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唐代的两税法

浅论唐代的两税法
浅论唐代的两税法

浅论唐代的两税法

摘要:“两税法”是德宗建中元年(760年),宰相杨炎建议颁行的,它是中国赋税改革史又一次重大改革。两税法的推行适应了当时土地高度集中的要求,促进了唐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唐代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唐中后期乃至整个封建社会都占有重要地位,对于后世发展影响深远。

关键字:两税法;背景;内容;意义

唐代中期的两税法,对于整个唐代的政治经济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都知道在推行两税法之前,唐的财政税收制度是租庸调制,而租庸调制对土地的要求是均田制。实施均田制的前提就是可供政府分配的土地较多,一旦可供分配的土地出现短缺均田制就难以维持,均田制的这种弊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显现出来。在安史之乱后,随着土地兼并的日益加剧,失地农民逃亡的现象愈加严重,均田制处于崩溃的边缘,而租庸调制也就不能推行下去。而在安史之乱以后,情况更为严重,各种矛盾随之尖锐的显现出来,这些不稳定因素严重威胁到唐朝的统治,特别是财政问题成为政府解决的重点和难点。于是,唐朝政府从户税和地税出发,通过加强对户税和地税的征收,使户税和地税占到唐朝税收的很大部分。为了稳定财政,缓和阶级矛盾,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宰相杨炎向唐德宗建议,以户税和地税为主,统一各项税收,实施“两税法”。两税法的推行解决了政府财政问题的同时也减轻了百姓的经济负担,缓和了解决矛盾,同时也促进了经济发展,两税法的推行对于唐代社会乃至整个封建社会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就两税法的产生来看,它的产生有深刻的历史背景。

一、两税法产生的政治背景

1.朝廷与地方藩镇之间的收入竞争。在两税法实施之前,藩镇割据现象已相当频繁。藩镇势力为维护其在地方的统治,纷纷扩充兵力,增强军事实力、经济实力,与中央形成了对抗之势,朝廷与地方藩镇之间的政治和经济矛盾已经十分尖锐。再看当时的唐王朝,当时的统治者贪图享乐,安于现状,思想止步不前,使得唐朝的发展缓慢。加之政府的军队由于缺乏操练,战斗力急剧下降,已不能与藩镇割据势力相比,中央几乎失去了驾驭地方藩镇势力的能力。安史之乱以后,由于朝廷内部矛盾及吐蕃的威胁,政府对于藩镇采取姑息政策,“安史平而藩镇之祸方始”,①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各地藩镇趁此机会扩充势力,在租庸调制被破坏的情况下任意征税。这样,税权就落入了藩镇势力手中,且政府失去收入来源。因此,政府迫切需要加强自己的财权。“封建社会的经济实权,归根结底是建立在田制税法上”,②当时的最高统治者要想稳定自己的统治提高自己的财权,就必须改革赋税制度。“唐朝统治者改革税制的主要目的在于解救财政危机,保证中央政府的收入”③两税法把以往“苛捐杂税”合并,纳入中央政府的控制范围,进而抑制地方对财政的控制。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唐政府实施两税法的主要意图是通过改革赋税制度来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经济矛盾,增强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

2.社会矛盾激化。唐中期以前赋税重且极度不公。贵族和官员凭借其职位,获得减免税收的特权,而朝廷则将减免的这一部分赋税分摊在百姓身上,将经济负担转嫁到普通老百姓身上。杨炎曾曰:“凡富人多丁,率为官为僧,以色役免。贫人无所入则丁存,故课免于上,而赋征于下。”④从贞观初年到玄宗时期,官员数量急剧增长,行政开支极其庞大;而平定安史之乱所需要的军费开支也很大。政府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赋税需要,不得不加重对农民的赋税征收比重,尤其是江淮地区,这就引起了人民群众的反抗。据史料记载:“广德初,群盗蜂轶,连陷县邑。”⑤“人不堪命,皆去为盗贼。上元、宝应间,如袁晃、陈庄、方清、许钦等乱江淮,十余年乃定”。⑥阶级矛盾计划,唐王朝封建统治受到严重威胁,因此改革赋税制度,整顿经济,缓和阶级矛盾,减轻百姓负担成为政府首要解决的问题。

二、两税法产生的经济背景

(一)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逐步瓦解

我们都知道均田制的实施前提是国家拥有足够的可供分配的土地,如果这一前提得不到实现,那么均田制就失去了发展的可能性。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田产买卖逐渐盛行,土地兼并日趋严重。世族贵族、庶族地主及寺院僧侣霸占官田,侵占土地,兼并民产,土地兼并现象盛行,而到了开元天宝时期,土地兼并已经普遍化。就官僚地主来看,玄宗的姑母太平公主“田园遍于近旬膏腴”。⑥宰相李林甫“京城邸第,田园水硙,利近上腴”。⑦愈演愈烈的土地兼并从根本改变了土地所有制形式,国家掌握的土地越来越少,均田制日趋瓦解。(二)赋役负担加重、农民大量逃亡、朝廷税源日益减少

由于土地兼并严重,大批农民被迫失去土地,倾家荡产,四处逃离。在均田制给田不足的情况下,为了减轻赋役负担,农民不得不卖掉土地远走他乡。政府将逃亡的农民所负担的赋役转嫁到其他农户身上,致使大量农民不堪负重,被迫逃亡,形成恶性循环。农民的逃亡致使户籍得不到清理,户口失实,这也就使政府掌握的户口越来越少。加之,平定安史之乱政府需要负担庞大的军费开支。在这种双重打击下,国家财政出现了更深的危机,赋税改革迫在眉睫。

二、两税法的基本内容

1.取消租庸调及一切杂徭、杂税,但保留丁额。

2.不分主户(当地土著户)、客户(外来户),一律以当时居住地为准登入户籍,交纳户税。

3.不再按丁征税,改为按资产和田亩征税。根据资产定出户等,按户等征收户税,定税计钱,折钱纳物,即以钱计算税额,折合成实物交纳;根据田亩数量征收地税,地税以大历十四年(779)的垦田数字为准,交纳谷物。

4.没有固定住处的行商也要纳税。税额初为其收入的三十分之一,后改为十分之一。

5每年分夏、秋两次征收,夏税要在六月交完,秋税要在十一月交完。

6.“量出制入”。中央根据财政支出的需要先做预算,定出总税额,分配到各地征收,全国没有统一的税率。

三、两税法推行的意义

1.两税法的推行改变了过去的征税标准,实现了“以人丁文本”到“以资产为本”的转变。在两税法推行之前,田赋制度实行人税与物税并行征收。两税法废除了“以人丁征税”的标准,以田产和资产作为赋税征收依据,实现了“以丁为本”向“以资为本”的转变。这是封建赋税改革的一大进步。按资产征收赋税使得官僚、贵族、客户、不定居的商人都要纳税,这就扩大了税源,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赋税集中在贫苦农民身上的不合理状况,调动了农民从事劳动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2.两税法把各种杂徭,杂税合并,建立了统一的税制,减少了纳税项目,在一定时期内,既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也是人民的负担有所减轻。同时,两税法集中纳税时间,简化纳税手续的做法,矫正了“旬输月送无休息”的弊端,方便农民交纳赋税,又便于政府征收,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和赋税的征收效率。

