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运工程项目光电车型机器人技术报告

搬运工程项目光电车型机器人技术报告
搬运工程项目光电车型机器人技术报告

- 129 -新 技 术 开 发一、总览

此款机器人是一款基于STM32F103VET6主控芯片的三

轮车型搬运机器人。该主控芯片来自ST(意法半导体)公

司,ARM Cortex TM—M3内核,32位微控制器。配备一款

2.8英寸、320*240分辨率的电容显示屏,显示

OV7725摄

像头传输的图像。通过摄像头循迹、判别物块颜色,通过水

平的两个夹子和垂直的一个钩子来搬运物块,以完成比赛要

求。作品如图1所示。图1

二、设计背景

摘要:随着工业自动化进程不断加快,工业机器人在其

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搬运机器人(AGV)又是工

业机器人的代表。它可广泛应用于机械、电子、纺织、卷烟、

医疗、食品、造纸等行业的柔性搬运、传输等功能;也可以

用于自动化立体仓库、柔性加工系统、柔性装配系统;同时

可在车站、机场、邮局的物品分捡中作为运输工具。本款

机器人是按照中国工程机器人大赛暨国际公开赛(中学组)

“光电车型搬运机器人”项目的竞赛要求,模拟工业自动化

过程中自动化物流系统的作业过程通过颜色识别实现物料

分拣并搬运到目标区域。

三、方案确定

1.主控芯片选取

单片机的种类非常多,每一种都有特定的性能和用

途,必须根据项目的要求选取最适合的芯片,在达到项目

指标的基础上,尽量使成本降到最低,以达到最大的性价

比。因为此项目要求对物块的颜色和路径进行识别,必

须用到能识别颜色的摄像头,所以待处理的数据量较大,

需选取一款工作速率较高、容易编程的芯片。通过比较,最终选择ST(意法半导体)公司的STM32系列的芯片:STM32F103VET6。这是一款32位的微处理器,架构: ARM Cortex-M3,程序内存大小: 512KB,存储器容量(RAM): 64KB,CPU 速度: 72MHz,输入/输出(I/O 口)数: 80,完全能满足此项目要求。2.图像传感器选取此项目要求能够识别物块的颜色,并根据不同颜色选取不同路径,因此普通的线性CCD 不能满足要求,需要

选取一款彩色的摄像头。通过查找,最终选取带FIFO 的

OV7725摄像头。OV7725 是一个能够提供单片 VGA 摄像

搬运工程项目光电车型机器人技术报告

戴雪儿

(山东省实验中学,山东 济南 250000)

摘 要:随着工业自动化进程不断加快,工业机器人在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搬运机器人(AGV)又是工业机器人的代表。它可广泛应用于机械、电子、纺织、卷烟、医疗、食品、造纸等行业的柔性搬运、传输等功能;也可以用于自动化立体仓库、柔性加工系统、柔性装配系统;同时可在车站、机场、邮局的物品分捡中作为运输工具。本款机器人是按照中国工程机器人大赛暨国际公开赛(中学组)“光电车型搬运机器人”项目的竞赛要求,模拟工业自动化过程中自动化物流系统的作业过程通过颜色识别实现物料分拣并搬运到目标区域。关键词:搬运工程;光电车型;机器人

;技术报告

中图分类号:TP242 文献标识码:A

图1

自动搬运机器人设计开题报告

本科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题目:自动搬运机器人设计 院(系):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开题报告日期:2012年12月25日

填写说明 一、开题报告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1.研究目的和意义; 2.国内外发展情况(文献综述); 3.研究/设计的目标; 4.研究/设计主要内容; 5.时间进程; 6.参考文献。 二、开题报告字数应不少于2.5千字。 三、开题报告时间应最迟应于开题答辩后一周上交。 四、若本次开题报告未通过,需在1个月内再次进行开题报告。 五、开题报告结束后,评议小组给出开题报告成绩,由教研室归档。 六、双面打印。 七、此表不够填写时,可另附页。

