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论文 细胞增殖案例分析

高中生物论文 细胞增殖案例分析
高中生物论文 细胞增殖案例分析

细胞增殖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

1.《细胞增殖》是现行高中《生物》(人教版)第二章“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中的第二节内容。本节内容主要包括:细胞的增殖方式和意义,动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简介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这些内容中主要学习有丝分裂及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其中有丝分裂是《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中的减数分裂和《遗传和变异》中的遗传定律的学习基础。特别是学习有丝分裂时的方法和途径为减数分裂的学习打下经验基础。

2.近几年我在不同的农村学校旁听了一些老师的《细胞增殖》课堂教学,他们传统的教法是:通过讨论或多媒体材料引入细胞增殖,进而指出真核细胞的主要分裂方式是有丝分裂,然后利用细胞周期插图讨论细胞周期的界定,划分每个时期任务,在学习细胞分裂间期时,很详细的讲述了染色体的结构、组成、DNA的复制,接下来则以插图或模式图或动画多媒体课件为研究对象,与学生一道认识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的特点,最后教师总结出有丝分裂各时期染色体数目和DNA数目的变化规律,直到总结出有丝分裂的意义为止。这种教学方法比较典型,但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

(1)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细胞有丝分裂分裂期的过程、特点和规律,而他们前面讲述分裂间期所用时间往往太多,后面所花的时间偏少,没有突出重点、更没有突破难点。

(2)绪论课中引起了学生对生物学科的极大兴趣,经过第一章内容枯燥的学习,此时已经变得非常疲惫和无趣,在农村城镇高中这种现象尤为突出,在有丝分裂这种难点和重点的教学中,如果再这样平铺直叙,势必使学生更加觉得索然无味,非但不能提高学习效率,而且给今后的学习带来严重阻碍。

(3)学生的认知能力参差不齐,如果用这种单一的方法来实施教学,那只能适应一部分学生,相当一部分学生掌握不好,达不到全面提高物生成绩的目的,做不到全才发展。

3.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利用有关理论结合农村城镇高中的实际情况,设计并实施了下列方案。

三、案例反思与评价

(一)案例设计的说明与解释

在设计该案例时,我们主要考虑了以下几点:

1.激趣

学生听了绪论课之后兴趣很高,但经过第一章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的学习,兴趣已不再,对老师的最初愉悦也已逐渐淡去,此时上第二章内容就象小马拉大车,太重太累。所以,在这时利用游戏等手段重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便是我们的第一愿望。

2.提效

利用大脑活动规律,优化课堂教学。大脑活动有自身的固有规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和利用这些规律,突出重点,提高学习效率。

(1)始动调节开始学习时,效率并不高,以后逐渐提高,神经细胞克服“惰性”工作状态,需要一定时间。因此,上课开始时,我们运用多媒体播放动画可以加快学生的大脑激活。

(2)动力定型当内外部条件刺激进行多次以后,大脑皮层上兴奋和抑制过程中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关系就固定下来,条件反射的出现越来越恒定和准确,形成了大脑皮层活动的动力定型,此时,神经细胞能在消耗最少能量的情况下,收到最高工作的效率,根据这一规律,教学的重点,难点这时应尽快出场。所以本案例中,尽量缩短细胞周期和间期的教学时间,尽快推出细胞分裂期的教学。

(3)镶嵌式活动大脑皮层在同一时间只有部分区域产生兴奋,而其余部分处于抑制状态。转换兴奋区和抑制区,可以及时清除大脑的疲劳,继续维持较高的兴奋优势。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采用不同途径来学习同一内容,有利于及时消除疲劳,维持兴奋。

(4)保护性抑制大脑皮层经过一段时间的兴奋之后,就会出机能活动性的暂时降低,产生生理性的保护抑制,以防止出现过度疲劳,因此,这一阶段可以让学生反思和评价,做简单的题目或看一些拓展类的材料。

3.破难和全才发展

细胞分裂在整个生物学科中占有很高的地位,但学生对它又很难懂,以往几届所用的传统教学方法已起不到什么作用,是学生不聪明吗?不是,而是不同的人的智能发展重点不同,也就是说人的发展是不平衡,我们不能用单一死板的方法去教学生。于是我们运用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去设计教学。针对同一教学内容,从不同角度创设学习途径,让不同的学生用自己特长的智能去掌握相同内容(如:语言能力强的学生可以用图文结合的方法去学习;视觉空间能力强的学生可以通过实验去学习,身体运动能力强的学生可以通过做游戏的方法去学习等等)。实践证明,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不同的学生都有所掌握和发展,做到了全才发展。

(二)案例实施的效果评价

1.三维目标达成度较高,具体表现在:

(1)做到了知识与能力并举。如:根据掌握分裂各期的特点来模仿表演。体现了技能依赖知识的内涵。

(2)方法与过程并行。如:在学习好各分裂期的特点之后,教师及时要求学生盯住染色体不放,总结在分裂过程中如何变化,并依此类推,分别总结染色单体、DNA、纺锤体等变化,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做到知识的有效迁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统一。如:展示人的受精卵如何发育成成人,对学生进行孝敬父母教育,体会做父母的艰辛;再如在做游戏时,没有很好的合作是不会表演成功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本案例在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学习等方面上有了一定的更新。

(1)利用大脑活动规律设计教学,充分体现生物教师在这方面的优势;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设计教学,符合农村学校学生基础良莠不齐的实际;

(2)研究高中不同年级段学生的认知和心理发展规律,恰当选择教学方法。我们做了如下探讨:依据人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心理发展特点,高一学生在认知方面以接受知识信息为主,属于认知发展的低级阶段,而高二学生则由吸取信息转到输入输出信息并用,属于认知发展的第二阶段。从心理学角度看,高二学生较高一学生心理逐渐成熟,老师、同学间经过

一年的相处,彼此间比较易合作,因此,我们选择了模仿表演,用人体的体态语言来描述生物学事实。

(3)在教学设计时,注重师生双边活动,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变化教师的角色,让教师变成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

(4)注重直观教学,恰当地利用教具使学生脑海中出现染色体、染色单体的大概形象,培养空间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5)指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如:在及时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在做例题或练习时,提倡由浅到深,逐步构建知识网络;指导学生在学习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方法基础上去预习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并做比较,培养学生在方法方面的迁移能力。在学生解答练习时,引导学生观察题型,发现有下列题型:分裂期图象再认题;曲线应用题;图象和曲线结合题;无图象、无曲线只有文字题。让学生体会知识由识记到再认到应用到触类旁通的过程。