3.提出“量出制入”的财政原则。中国自西周以来,“量入为出”是一直普遍采用的财政原则。“量入为出”是家庭预算的重要原则。杨炎在“两税法”中提出的“量出制入”是对传统财政思想的突破和创新。而事实证明,这一原则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职能的不断扩大,财政支出日趋庞大,在财政收入必须满足财政支出增长的情况下,“量出制入”这一财政思想必将发挥其强大的作用。

4.两税法的推行巩固和加强了唐王朝的封建政权。安史之乱以后,中央控制的地域缩小,统治力量大为削弱,藩镇势力趁机扩充势力,继续与中央对抗。藩镇割据势力的大量存在,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统一和强盛。两税法的推行,恢复了因安史之乱被打乱的经济,消除了财政

混乱。政府通过两税法获得大量的财政收入,经济实力大大加强。《旧唐书。杨炎传》记载,在两税法实行以后“人不土断而地著,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诫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⑧随后,中央为加强对地方的财政控制,制定税收的分配方法,将地方财权进行分割,切断了藩镇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巩固了唐朝的统治。综上所述,两税法的推行对于唐朝乃至整个封建社会对哦具有重要意义,在封建社会赋税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两税法中的某些思想影响着中国赋税体制的发展,对于现在的我们仍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唐朝羁縻府州制

羁縻府州制评议 摘要: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朝历代统治 者都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如何处理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采取怀柔政策对周边少数民族进行管理和归顺,是大多数统治者的最佳政策。而羁縻政策贯穿于中国历代王朝,在处理中央和地方,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之间起到桥梁作用。对少数民族实行羁縻政策早始于秦汉时期, 而经过历代诸朝的不断补充与完善, 至唐代已更趋完备。唐朝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颠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都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其处理民族关系的羁縻政策更是为后世所借鉴和参考。唐朝在总结了历代王朝羁縻政策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政治制度———羁縻府州制。以羁縻府州制为主体的羁縻政策促进了各民族间的联系与交往,为唐朝空前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本文主要以唐朝为例,介绍了羁縻府州制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它在统一唐朝过程中起的作用和历史意义。 关键词:唐朝;羁縻政策;羁縻府州制 一、何谓羁縻府州制度 羁縻政策在历史上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诸如和亲、册封、贡赐等 等。羁縻府州制度也是其中一种形式。据《史记》记载:秦定蜀贬蜀王为候。秦统一西南后,对归降的“西南夷”酋领授为王侯,“蛮夷君长”。其后,如汉朝在西南(益州)广泛推行“蛮夷君长”统治,这就是所谓“羁縻政策”的最初形式。这一时期的羁縻政策,只是略

加管束少数民族,为了笼络少数民族,使他们不致叛乱。真正形成制度化,是在唐朝。因为唐代统治者推行的羁縻府州体制是前人未曾施行的新形式。而且所建立的府州相对历代的数量多、分布广、影响大。从贞观四年(公元630 年)在东突厥故地设立羁縻府州以来,唐在周边民族地区,按民族部落的大小,以其大者为府,小者为州,先后设置了羁縻府州800余个。 羁縻府州制度,是指以对少数民族地区,以建立府州这一行政建制的形式,并由少数民族自己的酋领来实行统治,由朝廷对酋领册封职官称号,酋领“因俗而治”,朝廷不过问其内部事务。也就是把统一进来的民族地区划分为都督府、州、县,实行有别于内地州县的统治政策。这种制度使各民族在本民族行政领导和经济管理上拥有相应的权力, 也可以按照本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 二、唐朝时期羁縻府州制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朝历代统治者都面临着如何处理好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唐朝立国之初,在总结了历代王朝羁縻政策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了“适时适地”、“因俗而治”的羁縻府州制。使各民族交往进一步加强, 推动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唐朝设置羁縻府州制, 将封建王朝少数民族政治行政管理制度提高到一个更新更完善的程度。对少数民族实行羁縻政策始于秦汉时期, 而经过历代诸朝的不断补充与完善, 至唐 代已更趋完备。羁縻政策是中国封建皇权统治下多民族发展不平衡的必然产物。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唐朝建立后, 为加强中央集权, 对政治行政制度进行了改革。作为封建中央集权制度下的皇权统治, 在确立了其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威后, 必然会将这种权威推 行到他所管辖的各个地区,直到达到民众心中有“皇权至高无上”的目的。而且皇权权威影响力会不断地伸展扩大,表现在对少数民族的政治行政管理方面, 是郡县制度在民族地区不断拓展。然而, 皇权权威在扩展其影响力是一个逐步的过程。对于皇权影响力尚未达到的民族地区, 为了保证将其纳入封建王朝统治体系之中, 而又避免发生 激烈的冲突,统治者采取适当的怀柔政策,尽量减少中央王朝与边疆 少数民族地区的矛盾。从秦汉时代起, 诸王朝逐步采取了以羁縻方式对少数民族进行政治统治和行政管理。一方面, 封建中央王朝将少数民族首领作为自己统治少数民族的代表, 通过他们来管理少数民族; 另一方面, 封建王朝又允许少数民族沿袭其传统的经济、政治、行政管理运行模式, 保留原有的社会组织形式, 并在维护、服从、认同皇权一统的前提下, 自主管理自己内部事务,从而满足了封建王朝中央和少数民族地方上层双方的现实要求。唐王朝羁縻府州的设置符合了

唐朝租庸调和两税法

唐朝租庸调和两税法 唐朝租庸调和两税法 唐代前期主要的赋役制度。经过隋末的大动荡,唐初人口锐减,土地大片荒芜,唐王朝为了恢复农业生产,采行前代曾实行过的均田制。对每一男丁授田百亩,其中永业田20亩,口分田80亩。在这基础上实施租庸调法,规定:每丁每年向国家输粟2石,为租;输绢2丈、绵3两(或布2丈4尺、麻3斤),为调;服役20日,称正役,不役者每日纳绢3尺(或布3.6尺),为庸。若因事增加派役,则以所增日数抵除租调,“旬有五日免其调,三旬则租调俱免”,并限定所增日数与正役合计不得超过50日。这些规定,承袭了北魏以来对赋役制的改进,租调负担比前代略有减轻,并订有水旱灾减课办法;在服役与纳绢之间有一定的灵活性。 租庸调法既以均田制为存在的依据,而均田制自始既未能保证百亩授田,土地买卖之风又使均田制趋于瓦解,加上安史之乱以后的动乱局面,均田制至大历年间已无法继续下去,租庸调法遂于德宗建中元年(780)为两税法所代替。 唐代后期用以代替租庸调制的赋税制度。开始实行于德宗建中元年(780)。由于土地兼并逐步发展,失去土地而逃亡的农民很多。农民逃亡,政府往往责成邻保代纳租庸调,结果迫使更多的农民逃亡,租庸调制的维持已经十分困难。与此同时,按垦田面积征收的地税和按贫富等级征收的户税逐渐重要起来。安史之乱以后,赋税制度非常混乱。赋税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大历十四年五月,唐德宗即位,宰相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到次年(建中元年)正月,正式以敕沼公布。两税法的主要原则是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人,上籍征税。同时不再按照丁、中的原则征租、庸、调,而是按贫富等级征财产税及土地税。这是中国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的一大变化。从此以后,再没有一个由国家规定的土地兼并限额(畔限)。同时征税对象不再以人丁为主,而以财产、土地为主,而且愈来愈以土地为主。具体办法:①将建中以前正税、杂税及杂徭合并为一个总额,即所谓“两税元额”。②将这个元额摊派到每户,分别按垦田面积和户等高下摊分。以后各州、县的元额都不准减少。③每年分夏、秋两次征收,因此被称为两税。④无固定居处的商人,所在州县依照其收入的三十分之一征税。⑤租、庸、杂徭悉省,但丁额不废。两税法把中唐极端紊乱的税制统一起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人民的负担,但是实行中的弊病也不少。首先是长期不调整户等,不能贯彻贫富分等负担的原则。其次是两税中户税部分的税额是以钱计算,因政府征钱,市面上钱币流通量不 足,不久就产生钱重物轻的现 象,农民要贱卖绢帛、谷物或其他产品以交纳税钱,增加了负担。再次是两税制下十地合法买卖,土地兼并更加盛行,富无法交纳,只有逃亡。于是土地集中达至未有的程度,而农民沦为佃户、庄客者由于没有更好的税制来代替,这种税制为后代封建统治者所奉行的基本税制了。

