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学第一章课件

(学校体育学)课后题答案_考研考试专用

第一章 1、简述古代斯巴达与雅典学校体育之间的异同? 答:在斯巴达,教育是国家事业,完全由国家控制。尚武精神,是实用性的国家导向的军事教育,教育成为斯巴达治国和维持统治的主要工具。其教育目的:训练良好的公民,培养合格的军人。 雅典的教育则是一种身心统一的和谐发展的教育。追求身体美与心灵美的结合。反对专业和职业化的训练。同时,雅典人还认为教育自己的孩子是每个公民对国家的职责。其教育目的:培养身心和谐,既美且善的公民.其雅典妇女地位较低,深居家中,女孩子也只在家庭接受教育。 斯巴达教育只重视军事体育训练,轻视知识学术。这种片面的以国家目的为教育目的的教育严重阻碍了斯巴达人的才能发展。但其教育实践中的国家导向性和实用性、专业性教育的模式代表了世界教育史的一种重要的发展方向。而雅典教育对理性主义的重视,对身心和谐发展教育理念的理解,对自由教育的强调也对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却与斯巴达教育形成鲜明对比。 2、试分析“新体育”学说产生的背景及其历史意义? 答: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站爆发,各国都重视学校体育,“新体育”是在实用主义教育学说和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基础上由美国学者提出的。促进了体育的科学化和社会化,促进了对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体育教学过程的研究,许多观点至今仍有现实意义。但它过分强调儿童兴趣和自由,导致了体育教学组织的松散,也不利于学生系统的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 3、制约我国古代学校体育发展的因素? 古代体育除供宫廷享乐之外,在民间基本流落为艺人,社会地位低下。 受儒家思想影响,重文轻武,科举考试文举盛而武举衰,很多体育项目难以普及和推广。统治者不重视,特别是封建社会,统治者喜欢用儒家思想统治人民,不愿意人民拥有太多的武艺。 4、简述我国近代学校体育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 5、二战后国外学校体育发展的特点?1、教学内容更丰富2、教学形式和方法多样化3、推行测试制度4、课外体育活动得到广泛重视。 6、军国民思想的特征及其在我国学校体育发展中的历史意义? 一)、军国民学校体育思想的引入及其影响 军国民教育的定义:是军国主义思想在教育上的体现,即对学生施行军事训练与教育,灌输民族沙文主义思想,使之充当统治者的侵略工具。 特征:1)以强烈的爱国激情为理论基础2)依附教育思想而存在。3)重视身体训练和培养军人精神。 评价1)赋予进步的内容,反映中国人民振奋民族精神,自强于世界之林的强烈愿望2)唤醒国民重视体育3)促进学校体育地位的确立和学校体育体制的形成。4)推动了体育专门学校的建立 7、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未来发展趋势? 答:一,以为素质教育服务为主线 1.在时空观念层面,拓展学校体育的“界限”增强未来意识,关注学校体育与社会、家庭的“一体化”2.重视学生的“主体观” 二、关注学校体育的文化使命和人文价值把学校体育作为一种传递各种文化的方式和纽带。第二章 1、现代社会的特征及对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和发展提出哪些要求? 答:特征:良好的健康素质、终身学习的意识、高超的智力、乐观创新的心态和丰富的情感、高尚的道德情操要求:1、学校体育要坚定的按照“健康第一”的思路开展工作,倡

学校体育学简答题及答案

第二章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1、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作用 (1)促进身体形态正常发育,养成正确身体姿势。 (2)全面发展体能。 (3)提高机能水平。 (4)提高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2、学校体育中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基本要求 (1)根据学生生长发育规律,合理安排各项体育活动。(2)根据学生身体机能发育特点,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3、学校体育对学生心理发展的作用 (1)促进智力与能力的发展。 (2)调节情绪,缓解心理压力。 (3)有助于情感的发展。 (4)锻炼意志,增强进取心。 (5)培养与形成健康的个性。 4、学校体育中提高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基本要求 (1)把心理发展渗透到学校各项体育活动中。 (2)激发运动动机,培养运动兴趣,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3)认识和尊重个性差异,发展学生个性。 5、学校体育对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 (1)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社会交往能力。(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及抵抗挫折的能力。

(3)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规范及协作精神。(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6、学校体育中加强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1)营造民主的体育氛围,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2)优化学校体育环境,创造良好的体育锻炼空间。(3)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4)广泛开展学校体育竞赛,培养竞争与协作意识。

第三章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 1、学校体育的结构 (1)运动教育。 ①体育与健康课程。 ②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 ③课余体育训练。 ④课余体育竞赛。 (2)健康教育。 (3)教育活动和家庭中的体育。 ①教育活动中的体育。 ②家庭中的体育。 2、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本质 (1)学校体育目标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和终结性。(2)不同指向的方向性。 (3)激励进取的前瞻性。 (4)具有一定曲折性。 3、制定体育目标应考虑的几个因素 (1)学生的需要。 (2)社会的需要。 (3)体育学科的功能与发展。 4、制定学校体育目标的四种取向 (1)“普遍性目标”取向。