(三)本案例中值得探讨的其他问题

(1)本案例在适时适地推广是可以的,但是如果经常在课堂中插入游戏,并不一定可取,我们认为,应该研究根据生物课的类型,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从而形成生物教学案例系列化。

(2)在本章中,我们可以考虑先让学生做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等学生有了直观真实的认识后,再推出各时期的特点,归纳出有关规律,也不妨试一试。

(3)在导入环节,所用的多媒体材料太多,建议删去两个,重点用好受精卵如何发育成人录象。

(4)在课堂教学之前,建议在小黑板上画好染色体和DNA曲线图的坐标,有利于学生板演的正规化和节约时间;编写练习让学生预习,起到导学作用,也有利于课堂教学时,针对这些练习及时总结方法并举一反三。

高中生物教学案例分析

高中生物教学案例分析 梁开玉 生态系统的组成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为了改变学生传统的依赖性的学习方式, 体现新课标所倡导的“主动、合作”理念,弘扬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阅读教材,然后用一句话说说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功能,由于可以在书上直接找,学生的回答令我非常满意,但我不满足于他们的“依书直说”,我计划在此安排角色扮演,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表达的能力,另外,我还想把问题稍作变通以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于是,我说:“请各个小组分别扮演“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这三种角色,猜想假如生态系统没有了自己这种成分,将会出现什么问题?”学生在热烈地讨论着,我满心欢喜地期待着有创新的发言。几分钟后,有些同学把手举起来了,我请扮演“生产者”小组的一位同学发言,他说:“如果没有了植物,动物就会没有有机物。”哦,他只是把教材那句话反过来说了一次,于是我追问:“没有有机物又会怎样呢?”他答不出来,也没有其他同学要补答,我深知不管我再怎样启发,学生还是不可能给出我满意的答案的,因为他们根本没有相应的化学知识基础,还不知道教材所说的有机物为何物。我只好说:“植物制造的有机物是消费者的食物,没有了生产者,消费者就会饿死。”接着,我又请了扮演“分解者”的小组的一位同学发言,他说:“我们是真菌、细菌,我们把没有用的东西分解成有用的东西,给予动植物的需要,没有了我们就不能使动植物生存下去。”他的回答仍然是照着教材的那句话,并非真正理解,于是我启发他 们:“如果没有了你们,动植物的尸体会怎样?”有学生在下面大声说:“会腐 烂”“会很臭”。学生的答案真是出乎我的意料,没想到他们连一些基本的常识都没有,我只好耐着性子说:“是什么东西让尸体腐烂、发臭的?”大多同学还是摇摇头表示不知道。终于,有一个同学举起了手,他说:“动植物的尸体是被分解者分解的,没有了我们尸体会堆积如山,越来越多。”虽然,终于有一个学生给了我一个准确的、完美的答案,但是,我认为这次角色扮演并不成功,一方面是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是学生的思维狭窄,还没能用自己的话去解释、表述教材的知识。究其原因我认为不是学生的态度问题,也不是教师的设计和引导不得法,主要是因为

高中生物细胞增殖习题教材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部分包括25题,每题2分,共5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正常的细胞有丝分裂首先进行的过程是() A.纺缍体的形式 B.细胞质的分裂 C. 子细胞的形成和发育 D.染色体的复制 2.下列人体细胞中分化程度最低的是() A.胚胎干细胞 B.造血干细胞 C.胰腺细胞 D.肌肉细胞 3.某同学做有丝分裂实验时检查了正处在分裂各时期的1000个洋葱根尖细胞,发现其中681个处于前期,139个处于中期,23个处于后期,157个处于末期。据此分析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中时间最短的是() A.前期 B. 中期 C.后期 D.末期 4.新生儿小肠上皮细胞通过消耗ATP,可以直接吸收母乳中的免疫球蛋白和半乳糖。这两种物质分别被吸收到血液中的方式是() A.主动运输、主动运输 B.内吞、主动运输 C.主动运输、内吞 D.被动运输、主动运输 5.下表是细胞生长前(阶段1)和后(阶段2)的一些数据() 组别 长度 (um) 直径 (um) 壁厚度 (um) 细胞体积(um) 液泡体积 (um) 阶段1 26 24 2 12600 600 阶段2 36 330 2 336000 273000 当细胞从阶段1过度到阶段2发生了什么 A.只吸收水分 B.既吸收水分,又合成纤维素 C.既吸收水分,又合成蛋白质 D.既吸收水分,又合成纤维素和蛋白质 6. 荣获2001年诺贝尔生理学奖的三位科学家研究发 现了调节所有真核有机体细胞周期的关键因子。其中 美国的利兰·哈特韦尔发现了对各个细胞周期的最初 阶段起调控作用的“START”基因,请在下图中指出 “START”基因起作用的时期是() A.ab B.fg C.de D.gh 7.在动物细胞培养中有部分细胞可能在培养条件下无限制地传代下去,这种传代细胞称之为() A.原代培养 B.传代培养 C.细胞株 D.细胞系 8.下图是同一种动物体内有关细胞分裂的一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初中生物课堂听课记录

初中生物课堂听课记录 引言 1、人生存的最基本条件有哪些? 学生活动: 请学生像游泳时练习憋气那样,吸一口气,然后屏住呼吸,看能憋 多长时间? 2.气体的进入是由哪个系统来完成的?通过生活常识来设问,激 发了兴趣,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力,自然引出课题, 新知识学习呼吸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设问: 呼吸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 学生活动: 学生自学教材,观察教材中的系统模式图,观察人体模型,边观察,边思考,边记忆,提醒三点: ①看书和看模型要联系自己的身体,联系外界气体进入自己肺部的 通路。 ②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观察 ③注意喉、气管与食道的位置关系。 合起书看投影图,依次回答各器官名称。 让学生联系自己的身体实际来学习,使学生感到能为自己的健康服务,从而产生亲切感,增强学习的兴趣。

提醒学生观察图形、模型时按一定的顺序,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依次观察,使观察具有全面、完整、有条理和细致的特点,进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重点突出肺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特点。向学生渗透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辩证观点;让学生自己来总结,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概括总结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设问: 1、呼吸系统各组成器官有何特点? 2、鼻涕和痰是怎样产生的? 3、为什么呼吸道有清洁气体的作用? 学生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学习上述问题,各小组汇报结果,教师小结。设问: 1、肺的功能是什么? 2、哪些结构特点与其功能相适应? 学生活动: 学生观察猪肺实物,观察肺的层层放大图,自学肺的结构特点,开展讨论,并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教师评价。 气体是如何进出肺的?示媒体动画一