认识两税法-读《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

认识两税法-读《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 [摘要]《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是黄永年先生在其个人多年研究的系列论文基础上加以充实连贯而成,近40万字宏通厚重的史著,笔者选取其中第十二章两税法阅读学习,在此过程中,对黄先生坚持的文献功底、严谨的治学态度印象深刻。本文主要从两税法名之由来、两税法有关问题以及两税法实施目的来进行学习总结。 [关键词]两税法;《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夏秋两税;租庸调税额;摊配 前言 读黄永年先生这本《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是在选定论文题目的时候寻得。黄先生是我国老一辈中国古代史及古文献学研究专家,向以文献功底坚实、考证功力深厚而著称,其素养在这本书中都清晰可见。这部近40万字的史著在涉及的每一个问题上都有深入独到的视角和论断,并且都有着有力的资料予以论证。笔者仅选取有关两税法的部分来学习体会,因为本书着实篇幅宏大,整篇把握会成为泛泛之谈,选取一部分来学习更容易深入理解。 黄永年先生在《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这本书当中,选取北朝至中唐作为中国政治史上相对完整的一个时期来进行研究与论断,将两税法专门列出作为一章来写,依其观点是因为“这是唐德宗即位后的一个重大政治措施”,而非仅仅是唐代财政经济上的一种制度而已。制度和政治的密不可分性,其实可以想见,重要的制度的实施,都包含着统治阶级想要维持统治的意志,两税法自然无法免俗。通篇阅读此章节发现,黄先生对两税法的说明,主要是在王仲荦先生《唐代两税法研究》论文的基础上予以完善或者修正,其掌握史料的丰富及应用自如让人佩服,足够的论据支撑使得其研究论断非常具有说服力和可信度。?譹?訛 一、“两税法”名之由来 大历十四年五月,唐德宗即位,宰相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到次年(建中元年)正月,正式以敕诏公布。这便是唐代两税法的产生。 关于两税法的得名,有一种说法是,它包括户、地税两种税而因此得名?譺?訛,但黄先生认为这并不恰当,在唐代只要是一年两度征收的都可称为“两税”,王仲荦先生也说,只要一个赋税分为两次征收,都可以带上“两税”这一名称。杨炎实行的“两税法”,不论是户税还是地税,都是分夏秋两次征收,似乎可以作为采用两税法这一名称的理由,但是这并没有否定掉因包括户税和地税而得名的可能性,不得不说是王先生的一处遗憾。 黄永年先生举出了证据,在实施两税法的建中元年正月五日赦文、二月十一

羁縻府州

浅论唐代的羁縻府州 羁縻府州是唐朝为安置边境地区内附的少数民族部落而设置的一种特殊行政区划,包括羁縻都护府、羁縻都督府、羁縻州、羁縻县四级,唐人或称为“藩州”。自唐高祖武德年间起,至宣宗大中年间的二百四十年内,都不断的有羁縻府州的设置。其数量之多,也为罕见,《大唐六典·户部尚书》中记载唐羁縻州有800多,而刘统经过考证则证明“唐朝设置的羁縻府州,就目前能收集到的,已达到将近1000个。”在唐代近三百年的历史中,它既促进了各民族间的和睦团结及经济文化交流,又为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发展,开创了新的局面,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羁縻府州作为唐朝处理边疆民族问题的一种较稳定的制度,可以追溯到隋代的岭南地区。对隋在岭南地区设置羁縻的原因则可以从两个方面探究. 首先,从中央看,隋刚建立时,西北有突厥未靖,岭南有蛮夷叛乱不断,但因隋国力与物力有限,对这两处采取了不同的统治方式。因西北的突厥贵族曾与北周的统治集团和亲结盟,隋初,突厥与隋的关系就日趋紧张,隋对西北地区的叛乱坚决回以强有力的军事打击。开皇二年(582),沙钵略可汗带领四十万骑南下,新兴的隋朝面临危机,隋军全力迎击,在开皇三年(583)将突厥的这次进军打败,突厥正式分裂为东突厥汗国和西突厥汗国。东突厥汗国臣服于隋,但西突厥汗国则拥兵自重,威胁着隋的统治。面对北边的威胁,原本就以关陇为本位的隋,更是将西北作为军事防御的重点。而岭南地区较隋统治中心远,对中原统治构不成较大威胁,则对其采取相对宽松的政治、军事统治。对其内部政治不多干涉,如开皇十年(590),裴矩巡抚岭南时,镇压当地叛乱后,因地而设了二十余州,并让当地渠帅为刺史、县令。据《隋书·裴矩传》载:裴矩“所绥集者二十余州,承制署其渠帅为刺史、县令。”这些州的设立实则同后来唐设置的羁縻府州大体相同。 其次,从地方上说,西北的突厥游牧民族对中原骚扰不断,而岭南地区相对较稳定的政治势力则无意于中原。其主要的政治势力代表,号为“圣母”的洗夫人在开皇九年(589),面对隋的3万南下大军,“一方面推行保境安民,另一方面不囿于对隋的愚忠之情,主动请归,于是岭南悉定。” 因此隋对岭南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对地方威信较大的豪族进行控制而得以实现。这样对隋来说,避免了同不同文化、风俗的激烈碰撞,也减轻了军事负担;而对岭南地区来说,则免受了兵革之苦。所以在岭南地区设置羁縻府州是隋较好的选择。隋不仅在岭南设置羁縻府州,在其它地方也设有羁縻府州,如云南地区,有昆州、协州、曲州等。《新唐书地理志七(下)》中的记载“昆州本隋置,隋乱废。……协州本隋置,隋乱废。……曲州本恭州,隋置,隋乱废。”)可见,隋朝时已经比较广泛地在边疆设置羁縻府州,只是隋国运较短,并没有将其发展成为一种完善的制度,但却为唐羁縻府州的设立提供了基础。 唐初高祖时期,国家刚刚建立,政权基础还不牢固。统治者仍主要忙于在中原地区恢复统治秩序和从事政权建设,还没有将主要的视线放在处理少数民族的问题上。羁縻府州的设立仍无定制,主要是继承隋的政策,且羁縻政策的实施,大多为镇压叛乱后的权宜之计。且其设置也多因边远地区难以控制,其实质属于一种内迁。如武德元年(618),在河北幽州境内设燕州。《太平寰宇记》卷七十一,引隋《北藩风俗记》曰:“初,开皇中,粟末靺鞨与高丽战,不胜。有厥稽部渠长突地稽率忽使来部、窟突使部、悦稽蒙部、越羽部、步户赖部、破奚部、步步括利部凡八部,胜兵数千人。自扶余城西北举部向关内迁附,处之柳城,乃燕郡之北。炀帝大业八年,为置辽西郡。唐武德元年改为燕州总管府。”

