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蒸发器的传热面积计算

3蒸发器的传热面积计算
3蒸发器的传热面积计算

3.蒸发器的传热面积计算

根据传热基本方程 均

t K Q A ?=

式中 A ——换热器的传热面积,m 2;Q ——蒸发器的热负荷,W ;

t ?——传热平均温差,℃;K ——换热器的总传热系数,W/( m 2

·℃)。

根据热量衡算,蒸发器的热负荷Dr Q =;蒸发过程为加热蒸汽冷凝和溶液沸腾

之间的恒温传热,

1t T t -=?均;K 值可按传热章提供的公式计算.

1t T t -=?——有效温度差(蒸发的推动力)

课堂练习:习题6-2 习题6-3 补充习题:

(1)已知单效常压蒸发器每小时处理2t Na OH水溶液,溶液浓度由15%(质量)浓缩到25%(质量)。加热蒸汽压强为400kPa(绝压),冷凝后在饱和温度下排出。假设蒸发器的热损失忽略不计。溶液的沸点为113℃,分别按20℃加料和沸点加料,求此两种情况下的加热蒸汽消耗量和单位蒸汽消耗量。 [答:D=1.15×103

kg/h D/W =1.44(20℃加料)

D=845kg/h D/W =1.06(沸点加料)]

(2)传热面积为52m 2

的蒸发器,在常压下每小时蒸发2500kg 浓度为7%(质量)的某水溶液。原料液的温度为95℃,常压下的沸点为103℃,完成液的浓度为45% (质量)。加热蒸汽的绝压为300kPa 。热损失为110000W。试估算蒸发器的总传热系数。

[答:K=924W/(m 2

·℃)]

三、溶液的沸点和温度差损失

1.溶液的沸点

溶液中溶质不挥发,在相同的条件下溶液的沸点总是比纯溶剂的沸点升高。 实际操作中,已知加热蒸汽压力和二次蒸汽压力(冷凝器的压力),既可直接查得T (加热蒸汽温度)和'

T (二次蒸汽温度)

'T T t T -=?——视温度差

()()''T t t T T T t t 11T -=---=?-?=?——温度差损失

所以溶液的沸点

?+='

T t 1 2.温度差损失

产生温度差损失的原因主要有:①因溶液沸点升高引起的温度差损失'

?;②因加

热管内液柱静压力而引起的温度差损失'

'?;③由于管路流动阻力而引起的温度差

损失'

''?。

总温度差损失为:''''''

?+?+?

=?

若二次蒸汽的温度'

T 根据蒸发器分离室的压力(即不是冷凝器的压力)确定时,则 '''

?+?

=?

(1)因溶液沸点升高引起的温度差损失'

?

'?值主要和溶液的种类、浓度以及蒸发压力有关,其值由实验测定。 '?=常压下溶液的沸点-常压下饱和水蒸汽的温度

(a )常压下,某些无机盐水溶液的沸点与浓度的关系见附录。 (b )非常压下可用近似式计算。

''0f ?=?

f ——校正系数, ()

''.r 273T 01620f 2

+=

'T ——操作压强下二次蒸汽的温度,℃; 'T 'r ——操作压强下二次蒸汽的汽化热,kJ/㎏。

【例6-2】

练习题:(1)浓度为25%(质量分数)的Nacl 水溶液在30kPa 下沸腾,试求溶液沸点升高的数值'

?。

(2)试计算浓度为30%(质量)的Na OH水溶液,在60kPa(绝压)下由于溶液的蒸气压降低所引起的温度差损失。 [答:△′=15.2℃] (2)因液柱静压力引起的温度差损失'

'?

蒸发器的加热管内溶液的压力均大于液面的压力,管内溶液的沸点高于液面溶液的沸点,两者之差即为因溶液静压力引起的温度差损失'

'?

'

'?=溶液平均压强下的沸点-液面压强下的沸点

即:0

p

p t t -=?均

'

'

p

t ——根据平均压力

均p 求得的水的沸点,℃;

p

t ——根据二次蒸汽压力

0p 求得的水的沸点,℃。 蒸发器中溶液的平均压强:

2

gh

p p 0ρ+

=均 (Pa)

0p ——液面处的压力,即操作压力,Pa ;

ρ——溶液的密度,㎏/m 3

; h ——液层高度,m 。

练习题:某单效蒸发器的液面高度为2m ,溶液的密度为1250kg /m 3

。试通过计算

比较在下列操作条件下,因液层静压强所引起的温度差损失:(1)操作压强为常压;(2)操作压强为44kPa (绝压)。

[答:(1)△〞= 2.9℃ (2)△〞= 6.5℃] (3)由于管路流动阻力引起的温度差损失'

''?

二次蒸汽由蒸发器流到冷凝器的过程中,因有流动阻力使其压力降低,蒸汽的饱和温度'

T 也相应降低,由此引起的温度差损失即'

''?。'

''?值的大小与二次蒸汽在

管道中的流速、物性及管道尺寸等有关。

根据经验,一般'

''?为0.5~1.5℃,计算时般取为1℃。

综上:若二次蒸汽的温度'

T 根据冷凝器的压力确定时,则

?+='T t 1=1

t +''''''?+?+?

若二次蒸汽的温度'

T 根据蒸发器分离室的压力(操作压力)确定时,则

?+='T t 1=1

t +'''?+?

练习题:(1)用单效蒸发器浓缩Ca Cl 2水溶液,操作压强为101.3kPa ,已知蒸发器中Ca Cl 2溶液的浓度为40.83%(质量),其密度为1340kg/m 3

。若蒸发时的液面高度为1m ,试求此时溶液的沸点。 [答:t 1=122℃]

(2) 在单效蒸发器中,每小时将5000kg 的Na OH水溶液从10%(质量)浓缩到30%(质量),原料液温度为50℃,蒸发室内绝压为40kPa ,加热蒸汽的绝压为140kPa 。蒸发器的传热系数KO为2000W/(m 2

·℃)。热损失为加热蒸汽放热量的5%。不计液柱静压强引起的温度差损失。试求蒸发器的传热面积及加热蒸汽消耗量。 [答:A =63.7m 2

;D =3984kg/h]