黑龙江科技学院本科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题目自动搬运机器人设计 1、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课题最终目的在于研制机器搬运取代人工搬运工作,由于现代工业的迅猛发展,使得机器人已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到科技、生产加工、服务等各个领域,并将有着更加广泛的发展,机器人的研制和生产已迅速发殿起来的一门新兴的技术。机器人是提高生产效率、改善产品质量的重要工具。将机器人应用于生产具有如下优点: 以提高生产过程中的自动化程度,有效的完成工业生产的各种操作流程,以及人工所不能完成的一些操作,从而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生产成本;以改善劳动条件,避免人身事故,在高温、高压、低温、低压、有灰尘、噪声、臭味、有放射性或有其他毒性污染以及工作空间狭窄的场合中,用人手直接操作是有危险或根本不可能的,而搬运机器人即可部分或全部代替人安全的完成作业,使劳动条件得以改善。在一些简单、重复,特别是较笨重的操作中,可以避免由于操作疲劳或疏忽而造成的人身事故;可以减轻人力,并便于有节奏的生产,代替人进行工作,直接减少人力劳作,同时由于还可以连续的工作,这是减少人力的另一个侧面。因此,在自动化机床的综合加工自动线上,以减少人力和更准确的控制生产的节拍,便于有节奏的进行工作生产,是现代机械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机器人及搬运机械手结构设计的分析研究,熟悉了机器人设计分析的思路和流程,了解了我国和世界其他各国机器人的发展水平和现状,认知了当今机械行业的最新前沿科技,检测了自己在分析理论和解决实际问题上的能力,为日后的研究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国内外发展情况(文献综述) 自从20世纪60年代初人类制造出第一台工业机器人以后,机器人就显示出了极强的生命力。经过四十年的迅速发展,在工业发达国家中,工业机器人已经广泛应用于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制造业、机械加工行业、电子电气行业、橡胶及塑料工业、食品工业、木材与家具制造业等诸多领域中。机器人的分类方法有多种,按其应用可分为,工业机器人、军用机器人、农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水下机器人、空间机器人和娱乐机器人。作为先进制造业中不可替代的重要装备和手段,工业机器人是机器人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机器人领域的重要研究发展方向,对工业机器人运动轨迹规划和控制的研究,一直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工业机器人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制造业水平和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搬运机械人的是工业机器人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的特点是可通过编程来完成各种预期的作业任务,在构造和性能上兼有人和机器各自的优点,尤其体现了人的智能和适应性。机械手作业的准确性和各种环境中完成作业的能力,在国民经济各领域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对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有最重要影响的国家是日本和美国,美国在机器人技术的综合性水平上仍处于领先地位,日本生产的机器人数量和种类则居世界首位。 我国发展机器人技术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目前已基本掌握了机器人操作机的设计制造技术、控制系统硬件和软件设计技术运动学和轨迹规划技术,生产了部分机器人关键元器件,开发出喷漆、弧焊、点焊、装配、搬运等机器人。但是我国的工业机器人技术及其工程应用的水平和国外比还有一定的距离。总体来说,我国仍是一个机器人设备的消费市场,行业市场处于发展壮大中,因此,装卸、搬运等工序机械化的迫切性,搬运机器人就是为实现这些工序的自动化而产生的。搬运机械手在锻造工业中的应用能进一步发展锻造设备的生产能力,改善热、累等劳动条件。国外在这方面的运用不仅在单机、专机上采用,以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并和机床共同组成一个综合的数控加工系统。同时研究采用摄象机和力传感装置和微型计算机连在一起,能确定零件的方位达到准确搬运的目的。所以搬运机器人以及搬运机械手的研究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飞思卡尔智能汽车设计技术报告

第九届“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 智能汽车竞赛 技术报告 学校:武汉科技大学队 伍名称:首安二队参赛 队员:韦天 肖杨吴光星带队 教师:章政 0敏

I

关于技术报告和研究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第九届“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关保留、使用技术报告和研究论文的规定,即:参赛作品著作权归参赛者本人,比赛组委会和飞思卡尔半导体公司可以在相关主页上收录并公开参赛作品的设计方案、技术报告以及参赛模型车的视频、图像资料,并将相关内容编纂收录在组委会出版论文集中。 参赛队员签名: 带队教师签名: 日期:

II

目录 第一章引言 (1) 1.1 概述 (1) 1.2 内容分布 (1) 第二章系统总体设计 (2) 2.1 设计概述 (3) 2.2 控制芯片的选择 (3) 2.3 线性 CCD 检测的基本原理 (3) 2.3 系统结极 (5) 第三章机械系统设计 (7) 3.1 底盘加固 (7) 3.2 轮胎处理 (7) 3.3 四轮定位 (8) 3.4 差速器的调整 (12) 3.5 舵机的安装 (13) 3.6 保护杆的安装 (15) 3.7 CCD的安装 (16) 3.8 编码器的安装 (17) 3.9 检测起跑线光电管及加速度计陀螺仪的安装 (18) 第四章硬件系统设计 (19) 4.1 最小系统版 (20) 4.2 电源模块 (21) 4.3 CCD模块 (22) 4.4 驱动桥模块 (23) 4.5 车身姿态检测模块 (24) 4.7 测速模块 (24) 4.8 OLED液晶屏及按键、拨码 (25) 第5章程序设计 (27)

智能车技术报告(新)

南京工业大学信息学院电子设计大 赛(智能车) 技术报告 学校:南京工业大学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参赛队员:沈春娟袁乐乐袁冯杰

引言 根据本次比赛规则的要求,结合“飞思卡尔”的一些要求,本队已经完成了智能车系统的设计、制作、安装和调试。该智能车的设计思路是:首先,通过路径识别传感器采集路径信息,经STC12C5A32S2单片机处理输出控制信号,通过电机驱动控制两个直流电机的转速,实现智能车快速寻迹的目的。 利用红外反射式传感器实现小车自动寻迹导航的设计与实现。使用红外反射式传感器感知与地面颜色有较大反差的引导线,从而实现自主式寻迹。利用PWM 技术对直流电机进行速度调节,两轮驱动,运用两个直流电机转速差异进行方向的控制调节。 本文所述智能车寻迹系统采用红外反射式传感器识别路径上的黑线,通过PWM技术对两个直流电机的速度进行控制,由速度差决定转向的角度,使用开环控制结合PD算法对速度进行简单修正实现直流电机的速度控制。该系统以STC公司的生产的单片机STC 12C5A32S2为控制核心,主要由电源模块、核心控制模块、路径识别模块、(车速检测模块)和直流驱动电机控制模块组成。为了使智能车更加快速、平稳、准确地行驶,本系统将路径识别,车速的快速检测与响应,电机和直流驱动电机的正确控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技术报告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第二部分是智能车系统设计,介绍智能车总体设计和软、硬件设计及实现方案;第三章是控制算法设计,详述智能车软件实现;第四章是实验验证;第五章是总结。