唐朝从积极方面规定行为准则的法律形式

中国法制史第八章练习题 (一)填空题 1、《开皇律》确定了封建制五刑,即、、、、。 2、将北齐律的“重罪十条”发展为“十恶”大罪的法典是。 3、唐初立法指导思想是,,。 4.《永徽律疏》云:“德礼为政教之,刑罚为政教之,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也”。 5、唐高祖武德四年,政局趋于稳定,根据唐初的社会情况,制定自己的法典,于武德七年完成,称为。 6、唐高宗时期最大的立法成就是长孙无忌等人对《永徽律》注解,并经皇帝批准,颁行天下的封建法典的代表。 7、唐玄宗开元时期由李林甫主持编定的是中国封建时代最早的一部综合性行政法典。 8、唐宣宗时编的一部,把律、令、格、式混合编在一起,改变了自秦、汉以来律的传统体系。 9、唐朝法律的基本形式有、、、四种。 10、隋唐时期最高行政机关是,是中央政府机关。 11.隋唐时期官吏的来源有多种途径,但主要是通过进入仕途。 12.唐代的制度,即现今的退休制度;唐代官吏退休年龄为岁。 13.“八议”是指法律规定的八种人除犯罪以外的死刑,皆可享受“议”的特权;该制度自魏入律,至唐进一步完善,此后历代相沿,直至《》。 14.官当是指官员犯罪可用官品和爵位折抵刑和刑的刑罚。 15、“十恶”之首是。 16、唐律规定亲属内部紊乱人伦的行为称。 17、唐律规定了原则,发展了汉律关于“亲亲得相首匿”原则。 18、唐律对化外人案件的处理原则是:同类相犯者,依处断;异类相犯,依处断。

19.唐代官吏犯赃罪据《职制律》规定按犯罪情节不同,主要有、受财不枉法、三种情况。 20、唐《户婚律》规定,夫妻之间情义断绝为“”,必须强制离婚。 (二)单项选择题 1、最早规定封建制五刑的法典是。 A、《大业律》 B、《开皇律》 C、《九章律》 D、《贞观律》 2、唐宣宗时期,将刑律分类为门,附以有关的令、格、式,编成。 A、《大唐六典》 B、《大中刑律统类》 C、《武德律》 D、《贞观律》 3、唐律关于户籍、赋役、土地、婚姻方面的内容规定在律。 A、《卫禁》 B、《职制》 C、《户婚》 D、《斗讼》 4、最早确立“十恶”罪名的封建法典是。 A、《唐六典》 B、《北周律》 C、《大业律》 D、《开皇律》 5、在唐朝遇重大案件,常由大理寺卿会同刑部尚书、御史中丞共同审理,叫做。 A、三司使 B、三司推事 C、小三法司会审 D、大三法司会审 6、《开皇律》规定的笞刑分()等。 A、三 B、四 C、五 D、六 7、隋朝以()为中央司法行政机关。A、大理寺B、刑部C、御史台D、宣政院 8、狭义上的唐律,指()。 A、《唐律疏议》 B、《大中刑律统类》 C、《武德律》 D、《贞观律》 9、《永徽律疏》的篇目共()。 A、六篇 B、八篇 C、十二篇 D、十八篇 10、《唐律疏议》中相当于现代法典总则的篇名为()。 A、具律 B、刑名 C、法例 D、名例律 11、《唐律疏议》的第十二篇的篇名为()。

唐朝试题)

唐朝是中国古代繁荣与开放的朝代,它政策开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声名远播四海,是中国历史上令人振奋的一段时期。请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有关唐朝历史主题的探究并回答相关问题。 【贞观之治】 材料一“秦始皇平六国,隋炀帝富有四海,既骄且逸,一朝而败,吾亦何得自骄也?言念于此,不觉惕焉震惧。” ——吴兢《贞观政要》 材料一中“吾”指的是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吾”是如何避免“一朝而败”的? 【和同一家】 材料二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松赞干布亲自到柏海迎接公主。回到吐蕃后,他对亲近的人说:“我祖、父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 ——选自《中华上下五千年》 吐蕃人是今天哪个少数民族的祖先?材料中的“公主”是指谁? 【制度创新】 (3) 根据图回答材料二中松赞干布的求亲使者来到了长安,唐朝政府具体应由六部中哪个部门负责接待? 材料三日本晁衡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李白《哭晁衡卿》 (4) 材料三中晁衡是遣唐使中比较突出的代表,日本的大化改新就是由留学唐朝回国的人策动的。唐代新政中选拔人才的制度是什么? 【开放交流】 材料四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 ——均选自人教自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5) 试举两例唐朝时主动对外交往的事例。你从他们的身上感悟最深的精神品质是什么? 中国古代曾长期领先于世界,以唐朝为最,唐朝前期 ①出现了治世、盛世的局面,经济发展,②对外交往活跃,③国内民族融合,④文化辉煌。 ⑴“用事实说话”,请你分别列举史实证明材料中序号代表的观点。 ① (请例举2例)

从租庸调到两税法制度变迁的经济分析

从租庸调到两税法制度变迁的经济分析 ——新制度经济学视角 摘要:本文试图用新制度经济学范式重新解读这段土地赋役制度变迁史,在对均田制、租庸调制和两税法分析时,都是用经济学特有的研究方法,先列出初始约束条件,然后在此基础上求得制度均衡解。将一些经济史的问题内生到新制度经济学体系中去研究,从而用全新的视角加以审视和诠释,揭示出均田制下的土地产权实质上是一种低效的残缺产权,随着人口、战争等外生变量的变化,以均田制为基础的租庸调出现了制度危机,此时必须引入新的两税法赋税制度,才能使制度结构重新恢复稳定均衡。 关键词:租庸调两税法制度变迁 [中图分类号] K23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唐代中期由租庸调转向两税法的制度变迁是我国赋役制度史上的大变革,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其高度重视并取得了许多成果,但笔者希望尝试用新制度经济学视角重新诠释这段变迁史。笔者无意于用本文观点取代以往的研究成果,而仅仅是多提供一个视角得以丰富这段制度变迁的研究。国内经济史学界不少人认为新制度经济学只能应用于西方市场经济而不能用来研究我国古代社会,其实这种观点是完全没有理由的,新制度经济学应用范围极广,这方面的经典文献都是从上古、中古一直分析到现代,原始社会都可以利用产权框架去研究,更何况是中国古代文明社会了。由于本文着力点在于借助于基本史料进行理论分析,从宏观分析入手,没有纠缠于微观的细节,肯定会存在许多不严密的硬伤,会存在视域上的偏差,但本着百家争鸣的精神,特别是近期吴承明先生在《谈百家争鸣》一文中,提到“历史研究还必须借助于抽象思维,借助于理性判断。在百家争鸣中,不要企图用资料这个硬件来统一所有不同论点。保留不同观点,对推进经济史学科的发展是永远有益的。”1[1]所以笔者也就试着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框

