16日(咸丰九年八月二十日)出生于河南项城的一个世代宦官家族,中国近代史上的政治、军事人物、北洋军阀的首脑。早年在朝鲜发迹,归国以后在天津小站督练新军。清末新政时期推动近代化改革。辛亥革命期间逼清帝退位,并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当选为中华民国首任大总统。他下令解散国会,修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了《中华民国约法》并修改了《大总统选举法》,1915年12月复辟帝制,建立中华帝国,年号“洪宪”。后来在护国运动的压力下取消了皇帝尊号,不久于1916年6月6日在郁愤中因肾衰竭去世。 甲午战争以后,康有为领导了维新变法运动,当时的袁世凯还没有得到训练新军的美差,正当宦途不得意的时候。他善观风变,巧于变化,当看到维新变法得到军务处大臣翁同稣等人的同情、有发达迹象的时候,他决定在这方面也下一笔堵住。他时常去康有为和梁启超大讲练兵变法,饮酒商谈,还称康有为是大哥,表示亲热和极其赞成维新变法,并常常以他在朝鲜与日本人打过仗和甲午战争一度主张对日本强硬为资本,自我吹嘘,很快就得到了康有为的信任。 虽然袁世凯混迹于维新派,但他的思想与维新任务有本质的不同。维新人物多是受到了西方资产阶级学说的影响,思想上经历了一个否定或怀疑封建主义“旧学”、接受资本主义“新学”的转变,他们的都认为光学习西方的船、炮不够的,最主要的是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而袁世凯一直在封建官僚圈子中混来混去,终日考虑的不是如何改变这个腐败的社会,而是想着如何利用这个社会的腐败,爬到它的的最上层去。在他日渐得到谭嗣同等人的信任之后,谭嗣同把变法的具体计划都告诉了他。然而袁世凯反复思考,觉得维新派都是些空谈的书生,而西后(慈禧)掌握权柄三十多年朝内外心腹多,树大根生不易动摇,所以决定投靠太后。于是把维新派的计划全盘托出给荣禄,当天荣禄便向慈禧告密,慈禧即刻发布懿旨宣布自己临朝听政,并下令搜捕维新派,这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戊戌告密”、“戊戌政变”。由此可见,袁世凯出卖了维新派,成为此次变法运动的主要扼杀者。 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袁世凯虽然极其在行耍独特的手段,但是,他本身所带有的浓重的封建性取决了他在思想上完全不可能跟上时代的潮流,历史总是前进的,思想落后、观念旧式的人必将不可能成为中国真正的领导者,这也就为后来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和遭到反对埋下了重重的危机。 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山东义和团运动兴起,并且发展壮大,山东成为全国的反帝中心,引起了帝国主义的恐慌,且这股强大的势力对清朝统治也造成了威胁。而此时的袁世凯又得到了荣禄和康格的赏识,因为出任山东巡抚。在任职山东巡抚以后,用武力镇压义和团运动,大力捕杀团民,并且命令当地村民缴纳巨额金来上交给领事馆。由此一来,山东人民的财产就这样作了袁世凯取信帝国主义的赞礼。 从袁世凯武力血腥镇压义和团运动一事看来,袁世凯不仅思想封建落后,跟不上世代的潮流,分不清历史前进的方向,还中外勾结,血腥镇压反帝爱国运动,巴结外来侵略者,甘为侵略者所用,联合镇压中国人民,出卖山东的既得利益。

莎士比亚生平及成就

莎士比亚生平及成就 The life of Shakespeare William Shakespeare was baptized on 26 April 1564 and died on 23 April 1616.He was a great English poet and playwright on Europe Renaissance time, and he was widely regarded as the greatest writer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and the world's pre-eminent dramatist. He is often called England's national poet and the "Bard of Avon". Shakespeare was born and raised in Stratford-upon-Avon. At the age of 18, he married a 26-year old woman Anne Hathaway. When not reach 21 years old he had three children: Susanna, and twins Hamnet and Judith. Years later he came to London. Between 1585 and 1592, he began a successful career in London as an actor, writer, and part owner of a playing company called the Lord Chamberlain's Men, later known as the King's Men. He appeared to have retired to Stratford around 1613. Shakespeare lived in London for more than 20 years, and during this period his wife still stayed bases. Shakespeare produced most of his known work between 1589 and 1613.His early plays were mainly comedies and histories, and he rose to the peak of sophistication and artistry by the end of the sixteenth century. In his last phase, he wrote tragicomedies, also known as romances, and collaborated with other playwrights.

