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实词推断

文言文实词推断
文言文实词推断

文言文实词推断技巧指导

文言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等等,是文言文的主要构成内容,正确理解文言实词是准确解读文言文的关键。

“考试说明”:“主要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这一要求包含着以下两层意思:一是考“常见实词”,即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或在中学课本中经常涉及的实词,偏僻难懂的实词不在考查范围之内。二是“理解……在文中的含义”,说明并不是单纯考查字典中的释义,而是考查这些实词在上下文中体现出来的语境义,要结合上下文作判别,不要死记硬背。实词的考查具体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活用、偏义等语言现象。正确理解文言实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课文迁移法。

中学课本中学过大量的文言实词,平时练习中也会接触到大量实词,熟记这些实词的义项,在阅读时自觉地迁移学过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实词理解的正确率。

例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之不拔者二耳。拔:被攻取。

B.齐人未附。附:归附。

C.使老弱女子乘城。乘:巡视。

D.齐人追亡逐北。北:指败逃者。

解析: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拔:攻取,占领。《廉颇蔺相如列传》;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附:归附。《赤壁之战》;乘彼垝垣,以望复关。《诗·卫风·氓》乘:登上、登临;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北:逃亡的人。《过秦论》。答案:C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讽帝大征四方奇技讽:劝告。

B.咸私哂其矫饰焉哂:讥笑。

C.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遇:遇见。

D.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务:致力。

解析讽:《邹忌讽齐王纳谏》“用委婉含蓄的话暗示或规劝”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夫子何哂由也?”:笑, 嘲笑。遇:《鸿门宴》“不如因善遇之”:对待,招待。务:《过秦论》“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从事,致力于。答案:C

模拟练习:

(1)2010年全国卷文言文第1题“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报:答复”,此句与《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相似,此句中“报”解释为“答复,回复”,

二、语境推断法

多义词义项丰富,但在具体语境中最准确的往往只有一个,因此,判别多义词的义项要在理解其基本义项的基础上,依据上下文作出选择,前因后果、上问下答、事件内在的逻辑关系等常常都是判别的最好依据。

1.依据因果关系推断

例1:其(何远)清公实为天下第一。居数郡,见可欲终不变其心,妻子饥寒如下贫者。及去东阳归家,经年岁,口不言荣辱,士类益以此多.之。

判断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是否正确:()

士类益以此多.之多:称赞

分析:“以此(因为这个)”一词提醒我们“多之”是上文所述情况的结果,而此句上句“及去东阳归家,经年岁,口不言荣辱”,是赞颂何远回老家后口中不谈荣辱的美德,可以推知“多”解释为“称赞”是符合上下文语意的,因而是正确的。

例2或问访(周访,人名)曰:“人有小善,鲜不自称。卿功勋如此,而无一言,何也?”访曰:“将士用命,访何功之有!”士以此重之。

解释加点的字:()

士以此重.之

分析:“重之”是因为听了周访的一番谦虚的话,所以“重”应该解释为“敬重”。

2.依据对话推断

例:(曹植)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倩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

“倩人”一词,从上下文意推敲,其意应为:()

(A)请人代笔 (B)模拟他人名作

(C)文章讲求漂亮辞藻 (D)文章有女性阴柔之美

例题分析:“倩人”一词虽为冷僻,但出现在太祖的问话中,我们可以依据曹植的答话作出推断。曹植说:“我开口就能析明事理,提笔就能写成文章,但请父亲当面试试就知道了,我为什么要‘倩人’呢?”意在陈说自己有非凡的文学才能,文章一定是自己做的,由此可以推知“倩人”是“请人代笔”的项。

1)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

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判断加点词的解释是否正确:

乐正夔一足,信.乎信:相信

(1)分析:下文孔子回答了“夔一足”是指夔一人就足够了而不是夔只有一只脚的真实情况,反过来可以推知,鲁哀公问孔子的是“夔一足”是不是真

的,而不是孔子信不信。所以,“信”解释为“相信”是错误的,正确解释是“确实”。

(附译文:鲁哀公问孔子说:“乐正夔只有一只脚,真的吗?”孔子说:“从前舜想用音乐向天下老百姓传播教化,就让重黎从民间举荐了夔而且起用了他,舜任命他做乐正。夔于是校正六律,谐和五声,用来调和阴阳之气。因而天下归顺。重黎还想多找些像夔这样的人,舜说:‘音乐是天地间的精华,国家治乱的关键。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和谐,而和谐是音乐的根本。夔能调和音律,从而使天下安定,像夔这样的人一个就够了。’所以说‘一个夔就足够了’,不是‘夔只有一只足’。”)

2)仁杰曰:“臣汉人,不能禁吏戢(jí止,止息)奸,致钱谷

者,臣之罪。”帝曰:“以爵让人者有之,未有争引咎.归己者。”

解释加点)的字:

未有争引咎.归己者咎:过错

分析:上文仁杰和忽剌忽耳都说“臣之罪”,于是皇帝说“未有引咎.归己者”,因此,“咎”应该解释为“过错”。

(附译文:贺仁杰说:“臣是汉人,不能约束官吏制止奸私,致使钱粮多有损耗,是臣的罪。”忽剌忽耳说:“臣为长官,官印在臣手中,凡事没有不禀报我而施行的,是臣的罪。”皇上说:“有把官爵让给别人的,没有争着把过错归自己的。”)

3.依据内在逻辑关系推断

例:是时,高祖与契丹约为父子,契丹骄甚,高祖奉之愈谨.,重荣(人名)愤然,以谓“屈中国以尊夷狄,困已敝之民,而充无厌之欲,此晋万世耻也!”数以此非诮高祖。

判断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是否正确: ( )

契丹骄甚,高祖奉之愈谨.谨:严格

例题分析:此语段中安重荣认为晋高祖的态度是“屈中国以尊夷狄”,是“晋万世耻也”,因而非常愤慨,由此可以推知晋高祖在骄甚的契丹面前的态度应该是恭恭敬敬、低三下四,而不可能是对契丹要求严格,所以“谨”应该

1)时大雪,积地丈余。洛阳令身出案.行,见人家皆除雪出,有

.安已死。令人除雪,入户见安僵卧。问:“何以不出?”安曰:“大雪,人比.饿,不宜干.人”令以为贤,举为孝廉。(《后汉书·袁安传》)

案.谓.比.干.

答案:案:考查谓:以为比:都干:求;

翻译:当时天下大雪,堆积在地上一丈多高。洛阳令亲自出来私下查访,见到人们都

..

及暮归,足成之。……母使婢探.囊中,见所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出心乃已耳!”一一《新唐书·李贺传》

从.探.书.

