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气的产生(8.23)

氨气的产生(8.23)
氨气的产生(8.23)

氨的排放量是养殖场是否盈利的一个关键控制点

氨的产生

养殖业的规模化使饲养密度不断的提高,带来的是单位面积内氨气排放量升高。目前畜禽舍内的氨气含量少则达10~30ppm,多则达100ppm。

氨气主要是由于氨基酸在体内降解后,在动物肝脏中转变生成尿素或者尿酸,尿酸、尿素被排到动物胃肠道,在腐败微生物脲酶、尿酸酶的催化作用下,水解生成氨气。

氨气浓度的鉴别

若闻到有氨气气味但不刺眼、不刺鼻,其浓度大致在15~20ppm左右;

当感觉到刺鼻流泪时,其浓度大致在30~40ppm之间;

当感到呼吸困难,睁不开眼时,其浓度可达到70 ppm以上。

氨气的危害:

1、氨气进入血液后降低血液溶氧量,降低畜禽的抵抗力,长期处于处于10~15mg/kg氨气浓度下,会明显降低动物的应激抵抗能力。

2、氨气的水溶液呈碱性,对黏膜有刺激性,可引起眼睛流泪、灼痛,角膜和结膜发炎,视觉障碍。

3、高浓度的氨气可引起咳嗽、支气管炎、肺水肿、出血、窒息等症状。

4、氨气能升高呼吸道粘液pH值,使纤毛丧失活动功能,不能将过滤的有害物质排出体外,增加由空气传播疾病的易感性。当猪舍中氨气达65 ppm时,猪开始出现呼吸道疾病,75ppm时出现萎缩性鼻炎,并且随着氨气浓度升高两者发病率都急剧上升。

5、高浓度的肠氨能够刺激肠黏膜,使其生长代谢速度加快。这就会造成氧和能量的需要增高,同时肠道多余的氨被吸收进入血液,最后被转变成氨基酸和排泄废物。这些氨的解毒过程是一个高度耗能的过程,动物用于生长和生产的能

量就相应减少,从而影响生长性能,环境氨气为50ppm时幼猪增重率下降12%,80ppm时下降30%。

减少氨气的原理

微生态制剂是指能够促进动物机体内微生物生态平衡的有益微生物及其代

谢产物。研究发现,在日粮或饮水中添加微生态制剂对减少氨的排放有明显的效果。

1、产酶常用的有地衣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这两种菌在肠道可萌发定植72h ,繁殖3~4代以上,在此期间产生大量的β-葡聚糖酶、木聚糖酶、а-半乳糖苷酶等;将日粮中氨基酸消化率提高11. 9 %;木聚糖酶可以提高玉米-豆粕日粮中氮利用率7%;添加半乳糖苷酶可提高豆粕氨基酸利用率5 %~10 %,显著提高玉米-豆粕日粮代谢能利用率5%;日粮中足量添加微生态菌群在产酶方面可以减少氨排放的10 %以上。

2、抑菌大肠杆菌等有害菌活动增强时会导致蛋白质转腐败物质的量增多,从而使氨气的产生量增加。而肠道中有益菌增加时可以降低有害菌的繁殖,有助于减少腐败物质的过多生成,减少粪便的臭气。动物摄入微生态制剂后可抑制了腐败细菌的生长,显著抑制大肠杆菌的繁殖,降低粪氨气的量为30.14 %。

3、促进吸收促进营养素的消化吸收,降低氨基酸的残留量,从源头上控制氨气的产生,地衣芽孢杆菌能显著降低肠道及粪便中粗蛋白的含量,减少氨气的排放的30.75%。

4、抑制产脲酶、尿酸酶活性通过抑制产脲酶和尿酸酶的微生物活性来减少氨的产生。有些菌群在生长繁殖时利用氨、硫化氢等物质为营养,从而减少氨的排出。

关于氨气的常见实验题型的剖析

关于氨气的常见实验题型的剖析 NH是中学化学最重要的化合物之一,不仅仅是因为NH是实验室常制备的气体,更重要的是围绕NH可以设计出许多很好的实验,这些实验不仅可以考查学生的基本实验素质,还可以考查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所以说,在实验题设计的时候,NH实属很好的选择对象。 下面笔者将高考中曾经出现过的有关NH的实验题进行详细地剖析,通过分析和比较,以期对学生在理解NH的实验题及其实验创新题时有所启发。 一、实验题型1 —氨气的制备 I. 【例题】I.合成氨工业对化学和国防工业具有重要意义。写出氨的两种重要用途。 II. 实验室制备氨气,下列方法中适宜选用的是。 ①固态氯化铵加热分解②固体氢氧化钠中滴加浓氨水③氯化铵溶液与 氢氧化钠溶液共热④固态氯化铵与氢氧化钙混合加热 III. 为了在实验室利用工业原料制备少量氨气,有人设计了如下装置(图中夹 持装置均已略去)。 A [实验操作] ①检查实验装置的气密性后,关闭弹簧夹a、b、c、d、e。在A中加入锌粒, 向长颈漏斗注入一定量稀硫酸。打开弹簧夹c、d、e,则A中有氢气发生。在F 出口处收集氢气并检验其纯度。 ②关闭弹簧夹c,取下截去底部的细口瓶C,打开弹簧夹a,将氢气经导管B验纯后点燃,然后立即罩上无底细口瓶C,塞紧瓶塞,如图所示。氢气继续在瓶内燃烧,几分钟后火焰熄灭。 ③用酒精灯加热反应管E,继续通氢气,待无底细口瓶C内水位下降到液面保持不变时,打开弹簧夹b,无底细口瓶C内气体经D进入反应管E,片刻后F中的溶液变红。 回答下列问题: (1)检验氢气纯度的目的

