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与通信技术

信息与通信技术
信息与通信技术

信息与通信技术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引言;我国现有信息与通信网如何在高科技战争中谋求安全;提升我国信息与通信网防御三大自然灾害的能力;对信息与通信技术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是来自信息与通信网设备系统本身的软件与硬件、是因为自然界和人类活动对信息与通信网有意无意的侵犯、攻击与破坏。自然界与人类活动所带来的损害可以分为经常性的与偶然性的两大类、防洪水灾害、保通信网安全、控制火种、防止蔓延,确保通信网安全、避开震中,提升防震等级,确保通信网安全、要能适应战时体制、提升民用信息与通信网的战时安全是保卫战取胜的需要、要在基本建设中切实考虑信息与通信网的战时安全、抗强电子干扰、电磁屏蔽、以平养战、寓战于平,等。具体材料详见:

一、引言

信息与通信技术迅速在多个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如实现了光纤密集波分复用的超大容量光通信系统,还有即将投入实用的具有多种业务、多种功能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再就是牵动全世界的、即将使100多年来的电话网发生变革的、在一个网上实现话音、数据和广播电视三网融合的新一代互联网。信息与通信如此神奇的发展,使当今社会生产力从工业化社会大大向信息化社会推进了一步,知识科技、网络经济已不可逆转地出现于市场商品经济的大潮中。

可是,信息化社会赖以建立的物质基础--信息与通信网,却在万千世界中处于新生的、比较脆弱的位次,它的成长、它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承受着来自两大方面的损害、攻击与破坏。

一是来自信息与通信网设备系统本身的软件与硬件。因为当前工艺技术水平所限,它们不可避免地会存有弱点、缺陷、变质、老化、过期以及互串、互拆、过压、过流、击穿和烧毁等现象。为了设备系统的可靠性,为此建有庞大的支撑系统和完善的监视、监测、转换等功能的维护管理系统,还有冷、热备用以及替代体制等,以实现对信息与

通信网自动或人为地更换、更新元部件和线缆;更换、更新软件版本;补充和扩展网络。其目的是使信息与通信网设备系统有满意的可靠性。

二是因为自然界和人类活动对信息与通信网有意无意的侵犯、攻击与

破坏。自然界与人类活动所带来的损害可以分为经常性的与偶然性的

两大类。

经常性的损害大致有七类,即电化与漏泄电流腐蚀、强电影响、雷电

损害、机械损伤、潮气水气侵害、啮齿动物损害和昆虫白蚂蚁、黄蜂

咬伤等。这类损害一般说来是局限性的,破坏面不是很大,不是不可

挽救的,但却是经常的和大量的,因此,不在传输网建设时增强防护

措施,建成后就得组织技术力量不停地进行维护。近年来,各国在这

方面的维护策略大致相同,不过有的侧重于增强设备系统的抵御防落

能力,以削减敏重维护工作。这类经常性损害同样也影响到设备系统

的可靠性、网的可靠性,所以在研究网的可靠性时,也必须统一解决

这七类损害。

由自然界和人类活动所带来的偶然性灾害,虽说是偶然的,却是很严

酷的。就我国情况而言,偶然性灾害总共可以归类为三大灾祸,即可

怕的洪水灾害沿海地区还包括因热带风暴引起暴雨所形成的水灾,有

的国家还有旋风暴、龙卷风引起的灾害、火灾多为局站内部引发的火灾,也可能是街道失火牵连到通信网和地震灾害。这些灾害的破坏力,在现时的人力、物力和技术条件下,有时是难以阻挡、难以抵御的,

对于它们所具有的彻底摧毁性,至今人力还不可抗拒。

还有一类偶然性灾害,它与上述偶然性灾害绝然不同,那就是人类因

相互之间的利益而引发的战争。这种集团间、阶层间、种族间、国家

间的战争,自古以来就没有停止过。20世纪内,就发生过两次世界性

的战争。至于国家间、国家内发生的各种不同性质的、大大小小的战

争就更是不计其数。每场战争都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了难以估算的

损失,尤其是近代战争,每次都要将社会性基础设施彻底摧残或毁灭,而通信设施更是首当其冲。在当今的高新科技战争时代,战争离不开

信息与通信,因此战争首先要破坏对方的信息与通信,同时也必须保

护好自己的信息与通信网,这就使得战争注定成为信息与通信网的最

大破坏者,成为信息与通信网最不安全的因素。

关于信息与通信网的可靠性研究在很多文献与资料中都有过探讨和论述,在ITU的文献中也作出规范和阐述。在一些场合常把安全与可靠

连在一起,其实这是两种针对目的、范围和概念不尽相同的事物,把

它们连在一起是信息与通信网的一个整体要求,已超出本题讨论范围,故仅就信息与通信网的安全问题发表几点看法。

二、提升我国信息与通信网防御三大自然灾害的能力

偶然暴发的洪水、大火和地震三大灾害,是人类至今遭受自然界最大、最多和最严重的灾难。暴发时,惊险恐怖,但人们历来作出了英勇无

畏的抗击,不过在当前的财力、物力和技术水平下,多数是以可歌可

泣的拼命奋战而告终。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夺去24万人的生命和大量财富,把一个百万人口的城市夷为平地,当地通信网毁于一旦,这

是我们永远不能忘怀的。另外,远在解放前的1938年,蒋介石下令在

黄河花园口决堤,以堵阻日本侵略军的进攻,结果人为制造了一次我

国历史上最大的洪水灾难,黄河水漫过豫东、皖北、苏北大平原的44

个县市,淹死89万多人,受灾人数达1250多万。那时也无所谓通信网,仅有的一二根电话线也找不到了。1998年发生了百年一遇的、南

北齐出现的特大洪水。这场无情洪水发生在我国的经济实力有了很大

的增长,工程技术有了很大提升的年代。党和国家领导亲临现场指挥

百万子弟兵、农民和干部作拼命堵截与艰苦奋战,

终于抗击住了无情的洪水,保住了防洪大堤,保护了城市、工厂和庄稼,自然也保护了信息与通信网。

1.防洪水灾害、保通信网安全

我国的洪水灾害大在小小连年持续,但能对信息与通信网造成灾害的

只有较大洪水,也就是说,至少在较广地区内或较大河流流域,能冲

破防洪堤坝,冲毁铁路、公路路基以及进入城镇等洪水,才会对通信

网造成危险。这类洪水灾害每年都有发生。前十几年,西南某城市发

生较大的洪水,水灌街道,机房部分被淹,进局电缆被冲断,使对外

通信处于瘫痪状态,而这时又正巧急需对外开放联络。

现在通信手段很多,有线不通用无线,甚至于用卫星通信,但是一定

要充分满足所有局站站址所在地的地面高程,应在百年一遇的洪水水

位高度以上,如高度不能满足要求,则应在机房结构上想法解决。无

论机房或通信线路都应远离水库,不得已时,应定位于水库上游,对

于缆线、管道均不应通过容易塌方和冲刷之地,更不应敷设在河堤坝上。

2.控制火种、防止蔓延,确保通信网安全

人们常说:“水火无情”,“星火可以燎原”。火在目前还是人类绝

不可少的,好像对人恩情莫大,给人光明,给人温暖,可是一旦失控,引起火灾,就会无情地将一切化为灰烬。十几年前,南方某城市的长

途电信局,因为保护地线不完整,雷击放电时引起火花而使局站烧毁。又如东北某城市,街道失火将架空光缆的护层全部熔化,仅仅剩下光纤。可见火灾一是来自本身的设备系统和局站建筑物,二是因为他人

