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变态与回归: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历程

03-变态与回归: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历程
03-变态与回归: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历程

变态与回归: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历程

阎步克

研究角度:制度史观

阎步克老师首先表明,随后所要讲的,等于是他的《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一书的一个概述。此书观察魏晋南北朝史的基本角度,可以说是“制度史观”,意即,偏重政治体制、政治形态的特点及变迁。

具体说来有三点:第一是政治制度变化,如官制、法制和人事制度;第二是政治势力,即各种政治势力、集团、阶级或群体的相互关系、何种势力占据支配。第三是政治文化,它构成了一个体制的运作基础。同一制度在不同的政治文化中的运作,可能截然不同。从制度、势力和文化这三个方面,比较魏晋南北朝与其他时代,可以让某些历史轨迹更为凸显。

变态的发生:士族门阀的兴起

周代实行分封制,诸侯各自建国,卿大夫则拥有大片采邑。周天子虽然号称天下共主,其实他根本管不到天下每一个农民,因为他不可能到各诸侯国去征税,只能以王畿为生。列国国君也不会到卿大夫的私人领地上去征税。这跟与中世纪西欧颇有几分相似之处,在那里,“The king shall live of his own”。

周代又实行贵族政治,采用世卿、世禄和世官之制。大贵族世代为卿执政,贵族子弟都有爵有禄,某些官职还可能由某家族世代把持,形成世官。世官往往需要专门技能,占卜之官、史官往往是世官。因世代做某官,那官名往往变成其家族氏姓了。如某家族世代占卜,后来便以卜为氏;某家族世代为史,后来便以史为氏;世代负责屠宰,后来就以屠为氏;世代制作毛皮衣服,后来便以裘为氏,等等。这叫“以官为氏”。

自秦以降,情况大变。秦始皇凭借郡县、乡里、什伍和户籍制,能让天下四千万农民都向其交税、为其服役。清人赵翼称秦汉间是“天地一大变局”。一个布衣领着一群亡命无赖,几年后便成为天下之主,这都是此前历史从未有过的。一个流动化、功绩制的社会降临。陈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之语,项羽“彼可取而代之”之辞、刘邦“大丈夫当如是也”之言,都显示了此时社会的高度流动性,激发了底层的政治期望。进入汉代,先秦那些古老贵族彻底沦落,不可能靠旧贵族身份在政治舞台上展示自己了。

然而,“世家”在经历了巨大断裂后,两汉四百年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积累。相关的世家可分三类,分别滋生于官场、乡里和士林。

第一种是官僚世家。秦汉选贤任能,但也有任子等制度为官僚提供了入仕特权。一些家族因世代居官,逐渐建立了族望。他们可称官族。第二种是豪强世家。汉初年小农队伍可能是比较庞大的。文景之后土地自由买卖普遍化,少数人占据大量土地,拥有大批奴婢、佃客,形成了豪强世家。第三是文化世家。在先秦诸子时代,学术家传的现象并不明显。汉代有所变化。有人做过统计,两汉师传和家传的比例其实差不多。但东汉儒生数量庞大,所以家传经学的“学门”数量,肯定大大增加了。经学家族、名士家族也逐渐建立了族望。

这三种世家围绕着“族”这一轴心,形成了一种“三位一体”的循环。乡里豪族凭借着经济优势,令子弟读书、成为士人;士人由明经入仕获得了政治权力,反过来又强化了其家族的乡里势力。士族就是在这种三位一体的封闭循环中形成的。所谓士族,就是官族、学门、豪强的三位一体。东汉末年的弘农杨氏、汝南袁氏,世代传经、世代三公,就被认为是东汉士族的典型代表。

面对这个官族、豪族、学门“三位一体”的模式,要关注如下几条线索。一是就“官族”而言,这里有个官僚与贵族的关系问题:中古士族在多大程度上是贵族,又在多大程度上是官僚?二是就“学门”而言,这里有个文士与武人的关系问题。魏晋士族有一个文化来源,可以说是中国士人的一个特殊发展阶段;而在晋宋间,是军人势力而非文化世族振兴了皇权,刘宋开创者刘裕系北府将领;北朝振兴皇权的力量主要是鲜卑军功贵族与国人武装,汉族文化士族在这里是被统治者。三是就“豪强”而言,这里存在着一个“士族地主”的问题。较早一些学者,习惯性地把“士族”与“地主”联系起来,强调士族是地主阶级的一种类型,他们的社会基础是“古老的农村结构”。因读者也会读到那些著述,所以这里要做一提示:在这样的论述中,“官场”和“士林”这两个更高级的活动空间,多少被忽略了。

士族政治波及到了制度层面,还造成了一定的“制度变态”。例如恰好出现了一种九品中正制,与魏晋南北朝共始终,构成了时代特色,被认为保障了士族

特权。这种选官办法,是在朝官之中选拔若干德高望重者,业余兼任中正,负责品评人才,根据德行才能之高下,把士人评为“上上”到“下下”九品,吏部便根据士人的中正品之高下授其官职。粗看这些规定,似乎没怎么优待士族。但对一个制度,不能只看其法律上、书面上如何规定,制度必须在投入运作之后,其全部意义才会充分表现出来。中正通常由士族头面人物担任。尽管最初有些中正还能恪尽职守,依据德才品评,但西晋后基本上就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了,谁家门第高、父祖官大,其子弟就给上品。所以说九品中正制很特别,它在形式上仍是“选贤任能”的,在运作中则被扭曲了,面目全非。

魏晋南北朝的士族,号称“公门有公,卿门有卿”。周代选官是世卿世禄制,而到了魏晋南北朝,“卿门有卿”的现象卷土重来了。魏晋南北朝的士族政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周代贵族政治的死灰复燃。从政治体制上看,这一段历史走回头路了。南朝沈约曾评述说:“周汉之道,以智役愚”,而“魏晋以来,以贵役贱,士庶之科,较然有辨”。

从文化上看,中古士族是由先秦士人、汉代儒生、汉末名士一脉相承发展而来的,是“士人的贵族化”。他们有一个悠久的文化渊源。所以进入魏晋,从“正始名士”、“竹林七贤”、“中朝名士”一直到“江左八达”,“名士”现象非常夺目。

西汉的创业集团是一群布衣、“亡命无赖”。西汉社会的流动性相当之大,进太学没有任何的身份限制,寒门子弟也可以明经入仕。东汉创业功臣则“多近儒”,显示了时代变迁。魏晋创业者及其子弟,既是最大的权贵,又是当代名士,思想界的前卫,以玄学清谈为特色。汉代经学是开放的社会教育,魏晋玄学则是封闭的贵族沙龙式的学术。汉人习经是为了做官,魏晋玄学名士谈玄,更多出自纯粹的文化兴趣。名士崇尚自然,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超越了儒家礼法,放达不羁成了名士风尚。

变态的幅度

对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殊性,不同学者有不同的处理。

魏晋南北朝史的研究者曾有“四大名旦”之说,其中除了周一良先生,其余三位即王仲荦、唐长孺与何兹全先生,都持“魏晋封建论”。以王仲荦为例:“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态,是世家大地主占有了大量土地和不完全占有土地上的耕作者依附农民——部曲、佃客。”根据唯物史观,他们认为战国秦汉是奴隶社会,魏晋南北朝的部曲佃客、豪强地主、大土地所有制、庄园经济等,决定了此期进入封建社会。这是从阶级结构和生产关系,来阐释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的。

日本内藤湖南参考西欧史的古代、中世纪和近代三阶段,反观中国史,把中国史也分为三个阶段:东汉以前是第一阶段,相当于西方的古代社会;六朝隋唐算是中国的中世纪,其特点是贵族政治;宋以后是“东洋的近世”。这样的分期,凸显了魏晋南北朝的士族门阀,把它视为贵族现象。内藤湖南论述说,六朝到唐