蒸发器的选择计算

. 新乡双赢蒸发器选择计算的任务是选择合适的蒸发器类型和计算蒸发器的传热面积,确定定型产品的型号与规格。蒸发器的传热面积计算公式为 Qe=kA△tm 式中Qe----蒸发器的制冷量,W; K-----蒸发器的传热系数,W/(M2.℃); A-----蒸发器的传热面积,M2; Tm----蒸发器的平均传热温差,℃。 对于冷却液体或空气的蒸发器,蒸发器的制冷量应为 Qe=Mc(T1-T2) Qe=M(H1-H2) 式中M---被冷却液体(水、乙二醇)或空气的质量流量,kg/s; C--------被冷却液体的比热,J/(kg.℃); T1、T2----被冷却液体进、出蒸发器的温度,℃; H1、H2----被冷却空气进、出蒸发器的比焓,J/kg。 对于制冷系统,M、c、T1、T2,通常是已知的。例如,为空调系统制备冷冻水,其流量、要求供出的冷冻水温度(T2)及回蒸发器的冷冻水温度(T1)都是已知的。因此,蒸发器的热负荷Qe是已知的。对于热泵系统,进蒸发器的温度T1与热泵的低位热源有关。例如,水作低位热源时,T1决定于水位(河水、湖水、地下水、海水等)的温度。而T2、M的确定需综合考虑热泵的COPh、经济性等因素确定。 蒸发器内制冷剂出口可能有一定的过热度,但过热所吸收的热量比例很小,因此在计算传热温差时,制冷剂的温度就认为是蒸发温度Te,平均传热温差应为 T1--T2 △tm=----------------- T1--Te LN--------- T2--Te △tm和Te的确定影响到系统的运行能耗、设备费用、运行费用等。如果Te取得低,则△tm增大,传热面积减少,降低了蒸发器设备费用;而系统的制冷量、性能系数减小,压缩机的功耗增加,运行费用增大。如果取得高,则与之相反。用于制取冷水的满液式蒸发器Te一般不低于2℃。关于△tm或(T2-Te)的推荐值列于表中。蒸发器的传热系数K与管内、外的放热系数、污垢热阻等因素有关,详细计算请参阅文献。表中还列出了常用蒸发器传热系数K的推荐值。 '.

蒸发器换热系数的理论数值

6.3.2 蒸发过程的传热系数 蒸发中的传热系数K是影响蒸发设计计算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传热学知识知 (6-6) 上式忽略了管壁厚度的影响。式中蒸汽冷凝传热系数αo可按膜式冷凝的公式计算;管壁热阻R W往往可以忽略;污垢热阻Rs 可按经验值估计,确定蒸发总传热系数K的关键是确定溶液在管内沸腾的传热膜系数a i。研究表明影响a i的因素较多,如溶液的性质、浓度、沸腾方式、蒸发器结构型式及操作条件等,具体计算可参阅有关文献 [1,6]。 一、总传热系数的经验值 目前,虽然已有较多的管内沸腾传热研究,但因各种蒸发器内的流动情况难以准确预料,使用一般的经验公式有时并不可靠;加之管内污垢热阻会有较大变化,蒸发的总传热系数往往主要靠现场实测。表6-1给出了常用蒸发器的传热系数范围,可供参考。 表6-1 常用蒸发器传热系数K的经验值 蒸发器的型式总传热系数K, W / (m2K) 标准式(自然循环)600~3000 标准式(强制循环)1200~6000 悬筐式600~3000 升膜式1200~6000

降膜式1200~3500 二、提高总传热系数的方法 管外蒸汽冷凝的传热膜系数αo通常较大,但加热室内不凝性气体的不断积累将使管外传热膜系数αo减小,故须注意及时排除其中的不凝性气体以降低热阻。管内沸腾传热膜系数αi涉及到管内液体自下而上经过管子的两相流动。在管子底部,液体接受热量但尚未沸腾,液体与管壁之间传热属单相对流传热,传热系数较小;沿管子向上,液体逐渐沸腾汽泡渐多,起初的传热方式与大容积沸腾相近。由于密度差引起的自然对流会造成虹吸作用,管中心的汽泡快速带动液体在管壁四周形成液膜向上流动,流动液膜与管壁之间的传热膜系数逐渐增加并达最大值。但如果管子长度足够,沿管子再向上液膜会被蒸干,汽流夹带着雾滴一起流动,传热系数又趋下降。因此,为提高全管长内的平均传热系数,应尽可能扩大膜状流动的区域。 管内壁液体一侧的污垢热阻Rs与溶液的性质、管内液体的运动状况有关。由于溶液中常含有少量的杂质盐类如CaSO4、CaCO3、Mg(OH)2等,溶液在加热表面汽化会使这些盐的局部浓度达到过饱和状态,从而在加热面上析出,形成污垢层。尤其是CaSO4等,其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下降,更易在传热面上结垢,且质地较硬,难以清除;以CaCO3为主的垢层质地虽软利于清除,但导热系数较小;此外,垢层的多孔性也使其导热系数较低。所以即使厚度为1~2mm的垢层也具有较大的热阻。为降低Rs,工程上可采取定期清理、提高循环速度、加阻垢剂,或添加少量晶种使易结晶的物料在溶液中而不是在加热面上析出等方法。 返回目录 6.5.2 多效蒸发的优缺点

蒸发器的设计计算

蒸发器设计计算 已知条件:工质为R22,制冷量kW 3,蒸发温度C t ?=70,进口空气的干球温度为C t a ?=211,湿球温度为C t b ?=5.151,相对湿度为34.56=φ%;出口空气的干球温度为C t a ?=132,湿球温度为C t b ?=1.112,相对湿度为80=φ%;当地大气压力Pa P b 101325=。 (1)蒸发器结构参数选择 选用mm mm 7.010?φ紫铜管,翅片厚度mm f 2.0=δ的铝套片,肋片间距mm s f 5.2=,管排方式采用正三角排列,垂直于气流方向管间距mm s 251=,沿气流方向的管排数4=L n ,迎面风速取s m w f /3=。 (2)计算几何参数 翅片为平直套片,考虑套片后的管外径为 沿气流方向的管间距为 沿气流方向套片的长度为 设计结果为 mm s L 95.892565.2132532=+?=+= 每米管长翅片表面积: 每米管长翅片间管子表面积: 每米管长总外表面积: 每米管长管内面积: 每米管长的外表面积: 肋化系数: 每米管长平均直径的表面积: (3)计算空气侧的干表面传热系数 ①空气的物性 空气的平均温度为 空气在下C ?17的物性参数 ②最窄截面处空气流速

③干表面传热系数 干表面传热系数用小型制冷装置设计指导式(4-8)计算 (4)确定空气在蒸发器内的变化过程 根据给定的进出口温度由湿空气的焓湿图可得kg g d kg g d kg kJ h kg kJ h 443.7,723.8,924.31,364.432121====。在空气的焓湿图上连接空气的进出口状态点1和点2,并延长与饱和气线()0.1=?相交于点w ,该点的参数是C t kg g d kg kJ h w w w ?===8,6.6,25。 在蒸发器中空气的平均比焓值 由焓湿图查得kg g d C t m m 8,2.16=?= 析湿系数 (5)循环空气量的计算 进口状态下干空气的比体积 循环空气的体积流量 (6)空气侧当量表面传热系数的计算 对于正三角形排列的平直套片管束,翅片效率f η小型制冷装置设计指导式(4-13)计算,叉排时翅片可视为六角形,且此时翅片的长对边距离和短对边距离之比4.24 .1025d B ,1b m ===ρ且B A 肋折合高度为 凝露工况下翅片效率为 当量表面传热系数 (7)管内R22蒸发时的表面传热系数 R22在C t ?=70时的物性参数为: 饱和液体密度 33.1257m kg l =ρ 饱和蒸气密度 343.26m kg g =ρ 液体粘度 s Pa l ??=-6102.202μ