我心中的谭嗣同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一句荡气回肠的诗句涤荡在历史的长河中,是血染了的声音,是爱国青年发自肺腑的呐喊,既是慷慨就义时的大无畏又是无力回天时的无奈。年仅三十三岁的他,就这样,在菜市场旁的刑场从容就义。热血洒溅乾坤,洒进了又一批热血青年的心里,泼向了国内封建势力的面前,直接逼视封建势力的束缚。他,就是谭嗣同。 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造成了新的民族危机,激发了新的民族觉醒。深重的民族灾难,焦灼着谭嗣同的心,他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义愤填膺,坚决反对签订和约。此时,资产阶级的改良思想迅速传播开来,逐步形成为变法维新的思潮,并发展成一场变法维新的政治运动。于是,在变法思潮的影响下,谭嗣同苦思精研挽救民族危亡的根本大计。他感到必须对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实行改革,才能救亡图存。 谭嗣同作为维新变法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还写文章抨击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这一系列举措,都对中国的经济起了一个很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对于中国当时封闭的思想来说更是一盏明灯,点亮了有识之士的智慧之火。在物质方面,谭嗣同给中国带来了发展;在精神方面,谭嗣同传播了先进的火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少了灵魂,那将会离没落不远。“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于是,谭嗣同的鲜血没有白流,于有识之士来说更鼓舞了他们的心;于愚昧的国民的来说,麻木的他们虽并未开始苏醒,但他们最起码能听见了些新的不同的声音;于今天的我们来说,爱国热血注入了一代又一代人,让我们时刻谨记繁荣国家的重任。 谭嗣同作为维新变法的代表人物之一,作为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之一,所提出的大部分主张必定不为大多数百姓所接受,如剪掉辫子、穿便装等等。因为清朝长期闭关锁国,国民的思想都过于封建和封闭,甚至愚昧无知,所以当国民听到了新的声音必定认为谭嗣同等人物所提出的主张是异端邪说,所以才会有谭嗣同赶赴刑场时老百姓对戊戌六君子乱扔剩菜等垃圾。但,毕竟,谭嗣同给中国带来了新声音,带来了新的血液,带来了新思想。我认为新思想的来临很重要,对于闭关锁国的中国来说,就像对于干涸土地的甘霖。其次,谭嗣同等人提出的主张特别是政治主张严重地与掌权者的利益相冲突,因此掌权者才不可能同意这样的主张。要让掌权者被动地接受这些主张,就要有制约着掌权者的砝码,而谭嗣同没有。再次,谭嗣同等人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光绪帝身上,希望能实现自上而下的改革,当发现光绪帝没有实权的事实后,请求袁世凯发动政变,而袁世凯的利益和掌权者的利益也密切相关,于是袁世凯背叛了谭嗣同等人。因为袁世凯的背叛,而打草惊蛇,惊动了慈禧太后的利益集团,于是,谭嗣同等人的维新运动只能画上休止符了。若未寄希望于袁世凯,未打草惊蛇,谭嗣同继续兴办学校、搞经济、培养维新政治群体,可能又有另一番景致了。 纵观历史,英国的光荣革命取得了胜利,而且是不流血的自上而下的改良革命。我们把光荣革命和戊戌变法来作比较,可以发现光荣革命取得胜利是有它背后的原因的。在英国,是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的革命,而他们的工业革命已经很发达了,因此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已经有了很强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实力;而在中国,资产阶级的力量还很薄弱,根本无法跟封建旧势力抗衡,中国大部分人都是无产的小老百姓,而这些小老百姓根本就没有改良的意识,谭嗣同兴办的学校也只是招收维新之士,根本就没有面向百姓。英国的光荣革命者把改良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的身上,即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身上,而谭嗣同则把改良的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光绪帝和与改良有利益冲突的袁世凯身上。于是,不难发现,由谭嗣同等人发动的维新运动只能是昙花一现,因为没有强大的后备力量。 谭嗣同,永远的谭嗣同,拥有满腔热血和学识,为中国的存亡真的是抛头颅洒热血了。