智能车系统设计 一. 硬件设计 本系统硬件部分由电源模块、主控制器模块、路径识别模块、(车速检测模块)和直流驱动电机控制模块组成,系统硬件结构如图所示。 1. 主控制器模块 本系统中,主控制器模块采用STC 12C5A32S2单片机。STC 公司的单片机STC 12C5A32S2主要特点就是功能高度的集中,并且易于扩展,超强抗干扰,超强抗静电,低功耗。拥有2个16位定时器(兼容普通8051定时器T0/T1),2路PCA 可再实现2个定时器,拥有8通道、10位高速ADC ,速度可达25万次/秒,2路PWM 还可当2路D/A 使用。该单片机的运算能力强,自由度大,软件编程灵活。支持C 语言程序设计、汇编语言程序设计以及C 语言与汇编语言的混合程序设计,在系统可编程,无需编程器,无需仿真器,极大地方便了用户的使用,提高了系统开发效率。我们选择这款单片机主要是因为该单片机集成了两路可编程计数器阵列(PCA)模块,可用于脉宽调制(PWM)输出,来控制车轮的转速。 2. 电源模块 本系统中,为满足智能车各部分正常工作的需要,本系统采用12V 25C 航模电池,通过外围电路的整定,电源被分配给各个模块。 电源模块分为两个部分,为了保证控制核心的稳定性,单独供电,主电路板供电采用7805集成稳压块,该集成电路输出电压稳定,加之直流供电,不需要复杂的滤波系统。缺点发热量大,电能利用率低,所以7805可以满足系统要求。电路如图所示: 主控制器模块 电源模块 路径识别模块 电机驱动模块 车速检测模块

机器人技术报告

《机器人技术》课程项目智能涂胶避障装配多功能机器人 姓名:尤振民、李明 胡强强、布贺宁 指导教师:姚建涛、李艳文、刘宝华 2014年10月

智能涂胶避障装配多功能机器人 摘要 机器人技术是一个集环境感知、轨迹规划、机械手应用等功能于一体的机电一体化系统。它是集中了计算机、机构学、传感技术、电子技术、人工智能及自动控制等多科而形成的高新技术。本次课程设计的装配机器人智能小车就是这种高新技术综合体的一种尝试。装配机器人智能小车主要由机械系统,环境识别系统,运动控制系统及机械臂控制系统组成。小车以单片机为核心,附以外围电路,采用光电检测器进行检测故障和循迹,并用软件控制小车及机械臂的运动,从而实现小车的自动行驶、转弯、寻迹检测、避障、停止及装配等功能的智能控制系统。 机器人技术基础系统地介绍了机器人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主要内容包括:机器人的机构、位姿描述和齐次变换、操作臂运动学、操作臂的雅可比、操作臂动力学、轨迹规划、操作臂的控制、机器人语言和离线编程等。本书反映了机器人在规划、控制和编程方面近期所取得的成果。此外,书中还附有习题和编程练习。 主要的项目分工情况如下:尤振民:机械手三维图形的制作及动画仿真 李明:资料收集,机械手臂编程及调试 胡强强:机械手臂的尺寸设计,轨迹规划 布贺宁:机械手臂方案论证,项目报告,PPT a)比赛场地

目录 1前言 ....................................... 2设计方案的确定.............................. 3参数确定 ................................... 3.1机械手臂的设计...................................................... 3.2 位移分析................................. 3.3 机械手爪设计......................................................... 4工作空间分析................................ 4.1 运动学正解............................................................. 4.2 运动学反解............................................................. 5速度分析 ................................... 6轨迹规划 ................................... 7项目总结 ................................... 8心得体会 ................................... 9参考文献 ...................................

飞思卡尔智能车比赛细则

2016

目录

第十一届竞赛规则导读 参加过往届比赛的队员可以通过下面内容了解第十一届规则主要变化。如果第一次参加比赛,则建议对于本文进行全文阅读。 相对于前几届比赛规则,本届的规则主要变化包括有以下内容: 1.本届比赛新增了比赛组别,详细请参见正文中的图1和第四章的“比赛任务” 中的描述; 2.第十届电磁双车组对应今年的A1组:双车追逐组。其它组别与新组别的对应 关系请参见图2; 3.为了提高车模出界判罚的客观性,规则提出了两种方法:路肩法和感应铁丝 法,详细请见赛道边界判定”; 4.改变了原有的光电计时系统,所有赛题组均采用磁感应方法计时,详细请参 见“计时裁判系统”; 5.取消了第十届的发车灯塔控制的方式; 6.赛道元素进行了简化,详细请参见“赛道元素”; 7.赛道材质仍然为PVC耐磨塑胶地板,但赛题组A2不再需要赛道。 8.对于车模所使用的飞思卡尔公司MCU的种类、数量不再限制。 9.比赛时,每支参赛队伍的赛前准备时间仍然为20分钟,没有现场修车环节。

一、前言 智能车竞赛是从2006开始,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委托高等学校自动化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举办的旨在加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培养团队精神的一项创意性科技竞赛。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十届。在继承和总结前十届比赛实践的基础上,竞赛组委会努力拓展新的竞赛内涵,设计新的竞赛内容,创造新的比赛模式,使得围绕该比赛所产生的竞赛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为了实现竞赛的“立足培养、重在参与、鼓励探索、追求卓越”的指导思想,竞赛内容设置需要能够面向大学本科阶段的学生和教学内容,同时又能够兼顾当今时代科技发展的新趋势。 第十一届比赛的题目在沿用原来根据车模识别赛道传感器种类进行划分的基础类组别之上,同时增加了以竞赛内容进行划分的提高类组别,并按照“分赛区普及,全国总决赛提高”的方式,将其中一个类别拓展出创意类组别。第十一届比赛的题目各组别分别如下: ●基础类包括B1光电组、B2摄像头组、B3电磁直立组、B4电轨组; ●提高类包括A1双车追逐组、A2信标越野组; ●创意类包括I1 电轨节能组。 图 1 不同组别,不同挑战度 每个组别在选用的车模、赛道识别方法、完成任务等方面存在差别,对于参赛选手不同学科知识和能力要求也不同,制作的挑战度也有较大的区别。相比较而言,