失火而蔓延来的。因为“城门失火,殃及鱼池”的事很多,我们对这

方面的防范不能放松,最典型的例子是美国得克萨斯的火灾,它仅仅

因为港口一艘船只失火爆炸,而引起全城三分之二的地区受灾,死者2000多人。

从信息与通信网本身来说,就是要切实做好所有接地系统,防止发生

火花或电弧的可能,出局或主干光/电缆严禁架空穿插民用房屋。对局

站技术性房屋,必须采取防火技术措施,首先是要考虑火势蔓延的问题,就是说:一个专业性机房失火,不要蔓延到其它专业性机房;大

机房中,一个专业区失火,不能扩大到其他区。为此,对机房建筑要

采取防火措施如防火墙,防火帘等,还必须配置必要的防火器材,这

在建筑专项设计规范中都有专门的规定。今后应当将信息与通信网列

为国家重点防火区,并随着其在社会信息化中作用的越来越扩大,提

升到国家特殊防火区。

3.避开震中,提升防震等级,确保通信网安全

地震灾害持续搞扰地球上的人们,近世纪就有百余万人丧了命,财产损失不计其数,它的活动规律性一直是人们极其关心的问题,但是问题没有完全揭破,不过人们对它也不是一筹莫展,已经知其然了。

唐山市发生的地震对全国人民来说,是一件极其痛心的事,也是一次学会观测地震与抗震的大动员。唐山大地震时,包括政府、机关、电信局站以及商店民房全都变成瓦砾,对外一切联系中断。当时向外发出的第一个“救灾”请求的,是唐山郊外地下干线电缆通信站。该站虽在唐山郊外,但离市区仅几公里,因为是在地下就安然无恙,还可以肯定地下电缆也是完好的,否则求救电话怎能到达北京需要补充说一下,远离唐山100km~200km的天津市、北京郊区的老民房却发生了很多倒塌。

因此,我们可以说,为了确保信息与通信网的安全,所建主要节点以上的局站,要远离地震中心包括理论的、调研的、以前发生过大地震的,要提升建筑物防震的等级,一般局站也要执行防震等级。机房中的所有设备、系统都要防震加固。所有核心网的光缆,本地网的主干光缆,有一定容量的光/电缆都应走地下路由。作者认为:在我国经济实力逐年提升的今天,在信息与通信网的建设中进一步强调抗震的力度,增强信息与通信网的安全一性是至关重要的。

三、我国现有信息与通信网如何在高科技战争中谋求安全

近20年来,我国信息与通信网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骨干网络已基本建成,装备已现代化。固定电话用户已超出1亿户,移劝电话用户将近5000万户,数据与多媒体用户正在快速增长,一个以话音、数据和视像为主要业务内容的信息与通信的综合业务网已经形成,一个话音网、数据网和广播电视网融合于一网的新一代互联网即将出台。这个网的核心传输网是以光缆高速数字大通道为主,数字微波通道和卫星数字通信通道相结合的复合传输网。中继网已基本光纤化,接入网的传输是有线与无线相结合,光缆与铜缆相结合,有源与无源相结合。

在具体实施上则依业务量大小、业务种类、城市还是城乡、业务发展

前景、基金筹划条件等综合比较确定。我国的信息与通信网已初步能

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科学技术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的需要,但

要问一声,我国的通信网能否适应战时、尤其是高科技战争时的需要?

1.要能适应战时体制

“适应战

时体制”概括地说就作者的认识水平就是一旦进入战时,现有信息与

通信网体制能及时转换为战时体制;并能在战争中基本保证信息与通

信网络主体不受到或少受到敌方的干扰与破坏;不致为敌方在军事上

直接或间接所用。现在来分析一下,当前所建成的信息与通信网在战

争一旦发生后,究竟存有什么问题?

①问题被淡化了

很长时间以来,这个问题在设计任务书中不提,在设计文件中没有交待,施工中没有安排,只见国家光缆传输干线直截了当进入大城市信息与通

信枢纽或中心,而这些枢纽或中心又多集中于少数几个高楼大厦中,它

们也多在城市的繁华区,不仅如此,而且以前所建成的效外二站、三站

都废而不用,机去楼空,早已处理他用。同时,在此带动下,微波传输

干线也直插信息与通信大厦塔顶,千方百计把郊外站取消了。当然,

这里不是说在高新技术战争中,原先水平的郊外站还将有什么多大作用。

②概念被模糊了

自从原苏联解体后,两个军事集团之间的冷战解冻了,人们看出了世

界形势是朝着和平与进步的方向发展,因而和平发展的心愿压抑了备

战的心理,人们认为民用通信不能考虑太多、太广,不然经济效益怎

么算?这样,眼下的经济效益把战备观念模糊了。

确实,从我国这些年来信息与通信基本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的

信息与通信网是不能适应战时体制需要的,不仅基本没有考虑高新技

术战争下的要求。就是从常规战争的角度来看,也是达不到战时要求的。

③认识上偏差了

现代信息与通信的发展,使得它包含很广,范畴很大,业务种类很多,涉及技术很宽。有设施敞露的信息与通信机房、天线装置和用户终端;有空中传播的卫星、微波、超短波、短波和长波信号波,以及无处不

有的移动通信信号波;隐蔽在地下的埋式电缆、光缆线路比比皆是,

真是信息与通信网络遍布,四通八达。这样,可能有人会觉得,既然

通信如此发达,到战争时期,无线通信不行用有线通信,有线通信炸

坏了用移动通信,战争时期通信就没有特殊搞一套的必要。

有没有必要,我们只需回顾一下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南联盟就明白了,北约的飞机、导弹首先搜索和炸毁了南联盟的通信枢纽和地面通