答案:从:带着程课:此指写诗的固定的格式探:掏出书:写

李贺,字长吉,七岁就能写文章。每天清晨太阳刚刚初升时,就骑着一头瘦弱的马,带着一个小童仆,背着破烂不堪的锦囊,碰到有心得感受的诗句,就写下来投入锦囊中。不曾有过先确定题目再写诗的事,就像其他牵强附和旧章法的人。等到晚上回来,就整合成一首诗。若非大醉时或吊丧的日子他都是这样,过后也不怎么反省这样做对身体的伤害。他的母亲让婢女拿过锦囊,取出里面的草稿,见写的稿子很多,就心疼嗔怪道:“这个孩子要呕出了心肝才算完啊!”。

三、对称互推法

文言文中常出现对称语句,这些句子结构整齐严谨,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又增加了斐然的文采。这些语句又是相互映衬的,相同位置处的词语含义常常呈相同、相对或相反的关系,词性则常常是相同的,这一特点可以帮我们由已知推出未知。

1.、“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亡”与“有”相对,亡当“无”讲。

2、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对应“用”,被任用)

3、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腰”与戴对应,动词,腰戴)

4、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六国也(族”字义同“灭”

字)

含义相同相近:

?求全责备——求,责—要求对人或对人做的事情要求十全十美,毫无缺点

?民殷国富——富,殷—富裕登峰造极——登,造—登上,到达

?文过饰非——饰,文—掩饰用漂亮的言词掩饰自己的过失和错误?扶危济困——扶,济—扶助比肩接踵——接, 比—紧接着,紧挨着

?怜香惜玉——怜,惜—爱惜、爱心驰神往——驰,往—向往

含义相反相对

党同伐异——伐,攻击;党,偏袒指结帮分派,偏向同伙,打击不同意见的人。

夙兴夜寐——夜,晚;夙,早;兴:起来;早起晚睡。形容勤奋。

寤寐求之——寐,睡觉;寤,醒来溯洄从之——洄,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

?避重就轻——就,不躲避→接近、趋向欲盖弥彰——彰,不掩盖

:王戎尝与阮籍饮,时兖州刺史刘昶字公荣在坐,籍以酒少,酌不及昶,昶无恨色。戎异之,他日问籍曰:“彼何如人也?”答曰:“胜公荣,不可不与饮;若减公荣,则不敢不共饮;惟公荣可不与饮。”

判断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是否正确:

若减.公荣,则不敢不共饮减:不如,比不上()

分析:此句与上句“胜公荣,不可不与饮”构成对称语句,阮籍假设了“胜公荣”“减公荣”两种相反的情况,“减”相对于“胜”,“胜”意为超过,

判断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是否正确:()

畜.妻而育子,同也畜:养

分析:“畜妻”与“育子”相对,可以推知“畜”解释成“养”是正确的。

翻译:如今有(我们的)同类,吃饭喝汤,相同;娶妻养子,相同;衣冠相貌,没有什么差异。

四、成语联想法

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殚精竭虑。殚、竭:尽

赵奢之伦制其兵——不伦不类。伦:类

夫晋,何厌之有——贪得无厌厌:同“餍”,满足

使弈秋诲二人弈——诲人不倦。诲:教导、指导

明于治乱,娴于辞令。——长治久安治:安定,太平

不少成语源自文言文,可借助这些成语中的意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

①孙膑期曰:暮见火举而齐发(不期而遇约定)

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不速之客,招致,招引)

③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疾风知劲草,强)

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求全责备,寻求,寻找)

⑤势拔五岳掩赤城(出类拔萃,超出)

⑥在官清恪,未尝闻私(恪守不渝,谨慎而恭敬)

⑦吾亦望汝副其心(名副其实,符合)

⑧召医而尤其故(怨天尤人,责问)

、擒率五百人宵济,袭采石,守者皆醉,擒遂取之。济:

解析:济:同舟共济,渡江。

2、若贷而不诛,则天下大义不明,大法不立矣。贷:

解析:联想到成语“严惩不贷”,作“宽恕”讲。

3、(07年江苏卷)(高)进之生十三年,母刘死,葬毕,走四方,求父不得,乃谒征北将军刘牢之。牢之高会,进之入幕,推上客而踞其坐,大饮嚼,一坐大惊。牢之揖客,问所长,进之曰:“善以计数中密事。”牢之问部下甲兵刍粮,进之布指算,不爽,乃辟行军司马。

判断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是否正确:

进之布指算,不爽.爽:()

分析:在成语“毫厘不爽”“屡试不爽”中“爽”的意思即为“差错”,4,(06年全国卷Ⅰ)(何)远处职,疾强富如仇雠,视贫细如子弟,特为豪右所畏惮。

判断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是否正确:

视.贫细如子弟视:()

分析:此句与成语“视死如归”非常类似,都是“视……如……”的结构,可推知此句中“视”也应理解为“对待,看待”。

5、(06年全国卷Ⅱ)单于尝为书嫚(用言辞轻侮)吕后,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上将军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诸将皆阿吕后意,曰“然”。季布曰:“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

判断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是否正确:

诸将皆阿.吕后意阿:迎合

分析:在“阿谀奉承”一词中“阿”意为“迎合”,可以推知古汉语中“阿”也有“迎合”意,此题正确。

五、字形推断法

例1、可以独飨(xiǎng)白粲(càn)。

飨,右边是“食”,大概是“食用,享受”。粲,下边是“米”,大概是米一类的东西。

例2、王怒曰:“劓(yì)之。”劓:割掉鼻子。

例3、家人瞷( jiàn )见者,悉惊愕。

加点字“瞷”可根据字形,推断为形声字。与“看”有关,眼睛透过门缝看东西,意思是“窥见”。

、丰则贱籴(dí),歉则贵粜(tiào)籴粜

解析。“籴”、“粜”大家比较陌生。可根据字形,推断为会意字,跟“粮食”有关,意思是买进粮食、卖出粮食。

2、臣父母春秋高,冀得一归觐(jìn)。觐

解析。“觐”虽比较眼生,但它是形声字,从形旁“见”上,猜出与“见”有关,可以解释为“拜见”。

小结:凡形旁从“钅(金)、木、氵(水)、灬(火)、土”者,词义与五行有关;凡形旁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 ”者词义与兵器有关;凡“马、牛、羊、犭、鸟、虫”等与动物类有关;“讠(言)、忄(心)与心理有关,辶(辵)、彳(行)”等与行为有关,“禾”与五谷关;“贝”与金钱关;“皿”与器具关;“宀”与房舍有关;“阝”与地名关;“求”与毛皮关;“旨”与美味关;“隹(zhuī) ”与鸟雀关;“能”与熊罴关;“尸”与身体关;“女”与妇人关;“冖”与笼罩有关;“系”与捆绑关;“纟”与丝织品有关;“攴(pū) ”与敲击关;“歹”与死亡关;“月”关肉,“页”关首,“自”关鼻,“目”关眼。

六、词性分析法

每一实词在句中都担当着一定的语法成分,根据其担当的成分,可以推知它的词性,进而判别它的词义。

一般说来,作主语、宾语的常是名词,如果是形容词、动词等处在主语、宾语的位置,则常常要活用作名词,解释时要注意其意义的转换,译出其名词特点;作谓语的常是动词,如果是名词处于谓语位置,或形容词处于谓语位置且带了宾语,也常活用作动词,解释时同样要注意其意义的转换,译出其动词特点;作状语的常是形容词,如果名词作状语,则常常要译成介宾短语。

例:(07年江苏卷)(高进之)与下沛薛彤为友,因薛交檀道济,三人者,志义相合,刑牲盟生死。

判断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是否正确:()

志义相合,刑.牲盟生死刑:宰杀

例题分析:此句中“刑”与“牲”构成动宾关系,“刑”的对象是“牲”,

挟三百金之富阳贾.贾:( )

分析:到富阳后应该接动词“做买卖”,所以此项解释不是商人。

2、(许)君讳逖,字景山,世家歙州。少仕伪唐,为监察御史。

世家.歙州家:()