机器人项目研究报告

机器人项目研究报 告

机器人项目研究报告 ●当前全球机器人市场主要以工业机器人为主,占市场份额的80%。未来服务机器人的行业规模或将超过工业机器人,成为新蓝海。 ●预计 ~ 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累计将达亿元,复合增速将达到22%,中国市场增速远高于全球增速。以清洁机器人为例,”双十一”期间,国内扫地机器人公司科沃斯实现全网销售3.15亿元,其中在天猫商城销售达2.76亿元。这让我们看到了服务机器人在终端消费需求的爆发力。 ●中国的机器人密度仅为30,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2,而世界最高的韩国达到437。工信部工业装备司副司长王卫明曾透露,国家的相关产业规划到2020年中国工业机器人的产业体系要具备3至5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8至10个产业配套集群,机器人密度达到100以上。从30到100对应的是3倍以上市场规模的增长。 ●机器人将迎来政策密集落地期,制造强国战略对机器人产业是长期利好。 机器人是集机械、电子、控制、计算机、传感器、人工智能等多学科先进技术于一体的现代制造业重要的自动化装备。自从1962年美国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机器人以来,机器人技术及其产品发展

很快,已成为柔性制造系统(FMS)、自动化工厂(FA)、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的自动化工具。 广泛采用机器人,不但可提高产品的质量与产量,而且对保障人身安全,改进劳动环境,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原材料消耗以及降低生产成本,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一样,工业机器人的广泛应用正在日益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机器人能干的工作也已经从搬运、码垛、焊接等生产活动,到读报、陪护、弱交流等生活活动,再到排雷、战斗等军事活动,渗透到了人类的方方面面。随着需求范围的扩大,机器人结构和形态的发展呈现多样化。高端机器人具有明显的仿生和智能特征,其性能不断提高,功能不断扩展和完善,各种机器人系统逐步向具有更高智能方向演进。 当前机器人主要分为: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两大类。工业机器人细分为焊接机器人、搬运机器人、装配机器人、处理机器人、喷涂机器人五大类,服务机器人细分为个人、家用机器人、专业服务机器人。

飞思卡尔智能车经验

RT,留下一点不算成功的经验吧。 先说说个人认为要取得好成绩的两个最重要的先决条件。 1. 人,这个是大前提,对于一个好的队伍,判别标准其实很简单,就是队员3个人是玩伴关系还是领导和下属关系。前者,大家都是来玩这个智能车的,自然主观能动性就会很高,能自主学习。不会总是“等着所谓队长分配任务”。这样效率就会很高。成绩自然不会低,后者,如果“队长”个人能力很强的话,就会出现到最后只有“队长”一个人在干。其他的队员就会因为自己技术不行,渐渐退出。而不会因为自己不会而去主动的学习。如果“队长”能力一般,再没有一些强力指导老师的情况下,这样的队伍一般会悲剧掉。所以,新人在参加这个智能车比赛的时就要明确动机。参加智能车确实是来学习知识的,但不会有人真正的来教你。一切都靠自己。 2.跑道,这个是客观条件中最重要的,一条污浊、破损、不符合规则的跑道,是不可能出成绩的。我们学校的赛道就是因为当初制作和后期保养不到位,导致赛道诸多永久性污浊、破损。一开始车刚能爬的时候,问题还不明显,后来在测试让车能平滑过S弯时问题就来了,由于赛道污浊,远处的跑道在CCD看了是错误,导致S弯和普通弯看起来一样,致使S弯策略根本没有启用,当时一直到修改S弯策略,到后来调出图像来看才发现是采集的问题。至于赛道污浊破损带来的干扰要不要处理,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就算是比赛用的跑道也会有擦不掉,补不了的地方。但处理这些问题,应该是放在车辆原先行驶策略都调试正确的情况下,再人为的加入这些干扰。这样修改程序起来就有的放矢。 下面再以个人的观点介绍一下3个组别的特点,给新人选择做一个参考。 摄像头:有点像开卷考试,能得到的东西很多,但是如何把这些东西用好就是一个学问。摄像头的关键就是如何从采集回来的图像所包含的诸多信息中,选出一些高效方便的信息来控制车辆。至于控制策略,个人觉得一个能根据不同赛道类型而变化比例系数的比例控制器就能很好的满足控制需要。 光电组:想象起来很容易,其实很累的一个组,原理最简单,但是为了能有30CM以上的前瞻,和比较连续的偏差变化,就要下大功夫,先不说别的,让你装15个激光管,而且要保证不焊烧并要把光点打在一条线上,就是很繁琐的事情。总得来说,光电组拼的就是电路和传感器结构。不过对于看客来说,光电组是最好“看”的组,一排壮观的激光加上摆头的机械~ 电磁组:听起来有点复杂,其实比前两个组都轻松的组,电磁组又可分为数字和模拟两个类别。数字传感器就是和光电一样弄一排的传感器,看看哪个传感器接收到的信号最强以判断中线位置。模拟的就是比较两个传感器之间信号强度的差值来判断。电磁组好处就是不容易受到干扰,比赛上也见的,电磁车跑完的成功率是很高的,而且很容易判别起跑线。基本不用懂脑筋。而且如果选用是模拟传感器的话,能得到比较平滑的控制。 先说这些,想到再继续 关于摇头激光车的一点个人理解:为什么光电的车,要多花一个舵机去让传感器摇头呢?因为。为了能获得赛道上一个比较宽范围的信息,就必须把传感器做的很长。这样的后果 就是重量。折中的办法就是摇头,通过摇头,可以使一个小尺寸的传感器检测到大范围 DEMOK工作室淘宝小店

飞思卡尔智能车竞赛光电组技术报告

第九届“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光电组技术报告 学校:中北大学 伍名称:ARES 赛队员:贺彦兴 王志强 雷鸿 队教师:闫晓燕甄国涌