是___ 2)C瓶内水位下降到液面保持不变时,A装置内发生的现象是,防止了实验装置中压强过大。此时再打开弹簧夹b的原因是 , C瓶内气体的成份是。 3)在步骤③中,先加热铁触媒的原因 是。反应管E中发生反应的化学 方程式是。 【剖析】I.氨的用途比较广泛,如制化肥、硝酸、铵盐、纯碱以及在有机合成工业中制合成纤维、塑料、染料、尿素等。其中制化肥、硝酸是较重要的两种用途。 II. 实验室制备氨气可选用②④。对于②,向固体NaOH中滴加浓氨水,NaOH溶于水会放出大量的热,使浓氨水分解出氨气。 III. 结合所给装置,操作①的目的在于排除B C装置外的其余装置内的空气。可通过检验H纯度的方法来证明空气是否被排净,以保证实验的安全。 操作②的目的在于让无底细口瓶C内空气中的O与H反应掉,从而提供2。 对于操作③,先加热反应管E中铁触媒的原因是铁触媒在较高温度时活性增大,以便加快氨合成的反应速率。当C瓶内水位下降到液面保持不变时,A 装置可看到的现象是锌粒与稀硫酸脱离,不再产生氢气,防止了实验装置中压强过大。此时打开弹簧夹b,锌粒与稀硫酸接触,产生氢气。这样一方面能使无底细口瓶C内的2、H经D干燥后进入反应管E内发生反应,另一方面尽量增大氢气的浓度以提高氮气的转化率。 答案:I.制化肥、制硝酸II.②④III. (1)排除空气,保证安全(2)锌粒与酸脱离尽量增大氢气的浓度以提高氮气的转化 率N2、H (3)铁触媒在较高温度时活性增大,加快合成氨的反应速 率 烘珑婢― 2 + 3H2 、山2NH。 2. 【延伸例题】氨气的制备是很简单也是很重要的实验,按照实验室制备氨气的装置和原理,和实验室制备氨气的装置和原理相似,有以下常见的氨气的制备方法。例如:下面是实验室制取氨气的装置和选用的试剂,其中错误的是(). A B C D

氨气安全规程

氨气安全规程 一、一般要求 1.1 凡氨气生产、使用、充装、贮存、运输的单位和个人必须 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1.2 氨气生产、使用、贮存、运输单位的相关从业人员 过专业培训、考试合格, 方可上岗操作。 1.3 氨气生产、使用、贮存、运输车间、部门负责人(含技术 人员),应熟练掌握工艺过程和设备 性能,并具备氨气事故处置能力。 1.4 生产、使用氨气的车间、作业场所、及贮氨场所应设置氨 气泄漏检测报警仪。作业场所和贮氨场 所中氨气浓度应符合GBZ 2.1中的有关规定。 1.5 氨气生产、使用、贮存单位爆炸危险场所的电气设备的选 型、安装、使用、维护和检查应满足GB 50058(即2区)和AQ 3009中有关的要求。 1.6 氨气生产、使用、贮存单位的吊装、动火、动土、断路、 高处、设备检修、盲板抽堵、受限空间 作业应符合有关规定。 1.7 使用液氨钢瓶应执行TSG RF001和有关安全规定。 1.8 氨气生产、使用、贮存、运输单位应按AQ/T 9006和AQ 3013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并达到有

关定级的要求。 二、充装安全 2.1 未经专业培训、取得资质的单位和个人,严禁私自冲充氨气。 2.2 气瓶有下列情况之一时,禁止充装: a无法辨认的; b GB 7144 气瓶颜色标志的规定(液氨气瓶瓶色为淡黄、字样为液氨、字色为黑色), 或严重污损脱落,难以辨认的; c; d; e安全附件不全、损坏或不符合规定的; f; g螺扣外露不足三扣; h40℃。 2.3 充装后的气瓶,应详细检查,不符合要求时应妥善处理。检 查内容应包括: a? b? c? 三、使用安全 3.1 瓶装液氨使用者应当购买已取得气瓶充装许可的单位充装

氨的挥发

敞开盛有浓氨水的试剂瓶瓶口为何不出现白雾 临川三中封红英 浓盐酸试剂瓶看到白雾,浓氨水瓶口能看到白雾吗? 浓盐酸和浓氨水都有强挥发性,但是,(实验展示)把盛有浓盐酸的试剂瓶敞开,在瓶口能看到白雾,而把盛浓氨水的试剂瓶敞开,在瓶口却看不到白雾。这一怪现象令实验者始料不及,难以接受这一事实,因为它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想,但实验结果就是如此。如何会产生这种结果? 我们先分析一下有关雾形成的原因和条件:雾的形成条件有三:①有小液滴,②有空气,③小液滴在空气中分散必须十分密集,达到肉眼可见的程度。因此,可以说雾是因为小液滴分散到空气中形成的,但不能说小液滴分散到空气中一定能形成雾。尽管浓氨水挥发出的氨气与空气中的水蒸气结合形成了氨水小液滴,但氨水小液滴在空气中分散的密集程度没有达到形成雾的最低标准,即肉眼不可见,所以无雾。那么,盐酸小液滴能在空气中密集分散形成白雾,为什么氨水小液滴不能密集分散呢?对此解释有分歧,主要有两种观点:

第一:浓氨水的挥发性不强,瓶口附近空气中的氨气少,形成的氨水小液滴少,所以小液滴分布不密集而不能产生雾。 第二:气体分子因不停地热运动而产生扩散。其扩散速率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温度、压强、空气流动等,但主要由其相对分子质量大小决定。即气体分子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扩散越慢;相对分子质量越小,分子扩散越快。由于氨气的相对分子质量比氯化氢小,则氨气的扩散速率比氯化氢快得多,因此浓氨水挥发出来的氨气会快速向四周扩散,在其扩散得同时虽然也能与空气中水蒸气结合形成氨水小液滴,但因不能集中,所以不可能形成雾。 1.Ⅰ实验室中打开盛有浓盐酸的试剂瓶,瓶口立即产生大量的白雾:把盛有浓氨水的 试剂瓶打开,在瓶口却看不到白雾。对此.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提出了如下假设:甲:NH3与水蒸气的结台能力不如HCl强,瓶口附近形成的氨水小液滴少,达不到肉眼可见的程度。 乙:浓氨水的挥发性不如浓盐酸强.瓶口附近空气中的NH3少.形成的氨水小液滴少.产生的白雾达不到能被肉眼观察的程度。 丙:NH3的相对分子质量比HCl小,NH3的扩散速率比HCl快,由于挥发出的NH3快速地向四周扩散,形成的氨水小液滴不易集中.所以看不到白雾。 为了验证假设的正确性,三位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下列实验: 如下图所示-取—根长50cm直径约2cm的玻璃管,水平放置,在其两端分别同时塞入蘸有浓盐酸与浓氨水的棉球,立即用橡皮塞塞紧两端。数分钟后,玻璃管中在距离浓盐酸一端约18cm处开始产生白烟。 (1)在进行上述实验之前,甲同学就发现自己假设中的错误,确定甲假设中错误的理由是:。 (2)上述实验中白烟产生在离浓盐酸一端约18cm处的事实.说明。所以,关于浓氨水试剂瓶口看不到白雾的原因的假设是正确的。 1.(1).NH3能与水分子形成氢键,而HCl不能。(2)NH3扩散速度比HCl快,丙

