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的故事阅读

最新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的故事阅读
最新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的故事阅读

【篇一】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的故事阅读

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2019年8月9日过90岁的生日,同时也是实现了“亩产一千公斤”的心愿。众所周知,袁隆平为中国的杂交水稻做出了突出贡献,养活了中国13亿人,现在是远远超过13亿。但我们对他的了解,也仅有前面这一句话,和一张带有老农肤色的朴实面孔。

或许很多伟人的传记源头都是从为国家,为民族做贡献讲起,例如周恩来,为民族崛起而读书;例如鲁迅,弃医从文也是为了救国,而同样很伟大的袁隆平的故事却不同,似乎更顺其自然,又似冥冥之中注定的。

袁隆平的水稻之缘始于乡村教师,而在他做一名乡村教师之前,差点就成了一名空军或是一名国家运动员。

袁隆平就读于西南农学院,生性好动,喜欢自由,与勤勤恳恳的在屋里做研究相比,户外活动的项目更吸引他。当时正值抗美援朝,新中国政府组织大学生报名参军。袁隆平报名参加,不仅通过了全部的36项目指标测试,还被选为空军。在参加空军预备班学习之前,却被告知前方局势好转,所有参军的大学生均被退回。

空军做不成,没关系,建国初期,国家各方面都需要人才,这不,同年袁隆平又参加了西南区的游泳选拔赛,比赛的前三名可以进入国家游泳队。袁隆平从小就非常擅长游泳,不到10岁就敢横渡长江,在武汉读书时,他参加过湖北省举行的游泳比赛,获得汉口区第一名和全省第二名。以他的实力,绝对是有望进国家游泳队的,但不巧的是,参赛的前一晚,因贪吃成都小吃,第二天肚子痛,只拿了个第四名。

以上两件事看来十分凑巧,似乎是上天特意留住袁隆平,要他在农学事业上做贡献,解决中国乃至世界的温饱问题。

这么一想,会不会世上所有擦肩而过的不幸,都是上天的另有安排。

1953年8月,没能抓住前两次机会的袁隆平,以优异成绩毕业后,被分配到湖南省黔阳县城安江镇的安江农校教书。安江农校,离镇上四公里外,地处偏远,袁隆平一待就是16年,每天陪伴他的就是,他的学生和这些实验田。

或许很多人觉得袁隆平看上去跟个普通的农民没啥区别,但他却是出生于家境优渥的知识分子家庭,他母亲是小学老师的,他的父亲是民国时期官员。他的父亲毕业于中南大学文学系,有着一颗爱国心,抗日战争期间,曾去运军火。父亲的这颗爱国心也深埋在袁隆平心里。新中国刚成立,到处闹饥荒,袁隆平亲眼见到有人活活饿食,因此暗暗下决心要解决中国的粮食问题。

志向不是从小立的,一颗热血的心也不是刻意培养的,而是耳濡目染的,想要自己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要让自己先成为什么样的人。

1960年,在教室前的那块试验田里,袁隆平偶然间发现,十几株比普通水稻高出20厘米左右,且大籽粒多的水稻,这开启了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之路。美国,日本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就投入大量资金做水稻杂交研究,几十年过去却一无所获,认为水稻没有杂交优势。但袁隆平却不这么认为,每天坚持在田里弯腰干活弄水稻。

从1964年开始摸到门路,到1980年,16年过去了,袁隆平终于精心培育出700颗雄性不育株种,用于人工杂交水稻。袁隆平将700颗种子都撒在试验田里,到了5月,已纷纷长出苗儿了。袁隆平很是欣慰。却没想到有一天早晨,看到这样一番景象,700颗苗儿全部被连根毁坏,田里被践踏得一团乱。袁隆很受打击,这700颗雄性不育株种花了十六年,一期一期培育筛选出来的,只在一夜间就毁于一旦,实在叫人心痛,至今也不知是哪个歹人干的。

