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的特征对金属矿产开发的影响

青藏高原的特征对金属矿产开发的影响
青藏高原的特征对金属矿产开发的影响

青藏高原的特征对金属矿产开发的影响

一、青藏高原的金属矿产

截至2011年年底,西藏已发现矿床、矿点及矿化点3000余处,铬、铜保有矿产资源储量以及盐湖锂矿的资源远景储量列全国第一位。其中,铬资源已发现约60处矿(化)点,国内铬铁矿自供部分的75%以上来自西藏,而且属于高品质的铬铁矿;铜资源已发现矿床(点)共计329处,集中分布于冈底斯成矿带、雅鲁藏布江成矿带、三江构造成矿带和班公湖-怒江成矿带,铜资源潜力达3000万t

铜金属以上,占全国总量的50%以上;铅锌银金属资源已发现矿床

35个,其中,查明铅资源储量197.52万t,查明锌资源储量

178.99万t;金资源已发现200余处金矿床、矿(化)点,

查明资源储量161.72t,已有近10处伴生金矿达到或接近大

型规模;锑资源已发现50余处矿床(点)和矿化点;铁资源已发现

矿产地160多处,初步探明资源储量25处,估算全区资源总量在

数亿吨以上,且品位高于全国平均品位。目前,青海已发现的矿产地

超过1500处,共有矿种125种,已探明储量的金属矿产有42种,其中,铅锌资源列全国前十位,查明铅资源储量234.12万t,查明锌资源储量401.46万t;铁、铜、钴、金、银、钾等

金属也是青海的优势资源,找矿潜力巨大。青藏高原已查明的重要金

属矿区主要有:玉龙铜矿、罗布莎铬铁矿、唐古拉成矿集中区(铁矿)、驱龙铜矿、甲玛铜多金属矿、多龙铜矿、雄村铜矿、帮浦铜矿、厅宫铜矿、锡铁山铅锌矿区、肯德可克铁矿、德尔尼铜矿、滩间山金

矿等。

二、青藏高原的特征对金属矿产开发的影响

1青藏高原自然环境恶劣,生态极其脆弱

青藏高原四周环绕着巨大的山系,高原上又延绵横亘着很多高山,高

海拔地质结构十分复杂。独特的高原地形地貌决定了气候条件以高寒、干旱、缺氧为主。青藏高原上冰雪和寒冻风化作用普遍,现代冰川和

冻土发育,多年冻土连续分布,是世界上中低纬度地区分布范围最大的冻土区。随着冷暖交替,冻土区特殊的冻融滑坡、冻胀裂缝和热融沉陷等现象,给金属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带来了很多难题。此外,特殊的地域环境还使高原生态非常脆弱,荒漠化严重,一旦遭到破坏很难恢复,而金属矿产资源的开发很容易引发泥石流、水土流失、水土重金属污染,对地表环境造成污染[4-7]。

2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交通不够便利

青藏高原因为地缘辽阔,铁路、公路、民航、电网等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交通不便直接影响矿业开发的运输、电力、用水和通讯,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运转速度大大降低,使矿山开采成本大。尽管随着“青藏铁路”、多条民航线路和众多“大动脉”公路的开通,青藏高原的交通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与内地相比,交通条件还相对比较落后。

3矿床地质勘察工作水准低

青藏高原部分已开发矿山的地质资料也仅为预查,矿产资源勘察水准不够。目前,近131万km2的西藏地区仅勘探不足3%地区,尚有97%的地区未经勘探,而且很多地区仍是无人区,现有矿产地质的工作水准和对矿床成矿原因及规律的掌握情况,远不能满足现代化大型矿山建设的需要。

4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产业结构初级化

虽然六十多年来青藏高原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产业结构有了较大进步,但是因为基础异常薄弱、起点较低,目前还存有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与全国其他地区进行横向比较就可以发现,青藏高原目前的产业结构仍然处于比较落后的位置,呈典型的“一、三、二”结构,过分依赖农牧业的产业结构及劳动力分布结构,反映了青藏高原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现实。从矿业方面看,也不难发现青藏高原金属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准整体比较低,科技含量不高,抵御市场

经济风险的能力差,要使其真正成为特色支柱产业还需要一段时间的

考验。

5区域社会和谐稳定要求高

青藏高原地区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地区,已形成了三种文明或是三个

文化圈。它们之间关系的稳定与否、和谐满意度,直接影响青藏高原

区域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也极大地影响着青藏高原的稳

定与发展,从而决定和影响着整个国家的稳定大局。

三、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对青藏高原经济的影响

1丰富的矿产资源是经济发展重要的资源基础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对矿产资源需求力度的加大,

中东部矿产资源对经济社会的支持力度正呈下降趋势。而青藏高原矿

产资源的很多优势矿种与外地资源形成互补,弥补了我国资源分布不

平衡的缺陷。在我国主要大宗金属矿产资源紧缺的大背景下,青藏高

原经济发展拥有着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优势,国内外实践证明,丰富

的矿产资源的科学合理开发能够快速推动区域经济增长。因此,巨大

的矿产资源开发潜力是青藏高原地区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也是青藏

高原各民族富强繁荣的期望。金属矿产资源开发给青藏高原经济带来

的转变,以西藏铜矿开发为例,据国土资源部批复的9个大型铜矿床

开发利用方案的初步测算,项目建成后,金属铜产能将达到34万t,我国矿山铜产能将为此提升50%。5年内即将建成的驱龙、甲玛、

多龙、雄村、帮浦等5个矿山,将带动西藏GDP翻一番。同时,西

藏矿业蓬勃发展助推区内铁路、输电工程、水电站、水利枢纽等重大

工程的快速建设,进一步提升和优化西藏的工业结构、基础布局,为

西藏走进工业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2金属矿产资源开发中存有的主要问题

(1)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影响包括:草原生态环境、

水域生态环境、空气生态环境、土壤生态环境和地质环境等方面。青

藏高原部分采矿企业因为受利益驱使下,采取不科学的开采方式,不

仅不利于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而且造成很多矿区的草场几乎全部被

破坏或退化。有些矿区还存有严重的越界开采行为,这样就造成新的

草地被破坏,加大了矿区破坏水准,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正

常的生活秩序;金属矿产资源开采中产生的废水、废渣大多含有有毒

物质或重金属离子,且成酸性,如处置不当,就会造成水域及土壤生

态环境污染;矿山排放的废气中所含有的大量工业烟尘、粉尘及有毒

废气,含有多种有毒元素,未经处理也会造成严重空气污染;部分矿

山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对矿产过度开采,超过区域生态承载能力,造

成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使矿区主要供水水源枯竭,并使地表植被干枯,造成地下水含水系统及水资源的破坏;青藏高原地质构造复杂,