关于技术报告和研究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书本人完全了解第八届“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关保留、使用技术报告和研究论文的规定,即:参赛作品著作权归参赛者本人,比赛组委会和飞思卡尔半导体公司可以在相关主页上收录并公开参赛作品的设计方案、技术报告以及参赛模型车的视频、图像资料,并将相关内容编纂收录在组委会出版论文集中。 参赛队员签名: 带队教师签名: 日期:2014-09-15日

摘要 本文介绍了第九届“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车大赛光电组中北大学参赛队伍整个系统核心采用飞思卡尔单片机MC9S12XS128MAA ,利用TSL1401线性CCD 对赛道的行扫描采集信息来引导智能小车的前进方向。机械系统设计包括前轮定位、方向转角调整,重心设计器件布局设计等。硬件系统设计包括线性CCD传感器安装调整,电机驱动电路,电源管理等模块的设计。软件上以经典的PID算法为主,辅以小规Bang-Bang 算法来控制智能车的转向和速度。在智能车系统设计开发过程中使用Altium Designer设计制作pcb电路板,CodeWarriorIDE作为软件开发平台,Nokia5110屏用来显示各实时参数信息并利用蓝牙通信模块和串口模块辅 助调试。关键字:智能车摄像头控制器算法。

目录 1绪论 (1) 1.1 竞赛背景 (1) 1.2国内外智能车辆发展状况 (1) 1.3 智能车大赛简介 (2) 1.4 第九届比赛规则简介 (2) 2智能车系统设计总述 (2) 2.1机械系统概述 (3) 2.2硬件系统概述 (5) 2.3软件系统概述 (6) 3智能车机械系统设计 (7) 3.1智能车的整体结构 (7) 3.2前轮定位 (7) 3.3智能车后轮减速齿轮机构调整 (8) 3.4传感器的安装 (8) 4智能车硬件系统设计 (8) 4.1XS128芯片介绍 (8) 4.2传感器板设计 (8) 4.2.1电磁传感器方案选择 (8) 4.2.2电源管理模 (9) 4.2.3电机驱动模块 (10) 4.2.4编码器 (11) 5智能车软件系统设 (11) 5.1程序概述 (11) 5.2采集传感器信息及处理 (11) 5.3计算赛道信息 (13) 5.4转向控制策略 (17) 5.5速度控制策略 (19) 6总结 (19)

飞思卡尔智能车光电组技术报告

第十届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华 北赛 智能汽车竞赛 技术报告 目录 目录 (11) 第一章方案设计 (11) 1.1系统总体方案的选定 (11) 1.2系统总体方案的设计 (11) 1.3 小结 (22) 第二章智能汽车机械结构调整与优化 (33) 2.1智能汽车车体机械建模 (33) 2.2 智能汽车传感器的安装 (44) 2.2.1速度传感器的安装 (44) 1 / 26

2.2.2 线形CCD的安装 (55) 2.2.3车模倾角传感器 (55) 2.3重心高度调整 (55) 2.3.1 电路板的安装 (66) 2.3.2 电池安放 (66) 2.4 其他机械结构的调整 (66) 2.5 小结 (66) 第三章智能汽车硬件电路设计 (77) 3.1主控板设计 (77) 3.1.1电源管理模块 (77) 3.1.2 电机驱动模块 (88) 3.1.3 接口模块 (99) 3.2智能汽车传感器 (1010) 3.2.1 线性CCD传感器 (1010) 3.2.2 陀螺仪 (1010) 3.2.3 加速度传感器 ............................ 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 3.2.3 编码器 (1111) 3.3 键盘,数码管....................................... 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 3.4液晶屏 (1212) 3.5 小结 (1212) 第四章智能汽车控制软件设计 (1313) 4.1线性CCD传感器路径精确识别技术 (1313) 4.1.1新型传感器路径识别状态分析 (1414)

基于单片机的智能小车开题报告

毕业设计(论文) 开题报告 设计(论文)题目:基于单片机的智能小车 学院名称: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电子与信息工程 班级:电信092班 姓名:杨介派学号09401180228 指导教师:胡劲松职称教授 定稿日期:2013 年1 月26 日

基于单片机的智能小车 1.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智能化作为现代社会的新产物,是以后的发展方向,他可以按照预先设定的模式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自动的运作,无需人为管理,便可以完成预期所要达到的或是更高的目标。它集中地运用了计算机、传感、信息、通信、导航、人工智能及自动控制等技术,是典型的高新技术综合体。智能车辆是目前世界车辆工程领域研究的热点和汽车工业增长的新动向。随着企业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以及对自动化技术要求的不断加深,智能车辆已在许多工业部门获得了广泛的应用。无论是从科学发展、理论研究的角度,还是从汽车工业发展以及市场竞争的角度看,对智能车辆的研究都是必要的。而智能小车的研究及相关产品开发也将有利于我国在此领域技术发展与进步。因此,研制一种智能,高效的智能小车控制系统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科学理论价值。 2.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2.1 国外智能车辆的现状研究 国外智能车辆的研究历史较长,始于上世纪50年代,它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是智能车辆研究的初始阶段。1954年美国Barrett Electronic 公司研究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台自主引导车系统,该系统只是一个运行在固定路线上的拖车式运货平台,但它却具有了智能车辆最基本的特征即无人驾驶。 第二阶段:从80年代中后期,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对智能车辆开展可卓有成就的研究,在欧洲,普罗米修斯项目于1986年开始了在这个领域的探索,在美洲,美国于1995年成立了国家自动高速公路系统联盟,其目标之一就是研究发展智能车辆的可行性,并促进智能车辆技术进入实用化。 第三阶段:从90年代开始,智能车辆进入了深入、系统、大规模的研究阶段。最为突出的是,美国卡内基-梅陇大学机器人研究所一共完成了Navlab系列的自主车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2.2 国内智能车辆的现状研究 国内的许多高校和科研院所都在进行ITS关键技术、设备的研究,随着ITS研究的兴起,我国已形成了一支ITS技术研究开发的专业技术队伍。交通部已将ITS研究列入“十五”科技发展计划和2010年长期规划。相信经过相关领域的共同努力,我国ITS及智能车辆的技术水平