学校体育学知识点整理

学校体育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学校体育学历史演变 一、学校体育学的历史 1.西方体育发展 1632年夸美初斯《大教学论》 1693年洛克《教育漫画》绅士教育思想 1760年卢梭《爱弥尔》自然教育思想,首先使用了“体育”一词2.古希腊:苏格拉底—对活法、产婆术 柏拉图—《身心调和论》、《理想园》 亚里士多德—《形式逻辑》,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并论证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 二、我国学校体育发展 夏—(学校名称):校、序、庠目的:为政尚武内容:礼仪教化商—大学、序 西周—国学、乡学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乐射御为体育) 1903年从洋务运动开始近代学校体育形成(因为开设了体操课) 1917年毛泽东《体育之研究》 1923年将“体操科”一词改为体育课 1951年强调增加人民体育 1952年《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计划》

1954年【劳卫制】公布了《准备劳动与保卫祖国制度》国民体育标准 1956年颁布了“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1956年—出版了第一部中小学体育教材 1957年第一个教育方针,毛泽东《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中1979年粉碎了“四人帮” 在江苏扬州召开学校体育教育会议,里程碑《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1990年,改为《学校体育工作条例》 2001年进行了第八次课程改革年级——(改为)水平小学每两个年级为一水平,初中为水平四,高中为水平五 2003年颁布了《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第二章学校体育学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的身体发展主要体现在:身体形态、身体机能、体能 1.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作用 (1)促进身体形态正常发育,养成正确身体姿势; (2)提高身体机能能力,促进健康水平提高; (3)提高身体运动能力,全面发展体能; (4)增强人体适应能力和身体抵抗力。 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基本要求 (1)根据学生生长发育规律,合理安排各项体育活动;(2)根据学生身体机能的发育特点,合理安排运动负荷;(3)根据学生体能发展的敏感期,合理安排身体练习。

体育考研 《学校体育学》复习大纲

《学校体育学》复习大纲 第一部分说明 本教学大纲是依据西南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学专业确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学时分配等有关规定而制定。 一、课程目标与任务 (一)课程目标 阐明学校体育的原理与方法,研究与揭示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及基本具备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和技能从事学校体育工作的能力。 (二)具体任务 第一,使学生从理论上正确认识学校体育在教育、体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体育教师 应具备的政治、业务素质。树立体育教师的专业思想与师德规范。忠诚党的教育、体育事业。 第二,使学生较全面、系统地学习并掌握中等学校体育教学、课外体育锻炼、课外运动 训练和竞赛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初步掌握学校体育管理的基本知识。 第三,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学生运用理论指导学校体育工作的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习的具体要求 (一)加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内容的学习,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体现学校体育专业的特点。 (二)本课程主要是阐释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规律、基本原理和方法,基本内容分为4篇,即学校体育概论、学校体育教学、学校课外体育以及学校体育管理。教学内容分为识记、领会、运用三类,在每章的“目的要求”中分别加以了注明,供学生学习时参考。 三、复习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正确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去总结理论。 (二)课后留有思考题、题目尽量联系现实学校体育实践及学校体育的相关理论认真思考。 (三)重视相关知识的融会贯通,特别是引入教育、哲学方面的知识来加强对学校体育相关理论的理解。 四、考核方式 本课程共计40学时,其中教师授课22个学时,其余学时由学生自修。学期期末考试。评价由考勤、平时作业和期末考试成绩三部分组成,考试方式用笔试开卷。比例为10%、10%、80%。评定学期成绩结合平时得出综合成绩为该门课成绩。 五、学习时数分配 编次绪言一二三四 学时 1 6 15 10 8 第二部分:复习大纲 绪言 1、目的要求:明确学校体育学的概念、学科性质,了解学校体育学的课程目标、任务、基本内容以及学习的基本要求。 2、复习重点:学校体育学的概念、学科性质、课程目标、具体任务、基本内容、学习的基本要求。 3、阅读书目:《学校体育学》 4、思考题:什么是学校体育学?它的学科性质是什么? 第一篇:学校体育概述 第一章、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 1、目的要求:了解我国学校体育的形成与发展,明确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的特征和发展趋势。 2、复习重点: (1)、我国学校体育的沿革; (2)、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的主要特征和发展趋势; 3、阅读书目:《学校体育学》、《体育史》 4、思考题: (1)、概述建国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所取得的成就。