易造成塌陷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也会严重影响生态坏境。

(2)开发中利益分配不均的问题。青藏高原金属矿产资源开发面临

着生态环境、中央及地方经济发展、企业投资回报、当地居民利益等

诸多问题的考验,而这些问题大多体现在矿业开发的资源付出和利益

的不平衡、不对称上,而矿业开发利益共享是非常复杂而现实的问题,涉及到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环境、技术等方方面面。但是,目

前还没有青藏高原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利益共享模型函数量化的相关研究。另外,青藏高原资源地居民大多数都是少数民族,所涉及到的资

源地居民的利益保护内容比较广泛,其中维护好民族地区群众资源权益,必须充分赋予群众监督资源配置和利用的权力。目前,政府管理

部门和矿业公司在这些方面还没有深刻认识及重视[8]。

四、结语

青藏高原是我国矿产资源战略后备基地和材料工业发展基地,科学发

展青藏高原地区经济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而金属矿产资源开发

势必将成为带动青藏高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各开发主体应系统分

析面临的问题,进一步创新及实践先进的开发理念;研发先进技术及

装备;准确处理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准确处理好传统文化、传统产业与资源开发的关系;准确处理中央政

府、地方政府、开发企业以及当地居民的利益分配关系。(本文青藏高原的特征对金属矿产开发的影响

全球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气温和降水的气候变化特征

Advances in Geosciences地球科学前沿, 2019, 9(11), 1042-1049 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2019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8e6243530.html,/journal/ag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8e6243530.html,/10.12677/ag.2019.911110 Characteristics of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Change on the Tibet Plateau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 Warming Xianru Li School of Atmospheric Sciences, Chengdu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hengdu Sichuan Received: Oct. 22nd, 2019; accepted: Nov. 1st, 2019; published: Nov. 8th, 2019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monthly reanalysis data of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resolution 0.125? × 0.125?) of ECMWF from 1979 to 2018 were used to study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 teristics of air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and the tre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ange sensitive areas by using the least square method, regression analysis, signi-ficance test and other statistical methods.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overall temperature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i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surrounding areas, and the tempera-ture on the plateau gradually increases from west to east, with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tem-perature of four seasons. There are two obvious low temperature centers on the plateau, namely the Kunlun mountain area and the Qilian mountain area, and the high temperature center is lo-cated in the Qaidam basin area. 2)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annual precipitation be-tween the north and south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Precipitation gradually increases from the northwest to the southeast of the plateau. The main precipitation center is located in the Yarlung Zangbo river region, and the secondary precipitation center is located in the western Sichuan pla-teau region. There are a dry season and a rainy season on the plateau. Precipitation in most areas is concentrated in summer, while winter is the dry season of the year. 3) The plateau as a whole shows a trend of increasing temperature, and there are five areas with relatively sensitive tem-perature changes, and the sensitive areas in the middle of the plateau show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emperature. 4) Precipitation in most areas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did not show an ob-vious change trend. The regions with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precipitation were the eastern Tanggla Mountain and the Yarlung Zangbo Grand Canyon, while the regions with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precipitation were the south Tibet valley in the southwest of the plateau and the Xining region in the east of the plateau. Keywords Qinghai-Tibet Plateau, Temperature, Precipitation,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nge Trend

浅谈青藏高原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浅谈青藏高原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地形是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之一。被称为“世界屋脊” 的青藏高原,雄踞在亚洲的中部,位于我国的西南部。它南起27° N ,北止40° N ,纵跨纬度13° ;总面积约230 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4500 米。地域之广阔,地势之高峻,是世界上其它高原所无法比拟的。如此雄姿,不仅使它本身形成了非地带性的高原气候,而且由于它的存在,对北半球西风气流的东进、东亚的季风环流起屏障作用;同时它又对造成我国东部地区大雨或暴雨的西南低涡的产生起着重要的作用。 限于篇幅,本文仅就其对我国气候的影响作一肤浅的阐述。 首先,在冬季,北半球的西风带南移。由于高大的青藏高原的存在,使三四千米以下的西风气流分成南北两支急流。北支在高原西北部形成西南气流,给高原北侧,新疆中部的天山地区带来一定的湿度。当这支气流再绕过新疆北部以后和南下的极地大陆气团汇合,转为强劲的西北气流,使我国冬季风的势力增强,并向南伸展得很远。南支气流在高原的西南部形成西北气流,使本来就很干燥的南亚西北部雪上加霜,更加干燥(在世界气候类型困上,那里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当这股气流绕过高原南侧以后,又转为西南气流,掠过我国的云贵高原以后,继续向东北方向运动,直至长江中下游地区。这股来自低纬度的暖性气流又往往是造成我国江南地区“暖冬”天气的重要因素。这两支气流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汇合东流,形

成北半球最强大的西风带。这支西风对我国东部地区的天气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在卫星云图上所看到的过往我们上空的云,总是自西向东运动,其动力就是这股西风)。与此同时,位于我国青藏高原东侧的四川盆地和汉中一带,恰在这南北两支气流之间,风力微弱,空气稳定,成为“死水区”,多云雾天气。 在夏季,北半球的西风带北移,西风南支气流消失,夏季风迅速向北推进,气旋活动频繁,我国东部季风区自南向北先后进入雨季。到了10 月以后,西风又逐渐南移,南支西风气流又重新出现,夏季风复退,冬季风又控制了我国东部南北。综上所述,如果没有青藏高原的阻挡,我国大部分地区均能受到盛行西风带的影响,如是那样,我国的气候将会是另一番景象。 其次,由于青藏高原本身所产生的明显的热力作用,这种热力作用直接影响着东亚的季风环流。冬季,巨大的高原,因地势高,冰雪面积大,空气稀薄,辐射冷却快,降温迅速,成为一个低温高压中心。此中心一方面使高原南侧的西风南支气流得到加强;另一方面,这个低温高压中心又迭加在蒙古高压之上,更加强了冬季风的势力,使我国东部南北温差增大。夏季,青藏高原上为一热低压。这个热低压又强烈吸引着来自南亚地区的西南暧湿气流,使西南季风的势力加强,给江南北部、江淮地区送去大量的降水。特殊年份也能影响到川西、陇东地区。同时,在高原的高空,又常形成一个暖性高压。这个暖性高压在东移时,常给川、陕、云、贵各省带来干旱天气,使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结束,转为伏旱。这个暖性高压,如果