信设施,又投石墨炸弹和进行强电子、强电磁干扰,还实施电脑战致

使南斯拉夫的信息与通信处于瘫痪状态。

2.提升民用信息与通信网的战时安全是保卫战取胜的需要

作者在这里仅就事关全局的、具有最重大意义的国家核心传输网即国

家长途干线一级、二级光缆传输网、中继网为主,如何就战时安全问

题发表几点看法。

在高新技术与战争相结合的今天,信息技术已成为打赢一场战争绝不

可少的手段,而提升民用通信的参战能力,又是打败侵略者、取得保

卫战胜利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说,谁在信息与通信上占据主动,谁就

极有可能取得战争的胜利。其实法国的著名统帅拿破仑早就认识到:“一场战争的胜利,百分之九十靠信息”;二千多年前,我国的大军

事家孙膑就有过著名的论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那时候的战

争都是近距离谋划、视距内指挥、犬牙交错的战争,现在的战争已发

展到远视距的高科技战争。没有信息不仅不能打击敌军,保卫祖国,

而且自己也有被消灭的危险。因此,现在开发研究的一些高新技术武器,往往是成系统、成体制的,其构成部分都少不了信息系统,例如

美国与日本企图联合研制的战区导弹防御体系TMD就是如此。在我国

发生的战争都将是反侵略战争或为保卫祖国领土、领海、领空完整的

战争,因此,我们除了在研究反侵略防御系统要成体制配套信息技术外,必须研究尽可能发挥民用通信在战时的参战能力。搞好民用通信

的战备,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举两得。

正因为信息与通信在战争中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所以战争开始前及

整个战争过程中,甚至战争结束后,双方的信息战都不会停止。我们

的民用信息与通信网如何来适应这种要求,是需要信息与通信网建设

者认真加以研究和解答的。

3.要在基本建设中切实考虑信息与通信网的战时安全。

我国已向全世界宣布:“中国永不称霸”。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决定我

们不会发动对外侵略战争,只有可能为保卫祖国领土、领海、领空的

完整而战。我国社会主义性质要求我们的通信具有二面性:平时面向

党政军指挥、调度和筹划,面向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建设、国防现代

化建设、科学技术现代化发展和救灾活动需要,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

工作、学习、生活、健康和文艺、体育活动等多方面的需要;战争时

要按照国家最高统帅的指令转换为战时体制。因而它应有应付两种环

境下的通信能力,平时这一面且不多说,下面就来讨信纸战时这一面

的问题,即按战时安全问题。民用网的战时安全至少要实现以下三点

要求:第一,在战争中民用有线通信传输网应用较好的应变性能,具

有一定抵抗敌机轰炸和导弹攻击而不受致使操作,以及防强电子

干扰的能力;第二,仍然能方便地为我军和级指挥机构组织力量打击

敌军,正常传递各类信息与情报;第三,不为敌军及其情报机构所用。从一定意义上说,平时信息与通信网在战时能保得住,就是为战时提

供了经济而有效的信息与通信技术措施。

1从高科技着手

在五六十年代,有线传输网搞战备基本上是对重要局站设郊外站二站

或三站……,而郊外站则要随当地的地形环境采取靠山、进洞或入地

等隐蔽措施。今天来看,这种单纯隐藏的办法,在高科技战争情况下,已显然起不了多大作用,因为敌方可以从空中侦查和地面情报知道其

确切位置,用导弹就能准确地将它摧毁,所以需要用高科技备战手段

来对付现代战争。

2完善网络结构是重要环节

我国有线传输网已基本建成了全国性的格形网,对安全很为有利,但

如进一步对局部网络补齐完善则在战时将发挥重大作用。要补齐、完善,作者认为要做以下工作:

①对重大城市节点不仅要有内环网,还需要建立外环网,如图1a所示,对重要城市节点至少应建立迂回网,如图1(b)所示;

②在全网为格形网的基础上,还须在几个重大城市节点之间建立一个

或几个环形网,如图2所示,对有战略关系的城市节点间也应建成环

形网;

③凡边陲重要城市均应在网上有两路进线,如图3所示;

④全网的重要节点加装全部或重要部分通道的交叉连接设备;

⑤全网的网管设备要实现互联互通,统一指挥。

3分散、隐蔽、伪装仍然不失为一种有效手段设施;其次就是对转入

军用体制的民用能信动手,炸毁传输网的重要节点设施在当前导弹的

技术水平和窃密手段下,就是设有地上或地下郊外站也是不可避免和

关键的交换设备与用户终端装置,使整个网处于瘫痪状诚。为了避免

出现上述严重情况,在军事上采取的防空措施这里且不论,就通信建

设方面来说:一是对重大节点的局站实施隐蔽和伪装,不仅形象上隐蔽,名称上伪装,而且要进行有效的结构设计,使其能抗拒超常的冲

击波。也就是说要避开敌人空中、地面的侦察和间谍情报活动,以便

在战争中信息与通信枢纽尽可能不遭受敌机和导弹的破坏,至少不造

成全面瘫痪。

4抗强电子干扰、电磁屏蔽

电子技术与电磁技术是信息与通信的基础技术,如前所述信息技术已在为高科技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反对方的信息技术、远程制导技术,采取以毒攻毒的原理,向对方发射强电子射线、激发强电磁场如石墨炸弹,其目的都在破坏和干扰对方的信息通信和导师弹制导精确度,以便在战争中获胜。对于民用信息与通信网,也要防止敌机强电子辐射干扰,避免造成通信设备系统的芯片或敏感器件的失效。对于特殊的机密通信系统,其设施和线路都应有良好的电磁屏蔽功能。

5配置超小型可移动局站及其它

①配置若干可移动式超小型局站,这样一旦重要节点局被炸坏,即可利用一些超小型化车载局局,代替被损坏的节点局站,继续疏通重要业务如图4所示;

②在光缆干线网的一些关键位置设置战备接口,以实现可以引接各式各样临时战备通信系统或终端;

③凡重要光缆干线都应有一条微波干线与之平行补充;

④各相关传输局都应配置必要数量的抢修光缆,以便光缆线路在遭到破坏时,迅速恢复传输通道;

⑤要满足军用通信对民用通信的战时配合要求。

6以平养战、寓战于平

要使战时体制运行有效,对战备设施就要能真正做到:接入能用,用之有效,这就要求切实做到平战结合。具体说就是:战备设施或系统不要放在仓库里,或是闲着不用,而必须安排在平时就接信息与通信网中去使用,成为大网的一个可接入、也可拆除的特殊部分。尤其是在洪涝灾害时期,更应发挥其特殊作用。总之,要求平时的信息与通信网,到战时能迅速转为战时体制运行,战争过后又能恢复为平时运

行体制,做到“以平养战、寓战于平”,以便在实有中受到检验、维修和保养。新晨范文网

信息与通信技术

移动通信技术1G~4G发展史

第1章移动通信现状问题与基本解决方法 1.1移动通信1G—4G简述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1897年是人类移动通信的元年。这一年意大利人.马可尼在相距18海里的固定站与拖船之间完成了一项无线电通信实验,实现了在英吉利海峡行驶的船只之间保持持续的通信,从而标志着移动通信的诞生,也由此揭开了世界移动通信辉煌发展的序幕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现代意义上的移动通信系统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距今已有90余年的历史。本文主要简述移动通信技术从1G到4G的发展。移动通信大发展的原因,除了用户需求的迅猛增加这一主要推动力外,还有技术进展所提供的条件,如微电子技术的发展、移动通信小区制的形成、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通信调制编码技术的发展等。1.1.1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1G) 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是第一代蜂窝网络移动通信系统发展阶段。第一代蜂窝网络移动通信系统(1G)是基于模拟传输的,其特点是业务量小、质量差、交全性差、没有加密和速度低。1G主要基于蜂窝结构组网,直接使用模拟语音调制技术,传输速率约s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1978年底,美国贝尔实验室成功研制了先进移动电话系统(Advanced Mobile Phone System, AMPS),建成了蜂窝状移动通信网,这是第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具有随时随地通信的大容量的蜂窝状移动通信系统。蜂窝状移动通信系统是基于带宽或干扰受限,它通过小区分裂,有效地控制干扰,在相隔一定距离的基站,重复使用相同的频率,从而实现频率复用,大大提高了频谱的利用率,有效地提高了系统的容量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信息融合技术

信息融合技术 1引言 融合(Fusion)的概念开始出现于70年代初期,当时称之为多源相关、多源合成、多传感器混合或数据融合(Data Fusion),现在多称之为信息融合(Information Fusion)或数据融合。 融合是指采集并集成各种信息源、多媒体和多格式信息,从而生成完整、准确、及时和有效的综合信息过程。数据融合技术结合多传感器的数据和辅助数据库的相关信息以获得比单个传感器更精确、更明确的推理结果。经过融合的多传感器信息具有以下特征:信息的冗余性、互补性、协同性、实时性以及低成本性。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与经典信号处理方法之间存在本质的区别,其关键在于信息融合所处理的多传感器信息具有更为复杂的形式,而且可以在不同的信息层次上出现。 2信息融合的结构模型 由于信息融合研究内容的广泛性和多样性,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关于融合过程的分类。

2.1按照信息表征层次的分类系统的信息融合相对于信息表征的层次相应分为三类:数据层融合、特征层融合和决策层融合。 数据层融合通常用于多源图像复合、图像分折与理解等方面,采用经典的检测和估计方法。特征层融合可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目标状态信息融合,目标跟踪领域的大体方法都可以修改为多传感器目标跟踪方法;另一类是目标特性融合,它实质上是模式识别问题,具体的融合方法仍是模式识别的相应技术。 决策层融合是指不同类型的传感器观测同一个目标,每个传感器在本地完成处理,其中包括顶处理、特征抽取、识别或判决,以建立对所观察目标的初步结论。然后通过关联处理、决策层触合判决,最终获得联合推断结果。 2.2JDL模型(Joint Directors of Laboratories, JDL)和λ -JDL模型该模型将融合过程分为四个阶段:信源处理,第一层处理(即目标提取)、第二层处理(即态势提取)、第三层提取(即威胁提取)和第四层提取(即过程提取)。模型中的每一个模块都可以有层次地进一步分割,并且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实现它们。 λ-JDL模型为JDL模型的简化,把0层包含进了1层,4层融入其他各层中。

