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涝坝凝析气田油气藏地质特征

大涝坝凝析气田油气藏地质特征
大涝坝凝析气田油气藏地质特征

大涝坝凝析气田油气藏地质特征

摘要:大涝坝凝析气田是西北局近几年发现的大凝析油气田,作者通过对其地层、构造、油气藏特征及地质特点进行了简单的介绍,使大家对大涝坝凝析油气田有个初步的感性了解。

中国论文网/8/

关键词:大涝坝凝析气田;地层;构造;油气藏特征

一、前言

大涝坝凝析气田位于天山以南,塔里木盆地北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境内。大涝坝构造带位于雅克拉―轮台断凸的北侧,紧邻库车凹陷,呈北东东向延伸。构造带形成受亚南断裂活动的影响,在断裂北盘形成一系列断背斜

或断鼻构造。大涝坝凝析气田包括I、II 号构造,I、II号构造为构造带东部的断背斜,此构造上已发现工业油气流。

二、地层概述

大涝坝凝析气田是以长期发育的、受轮台断裂、沙雅断裂以及亚南断裂控制的继承性断隆。本区由上而下地层发育依次为:第四系(Q)、上第三系上新统库车组(N2k)、中新统康村组(N1k)、吉迪克组(N1j)、下第三系渐新统苏维依组(E3s)、始―古新统库姆格列木群(E1-2km)、白?紫迪峦常?K1bs)、卡普沙良群(K1kp)、古生界寒武系∈)(未穿)。

三、构造特征

大涝坝构造带位于雅克拉―轮台断凸的北侧,西起大涝坝VI号构造,东到大涝坝I号构造,是紧靠亚南断裂北侧白垩系下统不整合于前震旦系―奥陶系之上形成的多个局部构造。大涝坝I、II号构造即为该构造带上靠近东部的局部构造。

该构造的形成和发育,据地球物理与科技攻关研究资料,主要是受亚南断裂控制。其构造圈闭的形成时间和形成机制相同,为西马拉雅早期亚南断裂继承性再次进入活跃期,使该区快速沉降,接受了河流、三角洲、湖泊等巨厚的碎屑岩沉积,且局部第三系有膏岩沉积。由于亚南断裂的负反转牵引作用,在亚南断裂北盘(下盘)形成了一排串珠状受断层控制的牵引背斜(半背斜)。至西马拉雅晚期,断裂活动逐渐停止,最终奠定了大涝坝构造的格局。

四、油气藏地质特征:

1、生油岩

经过S45井、DLK3井钻探证实,该构造所揭露的各时代地层岩性均为氧化~弱还原环境下的沉积物,暗色泥岩较少,且泥岩中石膏含量较高;据科技攻关资料证实有机质丰度很低,苏维依组、巴什基奇克组油气来源于北部库车凹陷侏罗系、三叠系油源层。

2、储层特征

大涝坝凝析气藏苏维依组上、下气层和巴什基奇克组气层岩石类型相同,且比较单一,均以长石石英砂岩和岩屑长石石英砂岩为主。是河流三角洲相沉积及扇三角洲分流河道相沉积。苏维依组上、下气层砂岩储集岩属于中等偏差的储层;气层均为孔隙型储层;巴什基奇克组气层砂岩储集岩属于中等偏好的储层,气层均为孔隙型储层。大涝坝I、II号气藏的三套储层孔隙以次生孔隙为主,原生孔隙为辅,储层具有一定的非均质性。

3、盖层

该构造上第三系盖层非常发育,层多且厚。吉迪克组为一套浅―中深湖沉积,厚度巨大(累厚,单层厚度10-36m),岩性为棕、蓝灰色泥岩、含膏泥岩与浅灰色细砂岩不等厚互层。虽本身形成储盖组合,经钻探证实其储层皆为水层显示,可见横向对比性差,但不影响对其下储层的封盖作用,苏维依组中部褐棕色泥岩、含膏泥岩、粉砂质泥岩,库姆

格列木群中下部灰绿、棕红色泥岩单层厚度5-20m,最大可达30m以上,累积厚度虽不及吉迪克组,但其下部夹多层蒸发岩,十分致密,是优良的局部封盖层。

4、储盖组合

本构造各系地层均发育有厚度不等的砂岩体及泥质岩类,最具有意义的储盖组合有三套:即以吉迪克组棕、蓝灰色泥岩与苏维依组顶部砂岩段组成的第I储盖组合;苏维依组中部、下部褐棕色泥岩、含膏泥岩与底部砂岩段组成的第II储盖组合;库姆格列木群中下部灰绿、棕红色泥岩与巴什基奇克组砂岩段组成的第III储盖组合。这三个储盖组合在本构造区内横向变化不大,分布稳定,可比性强。

5、油气藏类型及驱动类型

大涝坝各产层天然气性质非常接近。天然气中甲烷含量在~%之间,C1/(C2+C3)一般均小于10,在~;二氧化碳含量平均为%,天然气具有凝析气

藏天然气特征。原油相对密度平均为;粘度为,属于低密度、低粘度、低硫、高含蜡的轻质原油,具凝析油特点大涝坝气藏I、II号构造分三个气层,根据S45井油气分析结果,参考表1,其中苏维依组上下两个气层,是以弹性气驱为主的层状边水凝析气藏;巴什基奇克组一个气层,以弹性气驱为主的块状底水凝析气藏。

6、气藏温、压系统及气水界面

根据S45井试采情况,各油气藏压力系数在之间,属正常压力系统;各油气藏的地温梯度在之间,属正常地温系统。

大涝坝I、II号气田的气水界面见表2、3。

五、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介绍,将大涝坝凝析气藏I、II号构造大体的地质特征呈现给大家,使读者对祖国西部这一大凝析气藏有一个初步认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勘探、开发的深入进行,大涝坝

凝析气藏在“西气东输”的进程中必将起到重要的作用,也是中石化西北分公司增储上产的重要接替区。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课程综合复习资料