我们进行呼吸,外界气体进入体内的什么器官? 那么气体是如何进入肺的呢? 学生活动: 让学生手按胸部进行深呼吸,感受吸气和呼气时胸廓的如何变化。 那么胸廓变化与吸气和呼气有什么关系呢?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体会来获取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疑问,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学习有得必先有疑”,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也是人的一项重要素质。 教学 环节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新知识学习示媒体动画二、演示实验 学生活动: 观察动画,演示实验,思考为什么手拉橡皮膜,气球就扩大?而松手,橡皮膜回缩,气球则缩小? 学生讨论分析,自己得出结论: 胸廓扩大——→外界气体入肺 胸廓缩小——→肺内气体排出通过形象直观的媒体动画和教师演示实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高三生物教学案例分析

高中生物案例分析 --如何提高农作物产量 福清虞阳中学郑玉山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将书本上学到的有关知识按课题要求以一定线索有机联系起来,并从不同角度,进行相关知识拓展、归纳,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创新应用能力。 2.能力目标能围绕课题抽取书本知识,从多条途径收集信息,对相关知识和信息进行分类、归纳,构建知识结构,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迁移和发散思维能力。能较适当地做出小组评价和对他人的观点进行评价的能力,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评价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讨论小组的设立,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小组活动,面向全体学生,并让每个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课内知识与实际的联系,使学生关注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 通过小组展示和交流,巩固课题所涉及的知识和原理,理解相关知识的应用。(三)教学难点 知识的创新应用和恰当评价。 (四)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法:案例引入→案例讨论→概括总结→反馈检测 (五)教学手段 课件、计算机等 (六)教学过程 1.案例引入 案例: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在人类生存所需的食物来源中,耕地上的农作物占88%,草原和牧区占10%,海洋占2%。随着海洋的开发利用,海洋为人类提供的食物能量将会增加。目前,全球适于人类耕种的土地约1.37×109 hm2,人均约0.26 hm2。但由于非农用地增加、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等原因,促使人口增加与土地资源减少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人口增加对土地的压力越来越大。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研究,目前全球大约有5亿人口处于超土地承载力的状态下。现在世界上还有部分国家或地区未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所以提高农作物产量是当务之急。请你从生物学的角度分析如何提高农作物产量。 2.案例讨论 (1)提出问题如果你是一位决策者的话,你准备做些什么?运用的生物学原理是什么?这时学生运用学过的生物学知识和技能,展开分析和讨论。 (2)提供各种方案经过一段时间的分析、思考和讨论,学生提出了很多方案,教师可把学生提出的方案都写在黑板上,主要有:①首先搞好遗传育种或选种;②提高光合作用的强度和降低呼吸作用的强度;③加强病虫害防治;④松土除草;⑤合理密

高中生物知识点——细胞的增殖

高中生物知识点——细胞的增殖 知识点1细胞不能无限长大 1.细胞生长的原因 (1)细胞的生长 (2)细胞数目的增多 2.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 (1)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小,细胞的物质运输效率越低。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的生长。 (2)细胞核所控制的细胞质范围有一定的限度,细胞核中的DNA不会随细胞体积的扩大而增加。细胞的核质比限制了细胞的生长。 3.模拟实验 (1)琼脂块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随琼脂块的增大而减小。 (2)NaOH的扩散速率(深度):随琼脂块的体积增大保持不变。 (3)NaOH扩散的体积与整个琼脂块体积之比:随琼脂块体积的增大而减小。 知识点2细胞通过分裂进行增殖 1.细胞周期

1.细胞的增殖状态 (1)能持续分裂的细胞:红骨髓造血细胞、形成层细胞、根尖分生区细胞等; (2)暂时停止分裂的细胞:肝脏细胞、黄骨髓造血细胞等; (3)不能持续分裂的细胞:高度分化的细胞,如神经细胞、精子等。 3.细胞周期的判断方法 (1)细胞周期以分裂间期为起点,而不能以分裂期为起点。 (2)分裂间期的时间远远长于分裂期。 知识点3有丝分裂 1.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 真核细胞可进行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2.有丝分裂过程(以高等植物细胞为例) (1)分裂间期 完成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2)分裂期

3.有丝分裂中规律性变化规律 (1)有丝分裂相关结构的变化规律 (2)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变化规律

(3)核DNA、染色体及染色单体数目变化规律(以二倍体为例) 数量变化: 曲线变化模型: (4)染色体、染色单体及DNA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 当有染色单体存在时,染色体∶染色单体∶DNA=1∶2∶2。 当无染色单体存在时,染色体∶DNA=1∶1。 4.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区别 5.有丝分裂的意义 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保持了细胞的亲子代之间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浙教版高中生物《细胞增殖》练习题

细胞分裂习题 选择题: 1.下列关于细胞周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具有特定形态、结构和功能的成熟细胞没有细胞周期 B.一个细胞处于细胞周期中时,其代谢活动减弱 C.细胞的种类不同,细胞周期所经历的时间长短也不相同 D.一个新细胞分裂成两个新细胞所需的时间为一个细胞周期 2. 下列有关体细胞有丝分裂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周期中,间期时间较短,分裂期时间较长 B.分裂完成后两个正常子细胞的DNA序列相同 C.分裂中期,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 D.间期发生DNA复制和蛋白质合成 3. 在细胞有丝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的实质是指() A.染色体数加倍 B.染色单体数加倍 C.DNA数加倍D.染色体数和DNA同时加倍 4. 染色体和染色质是同一物质在细胞周期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形态,其中() A.间期为染色体,分裂中期为染色质 B.间期为染色体,分裂后期为染色质 C.间期为染色质,分裂中期为染色体 D.分裂中期为染色体,后期为染色质 5. 表中是几种不同生物细胞的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时细胞周期的时间,下列错误的是() 物种分裂间期分裂期合计 1 10.6 0.4 11 2 18 0.5 18.5 3 16.5 2 18.5 4 10.4 2.3 12.7 A.不同细胞有丝分裂周期的时间长短可能不同 B.在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时宜选物种4作实验材料 C.不同物种的细胞周期时长可能相等 D.同一物种的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时的细胞周期完全相同 6. 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时形成的纺锤体是由什么组成的() A. 纺锤丝 B.中心粒 C.星射线 D.中心体 7. 保证两个子细胞中染色体形态和数目与母细胞完全相同的机制是() A.染色体的复制 B.着丝点的分裂 C.纺锤丝的牵引 D. 以上三项均起作用