分析:此句中“家”这一名词处于谓语的位置,且其后承接了宾语“歙州”,因此必须活用作动词,A项解释为动词“定居”,不能理解为现在的家乡。

3、“自放驴,取樵炊爨”,樵()

分析:“樵”字前有动词“取”,后有动词“炊爨”,上下联系起来,不难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应该是“”的意思,“打柴”是动词,明显不当。

七、综合分析法

上述几种方法并不是互不相干的,在具体解释词语时往往要从不同的角度综合分析,如既要考虑该词有没有此义项和用法,又要考虑此义项是否符合语境等等,这样才能选出最准确的答案。

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季布匿濮阳周氏。

判断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是否正确:()季布匿.濮阳周氏匿:隐瞒

例题分析:“匿”的用法在《五人墓碑记》中也学过,“中丞匿于溷藩以免”,其义是“隐藏”;且该语段在高祖悬赏捉拿季布的情况下,季氏“隐

A项错误。

孝文帝欲用皇后弟窦广国为丞相,曰:“恐天下以吾私广国。”

判断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是否正确:()

恐天下以吾私.广国私:偏爱

分析:“私”一词的是中学课本中经常出现的词,其常见义项也有很多:①“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一句中的“私”是“私人的,自己的”(《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一句中的“私”是“偏爱”(《邹忌讽齐王纳谏》),③“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一句中的“私”是“私下,秘密地”(《鸿门宴》),到底哪一种解释才是正确的呢?仅有迁移就不够了,还要结合语境分析,此句相关语段是“孝文帝欲用皇后弟广国为丞相,曰:‘恐天下以吾私广国’”,孝文帝想让广国做丞相,但由于广国的身份是皇后的弟弟,孝文帝有所顾虑,怕天下人认为他“私”广国,由分析可以推知只有第②种解释“偏爱”才符合语境,因而本题正确。

2、赵襄王学御于王子期,俄而与子期逐,三易马而三后。

襄王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

“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于臣。而先后心在臣,何以调于马?此君所以后也。”

下列句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易马而三后后:落后

B 凡御之所贵贵:看重

C 赵襄王学御于王子期御:骑马

D 今君后则欲逮臣逮:及,赶上

答案:C A.可联想到成语“争先恐后” B.可联想到“古人贵朝闻夕死”“古人贵以近知远” C.可根据下文“马体安于车”推断,不是骑马,

而是驾马车。且古代车马是联系在一起的,车必用马拉,马就是用来拉车的。

D.可联想到“力有未逮”结合语境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教学设计

文言实词推断六方法教学设计 合江中学吴贵芳 【考点阐释】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有三种考查形式: 一、选择题的形式单独考查:对四个实词分别进行解释,选出正确或错误的一项。 二、选择题最后一道文意把握题,个别选项文意的正确与否宜接与个别实词词义正确与否有关。 三、在文言文翻译中考査实词的含义。 【教学目标】 针对学生阅读文言文无从下手或想当然翻译的情况,确左引导学生掌握联想、组词、字形、对称结构、语法、语境推断法等六种方法,能有的放矢,较为准确地把握文言文阅读中遇到的实词的含义。 【教学重点】组词推断法、语法推断法 【学习难点】语法推断法 【教学过程】 [方法_] _____________ 推断法 联想该词在课文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 【师傅领进门】 讽帝大征四方奇技。 【牛刀小试】 1、进之布指算,不爽。 ? ■ 2、铃简秀士。 3、令甲卒皆伏,使老女子乘城。 4、公败退,引次江北。 [方法二] ____________ 推断法 ?组成一个或几个双音节词进行推断。 ?借用成语中的实词词义来推断。 【师傅领进门】 1. 故议者方晋二陆。 2. 然疾悄正,弗甚用。 3. 除著作郎,不就。 4.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 【牛刀小试】 1、北邀当国者相见。 ■ 2、于是夜纽兵出,薄其营。 3、若贷而不诛,则天下大义不明,大法不立矣。 ■ 4、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 [方法三] ____________ 推断法 汉字本就是形音义结合的文字,因此,我们可以利用象形字、会意字、指事字以及形声字的形旁从字形角度去推断实词的含义。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教(学)案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教案 教学目标 1. 通过练习,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文言实词推断的基本方法。 2. 学生能够推断出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 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 讲练议结合、学生合作探究和教师点拨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文言实词的把握对文言文阅读至关重要,如果能把一篇文言文中的实词全部疏通的话,那这篇文章你就读懂了百分之七八十。那么,如何才能准确把握文言实词的含义呢?一方面我们要加强诵读,形成良好的语感;另一方面我们要多做积累,充实我们的知识储备库。而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还有一些能帮助我们判断文言实词含义的方法。 二、教学过程 (一)完成练习,探究方法 1. 安排学生分组阅读下列文段,完成练习。 (一) 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 1. 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 以勇力事鲁庄公事:侍奉 B. 乃献遂邑之地以和和:和平 C. 北面就群臣之位就:靠近,引申为“回到” D. 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亡:丢失 2.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沫执匕首劫齐桓公胁迫君其图之考虑 沫投其匕首丢下桓公怒,欲倍其约通“背”,背叛 (二) 白少傅居易,文章冠世,不跻大位。先是,禹锡大和中为宾客时,太尉德裕同分司东都。禹锡谒于德裕曰:“近曾得白居易文集否?”德裕曰:“累有相示,别令收贮,然未一披,今日为吾子览之。”及取看,盈其箱笥,没于尘坌。既启之而复卷之,谓禹锡曰:“吾于此人,不足久矣。其文章精绝,何必览焉!但恐回吾之心,所以不欲观览。”其见抑也如此。衣冠之士,并皆忌之,咸曰:“有学士才,非宰臣器。”识者于其答制中见经纶之用,为时所排,比贾谊在汉文之朝,不为卿相知,人皆惜之。 ——节选自宋光宪《北梦琐言》,有删改。 3. 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文章冠世,不跻大位跻:晋升 B.累有相示相:动作偏指一方,指“我” C.既启之而复卷之启:启发 D.其见抑也如此见:表被动 4.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别令收贮,然未一披看盈其箱笥,没于尘坌箱子;尘埃 有学士才,非宰臣器才能为时所排排斥 (三) 仲长统字公理,山阳高平人也。少好学,博涉书记,赡于文辞。年二十余,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并州刺史高干,袁绍甥也。素贵有名,招致四方游士,士多归附。统过干,干善待遇,访以当时之事。统谓干曰:“君有雄志而无雄才,好士而不能择人,所以为君深戒也。”干雅自多,不纳其言,统遂去之。无几,干以并州叛,卒至于败。并、冀之士皆以是异统。统性俶傥,敢直言,不矜小节,默语无常,时人或谓之狂生。每州郡命召,辄称疾不就。常以为凡游帝王者,欲以立身扬名耳,而名不常存,人生易灭,优游偃仰,可以自娱,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选自后汉书《仲长统传》 5. 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语文高三复习专题文言文实词推断