袁隆平十分失望,但决定要做的事,就是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继续,即便一切都要从头再来。他对眼前这块实验田已经不抱希望,离开了江安农校,转向全国的稻田。

经过两年的颠簸,仍找不到合适培育的雄性不育株,这无疑在原来的伤痛上又蒙了一层雾。尽管情况不乐观,但他仍积极努力,心里想着系着的仍是水稻。

有一次,云南发生7.2级地震,房子离地震中心只有100多公里,别人都是抢着往外跑,只有他和他的助理们急着回研究室抢救株苗。房子被地震毁了,没法住,只能住在篮球场上,一住就住了三个月,眼见种子就要下田了,但催牙的温度不够,袁隆平便把种子绑在腰间,用体温温暖种子,因此落下了腰疾。

袁隆通过对多次失败实验分析,最终将目标锁定在海南的南红农场。一株被当地人认为无任何用处,穗粒小又少枯的“假禾”,正是袁隆平想要找的研究对象。这株雄性不育,是碘败型花粉败育的野生稻,被称为“野败”,后来成为所有杂交稻的母本。

“假禾”在别人看来是草,袁隆平一看却是宝,可见,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

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成功后,不仅帮国家提高粮食产量,2017年还研发出不含镉重金属水稻,很大程度帮助日本解决了“软骨病”的问题,更令人震惊的是,2018年帮助迪拜在热带沙漠中种植水稻,全球首次沙漠种植获得成功,亩产500公斤。

纵观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的故事,可以这样说,袁隆平本来无拯救世界的梦想,差点走进空军队和国家游泳队,却在命运的安排下,一步步克服困难,取得成就。既遇之则安之,重点还是要佩服科学家的钻研精神。

【篇二】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的故事阅读

1960年罕见的天灾人祸,带来了严重的粮食饥荒,一个个蜡黄脸色的水肿病患者倒下了……袁隆平的5尺之躯也直接经历了饥饿的痛苦。

袁隆平目睹了严酷的现实,他辗转反侧不能安睡。他想起旧社会,人民受统治阶级的剥削压迫,受战争的痛苦,缺衣少食,流离失所。今天,人民当家作主,但仍未摆脱饥饿对人们的威胁。他决心努力发挥自己的才智,用学过的专业知识,尽快培育出亩产过800斤、1000斤、2000斤的水稻新品种,让粮食大幅度增产,用农业科学技术战胜饥饿。

袁隆平赞成这样一个公式: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成功。

他依据对遗传学已有的较深的认识,对试验田里的退化植株仔细进行观察和统计分析,不仅论证“鹤立鸡群”的稻株是“天然杂交稻”,而且从其第一代的良好长势,充分证明水稻也存在明显的杂交优势现象,试验结果使他确信,搞杂交水稻的研究,具有光明的前景!

可是,杂交水稻是世界难题。因为水稻是雌雄同花的作物,自花授粉,难以一朵一朵地去掉雄花搞杂交。这样就需要培育出一个雄花不育的稻株,即雄性不育系,然后才能与其他品种杂交。这是一个难解的世界难题。袁隆平知难而进,他认为,雄性不育系的原始亲本,是一株自然突变的雄性不育株,也能天然存在。中国有众多的野生稻和栽培稻品种,蕴藏着丰富的种子资源,是水稻的自由王国,“外国没有搞成功的,中国人不一定就不能成功”。

袁隆平迈开了双腿,走进了水稻的莽莽绿海,去寻找这从未见过、而且中外资料没见过报道的水稻雄性不育株。时间一天天过去,袁隆平头顶烈日,脚踩烂泥,驼背弯腰地、一穗一穗地观察寻找。“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第14天发现了一株雄花花药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袁隆平欣喜若狂。