考研专业介绍:信息与通信工程(新)

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步伐的逐渐加快,国内众多高校和研究院所越来越重视有关信息、网络、通信方面的学科建设。信息与通信工程作为其中最主要的分支,被关注的程度越来越高。现在,全国招收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院校有160多所,其中既有以信息与通信专业为主的专门院校,也有综合实力强劲、信息与通信专业实力也不俗的综合性大学,还有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实力不错但容易被考生忽视的院校。在名专业和名校的分岔路口,向左走还是向右走,是考生必须面对的问题。 向左走:专精研究造就传统强势 全国以信息与通信专业为主的专门院校有北京邮电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南京邮电大学、重庆邮电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西安邮电学院、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等。其中除了北京邮电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外,其他院校的综合实力排名并不靠前,但不能因此低估这些院校在信息与通信工程方面的实力。毕竟这些院校在成立之初大多专攻电子信息与通信工程,悠久的历史成就了它们在专业领域的传统强势。 北京邮电大学 光纤通信、宽带通信、移动通信以及信号处理都是北邮的强势专业。学校拥有一个程控交换技术与通信网国家重点实验室,目前国内广泛应用的智能网就是其研究成果,这也是中国互联网研究能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成果之一。学校还与许多知名通信类企业如华为、中兴、思科(CISCO)、IBM、朗讯等有项目合作。 招生信息:北邮的院系划分较细,有几个院系和科研单位均招收信息与通信工程相关专业的研究生。2011年计划招生数为计算机学院391人,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724人,电子工程学院239人,信息光子学与光通信研究院188人,网络技术研究院346人,总计招生1800人左右。除去一些电子专业,估计信息与通信工程类专业招生人数不少于1000人。 报考指南:北邮每年招生人数较多,约有一半以上是外校学生。除了某些实力特别强的实验室或特别有名的导师录取分数较高外,分数线一般都在各院的院线左右。需要强调的是,北邮的初试专业课参考书《通信原理》是由本校教师编写的,不同于大部分学校选用的樊昌兴教授主编的《通信原理》。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光纤通信技术发展历程、特点及现状

光纤通信技术发展历程、特点及现状

————————————————————————————————作者:————————————————————————————————日期: 2

学号:20085044013 本科学年论文 学院物理电子工程学院 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 年级2008级 姓名王震 论文题目光纤通信技术发展历程、特点及现状 指导教师张新伟职称讲师 成绩

2012年1月10日 目录 摘要 (1) Abstract (1) 绪论 (1) 1光纤通信发展历程 (1) 1.1 世界光纤通信发展史 (1) 1.2 中国光纤通信发展史 (2) 2 光纤通信技术的特点 (3) 2.1 频带极宽,通信容量大 (3) 2.2 损耗低,中继距离长 (3) 2.3 抗电磁干扰能力强 (3) 2.4 无串音干扰,保密性好 (3) 3 不断发展的光纤通信技术 (3) 3.1 SDH系统 (3) 3.2 不断增加的信道容量 (3) 3.3 光纤传输距离 (4) 3.4 向城域网发展 (4) 3.5 互联网发展需求与下一代全光网络发展趋势 (4) 4 结束语 (4) 参考文献 (4)

光纤通信技术发展历程、特点及现状 摘要:光纤通信是利用光作为信息载体、以光纤作为传输的通信方式。光纤通信是以其传输频带宽、通信容量大、中继距离长、损耗低特点,并具有抗电磁干扰能力强,保密性好的优势,光纤通信不仅可以应用在通信的主干线路中,还可以应用在电力通信控制系统中,进行工业监测、控制,而且在军事领域的用途也越来越为广泛。光纤通信技术正朝着超大容量、超长距离传输和交换、全光网络方向发展。 关键词:光纤通信;发展历程;特点;发展现状 绪论 光纤通信技术已成为现代通信的主要通信方式,在现代信息网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容量光纤通信网络的建设,光电子技术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光电子技术将继微电子技术之后再次推动人类科学技术的革命。有专家预测,21世纪将是“光子世纪”,十年内,光子产业可能会全面取代传统电子工业,成为本世纪最大的产业。光纤通信又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而这一次发展将涉及信息产业的各个领域,其范围更广,技术更新,难度更大,动力更强,无疑将对21世纪信息产业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巨大影响。 1 光纤通信发展历程 1.1 世界光纤通信发展史 光纤的发明,引起了通信技术的一场革命,是构成21世纪即将到来的信息社会的一大要素。 1966年出生在中国上海的英籍华人高锟,发表论文《光频介质纤维表面波导》,提出用石英玻璃纤维(光纤)传送光信号来进行通信,可实现长距离、大容量通信。于1970年损失为20db/km的光纤研制出来了。据说康宁公司花费3000万美元,得到30米光纤样品,认为非常值得。这一突破,引起整个通信界的震动,世界发达国家开始投入巨大力量研究光纤通信。1976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在亚特

电子信息工程与通信工程的区别

电子信息工程与通信工程的区别: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具备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能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应用和开发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 通信工程专业学习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等方面的知识,能在通信领域中从事研究、设计、制造、运营及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国防工业中从事开发、应用通信技术与设备。 职业通路:研发员→研发工程师→高层市场或管理人员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跨学科的复合型专业,口径宽、适应面较广。本专业以就业导向为理念,以培养职业素质优良,具有较高创新能力的人才为目标。本专业强调学科交叉,重在培养宽泛的知识面,加强了电子背景的学生在人机工程、人机交互、界面美学等知识的学习。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有:掌握典型的信息系统、电子产品与系统的工作原理、设计方法、维护与营运技能;掌握信息系统的原理和设计、调试能力;掌握信息获取、处理、传输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技术;掌握电子产品和信息系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技能;运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工程设计和应用软件开发的能力。 本专业毕业生适应面很广,可在电子信息领域相关研究所、设计院、学校从事科研、教学或管理工作;可到机关事业单位、工矿企业、能源交通、电力、家电、智能仪器、计算机应用等领域工作;也可在电子与计算机领域从事电子产品界面设计、外观设计、系统设计、辅助

设计和测试工作;还可以进一步深造攻读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主要课程:电路原理、电子电路基础、数字系统基础、软件基础、电子系统设计、电子产品设计基础、人机工程学、人机界面设计、电子产品设计与案例、电子产品可用性测试等。其中电子产品设计与案例为专业特色课程。 通信工程专业是21世纪高新技术的主体和前沿。本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具有通信领域内的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等方面的基本理论与专业知识,具备综合的创新实践能力,能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从事各类通信电子设备和通信系统的研究、设计、开发、制造、测试和技术维护等方面的高级技术人才。本专业设置数字通信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两个专业方向。数字通信技术方向是侧重于通信系统中数字通信、移动通信、光通信等方向的基本理论与实践技能的人才培养,掌握通信设备的研究、设计、开发、测试与维护,熟悉通信的基本方针、政策与法规。通信网络技术方向是侧重于通信网络的构建、通信网络分析与设计方法、网络的运行、安全与维护等方面技术人员的培养。本专业是杭州市首批重点专业,毕业生深受社会的青睐,就业率均在95%以上,并且主要分布在沿海经济发达城市。本专业就业前景十分广阔、就业质量名列各行业前茅,毕业生可在通信企业的各知名公司从事设计与研发工作,如华为、贝尔、东方通信、UT斯达康等;也可以进入电信、移动、铁通、网通、数据交换局、广播电视部门以及相关研究所、设计院、学校从事科研、教学与管理等各方面工作;还