高三语文复习专题——文言文实词推断一、文言文实词词义推断方法及练习 (一)字形推断法 汉字中形声字占80%以上,其形旁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如:“理”,从玉(左偏旁写作王),凡形旁从“玉”的字,本义都与玉石珠宝有关,据此可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韩非子》)中的“理”字的意思是“治玉、雕琢”。“禾”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皿”与器具有关,“宀”与房舍有关,“阝”与地名有关,“求”与毛皮有关,“言”与说话有关,“隹(zhuī)”与鸟雀有关,“尸”与身体关,“冖”与笼罩有关,“系”与捆绑有关,“纟”与丝织品有关,“歹”与死亡有关,“月”与肉有关,“页”与首有关,“自”关鼻,“目”关眼,“攴(pū)”与敲击有关。 例1、可以独飨(xiǎng)白粲(càn)。 飨,右边是“食”,大概是“食用,享受”。粲,下边是“米”,大概是米一类的东西。 例2、王怒曰:“劓(yì)之”。劓:割掉鼻子。 例3、家人瞷(jiàn)见者,悉惊愕。“瞷”可根据字形,推断为形声字。与“看”有关,眼睛透过门缝看东西,意思 是“窥见”。 【推断练习】

(1)刑天舞干戚戚______________ (2)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舶舳______________ (3)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磴______________ (4)径造庐访成造______________ (5)丰则贵籴,歉则贱粜籴______________,粜______________ (6)臣父母春秋高,冀得一归觐(jìn)觐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形旁为戈,意思为一种兵器(斧子)。(2)形旁为舟,意思为大船。 (3)形旁为石,意思为石阶。(4)形旁为走,意思为到。 (5)上入下米,意思为买入粮食。上出下米,为卖出粮食。 (6)觐从形旁“见”上,猜出与“见”有关,可以解释为“拜见”(二)字音推断法 古代汉语中,语音和语义有一定的关系,在本义或引申义解释不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运用通假字音同或音近的原则,大胆逆推,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从而释出符合语境的意思。【推断练习】 (1)进住夏口。(《赤壁之战》)住______________ (2)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荀子?天论》)倍______________ (3)昌宗从旁趣说,使速言。趣______________ (4)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景______________

文言文实词推断方法及训练

文言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等等,是文言文的主要构成内容,正确理解文言实词是准确解读文言文的关键。 对文言实词的考查“考试说明”是这样表述的:“主要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这一要求包含着以下两层意思:一是考“常见实词”,即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或在中学课本中经常涉及的实词,偏僻难懂的实词不在考查范围之内。二是“理解……在文中的含义”,说明并不是单纯考查字典中的释义,而是考查这些实词在上下文中体现出来的语境义,要结合上下文作判别,不要死记硬背。实词的考查具体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活用、偏义等语言现象。正确理解文言实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课文迁移法。 中学课本中学过大量的文言实词,平时练习中也会接触到大量实词,熟记这些实词的义项,在阅读时自觉地迁移学过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实词理解的正确率。 例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之不拔者二耳。拔:被攻取。 B.齐人未附。附:归附。 C.使老弱女子乘城。乘:巡视。 D.齐人追亡逐北。北:指败逃者。 解析: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拔:攻取,占领。《廉颇蔺相如列传》;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附:归附。《赤壁之战》;乘彼垝垣,以望复关。《诗·卫风·氓》乘:登上、登临;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北:逃亡的人。《过秦论》。答案:C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讽帝大征四方奇技讽:劝告。 B.咸私哂其矫饰焉哂:讥笑。 C.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遇:优待。 D.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务:致力。 解析讽:《邹忌讽齐王纳谏》“用委婉含蓄的话暗示或规劝”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夫子何哂由也?”:笑, 嘲笑。遇:《鸿门宴》“不如因善遇之”:对待,招待。务:《过秦论》“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从事,致力于。答案:C 小结:教材积累是前提,高考题中,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文言字词都出自于教材,复习好教材,就能为答好文言考题奠定基础。每当我们阅读课外文言选段时,要想到自己学过的课文中有没有类似这样的字词和句式,当然,还要再看一看情况是否相同。总之,教材是本,课外选文是末,所以说牢固的基础是很重要的,建议同学们把各册教材翻看一下,掌握课下注释中重点的实词虚词。 模拟练习: (1)2010年江苏高考卷文言文第1题“谢氏生于盛族,年二十以归吾归:()”,此句与《项脊轩志》中“后五年,吾妻来归”相似,此句中“归”解释为“”。(2)2010年全国卷文言文第1题“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报:答复”,此句与《廉

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

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 一、答题步骤 第一步,审题.看要求是选正确的还是选不正确的. _I 第二步,对有把握的选项迅速作出判断. 第三步,借助方法,主攻难点. 二.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 (一)依形推义法1 汉字本是表意性质的,从字形可以推知字义.虽历经演变,但表意的功能并没有完全丧失, 这种表意功能就是理解词义的已知条件之一. 因此,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 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此外古汉语中的通假字绝大多数为形近通假,故而借助字形还可以帮助我们识别通假字 1.有牧人御众之才 该句中的“牧”是一个左右结构的会意字,左为“牛”,泛指牲畜,右为“人手中拿着一条鞭子”,把两者的意思联系起来,就是“放牧牲畜”;引申一下,对象如果是人,自然就是 “统治,治理”之意了.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信”是一个会意字,一个“人” 一个“言”意为人言真实.此句中的“信”就解为“真实”. 3.启听淮北取籴d1 “籴”就是一个会意字,联系“粜”意思是卖出粮食,“籴”与“粜”相对,意思是买进粮 食. 4.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 “造”的义符为“之”,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造”的其他意义“制造”、“成就”显然与文意不符. 5.若少屈,冀得一归觐.j in 觐,义符为“见”,联系下文推断为“拜见”之义. 6.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ku i “馈”的意义可由它的“饣”旁推断出它是供军队吃的东西,即“军饷”,这里活用作动词, 发放军饷. 7.赢粮而景从.y mg “景”用本义在此解释不通,借助读音推断其通“影”,名词作状语,就好理解了. &殚d m财不足以奉敛,尽力不能周役,民氓m&ig饥寒冻馁,死背相望. “馁”在现代汉语中多指气馁,但是这个字的本意是饥饿,因为它的形旁是食字旁.当然这里也可以根据词语构成法来帮助推断. 译为:用尽财物不能够完成赋税,费尽体力不能够完成劳役,老百姓饥寒交迫,冻饿而死的 尸体到处都是. (二)语境分析法 一个文言实词一般有多个义项,但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其意义却又是唯一的. 因此我们一 定要善于把实词放在语言环境中来考查分析,根据上下文来进行词义的推断. 1.及去东阳归家,经年岁,口不言荣辱,士类益以此多之. 在古汉语中,“多”有五个义项:①数量多;②重要,重视;③赞美;④多数,大都;⑤实足,只.我们根据语境“及去东阳归家,经年岁,口不言荣辱,士类益以此多之”来推断,原文说何远离开东阳回到家乡后,数年不谈荣誉耻辱之事,士大夫们更因为这样而赞赏他,由此可以判定解释为“称赞”是正确的.