也无风雨也无晴------谈苏东坡的幽默和旷达33

也无风雨也无晴------谈苏东坡的幽默和旷达33 连着三节课我们都是以苏轼为例讲关于人格修养,这个问题太重要了,我们且不说人格太次会如何,那个不在我们讨论的范围之内,那是法律问题或者道德问题,我们讨论的是,如果一个人不把自己的人格修养得具备一定的魅力,那么在当今社会,甚至可以说难于生存,更不必说要发展、要实现自身价值,因为谁都不愿意和一个性情乏味的人合作共处。我们之所以拿出几个课时来讲苏东坡,理由就在于他可以说是古今第一性情中人,在他有生之年,无论什么处境都活得很快乐,有声有色;在他去世之后,留给历史长河的是无限精彩和穿透时空限制的人格魅力。真是说不尽的苏东坡,这节课我们换一个角度,从幽默谈起。 “乌台诗案”的时候,苏轼与续娶的第二位夫人王闰之已经共同生活了十二年,尽管被排挤出朝廷,展转外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妻子和家人生活总还是平平安安,可是“顷刻之间,拉一太守如驱鸡犬”(孔文仲《孔氏谈苑》,孔文仲比苏轼小一岁,完全同时,记载应该是很真实的),丈夫突然要被捉入京城大牢问罪,夫人王闰之当然吓得不行。如果不是苏东坡,换一个人,他顶多是安慰妻子,“别害怕,没什么大事”,这无疑是空话,不会产生安抚妻子的作用,再差劲一点的男人,没准哆嗦得比他老婆还厉害。而苏轼怎

么样呢?他给妻子讲故事:当年真宗皇帝去泰山封禅,回来时听说有个隐士,叫杨朴,安贫乐贱,吟诗自娱,不愿为官,就特意召见来了。皇上问杨朴:“你天天跟朋友吟诗唱和,那么这次有没有人给你作诗送行啊?”杨朴回答:“没有。只有我老妻吟唱一绝。”皇上很惊喜:“你夫人也会作诗?不妨诵来朕听听。”杨朴不愿意。皇上非让他诵来不可,他才诵道:“且休落魄贪杯酒,更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你可别以为这是打油诗顺口溜,它严合格律。皇上哈哈大笑,就把杨朴放回去了。故事讲完了,玩笑还在继续:“夫人若是想救我,何不也吟诗一首?”我们设想一下王闰之的反映,她也许会嗔怒:“都什么时候啦,你还这么没正经!”可是她的心镇定下来了。 幽默不是滑稽,不是耍贫嘴,它是一个有责任感的男人充满自信的表现。宋人笔记当中,关于苏东坡幽默的故事很多,大多数是他和文人朋友之间的雅谑玩笑。比如有关吃鱼的两则:和尚佛印是东坡的好朋友,虽是出家人,并不戒酒肉。一天煎了鱼下酒,东坡来了,佛印急忙把鱼藏在磬底下了。东坡已经看见了,进门就说:“今日特来向大师请教,向阳门第春常在的下句是什么?”佛印说:“你堂堂学士怎么连这么俗的对联都不知道?积善人家庆有余嘛。”“哦,磬(庆)底下有鱼(余)啊,那就拿出来吧!”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跟苏东坡有师生之谊,可他们并不拘师生之礼。

浅析唐代羁縻府州制.doc22

浅析唐代羁縻府州制

浅析唐代羁縻州府的特点及意义 —以黔中道下辖的羁縻州县为例 摘要:羁縻府州是唐朝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推行的一种特殊的行政建置,是“羁縻”政策的产物。它以“羁縻”政策为指导,以土官统治为基础,把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分别纳入州县的地方行政体系,它有别于两汉时期的“部落方国”,也不同于元明清时期的土司制度,而是被列为州县一级的地方行政组织,比“部落方国”进步,但管理又不如土司制度那样严密,处于“部落方国”向土司制度过渡的中间阶段,是将土官逐步纳入“大一统”国家的一个重要步骤。同时又是封建王朝扩大版图,捍卫边防的一种重要手段,它的建立,对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唐代羁縻府州设置黔中道影响唐代羁縻府州是封建中央王朝为适应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种统治方式,它们与内地的正州共同构成唐朝控制本土腹地和四夷边疆的基本行政格式。 一、唐代羁縻府州的设置 唐代羁縻府州的设置始于唐高祖武德年间。史载:“初,隋末丧乱,豪杰并起,拥众据地,自相雄长,唐兴,相帅来归,上皇为之割置州县以宠禄之。”这些归降的豪强,就有少数民族部落。 而事实上,唐代羁縻府州的设置真正具有地方行政组织性质则始于唐太宗时期。据《新唐书.地理志》载:“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藩及蛮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

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及,边州都督、都护府所领,著于令式。”从记载可以看出,羁縻府州的设置是在统一的中央王朝的背景下设置的,它必须以强有力的中央实力为基础。 唐初,国家政局尚未稳定,因此对边疆少数民族的控制不强,基本沿袭隋制。贞观四年,李靖击败突厥颉利,其部落多来归降,唐朝因此面临如何安置突厥降户的问题,太宗诏令群臣进行商议,中书令温彦博首先提议将降部“请于河南处之,全其部落,得为扦蔽。”太宗从长远利益出发,采纳了温彦博的建议,将突厥降部请于河南处之,“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以实空虚之地,使为中国扦蔽。”以此作为建置羁縻府州的基本方针,自幽州(治蓟县,今北京城南)至灵州(治回乐,今宁夏灵武西南),置顺、祐、化、长四州都督府,剖颉利故地,左置定襄都督,右置云中都督。从此,唐朝把突厥贵族全部集中在长安城周围,真正的羁縻府州才以这种内迁的方式建立起来。 然而,事与愿违,这种内迁的方式并没达到太宗想要的结果。贞观十三年,太宗幸九成宫时,被突利可汗弟中郎将阿史那结社密谋刺杀,未遂。太宗因此不再相信突厥,后悔当初没有听魏征他们的劝谏,把这些降部迁居河南,于是,他下令将他们迁到旧地。从此,边疆少数民族内迁设置羁縻府州的方式结束,开始了第二个阶段,即将他们迁居其旧部。“全其部落,顺其土俗,授以正业,教之礼仪,选其酋长,使入卫宿”,以此达到“以土官治土民”的目的。至此,唐朝的羁縻府州制度基本确立下来,并随着国家的强盛而不断完善,成为中