冷凝器换热面积计算方法

冷凝器換熱面積計算方法 (製冷量+壓縮機功率)/200~250=冷凝器換熱面 例如:(3SS1-1500壓縮機)CT=40℃:CE=-25℃ 製冷量12527W+壓縮機功率11250W 23777/230=氣冷凝器換熱面積103m2 水冷凝器換熱面積與氣冷凝器比例=概算1比18;(103/18)= 6m2 蒸發器的面積根據製冷量(蒸發溫度℃×Δt進氣溫度) 製冷量=溫差×重量/時間×比熱×安全係數 例如:有一個速凍庫1庫溫-35℃,2冷凍量1ton/H、3時間2/H內,4冷凍物品(鮮魚);5環境溫度27℃; 6安全係數1.23 計算:62℃×1000/2/H×0.82×1.23=31266kcal/n 可以查壓縮機蒸發溫度CT=40;CE-40℃;製冷量=31266kcal/h NFB與MC選用 無熔絲開關之選用 考慮:框架容量AF(A)、額定跳脫電流AT(A)、額定電壓(V), 低電壓配線建議選用標準 (單一壓縮機) AF 取大於AT 一等級之值.(為接點耐電流的程度若開關會熱表示AF選太小了) AT(A ) = 電動機額定電流×1 .5 ~2 .5(如保險絲的IC值) (多台壓縮機) AT(A )=(最大電動機額定電流×1 .5 ~2 .5)+ 其餘電動機額定電流總和 IC啟斷容量,能容許故障時的最大短路電流,如果使用IC:5kA的斷路器,而遇到10kA的短路電流,就無法承受,IC值愈大則斷路器內部的消弧室愈大、體積愈大,愈能承受大一點的故障電流,擔保用電安全。要搭配電壓來表示220V 5KA 電壓380V時IC值是2.5KA。

電磁接觸器之選用 考慮使用電壓、控制電壓,連續電流I t h 之大小(亦即接點承受之電流大小),連續電流I th 的估算方式建議為I t h=馬達額定電流×1.25/√ 3。 直接啟動時,電磁接觸器之主接點應選用能啟閉其額定電流之10倍。 額定值通常以電流A、馬力HP或千瓦KW標示,一般皆以三相220V電壓之額定值為準。 電磁接觸器依啟閉電流為額定電流倍數分為: (1).AC1級:1.5倍以上,電熱器或電阻性負載用。 (2).AC2B級:4倍以上,繞線式感應電動機起動用。 (3).AC2級:4倍以上,繞線式感應電動機起動、逆相制動、寸動控制用。 (4).AC3級:閉合10倍以上,啟斷8倍以上,感應電動機起動用。 (5).AC4級:閉合12倍以上,啟斷10倍以上,感應電動機起動、逆相制動、寸動控制用。 如士林sp21規格 ◎額定容量CNS AC3級 3相 220~240V→kW/HP/A:5.5/7.5/24 380~440V→kW/HP/A:11/15/21 壓縮功率計算 一. 有關壓縮機之效率介紹: 1.體積效率(EFF V) :用以表示該壓縮機洩漏或閥門間隙所造成排出的氣體流量 減少與進入壓縮機冷媒因溫度升高造成比體積增加之比值 體積效率(EFF V)=壓縮機實際流量/壓縮機理論流量 體積效率細分可分為二部分 (1)間隙體積效率 ηvc=V′ / V V′:實際之進排氣量 V :理論之排氣量 間隙體積效率一般由廠商提供,當壓縮機之壓縮比(PH / PL)增大,即高壓愈高或低壓愈低,則膨脹行程會增長,ηvc減少。 (2)過熱體積效率 ηvs=v / v′

如何根据压缩机的制冷量计算冷凝器及蒸发器的面积

如何根据压缩机的制冷量配冷凝器散热面积? 帖子创建时间: 2013年03月04日08:34评论:1浏览:2520投稿 1)风冷凝器换热面积计算方法 制冷量+压缩机电机功率/200~250=冷凝器换热面例如:(3SS1-1500压缩机)CT=40℃:CE=-25℃压缩机制冷量=12527W+压缩机电机功率11250W=23777/230=风冷凝器换热面积103m2 2)水冷凝器换热面积与风冷凝器比例=概算1比18(103 /18)=6m2 蒸发器的面积根据压缩机制冷量(蒸发温度℃×Δt相对湿度的休正系数查表)。 3)制冷量的计算方法:=温差×重量/时间×比热×设备维护机构 例如:有一个速冻库 1)库温-35℃ 2)速冻量1T/H 3)时间2/H内 4)速冻物质(鲜鱼) 5)环境温度27℃ 6)设备维护机构保温板计算:62℃×1000/2/H×0.82×1.23=31266 kcal/n 可以查压缩机蒸发温度CT =40 CE-40℃制冷量=31266 kcal/n 冷凝器换热面积大于蒸发器换热面积有什么缺点 如果通过加大冷凝风扇的风量可以吗 rainbowyincai |浏览1306 次 发布于2015-06-07 10:19 最佳答案 冷凝器换热面积大于蒸发器换热面积的缺点: 1、高压压力过低;

2、压机走湿行程,易液击,通过加大蒸发器风扇的风量。风冷

冷凝器和蒸发器换热面积计算方法: 1、风冷凝器换热面积计算方法:制冷量+压缩机电机功率/200~250=冷凝器换热面积 例如:(3SS1-1500压缩机)CT=40℃:CE=-25℃压缩机制冷量=12527 W+压缩机电机功率11250W=23777/230=风冷凝器换热面积103m2。 2、水冷凝器换热面积与风冷凝器比例=概算1比18(103 /18)=6m2,蒸发器的面积根据压缩机制冷量(蒸发温度℃×Δt相对湿度的休正系数查表)。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多效蒸发器设计计算