中叶是贵族政治最盛的时代,这个时期的贵族制度并不是天子赐予人民领土,而是由地方有名望的家族长期自然相续,从这种关系中产生世家。在这时候,君主成了贵族的共有物。周朝的政体支柱,是贵族制和“授民授疆土”的封建制,内藤湖南说魏晋没有周朝那样的封建,只有类似周代那样的贵族制,所以魏晋南北朝不是封建社会。宫崎市定、谷川道雄对此也都有明确阐释。他们把六朝隋唐视为“非封建的中世”。这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史的观照。大家马上看到,内藤等认为六朝隋唐不是封建,而中国的“魏晋封建论”恰好相反,以“封建”为这个时代冠名──当然,他们各自的“封建”内涵大不相同。

吕振羽、侯外庐等很重视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从土地国有、中央集权、共同体形态等方面认识中国史,这样政治体制在决定社会形态上的作用,就得到了更大强调。而在“二战”之后,若干日本学者也从马克思的“亚细亚国家”概念出发观察中国史。滨口重国认为自耕农构成了秦汉专制君权的基础。西嶋定生申说“皇帝的个别人身支配”,倾向于把社会政治结构作为生产关系来把握。在魏晋南北朝史领域,矢野主税提出了“寄生官僚”的论点,认为中古贵族因国家权力的存在才得以成立,门阀只是国家政权的“寄生官僚”。这样,前面曾加提示的那个问题,即中古士族在多大程度上是“自律贵族”,又在多大程度上是“寄生官僚”的问题,就凸显了。比较之下,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中,中国学者主要是把士族看成“士族地主”的,所以对这个“官僚 vs.贵族”的问题并不关心,而且至今仍然很不敏感。

不过早在20世纪初,梁启超已正面触及这一论题了。1902年,不到30岁

的梁启超发表了《中国专制政治进化史论》一文。这篇文章运用了很多政治学原理,例如相关的各种政体理论,例如贵族政治和君主专制此消彼长的规律,等等。以此为基础,梁启超对历代政治体制变迁,提供了一个通贯的阐述,为从制度史观理解中国史,确立了很多基本认识。他确认周代政治体制是贵族制和封建制;战国至秦用客卿,贵族政治遂受裁抑;汉统治集团出自草泽,不带一毫贵族性质,为专制政体又一进化。至于魏晋南北朝,梁启超认为“可谓之有贵族,而不可谓之有贵族政治。其于专制政体之进化,毫无损也”。

梁启超的这一看法,与日本学者的六朝贵族论相当不同,却跟田余庆先生的看法非常接近。田余庆先生认为,魏晋南北朝总体上仍是皇权占据主导,这一时期虽出现了门阀现象,但门阀政治仅是“皇权政治的变态”。可以说百年以来,只有梁启超、田余庆强调了汉唐间历史的连续性。沿田余庆先生的思路继续推论的话,阎步克老师认为,中古士族也可说只是“官僚的变态”。从“官僚vs.贵族”的角度看,士族门阀一度扭曲了官僚政治,令其出现了“变态”;但其扭曲的幅度,没有达到整体上转型为贵族体制的程度。魏晋南北朝使中国历史发展的另一些可能性展现出来了,但是最终,它又回归于中国史进化的中轴线,即皇帝专制、中央集权与官僚政治。

回归的动力

田余庆先生曾指出,东晋末刘裕以北府将领的身份终结了门阀政治,南朝皇权得以振兴,“严格意义的门阀政治是确定不移地一去不返了”。刘裕的身份是次等士族──次等士族是沿用了陈寅恪的用语,我们也可以说是军人势力──而非文化士族,文化士族出不了皇帝,军人中崛起了又一代皇帝。刘裕的赫赫武功几百年来除了曹操无人与之匹敌。这再次让人们看到了中国皇权的军事来源。南朝皇帝“主威独运,空置百司,权不外假”,恢复了对各个行政机构的支配,随后还采用了武将执兵柄、寒门掌机要、皇子镇要藩等措施。

北朝政治复兴的势头更为强劲。十六国以来,“五胡”君主就拥有重大的军事专制权威。也就是说,在东晋皇权陷入谷底之时,十六国皇权却呈截然相反的变化。尽管在这里也经常出现民族冲突和各种动乱,然而各政权也随即开启了汉化进程,如采用汉式官制、编制户籍、振兴官学、建设法制等。孝文帝时迎来了一个汉化高峰,政治体制有了重大进步,甚至还出现了若干制度创新。可以说,自孝文帝以来,北朝的行政水准就已决定性地超越了南朝。编户齐民体制全面重建,官员考课经常化了。周齐两朝的制度建设,斐然有成。陈寅恪评价魏律、齐律“取精用弘,成此伟业”。唐律这个重大制度成就,是源于北朝的。科举制也是唐代制度史上的一座丰碑。若以考试选官说,北朝曾有八百余人、甚至三千人的公职考试,这个规模不仅远过南朝,甚至超迈秦汉。考课、监察、官阶、学校等制度有重大发展。唐代六学体制,就是上承北朝的。通过均田制和三长制,编户齐民体制完善了。北朝多次大规模括户,往往一次就把几十万人纳入户籍,显示了强大的国家能力。相比之下,南朝国家能力就是较弱的,有学者估计,南朝最多只能控制实际人口的四五分之一。

从政治文化看,南朝尚清谈文学,北朝尚武功吏治。南朝学术深染玄风,而北朝恪守汉代经学。钱穆便认为,北朝的复兴来自以儒家经学(例如北周用《周礼》)治国。若依此说,则从儒家政治精神说,北朝反而是沟通汉、唐的。

从政治势力的结构看,南朝士族虽已屈居皇权之下,却依然高居于其他各阶层之上,压制着寒人、武将,使他们无法发展为新兴政治力量。但北朝不同,其政权主干是鲜卑皇权、军功贵族和国人武装,因同族原因他们高度凝聚,带动了整个政权的振作,并给予了皇权重大支持。(梁启超的前揭文曾触及了这样一个规律:异族政权中的贵族反而是强化专制的。)南朝最有权势的势力是文化士族,北朝最有权势的势力是军功贵族。就此而言,南北朝历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南朝文化士族同北朝军功贵族的竞争史。

最终,北朝成为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出口,历史是由齐、周、隋,走向隋唐盛世的。隋唐中华民族复兴的动力,来自南北朝的民族融合;隋唐专制官僚制的复兴动力,来自北朝的民族压迫。

北朝政治复兴的动力,可视为“部族武力的体制化”。王朝崩溃后的战乱,某种意义上也是王朝循环的自我更新,其时军事活动、军事组织、军人集团吸收了各地涌现出来的暴力,使之体制化了,由此恢复了秩序,一个新的集权体制得

以重建。所以王朝初年往往都会出现专制强化。异族征服能够制造出更多的暴力,而且游牧民族把主奴关系带入了新体制,所以中国历史的几次北方族群的入主,都强化专制集权。又如北宋政治开明宽松,出现了“士大夫政治”,还有学者认为出现了“皇权的象征化”。假设继续下去,中国政治制度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无论怎样,辽金元等异族政权扭转了这一趋势,使之回归于历史中轴线了。北方族群对中国史的影响,不仅是造成了民族问题、国防问题,也在制度史上留下了深刻影响。