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

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 1、赋税制度的沿革 ①春秋初税亩 从春秋末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鲁国开始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井田)和私田,一律按实际亩数征税。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它承认私田合法,这就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②秦汉赋税:编户制度 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实行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收徭役、兵役的制度。是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兵役的依据。编户齐民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农民的负担有四项:田租(土地税)、算赋和口赋(人头税)、徭役、兵役。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轻徭薄赋,但汉朝田租轻而人头税重。两汉赋税制的主要内容是租”和赋”两项。租是土地征收的税额,赋以丁计,包括算赋、口赋。算赋是对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口赋是专对儿童征收的人头税。 影响:A汉代统治者轻徭薄赋,迅速恢复发展了社会生产;B加剧了土地兼并,引发了阶级矛盾和社会 危机;C少地或无地的农民为逃避难以负担的赋役,或托庇豪门,加强了豪强地主的势力,或沦为流民,成为社会动荡不安的重要因素。D大量的编户齐民从政府的户籍中消失。加剧了国家的财政危机。 ③隋唐租庸调制 租庸调制开始实行于隋朝,唐朝进一步加以完善。 目的:缓和阶级矛盾,保证封建剥削,巩固封建统治 指导思想:轻徭薄赋 内容:租是田租(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定量的谷物);调是人头税(交纳定量的绢或布);庸是纳绢 代役(指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也可以纳绢或布代役,隋有年龄限制,唐无年龄限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特征:庸”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作用:A、以庸代役,一方面农业生产时间较有保证,另一方面劳动者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劳动积极性也相应提高。B、农民负担相对减轻,有利于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唐前期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历时一百年繁荣局面的出现,正是实行租庸调制和均田制的结果。同时也促使开垦荒地;C、保障了政府赋税 收入,巩固了府兵制。D、由租调制到租庸调制的转变,标志着对劳役地租这种最落后的赋税形式的否定,有利于圭寸建经济的发展。 ④唐中后期两税法。 原因:唐朝后期,由于土地兼并严重,政府手里无地可分,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国 家财政收入减少。唐德宗即位后,宰相杨炎建议改革赋税制度。建中元年(780年)唐朝政府颁布两税令,实 施两税法。 目的:政府为解决财政困难增加税收,改行两税法。 内容:A、课税对象:由过去的主户扩大到客户,并对商人重新规定税率。客户纳税,反映了其地位由非法到合法的变化及其人身依附关系的相对减轻。 B、征课内容:将各种名目的赋税统一并到户税和地税这两税中。 C、课税标准: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杂税、杂役。 D、征课时间:分为夏秋两季,相对集中并节省了征收时间。 E、征课原则:量岀以制入。”两税法提岀,国家根据财政支岀确立每年全国总税额,然后摊派各地征收。这种量岀为入的原则可以说是创我国预算原则之先。 特点:以资产和土地的多少作为纳税标准,即以资产税取代自战国以来的人丁税。这次改革的基本精神是改税丁

唐代的赋税制度

唐代的赋税制度 唐朝再度统一中国,经武德贞观之治,重行均田制,并建立了唐代的新的赋税制度——租庸调制。唐代的农民生活,可以分做光明的和黑暗的两面来说。 唐代的农民,在安史之乱以前,生活相当安定而富庶。最重要的是租役的负担很轻,譬如唐初所实行的“租庸调”制,这种制度,都是减轻负担,给人民以方便。当时除了“租庸调”之外,地方上也没有什么苛捐杂税,唐初不征收盐税、茶税,不禁酒,只要国家太平,没有战事,一般农民的生活是安定而富裕的。所以史称贞观之治是:“外户不闭,行旅不贲粮。”这种安居乐业的生活,到开元、天宝之际,达到一个最高点。因民生之安定,而人口繁荣,物价低落,贞观四年的米价是一斗三钱,开元十三年东都米价每斗十钱,安史之乱后,代宗时的米价上涨到每斗一千钱以上。各地仓储皆满,一个小小的州城,户口就有十几万人,想见其民生之富庶,所以杜甫诗说:“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事,稻米流脂粟米百,公私仓廪俱丰实。”元结也有诗咏当时的农村生活:“昔岁逢太平,山林二十年,泉源在庭户,洞壑当门前,井税有常期,日晏犹得眠……” 当时人民不仅平日生活安居乐业,旅行也很舒适。四处路边都有酒肆旅店待客。杜甫描写秦州通西域的驿亭说:“今日明人眼,临池好驿亭,丛篁低地碧,高柳半天青。”不过这种繁华和舒适,经安史之乱而全面破坏。以后农村便日益艰难,民生也日益凋敝了。 (一)均田制 甲、丁年的规制 唐代成丁之年的规制凡三变,逐次缩短其年限。丁年即役龄,唐时最初为四十年的役龄,缩短为三十八年,在缩短为三十年。唐初至开元时,二十一岁为“成丁”;天宝三年更定二十三岁为“成丁”;广德元年更定二十五岁为“成丁”。 乙、授田的规制 1、唐初规定,一般百姓,丁男给田一百亩(即一夫一妇),一百亩中二十亩 为“永业田”,八十亩为“口分田”。年老及残疾者,只给四十亩,守寡 的妻妾给田三十亩,如改嫁,增加二十亩“永业田”。总之,以二十亩为 “永业”。“永业田”作为固定的私人财产,死后传授与承户人(继承者),口分田则收入官府。 2、田有“宽乡”“狭乡”之别,凡地广人少,土地可以按法定额度分配的地 方,称为“宽乡”。地狭人多,土地不能按法定额度分配的地方,称为“狭 乡”。唐初规定狭乡授田为宽乡的一半。 3、开元二十五年,男子十八岁以上,也得按丁男之制授田。 4、授田以农民为主,工商业者,宽乡按法定额,永业与口分田,都减半授 予,狭乡不授。 5、国家对于亲贵、职官与勋臣,另有赐给的“永业田”“职分田”与“勋田”。

中国历史-唐朝时期战争年表

中国历史:唐朝时期战争年表 唐武德元年(618年)五月至七年(624年)三月唐统一的战争 隋义宁元年(617年)五月李渊太原起兵 隋义宁元年(617年)五月李渊之女李氏等起兵 隋义宁元年(617年)六月西河之战 隋义宁元年(617年)六月张纶攻离石等郡之战 隋义宁元年(617年)八月霍邑之战 隋义宁元年(617年)八月至九月河东之战 隋义宁元年(617年)九月刘文静击降屈突通之战 隋义宁元年(617年)十一月李渊攻取长安之战 隋义宁元年(617年)十二月至唐武德元年(618年)十一月李世民击灭薛举父子之战 隋义宁元年(617年)十二月薛仁杲击唐弼之战 隋义宁元年(617年)十二月李世民击薛仁杲扶风之战