《油田开发地质学》综合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标准层——岩性特殊、岩层稳定、厚度较薄、分布广泛的岩层。 2、干酪根——油母质,沉积岩中不溶于非氧化型酸、碱和非极性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 3、生储盖组合——生油层、储集层、盖层在时间、空间上的组合形式或配置关系。 4、石油——是由各种碳氢化合物和少量杂质组成的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液态可燃有机矿产,是成分十分复杂的天然有机化合物的混合物。 5、地温级度——指地球不受大气温度影响的地层温度随深度增加的增长率。表示地球内部温度不均匀分布程度的参数。一般埋深越深处的温度值越高。 6、油气田——是指受单一局部构造单位所控制的同一面积内的油藏、气藏、油气藏的总和。如果在这个局部构造范围内只有油藏,称为油田;只有气藏,称为气田。 7、地温梯度——指地球不受大气温度影响的地层温度随深度增加的增长率。表示地球内部温度不均匀分布程度的参数。一般埋深越深处的温度值越高。 8、可采储量——在目前工艺和经济条件下,能从储油层中采出的油量。 9、断点组合——把属于同一条断层的各个断点联系起来,全面研究整条断层的特征,这项工作称为断点组合。 10、储集层——凡是可以储集和渗滤流体的岩层,称为储集层。 11、油气藏——油气在单一圈闭中的聚集,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和油水界面,是油气在地壳中聚集的基本单位。圈闭中只聚集了油,就是油藏,只聚集了气,就是气藏;既有油又有气,则为油气藏。 12、岩性标准层——在进行岩土工程勘察时,为便于项目组进行统一的描述,对勘察区域的岩性进行总体分层、编号以及对颜色、性状、物理力学性质等的描述,形成统一模板,即岩性标准层。13、沉积旋回——指沉积作用和沉积条件按相同的次序不断重复沉积而组成的一个层序地温梯度。

石油天然气地质学新进展-大作业题目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结课大作业石油与然气地质学新进展 石油天然气地质学新进展 大作业

作业一:比较分析致密砂岩、页岩、常规砂岩储层的差异性。(30分)作业二:中国海相页岩油气主要地质特征及勘探开发新进展。(30分)作业三:分析致密油气藏与其它油气藏(页岩油气、煤层气、常规油气)的异同点。(40分) 要求: 1、所有答题需打印在A4纸上提交。上下左右页边距2cm,作业正文采用小四宋体(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Times New Roman),1.5倍行距,首行缩进2字符,排版规范。封面格式请勿改动,仅需填写个人相关信息。 2、答题时应尽量采用自己语言,不得拷贝复制。 3、严禁相互之间抄袭,如发现抄袭,视情节严重程度根据抄袭部分占该题目总分的比例扣除相应分数或者成绩记0分。 作业一:比较分析致密砂岩、页岩、常规砂岩储层的差异性。

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类型包括缩小粒间孔、粒间溶孔、溶蚀扩大粒间孔、粒内溶孔、铸模孔和晶间微孔;孔隙喉道以片状、弯片状和管束状喉道为主;发育构造微裂缝、解理缝及层面缝等裂缝结构。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复杂化了储层的孔隙结构,大量发育的黏土矿物明显降低了储层的渗透率,强烈的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使得储层致密化,而后期的溶蚀作用交代作用又可以改善储层的储集性能。致密砂岩储层渗流空间具有强烈的尺度性,空间尺度分为致密基块孔喉尺度、天然裂缝尺度、水力裂缝尺度及宏观气井尺度,而气体的产出就是经致密基块—天然裂缝—水力裂缝—井筒的跨尺度、多种介质的复杂过程。致密砂岩储层与常规储层在孔隙度、渗透率及储层压力等方面差异显著。此外,两者的研究内容及分布规律亦存在区别。常规储层孔渗之间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所以研究其孔隙与喉道参数即可;但大量的事实表明,仅采用孔喉参数难以有效地确定致密砂岩储层的渗透率,而对其渗透率起决定作用的是裂缝体系,且致密砂岩的储集空间亦受其控制。 致密砂岩气藏和常规气藏的分布规律区别明显,我国致密气藏多以深盆气的形式出现。以深盆气藏为例,它具有特殊的成藏机理和圈闭分布规律,多形成于向斜轴部或背斜翼部,而常规油气藏可早于深盆气藏形成,且分布于其上倾方向。对常规圈闭气藏来说,天然气多聚集于孔渗条件较好的构造高部位,聚集位置与气源岩明显分开,气水分布服从重力分异原理,但是对于致密砂岩气藏来说,天然气主要聚集在离烃源岩比较近的位置,不服从重力分异原理,气水关系发生倒置。 页岩储层研究重点包括矿物类型与含量、孔隙度和渗透率、孔隙类型和孔隙结构等方面。矿物类型和含量是决定了页岩储层脆性特征,寻找脆性矿物含量高、易压裂的地层对页岩气压裂开发具有重要影响。页岩储层孔隙( 纳米级) 系统对烃类的储集能力和流体向裂缝网络传导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页岩孔隙按大小可分为大孔(直径大于50nm),介孔(直径介于2~50nm)、微孔(直径小于2nm)。利用气体在页岩孔隙中的吸附与解吸可以测量其孔隙大小及其分布情况,当压力低于气体的临界压力时,对于介孔与大孔,首先发生多层吸附,相对压力更高时,则发生毛细管凝聚,形成类似液体的弯液面。页岩的孔隙度主要分布在0.01%~5%,渗透率主要分布在0.00001~10mD,页岩的孔隙度与渗透率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渗透率大于1mD的页岩岩心中存在着明显的天然裂缝或取心诱导裂缝。页岩中黏土矿物的总含量主要介于20%~70%,黏土矿物主要为绿泥石、伊利石、蒙

油气地质学考试重点(经典)