总结:历史连续性

从制度史观来看,中国是两千年一贯制。虽然魏晋南北朝出现了门阀士族──北朝还有军功贵族,但总的说来,其政治体制的变态幅度,并没有达到形成一种全新体制的程度。以前的部分论述可能含有一个偏颇:只看“人”,低估了“制”。“人”就是政治势力,士族门阀势力吸引了众多视线,显得非常耀眼;但如果从“制”的方面看,此期秦汉留下的专制集权体制虽有锈蚀扭曲,但依然健在,甚至依然在进化之中,宛如“冰层下的潜流”,并且成为唐制的先声。唐律、科举和三省六部这三大制度成就,都是以魏晋南北朝的相关发展为基础的。尽管从“人”的方面看,唐代士族还有一定政治社会影响,然而去看体制:统一帝国再现,以上述三座制度丰碑为代表的制度发展,都标志着专制官僚制登上了一个新台阶。如果魏晋南北朝的“变态”幅度,并不如“六朝贵族论”所夸张的那么大,则“唐宋变革论”所谓唐宋间发生了贵族政治向君主独裁制度的重大转型的论点,便应予修正。因此,阎老师并不采用“六朝贵族论”的认识,因为从制度史观来看,唐不应该与魏晋南北朝,而是应该与两宋划入同一历史阶段。

田余庆先生认为,“中国古史中始终是皇权至上,皇权专制制度是运转历史的枢纽。尽管朝代变了,制度的外观有异,甚至后来皇帝居位制度也被推倒了,但皇权统治思想和某些机制实际上是保存在社会躯体的骨髓里面,可以说形成历史的遗传基因”。这就是由“制度史观”视角所看到的历史景象。制度史观强调中国史的连续性。强调政治体制的“二千年一贯制”。王国时代、帝国时代和近现代,分别构成中国国家体制的1.0版、2.0版,及正在升级换代之中的3.0版。之所以使用1.0版、2.0版、3.0版版本的措辞,就是刻意表明中国史有自己的逻辑、规律、节奏和道路,是同一事物连续发展、升级换代。

计量经济学 第三章、经典单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计量经济学第三章、经典单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第三章、经典单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多元线性 回归模型 一、内容提要 本章将一元回归模型拓展到了多元回归模型,其基本的建模思想与建模方法与一元的情形相同。主要内容仍然包括模型的基本假定、模型的估计、模型的检验以及模型在预测方面的应用等方面。只不过为了多元建模的需要,在基本假设方面以及检验方面有所扩充。 本章仍重点介绍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基本假设、估计方法以及检验程序。与一元回归分析相比,多元回归分析的基本假设中引入了多个解释变量间不存在(完全)多重共线性这一假设;在检验部分,一方面引入了修正的可决系数,另一方面引入了对多个解释变量是否对被解释变量有显著线性影响关系的联合性F检验,并讨论了F检验与拟合优度检验的内在联系。 本章的另一个重点是将线性回归模型拓展到非线性回归模型,主要学习非线性模型如何转化为线性回归模型的常见类型与方法。这里需要注

意各回归参数的具体经济含义。 本章第三个学习重点是关于模型的约束性检验问题,包括参数的线性约束与非线性约束检验。参数的线性约束检验包括对参数线性约束的检验、对模型增加或减少解释变量的检验以及参数的稳定性检验三方面的内容,其中参数稳定性检验又包括邹氏参数稳定性检验与邹氏预测检验两种类型的检验。检验都是以F检验为主要检验工具,以受约束模型与无约束模型是否有显著差异为检验基点。参数的非线性约束检验主要包括最大似然比检验、沃尔德检验与拉格朗日乘数检验。它们仍以估计无约束模型与受约束模型为基础,但以最大似然原理进行估计,且都适用于大样本情形,都以约束条件个数为自由度的2χ分布为检验统计量的分布特征。非线性约束检验中的拉格朗日乘数检验在后面的章节中多次使用。 二、典型例题分析 例1.某地区通过一个样本容量为722的调查数据得到劳动力受教育的一个回归方程为 . 10+ 36 + = - .0 .0 medu fedu sibs edu210 131 .0 094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时检测:(三) 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含解析

课时检测(三)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 (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云南师范大学附中月考)从秦建国到始皇统一天下,秦人谈论的多是农战、攻伐、垦荒、开塞、徕民、重本、抑末等对国计民生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事。这反映了秦治国理念的() A.开放性B.务实性 C.进取性D.民本性 解析:选B“农战、攻伐、垦荒、开塞、徕民、重本、抑末”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故B项正确;材料所述内容没有涉及进取,也没有对未来的憧憬,更未体现开放性内容,故A、C两项错误;“秦人谈论”是秦民自身的言论,“民本”是国家政策层面的内容,故D项错误。 2.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根据战国时期阴阳家邹衍“水德代周而行”的论断,认为秦灭周,得水德,尚黑,并为此进行了一系列符合水德要求的改革,遂成为邹衍“五德终始说”的第一个实践者。材料本质上说明秦始皇() A.强调其统治的合法性B.提倡君权神授的理论 C.信奉阴阳五行的学说D.遵循以德治国的思想 解析:选A“五德终始说”是中国战国时期的阴阳家邹衍所主张的历史观念,是指五行“木、火、土、金、水”所代表的五种德行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运转,邹衍常常以这个学说来对历史变迁、王朝兴衰做出解释。“五德终始说”作为一种改朝换代的理论工具,受到历代新王朝建立者的信奉,以证明其政权统治的合法性,故A项正确;君权神授理论由西汉董仲舒提出,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阴阳五行”是对材料现象的描述,并非本质,且秦始皇信奉法家学说,故C项错误;以德治国是儒家的治国理念,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3.《史记·秦始皇本纪》:“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当是之时,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东,有河东、太原、上党郡;东至荥阳,灭二周,置三川郡。”据材料可推断,郡县制() A.由秦王嬴政创立B.春秋战国已出现 C.全面取代分封制D.加强了君主专制 解析:选B郡县制起源于春秋后期,故A项错误,B项正确;秦朝建立后,郡县制推广到全国,全面取代分封制,故C项错误;郡县制是加强中央集权,不是加强君主专制,故D项错误。 4.(2018·河南中原名校测评)如果周天子和一般贵族还保持着比较密切关系的话,那么

(完整版)第三章(多元线性回归模型)3-1答案

3.1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及古典假定 一、判断题 1. 在实际应用中,一元回归几乎没什么用,因为因变量的行为不可能仅有一个解释变量来解释。(T ) 2. 一元线性回归模型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基本假定是相同的。(F ) 二 、单项选择题 1.在二元线性回归模型i i i i u X X Y +++=22110βββ中,1β表示( A )。 A .当X2不变时,X1每变动一个单位Y 的平均变动。 B .当X1不变时,X2每变动一个单位Y 的平均变动。 C .当X1和X2都保持不变时,Y 的平均变动。 D .当X1和X2都变动一个单位时,Y 的平均变动。 2.如果两个经济变量X 与Y 间的关系近似地表现为当X 发生一个绝对量变动(ΔX ) 时, Y 有一个固定地相对量(ΔY/Y )变动,则适宜配合的回归模型是( B )。 A .i i 21i u X Y ++=ββ B .i i 21i u X Y ++=ββln C .i i 21i u X 1 Y ++=ββ D .i i 21i u X Y ++=ln ln ββ 3.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中对样本容量的基本要求是(k 为解释变量个数):( C )。 A. n ≥k+1 B .n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制度 一、朝代概述 魏晋南北朝,全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也是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依次向南大迁徙、大同化、大融合时期。在此期间,北方的割据势力之间,民族之间,发生过频繁激烈的战争。江南相对稳定,得到较好的开发,社会经济的发展较快。二、地方行政体系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体制为州、郡、县三级制。县以下,三国两晋南北朝沿袭汉制为乡、里、亭;北朝自北魏孝文帝改制后,实行党、里、领三长制。在少数民族地区,往往置都护等军事机构进行治理;而各国对不巩固的统治地区,则设置镇、戍,派军将以行军事管制。·各朝代州郡县数目一览表朝代西汉周州数郡数县数 13 13 13 2 5 19 22 23 23 42 103 97 211 238 395 350 109 519 160 508 1109 1179 1474 1025 秦汉三国东汉