1964年6月到1965年7月,他和妻子邓则,又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的植株。成熟时,分别采收了自然授粉的第一代雄性不育材料种子。经过两个春秋的试验和科学数据的分析整理,撰写出第一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在1966年《科学通报》第17卷第4期上。文中还预言,通过进一步选育,可以从中获得雄性不育系、保持系(使后代保持雄性不育的性状)和恢复系(恢复雄性可育能力),实现三系配套,使利用杂交水稻第一代优势成为可能,将会给农业生产带来大面积、大幅度的增产。这篇重要论文的发表,被一些同行们认为是“吹响了第二次绿色革命”的进军号角。

又经过8年历经磨难的“过五关”(提高雄性不育率关、三系配套关、育性稳定关、杂交优势关、繁殖制种关),到1974年配制种子成功,并组织了优势鉴定。1975年又在湖南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获大面积制种成功,为次年大面积推广作好了种子准备,使该项研究成果进入大面积推广阶段。

1975年冬,国务院作出了迅速扩大试种和大量推广杂交水稻的决定,国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一年三代地进行繁殖制种,以最快的速度推广。1976年定点示范208万亩,在全国范围开始应用于生产,到1988年全国杂交稻面积1.94亿亩,占水稻面积的39.6%,而总产量占18.5%。10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面积12.56亿亩,累计增产稻谷1000亿公斤以上,增加总产值280亿元,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群众交口称赞靠两“平”解决了吃饭问题,一靠党中央政策的高水平,二靠袁隆平的杂交稻,人们用朴实的语言,说出了亿万中国农民的心里话。

随着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和在全国大面积推广,袁隆平名声大震。在成绩和荣誉面前,袁隆平公开声称现阶段培育的杂交稻的缺点是“三个有余、三个不足”,即“前劲有余、后劲不足;分蘖有余,成穗不足;穗大有余,结实不足”,并组织助手们,从育种与栽培两个方面,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20世纪80年代初期,面对世界性的饥荒,袁隆平心中再一次萌发了一个惊人的设想,大胆提出了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的课题,试图解决更大范围内的饥饿问题。

1985年,袁隆平以强烈的责任感发表了《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探讨》一文,提出了选育强优势超高产组合的四个途径,其中花力气的是培育核质杂种。可是多年的育种实践,却没有产生出符合生产要求的组合。他便果断迅速地从核质杂种研究中跳了出来,向新的希望更大的研究领域去探索。

袁隆平凭着丰富的想象、敏锐的直觉和大胆的创造精神,认真总结了百年农作物育种史和20年“三系杂交稻”育种经验,以及他所掌握的丰富的育种材料,于1987年提出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高瞻远瞩地设想了杂交水稻的二个战略发展阶段,即三系法为主的器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为主的籼粳亚种杂种优势利用;一系法为主的远缘杂种优势利用。这是袁隆平杂交水稻理论发展的又一座新高峰。

在袁隆平的战略思想指引下,继湖北石明松1973年在晚粳农垦58自然群体中发现一株不育的光敏核不育材料之后,1987年7月16日,李必湖的助手邓华风,在安江农校籼稻三系育种材料中,找到一株光敏不育水稻。历经两年三代异地繁殖和观察,该材料农艺性状整齐一致,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达到了100%,不育期在安江稳定50天以上,并且育性转换明显和同步。这一新成果,为杂交水稻从“三系法”过渡到“两系法”开拓了新局面。关于水稻“无融合生殖”研究的进展,也使一系法远缘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袁隆平对杂交水稻研究的前景,充满必胜信心。

随着杂交水稻在世界各国试验试种,杂交稻已引起世界范围的关注。袁隆平近年来,先后应邀到菲律宾、美国、日本、法国、英国、意大利、埃及、澳大利亚8个国家讲学、传授技术、参加学术会议或进行技术合作研究等国际性学术活动19次。自1981年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成果在国内获得建国以来第一个特等发明奖之后,从1985~1988年的短短4年内,又连续荣获了3个国际性科学大奖。

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印度前农业部长斯瓦米纳森博士高度评价说:“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因为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人类带来了福音。”

袁隆平,从湖南省偏僻的安江农校里走来,从一个山村中等农校的青年教师,成长为举世瞩目的名人,登上了“杂交水稻之父”的宝座。杂交水稻研究事业方兴未艾,正朝着袁隆平新的战略设想的方向迅猛发展!?