青藏高原几个主要环境因子对植物的生理效应

文章编号:1000-694X(2000)03-0309-05 青藏高原几个主要环境因子对植物的生理效应X 刘志民,杨甲定,刘新民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甘肃兰州 730000) 摘 要:青藏高原作物生育期间的太阳辐射及其强度,均高于我国内地,而且短波辐射比例大,光照时间长,不仅直接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重要代谢过程,而且不同光质对高原植物植株的生长高度、根系的萌生发育、叶绿素含量以及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等贮藏物质的积累等方面都有不同的影响。昼夜温差大这一环境特点与高原作物高产之间的关系尚存争议,但对作物的品质确实具有明显的影响作用。在高海拔、低气压(低CO2含量、低O2含量)条件下,植物表现出光合作用光饱和点升高、光补偿点降低、适温偏低,暗呼吸速率较低等特点,因而有利于植物充分利用光能,也有利于植物体内干物质的积累,而且高海拔对植物体内不同代谢成分的形成具有不同的影响作用。虽然青藏高原的多个环境因子,如太阳强辐射、蓝紫光成分多、昼夜温差大等,对高原小麦的高产来说不可缺少,但平均气温较低导致的高原地区小麦生育期明显延长是其干物质产量和籽粒产量高于平原地区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青藏高原;环境因子;植物生理;效应 中图分类号:Q945.79文献标识码:A 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其南北跨度约1500km,东西跨度约3000km,海拔平均高度在4000m以上。由于青藏高原耸立在中纬度西风带中,受海拔高度、纬度、山脉、冰川积雪和多湖泊的影响,形成了其独特的高原气候特点,如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气温低,昼夜温差大,气压低,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少,湿度和降水量不均衡等[1~4]。这些特点对生长于青藏高原的植物,不仅能影响其形态结构[5~8],更对植物的生理代谢过程产生许多影响。本文拟就青藏高原生态条件中强辐射和光质、昼夜温差大、高海拔低气压等三个关键因子对高原植物(主要是小麦、牧草)生长发育中的已知主要影响分别作一简要综述,同时也涉及一些其他地域有关水稻、蔬菜的研究,以有助于进一步开展青藏高原植物生理的研究。 1 强辐射和光质对植物的生理效应 太阳辐射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唯一能量来源,影响植物生物量的产生。从总辐射看,西藏各地多在586~795kJ?cm-2?a-1之间,在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带,雨日较少,且多夜雨,故辐射量更大,可达921kJ?cm-2?a-1[2,3]。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主要同化波长400~700nm的可见光能量,约占总辐射的一半左右,称为光合有效辐射。与植物有直接关系的是其生长期内的太阳辐射。西藏作物生育期间的太阳辐射及其强度,均高于我国内地的太阳辐射。1975年测得拉萨冬小麦(肥麦)剑叶最大光合强度达36mg CO2?dm-2?h-1,大约是上海的2倍,是河南的1.5倍[1]。虽然各地测得的结果会有一些差异,但也不难看出青藏高原麦类作物光合强度有高于内地其他地区的趋势,这与太阳辐射强有重要关系,而且在太阳辐射总量中,高原的短波辐射比例大,其中蓝紫光比海平面高78%,紫外线比平原地区多2倍,红光和红外线比海平面高15%[9]。另外,青藏高原的日照时间也长,拉萨年日照时数达3022h,高于北京(2757h)和南京(2196h)[1]。这样,能使作物在生育期内获得充足的光能,同时使因高海拔造成的气温偏低得到一定补偿,也有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而且,光作为植物生长发育的主要环境因子,对光合作用之外的许多生理过程,也都有明显影响。 在以燕麦为材料的实验中[10],种子的发芽率以紫光最高,白光次之,蓝光最低。紫光下种子的发芽率是无色可见光全光谱对照的145%。这个结果是令人费解的,据实验者解释,可能是实验中滤光的紫色薄膜不仅透过了紫光,而且也有很大部分红光透过,因而主要是红光对种子的萌发起了促进作用。蓝光下燕麦种子的发芽率低,是蓝光加速了植物体内生长素的破坏,因而抑制了种子的萌发。另外,紫光和蓝光处理的植株高度较低,且比对照组生长整齐。这一点在牧草的实验中有相似的结果[11]。 植物的根系虽未直接受光线照射,但对不同光质也有不同的反应。燕麦[10]中,蓝光和紫光照射的植株虽然较矮,其根系却比对照组发达,发根数分别是对照组的111.4%和117.1%。春小麦[12]分蘖期不同光质照射处理,其根系脱氢酶活性有较大差异,蓝光处理平均比对照高12.05%,蓝紫光处理高13.69%,红光处理高5.97%。而且根活力强弱也有不同程度的反应,短波光下培养的麦苗,其根活力均略高于对照,其中蓝紫光比对照平均高4%,蓝光高5%,红光与对照之间无明显差异。这一点在倪文水稻实验[13]中也得到相似结果。即强光或蓝光照射培育的稻苗根系对A-萘胺的氧化力或根系本身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均高于弱光或红光和无色光培育的稻苗根系。实验表明,稻苗根系的伸长生长,随光量的减弱而促进;蓝光下培育的稻苗根系,其伸长生长比红光或无色光更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正如Ohno等[14]观察到,无色光(白光)会抑制稻苗根细胞的伸长;蓝光则有促进细胞伸长的作用。同 第20卷 第3期 2000年9月 中 国 沙 漠 JOU R N AL O F D ESER T RESEA RCH Vol.20 No.3 S ep.2000 X收稿日期:1999-09-20;改回日期:1999-12-01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1996年度“西部之光”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刘志民(1965—),男(汉族),内蒙古敖汉旗人,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治沙造林生态学等研究。

青藏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

青藏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 一、课标分析 本课时内容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特征——区域性与综合性,而构建学生的地理学科意识成为本课时教学的重点,也初步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 具体课标的要求: 1、运用地图指出青藏地区的范围,比较自然地理差异; 2、说出其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 1、本节的作用和地位:《青藏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是鲁教版地理七年级下教材第八章第一节。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完三个地理分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各章节中的第一节设计思路与本节相同,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具有与其他三大地理区域同等的地位,是对前面所学内容的复习、巩固。本章内容,在教材知识体系中占据重要的作用。 2、本节主要内容:与前三章第一节的设计思路相同,本节是青藏地区的概述,主要讲述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以及自然环境对居民生产生活的影响。本节教学内容的安排可以分成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两大板块。教材的第一个标题为“世界屋脊”,从青藏地区的自然景观入手,介绍青藏地区自然环境的最突出特征——高寒。第二个标题为“高寒牧区和河谷农业区”,主要介绍在高寒的自然环境下,青藏地区农牧业所具有的突出特征——高寒牧区和河谷农业区比较发达。 三、学情分析