NH3

1. 分子结构 电子式: 结构式:N H H H 空间构型:三角锥形(键角107 28 ) 2. 物理性质 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特殊)的气体,比空气轻 易液化得到液氨(无色液体),并放出大量热,液氨汽化时要吸收大量的热,所以液氨常用作制冷剂。 极易溶于水(常温下1:700体积比) 氨水的密度比水小;氨水浓度越大,密度越小。 Δ 自偶电离:NH 3 + NH 3 ? NH 4+ + NH 2- (H 2O + H 2O ? H 3O + + OH - ) 3. 化学性质 4. 氨的制法 ①实验室制法:用铵盐与消石灰混和加热来制取氨气。 原理:()242322NH Cl Ca OH CaCl 2NH 2H O ?+??→+↑+(强碱制弱碱) 选用试剂原因: 成本低; 危险品易爆炸; 受热分解产生SO 2;NaOH+SiO 2 装置:“固+固”加热装置;发生装置与制O 2、CH 4相似 收集:向下排空气法;在收集的试管口塞上棉团,防止NH 3与空气对流 (分子量 ,扩散v so 减缓)。 干燥:碱石灰(不能用无水氯化钙——类银氨溶液) 检验:(1)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2)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瓶口(产生白烟) 注意事项: a. 制氨气所用的铵盐不能用硝铵、碳铵。因为加热过程中NH 4NO 3可能发生爆炸性分解(432222NH NO 2N O 4H O ???→↑+↑+),发生危险;而碳铵受热易分解产生CO 2,使生成的氨气中有较多的CO 2杂质。 b. 消石灰不能用NaOH 、KOH 代替,原因是: NaOH 、KOH 具有吸湿性,易结块,不利于产生NH 3,且它们在高温下均能腐蚀试管。c. 干燥剂用碱石灰或CaO 固体或NaOH 固体,不能用浓H 2SO 4、P 2O 5、无水CaCl 2等,它们均能与NH 3发生反应,生成23CaCl 8NH ?、23CaCl 6NH ?。 d. NH 3极易溶于水,制备时尽可能不与水接触以减少损失和防止倒吸。 5. 用途:致冷剂;制化肥;制HNO 3 H H N H ·? · ? · ? ··

氨气排放标准

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 1 主题内容 本标准分年限规定了八种恶臭污染物的一次最大排放限值、复合恶臭物质的臭气浓度限值及无组织排放原的厂界浓度限值。 2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所有向大气排放恶臭气体单位及垃圾堆放场的排放管理以及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设计、竣工验收及其建成后的排放管理。 3 引用标准 GB 3095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GB/T 14679 空气质量氨的测定次氯酸钠-水杨酸分光光度 4标准分级 本标准恶臭污染物厂界标准值分三级。 4.1排入GB 3095中一类区的执行一级标准,一类区中不得建新的排污单位。 4.2排入GB 3095中二类区的执行二级标准。 4.3排入GB 3095中三类区的执行三级标准。 5标准值 恶臭污染物厂界标准值是对无组织排放源的限值,见表1

表1 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值,见表2。 表2 5 标准的实施 5.1排污单位排放(包括泄漏和无组织排放)的恶臭污染物,在排污单位边界上规定监测点(无其他干扰因素)的一次最大监督值(包括臭气浓度)都必须低于或等于恶臭污染物厂界标准值。 5.2 排污单位经烟、气排气筒(高度在15m以上)排放的恶臭污染物

的排放量和臭气浓度都必须低于或等于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 5.3 排污单位经排水排出并散发的恶臭污染物和臭气浓度必须低于 或等于恶臭污染物厂界标准值。 6 监测 6.1 有组织排放源监测 6.1.1 排气筒的最低高度不得低于15m。 6.1.2 凡在表2所列两种高度之间的排气筒,采用四舍五入方法计算其排气筒的高度。表2中所列的排气筒高度系指从地面(零地面)起至排气口的垂直高度。 6.1.3 采样点:有组织排放源的监测采样点应为臭气进入大气的排气口,也可以在水平排气道和排气筒下部采样监测,测得臭气浓度或进行换算求得实际排放量。经过治理的污染源监测点设在治理装置的排气口,并应设置永久性标志。 6.1.4 有组织排放源采样频率应按生产周期确定监测频率,生产周期在8h以内的,每2h采集一次,生产周期大于8h的,每4h采集一次,取其最低测定值。 6.2 无组织排放源监测 6.2.1 采样点 厂界的监测采样点,设置在工厂厂界的下风向侧,或有臭气方位

氨气排放标准

氨气排放标准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 1 主题内容 本标准分年限规定了八种恶臭污染物的一次最大排放限值、复合恶臭物质的臭气浓 度限值及无组织排放原的厂界浓度限值。 2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所有向大气排放恶臭气体单位及垃圾堆放场的排放管理以及建设 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设计、竣工验收及其建成后的排放管理。 3 引用标准 GB 3095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GB/T 14679 空气质量氨的测定次氯酸钠-水杨酸分光光度 4标准分级 本标准恶臭污染物厂界标准值分三级。 排入GB 3095中一类区的执行一级标准,一类区中不得建新的排污单位。 排入GB 3095中二类区的执行二级标准。 排入GB 3095中三类区的执行三级标准。 5标准值 恶臭污染物厂界标准值是对无组织排放源的限值,见表1 表1 污染 物排 放标 准 值, 见表 2。 表2 5 标准的实施 排污单位排放(包括泄漏和无组织排放)的恶臭污染物,在排污单位边界上规定监测点 (无其他干扰因素)的一次最大监督值(包括臭气浓度)都必须低于或等于恶臭污染物 厂界标准值。 排污单位经烟、气排气筒(高度在15m以上)排放的恶臭污染物的排放量和臭气浓度都必须低于或等于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 排污单位经排水排出并散发的恶臭污染物和臭气浓度必须低于或等于恶臭污染物厂界标准值。 6 监测 有组织排放源监测 排气筒的最低高度不得低于15m。

凡在表2所列两种高度之间的排气筒,采用四舍五入方法计算其排气筒的高度。表2中所列的排气筒高度系指从地面(零地面)起至排气口的垂直高度。 采样点:有组织排放源的监测采样点应为臭气进入大气的排气口,也可以在水平排气道和排气筒下部采样监测,测得臭气浓度或进行换算求得实际排放量。经过治理的污染源监测点设在治理装置的排气口,并应设置永久性标志。 有组织排放源采样频率应按生产周期确定监测频率,生产周期在8h以内的,每2h采集一次,生产周期大于8h的,每4h采集一次,取其最低测定值。 无组织排放源监测 采样点 厂界的监测采样点,设置在工厂厂界的下风向侧,或有臭气方位的边界线上。 采样频率 连续排放源相隔2h采一次,共采集4次,取其最大测定值。 间歇排放源选择在气味最大时间内采样,样品采集次数不少于3次,取其最大测定值。测定 标志中各单项恶臭污染物与臭气浓度的测定方法,见表3。 表3