第一章绪论 1、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研究地壳中油气藏及其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的地质科学。属于矿产地质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对象是油气藏。 2、石油地质学研究的基本问题:“生、储、盖、圈、运、保” 3、括提出“石油”这一名词 4、建国后第一个大型油田:克拉玛依油田 第二章油气藏中流体成分和性质 1、?石油: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以液态烃为主体的可燃有机矿产,又称原油。 2、元素组成:碳(C)和氢(H)为主;其次为氧(O)、氮(N)、硫(S)。 C:80%-88%;H:10%-14% 3、?石油的化学组成:元素、化合物、馏分和组分。 4、化合物组成:烃类组成和非烃类组成 烃类组成:饱和烃(烷烃、正构烷烃、正构烷烃、环烷烃)、不饱和烃(芳香烃、单环芳烃、多环芳烃、稠环芳烃、环烷芳香烃) 非烃类组成: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含氧化合物 5、高硫石油:S>2%(辽河);低硫石油:S<0.5%();含硫石油:S =0.5~2%(胜利)。 6、馏分:馏分就是利用组成石油的化合物各自具有不同沸点的特性,通过对原油加热蒸馏,将石油分割成不同沸点围的若干部分。(温度区间(馏程):馏分有所差异。) ?轻馏分:石油气、汽油(C5-C10);中馏分:煤油(C11-C13)、柴油(C14-C17)、重质油(C18-C25);重馏分:润滑油(C26-C35)、渣油 7、石油的组分组成:油质、胶质、沥青质。 8、海陆相石油的基本区别:海相含蜡量低、含硫量高、V/Ni>1、碳稳定同位素13C>-27‰;陆相含蜡量高、含硫量低、V/Ni<1、碳稳定同位素13C<-29‰。石油类型也不同。 9、颜色:淡黄色、黄褐色、棕色、深褐色、黑绿色至黑色。胶质和沥青含量越高,颜色越深。 10、密度:单位体积物质的质量(g/cm3)。 相对密度:105Pa,20oC石油与4oC纯水的密度比值。(一般介于0.75~1.00之间,相对密度大于0.93为重质石油,小于0.90为轻质石油。) 膨胀系数:温度每增加1oF,单位体积所增加的体积数。 11、粘度:反映流体流动难易程度。粘度大则流动性差。与温度、压力、组成有关。 12、溶解性:石油难溶于水,而易溶于有机溶剂。与温度、压力、含盐量有关。 13、石油物理性质:颜色、密度和相对密度、粘度、溶解性、荧光性、旋光性 14、天然气——广义:自然界所有天然形成的气体。狭义:指气态烃和非烃气。 15、天然气的产状类型 ?(1)聚集型:a、气藏气:不与石油伴生,单独聚集成藏,为纯天然气气藏。甲烷占气藏气

延长油田石油地质特征(200712020119)-勘探0704

延长油田石油地质特征 1 概述 延长油田是我国石油勘探开发最早的油田之一,距今已有近百年的勘探开发历史,中国大陆第一口油井“延1井”即位于此。截止2003年底延长油田累计探明地质储量11206×104t,含油面积215.5km2(图1)。近年来,随着地质工作的深入和油层改造工艺的进步,油田勘探开发步伐稳步加快,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2003 年原油产量达25×104t。其特-超低渗、浅埋藏油层的储集特征与油气富集规律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2 区域地质条件 延长油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东部,区域构造为一平缓的西倾单斜,地层倾角小于1°,千米坡降为7~10m,内部构造简单,局部具有差异压实形成的低幅度鼻状隆起(图2)。区内第四系直接不整合覆盖在三叠系延长组之上,钻井资料仅揭示了三叠系延长组中、上部地层。其中,延长组长1油层组残留厚度变化很大(0~200m)其它层段厚度比较稳定。勘探开发目的层为延长组长6油层组,自上而下划分为长61、长62、长63、长64四个油层亚组。 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时为大型内陆湖泊。晚三叠世中—早期(T3y2沉积期)是湖泊发育的全盛时期,沉积了广泛分布的油页岩,是盆地内的主要生油岩,为中生界油气藏的形成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晚三叠世中—晚期,随着湖盆的不断萎缩,湖泊外围以河流与三角洲沉积为主,北东部斜坡上以河控三角洲为主体的沉积物呈裙边状分布,平面上相带分布明显,由东北向西南依次为冲积平原相,三角洲平原相,三角洲前缘相,前三角洲相和半深湖—深湖相。三角洲平原和前缘相带内砂体发育,为上三叠统延长组油气藏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储集条件。沉积环境是影响本区储层特征的重要因素。 3.3.1长63 长63沉积相以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沉积为主,从沉积微相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有4个砂岩主体带呈北东—南西向延伸,形态与指状砂坝相似,主体带的砂岩厚度大于15m,砂地比大于0.4。4支水下分流河道之间为分流间湾相隔,其砂地比为0.20~0.39。 建设型三角洲向湖推进时,由于堆积速度较快,各种微相沉积可以互相连接组合,所谓的指状砂坝就是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天然堤,河口砂坝等组合成的指状砂体,因此,砂岩主体带和较薄地带之间没有一条界线把两种微相截然分开。 3.3.2长62 长62沉积相展布对长63具有一定的继承性,由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及河口砂坝沉积构成,河道总体向西迁移。有3支河道砂体由东北向西南延伸。3支分流河道之间砂地比较低(0.2~0.3),为分流间湾沉积。长62河道砂体的带状特征没有长63典型,表现出向席状砂过渡的趋势(图5)。

塔河油田油气地质特征1

塔河油田油气地质特征 一、基本情况与勘探历程 二、油气勘探成果 三、综合研究成果 四、勘探技术方法 五、“十五”后期规划部署 六、存在问题与攻关目标

1.历史沿革 1978年5月,原国家地质总局在第一普查勘探大队的基础上组建“新疆石油普查勘探指挥部”,由青海迁入新疆。 1983年改名为地质部西北石油地质局。 1985年地矿部党组决定依托西北石油地质局成立“地矿部塔北油气勘查联合指挥部”。 1997年1月中国新星公司成立,变更为中国新星石油公司西北石油局。

中国新星石油公司整体并入 中国石化集团后的发展 2000年中国新星石油公司整体并入中国石化集团后,李毅中总经理、牟书令副总经理等集团公司领导十分关心西部油气勘探开发和西北石油局的发展,多次来新疆视察指导工作。 2001年重组改制为新星西北分公司和新星西北石油局。

2.油气勘探历程及主要成果 准噶尔盆地 主战场---塔里木盆地 吐哈盆地1978年进入新疆,探区遍及新疆各盆地

奇克里克侏罗系油气 藏,形成了塔里木盆地山前坳陷油气勘探第一次热潮。 塔河油田 (4)1997年塔河亿吨级海相整装油田的发现和1998年克拉2千亿方级陆相大气田的发现,标志着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进入了新的阶段。 克拉2气田 ⑵1977年柯克亚第三系凝析气藏的发现,又一次掀起中新生界油气勘探高潮。 (3)1984年沙参2井奥陶系获高产油气流,开创了塔里木盆地海相古生界找油的新领域,为我国油气勘探战略西移提供了依据。迎来了地矿、石油系统大规模勘探会战局面。

沙参2井 1984年9月22日于井深5391 米奥陶系白云岩中获日产 油1000方,天然气200万方, 发现雅克拉凝析气田. 沙参2井在海相古生界的重大突破,拉开了塔里木盆地新一轮大规模石油勘探开发的序幕;为国家制定“稳定东部,发展西部”油气资源战略提供了重要依据。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沉积相特征与层序地层分析