初中历史知识关于袁世凯称帝的思考素材

关于袁世凯称帝的思考 在中国近代史上,袁世凯最为世人诟病的事件应当是其“洪宪帝制”的事件,按照我们传统教科书的说法,辛亥革命的革命成果被袁世凯所窃取,孙中山的大总统职位被袁世凯拿去了,而且他复辟称帝,完全破坏民主共和。其实,袁世凯最初能够当选为大总统,是当时的名至实归,“篡夺”一词是后人的观点。细究袁世凯称帝这段历史,可以发现隐含在其中的诸多事件值得推敲。无疑,袁世凯称帝违背历史潮流,但复辟帝制的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视角观察“洪宪帝制”的产生 一、共和体制的问题。中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帝制传统,最高权力集中于皇权。民众对于总统,三权分立的西方话语,都不太适应,当时的民众不知道总统是个什么样的职务。伴随着皇权的推翻,传统的纲常伦理都发生混乱。袁世凯面临着诸多困境,他要安抚那些把他当做曹操的人(当时北洋系内部,同僚与士兵在背地里骂袁世凯是曹操)。此时的边疆少数民族的政治认同也出现了危机,蒙古、新疆,西藏地区都出现了分离危机。这些边疆的少数民族认同与效忠的是清朝皇帝,一旦皇帝没有了,在外国势力的介入下,这些地区都出现分离倾向。政府的国会选举是由地方士绅负责的,很多地方士绅并不确定共和制是什么,更不清楚共和体制下的国会是怎么一回事,认为是革命缔造了共和。国民党在当时看起来力量强盛,实际上是一盘散沙,孙中山声称十年内为中国建二十万英里铁路,许多搞实业的人都觉得孙中山不靠谱。 二、袁世凯善用权术操控国家政局。按照《临时约法》的体制,应当实行责任内阁制。唐绍仪曾试图超越党派,好好办共和。但袁世凯为了保护核心利益,在决定直隶总督的人选上,可以绕开与其政见不合的唐绍仪,直接任命;袁世凯的总统就是按照皇帝的方式当的。对于宋教仁案而言,袁世凯以及与其关系密切的北洋集团参与这件事,双方最终没有通过法律解决的耐心,而是仓促发动了战争。袁世凯依靠国会把他选成大总统,当时的国会代表就想着来北京当官,来北京贪图享受享富贵。袁世凯驱散了国会代表,只是设立一个政府的咨询机构,袁世凯虽然当上大总统,但同样有着诸多困扰。他认为整个官僚统治体系需要皇帝。他认为老百姓还是不习惯没有皇帝,使民众对国家的效忠转变为对袁世凯个人效忠,以强化总统的权威。在经历二次革命之后,大批北洋军都被派驻地方各省,一些高级军官也转成地方各省督军了,当了地方督军之后,很快培植和扩张起各自的势力,不听中央的话。民国初年出现了政局乱象,一大批遗老遗少都出来,鼓吹民国不如清朝的言论。1915年的外交也出现了困境,日本强迫北洋政府签订《二十一条》,当时日本有一个很大的图谋就是破坏袁世凯的声望。历史上日本政府就与袁世凯有着恩怨,在日本人眼中,袁世凯是政治强人,他们害怕在袁世凯带领下中国由弱变强,成为日本扩张的障碍。 三、筹安会的帝制鼓吹。当袁世凯的政治威信遭破坏时,筹安六君子大为复辟鼓噪,宣称“袁世凯称帝能够很快塑造起自己的权威”。杨度一直以帝师自居,把恢复帝制的希望都寄托到袁世凯身上。杨度是一个真诚地君主立宪者,他一手策划要在中国建成君主立宪。美国政治学家古德诺那篇《共和与君主论》的文章影响很大,作为袁世凯的政治顾问,古德诺认为中国的国民的确不适合总统制,但他也没说当时应当复辟帝制。袁世凯的长子袁克定在“洪宪帝制”过程中起到很大作用,因为他的存在使得袁世凯和外界