本节所教为初二学生,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基础知识,接受新知识较为快速,对新鲜地理风俗事物的兴趣浓厚。且学生已经学习完前三章节内容,学习思路与本节相同,这为本节的学习起到了的铺垫作用。也是对前面所学内容的复习、巩固。但不足的是,对于新旧知识的联系和衔接上还存在一定的缺陷,教师应特别注意将所有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并理清相关地理特征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脑海中有着学习区域地理的框架图,知道该从哪里着手分析,也为将来的高中地理学习打下基础。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在地图上识别青藏地区的主要地形类型,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青藏地区的地形特征。 2、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阅读图表资料进行比较分析两地区的地理特征,再充分利用以前学过的有关地形、气候、植被等方面的知识,综合分析两地区的差异,提高综合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从而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体现人地关系协调的观念。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学院:资源与坏境学院 班级:10农业资源与环境 学号:2010084023 姓名:石继龙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地势高峻,平均海拔4000~5000米,有许多耸立于雪线之上高逾6000~8000米的山峰。高原的外缘,高山环抱,壁立千仞,以3000~7000米的高差挺立于周围盆地、平原之上,衬托出高原挺拔的雄伟之势。高原面积250万平方公里,东西长3000 公里,南北宽1500公里,跨15个纬度。而且高原几乎占冬季中纬度对流层厚度的1/3以上,成为中纬度大气环流中的一个庞大的障碍物。对中国气候的形成无疑起着巨大的作用。 青藏高原的平均高度在4公里以上,是全球最高最大且具有复杂地形的巨大台地,其主体呈椭圆形。 青藏高原对我国气候的影响有三个方面: 一、对气温的影响 1.机械阻挡作用 青藏高原海拔高、面积大、矗立在29°-40°N间,南北约跨10个纬度,东西约跨35个经度,有相当大的面积,海拔在5000m以上,有一系列的山峰超过7000-8000m,占据对流层中低部,犹如大气海洋中的一个巨大岛屿,对于冬季层结稳定而厚度又不大的冷空气是一个较难越过的障碍。从西伯利亚西部侵入我国的寒潮一般都是通过准噶尔盆地,经河西走廊、黄土高原而直下东部平原,这就导致我国东部热带、副热带地区的冬季气温远比受西藏高原屏障的印度半岛北部为低。冬季西风气流遇到青藏高原的阻障被迫分支,分别沿高原绕行。从冬季北半球700hPa与500hPa月平均气温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出,在高原北部冬季各月都是西北侧暖于东北侧,高原南半部,则东南侧暖

于西南侧,这显然是受到上述分支冷暖平流的影响所致。因西风在高原西侧发生分支,于是高原西北侧为暖平流,西南侧为冷平流,绕过高原之后,气流辐合,东北侧为冷平流,东南侧为暖平流。 夏季青藏高原对南来暖湿气流的北上,也有一定的阻挡作用,不过暖湿气流一般具有不稳定层结,比冷空气易于爬越山地。从夏季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上可以看出,由巴基斯坦北部和东北部阿萨姆两个地区总是有两个伸向西藏方向的暖舌,其中有一部分暖湿气流越过高原南部的山口或河谷凹地,流入高原南部,这是形成雅鲁藏布江谷地由东向西伸展的暖区的重要原因。 青藏高原阻滞作用对气温的影响,不仅出现在对流层低层,并且波及到对流层中层。根据我国衢县与同纬度德里各高度上月平均气温的比较,可以看出在500hPa及其以下各层的气温皆是衢县低于德里,尤其是冬半年的差异更大。 2.热力作用 将青藏高原地面的气温与同高度的自由大气相比,冬季高原气温偏低,夏季则偏高。根据观测资料分析计算表明,从11月至翌年2月是四周大气向高原地-气系统提供热量,这时青藏高原是个冷源,其强度以12月、1月份为最大,向四周自由大气吸收热量600多J/cm2d。春夏季青藏高原是个强大的热源,其强度以6、7月份为最大,向四周大气提供热量850J/cm2d以上。就全年平均而论,青藏高原地-气系统是一个热源。冬季青藏高原的冷区偏于高原的西部。夏

青藏高原的动、植物的特性

青藏高原的动、植物的特性 高原牧畜以耐高寒的牦牛、藏绵羊、藏山羊为主。4,200公尺(13,780呎)以下的河谷可以种植作物,以青稞、小麦、豌豆、马铃薯、圆根、油菜等耐寒种类为主。雅鲁藏布江河谷纬度低,冬季无严寒,小麦可安全越冬。加以光照条件好,春夏温度偏低,延长了小麦生长期,拉萨冬小麦亩产有1,638斤的纪录。 西藏是中国五大牧区之一。全区草场类型多,90%以上为高山草甸和高山草原,牧草营养价值高,但产草量低。 西藏那曲朝阳区高寒草地围栏内的BM(生物量)高于围栏外的,但各种营养成分含量围栏内外差异不显著。对日喀则和山南地区家畜主要粗饲料作物秸秆(青稞、油菜、土豆、小麦、玉米和燕麦)、精饲料作物籽粒,以及57种天然草地、栽培牧草的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作物秸秆营养类型均为粗蛋白、灰分含量低,而粗纤维、中性洗涤纤维与酸性洗涤纤维含量较高的碳型和碳氮型,营养价值较低。 1、桃 因为西藏的特殊气候,西藏野桃矿质元素含量丰富,如钙、钾、锌等含量均比内地桃丰富,而铜的含量则低于内地桃。其次,西藏野桃的维生素C含量比内地桃高10倍以上,但糖分却远远低于内地桃,西