两晋 南北朝 东晋 宋齐梁陈北魏 后齐 北 魏蜀吴西晋 40 103 105 65 22 43 156 1314 1180 438 352 365 1024 一说48 道32国341 道及国在县内 一说20州疆域不 备注 定 三、侨州郡县 定义:东晋南北朝时期因战争频繁,人民流徙,为安置流民而在流民聚居地所设的州郡县的地方行政区划。于它是寄治在别的州郡境内﹐仍沿用其旧壤州、郡、县之名,故称侨置。其后经过土断﹐许多寄治州郡获得实土。但因本是外地迁来﹐故继续称为侨州﹑侨郡﹑侨县。

土断:东晋、南朝整理户籍及调整地方行政区划的政策。其主要精神是划定州、郡、县领域,居民按实际居住地编定户籍,故称土断。 侨州郡县设置的作用及其弊病:这样一方面照顾了各大家族的利益,为他们做官增加了位置,也使其控制大量依附人口成为合法;另一方面,也起到了稳定统治秩序的作用。但侨州郡县与原州郡县并置一处,也造成了地方行政管理的混乱。四、双头州郡 双头州郡指东晋南北朝时期,在所设立的州郡当中,出现的一种特殊情况,即两州为同一刺史,并且两州同治一地,或两郡为同一太守,并且两郡合治一地。在当时,双头州的设立较少,双头郡的建置则较多。 双头州郡大多设立于东晋南朝的北部边地,北朝沿袭的是南朝的旧制。从地理分布上来看,从今天的四川中部、陕西南部,一直到淮水南北及山东西部,都可以找到双头州郡的踪迹。据学者们的研究统计,在东晋南朝一共出现过双头州9个,双头郡70多个。它们中的大多数变化十分频繁,如有的双头州郡的治所时 常发生迁徙,而有的两州或两郡又会发生分开或者合并的现象。等到隋朝统一全国,将侨州郡县全部撤除,双头州郡也就随之不再存在了。双头州郡的分类 1、实土郡——实土郡

魏晋南北朝的政治经济文化.doc

魏晋南北朝的政治经济文化 魏晋南北朝,又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只有37年大一统,而余下朝代替换很快并有多国并存的时代。下面是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欢迎参阅。 魏晋南北朝的政治 各国 「魏晋南北朝」,它是几个朝代统称的复合词,虽然只有五个字,但其中所包括的朝代或国家,可以多达几十个。 我们不妨就先从「魏晋南北朝」一词开始,「魏」指的是三国里的曹魏。由于曹魏受汉室禅让,在三国时代及后世被肯定为中原王朝,而「蜀」、「吴」两国为该时代的附属割据王国,所以「魏」为正统,可以称为「魏朝」。而「晋」主要指的是三国灭亡后,由司马氏所建上的西晋王朝与后来割据在南方的半壁江山东晋王朝(此时北方是「五胡十六国」时代),「南北朝」则指晋朝正式灭亡后,南北对峙形成的几个朝代,南方包括宋、齐、梁、陈四朝,北方则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直到隋朝建立,统一中国南北方后,自东汉灭亡后,长达近四百年的「魏晋南北朝」才算正式结束。 除了魏晋南北朝一词外,也有以「六朝」来指称这个时期的用法,六朝指的是孙吴、东晋、宋、齐、梁、陈,这几个朝代的时间基本上与魏晋南北朝相当,它的特点是这六个朝代都立国于江东地区,而且国都都在建康(或称建业、建邺,即今日之南京)。 五胡十六国 匈奴人刘渊建立汉政权(后改国号曰赵,史称前赵),公元316年,刘渊族子刘曜攻占长安,俘晋愍帝,西晋亡国,共历四帝、52年,北方从此进入所谓的「五胡十六国」时代。五胡十六国,自公元304年刘渊称王起,北方各民族纷纷建立起各霸一方的王国,直到公元386年被鲜卑拓跋氏所建立的北魏统一北方

为止,共历135年。在此期间,共有六个民族各自建立王国,包括.运、匈奴、鲜卑、氐、羌、羯;这些王国的统治区域分布在北方和四川一带,共计有成汉(巴氐人李氏)、夏(匈奴赫连氏)、前赵(匈奴刘氏)、后赵(羯族石氏)、前秦(氐族苻氏)、后秦(羌族姚氏)、西秦(鲜卑族乞伏氏)、前燕(鲜卑族慕容氏)、后燕(鲜卑族慕容氏)、南燕(鲜卑族慕容氏)、北燕(汉族冯氏)、前凉(汉族张氏)、后凉(氐族吕氏)、西凉(汉族李氏)、南凉(鲜卑族秃发氏)、北凉(匈奴族沮渠氏)等十六国。但另外还有汉人冉闵的魏、鲜卑族慕容氏的西燕、及北魏前身的代国等不被计算在内,此即史称的「五胡十六国」时代。 这时诸国彼此混战,仅有前秦苻坚时,曾经一度统一北方,但为时不久。 次级世族关系 南朝各国皇族主要是汉族或次级世族,因为在东晋末期之后,军职大多由汉族或次级世族等担任。由于执政者的努力,出现元嘉之治与永明之治等治世,使得国力富盛。皇帝受获声誉深重的主流世族拥护,然而世族只想保有本身政治地位,并非全然支持皇室,皇帝也扶持寒门担任军职或次要官职以平衡政治势力。由于皇室内部也因为争夺皇位的斗争,时常发生宗室血腥事件。由于战略运用错误与北朝的兴起,使得南弱北强,疆域渐渐南移。到南朝梁时为梁武帝改善,和北魏六镇之乱,使南朝国力逐渐追上北朝。但在他晚年时,过度崇信佛教,国家离心力渐强,导致了很多原南朝权贵军阀跟随归顺南梁的侯景发动侯景之乱,使南朝实力大减并四分五裂。独霸政局的侨姓世族也完全崩溃,由南方土著豪族取代。最后到南朝陈的陈文帝方完全统一南朝,但南朝陈国力已衰,只能依长江抵御北朝。 魏晋南北朝的经济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 第一,南北经济趋于平衡。江南迅速开发,中原发展相对缓慢。黄河流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心,秦汉时期,南北方经济发展差距很大。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大规模的战乱多发生在

第三章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习题答案

第三章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一、单项选择题 1、C 2、A 3、B 4、A 5、C 6、C 7、A 8、D 9、B 10、D 一、单项选择题 1、在模型0112233t t t t t Y X X X ββββμ=++++的回归分析结果中,有462.58F =, 0.000000 F p =的值,则表明 ( C ) A 、解释变量2t X 对t Y 的影响不显著 B 、解释变量1t X 对t Y 的影响显著 C 、模型所描述的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总体上显著 D 、解释变量2t X 和1t X 对t Y 的影响显著 > 2、设k 为回归模型中的实解释变量的个数,n 为样本容量。则对回归模型进行总体显著性 检 验 ( F 检验)时构造的 F 统计量为 ( A ) A 、(1)ESS k F RSS n k = -- B 、(1) () ESS k F RSS n k -=- C 、ESS F RSS = D 、1RSS F TSS =- 3、已知二元线性回归模型估计的残差平方和为 2 800i e =∑,估计用样本容量为23n =, 则随机误差项t μ的方差的OLS 估计值为 ( B ) A 、 B 、 40 C 、 D 、 4、在多元回归中,调整后的决定系数2 R 与决定系数2 R 的关系为 ( A ) A 、22R R < B 、22 R R > C 、22R R = D 、2R 与2 R 的关系不能确定 , 5 、 下 面 说 法 正 确 的 有 ( C ) A 、时间序列数据和横截面数据没有差异 B 、对回归模型的总体显著性检验没有必要 C 、总体回归方程与样本回归方程是有区别的 D 、决定系数2 R 不可以用于衡量拟合优度