关于氨气浓度标准的解释

关于氨气浓度的标准 根据国标TJ36-79规定,氨属车间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所以是有毒气体,在《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5044-1985规定属于Ⅳ级(轻度危害);但根据《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仪安装规范.使用规范.设计规范》GB5044-83中相关规定,没有明确说明氨气属可燃气体有毒气体,所以油化工企业可燃气体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设计规范不规定检测。 在《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2规定:氨在室内空气中最高允许浓度为0.2mg/m3。(合0.2635ppm);但在《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第三章车间卫生第三十二条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浓度,不得超过表4的规定,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氨为30 mg/m3(合39.53ppm)。 关于排放标准在《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4554-93中规定,企业执行二级、三级标准中相应的标准值分别为2.0 mg/m3和5.0 mg/m3,(合2.635ppm和6.558ppm)。 参考标准: 1、《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5044-1985 2、《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 3、《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2 4、《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4554-93 5、《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仪安装规范.使用规范.设计规范》GB5044-83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 第三章车间卫生 第一节防尘、防毒 第二十七条放散有害物质的生产过程和设备,应尽量考虑机械化和自动化,加强密闭,避免直接操作,并应结合生产工艺采取通风措施。放散粉尘的生产过程,应首先考虑采用湿式作业。有毒作业宜采用低毒的原料代替高毒的原料。 第二十八条产生有害物质的车间,有害物质发生源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放散不同有害物质的生产过程布置在同一建筑物内时,毒害大与毒害小的应隔开。 (二)有害物质的发生源,应布置在工作地点的机械通风或自然通风的下风侧。 (三)如布置在多层建筑物内时,放散热和有害气体的生产过程,应布置在建筑物的上层。如必须布置在下层时,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污染上层的空气。 第二十九条产生危害较大的粉尘、有毒物质或酸碱等强腐蚀性介质的车间,应有冲洗地面和墙壁的设施。车间地面应平整防滑,易于清扫。经常有液体的地面应不透水,并坡向排水系统。 第三十条产生汞、砷等剧烈毒物质的车间,其墙壁、顶棚和地面等内部结构的表面,应采用不吸收毒物的材料。必要时加设保护层,以便清洗。其废水应纳入工业废水处理系统。 第三十一条经常有人通行的地道,应有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并不得敷设有毒液体或有毒气体的管道。 第三十二条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浓度,不得超过表4的规定。 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表4

氨气大题最新题型

氨气1、用蘸有浓氨水的玻璃棒靠近下列各浓酸时,均有白烟产生的一组是 A.HCl、H 2SO 4 、HNO 3 B.HCl、HBr、HNO 3 C.HCl、H 3PO 4 、HNO 3 D.HCl、H 3 PO 4 、H 2 SO 4 2、某无色混合气体可能由CH 4、NH 3 、H 2 、CO、CO 2 和HCl中的某几种气体组成。在恒温恒压条件下, 将此混合气体通过浓H 2SO 4 时,总体积基本不变;通过过量的澄清石灰水,未见变浑浊,但混合气 体的总体积减小,把剩余气体导出后,在O 2中能够点燃,燃烧产物不能使CuSO 4 粉末变色。则原混 合气体中一定含有 A.HCl和CO B.HCl、H 2和CO C.CH 4 和NH 3 D.HCl、CO和CO 2 3、下列各组离子在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且加入氨水后也不产生沉淀的是 A.Na+ Ba2+ Cl- NO 3- B.H+NH 4 +Al3+ SO 4 2- C.K+ AlO 2-NO 3 -OH- D.H+ Cl-CH 3 COO- NO 3 - 4、实验室了为了简便制取干燥的氨气,下列方法中适合的是A.加热氯化铵固体,产生的气体用碱石灰干燥 B.在N 2和H 2 混合气中加入铁触媒并加热至500℃ C.在浓氨水中加入NaOH固体并加热,产生的气体固体NaOH干燥 D.加热NH 4HCO 3 ,生成的气体用P 2 O 5 干 5、(2005湖北联考)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用氨水吸收少量SO 2气体,2NH 3 ·H 2 O+SO 2 =2NH 4 ++SO 3 2-+ H 2 O B.向FeI 2溶液中通入Cl 2 至Fe2+恰好完全被氧化,2Fe2++Cl 2 =2 Fe3++2Cl- C.NH 4HCO 3 溶液与过量的NaOH溶液共热,NH 4 ++OH-NH 3 ↑+ H 2 O D.Cl 2通入水中,Cl 2 + H 2 O=2H++ Cl-+ ClO- 6、(1995全国高考)在下图装置中,烧瓶中充满干燥气体a,将滴管中的液体b挤入烧瓶内,轻轻振荡烧瓶,然后打开弹簧夹f,烧杯中的液体b呈喷泉状喷出,最终几乎充满烧瓶.则a和b分别是 7、(1997全国高考)密度为0.91 g.cm-3的氨水,质量百分比浓度为25%(即质量分数为0.25),该氨水用等体积的水稀释后,所得溶液的质量百分比浓度 (A)等于12.5% (B)大于12.5% (C)小于12.5% (D)无法确定 8、(2012上海高考)实验室制取少量干燥的氨气涉及下列装置,其中正确的是

氨气的性质

第三章第二节氮的循环(第2课时氨气与铵盐) 【学习目标】1.了解氨气的物理性质,掌握氨气的化学性质和用途。 2. 掌握氨气的实验室制备方法和检验方法。 3. 掌握铵盐的化学性质和用途。【课堂探究案】 【探究一】氨的性质(一)演示实验1:氨气的喷泉实验 【思考】烧瓶内为什么会形成喷泉? 说明氨气具有什么性质? 【讨论】下面三个都是喷泉实验装置图,如何引发喷泉?原理有何不同?一般什么样气体可做喷泉实验? 2.氨水的化学性质:氨气溶于水发生的反应: 氨水的成分:三分子三离子 氨水呈碱性的原因(用电离方程式表示): 【多识一点】 ①氨水密度<1g/ml.浓度越大,密度越 ②NH3·H2O不稳定,受热易分解,方程式为 ③NH3·H2O为可溶性一元弱碱(具有碱的通性),写出AlCl3与氨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④从能否电离的角度分析:氨气是NH3·H2O是氨水是 (二)演示实验2:氨气与酸的反应 观看实验完成下列问题:1、描述实验现象:

2、浓氨水与浓盐酸各具有什么性质? 3、反应的方程式 4、推测浓氨水与浓硝酸的反应现象及原理 总结:氨与酸在空气中形成白烟而与难挥发的酸(如硫酸)则无此现象。(三)NH3的还原性——氨的催化氧化 完成化学方程式标出化合价的变化情况并分析电子转移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探究二】氨盐的性质(一)铵盐的性质 完成小组实验,总结铵盐的性质。 1、受热易分解,写出碳酸氢铵、氯化铵分解的方程________________ 2、铵盐(NH4+)的检验 方法:反应原理 【思考】不加热可以吗?为什么? 【思考】1、铵态氮肥为什么不能与草木灰等碱性物质混合施用? 2、如何检验铵盐? 化学氮肥:化学氮肥主要包括:铵态氮肥(主要成分为);硝态氮肥(主要成分为);有机态氮肥(主要成分为尿素) (二)氨气的制备:1.反应原理:方程式: 2.装置:与制相同 3.收集方法:只能用向排空气法 4.验满方法:①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靠近瓶口,看试纸是否变 ②用玻璃棒一端蘸取浓盐酸靠近瓶口,看是否产生 5.尾气处理:在试管口放一团用浸湿的棉花 【思考】若制取干燥的氨,可选择哪种干燥剂?能否用浓H2SO4干燥?为什么?

氨气实验室制法的研究与改进

氨气实验室制法的研究与改进 吐逊阿衣·艾买提 (一)氨气的实验室制取方法一 1、实验仪器和药品 仪器:铁架台、铁夹、酒精灯、木砖、试管、试管塞、三通管、橡胶管、止 水夹、橡皮筋、玻璃导管、集气瓶、双孔橡皮塞、药匙、火柴。 药品:氯化铵、消石灰、红色石蕊试纸、蒸馏水。 2、实验装置图(如图1) 图1 A.用于加热反应物 B.用于收集氨气 C.用于检满 D.用于吸收多余的氨气 E.用于防止倒吸 a.氯化铵和消石灰混合物 b.润湿的红色石蕊试纸 ①,②,③,④均为止水夹 3、实验操作步骤 (1)按图装好仪器,打开①、②、③、④,在D中装入水或稀硫酸,E中装入水。 (2)检查气密性:用酒精灯稍微加热试管A,若D中有气泡产生,则已密封好。 (3)用橡皮筋装好润湿的红色石蕊试纸b。

(4)取下A装入氯化铵和消石灰盖上试管塞将药品混匀,按图连接好A。 (5)关闭①。 (6)预热试管A,加热试管底部。 (7)检满:若试纸b变蓝,则B中已充满了氨气。 (8)依次打开①,关闭②、③、④。 (9)熄灭酒精灯。 (10)倒置试管B,取出双孔试管塞换上无孔试管塞。即试管B中装满氨气。 4、注意事项 (1)一定要先检查气密性。 (2)一定要依次打开①,关闭②、③、④,才能保证不外泄氨气和试管B中充满氨气。 (3)试管B一定要干燥,且收集满后取下时,一定要先将试管B倒置,才能确保收集的氨气不外泄。 (4)氯化铵与消石灰的质量比稍小于5∶8较好,过量的消石灰,可起到除杂和干燥的作用,这样能得到较纯的氨气。 (二)氨气的实验室制取方法二 1、实验原理 氧化钙是碱性氧化物,加热条件下可与氯化铵反应产生氨气,同时又是良好的干燥剂,可及时吸收反应中产生的水而放出大量的热,有利于氨气的生成。有关反应如下: 2NH4Cl+CaO △ CaCl2+2NH3↑+H2O (1) CaO+H2O = Ca(OH)2 (2) 2NH4Cl+Ca(OH)2△ CaCl2+2NH3↑+2H2O (3) 2、实验用品及装置图(图2) 大试管(30 mm×200 mm)、酒精灯、铁架台、铝制烧瓶夹、双顶丝、圆底烧 瓶(1000 mL)、烧杯(500 mL)、调节夹、三通管、玻璃管、玻璃导管、尖嘴玻璃管、乳胶管、橡胶塞。 氧化钙、氯化铵、酚酞试剂、红色石蕊试纸,其中氧化钙在使用前烘干。

(完整版)《氨气的性质》练习与答案

4.2.2《氨气的性质》 1.对于氨水的组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只含有氨分子和水分子 B .只含有一水合氨分子和水分子 C .只含有氨分子、水分子和一水合氨分子 D .含有氨分子、水分子、一水合氨分子、铵根离子、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 【解析】 溶于水的氨大部分与水结合生成NH 3·H 2O ,NH 3·H 2O 中一小部分电离为NH +4和 OH -。 【答案】 D 2.氨溶于水所得溶液中,除了水分子外,数目最多的粒子是( ) A .NH 3 B .NH 3·H 2O C .NH +4 D .OH - 【答案】 B 3.已知25%氨水的密度为0.91 g/cm 3,5%氨水的密度为0.98 g/cm 3,若将上述两溶液等 体积混合,所得氨水溶液的质量分数( ) A .等于15% B .大于15% C .小于15% D .无法计算 【解析】 由题意可知,氨水的密度随质量分数增大而减小。如果等质量混合,则质量分数为15%,现等体积混合,则5%的氨水还要增加一些,故小于15%。 【答案】 C 4.针对实验室制取氨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发生装置与实验室用KClO 3制取O 2的装置相同 B .可用排饱和氯化铵溶液的方法收集氨气 C .氨气的验满可以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或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放于试管口附近检验 D .所用的铵盐不能是NH 4NO 3,因为NH 4NO 3受热易爆炸 【解析】 根据实验室制取氨气是固体与固体混合加热型,故其与用KClO 3制取O 2的装置相同,A 对;由于NH 3是极易溶于水的气体,氯化铵不能抑制其溶解,B 错;氨气遇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遇浓盐酸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产生白烟,C 对;由于NH 4NO 3受热易爆炸,制取氨气时一般选用NH 4Cl ,D 对。 【答案】 B 5.下列属于纯净物的是( ) A .液氨 B .氨水 C .漂白粉 D .氯水 【答案】 A 6.下列反应中,NH 3既显还原性,又显碱性的是( ) A .3H 2+N 2催化剂高温、高压2NH 3 B .2NH 3+H 2SO 4===(NH 4)2SO 4 C .5O 2+4NH 3=====催化剂△4NO +6H 2O D .8NH 3+3Cl 2=====△6NH 4Cl +N 2 【答案】 D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氨和酸反应生成铵盐的实质是NH 3分子与H +作用生成NH +4 B .氨气溶于水所得溶液能导电,那么NH 3是电解质 C .实验室可用浓氨水与NaOH 固体来制取氨气 D .某晶体与NaOH 共热放出一种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则该晶体中含有NH +4 【解析】 氨溶于水形成NH 3·H 2O ,NH 3·H 2O 是电解质。 【答案】 B

畜禽养殖中氨气的产生及其消除办法.