藏大学农牧学院的一位专门研究高原野生水果的教授曾给出过结论:西藏野桃的含糖量之低,甚至糖尿病人也可以少许食用。所以,西藏野桃的水果价值虽日渐下滑,但其开发成其它产品的价值却比内地桃要高。至今,一些农牧学专家根据西藏野桃自身的营养优势和产量优势,已开发有一些野桃产品,比如野桃果脯、野桃汁、野桃罐头、野桃茶等。 2、牦牛 牦牛属地球之巅的高寒、无任何污染环境(青藏高原是世界上罕见的洁净未受任何污染、空气清洁的自然环境)、独特的半野生半原始珍稀动物,与北极熊、南极企鹅共称为“世界三大高寒动物”。目前,全世界存栏的牦牛为1400万头,其中95%集中在中国,每年全世界牦牛出栏仅100万头,平均5500人才能供应一头。 牦牛终身无劳役,逐水草而居的半野生放牧方式、原始自然的生长过程,一生中摄入大量的虫草、贝母等名贵中草药,使牦牛肉质细嫩,味道鲜美。牦牛肉富含蛋白质和氨基酸,以及胡萝卜素、钙、磷等微量元素,脂肪含量特别低,热量特别高,对增强人体抗病力、细胞活力和器官功能均有显著作用。牦牛肉极高的营养价值是其他牛肉所无法比拟的,在当今港澳和西欧市场上,牦牛肉被誉为“肉牛之冠”。牦牛肉以富含蛋白质和低脂肪而名列肉类前茅,是国际市场上稀少的高级肉类,它以名、优、稀、特征服了世界各地的消费者。

云贵高原的地貌特征

云贵高原的地貌特征 地形崎岖,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因红壤广布,又称“红壤高原”。云南贵州高原位于中国的西南部,包括云南省的东部、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和四川、湖北、湖南等省。它是南北方向和东北西南走向的两组山脉的交汇处。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它被乌蒙山划分为云南高原和贵州高原。西部的云南贵州高原海拔超过2000米,东部的贵州高原起伏较大,山地较多,高原表面较少。它被称为“山源”,海拔1000-1500米。云南高原与贵州高原相连,边界不明确,故统称“云南贵州高原”。云南高源位于云南省东部哀辽山以东,由于在云岭以南,云南有1200多座大坝,占全省耕地的三分之一。地势低洼的形成盆地,有些形成湖泊。例如,在以昆明为中心的高原表面,有许多湖泊盆地和水坝,有许多湖泊,如滇池,被称为“滇池洼地”。由于湖泊水的渗漏和周围山区泥沙的沉积,大部分湖泊盆地发育成湖岸平原。这里土壤肥沃,土层深厚,是高原的主要农业区。贵州高原地处雨季,雨量充足,所以有“三天无晴天”的说法,高原上的河流有大量的水。许多河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冲刷地面,形成许多又深又陡的峡谷。贵州高原的地形大致可分为山地、平原、盆地和峡谷三个层次。高原最高的地方是山原,在贵州西部最明显。由于长期的河流切割,高原形成了原始的山地形态。该高原下有一些盆地(坝),最大的是贵阳盆地,是高原上的主要农业区。这个峡谷是河流经过长时间的冲刷而形成的。例如,吴江河谷有300-500米深,“走一天”。黄果树瀑布宽约20米,从50多米高的陡峭悬崖上沿犀牛潭而下,是

中国最大的瀑布。云南贵州高原最大的特色之一是一个侵蚀高原,具有显著的喀斯特地貌。云南贵州高原上的石灰岩厚度大,分布广泛。通过地表和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形成了天坑、漏斗、圆形洼地、伏伏流、洞穴、峡谷、天生桥、盆地等地貌,是世界上最发育的岩溶地貌之一。云南贵州高原地表有一层红壤固结层(又称风化壳),说明该地面为风化地面。当它被剥蚀时,石灰岩就会暴露出来,形成大面积的石芽地。路南石林是我国开发最好的石芽地之一。在这里,奇峰像一座塔,像一根竹笋像一根菌苗,高10多米,高5-10米。在山顶亭或狮子亭,人们可以欣赏到40多万亩石林的奇景

初中音乐《青藏高原》教案

《青藏高原》 教学目标 1、了解感受富有藏族山歌的演唱风格特点,把握变换拍子的特点。 2、指导学生运用恰当的速度、力度,用秀美舒展的声音演唱歌曲。 3、引导学生感受西藏雪域高原特点的音乐作品的美感与魅力,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增强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1、学唱《青藏高原》,并了解歌曲所要表现的内容和音乐风格 2、能运用恰当的速度、力度、音色自信的有表情地演唱。 教学难点 掌握休止符、三拍延长音的唱法,正确运用呼吸来表现歌曲的美。 教材分析 这是作曲家张千一创作的一首歌曲。以明朗高亢而富有藏族风格的旋律,热情地歌颂了美丽庄严的青藏高原,表达了对祖国锦绣山川的眷恋、热爱之情。全曲为羽调式;节拍以四四拍子为主,间插以四二、四三拍子,引子为散板;曲式结构为有引子、前奏的二段体。 引子开始,由人声合唱出一个明朗、高亢、山歌风的衬腔,把人们带入到辽阔的青藏高原的意境之中。接着,由器乐演奏深化了这一音乐主题。 A段由起承转合的四个乐句构成。第一乐句作为全曲音乐主题的集中体现,具有秀美、明亮、亲切的特征;第二乐句继续承接着这一特征,切分节奏的运用使之更具活力;第三乐句作为一个转折,主要在前半句的音区和旋律音调上发生了变化,较低的音区和较为低回委婉的旋律,使感情表达更显真挚;第四乐句开头出现的后半拍起唱的节奏,使之既富有变化,又富有动力,后半乐句的旋律与第二乐句的结尾相同,使之具有“合”部的特征。 B段以宽广的衬腔开始,接以和引子相同的五度跳进为特点的藏族山歌音调,并以此贯穿于B段的各个乐句,使歌曲的明朗、高亢的山歌风格得以更为鲜明的体现。在第二段歌词的最后,还以扩充节奏和提高音区、扩展旋律的手法,变化重复了结尾乐句,把音乐情绪推向高潮,尽情地抒发了对青藏高原的赞美、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青藏高原海拔