文言文实词推断的基本方法及练习题

文言文实词推断的基本方法及练习题 练中寻法,“七法”巧解文言实词 方法一: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判断加点词解释正误。 (2015·高考江苏卷)呜乎!其志亦大矣。然其与人不苟合,论事是是非非,遇权贵不少屈下,要必申.其意,用是亦不肯轻试其所有,而人亦罕能知君者。而君之死也,今眉山苏公子瞻哭之,以为君得文忠之学,汉伯喈、晋茂先之徒也。 要必申.其意申:施展 正误:错误。 推导方法总结:可用代入推断法,将题中的解释放在原文的语境中推断是否正确。“申”解释为“施展”,放到语境中不通,这里应该是“说明、表明”的意思,前文说他议论事情对错时不屈从权贵,“要必申其意”的意思是“一定要表明他的意思”。 参考译文: 唉,他的志向远大啊!然而他与人相处不随便附和,议论事情是非分明,遇到有权有势的人也不稍稍屈服,一定要表明他的意思,因此也不肯轻易运用他所拥有的(知识),别人也很少能了解他。欧阳发去世了,眉山苏轼为他哭泣,认为欧阳发得到了文忠公的学问,是和汉代伯喈、晋代茂先一样的人。 方法指导: 代入推断法 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疏通文意,解释正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为正确解释,反之即为错误解释。 方法二: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判断加点词解释正误。 (2015·高考安徽卷)“闻宋仲温书《兰亭十三跋》摹于松江府亭,赵子昂书《铁佛嶴钟铭》在鹤沙报恩忏院,倘各损惠一通,敬拜赐矣。”其雅操如此。先生于古文不多作,其有作,

必合古人矩度 ..,而于禅悦文字尤善。 必合古人矩度 ..矩度:气度 正误:错误。 推导方法总结:运用因文定义法。“矩度”的意思是“规矩,法则”,“合矩度”即符合规矩,从上下文看这里是说先生作文规范,而不是说他有气度,故错误。 参考译文: “听说宋仲温写的《兰亭十三跋》在松江府亭被临摹了,赵子昂写的《铁佛嶴钟铭》在鹤沙报恩忏院,如果您能够各惠赠一篇给我,我要感谢您的恩赐。”他高雅的情操就像这样。先生在古文方面创作不多,但只要有作品,就一定符合古人创作的规矩,而他尤其擅长表达修禅得到喜悦的文字。 方法指导: 因文定义法 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考生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 方法三: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判断加点词解释正误。 (2015·高考山东卷)出隘塞,犯泥涂,将必先下步,名曰力将。将不身服力,无以知士卒之劳苦。军皆定次.,将乃就舍;炊者皆熟,将乃就食;军不举火,将亦不举,名曰止欲将。军皆定次.,将乃就舍次:次序 正误:错误。 推导方法总结:运用联想推断法。“次”结合下一句“将乃就舍”,联想初中课文《陈涉世家》中“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一句中的“次”,推断出“次”是“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即临时驻扎”之意。 参考译文: 在通过险阻要塞,遇到泥泞道路时,将领必须要先下来步行,这叫作力将。将领不身体力行,就无法了解士兵的劳苦。士兵都驻扎安定了,将领才就寝;饭菜都做熟了,将领才吃饭;士兵不举火照明,将领也不举火照明,这叫作止欲将。

文言文实词 推断理解技巧

文言文实词推断理解技巧 考点要求 1、《考试说明》: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考试说明》含义 2、教学要求:教学要求:通过一定量的诵读,增强语感;(1)通过一定量的诵读,增强语感;掌握常用实词的常用义项和用法;(2)掌握常用实词的常用义项和用法;掌握一些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方法。(3)掌握一些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方法。 学习目标 1、运用已知的知识归纳推断、文言词义的一般方法和规律 2、学会运用推断文言词义的、一般方法和规律来正确理解、一般方法和规律来正确理解、解释常见实词的意义【能力要求】能力要求】 文言词汇积累的厚度联系上下文理解文意全面细致地分析文意 【读解思路】读解思路】 通读全文、略读题目通读全文、“三联系”释疑、推断串译全文、圈画难点串译全文、代入、检查、代入、检查、确认答案 三联系:联系课内外、联系上下文、联系古与今。 课前预练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之不拔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赤壁之战》拔:被攻取。B.齐人未附。附:归附。C.使老弱女子乘城。乘:巡视。齐D.齐人追亡逐北。北:指败逃者。 《卫风·氓》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乘:登上、登临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过秦论》 答案:C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讽帝大征四方奇技咸私哂.B.咸私哂.其矫饰焉C.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恐为身祸,太宗初即位,D.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讽:劝告。劝告。讥笑。哂:讥笑。遇:优待。优待。致力。务:致力。 讽:《邹忌讽齐王纳谏》“用委婉含蓄的话暗示或规劝” 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夫子何哂子路”笑, 嘲笑。 遇:《鸿门宴》“不如因善遇之”:对待,招待。 《过秦论》“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务:从事,致力于。 答案:C 《考试说明》120实词: 爱、安、被、比、本、兵、病、朝、乘、诚、除、传辞、从、殆、怠、汉、道、得、度、发、方、非、复负、盖、故、顾、固、过、胡、患、或、及、疾、即既、假、间、见、就、举、绝、克、类、名、莫、内期、奇、迁、请、穷、劝、如、若、少、稍、胜、识使、是、适、书、孰、属、数、遂、率、说、私、素通、徒、图、亡、王、望、恶、微、闻、相、向、谢悉、信、兴、行、幸、修、徐、许、阳、要、宜、遗、贻、已、易、意、阴、引、右、逾、狱、再、造、知直、置、至、致、质、治、诸、族、足、卒、走、左、坐 教材积累是前提 高考题中,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文言字高考题中,词都出自于教材,复习好教材,词都出自于教材,复习好教材,就能为答好文言考题奠定基础。答好文言考题奠定基础。每当我们阅读课外文言选段时,课外文言选段时,要想到自己学过的课文中有没有类似这样

文言文实词推断的基本方法及练习题

练中寻法,“七法”巧解文言实词 方法一: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判断加点词解释正误。 (2015·高考江苏卷)呜乎!其志亦大矣。然其与人不苟合,论事是是非非,遇权贵不少屈下,要必申.其意,用是亦不肯轻试其所有,而人亦罕能知君者。而君之死也,今眉山苏公子瞻哭之,以为君得文忠之学,汉伯喈、晋茂先之徒也。 要必申.其意申:施展 正误:错误。 推导方法总结:可用代入推断法,将题中的解释放在原文的语境中推断是否正确。“申”解释为“施展”,放到语境中不通,这里应该是“说明、表明”的意思,前文说他议论事情对错时不屈从权贵,“要必申其意”的意思是“一定要表明他的意思”。 参考译文: 唉,他的志向远大啊!然而他与人相处不随便附和,议论事情是非分明,遇到有权有势的人也不稍稍屈服,一定要表明他的意思,因此也不肯轻易运用他所拥有的(知识),别人也很少能了解他。欧阳发去世了,眉山苏轼为他哭泣,认为欧阳发得到了文忠公的学问,是和汉代伯喈、晋代茂先一样的人。 方法指导: 代入推断法 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疏通文意,解释正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为正确解释,反之即为错误解释。 方法二: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判断加点词解释正误。 (2015·高考安徽卷)“闻宋仲温书《兰亭十三跋》摹于松江府亭,赵子昂书《铁佛嶴钟铭》在鹤沙报恩忏院,倘各损惠一通,敬拜赐矣。”其雅操如此。先生于古文不多作, 其有作,必合古人矩度 ..,而于禅悦文字尤善。 必合古人矩度 ..矩度:气度 正误:错误。 推导方法总结:运用因文定义法。“矩度”的意思是“规矩,法则”,“合矩度”即符合规矩,从上下文看这里是说先生作文规范,而不是说他有气度,故错误。 参考译文: “听说宋仲温写的《兰亭十三跋》在松江府亭被临摹了,赵子昂写的《铁佛嶴钟铭》