文章编号:1000-0550(2006)04-0549-06 ①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领域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资助(编号:KZCX3-SW-128-04). 收稿日期:2005-08-23;收修改稿日期:2005-12-13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沉积相 特征与层序地层分析 ① 李凤杰 1、2 王多云3 张庆龙1 徐旭辉 2 (1.南京大学 南京 210093;2.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 江苏无锡 214151; 3.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兰州油气资源研究中心 兰州 730000) 摘 要 晚三叠世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东缓西陡的不对称坳陷盆地。通过岩心、录井、测井等资料综合研究,识别出陇东地区延长组发育河流、三角洲、浊积扇和湖泊等4种沉积相类型,其中河流沉积和浊积扇发育在湖盆的西缘陡坡带,三角洲则在西缘和东部缘坡均有发育。根据层序地层学原理,将延长组划分出5个三级层序;延长组地层经历过5次大的湖泛,在层序演化上具有早期形成、中期鼎盛、晚期衰退的特点。利用恢复后的原始地层厚度,绘制的陇东地区延长组地层的F i scher 图解,与本区5次显著的湖平面上升)下降旋回之间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这不仅证实了上述层序地层分析的正确性,同时揭示了F ische r 图解在划分地层层序方面的潜在意义。关键词 层序地层 F ischer 图解 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 第一作者简介 李凤杰 男 1973年出生 博士后 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中图分类号 P539.2 文献标识码 A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地层,为一套坳陷 型湖盆河流)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是盆地中生界两个主力产油气层位之一,油气储量占一半以上,因此,一直是研究的重要层位。近年来随着层序地层学方法成功地应用到陆相沉积体系的研究中[1~5] ,我国 地质学家也把该方法应用到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 延长组地层的研究中 [6~9] ,然而对延长组层序,尤其 是三级层序划分、层序形成演化的控制因素等几方面存在着明显分歧,并且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盆地东北部,而对盆地西南)))陇东地区的研究尚未见报导。 陇东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带的西南部(图1),该区上三叠统延长组地层为典型的河流)三角洲)湖泊发育区,沉积了厚达千米的生、储、盖组合。环湖发育的三角洲沉积体系分布范围广,对油气富集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有高达6@108 t 的石油资源量 [10] ,尤其近两年在陇东地区发现的西峰油田,是受 沉积相分布控制的、以岩性油藏为主的油田,是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勘探中又一重大突破。开展陇东地区沉积相的研究,建立本区精细的层序地层格架和油气成藏规律,对于本区油气勘探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根据河流)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的结构特征,运用 层序地层学原理,结合Fischer 图解[11] 所反应的可容 空间变化曲线[12] ,综合分析钻井、岩芯、测井曲线和邻区地表露头资料建立了陇东地区延长组陆相碎屑岩的层序地层格架,识别出5个Ⅲ级层序。 图1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分区及研究区位置示意图F i g .1 T ecton i c div i s i on o f O rdos basi n and t he l oca tion o f the st udy a rea 第24卷 第4期2006年8月沉积学报 ACTA SED I M ENTO LOG ICA SI N I CA V o.l 24 N o 14 A ug.2006

油气田勘探复习题——填空题(含答案)

《油气田勘探》习题—填空题 绪论 1.石油地质学与油气田勘探的关系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石油地质学是找油的理论指南,而油气田勘探是找油的方法论。 2.油气勘探是一项特殊的科研活动,具体表现为,油气勘探具有地区性强、预测性强、探索性强的显著特点。因此,对于一个勘探工作者而言,具有成油模式、找油信心、创新思维三者尤为重要。 3.作为一项高科技的产业,油气勘探具有资金密集、技术密集、风险高、利润高的特征。 4.油气勘探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如地质风险、技术风险、工程风险、自然灾害风险、政治风险、经济风险等。 5.原始找油理论发展阶段,找油的依据包括油气苗、地形地貌特征等。 6.圈闭聚油理论的形成,说明地质勘探人们已经认识到了局部的油气聚集规律。 7.盆地找油理论的实质,是油气分布的源控理论与圈闭找油理论的有机结合。 第一讲油气勘探技术 1.油气勘探工程技术主要包括:调查技术、油气井钻探技术、实验室分析测试等三大类. 2.油气勘探综合评价技术主要包括:盆地分析、盆地模拟、区带评价、圈闭评价、油气藏描述等。 3.油气调查技术主要包括:地面地质调查、油气资源遥感、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勘探等。 4.非地震物化探是: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地球化学勘探的简称。 5.剩余重力异常是布格重力异常经过区域场校正后得到的,可用于划分盆地构造单元。 6.重力勘探检测的主要参数是重力加速度;而磁法勘探检测是主要参数是磁

化率。 7.总体上,在三大类岩石中岩浆岩的磁化率较高,而沉积岩的磁化率较低。 8.在岩浆岩中,从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酸性岩,岩石的磁性具有依次降低的特点。 9.为求得相当于垂直磁化条件下的磁异常,需要对采集到的磁法勘探资料进行化极处理。 10.磁法勘探资料的向上延拓处理,可以压实浅部干扰,突出深部信息。 11.地震勘探根据部署目的和测网的差别可以分为概查、普查、详查、精查(三维地震)四个主要阶段。 12.资源调查时期的探井通常称为区域探井,早期的称为科学探索井、后期的称为参数井。工业勘探时期的探井包括:预探井和评价井。 13.录井技术依据其学科原理的差别,可以分为基于地质学原理的录井、基于物理学原理的录井、基于化学原理的录井三大类。 14.综合录井采集的基本信息包括岩石可钻性信息、钻井液信息、随钻测量信息三大类。 15.随钻测量信息主要用于几何导向和地质导向等方面。 16.根据测试时机的差别,测试工作可以分为:中途测井和完井测试。根据取样方法的差别,测试又可以分为:钻杆测试和电缆测试等。 第二讲油气勘探程序 1.勘探阶段划分的主要依据包括:勘探对象、地质任务、资源-储量目标。 2.资源调查时期(或区域勘探时期)可以根据任务和目标的差别进一步细分为三个阶段:大区概查、盆地普查、区域详查。 3.油气勘探的对象包括不同级别的含油气地质单元,从大到小可以分为:大区、含油气盆地、含油气系统、含油气区带、油气田、油气藏。 4.资源调查时期的目标是提交不同级别的资源量,而工业勘探时期是提交不同级别的储量。 5.资源调查时期的地质任务可以简单地概括为:择盆、选凹、定带。 6.工业勘探时期的地质任务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发现油气田和探明油气田。