畜禽养殖中氨气的产生及其消除办法 氨气的危害 养殖业的规模化使饲养密度不断的提高,带来的是单位面积内氨气排放量升高。若闻到有氨气气味但不刺眼、不刺鼻,其浓度大致在15~20ppm左右;当感觉到刺鼻流泪时,其浓度大致在30~40ppm之间;当感到呼吸困难,睁不开眼时,其浓度可达到70 ppm以上。 氨气进入血液后降低血液溶氧量,降低畜禽的抵抗力,长期处于处于10~15mg/kg氨气浓度下,会明显降低动物的应激抵抗能力。 氨气的水溶液呈碱性,对黏膜有刺激性,可引起眼睛流泪、灼痛,角膜和结膜发炎,视觉障碍。高浓度的氨气可引起咳嗽、支气管炎、肺水肿、出血、窒息等症状。此外氨气能升高呼吸道粘液pH值,使纤毛丧失活动功能,不能将过滤的有害物质排出体外,增加由空气传播疾病的易感性。当猪舍中氨气达65 ppm时,猪开始出现呼吸道疾病,75ppm时出现萎缩性鼻炎,并且随着氨气浓度升高两者发病率都急剧上升。 高浓度的肠氨能够刺激肠黏膜,使其生长代谢速度加快。这就会造成氧和能量的需要增高,同时肠道多余的氨被吸收进入血液,最后被转变成氨基酸和排泄废物。这些氨的解毒过程是一个高度耗能的过程,动物用于生长和生产的能量就相应减少,从而影响生长性能,环境氨气为50ppm时幼猪增重率下降12%,80ppm时下降30%。 目前畜禽舍内的氨气含量少则达10~30ppm,多则达100ppm。因此,如何减少氨的排放,已成为养殖业是否盈利的一个关键控制点。

氨的产生 氨基酸在体内降解后,在动物肝脏中转变生成尿素或者尿酸,尿酸、尿素被排到动物胃肠道,在腐败微生物脲酶、尿酸酶的催化作用下,水解生成氨气。 一般减少氨产生的措施 通过增加畜舍高度、安装微电流抑菌抑氨系统、硫酸铵回收系统等方法均可以减少畜舍内氨气,缺点是投资过大,能量消耗过多,一般用于高附加值的比赛用动物,或者祖父代种畜禽。调配日粮蛋白、饲料中添加沸石粉、膨润土等硅酸盐类、发酵碳水化合物、酶制剂、植物提取物等也可以起到降低氨气的效果。 微生态制剂减少氨气的原理 微生态制剂是指能够促进动物机体内微生物生态平衡的有益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研究发现,在日粮或饮水中添加微生态制剂对减少氨的排放有明显的效果。主要机理如下: 产酶常用的有地衣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这两种菌在肠道可萌发定植72h ,繁殖3~4代以上,在此期间产生大量的β-葡聚糖酶、木聚糖酶、а-半乳糖苷酶等;β-葡聚糖酶可以将肉鸡回肠玉米-豆粕、小麦日粮中氨基酸消化率提高11. 9 %;木聚糖酶可以提高肉仔鸡对玉米-豆粕日粮中氮利用率7%;添加半乳糖苷酶可提高豆粕氨基

关于氨气的常见实验题型的剖析

关于氨气的常见实验题型的剖析 NH 3是中学化学最重要的化合物之一,不仅仅是因为NH 3 是实验室常制备的气体, 更重要的是围绕NH 3 可以设计出许多很好的实验,这些实验不仅可以考查学生的 基本实验素质,还可以考查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所以说,在实验题设计的时候, NH 3 实属很好的选择对象。 下面笔者将高考中曾经出现过的有关NH 3 的实验题进行详细地剖析,通过分析和 比较,以期对学生在理解NH 3 的实验题及其实验创新题时有所启发。 一、实验题型1—氨气的制备 1.【例题】 I. 合成氨工业对化学和国防工业具有重要意义。写出氨的两种重要用途。 II. 实验室制备氨气,下列方法中适宜选用的是。 ① 固态氯化铵加热分解② 固体氢氧化钠中滴加浓氨水③ 氯化铵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共热④ 固态氯化铵与氢氧化钙混合加热 III. 为了在实验室利用工业原料制备少量氨气,有人设计了如下装置(图中夹持装置均已略去)。 [实验操作] ① 检查实验装置的气密性后,关闭弹簧夹a、b、c、d、e。在A中加入锌粒,向长颈漏斗注入一定量稀硫酸。打开弹簧夹c、d、e,则A中有氢气发生。在F 出口处收集氢气并检验其纯度。 ② 关闭弹簧夹c,取下截去底部的细口瓶C,打开弹簧夹a,将氢气经导管B验纯后点燃,然后立即罩上无底细口瓶C,塞紧瓶塞,如图所示。氢气继续在瓶内燃烧,几分钟后火焰熄灭。 ③ 用酒精灯加热反应管E,继续通氢气,待无底细口瓶C内水位下降到液面保持不变时,打开弹簧夹b,无底细口瓶C内气体经D进入反应管E,片刻后F中的溶液变红。 回答下列问题: (1)检验氢气纯度的目的 是。

(2)C 瓶内水位下降到液面保持不变时,A 装置内发生的现象是 ,防止了实验装置中压强过大。此时再打开弹簧夹b 的原因是 ,C 瓶内气体的成份是 。 (3)在步骤③中,先加热铁触媒的原因 是 。反应管E 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剖析】I. 氨的用途比较广泛,如制化肥、硝酸、铵盐、纯碱以及在有机合成工业中制合成纤维、塑料、染料、尿素等。其中制化肥、硝酸是较重要的两种用途。 II. 实验室制备氨气可选用②④。对于②,向固体NaOH 中滴加浓氨水,NaOH 溶于水会放出大量的热,使浓氨水分解出氨气。 III.结合所给装置,操作①的目的在于排除B 、C 装置外的其余装置内的空气。可通过检验H 2纯度的方法来证明空气是否被排净,以保证实验的安全。 操作②的目的在于让无底细口瓶C 内空气中的O 2与H 2反应掉,从而提供N 2。 对于操作③,先加热反应管E 中铁触媒的原因是铁触媒在较高温度时活性增大,以便加快氨合成的反应速率。当C 瓶内水位下降到液面保持不变时,A 装置可看到的现象是锌粒与稀硫酸脱离,不再产生氢气,防止了实验装置中压强过大。此时打开弹簧夹b ,锌粒与稀硫酸接触,产生氢气。这样一方面能使无底细口瓶C 内的N 2、H 2经D 干燥后进入反应管E 内发生反应,另一方面尽量增大氢气的浓度以提高氮气的转化率。 答案:I. 制化肥、制硝酸 II. ②④ III. (1) 排除空气,保证安全 (2)锌粒与酸脱离 尽量增大氢气的浓度以提高氮气的转化率 N 2 、H 2 (3)铁触媒在较高温度时活性增大,加快合成氨的反应速率 N 2 + 3H 2 2NH 3。 2.【延伸例题】氨气的制备是很简单也是很重要的实验,按照实验室制备氨气的装置和原理,和实验室制备氨气的装置和原理相似,有以下常见的氨气的制备方法。 例如:下面是实验室制取氨气的装置和选用的试剂,其中错误的是( ). A B C D 【剖析】NH 4CI 固体受热分解生成NH 3和HCI ,而当温度降低时,NH 3和HCI 又重新化合成固体NH 4CI ,气体进入干燥管的机会不多,A 项错误;向CaO 中滴