篇一:青藏高原的气候特征 青藏高原的气候特征及对我国的影响 张庆奎 200621059 气象学2班 一、大气干洁、太阳辐射强 众所周知,太阳辐射对气候以及作物生长和产量都有重要影响。太阳辐射主要包括紫外辐射、可见光和红外辐射三个波段。概括起来说,达到植物表面的红外辐射的能量约占太阳辐射总量的一半,其中仅有约0.5-1.0%用于光合作用。紫外辐射在总辐射中所占比例很小,但对植物的形状、颜色与品质的优劣起着重要作用。 二、气温低、日较差大、年变化小 青藏高原年平均气温低,构成了青藏高原气候主要特征。位于藏北高原和青南高原的可 可西里年平均气温在一4℃以下一等温线与等高线相重叠,自成一闭合的低温中心,为青藏高原温度最低的地区,也是北半球同纬度气温最低的地区,青藏高原有一半地区年平均气温低于o℃,其它地区如雅鲁藏布江、河汉谷地和柴达木盆地相对比较温暖,年平均气温在3一5℃。 青藏高原气温变化小,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各地年较差也不一样,一般来说,年较差是北部大南部小,西部大东部小 青藏高原年较差比同纬度东部地区要小4-6℃以上。形成高原年较差小的原因是,夏季温度比较低,而冬季的温度不太低,尤其是在西藏南部地区,冬季干燥,太阳辐射强,局部地区增温比较明显,所以,冬季相对而言不太冷,导致气温年变化较小。 三、降水少、地域差异大 青藏高原年降水量自藏东南4000毫米以上向柴达木盆地西北部的冷湖逐渐减少,冷湖的降水量仅有17.6毫米,最多降水量约是最少降水量的200倍。以雅鲁藏布江河谷的巴昔卡为例,降水量极为丰沛,平均年降水达4500毫米,是我国最多降水中心之一。由于高耸的喜马拉雅山东西走向,以及缅甸西部的那加山南北走向,构成朝西南开口的马蹄形的地形,每当夏季从孟加拉湾吹来的温暖偏南气流冲入马蹄形的地形后,迫使气流转变成气旋性弯曲,这可以从马蹄形内台站地面风向频率看出,东北风和西南风频率几乎相等,形成季风辐合区,而巴昔卡正好地处西南气流转为东北气流的位置上,易造成丰沛的降水。溯雅鲁藏布江北上,深入高原腹地,降水急剧减少,而且沿雅鲁藏布江地区的降水可达400毫米,比流域两侧山麓一带降水多,雅鲁藏布江河谷地是西藏主要农区。 在喜马拉雅山北麓与雅鲁藏布江之间,有一狭长的少雨区,年降水量少于300毫米。由于喜马拉雅山的屏障作用,阻挡南来的暖湿气流北上,气流翻过高大山体,下沉增温,相对湿度变小,不易形成降水,为雨影区,是西藏较为干旱的地区。东念青唐古拉山以北地区,降水较多,为400-600毫米。藏北地区受切变线、低涡天气系统影响,加上有利的地形条件,成为藏北多雨中心,气候比较湿润。雅鲁藏布江下游与怒江下游以西地区,是青藏高原年平降水量较多的地区,一般都在600-800毫米以上。黄河流域的松潘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在700毫米。祁连山脉的东南部也是一个年降水量较多的地区,平均500毫米左右。其它大部分地区约在200-500毫米,高原东部的三江流域横断山地区降水偏少,在400毫米以下,其中尤以怒江河谷降水更少,是著名的于热河谷,出现具有亚热带干暖河谷特征的灌丛。被河流切割的地区,象吉隆、聂拉木、亚东等地,受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影响,年降水量也可高达1000毫米以上,随着高原抬升降水迅速减少。 四、高原气候带的特征 里仅对高原气候带和藏东南山地亚热带、热带北缘气候的基本特征分述如下: 五、青藏高原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雄姿,不仅使它本身形成了非地带性的高原气候,而且由于它的存在,对北半球西风气流的

青藏高原对气候

浅谈青藏高原对我国气候的影响地形是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之一。被称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雄踞在亚洲的中部,位于我国的西南部。它南起27°N,北止40°N,纵跨纬度13°;总面积约230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4500米。地域之广阔,地势之高峻,是世界上其它高原所无法比拟的。如此雄姿,不仅使它本身形成了非地带性的高原气候,而且由于它的存在,对北半球西风气流的东进、东亚的季风环流起屏障作用;同时它又对造成我国东部地区大雨或暴雨的西南低涡的产生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在冬季,北半球的西风带南移。由于高大的青藏高原的存在,使三四千米以下的西风气流分成南北两支急流。北支在高原西北部形成西南气流,给高原北侧,新疆中部的天山地区带

来一定的湿度。当这支气流再绕过新疆北部以后和南下的极地大陆气团汇合,转为强劲的西北气流,使我国冬季风的势力增强,并向南伸展得很远。南支气流在高原的西南部形成西北气流,使本来就很干燥的南亚西北部雪上加霜,更加干燥(在世界气候类型困上,那里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当这股气流绕过高原南侧以后,又转为西南气流,掠过我国的云贵高原以后,继续向东北方向运动,直至长江中下游地区。这股来自低纬度的暖性气流又往往是造成我国江南地区“暖冬”天气的重要因素。这两支气流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汇合东流,形成北半球最强大的西风带。这支西风对我国东部地区的天气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在卫星云图上所看到的过往我们上空的云,总是自西向东运动,其动力就是这股西风)。与此同时,位于我国青藏高原东侧的四川盆地和汉中一带,恰在这南北两支气流之间,风力微弱,空气稳定,成为“死水区”,多云雾天气。 在夏季,北半球的西风带北移,西风南支气流消失,夏季风迅速向北推进,气旋活动频繁,我国东部季风区自南向北先后进入雨季。到了10月以后,西风又逐渐南移,南支西风气流又重新出现,夏季风复退,冬季风又控制了我国东部南北。综上所述,如果没有青藏高原的阻挡,我国大部分地区均能受到盛行西风带的影响,如是那样,我国的气候将会是另一番景象。 其次,由于青藏高原本身所产生的明显的热力作用,这种热力作用直接影响着东亚的季风环流。冬季,巨大的高原,因地势

云贵高原的地貌特征

地形特征 概观 云南贵州高原位于青藏高原到湖南和广西丘陵山区的过渡带,北部为四川盆地,南部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为热带海洋。云南贵州高原的地形从西北到东南逐步减小。整个云南贵州高原可进一步分为西部的云南高原和东部的贵州高原。[11]云南高原 云南高原的总体地形趋势是北部高,南部低,西北最高,东南最低,从北向南呈递减趋势。其西北是云南贵州高原的最高带,海拔3000-4000米。有多年积雪的高山,如玉龙雪山,梅里雪山,哈巴雪山等。境内最高点是景德堡峰,是德钦县梅里雪山的主峰,云南和西藏自治区地区海拔6740米,最低点位于云南省东南部红河与南溪交汇处,海拔仅76米。整个高原的地形可以从北到南大致分为三个阶地。第一层是西北的德钦和中甸。高度通常在3000米至4000米之间。许多山峰可以到达超过5000米的高度。第二层是中央高原的主体。海平面一般在2300-2600米之间。有3000-3500米的高海拔山