搬运机器人设计开题报告

搬运机器人设计开题报告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4-DOF搬运机器人的结构设计 专业名称飞行器动力工程 班级学号 08033101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填表日期 2012 年 3 月 12 日 说明 开题报告应结合自己课题而作,一般包括:课题依据及课题的意义、国内外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含文献综述)、研究内容及实验方案、目标、主要特色及工作进度、参考文献等内容。以下填写内容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各专业修改但每个专业填写内容应保持一致。 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传统的工业机器人常用于搬运、喷漆、焊接和装配工作。工业现场的很多重体力劳动必将由机器代替,这一方面可以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另一方面可以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搬运机器人是可以进行自动化搬运作业的工业机器人。最早的搬运机器人出现在1960年的美国,Versatran和Unimate两种机器人首次用于搬运作业。搬运作业是指用一种设备握持工件,是指从一个加工位置移到另一个加工位置。搬运机器人可安装不同的末端执行器以完成各种不同形状和状态的工件搬运工作,大大减轻了人类繁重的体力劳动。目前世界上使用的搬运机器人逾10万台,

被广泛应用于机床上下料、冲压机自动化生产线、自动装配流水线、码垛搬运、集装箱等的自动搬运。部分发达国家已制定出人工搬运的最大限度,超过限度的必须由搬运机器人来完成。搬运机器人是近代自动控制领域出现的一项高新技术,涉及到了力学,机械学,电器液压气压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传感器技术,单片机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学科领域,已成为现代机械制造生产体系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优点是可以通过编程完成各种预期的任务,在自身结构和性能上有了人和机器的各自优势,尤其体现出了人工智能和适应性。 应用搬运机器人进行工作,这是直接减少人力的一个侧面,同时由于应用搬运机械人可以连续的工作,这是减少人力的另一个侧面。因此,在自动化机床的综合加工自动线上,目前几乎都有搬运机械手,以减少人力和更准确的控制生产的节拍,便于有节奏的进行工作生产。 可见,有效的应用搬运机械手,是发展机械工业的必然趋势机械手是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劳动条件,减轻工人劳动强度和实现工业生产自动化的一个重要手段,国内外都很重视它的应用和发展。搬运机器人是典型的机电一体化数字化装备,技术附加值很高,应用范围很广,作为先进制造业的支撑技术和信息化社会的新兴产业,将对未来生产和社会发展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1)国内现状及发展趋势 工业机械手是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一种高科技自动化生产设备。机器人的分类方法有多种, 按其应用可分为:工业机器人、军用机器人、农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水下机器人、空间机器人和娱乐机器人。搬运机械人的是工业机器人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的特点是可通过编程来完成各种预期的作业任务,在构造和性能上兼有人和机器各自的优点,尤其体现了人的智能和适应性,如图1、图2的搬运机器

智能循迹小车___设计报告

智能循迹小车设计 专业:自动化 班级:自动化132 姓名:罗植升莫柏源梁桂宾 指导老师: 2014年4月——2010年6月 摘要:

本课题是基于STC89C52单片机的智能小车的设计与实现,小车完成的主要功能是能够自主识别黑色引导线并根据黑线走向实现快速稳定的寻线行驶。小车系统以 STC89C52单片机为系统控制处理器;采用红外传感获取赛道的信息,来对小车的方向和速度进行控制。此外,对整个控制软件进行设计和程序的编制以及程序的调试,并最终完成软件和硬件的融合,实现小车的预期功能。 引言

当今世界,传感器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正在飞速发展,机械、电气和电子信息已经不再明显分家,自动控制在工业领域中的地位已经越来越重要,“智能”这个词也已经成为了热门词汇。现在国外的自动控制和传感器技术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特别是日本,比如日本本田制作的机器人,其仿人双足行走已经做得十分逼真,而且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还据说其智商已达到6岁儿童的水平。 作为机械行业的代表产品—汽车,其与电子信息产业的融合速度也显著提高,呈现出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电子装置占汽车整车(特别是轿车)的价值量比例逐步提高,汽车将由以机械产品为主向高级的机电一体化方向发展,汽车电子产业也很有可能成为依托整车制造业和用车提升配置而快速成为新的增长点;二是汽车开始向电子化、多媒体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使其不仅作为一种代步工具、同时能具有交通、娱乐、办公和通讯等多种功能。 无容置疑,机电一体化人才的培养不论是在国外还是国内,都开始重视起来,主要表现在大学生的各种大型的创新比赛,比如:亚洲广播电视联盟亚太地区机器人大赛(ABU ROBCON)、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等众多重要竞赛都能很好的培养大学生对于机电一体化的兴趣与强化机电一体化的相关知识。但很现实的状况是,国内不论是在机械还是电气领域,与国外的差距还是很明显的,所以作为机电一体化学生,必须加倍努力,为逐步赶上国外先进水平并超过之而努力。 为了适应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在汽车智能化方向的发展要求,提出简易智能小车的构想,目的在于:通过独立设计并制作一辆具有简单智能化的简易小车,获得项目整体设计的能力,并掌握多通道多样化传感器综合控制的方法。所以立“智能循迹小车”一题作为尝试。 此项设计是在以杨老师提供的小车为基础上,采用AT89C52单片机作为控制核心,实现能够自主识别黑色引导线并根据黑线走向实现快速稳定的寻线行驶。

工业机器人的控制系统设计开题报告 (116)