融合通信方案

申瓯通信 申瓯通信设备有限公司创建于1990年10月,是经国家工商总局核准的全国性无区域企业,中国通信工业协会副会长单位,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注册资金6800万,在全国设立多家销售中心和特约经销处,目前,占地面积为3.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3.8万平米的上海申瓯通信设备有限公司已经启动运营,借助上海这个经济中心的区位优势和有利平台,充分整合配置资源,吸引更多的人才,将进一步促进公司发展战略。 致力于IP融合通信系统的自主研发、制造。为国内外运营商提供先进的信息化解决方案。以“绿色、环保、节能”为宗旨,彻底降低设备的功耗和运营成本。全面配合运营商打造IP融合通信新潮流。 企业宗旨:“尽善尽美贡献产业,至诚至信服务用户” 使命:想客户之难题,为其提供完美的解决方案和服务,持续为客户创造最大价值 经营战略:“以培育综合竞争力壮大产业,以开拓新领域发展产业” 融合通信系统 优势 1、组网灵活、接入方便、节省成本 申瓯融合通信系统真正实现IMS(internet)、PSTN(E1/环路)、2G无线网(GSM/CDMA)、3G无线网(TD-SCDMA/WCDMA/CDMA2000)的无缝接入,彻底解决运营商组网和接入

困难的问题,内嵌电子传真、语音信箱、视频留言、视频录音、视频电话会议、服务满意度自动语音回访系统、产品序列号真伪自动查询系统、呼叫中心(IVR)等多业务服务器。给运营商做增值和传统业务提供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案,彻底减少外围设备的添置。并可灵活组网,实现异地分支机构无缝接入此系统,真正实现全球无区域移动办公。使用申瓯融合通信系统无需重新部署电话线,同一条网线即可实现语音、视频、数据的传输,减少了人工和材料的成本。 2、提高客户生产、办事效率 申瓯融合通信系统一个总机下面的分支机构可迈向全球各地,实现便携式移动办公,彻底解决:企业与分公司、办事处之间,对外公布号码太多,联系不方便等问题,真正实现一次接通,全面提高办事效率和客户的满意度。 融合通信系统图 拓扑图如下:

现代通信技术的历史

现代通信技术的历史 所谓通信,最简单的理解,也是最基本的理解,就是人与人沟通的方法。无论是现在的电话,还是网络,解决的最基本的问题,实际还是人与人的沟通。现代通信技术,就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如何采用最新的技术来不断优化通信的各种方式,让人与人的沟通变得更为便捷,有效。这是一门系统的学科,目前炙手可热的3G就是其中的重要课题。 通信技术和通信产业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不论是在国际还是在国内都是如此。这是人类进入信息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 通信就是互通信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通信在远古的时代就已存在。人之间的对话是通信,用手势表达情绪也可算是通信。以后用烽火传递战事情况是通信,快马与驿站传送文件当然也可是通信。现代的通信一般是指电信,国际上称为远程通信。 纵观同新的发展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语言和文字通信阶段。在这一阶段,通信方式简单,内容单一。第二阶段是电通信阶段。1937年,莫尔斯发明电报机,并设计莫尔斯电报码。1876年,贝尔发明电话机。这样,利用电磁波不仅可以传输文字,还可以传输语音,由此大大加快了通信的发展进程。1895年,马可尼发明无线电设备,从而开创了无线电通信发展的道路。第三阶段是电子信息通信阶段。从总体上看,通信技术实际上就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的技术。通信系统是指点对点通所需的全部设施,而通信网是由许多通信系统组成的多点之间能相互通信的全部设施。 而现代的主要通信技术有数字通信技术,程控交换技术,信息传输技术,通信网络技术,数据通信与数据网,ISDN与ATM技术,宽带IP技术,接入网与接入技术。 数字通信即传输数字信号的通信,,是通过信源发出的模拟信号经过数字终端的心愿编码成为数字信号,终端发出的数字信号,经过信道编码变成适合与信道传输的数字信号,然后由调制解调器把信号调制到系统所使用的数字信道上,在传输到对段,经过相反的变换最终传送到信宿。数字通信以其抗干扰能力强,便于存储,处理和交换等特点,已经成为现代通信网中的最主要的通信技术基础,广泛应用于现代通信网的各种通信系统。 程控交换技术即是指人们用专门的电子计算机根据需要把预先编好的程序存入计算机后完成通信中的各种交换。程控交换最初是由电话交换技术发展而来,由当初电话交换的人工转接,自动转接和电子转接发展到现在的程控转接技术,到后来,由于通信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大,交换的技术已经不仅仅用于电话交换,还能实现传真,数据,图像通信等交换。程控数字交换机处理速度快,体积小,容量大,灵活性强,服务功能多,便于改变交换机功能,便于建设智能网,向用户提供更多,更方便的电话服务。随着电信业务从以话音为主向以数据为主转移,交换技术也相应地从传统的电路交换技术逐步转向给予分株的数据交换和宽带交换,以及适应下一代网络基于IP的业务综合特点的软交换方向发展。 信息传输技术主要包括光纤通信,数字微波通信,卫星通信,移动通信以及图像通信。 光纤是以光波为载频,以光导纤维为传输介质的一种通信方式,其主要特点是频带宽,比常用微波频率高104~105倍;损耗低,中继距离长;具有抗电磁干扰能力;线经细,重量轻;还有耐腐蚀,不怕高温等优点。 数字微波中继通信是指利用波长为1m~1mm范围内的电磁波通过中继站传输信号的一种通信方式。其主要特点为信号可以"再生";便于数字程控交换机的连接;便于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保密性好;数字微波系统占用频带较宽等的优点,因此,虽然数字微波通信只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却与光纤通信,卫星通信一起被国际公认为最有发展前途的三大传输手段。 卫星通信简单而言就是地球上的无线电通信展之间利用人在地球卫星作中继站而进行的通信。其主要特点是:通信距离远,而投资费用和通信距离无关;工作频带宽,通信容量大,适用于多种业务的传输;通信线路稳定可靠;通信质量高等优点。

基于神经网络的信息融合技术

基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 数控机床故障诊断研究 1.引言 数控机床具有加工柔性好、加工精度高、加工质量稳定、生产率高等诸多特点,但其结构和运行工况也很复杂,一旦机床发生故障,引起故障的因素众多,有机械方面的,有电气方面的,同时同一种故障往往有不同的表现,同一种症状又常常是几种故障共同作用的结果,故障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各故障之间的复杂联系构成了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中的重点和难点。每个传感器都有一定的功能和测量范围,单个传感器的数据从某个侧面反应被测对象或系统的情况,难免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仅仅通过单一传感器的特征提取和诊断分析将无法成功完成对数控机床的故障诊断任务。因此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显得尤为重要,它能克服传感器使用的局限性和传感器信息的不准确性,充分地、综合地、更有效地利用多传感器信息,减少信息的模糊性,增加决策可信度,提高对数控机床的故障诊断的准确率。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是一种重要的传感器信息处理方法,它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最早被应用于军事领域,用于解决目标识别与跟踪、状态与身份估计、态势和威胁估计等技术问题。它能充分利用不同时间与空间的多传感器数据资源,在一定准则下进行分析、综合、支配和使用,得到对被测对象的一致性解释和描述,并做出相应的判断、估计和决策。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有多种算法,其中,D-S证据理论方法的应用最为广泛。本文主要建立了基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数控机床二级故障诊断系统:基于自适应加权算法的一级融合,基于D-S证据理论的二级融合。然后利用某一论文中的数控机床的测量数据,通过MATLAB软件对其进行分析计算,最后得出结论。 2.基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二级故障诊断系统 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二级故障诊断系统:基于自适应加权算法的一级融合,基于D-S证据理论的二级融合,如图1所示。