(语文)高三复习专题——文言文实词推断

高三语文复习专题——文言文实词推断 一、文言文实词词义推断方法及练习 (一)字形推断法 汉字中形声字占80%以上,其形旁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如:“理”,从玉(左偏旁写作王),凡形旁从“玉”的字,本义都与玉石珠宝有关,据此可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韩非子》)中的“理”字的意思是“治玉、雕琢”。“禾”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皿”与器具有关,“宀”与房舍有关,“阝”与地名有关,“求”与毛皮有关,“言”与说话有关,“隹(zhuī)”与鸟雀有关,“尸”与身体关,“冖”与笼罩有关,“系”与捆绑有关,“纟”与丝织品有关,“歹”与死亡有关,“月”与肉有关,“页”与首有关,“自”关鼻,“目”关眼,“攴(pū)”与敲击有关。 例1、可以独飨(xiǎng)白粲(càn)。 飨,右边是“食”,大概是“食用,享受”。粲,下边是“米”,大概是米一类的东西。例2、王怒曰:“劓(yì)之”。劓:割掉鼻子。 例3、家人瞷(jiàn)见者,悉惊愕。“瞷”可根据字形,推断为形声字。与“看”有关,眼睛透过门缝看东西,意思是“窥见”。 【推断练习】 (1)刑天舞干戚戚______________ (2)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舶舳______________ (3)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磴______________ (4)径造庐访成造______________ (5)丰则贵籴,歉则贱粜籴______________,粜______________ (6)臣父母春秋高,冀得一归觐(jìn) 觐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形旁为戈,意思为一种兵器(斧子)。(2)形旁为舟,意思为大船。 (3)形旁为石,意思为石阶。(4)形旁为走,意思为到。 (5)上入下米,意思为买入粮食。上出下米,为卖出粮食。 (6)觐从形旁“见”上,猜出与“见”有关,可以解释为“拜见” (二)字音推断法 古代汉语中,语音和语义有一定的关系,在本义或引申义解释不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运用通假字音同或音近的原则,大胆逆推,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从而释出符合语境的意思。 【推断练习】 (1)进住夏口。(《赤壁之战》)住______________ (2)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荀子?天论》)倍______________ (3)昌宗从旁趣说,使速言。趣______________ (4)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景______________

如何推断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如何推断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文言实词意义的准确把握,对于文言文的阅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大量的实词意义需要我们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推断,推断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利用汉字形声义的联系 汉字是表意性质的文字,形声义相互间存在着较密切的联系。在文言文中,形声字、会意字占总数的80%左右,其义符为我们推断提供了条件。 1.借助字形推断释义。如“径造庐访成”,“造”的形旁为“辶”旁,联系下文“庐”是处所,前后推断,“制造”“成就”等不合句意,只能是“到,去”之意。再如“刑天舞干戚”,“戚”从字形上看,含形旁“戈”,由此推知“戚”是一种兵器(斧子)。又如“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觉”。其中的“箧”应当是与“筐”相关的竹器之类。 2.借助字音推断释义。通假字是文言中的一种常见语言现象,如果从字词的本义上翻译不通时,可以从字音上考察,选择文意上讲得通的同音字来替代,用替代的字推断释义。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景”用本义在此解释不同,借助读音推断其通“影”,名词作状语,解释为“像影子那样”。再如“昌宗从旁趣说”,这里的“趣”就是通假字,通“促”,意为“催促”。又如“项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匈”的“匈”,借助读音,可知它显然是“胸”的假借字。 3.借助字的本义推知它的引申义、活用义。当按本义解说不通时,可以试着从其他方面去解释。如“今观此山,乃绝地也”中的“绝”,由本义可知它在此处的引申义应为“无路可走的地方”、“死地”。又如“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其中“鄙”词义是“边邑”,但这里显然说不通,此处“鄙”用如动词,应解释为“当作边邑”。 二、利用语法特点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屈原)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中的“应”该如何解释呢?依据词的结构,句中“应”与“对”连用,都处于谓语动词的位置,“对”是“回答”之意,所以“应”可当“应答”解释。再如“自放驴,取樵炊爨”中的“樵”是什么意思呢?根据词的结构分析,“樵”前有动词“取”,后有动词“炊”,上下联系起来,不难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樵”应理解为“干柴”之义。又如“其罪当与童贯等”,主语为“其罪”,“当”、“与童贯”分别作状语,“等”处于谓语的位置,结合“当”、“与童贯”分析,“等”只能解释为“一样、等同”。 三、利用文言句式整齐的特点 文言文有句式整齐对称的特点,讲求对仗,常常采用互文等修辞格。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具有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推断出实词的含义。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字与“用”字在对称的位置上,“以”也当“用”(被任用)讲。再如“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中的“隙”当什么讲呢?句中的“周”是“周密”,就可反推“隙”是“不周密”、“粗疏”的意思。又如“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可矜怜。”“贤俊”是“贤能而有才智”的意思,那么,“顽鲁”与“贤俊”对称,其义应解释为“愚昧而蠢笨”。 四、利用成语 成语是前人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成语中的许多词带有古代汉语的本义,借助熟悉成语的词义,联系上下文可以推断出实词的含义。 如“势拔五岳掩赤城”可联系成语“出类拔萃”,想到“拔”的“超出”意义。再如“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可联系成语“日薄西山”,想到“薄”的“接近”意义。又如“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中“速”字,我们可联系成语“不速之客”中“速”的意义,可以推断出文言文中的“速”为“邀请、招致”之意。

文言实词含义推断(教师)

把握规律巧解实词 ——文言实词含义的推断 【教学目标】 1、指导解题方略,掌握准确把握文言文实词词义的基本方法。 2、学会知识迁移,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 运用多媒体,讲练议结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我们都知道,文言文阅读在高考试卷中占了19分,分值之多仅次于作文和现代文阅读,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之一。在文言文的复习中,实词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虽然历年来高考文言文实词大多来自课本,但由于语境的变化,加上词语词义本身的丰富性,我们要准确把握文言实词的词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掌握一些文言实词的解答技巧,无疑对我们是有帮助的。今天我们这节课就要教给个大家一些推断实词含义的方法。 【讨论交流】 同学们课前已经做了充分的预习,下面我们用5分钟分组讨论一下课前预习的六组练习,看看你们对加点实词的推断是否一致,并注意归纳每一组的推断方法。 (特别说明:以下“想一想”的内容作为“课前预习”提前印发给学生,上课时直接讨论;“试一试”内容展示在课件上) 推断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关键: 1、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 2、掌握正确的推断方法。 【因例说法】 一、字形推断法 1、想一想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见幻灯片第一组 ①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财物) ②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田地) ③金就砺则利。(磨刀石) ④振长策而御宇内。(马鞭子) 你能推断出加点字的意思吗? 你是用什么巧妙的方法解决的? 2、方法阐释 汉字是表意文字,其中80%以上是形声字,由形旁和声旁组成,这些字中的形旁往往是表意的,我们可以通过这个表意的形旁来推测这个词的意思。 “贝”与钱财有关;“田”与田地或耕作有关; “石”与石头或坚硬有关;“ ”与竹子有关; “忄”与内心活动有关;“纟”与丝织品有关; “饣”与食物或吃有关;“辶”与行走、行动有关; “刂”与刀或使用刀有关;“王”与玉有关 3、课堂练习