氨气排放标准

氨气排放标准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 B 14554-93 1 主题内容 本标准分年限规定了八种恶臭污染物的一次最大排放限值、复合恶臭物质的臭气浓度限值及无组织排放原的厂界浓度限值。 2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所有向大气排放恶臭气体单位及垃圾堆放场的排放管理以及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设计、竣工验收及其建成后的排放管理。 3 引用标准 GB 3095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GB/T 14679 空气质量 氨的测定 次氯酸钠-水杨酸分光光度 4标准分级 本标准恶臭污染物厂界标准值分三级。 排入GB 3095中一类区的执行一级标准,一类区中不得建新的排污单位。 排入GB 3095中二类区的执行二级标准。 排入GB 3095中三类区的执行三级标准。 5标准值 恶臭污染物厂界标 准值是对无组 织排放源的限值,见表1 表1 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值,见表2。 表2 5 标准的实施 排污单 位排放 (包括泄漏和无组织排放) 的恶臭污染物,在排污单位边界上规定监测点(无其他干扰因素)的一次最大监督值(包括臭气浓度)都必须低于或等于恶臭污染物厂界标准值。 排污单位经烟、气排气筒(高度在15m 以上)排放的恶臭污染物的排放量和臭气浓度都必须低于或等于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

排污单位经排水排出并散发的恶臭污染物和臭气浓度必须低于或等于恶臭污染物厂界标准值。 6 监测 有组织排放源监测 排气筒的最低高度不得低于15m。 凡在表2所列两种高度之间的排气筒,采用四舍五入方法计算其排气筒的高度。表2中所列的排气筒高度系指从地面(零地面)起至排气口的垂直高度。 采样点:有组织排放源的监测采样点应为臭气进入大气的排气口,也可以在水平排气道和排气筒下部采样监测,测得臭气浓度或进行换算求得实际排放量。经过治理的污染源监测点设在治理装置的排气口,并应设置永久性标志。 有组织排放源采样频率应按生产周期确定监测频率,生产周期在8h以内的,每2h采集一次,生产周期大于8h的,每4h采集一次,取其最低测定值。 无组织排放源监测 采样点 厂界的监测采样点,设置在工厂厂界的下风向侧,或有臭气方位的边界线上。 采样频率 连续排放源相隔2h采一次,共采集4次,取其最大测定值。 间歇排放源选择在气味最大时间内采样,样品采集次数不少于3次,取其最大测定值。 测定 标志中各单项恶臭污染物与臭气浓度的测定方法,见表3。 表3

氨气的制备

合成氨之一 【原理】 NH4Cl+NaNO2NaCl+N2↑+2H2O,Zn+H2SO4=ZnSO4+H2↑ 【用品】铁架台、酒精灯、球形瓶、Y形试管、氯化铵饱和溶液和亚硝酸钠固体、还原铁粉、石棉、锌粒、稀硫酸 【操作】 1.在Y形试管的一边加入固体亚硝酸钠,再加入氯化铵饱和溶液,另一边加入锌粒和稀硫酸(1∶3),如图连接好仪器。 2.在盛有亚硝酸钠和饱和氯化铵溶液的一边加热,产生氮气。到氮气产生较快时,把酒精灯移到催化剂下面加热。这时即能产生氨气,使锥形瓶里的酚酞试液变红色。 【备注】本实验的转化器是一段玻璃导管,里面装入少量还原铁粉和石棉拌和物作催化剂。 合成氨之二 【原理】根据氮气和氢气在催化剂作用下互相化合生成氨气的性质来合成氨气。 生成的氨可用酸碱指示剂来检验。 【用品】启普发生器、分液漏斗、圆底烧瓶、锥形瓶、硬质反应管、玻璃导管、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 亚硝酸钠固体或饱和溶液、锌粒、盐酸、酚酞试液、浓硫酸、蒸馏水、氯化铵饱和溶液 【操作】

图中(1)为启普发生器,用粗锌粒和稀盐酸制取氢气。操作时先用亚硝酸钠和氯化铵饱和溶液制取氮气,如图(2),应注意微热,当氮气把锥形瓶和反应管内空气赶尽时,再通氢气。混合气在锥形瓶(3)内经浓硫酸干燥后进入反应管,这时应通过观察瓶内两导管逸出气泡的速率,来调整氢气、氮气的流量。反应管是用硬质玻璃管做成(4),在管中央处应放进用玻璃棉或石棉作载体的活性铁催化剂,这样撒得均匀,能使混合气与催化剂接触面积增大,反应速率加快。如在催化剂下均匀受热,不到2min,便可以在盛有酚酞蒸馏水溶液的锥形瓶5中看到有粉红色出现。 【备注】 用亚硝酸铵热解制氮气时,温度应控制到80~85℃,应注意防止暴沸,若看到这种现象出现,须立刻用温布将烧瓶包起来,以便降温。 发挥活性铁的催化作用,是做好这个实验的关键,所以氢气、氮气都必须经过浓硫酸干燥和净化。不然水蒸气、硫化氢等气体会使催化剂的活化中心中毒,失去催化作用。 合成氨之三 【原理】 NH4Cl+NaNO2NaCl+N2↑+2H2O Zn+H2SO4=ZnSO4+H2↑ 【用品】具支试管、5mm玻璃弯管(角度约120°)、玻璃纤维、铁架台、酒精灯、锌、稀硫酸、饱和氯化铵溶液、饱和亚销酸钠溶液、还原铁粉、酚酞试液【操作】 1.按图所示,(l)为具支试管,可用氯化铵和亚硝酸钠反应制取氮气。小试管(2)作为制取氢气用。曲管是用内径约为5mm粗玻璃管弯制成的,角度约为120”,太大液体易于飞溅,过小不易洗涤。(5)处为加热催化剂,(6)盛有酚酞蒸馏水溶液。 此法简单、效果好、安全。