多效蒸发器设计计算 (一) 蒸发器的设计步骤 多效蒸发的计算一般采用迭代计算法 (1) 根据工艺要求及溶液的性质,确定蒸发的操作条件(如加热蒸汽压强及冷凝 器压强)、蒸发器的形式(升膜蒸发器、降膜蒸发器、强制循环蒸发器、刮膜蒸发器)、流程和效数。 (2) 根据生产经验数据,初步估计各效蒸发量和各效完成液的组成。 (3) 根据经验,假设蒸汽通过各效的压强降相等,估算各效溶液沸点和有效总温 差。 (4) 根据蒸发器的焓衡算,求各效的蒸发量和传热量。 (5) 根据传热速率方程计算各效的传热面积。若求得的各效传热面积不相等,则 应按下面介绍的方法重新分配有效温度差,重复步骤(3)至(5),直到所求得的各效传热面积相等(或满足预先给出的精度要求)为止。 (二) 蒸发器的计算方法 下面以三效并流加料的蒸发装置为例介绍多效蒸发的计算方法。 1.估值各效蒸发量和完成液组成 总蒸发量 (1-1) 在蒸发过程中,总蒸发量为各效蒸发量之和 W = W 1 + W 2 + … + W n (1-2) 任何一效中料液的组成为 (1-3) 一般情况下,各效蒸发量可按总政发来那个的平均值估算,即 (1-4) 对于并流操作的多效蒸发,因有自蒸发现象,课按如下比例进行估计。例如,三效W1:W2:W3=1:1.1:1.2 (1-5) 以上各式中 W — 总蒸发量,kg/h ; W 1,W 2 ,… ,W n — 各效的蒸发量,kg/h ; F — 原料液流量,kg/h ; x 0, x 1,…, x n — 原料液及各效完成液的组成,质量分数。 2.估值各效溶液沸点及有效总温度差 欲求各效沸点温度,需假定压强,一般加热蒸汽压强和冷凝器中的压强(或末效压强)是给定的,其他各效压强可按各效间蒸汽压强降相等的假设来确定。即 (1-6) 式中 — 各效加热蒸汽压强与二次蒸汽压强之差,Pa ; — 第一效加热蒸汽的压强,Pa ; — 末效冷凝器中的二次蒸汽的压强,Pa 。 多效蒸发中的有效传热总温度差可用下式计算: (1-7) 式中 — 有效总温度差,为各效有效温度差之和,℃; — 第一效加热蒸汽的温度,℃; — 冷凝器操作压强下二次蒸汽的饱和温度,℃; — 总的温度差损失,为各效温度差损失之和,℃。 p ?1p k p '∑∑? -'-=?)(1k T T t ∑?t 1T k T '∑?

冷凝器换热面积计算方法

冷凝器换热面积计算方法 (制冷量+压缩机功率)/200~250=冷凝器换热面 例如:(3SS1-1500压缩机)CT=40℃:CE=-25℃ 制冷量12527W+压缩机功率11250W 23777/230=气冷凝器换热面积103m2 水冷凝器换热面积与气冷凝器比例=概算1比18;(103/18)= 6m2 蒸发器的面积根据制冷量(蒸发温度℃×Δt进气温度) 制冷量=温差×重量/时间×比热×安全系数 例如:有一个速冻库1库温-35℃,2冷冻量1ton/H、3时间2/H内,4冷冻物品(鲜鱼);5环境温度27℃; 6安全系数1.23 计算:62℃×1000/2/H×0.82×1.23=31266kcal/n 可以查压缩机蒸发温度CT=40;CE-40℃;制冷量=31266kcal/h NFB与MC选用 无熔丝开关之选用 考虑:框架容量AF(A)、额定跳脱电流AT(A)、额定电压(V), 低电压配线建议选用标准 (单一压缩机) AF 取大于AT 一等级之值.(为接点耐电流的程度若开关会热表示AF选太小了) AT(A ) = 电动机额定电流×1 .5 ~2 .5(如保险丝的IC值) (多台压缩机) AT(A )=(最大电动机额定电流×1 .5 ~2 .5)+ 其余电动机额定电流总和 IC启断容量,能容许故障时的最大短路电流,如果使用IC:5kA的断路器,而遇到10kA的短路电流,就无法承受,IC值愈大则断路器内部的消弧室愈大、体积愈大,愈能承受大一点的故障电流,担保用电安全。要搭配电压来表示220V 5KA 电压380V时IC值是2.5KA。

电磁接触器之选用 考虑使用电压、控制电压,連续电流I t h 之大小(亦即接点承受之电流大小),連续电流I th 的估算方式建议为I t h=马达额定电流×1.25/√ 3。 直接启动时,电磁接触器之主接点应选用能启闭其额定电流之10倍。 额定值通常以电流A、马力HP或千瓦KW标示,一般皆以三相220V电压之额定值为准。 电磁接触器依启闭电流为额定电流倍数分为: (1).AC1级:1.5倍以上,电热器或电阻性负载用。 (2).AC2B级:4倍以上,绕线式感应电动机起动用。 (3).AC2级:4倍以上,绕线式感应电动机起动、逆相制动、寸动控制用。 (4).AC3级:闭合10倍以上,启断8倍以上,感应电动机起动用。 (5).AC4级:闭合12倍以上,启断10倍以上,感应电动机起动、逆相制动、寸动控制用。 如士林sp21规格 ◎额定容量CNS AC3级 3相 220~240V→kW/HP/A:5.5/7.5/24 380~440V→kW/HP/A:11/15/21 压缩功率计算 一. 有关压缩机之效率介绍: 1.体积效率(EFF V) :用以表示该压缩机泄漏或阀门间隙所造成排出的气体流量 减少与进入压缩机冷媒因温度升高造成比体积增加之比值 体积效率(EFF V)=压缩机实际流量/压缩机理论流量 体积效率细分可分为二部分 (1)间隙体积效率 ηvc=V′ / V V′:实际之进排气量 V :理论之排气量 间隙体积效率一般由厂商提供,当压缩机之压缩比(PH / PL)增大,即高压愈高或低压愈低,则膨胀行程会增长,ηvc减少。 (2)过热体积效率 ηvs=v / v′