哈工大信息与通信工程培养

学科专业代码:0810 学科专业代码:信息与通信工程 类型:学术研究型 一、研究方向 1. 宽带通信理论与技术 2. 信息传输理论与编码技术 3. 移动通信与卫星通信技术 4. 新体制雷达理论与技术 5. 现代信号处理理论与技术 6. 雷达成像与目标识别技术 7. 数字图象处理理论与技术 8. 信息对抗理论与技术 9. 数据采集理论与应用 10.遥感信息处理与应用技术

说明: 1. 学术研究型硕士研究生必须修满35学分。其中公共学位课(GXW)9学分,学科基础课(XW)8学分,学科专业课(XW)6学分,选修课(X)6.5学分,专题课(ZT)2学分,实践课(ZX)3.5学分,学术活动1学分,外语学术论文1学分。 2. 学生选课应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并经过院系主管负责人确认,对于选课人数不超过10人的选修课原则上不允许开设。 3. 学术活动要求在导师的指导下,在课题组范围内进行一次学术报告,或者在研究生论坛活动中进行一次学术报告。 4. 外语学术论文的要求毕业前发表或投稿一篇外文学术论文。

学科专业代码:0810 学科专业代码:信息与通信工程 类型:应用研究型 一、研究方向 1.通信系统设计与优化 2.数字信号传输技术 3.移动通信系统 4.雷达信号处理技术 5.信号处理技术及应用 6.软件无线电技术及应用 7.数字图象处理与应用 8.信息安全与对抗技术 9.高速数据采集与大容量存储技术 10.遥感信息处理与应用技术 二、课程设置

说明: 1. 应用研究型硕士研究生必须修满31学分。其中公共学位课(GXW)9学分,学科基础课(XW) 4学分,学科专业课(XW)4学分,选修课(X)7学分,专题课(ZT)2学分,实践课(ZX)3学分,人文管理课2学分。 2. 学生选课应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并经过院系主管负责人确认,对于选课人数不超过10 人的选修课原则上不允许开设。 3. 人文管理类课程由研究生院统一设置,供学生选修。 4. 实践课可以是软件或硬件设计类课程(也可以通过在校外企业及研究所参加实习或论文工作获得实践课学分)。

华为融合通信解决方案 V3.0 技术白皮书

华为融合通信解决方案V3.0 技术白皮书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016年04月 版权所有?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2016。保留一切权利。

目录 1融合通信发展的业务驱动 (1) 2企业建设融合通信面临的挑战 (1) 2.1融合通信有效的从传统TDM平滑演进到全IP化协作 (1) 2.2如何确保融合通信的信息安全并简化运维工作? (2) 2.3融合通信如何有效提升业务运作效率实现CEBP? (2) 2.4在融合通信建设中如何结合运营商网络构筑整体低成本优势? (2) 2.5如何用融合通信满足BYOD/移动办公需求? (2) 3华为融合通信概述 (3) 3.1华为融合通信如何应对挑战 (3) 3.1.1把运营商领域的技术优点和轻量化优势带给企业 (3) 3.1.2为不同容量的市场提供不同的产品和方案 (3) 3.1.3保护客户投资,从TDM到全IP均可适应,伴随客户成长 (3) 3.1.4固定和移动的多终端一致用户体验 (4) 3.1.5端到端的安全和质量保障 (4) 3.1.6 SIP为基础的开放架构,实现CEBP (4) 3.2华为融合通信的核心理念 (5) 3.2.1全媒体融合 (5) 3.2.2移动/BYOD能力 (5) 3.2.3开放协作能力 (5) 4华为融合通信架构与主要产品组合 (6) 4.1华为融合通信是电信级政企UC架构 (6) 4.2呼叫管理 (6) 4.3业务应用 (7) 4.3.1 eServer应用服务器 (7)

4.3.2 Meeting MS多媒体会议应用服务器 (7) 4.3.3 MAA移动接入应用服务器 (7) 4.3.4 UMS (8) 4.3.5 Audio Recorder (8) 4.3.6 CDR话单与计费 (8) 4.3.7个人Portal (9) 4.4融合通信业务开放eSDK (9) 4.5融合通信管理应用 (9) 4.5.1 BMU业务管理模块 (9) 4.5.2 eSight统一网管 (10) 4.6 SIP软交换 (10) 4.6.1统一会话服务器USM (10) 4.6.2 U1900系列大中型SIP软交换网关 (11) 1. 统一网关U1981 (11) 2. 统一网关U1980 (12) 4.6.3 U1900系列中小型SIP软交换网关 (13) 1. U1960 (14) 2. U1911 (14) 4.6.4 IAD (14) 4.7终端系列 (15) 4.7.1 Desktop Client (15) 4.7.2 Mobile Client (15) 4.7.3 IP 话机系列 (16) 5华为融合通信典型解决方案 (16) 5.1融合通信解决方案 (17) 5.2融合会议解决方案 (17) 6华为融合通信的关键优势 (18) 6.1电信级的高性能和高可靠性 (18) 6.2丰富的UC业务特性 (19)

浅析信息融合技术及应用

信息融合技术及应用 近年来,由于信息融合技术充分利用多源数据的互补性和电子计算机的高速运算和智能,提高了信息处理结果的质量而受到广泛的关注。 信息融合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将来自多个传感器或多源的观测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处理.从而得出决 策和估计任务所需的信息的处理过程。另一种说法是信息融合就是数据融合.但其内涵更广泛、更确切、更合理,也更具有概括性.不仅包括数据,而且包括了信号和知识。 根据美国国防部三军实验室理事联席会给出的定义:信息融合是一个对从单个和多个信息源获取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关联、相关和综合,以获得精确的位置和身份估计,以及对态势和威胁及其重要程度进行全面及时评估的信息处理过程;该过程是对其估计、评估和额外信息源需求评价的一个持续精练过程,同时也是信息处理过程不断自我修正的一个过程,以获得结果的改善。 随着系统的复杂性日益提高,依靠单个传感器对物理量进行监测显然限制颇多。因此在故障诊断系统中使用多传感器技术行多种特征量的监测(如振动、温度、压力、流量等),并对这些传感器的信息进行融合,以提高故障定位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信息融合技术是随着雷达信息处理和指挥自动化系统的发展而形成的。它是关于如何协同利用多源信息,以获得对同一事物或目标更客观、更本质认识的综合信息处理技术。指挥自动化系统中的信息融合,是指对来自多个传感器的数据与信息进行多层次、多方面检测、关联、相关、估值和综合等处理,以达到精确的状态与身份估计,以及完整、及时的态势和威胁评估。 由于各类传感器的性能相互差别很大,所测物理量各不相同,有互补性,它们协同动作就能获取比单传感器更多、更有效的信息,主要体现在:系统可靠性高;更大的空间和时间覆盖范围;良好的置信 度和分辨率;增加了测量空间的维数,拓宽了侦察范围;系统生存能力强、抗毁性好。 随着应用系统逐渐扩大,所需的功能也越来越复杂,使用的传感器种类也相应增多。原先的单一传感器检测技术已不能满足要求,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应运而生。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就是对同一检测对象,利用各种传感器检测的信息和不同的处理方法以获得该对象的全面检测信息,从而提高检测精度和可靠性。在多传感器系统中,信息表现为多样性、复杂性以及大容量,信息处理不同于单一的传感检测处理技术,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已成为当前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信息融合技术的基本理论是充分利用不同时间与空间的多传感器信息资源,采用计算机技术对按时序获得的多传感器观测信息在一定准则下加以自动分析、综合、支配和使用,获得对被测对象的一致性解释与描述,以完成所需的决策和估计任务,使系统获得比它的各组成部分更优越的性能而进行的信息处理过程。而其基本原理却是充分利用多个传感器资源,通过对传感器及其观测信息的合理支配和使用,把多传感器在空间或时间上可冗余或互补信息,依据某种准则来进行组合,以获得被测对象的一致性解释或描述。将信息融合划分成如下几个过程:对准、相关、滤波、识别和威胁评估及态势评估。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与单传感器信号处理相比,单传感器信号处理是对人脑信息处理的一种低水平模仿,不能像多传感器信息融合那样有效的利用更多的信息资源,而多传感器信息融合可以更大程度地获得被测目标和环境的信息量。多传感器信息融合与经典信号处理方法之间也存在本质的区别,关键在于数据融合所处理的多传感器信息具有更复杂的形式,而且可以在不同的信息层次上出现。 信息融合是由多个传感器组合成平行或互补方式来获得多组数据输出的一种处理方法,是一种最基本的方式,涉及的问题有输出方式的协调、综合以及传感器的选择。在硬件这一级上应用。融合是当将传感器数据组之间进行相关或将传感器数据与系统内部的知识模型进行相关,而产生信息的一个新的表达式。 信息融合的一般方法信息融合的研究内容极其丰富,涉及的基础理论也非常广泛,而信息融合方法