高中生物趣味教学案例

高中生物趣味教学案例 生物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其趣味性是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一大显著特征。要让学生喜欢上生物课,就要尽可能增强课堂教学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谓趣味教学就是把一些与学科有关的有趣知识和有助于调动课堂气氛的灵活的教学方法引用于教学过程中,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思考、探讨、解答问题的积极性,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因而,在生物教学中,恰当使用趣味案例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也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就结合教学实践介绍多种类型的趣味教学实例,并进行进一步分析。 1.使用幽默、夸张的教学语言感染吸引学生 教学幽默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避免了”板着面孔说教”而引发的学生憎恶情绪,而是在笑声中引发学生意味深长的思索或茅塞顿开后的愉悦。 案例:当同学们昏昏欲睡时,我在讲台上激情飞扬地说:”同学们,你们现在这样的状态,便像是注射了过量胰岛素后的症状。也有点类似缺少甲状腺激素后的症状,慵懒而无活力。那么,同学们是被注射了过量胰岛素,还是甲状腺被切除了呢?”学生一听乐了,沉闷的气氛一扫而空。有时,学生上课过于活跃,常常漫无边际地插嘴。对此,我对学生讲:”同学们是不是把酶加多了,反应如此激烈。若再不降温,老师可要加水稀释了。”学生们一听笑了,态度一改从前。 2.运用报刊上的新闻内容穿插讲课或介绍最新生物成果,能活跃课堂气氛 案例(一):从2003年的SARS到AIDS,再追溯到天花、鼠疫,以及西班牙大流感,还可以联想到二十一世纪杀伤力最大的生物武器及各个国家对生物武器的研究。这些都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高中生物新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力图构建一种联系现实生活的氛围,创设一种进一步理解和应用生物学知识的情境。 案例(二):1998年洪水泛滥直接造成一千多人死亡,国家损失巨大,其罪魁祸首是长江中上游森林被大量砍伐。近年来,黄河每年断流达100多天,这是大自然向人类发出的警告。大炼钢铁”炼就”了多少荒山。先围湖造田,后返田还湖,浪费了人民多少血汗。听说过”多利羊”吗?还有最新的一些生物科技产品,等等。 生物学知识日新月异,发展很快。为了赶上时代步伐,教师有必要经常上网查阅资料,了解现代生物学新成果、新观念,结合新教材内容相关知识,如克隆人事件、转基因生物与生物效应器等生物高新技术知识等,让学生也关注社会、关注生物学热点。事实证明,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在学生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非常关注生物科学发展的动向,科学成就也成了同学们爱谈论的话题之一。 3.适当介绍一些与生物学有关的趣闻轶事,能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

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一第六章细胞增殖练习题

必修1·第六章周测 1月11 一、选择题 1.下图a →d 表示连续分裂细胞的两个细胞周期。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a 和b 为一个细胞周期 B .c 段结束DNA 含量增加一倍 C .遗传物质平分一般发生在d 段 D .b 和c 为一个细胞周期 2. 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有丝分裂过程,若从细胞周期的时间考虑,应选择下表中哪种植物作为实验材料( ) 3. 小明在割草时不小心伤到手指,7天后伤口愈合再生,这个过程中合成的主要物质和发生的细胞分裂方式分别是( ) A .脂肪、有丝分裂 B .核酸、无丝分裂 C .蛋白质、无丝分裂 D .蛋白质、有丝分裂 4.连续分裂的细胞体积增大,发生在细胞周期的( ) A .分裂间期 B .分裂前期 C .分裂中期 D .分裂后期 D .细胞分裂末期,高尔基体参与细胞壁的形成 5.一种动物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为24。该动物体内一个处于有丝分裂前期的细胞,其DNA 分子数和染色体数分别为( ) A .12、48 B .24、48 C .24、24 D .48、24 6.在细胞有丝分裂的分裂期开始时,如果它的染色体数为N ,DNA 含量为Q ,则该细胞分裂后每个子细胞中的染色体数和DNA 含量分别是( ) A .N 和O B .N/2和Q/2 C .N 和Q/2 D .N/2和Q 7.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区别于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特点是( ) A .核膜、核仁消失 B .形成纺锤体 C .中心粒周围发出星射线 D .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离 8.下列细胞具有分裂能力的是( ) A .根尖成熟区细胞 B .人的角质层细胞 C .癌细胞 D .高度分化的细胞 9.对于多细胞生物而言,下列有关细胞生命历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细胞分化导致细胞中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 植 物 细胞周期时间/h 分裂间期 分裂期 合计 A 、物种A 10.6 0.4 11 B 、物种B 18 0.5 18.5 C 、物种C 18.5 2.5 21 D 、物种D 10.4 2.3 12.7

中学生物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酶的作用和本质》 一、教材分析 细胞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时刻与周围环境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上一章重点介绍了有关细胞对物质的输入和输出等内容,本章顺理成章的介绍能量是如何输入细胞以及细胞是怎样利用这些能量的。知识点承上启下,符合认知规律。 本章第1节主要涵盖3个知识点,分别介绍了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酶的本质、酶的三个特性。 本节课的教学将围绕前两个知识点展开,设计为1课时,同时也遵照了教材本身的安排。 根据《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说明酶在代谢中的作用”是理解水平的具体内容标准。教材安排学生做实验“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速率,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从而切身体会到酶具有很高的催化效率及其生理意义。 关于酶的化学本质,教材引导学生分析资料“关于酶本质的探索”自行归纳、总结、完善并能阐明和解释酶的定义。 在教材分析过程中,教学设计中我认为主要要解决一下几个问题: 1.教材本身呈现的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相对较多,如何合理删减和调整部分教学内容,强调并突出重点,提高教学效率? 2.同学们在初三化学课上对无机催化剂作用的认识是比较成熟和完整的,本课能否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运用旧知,举一反三,理解催化剂共性? 3.高中新课程标准比较初中新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的设计上,更加注重生物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一课程理念怎样在本课中体现和养成?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了消化酶,做过探究馒头在口腔中变化的实验,基本掌握了一般实验仪器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跨学科而言,学生在初三化学课上比较成熟和完整的认识了无机催化剂的作用; 学生通过初中新课改的训练,已经具备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基本学习态度、研究精神以及进行探究性学习的相关能力和方法。 三、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实验“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正确使用相关实验器具,分析相关讨论问题,从而知道酶具有很高的催化效率及其生理意义; 2.学生通过阅读并分析资料“关于酶本质的探索”,归纳、总结、完善并理解酶的定义,体会并养成科学探究在艰难中以及争论中不断继承、创新、实践的科学精神和态度;3.学生通过联系初三化学课知识,从现实生活中举例子等方法,了解活化能的概念,理解酶作为生物催化剂与其他无机催化剂的共同特征和作用,掌握跨学科、跨领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的技能。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酶的作用、本质; (2)酶的高效性。 教学难点: (1)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2)学生小组实验的教学指导,保证课堂的有序和效率。 五、思想策略 在综合分析教材、学情的基础上,我提出本着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