换热面积计算

换热面积计算 800KW蒸发器、冷凝器换热面积计算一、800KW蒸发器换热面积: A=Q/(K*?t), ?t=,t-t,/ln(t-t/ t-t) 21c1c2 2A:换热面积m(基于工作介质:水、R22); Q:压缩机制冷量KW,为800KW; K:传热系数,采用波纹状螺纹管取3.4 t为进水温度,为12?; 1 t为出水温度,为7? 2 t为蒸发温度= t-(2-4)?,取t=4? c2c 22经计算A=46.23 m,实际A=A*(1.1-1.15)=51.78 m(取1.12) 计计 二、800KW冷凝器换热面积: A=Q*1.2/(K*?t), ?t=(t-t)/ln(t-t/ t-t) 21c1c2 2A:换热面积m(基于工作介质:水、R22); Q:压缩机制冷量KW,为800KW; K:传热系数,采用波纹状螺纹管取3.14 t为进水温度,为30?; 1 t为出水温度,为35? 2 t为冷凝温度= t+5?,取t=40? c2c 22经计算A=42.46 m,实际A=A*(1.1-1.15)=47.5 m(取1.12) 计计 三、无锡约克公司蒸发器换热面积: 无锡约克公司提供给我司一款直径为650mm,制冷量为967KW, 蒸发温度为5.2?干式蒸发器(基于工作介质:水、R134a)的设计参 数为:采用直径为9.52 mm,壁厚0.8 mm波纹状螺纹管,铜管长度为2446mm,数量为1400根。 采用上述计算公式: 22换热面积A=55.88 m,实际A=A(1.1-1.15)=62.59 m(取1.12) 计计

根据GB151-1999管壳式换热器中3.7.1有关换热面积的解释及计算方法,1400根铜管的外表面积就为换热面积A。 2 A=3.14DL*1400=3.14*0.00952*(2.446-0.05*2)*1400=98.18 m 2(大于62.59 m,满足设计要求) 四、铜管数量的计算: 按江苏萃隆铜业有限公司推荐的行业用铜管材料,蒸发器用 ,12.7*0.85(名义壁厚)波纹状螺纹管;冷凝器用,15.88*0.64(名义壁厚)波纹状螺纹管。 经初步设计二容器均采用3米长铜管,根据GB151-1999管壳式换热器每根铜管的换热面积: 2A=3.14*(12.7/1000)*(3-0.5*2)=0.1156 m 蒸发器 2 A=3.14*(15.88/1000)*(3-0.5*2)=0.1446 m冷凝器 (其中0.5为铜管伸入管板内的长度)。 蒸发器所用铜管数量n=A/ A=51.78/0.1156=448根蒸发器 冷凝器所用铜管数量n=A/ A=47.5/0.1446=329根冷凝器 考虑到铜管在折流板中尚有部分换热面积的损失,同时根据GB151-1999管壳式换热器5.6.3中布管要求,方便布管取蒸发器所用铜管数量为454根,冷凝器所用铜管数量为338根。 ---------------------------------------------------------------精品范文 ------------------------------------------------------------- 精品范文 3 / 4 ---------------------------------------------------------------精品范文 ------------------------------------------------------------- 精品范文

蒸发器尺寸设计

蒸发器工艺尺寸计算 加热管的选择和管数的初步估计 1加热管的选择和管数的初步估计 蒸发器的加热管通常选用38*2.5mm无缝钢管。 加热管的长度一般为0.6—2m,但也有选用2m以上的管子。管子长度的选择应根据溶液结垢后的难以程度、溶液的起泡性和厂房的高度等因素来考虑,易结垢和易起泡沫溶液的蒸发易选用短管。根据我们的设计任务和溶液性质,我们选用以下的管子。 可根据经验我们选取:L=2M,38*2.5mm 可以根据加热管的规格与长度初步估计所需的管子数n’, =124(根) 式中S=----蒸发器的传热面积,m2,由前面的工艺计算决定(优化后的面积); d0----加热管外径,m;L---加热管长度,m;因加热管固定在管板上,考虑管板厚度所占据的传热面积,则计算n’时的管长应用(L—0.1)m. 2循环管的选择 循环管的截面积是根据使循环阻力尽量减小的原则考虑的。我们选用的中央循环管式蒸发器的循环管截面积可取加热管总截面积的40%--100%。加热管的总截面积可按n’计算。循环管内径以D1表示,则 所以mm 对于加热面积较小的蒸发器,应去较大的百分数。选取管子的直径为:循环管管长与加热管管长相同为2m。 按上式计算出的D1后应从管规格表中选取的管径相近的标准管,只要n和n’相差不大。循环管的规格一次确定。循环管的管长与加热管相等,循环管的表面积不计入传热面积中。 3加热室直径及加热管数目的确定 加热室的内径取决于加热管和循环管的规格、数目及在管板撒谎能够的排列方式。 加热管在管板上的排列方式有三角形排列、正方形排列、同心圆排列。根据我们的数据表加以比较我们选用三角形排列式。

4-4-传热过程计算

知识点4-4 传热过程计算 【学习指导】 1.学习目的 通过本知识点的学习,掌握换热器的能量衡算,总传热速率方程和总传热系数的计算。在传热计算的两种方法中,重点掌握平均温度差法,了解传热单元数法及应用场合。 2.本知识点的重点 换热器的能量衡算,总传热速率方程和总传热系数的计算,用平均温度差法进行传热计算。 3.本知识点的难点 传热单元数法。 4.应完成的习题 4-4 在某管壳式换热器中用冷水冷却热空气。换热管为φ25×2.5 mm的钢管,其导热系数为45 W/(m·℃)。冷却水在管程流动,其对流传热系数为2600 W/(m2·℃),热空气在壳程流动,其对流传热系数为52 W/(m2·℃)。试求基于管外表面积的总传热系数以及各分热阻占总热阻的百分数。设污垢热阻可忽略。 4-5 在一传热面积为40m2的平板式换热器中,用水冷却某种溶液,两流体呈逆流流动。冷却水的流量为30000kg/h,其温度由22℃升高到36℃。溶液温度由115℃降至55℃。若换热器清洗后,在冷、热流体量和进口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冷却水的出口温度升至40℃,试估算换热器在清洗前壁面两侧的总污垢热阻。假设: (1)两种情况下,冷、热流体的物性可视为不变,水的平均比热容为4.174 kJ/(kg·℃); (2)两种情况下,αi、αo分别相同;