【篇三】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的故事阅读

?

2004年10月的一天下午,袁隆平应邀为依阿华州大学师生做了题为中国超级杂交稻研究进展的报告。经久不息的掌声过后,依阿华州大学校长请学生们提问。

有一位中国留学生问道:我们虽然身在国外,但经常关心国内的新闻,早就欣闻您为国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也明白您的一些背景材料。我们想明白,您从小就喜欢农业吗?

袁隆平笑吟吟地答道:小时候,我很贪玩,有很多兴趣爱好。我读书,对感兴趣的课程,就认真听讲,而且考试得高分;对不感兴趣的课程,只求三分好,能及格就行了。大学毕业的时候,同学给我的鉴定是--爱好:自由;特长:散慢。自由散慢,我就这么一个人。至于学农,起缘于一次偶然的机遇。小学一年级的时候,一次郊游,老师带我们到一个私人园艺场去参观。我看见树上的桃子红红的,葡萄一串一串的,花很漂亮。那时,我看了正在上演的卓别林主演的电影《摩登时代》,影片中有一个镜头,窗子外边就是葡萄什么的,两者的印象叠加起来,我感觉确实是田园美,就想长大后学农了。如果那时老师带我们到真正的农村去看,又苦又穷又脏,那我肯定不会学农了。

台下一阵大笑,为这位伟大科学家的坦诚和直率而叫好。他对自己性格中的优点和缺点不加掩饰,让中外大学生们愈加觉得他可敬、可亲,完全真实地展现了这位科学家伟大和平凡的完美统一。

就这样,他的学术报告在简单而热烈的气氛中结束了。

【篇四】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的故事阅读

荣誉不属于我个人,属于整个中国

在袁隆平连连获奖载誉归来后,有媒体的记者采访他时问道:对于您的贡献,您自己作何评价。

他平静地说:这不是我个人的荣誉,是我们中国的荣誉,我只是一个学科带头人,一名代表。我讲一个故事:1997年8月,我去墨西哥参加作物遗传与杂种优势利用的国际讨论会,并被授予先驱科学家荣誉称号。这次会议有60多个国家的600多位科学家参加,其中12位是中国人。我因为签证的关系,迟去了两天,在举行仪式的头一天下午才到。我到了后,那12个中国人喜出望外,说,袁老师你最之后了,我们急死了,你来了之后,我们的地位就提高了。因为在5名被授予先驱科学家称号的人之中,其余4名都是美国人。那一刻,我深深体会到,荣誉不属于我个人,属于整个中国。?

【篇五】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的故事阅读

?

骑摩托车去实验田

袁隆平手里掌握着上千万元的科研经费,他的生活却极其简朴。

长年养成的习惯,他喜欢去田垄,一有时间就到实验田去观察,去呼吸田野的气息。如果说事业的成功给他的生活带来什么改变的话,那就是从20世纪80年代起,他到实验田去的交通工具,由原先的自行车改成了摩托车。他觉得这玩意儿轻便、快捷。没料到,玩摩托车、飙车成为他人生的一大乐趣。

田里的秧苗分蔸了,抽穗了,扬花了,结实了他跨上摩托车,一溜烟蹿上马路,拐入小径,溜上田埂,矫健的身影闪动在片片绿意葱茏或金黄灿烂的稻田里。十多年来,他先后换过八九辆不同品牌的摩托车。如今,虽已70余岁高龄,他还是经常骑着摩托车在田间转。

2001年底,在朋友们的劝说下,袁隆平买了一辆赛欧牌家用汽车。朋友对他说,骑摩托车是肉包铁,开汽车是铁包肉,还是开汽车安全一些。他兴致勃勃地学起开车来,感觉还不错。有时,他把汽车开到了田边。他还笑着说,要去考一个驾驶证哩。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