(完整版)油气成藏地质学作业

第一章研究内容 1、油气成藏地质学的内涵及其在石油地质学中的位置 答:成藏研究涵盖的内容很多,包括基本的成藏条件或要素、成藏年代、成藏动力(运聚动力)、油气藏分布规律或富集规律等。 赵靖舟将从事油气藏形成与分布方面的研究称为“油气成藏地质学”(简称成藏地质学),认为它应是石油地质学中与石油构造地质学、有机地球化学、储层地质学、开发地质学等相并列的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 2、成藏地质学的研究内容 答:成藏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包括静态的成藏要素、动态的成藏作用和最终的成藏结果,涉及生、运、聚、保等影响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的各个方面,但重点是运、聚、保。其主要研究内容有以下5个方面: 1)成藏要素或成藏条件的研究。包括生、储、盖、圈等基本成藏要素的研究和评价,重点是诸成藏要素耦合关系或配置关系的研究,目的为区域评价提供依据。 2)成藏年代学研究。主要是采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现代成藏年代学实验分析技术与地质综合分析方法,尽可能精确地确定油气藏形成的地质时间,恢复油气藏的形成演化历史。3)成藏地球化学研究。采用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利用各种油气地球化学信息,研究油气运移的时间(成藏年代学)和方向(运移地球化学),分析油气藏的非均质性及其成因。 4)成藏动力学研究。重点研究油气运移聚集的动力学特点,划分成藏动力学系统,恢复成藏过程,重建成藏历史,搞清成藏机理,建立成藏模式。 5)油气藏分布规律及评价预测。这是成藏地质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它是在前述几方面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规律,进行资源评价和油气田分布预测,从而为勘探部署提供依据。 在盆地早期评价和勘探阶段:成藏地质学研究的重点是基本成藏条件的评价研究与含油气系统划分。 在含油气系统评价和勘探阶段:成藏研究的重点是运聚动力学、输导体系的研究、成藏动力系统划分、已发现油气藏成藏机理和成藏模式研究,以及油气富集规律的研究。 在成藏动力系统的评价和勘探阶段:成藏地质学的研究重点油气藏成藏机理和成藏模式研究以及油气富集规律的研究等。 3、成藏地质学的研究方法 1)最大限度地获去资料,以得到尽可能丰富的地质信息。 2)信息分类与分析——变杂乱为有序,去伪存真,突出主要矛盾。 3)确定成藏时间,分析成藏机理,建立成藏模式,总结分布规律。 4)评价勘探潜力,进行区带评价,预测有利目标。 高素质的石油地质科学地质工作者须备的基本素质: ①1知识+4种能力+2种意识②扎实的背景知识 ③细致的观察能力④全面准确的信息识别能力丰富的想象力⑤周密的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⑥强烈的创造意识 ⑦强烈的找油意识 第二章油气成藏地球化学 成藏地球化学研究内容 1)油藏中流体和矿物的相互作用 2)油藏流体的非均质性及其形成机理 3)探索油气运移、充注、聚集历史与成藏机制

浅谈延长油田的地质特性

浅谈延长油田的地质特性 摘要:延长组长6油层组是延长石油油田的勘查目的油层,主要石油地质特点为:沉积微相控制储层岩性;成岩作用的控制物性,以及缺乏局部构造等。本文基于储层沉积相研究,对研究区域的储层砂体的岩石特征与成岩作用以及孔隙结 构特点进行探讨。 关键词:延长油田;地质特征;岩性油藏 延长油田是我国开发较早的大型油田之一,从开发到现在已经有将近一百年的历史,随着地质探测技术飞速发展以及探油技术的进步,油田勘测开发速度也随之大幅度的增长,并进入历史发展新阶段,原油产量逐年走高,时至2003年,年产能量突破250万吨. 一、延长油田的地质条件 延长油田坐落在内蒙古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东部,该盆地在三叠纪晚期是大陆型湖泊,晚三叠纪中早期是该湖泊发育最盛时期,并沉积了大量的油页岩,并成为了该盆地内的主要生油岩质,为中生界石油形成与储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再晚三叠纪中晚期时,湖泊面积不断缩小湖泊外围逐渐变为河流与三角洲交界沉积,东北部斜坡上的分布形式以河控三角洲为主体。平面上想带分布十分明显,由东北向西南方向依次表现为冲积平原;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前

三角洲相与半深湖泊。三角洲平原与前缘相带内砂的同时发育为油气储藏提供了必然条件。 二、延长油田的储存岩层特征 本区域的储藏层为上三叠统延长组灰黑色细粒长石砂岩为主,主要为中细粒,中粒等,长6岩层主要具备以下几点特征: 1、矿物成熟度较低。砂岩矿物的主要成分及比例有:长石,其平均比例为44%-56%,石英22%-27%,岩屑7.0%-9.0%,黑云母5.4% 。岩屑主要为变质岩石,火成岩石以及微量的沉积岩组成。砂岩中重矿物质含量为0.8%,其中成分十分复杂,既有稳定性较差的磷灰石、榍石、绿帘石又有稳定性较强的锆石、石榴子石等等。缝隙填充物质以自生矿物为主要组成部分,品均含量在8.5%左右。 2、结构成熟度较高。砂岩颗粒是比较均一的细颗粒,其分选性质量良好,主要粒级的比例在80%以上,平均直径在0.2到0.25毫米之间,极少数粒径能够得到0.3毫米,主要形状为次棱状,从而形成了稳定的沉积环境。 3、成岩作用强烈。长6储存层的成岩作用较强烈,程岩的主要作用有压实、压溶以及对自生矿物的填充与溶解作用等,由于其成岩作用的强烈性,导致长6储存岩层成了孔隙度较低以及超低渗透率的致密砂岩储存层。由于沉积环境的演变与相关的成岩作用之间的差别导致长6岩层矿物组在在纵向出现规律性转变。