(3)忽略壁面热阻和热损失。 4-6 在套管换热器中用水冷却油,油和水呈并流流动。已知油的进、出口温度分别为140℃和90℃,冷却水的进、出口温度分别为20℃和32℃。现因工艺条件变动,要求油的出口温度降至70℃,而油和水的流量、进口的温度均不变。若原换热器的管长为1m,试求将此换热器管长增至若干米后才能满足要求。设换热器的热损失可忽略,在本题所涉及的温度范围内油和水的比热容为常数。 4-7 冷、热流体在一管壳式换热器中呈并流流动,其初温分别为32℃和130℃,终温分别为48℃和65℃。若维持冷、热流体的初温和流量不变,而将流动改为逆流,试求此时平均温度差及冷、热流体的终温。设换热器的热损失可忽略,在本题所涉及的温度范围内冷、热流体的比热容为常数。 4-8 在一管壳式换热器中,用冷水将常压下的纯苯蒸汽冷凝成饱和液体。已知苯蒸汽的体积流量为1600 m3/h,常压下苯的沸点为80.1℃,气化潜热为394kJ/kg。冷却水的入口温度为20℃,流量为35000kg/h,水的平均比热容为4.17 kJ/(kg·℃)。总传热系数为450 W/(m2·℃)。设换热器的热损失可忽略,试计算所需的传热面积。 4-9 在一传热面积为25m2的单程管壳式换热器中,用水冷却某种有机物。冷却水的流量为28000kg/h,其温度由25℃升至38℃,平均比热容为4.17 kJ/(kg·℃)。有机物的温度由110℃降至65℃,平均比热容为1.72 kJ/(kg·℃)。两流体在换热器中呈逆流流动。设换热器的热损失可忽略,试核算该换热器的总传热系数并计算该有机物的处理量。 4-10 某生产过程中需用冷却水将油从105℃冷却至70℃。已知油的流量为6000kg/h,水的初温为22℃,流量为2000kg/h。现有一传热面积为10 m2的套管式换热器,问在下列两种流动型式下,换热器能否满足要求: (1)两流体呈逆流流动; (2)两流体呈并流流动。 设换热器的总传热系数在两种情况下相同,为300 W/(m2·℃);油的平均比热容为1.9 kJ/(kg·℃),水的平均比热容为4.17kJ/(kg·℃)。热损失可忽略。

导热油蒸发器换热面积计算

用户提供的条件 1、均为蒸发器,流量108m3/h,进油温度:260,温差30度,给水温度:20度,产气量3t/h,工作压力:0.7Mpa (100平方) 2、流量72m3/h,进油温度:260,温差30度,给水温度:20度,产气量3t/h,工作压力:0.7Mpa (70平方) 3、流量460立方/小时,进油温度260度,温差30度,蒸汽压力:1.6Mpa,导热油压力:0.7Mpa ,产气量:12T/H (300平方) 4、流量:600立方/小时,进油温度260度,温差25度,蒸汽压力:1.6Mpa,导热油压力:0.7Mpa ,产气量:15T/H (380平方) 5、流量460立方/小时,进油温度260度,温差30度,蒸汽压力:1.6Mpa,导热油压力:0.7Mpa ,产气量:12T/H(正方形布管,换热管中心距为37mm,300平方) 以上换热面积仅供参考 现选择2计算 1.已知: 热载体油:进油温度260℃,出油温度230℃,流量72m3/h,取重度0.86t/m3 冷载体水:给水温度20℃,出气压力0.8MPa,则对应温度175℃,产气量3t/h 2.水从20℃升至175℃所需的传热量计算 Q2=1.05m s2C p2(t2-t1) m s2-----产气量3000kg/h C p2-----水的比热 4.386kJ/kg. ℃ Q2=1.05X3000X4.386X(175-20)=2.1414645kJ/h=5.95X105w(J/s) 3.平均温差计算 260℃→230℃ 20℃→175℃ 240℃--55℃ △ t m=(240-55)/ln(240/55)=125.56℃ R=(T1-T2)/(t2-t1)=30/155=0.193548 P=(t2-t1)/(T1-T2)=155/240=0.6458 查得△t m=0.95X125.56=119.28℃ 4.导热油与水之间的传热系数K=150~200w/㎡. ℃,现取110 5.所需换热面积的计算值A A=Q/K△t m=5.95X105/(110X119.28)=28㎡ 考虑裕量28㎡X1.15=32㎡

蒸发器的设计计算

蒸发器的设计计算

蒸发器设计计算 已知条件:工质为R22,制冷量kW 3,蒸发温度C t ?=70,进口空气的干球温度为C t a ?=211,湿球温度为C t b ?=5.151,相对湿度为34.56=φ%;出口空气的干球温度为C t a ?=132,湿球温度为C t b ?=1.112,相对湿度为80=φ%;当地大气压力Pa P b 101325=。 (1)蒸发器结构参数选择 选用mm mm 7.010?φ紫铜管,翅片厚度mm f 2.0=δ的铝套片,肋片间距 mm s f 5.2=,管排方式采用正三角排列,垂直于气流方向管间距mm s 251=,沿 气流方向的管排数4=L n ,迎面风速取s m w f /3=。 (2)计算几何参数 翅片为平直套片,考虑套片后的管外径为 mm d d f o b 4.102.02102=?+=+=δ 沿气流方向的管间距为 mm s s 65.21866.02530cos 12=?=?= 沿气流方向套片的长度为 mm s L 6.8665.21442=?== 设计结果为 mm s L 95.892565.2132532=+?=+= 每米管长翅片表面积: f b f s d s s a 100042221? ??? ? ? -?=π ()5.21000 4.10414.36 5.212522??? ? ???-??= m m 23651.0= 每米管长翅片间管子表面积:

f f f b b s s d a ) (δπ-= ()5 .210002.05.24.1014.3? -??= m m 203.0= 每米管长总外表面积: m m a a a b f of 23951.003.03651.0=+=+= 每米管长管内面积: m m d a i i 2027.0)20007.001.0(14.3=?-?==π 每米管长的外表面积: m m d a b b 2003267.00104.014.3=?==π 肋化系数: 63.14027 .03951 .0== = i of a a β 每米管长平均直径的表面积: m m d a m m 2 02983.020086.00104.014.3=?? ? ??+?==π (3)计算空气侧的干表面传热系数 ①空气的物性 空气的平均温度为 C t t t a a f ?=+=+= 172 1321221 空气在下C ?17的物性参数 3215.1m kg f =ρ ()K kg kJ c pf ?=1005 704.0=rf P s m v f 61048.14-?=

换热器的传热计算

换热器的传热计算 换热器的传热计算包括两类:一类是设计型计算,即根据工艺提出的条件,确定换热面积;另一类是校核型计算,即对已知换热面积的换热器,核算其传热量、流体的流量或温度。这两种计算均以热量衡算和总传热速率方程为基础。 换热器热负荷Q 值一般由工艺包提供,也可以由所需工艺要求求得。Q=W c p Δt ,若流体有相变,Q=c p r 。 热负荷确定后,可由总传热速率方程(Q=K S Δt )求得换热面积,最后根据《化工设备标准系列》确定换热器的选型。 其中总传热系数K= 0011 h Rs kd bd d d Rs d h d o m i i i i ++++ (1) 在实际计算中,总传热系数通常采用推荐值,这些推荐值是从实践中积累或通过实验测定获得的,可以从有关手册中查得。在选用这些推荐值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设计中管程和壳程的流体应与所选的管程和壳程的流体相一致。 2. 设计中流体的性质(粘度等)和状态(流速等)应与所选的流体性质和 状态相一致。 3. 设计中换热器的类型应与所选的换热器的类型相一致。 4. 总传热系数的推荐值一般范围很大,设计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选取中间的 某一数值。若需降低设备费可选取较大的K 值;若需降低操作费用可取较小的K 值。 5. 为保证较好的换热效果,设计中一般流体采用逆流换热,若采用错流或 折流换热时,可通过安德伍德(Underwood )和鲍曼(Bowman )图算法对Δt 进行修正。 虽然这些推荐值给设计带来了很大便利,但是某些情况下,所选K 值与实际值出入很大,为避免盲目烦琐的试差计算,可根据式(1)对K 值估算。 式(1)可分为三部分,对流传热热阻、污垢热阻和管壁导热热阻,其中污垢热阻和管壁导热热阻可查相关手册求得。由此,K 值估算最关键的部分就是对流传热系数h 的估算。