峰和1700-2000米的低海拔山峰。第三阶地位于盆地的西南,南部和东南部。有高山,丘陵,盆地和山谷,海拔1200-1400米。ling江流域和云岭山脉东部的宽谷盆地是边界。东部高原绵延,西部山脉和河流纵横交错。地貌有很大的不同。这里的山河主要表现出南北趋势。从西向东,高黎贡山,怒山,云岭山,五粮山,哀牢山等南北山脉与怒江,Yuan江等南北河流交替排列。从北向南,山脉的高度逐渐减小,山河间的距离在扩大,峡谷深度也在增加,形成了著名的纵向峰谷区。[11] 云南罗平 云南罗平 贵州高原 贵州高原,贵州高原的地势从西向东,从中部向南,北倾斜。境内有四座主要山脉。这些山脉一般呈东北西南趋势。西北的乌蒙山与云南相邻,呈南北走向。海拔通常在2000-2400米之间。贵州高原的最高点位于鹤屏县与水城县的交界处的飞彩坪,海拔2900米,北部的大楼山呈西北西南趋势,海拔1000-1500米。东北武陵山脉是吴江与and江

9.1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

9.1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 广州市花都区秀全外国语学校徐素丽 【教材分析】 把青藏地区作为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已表明了地形是影响本区特征的主导因素,“高”和“寒”成为本区的主要特征。它直接影响青藏地区的其他环境要素,并影响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本节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阐述“高”和“寒”。“高”和“寒”是本区的主要自然特征,是引起地理环境各要素变化的主导因素。抓住了“高”和“寒”对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影响,也就抓住了各自然景观形成的根本原因。第二部分阐述了高寒环境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一年的初中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读图方法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且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掌握了一些关于中国领土的知识,在前面的章节学习中,学生已经基本了解了怎样描述一个地区的自然特征和当地自然特征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因此可以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索、推理、归纳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和农业。由于在生活中学生对于青藏地区了解比较少,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充分利用图片、视频等材料来增加学生的间接体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指导学生分析地图,主要采取看图片、视频、提问题的形式,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阅读地图、分析地图,有利于抓住事物特征。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1、学生利用地图掌握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2、学生通过图表资料的对比分析,知道青藏地区自然环境基本特征,了解高寒环境的主要表现。 3、学生理解青藏地区农业生产发展的优势条件和制约条件。 4、学生记住青藏地区高原农业、人口分布的主要特点。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欣赏青藏地区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本区高寒的自然环境,以及高寒环境对农业的影响。 教学难点:理解高寒环境对农业生产发展的影响。 【教法学法】 读图分析法、讲述法、探究学习法。

高原气候基本特征

高原气候基本天气气候特征 青藏高原上空,空气稀薄且杂质少,密度仅为平原上空空气的一半,所以太阳辐射强;地面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非常显著;地形的动力和热力扰动也很多。因此,和同纬度地区相比,青藏高原的天气气候有如下的特点:①就地面气象要素而言,以青藏高原地面气温最低,气压最低,湿度最小,风力最大;但就同纬度同高度的空间区域而言,则青藏高原地区的温度最高(夏),湿度最小(夏),气压最高(夏),风力最小(冬)。②青藏高原是全球同纬度地带中大气极不稳定的地区之一。和其他地区相比,对流云终年发展,阵性降水最多,雷暴最多,雹暴最频繁。③高原地区中间尺度和中尺度的最多,青藏高原是最明显的天气系统产生源地。上述特征都同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和热力作用有关。 高原的动力作用 包括机械作用和摩擦作用两种。 ①机械作用。冬季,西风气流经过高原时,6公里以下的迎风面,被迫明显地分成南北两支,沿地形等高线而绕流。到达高原背风面之后,这两支西风重新汇合,形成了高原地区对流层中低空极为明显的北脊南槽的环流形势。夏季,东风气流经过高原时,虽有分支绕流的现象,但不如冬季明显。由于青藏高原的阻挡作用,西风带的长波槽移到高原西部时,低槽中部被阻挡和填塞,切断成南北两个短波槽,分别绕过高原,沿着高原南北两支西风东移,影响高原及其东部地区的天气。 青藏高原对大气流动的强迫爬坡作用也非常重要。冬季,高原西坡和北坡出现爬坡气流,而东坡和南坡则为下滑气流;夏季正好相反。因此,冬季高原西坡和北坡比东坡和南坡降水多,夏季东坡和南坡比西坡和北坡降水多。当气压系统被迫爬越高原时,因气柱缩短而增压,这将使低压系统减弱或填塞,高压系统更加强大或发展;当气压系统移出高原时,气柱因拉长而减压,低压系统将加深或发展,高压系统则将减弱或消亡。这就是高原以外的低涡系统(或高压系统)所以不大可能(可以)移进高原,而高原上的低涡(或高压)系统则可以(不能)移出高原又可加强(减弱)或发展(消亡)的原因。 青藏高原的阻挡所形成的大气大规模的绕流和爬流运动及其变化,对长波和,特别是对中国冬季沿海西风带长波槽的形成和演变,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②摩擦作用。地表的摩擦作用,使高原上形成,高原侧边界所受的影响更为突出,它使接近侧边界的气流速度减小,但离侧边界较远的自由大气,流速不发生变化,从而形成侧边界附近气流的水平切变,产生了涡度。冬季的时候,在高原北部西风侧边界里,常出现性涡旋,而在高原南部的西风侧边界里,常有性涡旋产生;夏季则不然,高原北部仍为西风侧边界,常有中尺度反气旋产生;但高原南部由于是东风侧边界,也常常产生中尺度的反气旋。 高原的热力作用 可分为高原地面和高原大气的冷源和热源作用两种。凡是把热量供给大气的高原地面称为热