中国年历表

中国历史年表 浏览次数:30180次悬赏分:0|解决时间:2007-4-22 13:10 |提问者:dtq1109 最佳答案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 一、原始社会(约170万年前到约公元前21世纪) 约170万年前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 约70-20万年前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 约1.8万年前山顶洞人开始氏族公社的生活 约0.5-0.7万年前河姆渡、半坡母系氏族公社 约0.4-0.5万年前大汶口文化好中晚期,父系氏族公社 约4000多年前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尧、舜、禹时期 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夏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2070年禹传予启,夏朝建立 商公元前1600 年到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商朝建立 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都殷 西周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西周开始 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镐京,西周结束 春秋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三、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年到公元1840年) 战国(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 秦(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秦始皇确立郡县制,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 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 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入咸阳,秦亡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 西汉(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 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 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8年王莽夺取西汉政权,改国号新 东汉(25年到220年) 25年东汉建立 73年班超出使西域 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 132年张衡发明地动仪 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臣到中国 184年张角领导黄巾起义 200年官渡之战 208年赤避之战 三国(220年到280年) 220年魏国建立 221年蜀国建立 222年吴国建立 230年吴派卫温等率军队到台湾 263年魏灭蜀

我眼中的袁世凯

我眼中的袁世凯 对现今的中学生们来说,他们所接触到的袁世凯,总是处于反面的形。,在当代教育体制下,仅仅通过首先接触到的片面知识,再加上若不是研究袁世凯的专科人员就少有深入了解他的机会,当代中学生们难免会先入为主地在心中过早给他下一个负面的定义。如精研袁世凯20多年,能一眼辨认出袁氏手迹的广州市社科院研究员骆宝善所说:“我读书的时候,袁世凯是窃国大盗;我在中大教书时,也跟学生说袁世凯是窃国大盗;直到我退休了,才能不这样讲了。”曾经的我所触及的知识也是这样,但今天,我眼中的袁世凯,已得以昭雪平冤,我对他,也有了一个不同于过去那种片面的、全新的认识。 一、出色的诗人 “重门惊蟋蟀,万瓦冷鸳鸯。”这是袁世凯某年乡试后所作。我虽不能说懂得品味诗词的好与坏、美或否,但第一眼看到这句话、第一次顺着这句话缓缓读下来时,内心就升腾出一种奇妙的感觉。这两句写秋色、秋景、秋情,蟋蟀与鸳鸯都是秋后的虫禽,在袁世凯的笔下,一“惊”一“冷”,是其心态之表现。其中“重门”、“万瓦”相对,流露出一种气派。一个“万”字,写活了霜天。那一年,袁世凯科考落第,怀着郁结不散的愁闷写下此诗,以记述心中难以排解的悲苦,其失意与苍凉可想而知。细品之中会发现,虽有不得志的苦闷,却也不乏闲云野鹤的雅致。他也曾借诗抒发对那些逼迫自己离开政治舞台的人的愤怒,一字一句都写满了牢骚与愤懑。能够把诗歌写得像袁世凯这样有气派又有味道的,并不多见。即使他如人所评那样是装模作样,这一作品可以表明他有着卓越的文字才华。袁世凯的诗歌刚柔相济,绵里藏针,气象非凡,透过那些语句,可以感受到他从未忘怀自己的抱负。他是一个不屈服的人。抛开其他不谈,在我看来,袁世凯的才华不容否认,他是一名诗人。 二、威武但骄奢的统领军人 走上军事舞台,做一名统领军人,对袁世凯来说,“比起做文章来,到底容易多了”。袁世凯有着威风凛凛的气质,他的女儿曾说,印象中的父亲总是军人派头:黑呢制服,站或坐时,腰背挺直;平常少有笑容;生气时骂“混蛋”,气极了,“混蛋加三级”;待部下很客气,但他们都很怕他。也有人夸张地说,袁世凯坐在那里,睛光四射,像一只老虎。也许有的描述过于夸张,但殊途同归的中心思想只有一个:袁世凯有着独特的军人气质,他威风凛凛,威武肃穆。但这一形象并不是全部布满了光辉,他有其他许多军官一样会有的通病,那就是总想以各种方式高歌自己的赫赫战功或特殊地位。比如,在中南海的时候,袁世凯一到吃饭就要奏军乐。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记道,每当军乐声起,总管太监张谦和的嘴就