第三章-K元线性回归模型

第三章 K 元线性回归模型 一、填空题 1. 对于模型i ik k i i i u X X X Y +++++=ββββΛ22110,i=1,2,…,n ,一般经验认为,满足模型估计的基本要求的样本容量为_ _ 2. 对于总体线性回归模型i i i i i u X X X Y ++++=3322110ββββ,运用最小二乘法欲得到参数估计量,所要求的最小样本容量n 应满足 或至少_________。 3. 多元线性计量经济学模型的矩阵形式 ,对应的样本线性回归模型的矩阵形式 ,模型的最小二乘参数估计量 及其方差估计量 。 4. 总平方和可以分解为 回归平方和 和 残差平方和 ,可决系数为 。 5. 多元回归方程中每个解释变量的系数β(偏回归系数),指解释变量变化一个单位引起的被解释变量平均变化 β 个单位。 6. 线性模型的含义,就变量而言,指的是回归模型变量的 ;就参数而言,指的是回归模型中参数的 。通常线性回归模型指的是 。 二、问答题 1. 什么是多元回归模型?它与一元、二元回归模型有何区别? 2. 极大似然法(maximum likehood )的原理是什么? 3. 什么是拟合优度(R 2)检验?有什么作用? 指对样本回归直线与样本观测值之间的拟合程度的检验。 4. 可决系数R 2低的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5. 多元回归的判断系数R 2具有什么性质?运用R 2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6.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基本假设是什么?试说明在证明最小二乘估计量的无偏性和有 效性的过程中,哪些基本假设起了作用? 7. 说明区间估计的含义。 三、实践题 1.下表给出三变量模型的回归结果: 方差来源 平方和(SS ) 自由度(d.f.) 均方差(MSS) 回归平方和(ESS) 65965 3 21988.33 残差平方和(RSS) 77 11 7 总平方和(TSS) 66042 14 4717.48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政治思想文档

第七章、秦汉至魏晋时期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秦汉魏晋时期的社会状况 一、封建政治制度的建立: 1、郡县制和官僚制等封建社会基本政治制度的建立: 2、职官设置的日趋完备:秦汉时期中央政府设置三公九卿,此后,随着皇帝集权的逐渐加强,相权日衰,中央各部门的分工日细,监察制度日益完备。 3、人才选拔制度日趋完备 4、门阀士族势力的兴衰 二、社会经济状况 1、经济重心从北方向南方发展,为南方取代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奠定了基础; 2、赋役制度的调整:赋役负担由租、赋变为租、调 三、空前的民族大融合 第二节秦始皇的政治思想 1、秦朝皇权专制思想——皇帝至上理论的极度发展 A、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把皇和帝的称谓连起来称皇帝的帝王,反映了其帝王观念的实现。 B、“功盖一切”是秦始皇皇帝至上理论的基础 “功盖五帝,泽及牛马,莫不受德,各安其宁” “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人迹所至,无不臣者” C、皇帝的权力还表现在“为民主极”上 “普施明法,经纬天地,永为仪则。大矣哉!宇县之中,承顺圣意。” 2、重罚主义 (1)权力欲:表现为他对天下土地的占有和所有事务的控制与独裁上; (2)穷奢极欲。至高无上的权力加上极欲,导致了秦朝的重罚主义,这也是秦亡的重要原因。 “刑者相半于道,而死人日积成市。杀人众者为忠臣。” 3、中央集权思想 皇帝下设三公九卿组成中央政府,地方设置郡县,每郡设郡守,直接受中央政府管辖。 4、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秦始皇将韩非的思想文化专制主义的主张付诸实行,将全国的思想文化统一到法家思想上,对先秦以来的百家之学实行全面禁绝;同时要求大家以吏为师,真正实现思想文化的一体化。 “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 秦始皇父子在思路上是信奉法家的,但是他们的个人专断使严肃的法家也失去了再思考的余地。秦朝的速亡为法家招来了骂名,但法家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设计理论并没有随秦朝的灭亡而被抛弃。汉承秦制的事实,说明法家的政治理论在实际上仍然是有效的。 第三节汉朝道家的政治思想 一、汉初道家的政治思想——黄老政治 (1)汉初政治思想的格局: 一方面,统治者明倡黄老,辅以儒教,暗用法家,另一方面,道、儒、法之间又相互攻讦和斗争; (2)黄老思想与汉初政治 黄老政治:战国中期至汉初,道家中逐渐形成了黄老学派。此派假托黄帝的名义而改造老子的“无为”、“虚静”等思想,又密切关注现实政治,积极主治。黄老学派在治国方略上兼采诸家之长,杂用礼法,以无为为本,行有为之政,同时,它发展了老子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将它运用到社会治理当中,“清静无为”成为汉初黄老学派的政治口号,为汉初统治者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奠定了政治理论基础。黄老政治的推行符合了汉初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于稳定统治起到了一定作用。 A、汉初实行黄老政治的原因 鉴于秦亡的教训,要改革治国策略; 在农民战争的冲击下,汉初统治者面临着国弱民贫的统治困境,统治基础极其薄弱,统治者必须寻求新的治国方略,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 秦的暴政为法家招致骂名,政治思想界需要一种新的政治学说。 B、黄老政治的主要内容 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文武并用,德刑相济 罚不患薄,约法省刑 轻徭薄赋,以农为本

(完整版)第三章(多元线性回归模型)3-3答案

3.3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检验 一、判断题 1、在线性回归模型中,为解释变量或者被解释变量重新选取单位(比如,元变换成千元),会影响t 统计量和 2R 的数值。( F ) 2、在多元线性回归中,t 检验和F 检验缺一不可。 ( T ) 3、回归方程总体线性显著性检验的原假设是模型中所有的回归参数同时为零。 ( F ) 4、多元线性回归中,可决系数2R 是评价模型拟合优度好坏的最佳标准。 ( F ) 二 、单项选择 1、在模型0112233t t t t t Y X X X ββββμ=++++的回归分析结果中,有462.58F =, 0.000000F p =的值,则表明 ( C ) A 、解释变量2t X 对t Y 的影响不显著 B 、解释变量1t X 对t Y 的影响显著 C 、模型所描述的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总体上显著 D 、解释变量2t X 和1t X 对t Y 的影响显著 2、设k 为回归模型中的实解释变量的个数,n 为样本容量。则对回归模型进行总体显著性 检验(F 检验)时构造的F 统计量为 ( A ) A 、1)ESS k F RSS n k =-- B 、(1)() ESS k F RSS n k -=- C 、ESS F RSS = D 、1RSS F TSS =- 3、在多元回归中,调整后的可决系数2R 与可决系数2 R 的关系为 ( A ) A 、2 2R R < B 、22R R > C 、22R R = D 、2R 与2R 的关系不能确定 4、根据调整的可决系数2R 与F 统计量的关系可知,当21R =时,有 ( C ) A 、F=0 B 、F=-1 C 、F →+∞ D 、F=-∞ 5、下面哪一表述是正确的 ( D ) A 、线性回归模型01i i i Y X ββμ=++的零均值假设是指1 10n i i n μ==∑ B 、对模型01122i i i i Y X X βββμ=+++进行方程显著性检验(即F 检验),检验的零假 设是0012:0H βββ=== C 、相关系数较大意味着两个变量存在较强的因果关系 D 、当随机误差项的方差估计量等于零时,说明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之间为函数关系 5、对于01122????i i i k ki i Y X X X e ββββ=+++++…,如果原模型满足线性模型的基本假设则 在零假设0j β=下,统计量??()j j s ββ(其中?()j s β是j β的标准误差)服从 (B )