氨气的产生(8.23)

氨的排放量是养殖场是否盈利的一个关键控制点 氨的产生 养殖业的规模化使饲养密度不断的提高,带来的是单位面积内氨气排放量升高。目前畜禽舍内的氨气含量少则达10~30ppm,多则达100ppm。 氨气主要是由于氨基酸在体内降解后,在动物肝脏中转变生成尿素或者尿酸,尿酸、尿素被排到动物胃肠道,在腐败微生物脲酶、尿酸酶的催化作用下,水解生成氨气。 氨气浓度的鉴别 若闻到有氨气气味但不刺眼、不刺鼻,其浓度大致在15~20ppm左右; 当感觉到刺鼻流泪时,其浓度大致在30~40ppm之间; 当感到呼吸困难,睁不开眼时,其浓度可达到70 ppm以上。 氨气的危害: 1、氨气进入血液后降低血液溶氧量,降低畜禽的抵抗力,长期处于处于10~15mg/kg氨气浓度下,会明显降低动物的应激抵抗能力。 2、氨气的水溶液呈碱性,对黏膜有刺激性,可引起眼睛流泪、灼痛,角膜和结膜发炎,视觉障碍。 3、高浓度的氨气可引起咳嗽、支气管炎、肺水肿、出血、窒息等症状。 4、氨气能升高呼吸道粘液pH值,使纤毛丧失活动功能,不能将过滤的有害物质排出体外,增加由空气传播疾病的易感性。当猪舍中氨气达65 ppm时,猪开始出现呼吸道疾病,75ppm时出现萎缩性鼻炎,并且随着氨气浓度升高两者发病率都急剧上升。 5、高浓度的肠氨能够刺激肠黏膜,使其生长代谢速度加快。这就会造成氧和能量的需要增高,同时肠道多余的氨被吸收进入血液,最后被转变成氨基酸和排泄废物。这些氨的解毒过程是一个高度耗能的过程,动物用于生长和生产的能

量就相应减少,从而影响生长性能,环境氨气为50ppm时幼猪增重率下降12%,80ppm时下降30%。 减少氨气的原理 微生态制剂是指能够促进动物机体内微生物生态平衡的有益微生物及其代 谢产物。研究发现,在日粮或饮水中添加微生态制剂对减少氨的排放有明显的效果。 1、产酶常用的有地衣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这两种菌在肠道可萌发定植72h ,繁殖3~4代以上,在此期间产生大量的β-葡聚糖酶、木聚糖酶、а-半乳糖苷酶等;将日粮中氨基酸消化率提高11. 9 %;木聚糖酶可以提高玉米-豆粕日粮中氮利用率7%;添加半乳糖苷酶可提高豆粕氨基酸利用率5 %~10 %,显著提高玉米-豆粕日粮代谢能利用率5%;日粮中足量添加微生态菌群在产酶方面可以减少氨排放的10 %以上。 2、抑菌大肠杆菌等有害菌活动增强时会导致蛋白质转腐败物质的量增多,从而使氨气的产生量增加。而肠道中有益菌增加时可以降低有害菌的繁殖,有助于减少腐败物质的过多生成,减少粪便的臭气。动物摄入微生态制剂后可抑制了腐败细菌的生长,显著抑制大肠杆菌的繁殖,降低粪氨气的量为30.14 %。 3、促进吸收促进营养素的消化吸收,降低氨基酸的残留量,从源头上控制氨气的产生,地衣芽孢杆菌能显著降低肠道及粪便中粗蛋白的含量,减少氨气的排放的30.75%。 4、抑制产脲酶、尿酸酶活性通过抑制产脲酶和尿酸酶的微生物活性来减少氨的产生。有些菌群在生长繁殖时利用氨、硫化氢等物质为营养,从而减少氨的排出。

氨气排放标准

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 B 14554-9 3 1 主题内容 本标准分年限规定了八种恶臭污染物的一次最大排放限值、复合恶臭物质的臭气浓度限值及无组织排放原的厂界浓度限值。 2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所有向大气排放恶臭气体单位及垃圾堆放场的排放管理以及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设计、竣工验收及其建成后的排放管理。 3 引用标准 GB 3095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GB/T 14679 空气质量 氨的测定 次氯酸钠-水杨酸分光光度 4标准分级 本标准恶臭污染物厂界标准值分三级。 4.1排入GB 3095中一类区的执行一级标准,一类区中不得建新的排污单位。 4.2排入GB 3095中二类区的执行二级标准。 4.3排入GB 3095中三类区的执行三级标准。 5标准值 恶臭污染物厂界标准值是对无组 织排放源的限值,见表1 表1 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值,见表2。 表2 5 标 准的实 施 5.1排 污单位 排放 (包括 泄漏和无组织 排放)的恶臭污染物,在排污单位边界上规定监测点(无其他干扰因素)的一次最大监督值(包括臭气浓度)都必须低于或等于恶臭污染物厂界标准值。 5.2 排污单位经烟、气排气筒(高度在15m 以上)排放的恶臭污染物的排放量和臭

气浓度都必须低于或等于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 5.3 排污单位经排水排出并散发的恶臭污染物和臭气浓度必须低于或等于恶臭污染物厂界标准值。 6 监测 6.1 有组织排放源监测 6.1.1 排气筒的最低高度不得低于15m。 6.1.2 凡在表2所列两种高度之间的排气筒,采用四舍五入方法计算其排气筒的高度。表2中所列的排气筒高度系指从地面(零地面)起至排气口的垂直高度。 6.1.3 采样点:有组织排放源的监测采样点应为臭气进入大气的排气口,也可以在水平排气道和排气筒下部采样监测,测得臭气浓度或进行换算求得实际排放量。经过治理的污染源监测点设在治理装置的排气口,并应设置永久性标志。 6.1.4 有组织排放源采样频率应按生产周期确定监测频率,生产周期在8h以内的,每2h采集一次,生产周期大于8h的,每4h采集一次,取其最低测定值。 6.2 无组织排放源监测 6.2.1 采样点 厂界的监测采样点,设置在工厂厂界的下风向侧,或有臭气方位的边界线上。 6.2.2 采样频率 连续排放源相隔2h采一次,共采集4次,取其最大测定值。 间歇排放源选择在气味最大时间内采样,样品采集次数不少于3次,取其最大测定值。 6.3测定 标志中各单项恶臭污染物与臭气浓度的测定方法,见表3。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