储层地质学及油藏描述试题

2007-2008学年第二学期 储层地质学及油藏描述试题 专业年级 姓名 学号 院(系) 考试日期 2008年6月20日

1、请论述现代油藏描述技术特点。(20分)。 答:现代油藏描述技术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一下三个方面: (1)发展单项技术水平,促进油藏描述水平的提高 不断提供和发展单项技术水平,促进整个油藏描述水平的提高。比如发展水平技术,为确定性建模提供准确的第一手资料。发展和建立最优化的数据库,从中可进行地球物理和地质建模及生产模拟。目前建立高质量的数据库,如历史拟合和建模等主题已引起世界各石油公司的关注。总之,各学科描述技术紧密适应地质描述及建模的需求发展。 (2)地质统计学在油藏描述中的应用 现代油藏描述的直接目的在于准确提供油藏数值模型,为勘探开发奠定基础。传统的油藏模型是以少量确定性参数(钻井取芯及测井),以常规统计学方法进行参数求取及空间分布内插。结果所提供模型不能准确反映地质体变化的非均质性及随机性。由于地质变量在空间具有随机性和结构化的特点,为了准确求取油藏各项特征参数,仅二十年来发展的区域化变量理论和随机模拟理论为油藏描述提供了一种新的工具,使油藏非均质性特征得以更准确地描述,可以建立较符合地下实际情况的模型。地质统计学在油藏描述中的应用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参数估计,地址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就是应用线性加权的方法对地质变量进行局部的最优化估计。二是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储层非均质性对勘探开发都有重要影响,储层模型中对非均质性的描述与表征是关键。地质统计学中的随机建模技术就是针对非均质性研究提出来的,随机技术是联系观察点和未采样点之间的桥梁。其目的是以真实和高效的方法在储层模型中引入小型和大范围的非均质性参数。三是各种资料的综合应用。油藏描述涉及多学科、多类型资料信息,如何系统的匹配使用好各种资料信息至关重要,地质统计学为此提供了许多方法,如指示克里金技术可将定性的信息进行系统编码,将定性的概念定量化。协同克里金可综合多种类型的信息,给出未采样的参数值落入任一给定范围的概率分布。通过定量回归处理出的模型与多种信息资料取得一致,而不是地质模型、地球物理模型、生产模型自成系统无法综合在一起。四是不确定性描述,静态、动态的确定性模型很难反映油藏地下复杂的变化,只有通过不确定性描述,从地质统计观点概括和综合地质模型,才能真实地反映复杂的油藏模型,而不会导致传统油藏模型把控制流体在油藏中运动的复杂地质现象过于简单化,如“蛋糕层模型”,用这种模型模拟的历史表明,往往给出了过于乐观的油藏动态预测,造成开发过程的低效益。(3)建立了多学科综合研究管理系统 ①地质、地震、测井、岩石物理、地球化学、工程(钻井、完井、开发、采油)等学科的资料及成果是油藏描述的基础,它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反映地下油藏特点。以井为出发点的测井、岩石物理、地球化学、工程等学科,能提供油藏的各种精细参数,但是在空间上的分布的尺度较小,尤其是勘探早期,探井很少,在如此稀疏的空间上所采集到的数据,难以代表整个油藏,它们的数据与油藏参数也有某种相关性,但却无法直接求出油藏各种参数的精确值。这主要是地震资料本身的分辨率不高,而且还有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存在。若把这些学科的资料与成果综合起来用于油藏描述,肯定比只依靠单门学科好,所建立的油藏模型一定更为可信。 ②现阶段,油气勘探综合研究是以地质、地震、测井地球化学、油藏工程及计算机等多学科先进技术为依据。它必须通过各学科研究人员的相互配合,把各方面研究成果互相渗透、综合利用,才能提高油田勘探开发效益。目前我们在油藏描述研究中,还存在着主要依靠单一学科研究,多学科不能有机结合的问题。同国外石油公司多学科协同作战、科学严密的管理方法相比,我们的管理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总复习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综合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 定向井 按照预先设计要求,井轨迹具有一定斜度和 方位的井 2、 测井相 又名电相,是从测井资料中提取与岩相有关 的地质信息,并将测井曲线划分若干个不同特点的小单元, 经与岩心资料详细对比,明确各单元所反映的岩相,即是测 井相。在一个地区建立了测井相后,可以利用测井曲线解释 出井的柱状岩性剖面图。 3、 可采储量 在现有工艺技术和经济条件下,能从地质储 量中开采出来的储量。 4、 岩心收获率 指实取岩心的长度与取心进尺的比值,用百 分数表示。 5、 孔隙结构 储层孔隙结构是指岩石所具有的孔隙和喉道 的几何形状、大小、分布、 相互连通情况,以及孔隙与 喉道间的配置关系等。它反映储层中各类孔隙与孔隙之间连通 喉道的组合,是孔隙与喉道发育的总貌。 6、 储集单元 碳酸盐岩油气层剖面中,能封闭油气并具有统 一压力系统的基本岩石组合。(储、产、盖、底) 7、 地温梯度 又称地热梯度、地热增温率。指地球不受大 气温度影响的地层温度随深度增加的增长率。 8、 井位校正 9、 沉积旋回 是指沉积作用和沉积条件按相同的次序不断 重复沉积而组成的一个层序。 10、 折算压力 是指测点相对于某基准面的压力,在数值上 等于由测压点到折算基准面的水柱高度所产生的压力。 11、 断点组合 把属于同一条断层的各个断点联系起来,全面研究整条断层 的特征,这项工作称为断点组合。 12、 探明储量 在油田评价钻探阶段完成或基本完成后计算的储量,在现代 技术和经济条件下可提供开采并能获得利润的可靠储量。它是编制油田开发方案、 开发分析以及油田开发建设投资决策的依据 13、 异常地层压力 地层压力是作用于地层孔隙空间流体上的压 力。正常地层压力可由地表至地下任意点地层水的静水压力 来表示;但是由于种种因素影响,作用于地层孔隙流体的压 力很少等于静水压力,通常我们把背离正常地层压力趋势线 的底层压力称之为异常地层压力,或压力异常。

中东地区地质特征及油气资源概况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 本科生课程(设计)报告 课程名称:油气勘查与评价学时: 32 题目:中东地区地质特征及油气资源概况 学生姓名:学生学号: 专业:资源勘查工程(油气)班级: 任课老师:完成日期: 报告评语: 成绩:评阅人签名:日期: 备注:1、无评阅人评语和签名成绩无效; 2、必须用红色签字笔或圆珠笔批阅,用铅笔批阅无效; 3、正文应该有批阅标示内容; 4、建议用A4纸张打印;批阅报告及时交系办存档;