莎士比亚生平大事年表

莎士比亚生平大事年表 1564年4月6日,出生。 1569年5岁进入斯特拉特福学校附属幼学班学习。 1579年15岁在家跟父亲学手艺。 1582年18岁与安妮.哈撒韦结婚. 1587年21岁离开家乡,到伦敦谋生. 1590年26岁历史剧《亨利六世》问世。 1591年27岁结识他的庇护人——年方18岁的 南安普顿伯爵。 悲剧《泰特斯.安德洛尼斯》公演。1592年28岁《理查二世》《错误的喜剧》以及 长诗《维纳斯与阿都尼》写成。 伦敦流行瘟疫,政府下令关闭所有 剧院。 与南安普顿等随女王巡幸牛津大 学。 通过喜剧《驯悍记》,第一次写到 故乡的风土人情。 1593年29岁写成《维洛那二绅士》。 1594年30岁《威尼斯商人》《爱的徒劳》《仲夏 夜之梦》上演。长诗《鲁克丽丝受

辱记》出版。 女王伊丽莎白否定了枢密院禁戏 的主张。 1595年31岁写作《罗密欧与朱丽叶》。 1596年32岁丧子,写作《约翰王》。被纹章院 授予家徽。 1597年34岁写成《亨利四世》。 1598年34岁写成《温莎的风流娘们儿》《无事 生非》。 1599年35岁写成《亨利五世》《皆大欢喜》《裘 力斯.恺撒》。成为“环球大剧院” 股东。 1600年36岁写成《哈姆雷特》《第十二夜》。1601年37岁写成《特罗伊洛斯与克瑞西达》。1602年38岁写成《终成眷属》。 1604年40岁写成《麦克白》。 1605年41岁写成《李克王》。 1606年42岁写成《奥塞罗》《一报还一报》《安 东倪与克莉奥特拉》。 1607年43岁写成《雅典的泰门》《科利奥兰那 斯》,与人合作《亨利八世》。1608年44岁完成《泰尔亲王配力克里斯》。

《袁世凯传》读后感

读《袁世凯传》有感 大一第二学期,我选了近代史,本来作为一个理科生我是对历史一点都不感兴趣。但是通过一学期的学习我发现我已渐渐喜欢上了历史,特别是近代史。这个变化与我的近代史老师有很大的关系,老师讲课可谓是声情并茂,老师讲的每个历史事件、每个历史人物都是具体而微。听课的时候仿佛置身其中,以至于下课时觉得意犹未尽。当然历史本身也有它的可爱之处。经老师的介绍我选读了《袁世凯传》这本书,读后小有感触,请见下文。 早在少年时期,我就对袁世凯的历程充满了兴趣,最早是在电视上看到袁世凯这个人的,当时只是一味的觉得他那可爱的八字胡,还有那双有神的大眼特别霸气,当然最吸引我的还是他那身帅气的元帅装。这次读了这位儿时偶像的传记之后颇有感触,还是先说说看到的吧。袁世凯字慰亭,号容庵,出生于一个清朝望族,祖辈都是在清政府里为官,用现在的话说袁世凯就是一个十足的官二代,在当时那个年代,太平天国兴起,一些望族也开始组织自己的武装,在此影响下袁世凯从小性格便是我行我素,放荡自如,总是幻想自己会成为一方英雄,但是其叔父对其是严加管教,让其专心学业,为其日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然而这位能人似乎对书本不感兴趣,参加过科举,与大多数文人一样落榜了。袁世凯真正在历史中崭露头角是在镇压朝鲜的兵变中,其严酷的作风给上层官员留下了一个很好的映像,当然随着实力的提升他的恶行也渐渐开始,在去朝鲜之前就深受军机大臣李鸿章的赏识,在平定朝鲜兵变时袁世凯确实充分展示出了他的军事才能,在朝鲜创出了一番事业,但是他从朝鲜会来的时候是相当的狼狈的,当时踏上国土后他就发下毒誓要与日本人讨回脸面。但他当时万万没有想到几年之后自己的誓言被他自己一次次的践踏,对日本人一次次的妥协。由此可见世事无常,为了生活也许出卖的就是自己的灵魂和良知。回到清廷后发生了一系列事,成就了他同时也将他推下了罪恶的深渊,回国后袁世凯便飞黄腾达。从剿灭捻军到洋务运动都能看到袁世凯活跃的身影。他也是一步一步达到了权力的顶峰。在历史的不可逆的发展之下,他毅然的放弃了清王朝改拥护辛亥革命,但其又撺掇了革命的果实,帝制自为,走上了不归路。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浓的臭味。是后世人眼中的卖国贼,屠夫。 然而评价一个人特别是一个深深影响者近代中国的大人物,我们应公正地,