细胞增殖的练习题及答案

细胞的增殖作业 一、选择题: 1、在一个细胞周期中,最可能发生在同一时期的是() A.着丝点的分裂和细胞质的分裂 B.染色体数加倍和染色单体形成 C.细胞板的出现和纺锤体的出现D.染色体复制和中心粒复制 2.科学家用15N的硝酸盐作为标记物浸泡蚕豆幼苗,追踪蚕豆根尖细胞分裂情况,得到蚕豆根尖分生区细胞连续分裂数据如下,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高尔基体、线粒体、叶绿体在蚕豆根尖细胞分裂过程中活动旺盛 B.蚕豆根尖细胞的DNA分子结构稳定性最低的时期有0—2h、19.3—21.3h、 38.6—40.6h C.基因重组可发生在19.3—21.3h D.蚕豆根尖细胞分裂的一个细胞周期为19.3h 3.下列有关“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现象的叙述,其中错误的是()A.分生区的细胞呈正方形 B.根尖的整体呈乳白色,尖端(根冠)略显淡黄 C.处于分裂前期的细胞均无核仁 D.向左下方略移动装片,图像向右上方移动 4.种子萌发时,在利用光能之前,不会发生下列哪种现象() A.细胞分化B.细胞分裂 C.细胞呼吸D.利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5.有关细胞分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分化只发生在人的胚胎时期 B.分化过程中,细胞器种类和数量不会发生改变 C.分化过程中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 D.生物体生长发育过程是细胞发生分化的过程 6.癌细胞属于恶性分化的细胞,表现为() A.细胞表面糖蛋白减少B.存在大量游离核糖体 C.细胞代谢速率下降D.细胞含水量急剧下降 7.下图中甲—丁为某动物(染色体数=2n)睾丸中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的比例图,关于此图叙述中错误 ..的是()

初级中学生物教学案例分析

为学生揭开“性”的面纱 背景: 《青春期》是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通过对青春期的身体变化和青春期的心里变化及其卫生方面的学习,帮助同学们正确看待并健康度过人生的黄金时期----青春期。但在农村地区,性教育几乎为盲区,学生们的性知识几乎为零。为了打破禁忌,揭开“性”的面纱,让学生们以一颗平常心接受性知识,我决定增上一堂青春期性知识课。 案例: 大屏幕打出《青春寄语》:青春是人生关键时期,是人生过度时期,走好青春期,是未来成功的基石。 在多媒体教室中,学生们正在交头接耳,讨论着老师会给他们带来那些知识。当悦耳的铃声响过,我开始展示多媒体课件,大屏幕上赫然出现了:“爱,你了解多少?性,你知道多少?”这几个特别“刺眼”的大字,学生们的脸上有的出现了错愕、尴尬的表情,而且从学生的眼中我还读出了他们对这个话题还产生了戒备心理。他们的反映我都看在眼里,也正如我所料,他们没有想到老师会那么直接的帮他们把现在心里最想解决的问题摆了出来。接着,一组图片展示了出来:一个非常可爱的小男孩正在掀开小女孩的裙子;一对胖嘟嘟的男女儿童正抱在一起互相亲吻。由于图片非常的可爱、有趣,同学中开始爆发出一串串的笑声。 “你们说说看,如果你是那个小男孩,你当时的想法是怎么样 的?”“我掀她的裙子只是好奇!我认为裙子下面藏了糖果!”“我亲她

只是觉得她长的很可爱!”班上两个表现欲特别强的小男生一边学着小男孩的神情一边解释道。全班都被逗得东倒西歪。看得出大家的尴尬、戒备心理都已经消除。“在你们眼中小男孩这些行为和性欲有没有关 系?”“没有!小孩子肯定不懂的!”于是我更进一步,问道:“如果画面换成成年人在做类似的事情呢?你们认为是什么行为?”大家都笑而不答。过了许久,有人小声嘟哝着:“性行为!” “我们现在对性的理解有个误区,一谈到性就回避,就造成了一种神秘感、罪恶感、肮脏感、以及其他的心理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来谈论它,研究它、认识它!在这一环节里,我请同学们就性方面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提问与交流。”虽然在此之前我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但面对的挑战和孩子的反应令我始料未及。 孩子们的问题千奇百怪,从为什么要阉割太监,到泰国的人妖是否为性变态;从同性恋是否遗传,到两性人原理……让你震惊于目前媒体的威力。虽然孩子们提出的问题与我原来的设计相差十万八千里,但我还是尽己所能告诉他们其中的一些道理和观念。 果然,在经历了一轮问题大战之后,孩子们的提问直逼性交,教室里突然安静下来,所有的眼睛都在关注着老师的反应。这时,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的感觉尤其强烈,我想我有一刻一定脸红了。虽然事先曾想到他们会问这样的问题,而一旦真的面对,我还是会有一些不自在。但从孩子们的眼神中,我知道,我不能退却、躲闪。于是,我笑着告诉孩子们,性交是成人之间表达爱慕的最高形式,是通过男女生殖器的结合完成的,性交的时候男性的阴茎会进入女性的阴道,并有射精行为产生。而强奸是