考研0810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简介

0810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简介 一级学科(中文)名称:信息与通信工程 (英文)名称: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一、学科概况 从1864年麦克斯韦在理论上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到1888年赫兹实验验证电磁场理论,再到1896年马可尼发明无线电报,人类进入了电信时代。从20世纪上半叶人类发明电子管、晶体管、雷达、广播、电视等,到20世纪中叶香农提出信息论、维纳提出控制论,再到20世纪后期以来的集成电路、移动通信、互联网、智能终端、社交网络等技术的大规模普及和应用,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得到了长足发展,并推动了世界信息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 未来社会将是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信息与通信工程的发展前景广阔。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信息化进程的加速,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的各个研究分支呈现出相互渗透与融合的趋势,沿着多媒体化、普及化、多样化、个性化和全球化的方向发展,并逐步向网络化﹑融合化、智能化的方向拓展。另一方面,信息与通信科学技术正向生物、纳米、认知等其它传统及新兴学科和领域渗透,成为发展交叉学科的重要纽带,必将促进多个学科的交叉融合发展,孕育诸多重大科学问题的发现和原理性的突破,并且将引发新的信息科技革命。 二、学科内涵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是一个涉及应用数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完整,关联工业、农业、生物、医疗、航空航天、军事、金融业、服务业等行业的应用领域广泛的学科,主要研究对象包括信息的获取、存储、传输、处理和应用,以及信息与通信设备及系统的研究、分析、设计、开发、维护、测试、集成和应用。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一方面以信息传输和交换研究为主体,涉及国民经济和国防应用的电信、广播、电视、声纳、导航、遥感、遥测遥控、互联网等领域,研究各类信息与通信网络及系统的组成原理、体系构架、功能关联、应用协议、性能评估等内容;另一方面以信号与信息处理研究为核心,研究各类信息系统中的信息获取、变换、存储、传输、应用等环节中的信号与信息处理,包括各种形式信号与信息处理的算法与体制、物理实现、性能评估、系统应用等内容。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的主要理论包括:电路与系统、信号处理、电磁场与电磁波、信息理论、控制与优化、通信理论、雷达理论、网络理论、导航定位理论、遥感遥测理论、信息对抗理论、智能信息处理理论、网络安全理论等。 本学科的研究方法包括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理论研究主要是依据理论分析设计目标模型,再通过逻辑推理或实验验证相关的科学结论。实验研究主要通过探测和采集目标数据、以及构建目标物理模型或系统,获得相关实证数据并借助数学与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由此提出或验证科学结论。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过程中均可运用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等方法,以及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蕴涵的基础科学方法。 三、学科范围 信息与通信工程主要包括“通信与信息系统”和“信号与信息处理”两个研究方向。 “通信与信息系统”方向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l 信息理论 l 通信信号处理 l 信源、信道编码以及网络编码 l 通信网络与协议 l 通信与信息系统架构与体系 l 信息安全与通信对抗

什么是融合通信

1、什么是融合通信 融合通信,Unified Communication,简称UC,也常翻译为统一通信。融合通信是指,把计算机技术与传统通信技术融合一体的新通信模式,融合计算机网络与传统通信网络在一个网络平台上,实现电话、传真、数据传输、音视频会议、呼叫中心、即时通信等众多应用服务。 融合通信就是把计算机技术与传统通信技术融合一体,让人无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通过任何设备、任何网络,获得数据、图像和声音的自由通信。 融合通信是传统通信与IT、互联网三大领域逐步发展、自然融合的结果,是基于统一平台、面向各种终端和接入方式的新型社交网络沟通平台。其融合的内容包括通讯录、话音、短信、视频会议、传真等通信功能;IM、状态、空间、微博、SNS等互联网应用,以及桌面软件、企业信息系统等融合。 2、融合通信的背景 All IP进程的持续深入为融合通信奠定了良好技术基础,来自用户的多业务、全方位通信诉求成为融合通信迅猛发展的最大驱动力,促使整个融合通信产业呈现高度繁荣态势。此后,3G网络的全面覆盖,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以及社交应用绽放勃勃生机,则为融合通信进一步深入演化奠定了基础。 从企业机构的通信业务来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内部人员之间的通信,主要以有效协同工作为目标;二是企业与客户之间的通信,一般以联络中心/呼叫中心的形式存在,并与企业的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密切配合,以便企业最大限度地提高客户满意度和

忠诚度,由此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商机。不论是企业内部通信,还是企业与客户之间的通信,都将是融合通信的巨大应用领域。 3、运营商为什么重视融合通信 融合通信业务是指基于能够提供包括语音、数据、视频和多媒体业务信息通信技术开展的全业务服务,目前全球主流电信运营商都纷纷地将融合通信业务定位为业务和技术发展的核心方向。 四大原因: 一方面,随着IP技术的迅猛发展,日益开放的电信业务市场不断涌入新的竞争者,传统的语音业务特别是固网语音收入增幅减少甚至下滑,这迫使运营商特别是固网运营商不得不通过融合通信寻找新的业务发展空间。另一方面,随着部分运营商进入融合通信业务领域以及一些传统IT公司、IT服务商不断地推出大量的基于IP网络的融合通信业务,电信运营商为了在竞争中不落后于拥有融合通信业务提供能力的IT公司和IT服务商,迅速地进入融合通信业务领域,在增强自身融合通信业务提供能力的同时向IT服务能力渗透。其三是,广大客户完全不满足基于单业务提供的上一代电信业务,需要能够为其提供融合通信和IT 以及业务流程系统整体解决方案。其四是,电信运营商具备强大的基础网和业务网是融合通信最坚实的基础。“融合通信”在各大电信运营商开展对中心企业信息化业务和服务中已经得到最大地体现,为了满足客户特别是政企和商企客户这种“全业务”需求,电信运营商率先提升其业务网构架和搭建业务平台为各类客户提供融合通信业务、IT业务和ICT业务。本