隋义宁元年(617年)十二月姜謩、窦轨与薛举长道之战 隋义宁元年(617年)十二月薛举击刘世让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四月王师仁击稽胡富平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四月窦轨击稽胡宜君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七月唐击薛举浅水原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七月李轨击灭突厥阙可汗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八月薛仁杲攻唐宁州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八月至十一月浅水原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九月刘感与薛仁杲泾州、细川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九月常达击薛仁杲宜禄川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二月马元规攻取安陆、荆州、襄州之战唐武德元年(618年)四月李建成、李世民进逼东都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七月唐击朱粲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七月蔺兴粲击梁师都灵州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九月唐攻尧君素河东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十二月罗艺击窦建德幽州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十二月庞玉击旁企地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十二月王世充围谷州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十二月盛彦师伏歼李密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高开道击李景北平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末宇文化及攻魏州之战 唐武德二年(619年)正月李神通击宇文化及魏县、聊城之战唐武德二年(619年)闰二月窦建德击宇文化及聊城之战 唐武德二年(619年)闰二月张孝珉袭汜水城之战 唐武德二年(619年)闰二月至三月王世充攻谷州之战 唐武德二年(619年)闰二月窦建德攻邢州之战 唐武德二年(619年)闰二月李厚德兄弟击王世充之战 唐武德二年(619年)三月杨则击梁师都灵州之战 唐武德二年(619年)三月邓暠击高开道之战 唐武德二年(619年)三月至五月王世充攻义州之战

他贵为一朝宰相,有运筹帷幄安定社稷之功,因惧内而出名

他贵为一朝宰相,有运筹帷幄安定社稷之功,因惧内而出名 在我国历史上,出现过许许多多的安邦定国之才,尤其是盛世强国的出现,更是离不开这些人的努力和付出。唐朝作为我国历史上最为鼎盛的一个时代,自然是人才众多,在李世民的带领下,众多的权臣共同努力,才开创出一个的辉煌的时代。在这个过程中,有许许多多的人都得以名垂青史,在历史的书卷上写下了他们自己的故事,其中有的以骁勇善战而被大家所称道,有的因神机妙算而为百姓所赞扬,而其中有一位,虽然他被太宗称为有着安定社稷之功,匡扶朝堂之业,但是他真正被众人所津津乐道的,却是他对于自己妻子的惧怕,这个人就是房玄龄。 房玄龄出生在一个世代为官的家族,他的祖父曾经官职当朝将军,但是随着朝堂的愈加动乱,到了他父亲这一辈,也仅仅是当上了一个地方的小县令。虽然官职不大,但是世代传承下来的品质依旧留存,在这样的家庭中生长的他,自然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这种教育不仅仅是外在的,更多的还是一种品质与精神的传承,而他也立志要重兴家门。所以在他很小的时候开始,他就非常努力的读书,希望在将来可以有所作为。 在经历了少时的发奋努力之后,他的辛苦付出终于是有了收获。在他十八岁这一年,在科考中一举中的,成功的考中了当地的进士,开始正式的入朝为官。在他为官期间,勤勤恳恳,为老百姓做了许多的事情,获得了当地人民的爱戴与拥护。可惜在那个时候,朝堂之中的局势已经变得愈发的不妙,皇帝整日流连于酒色玩乐之中,权力被大臣给把控,而天下的百姓也深受其害。看到这一点的他,深感自己内心的惭愧与无力,虽然为官一方,却无法改变这样的局面。 就在他深陷痛苦之中的时候,遇到了他一生之中的贵人,那就是当时还是秦王的李世民。此时的天下早已变得四分五裂,各地军阀都纷纷站起来推翻朝廷的统治,而他在听闻秦王的美誉之后,深感这是自己想要投靠的明主,于是便前往投奔。对于这个落魄的世家子弟,秦王给予了很高的待遇,不仅仅奉为军师,甚至很多时候都将他作为自己的一面明镜,来看自己的过错与失误。 他也没有辜负秦王对于他的这种信任,在他跟随秦王征战天下期间,多次献上奇谋妙计,数次帮助秦王的军队摆脱困境。随后他还被授予了掌管书记的职责,要知道,这种书记可不仅仅是记载一些行军途中发生的事情,还会记载下秦王的很多行为,这样的官职必定是深得信任的人才可以担任,这也从侧面体现出了他在李世民心目中的地位。所以其实在很大的层面上,除却君臣关系,他跟李世民更多的时候像是一种至交好友的关系,这也是为什么在之后他毫不犹豫的参与了那一场难以评判的兵变的理由。 在李世民即位之后,身为开国功臣的他,自然也成为了当朝重臣。他先后担任了中书令、尚书,最终官至当朝宰相,受封公爵。在他在位期间,由于行事善于谋略,所以被委派进行吏治问题的处理。在他的主持下,对于官吏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手段,使得他们都能发挥好自己的优势,让整个国家运行的更加系统与流畅。这一举措,也为之后李世民亲自远征给彻底的清楚掉了后顾之忧。 除了为官才能,他在位期间的品行也多为人们所赞誉。在官至高位之后,他仍旧时刻不忘曾经跟随秦王征战的艰苦,秉持着艰苦的品质。相比其他的一些醉情于物质的官员,他始终勤俭节约,而且每日晚睡早起,对待任何事务都一丝不苟,就在他临终之前都仍旧心念着国家社稷,冒着冲撞皇上的风险去进谏。皇上也因为他的这一举动而大为感动,放弃了远征的想法,维护了国家的稳定。 其实他最为人称道的事情,还是在于他对于自己妻子的畏惧。在他与妻子相处的过程中,始终对她言听计从,而且纵然身居高位,对待妻子的霸道无理,也不曾心生半点的怨恨。在他晚年之后,还曾经因为喝醉而阴差阳错的酿成了醋坛子的典故。她的妻子虽然善于妒忌、