(完整版)高中生物《细胞的增殖》练习题

细胞的增殖练习 一.选择题 1.高等动物器官的大小主要决定于( ) A.细胞体积的大小,B.细胞数量的多少 C.细胞体积的大小和数量的多少D.细胞大小一般无明显差别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只能适度增大,不能无限增大B.细胞越小越好 C.生物细胞的大小可以各种各样D.细胞越大越好 3.在一个细胞周期中( ) A、分裂间期占有的时间长 B、分裂间期占有的时间短 C、分裂期占有的时间长 D、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占有的时间相当 4.关于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中期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染色体的形态较稳定,数目较清晰 B.每条染色体都有两条染色单体 C.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位置上 D.每条染色体中只有一个DNA分子 5.细胞核中每条染色体着丝点分裂为两个,一条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彼此分开的时期是A.前期 B,中期 C,后期 D.末期( ) 6.植物有丝分裂期中,不具有姐妹染色体的是( ) A.前期 B.中期 C.后期 D.末期 7.动物细胞中心粒倍增的时期是( ) A.分裂间期 B.分裂前期 C.中期 D.后期 8.生物有丝分裂使细胞的亲代和子代保持遗传性状的稳定,这是因为 ( ) A.子代细胞和亲代细胞的染色体上的遗传物质DNA不变 B.分裂间期染色体和DNA自我复制一次 C.分裂后期染色体和DNA分子平均分配了一次 D.分裂期细胞平均分裂了一次 9.动物细胞的无丝分裂中( ) A.一般是细胞核先延长,中部凹陷缢裂为两个细胞核 B.一般是整个细胞先延长,中部凹陷缢裂为两个细胞 C.有纺锤丝的出现 D.也有染色体的出现 10.人体皮肤受伤后,伤口处细胞分裂促使伤口愈合,这种细胞分裂是( ) A.无丝分裂B.有丝分裂C.减数分裂D.分裂生殖11.在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中,你观察时,处于哪一个时期的细胞最多A.分裂中期B.分裂后期C.分裂前期或分裂末期D.分裂间期( ) 12.洋葱根尖细胞染色用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主要是因为 A.易使细胞染色 B.细胞质着色( ) C.细胞壁着色 D.染色体着色 13.有丝分裂中“丝”指的是( ) A.染色质丝 B.染色体 C.姐妹染色体 D.纺锤丝 14.细胞既不能无限长大,也不能无限小,细胞最小的限度是由什么决定的( ) A.生物的种类所决定 B.细胞的表面积与体积的比

细胞的增殖 评课案例评析

第六章第一节细胞的增殖评课 长春市第二十九中学生物组李燕华具体内容标准: 简述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 描述细胞的无丝分裂。 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并概述其过程。 活动建议: 模拟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 一、从教学目标上分析 通过问题探讨和探究实验对细胞分裂的意义进行明确。 在细胞周期上,课标要求是简述细胞的生长和增值的周期性。从知识目标上,教师能够通过分析图、表的方式突出知识目标。在能力方面,通过实验操作训练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从情感方面,让学生通过操作体验细胞的增殖过程。 二、从处理教材上做出分析 通过一张图片,将教材中问题探讨中的象与鼠的资料来分析生物个体细胞大小的问题。再通过个体生长发育的过程研究生物体的长大与细胞数量、体积的关系。并不是单纯的利用教材上的材料。 实验: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充分利用实验解决问题。同时通过与细胞直径的类比,不仅利用了原有

教材的探究,同时结合事实进行了比较,让学生体会到了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 在有丝分裂的讲解过程中,分解各时期的图像,结合教材明确各时期分裂细胞的特点,突出教学重点,同时也能够解决难点。 三、从教学程序上分析 (一)、教学思路上 从教学内容上看,通过实验让学生体会到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对于教学重点以及难点细胞的增殖过程,从细胞形态、染色体变化、相关结构的数量变化等方面,全面分析此过程。 从学生水平上看,学生能够跟随老师的引导进行知识的学习,首先从身边的现象入手,让学生接受新知识;将探究实验的难度降低,使学生能够通过实验,体会实验的目的认识细胞的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 从教学思路上看,教学设计符合教学内容,紧贴课标与学生的程度;教学设计有独创的方面,并不是单纯的实验,结合细胞的相关知识将实验与事实相结合;教学思路的层次清晰从实验入手引入有丝分裂的过程;教学思路实际运作有效性。 (二)、课堂结构安排 教学内容的时间分配:教学实践的分配合理,大致分成两阶段,第一阶段在细胞大小的探究上占用十五分钟左右,第二阶段放在重点内容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的分析。 教师授课与学生活动的配比:学生实验在十二分钟左右,其余时间都是老师讲解结合设问以及学生回答,因为本节课重点是知识的讲解,所以讲授的比例加大比较合理。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高中生物教学案例分析

课改因学生而异---高中生物教学案例分析 施海闽 一、背景 授课时间:2014年5月26日 授课内容:生物(必修Ⅱ)《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人教版) 课改理念: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新课程的实施改变强调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的做法,倡导学生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 学习方式不仅是课堂活动的形式,而且是学生的本身的投入程度和认知方式。 二、" 三、主题 思考:教师如何调整教学行为和策略,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发展的指导者、促进者 四、教学方式:本课用“传授——启发式”、“掌握学习策略”、“探究性学习”三种教学方式 五、四、教与学过程 (一)提问: (二)学生带着问题阅读; (三)共同探讨,引导学生讨论 1、基因 / ①基因是什么物质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②基因是DNA片段,一个DNA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 ③DNA分子上也有没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④基因上的碱基排列顺序,称为(遗传信息。) 2、转录 ①以(DNA一条链)为模板,按(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信使RNA)。 ②信使RNA上的碱基排列顺序,称为(遗传密码)。 3、翻译 】 ①以(信使RNA)为模板,合成(多肽链)。 ②碱基与氨基酸如何对应

(三个相邻的碱基称为密码子,一个密码子决定一个氨基酸)。 (四)指导学生进一步阅读课本的图与文字说明,寻找“可疑”的地方,提问,解答。 (五)学生的提问 (六)某个基因含有6000个碱基,由它控制合成的一条肽链所含的肽键数应是()个个个个 师答:6000除2……生(摇摇头):不懂。 % 师(指导学生翻开课本P64图)问: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 他马上(指着课本的转录图)问:什么意思 师(指着课本基因的概念)问:什么是基因 生答:这些我都懂了,基因是遗传的单位。 师再问:基因是什么物质生:略 师: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意思是什么生:略 六、教学反思: 5班偏重于“传授-启发式”教学,师生轻松地进入教室,上课语调放缓,导向积极的思考与探索,适当提问让学生回答,促使学生多思考、肯回答。 ` 7班注重于“探究性学习”,让学生阅读思考的时间增多,一节课解决的问题增多,对重要知识点深入讲解,并增加前后知识的联系,为以后的学习埋下伏笔。 4班着重培养学生“掌握学习策略”,既然他们不主动阅读,那我就只好给予明确的学习目标,“不厌其烦”地反复讲,典型例题课堂练习、讲解。 三种教学方式的优、缺点的比较 “传授-启发式”“掌握学习策略”“探究性学习” 优点:教学效率高,通过必要的点拨,导向积极的思考与探索,富于启发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及时进行测试诊断,及时发现问题,反复进行矫正,最后达到掌握的目的。重视对过程和方法的学习,提倡在过程中学习;充分注意学生的主体地位;联系实际,联系生活;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不足:被动学习以接受、理解所传授的知识为主要目标,没有明确地意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没有提出如何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的办法。 基本上只注意知识的掌握,没有注意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过多的测验,带来较为明显的负面影响。