③710体育学综合(含学校体育学、运动生理学)__2019年学术型体育学综合考试大纲

江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 考试大纲 科目代码、名称: 710体育学综合 适用专业: 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试卷由试题和答题纸组成;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 (三)试卷内容(考试的内容比例及题型) 考试内容含学校体育学、运动生理学两部分,分值分别约为150分。 (四)基本题型结构(每一部分) 名词解释题(概念题):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简答题(简述题): 4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分析论述题(综合题):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二、考查目标(复习要求) 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体育学综合科目考试内容包括学校体育学、运动生理学等2门体育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体育实践中的实际问题。 三、考查范围或考试内容概要 第一部分:学校体育学 第一章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1、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历程中重要历史人物及其主要贡献。 2、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历程中的重大事件、重要历史人物及其主要主张。 3、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和自然体育思想对“五四”以后的中国体育产生了哪些巨大影响? 4、前苏联的主智主义体育理论有哪些特点? 5、《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表现出体育课程哪些新特征? 第二章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1、不同学段学生身体形态发育、机能发育和体能发展的主要特点。

2、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作用有哪些? 3、学校体育中促进学生身体发展有哪些基本要求? 4、不同学段学生认识发展、情感和意志发展以及个性发展的主要特点。 5、学校体育对学生心理发展的作用有哪些? 6、学校体育中提高学生心理发展水平有哪些基本要求? 7、不同学段学生认识发展、情感和意志发展以及个性发展的主要特点。 8、学校体育对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有哪些? 9、学校体育中加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有哪些基本要求? 第三章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 1、何谓学校体育?其结构包括哪些要素? 2、何谓体育与健康课程、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课余体育竞赛? 3、试述学校体育目标的本质。 4、试述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的结构及其相互关系。 5、制定学校体育目标应考虑的要素有哪些? 6、试述学校体育目标制定过程中的主要取向及其特点。 7、当前学校体育的目的、学校体育的目标以及义务教育和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是什么? 8、试述义务教育和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领域目标。 9、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有哪些基本途径和基本要求? 第四章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与编制 1、试述体育课程的特点。 2、试述人体生理机能适应性规律、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规律和体能发展的 适应性规律。 3、试述体育与健康课程对促进非智力因素的特定作用。 4、试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育学基础。 5、体育课程实施中必须考虑的要素有哪些? 6、试述体育课程标准制定的理念。 7、试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第五章体育课程的实施 1、试述体育课程实施的取向。 2、实施体育课程改革策略应注意哪些问题? 3、怎样正确处理好体育课程实施与计划的关系? 4、如何提高人们参与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积极性? 第六章体育教学

学校体育学周登嵩版重点总结

学校体育学周登嵩版重点总结 第一篇学校体育基本问题;第二章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一节学校体育与学生身体发展;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学习潜能、学习积极性、认知能;一、认识学生的身体发展;1.学生身体形态发育的主要特点(身体形态是身体外;2.学生身体机能发育的主要特点(神经系统、骨骼肌;3.学生体能发展的主要特点(根据学生体能增长速度;二、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作用;1.促进身体 第一篇学校体育基本问题 第二章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一节学校体育与学生身体发展 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学习潜能、学习积极性、认知能力直接制约与影响学校体育的效果和质量。 一、认识学生的身体发展 1.学生身体形态发育的主要特点(身体形态是身体外部形状和特征,一般是由长度、围度、体重及其相互关系来表现的,身体形态发育主要受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影响) 2.学生身体机能发育的主要特点(神经系统、骨骼肌肉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

3.学生体能发展的主要特点(根据学生体能增长速度的特点和增长速度的基本趋势,可将学生体能的发展分为快速增长期、慢速增长期、稳定期和下降期。在体能发展的过程中,不仅存在一个连续的增长速度较快的时期,而且还有一个体能发展的敏感期,即体能增长较快的年龄阶段,称为体能发展的敏感期。) 二、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作用 1.促进身体形态正常发育,养成正确身体姿势 2.全面发展体能 3.提高机能水平 4.提高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三、学校体育中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基本要求 1.根据学生生长发育规律,合理安排各项体育活动 2.根据学生身体技能发育特点,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第二节学校体育与学生心理发展 一、认识学生的心理发展 学生心理发展是学生个性心理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主要包括学生的认知发展、情感和意志发展、个性发展三个方面。. 1.认知发展的特点(感知、注意、思维) 2.情感与意志的发展(情感、意志)