试析唐朝羁縻府州制度

试析唐朝羁縻府州制度 摘要:羁縻政策是我国古代统治者惯用的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统治政策,这是一种高度自治的制度,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必然产物。唐朝的统治者把这一政策推向高潮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羁縻府州制度是唐羁縻政策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唐中央政府和各少数民族政权都具有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意义。唐朝的统治者在羁縻府州设置和治理中成功地把握了机动灵活的原则,全方位地体现了“因俗而治”的基本宗旨,是唐灵活处理民族关系的成功之举。 关键词:唐朝;羁縻府州;羁縻政策 中国历代王朝在认识到少数民族地区特殊性的基础上,都曾给予其一定的自主权,在行政管理上则实行羁縻民族政策。所谓羁縻,“羁”就是用军事和政治的压力加以控制,“縻”就是以物质利益给以抚慰,羁縻,是笼络联系的意思,原指套在牛马头上的笼头,用在政治上就是“以夷制夷”。即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特殊的行政单位,保持或基本保持少数民族原有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管理机构,承认其酋长、首领在本民族和本地区中的政治统治地位,任用少数民族地方首领为地方官吏,除在政治上隶属于中央王朝,经济上有朝贡的义务外,其余一切事务均由少数民族首领自己管理。这种政策始见于汉朝,最早大规模使用“羁縻”制度的是汉武帝,汉通四域,设立西域都护和屯田驻军,主要是为了防御匈奴和确保与中亚,西亚交通路线的畅通,并不是要征服和直接统治这一地区。只要各属国相安无事,保证文化贸易等方面的联系,汉王朝并不要求西域同内地一样划一管理,这就是羁縻的由来,到了唐朝,我国封建社会已发展到颠峰时期,高度的文明,灿烂的文化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而统治者开放,开明,日趋完备,渐成系统的治国策略更能给人以诸多启示。羁縻府州制度的广泛推行是唐独具特色且颇为成功的一项民族措施,这一特殊的行政管理政策,曾为中国这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它上承秦汉以来的边州制度,下启明清的土司制度,在中国地方制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加强对它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唐朝的民族政策,乃至对正确领会和执行现阶段党的各项民族政策也不乏借鉴意义。 —、唐朝羁縻府州制度的概况 羁縻府州是唐朝的边疆民族地方管理机构,主要建置于关内,河北,陇右,剑南和岭南五道,《新唐书》(卷四三下)对其建置情况详细记载如下:“突厥,回纥,党项,吐谷浑隶关内道者,为府二十九,州九十。突厥之别部及奚,契丹,降胡,高丽隶河北者,为府十四,州四十六。突厥,回纥,党项,吐谷浑之别部及龟兹,于阗,焉耆,疏勒,河西内属诸胡,西域十六国隶陇右者,为府五十一,州百九十八。羌,蛮隶剑南者,为州二百六十一。蛮隶江南者,为州五十一,隶岭南者,为州九十二。又有党项州二十四,不知其隶属。大凡府州八百五十六”[1] 唐政府又在“缘边镇守及襟带之地”[2]设边州都督府,在边远民族地区设边州都护府主掌少数民族事务,包括“慰抚,征讨,斥堠,安辑蕃人及诸赏罚,叙录勋功,总判府事” [3]等职责,唐朝共设有单于,安北,安西,北庭,安东,安南六个大都护府,上述史书记载的856个羁縻府州就主要统辖于这六大都护府之下。其中,单于,安北两大都护府管辖北疆,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管辖西域,安东大都护府管辖东北,安南大都护府管辖南疆。 事实上,唐朝羁縻府州的数目还远不止上面提到的856个,这些只是较稳定的羁縻府州,还有许多因时置时废而未列入其中,以东北各民族地区为例,据学者研究,当时曾设

高三下册历史必备知识点

高三下册历史必备知识点 【篇一】1、土地制度的演变: (1)奴隶社会:井田制形成于商,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土 地国有制 (2)封建社会:国有土地、地主土地和自耕农土地 A、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支配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这种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存有2000多年,后期严重防碍了社会生产力的 发展,成为中国长期贫困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B、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不占主要地位。这种小农经济同地主 土地所有制一样,是中央集权制建立和长期存有的基础。 C、土地国有制:屯田制、均田制(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隋唐 两朝均采用)。 (3)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 2、对土地制度变革和调整的认识:我国古代社会土地制度从奴 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到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的演变,以及对不同土地制 度的调整,实际上体现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3、土地兼并: (1)表现:地主大量兼并和占有农民的土地。 (2)中国封建社会各阶级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所采取的措施: A、地主阶级:作为统治阶级,其措施主要是通过封建国家的权 力来强行限制、禁止土地兼并。北魏至唐朝,国家掌握部份土地,实 行“均田制”,保证农民获得部份土地,但并不触动贵族、官僚、地

主土地,终究无法制止土地买卖和兼并;780年,唐实行“两税法”,实际上承认了贵族、官僚、地主对土地占有的合法性。 B、农民阶级:作为被统治阶级,主要是通过农民战争来猛烈冲击地主阶级统治,以实现土地的重新分配。农民迫使新建的地主阶级政权调整统治政策,承认土地变动的现实。 【篇二】 1.两次鸦片战争 【主要内容】鸦片战争与中英《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 【默写、背诵提示】(1)鸦片战争与中英《南京条约》:鸦片战争时间、发动国家、结果及影响、《南京条约》的内容。(2)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间、发动国家、结果及影响。 【重点、难点破解】本考点人民、人教两种版本教材叙述的详略差别较大,复习的关注点应放在对两次鸦片战争基本史实的了解上(时间、发动国家、战争主要结果及影响),其中《南京条约》的内容要详细掌握。 2.太平天国运动 【主要内容】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默写、背诵提示】(1)定都天京:背景、时间、定都天京后的主要活动(北伐、西征等)。(2)《天朝田亩制度》:颁布时间、内容、评价认识。(3)《资政新篇》:时间、内容、影响。(4)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标志、失败原因和教训、意义。 【重点、难点破解】本考点主要以选择题命题为主,考查集中于对《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考查。建议以过去高考试题为备考的重要参考材料,琢磨其命题角度、选项设置特点。

唐朝知识点

唐 1、唐朝的建立者? 2、李世民发动的夺权政变是? 3、三省长官中不实授的是? 4、唐代的宰相构成? 5、“封驳”“涂归”“画敕”? 6、唐代中央的决策机构? 7、684年,裴炎为中书令时,迁政事堂于中书省。 8、玄宗时期宰相的办事机构? 9、中央最高监察机构?东都留台? 10、唐太宗划分道的依据?道是监察机构。 11、最基层的政权单位? 12、《唐律》的演变?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法典? 13、职分田、公廨田? 14、唐代均田制的新特点? 15、租、庸、调? 16、府兵的基本单位?府兵挑选的原则?“番上”?府兵主要集中于哪一地区? 17、六学二馆? 18、唐代常举中最重要的两科?主持常举的官职?制举? 19、唐初士族地主按地域划分的四个集团?太宗时为抬高皇权而刊正姓氏的措施? 20、武周的建立者?武则天打破士庶界限的措施?武则天命人编写的农书?武则天选 拔人才的方式? 21、唐朝的鼎盛是在什么年间? 22、对河渠、灌溉、舟楫、桥梁以及水运等事业作出规定的法律? 23、唐代新的生产工具、灌溉工具? 24、陇右牧监、八马坊都是国营牧场。 25、国营牧场的主要劳动者? 26、官营手工业的最高政务部门?官营手工业的主要劳动力?最发达的手工业部门? 27、生产“秘色瓷”的瓷窑?陶器的杰出代表? 28、武德年间铸造的新币叫? 29、唐代造船业中心? 30、我国是茶树原产地,世界上最早饮茶种茶的国家。唐人封演《封氏闻见记》说明 唐代茶叶成为重要商品,茶叶贸易兴起。 31、当时全国政治中心、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中心?运河漕运中心是?西南地区 经济中心?著名对外贸易港口? 32、京都及地方州县治所设市场,农村集市贸易:草市、虚市、野市、蚕市等,多分 布于水陆交通要冲。各地贸易的主宰为大富商(如邹凤炽、王元宝)。坊市分离,市占地小,交易活动受时间、价格方面的限制。 33、唐代陆路交通中心? 34、供官吏往还和官府文书传递的机构? 35、由私人开设的接待行商等各类路人的店肆称作? 36、大地主将相连在一块的土地组成一个生产单位称作? 37、府兵制在哪位皇帝时期实际上被废除? 38、“长从宿卫”“彍骑”指?“长从兵”“长征健儿”是指?团结兵、团练是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