高中生物教学案例8

新陈代谢与酶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使学生理解新陈代谢的概念及其本质 2、使学生了解酶的发现过程;初步理解酶的概念、酶的特性、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3、使学生理解酶在生物新陈代谢中的作用 能力方面 在引导学生分析生物新陈代谢概念,探究酶的特性,探究影响酶活性因素的过程中,初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实验现象能力及设计实验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通过让学生了解酶的发现过程,使学生体会实验在生物学研究中的作用地位;通过讨论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生活的关系;体会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进而体会研究生命科学价值的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酶的发现 教材简单介绍酶的发现历史,从178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巴兰让尼设计的巧妙实验到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发现少数的酶是RNA,使学生对酶的研究历史中的一些重大发现有了一个大致了解。 2、酶的特性 酶的特性主要是通过安排了有关的学生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发现酶的三个特性,这样的编排方式符合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并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酶的高效性特点,是通过比较《实验五、肝脏内的过氧化氢酶比无机催化剂的催化效率》切入;酶的专一性的特点,是通过比较《实验六、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水解的作用》切入; 3、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本节教材主要讲述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条件,通过《实验七、探索影响淀粉酶活性的条件(选做)》切入。 本节内容的最后,安排了课外读“造福人类的酶工程”,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又有助于加强学生对本节基础知识的理解,使学生体会科学、技术在改变人类生活质量中的作用。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习题(三维设计)必修① 第五单元 第1讲 细胞的增殖

必修一第五单元第1讲细胞的增殖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A图表示某种哺乳动物细胞在正常培养时所测得的细胞中DNA含量与细胞数的变化。用某种化合物处理培养着的细胞,结果DNA含量与细胞数的变化如B图所示,该化合物所起的作用是() A.促进细胞分裂 B.抑制DNA的复制 C.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D.促进DNA的高度螺旋化 解析:细胞周期中大多数细胞处于分裂间期,DNA数为2,加入某种物质后,大多数细胞DNA数变为4,说明细胞DNA加倍,而不进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进入两个子细胞中的过程,所以该化合物所起的作用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答案:C 2.(2010·广州检测)现将含有两对同源染色体且核DNA都已用32P标记的一个细胞,放在不含32P的培养基中培养,若该细胞连续进行4次有丝分裂,则含32P的子细胞数量最少和最多分别是(不考虑交叉互换) () A.2,16 B.2,8 C.4,8 D.4,16 解析:两对同源染色体含32P的DNA单链有8条,复制形成的每个染色单体都有一个DNA单链被32P标记,第一次分裂后形成的两个细胞都含有32P标记的四条单链,每个细胞再经过连续3次有丝分裂,分别带有32P的四条单链随机进入到8 个子细胞中,因此含32P的细胞最少数是2,最多数是8。 答案:B 3.细胞周期的各阶段,一个细胞中的染色体和DNA分子数量比不.可能是下图中的 () 解析:整个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数量∶DNA分子的数量=1∶2或1∶1。所

以A坐标中的情况不可能出现。 答案:A 4.(2010·徐州质检)下图是同一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图像,据图分析可作出的判断是 () A.图①②③④表示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 B.若按分裂的先后顺序排列,应为①→④→③→② C.该种生物的叶肉细胞中共含有6个DNA分子 D.图③过程发生了基因重组 解析:根据图中染色体的形态特征可判断出:①表示有丝分裂的前期,②表示有丝分裂的末期,③表示有丝分裂的后期,④表示有丝分裂的中期。这四个时期构成了有丝分裂的分裂期,而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该种生物叶肉细胞中含有6个或12个DNA分子,基因重组发生于减数分裂。 答案:B 5.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的植物细胞,都能看到的结构是() A.赤道板、染色体、细胞膜 B.纺锤体、赤道板、同源染色体 C.细胞壁、染色体、纺锤体 D.细胞壁、核膜、染色体、着丝点 解析:赤道板只是一个假想平面;核膜在前期已消失。 答案:C 6.体细胞增殖过程中,肯定发生的是() A.DNA含量的变化B.纺锤体的形成 C.基因突变D.染色体自由组合 解析:任何体细胞的增殖都会发生DNA复制,然后通过分裂分配到子细胞中,因此DNA的含量肯定会发生变化;在增殖过程中不一定发生基因突变;若发生的是无丝分裂,则不会形成纺锤体;染色体自由组合发生于减数分裂,在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过程不发生。 答案:A 7.(2010·盐城质检)下列关于有丝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A.染色体数目加倍发生在有丝分裂间期 B.在人体细胞有丝分裂前期形成23个四分体