传热过程分析与换热器的热计算(杨世铭,陶文栓,传热学,第四版,答案)

第10章 传热过程分析与换热器的热计算 课堂讲解 课后作业 【10-3】一卧式冷凝器采用外径为25mm ,壁厚1.5mm 的黄铜管做成热表面。已知管外 冷凝侧的平均传热系数 )/(700520K m W h ?=,管内水侧平均的表面传热系数)/(30042K m W h i ?=。试计算下列两种情况下冷凝器按管子外表面面积计算的总传热系数 (1) 管子内外表面均是洁净的 (2) 管内为海水,流速大于1m/s ,结水垢,平均温度小于50℃,蒸汽侧有油。 【解】 【10-13】一台1-2型壳管式换热用来冷却11号润滑油。冷却水在管内流动,C t C t ?="?='502022,,流量为3kg/s ;热油入口温度为600C ,)/(3502K m W k ?=。试计算: (1) 油的流量; (2) 所传递的热量; (3) 所需的传热面积。 【10-17】在一逆流式水-水换热器中,管内为热水,进口温度100,=t ℃出口温度为 80,,=t ℃;管外流过冷水,进口温度20,2=t ℃,出口温度70,,2=t ℃;总换热量KW 350=Φ, 共有53根内径为16mm 、壁厚为1mm 的管子。管壁导热系数()k m w */40=λ,管外流体的表面传热系数()k m w h */15000=,管内流体为一个流程。假设管子内、外表面都是洁净的。试确定所需的管子长度。 【解】计算管内平均换热系数。 ()908010021=+=f t ℃ ()()95.1Pr ,*/68.0,*/109.3146==?=-k m w s m Kg u λ ()()()28.4330/60ln 701002080=---=?m t ℃, ,38.8,2dL n A m A π== 本题中冷热流体总温差为43.3℃,管外冷流体侧占68﹪,管内侧约占32﹪,故不必考虑温差的修正。 【10-22】欲采用套管式换热器使热水与冷水进行热交换,并给出s kg q C t s kg q C t m m /0233.0,35,/0144.0,2002211=?='=?='。取总传热系数为2225.0),/(980m A K m W k =?=,试确定采用顺流与逆流两种布置时换热器所交换的热量、冷却水出口温度及换热器的效能。 【10-27】一台逆流式换热器刚投入工作时在下列参数下运行:360,1=t ℃,300,, 1=t ℃,

风冷凝器换热面积计算

1)风冷凝器换热面积计算方法 制冷量+压缩机电机功率/200~250=冷凝器换热面例如:(3SS1-1500压缩机)CT=40℃:CE=-25℃压缩机制冷量=12527W+压缩机电机功率 11250W=23777/230=风冷凝器换热面积103m2 2)水冷凝器换热面积与风冷凝器比例=概算1比18(103 /18)=6m2 蒸发器的面积根据压缩机制冷量(蒸发温度℃×Δt相对湿度的休正系数查表)。冷库蒸发器匹配计算 一、冷藏库冷风机的匹配: 冷藏库每立方米负荷按W0=75W/m3计算。 1 若V(冷库容积)<30m3,开门次数较频繁的冷库,如鲜肉库,则乘系数A=1.2; 2 若30m3≤V<100m3,开门次数较频繁的冷库,如鲜肉库,则乘系数A=1.1; 3 若V≥100m3,开门次数较频繁的冷库,如鲜肉库,则乘系数A=1.0; 4 若为单个冷藏库时,则乘系数B=1.1 最终冷库冷风机选配按W=A*B*W0(W 为冷风机负荷); 5 冷库制冷机组及冷风机匹配按-10oC蒸发温度计算。 二、冷冻库冷风机的匹配: 每立方米负荷按W0=70W/m3计算。 1 若V(冷库容积)<30m3,开门次数较频繁的冷库,如鲜肉库,则乘系数A=1.2; 2 若30m3≤V<100m3,开门次数较频繁的冷库,如鲜肉库,则乘系数A=1.1; 3 若V≥100m3,开门次数较频繁的冷库,如鲜肉库,则乘系数A=1.0; 4 若为单个冷冻库时,则乘系数B=1.1 最终冷库冷风机选配按W=A*B*W0(W 为冷风机负荷) 5 当冷库与低温柜共用制冷机组时,机组及冷风机匹配按-35oC蒸发温度计算。当冷库与低温柜分开时,冷库制冷机组及冷风机匹配按-30oC蒸发温度计算。三、冷库加工间冷风机的匹配: 每立方米负荷按W0=110W/m3计算。 1 若V(加工间容积)<50m3,则乘系数A=1.1; 2 若V≥50m3,则乘系数A=1.0 最终冷库冷风机选配按W=A*W0(W为冷风机负荷); 3 当加工间与中温柜共用制冷机组时,机组及冷风机匹配按-10oC蒸发温度计算。 当加工间与中温柜分开时,冷库机组及冷风机匹配按0oC蒸发温度计算。以上计算为参考值,精确计算按冷库负荷计算表。