中东地区地质特征及油气资源概况中东地区是从地中海东部到波斯湾的大片地区,这里是世界常规油气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在石油业界的统计资料中中东地区包括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阿联酋、阿曼、卡塔尔、也门、约旦、叙利亚、巴林、黎巴嫩和以色列。其中沙特阿拉伯、伊朗、阿联酋、伊拉克、科威特、卡塔尔是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11个成员国中的六个。2006年中东地区的石油储量为1012亿吨,占世界石油储量的61.5%。中东石油是世界能源市场重要供应源,也是中东产油国的经济命脉。2006年中东地区欧佩克成员国的石油收入达到4010亿美元的新纪录,占欧佩克石油收入的66.3%,预测2007年将再创新记录,达到4350亿美元,可能占欧佩克石油总收入的66.1%。 一、中东地区具有的地质条件 从板块构造角度来说, 中东地区位于阿拉伯板块上, 它包括也门共和国、阿曼、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卡塔尔、巴林、科威特、约旦、富饶的弯月的叙利亚、伊拉克、土耳其东南部、在古生代和新生代早期的伊朗的西南部。本文未考虑的部分是(地中海中部地区的) 累范特板块和西奈山的大陆部分—该部分在累范特断裂隙的西部(死海断裂)。 在中生代早期由于新特提斯的张开而断开, 同时期伊朗部分分离出来。此后在晚第三系由于印度洋的扩张中脊的发展, 形成了亚丁湾并且沿着红海断裂开始扩张。所有这些变化形成了中东地区的东南和西南边界。这两处都有很年轻的特征并且这两个地方都很少有海滨平原。亚丁湾和红海两侧的地质特征的一致性显示了最近一次发生的地质分离伴随着小的但重要的横推的替换作用。陆上的连续的剪切断层和红海的张开, 亚喀吧海湾和死海断裂, 北部与金牛山相连的部分整个构成了中东地区。在红海的东海岸线被抬升的前寒武纪岩石和它的沉积以及火山喷发物所覆盖使得东部比西部更平缓在也门的Asir山高度可超过3 7 (X) m (1l840ft ) , 向北和东高度逐渐降低。约旦裂谷的西侧被累范特上翼所覆盖, 形成了这一地区的高度边缘。 中东地区的地质基本特征主要由三个原因所致 : (1)、阿拉伯的南部和东部地区的扩张事件, 这种扩张是由于亚丁湾和红海海底扩张和早期海洋盆地形成所引起的。 (2)、由于大陆与大陆碰撞所引起的在金牛一扎格罗斯一阿曼地区的北部和东北部的压缩性褶皱。 (3 )、沿死海断裂和累范特断裂区的走滑断层。 二、中东地区具有的油气资源量特征 中东地区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丰富、储采比高。中东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沙特、伊朗、阿联酋、伊拉克、科威特、卡塔尔六个欧佩克成员国中。2006年中东地

油田开发地质学综合复习资料

《油田开发地质学》综合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油气田:指受构造或地层因素控制的,同一产油面积上的油气藏总和。 2.干酪根:沉积岩中分散的不溶于一般有机溶剂的沉积有机质。 3.异常地层压力:通常我们把偏离静水柱压力的地层空隙流体压力称为异常地层压力。 4.油气初次运移:石油和天然气自生油层向储集层的运移,称为油气初次运移. 5.油层有效厚度:指储集层中具有工业产油能力的那部分厚度。 6.石油:是由各种碳氢化合物和少量杂质组成的存在于地下岩石空隙中的液态可燃有机矿 产,是成分十分复杂的天然有机化合物的混合物。 7.断点组合:把单井的断点联系起来研究整条断层特征的工作称为断点组合。 8.储集单元:一个储集层为一个储集单元。 9.空隙结构:指岩石当中空隙与连通它的喉道所组成的复杂的孔喉网络的形状,大小,孔 喉配置关系及分布状况。 10.压力梯度:指每增加单位高度所增加的压力。 11.地温级度:地温每增高一度时深度的增加值。 12.可采储量: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以采出来的石油储量。 13.天然气:指在地下岩层中存在的,以烃类为主的气体。 14.圈闭:指储集层中能够阻止油气运移,并使油气聚集的一种场所。 15.探明储量:是在油气田钻探阶段完成或基本完成后计算的储量,并在现代技术和经济条 件下可提供开采并能获得社会经济效益的可靠储量。 16.油气聚集带:指受背斜带等同一个二级构造单元控制的,具有相似地质构造特征和油气 聚集条件的一系列油气田的总和。 17.生油岩:凡能生成并提供具有工业价值的石油和天然气的岩石,称为生油岩。 18.储集层:由储集岩构成的地层称为储集层。 19.空隙结构:指岩石当中空隙与连通它的喉道所组成的复杂的孔喉网络的形状,大小,孔 喉配置关系及分布状况。 20.标准层:作为划分和对比层位用的特征明显而稳定的地层。 21.地质储量:地下油层中石油的实际储量。 22.折算压力:折算压头产生的压力。 23.油气藏:是地壳中油气聚集的最基本单位,是油气在单一圈闭内,具有独立压力系统和 统一的油水界面的基本聚集。 24.岩屑迟到时:指岩屑从井底返至井口的时间。 二,填空题 1.石油主要是由碳,氢,氧,硫,氮等五种化学元素组成,通常石油中烷烃含量高,溶 解气量多,温度高,则石油的粘度低。 2.油气田地质剖面图是沿某一方向切开的垂直断面图,它可以反映地下油气田的构造情 况,地层的接触关系,岩性和厚度的变化,油气水纵横分布情况。等地质特征。 3.我国常规油气田勘探的程序分区域勘探,圈闭勘探,油气田评价勘探三大阶段。 4.储集层之所以能够储集和产出油气,其原因在于具备空隙性和渗透性两个基本的特征。 5.圈闭指储集层中能够阻止油气运移,并使油气聚集的一种场所。通常是由储集层,盖 层,遮挡物三部分组成。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课程总结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课程总结 第一章钻井地质 一、主要概念 1、参数井:地层探井、区域探井-指在区域勘探阶段部署的,主要了解各一级构造单元的地层层序、厚度、岩性、石油地质特征(生、储、盖及其组合,获取烃源岩地球化学指标),为物探解释提供参数而钻的探井。 2、预探井:指在圈闭预探阶段,在地震详查的基础上,以局部构造(圈闭)或构造带等为对象,以发现油气藏、取得储集层物性资料、计算控制储量和预测储量为目的而钻的探井。 3、评价井:指在地震精查或三维地震的基础上,在已获工业性油气流的圈闭上,为详细查明油气特征,评价油气田的规模、产能、经济价值,计算探明储量等而钻的探井。 4、开发井:指根据编制的该油气田开发方案,为落实探明储量、完成产能建设任务,按开发井网所钻的井。 5、调整井:指油气田全面投入开发若干年后,根据开发动态及油气藏数值模拟资料,为提高储量动用程度及采收率,需要分期钻一批调整井;根据油气田调整开发方案加以实施。 6、钻时:每钻进一定厚度岩层所需要的时间,单位min/m。 7、定向井: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有控制地使井身沿着设计的方向和路线钻达预定的目的层段和井下目标(靶位)的井。 8、岩心收获率:岩心长度占取心进尺的百分比。 9、岩屑迟到时间:岩屑从井底返回井口的时间。 10、泥浆录井:根据钻井液性能的变化及槽面显示推断井下是否钻遇油气水层和特殊岩性的方法。 二、问答题 1、简述定向井的主要用途,图示说明井身剖面基本类型。 纠正已钻斜的井眼成一个垂直的井身,对落鱼等井下障碍物进行侧钻,在不可能或不适宜安装钻机的地面位置的下边钻油井,为扑灭大火、压住井喷等而设计的井—抢险井或救险井,在一个井场、钻井平台或人工岛上,钻几口、几十口井、丛式井—海上油田、地面受限制的沙漠、沼泽等地,最大井斜角接近或达到90°,且有水平延伸的井--水平井。 I 型井身剖面;Ⅱ型井身剖面(S形曲线井身剖面);Ⅲ型井身剖面(见图) 2、简述影响钻时的主要因素及钻时录井的主要用途。 岩性--软硬、孔缝发育程度;钻头类型与新旧程度;钻井措施与方式;钻井液性能与排量;人为因素的影响。 ①应用钻时曲线可定性判断岩性,解释地层剖面。