中学生物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第五题:五、以你自己熟悉的一节课为例,说明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除了具有教学设计的所有要点之外,教学设计的篆写一般要符合以下几点: (一)明确所写题目领域,把握此领域内容的基本方向、基本要求,做到基本东西不跑偏。 (二)研读教材,同中求异:研读教材,重要的是要到别人看到的,还要看到别人看不到的,要从三个维度——编辑、学生、教师的视角解读教材。读懂教材的基本方法,主要是“一看二想三答四验”:一看:有什么——教材中有什么 二想:为什么 1. 不这样行吗,不这样行,干吗非要这样,教材要传递是什么 2. 教材前后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 3. 根据教材编排确定的教学策略是什么 4. 如果出考题,考什么,怎么考 三答:是什么——不想明白不罢休 四验:再思考——看教参、阅读书籍 (三)研读学生,积累学生经验:研读学生,要科学严谨、求真求实,要不断思考、反思、实践,研读教材的基本方法有三种——前测、试讲、访谈。根据所讲内容进行前测,可以了解学生关于此知识点的学习基础、生活经验,试讲可以积累学生学习过程经验,便于教师调整教学进程,个人访谈,可以了解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学生与众不同的思维过程,可以帮助教师采用多种方式应对学生思维的复杂化。 (四)提出自己的思考,确定设计的主题:主题要清晰明了、生动有趣、凸显本质,一个好的主题不仅彰显作者的智慧,还最大限度的激发他人的兴趣,增加文章的力度和厚度。 (五)行文:行文要结构严谨、瞻前顾后、环环紧扣,好的文章前后呼应、重点突出、观点明确。 以《酶的作用和本质》为例 ①教材分析 细胞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时刻与周围环境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上一章重点介绍了有关细胞对物质的输入和输出等内容,本章顺理成章的介绍能量是如何输入细胞以及细胞是怎样利用这些能量的。知识点承上启下,符合认知规律。 本章第1节主要涵盖3个知识点,分别介绍了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酶的本质、酶的三个特性。 本节课的教学将围绕前两个知识点展开,设计为1课时,同时也遵照了教材本身的安排。 根据《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说明酶在代谢中的作用”是理解水平的具体内容标准。教材安排学生做实验“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速率,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从而切身体会到酶具有很高的催化效率及其生理意义。 关于酶的化学本质,教材引导学生分析资料“关于酶本质的探索”自行归纳、总结、完善并能阐明和解释酶的定义。 在教材分析过程中,教学设计中我认为主要要解决一下几个问题: 1.教材本身呈现的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相对较多,如何合理删减和调整部分教学内容,强调并突出重点,提高教学效率? 2.同学们在初三化学课上对无机催化剂作用的认识是比较成熟和完整的,本课能否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运用旧知,举一反三,理解催化剂共性? 3.高中新课程标准比较初中新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的设计上,更加注重生物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一课程理念怎样在本课中体现和养成? ②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了消化酶,做过探究馒头在口腔中变化的实验,基本掌握了一般实

高中生物专题复习:7 细胞的增殖

第三单元细胞的生命历程专题7 细胞的增殖挖命题 【考情探究】 分析解读在考纲中本专题内容有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细胞的无丝分裂、细胞的有丝分裂、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等,除细胞的无丝分裂能力要求为Ⅰ外,其余能力要求均为Ⅱ,高考试题中常与减数分裂知识点整合在一起进行考查,天津高考中主要考查知识点的记忆与逻辑分析,是高考备考中不可忽视的重点、难点。 【真题典例】 破考点 考点一有丝分裂与无丝分裂 【考点集训】 考向有丝分裂与无丝分裂 1.下列据图描述细胞周期的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诱导细胞的基因突变可使用物理或化学方法,作用于甲的S期或丙的a→b段

B.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是指乙的a+b段或b+c段 C.用秋水仙素作用于丙细胞可使细胞分裂停留在a→b段 D.细胞中含有染色单体的时间段是M或b、d或a→b段 答案 C 2.如图为细胞周期中某时期细胞核的变化示意图。此过程( ) A.发生在分裂间期,染色体正在复制 B.发生在细胞分裂的前期,核膜逐渐消失 C.发生在细胞分裂的中期,染色体螺旋变粗 D.发生在细胞分裂的末期,核膜、核仁重新出现 答案 B 3.如图表示真核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周期性变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同一个体所有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相同 B.高等动物细胞中,c~d时期中心体进行复制 C.植物细胞中,a~b时期高尔基体的活动加强 D.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不同之处发生在e~a时期 答案 C 4.如图表示某种植物细胞增殖的过程,这种增殖方式属于( ) A.有丝分裂 B.无丝分裂 C.减数分裂 D.细菌二分裂 答案 B 5.某同学观察根尖有丝分裂实验后,绘制的各时期细胞图,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高中生物趣味教学案例及分析

高中生物趣味教学案例及分析生物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其趣味性是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一大显著特征。要让学生喜欢上生物课,就要尽可能增强课堂教学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谓趣味教学就是把一些与学科有关的有趣知识和有助于调动课堂气氛的灵活的教学方法引用于教学过程中,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思考、探讨、解答问题的积极性,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因而,在生物教学中,恰当使用趣味案例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也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就结合教学实践介绍多种类型的趣味教学实例,并进行进一步分析。一、使用幽默、夸张的教学语言感染吸引学生。教学幽默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避免了板着面孔说教而引发的学生憎恶情绪,而是在笑声中引发学生意味深长的思索或茅塞顿开后的愉悦。案例当同学们昏昏欲睡时,我在讲台上激情飞扬地说同学们,你们现在这样的状态,便像是注射了过量胰岛素后的症状。也有点类似缺少甲状腺激素后的症状,慵懒而无活力。那么,同学们是被注射了过量胰岛素,还是甲状腺被切除了呢?学生一听乐了,沉闷的气氛一扫而空。有时,学生上课过于活跃,常常漫无边际地插嘴。对此,我对学生讲同学们是不是把酶加多了,反应如此激烈。若再不降温,老师可要加水稀释了。学生们一听笑了,态度一改从前。二、运用报刊上的新闻内容穿插讲课或介绍最新生物成果,能活跃课堂气氛。案例一从2003 年的到,再追溯到天花、鼠疫,以及西班牙大流感,还可以联想到二十一世纪杀

伤力最大的生物武器及各个国家对生物武器的研究。这些都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高中生物新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力图构建一种联系现实生活的氛围,创设一种进一步理解和应用生物学知识的情境。案例二1998 年洪水泛滥直接造成一千多人死亡,国家损失巨大,其罪魁祸首是长江中上游森林被大量砍伐。近年来,黄河每年断流达100 多天,这是大自然向人类发出的警告。大炼钢铁炼就了多少荒山。先围湖造田,后返田还湖,浪费了人民多少血汗。听说过多利羊吗?还有最新的一些生物科技产品,等等。生物学知识日新月异,发展很快。为了赶上时代步伐,教师有必要经常上网查阅资料,了解现代生物学新成果、新观念,结合新教材内容相关知识,如克隆人事件、转基因生物与生物效应器等生物高新技术知识等,让学生也关注社会、关注生物学热点。事实证明,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在学生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非常关注生物科学发展的动向,科学成就也成了同学们爱谈论的话题之一。三、适当介绍一些与生物学有关的趣闻轶事,能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学生一般都喜欢听故事,老师可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征,寓故事于生物教学之中,在教学设计时,能用故事导入的尽量用故事导入,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情境。案例一在讲《伴性遗传》时,以英国皇族病趣闻作为引言历史上最著名的血友病的携带者是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皇。以《屎壳郎出国记》的趣味小故事引入《生态系统》的教学。在讲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时可引入英国近 代有一大文豪萧伯纳和漂亮女演员的故事。另外,还可以尝试在生物课堂上还安排了课前5 分钟轮流讲故事的活动,故事的内容可以是与生物学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