[学校体育学]习题

《学校体育学》习题 第一篇学校体育总论 第一章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名词解释 1.学校体育 2.学校体育思想 二、填空题 1. 自然主义学校体育思想的特征有、、。 2. 1923年,北洋政府颁布了,正式将学校“” 改为“体育课”。 3.“新体育”学说是在教育学说和教育思想的基础 上,由国学者托马斯·伍德和赫塞林顿提出的体育理论,它也被称之为自然体育学说。 4. 年,清政府颁布了,它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 来学校教育中基本没有体育的历史。 5.在西周作为奴隶主贵族子弟学校教育内容的“六艺”,其中具有体育性质的 有、 和。 6.1917年在《新青年》上发表的一文,对体育的 意义、功能和锻炼的原则等诸多问题进行了精辟的论述。 7.1922年,《壬戍学制》的出台标志着在我国的没落。 8.1952年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计划》中正式规定,从到 均开设课,每周学时。 三、判断改错题 1.我国西周时期,奴隶主贵族子弟学校教育内容是:礼、乐、射、御、书、数, 称为“六艺”。“六艺”中只有射和御具有体育的性质。() 2.1903年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在学校体育方面作了一些具体规定,它把“体 育课”列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必修课。() 3.我国的《体育锻炼标准制度》和《劳卫制》,是为改善我国学生健康严重不良 状况,在锻炼身体、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热潮推动下,借鉴日本《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的经验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四、简答题 1.简述军国民体育思想的特征及其在我国学校体育发展中的历史意义。 2.自然主义体育思想与前苏联社会主义体育思想之间的异同? 五、论述题 1.试分析我国体育思想的的未来发展趋势。 第二章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 一、名词解释 1.社会体育 2.社区体育 3.竞技体育 4.竞技运动教材化 5.终身体育 6.大众传播媒介 7.大众传播 二、填空题 1. 竞技运动教材化的改造工作可以概括为—— —。 2.竞技运动教材化要遵循的原则有、、和 。 3.终身教育思想是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教育局局长在中提出的。 4.媒介教育内容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二是。 三、判断改错题 1.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可以归纳为具有高超的智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2.学校体育与大众传播之间没有什么联系() 3.竞技体育是不能进入学校的。()

体育硕士体育综合考试大纲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体育硕士《体育综合》考试大纲第一章学校体育概论 一、学校体育发展简况 (一)国外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 (二)我国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 二、学校体育与现代社会 (一)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 (二)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 (三)学校体育与素质教育 三、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学校体育与学生体质发展 (二)学校体育与学生心理发展 (三)学校体育与学生社会适应 四、学校体育的结构、功能与目标 (一)学校体育的结构 (二)学校体育的功能 (三)学校体育的目标 第二章体育课程 一、体育课程的含义 (一)体育课程的概念 (二)体育课程的特性 二、体育课程的编制 (一)体育课程的目标 (二)体育课程的内容 三、体育课程的实施 (一)课程实施的取向 (二)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 四、体育课程的评价 (一)对学生的评价 (二)对教师的评价 (三)对课程建设的评价 五、我国体育课程发展的历史经验与改革趋势 (一)历史经验 (二)改革趋势 第三章体育教学 一、体育教学的概念与特点 (一)体育教学的概念 (二)体育教学的特点 二、体育教学构成要素 (一)构成要素 (二)体育教师、学生、体育教材之间的关系

三、体育教学目标 (一)体育教学目标的概念.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二)体育教学目标的功能 (三)体育教学目标的层次 四、体育教学过程 (一)体育教学过程的概念 (二)体育教学过程的性质 (三)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四)体育教学原则 五、体育教学方法 (一)体育教学方法的概念 (二)选择体育教学方法的依据 (三)中小学常用体育教学方法及其基本要求(四)现代体育教学方法 (五)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势 六、体育教学计划 (一)体育教学计划的概念与构成 (二)学年教学计划 (三)学期教学计划 (四)单元教学计划 (五)课时计划 七、体育教学实施 (一)体育教学常规 (二)体育教学中队列队形的运用 (三)体育教学中场地器材的布置 (四)体育教学组织形式 第四章课余体育 一、课余体育的地位和特点 (一)课余体育的地位 (二)课余体育的特点 二、课余体育的功能与价值 (一)课余体育的功能 (二)课余体育的价值 三、课余体育锻炼的特点和原则 (一)课余体育锻炼的特点 (二)课余体育锻炼的原则 第五章学校体育管理 一、学校体育管理体制 (一)学校体育管理体制的概念 (二)学校体育管理机构与职能 二、学校体育管理的目标与原则 (一)学校体育管理的目标 (二)学校体育管理的原则