电子商务通信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电子商务通信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随着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电子商务也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企电子商务通讯技术发展问题探究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查看。 1 云通信(Cloud Communication)的概念 云通信(即Cloud Communication):是云计算与统一通信的融合,是ICT产业在未来五年中可预见的一个发展新方向,CC将主导下一代ICT的发展,CC由三部分组成:前面是端、后面是云、中间是网络。CC三个组成部分紧密相连,每一个部分既可以独立发展,又可以带动其他两个方面成为一枝独秀。具体来说:“端”是CC 的最前方,它既需要“云”在内容上为其提供服务,也需要“网络”的传输支持;“网络”在“端”和“云”之间起桥梁作用,没有完善的网络,“端”与“云”之间无法实现对接;“云”在CC中起基础性作用,没有“云”,“端”就成了无源之水,“网络”也毫无用武之地。因此,CC是端、网络、云三位一体的新型产业模式,同时CC已经不是简单的通讯,而是一个服务体系。(CC概念由该文提出,有别于云计算之类的技术概念。) 2 CC产业结构分析 2.1 云终端 这里指云终端(Cloud Terminal),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胖云终端,

以移动终端为主,就是以JAVA浏览器等为主的移动终端,目前PC上处理的业务用移动终端也可以完成,如PC、智能手机、ebook、嵌入式芯片等;另外一类是瘦云终端,它本身没有太多的计算能力,主要就是显示和控制的功能,如智能电表、交通卡等。 (1)胖终端(Fat terminal)主要有移动互联网设备(MID)、智能手机、电子书、ipad等多种形式,其中ipad被认为是未来胖终端的终极产品。这里重点可以按照有没有“电话”功能分成MID和smartphone。MID将成为人们访问互联网的重要方式,智能手机(smartphone)则成为通信的主流。但是这两者的融合也是显然的,因为语音服务的增长已经达到了极限。 ①MID:即Mobile Internet Device,移动互联网设备,它是在2008年IDF大会上英特尔推出的一种新概念迷你笔记本电脑。在英特尔的定义中,这是一种体积小于笔记电脑,但大于手机的移动互联网装置。MID与UMPC类似,同样为便于携带的移动PC产品。通过MID,用户可进入互联网,随时享受娱乐、进行信息查询、邮件收发等操作。 ②智能手机(Smartphone):是指“像个人电脑一样,具有独立的操作系统,可以由用户自行安装软件、游戏等第三方服务商提供的程序,通过此类程序来不断对手机的功能进行扩充,并可以通过移动通讯网络来实现无线网络接入的这样一类手机的总称”。 (2)瘦云终端(Thin terminal)本身没有太多的计算能力,主要功能就是显示和控制,常见的瘦终端有智能卡、智能电表、无线化的信息家电。

多信息融合技术概述

本次讲座主要讲了多源数据融合的定义、应用领域、所具有的优势、信息融合的级别、通用处理结构、主要技术方法、要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和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下面就围绕这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多源信息融合是一种多层次,多方面的处理过程,包括对多源数据进行检测、相关、组合和估计,从而提高状态和身份估计的精度,以及对战场态势和威胁的重要程度进行实时完整的评估。简单说,多源信息融合就是对多源信息进行综合处理,从而得出更为准确、可靠的结论。例如我们感知天气,通过我们的体表感觉温度的高低,通过眼睛观察天气的晴朗或阴雨,通过耳朵听风的大小,然后将这些信息通过大脑的综合处理,对天气有一个总体的感知定位。 多源信息融合在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军事上进行战场监视、图像融合,包含医学图像融合等、工业智能机器人(对图像、声音、电磁等数据进行融合,以进行推理,从而完成任务)、空中交通管制(由导航设备、监事和控制设备、通信设备和人员四部分组成)、工业过程监控(过程诊断)、刑侦(将人的生物特征如指纹、虹膜、人脸、声音等信息进行融合,可提高对人身份识别的能力)、遥感等。 信息融合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时因为它在信息处理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增强系统的生存能力,也就是防破坏能力,改善系统的可靠性;可以在时间、空间上扩展覆盖范围;提高可信度,降低信息的模糊度,如可以使多传感器对同一目标或时间加以确定;提高空间分辨率,多传感器信息的合成可以获得比任一单传感器更高的分辨率;增加了测量空间的维数,从而使系统不易受到破坏。 信息融合的级别有多种分类方法,若按数据抽象的层次来分,可分为数据级融合、特征级融合和决策级融合。数据级融合是直接对传感器的观测数据进行融合处理,然后基于融合后的结果进行特征提取和判断决策。数据级融合的精度高,但由于数据量大,故处理的时间长,代价高,数据通信量大,抗干扰能力差,并且要求传感器是同类的。多应用在多源图像复合、同类雷达波形的直接合成等。特征级融合是先由每个传感器抽象出自己的特征向量(比如目标的边缘、方向、速度等信息),融合中心完成的是特征向量的融合处理。这种融合级别实现了可观的数据压缩,降低了通信带宽的要求,有利于实现实时处理,但却损失了一部分有用信息,使融合性能有所降低。决策级融合是先由每个传感器基于自己的数据作出决策,然后融合中心完成的使局部决策的融合处理。这种级别的融合数据损失量大,相对来讲精度低,但却抗干扰能力强,通信量小,对传感器依赖小,不要求同质传感器,融合中心处理代价低。 图1、集中式结构 多源数据融合的通用结构有集中式结构、分布式结构和混合式结构。集中式结构是所有传感器的数据直接送给融合中心进行处理,结构如图1所示。 分布式结构是融合中心收到的是经过局部处理的数据,结构如图2所示。混合式结构是

信息与通信工程解析

信息与通信工程 0810 (一级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 “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包含4个二级学科: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信息安全与对抗,目标探测与识别。 本一级学科于1956年开始招收二年制研究生,1978年恢复招收硕士研究生。其中“通信与信息系统”和“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分别于1984年和1991年被批准建立博士点,并于1987年和1994年分别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和部级重点学科;1988年建立了博士后流动站;1989年建立“信号采集与处理”国家专业实验室;1998年5月获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2003年春批准自行增设两个二级学科:信息安全与对抗,目标探测与识别。 本一级学科从事各类电子信息与通信系统的原理、体制与处理方法研究,包括信息获取、变换、存储、传输、交换、处理、识别、对抗等。主要研究方向有: 1.通信系统理论与技术:主要研究军用和民用通信系统理论及其关键技术,包括无线通信、抗干扰通信、卫星通信、通信信号处理、通信网络理论与技术、软件无线电技术等。 2.移动通信理论与技术:主要从事未来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包括信源编码、信道编码、高效调制解调、自适应传输技术和技术体制等)、新型军用移动通信系统的网络结构、传输技术等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3.信号与图像处理:主要研究信号与图像处理在通信、雷达、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的应用,包括非平稳、非线性系统处理,时空二维信号处理,阵列信号处理,自适应信号处理,实时图像处理,图像制导,遥感图像处理,图像信息隐含技术,成像理论与技术,生物医学信号处理,实时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等。 4.信息处理理论与技术:主要包括信息获取技术,信源编码理论与数据压缩技术,语音、视觉、听觉信息处理,多媒体信息处理,数字水印技术,版面分析与文字识别,高速并行信息处理系统设计与软件编程,人工神经网络与智能信息处理,信息处理系统在单片集成等领域的研究。5.信息安全与对抗理论与技术:主要从事信息与信息系统体系结构及安全、信息科学技术与安全对抗、雷达对抗、通信对抗、网络安全与对抗、信息加密与安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6.目标探测与识别理论与技术:主要研究利用电、红外或可见光等多种传感器获取目标信息、检测与识别目标的新理论和新技术,包括:雷达与多谱段图象系统等信息系统新体制新方法,各种时空环境下信息获取与处理,雷达对抗,干扰与反干扰,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智能信息处理与目标识别等领域的研究。 一、培养目标 热爱祖国,有社会主义觉悟和较高道德修养;掌握坚实宽广的通信科学、信息科学方面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信息与通信工程领域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 二、课程设置 1.硕士起点博士生课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