03-变态和回归:魏晋南北朝政治历程.docx

变态与回归: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历程 阎步克 研究角度:制度史观 阎步克老师首先表明,随后所要讲的,等于是他的《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一书的一个概述。此书观察魏晋南北朝史的基本角度,可以说是“制度史观”,意即,偏重政治体制、政治形态的特点及变迁。 具体说来有三点:第一是政治制度变化,如官制、法制和人事制度;第二是政治势力,即各种政治势力、集团、阶级或群体的相互关系、何种势力占据支配。第三是政治文化,它构成了一个体制的运作基础。同一制度在不同的政治文化中的运作,可能截然不同。从制度、势力和文化这三个方面,比较魏晋南北朝与其他时代,可以让某些历史轨迹更为凸显。 变态的发生:士族门阀的兴起 周代实行分封制,诸侯各自建国,卿大夫则拥有大片采邑。周天子虽然号称天下共主,其实他根本管不到天下每一个农民,因为他不可能到各诸侯国去征稅, 只能以王畿为生。列国国君也不会到卿大夫的私人领地上去征稅。这跟与中世纪西欧颇有几分相似之处,在那里,“The king sha I I I i ve of his own"。 周代又实行贵族政治,采用世卿、世禄和世官之制。大贵族世代为卿执政, 贵族子弟都有爵有禄,某些官职还可能由某家族世代把持,形成世官。世官往往需要专门技能,占卜之官、史官往往是世官。因世代做某官,那官名往往变成其家族氏姓了。如某家族世代占卜,后来便以卜为氏;某家族世代为史,后来便以史为氏;世代负责屠宰,后来就以屠为氏;世代制作毛皮衣服,后来便以裘为氏,等等。这叫“以官为氏”。 自秦以降,情况大变。秦始皇凭借郡县、乡里、什伍和户籍制,能让天下四千万农民都向其交稅、为其服役。清人赵翼称秦汉间是“天地一大变局”。一个布衣领着一群亡命无赖,几年后便成为天下之主,这都是此前历史从未有过的。一个流动化、功绩制的社会降临。陈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之语,项羽“彼可取而代之”之鋅、刘邦“大丈夫当如是也”之言,都显示了此时社会的高度流动性,激发了底层的政治期望。进入汉代,先秦那些古老贵族彻底沦落,不可能靠旧贵族身份在政治舞台上展示自己了。 然而,“世家”在经历了巨大断裂后,两汉四百年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积累。相关的世家可分三类,分别滋生于官场、乡里和士林。

魏晋南北朝政治史

(一)、试述吴国的世袭领兵制和复客制的只要内容和意义? 三国时吴国将领占有士兵的制度。孙吴政权的政治基础是江南和渡江南下的世族大地主。他们大都同时出任军队将领。孙吴为了获得世族大地主的支持,维护他们的特殊利益,实行领兵制度。将领去世后,可由其子弟继领父兄兵马,形成世袭领兵。如陆逊卒后,其子陆抗继领旧部众5000人;陆抗卒后,其子晏、景、玄、机、云又分领其兵。士兵也是世代相传,以兵为业。形式上士兵属于政府,但实际上领兵的将领可以使用他们为自己服役。孙吴士兵例有屯田,因此大族将领占有士兵的同时也就占有了士兵的屯田。这个制度本质上是孙吴政权内各世家大族对劳动力和田地的分配。 国家允许官僚大族所占有的佃客免除赋役。他们的佃客多由国家赐予,如东吴政府曾赐吕蒙“寻阳屯田六百人”。他们的佃客也有自行招募的,但也不向国家服役纳税。世袭领兵制:东吴政权允许大族将领率领的兵可以世袭。东吴的兵需为将领种地,服各种杂役,实际上是将领的农奴。 (二)、北被魏孝文帝的改革的背景,目的,主要内容和意义有利的社会条件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初步结束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社会环境较为安定,生产发展,民族融合加强。(2)北魏参照汉族政权的一些统治方式,拓跋族由游牧生活转向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3)北魏重用汉族儒生、兴办太学,越来越多地吸收汉族先进文化改革的必要性——社会矛盾尖锐由于北魏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各种制度建设有许多不够完善和欠缺之处,致使社会矛盾日益激化。一是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尖锐,二是民族矛盾激化,导致社会动荡不安 .个人因素:执掌朝廷实权的冯太后,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使年幼的君主孝文帝对汉文化十分敬佩和仰慕,深感要巩固统治必须借鉴汉族封建国家的统治经验,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主要内容:孝文帝改革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范围极其广泛,内容也极为丰富。总体概括起来有以下三点:第一,推行均田制。在均田制的同时又颁布了与之相联系的三长制和租调制。均田制使农民分得了一定数量的土地,将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成为国家的编户,保证了地主们的基本利益及土地私有制。而租调制则相对减轻了农民的租调负担,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从另一方面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第二,整顿吏治。吏治的败坏不仅激化了社会矛盾,同时也使统治阶级内部产生了矛盾。在这项改革措施中,以“治绩”的好坏为标准。整肃了官僚机构,巩固了封建统治。第三,促进民族融合。主要内容有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复姓、定族姓、迁都洛阳等,这是孝文帝改革中最重要的措施。意义: 1.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农业生产工具得到改进,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粮食产量增多,畜牧业得到发展。手工业生产日益活跃,商业活动也日趋活跃。2.政权封建化加速:迁都洛阳以后,鲜卑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促进了

第三章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第一章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前一章讲的简单线性回归模型,主要讨论的是一个应变量和一个解释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而在实际的经济问题中,一个经济变量往往同多个经济变量相联系。比如,我们前面一直在举的例子:说消费支出与收入有关,而在实际生活中,消费支出同时又会与家庭的财富总量有关,还可能会与所处的年龄段、性别、所受教育程度等因素有关。所以,我们有必要将一个解释变量的情况推广到多个解释变量。利用多元回归方法进行分析/ 第一节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及古典假定 一、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1、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一般形式: 总体回归方程:E(Y│X1,X2,…Xk)=β0+β1X1+β2X2+β3X3+…+βkXk Y=β0+β1X1+β2X2+β3X3+…+βkXk+μ 样本回归方程:Y=β0+β1X1+β2X2+β3X3+…+βkXk Y=β0+β1X1+β2X2+β3X3+…+βkXk+e 2、回归系数的经济意义: 简单线性回归中的回归系数的经济意义:如 Y=50.78+0.86X 系数代表每增加一元收入,消费支出要增加0.86元 多元线性回归中的回归系数的经济意义:由于多个解释变量会同时对应变量的变动发挥作用,因此,如果我们要考察其中某个解释变量对应变量的影响,就必须使其他解释变量保持不变来进行分析.所以,模型中的单个回归系数βj就表示当控制其他解释变量不变的条件下,第j个解释变量的单位变动对应变量均值的影响.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中这样的回归系数,称为偏回归系数。 与简单线性回归分析一样,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仍是:根据观测样本估计模型中的各个参数;对估计的参数及回归方程进行统计检验;利用回归模型进行预测和经济分析。 二、模型的古典假定 在回归分析中,为了使所作出的估计具有较好的统计性质,我们对模型中的随机扰动项和解释变量作出一些假定。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假定条件有: 假定1:零均值假定: 即假定随机扰动项彻底均值为零E(μi)= 0 假定2:同方差假定: μi 的方差为某个相同的常数Var(μi)=σ2 假定3:无自相关假定: 随机扰动项μi的逐次值互不相关 Cov(μi , μj )=0 (i≠j) 假定4:随机扰动项μi与解释变量Xi 不相关。 Cov(μi ,Xi )=0 假定5:正态性假定,即假定μi服从均值为零、方差为σ2的正态分布u~ N (0, σ2) 假定6:无多重共线性假定:即假定各解释变量之间不存在线性关系,或者说各解释变量的观测值之间线性无关。(这是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与简单线性回归模型基本假定的区别)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参数所采用的最小二乘法估计思路以及估计的性质都与简单线性回归模型参数的估计是类似的,由于采用了矩阵,计算过程比较复杂,我们就省略了,因为实际操作过程中,这部分可以由软件代劳了。 第二节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检验 一、拟合优度检验 在简单线性回归模型中,我们用可决系数r2来衡量估计模型对观测值的拟合程度。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中,我们也需要讨论所估计的模型对观测值的拟合程度。 1、多重可决系数 R2=ESS/TSS=1—RSS/TSS 大小意义 在应用过程中,人们发现R2的大小对于解释变量的数目容易作出灵敏的反映。也就是说,随着模型中解释变量的增多,多重可决系数的值往往会变大,从而增加模型的解释功能。这给人们一个错觉:要使模型拟合得好,就必须增加解释变量。