学校体育学 第二章

运城学院教案 (理论课) 专业体育教育 课程学校体育学任课教师暴丽霞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 认识和理解学校体育的地位和功能 2. 了解学生的身体形态、机能、体能发展,心理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特点 3. 能根据中学生的特点正确提出开展学校体育的基本思路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 教学重点: 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身体发展、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的作用 教学难点: 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社会适应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设计: 1、教学方式:理论课教学。 2、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以达到既传授知识,又发展智力的目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生去主动、积极地探索知识,要给学生以思考的机会,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不要给学生吃“现成饭”,不要满屏灌。在表达策略上要有实有虚,有显有隐,有露有藏,有直观有抽象,通过不断诱导,激励学生去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具或教学手段: 1、教具:教材、进度、多媒体课件等。 2、采用以学为中心,讲、看、案例和讨论相互穿插等开放式、启发式的教学法,并注意培养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思维能力。 3、多提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五、教学过程与板书设计: 第二章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and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180分钟) 引言:课堂讨论:1、你记忆中的体育课是什么样的?你理想的体育课应该 是什么样的?体育课给了你什么? 2、这样的体育课你喜欢吗(30分) 第一节学校体育与学生身体发展(50分钟) 一、认识学生的身体发展 (一)学生身体发育的主要特点 (1) 表现形式: 长度,围度,重量及相互关系. (2) 影响因素: 遗传,后天环境 (3) 特点: 波浪式,阶段式;不均衡性“身长体轻” (二)学生身体机能发育的主要特点 1 、神经系统 小学阶段------神经活动第一信号占主导,抽象能力比较差 初中阶段------抽象能力提高,两个信号系统关系开始协调 高中阶段------大脑结构基本达到成人水平 2 、骨骼肌肉系统 (1) 青少年儿童长骨快速增长,骨弹性大而硬度小,容易弯曲------ 体育活动中如何注意? (2) 肌肉长度增加比较快,但肌肉耐力与力量比较差,恢复比较快------体育活动中如何注意? 3 、呼吸系统 小学初中阶段胸廓就小,呼吸比较表浅, 频率比较快------- 体育活动中如何注意? 4 、心血管系统 中小学生的心脏发育不如骨骼肌快,心率比较快,每搏输出量低,心收缩力比较弱------- 体育活动中如何注意? (三)学生体能发展的主要特点 二、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作用 (一)促进身体形态正常发育,养成正确身体姿势 (二)提高身体机能水平,全面发展体能 (三)全面发展学生的体能 (四)提高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三、学校体育中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基本要求 1. 根据学生生长发育规律, 合理安排各项体育活动。 问题: 如何根据学生的身体形态特点合理安排? 2. 根据学生身体机能发育特点, 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运动负荷的影响因素有:运动项目、人的年龄特点、教学内容、运动性质)。如针对负荷比较低的教学内容,如何提高运动负荷的强度? 第二节学校体育与学生心理发展(50分钟)

学校体育学韩会君

目录 第一章学校体育概论 第二章体育课程 第三章体育教学 第四章课余体育 第五章体育教师 第一章学校体育概论 学校体育学是研究与揭示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规律、阐明学校体育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的一门学科。其研究对象是学校体育的基本原理。 第一节中国学校体育发展简史 一、百年中国学校体育发展的简要回顾 2、北洋军阀时期的学校体育——“军国民体育思想”的衰退与“自然体育思想”的引入 1912年1月,孙中山在南京成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并设立了教育部。1912至1913年间教育部颁布了新学制——“壬子癸丑学制”,随即“学堂”更名为“学校”。1912年9-10月教育部颁布了“各级学校令”。民国教育部1919年提出了改进学校体育的方案,指出学校体育要注重身心协调发展,并且提出了具体实施学校体育的办法及学校体育内容的改革意见等。1922年又公布了《学校系统改革令》即“壬戌学制”,“体操课”正式改名为“体育课”,其目标、内容、形式等深受美国“自然体育思想”的影响。这是我国学校体育历史上的一个大转变,这种“逆转”表面上是“体操课”被“体育课”取代,但深层上却意味着学校体育价值的改变。 3、国民党政府时期的学校体育——学校体育管理制度的初步建立与学校体育思想争论 为了加强对学校体育的管理,国民党政府在教育部设立了“教育部体育委员会”,在各省市的教育厅、局所设立了“体育督学”或“体育股”等机构,并配备了相应的管理人员。1931年教育部颁布了《国民体育法》,规定了高中与高中以上学校体育为必修课;1932年颁布了《国民体育实施方案》,规定了体育的目的;1931-1936年教育部公布了学校《体育课程标准》等系列法规,对各级学校体育的课时、早操、课外运动的时间、体育目的、体育教材的具体内容、体育场地器材设备的配备等多作了比较详细的规定,体育课和运动竞赛成为学校体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学校体育的管理体制具备了现代学校体育管理的基本雏形。 4、新中国五十年的学校体育——曲折发展的现代学校体育 新中国学校体育的发展充满了曲折、困惑和艰辛,其大约经历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57年)为初创阶段。 第二阶段(1958—1965年)为过渡阶段。 第三阶段(1966—1976年)为畸形发展阶段。 第四阶段(1977以后)为新的发展阶段。 新中国五十年的学校体育,直到最近二十年才步入了正常、健康的发展轨道。应该看到,这一时期的学校体育出现了两种不均衡发展的态势:首先是在发展的时间跨度上,各个时期、各个阶段的学校体育发展的不平衡;其次是在发展的空间跨度上,每个阶段不同的地域学校体育的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二、百年中国学校体育发展的动态变化特征 1、学校体育思想 近代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轨迹有比较明显的阶段特征,总体上可分为:第一,初步形成阶段;第二,“军国民体育思想”阶段;第三,“自然体育思想阶段”;第四,全盘苏化阶段;第五,多元化阶段。 近代百年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呈现出两个基本特征,其一是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社会性,深深出折射出时代和社会对学校体育的期望,肩负着时代和社会的使命与责任,因此每个时代的学校体育思想便具有了其存在的合理性和积极的进步意义,尽管我们今天看来可能有一定的局限性;其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学校体育本质的认识更加科学、合理,学校体育思想也更加体现了学校体育的本质规律。 学校体育内容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军事训练内容阶段。内容主要涉及军事体操和军事技能的活动;第二,竞技运动内容阶段。内容有球类活动、田径、游泳等;第三,复合内容阶段。该阶段学校体育的内容覆盖了人类所创造的所有体育文化内容,既有竞技运动的,又有娱乐和休闲的,既有实践性的,也有包括健康、保健、安全、环境等方面在内的理论性内容等。 学校体育的形式也经过了由单纯的体育课、到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再到体育课与课外和校外体育活动相结合的发展过程,同时体育课也由单一形式发展成为体育课与体育活动课程、理论课和实践课、必修课和选修课等多种形式。 3、学校体育师资和物质条件 学校体育师资的发展经历了由兼职体育教师向专职体育教师的变化。就体育教师自身素质而言则经过了由低学历向高学历、由单一素质结构向综合素质结构的变化。我国目前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体育师资的培育体系,基本上能满足各级各类学校对体育师资的需求。 我国大部分地区学校体育的场地、器材设备等物质条件的发展相对于体育思想来说有一定的滞后性,特别是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却仍然不尽人意,成了制约未来学校体育发展的“瓶颈”。要改变这种状况除了需要时间,有赖于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 小结 1、近代以来学校体育的发展始终没有脱离社会的樊篱,它深深打上了不同时代阶级的烙印,是社会发展的缩影与鲜明写照。 2、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首先是围绕着体育课来进行的,然后才向课外扩展,形成系统的学校体育教育体系。未来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中心仍然还是体育课程,并以体育课程的改革带动其他方面的发展。

