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体格检查视触叩听嗅

第三篇 体格检查视触叩听嗅
第三篇 体格检查视触叩听嗅

第三篇体格检查

一.体格检查:①感官

②工具

③身体状况

二.检体诊断:①体格检查

②临床判断

三.检查工具:血压计、手电、听诊器、体温计、压舌板、叩诊锤、卷尺

四.体格检查方法:五种:视、触、叩、听、嗅

五.注意点:1.以病人为中心,要关心、体贴、理解患者,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良好的医德修养。

2.检查室内环境温度要适宜,检查患者是光线应适当,环境应安静。

3.医师应仪表端庄,着装整洁,指甲修短,举止大方,态度诚恳和蔼。

4.检查患者前应有礼貌的对患者进行自我介绍,并说明体格检查的原因、目的和要求,便于更好的取得患者密切配合。检查结束应对患者的配合表示感谢。

5.应注意避免交叉感染,检查前医师应吸收或用消毒液擦手,必要时可穿隔离衣、戴口罩和手套,并做好隔离消毒工作。

6.医师一般站在患者右侧,检查手法应规范轻柔。

7.全身体格检查时应全面、有序、重点、规范和正确。体格检查按一定的顺序检查,并养成按顺序检查的好习惯。避免复查和遗漏,避免反复翻动患者,力求建立规范的检查顺序,通常首先进行生命体征和一般检查,然后按头、颈、胸、腹、脊柱、四肢和神经系统的顺序进行检查,必要时进行生殖器、肛门和直肠的检查。根据患者病情轻重、避免影响检查结果等因素,可调整检查顺序,利于及时抢救和处理患者。

8.在进行体格检查事应注意左右及相邻部位的对照。

9.注意保护患者隐私,依次充分暴漏各部检查部位,该部位检查完毕即行遮盖。

10.应根据病情变化及时复查,有助于了解病情、补充和修正诊断。

第一章基本方法

第一节视诊:用眼睛观察

第二节触诊:手接触、体温、湿度、震动波动、压痛、摩擦感、包块

方法:浅部触诊1~2cm 深部触诊>2cm常

常用:1.深部滑行触诊法:腹腔包块、胃肠病变

2.双手触诊法:肝、脾、肾、腹腔肿物

3.深压触诊法:腹腔压痛点

4.冲击触诊法:大量腹水

触诊注意五项:1.要向患者阐述触诊目的,请出患者的紧张情绪,取得患者的密切配合。

2.手温暖、轻柔以避免患者肌肉紧张、影响检查效果,在检查中随时观察患者表情。

3.要采取适当的体位,常取的有仰卧位,双腿稍弯曲腹肌放松,查肝脾肾是则取侧卧位。

4.腹部检查应嘱患者排尿,有时需要排便后检查。

5.要手脑并用注意病变部位、特点、毗邻关系。

第三节叩诊:手叩击体表部位,使之振动产生声响

方法:1.直接叩诊:胸水、腹水、气胸、胸膜增厚、粘连

2.间接叩诊:手法要点:左手中指第二节紧贴叩诊部位,其余手指稍稍抬起,勿与体表接触。右手指自然弯曲,以中指指端叩击左手中指第二指骨的前端,叩击的方向应与体表垂直,以腕、掌关节活动为主,叩击2~3下。

叩击注意五项:1.环境安静。

2.多取适合体位。

3.与对称部位比较。

4.叩诊力度适当。

5.

叩诊音:1.清音:音响强,音调低,持续时间长。常见肺部。

2.浊音:音调较高,音响弱,震动持续时间短。见于心脏、肝脏相对浊音界。

3.鼓音:音响较清音强,震动持续时间较长。见于气胸、气腹。

4.实音:音调较浊音更高,音响更弱,震动持续时间更短。见于胸水、肺实变。

5.过清音:介于鼓音和清音之间的一种音响。音调较清音低,音响较清音强。见于肺气肿。

第四节听诊

方法:声音判断

1.直接听诊法:耳听

2.间接听诊法:用听诊器听,任何体位均可,除心、肺、腹外,还可听血管杂音、皮下气肿音、关节活动音等。

间接听诊注意五项:1.环境安静,温暖避风,以免出现肌束颤动。

2.切勿隔衣听诊

3.采取适当体位。

4.正确实用听诊器,钟型:低调声音。膜型:高调声音。

5.听诊时注意力要集中。

第五节嗅诊:通过嗅觉判断患者异常气味与疾病的关系。

酸性汗味:见于发热性疾病,如风湿热或长期口服解热阵痛药物的患者。

特殊的狐臭:见于腋臭的患者。

痰液呈血腥味:见于大量咯血的患者。

痰液呈恶臭味:见于肺脓肿或支气管扩张患者。

恶臭的脓液:见于气性坏疽或厌氧菌感染。

呕吐物酸臭味:提示食物在胃内滞留时间过长,见于幽门梗阻患者。

粪便腥臭味:阿米巴痢疾

呼吸气蒜味:有机磷中毒。

呼吸气烂苹果味: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呼吸气氨味:尿毒症。

呼吸呈肝腥味:肝性脑病。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