2021高考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与技巧

2021高考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与技巧 课内实例 1、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解析】“眄”的含义,根据“目”和“眄”的对象“庭柯”就可知其大致是“看”的意思。 2、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解析】“畴”的含义可根据“田”字旁能推出“田地”之意。 方法一:字形推断法 (利用汉字字形)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而形声字的形旁有表意功能。因此,通过对字形结构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 常见形旁的词义指向:形旁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者与兵器有关;从“马、牛、羊、豕、犭、鸟、虫”者与动物有关;从“(言)、辶(走)、刂(心)、彳(行)”者与人的行为有关;其它还有:禾--五谷、贝--金钱、皿--器具、纟--丝麻、宀--房舍、求--毛皮、隹(zhuī)--鸟雀、冖--笼罩、歹--死亡、月--肉、页--首、自--鼻、目---眼、尸--身体…… 课外实例: 1、启听淮北取籴。 【解析】其中“籴”就是一个会意字,联系“粜”意思是卖出粮食,“籴” 与“粜”相对,意思是买进粮食。 2、袖空牒窃印

【解析】部首“片”,本义就是“木片”,众所周知,古代发明纸张之前人们都把字写在木片或竹片上,所以“片”又被引申为“文件、文书”之义,因此凡是以“片”为形旁的字如“版”“牌”“牍”等都有“文件、文书”的意思。 02 课内实例 1、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解析】句中“用”和“以”位置相同,而“用”的意思又是我们拿得准的,“以”的意思是“任用”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解析】见:被 3、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解析】弥:愈,越 4、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解析】固:险固的地势 5、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解析】族:族灭 6、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解析】“跬”与“小”对应,从足即推断为小步,半步 7、追亡逐北 【解析】亡,北对应,均为溃败。常用“败北”,北即败 方法二:语言结构推断法 (利用结构相似的句式)

【文言文复习】文言文实词的推断方法

文言文实词的推断方法一 《考纲》要求掌握的实词一共有120个,而每个实词都是多义词,要把这些实词的用法和意思全部识记基本上不可能,那么什么样的作法可以减少这种难度,并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那就需要培养对实词的推断能力。下面介绍理解文言实词常用的推断方法。 1、代入法。古汉语单音词占多数,一词多义的现象很普遍,确定一个多义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意义,可先把这个多义词素组成若干个双音词,然后用“代入法”把这些词放在具体语境中去体会,可以推断一些词语的意义。 如08年高考北京卷C.霍光擢延寿为谏大夫,擢:提拔。可以组词为“擢升”,与答案所示的“提拔”近义。D.门卒当车,愿有所言,愿:希望。可以组词为“愿望”,与答案所示的“希望”相近。把两个词代入原文都能作通畅的理解,所以是正确的解释。 2、根据造字法进行推断。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严格来讲有四种造字法,即象形、会意、指事、形声。形声字占了汉字中的百分之八十以上,而形声字的形旁就叫“义符”,它显示了这个字的表意范围,如“珍珠”,都是斜玉旁,就表示这是很贵重的。 再如08年高考卷重庆卷翻译题 ①殚财不足以奉敛,尽力不能周役,民氓饥寒冻馁,死背相望。 “馁”在现代汉语中多指气馁,但是这个字的本意是饥饿,因为它的形旁是食字旁。当然这里也可以根据词语构成法来帮助推断。 译为:用尽财物不能够完成赋税,费尽体力不能够完成劳役,老百姓饥寒交迫,冻饿而死的尸体到处都是。 3、根据词语构成推断词义。汉语的构词是有一定的规律的,我们可以根据这些规律进行合理推断。如在现代汉语中,我们使用的词是打击,爱憎,愉快,词语中的各个部分有时是可以相互注释的。如08高考卷江苏卷的翻译题(1)及得召见,遂见亲信。这里牵涉到“见”这个特殊词的用法,有两种解释比较特殊:“被”和作代词。前句是得到皇帝的召见,那么应该是被“亲信”,所以亲信应该是动词,古今异义了。这是个同义复合词,解释为“亲近信任”,所以应该翻译为:“到获得皇帝召见,便受到皇帝亲近信任。” 4、利用互文、对偶、排比等修辞推断词义。有些文句的结构整齐,那么处于同一位置上的词应该是用法一致,词义相近或者相反的。例如教材中有“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结构整齐,“忠”“贤”近义,“用”和“以”处于同一位置,那么语法功能应该一致,并且词义相近。那么“以”也解释为“任用”,这种解释虽不常见,但却可以据此推断出来。再如08年高考卷天津卷的第二个翻译题 (2)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 根据“恶人者”即是“憎恶别人的人”,那么“利人者”中的“利”应该是个动词,而不是名词“利益”,那么这句话应该翻译为:有利于别人的人,别人也跟这做有利于他的事;憎恶别人的人,别人也跟着憎恶他。 5、凭上下文推断词义。结合上下文的语意来推断出要解释的词语的含义。这种方法是无论采用什么推断方法都必须结合起来使用的方法,因为要求解释的实词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上下文中的实词。如08年高考广东卷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穷振乏,家无余财:振作 B、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收留 C、访复以舟师造湘城:前往 D、访威风既著,远近悦服:愉快 A应为“赈济”,因为对于“穷乏”当然只能是“赈济”而不是“振作”了。B应为“抓

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

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 一、考纲分析: 文言实词考查的基本要求是: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1、本考点考查的重点是教材中不止一次出现的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些实词,主要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偏义复词还有词类活用。但不是对原来知识的简单回忆,而是考查学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近几年来,高考命题多采用两种考查形式: 一是对四个实词分别进行解释,要求选出正确和错误的一项; 二是从古今词义比较的角度,给出四个词,要求选出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或不相同的一项。 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在高考能力层级中为B级。高考语文试卷,不仅直接考查对文言实词的解释,也经常涉及到对文言实词意义的把握。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学好文言文的关键。要想顺利地应考,就应具备从同一实词的若干义项中选择它在上下文中应取含义的能力,这种能力来自于对灵巧方法的掌握。 二、推断词义的方法 一)、字形推断法 1、根据形旁推断本义。 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且形声字占80%以上,"形旁"给我们推断词义带来有利的条件。 如:“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贾客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 如:“(先轸)免胄入狄师,死焉。狄人归其元.,面如生。” 如:“到七月,乃扶病入觐” 如:可以独飨白粲。 如:樯橹灰飞烟灭 如:"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 如:“傥窀穸不为盗所发”,选出句中的划线词意义正确的一项() A、墓穴 B、棺材 C、财物 D、山洞 如: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啖:给……吃 如:(05广东)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召晖拜为郎拜:授官 B.自往候之,晖避不见候:等候 C.今而相送,明吾非有爱也爱:吝惜 D.顾谓掾属曰:“若之何?” 谓:对……说 巩固练习 无冻馁之患.今人乃以俭相诟.病 自昏达曙,目不交睫.今操方连船舰.