学校体育学知识点整理

学校体育学 第一篇学校体育总论 第一章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国外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概况 一、国外学校体育的产生 斯巴达与雅典的教育是其典型的代表 1在公元前八世纪,地处欧洲的希腊开始步入奴隶社会,希腊的教育,是西方奴隶制国家教育的完整而典型的代表,它是西方奴隶社会制社会教育发展的高峰。 2 斯巴达注重军事体育的特点,军事体育训练的基本项目为五项竞技:赛跑、跳跃、角力、掷铁饼、投标枪。不重视文化学习 3 雅典的学校一般分为四级:文法学校和音乐学校、体操学校、国家体育馆、青年军事训练团 二、国外学校体育的发展 (一)从希腊化时期到中世纪神学统治时期的学校体育 (二)从文艺复兴时期到资本主义初期的学校体育 (三)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以来的学校体育 (1)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竞技性、表演性的运动和游戏内容的比重进一步提高 (2)教学形式和方法多样化 (3)推行体育测试制度,配合学校体育课程 (4)课外体育活动得到广泛重视,在社会主义国家课间操受到高度重视 第二节我国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 一、我国古代学校体育的简况 1 奴隶社会开始出现,夏代称为“校”“序”“庠”等不同名称的学校 2 商代又出现了“大学”和“庠”两级施教的学校教育 3 西周时分为“国学”和“乡学”两种,是培养统治者和官吏的学校 4 奴隶主贵子弟学校教育内容是:礼、乐、射、御、书、数称为“六艺”其中乐是舞蹈、射和御属于军事技能训练 5西周后,东周和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社会转变,原来的"学在官府"转变“学在四夷”,兴起私人讲学、办学之风 6 西汉到清朝末年长达两千余年的封建时期,教育内容:以儒家的“四书”“五经”为主。偏重德育、智育、教育思想重文轻武。 7 唐代实行文举、武举分开的科举制度,宋朝开始兴办武学,文武教育于是截然分途 8 明、清乃用“八股文”的科举取士方法 9 清朝末年,学习日本和欧美各国,开办近代新式学校,开始西方式的体育活动 二、我国近代学校体育形成与发展概述 1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清王朝面临灭亡,主张学习西方,兴办西学,军事课堂,并把西方体育引进到学堂中,体操规定为学堂的学习课程:内容主要是瑞典式、德国式、日本式的普通体操,兵式体操和游戏等。 2 甲午战争后,洋务运动失败,继起的改良主义的维新运动。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为代表的维新派积极提倡西方对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3 1903年,没落的清政府为了维护其封建政权,推进“新政”的过程中颁布了《秦定学堂章程》,设立体操科,小学每周3学时,中学每周2学时,高等每周3学时 4 辛亥革命后,新成立的民国政府对学校体育也采取了一些革新措施,形成学校体育的“双