第五章 传热过程分析和换热器计算

第九章 传热过程分析和换热器计算 在这一章里讨论几种典型的传热过程,如通过平壁、圆筒壁和肋壁的传热过程通过分析 得出它们的计算公式。由于换热器是工程上常用的热交换设备,其中的热交换过程都是一些典型的传热过程。因此,在这里我们对一些简单的换热器进行热平衡分析,介绍它们的热计算方法,以此作为应用传热学知识的一个较为完整的实例。 9-1传热过程分析 在实际的工业过程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着的大量的热量传递过程常常不是以单一的热量传递方式出现,而多是以复合的或综合的方式出现。在这些同时存在多种热量传递方式的热传递过程中,我们常常把传热过程和复合换热过程作为研究和讨论的重点。 对于前者,传热过程是定义为热流体通过固体壁面把热量传给冷流体的综合热量传递过程,在第一章中我们对通过大平壁的传热过程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并给出了计算传热量的公式 t kF Q ?=, 9-1 式中,Q 为冷热流体之间的传热热流量,W ;F 为传热面积,m 2;t ?为热流体与冷流体间的某个平均温差,o C ;k 为传热系数,W/(?2m o C)。在数值上,传热系数等于冷、热流体间温差t ?=1 o C 、传热面积A =1 m 2时的热流量值,是一个表征传热过程强烈程度的物理量。在这一章中我们除对通过平壁的传热过程进行较为详细的讨论之外,还要讨论通过圆筒壁的传热过程,通过肋壁的传热过程,以及在此基础上对一些简单的包含传热过程的换热器进行相应的热分析和热计算。 对于后者,复合换热是定义为在同一个换热表面上同时存在着两种以上的热量传递方式,如气体和固体壁面之间的热传递过程,就同时存在着固体壁面和气体之间的对流换热以及因气体为透明介质而发生的固体壁面和包围该固体壁面的物体之间的辐射换热,如果气体为有辐射性能的气体,那么还存在固体壁面和气体之间的辐射换热。这样,固体壁面和它所处的环境之间就存在着一个复合换热过程。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个典型的复合换热过程,即一个热表面在环境中的冷却过程,如图9-1所示。由热表面的热平衡可知,表面的散热热流应等于其与环境流体之间的对流换热热流加上它与包围壁面之间的辐射换热热流,即r c Q Q Q +=,式中 图9-1热表面冷却过程

蒸发器的选择计算

新乡双赢蒸发器选择计算的任务是选择合适的蒸发器类型和计算蒸发器的传热面积,确定定型产品的型号与规格。蒸发器的传热面积计算公式为 Qe=kA△tm 式中Qe----蒸发器的制冷量,W; K-----蒸发器的传热系数,W/(M2.℃); A-----蒸发器的传热面积,M2; Tm----蒸发器的平均传热温差,℃。 对于冷却液体或空气的蒸发器,蒸发器的制冷量应为 Qe=Mc(T1-T2) Qe=M(H1-H2) 式中M---被冷却液体(水、乙二醇)或空气的质量流量,kg/s; C--------被冷却液体的比热,J/(kg.℃); T1、T2----被冷却液体进、出蒸发器的温度,℃; H1、H2----被冷却空气进、出蒸发器的比焓,J/kg。 对于制冷系统,M、c、T1、T2,通常是已知的。例如,为空调系统制备冷冻水,其流量、要求供出的冷冻水温度(T2)及回蒸发器的冷冻水温度(T1)都是已知的。因此,蒸发器的热负荷Qe是已知的。对于热泵系统,进蒸发器的温度T1与热泵的低位热源有关。例如,水作低位热源时,T1决定于水位(河水、湖水、地下水、海水等)的温度。而T2、M的确定需综合考虑热泵的COPh、经济性等因素确定。 蒸发器内制冷剂出口可能有一定的过热度,但过热所吸收的热量比例很小,因此在计算传热温差时,制冷剂的温度就认为是蒸发温度Te,平均传热温差应为 T1--T2 △tm=----------------- T1--Te LN--------- T2--Te △tm和Te的确定影响到系统的运行能耗、设备费用、运行费用等。如果Te取得低,则△tm增大,传热面积减少,降低了蒸发器设备费用;而系统的制冷量、性能系数减小,压缩机的功耗增加,运行费用增大。如果取得高,则与之相反。用于制取冷水的满液式蒸发器Te一般不低于2℃。关于△tm或(T2-Te)的推荐值列于表中。蒸发器的传热系数K与管内、外的放热系数、污垢热阻等因素有关,详细计算请参阅文献。表中还列出了常用蒸发器传热系数K的推荐值。

冷凝器换热面积计算方法

冷凝器换热面积计算方法 制冷量+压缩机电机功率/200~250=冷凝器换热面 例如:(3SS1-1500压缩机)CT=40℃:CE=-25℃压缩机制冷量=12527W+压缩机电机功率11250W=23777/230=风冷凝器换热面积103m2 水冷凝器换热面积与风冷凝器比例=概算1比18(103/18)=6m2 蒸发器的面积根据压缩机制冷量(蒸发温度℃×Δt相对湿度的休正系数查表)。 制冷量的计算方法 制冷量=温差×重量/时间×比热×设备维护机构 例如:有一个速冻库 1库温-35℃ 2速冻量1T/H 3时间2/H内 4速冻物质(鲜鱼) 5环境温度27℃ 6设备维护机构保温板 计算:62℃×1000/2/H×0.82×1.23=31266kcal/n 可以查压缩机蒸发温度CT=40CE-40℃制冷量=31266kcal/n 关于R410A和R22翅片管换热器回路数比的探讨晨怡热管(特灵亚洲研发中心上海200001)申广玉2008-6-15 20:10:07 摘要:通过理论计算得出了相同换热量和相同工况下,采用5/16″管径R410A蒸发器(或冷凝器)与采用3/8″管径R22蒸发器(或冷凝器)时回路数的比值,并指出比值是两工质物性差异和盘管的内径及当量摩擦阻力系数差异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R410A;回路数;蒸发器;冷凝器 中图分类号:TQ051 文献标识码: B

1前言 随着人类环保意识的提高,新冷媒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已成为空调器发展的方向和关注的焦点。目前,国际上一致看好的R22替代物是混合工质R407C和R410A。其中R410A是HFC 32和HFC 125按照50%:50%的质量百分比组成的二元近共沸混合制冷剂,它的温度滑移不超过0.2℃(R407C温度滑移约7℃左右),这给制冷剂的充灌、设备的更换提供了很多方便。另外,由于R410A系统运行的蒸发压力和冷凝压力比R22高60%,所以系统性能对压力损失不敏感,每个回路工质循环流速可以加大,有利于换热器的强化换热,这为提高R410A系统的整体能效创造了有力条件。 正是由于R410A具有上述优点,在R22用量最大的单元式空调和热泵产品中,R410A是其首要的替代品。美国有望在2007年底将R410A产品在单元式空调的应用比例提高到80%,并在2009年底接近100%[1]。 但是R410A和R22物性存在着上述明显差异而不能在原R22系统中直接充注替代使用,应该对新的R410A 系统中的压缩机、蒸发器、冷凝器、节流机构和系统管路等部件重新设计才能达到系统的最佳匹配。本文仅以R410A和R22翅片管蒸发器和冷凝器的回路数相对比进行说明。 2R410A和R22翅片管蒸发器回路数比计算 目前常用的R22换热器一般采用的是3/8″内螺纹管,R410A换热器一般采用的是5/16″内螺纹。无特殊说明,所述的R410A和R22换热器即分别指这两种结构的换热器。 无论采用何种工质,在设计蒸发器时,一般均要保证工质在蒸发器中的饱和温度降ΔT相同,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