文言文实词推断法

文言实词推断六法 在高考语文试卷中,不仅要直接考查文言实词的解释,而且在文言翻译题中也要涉及文言实词的把握,甚至在诗词鉴赏中文言实词的理解也显得较为重要。那文言实词究竟该如何把握呢?是否有章法可循呢?笔者凭着多年的执教经验,认为从以下六个方面去考虑推断,或许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一、字音推断法 根据字音,可发现通假关系,利用通假关系,再联系上下文推断,有时会有“柳暗花明”之感。 例“或至涂而反”(2001年上海春招试题)“涂”与“途”读音相同,“涂”是“途”的通假字,再联系上下文,可以推断“涂”的意思是“道路”。再如2004年湖北卷“昌宗从旁趣说”,这里的“趣”就是通假字,通“促”,意为“催促”,否则就讲不通。 二、字形推断法 汉字大部分为形声字,形旁有表意功能,因此可以从字形结构来推断词义。 例《陈涉世家》中“适戍渔阳九百人”,“适”从“辶(辵)”,表行走之意。又如“振长策而驭宇内。”(贾谊《过秦论》)的“策”,从“竹”,与竹条有关,据此可知,策在句中的意思是“(竹质)马鞭”。又如“不刊之论”“刊”从“刂(刀)”,与刀有关。。“彀士十万人”中的“彀”(《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与“弓”有关,可推知是“弓箭手”;《赤壁赋》中“泣孤舟之嫠妇”中“嫠”和“女”有关,是“寡妇”的意思。 三、成语推断法 成语是前人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成语中的许多字词带有古代汉语的本意,借助熟悉成语中的词义,联系上下文来推断实词含义,不失为良策。 例“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苏洵《六国论》)中“速”字,我们可联系成语“不速之客”,成语中“速”为“邀请”之意,由此我们可根据上下文推出文言中“速”为“邀请、招致”之意。“城之不拔者二耳”,“拔”有两个主要意思:一是抽出、拔出,二是高出、超出,其义项可分别见于成语“拔苗助长”、“出类拔萃”。“攻取”义是由“拔出”义作了引申而来的,古时攻城必拔敌方军旗,拔下军旗即为“攻取”,再考虑上下文的语境,也可推断解释为“被攻取”是正确的。 四、句式推断法 古人行文,好用整齐句式。这类句式一般上下句结构整齐,相对应的词语往往词性相同,意义相近或相反。我们根据这一规律,有时很容易推出实词的含义。 如《谏太宗十思疏》中“戒奢以俭”的“以”字的含义,我们根据这一规律,“奢”与“俭”相对,

文言文实词的推断方法

文言文实词的推断方法(以2008年高考试题为例) 《考纲》要求掌握的实词一共有120个,而每个实词都是多义词,要把这些实词的用法和意思全部识记基本上不可能,那么什么样的作法可以减少这种难度,并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那就需要培养对实词的推断能力。下面介绍理解文言实词常用的推断方法。 1、代入法。古汉语单音词占多数,一词多义的现象很普遍,确定一个多义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意义,可先把这个多义词素组成若干个双音词,然后用"代入法"把这些词放在具体语境中去体会,可以推断一些词语的意义。 如08年高考北京卷 C.霍光擢延寿为谏大夫擢:提拔。可以组词为"擢升",与答案所示的"提拔"近义。 D.门卒当车,愿有所言愿:希望。可以组词为"愿望",与答案所示的"希望"相近。把两个词代入原文都能作通畅的理解,所以是正确的解释。 2、根据造字法进行推断。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严格来讲有四种造字法,即象形、会意、指事、形声。形声字占了汉字中的百分之八十以上,而形声字的形旁就叫"义符",它显示了这个字的表意范围,如"珍珠",都是斜玉旁,就表示这是很贵重的。 再如08年高考卷重庆卷翻译题 ①殚财不足以奉敛,尽力不能周役,民氓饥寒冻馁,死背相望。 "馁"在现代汉语中多指气馁,但是这个字的本意是饥饿,因为它的形旁是食字旁。当然这里也可以根据词语构成法来帮助推断。 译为:用尽财物不能够完成赋税,费尽体力不能够完成劳役,老百姓饥寒交迫,冻饿而死的尸体到处都是。 3、根据词语构成推断词义。汉语的构词是有一定的规律的,我们可以根据这些规律进行合理推断。如在现代汉语中,我们使用的词是打击,爱憎,愉快,词语中的各个部分有时是可以相互注释的。 如08高考卷江苏卷的翻译题(1)及得召见,遂见亲信。这里牵涉到"见"这个特殊词的用法,有两种解释比较特殊:"被"和作代词。前句是得到皇帝的召见,那么应该是被"亲信",所以亲信应该是动词,古今异义了。这是个同义复合词,解释为"亲近信任"所以应该翻译为:"到获得皇帝召见,便受到皇帝亲近信任。" 4、利用互文、对偶、排比等修辞推断词义。有些文句的结构整齐,那么处于同一位置上的词应该是用法一致,词义相近或者相反的。例如教材中有"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结构整齐,"忠贤"近义,"用"和"以"处于同一位置,那么语法功能应该一致,并且词义相近。那么"以"也解释为"任用",这种解释虽不常见,但却可以据此推断出来。再如08年高考卷天津卷的第二个翻译题(2)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恶人者"即是"憎恶别人的人",那么"利人者"中的"利"应该是个动词,而不是名词"利益",那么这句话应该翻译为:有利于别人的人,别人也跟这做有利于他的事;憎恶别人的人,别人也跟着憎恶他。 5、凭上下文推断词义。结合上下文的语意来推断出要解释的词语的含义。这种方法是无论采用什么推断方法都必须结合起来使用的方法,因为要求解释的实词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上下文中的实词。如08年高考广东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穷振乏,家无余财振作 B、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收留 C、访复以舟师造湘城前往 D、访威风既著,远近悦服愉快 A应为"赈济",因为对于"穷乏"当然只能是"赈济"而不是"振作"了。B 应为"抓获、扣留、收监"既然官吏错误地"收访",若是"收留",周访不用奋力反抗了。根据语境即可得知理解错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

一.字形推断法 可以独飨白粲。 飨,右边是“食”,大概是“食用,享受”。粲,下边是“米”,大概是米一类的东西。 王怒曰:“劓之。” 劓:割掉鼻子。 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 "造"的义符为"辶",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该是"到""去"的意思 例: 口——与口及语言等动作有关(吹、吮) 心——关于心理(恨、志) 示——和神祉有关(祖) 衣——与衣服有关(袖、襟)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70%以上,而形声字的形旁 具有表意功用。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形声字的 形旁去推断实词的含义。 砺: 磨刀石。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公父母春秋高,若少屈,冀得一归觐。” 觐:拜见 ①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 ②通五经,贯六艺《张衡传) ③栗深林兮惊层巅《梦游天姥吟留别》 ④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⑤时浓雾半作半止(《游黄山记》) 解析: ①②③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可以互为释义。它们的义项分别是①更加②精通③使……战栗震惊。 ④句中“蒙”和“因”的意思相近,“因”解释为“沿用、沿袭”,由此再结合“蒙”的上下文可以推断“蒙”为“继承”义。 ⑤句中“作”和“止”的意思应该相反,“止”是“停止”义,那么可以反向推知“作”当为“起来”义。 二、对称结构互解法 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 【文过饰非】 我们可能知道“饰”是“掩饰之意”,而对“文”则有些把握不住。这个词语中的过和非同义,那么文和饰也应该同义。文就是文饰、掩饰的意思。 【求全责备】 全,全面。备,完备。意思同。“求”和“责”意思也应该相同。“求”是要求,“责”也是要求(责成、寻求)。这样就不会把则和备看成是“责备”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