学号: 20131516 开题报告 工业机器人的控制系统设计

1:背景 1.1机器人在工业生产的广泛应用 自从20 世纪60 年代初人类创造了第一台工业机器人以后,机器人就显示出它极大的生命力,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工业机器人已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得到了应用。在制造业中,尤其是在汽车产业中,工业机器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在毛坯制造(冲压、压铸、锻造等)、机械加工、焊接、热处理、表面涂覆、上下料、装配、检测及仓库堆垛等作业中,机器人都已逐步取代了人工作业。目前,汽车制造业是制造业所有行业中人均拥有工业机器人密度最高的行业,如,2004 年德国制造业中每1万名工人中拥有工业机器人的数量为162 台,而在汽车制造业中每1 万名工人中拥有工业机器人的数量则为1140 台;意大利的这一数值更能说明问题,2004 年意大利制造业中每1 万名工人中拥有工业机器人的数量为123台,而在汽车制造业中每1万名工人中拥有工业机器人的数量则高达1600 台。随着工业机器人向更深更广方向的发展以及机器人智能化水平的提高,机器人的应用范周还在不断地扩大,已从汽车制造业推广到其他制造业,进而推广到机械加工行业、电子电气行业、橡胶及塑料工业、食品工业、木材与家具制造业等领域中。在工业生产中,弧焊机器人、点焊机器人、分配机器人、装配机器人、喷漆机器人及搬运机器人等工业机器人都已被大量采用。2005 年,亚洲地区电子电气行业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仅次于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制造业,其占所有行业总需求的比例为31%;而在欧洲地区橡胶及塑料工业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则远远超过电子电气行业而排名第二位;美洲地区由于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制造业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遥遥领先,所以金属制品业(包括机械)、橡胶及塑料工业以及电子电气行业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比例相当,均在7% 左右。另外诸如采矿机器人、建筑业机器人以及水电系统维护维修机器人等各种非制造行业。此外,在国防军事、医疗卫生、生活服务等领域机器人的应用也越来越多,如无人侦察机(飞行器)、警备机器人、医疗机器人、家政服务机器人等均有应用实 例。机器人正在为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多彩,未来各种专业服务机器人和家庭用消费机器人将不断贴近人类生活,其市场的繁荣兴旺将指日可待。 1.2工业机器人的发展趋势 新的市场和新的需求为工业机器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敏捷制造的基本思想是企业能迅速将其组织和装备重组,快速响应市场变化,生产出满足用户需求的个性化产品。敏捷制造要求企业底层的生产设备具有柔性和可动态重组的能力。机器人是一种具有高度柔性的自动化生产设备。如果我们站在更高的层次,将机器人视为一种有“感知、思维和行动”的机器,那么,敏捷生产设备就应当是新一代机器人化的机器。这将为工业机器人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这要求着工业机器人朝着以下几种方式发展。 朝着标准化方向发展 提高运动速度和运动精度,减轻重量和减少安装占用空间,必将导致工业机器人功能部件的标准化和模块组合化(它可以分为机械模块、信息检测模块、和控制模块等) ,降低制造成本和提高可靠性。近年来,世界各国注意发展组合式机器人。它是采用标准化的组合件拼装而成的。目前,国外已经研制和生产了各种不同的标准组件。除了机器人用的各种伺服电机、传感器外,手臂、手腕和机身的结构也已经标准化了,如臂伸缩轴、臂升降轴、臂俯仰轴、臂摆动轴;转轴、摆动轴、固定台身、机座、移动轴。 研究新型机器人结构 随着工业机器人作业精度的提高和作业环境的复杂化,应开发新型微动机构保证动作;开发多关节、多自由度的手臂和手指,研制新型的行走机构等以适应复杂的作业环境。 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 在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柔性制造自动化技术中,特别是机器人自动装配技术中,工业机器人对外部环境和对象物体有自适应能力,即具有一定的“智能”,是指机器人具有感觉、知觉等,即有很强的检测功能和判断功能。为此,必须开发类似人类感觉器官的传感器(如触觉传感器、视觉传感器、测距传感器等) ,发展多传感器的信息融合技术。通过各种传感器得到关

电磁组-华南理工大学-Crusader技术报告

第七届“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 智能汽车竞赛 技术报告 学校:华南理工大学 队伍名称:Crusader 参赛队员:施尚军 陈迪 王艺霖 带队老师:陈安

关于技术报告和研究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第七届“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关保留、使用技术报告和研究论文的规定,即:参赛作品著作权归参赛者本人,比赛组委会和飞思卡尔半导体公司可以在相关主页上收录并公开参赛作品的设计方案、技术报告以及参赛模型车的视频、图像资料,并将相关内容编纂收录在组委会出版论文集中。 参赛队员签名: 带队教师签名: 日期:

目录 第一章引言 (1) 1.1 概述 (1) 1.2 系统框架图及车模 (1) 第二章硬件设计 (3) 2.1 电源模块 (3) 2.2 K10最小系统模块 (4) 2.2.1 电源稳压电路 (4) 2.2.2 J-TAG调试接口 (4) 2.2.3 单片机外部接口 (5) 2.2.4 其他外围电路 (5) 2.3 加速度及陀螺仪模块 (6) 2.4 电磁传感器运放电路 (7) 2.5 电机驱动模块 (8) 2.6 速度检测模块 (9) 2.7 调试模块 (10) 2.7.1 无线调试模块 (10) 2.7.2 液晶调试模块 (10) 2.7.3 拨码开关 (11) 第三章软件设计 (12) 3.1 程序流程图 (12) 3.2 自平衡环节 (12) 3.3 赛道检测 (15) 3.4 软件滤波 (17) 3.5 PID控速 (18)

3.6 上位机分析数据 (19) 第四章车模主要技术参数 (21) 第五章结论 (22) 参考文献 (23)