浅述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制度

浅述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制度 姓名: 班级:历史学院 学号: 门阀士族是我国历史上地主阶级的一个特权阶层,它萌生于两汉,形成发展于魏晋,衰弱于南北朝。魏晋时期并以法定的形式固定下来,东晋时期曾发展到了顶峰。它的整个演变过程,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经济根源。门阀制度的的演变过程大致如下: 第一:门阀制度的萌芽时期(东汉) 自汉武帝以来崇尚儒术,官僚多以经术起家,至东汉时逐渐形成了累世公卿的状况。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使得世族地主能够凭借家世出身参与政权。西汉中后期,土地兼并十分严重,逐步形成官僚、商人、地主三位一体的豪强地主势力。东汉政权是在豪强地主支持下建立起来的。因此,豪强地主在东汉王朝享有政治上经济上的特权。他们在政治上把持中央和地方政权,经济上兼并土地,经营庄园,渐成割据,逐渐成为名门大族。士族地主(又称世族、门阀地主)在东汉开始形成,为后来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制度的确立提供了阶级、经济基础。 第二:门阀制度的初步形成时期(曹魏、西晋) 士族制度的形成,是指统治阶级颁行各项法令,从制度上维护士族地主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特权。曹魏政权实行的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形成的重要标志。其最明显最重要的特征便是西晋的“二品系资”。所谓“二品”,乃中正品第,其衡量标准,本为德、才。可是正式增加一个标准:资。换言之,如果资不够,即使德、才合格,一般也不能取得人品二品。这是门阀制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资是按本人或父祖官爵高低来衡量。由于在九品中正制下,中正的品第经司徒府批准后,与吏部铨选上个人仕进升迁的迟速,官位的高下相一致,因而实行“二品系资”之后必然会导致一种恶性循环。只有据有较高官位的人及其子弟,可以获得人品二品;只有人品二品才具有铨选和升迁较高官位的资格;而有了较高的官位,又可以继续获得人品二品。 第三:门阀制度的确立与鼎盛时期(东晋、南北朝前期)

魏晋南北朝重点难点解析

魏晋南北朝重点难点解析 魏晋南北朝各项具体的政治制度承袭秦汉而又有变化发展,成为隋唐制度的渊源。由于社会变化,魏晋南北朝时期皇权有所削弱,门阀士族专政更使皇权衰弱不堪,经历了一个低潮。但南朝各代皇帝宠任寒人,削弱门阀。北朝少数民族政权从部落制走向中央集权,又是少数民族政权汉化深入的标志。中央官制因袭东汉发展趋势,尚书台的权力越来越重,中书省、门下省相继没立。西晋时。三省分立制基本确立。地方行政制度上,承袭东汉末年制度,以州、郡、县三级行政为核心,也有许多变化,如在重要州和战略要地设都督。州、郡、县各级行政机构因其所在地理位置及所统民户多少。分为不同等级,其长官待遇不同。这一些变化为隋唐所继承。 这一时期经济从宏观上看,在纵的方面表现为艰难曲折、波浪式的前进;横的方面,由于北方屡遭破坏,江南以及西北的发展,向着全国均衡发展的方向跨进了一步。 上述经济的进退,都与一定的政治环境相关,国内相对安定,经济就前进,反之亦然。 发展经济要同本国实际结合才能奏效。例如曹操把汉代边疆屯田经验,同曹魏统治区内人民流亡,“土业无主,皆为公田”的现实结合,实行屯田,取得成功。

经济的持续深入发展,要靠逐步深入的改革来推动,例如北朝经济中孝文帝改革、北周武帝改革。 发展经济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要求有一定良好的政治环境与政策措施相配合外,就经济内部而言。也需要许多措施的配合。如农业的发展,就与水利的兴修、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技术的提高与推广密不可分。 总之,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只是破坏,更不是一团漆黑,它也有光明,也有创造和启示。 东汉末年,农民起义冲击了地主阶级统治,军阀混战也扰乱了原有的统治秩序,因而汉代的察举征辟制等选官制度已无法实行。 曹操为扩充实力,延揽人才,惟才是举,用人不拘一格。到曹丕称帝后,为巩固统治,创立了九品中正制。据《通典·选举典》载:“按九品之制。初因后汉建安中,天下兴兵。衣冠士族,多离于本土,欲征源流,遽难委悉。魏氏革命,州郡县俱置大小中正,各以本处人任诸府公卿及台省部吏,有德充才盛者为之,区别所管人物,定为九品。” 九品中正制,初创时,中正考评士人、家世、才能并重;发展到西晋,主要看重门第和家世。才能已无足轻重。而中正是品评官,中央有关部门依据中正对士人评定的品第,选拔官吏时授子相应的品级或等级。九品中正制是对曹操唯才是举的否定,是东汉以来世家大族发展到-定程度的产物。