学校体育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一、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与学校体育的课程化和科学化 夸美纽斯是推动学校体育发展成为课程的先驱者,他确定了学年和班级教学制度并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 卢梭主张在非自然中效法自然的法则,采用自然的方法,对儿童进行包括体育在内的全面教育 巴塞多于1774年在德意志的德绍创建了一所博爱学校。 德绍五项包括跑步、跳高、攀登、平衡、负重。学校实施的体育教育被认为是近代学校体育的开端由于采用了课程化的形式和班级、年级授课的方式,学校体育实现了大规模、批量化、标准化的培养劳动者 学校体育科学化最明显的标志是出现了专门的培养体育师资的体育师范学校。 启蒙运动是现代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欧美许多国家将体育作为学校各级学校的必修课程,学校体育逐渐完成了从活动向课程的转变 苏联凯洛夫构建了一套体系完整、结构紧密的课程体系。三个中心:课堂中心、教师中心和教材中心。进入21世纪,中国迎来了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2011年,教育部正式颁发了《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第二章 二、身体形态指标一般是由整体指标(身高、体重和胸围)长度指标、宽度指标和围度指标 学生身体形态发育的主要特点:1、身体形态的发展具有波浪性和阶段性2、身体形态的发展具有性别差异3、身体形态的发展具有不均衡性 学生身体机能发育的主要特点表现在这些器官系统:神经系统、骨骼肌肉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 学生体能发展的敏感期:绝对力量(10~13岁)、相对力量(14~17岁)、速度力量(7~13岁)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作用:1、促进身体形态正常发育养成正确的身体姿态2、提高身体机能能力,促进健康水平提高3、提高身体运动能力,全面发展体能4、增强人体适应能力和身体抵抗力 体能的分类:1、与健康相关的体能:身体成分、心肺耐受力的最大能力、柔韧性、肌肉力量、肌肉耐力2、与技能相关的体能:灵敏性、平衡性、协调性、爆发力产生的能力、反应时间速度 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基本要求: 1、根据学生生长发育规律,合理安排各项体育活动。 根据学生身体发展发育的特点,科学地安排学生体育锻炼锻炼的内容,尤其对中小学生要特别注意培养其正确的坐、立、走、跑等身体姿态加强胸腰腹部肌肉的锻炼。 2、根据学生身体机能的发育特点,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1)中小学阶段学生的力量耐力和速度等素质提高较快,但他们的心血管系统的发育落后于运动系统的发育不宜进行运动量过大或时间过长的活动。 (2)在安排大负荷量大强度或耐力练习时要谨慎,避免引起运动损伤 (3)尤其在安排耐力练习时,因注意加强肺功能的锻炼教会学生正确的呼吸方法,尽量避免憋气练习负荷量和负荷强度的增加,要循序渐进,以免对心脏造成损害 3、根据学生体能发展的敏感期,合理安排身体练习 中小学体育课应抓住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素质发展的敏感期,不失时机地、循序渐进的、带有侧重性地进行身体练习充分发展学生的灵敏性,柔韧性、耐力、速度和力量等身体素质。 三、个性包括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性两个方面 个性心理特征由气质、性格和能力三方面因素组成,其中气质受遗传因素影响较大,性格主要是由环境和教育影响决定的。 体育活动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 1、促进智力发展 2、促进情绪情感的健康发展 3、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增强进取心 4、形成积极的个性特质完善人格 四、学校体育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 1、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抵抗挫折的能力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规则精神、角色意识和道德规范 第三章 1、学校体育是指在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运用身体运动、卫生保健等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2、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 3、学校体育目标是:有效的增进学生的健康:

体育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大纲

“体育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大纲 教研室主任:田春兰执笔人:田春兰 一、课程基本信息 开课单位:体育科学学院 课程名称:体育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编号:1142010 英文名称:Th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theory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总学时: 36 理论学时: 18 实验学时: 18 学分:2 开设专业:体育教育 先修课程:学校体育学 二、课程任务目标 (一)课程任务 使学生掌握体育教学基本规律,把握体育教学的基本要素,客观地认识体育教学本质,建立起宏观与微观、局部与整体、理论与实践对立统一的整体体育教学观。掌握体育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技能。指导其今后的体育教学实践工作。 (二)课程目标 在学完本课程之后,学生能够: 1、学体育教学的方法;学会分析体育教材, 2、掌握多种体育教学方法,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3、培养和提高学生从事中学体育教学的能力,并通过教学实践使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熟 练地分析和应用教材。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一)理论教学的内容及要求 绪论 【教学目标】:

1、掌握体育课程与教学的概念、特点与关系, 2、了解体育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概况, 3、理解体育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目标和方法。 【讲授内容】: 第一节体育课程与教学的概念 1、课程与教学的概念。 2、体育课程与教学的概念。 3、体育课程与教学的特点与关系。 第二节体育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概况 1、体育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定位 2、体育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3、体育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 第三节学习体育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目标和方法 1、学习体育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 2、学习体育课程与教学论的目标 3、学习体育课程与教学论的方法 【教学重点】:体育课程与教学论的概念、特点与关系。 【教学难点】:体育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目标和方法。 第一章体育课程与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掌握体育课程目标与体育教学目标的意义、特点、功能、关系。 2、了解国内外体育课程目标改革发展趋势 3、了解体育课程目标的结构 4、掌握体育教学目标制订的步骤和方法 【讲授内容】: 第一节体育课程与教学目标概述 1、体育课程目标与体育教学目标的意义 2、体育课程目标与体育教学目标的关系 3、体育教学目标的特点和功能 4、国内外体育课程目标改革发展趋势 第二节体育课程目标的结构 1、体育课程目标的纵向层次 2、体育课程目标的横向关系