中外历史事件对照大事年表(完整版)-文档资料

China 时间World 商农业: 商周时代实行井田制,土地名义上为国家所有 陶瓷业: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陶发展到瓷的过渡阶段 商业:初步发展前1600到前1046 西周(周武王) 商业:流通骨贝和铜贝 前1046到前771 春秋(前770-前476) 战国(前475年到前221年) 农业: 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井田制瓦解的原因)战国: 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工程 郑国主持的郑国渠工程 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土地 私有制 冶铁业: 春秋晚期中国最早的人工冶炼铁器 炼钢和淬火工艺有所发展 商业: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足的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 战国时期,出现“市井”的商业区 前 770 到前 221 雅典: 前8世纪左右,希腊人在各地先后建立城邦 前6世纪初工商业的发展造就了雅典新型 的工商业者阶层 前594梭伦当选为执政官,开始民主改革以 缓和社会矛盾 前509罗马共和国建立 前506克利斯提尼改革 罗马: 前449元老院颁布《十二铜表法》 前443-前429伯里克利执政时期,希腊民主 政治的“黄金时代 罗马建国-前3世纪中叶罗马公民法 前230-前221秦相继攻灭东方六国,建立了秦王朝; 前215将军蒙恬率军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加强了北部边防市的发展:明码标价 前221到前206 西汉农业: 汉代牛耕普及全国,出现了曲柄锄、大镰、耧车; 关中农民创造了“井渠”;出现了新的农业 生产组织形式—豪强地主控制下的田庄 冶铁业:冶铁开始使用煤炭作燃料;铁 业官营制度 手工业:汉武帝时代官营手工业(“工 前 202 前27屋大维首创元首制,罗马帝国建立 公元1世纪基督教产生

我心中的朱总司令

我心中的朱总司令 一驾长空,千壑动,云留断处 今往事,刻镌豪杰,筑碑江渚 塔耸三河陈故迹,桥横水域书青史 沉铁戈,破敌阵河滩,惟朱德 似乎总是在一些特殊的日子,才会说起那一连串熟悉的名字,可是人的心中都应该知道感恩,就算许多事不说,也会心存感激。 我感怀有毛主席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才有我们稳定的局势;我感怀邓小平爷爷的魄力,才有了改革开放的新篇章;我感怀温总理在最危难的时刻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在我们视线中。 可在我心中,我最有感触的是作为家乡人的骄傲——朱德元帅,是我最尊敬的人,他是人们眼中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首。可这些标签都是后人对朱总司令的评价。在我的心中,他是一名让我倍感亲切的爷爷,同是四川人,我为有他这位老人而感到骄傲。我常常告诫自己说:既然朱总司令可以为人民新生而身经百战并立下汗马功劳,我为什么就不能继承到他的光辉传统。他为了中国的发展,冒险进言献策而遭批斗饱受冤屈却毫无怨言,我又为何要固守陈词。

然而,似乎只有在1976年,这个三星陨落的特别年月里,因着毛主席和周总理,人们总忘却还有这样一个可亲可敬的总司令,不记得要铭记和缅怀总司令辉煌而挫折的一生。 1909年,23岁的朱德加入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团体中国同盟会,为其以后的事业开启光辉的篇章。在爱国热情的驱使下,豪情万丈的少年朱德开始了他与中国革命难以割舍的联系。他经历过辛亥革命与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斗争,又在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下,逐渐接受马克思主义,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朱德同志怀着“与日寇决一死战,复我河山,保我民族”的决心,率领抗日将士挥师东渡黄河,开赴华北抗日前线。1945年4月,总司令在党的七大上作《论解放区战场》的军事报告,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系统总结了党领导抗日战争的基本经验。 解放战争中,朱德同志参与制定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协助毛泽东同志指挥各解放区军民,先后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领导我们党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立下了丰功伟绩。 新中国成立后,总司令不顾年事已高,在党、国家、军队的重要领导岗位上,殚精竭虑,奋斗不息,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是第一任党的中央纪律检查