魏晋南北朝文化十讲

魏晋南北朝文化十讲 第一讲:概论 第一节:魏晋南北朝社会及文化的转型特点 汉代大一统王朝及其社会文化的特点。汉末社会及文化的新因素,士人群体的分化与儒教对士人作用的松动、文学上抒情与玄思风气的初现。魏晋南北朝文化与汉代文化的关系,延续性与变革性的统一。皇权、强权及门阀三种政治形态的复杂交替。玄学思潮的发生与持续,儒家、道家及道教、佛教等各种意识形态之间的抵抗与交融。 第二节: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从民间文学与政教文学向文人文学的转变,文人文学传统的正式形成。文学中人主题的突出,从政教文学向性情文学的发展。关于“文的自觉”、“人的自觉”的问题的讨论历史,鲁迅的观点、李泽厚等人的观点。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艺术自觉,文学形式的发展,王瑶的观点。文体意识的突出及文体的大发展,由形式技巧而形成文体。 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文学的演变趋势 刘师培、鲁迅等人关于魏晋南北朝文学史的观点。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的多变、不安定性与文学发展的关系。魏晋南北朝文学在时间与空间上的不平衡性。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多阶段性。魏晋型文学:以人主体精神与富有现实及历史内涵的感情世界为主要的表现对象,采用比兴言志的基本方法,文学风格相对的高古自然。南朝型文学:以人审美生活与审美客体为主要的表现对象,伦理价值的隐晦与主体精神的失落,气骨顿衰的风格现象,文学艺术美的充分强调及其得与失。 第二讲:建安文学 第一节:建安文学繁荣及其社会文化背景 1.建安风骨与时代 建安人的精神状态与建安风骨。建安文学的特殊的历史背景:从乱世到初步治平之世。乱世中蒿目时艰、慷慨悲哀的文学。初步治平之世,文学向华丽壮大的风格出现的。 2、从文体角度看建安文学的实绩 建安时代音乐重建与诗歌兴盛的关系,乐府新声与五言诗的兴起。赋体与赋风的变化,抒情小赋、体物的赋的兴盛。 第二节:曹操与曹丕的诗文 1、曹操其人的再评价,曹操是一个具有很强的现实感、同时又富于理想精、人文怀抱的人。从综合的作用来看,他是建安文学的最大贡献者。曹操的诗风与文风是他多方面气质的表现,通脱而机智的文风,苍凉而又沉雄、高爽的诗风。 2、曹丕的个性与文学表现上的趣味。曹丕诗歌的音乐性。曹丕诗歌在表现女性感情世界及女性美感形象上的成就。曹丕《典论·论文》对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的巨大贡献,文气说、文章“本同末异”说。 第三节:曹植的文学创造成就 造就曹植理想主义气质的早年时代及生活环境。邺下文风对曹植的溉养。曹植晚期的生命悲剧与文学精神之飞跃。超越时代,显示天才的表现力的曹植诗歌,对五言诗文人化的巨大的贡献。《洛神赋》,思美人赋系列,曹植的杰出的艺术创造。 第三节:七子等人的文学 围绕曹氏父子的邺下文人集团之形成。建安文士与曹魏集团的关系。王粲的学术与文学。《登楼赋》与《七哀诗》。刘桢的个性。刘桢在五言诗方面的成就。徐干《中论》与建学术,《室思》的优美风格及诗歌史影响。陈琳、阮瑀的章表书记、陈、阮的五言诗。 蔡琰的作为时代遭遇之缩影的人生悲剧:《悲愤诗》。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发生民族间的长期斗争和民族的大规模流动,斗志民族问题错综复杂备受关注。其中对民族关系的探讨以及好汉历史文化的认同观念、统一意识,反映了这一时期各民族在纷争中走向重新融合和政治统一的历史过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深远意义。 【关键词】:民族关系;融合;文化认同;孝文帝改革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大激荡的时期,也是封建社会的发展时期,其发展经过了三国西晋的和平发展、东晋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武力征服中原和南北朝时期大融合的三个阶段,随着民族的大规模流动和人口的大规模迁移,民族矛盾的机会增多了,民族融合的条件也增多了。内迁各族和沿边各族纷纷登上历史舞台,或在中原建立政权,或居边地进行割据,各族间的混居以及各族政权的建立,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和社会的进步,为隋唐盛世到来准备了条件。 在这样一个历史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在追溯本民族根源时大都同华夏族先民联系起来,如建立前燕、后燕、西燕、南燕的鲜卑族慕容部认为其先祖是“昔高辛氏由于海滨,留少子厌越以君北夷,世居辽左,号曰东胡。”另外建立先秦氐族的,后秦的羌族也都有这种认同,这种族源上的认同虽然有传说和假托成分,但其中包含着浓厚的文化认同思想,当这些民族出现在中原政治舞台上以后,加剧了各个民族融合的过程,纷纷离散聚合,建立过政权的许多民族都纷纷与汉族融

合。不论南方还是北方,民族之间双向或多向的迁徙、对流,一部分汉族往周边去,周边的少数民族往内地来。 在北方,对十六国北朝历史有较大影响的少数民族,主要是被称作“五胡”的匈奴、羯、氐、羌和鲜卑,这些民族纷纷涌入中原,先后在黄河流域建立了各自的民族政权。匈奴族原居蒙古草原,后分裂成南北两部。南匈奴内附后南迁,曹魏时期已深入到汾河流域。羯人入塞前属匈奴别部。羌原居青海草原,东汉时部分人口被强徙到关陇一带,被称为东羌。氐人原居西起陇西,东至略阳,南达岷山以北的地区,汉魏之际被曹魏和蜀汉分别徙至关中与巴蜀。再后分裂成三部:东部为段部、宇文部,中部为慕容部,西部为拓跋部。氐人与其他北方少数民族不同,是个以定居农业为主的民族。关于鲜卑族的情况比较复杂,原居大兴安岭山脉一带,后居有匈奴故地,建立过统一的檀石槐汗国。而这些民族政权,不管哪个民族居统治地位,大都与汉族世族阶级相联合;同时,在政权的组合上又往往采取多种形式的联合。北方民族徙居中原,纷纷建立政权,一个最为直接的后果是:在中原地区形成了胡汉杂居的局面,为各民族的融合提供了先决条件。这些民族在与汉族的长期杂居相处与通婚中,互相依存、互相吸收,建立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渐渐地,他们与汉族在经济、文化、语言、服饰、姓氏、习俗乃至宗教信仰上的差异逐渐缩小,与汉族逐渐融为一体。比如到了北魏后期,匈奴、羯、氏、羌等少数民族已不见,柔然、吐谷浑、敕勒等也与汉族逐渐融合。等到了隋朝统一黄河流域之时,从北方迁入中原的少数民族差不多都被汉族融合了,连鲜卑族也最终完

05高考真题选练(五)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师版)

高考真题选练(五)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一、选择题 1.(2014·海南单科·3)史载,东晋时,太尉郗鉴为女择婿,遣人至朝廷重臣王导的家中“遍观子弟”。 王氏子弟各自修饰,以图被选,只有王羲之“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被郗鉴认为是理想的女婿人选,“遂以女妻之”。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A.女性地位低下B.婚姻讲究门第 C.择婿方式独特D.大臣拉帮结派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魏晋门阀制度 【解析】材料主要论及是择婿选定标准,不能说明女子地位低下,故A项错误;材料中?太尉为女择婿,遣人至朝廷重臣,‘遍观子弟’,以图被选?说明当时婚姻的选择是以门第为标准,故B项正确;中国古代权势官宦家族选择女婿都是以选择男方为主,这里没有体现其独特的一面,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反映?大臣拉帮结派?的信息,故D项错误。 【答案】B 2.(2015·四川文综·2)“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亦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 魏晋以来,浸以华重。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这段话意在指出() A.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位尊权重B.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 C.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D.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考点】从汉到元的政治演变——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 【解析】根据题干中?中书、尚书令……亦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这句话可知其介绍的是少府属官中书、尚书令,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中?居真宰相之任?这句话可知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的职权和宰相差不多但并不能代表他们就是真正的宰相,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中?中书、尚书令……去公顷甚远…… 浸以华重……居真宰相之任?的描述可知中书、尚书令的地位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提高,故C项正确; 题干中关于中书、尚书令发展过程的描述并未表现出曲折的经历,故D项错误。 【答案】C 3.(2010·江苏单科·2)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 A.征辟制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理解。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是注重门第高低,而不看中才能,所以应排除A 、B和D。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答案】C 4.(2013·重庆文综·2)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在这一“田”制下() A.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B.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 C.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D.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 【考点】农业的土地制度 【解析】均田制规定露田归国家所有,不能自由买卖,受田农民死后归还国家,桑田可以传给子孙。均田制下,受田农民除了缴纳赋税,还必须服役。排除ABC。 【答案】D 5.(2014·海南单科·4)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达到15岁、女子达到13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均田制的目的是() A.抵制土地兼并B.促进人口增长 C.增加财税收入D.稳定个体小农 【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均田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