学校体育学各章练习题

第二章绪言练习题 一.填空 1..学校体育学是研究与揭示学校体育工作________________、阐明学校体育工作的 _________与___________的一门学科,是培养各级____________,组织与实施学校体育工作所必需开设的一门__________理论课程。 第一章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练习题 二、选择题 1.美国北长老会传教士狄考文1864年创办的登州文会馆是最早开设_________的学校。() A 体育课程 B 武术课程 C 体操课程 D 篮球课程 2.1979年教育部在_______召开了学校体育工作会议,开启了学校体育思想多元化的新局面() A B C D 3.____年,清政府颁布并实施《奏定学堂章程》,这标志着中国现代教育和体育制度的正式确立() A 1904 B 1901 C 1804 D 1906 4.______是推动学校体育发展成为课程的先驱者,他确立了学年和班级教学制度,并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 A 卢梭 B 夸美纽斯 C 古茨姆茨 D 裴斯泰洛齐 5.__________使体育方法体系化,对所选教材按运动项目、运动性质、运动解剖、云动类型分类。() A 严复 B 夸美纽斯 C 古茨姆茨 D 洛克 6.________在1895年发表的《原强》一文中,首倡体、智、德三育。() A 严复 B 杜威 C 康有为 D 洛克 第二章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填空 1.身体形态发育主要受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影响。 2.由于学生身体形态发育具有不平衡性,_________的增长速度相对要比______快,存在“___________”的特点。 3.根据学生体能增长速度的特点和增长速度的基本趋势,可将学生的体能发展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4. 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身体形态的可塑性较大,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促进__________的血液循环、__________增厚,使________更加结实粗壮,抗折性提高,________收缩更加有力强健,_______更加灵活牢固,有利于促进学生生体形态的正常发育,养成正确的身体姿势。 二.判断题 1.情绪状态是衡量心理健康最主要的指标。() 2.社会适应能力,又称社会健康。() 3.社会化是把一个生物的人塑造成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4.个性心理特征是由气质和能力两方面因素组成。() 三.选择题 1.青少年、儿童骨骼发育主要表现为______的快速增长,骨的弹性大而硬度小,容易弯曲和发生畸形。() A 长骨 B 短骨 C 股骨 D 肱骨 四.简答题: 1.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作用

自考《学校体育学》章节练习题及答案: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自考《学校体育学》章节练习题及答案:体育与学生的全面 发展 第二章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填空题 1.小学阶段,神经活动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占主导地位,第二信号系统相对较弱,抽象思维能力能力较差。 2.根据学生体能增长速度的特点和增长速度的基本趋势,可将学生体能的发展分为快速增长期、慢速增长期、稳定期和下降期。 3.由于学生身体形态发育具有不平衡性,身高增长的速度相对要比体重快,因此存在身长体轻的特点。 4.运动动机是激励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内在动力,运动兴趣在运动动机中是最重要的成分。 5.学生既是学校体育的对象,又是学校体育的主体。 6.所谓健康的个性,从内部的心理机制来说,是一种身心和谐发展的个性。 7.身体形态是身体的外部形状和特征,一般是由长度、围度、重量及其相互关系来表现的。 8.合作能力既是体育活动参与者必备的素质,也是体育活动需要发展的一种能力。 9.学生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到抽象,从低级到高级,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的发展变化过程。 10.所谓学生心理发展是学生个体心理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

主要包括学生的认识发展、情感和意志发展、个性发展、三个方面。 二.判断题(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误的打“×”。) 1.体育锻炼是锻炼学生意志,促进其意志发展的活动之一。( ) 2.感知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和相应的行为反映。( ) 3.体能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发展而变化,男女学生体能的发育速度是相同的。( ) 4.学生身体形态发育是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具有波浪式和阶段性的特点( ) 5.高中以后,学生的呼吸肌增强,频率减慢,深度加大,而肺活量减小。( ) 6.研究证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 7.学生身体形态发育主要受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的影响。( ) 8.中小学生的心脏发育不如骨骼肌快,随着年龄增长,心收缩力逐渐增强,心率增快。( ) 9.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中学阶段,学生的有意注意发展显著,稳定性提高。( ) 10.各项体能增长的速度有快有慢,出现高峰的时间也有早有晚,因此各种体能发展的顺序也有先有后。( ) 1.√ 2.× 3.× 4.√ 5.× 6.√ 7.√ 8.× 9.√10.√ 三.选择题(选出正确的答案填在横线上) 1.身体发展主要包括A等多方面综合的发展。 A.身体形态、身体机能、体能、机体适应能力 B.身体形态、身体机能、技能、社会适应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