(完整版)英国历史大事年表

英国历史大事年表 都铎王朝:1485~1603(近代英国开始) 1485年:亨利七世即位 【15世纪中叶,30年的玫瑰战争导致都铎王朝建立,获胜方南方大地主和新贵族的代表亨利·都铎加冕为王,是为亨利七世。都铎王朝正值资本主义在英国初升时期,产生了两位有名君主:亨利八世,为子嗣和婚姻问题与罗马教庭宣布决裂,成立英国国教(即圣公会);伊丽莎白一世(1558~1603)确立了英国的海上霸权,正值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莎士比亚。苏格兰国王詹姆斯四世被伊丽莎白指定为继承人,1603年,詹姆斯登上英格兰国王的宝座,成为詹姆斯一世,开始了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这为100年后(1707年)苏格兰与英格兰正式合并创立了条件。】 1558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即位,统治英国达45年之久 1564年:莎士比亚诞生 1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树立海上霸权。【英国在1588年英西海战中的胜利,是一次以弱胜强的胜利,它再一次显示了在王权统治下的民族国家的力量。长期处在欧洲主流文明之外的岛国,第一次以强国的姿态向欧洲大陆发出了声音,并迅速进入世界海洋霸权和商业霸权的争夺中心。】 斯图亚特王朝1603~1714 1603年:80岁的伊丽莎白一世去世了。 苏格兰王詹姆士六世加冕成为英格兰的詹姆士一世,统一了英格兰和苏格兰 1620年:对新教徒的镇压激化,一批新教徒乘"五月花号"抵达美洲 1628年,《权力请愿书》 1640年,英国在全球第一个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先驱。 1642~1651年:英国内战爆发 1649年:查理一世(詹姆士一世的儿子)被处决(1.30),克伦威尔宣布共和政体(5.19) 1660年:(查理二世)王朝复辟【詹姆斯二世(查理二世儿子)继承王位,后被罢黜。】 1676年:格林尼治天文台设立 1679年,人身保护法;托利党成立(1833年改称现名)

我看高考_优秀作文

我看高考 我看高考王姝宁 一、安慰篇 你的未来从不取决于任何一场考试 高考分数公布了,高三学生和家长为了报考志愿,急得焦头烂额,有的同学超常发挥脸上的喜悦溢于言表,有的同学意外失利,在走出教学楼的那一刻,再精致的妆容,也掩盖不了内心的悲伤,一声一声的哭喊,诉说自己的无尽失落,仿佛一切都已经失去了意义。 作为一名高一学生,看到这些,我不禁思考,一次高考真的会决定人的一生吗? 答案是肯定的,如果你的人生就止步于18岁,不再前进的话。 如果不是,那结论就是未必。 我不禁想到了我的姐姐,在高三的那一年,她的成绩在一次又一次的模考时候稳步提升,看到每一次都前进的分数,她对自己的高考充满信心,她想象着自己像一个战士一样笑傲考场。可是到了考场,她却胆怯了,过度的焦虑,让她的手根本拿不稳笔,脑子几次的空白,结果很明显,她考出了全高中最差的成绩,没有过一本线。 之后的一周,姐姐就像突然消失了一样,自己躲在房间里哭,怎么都不出来。一周以后,她顶着红肿的眼睛,走出了房间,告诉我们她要去白山复读一年,我觉得她重新收拾好书包的样子就是一个真正的战士。 复读的压力可想而知,姐姐回忆时说,"我真的拼尽了全力去学,

因为我不想再失败一次。"最终她考进了东北师范大学的英语系。一次高考没有决定她的人生,真正决定她人生的是她拼了命的努力和不服输的勇气。 高考重要吗?重要!但那只是在高考前,等你经历过后,一切都会变得风轻云淡,不再重要了。 因为生活的真相是好戏永远在后头,而高考还只不过是人生惊涛骇浪中一朵小小的浪花。高考只有一个正确的答案,但是人生有很多正确答案。如果一次高考成了你生命中的低谷,那么你只要稍微努力一点,再认真一点,再积极一点,那么你余生中的每一个点都会高于这个点,不要让一次的考试分数来定义你的人生,命运的选择权就在你自己的手上。如果对现在的生活不满意,那就自己创造,去选择一个崭新的生活,不论是选择复读也好,继续读一个不好的大学也好,只要你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自己的未来,你所做的选择都会是你人生的正确答案。你的未来从来不取决于任何一场考试,不取决于任何一个分数,而取决于你自己前进的动力和积极向上的态度,高考考好了,如愿以偿,考砸了,一定会在阴差阳错中得到一份意想不到的惊喜。无须气馁,成功的路就是由一次一次失败铺出来的,只要你永远怀着一颗向上的心,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永远无所畏惧,无论结果如何,那么,你都将是这个世界上独无二最好的自己,你都将收获成功。 二、励志篇 读书很苦,但请一定要坚持。虽然说你的未来从来不取决于任何