智能小车实训报告

智能小车实训报告 摘要: 本课题是基于AT89C52单片机的智能小车的设计与实现,小车完成的主要功能是能够自主识别黑色引导线并根据黑线走向实现快速稳定的寻线行驶。小车系统以 AT89S52 单片机为系统控制处理器; 采用红外传感获取赛道的信息,来对小车的方向和速度进行控制。此外,对整个控制软件进行设计和程序的编制以及程序的调试,并最终完成软件和硬件的融合,实现小车的预期功能。 一、实验目的: 通过设计进一步掌握51单片机的应用,特别是在嵌入式系统中的应用。进一步学习51单片机在系统中的控制功能,能够合理设计单片机的外围电路,并使之与单片机构成整个系统。 二、设计方案 该智能车采用红外传感器对赛道进行道路检测,单片机根据采集到的信号的不同状态判断小车当前状态,通过电机驱动芯片L298N 发出控制命令,控制电机的工作状态以实现对小车姿态的控制。 三.报告内容安排 本技术报告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整个系统实现方法的一个概要说明,主要内容是对整个技术原理的概述;第二部分是对硬件电路设计的说明,主要介绍系统传感器的设计及其他硬件电路的设计原理等;第三部分是对系统软件设计部分的说明,主要内容是智

能模型车设计中主要用到的控制理论、算法说明及代码设计介绍等。 技术方案概要说明 本模型车的电路系统包括电源管理模块、单片机模块、传感器模块、电机驱动模块。 工作原理: 利用红外采集模块中的红外发射接收对管检测路面上的轨迹 将轨迹信息送到单片机 单片机采用模糊推理求出转向的角度,然后去控制 行走部分 最终完成智能小车可以按照路面上的轨迹运行。 硬件电路的设计 1、最小系统: 小车采用atmel公司的AT89C52单片机作为控制芯片,图1是其最小系统电路。主要包括:时钟电路、电源电路、复位电路。 其中各个部分的功能如下: 1、时钟电路:给单片机提供一个外接的16MHz的石英晶振。 2、电源电路:给单片机提供5V电源。 3、复位电路:在电压达到正常值时给单片机一个复位信号。

机械臂开题报告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课题的目的及意义(含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或设计方案比较、选型分析等) 研究背景及课题意义 机器人是二十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人类对于机器人的研究由来已久。上世纪70 年代之后,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传感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迅速发展,机器人技术也随之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成为综合了计算机、控制论、机构学、信息和传感技术、人工智能、仿生学等多门学科而形成的高新技术。其本质是感知、决策、行动和交互四大技术的综合,是当代研究十分活跃,应用日益广泛的领域。机器人应用水平是一个国家工业自动化水平的重要标志[1] [2]。 机器人技术的研究在经历了第一代示教再现型机器人和第二代感知型机器人两个阶段之 后进入第三代智能机器人的发展阶段。 机械手是在自动化生产过程中使用的一种具有抓取和移动工件功能的自动化装置,它是 在机械化、自动化生产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装置。近年来,随着电子技术特别是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机器人的研制和生产已成为高技术领域内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它更加促进了机械手的发展,使得机械手能更好地实现与机械化和自动化有机结合。机械手能代替人类完成危险、重复枯燥的工作,减轻人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机械手越来越广泛地得到了应用,在机械行业中它可用于零部件组装,加工工件的搬运、装卸,特别是在自动 化数控机床、组合机床上使用更普遍。目前,机械手已发展成为柔性制造系统fms和柔性制造单元fmc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把机床设备和机械手共同构成一个柔性加工系统或柔性制造单元,它适应于中、小批量生产,可以节省庞大的工件输送装置,结构紧凑,而且适应性很强。当工件变更时,柔性生产系统很容易改变,有利于企业不断更新适销对路的品种,提高产品质量,更好地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 此外,医疗机器人是目前国外机器人研究领域中最活跃、投资最多的方向之一,其发展前 景非常看好。近年来,医疗机器人技术引起美、法、德、意、日等国家学术界的极大关注, 研 究工作蓬勃兴起。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国际先进机器人计划已召开过的多届医疗外科机器人研讨会己经立项,开展基于遥控操作的外科研究,用于战伤模拟手术、手术培训、解剖教学。欧盟、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也将机器人辅助外科手术及虚拟外科手术仿真系统作为重点研究发展的项目之一 在发达国家已经出现医疗,外科手术机器人市场化产品,并在临床上开展了大量病例研究。而目前我国的机器人技术及其工程应用的水平和国外比还有一定的距离,应用规模和产业化水平低。机械手的研究和开发直接影响到我国自动化生产及医疗水平的提高,从经济上、技术上考虑都是十分必要的。因此,进行机械手的研究设计是非常有意义的。 国内外研究状况 国外研究状况 机器人主要分为两类:工业机器人以及其他特种机器人,自1962年美国推出世界上第一 台unimate型和versatra型工业机器人以来,机器人在工业发达国家得到了迅速发展。根据 国际工业机器人联合会(ifr)前几年的统计[3]:2000年全世界工业机器人的总数达到82万 台,比1996年增加24%。其中日本拥有42万台,占全世界机器人总数的50%左右,继续保 持“机器人王国”的地位。除日本外,世界上还有许多工业发达国家,如美国、前苏联和西欧一些国家的机器人产业也发展得很快。例如,在美国,1970—1980年间的机器人台数增加20 倍以上。尽管美国所拥有的机器人在台数上不如日本.但其技术水平较高.占有一定的优势。在亚洲,韩国的机器人产业发展也很迅速,现排名世界前列.而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的机器人密度(即制造业中每万名雇员占有的工业机器人数量)居世界第1-3位,包揽了前三名。西欧的 意大利、法国、英国和东欧的匈牙利、波兰等,机器人制造业及应用机器人的情况都有很大发展。 图1 图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