中国油气田分布及其特点

中国油气田分布及其特点 截止到1997年底,全国共发现油田493个,累计探明含油面积15092㎞,石油地质储量190.66×108t,可采储量54.99×108t,平均采收率29%。在493个油田中,特大型油田一个,这就是著名的大庆喇萨杏油田,含油面积920km地质储量41.7×108t大型及特大型油田合计34个占油田总数的6.1%地质储量共112.7×108t占全国储量的59.6%。中国80%以上的石油储量分布陆相沉积盆地中。从地理分布状况来看,陆上(含海滩)有油田465个,占全国储量的94.7%。海上油田28个,地质储量10.15×108t,占全国储量的5.3%。 从地理分布来看,中国东部地区,包括大庆、吉林、辽河、冀东、大港、华北、中原、胜利、河南、江苏、江汉和安徽等油区,共有油区322个,石油地质储量为148.05×108t,占全国总储量的77.7%。中部地区,包括长庆、四川和滇黔桂油区,发现油田62个,探明石油地质储量9.13×108t 占全国储量的4.8%。西部地区,包括玉门、青海和新疆塔里木、克拉玛依、吐哈油区,共有油田81个,石油地质储量为23.32×108t,占全国储量的12.30%。 一、盆地油气聚集和分布的基本理论要点 1、陆相盆地凹陷期具有一定规模和稳定状态的水体,是生物发育和生油岩系形成的物质基 础。 2、高速的补偿率与非补偿率交替沉积是陆相盆地成油的重要条件。 3、陆相湖盆水体的性质这烃类的形成以及丰度。 4、河湖沉积体系塑造了多种类型的叠置砂体和生储组合类型。 5、陆相盆地多种类型的有效圈闭控制着油气的聚集和分布。(有效圈闭为A、位于或邻 近生油凹陷B、与各类储集岩体(包括三角洲砂体、湖体扇砂体、洪积扇砂体、沙坝、碳酸盐古盐溶合裂缝发育区)有机的配合C、圈闭形成期早于或者与油气生成和运移期相同) 6、复式油气聚集(区)带是陆相盆地油气聚集的显著特征。 7、盆地的地质结构控制着油气藏类型在水平面的分布模式。 (1)、断陷型裂谷盆地油气藏分布模式。 (2)、断坳型裂谷盆地油气藏分布模式。 (3)、复合型盆地油气藏分布模式。 (4)、山间盆地油气藏分布模式。 8、在含油气盆地中多含油气结构系具有普遍意义,控制着油气藏类型的纵向分布。 9、早纵向上油气藏相态分布主要受生油岩的成熟程度和温度、压强条件控制。 二、陆相油藏特征 第一节陆相湖盆的沉积特征 一、陆相沉积盆地的类型 1、拗陷盆地 2、裂谷盆地 3、大陆边缘近海盆地 4、褶皱带内盆地 二、陆相盆地的沉积填充形式 1、大型拗陷盆地沉积填充形式

石油地质学-李德勇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 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 一、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 石油地质学是研究地壳中油气成因、油气成藏基本原理和富集规律的一门学科,属矿床学的一个分支,是石油、天然气地质勘探和开发领域的重要基础理论课程。本课程内容包括石油天然气是如何生成的?石油天然气储存在地下哪些岩层中?呈流体状态的石油天然气是如何运移聚集在一起的?石油天然气聚集在什么地方?石油天然气为什么能够保存至今?即石油天然气的成因、成藏及分布规律问题。本课程是对大学阶段所学基础地质学或普通地质学、构造地质学、沉积岩石学等专业基础科和专业课的升华与拓展应用,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地震、测井、构造、地球化学等地质和地球物理知识、手段进行含油气目标勘探设计和评价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培养物探工程师运用地质思维针对具体地质目标进行综合地球物理勘探设计、处理及解释的重要基础。 2.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控制石油天然气成藏的“生、储、盖、圈、运、保”六大地质要素为主线,采用课堂理论讲授、典型案例实训和专题讲座引导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在认识 - 6 -

石油天然气在社会、国民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中重要地位的基础上,重点掌握石油天然气的生成运移、储集保存、聚集成藏的基本要素、概念和理论,并了解致密砂岩气、页岩气、天然气水合物等特殊石油天然气藏的基本特征和勘探开发现状,培养同学们将所学的普通地质学、沉积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理论知识与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技术相结合综合进行地下含油气目标勘探与评价的能力,使同学们掌握石油天然气地质勘探的基本工作技能和方法。 本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石油天然气的成分和性质、石油天然气的生成与烃源岩、石油天然气的储层与盖层、圈闭与油气藏、石油天然气的运移、石油天然气的聚集和保存及石油天然气藏相关理论进展七部分内容,环环相扣、学以致用,穿插地震、测井及有机地球化学等处理技术与测试手段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实例,介绍相关理论进展,提升同学们学习石油天然气勘探系列专业课程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并适应学科发展。 3. 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先修课程:基础地质学或普通地质学、沉积岩石学、构造地质学,本课程要求学生提前掌握普通地质学、沉积岩石学及构造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同时本课程与地震勘探资料处理解释、地球物理测井等课程密切相关,学生掌握其相关理论知识可更好地将地球物理技术手段应用于油气地质勘探之中。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关于石油天然气成烃、成藏理论的专业科学素养,以及综合应用地质、有机地球化学及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技术进行油气藏勘探的能力,培养符合国家经济发展需求以及从事石油、天然气资源勘探工作的综合性专门技术人才。 - 6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