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与《罗密欧与朱丽叶》教学目标 1.通过《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教学,领会爱情是一种美好的情感。 2.初步了解戏剧的情境与冲突的关系以及“独白”在戏剧中的作用。 教学设想 一、关于文艺复兴及莎士比亚在世界戏剧史上的重要意义,我们有必要在进入《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赏析之前,引导学生加以认识,了解它们产生的背景及要素。由于时间有限,系统展开文艺复兴历史或莎士比亚的生平是不可能的,概略的介绍则容易流于肤浅。较好的办法可能是由学生中的少数积极分子分头准备,在课堂上讲述一些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家作品与小故事,然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指出文艺复兴与莎士比亚在人类思想解放过程中的里程碑意义。 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讲授,从思想层面上讲主要是引导学生进行爱情观的思考。高中学生处于青春憧憬期,对于“什么是爱情”有着强烈的兴趣,也有不少来自社会的纷繁认识。要学生领会“爱是一种美好的情感”很不容易。首先应该使用多种手段(观看录像、倾听名演员的朗诵、听有关的音乐)创造一种氛围,使学生能够进入“月夜幽会”的诗一般的意境。这一点可能是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学生只有沉浸于其中,才有可能进一步讨论一些观念问题。在讨论中也应该提醒学生,爱情仅是人类美好情感之一。年轻人不应该沉迷于“两个人的世界”,而要走向社会,在改造自然与社会的斗争中,获得更加博大多彩的精神体验。 三、本单元戏剧理论的学习有两个方面,戏剧情境的设置只需一般性了解,“独白”是其中的重点。“独白”是戏剧艺术中卓有特色的一种手段。除了讲解独白的假定性和多种形态以外,应该通过欣赏名家的朗诵和学生自己的朗诵,领会独白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赏析举隅 一、如何对待爱情和女人,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人文主义课题。莎士比亚通过他的作品为后世留下了一系列具有温柔、美丽、善良、机智、热情、高雅等不同性格的妇女形象。他还依照审美规律探讨了爱情感受的多样性,如一见钟情时的触电感,男女之间的神秘感,接触中的喜悦、羞怯、误会、摩擦和性格撞击,思念的甜蜜和痛苦,爱情高峰时火焰般的狂烈,“月亮式的爱”与“太阳式的爱”,失恋的感伤和绝望,自我牺牲的骑士风度等等。马克思说,根据人们对待爱情的态度“可以判断人的整个文明程度”。莎氏的作品(包括中、后期的爱情作品)使人确认,性爱已经升华进入审美领域,人的情感已经变为“美的情感”。它们在读者与观众面前展现了一个充满近代意识的爱的伊甸园。莎士比亚笔下的那些优秀的青年男女,他们在爱情上表现出一种超脱于功利的忠诚不渝的美好感情。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家族的狭隘利益不能阻止他们的爱情;近在眼前的生命危险不能阻止他们相会;他们互相把对方幻化为人间最美好的偶像;他们把对方看作是自己身体里不可缺少的部分,没有了对方自己就失去了生存的意义;他们当得知对方已经离开人世时,自己毫不犹豫地追随而去。这种情感和精神不仅是对当时存在的封建势力和宗教禁欲主义的强烈冲击,而且在这一片灿烂纯洁的情感星空照耀下,现代社会中那种将男女之情降格为肉欲享乐和金钱权势等价物的丑陋本质也暴露无遗。 第二单元莎士比亚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二单元莎士比亚与《罗密欧与朱丽叶》西方现代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生的幸福在于获得情感的高峰体验。这种高峰体验可能发生于父母子女的天伦情感之中,也可能在事业获得成功或为正义而献身的时刻,也许在饱览自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