青藏高原隆升的意义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青藏高原隆升的意义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青藏高原隆升的影响及其意义: 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一带原是一片大海,后来大陆板块碰撞抬升才形成了今天的样子,而且还将继续增高。 青藏高原的隆起与新生代以来全球环境的重大变化具有明显联系。这些变化体现在亚洲季风环境的形成演化和亚洲内陆干旱化,比如,由此导致中国南方广大湿润地区和西北干旱区的出现,黄河中游地区出现大面积黄土堆积而形成黄土高原,奠定了我国乃至东亚地区现代环境的宏观格局。 如果没有青藏高原,该区降基本上都在西北气流控制下,盛行风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属于副热带大陆气候,即干热类荒漠或沙漠气候;没有高原,也就没有了印度低压和蒙古高压,就不会形成现在的冬夏季风。当高原开始隆起,青藏地区干热气候就开始发生较明显的变化,降水增多,气温降低;当高度达到1000-2000m时,雨量增到最大,当高度达2000-3000m,高原季风形成,但较弱,气温继续降低;当高度达到3000-4000m时,夏季青藏热低压、冬季青藏冷高压更明显,高原季风也接近现在的情况,东亚季风也更明显,高原气温更低,降水量明显减少,高原湖泊逐渐干涸,于是青藏高原的隆升,经历了一个较暖湿到凉干的过程。值得详细说明的是,夏半年,西南季风控制着高原东南部、南部,形成暖湿气候,高原内部则形成雨影区,十分干旱,西南季风和西风环流交替控制着青藏高原。 水分入不敷出:高原北部、西北部刮到海洋的空气却又能带走部分水汽,使得高原内陆水分更加缺乏。从北部蒸发上高原的水分,无法从高原北沿流回北部,反而顺着高原的南坡流入印度洋或向东流入太平洋。塔里木盆地的低热与其南边紧邻的青藏高原的高寒恰成鲜明对照。盆地中蒸发出来的水汽随着热胀冷缩的空气而单向地漂移到高原。由于空气热胀冷缩以及盆地高温与高原低温,使得盆地相对于高原总是高压,造成常年的东北风将盆地的水汽吹往高原。水汽遇到高原低温冰川而凝聚。低海拔盆地中的水就这样被蒸发作用送到高原。这些从盆地吹往高原的水汽凝聚在高原广阔的地域,而不是限于高原北坡,这使得凝聚在高原上的水难以循环回盆地。空气中的水分近乎均匀地凝聚在高原群山的四周,

气候变暖对青藏高原腹地高寒植被的影响

第25卷第6期2005年6月 生 态 学 报ACT A ECOLOGICA SINICA V ol.25,N o.6Jun.,2005 气候变暖对青藏高原腹地高寒植被的影响 王 谋1,李 勇2,黄润秋3,李亚林1 (1.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2.成都理工大学油汽藏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3.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四川成都 610059) 基金项目:国家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调查资助项目(200213000002);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资助项目(90102002);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372084);四川省重点学科建设基金资助项目(SZD 0408)收稿日期:2004-05-31;修订日期:2004-12-20 作者简介:王谋(1975~),男,博士生,从事生态环境及环境变化研究.E -mail :cdlgw m @21cn .com 致谢: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彭敏教授帮助鉴定研究区植物样品,瑞士理工大学Nich olas Jam es Rich ards on 博士对本文给予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Foundation item :project of C hina M inis try of Land and Resou rces (No .200213000002)and key pr oject of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 hina (No .90102002,40372084);Key Lab .Foun dation of Sichuan (SZD 0408)Received date :2004-05-31;Accepted date :2004-12-20 Biography :W ANG M ou ,Ph .D .candidate ,mainly engaged in climate change of Qingh ai -T ibet Plateau and its ecology an d environ ment responses .E -m ail :cdlgw m @21cn .com 摘要:研究区高寒植被碳同位素组成的研究,表明气候环境对高原腹地植被具有明显的控制意义。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研究区植被样方的研究,对该区植被在高原气候暖干化过程中的变化趋势进行了探讨。提出暖干化的气候(环境是区域植被退化的主因,并对研究区植被退化速率进行了推算(14.2km /10a)。以样方数据分析为依托,重新拟定了研究区内干旱湿润区分界线,获得该区植物碳同位素值拟合干湿界限的支持。通过对年代间干湿分界线位置的比较,对高原气候暖干化模式下植被的退化趋势进行了模拟。 关键词:青藏高原腹地;高寒植被;碳同位素;环境条件;暖干化;适应 文章编号:1000-0933(2005)06-1275-07 中图分类号:Q 143,Q 948 文献标识码:A The effects of climate warming on the alpine vegetation of the Qinghai -Tibetan Plateau hinterland WANG M ou 1,LI Yong 2,HUANG Run-Qiu 3,LI Ya-Lin 1 (1.College o f E arth S ciences ;2.N ational K ey L aboratory of Oil and Gas Reser voir Geology and Exp loitation ; 3.College o f E nv ironment and Civ il Eng ineering ,Ch engd u Univ ersity of Te chnology ,Cheng du 610059,China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5,25(6):1275~1281. Abstract :T her e is g ro wing ev idence w ithin t he env ir onmental science co mmunity that o ur planet has enter ed a potentia lly catastr ophic phase of human-induced global climate w arming.Climatic st udies demo nstr ate that t he Q inghai-T ibetan P lateau has also ex hibited a w arm ing and dry ing tr end in r ecent decades.W e st udied an ar ea o n the T ibet an P latea u located in the tr ansitio n zo ne betw een A lpine M eado w and Alpine Steppe reg io ns.Such zones ar e hig hly sensitive to env ir onmental change and t he co nco mitant adjustment o f v eg etat ion in t hese hinter land ar eas of the plateau can reflect ada ptat ion o f plant eco lo gical systems to chang es in the climat ic setting . In o rder to demonstr ate whether the A lpine veg etatio n o f the study ar ea displa ys a r espo nse to chang ing enviro nment al conditio ns,and w hether the v ariatio n in the envir onmental co nditio ns is reflected in cha ng es in the phy siolog y and fo rms of the A lpine flor al a ssemblage,we studied t he car bon iso topic values of these plants.Car bon iso tope fra ct ionation var iat ions w ithin the plants can reflect ar id o r m oist env iro nment al co nditions attained dur ing the gr ow th period of the plants.We carr ied out a reg r ession analy sis on the ex periment al car bon isot ope results,ta king int o account their g eog r aphical posit ion.T he analytical results sho wed that the D 13C v alues of K .p y gmaea cor relate w ith the cha ng ing SE -NW tr end of precipita tion .(R =0.44603,n =29,p <0.05),w hich indicates that the v egeta tio n has adapted t o v ariatio ns in env ir onmental co nditio ns .We a lso sur vey 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